脑血管病脑出血的治疗进展

合集下载

脑出血急性期的综合治疗进展

脑出血急性期的综合治疗进展
血造 成的病死率 和致残率 。在 西医综合治疗 中 ,内科 、外科 、物理 治 疗结 合在一起 ,形成综 合治疗 ,可 以明显 的提 升脑 出血 急性 期 的治 愈
中,因为脑 出血的发病 突然而且病情 发展较快 ,病情复杂 ,临床 以昏
厥、1 2 1 舌 歪斜 、语 言不清 、偏 身麻木为主 ,程秀 兰Ⅲ 从 中医学 角度对 脑 出血急性 患者患者进行 治疗 ,治疗 组患者 的对 照组西药治疗 的基础 上 ,加用 中药汤剂治 疗 ,其治疗 有效率 在9 5 %,而对 照组 的治疗 有效 率 均有 3 0 . 7 %。脑 出血 急性 期的 中医综 合治疗 ,中药治疗 + 针灸 、推 拿 等手法 , 中药治疗 方法 可以单 独使用 ,也可 以联 合使用 。周怀军 认为 ,脑出血 急性 期主要 为脑 中蓄血 ,所 以采 用活血化瘀汤剂 进行治
率 ,将患者 的生 活质量提升 】 。在常 规西药 治疗 的基 础上 ,对 患者实 施物理 治疗 ,结 果表 明,患者 的肢 体运动和 意识得到 明显的恢复 。也 就是说 针对脑 出血急性期 患者 ,对 其进行综合 治疗 ,可 以尽 早的控 制 患者脑 出血 ,对脑 组织 的受损进行控 制 ,促进血 肿的吸收 ,有效的改 善脑水肿 。 西医综合 治疗 ,脑 出血急性 期治疗 中的应用 ,促进患者脑 组织的
治疗 ,重点 是将患者 脑中的血肿 消除 ,降低 患者的脑损 害 ,尽最 大的 可能恢复患 者的脑功 能。从脑 出血急性期 的综合治疗进行 分析 ,主要
分 为 中医综 合治疗 、西医综合治疗 、 中西 医综合治疗 。综 合治疗将脑 出血急性期患者 的病 情缓解 ,在脑 出血治疗 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 1脑 出血 急性 期 的中 医综合 治疗 研 究
外 ,结合一定 的康复运动 、针灸 ,可以明显的改善 患者 的生活能力 】 。 针对脑 出血急性期 采用 中医综合治疗 ,还可 以采用复 方丹参 、活血通 脉胶囊 ,再结合针 刺等对脑 出血急性期 患者 进行针对 性的治疗 ,患者 的治疗好转率达 N8 3 . 3 % ] 。 在 中医综合 治疗 中,活血化瘀 是主要的治疗 基础 ,脑 出血急性 期

脑出血治疗研究新进展

脑出血治疗研究新进展

脑出血治疗研究新进展摘要:结合自己多年神经外科工作经验,针对脑出血治疗的方法及效果进行分析,将各种方法应用于实际临床医治中,效果较好,值得推广。

关键词:脑出血;脑血栓;脑梗塞;CT;微创1.引言脑出血,又称脑溢血。

在老人和肥胖人群中较为普遍。

脑出血是指脑部血管由于老化或者脆化,在受到刺激或者撞击时破裂,血液溢出导致的。

脑出血是临床中的急症,死亡率致残率较高,病情发展较快且恢复效果较差等特点。

本文结合自己多年神经外科工作经验,针对脑出血治疗的方法及效果进行统计,将各种方法应用于实际临床医治中,效果较好,值得推广。

2.脑出血诊断方法2.1 头颅CT 检查脑CT 是快速诊断脑出血最有效的检查手段,也是在临床应用最为广泛的一种检测方法。

它的高精度高准确性,可以显示圆形或卵圆形血肿,并可确定血肿所在的部位、大小、形态以及是否破入脑室等。

CT 检查不仅不会给患者造成二次创伤且操作简便易行。

2.2 MRI检查MRI 检查有自己的优越性,主要应用于后期脑干或者小脑的少量出血,相比较而言,其效果和功能,不如CT 检查。

2.3 全脑血管造影检查(DSA)DSA,即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技术。

在CT 检测技术出来之前,脑血管造影技术曾经是脑出血诊断的重要手段。

因DSA 机器本身的特点,无法显示血肿本身,仅能根据血肿周围相关血管的移位来间接的推测血肿所在的部位和大小。

与前面的头颅CT 检查和MRI 检查相比,DSA 检查为一项有创检查。

因此,现在应用较少。

2.4 脑脊液检查脑脊液检查(examination of cerebrospinal fluid),穿刺后测得的脑脊液压力,侧卧位成人为0.78-1.96kPa(80-200mm水柱),婴儿有为儿童为0.39-0.98kPa(40-100mm 水柱),新生儿为) 0.098-0.14kPa(10— 14mm水柱)。

观测初压时应注意脑脊液液面有无呼吸性搏动(随呼吸产生0.098-0.197kPa(10-20mm 水柱的液面搏动)和脉搏性搏动(随脉搏产生0.02-0.039kPa(2-4mm水柱的液面搏动)[1]。

脑出血治疗研究报告

脑出血治疗研究报告

脑出血治疗研究报告摘要:脑出血是一种严重的神经系统疾病,其治疗一直是临床研究的重点。

本研究旨在探讨脑出血的治疗方法,包括药物治疗、手术治疗和康复治疗。

通过对大量的临床研究和病例分析,我们得出了一些重要的结论,并提出了一些建议,以改善脑出血患者的治疗效果。

1. 引言脑出血是由于脑血管破裂导致脑组织内出血的疾病,常常导致严重的神经功能损伤和死亡。

目前,脑出血的治疗方法主要包括药物治疗、手术治疗和康复治疗。

然而,尽管有许多治疗方法可供选择,但脑出血的治疗仍然具有一定的挑战性。

2. 药物治疗药物治疗是脑出血的重要治疗手段之一。

常用的药物包括降压药、抗凝药和抗炎药等。

降压药可以有效地控制脑出血后的高血压,减少脑组织的损伤。

抗凝药可以预防血栓形成,降低患者的再出血风险。

抗炎药可以减轻脑出血引起的炎症反应,促进神经功能的恢复。

然而,药物治疗也存在一些副作用和限制,需要患者在医生的指导下合理使用。

3. 手术治疗手术治疗是脑出血的重要治疗手段之一,主要包括开颅手术和介入治疗。

开颅手术可以通过清除血肿、修复血管等方式减轻脑组织的损伤。

介入治疗可以通过血管内插管、栓塞等方式修复破裂的血管,减少再出血的风险。

手术治疗可以有效地控制脑出血的进展,但也存在一定的风险和并发症。

4. 康复治疗康复治疗是脑出血患者恢复功能的重要手段。

康复治疗包括物理治疗、语言治疗和心理治疗等。

物理治疗可以通过运动训练和康复器械的使用促进患者的肌肉和神经功能的恢复。

语言治疗可以帮助患者恢复语言能力和沟通能力。

心理治疗可以帮助患者克服心理障碍,提高生活质量。

5. 结论脑出血是一种严重的神经系统疾病,其治疗需要综合考虑多种因素。

药物治疗、手术治疗和康复治疗是脑出血治疗的重要手段。

在选择治疗方法时,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和病情严重程度进行综合评估。

未来的研究应进一步探索脑出血的发病机制和治疗方法,以提高脑出血患者的治疗效果。

关键词:脑出血,药物治疗,手术治疗,康复治疗,神经功能恢复。

脑血管疾病的治疗新进展

脑血管疾病的治疗新进展

脑血管疾病的治疗新进展Introduction脑血管疾病是指发生在脑部的血液循环及供氧供血障碍造成的一系列病症。

随着人口老龄化、生活方式变化等因素,脑血管疾病的发病率逐年上升,给患者家庭和社会带来了极大的压力和负担。

尤其是在我国,脑血管疾病已成为导致人口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

然而,在不断的临床实践和科研探索中,新的治疗方法不断涌现,为患者带来新的希望。

药物治疗药物治疗是目前治疗脑血管疾病的首选方法。

通过药物的调节作用,可以改善脑部供血条件,缓解脑血管症状,减少各种锁死问题,避免病情进一步发展。

现代药学技术的发展也极大地推动了药物治疗的进步。

1. 抗凝治疗抗凝治疗是广泛应用于脑血管疾病的治疗方法之一,它能有效地预防血栓和栓塞等并发症的发生。

目前常用的抗凝剂有华法林和阿司匹林两种。

2. 溶栓治疗溶栓治疗是指通过药物将血管内的血栓溶解,恢复血管的通畅,降低患者的症状和风险。

常用的药物包括尿激酶和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等。

3. 扩血管治疗扩血管治疗是通过药物或者手术等方式扩张狭窄或者闭塞的血管,增加脑部的血流供应,改善患者的症状。

目前常用的扩血管药物有硝酸甘油和酚妥拉明等。

手术治疗如果药物治疗无法控制病情,或者是病情已经进一步加重或加剧,则需要通过手术来治疗。

手术治疗的目的是缓解血管的狭窄和阻塞,恢复脑部的血流供应。

1. 血管内治疗血管内治疗是指经血管直接作用于病变血管的治疗方法,其操作技术比传统手术更加微创,同时治疗效果更加显著。

2. 血管外治疗血管外治疗主要适用于大范围的脑出血和脑血肿等脑实质性病变,一般采用开颅手术或者穿刺引流等技术。

开颅手术可以清除脑内出血,进行减压缓解症状。

穿刺引流则可以将血肿或者脑室内的液体引出,减轻压迫症状,避免脑组织坏死。

介入治疗介入治疗是指引导针、导丝、支架等介入设备经过人体血管直接作用于病变血管的治疗方法。

与传统手术相比,介入治疗具有更小的创伤和更快的恢复,而且能够有效地恢复脑部的血流供应。

微创血肿清除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临床研究进展

微创血肿清除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临床研究进展

微创血肿清除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临床研究进展高血压脑出血是指由于原发性或继发性高血压引起的脑内动脉破裂出血的疾病,是脑血管疾病中的一种常见类型,具有病情严重、病死率高的特点。

随着微创手术技术的发展,微创血肿清除术逐渐成为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一种重要方法。

本文旨在综述微创血肿清除术在高血压脑出血的治疗中的临床研究进展。

微创血肿清除术是一种局部减压和降低颅内压的手术方法,通过钻孔或切口进入颅腔,将血肿内的积血逐渐清除,减轻颅内压力,并排除血肿对周围脑组织的压迫。

与传统开颅手术相比,微创血肿清除术具有创伤小、恢复快、并发症少等优点。

近年来的研究表明,微创血肿清除术在治疗高血压脑出血方面取得了显著的进展。

研究结果显示,微创血肿清除术能够有效地清除血肿,减少颅腔内压力,改善脑灌注,缓解颅内压过高的局部和全身症状。

一项针对282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的临床研究显示,微创血肿清除术组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和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传统开颅手术组,且恢复期疾病评分也较好,表明微创手术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微创血肿清除术还可以应用于高龄、合并症患者以及急性期患者。

一项针对高龄高血压脑出血患者的研究表明,与传统开颅手术相比,微创血肿清除术能够降低手术创伤,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并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微创血肿清除术还可以配合药物治疗,如纠正血压异常、抗凝治疗和维持水电解质平衡等,以促进患者的康复。

微创血肿清除术在治疗高血压脑出血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

术中操作技巧对手术效果起着重要作用,需要经验丰富的手术医生来进行操作。

血肿清除的彻底性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和血肿的大小、位置等来决定,术前明确手术指征十分重要。

微创手术后的康复治疗也是一个长期、系统的过程,需要患者和医护人员共同努力。

醒脑静注射液治疗脑出血研究进展

醒脑静注射液治疗脑出血研究进展

醒脑静注射液治疗脑出血研究进展发布时间:2022-09-20T00:44:13.630Z 来源:《医师在线》2022年5月10期作者:醒脑静注射液治疗脑出血研究进展米轩林杨福义通讯作者[导读]醒脑静注射液治疗脑出血研究进展米轩林杨福义通讯作者(佳木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黑龙江佳木斯154000)摘要:脑出血有着致死性、致死率高的特点,其凶险性相对较高,并且起病急、病情发展快,对治疗的实效性有着强烈要求,当前并未有直接有效的治疗方法,多会采取手术或者药物来起到控制出血状态,降低血肿。

近些年来醒脑静注射液已在临床中广泛运用。

关键词:醒脑静注射液;脑出血;研究进展引言:近些年来随着生活水平的提升,生活方式及饮食习惯的改变,各疾病的发生率明显提升,尤其是心脑血管疾病,而且该疾病在治疗后会有不同程度的并发症,尤其是肢体运动、语言、意识障碍等,给患者的生活造成较大影响,对此就需及时展开有效治疗,以此来改善预后。

1 配伍组成醒脑静注射液主要有着清热解毒、凉血活血以及开窍醒脑的作用,多用于因气血紊乱所导致的中风昏迷、偏瘫、脑出血急性期、头晕呕吐、抽搐以及颅脑外伤等症状患者。

其成分主要包含人工麝香、郁金、冰片以及栀子。

一般是通过肌肉注射或者静脉滴注的方式,根据以往经验,前者用量为2~4毫升,2次/d;后者可根据患者病情情况选择合适剂量,通常为10~20ml,将其与250~500毫升葡萄糖或者氯化钠注射液混合稀释后进行滴注。

冰片有辛、苦、微寒的性味,功效为开窍醒神、清热解毒,其对于昏迷、厥逆等现象可起到一定作用,并抑制炎症发生,改善患者脑损伤程度;栀子有利尿通淋、血热利湿以及清欢的功效,对细胞的凋亡以及星形胶质细胞的减轻有积极促进作用。

郁金在脑出血患者中可起到抗血栓形成的功效;而赊销能够抗氧化,减轻患者脑血肿。

将四味药结合使用可大大改善患者各症状表现,促进患者尽快康复[1]。

2对脑出血的主要治疗作用2.1促进脑出血昏迷患者苏醒根据临床经验,脑出血患者常会有意识不清晰的临床症状表现,在药物选择上多以吗啡拮抗剂纳洛酮为主,其能够有效激发患者生理性觉醒系统,促进患者尽快脱离昏迷状态,但是该药物常会导致患者出现各不良反应,如血压不稳定、呼吸困难、恶心呕吐、胸闷等症状,严重时还会引发肺水肿,这也会直接加重患者病情。

脑出血治疗新进展

脑出血治疗新进展

脑出血治疗新进展
脑出血是指脑内血管破裂出血,导致脑组织损伤的一种疾病。

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发展,脑出血的治疗也取得了一些新的进展,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血栓溶解剂治疗:血栓溶解剂是一种可以溶解血栓的药物,可以用于脑出血的治疗。

近年来,一些研究表明,在脑出血早期使用血栓溶解剂可以改善患者的预后,减少死亡率和残疾率。

外科治疗:对于一些较大的脑出血,外科手术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

例如,通过开颅手术将出血的血块清除,减轻压力,防止脑水肿等。

同时,还可以通过外科手术治疗脑血管畸形等基础疾病,预防脑出血的再次发生。

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治疗: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是一种可以调节血管张力的药物,可以用于脑出血的治疗。

一些研究表明,通过使用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可以减少脑出血后的炎症反应和脑损伤。

中草药治疗:中草药治疗在脑出血的康复治疗中也有应用,可以起到一定的辅助作用。

例如,黄芪、人参等中药可以调节免疫系统,促进血管修复和神经再生。

需要注意的是,脑出血的治疗需要根据患者具体情况进行个体化治疗,不同的治疗方法需要医生进行综合评估和选择。

同时,一些新型治疗方法的安全性和有效性还需进行更多的
研究和验证。

脑出血治疗的三大方法

脑出血治疗的三大方法

脑出血治疗的三大方法脑出血是指非外伤性脑实质出血。

其患病率112/10万,年发病率为81/10万,致死率、致残率很高,是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疾病之一。

那么脑出血的治疗要如何进行呢?1、脑出血治疗的第一步就是观察是否降压。

因为高血压是脑出血的一个常见病因之一。

如血压不超过26.7/14.7kpa(200/110mmHg)一般不需要采取降压措施。

如需降压,则需注意:血压急骤下降显然不利于脑血液循环的自动调节,甚至加重脑缺血,使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频度增加,所以应缓慢地降低血压,不宜过猛,一般选用中成药珍菊降压片,2片,每日3次。

2、控制脑水肿,降低颅内压。

这是脑出血治疗重要的一步。

50%甘油盐水,按1g/kg口服,每4小时一次,或可首次给服100ml,以后60ml一次,每日4次;或10%甘油静脉用制剂500ml静脉滴注; 也可用20%甘露醇125ml静脉滴注,每4~6小时一次,可和速尿40mg静推交替使用。

输入后4小时内如尿量少于250ml,要慎用或停用,检查肾脏情况。

3、手术治疗,因脑出血患者发病后一般都有血肿或瘀血聚集在颅内,所以手术也是脑出血治疗一个常用方法。

通过颅骨钻孔或骨瓣形成以清除血肿治疗脑出血,采用CT定位钻孔血肿抽吸尿激酶注入法治疗重症脑出血取得了较好的疗效,高血压性脑出血可在CT引导下定位进行血肿吸出,配合自拟方禹功七厘夺命汤灌肠或鼻饲已取得较好的疗效,有效率达91.7%。

这种方法,很适用于年老体弱一般情况差的病人的脑出血治疗。

除此之外,许多医生在进行脑出血治疗时应用止血药和凝血药。

当然,患者应注意的是,不管用什么方法,都应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

脑出血是否用活血化淤中药近年来的治疗观察证明,活血化淤药用于脑出血急性期治疗取得了确切的治疗效果。

研究证明,这是因为活血化淤药能对抗脑内血肿、脑水肿、脑组织变性坏死及其他作用,即:(1)解除脑损伤部位血管痉挛状态,提高脑血管的自动调节功能,增强损伤脑组织对缺氧的耐受性,促进神经功能恢复,缩小病灶范围;(2)抑制血小板聚集,调节止血与纤溶过程,使高凝状态者降低,低凝状态者上升;(3)改善出血灶局部的微循环,增强吞噬细胞的作用,促进颅内血肿的吸收;(4)降低血压,改善脑损伤部位毛细血管的通透性,减少渗出,降低脑组织含水量,使颅内压下降;(5)调节血液流变学,控制和防止中风病程中血液高粘滞综合征的发生;(6)由于活血化淤中药多富含铜、锌、锰等多种微量元素,通过对机体微量元素的调节,使中风病的危险因素缓解,从而改善了颅内应激状态,使中风症状缓解。

脑出血研究新进展

脑出血研究新进展
因。
血管畸形可引起4-5%的ICH,是年轻
人ICH的主要原因。
以前的缺血性中风
急性脑梗死出血转化被认为是溶栓引起
的ICH的原因之一
心肌梗塞的病人接受全身溶栓治疗时也
可出现。
以前的脑梗死可使自发性ICH相对危险率
增加5-22倍。
凝血病
凝血功能障碍、使用抗凝药等
血液学的原因占全部ICH的8%,其
烟者更是如此。
高血压严重性与 ICH 之间存在一量效关系
曲线。 研究证明初始血压与以后发生的 ICH 有关, 特别是初始血压不到 110 、 110-139 、 140179、180或以上mmHg者ICH年发生率分别 为0、30、113、252/10万。 大量研究显示:高血压直接损害或加重普 通年龄相关脑小动脉的负担和磨损,最终 导致ICH的发生。
在其他人群中,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来确 定脑微出血的风险,特别是健康年长人群, 深部ICH的幸存者,和缺血性卒中的患者。
另外,若缺血病人同时需要二级预防使用抗血 小板制剂和抗凝剂时,或需要进行溶栓治疗前, 相关风险倍增,会带来更多的继发性脑出血的可 能性。
今后研究者们必须在临床上面对和回答这些问 题,并将进一步获得更多的相关临床前瞻性研究 证据。
提示我们不应该将抗血小 板药物作为预防脑血管病的首 要方式。
口服抗凝药后发生脑出血的致死率高达 67%,远远高于平均的30-55%,而目前关于 抗凝药相关的脑出血治疗药物各不相同
主要有维生素K,新 鲜冰冻血浆,凝血 酶原复合物以及重 组人凝血因子VII
治疗的焦点都集中在早期干预 快速纠正凝血功能的紊乱,但是所有 的干预方法都有相同的风险---血栓形 成,而且这些方法都没有随机对照试 验的支持

中医对脑血管疾病的预防和治疗研究进展

中医对脑血管疾病的预防和治疗研究进展

中医对脑血管疾病的预防和治疗研究进展脑血管疾病是指发生在脑血管系统中的各种病变,包括脑血管瘤、脑出血、脑梗塞等。

近年来,随着人口老龄化和生活方式改变,脑血管疾病的发病率呈逐年增加的趋势,给社会和个人健康带来了巨大威胁。

中医作为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脑血管疾病的预防和治疗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研究成果。

本文将从预防和治疗两个方面,探讨中医在脑血管疾病领域的研究进展。

一、中医对脑血管疾病的预防研究进展(1)中医疗养结合的预防措施中医强调“治未病”,即在疾病发生前通过调整体质、预防疾病的发生。

在预防脑血管疾病方面,中医注重疗养结合,通过调整饮食、运动、作息等生活习惯,增强机体免疫力,降低脑血管疾病的风险。

一些研究表明,中医药的应用,如冬虫夏草、人参等,对提高人体免疫功能和改善脑血管病变具有一定的作用。

(2)中医药物的预防应用中医药物在脑血管疾病的预防中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传统中药制剂如川芎、丹参等,被广泛应用于预防和治疗脑血管疾病。

许多临床研究显示,这些中药制剂具有增加脑血流、改善血液黏稠度、抗血小板聚集等作用,对预防脑血管疾病具有一定效果。

二、中医对脑血管疾病的治疗研究进展(1)中医药物的治疗应用中医药物在脑血管疾病的治疗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根据中医理论,脑血管疾病主要是由于气血运行不畅所导致的,因此中医治疗的关键是通过调整气血的运行,达到治疗效果。

许多临床实践证明,中药制剂如丹参合剂、血府逐瘀汤等对改善患者脑血液循环、促进神经功能恢复具有良好的疗效。

(2)中医针灸的治疗应用针灸作为中医的独特疗法,在脑血管疾病的治疗中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通过对患者特定穴位的刺激,针灸可以调整人体气机平衡,改善脑血液循环,缓解脑血管病变所引起的症状。

一些研究结果显示,针灸对脑梗塞、偏头痛等疾病的治疗具有一定的疗效。

三、中医与现代医学结合的研究进展(1)中西医结合的疗法近年来,中西医结合的疗法在脑血管疾病的治疗中得到广泛应用。

脑血管疾病的介入治疗新进展

脑血管疾病的介入治疗新进展

脑血管疾病的介入治疗新进展脑血管疾病是一类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疾病,包括脑梗死、脑出血、脑动脉瘤等。

这些疾病常常导致患者残疾甚至死亡,给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的负担。

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介入治疗作为一种微创、高效的治疗手段,在脑血管疾病的治疗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介绍脑血管疾病介入治疗的最新进展。

一、脑血管疾病介入治疗的概述脑血管介入治疗是指在医学影像设备(如数字减影血管造影 DSA、CT、磁共振等)的引导下,通过血管穿刺等方法,将特制的导管、导丝等器械引入脑血管,对脑血管疾病进行诊断和治疗的方法。

与传统的外科手术相比,介入治疗具有创伤小、恢复快、疗效好等优点。

二、脑血管疾病介入治疗的新方法1、机械取栓术急性脑梗死是脑血管疾病中最常见的类型之一,其治疗的关键在于尽早开通闭塞的血管,恢复脑血流灌注。

机械取栓术是近年来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一项重大突破。

通过使用特殊的取栓装置,如支架取栓器、抽吸导管等,直接将血栓从血管内取出,能够显著提高血管再通率,改善患者的预后。

2、血管内栓塞术对于脑动脉瘤等脑血管畸形疾病,血管内栓塞术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

近年来,随着栓塞材料的不断改进,如新型弹簧圈、液体栓塞剂等的应用,使得栓塞效果更加确切,并发症发生率更低。

同时,血流导向装置的出现为大型或复杂动脉瘤的治疗提供了新的选择。

3、颈动脉支架置入术颈动脉狭窄是导致缺血性脑卒中的重要原因之一。

颈动脉支架置入术是在血管内放置支架,扩张狭窄的颈动脉,恢复血流。

与传统的颈动脉内膜切除术相比,颈动脉支架置入术具有创伤小、恢复快等优点。

近年来,随着技术的不断成熟和器械的改进,颈动脉支架置入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得到了进一步提高。

三、脑血管疾病介入治疗的新技术1、神经介入机器人技术神经介入机器人可以实现更加精准的导管操作,减少人为误差,提高手术的安全性和成功率。

同时,机器人还可以缩短手术时间,减轻医生的工作强度。

2、虚拟现实(VR)和增强现实(AR)技术在脑血管介入治疗中,VR 和 AR 技术可以为医生提供更加直观、立体的血管图像,帮助医生更好地规划手术路径,提高手术的准确性。

脑溢血的最佳治疗方案

脑溢血的最佳治疗方案

脑溢血的最佳治疗方案脑溢血是一种严重的疾病,它会给患者的身体健康带来严重的影响。

因此,对于脑溢血的治疗方案,我们需要尽可能找到最佳的方法来帮助患者恢复健康。

下面,我将介绍一些目前被认为是最佳治疗方案的方法。

首先,对于脑溢血患者来说,最重要的是尽快就医。

一旦出现脑溢血的症状,患者应立即就近就医,并接受专业的治疗。

及时的治疗可以最大程度地减少脑损伤,提高患者的生存率。

其次,手术治疗是治疗脑溢血的重要方法。

对于一些严重的脑溢血病例,手术可能是唯一的治疗途径。

手术可以帮助清除脑内的血块,减轻脑部的压力,防止继续出血,并最大限度地保护患者的脑功能。

除了手术治疗,药物治疗也是治疗脑溢血的重要手段。

药物可以帮助控制患者的血压,减少脑血管的压力,防止血管再次破裂出血。

此外,药物还可以帮助患者恢复脑部功能,减少后遗症的发生。

除了传统的治疗方法,一些新的治疗手段也在不断被引入到脑溢血的治疗中。

比如介入治疗、微创手术等,这些新的治疗手段可以帮助患者更快地康复,减少手术的创伤和并发症的发生。

除了治疗手段,对于脑溢血患者来说,康复训练也是非常重要的。

康复训练可以帮助患者恢复脑部功能,减少后遗症的发生,提高生活质量。

因此,患者及其家人应积极配合医生的康复训练计划,尽可能地帮助患者恢复健康。

综上所述,针对脑溢血的治疗方案,我们需要综合运用手术治疗、药物治疗、康复训练等多种手段,以期帮助患者尽快康复。

同时,对于脑溢血的预防也是非常重要的,我们应该积极采取措施,控制危险因素,减少脑溢血的发生。

希望通过我们的努力,能够帮助更多的患者摆脱脑溢血的困扰,重获健康。

疏血通注射液治疗脑出血的研究进展

疏血通注射液治疗脑出血的研究进展

近 年 来 水 蛭 素作 为 一 种 特 异 性 的 凝 血 酶 抑 制 剂 在对 抗 脑 出
尚无 有效 治疗 措施 。 现 代 医学 研 究 证 明 , 出 血 后 神 经 功 能 恶 脑 化 主要 原 因是 血肿 的 占位 效 应 和 血 肿 对 周 围 组 织 的 直 接 破 坏 ,
要 的作 用 , 浓 度 的 凝 血 酶 可 引 起 脑 水 肿 、 性 反 应 、 胞 凋 亡 、 高 炎 细 瘢痕反应 、 反应 性 胶 质 增 生 和 癫 痫 发 作 等 , 其 在 脑 水 肿 的形 成 尤 过 程 中起 关 键 作 用 [ 。疏 血 通 的 主 要 成 分 水 蛭 素 是 迄 今 发 现 的 3 ] 最强 的特 异性 凝 血 酶 抑 制 剂 l , 与 凝 血 酶 的 活 性 中 心 形 成 高 4 可 ]
国药 理 学 通 报 , 0 8 2 ( ) 8 8—8 2 2 0 ,4 6 :1 2.
作者简介 : 王莉 ( 9 8 ) 女 , 主 任 医师 , 工 作 于 中 铁 十 二 局 集 团 中 16一 , 副 现
心 医 院 ( 编 :3 0 3 。 邮 0 0 5 )
( 收稿 日期 :0 9 9—2 ) 20 —0 7
[9 2]
2 0 2 6: 2 2 0 4, 8 H 4 5一H2 3 . 4 3
[ 3 C e igC。 h n i Qig u ,t 1 Bok d f ea 3 ] h pn C u xa z, n h aH e a . lca eo t3一a — n b d
rn cpos yerei [nrtmy crim[ ] JA C iG ril eoetr b avdo i a l oad u J . m ol ad , o

脑出血中医治疗研究进展

脑出血中医治疗研究进展

气 不足 , 必 致 气 虚 无 力 行 血 而 致瘀 , 肾精 不 足 , 精不化血则血少 , 血 脉不充 , 血行迟缓 亦致瘀 。多慧玲 等[ 6 ] 认 为 本 病 病 理 变 化 主 要 是瘀 血 未 去 , 滞 留脑 中, 阻塞 经络 , 如 瘀 阻 目系 , 则 视物 不清 ; 瘀 阻舌 窍 , 则言语不 利 ; 瘀阻经络 , 则 肢 体偏 瘫 。 张 碉 [ 7 ] 认为, 在 脑 出血 早期 用 活 血 化 瘀 , 可减 轻脑 实 质 内凝 血 块 形 成 , 促 进 血 肿 液 化吸收 , 从而改 善血液循 环 , 防止脑疝形成 , 提 高 治 愈 率 及 减
存 在 的 问题 和 展 望 。
关键词 : 脑 出血 ; 病机 ; 中 医 治疗 ; 综 述
中图分类号 : R 7 4 3 R2 5 5 . 2 文献 标 识 码 : A 文章编号 : 1 6 7 2—1 3 4 9 ( 2 0 1 3 ) 0 5— 0 6 0 5 —0 3 冬 、 五 味子 ) 加 昧 J 。
研究, 总结病 机如下 。
或 痰 湿 蒙 塞 清 窍 论 治 。肾 主 气 化 为 水 脏 , 肾虚气化失职 , 聚 湿 生
痰, 赵献可《 医贯》 云: “ 要之 痰从何来 , 痰者 水也 , 其 源 发 于 肾” 。 年 高脾 失 健 运 , 也 易 酿湿 为痰 , 痰之生成 , 多由于虚 , 而 以 阳气 虚 为 主 。 老年 人脏 气 虚 损 , 五脏 皆衰 , “ 五脏 之 病 , 俱 能 生 痰 … …痰 之 化无 不 在 脾 , 而痰 之 本 无 不 在 肾” 。从 根 本 来 说 , 痰 的 生 成 是 由于肾亏气虚 , 气 化 失 司 而致 脾 失 健 运 , 痰 浊 内生 。痰 浊 一 旦 生 成, 或伴随血行 , 或留着一 处 , 均 可阻滞 脑脉 , 损络溢 血 , 或 者 痰 湿、 痰热上蒙清 窍, 出 现 昏迷 。林 安 基 等 _ 日 ] 认为 , 痰水 相 生 、 水 肿 与瘀 血 并 存 是 脑 出 血 进 行 期 的 一 大 病 机 特 点 , 故 治 疗 以破 瘀 醒

脑出血毕业论文

脑出血毕业论文

脑出血毕业论文脑出血毕业论文脑出血是一种严重的脑血管疾病,它常常会导致严重的后果,甚至危及生命。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脑出血的研究逐渐引起了人们的关注,但对于其发病机制和治疗方法的研究仍然有待深入。

本文将探讨脑出血的病因、症状、诊断和治疗方法,并提出一些可能的研究方向。

首先,让我们来了解一下脑出血的病因。

脑出血通常是由于脑血管破裂导致的。

脑血管破裂的原因有很多,包括高血压、动脉瘤、血液凝块等。

高血压是最常见的脑出血诱因,因为它会导致脑血管壁的破裂和血液的渗漏。

动脉瘤是一种血管壁的异常扩张,容易破裂并引起脑出血。

血液凝块可以堵塞脑血管,导致脑组织缺血和坏死,进而引发脑出血。

其次,脑出血的症状也是我们需要关注的。

脑出血的症状多种多样,取决于出血的位置和程度。

常见的症状包括剧烈头痛、恶心呕吐、意识丧失、肢体无力等。

这些症状的出现往往是突然的,需要及时就医并进行紧急处理。

脑出血后,患者的生活质量会受到严重影响,甚至可能导致残疾。

然后,我们来看一下脑出血的诊断方法。

脑出血的诊断通常通过临床症状和影像学检查来确定。

医生会根据患者的症状进行初步判断,并进行头部CT或MRI 扫描来确认诊断。

这些影像学检查可以帮助医生确定出血的位置和程度,进而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

此外,还可以进行脑血管造影等检查来评估脑血管的状况。

最后,我们来讨论一下脑出血的治疗方法。

脑出血的治疗主要包括保守治疗和手术治疗两种方式。

保守治疗主要是通过控制血压、降低颅内压、预防并发症等来维持患者的生命体征。

手术治疗则是通过手术修复破裂的血管、清除血肿、减压等方式来缓解脑组织的压力。

目前,手术治疗在脑出血的治疗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但对于某些高龄患者或合并其他疾病的患者来说,手术风险较大,需要谨慎考虑。

除了传统的治疗方法,近年来,一些新的治疗方法也逐渐引起了人们的关注。

例如,干细胞治疗被认为有望促进脑组织的修复和再生,从而改善脑出血后的神经功能。

此外,基因治疗、光热治疗等新技术也在脑出血的治疗中取得了一些进展。

出血性脑卒中治疗新进展

出血性脑卒中治疗新进展

出血性脑卒中治疗新进展出血性脑卒中,又称脑出血,是一种严重威胁人类健康和生命的疾病。

它通常是由于脑血管破裂导致血液溢出到脑组织中,从而引起脑组织损伤和功能障碍。

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出血性脑卒中的治疗也取得了许多新的进展。

在过去,对于出血性脑卒中的治疗主要集中在控制血压、降低颅内压、预防并发症等方面。

然而,这些治疗方法往往效果有限,患者的预后并不理想。

近年来,随着神经影像学、神经介入技术以及药物治疗等方面的不断进步,出血性脑卒中的治疗有了更多的选择和希望。

神经影像学技术的发展为出血性脑卒中的早期诊断和治疗提供了重要依据。

例如,头颅CT 血管造影(CTA)和磁共振血管造影(MRA)等技术可以清晰地显示脑血管的形态和结构,帮助医生及时发现脑血管畸形、动脉瘤等潜在的出血原因。

此外,弥散加权成像(DWI)和灌注加权成像(PWI)等磁共振技术还可以评估脑组织的损伤程度和血流灌注情况,为治疗方案的制定提供更准确的信息。

神经介入技术是出血性脑卒中治疗中的一项重要突破。

其中,血管内栓塞治疗是一种常用的方法。

通过微导管将栓塞材料输送到出血部位的血管内,阻塞出血血管,从而达到止血的目的。

这种方法具有创伤小、恢复快等优点,尤其适用于一些难以通过传统手术治疗的患者。

例如,对于脑动脉瘤破裂引起的出血性脑卒中,血管内栓塞治疗可以有效地防止动脉瘤再次破裂出血,降低患者的死亡率和致残率。

在药物治疗方面,也有了一些新的进展。

过去,止血药物在出血性脑卒中治疗中的应用存在争议。

但近年来的研究发现,一些新型的止血药物,如重组凝血因子Ⅶa,在特定情况下可以有效地控制出血,改善患者的预后。

此外,神经保护药物的研究也在不断深入。

一些药物,如依达拉奉、胞磷胆碱等,可以减轻脑组织的氧化应激损伤,保护神经细胞,从而促进神经功能的恢复。

除了上述治疗方法外,手术治疗仍然是出血性脑卒中治疗的重要手段之一。

传统的开颅手术虽然创伤较大,但对于出血量较大、脑疝形成的患者,仍然是挽救生命的关键措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脑内血肿的病因、诊断及特点
高血压
• 病史 影像学 • 血压控制不良导致小动脉退行性变
淀粉样变性 • 病史 影像学 • ß-淀粉样蛋白质沉积到中、小动脉
动静脉畸形 • MRI及DSA • 连接动脉及静脉的异常小血管破裂
海绵状血管瘤 • MRI • 异常毛细血管样连接组织
颅内动脉瘤 • 血管造影 • 中型动脉囊样扩张导致蛛网膜下腔出血
•每10万
后动脉的皮层穿支动
诊断、临床特征及预后
治疗
病 •在过去
治疗
所占比例 •10-
展望
15%
主要病因 •脑淀粉
•200万
/1500

•口服抗
发病率增加原因
• 老龄化
控制血压可能有助于 降低人群的发病率
• 血压控制不良
• 使用抗凝药
• 溶栓治疗
• 抗血小板药物应用
Feigin VL, Lawes CMM, Bennett DA, Anderson CS. Stroke epidemiology: a review of population-based studies of incidence, prevalence, and casefatality in the late 20th century. Lancet Neurol 2003; 2: 43–53.
1 • 治疗总原则 • 早期评价及治疗
2
• 急性期止血
3
• 处理颅内压增高引起的占位效应
4
• 血压的管理
5
• 脑室内出血及脑积水的治疗
6
• 血肿碎吸术
7
• 后颅窝手术
8
• 神经保护药物及抗癫痫药物的使用
9
• 内科并发症的治疗
10
治疗总原则
治疗总原则
治疗总原则
• 进入治疗经验的中心 • 神经科重症监护室 • 教学医院更有优势 • 避免仅针对单一病生机制进行治疗 • 实施组织化、多模式治疗
MRI-T2*
• 可发现超急性期脑出血 • 发现微出血及海绵状血管瘤
血管造影
• 诊断继发性脑出血 • 动脉瘤 • 动静脉畸形 • 硬脑膜静脉窦血栓形成 • 血管炎
• 年龄小于45岁
临床表现
• 意识水平下降
– 颅内压增高 – 血肿压迫造成丘脑及脑干受压影响网状激活系统
– 皮层神经元苯二氮卓受体增加(小的深部病灶)
静脉畸形
• 头MRI及DSA • 扩张的静脉破裂
病理生理学
水肿
炎症 细胞
血肿
凋亡 细胞
坏死 细胞
主要内容
简介 病理生理学 诊断、临床特征及预后
治疗 展望
出血
局部血 管破裂
血压增 高
止血
周围组 织压迫
凝血系 统启现血肿扩大的临床症状
病理生理学
血肿 水肿
低灌注
缺血 低代谢 14天
Figures provided by J Ricardo Carhuapoma (Johns Hopkins Medical Institution, Baltimore, MD, USA).
主要内容
简介 病理生理学 诊断、临床特征及预后
治疗 展望
上面一排:A.螺旋CT显示超急性期血肿,基底节区及丘脑小出血灶 B.出血后151min
C.又过了82分钟血肿扩大
D.又过了76分钟,血肿稳定
下面一排:螺旋CT显示血肿进行性扩大,血肿周围血肿出现(绿色显示血肿周围水肿) E.出血之前 F.症状出现后4小时在基底节区有一个小血肿 G.14小时,血肿破入侧脑室, 出现新的占位效应及中线移位 H.28小时,脑积水加重,早期血肿旁水肿 I.73小时,占位 效应继续增大,血肿周围显著水肿 J.7天,血肿有所吸收,周围水肿更加明显
1 • 治疗总原则 • 早期评价及治疗
2
3 • 急性期止血 • 处理颅内压增高引起的占位效应
4
• 血压的管理
5
• 脑室内出血及脑积水的治疗
6
7 • 血肿碎吸术 8 • 后颅窝手术
• 神经保护药物及抗癫痫药物的使用
9
• 内科并发症的治疗
10
早期评价及治疗
监护
• 神经功 能
• 呼吸 • 血流动
力学
GCS<8
病理生理学
早期较大的水肿体积与血肿体积 相关,是预后的最大预测因素
3h
12h
• 73%的患者在发
病3小时内发生血 肿扩大
• 35%出现血肿扩 大的临床症状
• 血肿仍有扩大的 可能
24h
• 血肿周围旁水肿 增大
5-6d
• 水肿高峰期
诊断
头CT
• 一线诊断方法 • 可进行多模CT明确病因 • 活动性出血、预测再出血风险 • 血肿周围水肿及低灌注
• 运动-感觉障碍
– 幕上脑深部出血累及壳核、尾状核、丘脑
• 高级皮层功能缺损
– 失语症 – 忽视
神经机能联系不能
– 眼球注视分离
– 偏盲
主要内容
简介 病理生理学 诊断、临床特征及预后
治疗 展望
年龄
首次GCS
早期死亡 预测因素
血肿体积
脑室内积血
.
血肿扩大
1年
7天
3月
死亡率
10年
16年
31% 34% 59% 82% 90%
非创伤性脑出血 脑室质内血管破裂出 血,可破入脑室系统 及蛛网膜下腔
脉 B基底节---大脑中动 脉豆纹动脉 C丘脑----大脑后动 脉的丘脑膝状体动脉 D脑桥----基底动脉
病理生理学 诊断、临床特征及预后
脑出血
E小脑-----小脑前下、 脑出血好发部位
病理生后理下、学上动脉
A脑叶---大脑前、中、
1.Naff NJ, Tuhrim S. Intraventricular hemorrhage in adults: complications and treatment. New Horizons 1997; 5: 359–63.
2.Naff NJ, Carhuapoma JR, Williams MA, et al. Treatment of intraventricular hemorrhage with urokinase: effects on 30day survival. Stroke 2000; 31: 841–47. 3. Naff NJ, Hanley DF, Keyl PM, et al. Intraventricular thrombolysis speeds blood clot resolution: results of a pilot, prospective, randomized, double-blind, controlled trial. Neurosurgery 2004; 54: 577–83.
• 早期气 管插管 及机械 通气
• 监测颅 内压
降压
• 选择静 脉用药
血糖
• 静脉应 用胰岛 素
INR增高
• 快速使用 新鲜血浆
• 凝血酶原 • VII因子 • 维生素K
高热
• 口服对 乙酰氨 基酚
早期外科手术指征
早期外科手术
外科手术
血肿碎吸 去骨瓣减压 侧脑室置管引流
内科处理
过度通气 静脉应用甘露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