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志与地方史的区别

合集下载

试论史志区别的四个问题

试论史志区别的四个问题

试论史志区别的四个问题赵庚奇提要:本文从 4 个方面论述了史志之间的区别, 即: 体例结构不同、资料详略不同、功能不同、写法不同。

指出弄清史志之间的区别, 既是一个理论问题, 也是一个实际问题, 是关系到地方志能否在信息时代生存和发展的根本性问题。

关键词: 史志区别新方志编修工作开展以来, 普遍遇到一个史志关系问题, 它直接关系到志书的结构、体例、资料收集、篇目制定和志稿编写的原则与方法等一系列问题, 关系到编纂出来的书到底是志还是史。

它既是一个理论问题, 也是一个实际问题。

笔者认为, 史志主要有 4 个方面的区别。

一史志体例结构不同编纂任何一种性质的书, 都要有一种与其相适应的体例结构, 才能最大限度地反映其内容。

内容与形式是辩证对立的统一体, 内容决定形式, 内容是第一位的, 形式是第二位的, 但是形式也影响、制约内容, 二者相辅相成。

中国通史著作均以时为经, 按历朝历代顺序纵(竖) 分。

20世纪80 年代以来, 新方志的体例结构是横排竖写。

众所周知, 首轮修志是在理论准备不足的背景下开展起来的, 对志书的性质、体例结构等问题, 广大修志工作者经历了一个认识———实践———再认识———再实践的过程。

在开始的阶段, 有些志稿在设计篇目框架时仍然沿袭史体的分期法, 在志书的第一个层次(篇) 就分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前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两大块(不仅政治部类也包括经济文化部类) , 或者分为古代、民国、中华人民共和国三大块, 也有分为四块、五块的。

在上述几大块之下又分别按历史分期划分章。

如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 又分为: 基本完成社会主义改造的七年、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十年、“文化大革命”的十年、改革开放时期。

这种在第一个层次就分期立篇是不符合志体要求的。

志书的编章节标题也不同于史书。

志书标题应简明, 能涵盖古今不同朝代、不同时期、不同性质的事物; 应包含一类事物兴衰起伏的全过程。

因此, 一般用名词或词组作标题, 如工业、宣传、教育、建设、监督、侦查、体制、管理⋯⋯等, 而不用形容词之类的修饰词, 如繁荣、发展、创立、形成等史书标题。

地方志基本知识

地方志基本知识

地方志基本知识一、地方志的性质1、什么是地方志。

地方志,古代又称地志、地记等。

方者,方域,地方;志者,记也,述也。

地方志是以一定地域(主要是行政区划)为范围,按一定体例综合记载一定时期自然、社会各方面的现状和历史的资料性著述。

新方志是全面、系统、科学地反映一个地方自然、社会各方面的现状与历史,为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服务的综合性地方科学文献(或者说综合性地情资料书)。

2、方志的基本特征。

(1)地方性(地域性):历代各类方志,均以一定地域为记述范围,又因地域不同,所记风物人文亦不同。

表现出特有的地方色彩。

(2)资料性:方志任务不是探索历史规律,而是为认识地情、科学研究积累资料,为决策提供依据。

其价值与功能即体现于资料性。

(3)纪实性(实录性):历来要求修志要实事求是,据实而书,“夫志,为一邑实录”。

不实则无用,甚至起反作用。

志书所录,又多为经过分析考证的一二手资料。

(4)综合性:内容是综合的,兼具史、地、自然、社会各方面,容纳古今百科记述方法和体裁是综合的,有概括提炼而非单纯资料汇编;又综合运用各种体裁。

(5)实用性:方志“非示观美,将求其实用”(章学诚),也正因其资料丰富,史实可靠,实用性强,而历代不衰。

3、史志关系。

志与史,可谓同源异流,殊途同归,既有共性,更各有特点。

史、志有密切联系。

上古史、志不分,即所谓“古者记事之史谓之志”(郑樵《通志序》)。

梁启超也认为“最古之史,实为方志,如孟子所称“晋《乘》、楚《寿杌》、鲁《春秋》,庄子所称‘百二十国宝书’比附今著,则一府州县志而已。

”(《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方志发展过程中在内容、体例方面吸收了史书的不少特点,有着基本相同的治学要求和编写原则,均有资政、鉴戒的作用。

从内容和体例看,可谓史中有志,志中有史。

志又为史提供资料,“有良方志,然后有良史”(梁启超《龙游县志序》)。

但史、志有别,不能以史代志。

其区别在于:(1)对象和任务不同:历史记述研究的主要是社会现象,目的是为提示历史发展规律;方志则自然、社会并重,主要反映本地自然、社会的基本情况,提供有关系统资料。

地方志与史志的区别

地方志与史志的区别

地方志与史志的区别地方志与史志的区别史志的区别就是历史书与地方志书的区别。

社会主义新方志刚编写的时候,对这个问题争论较多,后来趋于一致,即认为史志是有区别的。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纵横不同即史纵志横。

史以纵为主,志以横为主。

二者主要体现在篇目安排上,历史书是完全以时间为序,从前至后顺序编写;地方志书则是先横排门类,然后再以时间为序,从前至后顺序编写。

(二)详略不同即史略志详、史简志繁。

总的来讲,历史书与地方志书比较,在记述上是简略的,不完整的;而地方志书历史书比较,在记述上是比较是详细的,完整的。

志书是百科全书,包罗万象。

对天文、地理、自然,社会、政治,经济、军事、文化、风俗习惯,婚丧嫁娶,衣食住行,三教九流、诸子百家等等,均有记述。

(三)立足不同撰写历史的立足点和出发点是建立在反映历史规律上,政治观点极为明显;而编纂地方志的立足点和出发点是建立在反映客观事物上,讲究资料性、真实性,政治观点不十分明显。

(四)褒贬不同撰写历史时,对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都要有一个评价,褒贬分明;而编纂地方志时,则要求寓褒贬于叙事之中,一般不下肯定性的断语,如贼,盗,匪、寇词语,褒贬不十分明显,而要读者阅读志书后自己去辩明是非曲折。

(五)体例不同撰写历史时,主要采用纪传体、编年体、纪事本末体等,而编纂地方志时,则要求以采用记述体为主,同时吸收历史各体,这是很大的一个区别。

(六)参加编写人员不同编史人专,修志人众。

撰写历史时,几个人或一个人就可以完成;而编纂地方志时,一个人或几个人是不可能完成的,尤其是社会分工这样繁杂的今天,志书的编纂,需要各行各业的人员共同参与、共同努力才能完成。

当然,也有个人修志的,但个人修出的志书极不完整,权威性和可信性就可想而知了。

除上述讲到的几个问题外,应当注意的问题还包括经济问题,特点问题,民族问题、志书的整体性问题等等。

这里就不多谈了。

延伸阅读:【成语名称】包罗万象【成语拼音】bāo luó wàn xiàng【字词释义】罗:罗网。

地方志的性质、功能、特点

地方志的性质、功能、特点

地方志的性质、功能、特点地方志的性质、功能、特点1、性质:资料性著述。

2、内容:包括自然与社会两个方面,既反映历史发展,又呈现现实状况。

举凡天文、地理、政治、经济、文化、人物、灾异等包罗万象,应有尽有,被称为一方之百科全书。

3、取材范围:一个特定的行政区域,如《祁县志》即记祁县现行区划范围的事情。

驻在祁县的国家、省、市管单位,行政上虽不属祁县管理,但处在祁县地域,应在记述范围。

4、功能(作用):古称存史、资治、教化,今引伸为存史、资政、育人。

存史就是记载当地历史并传之后世;资治就是帮助当政者了解当地的历史和现实情况,并以次作为主政的历史借鉴和制定决策的参考依据。

因为自从隋朝实行地方官吏回避制度后,一直到明清都是不让当地人在当地做官。

地方官到一地任职,必定要翻阅地方志了解当地情况;教化即教育,就是通过阅读地方志,自觉不自觉地会受到爱国、爱乡的教育。

今天,又有学者提出了交流的功能。

随着改革开放以来,世界要实行经济全球化,国家要实行对外开放,从地方上来说,要加强开放力度,引进外资,扩大交流,要走出去。

地区之间互相依赖、互相补充的关系越来越密切。

志书可以让外地人全方位地认识本地、了解本地,提高知名度。

所以,志书的功能今天越来越多样化。

有关志书在各地政府招商引资中所起的作用的例子已经很多。

5、记事时限:即志书的时间界限。

如这次《祁县志》就是从1978年1月1日记起,到2010年12月31日结束,不能超越时限。

6、目的:地方志被称为一方之全史,即通过记载自然、社会各个方面的历史变化,反映自然、社会各方面的当今状况,揭示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为当今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历史借鉴和现实服务。

历史变迁:写清某一事物在历史发展过程中的兴衰起伏,反映事物发展的基本脉络和历史轨迹。

当今状况:各项事物在志书下限,如祁县2010年底呈现的状况。

例如:记祁县1978年起的行政区划变化,必须反映1978年时实行的是社队制,有多少个公社多少个大队,各自的隶属关系,之后有什么变化,即调整、增减情况;到1984年改乡镇村制,有多少乡镇多少个行政村多少个自然村,各自的隶属关系;之后有什么变化,即调整、增减情况,特别是2001—2002年的撤乡并镇之后乡镇的重大变化情况,移民并村后,行政村、自然村的变化情况以及隶属关系等;最后交代清楚到2010年底的乡镇村变化情况。

《金山区村史简编》与《海港区村镇志》比较评析——兼论地方史与

《金山区村史简编》与《海港区村镇志》比较评析——兼论地方史与

《金山区村史简编》与《海港区村镇志》比较评析———兼论地方史与地方志辩证关系□沈永清摘要:本文以上海市《金山区村史简编》、秦皇岛市《海港区村镇志》为范本,从其编修体制、资料选取、编纂目的、指导思想、体例、价值取向等方面进行比较性评析后,认为地方史与地方志具有同中有异、异中有同,史中有志、志中有史的辩证关系,犹如一对孪生兄弟或姐妹,总还是彼此二人,不可等同。

关键词:村史与村志;体制;体例;价值;异同不论是国家按照法律而设立农村基层管理单位———行政村,还是自然形态的居民聚落———自然村,都可视作中国最基层的社区单元。

中国有多少村,没有明确数据,但进入21世纪后,数量锐减是不争的事实。

中国农村至今保持着极为丰富的历史记忆、根基脉络以及丰富的文化遗存,漠视现存村庄的历史轨迹,“日用而不知,习焉而不察”,则会在将来留下遗憾。

同时,村不仅有量的变化,更有质的变化———新农村建设的深化,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有的村尽管名字还在,但已难见旧有的痕迹。

乡村的巨变,迫切要求以村志、村史的形式,留住村的地理、历史、经济、风俗、文化、教育、物产、人物等方面的状况;迫切要求村志、村史细致地反映当代乡村向城市化演进的过程。

值得庆幸的是,史志界的有识之士早已开始了行动,使村志、村史成为回顾历史与展望未来的有效方法。

本文以上海市《金山区村史简编》(以下简称《金山村史》)①、秦皇岛市《海港区村镇志》(以下简称《海港村志》)②为范本,从编修体制、资料选取、编纂目的、指导思想、体例、价值取向等方面进行比较,探索地方史、地方志之异同,为村史、村志编纂提供编纂实践。

一、编修体制《金山村史》是“金山区农村党建研究室以村为着力点开展的简史修编工作,开了全市史志编修工作的先河。

”③“是记述金山区村情的第一部基础性工具书。

区内各镇、村撰稿,《金山区村史简编》编纂委员会主持编纂。

自2003年12月下旬成立编辑部起,历时三月,三易其纲目,四改文稿,于2004年3月脱稿……终于2004年3月定稿,并报送区领导审阅后送汉语大辞词出版社出版。

地方志的基本特征与纂修方法

地方志的基本特征与纂修方法

地方志的基本特征与纂修方法我国历史悠久,文化积淀深厚,很早即誉称为四大文明古国,既然被称为文明古国,就要有文明古国的标志,长城、大运河、故宫、秦始皇兵马佣、三星堆等都是我国古代文明的重要标志,其实除了上述中外闻名的古代建筑和遗存之外,代表我国古代文明的还有一个重要标志那就是浩如烟海的古代典籍。

我国是世界上古代文献保留下来最多的国家,有说十余万种,有说二十多万种。

不管多少,这些典籍都是我国的巨大财富。

之所以我国能将大批古代文献完整的保留下来,应当归功于造纸术和印刷术的发明与推广,而我国正是这两项对人类社会发展与进步产生重大影响的技术发明国。

我国传流下来的古代典籍内容丰富,种类繁冗,其中既有史书、地理书、兵书与农书,也有政书、类书、天文书与占卜之书。

除上述典籍之外,在我国的古代文献里,还有一种特殊体裁的书籍——即倍受瞩目的地方志。

在我国现存的古籍当中,有人估算府志、州志与县志约占我国现存古籍总量的百分之十。

我国现存古籍有十万余种,就是根据现存记述府州县的地方志书数量推算出来的。

但这种统计仅限于府志、州志、县志,如果算上其他各种专志,地方志在我国现存的古籍当中所占比例将会超过百分之十五。

什么是地方志地方志到底是一种什么书,长期以来一直争论不休,有人认为属史书之流,有的认为应入地理书之列,也有的认为地方志乃“史地两性,兼而有之”。

自上世纪80年代开展修志以来,对地方志的属性,出现了很多新观点。

有的认为是“地方百科全书”(朱士嘉《谈谈地方志中的几个问题》);有的认为是“行政管理科学的书”(于希贤《试论中国方志学的一些基本理论问题》);有的认为地方志应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地方信息学”,为“地情之书”(刘伯伦《方志与信息》);而2006年国务院颁布的《地方志工作条例》说“地方志是指全面系统地记述本行政区域自然、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的历史与现状的资料性文献,包括地方志书和地方综合年鉴。

”这些观点或标新,或立异,各执一词。

中国地方志的史料价值及其利用

中国地方志的史料价值及其利用

中国地方志的史料价值及其利用摘要:中国地方志,地方的全历史记录。

它属于史学范畴,但不是国史、正史,而是地方史;由于它的记载覆盖面十分广博,地方志也可以称之为一个地方的百科全书。

我国自古至今、历朝历代都重视地方志的编修,地方志书是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遗产,有严格的编写规范,有明确的指导思想。

认真研究中国地方志的起源、特征及其史料价值是对历史发展的一种尊重和重视,本文就此相关内容进行浅论。

关键词:中国地方志;起源;特征:史料价值1地方志的特点1.1较强的地域性地方志,从字面上的意思就可以看出来,是对一个地方的一些文化或者独特的地理环境进行的一些记载,所以地方志的地域性比较强。

地方志主要对本地区的一些经济、政治等文化进行了记载,和与其他地区的一些比较。

每个地方的地方志都是对其自身地区的一些独特的文化进行的一些记载,所以在地方志的文化内容中,较为相似的内容其实是很少见的。

地方志这类典籍的存在,可以很好的帮助现在人了解当时社会发展的一些状况和特点。

同时也可以通过地方志的一些记载,对一个地区的地理环境和风俗习惯,有一个大致的了解。

1.2鲜明的时代性地方志除了具有较强的地域性之外,还具有较为鲜明的时代性。

地方志的产生和发展,到如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每段历史下的地方志,都记载了一个时期、一个地域,人文环境、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一些发展和变化。

每个地方志都是以一段时间内,本地区的一些基本的现实发展情况作为记录的资料。

所以所反应的都是一个时代的特点。

我们可以通过不同时期的地方志,来了解不同时代的社会特点和文化特点。

地方志鲜明的时代性,也是区分不同时代地方志的有效方式。

1.3广博的内涵性地方志在内容的记载上较为繁杂,所以这也成就了地方志拥有广博的内涵性。

地方志所记载的内容大多是反应一定时期政治、经济、文化、自然环境、历史的一些时代特点。

地方志所记载的内容包罗万象。

上晓天文,下知地理,还有一些记录,当地的名胜古迹,特殊的物产资源,独特的民族宗教文化,别具一格的方言俗语,一个时期的科学文化的发展状况,不同文化下的制度,一个历史上较为著名的历史人物,一些影响较为重大的历史事件,这些都是地方志所进行记载的内容,只要是在一定的区域内所发生的一些事都是地方志记载的材料。

史与志的区别(转载)

史与志的区别(转载)

史与志的区别(转载)展开全文无论是各机关、团体,还是企事业单位包括民营单位,定期组织人员编撰本地本部门本单位的全史则称厂史、矿史、党史、军史、校史等等,但不能称为厂志、矿志......然而,县(区)级以上单位编撰的地方史称为县志(区志)、市志、省志。

志也叫方志或称谓地方志。

方志即四方之志的简称,乃一方全史。

史与志最主要的区别有四个:1、史远而志近。

有隔代编史,当代修志之说。

2、史专而志广。

史主论述,志著广征。

3、史以时系事,而志以类系事。

史明其钢,志明其目。

4、史以议论为主,而志以记叙为主。

史重探索历史规律,而志为反映历史规律。

史与志的区别何为修志?修就是著述、编写;古称官方为修,私人为撰。

志也叫方志,或称地方志,方志即四方之志的简称。

史学家章学诚说:方志乃一方之全史。

我国修志最盛之世莫过于清代,有5700余种。

虽然早期的方志具有亦地亦史的性质,但志即史或志即地理加历史的观点是错误的。

志与史不仅内容不同,其成书方法、社会功用也不同。

它们中间最主要的区别在于:1.史远而志近(有隔代编史,当代修志之说)。

2.史专而志广(有史主论述,志著广征云云)。

史以时系事而志以类系事(有史明其纲,志明共上目之论)。

3.史以议论为主而志以记叙为主(所谓史重探索历史规律,而志只反映历史规律)。

史与志的区别(广东罗定市党史研究室 )从内容来看,因为两者都是以某一地区为记叙对象的,所以关系极为密切,以至互为渗透,史中往往有志的内容,而志内也难免有史的成份.但两者毕竟还是有区别的,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地方史是以记叙过去为主的,尽管有时难免提到现状。

而志则是以记叙现状为主的,当然也需要追溯一下过去。

关健是两者的主题不同,各有各有的侧重面。

(二)、地方史主要是记叙该地区几千年来人类社会活动,包括生产斗争和阶级斗争,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变化发展,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变化发展。

重大的政治、经济、军事事件等等。

当然,历史时期该地区的自然界若有重大的、显著的变化,如黄河缺口、地震、水灾、旱灾等也加以记录。

地方志的概念和性质

地方志的概念和性质

一、地方志的概念什么是地方志?要准确理解“地方志”的概念,还必须从地方志这三个字说起。

所谓“志”,汉代许慎《说文解字》日:“志者,记也”。

《辞海》的解释是,“记事的书或文章”。

可见,“志”,作动词,是利用文字记录事物的行为。

作名词,则是一种记述式的写作文体。

简单的说,志书,就是客观的记录事物的一种文体或书体。

古代除专门的志书外,正史中也有“志”,如《三国志》等。

所谓“方”,即地方,方域。

所谓“方志”,即“地方志”的简称,古代也叫“地志”、“志乘”、“书契”。

如《郑志》、《晋乘》等,乃是春秋时诸侯国的国史。

“方志”一词,最早见于战国时成书的《周礼》(即《周官》,一本关于典章制度的书)。

该书第十六卷“司徒教官之属”记载:“诵训,掌道方志,以诏观事。

”东汉郑玄在《周礼注》中注解说:“四方所识久远之事,谓之方志。

”意指记载各诸侯国古今情况的典籍(国别史)。

这里所说的“方志”,与今天的志书虽然不能看作一回事,只能看作是“史书”。

但是,古人的史书与志书的概念,是分的不那么清楚的。

梁启超就曾说:“最古之史,实为方志。

”古代方志的概念,较之现代方志的概念,宽泛的多。

凡记载一个地方客观事物、风土人情、历史事件、人物传记的书,都可叫方志。

随着历史的发展,文学的进步,史和志后来逐渐演变成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的两种文体。

方志之名后来被历朝历代相沿袭用,如晋代左思所写《吴都赋》中说:“方志所辨,中州所羡。

”唐太宗李世民称赞当时的地理著作《括地志》时,说该书“博采方志,得于旧志”。

可见,方志一词遂成为省、府、州、县等所编各种志书的总称,是对一个地方的记载、记述。

一个地方、地区的记载一般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自然地理、人文地理、经济地理。

一部完善和成功的方志应是一个地区的综合性资料书,它要求对该地区的全部已有事业、客观条件、社会状况等作如实记载。

简而言之,方志者,地方之全史也。

它属于史学范畴,但又不是国史、正史,而是地方史;由于它记载面十分广博,故推而论之,方志亦可称地方的百科全书。

志和史的区别以及志的性质与特点

志和史的区别以及志的性质与特点

志和史的区别以及志的性质与特点一、什么叫志志是方志的简称,又叫地方志。

一般的称志为记,认为“志者记也”,为记载一个地方自然与社会的各个方面情况的典籍,誉称为“一方之全史”,“地方百科全书”。

李铁映同志指出:“方志是官修的地情书”。

校志,一校之志也。

校志就是对一所学校有史以来师生员工各项活动的记载。

二、志和史的区别1、编写方法形式不同史体,主要记述历史,一般以时间、事件、人物等线索,倾向于纵向的发展,通过对历史现象的分析、研究,探索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故论述是史书的主体。

志体,寓褒贬于叙事之中。

有时也追溯过去,但主要的是记载现状,就是把事物横向分门别类地记载,只有记载而不论述。

2、主体门类广狭不同史体是以历史事件或历史人物为中心轴线,记事集中,论述深入、系统,虽也有许多门类,却围绕着一个核心内容,来证明自己的观点和主线。

志体重在资料收集,举凡一地的自然、社会、人文等各个方面,事无巨细,只要关系到国计民生的发展变化的事物,各个门类,各种重要资料,都在记述范围之内,平列叙事,并无明显的特定轴心。

3、内容详略不同一般说,史的范围较专、较约,志的范围则较广、较博。

4、成书方法不同史主要依据文献、调查研究或考古发掘论证过去,详古略今,论点集中,具有论述的特点。

志则依靠调查采访,积累资料,详今略古,分门别类,各成体系。

因此,史可由一个或数人写成,如司马迁的《史记》,班固的《汉书》等,而志则须各行各业,兴师动众,有组织有领导,有经济科学、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等学者和专业工作者共同来完成。

还有,志是当代人写的,史是后代人写的。

三、志的性质与特点从志的性质来看,它属于地方文献。

在学科上,从广义上讲,属于历史学范畴,因为它们同是记载过去事迹的书,虽然志书详今略古,记当代为主,但仍是记载已经发生了事迹,不书写未来。

志的特点:(1)地域性、(2)时代性、(3)百科性、(4)连续性、(5)资料性、(6)可靠性、(7)思想性、(8)科学性、(9)人民性。

从机构改革看编修党史、方志与档案的关系

从机构改革看编修党史、方志与档案的关系

从机构改革看编修党史、方志与档案的关系作者:唐鲁超来源:《兰台内外》2019年第19期摘要:随着国家机构改革的深入展开,许多地方党史和史志机构合并,作者以一名地方史志工作人员的视角,根据个人多年的业务工作经验,结合地方基本情况,对党史和方志的编修工作与档案的关系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党史;方志;档案;编史修志2018年底—2019年初,国家从上而下开始机构改革。

莱西市史志办公室从市档案馆分离,与莱西市党史办合并,成立中共莱西市委党史研究中心。

作为一名史志工作者,浅谈一下我对党史、史志、档案三者的看法。

一、党史和方志1.从定义和内容上。

党史是中国共产党历史的简称,党史是政党史,是专史,它研究建国后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的历史。

其主要内容,一是怎样执政,即怎樣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提出社会主义革命、建设与改革开放的理论、路线、方针和政策,一方面通过宪法和法律把它们变成国家的意志,贯彻到国家生活的各个领域;一方面通过其各级组织、各级干部,团结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运用广泛的统一战线,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实现宏伟的社会主义建设目标。

二是执政党自身的建设,包括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党的队伍的发展、壮大,党的干部的培养教育,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的继承、发展,党纪党规的确立和监督、检查,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的关系等等。

方志,又称地方志,是指全面、系统地记述本行政区域自然、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的历史与现状的资料性文献。

方志要求对地区的全部已有事业、客观条件、社会状况等作如实记载,是地方的百科全书。

2.从时限和体例结构上。

党史资料的上限是“五四”运动,无下限。

党史资料的编纂结构采用竖排横写的方法,以时间先后为序,分为不同的时期,每个时期又按系统横向编排。

其鲜明的特点是力求资料的完整性、系统化,不完整、不系统的资料一般不采用。

方志资料时限是记叙有史以来的事物,从远古至今依年代为序,时间愈近,内容愈详,详今略古是其编纂上的特点。

地方志的历史与文化意义

地方志的历史与文化意义

地方志的历史与文化意义“史”者,历史也。

历史包含着人类的经验、文化和辉煌。

而地方志,则是地方的历史,记录了一个地方的风土人情和文化渊源。

它是一个地方的“名片”,也是一个地方文化的“传承者”。

地方志的历史和文化意义不可忽视。

一、地方志的历史地方志的创作起源于我国古代。

公元304年,东晋陶渊明撰写的《彭城春夜》是我国最早的地方志之一。

随着历史的变迁,地方志不断发展壮大。

到了明清时期,大量的地方志出现,内容繁多丰富。

在清代康熙年间,康熙皇帝命令各地撰写地方志,称之为“方志”。

这个时期的地方志,不仅仅记录了一个地方的历史、地理、人物、文物、名胜等内容,还涉及到民俗风情、经济贸易、宗教信仰、建筑风格等方面,以及一些迷信的内容。

这些地方志,成为了研究地方历史和文化的重要资料。

随着社会的发展,地方志的出版方式也发生了变化。

从手抄本到印刷版,再到数字化版,地方志的传承方式在不断地更新。

例如,各地政府出版的地方志也升级为数字版,方便读者随时随地获取。

二、地方志的文化意义1. 传承地方文化地方志是一个地方文化的传承者。

它通过记录一个地方的历史和文化,使得后人可以更好地知晓这个地方的风土人情和文化渊源。

随着时间的推移,地方志上的内容也不断更新。

有些传统习俗和文化遗产,可能在地方志上得以保存,而没有在书面或其他形式上留下记录。

2. 传播地方形象地方志是一个地方的“名片”。

它所记录的信息往往是各种各样的,可以从中了解到这个地方的自然环境、历史文化、名胜古迹、人物传记、民俗习惯、经济特色、社会公共服务等方面的信息。

这些信息不仅可以传播这个地方的形象,也可以帮助游客更好地了解这个地方。

3. 推动地方发展地方志所记录的信息有助于推动地方的发展。

例如,地方志可以详细记录一个地方的经济特色和资源优势,为当地政府及有关部门决策提供参考。

同时,它也可以帮助市场营销人员推广地方产品和文化,带动地方经济的发展。

4. 培养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心通过阅读地方志,可以了解和领略到一个地方的历史文化和风土人情。

地方志与地方史的区别

地方志与地方史的区别

地方志与地方史的区别 吴明堂 自古以来,这两种著作同时并存,不强求统一合并。

唐宋以前,地方史比地方志多。

唐宋以后,地方志开始超过地方史。

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重视地方志的编修,但地方史的编写仍然不断,在数量、成就上还超过了地方志。

当然,有些书籍仅有书名上的不同,如某校史(志)、厂史(志)。

包括湖北、武汉都是这种情况。

有些书比较复杂,不好判定是史或志。

所以,决不能说有了地方志就不要地方史,或有了地方史就不要地方志。

从内容上看,两者都是一某一个地区为记述对象的,所以关系非常密切,志中有史,史中有志,但两者还是有区别的。

(一)地方史是以记述过去为主的,地方志是以记述现状为主的,尽管也不免提到过去。

两者的主题不同。

湖北、武汉第一届修志从1840年开始,是因为从那时起,武汉就缺乏地方志,所以要新修。

从续修开始,才逐渐走上正规。

地方史是在吸收地方志资料的基础上编写的,地方志重要的特点就是在较近的时间段内,给后人提供详实、可信的资料,因为这些都是刚过去的,资料比较容易收集,有权威性。

特别是现在,各单位、部门都是刚发生的事,大都经历过,写出的东西,读者也放心。

(二)地方史主要是记述过去人类社会的活动,包括生产斗争和阶级斗争、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变化发展,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变化发展,重大的政治、经济、军事事件等。

当然,如果发生了诸如河流决口、旱灾、水灾等也要记述,但主要的记述对象是社会现象,而不是自然现象,即使记录了自然现象,重点也是他们对人类社会的影响。

地方志则是社会、自然并重,应将当地的地形、地貌、气象、水文、地质、土壤、动物、植物、矿产等各方面都科学地记述下来。

对社会现象的记述也和地方史不同,史以大事为主要线索,记录政治、军事、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的重大变化。

志则分门别类,面面俱到。

史的题材接近与记事本末体,志则用志体,对农、林、渔、工、矿、交通、人口、民族、风俗、制度、职官、文化、教人物、古迹等,一一叙述。

地方志与地方史的建构_以清代_江夏县志_与民间文献_灵泉志_的对比为中心

地方志与地方史的建构_以清代_江夏县志_与民间文献_灵泉志_的对比为中心

曰: 他日以此子王楚。 他日以 此 子 王 楚。 及 封 王,以
告封内山川,因建亭勒碑其上。 广,驻 梅 亭, 曾 云 以 此 子 王
九峰寺,在 县 东 五 十 里,洪 武 九峰寺,离城五十里, 初楚昭王为僧无念建,明 谭 友 明洪武初楚昭王为僧 无念建。( 寺观祠庙) 今颇废。( 第九卷,祠庙,寺观 附)
九峰寺,在 县 东 五 十 里,洪 武 初楚昭 王 为 僧无念 建,明 谭 友 今颇废。( 卷之九,祠庙,寺观 附)
盛 死 之, 英 灵 不 昧, 每 与 王 较。王惧之,平 其冢以 为寺, 内官郭成功监修,埋僧人无念 于上,作千佛殿以压之。李为 祟不已,因修李公享殿,塑像 : 以祀之。 ( 邹振奇 ) 堂盛神像》 《建李都
瑢 瑏 刘朝英对于此次修成的县志给予 备的县志。 , ,其 了高度评价 认为它 “质而文, 简而该 ” 瑣 瑏 。 主旨 “有卫名教,裨益政治 ” 然而, 这一次 修成的 《江夏县志 》 毁于战火, 其部分内容
旧有编录,几经兵燹之余,残缺既多,张太史 瑡 瑐 ” 石虹详加裒辑,然历今又将四十年。 从内容 来看,六十一年志对于五十三年志有极强的继 承性。国家图书馆有藏,有缺文。 5 、抄本 《江夏县志》 ,四卷 , 言者多语焉不 关于这一版 《江夏县志 》 详,只有 《武汉旧志序跋 》 明确指出此志就 : “《江夏县志》 ,清康熙二 是康熙二十二年志 十二年 ( 1683 ) 抄本, 马仲骏纂修。 此 书 四
其二、乡贤祠
表3
康熙抄本志 康熙五十三年志 户部尚书曾公泰、 工部侍郎刘公 仲廉、 御史巡按云南张公璞 ( 第 七卷,学校) ( 注: 笔者选取的是 见于 《灵泉志》 的三人) 康熙六十一年志 户部尚书曾公 泰、 工 部 侍 郎 刘公 仲廉、 御史巡按云南张公璞 ( 卷 之八,学校) ( 注: 笔者选取的是 见于 《灵泉志》 的三人) 《灵泉志》 明初曾泰、辜皋、张诚三布衣也 ……生而庸诸朝,没而祀于乡, : 宜也。 ( 熊廷弼 ) 与邑令书》 《正乡贤祀典

试论高中历史教学中史料实证素养的塑造——以方志材料运用为例

试论高中历史教学中史料实证素养的塑造——以方志材料运用为例

凉州南城门楼之坍塌
古浪大靖震后灾民现状
问题设计:上述诸种材料从史料性质来看是否有不同?有何不同?哪种材料的信度最高?材料三和其他材料之间是否有联系?有何联系?从上述材料来看,对于灾情的统计、报导、救助有何特点联系当今救灾情况,思考交通、通讯对社会救灾的。

设计思路:以武威地震为切入点,选取多种材引导学生辨析方志材料与其他类型材料的联系进而思考当时交通、通讯条件与地震灾情的联系引导学生思考交通、通讯进步对社会救灾的作用这样一方面让学生对史料类型有所概观,深化史料
,“。

论编写现代地方史志的异同点

论编写现代地方史志的异同点

o i n a i n, h d o he re t to ol t t prn i l t t he omp e nsv ne s a he tct a d ce c o ” i c p e ha t c r he ie s , ut n iiy n s i n e f s e n r t f o e ki g t u h r m f c s” a e at r un fe wih nhe ia c a i ov to ii d t i rt n e nd nn a i n, a uph d he r nd ol t e a
VoI No. .9 4 Au 2 O g. O1
【 史 研究】 历
论 编 写现 代 地 方 史 志 的异 同点
蔡 天新
( 共莆 田市委 党校 , 建 莆 田 3 10 ) 中 福 5 1 0
[ 摘 要 ]地 方 史和 地 方 志 都 是 记 述 一 个 地 区历 史 与 现 状 的 史 书 著 述 , 有 相 同的 一 面 , 既 又有 其 不 同之 处 。其 共 同 点主 要 表 现 为 : 须 坚持 共 同 的指 导 思 想和 政 治方 向 , 须 坚持 实 事 求 是 的 全 面 性 、 实 性 、 学 性 和 继 承 与 创 新 必 必 真 科
c r c e itc ,l c 1 h r c e itc ha a t rs i s o a a a t rs is,p of s i n lc a a t rs isa nd t y c a a t rs is The c r e s o a h r c e itc nd i us r h r c e itc .
“ 性” 个性” 共 与“ 又是 相 对 的 , 着 经 济 和 社 会 的 发展 进 步 , 方 史 志 的 指 导 思 想 、 写 原 则 、 例 结 构 和 编 写 风 格 随 地 编 体

论“史”与“志”应有区别

论“史”与“志”应有区别

论“史”与“志”应有区别
陈光贻
【期刊名称】《图书馆杂志》
【年(卷),期】1983()1
【摘要】史、志关系相当密切,二者有其相同的方面,但也有其相异的方面。

史为记事,志为述地记人。

史、志的发展,各自有渊源,而史先于志。

《周礼》春官小史“掌邦国四方之志”。

注引晋之《乘》,楚之《梼杌》,鲁之《春秋》,三书为地方史之起源。

为何《周礼》称“四方之志”,而不称史,因“史”是当时的官名,故说春官小史“掌邦国四方之志”。

【总页数】2页(P34-35)
【关键词】地方史;地方志;体例;区别;章学诚;连续性;方志学;周礼;王世贞;渊源【作者】陈光贻
【作者单位】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25;G35
【相关文献】
1."史"与"志"的区别 [J], 张国君
2.族群文化精神史、历史民族志与文学叙事的复合——重论张承志的《心灵史》[J], 叶淑媛
3.筑编史修志长城路造文化建设新工程--宁夏税务系统编史修志工作几点做法
[J], 胥守乾
4.史与志——对口述史与历时性民族志研究的探讨 [J], 朱凌飞;
5.辽、金、元宫廷用乐制度之关联\r——基于对《金史·乐志》《辽史·乐志》与《元史·礼乐志》的解读 [J], 潘江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地方志与地方史的区别
自古至今,地方史和地方志这两种著作一直是同时并存的,不能强求合并、统一为一种体裁。

我们不妨简单回顾一下地方史、地方志的渊源和演变。

这两种著作大体上都是起源于汉朝,现在所知最早的是东汉的作品。

东汉的《越绝书》和《吴越春秋》,在《隋书·经籍志》、《旧唐书·经籍志》和《新唐书·艺文志》中都列于杂史。

东晋的《华阳国志》在《隋书·地理志》列于霸史,在两《唐书》列于伪史,现在有不少人把这几种流传到今天的汉晋著作看成是最早的地方志,实在是不恰当的。

因为这几种书的内容显然是地方史,而不是地方志,所以隋唐的《经籍志》、《艺文志》都不列于地理类下,而列入杂史、霸史或伪史一类。

不过,地方志的渊源确乎也可以追溯到汉朝,从《华阳国·巴志》里可以看出,东汉桓帝时巴郡太守但望的疏文里提到了《巴郡图经》,可见,在此以前已有了图经。

图经就是一方的地图加上说明,图就是地图,经就是说明,这就是方志的滥觞。

东汉以后,从隋唐到北宋,图经大盛,到南宋以后,才改称为“志”。

当时由朝廷责成地方官编写地方志,每州或郡
都要编写,以后县以上行政单位编写志书成为制度。

据朱土嘉先生的统计,流传到现在的有八千多部。

东汉以后的地方史有各种名称,见于隋唐《经籍志》、《艺文志》的有《会稽典录》、《建康实录》(今存)、《敦煌实录》等,还有某地的“耆旧传”、“先贤传”、“人物志”、“风俗传”等。

这些书都列于史部旧事类、杂传类,不入地理类。

唐宋以后地方史远比地方志(即图经、方志)少,但一直沿袭到清朝,并未断绝。

如江苏扬州有汪中的《广陵典录》、姚文田的《广陵事略》,苏州有吴昌绥的《吴郡通典》,南京有陈作霖的《金陵通传》,四川有郭允蹈的《蜀鉴》,清代有张澎的《蜀典》、彭遵泗的《蜀故》。

云南更多,唐代有樊绰的《蛮书》,明代有杨慎的《滇载记》、倪铬的《南诏野史》,清代有冯更的《滇考》、师范的《滇系》和倪蜕的《滇云历年传》,民国有袁嘉谷的《滇绎》等等。

民国时各省还都有此类著作,不过不大有名。

在地方志盛行以后,仍然不断有人写地方史,这一点可以证明两者是不能互相代替的,而是并行不悖的。

特别是建国以来的三十多年间,各地编写的地方史比地方志还多,一般说来其成就还在新编地方志之上。

所以决不能说有了地方志就可以不要地方史了,两者是完全可以、也应该相互补充的。

从内容来看,因为两者都是以某一个地区为记叙对象
的,所以关系极为密切,以至往往互为渗透,史中往往有志的内容,而志内也难免有史的成分。

但两者毕竟还是有区别的,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地方史是以记叙过去为主的,尽管有时不免提到一些现状。

而志则是以记叙现状为主的,当然也需要追溯一下过去。

关键是两者的主题不同,各有各的侧重方面。

(二)地方史主要是记叙该地区几千年来人类社会的活动,包括生产斗争和阶级斗争、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变化发展,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变化发展,重大的政治、经济、军事事件等等。

当然,历史时期该地区的自然界若有重大的、显著的变化,如黄河决口、地震、水灾等也应加以记录,但主要的记述对象是社会现象,而不是自然现象。

即使记录了自然现象,侧重点也是它们对人类社会的影响。

地方志则不然,至少是对自然和社会两者并重的,应将当地的地形、气候、水文、地质、土壤、植被、动物、矿产等各个方面都科学地记载下来。

同时对社会现象的记载也与地方史不同:史以大事为主要线索,记录政治、军事、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的重大变化,志则分门别类,面面俱到。

史的体裁接近于纪事本末体,志则用书志体,对农、林、牧、副、渔、工、矿、交通、人口、民族、风俗、制度、职官、文化、教育、人物、古迹等等,一一予以叙述。

(三)既然地方史以记叙过去为主,以记载社会发展为主,
所以写地方史主要须依靠史料,作者应做的工作主要是收集、整理史料,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加以分析、鉴别,科学地记述历史发展的过程。

很古的、没有文献记载的要搞考古发掘,有遗迹、遗物存在的要进行实地(物)调查。

但仅仅进行考古调查,而没有史料根据,很多历史问题还是无法说清楚的。

去今还不太远的史事,也需要向群众作调查,作实地考察,但这一般只限于最近数十年内的历史。

地方志以记述现状为主,主要是依靠调查采访。

一部分没有现成资料的完全要依靠调查,一部分虽然有现成的资料,也要通过调查予以核实补充。

所谓现状,当然不单是指今年或近几年,至少应该包括建国以来的几十年,还应该包括当地最后一部旧志修成以后的一段时间。

旧社会留下的现成资料,由于当时制度的腐败,多数作者立场的错误和资料长期的散失,需要重新调查,自不待言。

即使是建国后各主管部门整理汇编的资料,也必须加以核实补充。

因为毋庸讳言,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以前,特别是在“文化大革命”的十年浩劫中,不少资料中或多或少有假话、大话、空话,少数甚至完全是颠倒黑白。

又由于“左”的影响、散失或付之一炬,因此必须重新调查,改正假话,去掉大话,充实空话,填补空白。

由于志是以现状为主的,所以大多数问题有可能通过调查采访得到解决。

编地方志比编写地方史需要的人力更多。

一般说来,编
地方史的工作可以由史学工作者担负起来,编地方志则需要有经济学者、社会学者、史学工作者、地学工作者等多方面的通力合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