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翻译中的形与神

合集下载

“形“之不存,“神“将焉附

“形“之不存,“神“将焉附

2009.05‘‘形”之不存,“神”将焉附谢艳明摘要:本文探讨了诗歌翻译中的“形似”与“神似”问题,指出坚持神形兼备的翻译才是真正地贯彻了“信达切”诗歌翻译标准。

本文首先从中国古典诗歌理论和西方文艺理论关于“形”与“神”的观点出发,对“形”与“神”的概念作了一个清楚的界定,然后结合具体的诗歌论证了“形”与“神”的不可分离特征,最后指出当前翻译理论界关于“形似”与“神似”之争的几大误解。

关键词:诗歌翻译形似神似诗歌翻译的标准一直是翻译理论家们争论不休的问题,其中最难达成一致意见的莫过于“形似”与“神似”之争。

一些学者认为,在诗歌翻译中,立形未必能够传神,形之不屯,而神能再现。

依本人之浅见,诗歌作为最集中、最精炼的一种文学样式,对语言艺术有着特别严格的要求,是内容和形式的统一体,在形美中体现神韵。

翻译诗歌的时候,若不立形,何以传神?为了说明这一点,我们必须将诗歇中的“形”与“神”的概念作一个清楚的界定。

“形”与“神”既是一对诗学概念,又是一对哲学概念,是古今中外的诗歌理论家和哲学家们探讨的中心话题之一。

从哲学意义上讲,“形”与“神”是互为依存的,无“形”则无“神”,无“神”则“形”失去了存在的意义。

在中国古代的哲学中,“形”指与宇宙本体相对举的一切具有能被人感知的自然之物的形体或形貌,如《易系辞上》:“在天成象,在地成形,变化见矣”;也指与人的精神相对举的身体、形貌及其外在表现,以及与一切抽象本质、特征或神采相对举的形色或形体。

如《庄子天道》:“视而可见者,形与色也”。

“神”也有多重哲学含义,指宇宙万物未被人认识的、难以名状的奥秘,如《易系辞上》:“阴阳不测之谓神”;也指人的内在精神、思想意识或思维活动,以及客观事物的神采、生趣或本质特征,如《文心雅龙神思》:“故思理为妙,神与物游,神居胸臆,而志气统其关键。

”在文学艺术中,“形”指文艺作品中创造出来的具有感性形式的艺术形象,如陆机《文赋》:“笼天地于形内,挫物于笔端”;“神”则指艺术作品的审美特质、风格、韵味或境界,如清朝方亨《读画录》:“神也者,心手两忘,笔墨俱化,气韵规矩,皆不可端倪,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所谓一切不可知之谓神也。

情动于中而形于言——浅谈中国古典诗歌翻译中的神似与形似

情动于中而形于言——浅谈中国古典诗歌翻译中的神似与形似

情动于中而形于言——浅谈中国古典诗歌翻译中的神似与形似科技信息.高校讲坛oSCIENCE&TECHNOLOGYINFORMATION2008年第12期情动于中而形于言浅谈中国古典诗歌翻译中的神似与形似谷秀春(山东大学山东陈怀凯威海264209)【摘要】无可讳言,诗,是艺术性很强的语言艺术;同样,译诗也是有着艺术美的创作.卷帙浩繁的译诗,有的青睐神似,有的偏倚形似,有的既"得意''而又不''忘形".本文首先点明诗歌的可译性,接着从批驳只"得意"却"忘形"的神似和亦步亦趋译其形的形似的角度,引出诗译中形神兼备的观点.【关键词】可译性;神似;形似;得意而不忘形1.引言英国诗人柯尔律治曾说过这样一句名言:Proseiswordsinthebest0rdepoetryisthebestwordsinthebestorder,(散文是井然有序的文字.诗是井然有序的绝妙好词).诗,"言"之"寺",可以理解为语言的殿堂.《五十奥义书》上也说,人之精英为语言,语言之精英为诗歌.诗歌.是诗人对现实的审美感受的提炼和集中,蕴涵着诗人的审美理想和情趣.是一种集外在形式和内在神韵为一体的艺术性很强的语言艺术.然而,诗歌翻译却是颇有难度的艺术性很强的语言创作.正如许钧教授在一篇序中所言:中国古诗词曲翻译之难,恐怕不亚于李白在古时所感叹的蜀道之难.因而,有关诗歌翻译的理论探讨,在当代中外译学论坛上都占有重要的位置.对于译诗,即要将诗由一种文化的艺术珍品译成另一种文化的艺术珍品,使诗的语言质地得以充分展示, 必须既"得意"而不"忘形".不能偏倚于某个方面,即隋动于中而形于言".2.诗的可译性不可避免地.要谈诗歌翻译中的形似与神似的问题.首先必须明确诗歌的可译性.文学翻译,难;译诗,更难.对此,翻译家们早已达成共识.文学作品的翻译.尤其是诗歌的翻译.既要译得忠实于原文,还要求传达原文的风格.表现出原文的美感.译出来的诗本身也应该是诗.因此,许多人认为诗是不可译的.然而.既然一首诗是经由语言所产生,那么"语言的文学性.文学的意思性,意思的可理解性,意思理解后的可表达性"等.都保证了一首诗有可被译出的可能性,不管其意义多么艰深难懂.一首谁都不懂的诗是不存在的,没有人懂,谁又敢冒昧地称其为"诗"呢?成仿吾在《论译诗》一文中指出:译诗并不是不可能的事情,即以我的一些的小经验而论.最初看了似乎不宜翻译的诗.经过几番推敲.也能完全译出.所以说,译诗是一种不可能的可能,不可译的东西只能是暂时的,随着人们认知能力的提高,过去不可译的东西会渐渐可译.翻译在实践中不断地完善.3.诗译中的"得意"而不"忘形"诗歌翻译中,有人亦步亦趋译其形,其神韵往往难以再现;有人大胆抛其形.其神韵往往又无可附丽.3.1只求形似而不顾神韵由于其形象性和形式感.诗歌得以区分于其它文学体裁.这种形象性和形式感包括声音,节奏,韵脚,象征,音乐效果等.优秀的诗篇,有的是通过音节的和谐,语言的对称.达到节奏的鲜明;有的是通过韵脚和平仄的交替,达到余音绕梁,声律和谐;有的通过句式的大体整齐.长短适宜,排列得当,达到诗人情感起伏的再现.毫无疑问,在译诗的时候.诗歌这种独特的形象性和形式感必须再现出来.让译语读者能够欣赏到这种独特文学体裁的奥妙之处.然而.如果一首译诗只是为了译诗而译,那么虽然保全了其诗的形象,呼应了其节奏,锤炼了其语言,却只能说是停留在形式体裁的层面上.而没有进入沉淀在语言内核的精神本质,不能体现出诗歌的意境美,情趣美,格调美以及其它文化内涵.这样的译诗,正如许渊冲教授用数学公式表示的那样,1+1<2,称不上真正的译诗.以张继的《枫桥夜泊》为例:月落乌唏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136夜半钟声到客船.没有矫饰华丽的辞藻,没有奇特新颖的想象.只是用叙述的语气刻画了清冷的景色,描写了远客的思乡之情,但却意味深长,耐人寻绎.诗人的缕缕乡思溢于言表,每阅此诗,丝丝乡情就会袭上读者的心头.这首诗有两种译法:Thesettingmoon.acawingcrow,thefrost—filledsky;Rivermaples,fisherman'Sflaresandtroubledsleep. FromtheGoldMountainTempleoutsideSuzhou. Thetollingofthemidnightbellreachesthewander'8boat.(《唐诗一百首》)AtmoonsetcrytheCroWS.streakingthefrostysky; Dimly—litfishingboatsbeneathmaplessadlylie.Beyondthecitywal1.fromTempleofColdHill, Bellsbreaktheship—borneroaiTler'8dreamandmidnightstil1.(《唐宋诗一百五十首》)第一种译法基本上译得形似;第二种译法则形神兼备.前者把第一句译成三个并列的名词性短语,还原为中文,却:落月,啼乌,霜满的天.月落和乌啼的顺序颠倒了,只是一种情景和词语在排列上的形似而已.第二种译文中"cry"与"CroW"是双声,同时"cry"与"sky"又是叠韵,兼备了音美与形美,而且动词"streaking"是一种增词的用法,形容乌鸦的啼声滑破了霜天,打破了夜空原有的静谧,译出了原诗内在的言犹未尽的韵味.第一种译文把原诗第二句中的"渔火"相对应地译为"fisherman'Sflares",第二种译文则为"Dimly—litfishingboats". "Dimly—lit"(灯火昏暗)更能引起愁思百感,而且昏暗灯火氛围的营造.更勾画出诗人客居他方,孤独寂寞,愁绪备添的情景.尽管不能片面地以一斑而窥全豹.但这两处的翻译足以说明了第一种偏重形似的译法在传递诗人情感方面的欠缺;第二种译法则形神兼备,译出了原文内容所有而形式所无的东西.译诗时,不仅仅要将其译成诗.注意其韵脚,辞藻,修辞等,勾勒出其形美.同时,空有诗的外壳的译作只能称其为一泓死水,没有蕴涵原作的神韵于其中,就体现不出原作的活力.3.2单求神似而大胆抛其形古人云:诗言志.在我国."诗言志"和"言立意"的主张一直为许多学者所推崇.当代西方翻译学家纽马克提出,翻译要注意语言六个方面的功能:表达功能,信息功能,祈使功能,人际功能,审美功能.元语言功能(许钧,2004:155).因此,一些翻译家认为表达功能最为重要,翻译追求的应是神韵的表现.比如傅雷先生就主张.翻译应当象临画一样.所求的不在形似而在神似.反映在诗译上,许多人认为诗译中最重要的是神似,只要译笔传神.不必拘泥于形式.的确,讲究情趣美,格调美,意境美的中国古典诗歌一向注重神韵.正如魏庆之在《诗人玉屑》中所说:古人为诗,贵于意在言外.但诗歌这种文学体裁是内容与形式的统一体.李芒先生曾经引用画家叶钱予的话,说明形与神的关系:"神是依附于形的,形不准,神也就失真,所以我们常说:'以形写神'."不妨以孟浩然那首家喻户晓的《春晓》为例: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这首五言体唐诗,行文清新朴实,节奏鲜明和谐,情感真挚而丰富.初读时似觉平淡无奇,反复吟哦,便会感觉出此诗(下转第139页)科技信息0高校讲i~0SCIENCE&TECHNOLOGYINFORMATION2008年第12期则性的规定,具体操作和执行有赖于这些街头官僚们.即使中央政府的宏观政策在很早之前已做出调整,但基层政府仍然可以按照维护自身利益的规章制度运行.其次,评估的指标选择,按斯格特(2002)的分类,得到认同的指标一般有以结果为基础,以过程为基础,以功能结构为基础三种.以功能结构为基础的评估是注重组织有效运行的能力建设;以过程为基础的评估,是关注努力的过程即组织行动的数量或质量;以结果为基础的评估是关注组织的特定特征出现变化的指标.在实际的评估中,三者经常出现替代.中国各级基层政府基于本身的自由裁量权,经常以结果替代功能结构,于是效率目标就占据主导地位.就可能出现这样的情景:如果以病人的结果指标来评价医院组织的绩效,可能的后果是"医疗程序合理,但病人却死了."同样,是不是公安机关抓的违法人员越多,或者说执法机关罚款越多就表明绩效越显着呢?四,控制街头官僚与克服"目标异化"从上文的分析不难看出,基层政府绩效评估时之所以容易出现目标异化的现象,正是源于基层官员即街头官僚的利己的自由裁量权.因此,为了避免或者减少绩效目标异化的发生,必须控制这些官员的自由裁量权,换言之,控制官僚.如果这些街头官僚同时强有力地控制着最终的政策制定权,那么,如何保证对于官僚的民主控制,使得这些"自我任命"(Bovens,Mark&StavrosZouridis,2002)的政策制定者不折不扣地实现绩效目标的精神?笔者认为,关键是要把绩效评估作为一个系统工程,评估主体,评估客体,评估内容,评估方法等都是题中应有之义,在各个环节都以实现绩效目标为导向,强化对基层官员的约束力度.因此,要避免绩效评估的异化就需启动评估过程的两个机制. 寻找公民满意的平衡点.一个是启动问题导向机制,绩效目标是由问题诱发的,从有限理性的观点看来,是由"满意原则"的机制调节的.需要问的问题是谁满意?满意度是如何确定的?如果基层政府处于自我表现满意的状态.它必然会通过追求效率目标实现自身利益最大化,扭曲原有的评估体系.那么就需要关注政府是如何启动寻找机制,探究解决方案的.其中,结果与过程是不可分的.如果很难评估结果,过程指标会更受重视,政府倾向于收集过程指标,公民更青睐结果指标,控制官僚正是要约束基层官员使之找到两者之间的平衡点.如公安机关惩治犯罪的努力固然会增进服务对象的满意度,但高居不下的犯罪率则会降低这种满意度,而犯罪率的高低不是公安机关所能完全控制的.约束基层官员的一种方法,就是要以法制化的手段找到促使评估主体与客体都满意的努力方向和前进动力.二是启动答案导向机制,是指基层官员得到一种新的手段,技术或认识角度后便主动用它来寻找问题,解决问题.约束的方向应该是下级政府是否具有不断学习,不断适应来克服有限理性局限性的能力.如当绿色GDP成为一种答案时,一些部门拿着答案去寻找问题(环境状况).当问责制成为一种答案时,一些政府部门纷纷效仿,改进自己的服务,它是由"模仿"机制调节的.保证绩效目标的真正落实,很重要的一个环节就是看基层政府面对复杂变化,不确定环境下的长期适应能力问题.即所谓"学习型组织",看它是否具有促进学习,适应和变革能力,能持续发展;同时要看能否结合自身特点,明确学习重点, 采取有针对性的约束措施.它不仅强调各基层官员的个人学习.同时强调团体的学习,强调组织层面的知识共享和持续不断的学习【参考文献】[1]Michels,Robea.PoliticalParties.『M]NewY ork:FreePress,1968,70.[2]Lipsky,M.TowardaTheoryofStreetLevelBureaucracy【A】-W.Hawley& TheoreticalPerspectivesonUrbanPolitics[c].EnglewoodCliffs:PrenticeHall, 1977.[3]Bovens,Mark&StavrosZouridis.FromStreetLeveltoSystemLevel BureaucraciesrJ】.PublicAdministrationReview,2002,62(2):174-184.[4]MichaelSp~nce.MarketSignaling.Cambridge,MA:HarvardUniversityPress, 1974.[5][美]理查德?斯格特.组织理论(第四版)[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2,340.[6]岳凯敏,徐光超.民众本位:当代中国政府绩效评估的基本价值取向田.成都理工大学(社会科学版),2005(4),104—108.[7]蔡立辉.政府绩效评估的理念与方法分析印.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社会科学版).2O02(5).[8]周雪光."逆向软预算约束":一个政府行为的组织分析[J].中国社会科学, 2005(12).132—143.[责任编辑:翟成梁](上接第136页)的"深衷浅貌,语短情长".这首小诗仅有二十个字,却寓情于景,诗意隽永.首句破题,写春睡的香甜,不觉已东方泛白,表达出诗人对春的喜爱;次旬绘景,鸟声婉转,"处处"二字更显现了户外莺啼花香的无限融融春意;三句转为回想,在静谧的春夜,潇潇风声,沙沙雨声,让人沉浸于如烟似梦的意境中;四句回到眼前,花瓣的凋零让诗人不免感伤,惜春,伤春之情跃然纸上.可以说,诗人的确做到了王国维所感叹的"写情则沁人心脾,写景则在人耳目".曾在冯庆华先生所着的《文体翻译论》中,见过这样一篇译文:OneMorninginSpringLate!ThisspringmorningasIknow.Allroundmethebirdsarecrying,erying.Thestormlastnight,Isenseditsfury.Howmany,1wonder,alefallen,poordealflowers!这篇译文是散文体译诗,偏重于表达诗人惜春,伤春之情怀.着力体现了一种暮春将至,鸟啼花落,风潇潇,雨纷纷的情景.原诗如行云流水般平易自然,同时也韵味深厚,朗朗上口.而这首无韵的散文体译诗,诗行长短不一,缺乏音律感和节奏感,散文意味浓重.同时,将诗人伤春的情怀展露无遗,缺少原诗的隽永清新,低徊婉约.散文体译诗可以放开手脚,淋漓尽致地展现原文的神韵,但有些时候,则会忽视原文作者的风格,原文体裁的风格,原文语言的特点,从而难以达到理想的境界.许渊冲教授的译文则照顾到了原诗的音美,意美与形美: ASpringMorningIndrowsyspringIspeltuntildaybreak, Whenthebirdscryhereandthere,Iawake, LastnightIheardastormofwindandrain. Howmanyblossomshavefallenagain.4.结论——情动于中而言于外诗歌是一种有着两种明显特征的语言艺术.一是其形式感和想象性,二是其神韵感和精神性.从哲学唯物辨正法的角度看,形与神是诗歌的两个辨证统一的方面.诗歌翻译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学翻译,对"形"的敏感度远胜于其他文学翻译和非文学翻译.没有了形似,诗歌翻译就称不上一种如"戴着镣铐优美地舞蹈"的艺术创作,诗歌是语言的艺术.没有形式就没有艺术,因为艺术总是籍形以传神;同样,神之于形的作用也很重要,无神则形同虚设."诗言志","言立意",这"志" 和"意"是诗人审美感受的提炼和集中,反映原作者思想感情和审美情趣,传递其特有的文化底蕴,营造其独特的意境氛围.在诗歌园地里.要想使诗译这朵艺术奇葩开得更为绚烂多姿,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正如许钧先生在一篇序中所言:由于诗是内容与形式高度统一的语言艺术,讲究意境和神韵,追求节奏和韵律,在形式方面给翻译造成了巨大的困难.对于诗译中出现的形与神的矛盾, 我们不妨力求形神兼备,既"得意"又不"忘形",以形载神,以形传神,以神达意,以意述志.【参考文献l[1]冯庆华.文体翻译论[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2.[2]顾正阳,古诗词曲英译论稿[M],上海:百家出版社,2003.[3]罗新璋.翻译论集[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4]t克非,翻译文化史论[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2.[5]许钧.翻译论[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3.[6]许钧.翻译思考论[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1998.[7]周仪,罗平.翻译与批评[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1999.作者简介:谷秀春(198l一)女,山东威海人,山东大学威海分校翻译学院助教,硕士研究生学位,研究方向:翻译理论与实践.陈怀凯(1982_~),男,山东莱芜人,山东大学威海分校翻译学院助教,硕士研究生学位,研究方向:翻译理论与实践.[责任编辑:韩铭]139。

诗歌翻译中的形与神

诗歌翻译中的形与神

诗歌翻译中的形与神【摘要】诗歌翻译中的形与神在整个翻译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形与神的保留与变革决定了译文是否能忠实传达原诗的意境和情感。

神韵的迁移与再现使译文能够传达原诗的美感与内涵。

语言文化的转化对形与神的影响表现在译者需要在不同语境中找到平衡点。

诗歌翻译中形与神的挑战在于如何保持诗歌的独特韵味和情感。

在结论中,形与神的平衡与协调是成功翻译的关键,形与神的共生与互补为诗歌翻译增添了更多的艺术价值。

诗歌翻译中的形与神的完美结合是译者不断努力的目标,也是诗歌翻译的关键之处。

【关键词】诗歌翻译、形与神、重要性、形式、神韵、语言文化、转化、挑战、平衡、协调、共生、互补、艺术价值1. 引言1.1 诗歌翻译中的形与神诗歌翻译是一种复杂而精妙的艺术,其中形与神的传达尤为重要。

形指诗歌的结构、节奏、韵律等外在形式,而神指诗歌的情感、意境、内在精神等更为抽象的要素。

在诗歌翻译中,翻译者需要在保留原诗的形式的尽可能传达原诗的神韵,这是一项充满挑战的任务。

形与神在诗歌翻译中相辅相成,形式的保留与变革需要平衡考量。

翻译者需要在保持原诗的韵律和节奏的考虑目标语言的特点,灵活运用语言的表达方式,使译文既忠实于原作又符合目标语言的习惯和美感。

神韵的迁移与再现则需要翻译者深入原诗的内涵,把握原作的情感和意境,用恰当的语言表达方式来重新呈现神韵。

语言文化的转化对形与神的影响是不可忽视的,不同语言文化间的差异会直接影响诗歌翻译的质量。

翻译者需要充分了解两种语言文化的特点,灵活运用翻译技巧,以实现形与神的完美结合。

在诗歌翻译中形与神的挑战是持续的,但正是这种挑战使诗歌翻译变得丰富多彩、充满魅力。

2. 正文2.1 形与神在诗歌翻译中的重要性形与神是诗歌翻译中不可或缺的两个方面,它们共同构成了诗歌的核心。

形指的是诗歌的结构、韵律、节奏等形式特征,而神则代表着诗歌所表达的意境、情感、灵魂等内在精神。

在进行诗歌翻译时,译者需要兼顾形与神,保持原诗的形式特点同时传达其情感内涵。

翻译诗词的三美原则

翻译诗词的三美原则

翻译诗词的三美原则鲁迅提出来的“三美论”指“意美、音美、形美”,即“意境美,音韵美,形式美”。

鲁迅强调翻译要达到意美以感心、音美以感耳、形美以感目。

三美之中,意美第一,音美第二,形美第三。

在英译诗词和日常翻译教学中,译者尽可能达到意美、音美、形美中的一个美、两个美或者三个美,使译文对仗工整、形式简洁、形神合一、赏心悦目,从而触动读者心灵,留下美不胜收的难忘印象。

CH.01 意美意境美“意美”指翻译时要将源语所包含的深层含义及其高深意境和艺术魂魄尽可能巧妙、贴切、到位地用目的语传神般再现。

“意美”是翻译中国古代诗词,也是翻译现代诗歌时首先要注意的方面,以给读者真切触动和启悟。

中国诗词用语凝练、含蓄、简约,音韵和谐;“意美”丰富,有双关义,情韵义,象征义,深层义,言外义。

与他国文化不同,中国诗词在结构和对仗方面独树一帜,特别是对偶、押韵方面更是独步天下,使之在韵律方面妙不可言,不可方物,简简单单十几个字就能勾画出一个唯美唯真境界,蕴含丰富的想象与韵味。

交汇相融、相映相照的“三美”客观上给翻译增添了难以想象的困难。

翻译时,尽可能达到“形似”“神似”兼备,尽可能传达原诗意境、神韵和美感,举例分析如下。

例1:十里春风不如你。

直译:Ten miles of spring breeze is not as good as you;或Tenli spring breeze is inferior to you.这句诗文的两个直译显得生硬,平淡如水,毫无美感,就是一种明显的“翻译腔”,无法打动读者。

此诗句的意思是:春天十里地的风景都比不上你在我心中的美好。

中文的这个“十里”,其实是虚指,非实指。

“十里春风”指“斑斓多彩、芬芳满溢、鸟语花香的春天美景”。

若用英语直白译出这个“十里春风”,会显得非常僵硬。

我们可以对原诗句进行语言重组,提炼出其核心内涵,使译文“信、达、雅”:You are more beautiful than any fine view in spring﹙你比任何春天的景致都要美好﹚.或:Spring can’t cover the mind of missing you.﹙春天掩盖不了我对你的思念﹚或:Shall I compare you to a spring day.﹙能否把你比作春日璀璨?我应否把你和春天比美?﹚或:No matter how beautiful the spring is, you are a million times better.﹙春光再美好,也不及你的万分之一﹚或:Any beautiful scenery in spring pales in comparison to you.﹙与你相比,再美好的春色也显得暗淡无光﹚或:Your smile is just like spring breeze kissing my face.﹙你的笑容犹如春风拂面般温柔﹚。

以诗译诗 形神兼备

以诗译诗  形神兼备
四十岁 的爱 】
中 年

形 神兼备 :形式 和 内容的统 一
般说来 ,语 言形式 服务 于 内容 ,并具 有一定 的意义 。就诗 歌而 言 ,形式 对 意义 的表 达起着 更大

的作用 。诗 之所 以为诗 ,怎样说 与说 了什么都 是关
键所在 ,所 以译诗应 尽可 能做 到形 神兼 备 ,即形式 和 内容 的统 一 。 以 英 国诗 人 R grMcG u h 9 7 oe . og 1 3
V0_ . l 9 No 2 Ma 2 1 y, 01
以诗 译 诗 形 神 兼备
成 昭伟 ,刘 迎春
( 1辽 宁工业 大学 ,辽宁 锦州 1 10 ;2大 连海事 大学 ,辽宁 大连 1 6 0 ) 20 1 1 0 0
【 摘 要 】诗歌翻译是 难度 最高的翻译 , 关键 问题在 于译文能在 多大程度上再现原诗的形式和神韵。要再现诗歌 内容和
第 9卷 第 2期
21 年 5 月 01
辽 宁 医学 院 学报 ( 会 科 学 版 ) 社
Jun l f i nn dcl n es y ( o i c n eE io ) o r a o a i Me i i r t S c l i c dt n L o g aU v i aS e i
【 2 例 】
Th a s ae i el w e f e d y r n y lo la ; Th l we s a d fui fLo e a e g n e fo r n r t o v r o e; s Th r 3 h a k r,a d t re e wo n ,t e c n e n he g if
齐 。原诗 的节 奏应尽 量 用译语 的 自然起 落体 现 ,切 不可偏 执 ,非要 字字 机械 对应 不可 。诗 歌 翻译 也应 像 诗 歌创作 一样 ,译 者要 带着 一定 的审美 情趣 来工 作 ,不 仅 要 译 出诗 歌 的 内涵 ,还 要 保存 诗 歌 的 美

简析《月下独酌》HerbertA.Giles的译本——看诗歌翻译的“形神皆似”

简析《月下独酌》HerbertA.Giles的译本——看诗歌翻译的“形神皆似”

简析《月下独酌》Herbert A. Giles的译本——看诗歌翻译的“形神皆似”王丽唐代诗人李白的诗歌向来不乏对“月”和“酒”的偏爱,看似洒脱出世,实则表达出内心的孤寂与不得志的无奈之情,但是他又渴望能够战胜现实状况,因而怀有浪漫主义情怀。

他所作的《月下独酌》这首五言古诗,正表达出了诗人以上种种复杂的情感。

全诗如下文:月下独酌【唐】李白花间一壶酒, 独酌无相亲。

举杯邀明月, 对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饮, 影徒随我身。

暂伴月将影, 行乐须及春。

我歌月徘徊, 我舞影零乱。

醒时同交欢, 醉后各分散。

永结无情游, 相期邈云汉。

诗中首句“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开篇点题,指出自己的“独”,并渴望能有一知己共饮相诉,因而产生了“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的浪漫主义想法。

“明月”和“影”毕竟是幻化出来的意象,又怎能达到预期效果,于是李白便在“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

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

”表达出无奈之情,以及没有知己而又渴望知己的心态。

接着,对知己的渴望战胜了现实中的情况,李白在酒的作用下,产生了“我歌月徘徊,我舞影凌乱”的情形,认为月和影都和自己产生了共鸣。

但是清醒时又无奈的明白“醒时同交欢, 醉后各分散”。

最后两小句话峰又转,“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超脱现实,声明现实的残酷并不能压制自己对理想的渴望。

这首诗自20世纪以来,有30多个译本,译者自然也是多达30多位,其中不乏美国著名诗人埃兹拉·庞德(Ezra Pound),英国著名汉学家、文学翻译家亚瑟·韦利(Arthur Waley)和英国著名汉学大师翟理斯(Herbert Allen Giles )。

其中,Pound的译文虽力求准确无误,贴近原文,而且译文也算是通顺流畅,但其逐字逐句直译的方式比较平铺直叙,难以再现原诗的韵律之美。

Waley在翻译《月下独酌》时也是这样:严格地直译,译文虽节奏感很强,但却不押韵,并且由于译者对原诗理解出现了偏差,也造成了些许误译。

浅谈The Road Not Taken及其两译本对比分析

浅谈The Road Not Taken及其两译本对比分析

2142018年31期总第419期翻译研究ENGLISH ON CAMPUS浅谈The Road Not Taken 及其两译本对比分析文/马思琪【摘要】基于个人诗歌翻译实践,本文作者提出以“形”“神”两方面作为赏析与评价诗歌的标准。

本文拟基于该标准对比分析顾子欣和江枫The Road Not Taken译本,以期使读者对弗罗斯特的这首著名诗篇产生更加真实清晰的印象、并得到更加深刻的感悟,也希望为今后对诗歌英汉翻译标准的讨论提供一些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诗歌翻译;“形”;“神”;The Road Not Taken【作者简介】马思琪(1995- ),女,回族,宁夏银川人,宁夏大学,研究生在读,MTI口译。

一、诗歌的“形”与“神”形,即诗歌的宏观结构、修辞隐喻到微观的韵律、词汇等文本特点。

而神,我们不妨将其理解为诗歌中的主要意象,意象的直接意义以及其引申或者象征意义。

二、The Road Not Taken罗伯特•弗罗斯特(Robert Lee Frost),20世纪最受欢迎的美国诗人之一。

The Road Not Taken是弗罗斯特的一首著名作品,在中国广为流传。

该诗通俗平实的语言中蕴含了深刻的人生哲理,深受读者喜爱。

该诗译本很多,本文以作者本人颇为偏爱的两篇,即江枫和顾子欣译本为例进行对比分析。

三、原诗和译本的“形”“神”分析作者先从分析原诗的“形”“神”入手,以此作为参照分别分析两译本,以期能够相对清晰地诠释出原诗和译诗在“形”“神”视角下各自的特点。

1.原诗的“形”“神”分析。

The Road Not TakenTwo roads diverged in a yellow wood /And sorry I couldnot travel both /And be one traveler, long I stood /And looked down one as far as I could /To where it bent in the undergrowth;Then took the other, as just as fair /And having perhapsthe better claim /Because it was grassy and wanted wear /Though as for that the passing there /Had worn them really about the same,And both that morning equally lay /In leaves no stephad trodden black / Oh, I kept the first for another day /Yet knowing how way leads on to way /I doubted if I should ever come back.I shall be telling this with a sigh /Somewhere ages and ages hence /Two roads diverged in a wood, and I — /I took the one less traveled by /And that has made all the difference(Robert Frost, 1916)The Road Not Taken这首诗的“形”态十分显著。

谈谈汉语诗词英译的几点看法

谈谈汉语诗词英译的几点看法

精 神 。好 的文 学作 品 总 是 有 丰 富 的 感 情 、 邃 的 意 境 、 厚 的感 染 力 以及 强烈 的 艺术 效 果 。翻 译 时 能 保 留 深 浓 原 作 的 神 当 然 最 好 。但 是 否 形 与 神 就 一 定 矛 盾 呢? 答 案 显 然 是 否 定 的 。这 是 因 为 有 时 形 似 就 是 神 似 。一
所 谓 形 似 , 指 在 翻译 诗 歌 时尽 量 保 持 译 文 在 用 词 、 子 结 构 、 现 手 法 以及 比 喻 手 段 等 方 面 与 原 文 是 句 表

致 ; 谓 神 似 , 指 在 翻译 诗 歌 时 要 着 力 保 持 原 作 的 神 韵 和 风 姿 , 到 原 作 的 艺 术 效 果 。 是 指 原 作 的 所 是 达 就
族 语 言 文 化 的精 华 , 有 鲜 明 的语 言 文化 特 征 , 而 诗 歌 的 翻 译 是 很 有 难 度 的 。 含 因 英 国诗 人 雪 莱 曾说 诗 不 能 翻译 , 诗 是 徒 劳 的 , 犹 如 把 一 朵 紫 罗 兰 投 入 坩 埚 , 图 由此 探 索 它 的 色 泽 译 “ 企
收 稿 日期 :0 1 9—2 2 1 —0 0
作 者 简 介 : 坤 ( 9 0 , ,天 津人 ,天 津 现 代 职 业 技 术 学 院讲 师 ,从 事英 语 教 学研 究 。 杨 18 一)女
谈谈汉语诗词英译 的几 点看法
杨 坤
( 津现代 职 业技 术 学院 , 津市 天 天

3 05 ) 0 3 0
要 : 从 汉 语 诗 词 英 译 的 角度 ,举 例 分 析 在 保 留原 诗 的 意 义 、 意境 及 神 韵 、 格 的基 础 上 , 何 在 翻 译 过 程 中 风 如

诗歌的翻译

诗歌的翻译

诗歌的翻译引言诗歌是形式与内容的高度统一,诗歌翻译传达的不仅是字面意义而且是审美情趣。

本文阐述了诗歌翻译意境与形式的关系,对诗歌翻译形似与神似的见解,以及对诗歌翻译中创造性发挥的认识。

文章认为在诗歌翻译的过程中,原诗的形式美,虽然一般而言应该予以忠实的传译,但在某些情况下还是可以改变的。

但创造的前提是创造后的意象美必须能够更好的为传达原诗的内容、情趣、风格或意境而服务。

一、形式与意境的关系与其他文学体裁相比,诗歌是诗人的思想与文字在作品中完全天然融合的产物,诗歌浓缩了一个民族语言文化的精华,含有鲜明的语言文化特征,因而诗歌的翻译是很有难度的。

⑵英国诗人雪莱曾说诗不能翻译,译诗是徒劳的,“犹如把一朵紫罗兰投入坩埚,企图由此探索它的色泽和香味的构造原理”。

严复也说,有些文学作品根本不可译,尤其是诗。

因为诗歌的内容和形式紧密结合,难以分割。

译诗的形式,主要是译诗的节奏和韵律。

情景交融是诗歌意境的要素和结构,它是天人合一哲学主题在诗歌意境中的具体呈现。

诗歌的意境有一些基本特征:画面的动态性,形象的主观性,言意的两层性(竹亦青,1985)。

可见,情感是意境的主导因素,凝练的形象化语言是诗的精髓。

译好重要的形象有助于意境的传达,而要恰当生动地译出文学形象又取决于语言的选用和锤炼。

诗歌具有很强的文学意境。

诗歌的内容是有意蕴的,诗歌作为民族文化的表征,尤其有相当的文化内涵,诗歌的意境、意味来源于意蕴和意义。

诗歌也是一种语言艺术。

它是一种特别的文体,跟小说、散文等非诗文体不一样,诗歌所使用的语言是一种抗叙述、描写和说明的语言。

诗歌所使用的语言是一种艺术性的修辞性的语言。

无论是诗歌作者或译者首先必须弄懂的就是这一点。

爱尔兰著名诗人叶芝曾经总结他一生的创作经验说他写诗往往是抛掉了一套修辞,而又创造出来了另一套修辞,他的原话是这样的:“我花费了毕生精力来摆脱修辞……我摆脱了一种修辞,只不过又建立了另一种修辞。

”叶芝的说法是对的。

小议英汉翻译过程中的“形”与“神”

小议英汉翻译过程中的“形”与“神”

古代美 学论 者大 多 “ 神似” 重于“ 形似” , 但“ 重 神 似 不重 形似 ” 不 等 于说 “ 重 神 似 而 轻形 似 ” 。所 以“ 神 似重 于形 似 ” 的真谛 是 在 艺术 表 现上 不 拘 泥 于浅 表 层 的呆 板 的形似 , 而 是 以神驭 形 , 以形 辅 神 , 从 而 达 到形 神兼 备 的理 想状 态 。 将“ 形” 与“ 神” 、 “ 形似” 与“ 神似” 化 为 一 对 相 依 相济 的矛盾 , 引入 译 学 领 域并 用 自己的 翻译 实 践 标举 阐发 的 第 一 人 当属 傅 雷 。 他 在 《 翻 译 经 验 点 滴》 中提 出的 “ 神似” 包含两方 面: 一 是 对 于 原 作 字 里 行 间所 传达 出 的意 义 和情 趣 , 译 者 要 最 大 限度 的 保留; 二是 贯彻 原 作 的韵 味和 风 格也 必 须 体 现 。傅 雷 提 出的 “ 重 神 似不 重 形 似 ” 的 翻译 美 学 观 在 翻译 界 引起很 大争 论 , 大 家 各抒 己见 。其 争 论 的 焦点 最
蹄; 言 者所 以在意 , 得意 而忘 言 。吾 安得 与忘 言之人
终集中在翻译的实质是什么?我们究竟是该“ 形神 兼备” 还是“ 先 形后 神 ” 抑 或是 “ 重神 轻形 ” ?
我 国翻译 史上 也 曾有 过其 他观点 。与严复 同一
时期 的以著 名翻译 家 林 纾 为代 表 的文 学 翻译 流派 ,
作者简 介: 张景霞( 1 9 8 1一) , 女, 山西榆 次人 , 助教 , 研究方 向为笔译 。
2 2
原 作 的词法 和 修辞 特 点 应 尽 量原 封 不 动 地 保 留 , 但 这 样做 的结 果是 目标 语 的词 法和 修辞 特点 不得 不做

“形”“神”兼备,从翻译美学看中国古诗英译共7页word资料

“形”“神”兼备,从翻译美学看中国古诗英译共7页word资料

“形”“神”兼备,从翻译美学看中国古诗英译诗歌是音、形、意完美结合的艺术整体。

中国古诗更是如此。

对中国古诗的翻译存在着两种截然相反的观点。

中国古诗是否可译,是这两种观点争论的焦点。

其一认为诗是不可译的。

根据美国诗人弗洛斯特对诗歌的定义:诗就是在翻译中失去的东西(Poetry is what gets lost in translation)来看,中国古诗音韵优美、精炼隽永、意象鲜明,音韵节拍和平仄形成了几乎不可能在另一种语言里再现的难度。

如果译文不能再现原诗的音律和意象,必然难以反映原文的风貌,从而失去原文的情趣。

与此相反的观点则是,如果是真正的诗,通过翻译也依然是诗,因为诗应该是在翻译中保留下来的东西;真正的诗具有永久的生命,不仅时间的流逝不会使其磨灭或消亡,不同的语言亦不会形成理解的障碍。

它会世代相传,源远流长。

因此,许许多多中国古诗被翻译成多种文字,并享有世界声誉。

一、“形”与“神”的内容与关系在讨论中国古诗英译中的“形似”和“神似”前,我们认为应当先明确“形”与“神”的内容和关系。

在《“形”与“神”辩》中,许钧认为,“形”,在翻译活动中(当然也包括诗歌翻译),最主要的是指“语言”。

而“形变”,则是我们通常所说的“语言的转换”,这种转换是不可避免的,音的变化,形的改变,音形义结合的方式也要改变。

陈西滢把文学翻译中的“形”主要归结于“字”与“句”;在他看来,所谓“形似”的翻译,就是“字比句次”的翻译。

(陈西滢,1984)许渊冲则对“形”有两种理解:一是语言层次的“形”,如词语的形式、句法形式等;二是言语层次的“形”,如语言的表现方式和表达方式。

(许渊冲,2003) 傅雷对“形似”中的“形”没有明确的界定;但从《致林以亮论翻译书》和《〈高老头〉重译本序》中,我们可以发现傅雷所说的“形”主要包括“原文字面,原文句法”以及“文字词类”、“句法构造”、“文法”、“修辞格律”和“俗语”等。

(傅雷,2006)由此看来,这些方面主要还是属于“语言文字”层次的“形”。

情动于中而形于言——浅谈中国古典诗歌翻译中的神似与形似

情动于中而形于言——浅谈中国古典诗歌翻译中的神似与形似

情动于中而形于言——浅谈中国古典诗歌翻译中的神似与形

谷秀春;陈怀凯
【期刊名称】《科技信息》
【年(卷),期】2008(000)012
【摘要】无可讳言,诗,是艺术性很强的语言艺术;同样,译诗也是有着艺术美的创作.卷帙浩繁的译诗,有的青睐神似,有的偏倚形似,有的既"得意"而又不"忘形".本文首先点明诗歌的可译性,接着从批驳只"得意"却"忘形"的神似和亦步亦趋译其形的形似的角度,引出诗译中形神兼备的观点.
【总页数】2页(P136,139)
【作者】谷秀春;陈怀凯
【作者单位】山东大学,山东,威海,264209;山东大学,山东,威海,264209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2
【相关文献】
1.情动于中而形于外——浅谈阅读教学中课堂表演手段的运用
2.情动于中而形于外——浅谈阅读教学中课堂表演手段的运用
3."情动于中而形于言"--中国舞蹈语言的艺术论议
4.情动于中而形于言--小说翻译中的移情与表达
5.“情动于中形之于言”——简论中国现代爱情诗的演进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文学翻译中的寓神于形

文学翻译中的寓神于形

第34卷 第6期 延边教育学院学报 Vol.34 No.6 2020年12月 Journal of Yanbian Institute of Education Dec. 2020·40·文学翻译中的寓神于形安洁琼(西藏民族大学 外语学院,陕西 咸阳 712082)摘 要:诸多翻译家、专家学者对形神之论发表了看法。

本文试图将“形”分为字词句、结构、语言、文法、修辞、韵律、节奏、俗语八个要素,“神”分为精神、风格、气势、意义四个要素,把形神统一起来,强调寓神于形,旨在为翻译理论研究提供一个角度。

关键词:文学翻译;神似;形似;寓神于形中图分类号:H0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4564(2020)06-0040-04自佛经翻译起,中国翻译理论便随着翻译实践的发展而发展。

其中,形神之论占据一定地位。

1921年,茅盾提出“就我的私见下个判断,觉得与其失‘神韵’而留‘形貌’,还不如‘形貌’上有些差异而保留了‘神韵’”。

[1]陈西滢在1929年论述“三似说”(形似、意似和神似)时,认为“意似的翻译,便是要超过形似的直译”,但意似者“无论如何的技巧,他断不能得到作者的神韵”。

[1]1933年,朱生豪谈及译《莎士比亚戏剧全集》的宗旨,“第一在求于最大可能之范围内,保持原作之神韵”。

[1]1951年,傅雷提出“重神似不重形似”的翻译思想。

之后,许渊冲,刘靖之等人也都强调神似重于形似。

一、重神似不重形似1951年,傅雷写到“以效果而论,翻译应当像临画一样,所求的不在形似而在神似”。

[1]1963年,傅雷又总结到,“愚对译事看法实际甚简单:重神似不重形似;译文必须为纯粹之中文,无生硬拗口之病;又须能朗朗上口,求音节和谐;至节奏与tempo,当然以原作为依归”。

[1]至此,中国文学翻译中形神之论的“重神似不重形似”翻 译思想有了开端。

1.对傅雷“神似”译论价值、现实意义的研究自“神似”出现在翻译界,就不断有专家学者研究其价值,而罗新璋直接将它放在翻译理论体系“案本——求信——神似——化境”中。

论文学作品中诗歌翻译的形神兼似

论文学作品中诗歌翻译的形神兼似
维普资讯
科 教 平 台
SIC &I H I YN9 N CNE L N F9AO E C OO lO§ : O 2M 殳 R N
论文学作品中诗歌翻译的形神兼似
庄苏 ( 江苏技术师范学院财经学院
230 ) 10 1
摘 要: 文学 作品 中的诗歌 翻译一 直是翻 译界的 难点 。本文试 图通过 对王 之涣 登鹊雀 楼》 三种译 作在 节奏 、结构 、音韵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言 、意象、意境上进行 比较 ,从 中探讨汉诗英译的最高境界形神蒹似 ,由此说 明文学作品中诗歌翻译的必 要性 和可行性 。 关键词 :诗歌 翻译 比较研 究 形神兼似 中图分类号 : 6 2 G 4 文献标识码 : A
1 引言 . 翻 译 是一 项 历史 悠 久 的 文 化交 流 活动 。 “ 、达 、 雅 ” 信 为一般翻译之标准 , 文学翻译 则要求更高 。众所 周知 ,文学作 而 品是用特殊的语言 刨造的艺术品 , 具有较高的形象性 , 体现 出作
2 2 2 n Ase dn a a o r . .O cn ig Ku n Ch io T we T e sn i i ns ig b hn h u tis h u s dmiihn e i d t e mo n an , Whl Y l w R vrk esf wig t tesa i e o ie ep l n o h e e l o I
家独特的艺术风格 , 并且具有 引人人胜的艺术境界 。所以,文学 E h ut g m y st ato sn i u te , x as n y e e o h ua d l fr r i h 翻译要求译者具有作家的文学修养和表 现力, 以便在深 刻理 解原 Ia acn ig o emoe soe fte twe . m se dn n r t ry o h o r 著、 把握原著精神实质的基础 上, 内容和形式 浑然一体的原著 把 223 n teSok T we .. h tr o r O 的艺术境 界传达 出来 。 用翻译 界的 一句话来说即 “ 文学 翻译是一 T esn by n h u tisgo s h u e o dtemona lw I n 门艺术” 。诗歌作 为最集 中、最精炼的一种文学样式 ,对语言艺 T eyl w Rvrsa rsf w . h eo ie ewad o s l l 术有特 别严格 的要 求。 如果 说一般文学 翻译 ,要达到 艺术性水 Yo a no rn e ih u c n e jy a g a d rsg t 平 ,必须解决如何用本国语言 传达 原文 风格的问题 ,那幺诗歌翻 B l ig t rae eg t y ci n o a g etrh ih . mb 译 ,除此之外 , 必须解决 如何运 用和原 著同样最精炼 的语言 、 还 作 者与 作 品背 景简 介 : 最富于音乐性 的语 言,来驾驭 严格约束语 言的韵文形式 的问题 , 王之涣(8 ~7 2 , 6 8 4 )字季陵 , 晋阳( 今山西太原) , 人 后迁居绛郡 由此可见其难 。本文试 图通过对王之涣 《 登鹳雀楼》一诗三种译 ( 今山西新绛) 盛唐时期重要诗人。曾任县主簿 、 。 县尉等卑职 。由 作的 比较来探讨汉诗英译的最高境界形神兼似 。 于遭人 诬 陷 , 曾辞官 漫游 黄河 南北 ,为人豪 放 ,常 击剑 饮酒 。 鹳 雀 楼在 蒲州 西 南城 上 ,楼 有 三 层 ,面对 中条 山 ,下临 2. 登鹊 雀楼》 译作 分 析 《 黄河, 为登 临胜地 ,因常 有鹳 雀栖息、 上 ,故而得 名 。这 首诗 其 21 . 原诗 : 就 写 了诗人登 临鹊雀 楼的 所见 所感 。 《 鹊 雀 楼 登 诗的前 二句写景 ,因楼在城 西南 , 对中条 山, 面 所以极 目 远 白 日依 山尽 , 眺, 只见一轮 夕阳冉冉 西坠 ,似乎 贴在 了连绵起 伏的 山峦之 上 , 黄河 人海 流 。 然后再逐渐沉没 下去 。俯瞰楼 下 , 只见黄河滔滔汩汩 , 一泻千里 , 欲 穷 千 里 目, 一直流 向那 无垠的大海 。只短短十个字 ,即概 尽了鹊鹊楼的独特 更 一 层楼 景观 ,勾画出了一幅无比壮 阔的北 国山水画面 。后 两句由景生 22 . 参考译诗 情, 日已沉 山,} 流人海 ,实为 目力所限 ,于是 自然生 发出看得 - . I 2 2 1 wad! . .Up r 更多更远的欲望 ,而要想如此 ,必须再上 一层楼 ,既是 这种欲 望 Wet ad tesn edn edy S o re lw 的 自 s r u . n igt a , juny i as w h h n o 然推导 , 又富含 了深刻的哲理 。 这哲理 不是 枯燥的说理 , 而 d se tb hn h ulan .E s r h elw v r 是 在现 实的景境 中自然生 发而 出,寓理干景 , 感饱满 ,从而成 ecn e id t mo I is at d t Y l e t wa e o Rie . 情 e t ig it h e .T o k b y n mpyn n o t esa o lo e o d.u t e frh s 为千古传诵的名 篇。 no h a tet h r o 。 p ad p aoh rs r ! oi n u w r !U n te t e z oy 从 节奏上看 ,汉诗的 节奏是 由平声字和 仄声字的规 律性交 个有宽容 心境 和合作精神的人 , 会理解他人 , 会严于律己 ; 宽以 成熟 的调 节 。以 使 自身 不断 适 应 外 界变 化 。 “ 商” 的 培养 情 待人 ; 与他人团结协作 , 会 共同把事情 做好 ,班 主任应鼓励学生 可从个人情 商和班集体情 商两方面同时进 行 ,培养学 生的 个人 情 商首先 应帮助他( 建立 乐观的生活态 度。遇事 坦然 , 自信 参加学校组织的各项活动 ( 她) 特别是集体项 目) 、引导学生自主 自 。其 次 ,应注意培 养学 生 自我调控情绪 的能 力及时帮 助他 开展踺康 向上内容丰富的班 级活动 ,让学 生的身心 在活动 中得 强 ( ) 她 解除心理枷锁 。如 自卑 、压抑等 ,这些都是影 响个人情商 到放松 ,使同学之间的 关系变得更加 融洽和睦 ,从而增加班集 的心 理枷锁。一旦 发现他( ) 她 被这些心理 枷锁套住时 ,应 及时 体的凝 聚 力,同时 班主 任应有 针对性 的设 计开 展有 益的活动 ,

翻译中的文质之争与神形之辩

翻译中的文质之争与神形之辩

翻译中的文质之争与神形之辩作者:庞学峰来源:《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03期摘要:中国古代的绘画理论中关于神似与形似的讨论,到了近代被运用到翻译领域。

纵观中国传统译论,占主导的翻译思想是重神似不重形似,这与我国传统哲学与美学的影响是分不开的。

翻译中神似与形似的讨论是传统翻译思想的一次巨大超越。

超越了佛经翻译中仅限于语言层面文与质的争论。

关键词:神似;形似;文与质中图分类号:H31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3)03-0150-02在中国近千年的佛经翻译中,文与质的争论一直贯穿其中,只到近代才出现翻译中神似与形似的讨论。

翻译中神似形似之争经常见诸于中国古代哲学和绘画理论中。

一、神与形的命题在我国古代哲学、美学中源远流长庄子在《庄子·渔父》中说:“真在内者,神动于外,是所以贵真也。

”意思是“神”是内在真实性的外在表现,神是“使其形者”(《庄子·德充符》)。

荀子在《天论》中说:“形其而神生。

”范缜也曾论述道:“形者,神之质;神者形之用”。

“神之于质,犹利之于刀。

”“未闻刀没而利存,岂容形亡而神在。

”(《梁书·神灭论》)以上是中国古代哲学中对神与形的论述。

在艺术领域里对神与形关系的论述,始见于西汉刘安及其门客所著的《淮南子·说山训》:“画西施之面,美而不可悦;规孟贲之目,大而不可畏,君形者亡焉。

”强调了神对形的主宰作用。

在绘画中明确提出“传神”概念的是东晋画家顾恺之,此人画人物画有数年不点眼睛,问其故,他说:“四体妍媸,本无关于妙处。

传神写照,正在阿堵之中。

”“阿堵”即这个,指眼睛(孙迎春.2001.327)。

我们可以说,就古代中国美学思想而论,“神贵于形,形受制于神”的“以形写神论”从魏晋南北朝时代就形成了,如王僧虔(南朝齐的书画美学家),主张“神采为上,形质次之”;刘勰的“神与物游”;陈子昂(661—702),反对形式主义的“采丽竞繁”和毫无神志的“游艳”。

“形似”和“神似”:《将进酒》的两个英译本比较

“形似”和“神似”:《将进酒》的两个英译本比较

2352020年37期总第529期ENGLISH ON CAMPUS“形似”和“神似”:《将进酒》的两个英译本比较文/陈 明可见,孙大雨的译文措辞更为典雅隐晦,着重体现原诗的古典美;而许渊冲的译文措辞简练,可读性强。

值得一提的是,在孙大雨的译文中,存在一些用词不够准确的地方。

比如,孙大雨将“黄河” 译为“Luteous River”,颇具误导性,不如许渊冲译为“Yellow River”来得准确,因为黄河作为中华民族的摇篮,具有很鲜明的文化特征,已有固定英译,任何改动都不利于原文意象的精准呈现。

此外,“主人何为言少钱” 被译为“Why doth our taverner say there is any lack of cash”,其中“taverner”一般指酒馆老板,但此处的“主人”应指李白的朋友,包括许渊冲、杨宪益、宇文所安等在内的翻译家都译作“host”,更为恰当。

“cash”一词让人联想到纸币,而这与历史不符,因为李白所处的年代并未通用纸币,因此影响了译文的忠实性。

2.韵律。

古代诗歌的音乐性极强,韵律感十足,《将进酒》也不例外,慷慨激昂,可谓一气呵成。

韵律涉及押韵、音节、节奏等,各种元素之间互相交融互相影响。

虽然韵律是“形似”和“神似”的重要组成部分,但由于中英文属于不同的语系,语言本身就存在很大的差异性,因此诗歌翻译并不要求也很难照搬原文的韵律,比如韵脚或者音节完全一致。

这并非提倡用自由诗来进行翻译,因为中国古诗抑扬顿挫、意境悠远、寓意深刻,若完全脱离原诗的框架自由发挥,便无法展现原作的风姿。

译者还是应通过技巧性和创造性尽量使译文体现原诗的韵律美,从而助力“形似”和“神似”。

整体上,孙大雨和许渊冲都非常重视译文的韵律,为了韵律均省略了部分字母,例如“ne'er” “o'er”“we'd”等。

许渊冲的译文流畅,押韵格式为“abab ccdd ee fgfg hhii jjkkllmmm”,非常规整,且每行诗的音节与原诗有所对应,句子有长有短,读起来如“大珠小珠落玉盘”一般灵动,充分体现了音美和形美。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诗歌翻译中的形与神作者:佚名文章来源:网络点击数:440 更新时间:2008-12-18 9:54:17摘要:诗歌是文学作品中最纯粹的艺术。

诗歌翻译的最高境界就是形神兼备,本文分析了汉诗英译中的形似与神似的理论起源和发展,许多学者对诗歌翻译的神似和形似都做了自己的见解,这些见解到今天仍然对我们的翻译工作多有助益。

文中将其在具体的翻译语境中进行应用,指出文学作品的理想境界是形神皆似。

必要时,可以舍其形而保其神,从而遵循先神而后形的翻译原则,并通过两首古诗词的翻译证明了形神兼备的重要性和美学价值。

关键词:诗歌翻译形似神似意境诗歌是文学作品中最纯粹的艺术,其语言是韵律的语言,且精练含蓄,节奏分明,句式整齐。

诗的生命似乎是世代相传的,其价值观都包藏在诗篇里,所以即便是在最大的压力下,仍会存在,历久不衰。

与其他文学体裁相比,诗歌是诗人的思想与文字在作品中完全天然融合的产物,诗歌浓缩了一个民族语言文化的精华,含有鲜明的语言文化特征,因而诗歌的翻译是很有难度的。

英国诗人雪莱曾说诗不能翻译,译诗是徒劳的,“犹如把一朵紫罗兰投入坩埚,企图由此探索它的色泽和香味的构造原理”。

严复也说,有些文学作品根本不可译,尤其是诗。

因为诗歌的内容和形式紧密结合,难以分割。

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两种语言文化交流的增多,诗歌翻译中可译或不可译的因素并不是固定不变的,我们需要外国优秀的诗歌,同时也需要把我国的诗歌译成外文,尽可能的传达原诗的“意美”、“音美”和“形美”,使读诗的异国读者能够从译作中获得尽可能与本国读者一样多的共鸣和美的享受。

对诗歌翻译要求这么严格,其翻译标准该如何界定呢?刘重德教授提出汉诗英译的最高境界是形神兼似。

一、诗歌翻译中的形似与神似所谓形似,是指在翻译诗歌时尽量保持译文在用词、句子结构、表现手法以及比喻手段等方面与原文一致;所谓神似,是指在翻译诗歌时要着力保持原作的神韵和风姿,达到原作的艺术效果。

神似首先是傅雷提出来的。

他说:“以效果而论,翻译应当像临画一样,所求的不在形似而在神似”。

朱生豪也提出“保持原作之神韵”的观点。

他说:“余译此书之宗旨,第一在求于最大可能之范围内,保持原作之神韵;必不得已而求其次,亦必以明白晓畅之字句,忠实传达原文之意趣;而于逐字逐句对照式之硬译,则未感赞同”。

所谓神,就是指原作之精神。

好的文学作品总是有丰富的感情、深邃的意境、浓厚的感染力以及强烈的艺术效果。

翻译时能保留原作的神当然最好。

但是否形与神就一定矛盾呢?答案显然是否定的。

这是因为有时形似就是神似。

一篇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感情神韵,必须通过一定的形式表达出来。

原作有些比喻或联想形象、生动、逼真,有浓厚的感染力,情感、意境跃然纸上,在语言习惯上也与目的语接近。

这时,译作保持原作的形式实际上就起到了传神的作用。

保持这样的形式,翻译就能达到形似神似浑然一体。

但在许多情况下,形似、神似不可得兼。

翻译中的形神问题,最早可以追溯到1921年茅盾在《小说月报》上发表的《新文学研究者的责任与努力》一文,其中提出:“文学作品最重要的艺术色就是该作品的神韵。

”1929年6月,陈西滢在《新月》上发表《论翻译》一文,提出了雕塑和绘画说。

他指出:“翻译与临画一样,固然最重要的是摹拟,可是一张画原本临本用的都是同样的笔刷颜色,一本书的原文与译文用的却是极不相同的语言文字,因工具的不同,方法也就大异。

”陈西滢还把翻译分成三个等级,即形似、意似、神似。

陈氏的“三似”说与朱生豪翻译莎剧的神韵、意趣和硬译“三个层次”说如出一辙。

著名翻译家、北京大学教授许渊冲结合自己的诗歌翻译经验也提出了“三似”说。

他在《翻译的艺术》中说:“为了传达诗词的…意美、音美、形美‟译文…意似、音似、形似‟的程度是可以变更的。

”翻译家江枫追求“形似然后神似”,他在《雪莱诗选》译后记中说:“译诗,应该力求形神皆似”,因为“神以形存,失其形者也势必亡其神”。

主张形神兼备的还有卞之琳,他的一贯主张是译诗要按照原文形式亦步亦趋地翻译。

所以,就诗歌翻译来说,茅盾、傅雷主张重神似不重形似,江枫主张形神兼备,而卞之琳则主张形似即神似。

前辈译家、理论家或以其创作、或以其理论、或以其实践给我们留下了许多弥足珍贵的作品,拜读他们的精神产品,对我们无疑是极大的精神享受与智力提高。

总结前辈们的闪光思想,也许我们可以说,在进行诗歌翻译时,应首先追求形神兼备,如若不能,则先神似而后形似。

二、形神兼备在翻译中的运用我们以这句诗歌的翻译来说明形神兼备在诗歌翻译中的运用原文: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让我们来看两个不同的翻译,译文是:(A)Uns everedThough s underedIn chaos yetIn o rder s etThis s trange commot ion In the heartIs but the wanderer' woe一一The He rald W ind, p.34(Cla ra Candlin)(B)Cut It yet uns everedO rder It the mo re tangledSuch Is paft ing s orrow,W hich dwe lls in my heart too s us tle a fee ling to tell一一Chines e Lyr ics一个“愁”字点出了原文的主题这首诗的写作背景是作者在被人囚禁时,打发的一种无限惆怅的感情[根据我们汉语的审美观,所用的语言节奏短促,情节波浪起伏,全诗散发出的是一种悲痛之情难以言传的凄惨之美,是意美,音美和形美三者的结合根抓在逻辑理论的同一律指导下的三美理论,翻译这首诗时,需要实现译入语的本民族语言审美角度的意美、音美和形美。

同一逻辑上的同一律是关于思维准确性的规律。

同一律的内容是:“在同一思维过程中,对于同一对象的思想必须是确定的,思想自身保持其同一性”。

就是说,思想的确定性和一贯性是同一律的逻辑基础,在运用概念、组织判断、进行推理从而表达思想的过程中不能任意变更和转换所以,翻译诗歌时,一定要遵守同一律。

看译文A在形式上译者保留了原诗的形式,原诗的动词没有宾语,译文也只是几个动词的组合但是译者忽略了一点,汉语许多动词可以在没有宾语的情况下照样表达完整的意思,读者照样能够理解作者的意思:而英语的动词的自由性远远不如汉语,它往往需要依靠宾语来说明意思。

译文A看似保留了原文的形美,而从英语的读者角度上说,反而破坏了形美。

英语语言的美,很大程度上是依靠“形”来表达“意”。

在原诗中,作者借用了语言的模糊之美,遵循汉语的特点用几个动词就形象地刻画了那种愁闷之情,从而又破坏了意美。

在这首译诗中,音美更加谈不上,诗歌的意境在译诗中荡然无存。

对于译文B,根据原诗意境主要有语言修辞构成,如“乱”、“愁”等字展现作品的意境,译者采用自译的手法,如原文的“剪”译成“cut”“理”,译成“or der”同时在用词方面,译者也没有拘泥于原作的语法修辞,地道地发挥了英语的特点,给动词加上宾语,承原诗之形,协原诗之声,生动地再现了原诗的意境。

其次,一般说来诗歌的意境是在言外。

怎样在不破坏原诗的那种意境美的同时,而让译入语的读者能够接受这种美,是诗歌意境再现的一个重要的问题。

如果机械地传达“三美”,则实际上是对“三美”的一种破坏。

那样就不能达到形神兼备的效果了。

例如,马致远的小令《天静沙.秋思》的艺术水平达到中国古诗词的高峰,已经被译成好多种语言。

下面我们看一下两个不同的英译版本:苦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译文AW ithered vines, o lden trees, evening crows.T iny bridge,f low ing brook,ha mlet ho mes.A ncient road, w ind f ro m cas t bony hors e.The s un is s etting.Broken man,far fro m home, roa ms and roa ms译文 BA t dus k old trees wreathed w ith withered v ine fly crowsNeath t iny bridge bes ides a cot a c lear s trea m flo wsOn ancient road in wes tern breeze a lean hors e goesW es tward declines the s unFan far f ro m ho me is the heartbroken one原诗作者马致远根据汉语重意合的特点,运用了几个偏正短语的形式,不同的意象叠加勾勒出了一幅凄凉的思乡图。

即在深秋时节,景物凄清,游子满目苍凉,想到日暮途远而倍加思乡的情怀,如:苦藤、昏鸦、瘦马,苦藤、昏鸦、瘦马,读起来凄惨的心情油然而生。

在译文A中,译者保留了原诗的语言形式,也是几个名词性短语的累加,采用了直译的方法翻译了全文。

遗憾的是译者没有考虑到原语诗歌意境的构成特点,,它是基于中国汉语言文化所特有的审美观用文字构成,许多意象只有中国人才能体会,如:苦藤、昏鸦、瘦马,这些在汉语中蕴含着一种凄凉。

这些意象叠加在一起不用任何连接词,我们都能领会。

这正是我们汉语具有意合美的表现。

与汉语比较,英语的形式美也有自己的独到之处。

英语是一种形合语言,由形来构成意,像译文中那样原般不动地把汉语的形式译成英语,机械地保留了原文形式美,舍弃了原文的意思,读起来让人不知所云。

显然,在这里采用遵循“三美”的直译是行不通的。

只有按照原诗里面所承载的文化展现的美的内涵逻辑再现到译诗中,才能正确再现原诗的意境。

译文B正是运用了这一理论,舍弃了原诗的形式,用意译的手法再现了原诗的意思。

仔细研究译文B,从英语角度来说这首诗的语言形式美比较明显。

作者通篇用的都是沉闷的低调词,如wreathed,w ithered vine,t iny bridge,lean hors e,读起来感到有一种浓浓的凄凉之情。

特别是诗歌前三行的末尾都是以“s”结尾,蕴含了一股浓浓绵长的思乡之情,很有音乐效果。

全诗意、音、形,三美俱全,达到了形神兼备的效果。

译者根据英语国家审美的逻辑,灵活地再现了原诗的意境,使译语的读者享受了和原语读者一样的美感。

三、结束语诗歌翻译要再现原作的艺术美。

诗歌是运用特殊的语言和艺术手法创造的艺术品,具有形象性、艺术性,表达了某种情节内容、思想感情,体现了作家独特的艺术风格,并且具有引人入胜的艺术境界。

翻译诗歌,光传意(即做到意义上的忠实)是远远不够的,还要注意保存原作的感情、韵味、意境的风格,要把原诗创造的艺术意境传达出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