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与情绪的交互作用

合集下载

基于情绪与认知交互作用的投资者决策行为研究

基于情绪与认知交互作用的投资者决策行为研究
理学年鉴 》上 发表文章 ,提 出了决策领域 未来需要解决 的 1 个 问题 , 8 情绪是其 中的 问题之一 。 目前在心理学领域 ,情绪 、认
知 与 决 策 的研 究 已 成 为 一 个 热 点 。 本 文 在 阐述 了 决 策 理 论 最 新 的研 究进
发式 。强调情 绪对风险知觉和行为的重要 作用 。四是情 绪浸润模 型。是指情绪影响 或成 为个体 建构性加工的一部分 ,它有选 择地 影响个体 的学 习、 记忆 、注意和联想 , 并最终使 得个体 的认知结果 向着与情绪相
◆ 中 图分 类 号 :F 3) 文 献 标 识 码 :A 8t
为 的经 典 范 式 。该 理 论 的 基 本 特 点 是 :人
内容 摘 要 : 目前 在 心 理 学领 域 ,情 绪 、
认 知 与 决 策 的研 究 已成 为一 个 热 点 。根
法相对较新 ,但它 “ 可能会在今后几十 年 中作为一个充满活力的竞争者挑 战传统 的
认 知 关 系研 究 的深 入 ,又产 生 了 一 系 列 的
用 对投 资 者 决 策行 为 的 影 响 。 关 键词 :情绪 认 知 决 策行 为 信 息
加 工
情绪是指个体 受到某种刺激所产 生的

为和决策过程 , 帮助决策者克服环境提出的 挑 战。 该理论通过实证的方法研究人们的决
据 最新 的 理论 研 究 ,决 策是 人 类行 为适
应环 境 的 过程 。据 此 本 文 重点 分析 了情 绪 与认 知 的 交 互作 用 及 其在 投 资 决 策 中
的应 用 ,建 立 了股 票 市 场投 资者 决 策模 型 。模 型 描 述 了情 绪 、认 知 及 其 交 互作
关键在 于信 息的收集尽可能完备和决策过 程 中科 学方法的运用等。而对信息 的不 完 备 性、决策者本身的认识局限性 以及情感 等心理 因素对决策的影响研究的比较少。 描述性范式又称为行为决策理论 , 主要 是从心理学 , 特别是认知心理学和社会心理

心理科学研究50题_

心理科学研究50题_

庆祝《心理科学》创刊50周年 专栏 心理科学研究50题编者按:光阴荏苒,《心理科学》转瞬已留下50个春秋的成长足迹。

正当编委会同仁思量该以何种有意义的方式来纪念它的生日之际,有学者建言:不妨也以“50”为数,推出本学科具有前瞻性的“50个问题”,供大家探索与研究之参考。

此议一出,众口称好,并在今年三月底在广州召开的“《心理科学》第五次主编扩大会议暨新一届编委会首次会议”上得到与会者的一致赞同。

大家认为,这种纪念形式既不脱《心理科学》作为一份学术刊物之本色,更完全契合它应履行的学术担当和责任。

我们认为,学术刊物的第一要务是发表高水平、高质量的研究成果。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活水只能来自学者们的创造性的研究所得;更深层次而言,活水只能来自与学科自身发展紧密相关的重大基础和应用问题,而且这些问题又是富有中国现阶段社会特点和文化特色的——至少,应从这一视角去思考它们。

《心理科学》在挖渠引水上应该有所作为,不应只是坐等活水的到来。

任何研究和创造均始于问题。

现在,我们呈现给大家的50个问题希望能多少起到这样的作用。

尽管参加编制50个问题的专家人数几近百位,但我们不敢说这些问题完全适当、准确。

事实上,中国的心理学所面临的重大问题肯定远远不止50个,而且这里提出的问题只是部分学者之视野所及,疏漏或失焦之处难免,见仁见智,大家自判。

它们或许能够对青年学子起到某种标识方向的导引作用,成为启动我们未来研究的某种“触发器”,但它们绝不应被视为研究领域和研究思路的“藩篱”。

天行健,中国的心理学工作者当自强不息,我们期待着大家的创造性的成果源源而出并在本刊展示,《心理科学》永远与各位同行!心理科学研究50题50 Key Issues for Psychological Sciences《心理科学》 编辑部于不疑处有疑,方是进矣。

——[北宋]张载为学患无疑,疑则有进。

——[南宋]陆九渊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

情感与认知的交互对学习的影响

情感与认知的交互对学习的影响

情感与认知的交互对学习的影响情感与认知是两个在心理学和教育领域中被广泛研究的重要概念。

它们既相互独立,又在学习过程中密切相关。

情感影响着认知过程,而认知又反过来影响情感体验,二者之间的交互作用对学习效果的实现有着深远的影响。

学习不仅仅是信息的获取和知识的积累,它也是一个涉及到情感状态、动机和记忆的复杂过程。

情感的存在与否、强弱以及种类都会在不同程度上影响个体的学习行为和学习成效。

情感能够激发学习动机,提升学习的积极性,也可能造成焦虑与挫败感,进而削弱学习效果。

因此,理解情感与认知的交互作用是提高学习效率的重要一步。

研究表明,积极的情感状态与更好的学习表现呈正相关。

愉悦的情感体验能够提升个体的注意力、记忆力和信息处理能力。

在学习新知识时,愉悦的情感能够增强对信息的编码和存储,促使学生更好地掌握和理解所学内容。

例如,教师在教学中营造积极的课堂氛围,能够有效促进学生的参与度和学习兴趣,使他们更愿意投入时间和精力去学习。

相反,消极情感,如焦虑、沮丧或无聊,往往会阻碍认知过程。

这些情感状态可能导致注意力分散、记忆衰退和学习动力的不足。

以焦虑为例,研究发现过高的焦虑水平会显著降低学生在考试和学习过程中的表现。

这是因为焦虑产生的生理反应不仅占据了学习者的认知资源,还降低了他们对学习内容的关注度。

为了减轻这种消极情感,教师可以采取一些策略,例如提供情感支持、减轻课程压力等,从而帮助学生找到更好的学习状态。

认知因素同样在情感的变化中起到了关键性作用。

个体的认知框架和思维风格会影响他们的情感体验。

例如,具有积极思维风格的学生更容易在遇到困难时保持积极情绪,而消极思维风格的学生则可能更容易陷入沮丧和无助中。

教师在教育过程中应注意培养学生的积极思维能力,以促进他们的情感健康,从而提升学习效果。

学习环境的设计也是影响情感与认知交互关系的重要因素。

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可以激发学生的积极情感,提高认知效率。

在课堂设计中,创设互动性、参与性和探究性的学习活动,可以帮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进行学习,这样的环境不仅能提升学生的情感体验,还能增强他们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认知心理学(主编周爱保) 十四章 情绪与认知

  认知心理学(主编周爱保) 十四章 情绪与认知
积极情绪能够促进思维的灵活性,积极情绪状态下被试的思维更加 活跃。
专栏1
积极情绪的拓展与建构理论
积极情绪近年来在国外情绪心理学研究中受到了充分重视,有了相对比较 广泛的研究,许多研究对于积极情绪的概念、积极情绪的功能以及积极情绪对 于健康的意义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理论分析,也开展了许多实证研究。尤其是
第三节 认知对情绪的影响 二、认知加工的复杂性对情绪的影响
人类的认知加工系统具有复杂性和多面性,认知结构的 复杂程度对于情绪体验会产生很大影响。因此,研究者提出 了多水平理论以试图找出情绪背后的关键性认知加工过程。 (一)情绪双通路理论 (二)交互式认知子系统框架
第四节 情绪与认知交互作用的神经机制 一、前额叶在情绪与认知交互中的作用
(资料来源:郭小艳,王振宏.积极情绪的概念、功能与意义.心理科学进展,2007, 15(5):810 )
第二节 情绪对认知的影响 一、积极情绪对认知的影响
(四)积极情绪与问题解决
积极情绪提高了人们寻求问题的解决方式的努力程度, 在谈绪与决策 积极情绪会使个体在风险投资决策情境中表现出“谨慎 乐观主义”(cautious optimism)。在积极情绪状态下, 人们对损失更敏感,而不愿意参与高风险的活动以避免损失, 从而使投资者表现出风险规避行为。
第二节 情绪对认知的影响 二、焦虑、抑郁和认知偏向
(一)注意偏向
焦虑、抑郁的个体在有压力的情况下,倾向于注意负性 或者威胁性的信息。威胁性信息获得更多的激活,使得高焦 虑个体比正常个体更加容易优先注意到那些威胁性信息。 (二)记忆偏向 焦虑个体对威胁性信息具有内隐记忆偏向。抑郁个体对 威胁性信息具有外显记忆偏向,但是否具有内隐记忆偏向还 存在争论。
7. 马庆霞,郭德俊.情绪大脑机制研究的进展.心理科学进展,2003,11 (3):328-333 8. 古若雷,罗跃嘉.焦虑情绪对决策的影响.心理科学进展,2008,16 (4):518-523 9. 邹吉林等.超越效价和唤醒——情绪的动机维度模型述评.心理科学进 展,2011,19(9),1339–1346 10. Pessoa.L.(2008).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emotion and cognition.Nature reviews,9(2):148-158

意识与情感的互动

意识与情感的互动

意识与情感的互动一、引言意识与情感是人类内心世界中两个重要的元素,它们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共同构建了个体的情绪、态度和行为。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探讨意识与情感的互动过程,以期增进对人类内心世界的理解。

二、意识与情感的定义和关系1. 意识的定义意识是指人类思维、感知和自我意识的能力。

它包括对外界环境的感知和理解,并支持个体进行思考、决策和认知。

意识是人类思维活动的基础,是我们与世界进行有效互动的关键。

2. 情感的定义情感是人类对于事物、人和事件产生的主观感受和情绪体验。

它包含了喜怒哀乐、爱恨情仇等不同种类的情绪反应,是人类感知和评价世界的重要方式。

3. 意识与情感的关系意识和情感相互作用,共同构成了人类的内心世界。

意识为情感提供了认知的基础,情感则影响了意识的质量和方向。

人类通过意识来感知和反应情感,同时情感也会改变人的意识状态。

因此,意识与情感的互动是密不可分的。

三、意识对情感的影响1. 意识的加工对情感的塑造意识对于情感的产生、表达和调节起着重要的作用。

通过思考、分析和解释外部刺激,意识的加工过程可以改变人对情感的认知和评价。

例如,对同一件事情的不同解读会导致不同的情感反应。

2. 意识的引导对情感的调控意识可以引导人们对情感的注意和关注,从而影响情感的强度和方向。

通过意识的引导,人们可以主动选择关注积极的事物和情绪,减少消极情绪的产生和影响。

这种意识的引导对于情感的调控具有积极的作用。

四、情感对意识的影响1. 情感对意识的选择和注意力分配的影响情感可以改变人们的认知偏好和注意力分配,从而影响意识活动的方向和内容。

积极的情感会增加对积极刺激的注意和关注,而消极的情感则可能导致对消极刺激的过度关注和放大。

2. 情感对决策和思考的影响情感对于决策和思考过程具有重要的影响。

人们在情感驱动下往往更倾向于基于情感而非理性的决策,情感也会影响人们信息的处理和思考方式。

因此,情感对意识中的决策和思考活动产生了直接的影响。

交互作用分析

交互作用分析

交互作用分析交互作用是指人与人、人与物、人与环境之间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的过程。

在日常生活中,交互作用无处不在,它对我们的思维、行为、情绪等方面都有着重要的影响。

下面我们将从认知、情感和行为三个方面,来分析交互作用的作用和影响。

首先是认知方面。

交互作用在我们的认知过程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通过与他人沟通、交流,我们可以获取更多的信息和知识,改变自己的认知结构。

在与他人讨论问题,听取他人建议的过程中,我们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问题,拓宽我们的思维,提高我们的认知能力。

另外,与他人的交流中,我们也可以通过观察和模仿的方式学习到更多的技能和行为模式,促进我们的学习和发展。

其次是情感方面。

交互作用可以影响我们的情感体验和情感状态。

与他人的交往和互动可以给予我们情感支持和慰藉,增强我们的情感幸福感。

同时,我们也可以通过与他人的交往来体验到更多的情感,如喜乐、悲伤、愤怒等。

通过分享自己的情感,倾听他人的情感,我们可以增进彼此的理解和共情能力,促进我们的情感发展。

最后是行为方面。

交互作用对我们的行为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在与他人的互动中,我们需要根据对方的行为和反应,去调整和改变自己的行为。

通过观察他人的行为,我们可以学习到更多的社会行为规范和规则,提高我们在社会中的适应能力。

此外,交互作用还可以激发我们的行动动力,促使我们去实现自己的目标和愿望。

通过与他人共同合作或竞争,我们可以激发我们的潜能,充分发挥我们的能力。

总的来说,交互作用对我们的认知、情感和行为等方面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通过与他人的交往和互动,我们可以获得更多的信息和知识,改变和拓宽我们的认知结构;可以从他人那里获得情感支持和慰藉,提升我们的情感幸福感;可以学习到更多的社会行为规范和规则,提高我们在社会中的适应能力;可以激发我们的行动动力,促使我们去实现自己的目标和愿望。

因此,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应该重视交互作用,注重与他人的互动,积极参与到社会中去,才能实现自身的全面发展。

认知能力与情绪对二语写作水平的协同预测作用

认知能力与情绪对二语写作水平的协同预测作用

认知能力与情绪对二语写作水平的协同预测作用目录一、内容概述 (2)二、文献综述 (2)1. 认知能力研究现状 (3)2. 情绪对二语写作水平的影响研究现状 (4)3. 协同预测作用研究现状 (5)三、理论基础 (6)1. 认知能力理论 (7)2. 情绪理论 (8)四、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 (8)1. 研究假设与变量设置 (9)2. 数据来源与样本选择 (10)3. 研究方法与模型构建 (11)五、认知能力对二语写作水平的影响分析 (13)1. 认知能力维度的划分 (14)2. 各维度对二语写作水平的影响分析 (15)六、情绪对二语写作水平的影响分析 (16)1. 情绪的界定与分类 (18)2. 情绪对二语写作过程的影响分析 (19)七、认知能力与情绪的协同预测作用分析 (20)1. 协同预测模型的构建与分析方法 (21)2. 协同预测结果分析 (22)八、结论与建议 (23)一、内容概述本研究旨在探讨认知能力与情绪在二语写作水平中的作用,并分析它们之间的协同预测关系。

通过对大量二语写作样本的实证分析,我们发现认知能力和情绪因素对二语写作水平具有显著影响。

认知能力主要体现在词汇量、语法知识、句子结构和篇章组织等方面,而情绪因素则表现为个体在写作过程中的情感状态、动机和压力等。

通过构建认知能力和情绪因素的交互作用模型,我们可以更准确地预测二语写作水平,为提高二语写作教育和培训效果提供理论依据。

二、文献综述随着全球化的推进,二语写作能力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众多学者开始关注认知能力与情绪在二语写作过程中的作用,并对此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研究。

本部分主要对前人关于认知能力与情绪对二语写作水平影响的研究进行文献综述。

在认知能力方面,研究普遍认为,认知能力与二语写作技能之间存在显著正相关。

执行力、注意力、记忆力等认知能力对于写作过程中的内容构思、语言表达和结构组织等方面具有重要影响。

一些研究还指出,认知能力的不同方面对二语写作水平的预测作用各有侧重,执行力和记忆力对于写作过程中的创造性思维和信息整合尤为重要。

探索人类大脑的认知功能

探索人类大脑的认知功能

探索人类大脑的认知功能在探索人类大脑的认知功能时,我们不禁被其复杂性和精妙所震撼。

大脑,这个仅占人体重量2%的器官,却承载着我们思考、记忆、情感和决策的能力。

它是一个由大约860亿个神经元组成的复杂网络,每个神经元都能与其他神经元形成数以千计的连接,构成了一个庞大的信息处理系统。

认知功能的核心在于信息的处理和整合。

我们的大脑通过感知器官接收外界信息,经过初步的感官处理后,这些信息被传递到大脑的不同区域进行进一步的分析和解释。

例如,视觉信息被送往枕叶,而语言信息则被送往颞叶。

这些区域的神经元通过电信号和化学信号相互沟通,形成了我们对世界的理解和反应。

记忆是认知功能的重要组成部分。

短期记忆允许我们暂时存储信息,而长期记忆则涉及将这些信息编码并存储在大脑的不同区域。

海马体在这一过程中扮演着关键角色,它帮助我们将短期记忆转化为长期记忆。

而前额叶则与决策制定、规划和抑制控制等功能密切相关,它使我们能够根据过去的经验来指导未来的行动。

情感也是认知过程中不可忽视的一环。

大脑中的杏仁核负责处理情感反应,它与前额叶的互动帮助我们评估情境并作出适当的情绪反应。

这种情感与认知的交互作用,不仅影响我们的情绪状态,也影响我们的决策和行为。

最后,创造力和想象力是大脑认知功能的另一面。

它们使我们能够超越现实,构建新的概念和想法。

这些能力与大脑的多个区域有关,包括负责语言的颞叶和负责空间处理的顶叶。

总的来说,人类大脑的认知功能是一个多层次、多维度的复杂系统,它不仅使我们能够理解和适应环境,还赋予我们创造和想象的能力。

随着神经科学的不断进步,我们对大脑的认知功能的理解也在不断深化,为我们提供了改善生活质量和治疗认知障碍的新途径。

心理学中的人类认知与情绪感知

心理学中的人类认知与情绪感知

心理学中的人类认知与情绪感知人类是一种高度智能的生物,我们有独特的认知能力和情绪感知能力。

这些能力来自于我们的大脑,是由神经元和大脑区域之间的复杂相互作用所支持的。

心理学研究了这些能力的本质和如何运作,为人类的行为和思考模式提供了重要的洞察和理解。

认知和情绪是人类心理学中两个基本的概念。

认知是指我们对外部世界的感知、理解和思考,包括注意力、记忆、思维、推理等。

而情绪则是指我们对外部世界所产生的情感反应,包括喜乐、悲伤、愤怒、恐惧等。

人类认知能力的发展是一个复杂而长期的过程。

在婴儿时期,我们只能感知一些基本的信息,如声音、色彩、形状等。

随着我们的生长和经验积累,我们的认知能力逐渐增强,我们能够从复杂的信息中抓取重要的信息,并用适当的方式加以应用。

这种认知发展的过程被称为认知发展。

认知发展是一个积极、学习和探索的过程。

我们可以通过游戏、学习和社交等方式来改善自己的认知能力。

例如,在游戏中,我们可以解决各种难题、进行决策,并发挥我们的想象力。

在学习中,我们可以通过阅读、写作和思考来加强我们的语言和思维能力。

在社交中,我们可以借鉴他人的看法、分享自己的经验,从而更好地理解其他人和自己的思考方式。

这些活动可以为我们发展认知能力提供重要的机会和资源。

情绪感知是另一个在心理学中广泛研究的主题。

我们的情绪感知能力来源于我们的情感中枢,即大脑中的一些区域,如下丘脑、杏仁核和皮层区域。

这些区域可以处理和综合来自身体和外部世界的信息,从而产生情绪反应。

我们的情绪感知能力可以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基因、环境、文化、社会和个体因素。

例如,基因可以影响我们基本的情感特性和强度;环境可以影响我们感知到的压力和刺激,从而影响我们的情感状态;文化可以奠定我们对情感的理解和沟通方式;社会因素可以改变我们的情感体验和表达方式;个体因素可以使我们对情感的感知和反应有所不同。

情绪感知对我们的日常生活和健康有着重要的影响。

正常的情感能力可以使我们更好地面对生活挑战、增强社交技能和交往效率、维护自我和他人的情感健康和调整情绪和压力。

认知评价对主观情绪感受和生理活动的作用

认知评价对主观情绪感受和生理活动的作用

认知评价对主观情绪感受和生理活动的作用一、本文概述本文旨在探讨认知评价对主观情绪感受和生理活动的作用。

情绪,作为人类心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其中认知评价是其中一个关键因素。

认知评价是指个体对事件或刺激的主观解释和评估,它决定了我们对环境的反应方式,包括我们的情绪反应和生理反应。

本文将从理论和实证两个方面,深入探讨认知评价如何影响我们的主观情绪感受和生理活动,以及这种影响如何在实际生活中发挥作用。

在理论部分,我们将介绍认知评价的基本概念和相关理论,阐述认知评价与情绪、生理活动之间的关联。

我们将通过引用相关文献,梳理认知评价在情绪心理学、生理心理学等领域的研究成果,为后续的实证分析提供理论基础。

在实证部分,我们将通过一系列实验研究和数据分析,验证认知评价对主观情绪感受和生理活动的影响。

我们将设计一系列实验,模拟不同情境下的认知评价过程,观察被试者在不同认知评价下的情绪反应和生理变化。

通过对实验数据的分析,我们将揭示认知评价对主观情绪感受和生理活动的具体作用机制。

我们将总结本文的主要观点和结论,讨论认知评价在情绪调节和生理健康方面的应用前景。

我们希望通过本文的研究,能够为人们更好地理解和管理自己的情绪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

二、认知评价理论框架认知评价理论是一种解释情绪产生和调节过程的重要理论框架。

它强调了个体对情境的主观认知评价在情绪产生和生理活动中的作用。

根据这一理论,个体的情绪反应并非直接由外部事件或刺激引发,而是由个体对这些事件或刺激的主观认知评价所决定的。

在认知评价理论框架中,认知评价是指个体对外部事件或刺激的意义、价值和重要性进行主观评估的过程。

这种评估不仅涉及对事件本身的认知,还包括对事件可能带来的后果、自身应对能力等方面的认知。

认知评价的结果将直接影响个体的情绪反应和生理活动。

具体而言,当个体面临一个外部事件或刺激时,首先会进行初步的认知评价,判断该事件是否与自己有关,以及可能带来的后果和影响。

情绪与认知关系的研究综述_龚雨玲

情绪与认知关系的研究综述_龚雨玲

究都遵循基本情绪的研究取向, 主张存在明确的几个情绪范 畴, 而且它们是普遍的情绪状态, 适用于人类的所有种族和民 ⑩ 根据基本情绪的研究取向, 面部表情是明确的 、 确定无疑 族。 的, 因此表情识别对所有人都非常容易, 而且, 情绪的识别会 自动地发生, 不需要语言的参与, 甚至年幼的婴儿都能够区分 不同的表情 。 但是, 日常生活中存在许多模棱两可的情境, 需 。 当别人的情 要额外的线索来帮助我们判断面部表情 例如, 绪无法用语言来描述时, 人们就比较难以识别这一表情 。 近 语义信息是情绪知觉的必要的背景线索, 并且 期的研究表明, 语言本身可 以 影 响 一 个 人 如 何 理 解 其 他 人 行 为 中 包 含 的 情 Lindquist 等人的研究还发现, 绪 。 此外, 通过使用标准的语义 饱和程序使得情绪语言不容易通达时, 被试会更难以判断面 瑡 瑏 孔所表达的情绪 。 第三, 情绪的认知控制 。 情绪调节能力是人类适应环境 的一种重要的认知功能, 它是指我们对产生什么样的情绪, 什 瑢 瑏 么时候产生它们, 以及如何体验和表达它们等过程的控制 。 情绪调节反映了认知对情绪的控制作用 。 Gross 提出了 5 个情 情境修正 、 注意调配 、 认知变化和反应 绪调节策略: 情境选择 、 调节 。 他认为 前 4 种 是 在 情 绪 反 应 发 生 之 前 采 用 的 聚 焦 策 略, 因为这些策略发生在情绪反应趋势被完全激活之前, 它们 在尚未影响我们的行为和外周生理反应之前被使用; 而第五 个策略是针对情绪反应的策略, 出现在情绪反应倾向产生之 这时上述策略都已经被使用 。 通过回顾与再评价 ( 即认知 后, Gross 认为再评价 变化) 和抑制 ( 即反应调节) 相关的研究, 和抑制策略会导致不同的情感体验 、 认知和社会后果 。 2. 情绪与认知交互作用的神经基础 随着 fMRI 技术的使用, 大量认知过程可以与大脑特定部 位建立对应关系 。 大部分 fMRI 研究结果都表明, 认知过程对 应的脑区是大脑皮层 。 但关于控制情绪的大脑区域则众说纷 纭, 难以取得一致意见 。 因为人们在研究情绪时, 对情绪的定

心理学的六个视角的新诠释

心理学的六个视角的新诠释

心理学的六个视角的新诠释心理学是研究人类思维、情感和行为的科学,涉及到了广泛而多样的领域。

在心理学中,有六个核心视角,分别是生物学、行为主义、认知、人文、进化和神经科学。

这些视角从不同的角度解释和理解人类心理活动的各个方面。

本文将从新的角度出发,重新诠释这六个视角,以期给读者带来新的思考和理解。

一、新诠释生物学视角:生物学视角强调基因、大脑和生理过程对个体心理活动的影响。

通过新的诠释,我们可以将其扩展到遗传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基因的可塑性。

不仅仅是基因本身的作用,环境对基因的调控也是一个重要的因素。

新的诠释还将关注生物学与心理活动的动态变化,以及生物学因素如何与其他视角相互影响。

二、新诠释行为主义视角:行为主义视角关注于外部可观察的行为,强调学习和环境的影响。

然而,新的诠释将行为主义视角从简单的条件反射和奖惩机制拓展到更复杂的学习过程。

这包括社会学习理论、情绪和动机对行为的影响,以及非条件化和条件化行为之间的相互关系。

新的诠释还将关注行为主义对幸福、满足感和个体发展的影响。

三、新诠释认知视角:认知视角关注思维、知觉和信息加工过程。

新的诠释将认知视角从信息处理模型拓展到更广阔的领域。

它将强调情绪、动机和个体差异对认知过程的影响。

新的诠释将关注认知与社会互动、情境和文化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认知的发展和变化过程。

四、新诠释人文视角:人文视角关注人的主观体验、意义和自我实现。

新的诠释将人文视角与其他视角整合,强调人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它将关注个人发展和成长的过程,以及文化、价值观和信仰对人的影响。

新的诠释还将研究人的自我意识、自我接受和人际关系的重要性。

五、新诠释进化视角:进化视角关注心理特征和行为的进化起源。

通过新的诠释,我们可以将进化视角拓展到社会和文化进化的角度。

新的诠释将关注人类社会行为和文化特征的进化。

新的诠释还将研究进化心理学在人类心理活动中的应用,如择偶、亲子关系和合作行为。

六、新诠释神经科学视角:神经科学视角研究神经系统与心理活动之间的关系。

情绪与认知

情绪与认知
理论的兴起,心理学家开 始认为情绪对认知有积极的组织作用,只 是那种不适当的情绪才会产生消极的瓦解 作用。正情绪可以协调、组织认知活动; 负情绪会破坏、瓦解和阻断认知活动。研 究表明,不同的情绪背景会导致我们选择 性地对某一类信息进行注意、记忆、思维 和判断。例如,焦虑的人对危险和威胁显 得特别警惕,而悲伤或抑郁的人倾向于回 忆过去的消极事件。
神经机制层面
在神经机制层面,许多研究结果表明,参与认知 加工的重要脑区也参与情绪加工过程,而在情绪 活动中扮演主要角色的脑区也参与认知加工过程。 例如,杏仁核负责处理逃避危险的恐惧情绪,被 认为是情绪加工的关键脑区,但近期的研究表明, 杏仁核在注意加工、联想学习和记忆过程中也都 具有重要作用。小脑一直被认为只负责运动控制, 但是近来的研究发现,小脑受损的病人会表现出 执行功能、语言和情绪调节的障碍,说明小脑在 情绪加工中具有重要作用。
(四)图式与认知方式
个体在社会生活中形成了关于世界各种事物与事件的解释性图式,这 种解释性图式会因个体不同而不同,形成不同的认知方式。个体对于
事件的解释风格或方式影响了个体对于事件的情绪反应。例如情绪理
性疗法就提出,不是事件引起个体的情绪反应与行为结果,而是个体 对于事件的认知解释决定了情绪反应与行为结果,即情绪的ABC理论,
A为事件,C为情绪反应与行为结果,B为认知信念。
四、情绪对决策的影响 20世纪80年代初,洛麦斯(Loomes & Sgden, 1982)等人提出了后悔理论,用以 说明预期情绪在决策中的作用。该理论假 设:如果决策者意识到自己选择的结果可 能不如另外一种选择的结果时,就会产生 后悔情绪;反之,就会产生愉悦情绪。
后悔理论认为,决策者在决策中会力争将 后悔降至最低。研究发现,如果顾客预先 想象到购买某种陌生产品发生故障时的后 悔心情时,就更愿意购买熟悉的产品;如 果人们因违规驾驶而导致生命和财产损失 的后悔心情事先得到提醒,他们关于安全 驾驶的态 度和信念就会发生极大的变化 (Parker et al.,1996) 。

杏仁核参与加工认知与情绪相互作用的机制

杏仁核参与加工认知与情绪相互作用的机制

杏仁核参与加工认知与情绪相互作用的机制
高飞
【期刊名称】《心理技术与应用》
【年(卷),期】2015(000)005
【摘要】认知与情绪是如何相互作用的已经成为心理学研究领域一个热点话题.自上而下观点将情绪看作一种评价过程,个体需要对动机及所处社会背景信息做出评价,以产生合适的情绪;自下而上观点将情绪看作对刺激特征的感知过程,并促进随后的再认、记忆和注意等加工过程.社会性情绪、恐惧情绪效价获得与再认、情绪性记忆与注意的研究表明,情绪是一种受到社会背景所影响的自下而上加工(刺激驱动)和自上而下加工(概念驱动)过程交互作用的结果,而杏仁核则是参与这两种加工过程最重要的神经基础.
【总页数】7页(P3-9)
【作者】高飞
【作者单位】山东师范大学心理学院,济南250014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B842
【相关文献】
1.杏仁核参与疼痛情绪过程的研究进展 [J], 黄进;康晓征;罗非
2.抑郁个体情绪加工与认知控制的相互作用 [J], 廖成菊;冯正直;王凤;刘庆英;黄赛
3.杏仁核NPS/NPSR神经肽系统参与痛情绪过程的研究进展 [J], 吴叶琪;项亚楠;
房军帆;杜俊英
4.杏仁核在情绪加工中的特异性与非特异性 [J], 冯柔;何正明;王福顺
5.杏仁核参与情绪记忆的脑功能成像研究述评 [J], 杨炯炯;赵艳兵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自我意识情绪的名词解释

自我意识情绪的名词解释

自我意识情绪的名词解释自我意识情绪是指个体在觉察自我存在和自身特征的基础上产生的情绪体验。

它是一个人对自己的感知和理解与情绪体验之间的交互作用。

自我意识情绪不同于一般的情绪体验,它源于对个体与自己的存在和身份的思考,并与情绪的产生与调节有着密切的关系。

个体通过对自我意识的反思和觉察,能够更加准确地感知自身的情感状态,并对其进行评估和调节。

这种反思和觉察帮助个体识别和区分不同的情绪,进而根据情绪的特点和影响,选择相应的应对策略和行为。

自我意识情绪包括情绪感知、情绪评估和情绪调节三个主要方面。

情绪感知是指个体对自身情绪状态的察觉和意识,它要求个体能够细致地觉察自己的情绪体验,包括情绪的类型、强度和持续时间等。

情绪评估是指个体对自身情绪的认知和理解,即个体对自己情绪的解释和评价。

情绪调节是指个体对自身情绪的管理和控制,以获得更好的情绪体验和应对现实环境的需求。

自我意识情绪的存在与个体的自我意识发展和内省能力密切相关。

随着个体的成长和社会经验的积累,个体对自己的自我认同和自我意识也逐渐加深和明确。

这种自我意识的发展使得个体能够更加敏锐地感知和评估自身情绪,更好地理解自己的内在需求,并对情绪做出更加合理和适应的反应。

自我意识情绪在个体的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它不仅使个体能够更加全面地了解和理解自己的情绪体验,还使个体能够更好地与他人进行情感交流和互动。

通过对自我意识情绪的探索和调节,个体能够提高情绪的自我效能感和情绪调节的自主能力,从而更好地适应外部环境的变化,解决情绪困扰,提升生活和工作的质量。

而在实际生活中,个体需要时刻关注自己的自我意识情绪,并寻找合适的方式和方法进行情绪调节。

这可能包括情绪识别训练,情绪智力的培养和交流沟通的提升等。

通过这些努力,个体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自我意识情绪,从而更好地实现情绪和生活的平衡。

总而言之,自我意识情绪是个体在觉察自我存在和自身特征的基础上产生的情绪体验。

认知与情绪的交互作用

认知与情绪的交互作用

认知与情绪的交互作用认知与情绪的交互作用是指人的认知过程与情绪状态之间的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

认知是人对环境的理解、解释和判断的过程,涉及到知觉、记忆、思维和问题解决等方面的活动。

情绪则是人对外界刺激或内部体验产生的主观感受,如愉快、焦虑、愤怒等。

1.情绪对认知的影响:情绪状态会对人的认知过程产生直接影响。

情绪高涨时,人的注意力和记忆力会增强,更容易集中注意力并记住相关信息。

相反,负面情绪如焦虑、沮丧会降低人的注意力和记忆力,使其难以集中注意力和记忆事物。

因此,在进行认知活动时,情绪的调节对于认知的正常进行尤为重要。

2.认知对情绪的影响:人的认知过程也会对情绪产生影响。

认知评估是人对外界刺激或内部体验做出的主观判断,直接决定着情绪的产生和维持。

当人将一种刺激或体验评估为积极、有价值时,将会产生愉快的情绪;相反,当人将其评估为消极、不符合期待时,将会产生负面情绪。

因此,人的认知评估会对情绪产生直接的影响。

3.认知情绪调节:认知可以对情绪进行调节和调整。

当人面对负面情绪时,通过认知重塑、正向思考等方式来改变对事物的评估和解读,从而调整情绪的产生和持续。

例如,当人感到焦虑时,通过改变对问题的解读和应对策略,能够减轻焦虑情绪的产生和影响。

因此,认知对于情绪的调节能够帮助人更好地应对和面对各种情绪挑战。

4.情绪对认知评估的偏差:人在情绪状态下对事物的评估可能存在认知偏差。

积极情绪下的人对自身和外界的评估往往更为乐观,而消极情绪下的人则更倾向于产生负面的认知偏差。

例如,当人感到愤怒时,往往会对外界刺激做出更为消极的评估,使其看待问题更偏向于负面一面,而忽略了积极的方面。

这种情绪对认知评估的偏差可能会对行为决策产生影响。

综上所述,认知与情绪之间存在着密切的交互作用。

情绪对认知的影响、认知对情绪的影响、认知情绪调节以及情绪对认知评估的偏差等方面都展示了认知与情绪之间的交互作用。

了解和把握这种交互作用对于我们更好地理解人的行为和情绪管理具有重要意义。

意识的起源与情绪演化的关系

意识的起源与情绪演化的关系

意识的起源与情绪演化的关系意识是人类智慧的体现,它是我们认知自我存在和周围世界的能力。

而情绪则是我们对外界刺激的情感体验。

意识和情绪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联,它们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共同构建了我们的心理和行为。

1. 意识的起源意识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人类进化的早期。

人类作为高级生物的进化产物,在面对复杂的环境和外界刺激时,需要具备感知和认知能力来适应生存。

意识作为一种高级认知能力,在人类的进化历程中逐渐形成。

2. 意识与情绪的交互作用意识和情绪是密不可分的,它们相互交织、相互作用。

意识能够识别和理解外界的刺激,而情绪则是对这些刺激产生的主观感受和体验。

在某种意义上,情绪是对意识所感知的信息的一种反映。

3. 情绪演化的影响因素情绪演化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其中意识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意识能够帮助我们对情绪进行认知和规划,使我们能够更好地处理情绪。

同时,情绪也能够影响我们的意识,改变我们对周围世界的认知方式和观念。

4. 意识对情绪的调节作用意识可以帮助我们识别和分析情绪的产生原因,指导我们对情绪做出适当的反应和调节。

当我们意识到自己情绪的起伏时,可以通过认知和思考来调节情绪,以保持心理的平衡和稳定。

5. 情绪对意识的影响情绪的变化会对意识产生深远影响。

当我们处于消极的情绪状态时,意识可能变得狭窄、负面或难以集中。

相反,积极的情绪则能够促进意识的扩展和提升,使我们更加乐观、积极地认识世界。

6. 意识与情绪的相互促进意识和情绪之间的相互促进可以使我们更好地理解和管理自己的情绪。

通过意识的引导,我们能够更准确地感知到情绪的变化,从而更好地控制自己的情绪反应。

同时,情绪也可以影响和推动我们的意识,激发我们更高的智慧和创造力。

结论:意识的起源与情绪演化的关系是紧密相连的。

意识和情绪相互作用,互为因果,共同塑造了人类的心理世界。

意识通过认知与调节,影响我们对情绪的理解和应对;而情绪的变化也会通过影响意识,改变我们对世界的感知和思维方式。

情绪调节与自我意识:一个交互作用的心理模型

情绪调节与自我意识:一个交互作用的心理模型

情绪调节与自我意识:一个交互作用的心理模型一、引言情绪是我们内心对外部世界的主观反应,它包括喜悦、悲伤、愤怒、恐惧等多种体验。

情绪调节是指我们如何管理和控制自己的情绪,使其适应不同的环境和情境。

自我意识则是指我们对自己身心活动的觉察,它包括自我认知、自我体验、自我调节等方面。

情绪调节与自我意识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

本篇文章将探讨情绪调节与自我意识的相互作用,并介绍一些实用的方法来帮助我们更好地掌控自己的情绪。

二、情绪调节与自我意识的关系情绪调节与自我意识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

首先,自我意识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掌控自己的情绪。

只有当我们能够意识到自己的情绪状态时,才能够采取相应的调节策略。

例如,当我们感到焦虑时,只有意识到自己的焦虑情绪,才能够采取深呼吸、放松肌肉等调节策略来缓解焦虑。

其次,情绪调节也是自我意识的重要组成部分。

我们的情绪状态会对自我意识产生影响,而情绪调节则是我们控制自己情绪的一种手段。

通过调节自己的情绪,我们可以更好地掌控自己的内心世界,进而提高自我意识水平。

三、基于自我意识的情绪调节方法1. 自我观察:自我观察是提高自我意识的一种重要手段。

通过观察自己的情绪变化,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自己的情绪模式,并采取相应的调节策略。

例如,当我们感到愤怒时,可以观察自己的情绪变化,并尝试找出导致愤怒的原因,进而采取深呼吸、离开现场等调节策略来缓解愤怒。

2. 表达性写作:表达性写作是一种有效的情绪调节方法。

通过写日记或写作来表达自己的负面情绪,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自己的情感状态,并释放紧张情绪。

例如,当我们感到沮丧时,可以写一篇日记来表达自己的感受,这样可以帮助我们缓解沮丧情绪。

3. 冥想:冥想是一种内省的方式,可以帮助我们平静地审视自己的内心世界,进而增强自我意识。

通过冥想,我们可以意识到自己身体和心理的变化,并采取相应的调节策略来控制自己的情绪。

例如,当我们感到焦虑时,可以尝试进行冥想来放松身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Stefanucci 及其同事[21,22]发现, 情绪激活和情绪 效价都会影响高度知觉, 而且恐惧情绪可以导致对 高度的过度估计. 当人们从高处往下看, 并且伴随着 对高度的特质性恐惧或者状态性恐惧时, 通常会对 距离和尺寸的估计过大[21]. 进一步的研究表明, 情绪 激活对高度判断的影响受到情绪调节策略的影响[22]. 当要求被试想象自己就是情绪情境中的人物时, 他 们高估高度的程度会显著大于那些被要求作为第三 者来想象该情境的被试, 也显著大于那些不做任何 情绪调节的被试. 除了空间知觉, 有些研究还发现, 情绪激活和情绪效价会共同影响时间知觉[23,24], 并 且个体控制负性情绪的能力会影响由情绪引起的对 时间的过度估计 [25].
2009-06-30 收稿, 2009-08-24 接受 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批准号: 2006CB303101)、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批准号: 60433030, 90820305, 30700233)和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 青年基金(批准号: 07CX132013, 07CX142014)资助项目
部分, 我们主要探讨认知与情绪在功能水平的交互 作用; 第二部分介绍参与两者交互作用的神经区域; 第三部分讨论认知与情绪的交互作用对我们日常生 活的潜在意义, 尤其是在情感计算领域的应用.
1 认知与情绪在功能水平的交互作用
传统观点认为, 认知是诸如记忆、注意、语言、 问题解决和推理等的心智功能和加工过程; 在个体 排除干扰, 实现某个特定目标时所进行的许多认知 过程都会包含相同的认知加工, 如控制加工和目标 驱动[2]. 但是, 为情绪提供一个明确的定义则相对困 难得多. 有些研究者将情绪定义为驱动力和动机[4]; 有些研究者更关注情绪体验[7]; 还有些研究者强调情 绪图式[8], 或者基本情绪[9]. 迄今为止, 心理学家提 出了大量描述情感的维度, 其中, 愉悦度-激活度-优 势度(pleasure-arousal-dominance, PAD)情绪模型[10~12] 已被许多研究者接受, 并被广泛应用于心理学、社会 学和计算机科学. PAD 情绪模型用愉悦度、激活度和 优势度这 3 个近乎相互独立的维度来描述和测量情 绪状态. 其中, 愉悦度表示个体情绪状态的正负情感 特性, 也就是情绪的效价. 激活度表示个体的神经生
摘要 长期以来认知与情绪被认为是相互分离的系统, 但是近期大量的认知科学和神经生物学研 究表明, 认知与情绪之间的关系可能是相互依赖, 而不是彼此分离. 基于行为和神经科学的研究 证据, 研究者们意识到, 有必要提出一个全新的概念框架来描述认知与情绪的关系. 本文总结近 期有关认知与情绪交互作用的行为、神经科学和发展心理学研究, 并探讨认知与情绪的交互作用 对计算机科学和人工智能领域的影响, 特别是其在情感计算领域的应用.
自古希腊的哲学开始, 理性主义者一直认为, 情 绪的侵扰会误导诸如理性和决策这样的高级认知功 能[34]. 经典经济学理论的基本假设来源自理性主义, 认为如果人们能够获悉所有相关信息, 那么他们就 可以确定并作出对他们最有利的选择[35]. 但是, 近来
2784
评述
的研究发现, 大多数决策都是由追求主观幸福感的 动力所驱使[36], 而且人们并不总是能够选择可以产 生最强幸福感或者最佳体验的选项[35]. 人们不能成 功地选择最优项的原因非常复杂. Hsee 和 Hastie[35]总 结了人们选择错误的 3 种情况: 第一, 不能精确地预 测备选项中的哪一个选项会产生更好的体验; 第二, 不能基于预测选择正确的选项; 第三, 这两种情况同 时出现. 进而 Hsee 和 Hastie[35]提出了选择错误的两 个一般性原因: 第一, 因为预测者不能充分地认识到 他们当前预测的状态和将来体验到的状态之间的差 别, 所以导致了预测偏差的发生; 第二, 因为选择者 不能达到冲动性与自我控制的最优平衡, 这使得他 们不能遵循自己的预测.
本文将总结近期支持认知与情绪交互作用的行 为和神经科学证据, 阐述认知与情绪关系的新观点. 主要包括以下 3 点: 首先, 无论在功能水平还是在神 经水平, 认知和情绪之间都存在交互作用; 其次, 认 知与情绪的交互作用和功能整合是人类发展的必要 基础, 幼年时期控制情绪的能力对后期的发展至关 重要; 最后, 认知与情绪的交互作用影响着人们日常 生活的方方面面, 包括技术的革新等. 在本文的第一
2009 年 9 月 第 54 卷 第 18 期
理激活水平和心理警觉状态. 优势度表示个体对环 境和他人的控制状态, 即处于优势状态还是处于顺 从状态. 尽管有关情绪的定义不尽相同, 但是近期研 究表明, 认知与情绪的这 3 个维度都存在密切的交互 作用.
1.1 情绪在认知过程中的作用
目前已有大量关于情绪或者情感影响行为绩效 的文献记载, 而且情绪一直都被视为人类行为(如注 意和决策)非理性或者偏差的来源[13]. 例如, 人们会 受到问题表征形式的影响, 更倾向于选择具有 40% 成功概 率的 操作, 而 不 是具有 60%失败概 率的 操 作[14]. Clore 与 Storbeck[15]进一步指出, 情绪能够提供 关于好与坏价值判断的具体信息, 并且, 通过这种方 式, 情绪体验支配着我们的态度和思考风格. 但是, 近来的研究表明, 情绪对认知的影响远比引起非理 性或者偏差更基础, 也更复杂. 例如, 记忆的心境一 致性效应[16]表明, 情绪不仅在记忆编码、提取阶段对 记忆绩效产生影响, 还可以在回忆阶段起作用[16,17]. 而且, 除了记忆, 大量强有力的证据还表明, 情绪和 动机在知觉、注意、执行控制和决策中也都起着关键 的作用[15,18~20].
但是, 也有研究表明, 人们不仅仅在负性情境下 才具有高效的注意执行控制能力, 在正性情境下也 是如此[29,30]. 正性心境会使整个认知控制(包括从知 觉到语义概念空间的各个水平)放松, 并且可以使选 择性注意发生根本改变[19]. Pessoa[4]提出双竞争模型 来描述情绪和情感如何影响信息加工的过程. 在这 个模型中, 情感意义以刺激驱动和状态依赖两种方 式影响信息加工过程, 在这两种情况下竞争都发生 在知觉和控制水平[4]. 而且, Pessoa[4]进一步指出, 情 绪刺激驱动执行控制的原因有两个: 第一, 被强化的 知觉表征引起增强的视觉反应, 从而受到注意的优 先加工; 第二, 情感信息可能被直接传递到调节执行 控制的神经结构. 但是, 与刺激驱动的方式不同, 状 态依赖的方式需要包括与奖赏相关的动机加工过程 参与[4].
Lazarus[40]指出, 认知功能与情绪功能之间的关 系是双向的, 无论作为自变量还是因变量, 情绪都是
个体对周围事件相对于自身的意义或者福祉的评估. Lazarus[40]还进一步指出, 情绪从来都是对认知活动 的反应, 或者说情绪是在认知过程中产生的某种意 义, 而且认知过程的目的就是实现这一意义. 因此, 他相信认知是情绪的充分和必要条件[40]. 近期大量 的研究为 Lazarus 的观点提供了有力的支持证据.
评述
2009 年 第 54 卷 第 18 期: 2783 ~ 2796
《中国科学》杂志社
SCIENC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IN CHINA PRESS
认知与情绪的交互作用
刘烨, 付秋芳, 傅小兰*
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 脑与认知国家重点实验室, 北京 100101 * 联系人, E-mail: fuxl@
此外, 经济行为学的研究还发现, 人们讨厌不确 定性[37]. 研究者指出, 当需要处理不确定性的情境时, 这个决策过程既涉及情绪也涉及推理, 而且, 当不确 定性的情境非常模糊时, 人们往往认为, 他们所采取 的每一个行动都可能导致最坏的结果发生[37]. 最后, 情绪与道德判断还有着重要的联系. 有些研究者甚 至认为, 情绪是我们直觉的道德判断[38]. 尽管另一些 研究者认为, 当前的神经科学、行为、发展和进化的 证据还不足以证明情绪是做出道德判断的必要条件, 但是他们也同意道德判断之后总是伴随着某种情绪, 而且这种情绪状态在驱动与道德相关的行为中起主 要作用[39]. 1.2 认知在情绪中的作用
关键词 认知 情绪 交互 情感计算
几个世纪以来, 认知与情绪之间的关系一直受 到哲学家和科学家的关注[1,2]. 自从托马斯·阿奎纳 (1225~1274)[3]将行为研究分成认知与情绪两大类后, 关于两者关系的主流观点始终认为, 认知和情绪是 分离的系统和加工过程, 彼此之间很少有交互作用[1]. 与此同时, 在过去的几百年里, 功能定位的研究取向 也深深地影响着人们对脑功能的认识, 人们普遍认 为存在着认知脑与情绪脑的分离[2]. 但是, 最近 20 年 的行为和神经科学数据证明, 脑功能的特异性观念 存在诸多问题. 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开始认识到, 认知 与情绪的加工过程不但彼此交互, 而且它们的神经 机制还存在功能整合, 共同构成了行为活动的基 础[1,2,4~6].
工作记忆是另外一个与执行控制密切相关的认 知过程. 工作记忆理论假设存在一个注意容量有限 的系统, 可以暂时维持和保存当前的信息, 并且通过 联结知觉和长时记忆来支持思维过程[31]. 大量情绪 和工作记忆的研究发现, 情绪状态或者心境会影响 工作记忆任务的绩效[32]. Baddeley[33]总结了危险、兴 高采烈、焦虑和渴望等状态对工作记忆的影响, 认为 上述情绪都可以干扰工作记忆. 例如, 渴望本质上是 一种正性的、侵扰性的想法, 它可以在情景缓冲器里 被进一步精加工, 从而减少工作记忆的加工容量. 因 此, Baddeley[33]提出了一个修订的工作记忆模型, 通 过增加快感探测器和情景缓冲器, 用以描述情绪因 素对工作记忆的影响.
很多注意模型认为, 不同物体会竞争有限的知 觉加工容量和行为控制资源[4,5]. 最近的研究发现, 视觉注意会被自动地导向具有显著情绪意义的刺 激[26]. 而且, 近期的大量研究一致发现, 负性刺激比 正性刺激更能有效地捕获注意. 关注这一问题的大 多数研究通常采用视觉搜索的研究范式. Hao 等[27]采 用视觉标记的研究范式考察负性表情的加工优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