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浅析科幻小说在中国的发展与现状 (800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科幻小说在中国的发展与现状
喜爱科幻小说的读者不难看出,在西方通俗文学的舞台上,此类小说一直经久不衰,饱受大众喜爱,并涌现出了一大批诸如阿瑟克拉克等优秀的科幻小说家,且越来越多的科幻小说被改编成电影被更多的观众所熟知,在中国,科幻小说自新时期以来的蓬勃发展,既有老作家的努力,也有新作家的接力,也涌现出许多优秀的作品,但与西方科幻小说对比,我国的科幻小说创作一直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也不具备一个科幻小说成长的良好温床,为了探索其中之原因,以为中国科幻小说谋求更好的未来为宗旨,本论文试图在阐述世界科幻小说的发展经过,分析科幻小说在中国的创作现状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中国科幻小说的前景与趋势。
关键字:科幻小说通俗文学科普化大众文学
引言
自小喜爱郑渊洁老师的皮皮鲁和鲁西西系列丛书,其中各种天马行空的想象与各式各样的新奇事物让人流连忘返,加上初识儒勒·凡尔纳大师的科幻作品,让科幻小说在我心中萌发种子,时至今日,对科幻小说的兴趣不减反增,自认为阅读了不少科幻文学作品,也不难发现,近些年来,像皮皮鲁和鲁西西那样耳熟能详的科幻小说已寥寥无几,在感叹外国科幻小说作家惊人的想象力与科学思想的同时,对现在中国科幻小说的惨淡现状,甚是惋惜。
但作为科幻小说的一个门类的奇幻小说(如“我吃西红柿”的《星辰变》,出版发行成书且改编成网游)却借助网络发家,聚拢了相当高的人气,传统科学小说前景令人堪忧,于是想借此机会,研究一下中国科幻小说的发展。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邓小平同志在1988年9月根据当代科学技术发展的趋势和现状提出的,我们在呼吁这一理论的同时,不能忘记科幻文学作品对社会风气与发展所带来的影响,科幻小说也是科学发展的一种良好体现,科幻小说理所当然有它的科学预见性,就像儒勒·凡尔纳的作品中所描绘的潜艇、电视、飞机都给后世的科学家很多的启发,这也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当时科学的发展。
它对社会的科学启蒙以及文明传播方面的贡献是巨大的,理应成为通俗文学中的一枚旗帜被发扬光大,但是在中国,科幻小说界即便涌现
出了如刘慈欣这种大红大紫的科幻小说家并成为网络热议的焦点,却没有像在西方文学界的地位,其发展程度甚至不及其他几个亚洲国家。
在科技飞速发展的中国,作为科学发展的“翅膀”,科幻小说在中国的黯淡地位让科幻小说爱好者百思不得其解,是这种文学本身就存在着什么奇异的特性?抑或是我们的文化无法接受这种舶来品?面对目前中国科幻小说发展过程中
的种种诸如出版阵地减少,作家队伍断层、作品良莠不齐,评论和理论研究没有及时跟进等等的问题,如何唤起全民族对中国科幻小说的热情,使我国的科幻小说创作健康发展,是个值得深入的问题。
一、科幻小说的定义与产生。
科幻小说全称为科学幻想小说,是一翻译过来的名词,原意是科学小说,是一种带有科学虚构性的文学作品。
科幻小说是西方近代文学的一种新体裁。
它的故事情节不可能发生在现有的世界上,但它是基于人类的社会或宇宙的一种设想,在现以现有科技为基础的创造。
它与西方的幻想小说和恐怖小说是类别不同的小说,跟剑与巫术小说(例如《魔戒》)和英雄幻想小说更是区别甚大。
其实,我们可以从三个层次来理解科幻小说,其一,科幻小说,它叫科幻,但还是姓小说,小说是其首要要素,这一要素决定了科幻小说的创造要符合文学发展的规律而不是科学,其二,科幻小说里面必须包含科幻要素,简单来说,就是以科学的某一个知识层面和内容构成故事且带有科幻情节的小说,所以,科幻小说亦可以同时具备其他性质,比如郑渊洁先生的《皮皮鲁和鲁西西》,即是科幻小说,又是儿童童话。
但科幻小说真正吸引人且区别于其他小说的重要因素即为想象,想象与创造性就是科幻小说成为建立于科学基础上的通俗文学的最主要条件。
(一)科幻小说的诞生
西方的传统文学中自古就不乏幻想的成分。
古希腊时期,柏拉图创作了《理想国》是典型的幻想小说,以后,还有托马斯?莫尔的《乌托邦》、为人们所熟知的乔纳森?斯威夫特的《格列佛游记》等等。
这些作品中作者以丰富的创造和想象力描绘了一些超越现实的世界与物体,在那样的世界里,人们看到了自己的未来,颠覆了自己的世界观。
正是这种充满想象的通俗文学,导致了科幻小说的诞生。
西方工业革命也是科幻小说产生的一个重要因素,从1818年玛丽雪莱创作的《弗兰肯斯坦》开始,带有科学性质的小说就进入了文学的大家庭。
其后法国的儒勒凡尔纳和英国的赫伯特乔治威尔斯两人从不同的方面开拓出了技术派和社会派这两个科幻派别。
最重要的是从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末、四十年代初开始,形成了一个科幻小说持续的创作出版高峰,这个时期通常被称为科幻小说的黄金时代。
黄金时代佳作济济,人才辈出,推动了人们对科幻小说认识的发展。
(二)科幻小说的先驱者,凡尔纳
儒勒·凡尔纳1848年赴巴黎学习法律,写过短篇小说和剧本。
1863年起,他开始发表科学幻想的冒险小说,以总名称为《在已知和未知的世界中奇异的漫游》一举成名。
代表
作为众所周知的三部曲:《格兰特船长的儿女》《海底两万里》《神秘岛》。
凡尔纳总共创作了六十六部长篇小说和短篇小说集,还有几个剧本,《法国地理》和一部六卷本的《伟大的旅行家和伟大的旅行史》。
主要作品还有《气球上的五星期》.《地心游记》.《神秘岛》.《漂逝的半岛》.《八十天环游地球》等多部长篇科幻历险小说。
他还是许多发明家的老师,凡尔纳将他科学幻想的内容写得详细准确,头头是道,以致许多学术团体对他书中列的数字,有时要用几个星期的时间去推算。
不仅如此,凡尔纳的小说到处充满了科学,许多的科幻事物在现在都成为了现实。
如1874年,儒勒·凡尔纳在他的科幻小说《神秘岛》中预言,水将成为未来人类的能源,水会变成未来的“煤”。
百多年后,日本科学家朝实现这个预言迈出了第一步,他们用一种名为二氧化钛的物质和几缕阳光,首次将水分离成氢和氧。
氢是一种优质而清洁的能源,获取氢有很多方法,但使用阳光和水被认为是最理想的方式,这种方式效率高、无污染,它使人们对未来能源和环境的前景充满信心。
如此可见,凡尔纳可以算是科幻小说界的一枚旗帜,成为了家喻户晓的人物,其很多作品都被拍成电影,为科幻小说发展立下了汗马功劳
(三) 科幻小说进入中国
据史料记载,凡尔纳的《十五小豪杰》是最早翻译为中文的科幻小说,翻译者是梁启超。
而鲁迅也和中国科幻小说发展颇有渊源。
1902年10月,梁启超在日本创办《新小说》。
在这本倡导着“小说界革命”的杂志上,署名“南海卢籍东译意东越红溪生润文”的《海底旅行》的科幻小说被分类成为科学小说,开始连载。
而刚刚留学日本的鲁迅订阅了《新小说》,这时的鲁迅,和大多数热血青年一样,相信的是科学救国论:“工业繁兴,机械为用,文明之影,日印于脑,尘尘相续,遂孕良果。
”他当时的想法很简单,他觉得科学理论未免太过艰深,还是借由小说的躯壳,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903年的秋天,鲁迅开始翻译《月界旅行》。
他并不知道这是凡尔纳的作品,日文译本上误写为查理士·培伦著,鲁迅信以为真,在《月界旅行·辨言》中乃写曰:“培伦者,名查理士,美国硕儒也。
学术既覃,理想复富。
”
理想是很富裕,可是学术,只是幻想而已。
鲁迅抛掷于科幻的一腔热情,换来的只是读者的冷遇。
1909年,他和弟弟周作人翻译的《域外小说集》终于出版,
收入《月界旅行》和另一篇同为凡尔纳的科幻小说《地底旅行》,可惜书的销路很差,上册印1000册,下册印了500册,而一共卖出的,也不到100册。
原因很简单,鲁迅的文言译文既诘屈聱牙又错误迭出,不说其他,就是作者人名尚且没写对,何况其他?《地底旅行》当时写的作者是“英国威男”,两篇凡尔纳的小说,居然都张冠李戴,这“国际玩笑”开的是不是有点大?
事实上,译者井上勤只翻了《月界旅行》的前半部分,鲁迅也是因错就错。
这样一本硬译的书,得不到当时读者的喜爱也是很正常的事,但是它终究为中国的新小说打开了一扇世界的窗口,其文献和历史意义,要远远大于它的文学价值。
1949年前,虽然著名作家老舍也写过《猫城记》这样的科幻小说,但是战乱之际,科幻小说难敌各种政治小说、乡土文学、都市新潮传奇的夹击已成定局,1949年后,中国科幻小说曾经迎来过自己发展的春天,其中,最重要的作家是从越南回到祖国、被誉为“中国科幻之父”的郑文光。
1954年,郑文光在《中国少年报》上发表了新中国第一篇科幻小说《从地球到火星》,一时间洛阳纸贵,竟引起北京地区火星观测热潮,人们排着队去建国门的古观象台观看星象的情景完全出乎郑文光的预料,也坚定了他继续写作科幻小说的人生选择——尽管当时写作科幻小说被认为是唯心主义思想而受到批判。
郑文光的小说幻想性和文学性并举,确实开一代小说风气之先。
他的作品是自然美丽的散文,而就奇思妙想而言,他的作品中也从不缺乏天马行空的故事。
他居然早在1980年就写过描写古生物复活的小说《史前世界》,在《海豚之神》中,主人公探访
过海底世界,而在中国第一部科幻长篇小说《飞向人马座》中,3个少年,被一种速度抛出了太阳系。
在1998年,郑文光获得中国科幻终身成就奖。
但是中国最畅销的科幻小说家不是郑文光,而是叶永烈。
他那本著名的《小灵通漫游未来》自1978年由少年儿童出版社出版以来发行量总计逾300万册,至今仍雄踞中国科幻小说销量第一名。
这部科幻畅销书基本上是儿童文学的变体,郑文光的小说有对人类和未来深入的思考,叶永烈的“小灵通”则以细致全面的幻想未来见长,小说中的“飘行车”、人造器官、家用机器人、环幕立体电影、生产蔬果的“农场”??很多在现在已成为现实,也证明了科幻小说绝非痴人说梦。
但是科幻热很快退潮,叶永烈后来的文学转向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中国科幻小说发展的困境。
现代科幻小说在中国一直处于边缘状态,谈及这一点,《三体》的作者刘慈欣也颇感无奈,他觉得其中历史上的多次断裂是很重要的一个因素,他对记者说:“中国科幻小说发展不连续,它从清末民初就开始出现,但是中间中断过好几次。
清末民初科幻的热潮被抗日
战争打断,建国之后,有一个比较稳定的发展环境,又出现了一个科幻热潮,但被‘文革’打断。
80年代之后的科幻热潮则因为行政方面的原因也中断了,直到90年代才逐渐恢复起来。
每次都从零开始,有时候前辈和后生作者之间还有个继承,你比如80年代和50年代的作者还有个继承,90年代科幻的重新复苏和80年代则一点关系都没有,从作者到创作理念都是全新的。
如果每次都从头开始,市场当然不会很成熟。
其实你看80年代的科幻热潮,曾经有的书卖出三四万册,我想如果这样的情形一直延续下来,无论是市场上还是作品的质量上,还有读者的成熟度上,它都会高得多。
但是它中断了,一中断就将近十年,必然会影响到它的市场和影响力。
”
尽管如此,新时期的稳定环境还是给更年轻的一辈作家提供了展示自己的舞台。
刘慈欣、韩松、王晋康、唐风、姚海军等一大批科幻小说作家逐渐崭露头角,尽管大多数作家都没有大红大紫,但是他们从未放弃过自己的理想。
三科幻小说在中国的现状
这几年,网络玄幻小说大行其道,对科幻小说原本便陌生的读者一下混淆了两者的概念,让科幻小说再度陷入尴尬境地。
有甚者认为看玄幻就等于看科幻,但从文本写作方面来看,科幻小说对作者的知识架构要求很高,但玄幻小说不需要,低门槛让玄幻小说得以批量化生产。
此外,玄幻小说的传播还与网络阅读结合在一起,符合年轻人的阅读习惯,为其传播带来极大的便利。
目前科幻小说的传播主要还是停留在传统的出版业。
科幻小说是否可以借鉴玄幻小说的包装模式?如果科幻小说能像玄幻小说那样创造市场奇迹,反而不现实。
好的科幻小说是有依据有思想的,这注定了他的读者应该是具有科学探索欲的人,而不仅仅是为了追求阅读快感。
而从目前的国民阅读习惯来看,科幻小说要畅销,还有待时日。
(一)读者对科幻小说缺乏理解
有很多科幻小说迷都有一个想法,就是希望我国的科幻小说能够发扬光大,但现在看来,实在是遥不可及,甚至大多数读者还是搞不清什么是科幻。
科幻小说在国内没有兴盛起来,还有一个原因,便是中国人对科幻小说的理解存在偏颇。
许多人对科幻小说的理解还停留在初级阶段,认为科幻小说只是科普读物的一部分,是针对青少年的。
这种观念跟西方比已经落后一个世纪了。
国人对科幻小说
认识的扭曲不仅仅停留在读者年龄层上,还停留在立意主题上。
国内的大部分中老年人,对科幻小说的概念还
停留在凡尔纳阶段。
“凡尔纳代表着19世纪的科幻传统,即在科学主义纲领下的写作。
实际上凡尔纳在他的晚年也开始改变自己的观点。
而从20世纪初开始,西方的作家们已经开始改变思想,作品主题也变成了反科学主义,他们更多地反思牺牲自然、滥用科技的后果。
中国早期的科幻小说也以歌颂科学为主,如叶永烈的《小灵通漫游未来》。
而目前活跃在科幻小说一线的中国作家,其主题也早已告别了凡尔纳阶段,但人们却视若无睹。
(二)中国科幻小说界的泰斗——刘慈欣
刘慈欣,大陆新生代科幻的主要代表作家,中国科普作协会员,自上世纪九十年代开始发表科幻作品,曾于1999年至2003年连续五年获得科幻小说银河奖。
作品因宏伟大气、想像绚丽而获得广泛赞誉。
他的科幻小说成功地将极端的空灵和厚重的现实结合起来,同时注重表现科学的内涵和美感,努力创造出一种具有中国特色的科幻文学样式。
过去几个月里,《三体:死神永生》在中国科幻界被奉为神作,它是《三体》系列中的一部,作品以传统科幻构筑。
其作者刘慈欣是近十年来一直被科幻迷追捧的科幻作家,他的世界观用一个字概括就是“冷”。
他写小说时,先提出一个世界设定,然后按照这个设定去推导,得到某种结论。
一些读者认为故事太过绝望和黑暗,但刘慈欣说,推导出的就是那么一个结论,所以写出来就是那个样子。
这也是许多读者喜欢他的原因。
1990年代初,刘慈欣编写过一个软件,在这个软件里,宇宙中的每一个智慧文明都被简化为一个点。
最多的时候,他在十万光年的半径里设定了三十万个文明,然后让那台286计算机花了几个小时来计算这些文明的演化图景。
最后他得出的结论是:其诡异程度是很难凭空想出来的。
十几年后,刘慈欣在长篇小说《三体》中设定了一个与地球非常接近的外星文明,然后推导地球文明、这个外星文明以及其他更多看不见的外星文明之间诡异的生存博弈。
他一连写了三部,故事的开端是我们已知的历史,结局却在百亿年之后。
阅读这样的作品会让人对现在这个浮华的世界产生一些疏离感,甚至有可能让一个浑浑噩噩度过几十年的人平生第一次开始思考一些古老的问题:我是谁?我为什么会存在?,这便是《三体》的魅力所在。
在刘慈欣的语汇里,道德只是一个“玩意儿”,而且是宇宙中最“没用”的玩意儿。
刘慈欣生于1963年,他的世界观不同于1970年代以后出生的科幻作家,这与他的现实经历有很大的关系。
他们大多都没有生活在城市。
科幻作家都是这样,要建立一种非常完美的自由发展的社会。
刚好降临在某个人的头上,刚好这个人又是在某一种环境下。
但是在大城市里面这种寄托可能就会被稀释掉。
尽管许多读者是被《三体》中对人性的思考所打动,但在一篇鲜为人知的文章中,刘慈欣如此描述自己的文学观:“在主流文学中,由于人性超越一切的吸引力,太阳和其它星辰都是围绕地球转的。
如果宇宙是撒哈拉沙漠,只有地球这一粒沙因其上附着的叫人的细菌而成一粒金沙,其余的整个沙漠都可以忽略其存在。
”他把这称为主流文学的“超级自恋”,而科幻文学就是文学“再一次睁开眼睛的努力”,它让文学与宇宙重新联接起来,从而“超越自恋”。
许多人把中国科幻小说的希望寄托在刘慈欣身上,但放眼望去,中国科幻界还处于发展阶段,作为旗手的刘慈欣,任务艰巨。
(三)中国科幻小说的危机四伏
逛逛书店,有没有畅销的科幻小说呢?有,但大部分还都是外国作品,刘慈欣的《三体》也只是在网络大热,在书店鲜有人问津,中国科幻小说发展的难点是,还未得到发展,便遭遇到重重困难。
而在西方,科幻小说也到了一种瓶颈时期,因为有着良好的视觉与听觉效果的科幻电影取而代之成为大家的首选,但明智的小说家会积极开拓更广阔的市场,比如科幻小说家迈克尔·克莱顿便自组电影公司,享誉全球的影片《侏罗纪公园》便是出自他的小说。
好的科幻电影同样具备观赏性和思想性,《黑客帝国》和《阿凡达》便是科幻电影的标杆。
还有一些科幻小说作家,尚未具备一定的科学素养便着手科幻小说创作,其结果是一出生便漏洞百出,逻辑思维缺乏严谨,科学依据单薄,虽在思想上能造成冲击,但在科学理论上很难站得住脚,这就脱离了科幻小说的初衷。
二、中国科幻小说的未来与发展前景
中国科幻并非没有恢弘大气的想象,并非没有像西方科幻小说一样对人类整体命运的深切关注与思考,并非没有灵动幻化的意象。
但像刘慈欣与其代表作《三体》一样,中国科幻作家群中的一些个体是非常优秀的,并不比国外作家差。
但是,我们比美国科幻差的是这个作家群落还不够庞大,优秀个体的数量实在是太少了。
更何况,我们对科幻的重视根本就不够。
适合青少年阅读的科幻小说少之又少,当代科幻小说家质量层次不齐,难以与其他类目的小说相抗衡。
科幻小说的根本是想象,是小说,任何对想象的束缚都会阻碍它的正常发展。
上世纪80年代中期,科幻小说甚至一度被科学界指责为“对科学的污染”,于是正在蓬勃发展的科幻小说一下子跌入低谷,而今,这种不宽容虽然不会再主导一个文学品种的悲
剧,但却依然存在。
长期以来人们已经习惯于将科幻小说圈定在一个相对狭窄的科普范围内,因此,即使
是现在仍有相当一部分读者还是期望从科幻小说中学习一些科学知识。
这种片面性不根除,中国科幻的健康就存在隐患。
还有中国的教育机制,从小便扼杀了学生的想象力,要求“规范”将个性的群体变为了思想单一的群体,但即便如此,还是有大批青少年渴望创新,渴望崭新的事物,渴望看到更多诸如刘慈欣一样的中国科幻小说家创作出更多的属于中国人的科幻小说,这便是中国科幻小说的未来。
就像其他行业一样,中国的科幻的市场潜力非常大。
以大家都知道的《科幻世界》为例,40万的发行量中有70%是大中学生,而且这个群体的书刊传阅率也是非常高的。
《科幻世界》已经办了二十余年,培养的科幻读者累计起来将是个更为惊人的数字。
而且还有很大的发展潜力,科幻图书并没有真正形成规模。
拒不完全统计,2002年全国共出版科幻小说227种,其中外版的图书大约占60%,而剩下的40%原创作品中,又有相当一部分是改编出来的作品。
更关键的是:出版社在科幻图书上的宣传投入上非常的少,这就造成一种现象,一方面读者对优秀科幻读物充满渴求,另一方面出版社在科幻图书上的收益相当低,新的科幻小说难以存活和成长。
但就像中国科幻读者的平均年龄一样,中国的科幻小说还是非常的年轻,年轻人有无限的可能和创造里,这也是中国科幻小说的一个希望和未来,总之,希望老一辈的中国科幻大师们能够孜孜不倦的为我们奉上更为经典的科幻巨著,后来的科幻新人能够不断的充实自己的科学知识,使我国的科幻小说能够长久发展下去,相信在不久的将来,科幻小说也能在中国小说界获得举足轻重的地位,受到更多读者的喜爱与支持。
驱动电路的作用是将单片机输出的脉冲进行功率放大,以驱动IGBT.保证IGBT的可靠工作,驱动电路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对IGBT驱动电路的基本要求如下:
(1) 提供适当的正向和反向输出电压,使IGBT可靠的开通和关断。
(2) 提供足够大的瞬态功率或瞬时电流,使IGBT能迅速建立栅控电场而导通。
(3) 尽可能小的输入输出延迟时间,以提高工作效率。
(4) 足够高的输入输出电气隔离性能,使信号电路与栅极驱动电路绝缘。
(5) 具有灵敏的过流保护能力。
第一种驱动电路EXB841/840
EXB841工作原理如图1,当EXB841的14脚和15脚有10mA的电流流过1us 以后IGBT正常开通,VCE下降至3V左右,6脚电压被钳制在8V左右,由于VS1稳压值是13V,所以不会被击穿,V3不导通,E点的电位约为20V,二极管VD,截止,不影响V4和V5正常工作。
当14脚和15脚无电流流过,则V1和V2导通,V2的导通使V4截止、V5导通,IGBT栅极电荷通过V5迅速放电,引脚3电位下降至0V,是IGBT 栅一射间承受5V左右的负偏压,IGBT可靠关断,同时VCE的迅速上升使引脚6“悬空”.C2的放电使得B点电位为0V,则V S1仍然不导通,后续电路不动作,IGBT正常关断。
如有过流发生,IGBT的V CE过大使得VD2截止,使得VS1击穿,V3导通,C4通过R7放电,D点电位下降,从而使IGBT的栅一射间的电压UGE降低 ,完成慢关断,实现对IGBT的保护。
由EXB841实现过流保护的过程可知,EXB841判定过电流的主要依据是6脚的电压,6脚的电压不仅与VCE 有关,还和二极管VD2的导通电压Vd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