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蒙古族呼麦的艺术

合集下载

呼麦特色解说词

呼麦特色解说词

呼麦特色解说词
呼麦是一种独特的音乐表演形式,起源于中国的蒙古族民间艺术,后来在多个地区得到了发展和流行。

它以特殊的喉咙技巧和声音效果为特色,被称为“人类第二次声带”。

呼麦的特色解说词是表演者在呼麦过程中使用的一种语言形式。

这些解说词通常以韵律和节奏的方式表达,与呼麦的音乐节拍相结合,增强了表演的感染力和吸引力。

这些解说词可以是古老的传统词句,也可以是现代的创作内容,从而使呼麦表演更加具有个性和时代感。

特色解说词在呼麦表演中起到了多重作用。

首先,它们可以帮助表演者和观众建立更紧密的联系。

解说词的语言韵律和节奏可以迅速吸引观众的注意力,使他们更容易进入表演的氛围中。

其次,特色解说词可以增强呼麦音乐的情感表达。

通过选择合适的词句,表演者可以准确地传达出自己的情感和意图,使观众更好地理解和感受到呼麦的艺术内涵。

最后,特色解说词也是呼麦表演的一种亮点和特色。

不同的解说词可以展示出表演者的个人风格和创意,增加了呼麦表演的趣味性和独特性。

总的来说,呼麦特色解说词是呼麦表演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它们通过语言的韵律和节奏,与呼麦音乐相结合,增强了表演的感染力和吸引力。

同时,特色解说词也是表演者展示个人风格和创意的重要方式。

通过不断创新和发展,呼麦特色解说词能够为观众带来更多的艺术享受和文化体验。

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蒙古族呼麦

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蒙古族呼麦

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蒙古族呼麦作者:闪韵来源:《家庭文化》2015年第04期“呼麦”,又名“浩林·潮尔”,是蒙古族复音唱法潮尔的高超演唱形式,是一种“喉音”艺术。

运用特殊的声音技巧,一人同时唱出两个声部,形成罕见的多声部形态。

演唱者运用闭气技巧,使气息猛烈冲击声带,发出粗壮的气泡音,形成低音声部。

在此基础上,巧妙调节口腔共鸣,强化和集中泛音,唱出透明清亮、带有金属声的高音声部,获得无比美妙的声音效果。

呼麦作为一种歌咏方法,目前主要流传于中国内蒙古,南西伯利亚的图瓦、蒙古、阿尔泰和哈卡斯等地区。

呼麦,一种声乐演唱高超技法据说,呼麦已经有千年历史,在全世界独一无二。

国家非常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2006年5月20日,蒙古族呼麦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009年10月1日,中国蒙古族呼麦成功入选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呼麦是运用特殊的声音技巧,一人同时唱出两个声部,形成罕见的多声部形态。

呼麦发声原理特殊,有时声带振动,有时不振动,是用腔体内的气量产生共鸣。

假声带也随之震动。

演唱者运用闭气技巧,使气息猛烈冲击声带,发出粗壮的气泡音,形成低音声部。

在此基础上,巧妙调节口腔共鸣,强化和集中泛音,唱出透明清亮、带有金属声的高音声部,获得无比美妙的声音效果。

呼麦唱法是在特殊的地域条件和生产、生活方式下产生的,其发声方法、声音特色比较罕见,不同于举世闻名的蒙古族长调的唱法,声乐专家形容这种唱法是“高如登苍穹之颠,低如下瀚海之底,宽如于大地之边”。

呼麦的产生和发展,是蒙古族音乐发展的产物,在声学规律的认识和掌握方面出现了质的飞跃,被音乐界誉为“天籁之音”。

从发声原理来看,呼麦应看作是人声潮尔的特殊形态(潮尔,是蒙古族多声部音乐概念的总称,泛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复音音乐形式),是“浩林·潮尔”合唱艺术发展和升华的必然结果。

呼麦演唱运用特殊的声音技巧,一个人同时唱出两个声部,声带发出的是低沉的基音,口腔发出的是高亮的泛音,运用气息的调控,使口腔共鸣点的变化就可在高音部形成旋律,形成罕见的多声部形态。

民族音乐蒙古呼麦

民族音乐蒙古呼麦
01 也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保护和传承呼麦艺术,如设
立呼麦保护基金、举办呼麦大赛等。这些措施对于 呼麦艺术的传承和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4
总结
总结
01
02
呼麦作为蒙古族的一种传统 歌唱艺术形式,具有独特的 艺术特点和深厚的文化内涵。 它不仅是蒙古族人民的宝贵 财富,也是全人类共享的文 化遗产。我们应该积极传承 和发扬呼麦艺术,让更多的 人了解和欣赏这种独特的音 乐形式
呼麦的歌唱技巧与训练
口腔 的特 口腔 激越 演唱 握口 包括 以及 响
呼麦的歌唱技巧与训练
训练方法
基础呼吸训练:呼麦歌唱对气息的要求极高,因此,演唱者需要进行 训练。例如,可以通过吹纸片、吹蜡烛等方式练习控制气息 喉咙练习:可以尝试用喉咙发出持续的低音,同时配合口腔发出高音 的基本技巧 口腔练习:通过朗读短句、绕口令等方式来练习口腔的灵活性和控制 镜子练习:对着镜子唱歌可以帮助你更好地观察和感知口腔的变化, 声音
同时,我们也应该注意到,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全球化的 推进,呼麦艺术也面临着许 多挑战和机遇。我们应该在 保护和传承的基础上,不断 创新和发展呼麦艺术,使其 更好地适应现代社会的需求, 并为现代音乐的发展做出贡 献
最后, 呼麦艺 辛勤努 力不仅 化遗产 来了更 我们一 和发展努
5
呼麦的歌唱技巧与 训练
6
呼麦在当代的应用
呼麦在当代的应用
呼麦作为一种独特的音乐形式,不仅在蒙古族地区广为流传,也在 世界范围内产生了影响。许多现代音乐家和艺术家将呼麦融入他们 的作品中,为现代音乐注入了新的元素
例如,一些电子音乐艺术家将呼麦的旋律和节奏融入到电子音乐中, 创造出了别具一格的音乐作品。还有一些流行歌手尝试将呼麦与流 行音乐结合,使得呼麦的旋律和唱腔能够被更多人听到和欣赏

浅谈蒙古族呼麦的艺术

浅谈蒙古族呼麦的艺术

浅谈蒙古族呼麦的艺术作者:唐飞来源:《神州》2012年第15期(黑龙江民族职业学院黑龙江哈尔滨 150066)课题项目:黑龙江省教育厅2011年度人文社会科学技术研究(指导)项目“黑龙江蒙古民族‘呼麦’音乐的传承与发展研究”(项目编号:12515172 )。

【摘要】蒙古族呼麦艺术是古老而又独特的民族民间传统艺术,它于其一个人的喉咙里能同时发出不同高度的两种或两种以上声音的独特发声方法而引起了广大民族音乐爱好者和研究者的关注和兴趣。

但就目前的现状来看,了解和研究蒙古族呼麦艺术的人还不是很多,所以这种状况就与其典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身份和保护、传承与发展的要求就很不相符。

这一研究的薄弱现状和研究的必要性成为摆在音乐专业工作者面前的一个挑战。

【关键词】呼麦;历史;传承;发展;唱法【中图分类号】J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071(2012)05-0300-02中国拥有五千年的历史,自古以来有很多少数民族的产生与灭亡,每一个少数民族都留下了属于她们自己的历史与文化,以及她们特有的民族艺术。

比如朝鲜族的长鼓舞,壮族的采茶舞,侗族的琵琶歌,壮族的末伦等等,还有最著名的蒙古族呼麦。

1 呼麦的早起历史呼麦之起源在蒙古族人中有两种的说法:一说古代祖先在深山中活动,见到瀑布飞泻,山鸣谷应,动人心魄,声音穿的很远,便加以模仿,便产生了呼麦。

另一种说法是战前或狩猎成功后,众人唱歌庆祝,在那气势磅礴的声浪中,自然产生一种神妙的泛音,然后经深入摸索,将此灵感与合唱艺术基本要求移植到一人身上,终于创出这种独特的声乐形式——呼麦。

呼麦具有一定的历史,呼麦艺术目前不仅轰动了国际乐坛,同时也引起世界各国的社会学、人类学、历史学、文化艺术学等专家学者的极大兴趣和普遍关注,更为民族音乐学家、声乐界专家学者的高度重视。

中国音乐家协会名誉主席、音乐理论界泰斗吕骥先生指出:“蒙古族就有一种一个人同时唱两个声部的歌曲,外人是想象不出来的,我们应该认真学习研究。

蒙古族呼麦艺术形式研究

蒙古族呼麦艺术形式研究

蒙古族呼麦艺术形式研究蒙古族呼麦是一种特殊的声音表演艺术,它在蒙古族传统文化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呼麦是一种通过口腔和喉咙发出的声音,可以模拟出多种乐器的声音,同时也可以同时发出低音和高音。

这种独特的声音表演艺术形式在蒙古族的生活中广泛存在,不仅是在民间艺术表演中得到应用,也在音乐、戏剧、舞蹈等方面有着重要的地位。

在这篇文章中,将对蒙古族呼麦艺术形式进行研究,探讨其在蒙古族文化中的地位和意义。

呼麦艺术形式起源于草原文化,它是蒙古族民间音乐中的一种重要形式,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内涵。

呼麦的技艺在蒙古族文化中被视为一种宝贵的传统,传承至今。

呼麦的艺术表现形式多样,包括驾驶、口哨、吹口、豪迈、双音、品答等多种技巧和形式。

这些技艺不仅表现了蒙古族人民对声音的独特理解和表现,也展现了他们对自然界声音的模仿和认识。

呼麦是一种具有强烈生命力和感染力的艺术形式,它融合了音乐、舞蹈、戏剧等多种艺术元素,是蒙古族文化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

呼麦的音乐风格多样,它可以模仿风、雨、雷、鸟兽等自然声音,也可以模拟马嘶、牛吼、狼啸等动物声音,同时还可以模拟乐器的声音如马头琴、吉他、笛子等。

呼麦艺术形式不仅具有极高的技术难度,更展现了蒙古族人民对自然和生活的敏感和热爱。

以此为基础,呼麦以其独特的音乐表现方式赢得了世人的喜爱。

在音乐表演中,呼麦的艺术形式常常融入到歌曲和舞蹈中,为表演注入了更多的生动和活力。

呼麦在蒙古族文化中还有着深刻的宗教和仪式意义。

在传统节日和宗教仪式上,呼麦艺术形式常常被视为一种与神明沟通的方式,它通过模拟自然声音和动物声音,传达了蒙古族人对自然、动物和生命的尊敬和敬畏。

呼麦也经常在祭祀和宴会中被使用,为活动增添了喜庆和神秘的气氛。

呼麦的表演者被认为是一种拥有特殊能力的人,他们可以通过声音表达出蒙古族人对自然和生活的理解和情感,为整个社区带来了心灵的慰藉和安抚。

在当今社会,蒙古族呼麦艺术形式也得到了更广泛的传播和发展。

呼麦的相关知识

呼麦的相关知识

呼麦的相关知识呼麦是一种特殊的音乐表演形式,源于中国民间艺术,也称为嘶哑唱法。

它以喉咙发声、模拟乐器声音的方式演唱,给人一种独特的听觉享受。

下面将介绍一些与呼麦相关的知识。

一、呼麦的起源与发展呼麦起源于中国北方的草原地区,是牧民们在驯养牲畜时发展出来的一种表演形式。

最早的呼麦形式主要是模仿马的嘶鸣声和牛羊的叫声,后来逐渐发展成为一种独立的音乐形式。

随着时间的推移,呼麦逐渐演变为一种独特的人声乐器,具有丰富的音色和表现力。

二、呼麦的技巧与特点呼麦的技巧主要包括喉咙共鸣、音色模拟和节奏控制等。

喉咙共鸣是呼麦的核心技巧之一,演唱者通过调整喉咙的共鸣腔位,产生不同的音色和音高。

音色模拟是指演唱者通过模仿乐器的声音,如笛子、马头琴等,使呼麦更具表现力和艺术感。

节奏控制则是演唱者通过呼吸和声音的连贯性,使呼麦的节奏更加准确和流畅。

呼麦的特点在于其独特的音色和表现力。

呼麦可以模拟各种乐器的声音,如马头琴的悠扬、笛子的清脆等,给人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

呼麦也可以模仿自然界的声音,如鸟鸣、风声等,使听众感受到大自然的美妙。

此外,呼麦还具有高亢激昂的节奏和强烈的情感表达,使人们在欣赏时产生共鸣。

三、呼麦在音乐中的应用呼麦在音乐中的应用非常广泛。

在中国传统音乐中,呼麦常常与弦乐、打击乐等乐器结合,形成独特的合奏效果。

在现代音乐中,呼麦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许多音乐人将呼麦的技巧融入到自己的创作中,使音乐更加富有变化和个性。

四、呼麦的发展前景随着社会的进步和民众审美观念的改变,呼麦这种传统艺术形式逐渐受到更多人的喜爱和关注。

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开始学习和演唱呼麦,使呼麦在当代音乐中的地位得到了提升。

同时,呼麦也开始在国际舞台上展露头角,成为中国文化的重要代表之一。

呼麦是一种独特的音乐表演形式,具有丰富的音色和表现力。

它源于中国民间艺术,经过多年的发展,已经成为一种独立的音乐形式。

呼麦的技巧与特点使其在音乐中的应用非常广泛,同时也给人们带来了独特的听觉享受。

蒙古族呼麦艺术介绍

蒙古族呼麦艺术介绍

1,蒙古族呼麦艺术的特色呼麦又名“浩林·潮尔”,是一种神奇的喉音演唱艺术,纯粹用人体的发声器官,在同一时间里唱出两个声部,形成罕见的多声部形态,这在人类歌唱艺术史上是绝无仅有的,曾有人称赞呼麦艺术为“高如登苍穹之颠,低如下瀚海之底,宽如于大地之边”的天籁之音。

呼麦在蒙古民族形成之时就已经产生,并流传至今。

蒙古高原的先民在狩猎和游牧中虔诚模仿大自然的声音,他们认为,这是与自然、宇宙有效沟通、和谐相处的重要途径,由此人体发声器官的某些潜质得到开发,一人模仿瀑布、高山、森林、动物的声音时可以发出“和声”,即呼麦的雏形。

目前主要分布于我国的内蒙古、新疆地区以及蒙古国、俄罗斯图瓦共和国的蒙古族聚居地区,作为一种歌唱艺术,呼麦既可一人演唱,也可多人演唱。

呼麦与蒙古族隆重的礼仪和群体活动紧密联系,并多在上述场合中演唱1。

时至今日,居住于中国的蒙古族依然沿袭这一习俗,只有在诸如赛马、射箭、摔跤等大项比赛活动中,或者祭祀祖先、重要聚会等严肃场合中,才演唱呼麦。

蒙古族呼麦艺术不仅具有独特的发声技巧,同时还与蒙古族文化风俗紧密相关,是一种民族文化的象征,是民族艺术的精品。

2006 年5月20日, 蒙古族呼麦艺术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并组织实施5年保护计划。

2009年10月1日, 中国蒙古族呼麦成功入选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蒙古族呼麦艺术的生存危机虽然呼麦艺术已正式作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受到国家和地方政府的日益重视与保护, 但由于现代化、城市化的加速发展与推进, 内蒙古草原文化正日益受到侵蚀和破坏, 内蒙古呼麦艺术正面临困境,濒临失传。

这已经成为一个不争的事实。

正如内蒙古艺术研究所所长乔玉光所说,几十年前, 在锡林浩特市和阿巴嘎旗等地的草原, 随便到哪一个苏(乡), 甚至嘎查( 村) , 都可以找到在当地有影响的呼麦歌手, 在全区有影响的呼麦歌手也不在少数。

如今能够承担呼麦传承人重任的歌手已是凤毛麟角。

用喉咙唱歌的蒙古族艺术呼麦(民间绝技蒙古族神秘的)

用喉咙唱歌的蒙古族艺术呼麦(民间绝技蒙古族神秘的)

用喉咙唱歌的蒙古族艺术呼麦(民间绝技蒙古族神秘
的)
蒙古族,一个古老而传奇的民族,在中华民族数千年文明史中扮演着不可替代的角色。

我们知道,蒙古族有很多独特的文化艺术,比如:高亢的长调,悠扬的马头琴,神奇的呼麦唱法等。

它们以独特的表演形式和文化底蕴,散发着别样的艺术光辉。

蒙古呼麦的唱法越来越被人熟知。

华语流行歌最早在王力宏的歌曲里就出现过,后来近年来很火的杭盖,谭维维都有采用呼麦元素。

除了长调、呼麦、马头琴……蒙古族还有一种神秘的『笛子唱法』,是用声带+舌头模仿笛子的技法,堪称民间绝技,太牛了
据说,这种“笛子唱法”目前已经失传,现在只能找到这段80年代的视频了,非常珍贵!这是笛子成精了吗?这濒临失传的“笛子唱法”,教你怎么把自己变成一支笛子!
这才是纯·纯·纯人声乐器,厉害了,现在有传人绝对算得上非遗!。

蒙古族呼麦艺术形式研究

蒙古族呼麦艺术形式研究

蒙古族呼麦艺术形式研究
蒙古族呼麦艺术是蒙古族传统文化的瑰宝,以其独特的表演方式和美妙的音乐效果而
闻名。

在蒙古族传统社会中,呼麦艺术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不仅在宗教仪式、婚礼庆典和
节日活动中广泛应用,还成为了蒙古族文化的象征之一。

本文将重点研究蒙古族呼麦艺术
的形式特点。

蒙古族呼麦艺术的形式非常独特,它是一种通过口唱、喉唱和鼻唱相结合的唱腔形式。

演唱者通过控制呼吸和声音的震动,同时运用特殊发音和音色改变,创造出丰富的音乐效果。

呼麦艺术的声音产生主要依赖于喉咙和胸腔的共鸣,使得音乐具有非常独特的音色和
音韵。

蒙古族呼麦艺术的表演形式多样。

在呼麦的演唱过程中,演唱者除了使用声带发出音调,还会运用口腔、鼻腔和喉咙等不同部位发声,从而产生不同的音色和音效。

演唱者还
可以通过变换节奏和音高,创造出不同的音乐表现形式,比如模仿自然界的动物声音,以
及模拟乐器的声音等等。

所有这些表演形式都展现了呼麦艺术的丰富性和多样性。

蒙古族呼麦艺术融入了丰富的文化内涵。

蒙古族是一个以畜牧业为主的民族,他们的
文化生活和日常生活密切相关。

蒙古族呼麦艺术常常以牧民生活和自然景观为主题,歌词
中常常描绘草原的美景、牧民的生活和情感等。

通过呼麦艺术,蒙古族人民传承和弘扬了
他们的传统文化,同时也表达了他们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生活的思考。

蒙古族呼麦艺术是一种非常特殊和独特的表演形式,因其音乐效果和文化内涵而备受
称赞。

通过研究蒙古族呼麦艺术的形式特点,可以更好地了解和欣赏这一传统艺术的价值
和魅力。

浅谈蒙古族艺术——呼麦

浅谈蒙古族艺术——呼麦

浅谈蒙古族艺术——呼麦摘要:蒙古族有一种世界上独一无二的演唱方法——“呼麦”,它的独特之处是一个人的嗓音可以同时发出高低不同的两种声音,由于“呼麦”的发声原理,音色特征和表现方法极其罕见,因而堪称人声艺术的奇葩。

做为喉音之母的演唱方式——“呼麦”,虽然不像其他唱法那么璀璨炫丽,但是,平实之中自有一种洗净铅华的兼容并蓄、淡远悠长。

为了挽救和保护少数民族艺术文化遗产,希望通过本文,对呼麦在我国的的进一步传承和发展起到积极作用。

关键词:呼麦;演唱;发展1 蒙古族呼麦的起源“呼麦”,又名“浩林·潮尔”,是蒙古族复音唱法潮尔的高超演唱形式,是蒙古族复音唱法潮尔的高超演唱形式,是一种“喉音”艺术。

它运用特殊的声音技巧,一人同时唱出两个声部,形成罕见的多声部形态。

形成罕见的多声部形态。

演唱者运用闭气技巧,使气息猛烈冲击声带,发出粗壮的气泡音,形成低音声部。

在此基础上,巧妙调节口腔共鸣,强化和集中泛音,唱出透明清亮、带有金属声的高因声部,获得无比美妙的声音效果。

呼麦是在古代蒙古人中广为流传的一种古老的唱法,已有800多年的历史。

这种唱法是利用咽喉、口腔、鼻腔甚至胸腔等部位同时发音,一般来说至少能发出一高一低两个声部,二者高低之间甚至能达到6个八度的距离。

呼麦的产生和发展,是蒙古族音乐发展的产物,在声学规律的认识和掌握方面出现了质的飞跃,被音乐界誉为“天籁之音”。

呼麦唱法是在特殊的地域条件和生产、生活方式下产生的,其发声方法、声音特色比较罕见,不同于举世闻名的蒙古族长调的唱法,声乐专家形容这种唱法是“高如登苍穹之颠,低如下瀚海之底,宽如于大地之边”。

2 呼麦艺术的现状当代蒙古民族继承并传播开来的“呼麦”艺术,不仅轰动国际乐坛也引起世界各国社会学、人类学、历史学、文化艺术学等专家学者的极大兴趣和普遍关注,更为民族音乐学家、声乐界专家学者高度重视。

中国音乐家协会名誉主席、音乐理论界泰斗吕骥先生指出:“蒙古族就有一种一个人同时唱两个声部的歌曲,外人是想象不出来的,我们应该认真学习研究。

蒙古族呼麦艺术形式研究

蒙古族呼麦艺术形式研究

蒙古族呼麦艺术形式研究【摘要】蒙古族呼麦艺术形式是一种独特的音乐表演形式,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本文从蒙古族呼麦的起源与发展、表演特点、音乐特色、传承与发展以及艺术形式的变革与创新等方面进行研究,探讨了呼麦在蒙古族文化中的重要性和意义。

通过分析呼麦艺术形式,可以更好地理解蒙古族传统音乐文化,并展望呼麦艺术的未来发展方向。

呼麦的独特魅力和音乐表现形式,为蒙古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同时也为当代音乐艺术的创新和发展带来了不同的启发和新思路。

【关键词】关键词:蒙古族呼麦艺术形式研究、起源、发展、表演特点、音乐特色、传承、发展、变革、创新、重要性、文化意义、未来发展。

1. 引言1.1 蒙古族呼麦艺术形式研究蒙古族呼麦艺术形式研究是对这一特殊艺术形式进行深入探讨和分析的学术研究。

呼麦作为蒙古族传统文化中一种独特的表现形式,既具有悠久的历史传统,又融合了当代音乐元素,展现出丰富多彩的艺术特点。

通过对蒙古族呼麦的起源和发展、表演特点、音乐特色、传承与发展以及艺术形式的变革与创新等方面展开研究,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把握这一独特艺术形式的精髓和内涵。

蒙古族呼麦艺术形式的研究不仅有助于加深对蒙古族文化的理解和认识,还对促进蒙古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展望未来,希望通过对蒙古族呼麦艺术形式的深入研究和探讨,能够为这一独特艺术形式的传承和发展提供有益的启示和指导,进一步激发人们对蒙古族文化的热爱和关注。

2. 正文2.1 蒙古族呼麦的起源与发展蒙古族呼麦起源于古代草原民族生活中的歌唱方式,是一种独特的喉音演唱艺术。

据考证,蒙古族呼麦可能最早出现于元代,经过元、明、清各时期的传承发展,逐渐形成了完整的艺术体系。

在历史上,蒙古族呼麦常常被用于表达民族感情、纪念功勋人物、赞美草原生活等,成为蒙古族文化传统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和文化交流的加深,蒙古族呼麦也得到了更广泛的认可和传播。

蒙古族呼麦-呼麦:蒙古族的天籁之音

蒙古族呼麦-呼麦:蒙古族的天籁之音

蒙古族呼麦呼麦:蒙古族的天籁之音蒙古族呼麦呼麦:蒙古族的天籁之音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每一批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民间音乐25个项目里有一种鲜为人知的音乐形式,这就是被人们誉为活化石的新疆蒙古“呼麦” 有身怀“绝技”的蒙古族演唱艺人用特殊的技巧和发声方式演唱的神奇音乐艺术呼麦,如天籁之音令人倾倒。

这种与众不同的演唱形式至今还流传在阿勒泰等地区的蒙古族群众中间,成为我国民族音乐奇葩中的一个不可或缺的元素,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

呼麦演唱大师哈丹巴特尔当我来到阿勒泰的时候,这里刚刚举行完一次大型的呼麦巡回演出,还邀请了内蒙古的呼麦艺术家一同演出。

“你来的太不是时候了,错过了难得的机会!”朋友大发感慨。

我请求朋友,无论如何也要让我见识一下呼麦和演唱呼麦的大师。

朋友拗不过我,最终答应带我去见呼麦演唱大师哈丹巴特尔。

因为哈丹巴特尔去禾木给徒弟上课了,我们得走很远的路才可以见到他。

我们在哈丹巴特尔徒弟的家里没有见到他,他带着徒弟去草原练习发声了,一个小姑娘自告奋勇当起了我们的向导。

突然,一阵山林呼啸,牛羊嘶鸣的声音,在我耳边回荡。

我左顾右看没有发现近处有树木和牛羊,朋友看着我的样子忍不住大笑说“这是大师在演唱呼麦。

”绕过山坡,我们看见了一位老者,他就是哈丹巴特尔,有好几个徒弟,让我大惑不解的是竟然还有女孩子。

“呼麦传男不传女怎么还有女孩子学呼麦呢?”我充满了疑问。

哈丹巴特尔哈哈一笑说“那是以前的规矩,现在有的女娃学的比男孩子还好,几年前的一次全国呼麦大赛上有一个叫文丽的蒙古族女孩得了金奖。

”在我一再请求下,哈丹巴特尔大师即兴演唱了几段呼麦曲子,他的演唱壮阔激荡,时而号角齐鸣,时而风吹草鸣,时而牛羊欢叫,让人仿佛置身于辽阔的大草原。

哈丹巴特尔的父亲也是新疆有名的呼表演唱大师,他的父亲在86岁的高龄还能完整的演唱《阿尔泰山颂》、《额布河流水》等曲目。

呼麦是人类与自然的和谐古代先民长期生活在茂密的山林中,到处是纵横交错的河流湖泊,小溪在山涧哗哗流淌,发出悦耳的流水声,最后汇集到一起,在悬崖峭壁飞流直下,形成波澜壮阔的瀑布飞泉,声如沉雷,气壮山河,在山谷和森林里久久地回荡,山鸣谷应,动人心魄,声音在几十里之外都能听到,于是就萌发了模仿这种声如洪钟的声音。

现代内蒙古呼麦艺术浅析

现代内蒙古呼麦艺术浅析
, 利 用大众媒介 的诸 多宣传功 能, 进而将呼麦艺术呈现到大众眼前 , 更加有利 于推动 内蒙 古呼麦艺术的可持续发展 。 关键词 : 现代 ; 内蒙古; 呼麦 艺术 中图分类号: J 6 0 7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1 0 0 5 — 5 3 1 2 ( 2 0 1 5 ) 2 0 — 0 1 6 9 — 0 1
具有深远的历史影响 。 内蒙古 自治 区, 是 目前蒙古族人 口最多的 聚居地区 ,传承和弘扬这种古 老神奇而 技艺 高超 的蒙古 民族声 乐艺术 , 是每一个中华儿 女应尽 的职责 , 也是 民族 艺术保 护之旅 的开始。
不到 的效果 , 比如有人模仿高 山、 瀑布 、 森林 、 动物 的声音 , 从而 呼麦艺术对 当今 和艺术的发展都具有不 可估 量的现实 意义 , 还
呼麦艺术可 以在各大艺术表演方面进行艺术的嫁接 ,进 而 改造艺术 , 可 以吸收现代 的表演理念 , 加 以改造 和创新 , 使之 更 具 时代感和艺术感 。 无论是在文本、 导演 、 舞 台方面 , 还是在音乐
族文化风俗息息相关 , 既是一 种民族文化特 色的象征 , 又是 民族
艺 术 中产 生 的精 品 文化 。
临失传 的险境 。所 以, 制定相关 的保护制度和措施 , 为呼麦艺术 的发展和生存创造 良好 的条件 ,从 而推动内蒙古 呼麦艺术 的可
持续发展 , 令 内蒙古非物质文化遗产得 以保存下来 。
四、 结语
呼麦艺术可 以说 已经在 内蒙古草原上 消失 了近 百年之久 , 在新疆 阿尔 泰地 区的蒙古族人民中 , 也渐渐面临着失传 。因此 ,

到国家和地方政 府的重 点保护 , 但现 如今社会逐 渐向城市化和
现代化发展 , 或 者迈进 , 内蒙古草原文化也渐渐被侵蚀 和破坏殆 尽 ,内蒙古呼麦艺术 目前 面临着 巨大 困境 ,甚至濒临失传 的境

蒙古族呼麦简介

蒙古族呼麦简介

蒙古族呼麦简介
蒙古族呼麦,也称呼麦艺术,是蒙古族传统的一种独特的声乐表演形式。

它是一种同时演唱吟诵的艺术形式,既有音乐的元素,又有诗歌的表达方式。

呼麦艺术以其独特的喉音演唱风格而闻名,演唱者通过调整喉咙、鼻腔和口腔的共鸣,发出特殊的声音。

这种声音通常具有低沉、浑厚的特点,同时还具有高度的音乐节奏感和表现力。

呼麦艺术的演唱内容主要是蒙古族的史诗、神话、传说、民间故事等。

演唱者通过呼麦的声音表达出情感和故事的内涵,使听众能够感受到浓厚的蒙古族文化和精神。

蒙古族呼麦艺术在蒙古族社会中具有重要的地位,被视为亲人之间交流、表达思想感情的一种方式。

同时,呼麦艺术也在国际上广受认可,多次参加各种音乐比赛和文化交流活动。

值得一提的是,2010年,蒙古族呼麦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名录,以此确认了其在世界文化遗产中的独特价值和重要地位。

蒙古族传统歌唱艺术探析

蒙古族传统歌唱艺术探析

蒙古族传统歌唱艺术探析
蒙古族传统歌唱艺术是蒙古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独特的风格和丰富的内涵。

以下是对蒙古族传统歌唱艺术的一些探析:
1. 长调:长调是蒙古族传统歌唱艺术中最具代表性的一种,其旋律悠长、节奏缓慢、音域宽广,表现出蒙古族人民宽广的胸怀和豪放的性格。

2. 短调:短调是蒙古族传统歌唱艺术中的另一种重要形式,其旋律短小精悍、节奏明快、音域相对较窄,表现出蒙古族人民勇敢、活泼的性格。

3. 呼麦:呼麦是蒙古族传统歌唱艺术中的一种特殊发声技巧,演唱者通过调整呼吸和发声方式,同时发出两个或多个声部的声音,表现出独特的音乐效果。

4. 民间歌曲:蒙古族民间歌曲种类繁多,包括叙事歌、情歌、劳动歌、赞美歌等,这些歌曲内容丰富、旋律优美、歌词朴实,反映了蒙古族人民的生活、情感和思想。

5. 宗教歌曲:蒙古族传统宗教歌曲包括萨满教歌曲和藏传佛教歌曲等,这些歌曲在宗教仪式中演唱,具有神秘、庄严的氛围。

总之,蒙古族传统歌唱艺术具有独特的风格和丰富的内涵,是蒙古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不仅是一种音乐艺术形式,更是蒙古族人民表达情感、思想和文化传承的重要方式。

蒙古族呼麦艺术形式研究

蒙古族呼麦艺术形式研究

蒙古族呼麦艺术形式研究引言蒙古族是我国重要的少数民族之一,其独特的文化艺术形式深受人们的喜爱。

呼麦艺术作为蒙古族传统音乐艺术的代表之一,自古以来就备受瞩目。

呼麦是一种特殊的声乐表演形式,它既能够表现出蒙古族独特的生活方式和民族风情,又能够展现出其独特的音乐魅力。

本文将对蒙古族呼麦艺术形式进行深入研究,探讨其发展历程以及艺术特点,力求从不同的角度揭示呼麦艺术的魅力所在。

一、呼麦的发展历程呼麦艺术起源于蒙古大草原,具有悠久的历史。

据史料记载,呼麦艺术早在元代就已经出现,并在明清时期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和传播。

在蒙古族的日常生活中,呼麦艺术常常伴随着人们的生活,成为他们生活的一部分。

从最初的简单吟唱,到后来的多声部合唱,呼麦艺术经过了漫长的发展历程,逐渐形成了独特的表现形式。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文化交流的增多,呼麦艺术也得到了更广泛的传播和发展。

在当代,蒙古族呼麦艺术已经成为国际舞台上的一大风景,吸引了越来越多的人们的关注和喜爱。

在蒙古族自己的文化生活中,呼麦艺术也得到了更好的保护和传承,成为蒙古族文化遗产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呼麦的艺术特点1.独特的嗓音表现形式呼麦艺术的最大特点就是其独特的嗓音表现形式。

呼麦演唱者通过鼻音、喉音和胸腔声等不同的发声方式,能够同时发出两三个声部的声音,形成多重和声效果。

这种独特的嗓音表现形式,使得呼麦艺术在音乐表现上具有更为丰富的内涵,给人一种别样的听觉享受。

2.自然与生活的表现蒙古族生活在大草原上,他们生活的环境极其自然纯净。

呼麦艺术正是受到了这种环境的熏陶,具有强烈的自然与生活的表现特点。

在呼麦的演唱中,常常可以听到风、草、牛羊等自然声音的模仿,使得呼麦艺术具有更为浓厚的生活气息。

3.丰富的情感表达呼麦艺术不仅在音乐表现上具有独特之处,在情感表达上也有着丰富的内涵。

呼麦演唱者通过声音的变化和嗓音的层次,能够表达出各种不同的情感,如悲伤、欢乐、怀念等。

这种丰富的情感表达,使得呼麦艺术更具观赏价值,更能够触动人心。

蒙古呼卖艺术的现状

蒙古呼卖艺术的现状

蒙古呼卖艺术的现状 “呼麦”,又名“浩林·潮尔”,是蒙古族复音唱法潮尔(chor)的高超演唱形式,是一种“喉音”艺术。

运用特殊的声音技巧,一人同时唱出两个声部,形成罕见的多声部形态。

演唱者运用闭气技巧,使气息猛烈冲击声带,发出粗壮的气泡音,形成低音声部。

在此基础上,巧妙调节口腔共鸣,强化和集中泛音,唱出透明清亮、带有金属声的高音声部,获得无比美妙的声音效果。

“呼麦”的蒙古语原意是“喉”,所以“呼麦”也可称作一种喉音演唱艺术,人的声带发出的是低沉的基音,而口腔发出的是高亮的泛音,加上气息的调控,口腔共鸣点的变化就可在高音部形成旋律,高音部的高音与口型有直接关系,口型扁音就高,口型圆音就低。

低音声部与高音声部之间的距离有时可以达到六个八度音程,高音声部的旋律有时类似口哨声,或金属声。

演唱时的方法是首先把声带放松,发出基础低音,然后用一股气息冲击发出高泛音。

技术高超的“呼麦”演唱大师可以用二声部来演唱徐缓的长调,急速的快板和世界的名曲。

一般来说,“呼麦”的低声部是一个持续的低音,但有时也可变化音高,高声部是一条波浪起伏的旋律线,它有时有词,但常常是无词的。

蒙古音乐家将“呼麦”分为抒情性的和硬性的二类,其中抒情性的“乌音格音呼麦”又可分为鼻腔呼麦、硬腭呼麦、嗓音呼麦、咽喉呼麦、胸腔呼麦五种。

俄国音乐家阿克斯诺夫则将图瓦自治共和国的“呼麦”分为卡哥拉(意为喘息的)保班纳地(意为滚动式的)西歇特(意为如口哨的)伊泽哥勒(意为马镫式的)呼鸣五种。

“呼麦”不仅是一种独唱的艺术,而且也可用来伴奏,如图瓦自治共和国名闻世界的女歌唱家塞柯·纳姆切拉克在她的独唱中就曾采用“呼麦”来为她的歌声伴奏,效果很好。

“呼麦”的演唱者多为男性,听说最近已有女性进入了这个领域,“呼麦”艺术也已引起我国音乐界的重视,音乐界的老前辈,中国音乐协会名誉主席吕骥曾指出“世界各国的民族音乐都有自己的特点,如蒙古就有一种一个人同时唱两个声部的歌曲,外人是想像不出来的,我们应该认真学习,研究。

蒙古族呼麦简介

蒙古族呼麦简介

蒙古族呼麦简介
蒙古族呼麦是中国蒙古族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种特殊的声乐艺术形式。

它用喉咙发出的声音模拟乐器,通过不同的声音技巧和发音方法,产生出多种声音效果。

首先,呼麦可以分为两种类型,即“长调”和“短调”。

长调是以长音调为主要表现方式,有着优美的旋律和高度的抒情性。

短调则以短促的音调为主,节奏明快,富有力量感和韵律感。

其次,呼麦的基本技巧包括发出低沉的低音和高亢的高音。

低音发音需要发挥喉咙和声带的松弛能力,同时控制呼吸,使声音低沉而饱满。

高音则要用尽全力,发出高亢的声音,将全身的力量集中在声音上,以表现出强烈的情感。

再次,呼麦的演唱方式非常独特,演唱者通常用嘴唇半张,嘴巴呈呆滞状态,用鼻子呼吸,通过喉咙和口腔的共鸣效应,产生出多种异样的声音效果,包括高亢的尖声、低沉的浑厚声、清脆的嘶哑声、颤音等等。

这种声音效果的产生需要长时间的练习和培养,演唱者需要有较强的口腔、喉咙和肺活量方能达到最佳效果。

最后,呼麦在蒙古族民间有着广泛的应用,在草原上的宴会、聚会、婚礼等场合都有呼麦表演。

同时,在现代音乐中,呼麦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和发展,成为许多乐曲的重要组成部分。

总之,蒙古族呼麦是一种独特的声乐艺术形式,具有高度的技巧性和表现力。

它不仅是蒙古族文化的代表之一,也是中华民族多元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未来,我们应该更加关注和保护这一珍贵的文化艺术遗产,让它继续传承发扬,为人类文化的多样性做出更加积极地贡献。

走进呼麦,感受不一样的艺术气质

走进呼麦,感受不一样的艺术气质

走进呼麦,感受不一样的艺术气质听惯了流行歌曲,你是否还记得古老的歌谣?听遍了世界音乐,你是否曾感受另类的歌唱?压紧喉头,卷起舌尖,你的灵魂将联通天地。

在广袤的西伯利亚地区的东南部,有一个叫阿尔泰的地方。

这里有绵延的山脉,而四周则是宽广的草原和沙漠。

由于地势开阔,气候干燥,植根于此的阿尔泰文化非常粗犷狂野,人们性格十分直爽,产生于此的艺术,也自然有着不同于其他文化的豪迈气概。

其中最典型的代表就是“呼麦”。

呼麦,又称“喉音唱法”“双声唱法”“浩林潮尔”,是广泛流传于阿尔泰地区诸民族的一项演唱技法。

相传在匈奴时期,阿尔泰地区的牧民就开始使用这种特殊的发声技巧来模仿大自然的声音。

他们认为,用最贴近自然的声音去试图与大自然进行沟通,是最有效的连接人的灵魂与天地的方法,是与自然、宇宙和谐相处的最佳途径。

在此思想的基础上,牧民不断的开发自己的发声器官,用鼻腔、口腔、喉腔、胸腔、腹腔模仿风雨、山川、河流、森林、牛羊的声音。

这便是呼麦的雏形。

呼麦并非蒙古族所特有。

事实上,自呼麦产生以来,许多阿尔泰民族都在使用这种唱法。

12世纪是,呼麦已经在阿尔泰地区广泛传播,包括阿尔泰的核心区域图瓦,向东传播到布里亚特、呼伦贝尔,向西则进入卡尔梅克。

在我国内蒙古、新疆北部一代,呼麦都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

呼麦常常以固定的低音作为底音,然后通过口腔内的变化产生丰富的高音。

这样的高音具有极强的力量性和金属性,仿佛长生天传来的懿旨。

而由于人的口腔可控的音调范围较窄,呼麦可以演唱的曲目受到很大的限制,大体上来说有以下三种:一是咏唱美丽的自然风光,如《阿尔泰颂》;二是刻画野生动物的形象,如《布谷鸟》;三是赞美草原和骏马,如《四岁的海骝马》。

歌曲基本以短调为主,也有少数演唱长调。

聆听呼麦,净化心灵。

扎实而颗粒的低音和轻盈而金属的高音双双奏响,能够把你的灵魂带进苍凉的大漠,带上神秘的天空。

后续会有详细的技巧解说哦,敬请期待!。

呼麦的吸气技巧

呼麦的吸气技巧

呼麦的吸气技巧一、呼麦的简介呼麦是一种独特的声乐艺术,在蒙古族等民族中流传。

这可是一种超级神奇的歌唱方式,歌手能同时唱出两个声部,一个是持续的低音,就像大地深沉的回响,另一个是高亢的泛音,如同翱翔在天空的飞鸟鸣叫。

而想要把呼麦唱好,吸气技巧可是相当关键的呢。

二、呼麦吸气技巧的重要性1. 能量供应就好比汽车需要汽油才能跑起来一样,咱们唱歌的时候也需要气息来提供能量。

呼麦这种唱法,对气息的要求可高了。

如果吸气没吸好,那唱着唱着就没劲儿了,就像气球没吹起来就开始放气,声音会变得软绵绵的,根本没法展现出呼麦那种雄浑又神秘的感觉。

2. 声音的稳定性好的吸气能让声音稳稳当当的。

你想啊,要是吸气吸得断断续续或者很浅,那发出的声音就会像在暴风雨中的小船,晃来晃去不稳定。

但是如果吸气技巧掌握好了,声音就像扎根在土地里的大树,任凭风吹雨打,都稳稳当当的。

三、呼麦的具体吸气技巧1. 腹式吸气这可是很基础也很重要的一个方法。

感受一下,咱们要像闻花香一样吸气。

先放松腹部,想象面前有一大束超级香的花。

当你吸气的时候,腹部就像气球一样慢慢鼓起来,而不是只让胸部扩张。

很多人吸气的时候只会挺胸,这可不对哦。

这样吸进去的气量大而且深,能为呼麦的演唱提供充足的气息。

比如说,当你要唱出那种悠长的低音时,腹式吸气就能保证你有足够的气息来维持声音的持续。

2. 肋间肌的配合在腹式吸气的基础上,肋间肌也要发挥作用。

肋间肌就像是辅助的小帮手。

当腹部吸气鼓起来的时候,肋间肌也要稍微扩张,就像打开一扇扇小窗户,让更多的气息能够进入胸腔。

但是要注意把握好度,不能过度扩张肋间肌,不然气息就会太散,就像一群乱跑的小羊,不好控制了。

3. 吸气的速度呼麦吸气有时候需要快速吸气,特别是在一些节奏比较快的演唱段落里。

就像短跑运动员起跑前的那口气,要迅速而有力。

快速吸气能够及时补充气息,保证演唱不间断。

不过有时候也需要缓慢而深沉地吸气,比如在开始一段舒缓的呼麦演唱之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蒙古族呼麦的艺术
(黑龙江民族职业学院黑龙江哈尔滨150066)
课题项目:黑龙江省教育厅2011年度人文社会科学技术研究(指导)项目“黑龙江蒙古民族‘呼麦’音乐的传承与发展研究”(项目编号:12515172 )。

【摘要】蒙古族呼麦艺术是古老而又独特的民族民间传统艺术,它于其一个人的喉咙里能同时发出不同高度的两种或两种以上声音的独特发声方法而引起了广大民族音乐爱好者和研究者的关注和兴趣。

但就目前的现状来看,了解和研究蒙古族呼麦艺术的人还不是很多,所以这种状况就与其典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身份和保护、传承与发展的要求就很不相符。

这一研究的薄弱现状和研究的必要性成为摆在音乐专业工作者面前的一个挑战。

【关键词】呼麦;历史;传承;发展;唱法
【中图分类号】J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071(2012)05-0300-02
中国拥有五千年的历史,自古以来有很多少数民族的产生与灭亡,每一个少数民族都留下了属于她们自己的历史与文化,以及她们特有的民族艺术。

比如朝鲜族的长鼓舞,壮族的采茶舞,侗族的琵琶歌,壮族的末伦等等,还有最著名的蒙古族呼麦。

1 呼麦的早起历史
呼麦之起源在蒙古族人中有两种的说法:一说古代祖先在深山中活动,见到瀑布飞泻,山鸣谷应,动人心魄,声音穿的很远,便加以模仿,便产生了呼麦。

另一种说法是战前或狩猎成功后,众人唱歌庆祝,在那气势磅礴的声浪中,自然产生一种神妙的泛音,然后经深入摸索,将此灵感与合唱艺术基本要求移植到一人身上,终于创出这种独特的声乐形式――呼麦。

呼麦具有一定的历史,呼麦艺术目前不仅轰动了国际乐坛,同时也引起世界各国的社会学、人类学、历史学、文化艺术学等专家学者的极大兴趣和普遍关注,更为民族音乐学家、声乐界专家学者的高度重视。

中国音乐家协会名誉主席、音乐理论界泰斗吕骥先生指出:“蒙古族就有一种一个人同时唱两个声部的歌曲,外人是想象不出来的,我们应该认真学习研究。

”内蒙古音协名誉主席莫尔吉胡最近撰文云:“浩林潮尔音乐是人类最为古老的具有古代文物价值的音乐遗产,是活的音乐化石,是至今发掘发现的一切人种、民族的
音乐遗产中最具有科学探索与认识价值的音乐遗产。


2 呼麦的传承
在继承和发展呼麦(浩林潮尔)这一蒙古族精美绝伦的文化遗产方面,内蒙古草原远远落后于阿尔泰山麓等其他蒙古族地区,如:蒙古国已早把“呼麦”艺术列为“国宝”;俄罗斯图瓦共和国则视“呼麦”为“民族魂”;两国均已把“呼麦”艺术发掘、研究列入国家艺术重点学科,并引入蒙古族声乐教学体系之中。

我国中央音乐学院也把“呼麦”艺术列为国家艺术学科重点课题――《世界民族民间音乐》中的重要部分,并由原院党委书记、世界民族音乐学专家陈自明教授亲自牵头主持研究。

呼麦在内蒙古草原已绝迹了100多年,在新疆阿尔泰地区蒙古民族中也濒临失传的可能。

所以,挽救和发掘并发展这一原本是中华民族的文化遗产当务之急,是不可估量的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影响。

蒙古族人口最多的聚居地区,传承和弘场这一古老神奇而技艺,应是我们广大艺术人责无旁贷任务。

3 呼麦的当代发展
呼麦发展到现代,内蒙古艺术界有志之士已经通过各种途径学习呼麦艺术,并有较快提高。

斯琴比力格、张昭翔、吉日木图、宝力道、宝力达是领衔者。

他们从九十年代开始,活跃于国内外音乐舞台上,其中斯琴比力格曾被聘请到中央
音乐讲学并做示范表演,他们的录音录像等资料,多次在国内外各种形式的学术研讨会上播放研究。

而早在八十年代,我国识学者莫尔吉胡、达?布贺朝鲁就开始了关于呼麦的考察研究和介绍;内蒙古歌舞团、内蒙古广播电视艺术团、蒙古族青年合唱团先后以不同声乐形式(如民间艺术演唱无伴奏合唱)引向舞台;2000年东方电影电视学院建立才真正把“呼麦”艺术引入民族艺术教学之中心。

内蒙古民族歌舞剧院蒙古族青年合唱团是一支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专业文艺团体,曾经多次在国际比赛中获得大奖,在国际舞台上享有较高声誉,被公认为目前中国唯一擅长演唱无伴奏合唱的团体。

近年来,他们挖掘整理了已经失传多年的蒙古族所特有的呼麦唱法,受到国内外观众的好评。

与此同时,呼麦还被收录到内蒙古音乐网,使全国20多个省、自治区和美国、日本、法国、澳大利亚等20多个国家的网友上网欣赏到了这一独具特色的蒙古族唱法。

随着呼麦演唱艺术的影响力不断扩大,文化部对抢救发掘和保护这一古老的民族文化给予了高度重视,并将其列入第一批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推荐项目名录。

蒙古国呼麦协会主席策登伊希认为,呼麦的演唱方法有10余种,目前,内蒙古自治区的呼麦艺术家只能使用其中几种方法进行演唱,呼麦的传承与发展任重道远。

4 呼麦的唱法
呼麦是一种神奇的唱法,它的神奇之处就在于一个能同时唱出一高一低两个声部,也可多人演唱。

呼麦的蒙古语意思是“喉”,所以呼麦也可称
作一种喉音演唱,人的声带发出的是低沉的基音,而口腔发出的是高的泛音,加上气息的控制,口腔共鸣点的变化就在高音部形成旋律,高音部的高音与口型有直接关系。

演唱时的方法:一是把声带放松,发出基础低音,二是用一股气息冲击发出高泛音。

技术高超的呼麦演唱大师可以用二声部来演唱长调,一般说,呼麦的低声部是一个持续的低音泛音,但有时也可变化音高,高声部是一条波浪起伏的旋律成线条形,常常是无词的,也有时唱词。

呼麦是一种喉音演唱艺术,旋律低音声部与高音声部之间距离有时可以达到六个八度音程,高音声部旋律有时类似口哨声,或者是金属声。

呼麦演唱时的方法是首先把声带放松,利用口腔内的空气振动声产生共鸣,发出低音,然后巧妙地调节舌尖空隙,用一股气息冲击发出高泛音。

于是形成在持续低音基础上,不断地产生高音区的曲调。

用这种方法演唱,可以清晰地听到一个人同时发出两种声音,即高音区的曲调和低音区的持续音。

呼麦的不同之处在于基音完全被衰减,只发出高频的泛音。

总而言之,呼麦在当代具有历史性,代表着古代人民
的智慧与艺术的创造。

2009年10月1日,中国蒙古族呼麦成功入选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胡格吉勒图说,原生态呼麦要竭力保留,同时,呼麦也可以融入现代元素,俄罗斯就有“摇滚呼麦”,只有年轻人喜欢才有助于推广。

有条件的音乐院校设立呼麦专业,让学生进行理论与实践的系统学习,避免拜师学艺的弊端,还建议中国作曲家写一些中国特色的呼麦曲目,改变现在多数呼麦歌曲来自蒙古的现状。

作为中国艺术人我们有责任发扬和传承我们自己特有的文化。

参考文献
[1] 格日勒图,试论呼麦的种类及其发声技巧[J],中国音乐,2007年03期
[2] 张永声,发声技巧中的共鸣[J],安徽新戏,2001年03期
[3] 郭云鹤,试论呼麦及其演唱方法[D],中央民族大学,2007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