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生物型人工肝治疗肝衰竭指南》要点

合集下载

人工肝治疗肝衰竭模式选择及其疗效判断标准

人工肝治疗肝衰竭模式选择及其疗效判断标准

人工肝治疗肝衰竭模式选择及其疗效判断标准人工肝是治疗肝衰竭的有效方法之一。

肝衰竭患者病情危重、病情个体化差异较大,人工肝治疗肝衰竭的具体方案应个体化。

常用的非生物型人工肝模式包括单纯血浆置换、双重滤过血浆置换、血浆透析滤过、双重血浆分子吸附系统、分子吸附再循环系统、血液透析滤过、连续性静脉- 静脉血液透析滤过、组合模式人工肝治疗等。

在人工肝治疗后,应从患者症状、实验室检查指标、生存率等方面对其疗效做出恰当的判断。

人工肝是治疗肝衰竭、高胆红素血症的有效方法之一,其机制是基于肝细胞的强大再生能力,通过体外的机械、理化和生物装置,在清除有害物质的同时补充必需成分,短时间内稳定机体内环境,暂时替代肝脏的部分功能,为肝细胞再生及肝功能恢复创造条件或等待机会进行肝移植。

人工肝包括非生物型人工肝、生物型人工肝和混合型人工肝3种类型,目前在临床上广泛应用的是非生物型人工肝,其他两类人工肝尚处于临床试验或研究阶段。

需要进行人工肝治疗的患者尤其是肝衰竭患者病情危重、并发症多见、病情变化快,不同患者的病情个体化差异较大,同一位患者在疾病的不同阶段病情也会有不同,不同患者、不同的疾病阶段需要通过人工肝治疗解决的问题也各不相同,相应的所需要人工肝模式也不尽相同,所以人工肝治疗肝衰竭的具体方案应个体化。

我国目前临床上常用的非生物型人工肝模式包括单纯血浆置换、双重滤过血浆置换、血浆透析滤过、双重血浆分子吸附系统、分子吸附再循环系统、血液透析滤过、连续性静脉- 静脉血液透析滤过等。

以上各种非生物型人工肝治疗模式各有优缺点,将不同的治疗模式进行有效组合,利用其各自优势是国内外研究热点和未来发展趋势。

在临床上实际应用时应根据患者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模式或组合模式,联合增效或扬长避短,以期取得更好的治疗效果、避免不良反应和并发症的发生。

在人工肝治疗后也需要对其治疗效果作出恰当的判断。

本文就各种人工肝治疗模式如何选择及其疗效判断标准作一评述。

非生物型人工肝治疗肝功能衰竭的研究进展

非生物型人工肝治疗肝功能衰竭的研究进展

非生物型人工肝治疗肝功能衰竭的研究进展王琨1李海红2邱焕昀2杨建波2卜超颖2纪薇2谢凤杰2银1.牡丹江医学院,黑龙江牡丹江157000;2.牡丹江医学院附属红旗医院重症医学科,黑龙江牡丹江157000[摘要]肝衰竭是临床常见的严重肝脏损害,病情凶险,死亡率极高。

内科药物治疗效果不佳,肝移植是有效的解 决手段,但受供体短缺的限制,难以在临床上广泛应用。

目前,非人工生物型肝支持系统常作为肝衰竭治疗的一 线手段,血浆置换、双重血浆分子吸附及血浆透析滤过为临床常用的三种非生物型人工肝治疗方法,这三种治疗 方法均可在一定程度上改善肝脏功能,但均存在不足之处。

本文旨在对这三种方法治疗肝衰竭的疗效进行综述,以供临床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肝衰竭;非生物型人工肝;血浆置换;双重血浆分子吸附;血浆透析滤过;治疗[中图分类号]R575.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9701(2021)03-0184-04Research progress of non-biologic artificial liver in the treatment of hep­atic failureWANG Kun!LI Haihong^ QIU Huanyun2YANG Jianbo2BU Chaoying^ JIWei2XIE Fengjie21.Mudanjiang M edical UniversiLy, Mudanjiang 157000, China;2.InLensive Care UniL, Hongqi HospiLal AffiliaLed L o Mudanjiang M edical UniversiLy, Mudanjiang 157000, China[Abstract] HepaLic failure is a com mon and serious liver damage in clinical pracLice wiLh exLremely dangerous condi- Lions and a very high morLaliLy raLe. Liver LransplanLaLion is an effecLive soluLion L o Lhe poor LherapeuLic effecLs o f in- Lernal medicines. However, limiLed by Lhe shorLage of donors, iL could hardly be widely applied in clinical pracLice. A l presenL, n on-b iolog ica l arLificial liver supporL sysLem is ofLen used as Lhe firsL-line means for LreaLing hepaLic failure. Plasmapheresis, double plasma molecular adsorpLion and plasma diafilLraLion are Lhree commonly used meLhods for LreaLmenL of n on-b iologica l artificial liver, all of which can improve liver funcLion L o some exLenL, buL all o f Lhem have some shortcomings. This paper aims L o review Lhe LherapeuLic effecLs of Lhese Lhree meLhods in LreaLmenL of hepaLic fail­ure L o provide clinical reference.[Key words] HepaLic failure; N on-b iologic artificial liver; Plasmapheresis; Double plasma molecular adsorpLion; Plas­ma diafilLraLion; TreaLmenL肝衰竭是由多种因素所致的严重肝脏损害[1],为 临床多发病和常见病,具有发病率高、病死率高、治愈 率低等特点。

3种非生物型人工肝模式治疗肝功能衰竭患者的临床观察

3种非生物型人工肝模式治疗肝功能衰竭患者的临床观察

3种非生物型人工肝模式治疗肝功能衰竭患者的临床观察【摘要】目的探讨3种非生物型人工肝模式(CPFA、血浆胆红素吸附+CVVH、改良型人工肝)对肝功能衰竭患者的临床疗效。

方法收集我院2020年1月1日至2021年12月31日血液净化中心行人工肝治疗51例次,比较三种非生物型人工肝模式治疗前后患者总胆红素、直接胆红素、间接胆红素、APTT、INR、白蛋白、球蛋白、钙、钾、钠、碳酸氢盐、红细胞计数、白细胞计数、血小板计数。

结果 CPFA总胆红素清除率平均为36.7%,血浆胆红素吸附+CVVH总胆红素清除率平均为37.7%、改良型人工肝总胆红素清除率平均为39.1%。

改良型人工肝模式,治疗前APTT:69.61±46.00S,INR:2.27±0.81,治疗后APTT:62.31±49.06S,INR:1.93±0.61,与另外两种治疗模式对比凝血功能改善。

结论非生物型人工肝模式(CPFA、血浆胆红素吸附+CVVH、改良型人工肝)对肝功能衰竭患者高胆红素血症治疗均有效,但针对不同病因及治疗目的应选择不同治疗模式。

关键词:肝衰竭;人工肝;CPFA;胆红素吸附肝衰竭是由多种因素引起的肝脏严重损害,导致合成、解毒、代谢和生物转化等功能发生严重障碍或失代偿,出现以凝血功能障碍、黄疸、肝性脑病等为主要表现的一组症候群。

人工肝支持系统(Artificial liver supportsystem,ALSS),简称人工肝,是暂时替代肝脏部分功能的体外支持系统,其治疗机制是基于肝脏强大的再生能力,通过体外的机械、理化和生物装置,清除各种有害物质,补充必须物质,改善内环境,为干细胞再生及肝功能恢复创造条件,或作为肝移植前的桥接[1]。

非生物型人工肝治疗的适应症:①以各种原因引起的肝衰竭早、中期,凝血酶原活动度(PTA)介于20%-40%的患者为宜;晚期肝衰竭患者病情重、并发症多,应权衡利弊,慎重进行治疗,同时积极寻求肝移植机会。

非生物型人工肝治疗肝衰竭的研究进展

非生物型人工肝治疗肝衰竭的研究进展

非生物型人工肝治疗肝衰竭的研究进展黄珍;吕建林;胡振斌;冉思邈;黎仲援【摘要】肝衰竭是多种因素引起的严重肝脏损害,临床死亡率高,目前临床上治疗肝衰竭的主要手段为非生物型人工肝系统支持治疗.文章通过CNKI数据库检索,综述了近年来,非生物型人工肝,主要以血浆灌流、血浆滤过透析、血液灌注在治疗肝衰竭的优势及其不足,回顾性分析人工肝治疗的效果及不足,以供临床参考借鉴.【期刊名称】《大众科技》【年(卷),期】2018(020)003【总页数】3页(P51-53)【关键词】肝衰竭;血浆透析滤过;血浆置换;血液灌流;研究进展【作者】黄珍;吕建林;胡振斌;冉思邈;黎仲援【作者单位】广西中医药大学,广西南宁 530000;广西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广西南宁 530000;广西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广西南宁 530000;广西中医药大学,广西南宁 530000;广西中医药大学,广西南宁 530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575肝衰竭是以黄疸、肝性脑病、凝血功能障碍、腹水等为主要临床表现,多种因素引起的严重肝脏损害,如细胞内过度的 HBsAg表达、库普弗细胞功能严重受损而产生的大量内毒素、各类慢性肝病导致的微循环受损等引起肝脏生理功能发生严重障碍。

病毒、药物、毒物为其三大主要致病因素,尽管现在内科治疗技术先进,病死率仍高达 60%~80%。

而中晚期肝衰竭患者经过积极内科综合治疗后,症状未得到改善,肝移植成为挽救性治疗手段,但由于治疗费用高、供体肝脏少、技术难度较大等问题,使得肝移植未能在临床上得到广泛的应用,在此背景下非生物型人工肝支持系统(NBAL)逐步形成,因其临床效果及安全性较好而成为治疗肝衰竭的重要手段,为肝衰竭的治疗带来了新的希望。

现将近年来非生物型人工肝支持治疗系统,主要从血浆置换、血液滤过透析、血浆灌流三个治疗肝衰竭手段的研究进展总结如下。

1 人工肝的定义及分类人工肝系统是通过体外装置暂时替代肝脏部分功能的体外支持系统,通过体外的机械、物理和生物装置,清除各种毒素,改善内环境,从而协助治疗肝衰竭或其他肝脏疾病的方法,主要包括血浆置换、血液滤过透析、血浆灌流,其治疗机制主要是利用肝细胞强大的再生能力,发挥类似于肝生理功能,如解毒、调节与合成功能等,通过补充体内必需物质、清除体内毒素、改善肝脏微循环,为肝功能及肝细胞的恢复提供有利的条件,或为肝移植做好准备。

肝衰竭诊治指南

肝衰竭诊治指南

2.病毒因素:①病毒对肝脏的直接作用。我国以乙型肝 炎患者居多。研究表明,细胞内过度表达的HBsAg可导致 肝细胞损伤及功能衰竭。HBV的x蛋白也可引起肝脏损伤, 在感染早期,x蛋白使肝细胞对TINF—d等炎性介质更敏感而 诱导细胞凋亡,这可能与重型乙型肝炎发病有关。②研究表 明,HBV基因变异可引起细胞坏死,导致严重的肝脏损害。 3.毒素因素:严重肝病患者,由于库普弗细胞功能严重 受损,来自门静脉的大量内毒素未经解毒而溢人体循环。内 毒素可直接或通过激活库普弗细胞释放的化学介质引起肝 坏死,且是其他肝毒物质(如半乳糖胺、CCI。和乙醇等)致肝 坏死的辅助因素,因而可导致肝衰竭的发生。 4.代谢因素:各类慢性肝病患者皆存在不同程度的肝脏 微循环障碍,血液难以进出肝脏,无法保证对肝细胞的营养 供应。胃肠道吸收的营养成分难以进入肝脏,消化不良;吸 收在血液中的药物难以进入肝脏与肝细胞接触,无法有效发 挥药物疗效;代谢废物难以排出肝脏,成为毒素,滞留于肝 脏,导致肝细胞损伤,而加快肝病进展。 (四)流行病学 我国肝衰竭的病因主要是HBV感染,这也是我国最常 见的肝脏疾病死亡原因,临床表现以慢加急性肝衰竭为主, 其次是药物及肝毒性物质(如乙醇、化学制剂等)导致的肝 衰竭。在我国研究中,免疫抑制剂是HBV再激活的重要诱 因之一,任一HBV血清学标志物阳性的感染者均可发生肝 衰竭,为直接致病机制。大量病毒复制导致肝细胞营养耗 竭;免疫麻痹(与免疫耐受完全不同)是损伤前提。 HBV相关肝衰竭病情严重、并发症多、治疗困难、病死 率高。发病人群以男性居多,女性较少,年龄则以青壮年为 主,且呈上升趋势。这可能与男性更容易发生重型肝炎有 关,也可能与饮酒因素有关。职业以农民、工人所占比例为
路的几个基因,如肿瘤坏死因子(tumor
necrosis

非生物型人工肝治疗肝衰竭指南

非生物型人工肝治疗肝衰竭指南

肝性脑病
肝衰竭的定义及分类
定义
由多种因素引起肝细胞严重损害,导致其合成、解毒和生物转化等功能发 生严重障碍,出现以黄疸、凝血功能障碍、肝性脑病和腹水等为主要表现 的一种临床症候群。
分类
急性肝衰竭 急性起病,2周以内出现Ⅱ肝衰竭的临床表现
亚急性肝衰竭
起病较急,15日~24周出现肝衰竭的临床表现
慢加急性 在慢性肝病基础上出现急性、亚急性肝衰竭临床表现
c. 肝功能指标基本恢复正常 d. PT恢复正常
人工肝支持系统治疗的疗效判断
2002年(远期疗效) 2009年(远期疗效)
a. 存活率:分术后半年存活率和 a. 远期疗效用存活率评价,分治 一年后存活率两种 疗后12周存活率、24周存活率 和48周存活率
人工肝支持系统治疗的频率和次数
2002年 2009年
人工肝支持系统治疗的疗效判断
2002年(临床治愈标准) 2009年(临床治愈标准)
a. 乏力、纳差、腹胀、尿少、出 a. 乏力、纳差、腹胀、尿少、出 血倾向和肝性脑病等临床症状 血倾向和肝性脑病等临床症状 消失 消失 b. 黄疸消退,肝恢复正常大小
c. 肝功能检查基本恢复正常
b. 黄疸消退,肝脏恢复正常大小
b. 黄疸、腹水等体征明显好转 b. 黄疸、腹水等体征明显好转
c. 肝功能:白蛋白>30g/L,1.0< c. 肝功能指标明显好转(总胆红素 白球蛋白比值<1.4,总胆红素 降至正常的5倍以下,凝血酶原 降至正常的2-5倍以下,血丙氨 活动度>40%) 酸氨基转移酶在正常的2倍以内 d. 凝血酶原活动度在正常的6070%
肝衰竭
慢性肝衰竭 在肝硬化基础上,肝功能进行性减退和失代偿
患者

人工肝治疗指南

人工肝治疗指南
肝衰竭治疗原则
早期诊断、早期治疗,针对不同病因
•.
采取病机制的治疗 预防和治疗并发症 人工肝支持系统
Artificial liver support system (ALSS)治疗 肝移植
人工肝支持系统的分型
分型
技术•.
功能和临床应用
I型(非生物型)
SMW-S

MMW-S

PB-S
血液
透析液
对SMW-S高效 对MMW-S低效 对PB-S无效
血液滤过
原理 •. 以对流方式清除血液中过量的 水分和有毒物质
清除率与超滤量和筛滤系数有 关,而与分子量大小无关
特点
与血液透析相比,血液滤过对 中分子物质的清除更为有效
适用于各种重型肝炎伴有肝肾 综合征或肝性脑病
预防及处理
低蛋白血症患者术前或术中输血浆、白蛋白或其它胶体溶液 严重贫血患者在治疗前要补充血液 药物或血浆过敏者预先给予抗过敏治疗 纠正酸碱平衡、水电解质紊乱 治疗心律失常 非心源性低血压应补充血容量,必要时使用升压药 血液灌流综合征可预先服用抗血小板聚集药物,或改用血浆
吸附
继发感染
III型(混合型) I型与II型混合组成
兼有I、II型功能,临 床试验阶段
为了规范人工肝支持系统的临床应用,中 华医学会感染病分会肝衰竭与人工肝学组在二
•.
零零二年制定了人工肝治疗指南,经过三年的 使用后,现进行了部份修订,供大家讨论。
•.
人工肝支持系统的基本设置
人工肝支持系统的设置
开展人工肝支持系统治疗的医院必须具备血
•.
人工肝治疗机制和方法
人工肝支持系统治疗机制
➢清除肝衰竭所产生的•. 各种有害物质 ----暂时替代肝脏的解毒功能 ➢补充蛋白质、凝血因子等必需物质 ----部分替代肝脏生物合成等代谢功能 ➢改善内环境,纠正水、电解质紊乱

人工肝支持系统

人工肝支持系统

非生物型人工肝支持系统治疗肝衰竭指南。中华临床感染病杂志,2009,12:321-325。
非生物型人工肝--血液灌流
• 将血液直接送入血液灌流器与活性炭或树脂等吸附剂充分 接触,利用吸附剂特殊的孔隙结构将血液中的毒性物质吸 附并清除 • 与血液透析相比,活性炭或吸附树脂对中分子物质及与蛋 白结合的物质清除率较高,肝衰竭患者血液中的白细胞抑 制因子、抑制肝细胞生长的细胞毒性物质以及胆红素、芳 香族氨基酸、酚、短链脂肪酸等均可被有效的吸附 • 对水、电解质、酸碱平衡失调者无纠正作用
非生物型人工肝支持系统治疗肝衰竭指南。中华临床感染病杂志,2009,12:321-325。
非生物型人工肝--血浆置换
• 可以清除小分子、中分子及大分子物质,特别对与蛋白 结合的毒素有显著的清除作用 • 对肝衰竭中常见的电解质紊乱和酸碱平衡失调的纠正有 一定的作用,但远不及血液透析和血液滤过
• 能补充人体必要的蛋白、凝血因子等必需物质,对高胆 红素血症及凝血功能障碍的改善尤其显著
人工肝支持系统治疗的禁忌证
• 伴有严重活动性出血或弥漫性血管内凝血者 • 对治疗过程中所用血制品或药品如血浆、肝素 和鱼精蛋白等严重过敏者
• 循环功能衰竭者
• 心脑梗死非稳定期者 • 妊娠晚期
非生物型人工肝支持系统治疗肝衰竭指南。中华临床感染病杂志,2009,12:321-325。
人工肝支持系统治疗的并发证
管破裂或开关失灵,留臵导管与皮肤结合部松
动、脱落等
• 一旦发现出血应及时加压包扎,必要时使用止
血药物
非生物型人工肝支持系统治疗肝衰竭指南。中华临床感染病杂志,2009,12:321-325。
凝血的预防与处理
• 表现为血浆分离器凝血和留臵导管凝血等 • 血浆分离器凝血表现为跨膜压急剧上升,随之动脉压也 逐步升高,而跨膜压过高将对血细胞造成机械性破坏, 以致治疗后血细胞明显下降,尤以血小板为甚,或由于 跨膜压超过警戒值而无法继续人工肝治疗。应采取等渗

2024肝衰竭患者人工肝治疗的适应证与相对禁忌证

2024肝衰竭患者人工肝治疗的适应证与相对禁忌证

2024肝衰竭患者人工肝治疗的适应证与相对禁忌证肝衰竭是多种因素引起的严重肝脏损害,导致合成、解毒、代谢和生物转化功能严重障碍或失代偿,出现以黄疸、凝血功能障碍、肝肾综合征、肝性脑病、腹水等为主要表现的一组临床症候群。

我国引起肝衰竭的主要病因是肝炎病毒(尤其是HBV),其次是药物及肝毒性物质(如酒精、化学制剂等、儿童肝衰竭还可见于遗传代谢性疾病。

肝衰竭死亡率高,内科综合治疗效果欠佳,需要早期积极进行人工肝治疗。

什么是人工肝?人工肝治疗可以显著提高肝衰竭患者的存活率。

其治疗机制是基于肝细胞的强大再生能力,通过一个体外的机械、理化和生物装置,清除各种有害物质,补充必需物质,改善内环境,暂时替代衰竭肝脏的部分功能,为肝细胞再生及肝功能恢复创造条件或等待机会进行肝移植。

人工肝分为生物型、非生物型和混合型三种,临床上目前应用成熟且有临床疗效的是非生物型人工肝。

非生物型人工肝是借助体外循环装置(理化或生物反应装置),通过血浆置换、血浆吸附、血液滤过或者血液透析的方式,清除各种有害物质,补充蛋白质、凝血因子,维持内环境稳定,暂时替代肝脏功能,促进肝细胞再生和肝功能恢复,从而达到治疗肝衰竭的作用。

生物型人工肝脏的基本原理是:将培养的外源性肝细胞放置或继续培养于体外生物反应器中,当患者血液或血浆流经反应器时通过半透膜或直接接触的方式与培养的肝细胞进行物质交换.其中的肝细胞发挥清除毒素和中间代谢产物.参与生物合成和生物转化及分泌具有促进肝细胞生长的活性物质等功能,从而达到暂时的支持作用,但目前尚处于动物实验或临床试验阶段。

混合型人工肝指将非生物型人工肝和生物型人工肝装置结合的系统。

不管是生物型人工肝还是非生物型人工肝都只能暂时性地部分替代人体的肝脏功能,因为肝脏是人体最大的消化腺,具有合成功能、代谢功能、解毒功能和免疫功能。

非生物人工肝适应证及相对禁忌证1.非生物人工肝治疗的适应证(1)各种原因引起的肝衰竭早、中期,PTA在20%—40%之间和血小板>50χ109∕1的患者为宜;晚期肝衰竭患者也可进行治疗,但并发症多见,治疗风险大,临床医生应评估风险和利益后作出治疗决定;未达到肝衰竭诊断标准,但有肝衰竭倾向者,一旦内科综合治疗效果不佳,也可考虑早期人工肝治疗。

肝衰竭治疗指南

肝衰竭治疗指南

本《指南》旨在指导医师对肝衰竭的诊断治疗作出比较合理的决策,并非强制性标准。

鉴于肝衰竭是由多种病因引起的复杂的病理生理过程,本指南不可能包括或解决肝衰竭诊断治疗中的所有问题。

因此,在针对某一具体患者时,临床医师应参照本指南,并充分了解本病的最佳临床证据和现有的医疗资源,在全面考虑患者的具体病情及其意愿的基础上,制订合理的诊断治疗方案。

随着对肝衰竭诊断、治疗的研究逐渐加深,本《指南》将根据最新的临床医学证据不断更新和完善。

一、肝衰竭的定义和病因(一)定义肝衰竭是多种因素引起的严重肝脏损害,导致其合成、解毒、排泄和生物转化等功能发生严重障碍或失代偿,出现以凝血机制障碍和黄疸、肝性脑病、腹水等为主要表现的一细临床症候群。

(二)病因在我国引起肝衰竭的主要病因是肝炎病毒(主要是乙型肝炎病毒),其次是药物及肝毒性物质(如乙醇、化学制剂等)。

在欧美国家,药物是引起急性、亚急性肝衰竭的主要原因;酒精性肝损害常导致慢性肝衰竭[2]。

二、肝衰竭的分类和诊断(一)分类根据病理组织学特征和病情发展速度,肝衰竭可被分为四类(表4):急性肝衰竭(acute liver failure,ALF)、亚急性肝衰竭(subacute liver failure,SALF)、慢加急性(亚急性)肝衰竭(acute-on-chronic Liver failure,ACLF)和慢性肝衰竭(chronic liver failure,CLF)。

急性肝衰竭的特征是起病急,发病2周内出现以Ⅱ度以上肝性脑病为特征的肝衰竭症候群;亚急性肝衰竭起病较急,发病15d~26周内出现肝衰竭症候群;慢加急性(亚急性)肝衰竭是在慢性肝病基础上出现的急性肝功能失代偿;慢性肝衰竭是在肝硬化基础上,肝功能进行性减退导致的以腹水或门静脉高压、凝血功能障碍和肝性脑病等为主要表现的慢性肝功能失代偿[3-7]。

(二)分期根据临床表现的严重程度,亚急性肝衰竭和慢加急性(亚急性)肝衰竭可分为早期、中期和晚期[8]。

2024肝衰竭前期的人工肝治疗

2024肝衰竭前期的人工肝治疗

2024肝衰竭前期的人工肝治疗肝衰竭前期是指患者肝功能急剧恶化,存在肝衰竭的风险,但尚未达到肝衰竭诊断标准的一种疾病状态。

若能对患者肝衰竭发生风险进行早期预警并及时干预,有助于改善患者预后,减轻患者的经济负担。

在我国等亚洲国家,肝衰竭的主要病因仍以HBV感染为主,目前多数肝衰竭前期研究主要集中于HBV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ACLF);而在西方国家主要为酒精性肝炎相关性ACLF。

近年来慢加急性肝衰竭前期(pre-ACLF)概念的提出及早期干预逐渐成为热点,本文将重点围绕pre-ACLF的研究现状及人工肝治疗进行讨论。

1、Pre-ACLF的概念及诊断标准ACLF是一类在慢性肝病及肝硬化基础上出现的急性肝功能失代偿,进展期具有多器官衰竭特征,患者的预后较差,病死率高达30%~70%。

急性肝功能失代偿的常见诱因包括HBV再激活、急性HAV/HEV感染、大量饮酒及急性细菌感染等。

在亚洲人群中,以上诱发因素均较常见,而在西方人群中,饮酒和细菌感染是常见的触发因素。

由于不同区域ACLF的基础病因、临床特征等方面存在一定差异,导致对该病的诊断在我国、亚太地区及欧美地区尚未形成统一标准。

在现有的指南和共识中,AeLF的诊断是基于临床症状及生化指标表现出肝衰竭(亚太肝病学会共识及中国标准),或表现为肝及肝外多器官功能衰竭(欧洲肝病学会)的典型特征;无论基于何种诊断标准,晚期患者的短期病死率明显高于早期及中期患者,因此早期诊断及早期治疗对于改善肝衰竭患者的预后具有重要意义。

基于早诊早治的生存优势,及时判断肝衰竭前期的患者非常重要。

不同地区的肝病学者根据临床经验提出了各自判断pre-ACLF的标准。

《肝衰竭诊治指南(2018年版)》提出了Pre-ACLF的概念及相应的临床特征:(1)极度乏力、并有明显厌食、呕吐和腹胀等消化道症状;(2)ALT和/或AST大幅提高,黄疸进行性加深,TBil在85.5〜171μmol/L或每日上升217.1UmOI/L;(3)有出血倾向,凝血酶原活动度(PTA)在40%〜50%且INR<1.5o该诊断标准强调了ALT、AST大幅升高是Pre-ACLF的标志,同时限定了TBiI升高和PTA下降幅度,与pre-ACLF的病理改变密切相关。

非生物型人工肝治疗肝衰竭指南(2016年版)

非生物型人工肝治疗肝衰竭指南(2016年版)

非生物型人工肝治疗肝衰竭指南(2016年版)1非生物型人工肝治疗的适应证、禁忌证及疗效判断标准1.1非生物型人工肝治疗的适应证(1)以各种原因引起的肝衰竭早、中期,凝血酶原活动度( PTA)介于20%〜40%的患者为宜;晚期肝衰竭患者病情重、并发症多,应权衡利弊,慎重进行治疗,同时积极寻求肝移植机会。

(2)终末期肝病肝移植术前等待肝源、肝移植术后排异反应及移植肝无功能期的患者。

(3)严重胆汁淤积性肝病经内科药物治疗效果欠佳者、各种原因引起的严重高胆红素血症。

1.2非生物型人工肝治疗的相对禁忌证(1)活动性出血或弥漫性血管内凝血者。

(2)对治疗过程中所用血制品或药品如血浆、肝素和鱼精蛋白等严重过敏者。

(3)血流动力学不稳定者。

(4)心脑血管意外所致梗死非稳定期者。

(5)血管外溶血者。

(6)严重除毒症者。

1.3人工肝治疗的疗效判断临床上一般用近期疗效和远期疗效来进行判断。

1.3.1近期疗效1.3.1.1治疗后有效率(1) 肝性脑病级别降低;(2) 消化道症状的改善;(3)血清胆红素降低;(4)PTA或国际标准化比值(INR )改善;(5)终末期肝病模型(MELD )评分下降;(6)其他实验室指标,如血氨、内毒素下降等。

131.2治疗后4周好转率(1)肝性脑病减轻;(2)消化道症状显著改善;(3)PTA稳定在30%以上;(4)血清胆红素降低。

1.3.2 远期疗效远期疗效用生存率来评价,包括治疗后12、24及48周生存率, 2非生物型人工肝治疗的操作方法、原理根据病情不同进行不同组合治疗的李氏非生物型人工肝(Li-NBAL )系统地应用和发展了血浆置换(Plasma Exchange ,PE)/选择性血浆置换(Fractional PE,FPE)、血浆(血液)灌流(Plasma-orbemo-perfusion,PP/HP )/特异性胆红素吸附、血液滤过(Hemofiltration ,HF)、血液透析(Hemodialysis ,HD )等经典方法,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形成了临床方案系统化、技术操作标准化、治疗模块集成化的新型李氏人工肝系统。

非生物人工肝治疗慢加急性乙型肝炎肝衰竭的疗效和经济性评价

非生物人工肝治疗慢加急性乙型肝炎肝衰竭的疗效和经济性评价

非生物人工肝治疗慢加急性乙型肝炎肝衰竭的疗效和经济性评价一、前言非生物人工肝(NBAL) 常被用作乙型肝炎病毒相关的慢加急性肝衰竭(HBV-ACLF) 的一线治疗。

本研究为中南大学湘雅医院对186例HBV-ACLF患者接受不同NBAL治疗的探讨,旨在比较综合药物治疗、血浆置换(PE)、双血浆分子吸附系统(DPMAS)加半剂量PE(DPMAS+PE)治疗HBV-ACLF患者的疗效和成本效益比(CER)。

本原文发表在《Journal of Clinical and Translational Hepatology》杂志上,属于肝脏病学领域优秀期刊,该刊正在接受SCI收录评估。

二、研究方案2.1患者筛选纳入标准:(1)18-65岁;(2)由HBV感染引起的ACLF患者;(3)符合亚太肝脏研究协会(APASL)对ACLF的诊断标准。

排除标准:(1)妊娠或哺乳期;(2)既往肝移植;(3)肝癌或其他恶性肿瘤;(4)HIV感染或其他免疫功能低下者;(5)合并严重的心脏、呼吸和血液系统疾病。

2.2 研究分组情况研究对象是中南大学湘雅医院2020年06月至2021年10月186例HBV-ACLF 患者,根据这些患者年龄、性别比、并发症和肝功能以1:1:1的比例随机分为三组:综合治疗组(对照组)、PE组和DPMAS加半剂量PE序贯组(DPMAS+PE 组),每组62人受试者(图1)。

入组的186例患者入院后均接受了综合治疗,包括抗病毒治疗、一般支持治疗、补充白蛋白、血浆等血液制品以及对症治疗。

综合治疗组:仅接受综合内科治疗。

PE组:除综合内科治疗外,PE组采用2000 ml生理盐水(含20 U/ml肝素)预冲洗。

血泵速度为100~120 ml/min,血浆交换速度为25~30 ml/min。

在PE 之前,常规给予葡萄糖酸钙和苯海拉明以防止过敏反应。

每次PE治疗给予新鲜冷冻血浆2800 ml。

DPMAS+PE组:使用血浆分离器、BS330胆红素吸附柱和中性大孔吸附树脂HA330-Ⅱ。

非生物型人工肝对肝衰竭患者疗效和预后的影响

非生物型人工肝对肝衰竭患者疗效和预后的影响
徐秋仙 张振纲 吴亮 聂华 章莉莎 黄元成 田德英
[ 摘要 ] 目的 方法
探讨 非 生物 型人 工肝 对 乙 型病 毒性 肝炎 肝 衰 竭患 者 疗效 和 预 后 的影 响 。
对我科收治的 3 0 8例乙型病 毒性 肝炎 肝衰竭患者进行前 瞻性 队列研 究 , 按 照不 同治疗 方法
分为人工肝 ( A L S S ) 组2 1 7例和标准药物治疗 ( S M T ) 组9 1 例 。两组患者 以治疗 8周为疗效 观察节 点, 以4 8周 为预后观察终 点。记 录患者 的症状 及肝 功能 、 凝 血功 能等 生化 指标 变化 及其 生存 时 间。应用 S P S S 1 7 . 0软件绘制生存 曲线 , 组 间生存率 的比较采 用 L o g — r a n k检验。结果 A L S S组 患 者血清 A L T 、 总胆红素 ( T m1 ) 水平较人工肝治疗前 分别平 均下降 6 3 . 6 U / L和 3 4 . 1 7 i  ̄ m o l / L , 凝 血 酶原 活动度 ( P T A) 平均升高7 . 7 1 %( P< 0 . 0 1 ) 。在治疗 8周 时, A L S S 组 的临床有效率高于 S MT组 ( 5 2 . 0 7 %比3 4 . o 7 %, P< 0 . 0 1 ) ; 至1 2周 时 , A L S S组 和 S MT组 的 累积 生存 率 分 别为 5 0 . 4 % 和
p r o g n o s i s o f p a t i e n t s wi t h c h r o n i c h e p a t i t i s B r e l a t e d l i v e r f a i l u r e . Me t ho d s 3 0 8 C a S e S o f p a t i e n t s w h o

《肝衰竭诊治指南2018年版》要点

《肝衰竭诊治指南2018年版》要点

《肝衰竭诊治指南(2018年版)》要点肝衰竭就是临床常见的严重肝病症候群,病死率极高。

多年来,各国学者对肝衰竭的定义、病因、分类、分型、诊断与治疗、预后判断等问题不断进行探索。

1肝衰竭的定义与病因1、1 定义肝衰竭就是多种因素引起的严重肝脏损害,导致合成、解毒、代谢与生物转化功能严重障碍或失代偿,出现以黄疸、凝血功能障碍、肝肾综合征、肝性脑病、腹水等为主要表现的一组临床症候群。

1、2病因在我国引起肝衰竭的主要病因就是肝炎病毒(尤其就是乙型肝炎病毒),其次就是药物及肝毒性物质(如酒精、化学制剂等)。

儿童肝衰竭还可见于遗传代谢性疾病。

肝衰竭的常见病因见表2。

2 肝衰竭的分类与诊断2、1 分类基于病史、起病特点及病情进展速度,肝衰竭可分为四类: 急性肝衰竭(ALF)、亚急性肝衰竭 (SALF)、慢加急性(亚急性)肝衰竭(ACLF或SACLF)与慢性肝衰竭(CLF),见表3。

2、2 组织病理学表现肝衰竭发生时(慢性肝衰竭除外),肝脏组织学可观察到广泛的肝细胞坏死,坏死的部位与范围因病因与病程的不同而不同。

2、2、1 急性肝衰竭肝细胞呈一次性坏死,可呈大块或亚大块坏死,或桥接坏死,伴存活肝细胞严重变性,肝窦网状支架塌陷或部分塌陷。

2、2、2 亚急性肝衰竭肝组织呈新旧不等的亚大块坏死或桥接坏死;较陈旧的坏死区网状纤维塌陷,或有胶原纤维沉积;残留肝细胞有程度不等的再生,并可见细、小胆管增生与胆汁淤积。

2、2、3 慢加急性(亚急性)肝衰竭在慢性肝病病理损害的基础上,发生新的程度不等的肝细胞坏死性病变。

2、2、4 慢性肝衰竭弥漫性肝脏纤维化以及异常增生结节形成,可伴有分布不均的肝细胞坏死。

2、3 临床诊断肝衰竭的临床诊断需要依据病史、临床表现与辅助检查等综合分析而确定。

2、3、1 急性肝衰竭急性起病,2周内出现度及以上肝性脑病(按级分类法划分)并有以下表现者:(1)极度乏力,并伴有明显厌食、腹胀、恶心、呕吐等严重消化道症状;(2)短期内黄疸进行性加深,血清总胆红素(TBil)≥10×正常值上限(ULN)或每日上升≥17、1μmol/L;(3)有出血倾向,凝血酶原活动度(PTA)≤40%,或国际标准化比值(INR)≥1、5,且排除其她原因;(4)肝脏进行性缩小。

非生物型人工肝治疗肝功能衰竭的研究进展

非生物型人工肝治疗肝功能衰竭的研究进展

非生物型人工肝治疗肝功能衰竭的研究进展作者:王琨李海红邱焕昀杨建波卜超颖纪薇谢凤杰来源:《中国现代医生》2021年第03期[摘要] 肝衰竭是临床常见的严重肝脏损害,病情凶险,死亡率极高。

内科药物治疗效果不佳,肝移植是有效的解决手段,但受供体短缺的限制,难以在临床上广泛应用。

目前,非人工生物型肝支持系统常作为肝衰竭治疗的一线手段,血浆置换、双重血浆分子吸附及血浆透析滤过为临床常用的三种非生物型人工肝治疗方法,这三种治疗方法均可在一定程度上改善肝脏功能,但均存在不足之处。

本文旨在对这三种方法治疗肝衰竭的疗效进行综述,以供临床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 肝衰竭;非生物型人工肝;血浆置换;双重血浆分子吸附;血浆透析滤过;治疗[中图分类号] R575.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9701(2021)03-0184-04Research progress of non-biologic artificial liver in the treatment of hepatic failureWANG Kun1 LI Haihong2 QIU Huanyun2 YANG Jianbo2 BU Chaoying2 JI Wei2 XIE Fengjie21.Mudanjiang Medical University, Mudanjiang 157000, China;2.Intensive Care Unit,Hongqi Hospital Affiliated to Mudanjiang Medical University, Mudanjiang 157000, China[Abstract] Hepatic failure is a common and serious liver damage in clinical practice with extremely dangerous conditions and a very high mortality rate. Liver transplantation is an effective solution to the poor therapeutic effects of internal medicines. However, limited by the shortage of donors, it could hardly be widely applied in clinical practice. At present, non-biological artificial liver support system is often used as the first-line means for treating hepatic failure. Plasmapheresis,double plasma molecular adsorption and plasma diafiltration are three commonly used methods for treatment of non-biological artificial liver, all of which can improve liver function to some extent,but all of them have some shortcomings. This paper aims to review the therapeutic effects of these three methods in treatment of hepatic failure to provide clinical reference.[Key words] Hepatic failure; Non-biologic artificial liver; Plasmapheresis; Double plasma molecular adsorption; Plasma diafiltration; Treatment肝衰竭是由多種因素所致的严重肝脏损害[1],为临床多发病和常见病,具有发病率高、病死率高、治愈率低等特点。

黄建荣:非生物型人工肝治疗肝衰竭

黄建荣:非生物型人工肝治疗肝衰竭

黄建荣:非生物型人工肝治疗肝衰竭陈词【期刊名称】《肝博士》【年(卷),期】2016(000)005【总页数】4页(P21-24)【作者】陈词【作者单位】【正文语种】中文人物档案黄建荣:教授、主任医师,浙江大学传染病诊治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感染科副主任,《中华临床感染病杂志》编辑部主任,中华医学会寄生虫病学组组长,中华医学会肝衰竭与人工肝学组副组长,全国肝衰竭与人工肝专家委员会副主任,浙江省医学会热带病与寄生虫病分会主任,浙江省医学会感染病学分会副主任。

获得了“2015年抗埃博拉出血热全国先进个人”,“2012 年科学中国人年度人物”,“浙江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国家、省部级科技成果奖7项获得者”,“国家传染病重大专项重肝首席科学家”等荣誉称号。

近年来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180篇,出版专著10本,研究成果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省科技进步一等奖(三次),省部级二、三等奖三项,主持并完成国家“十一五”、“十二五”传染病重大防治专项——“重型乙型病毒性肝炎临床治疗新方案、新方法的研究”,国家“863”攻关课题——“新型生物型人工肝的研制与应用”,参加了“973”、“863”课题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项目,取得了显著成绩。

《中华临床感染病杂志》2016年4月第9卷第2期刊出了由中华医学会感染病学分会肝衰竭与人工肝学组新修订的《非生物型人工肝治疗肝衰竭指南(2016年版)》,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感染科副主任黄建荣教授是中华医学会感染病学分会肝衰竭与人工肝学组的副组长,也是新版指南撰写组中非常重要的撰稿人,研究人工肝技术30年。

《肝博士》杂志希望了解指南更新情况,向老百姓介绍,使他们了解重肝、了解人工肝。

记者:引起重肝的病因是什么?有什么具体表现?出现哪些现象要警惕?黄建荣教授:引起重肝的原因很多,如感染病毒、细菌、寄生虫,中毒(药物、化学毒物);外伤、免疫性疾病等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非生物型人工肝治疗肝衰竭指南》要点
肝衰竭(Liver failure)是多种因素引起的肝脏合成、解毒、排泄和生物转化等功能发生严重障碍或失代偿,出现以凝血功能低下、黄疸、肝性脑病等为主要表现的一种临床症候群,病死率极高。

人工肝支持系统(ALSS),简称人工肝,是暂时替代肝脏部分功能的体外支持系统,其治疗机制是基于肝细胞的强大再生能力,通过体外的机械、理化和生物装置,清除各种有害物质,补充必需物质,改善内环境,为肝细胞再生及肝功能恢复创造条件,或作为肝移植前的桥接。

人工肝分为非生物型、生物型和混合型三种。

目前非生物型人工肝在两次广泛使用并被证明是行之有效的体外肝脏支持方法。

1 非生物型人工肝治疗的适应证、禁忌证及疗效判断标准
1.1 非生物型人工肝治疗的适应证
⑴以各种原因引起的肝衰竭早、中期,凝血酶原活动度(PTA)介于20%~40%的患者为宜;晚期肝衰竭患者病情重、并发症多,应权衡利弊,慎重进行治疗,同时积极寻求肝移植机会。

⑵终末期肝病肝移植术前等待肝源、肝移植术后排异反应及移植肝无功能期的患者。

⑶严重胆汁淤积性肝病经内科药物治疗效果欠佳者、各种原因引起的严重高胆红素血症。

1.2 非生物型人工肝治疗的相对禁忌证
⑴活动性出血或弥漫性血光内凝血者。

⑵对治疗过程中所用血制品或药物如血浆、肝素和鱼精蛋白等严重过敏者。

⑶血液动力学不稳定着。

⑷心脑血管意外者所致梗死非稳定期者。

⑸血管外溶血者。

⑹严重脓毒血症者。

1.3 人工肝治疗的疗效判断
1.3.1 近期疗效
1.3.1.1 近期治疗有效率
1.3.1.2 治疗后4周好转率
1.3.2 远期疗效包括治疗后12、24及48周生存率。

2 非生物型人工肝治疗的操作方法、原理
2.1 李氏非生物型人工肝
2.1.1 血浆置换/选择性血浆置换(PE/FPE)
2.1.2 血浆(血液)灌流(PP/HP)/特异性胆红素吸附
⑴HP:
⑵PP:
①中性树脂吸附:
②阴离子数值胆红素吸附:
③双重血浆分子吸附系统(DPMAS):
2.1.3 血液滤过(HF)
2.1.4 血液透析(HD)
2.1.5 血浆透析滤过(PDF)
2.1.6 血浆置换联合血液滤过
2.1.7 配对血浆置换吸附滤过(CPEFA)
2.2 其他非生物型人工肝
2.2.1 分子吸附再循环系统(MARS)
2.2.2 连续白蛋白净化治疗(CAPS)
2.2.3 成分血浆分离吸附系统(FPSA)
2.3 非生物型人工肝治疗频率和治疗参数的选择
应注意非生物型人工肝治疗操作的规范化,根据患者的病情决定治疗频率和次数,第一、二周每周2~5次,以后每周1~2次,每例患者平均3~5次。

单次操作应注意:
⑴深静脉置管:
⑵血浆置换参数控制:
2.4 非生物型人工肝治疗的置管方法和抗凝方法
为满足非生物型人工肝治疗的要求,置管部位可选择股静脉、锁骨下静脉或颈内静脉。

根据个体化原则,肝素通常有三种应用方案,即常规应用方案、限量应用方案和局部肝素应用(体外肝素化)方案。

需要进行非生物型人工肝治疗的患者往往凝血功能差,一般均采用限量应用方案。

局部肝素化常用于出血危险性很高的患者。

新近研究证实,低分子肝素与普通肝素相比,效果相当,但不良反应明显降低。

2.5 人工肝治疗的护理
2.5.1 人工肝治疗前的护理
2.5.1.1 心理护理
2.5.1.2 查对和评估指导
2.5.1.3 治疗前的准备
2.5.2 人工肝治疗操作过程中的护理
2.5.2.1 医护人员自身准备及要求
2.5.2.2 体外循环管路的准备
2.5.2.3 人工肝操作流程
2.5.3 非生物型人工肝治疗后患者的监测及护理
⑴迟发型并发症的观察和处理。

⑵饮食指导。

⑶活动指导。

⑷留置血管通路的维护及并发症的防治,包括留置血管通路的有效固定。

⑸拔管后护理。

2.6 非生物型人工肝治疗并发症的防治
2.6.1 出血
2.6.1.1 置管处出血
2.6.1.2 消化道出血
2.6.1.3 其他部位出血
2.6.2 凝血
2.6.2.1 血浆分离器、灌流器凝血2.6.2.2 静脉留置管凝血
2.6.2.3 留置管深静脉血栓形成
2.6.3 低血压
2.6.4 继发感染
2.6.5 过敏反应
2.6.5.1 血浆过敏
2.6.5.2 其他过敏反应
2.6.6 失衡综合征
2.6.7 高枸橼酸盐血症
3 非生物型人工肝的准入和管理制度
3.1 开展非生物型人工肝治疗必须具备的条件3.1.1 非生物型人工肝的设置
3.1.2 人员配备
3.1.3 设备配置
3.2 仪器的使用及保养
3.3 非生物型人工肝治疗消耗品的管理制度3.4 消毒隔离制度
3.5 人工肝治疗医务人员的培训制度
3.6 人工肝治疗的管理制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