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 织》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促织》教学设计

【学情分析】

本文选自蒲松龄《聊斋志异》,作为文言小说来讲,学生可能对其奇幻的故事情节更感兴趣,而对文言字词则比较厌倦。因此在本篇的教学设计中,针对中职学生的特点,决定从故事情节着手,让学生在欣赏小说的同时,能够了解当时的社会背景,了解蒲松龄其人,及《聊斋志异》这部作品,以丰富学生的文学知识。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掌握关于作家及作品的文学常识,了解本文借古讽今的特点。

2、能力目标:1)理清文章思路,梳理情节内容。

2)了解此篇小说的写作特点

3)掌握文言实词、虚词,归纳文言知识。

3、情感目标:揭露封建社会的罪恶,寄托对受尽欺凌和迫害的下层群众的深切同情。

【教学重点】

1、理清曲折离奇、跌宕起伏的情节线索,把握作品主题。

2、整理归纳文言字词及文言现象。

【教学难点】

了解这篇小说的写作特点。

【课时安排】

两个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同学们,《诗经》中说:“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户”,请大家猜猜这说的是什么?对,“十月蟋蟀,入我床下。”就是蟋蟀。蟋蟀还有一个名字叫什么?促织。那么请同学们就你预习的情况讲一讲促织的故事?(提问1-2人)

同学们讲的很好,故事最终是以成名一家因蟋蟀而发家致富的喜剧形式结尾,那么大家思考一下故事可不可能有另一种结局呢?带着这个问题我们来看一个动画片。(播放动画片《蛐蛐》)

好,故事在这里有了不同的发展,飞黄腾达的不是一介布衣成名,而是华阴令。统治阶级的喜好没有改变,百姓头上的压力也没有改变,皇上善斗的蟋蟀没了,给成名的任务也直接落到他头上了,视频中成名的反应是直接倒地不起?一只蟋蟀为什么有这么大的影响,可以让人生,让人死呢?蒲松龄为什么能写出这样情节跌宕起伏的作品呢?让我们来了解一下作者和《聊斋志异》

二、蒲松龄和聊斋志异(视频《蒲松龄与聊斋志异》)

1.作者简介

蒲松龄(1640~1715),清初文学家,字留仙,一字剑臣,别号柳泉居士,世称聊斋先生。山东淄川(今淄博市)人。出身于没落地主兼商人家庭。早岁即有文名,羡慕功名,醉心科举。十九岁时,初应童子试,即在县、府、道的考试中连得第一,补博士弟子员。此后却屡应省试皆落第,到处奔走,过着“烟波万里一身遥”的流落生活。直到七十一岁,始援例成贡生。他除三十一岁时在江苏宝应县做了一年幕客之外,毕生都在家设馆教书。家境贫困,对人民生活有一定的接触。能诗文,善俚曲,著有《聊斋志异》《聊斋文集》《聊斋诗集》《聊斋俚曲》和关于农业、医学等通俗读物多种。

2.《聊斋志异》简介

《聊斋志异》是蒲松龄用了二十年左右时间写成的短篇小说集,是他的代表作,共十六卷,四百三十一篇。“聊斋”是作者的书房名,“志异”,就是专记奇闻怪事之意。本书主要运用唐传奇小说的文言体,通过谈狐说鬼的表现方式,托笔幻想,寄意现实,批评当时的社会政治。作品的艺术成就很高。成功地塑造了众多的艺术典型,故事情节委婉曲折,布局巧妙,结构严谨,语言精练,善于叙事。郭沫若评论这本书:“写鬼写妖,高人一等;刺贪刺虐,入木三分。”

三、整体感知,概括提纲(听朗读录音,字词正音)

1、通过听朗读录音整体感知文章内容,解决字词。

2、学生理清故事情节,概括文章结构。

3、教师根据学生分析的情况作出评价、订正,然后统一看法。

(一)、实词:(多媒体展示))

1、得佳者笼养之名—状

2、成然之(认为……对)

3、靡计不施,迄无济(没有帮助)

4、成妻具资诣问(准备)

5、既而得其尸于井(不久)

6、成以其小,劣之(认为不好)

7、掇置笼中(捉)

8、无出右者(清代以右为尊)

9、抚军亦厚赉成(赏赐)

(二)疑难句式

①宣德间:宣德年间。宣德,明宣宗朱瞻基的年号(1426—1435)。

②不终岁,薄产累尽:累尽,课文注释“受累而赔尽”。按:累,音lèi,这里作亏损讲,就是“赔”的意思,“累尽”应作“赔光”讲。

③成然之:成名(认为)很对。然,是;然之,以之为然。

④展玩不可晓:翻来复去的细看,却不明(是什么意思)。展,展转,翻来复去;玩,玩味,细细地体会。

⑤业根,死期至矣!而翁归,自与汝复算尔!:句中“复算”,课文注释“算帐,追究”,细味“复”字没有落实。这句应该是两句话两层意思,第1层是母亲骂,第2层是父亲再算帐。

⑥思试之斗以觇之:前一“之”代“蟋蟀”,后一“之”代“蟋蟀角斗的本领”。“以”,连词“而”。“觇”,窥视,此处是“看”的意思。

⑦又试之鸡:(接着)又(拿它)跟鸡试斗一次。“试之鸡”即“试之以鸡”、“以鸡试之”。

(三)段落提纲

(1)提问:①贯串本文的线索是什么?(促织)②以“促织”为线索,本文可分几部分?

讨论。明确:全文9段,前面8段是按事物发展的自然顺序记叙的。最后一段是作者评论,属作品的附带部分。

四.布置作业:

翻译“异史氏曰”一段,并对照课文第1段思考下列问题:

①为了一只蟋蟀,造成百姓倾家荡产的罪魁祸首是谁?为什么?

②安排成名发财致富的结局是否削弱了本文的批判力量?

第二课时

一、导入:

歌曲导入《说聊斋》,一句“牛鬼蛇神倒比那正人君子更可爱”道尽蒲松龄心中块垒,作者似乎更愿意用牛鬼蛇神之口来表现心中愤懑不平之情。(借助神鬼表达心目中的爱憎,来避开当时的文字狱)看似荒诞的故事却揭示了黑暗的社会现实。

二、赏析文章情节安排的巧妙。

1、文章始终围绕的一条主线是什么?

明确:促织之得失

2、围绕这条主线,情节具体有几次波折?

明确:情节波折:岁征促织,成名破产受刑,无计可施,走投无路,“山重水复疑无路”;神巫指拨,成名得虫,“柳暗花明又一村”;节外生枝,成子弄死促织,投井自杀,成家陷入绝境;成子起死回生,魂化促织,成家因祸得福。

3、这样写有什么妙处?

这样曲曲折折、跌宕起伏的描写,避免了一览无余,正所谓“文似看山不喜平”。它的跌宕起伏充实、丰满了故事,深化了思想内容,赢得了一代又一代的读者。而情节的曲折变化,又是艺术地再现生活的需要,因为生活本身就是丰富多彩、充满波澜的。作品中的波澜,就是在揭示生活中矛盾的发展与变化,就是在揭示事物运动的规律。

三、分析情节:

1、荒谬怪诞的情节

①卜促织

成名夫妻由求神问卜而得佳品——这个情节提炼了现实生活,旧时人们陷入绝境,往往寄希望于求神问卜。但神图那么灵验却是虚幻的。作者虚构这个虚幻情节,正曲折地反映了成名夫妇实际上已无生路,读者读了,自会想到这点。

②化促织

成名九岁的儿子魂化蟋蟀而且轻捷善斗——这个情节也有现实因素,在旧时代,孩子惹祸自杀,是常有的事。魂化蟋蟀则不可能。但这个虚幻情节却有着强烈震撼人心的揭露、批判力量。试想,一个九岁孩子,经历着多么大的肉体和精神折磨,这比成名夫妻的身陷绝境,更使读者感到心情沉重。

作用:①情节曲折离奇,跌宕起伏。(符合题意:“志怪”)

②寄托美好愿望

③暗示故事的悲剧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