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海洋鱼类单殖吸虫研究XX. 格氏虫属——新记录

合集下载

中国海洋鱼类单殖吸虫研究XX.格氏虫属——新记录

中国海洋鱼类单殖吸虫研究XX.格氏虫属——新记录

中国海洋鱼类单殖吸虫研究XX.格氏虫属——新记录曹姗妹;丁雪娟【摘要】记述采自广东汕头鲐Scomber japonicus Houttuyn鳃上的1种单殖吸虫――澳洲格氏虫Grubea australis Rohde, 1986. 所获标本与Rohde的原始描述基本一致,但在小生殖钩数目、卵壳结构、后吸器粘附性肌肉的发达程度及后吸器占体长比例等方面略有差异. 澳洲格氏虫为我国新记录.【期刊名称】《华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年(卷),期】2010(000)002【总页数】2页(P105-106)【关键词】单殖吸虫;格氏虫属;澳洲格氏虫;新记录【作者】曹姗妹;丁雪娟【作者单位】华南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广东省高等学校生态与环境科学重点实验室,广东广州,510631;华南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广东省高等学校生态与环境科学重点实验室,广东广州,51063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Q959.1532009年4月在广东省汕头市的鲐鱼鳃上采获1种单殖吸虫,经鉴定属于钩铗虫科Mazocraeidae格氏虫亚科Grubeinae Price, 1961格氏虫属Grubea Cochlear Diesing, 1858的澳洲格氏虫Grubea australis Rohde, 1986,该种在我国未见报道[1-3]. 在光学显微镜下对标本进行了观察测量(量度单位以mm 计,括号中数字为变化范围),标本保存于华南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鱼类寄生虫研究室.宿主:鲐 Scomber japonicus Houttuyn, 1782;寄生部位:鳃;采集地点及时间:广东汕头(23°4′N,116°7′E),2009-04-24.虫体扁平,纵向延长,似柳叶状,体长10.21(9.55~10.09),最大体宽1.817(1.175~2.175). 后吸器位于虫体末端,类三角形,与虫体纵轴成一斜角(图1),大小2.242(2.025~2.400)×1.433(1.350~1.600),与体本部(body proper)区分明显,占虫体全长的比例为0.224(0.208~0.236). 在后吸器的一侧有4个钩铗型的大吸铗,大小为0.315(0.240~0.430)×0.311(0.200~0.400);另一侧有1个与大吸铗类似但明显较小的小吸铗,大小0.058(0.050~0.075)×0.072(0.063~0.080),小吸铗同侧有1块较发达的粘附性肌肉;后吸器末端有2对端钩,大端钩长0.051(0.045~0.063),小端钩长0.035(0.023~0.043).口吸盘2个,由隔膜分开,椭圆形,大小0.076(0.050~0.103)×0.050(0.035~0.060). 咽紧随于口吸盘后,近球形,大小0.084(0.075~0.093)×0.071(0.060~0.083). 肠具侧支,向后延长,伸达后吸器后部.睾丸数目众多,近圆形,位于卵巢之后、肠支之间. 交接器为典型的钩铗型(Mazocraeid type),大小0.077(0.070~0.088)×0.076(0.063~0.083),上具棘状的几丁质生殖侧钩1对及小钩12枚(图2),侧钩长0.029(0.025~0.033),小钩长0.015(0.013~0.018).卵巢‘V’形,近端和远端均伸向前方;卵黄腺滤泡状,分布于肠叉后至肠支末端,卵黄囊‘Y’型;卵纺锤形,有或无盖,两端均具极丝,长度(含极丝)1.007(0.820~1.180)(图3).以上描述依据2个布氏胶封片标本及4个染色标本.1858年Diesing以后吸器不对称,4个大吸铗位于后吸器的一侧,1个明显较小的吸铗和1块粘附性肌肉位于另一侧的Grubea cochlear Diesing, 1858为模式种建立格氏虫属[4]. 至今该属仅报道3种:Grubea cochlear Diesing, 1858,Grubea australis Rohde, 1986[5]和G. sinensis Wu & Zhang, 2009. Grubea cochlear的宿主为大西洋鲐Scomber scombrus和鲐S. japonicus[6], Grubea australis的模式宿主为澳洲鲐S. australasicus,Grubea sinensis的宿主为鲐S. japonicus,本报告的宿主为鲐S. japonicus. 格氏虫属的宿主均为鲐属鱼类,显示了较严格的宿主特异性.本描述与Rohde(1986)采自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New South Wales)之澳洲格氏虫Grubea australis的模式标本基本一致,但存在一些差异:原始描述中小生殖钩的数目为14~15,卵有盖,后吸器上的粘附性肌肉退化,大吸铗均位于后吸器的左边,后吸器占虫体全长的比例小于1/5;而作者采自中国南海的标本小生殖钩数目均是12,卵盖有或无,后吸器上的粘附性肌肉较发达,4个标本的大吸铗位于后吸器右侧、2个标本的位于左侧,后吸器占全长的比例稍大于1/5.致谢华南师范大学2009届生物科学专业陈爽同学协助采集标本,华南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张剑英教授提供相关文献,谨致谢意.Key words: monogenea; Grubea; Grubea australis; new record【相关文献】[1] 张剑英,杨廷宝,刘琳,等. 中国海洋鱼类单殖吸虫[M]. 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 2001: 211-221.[2] ZHANG J Y, YANG T B, LIU L, et al. A list of monogeneans from Chinese marine fishes [J]. Systematic Parasitology, 2003, 54: 111-130.[3] 吴小明, 张剑英. 中国海洋鱼类单殖吸虫研究:格氏虫属Grubea一新种[J].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4): 97-99.WU Xiaoming, ZHANG Jianying. Studies on monogenea of Chinese marine fishes:one new species of the Genus Grubea (Mazocraeidae, Grubeinae) from Guangdong, China[J]. Journal of South China Normal University:Natural Science Edition, 2009(4): 97-99.[4] YAMAGUTI S. Systema Helminthum IV. Monogenea and Aspidocotylea [M]. New York: Interscience Publishers, 1963:218-219.[5] ROHDE K. Grubea australis n. sp. (Monogenea, Polyopisthocotylea) from Scomber australasicus in southeastern Australia, and Grubea cochlear Diesing, 1858 from S. scombrus and S. japonicus in the Mediterranean and Western Atlantic [J]. Systematic Parasitology, 1986, 9:29-38.[6] MAMAEV Yu L. Monogenea of the subfamily Grubeinae Price, 1961 (family Mazocraeidae)(In Russian)[J]. Parazitologiya, 1982, 16:457-462.。

中国海洋吸虫纲物种多样性的研究

中国海洋吸虫纲物种多样性的研究
染密切相 关. 同于以往 7 不 O多年来主要 进行 的 分类研 究 , 文主要 探 讨 海 洋 吸 虫的 生 活史及 与其 本
宿 主的 关 系 , 这将 为水 生生物 病 虫害的 防治和 海 洋物种 多样 性 的研 究提 供基 础 资料 , 有重要 生物 具 学和 生态学 的意义. 关键词: 海洋 生物 学 ; 生病 原 ; 虫 ; 寄 吸 物种 多样 性 ; 主 宿
DOI1 . 9 9 J IS 1 0 — 1 0 2 1 . 1 0 9 :0 3 6 / .S N. 0 0 8 6 . 0 0 . 0 1
中图 分 类 号 : 18 5 Q 7.3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 编 号 :0086 (0 1 0 -0 60 10 —10 2 1 ) 1 5 -7 0
主 .
( 甲藻 等赤潮 生 物 、 毛虫 等病 原 生物 )真 菌界 ( 纤 、 海
洋 真 菌 ) 植 物界 ( 花 米 草 等外 来 人 侵 种 ) 动 物 、 互 和
界 ( 虫等 寄 生 物种 ) , 有 有 害物 种 . 吸 中 都 动物 界 中 的扁 形动物 门多数都 是 病 原 生 物. 文仅 对 扁 形 动 本 物 门吸虫纲 物种 多样性 及其 宿 主的相关 内容 进行研
了中国海 洋吸 虫的物 种 多样 性. 结果表 明 中 国海 洋吸 虫有 114种 , 中单 殖 目吸 虫 40种 , 其 8 其 1 复
殖 目吸 虫 7 4种 . 殖 目的宿主都 是硬 骨鱼 . 殖 目物种 成 虫的宿 主主要 是 鱼 , 7 单 复 也有 爬行 纲和兽 纲.
吸 虫感 染宿 主有些 具有 专一性 , 但也 有些 具有普 遍性 . 主 的食 性 、 宿 地理 分 布和 季节 分布 与 吸 虫感

我国单殖吸虫分布

我国单殖吸虫分布

我国单殖吸虫分布:在中国,自尹文英和Sproston于1948年在华东地区首次进行调查后,从50年代至70年代,对各地单殖吸虫进行较为系统的调查的有郎所、陈启鎏、张剑英、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鱼病室及苏联学者等.他们的调查结果已由纪国良等人[1]作了初步汇总.80年代后,又有郎所[2~4]、张剑英[5~7]、王伟俊[8~10],马成伦[11]、陈致和[12]、吴宝华[13]、黄少涛[14]、金燮理[15]、梁瑞刚[16]等报道了全国各地单殖吸虫的调查情况.此外还有不少零星的调查报告和新种或新记录的报道.纪国良等[1]在1982年列举中国的海水和淡水中的单殖吸虫种类总共达376种,此后十多年来,除了有大量新种报道之外,原有的单殖吸虫种类又增添了不少新的宿主记录和地理记录.因此笔者重新整理了资料,对中国内陆水体单殖吸虫种类组成进行了总结.根据笔者的统计,截至1997年7月止,中国内陆水体中已发现的单殖吸虫种类达46属575种,分别隶属于锚首虫科、指环虫科、八铗虫科、双沟盘虫科、双身虫科、三代虫科、钩铗虫科、多盘虫科和四钩虫科.各科属中种类分布数目见表1.指环虫科在内陆水体单殖吸虫中占绝对优势的地位,多达360种,占单殖吸虫总种数的62.61%;锚首虫科次之,共计111种,占19.30%;三代虫科有39种,占6.78%;双身虫科36种,占6.26%;其他5科共29种,占5.05%.锚首虫科虽包含17个属,但数量最多的锚首虫属和似鲶盘虫属所占的比例很大,两者合计77种,占全部锚首虫的69.37%.在指环虫科中,绝大部分种类属于指环虫属,达341种,占94.72%.三代虫科仅发现了三代虫属和薄片吸虫属两个属的虫种,除薄片吸虫属有1个种外,其余38个种均属于三代虫属.中国的双身虫科的单殖吸虫经姜乃澄等人[17]整理,分归于真双身虫属、前侧孔虫属、副双身虫属和华双身虫属这4个属中,其中以副双身虫属的种类占优势,为27种,所占比例为75%.八铗虫科、双沟盘虫科、钩铗虫科、多盘虫科和四钩虫科均只有少数的种属报道. 自1982年以来所报道的新种与新记录达199种之多(表2),这一方面说明科研工作者对单殖吸虫进行了卓有成效的调查与研究,同时也反映出中国内陆水体中单殖吸虫资源是相当丰富的.新种与新记录大多分布在锚首虫科和指环虫科中,两科分别为50种和120种;双身虫科中又发现了23个新种与新记录,而三代虫科中仅发现1个新种,显然这与过去对双身虫研究较少有关.此外,还有铗钩虫科1个种,两栖类中的多盘虫科也发现4个新种.没有科的新记录.八铗虫科、双沟盘虫科和四钩虫科均没有新种和新记录报道,这可能与其种类较少、宿主谱较窄有关,但也可能是由于宿主分布地区不广,缺少调查的缘故.新种和新记录的发现多在云南、广西、四川等地,而在江河平原和东北地区较少,这反映了过去对全国各地调查研究的不均衡.考虑到新疆、西藏、内蒙这些在地理条件上很有特殊性的地区还缺少调查,可以预计将来还会有较多的新种和新记录报道.在Bychowsky [1]的分类系统中,单殖吸虫(Monogenean)隶属于扁形动物门的单殖吸虫纲(Monogenoidea);Yamaguti [2]则将其定为单殖吸虫目(MonogeneaCarus,1863),细分成单后盘亚目(Monopisthocotylea Odhner,1912)和多后盘亚目(Polyopisthocotylea Odhner,1912)两个亚目;在陈心陶等编著的《中国动物志》中,单殖吸虫和复殖吸虫(Digenea)分别作为亚纲归入吸虫纲;而Boeger &Kritsky [3,4]又把单殖吸虫纲分为多钩(Polyonchoinea Bychowsky,1937)、寡钩(Oligochoinea Bychowsky,1937)和多盘(Polystomatoinea Lebedev,1986)三个亚纲。

我国单殖吸虫分布

我国单殖吸虫分布

我国单殖吸虫分布:在中国,自尹文英和Sproston于1948年在华东地区首次进行调查后,从50年代至70年代,对各地单殖吸虫进行较为系统的调查的有郎所、陈启鎏、张剑英、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鱼病室及苏联学者等.他们的调查结果已由纪国良等人[1]作了初步汇总.80年代后,又有郎所[2~4]、张剑英[5~7]、王伟俊[8~10],马成伦[11]、陈致和[12]、吴宝华[13]、黄少涛[14]、金燮理[15]、梁瑞刚[16]等报道了全国各地单殖吸虫的调查情况.此外还有不少零星的调查报告和新种或新记录的报道.纪国良等[1]在1982年列举中国的海水和淡水中的单殖吸虫种类总共达376种,此后十多年来,除了有大量新种报道之外,原有的单殖吸虫种类又增添了不少新的宿主记录和地理记录.因此笔者重新整理了资料,对中国内陆水体单殖吸虫种类组成进行了总结.根据笔者的统计,截至1997年7月止,中国内陆水体中已发现的单殖吸虫种类达46属575种,分别隶属于锚首虫科、指环虫科、八铗虫科、双沟盘虫科、双身虫科、三代虫科、钩铗虫科、多盘虫科和四钩虫科.各科属中种类分布数目见表1.指环虫科在内陆水体单殖吸虫中占绝对优势的地位,多达360种,占单殖吸虫总种数的62.61%;锚首虫科次之,共计111种,占19.30%;三代虫科有39种,占6.78%;双身虫科36种,占6.26%;其他5科共29种,占5.05%.锚首虫科虽包含17个属,但数量最多的锚首虫属和似鲶盘虫属所占的比例很大,两者合计77种,占全部锚首虫的69.37%.在指环虫科中,绝大部分种类属于指环虫属,达341种,占94.72%.三代虫科仅发现了三代虫属和薄片吸虫属两个属的虫种,除薄片吸虫属有1个种外,其余38个种均属于三代虫属.中国的双身虫科的单殖吸虫经姜乃澄等人[17]整理,分归于真双身虫属、前侧孔虫属、副双身虫属和华双身虫属这4个属中,其中以副双身虫属的种类占优势,为27种,所占比例为75%.八铗虫科、双沟盘虫科、钩铗虫科、多盘虫科和四钩虫科均只有少数的种属报道. 自1982年以来所报道的新种与新记录达199种之多(表2),这一方面说明科研工作者对单殖吸虫进行了卓有成效的调查与研究,同时也反映出中国内陆水体中单殖吸虫资源是相当丰富的.新种与新记录大多分布在锚首虫科和指环虫科中,两科分别为50种和120种;双身虫科中又发现了23个新种与新记录,而三代虫科中仅发现1个新种,显然这与过去对双身虫研究较少有关.此外,还有铗钩虫科1个种,两栖类中的多盘虫科也发现4个新种.没有科的新记录.八铗虫科、双沟盘虫科和四钩虫科均没有新种和新记录报道,这可能与其种类较少、宿主谱较窄有关,但也可能是由于宿主分布地区不广,缺少调查的缘故.新种和新记录的发现多在云南、广西、四川等地,而在江河平原和东北地区较少,这反映了过去对全国各地调查研究的不均衡.考虑到新疆、西藏、内蒙这些在地理条件上很有特殊性的地区还缺少调查,可以预计将来还会有较多的新种和新记录报道.在Bychowsky [1]的分类系统中,单殖吸虫(Monogenean)隶属于扁形动物门的单殖吸虫纲(Monogenoidea);Yamaguti [2]则将其定为单殖吸虫目(MonogeneaCarus,1863),细分成单后盘亚目(Monopisthocotylea Odhner,1912)和多后盘亚目(Polyopisthocotylea Odhner,1912)两个亚目;在陈心陶等编著的《中国动物志》中,单殖吸虫和复殖吸虫(Digenea)分别作为亚纲归入吸虫纲;而Boeger &Kritsky [3,4]又把单殖吸虫纲分为多钩(Polyonchoinea Bychowsky,1937)、寡钩(Oligochoinea Bychowsky,1937)和多盘(Polystomatoinea Lebedev,1986)三个亚纲。

外来鱼类单殖吸虫研究Ⅰ.食蚊鱼寄生百慕大伴盐虫Salsuginus bermudae首次在我国检出

外来鱼类单殖吸虫研究Ⅰ.食蚊鱼寄生百慕大伴盐虫Salsuginus bermudae首次在我国检出

外来鱼类单殖吸虫研究Ⅰ.食蚊鱼寄生百慕大伴盐虫Salsuginus bermudae首次在我国检出熊向英;丁雪娟【摘要】This paper reports a newly recorded monogenean in China, Salsuginus bermudae Rand & Wiles, 1987, found on the gills of an exotic fish, Gambusia affinis Baird and Girard, from Guangzhou, Guangdong Province. The shape of our specimens basically agrees with the original description except for the dimensions of the whole worms, the shape of the connective bars and the number of the marginal hooks.%记录采自广东广州食蚊鱼Gambusia-affinis鳃上的1种单殖吸虫——百慕大伴盐虫Salsuginus bermudae Rand & Wiles,1987.所获标本与Rand & Wiles的原始描述基本一致,但在量度、边缘小钩数量、联结片的结构上略有差异.伴盐虫属及百慕大伴盐虫均为我国首次报道.【期刊名称】《华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年(卷),期】2011(000)003【总页数】3页(P100-102)【关键词】食蚊鱼;单殖吸虫;百慕大伴盐虫;中国新记录【作者】熊向英;丁雪娟【作者单位】华南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广东省水产健康安全养殖重点实验室,广东广州510631;华南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广东省水产健康安全养殖重点实验室,广东广州51063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Q959.153食蚊鱼Gambusia affinis原产于中、北美洲,隶属于鳉形目鳉亚目胎鳉科食蚊鱼属,分别于1911年和1924年被引入到中国台湾和大陆,用于控制蚊子和疟疾,现在长江以南(包括台湾)的各种水体中均有分布[1].2009年10月在广东省广州市华南师范大学生物园的食蚊鱼鳃上采获1种单殖吸虫,经鉴定为单殖吸虫之锚首虫科Ancyrocephalidae,伴盐虫属Salsuginus Beverley-Burton,1984的百慕大伴盐虫Salsuginus bermudae Rand & Wiles,1987.目前,国内有关食蚊鱼寄生虫的研究报道仅见台湾棘带吸虫囊蚴和头槽绦虫[2-3],单殖吸虫未见报道[4].在光学显微镜下对标本进行了观察测量(量度单位以μm计,括号中的数字为变化范围),标本保存于华南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鱼类寄生虫研究室.宿主:食蚊鱼Gambusia affinis Baird and Girard.寄生部位:鳃.采集地点及时间:广东广州, 2009-10.小型单殖吸虫,体长136(100~163),虫体中部宽77(60~108).头部有突起,侧面排列三对头腺,并通过3对导管一直延伸至咽.眼点2对,具色素颗粒.口在腹面亚端位,后接椭圆形的咽.咽肌肉质,长19(10~30),宽21(15~30).肠于咽后分为二支,末端汇合(图1).后吸器与前体部区分明显,长25(13~30),宽44(30~55),上具2对中央大钩,2根联结片及6对边缘小钩(图3).背中央大钩长18(17~20),内突长8(6~9),外突长5(2~7);腹中央大钩长16(13~20),外突长5(4~6),内突长8(5~11).背联结片凹形,长22(19~26),中部宽3~4;腹联结片长28(24~32),中部宽4(4~5).边缘小钩6对,镰刀状,长11(10~11),钩尖长4(3~5),钩柄长7(6~8).睾丸位卵巢之后,椭圆形,长17(10~21),宽18(15~22).输精管从睾丸左前方发出在体中部从背面到腹面环绕肠支,后膨胀成一个长囊状的储精囊,再嵌入交接管的基底部.前列腺储囊梨形,位于交接器和储精囊之间(图1).交接器由几丁质的交接管和支持器组成,交接管弯曲, 长11(7~15),基部扩大,远端狭窄尖锐.支持器长10(8~11),中部分叉,远端尖锐,并有凹槽支持交接管(图2).卵巢卵球形,后方与睾丸有部分重叠,长14(10~18),宽21(15~30),卵模周围环绕着梅氏腺.子宫壁薄,直接通向生殖孔.生殖孔位于肠叉之后中位.阴道开口于体左侧.卵黄腺密集,伴随着肠支分布.卵球形至椭球形,无极丝,卵盖有或无(图4),长67(48~88),宽55(43~68).观察30只活虫体,描述依据9个封片标本.Beverley-Burton于1984年以后吸器具2对中央大钩,2根联结片和7对边缘小钩,肠支末端汇合,睾丸在卵巢之后,输精管环绕左肠支,1~2个前列腺储囊,交接器由交接管与支持器构成,支持器中部凹槽嵌在雄性交接管的轴上的Salsuginus angularis (Mueller,1934) Beverley-Burton,1984为模式种建立伴盐虫属[5].至今该属已报道12种: S. angularis (Mueller, 1934) Beverley-Burton, 1984; S. fundulus (Mizelle, 1940) Beverley-Burton, 1984; S. spirae (Williams, 1980) Murith & Beverley-Burton, 1985; S. bahamianus (Hanek & Fernando, 1972) Murith & Beverley-Burton, 1985; S. umbraensis (Mizelle, 1938) Murith & Beverley-Burton, 1985; S. seculus (Mizelle & Arcadi, 1945) Murith & Beverley-Burton, 1985; S. heterocliti Murith & Beverley-Burton, 1985[6]; S. bermudae Rand & Wiles, 1987[7]; S. thalkeni Janovy, Ruhnke & Wheeler, 1989[8]; S. yutanensis Ferdig, McDowell & Janovy, 1991[9]; S. neotropicalisMendoza-Franco & Vidal-Martínez, 2001[10] and S. cuben sis Mendoza-Franco, Vidal-Martínez, Cruz-Quintana & Prats León 2006[11]. 这12种伴盐虫属单殖吸虫分别寄生于鳉形目的底鳉科Fundulidae、胎鳉科Poeciliidae和鳉科Cyprinodontidae鱼类,显示了较高的宿主特异性.本描述与Rand & Wiles(1987)的原始描述基本一致,但作者的标本除中央大钩、联结片、边缘小钩以外, 其余的量度均偏小;另只观察到6对边缘小钩、联结片亚端部未见V形的刻痕、卵盖有或无,而原始描述中边缘小沟7对、联结片亚端部有V形的刻痕、卵盖未描述.致谢加拿大萨斯卡切温大学林蠡博士(Dr. Lin L., Vaccine and Infectious Disease Organization, University of Saskatchewan)帮忙查找相关文献,华南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张剑英教授给予相关指导,2009级研究生胡盼、杨长平协助采集标本,谨致谢意.Key words: Gambusia affinis; monogenea; Salsuginus bermudae; new record in China【相关文献】[1] 李振宇, 解炎.中国外来入侵种[M].北京: 林业出版社,2002.[2] 曾伯平,廖翔华,聂品,等.食蚊鱼鳃上台湾棘带吸虫囊蚴内种群的月变化[J]. 水生生物学报,2005, 29(6):704-707.ZENG Boping,LIAO Xianghua,NIE Pin, et al. Monthly changes of the metacercarial cyst infrapopulaion of the digenean, Centrocestus formosanus in the gill lamellae of the mosquito fish [J]. Acta Zoologica Sinica, 2005, 29 (6):704-707.[3] 程喆, 李洪涛, 王彦海.头槽绦虫在食蚊鱼中的感染实验[J]. 寄生虫与医学昆虫学报,2009,16(4):198-202.CHENG Zhe, LI Hongtao, WANG Yanhai. Infection of Gambusia affinis with Bothriocephalus acheilognathi in laboratory [J]. Acta Parasitologica et Medica Entomologica Sinica, 2009, 16(4):198-202.[4] 张剑英,邱兆祉,丁雪娟,等. 鱼类寄生虫与寄生虫病[M]. 北京:科学出版社,1999: 132-167.[5] BEVERLEY-BURTON M. Monogenea and Turbellaria. ∥MARGOLIS L,KABATA Z.Guide of the Parasites of Fishes of Canada: Part I[M]. Canadian Special Publications of Fisheries and Aquatic Sciences, 1984:5-209.[6] MURITH D,BEVERLEY-BURTON M. Salsuginus Beverley-Burton, 1984 (Monogenea: Ancyrocephalidae) from Cyprinodontoidei (Atheriniformes) in North America with descriptions of Salsuginus angularis (Mueller, 1934) Beverley-Burton, 1984 from Fundulus diaphanus and Salsuginus heterocliti n. sp. from F. heteroclite[J].Canadian Journal of Zoology, 1985, 63:703-714.[7] RAND T G, WILES M. Salsuginus bermudae sp. n. (Monogenea: Ancyrocephalidae) from Fundulus bermudae Gunther and Gambusia affinis (Baird and Girard) in Bermuda [J].Canadian Journal of Zoology, 1987, 65:1847-1852.[8] JANOVY J J, RUNKHE T R, WHEELER T A. Salsuginus thalkeni n. sp. (Monogenea Ancyrocephalidae) from Fundulus zebrinus in the South Platte River of Nebraska [J].Journal of Parasitology, 1989, 75:344-347.[9] FERDIG M T, MCDOWELL M A, JANOVY J J. Salsuginus yutanensis n. sp. (Monogenea: Ancyrocephalidae) from Fundulus sciadicus in Clear Creek of Eastern Nebraska [J].Journal of Parasitology, 1991, 77:58-61.[10] MENDOZA-FRANCO E F, VIDAL-MARTPNEZ V M. Salsuginus neotropicalis n.sp.(Monogenea:Ancyrocephalinae) from the pike killifish Belonesox belizanus (Atheriniformes:Poeciliidae) from southeastern Mexico [J]. Systematic parasitology, 2001, 48:41-45.[11] MENDOZA-FRANCO E F, VIDAL-MARTNEZ V M, CRUZ-QUINTANA Y, et al. Monogeneans on native and introduced freshwater fishes from Cuba with the description of a new species of Salsuginus Beverley-Burton,1984 from Limia vittata (Poeciliidae)[J]. Systematic parasitology, 2006, 64:181-190.。

寄生于大黄鱼的单殖类吸虫及其防治

寄生于大黄鱼的单殖类吸虫及其防治

寄生于大黄鱼的单殖类吸虫及其防治
黄少涛
【期刊名称】《福建畜牧兽医》
【年(卷),期】2002(024)004
【摘要】@@ 单殖吸虫(Monogened)最初隶于扁形动物门的吸虫纲,但在Bychowsky(1937)、Lebedev(1988)、和Malmberg(1990)的分类系统中都主张将其单独作为一个纲.
【总页数】2页(P50-51)
【作者】黄少涛
【作者单位】厦门集美大学水产学院,361003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S941.521
【相关文献】
1.寄生于淡水鱼类的前宫亚科吸虫一新种记述:复殖目:独孤科 [J], 吕军仪
2.寄生于牛蛙的拟后盘属吸虫一新种(复殖目:重盘科) [J], 吕军仪
3.寄生于南海鱼类中的单殖吸虫一新种和一新纪录(吸虫纲: 单殖目) [J], 吴金英;吕军仪;胡應劭
4.几种寄生于脊椎动物的复殖吸虫 [J], 汪溥钦
5.华北地区无尾两栖类的复殖吸虫(吸虫纲:复殖目) [J], 邱兆祉;李庆奎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我国绦虫一新记录属(钩吻属)及其一种记述

我国绦虫一新记录属(钩吻属)及其一种记述

我国绦虫一新记录属(钩吻属)及其一种记述程功煌;刘秀豪【摘要】从730条海水鱼体内采得73种绦虫和其他寄生虫(线虫、吸虫等).其中一种绦虫共有27条标本,经鉴定为假叶目Pseudophyllidea三枝钩科Triaenophoridae钩吻属Anchistrocephalus.本属为国内新记录,宿主马面纯为本属新宿主.【期刊名称】《广东海洋大学学报》【年(卷),期】2008(028)001【总页数】2页(P69-70)【关键词】绦虫;钩吻属;新记录属;中国;马面鲀【作者】程功煌;刘秀豪【作者单位】广东海洋大学水产学院;广东省水产经济动物病原生物学及流行病熏点实验室,广东,湛江,524025;广东海洋大学水产学院【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Q959.158.3自20世纪30年代以来,我国虽有关于海洋鱼类绦虫的研究报道,但总的来说进展缓慢。

曾省报告了山东青岛、济南的海洋鱼类绦虫[1]。

据有关专家统计至1984年我国已报道的海洋鱼类绦虫仅32种,隶属于4目8科18属[2,3]。

近年来仅厦门大学为数不多的研究报道[4,5]。

2003年笔者从湛江各市场购得海水鱼类进行剖检,对获得的寄生虫进行鉴定,发现我国绦虫一新记录属(钩吻属, Anchistrocephalus)绦虫标本27条。

在本次调查中,所得的钩吻属未定种绦虫均采自马面鲀(Novodon sp.)。

1 材料和方法1.1 标本采集从湛江各市场购得730尾鲜活鱼类标本,剖检,取出虫体,用生理盐水冲洗干净后,用两块玻璃板压片,将l0%福尔马林注入标本周围以固定标本,4 h后置于5%福尔马林液内保存。

1.2 玻片标本制备取出所固定标本,在净水中洗去福尔马林液,用明矾洋红染色30 ~ 60 min,再用稀盐酸分色至适度,清洗盐酸。

将标本用梯度乙醇脱水后用丁香油透明,最后用阿拉伯树胶封片保存作标本鉴定用。

2 结果经鉴定,在马面鲀(Navodon sp.)中有27条绦虫为假叶目Pseudophyllidea三枝钩科Triaenophoridae钩吻属 Anchistrocephalus sp.,现将虫体形态描述如下(图1)。

中国海洋鱼类单殖吸虫研究XXI.拟八铗虫科一新记录

中国海洋鱼类单殖吸虫研究XXI.拟八铗虫科一新记录

中国海洋鱼类单殖吸虫研究XXI.拟八铗虫科一新记录孟杨杨;熊向英;丁雪娟【期刊名称】《华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年(卷),期】2011(000)001【摘要】A newly recorded genus Pseudodiclidophora Yamaguti, 1965 and species P.decapterus Yamaguti, 1965found on the gills of a marine fish, Decapterus macrosoma Bleeker, from Shanwei, Guangdong Province are reported in China for the first time.The shape and all dimensions of the specimens basically agree with original description except for the shape of the clamps and the size of the clamps in both sides of body and the size of the eggs.The specimens are deposited in the Lab of Fish Parasitology, College of Life Sciences, South China Normal University.%记述采自广东汕尾长体圆鲹Decapterus macrosoma Bleeker,1851鳃上的1种单殖吸虫--拟八铗虫属Pseudodiclidophora Yamaguti,与1 965之圆鲹拟八铗虫Pseudodiclidophora decapterus Yamaguti,1965.所获标本与Yamaguti的原始描述基本一致,但在吸铗形态、两侧吸铗及卵的大小上略有差异.拟八铗虫属及圆鲹拟八铗虫均为中国新记录,长体圆鲹是宿主新记录.【总页数】2页(P103-104)【作者】孟杨杨;熊向英;丁雪娟【作者单位】华南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广东广州,510631;华南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广东广州,510631;华南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广东广州,51063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Q959.153【相关文献】1.中国海洋鱼类单殖吸虫研究ⅩⅩⅢ.胃叶虫科一新记录种 [J], 杨芳;胡盼;丁雪娟2.中国海洋鱼类单殖吸虫研究XXⅡ.分室科一新记录属 [J], 杨长平;胡盼;丁雪娟3.中国海洋鱼类单殖吸虫研究Ⅹ Ⅵ.前微杯虫属一新记录 [J], 张娟;丁雪娟;吴艳明;张剑英4.中国海水鱼类单殖吸虫研究Ⅻ新海盘虫属一新种及海盘虫属一新记录 [J], 李海燕;李桂峰5.中国海洋鱼类单殖吸虫南海似单斧虫属一新种(钩铗虫目,似单斧虫科) [J], 丁雪娟;潘骏;刘琳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中国海洋鱼类单殖吸虫研究ⅩⅪ.拟八铗虫科一新记录

中国海洋鱼类单殖吸虫研究ⅩⅪ.拟八铗虫科一新记录

收 稿 日期 : 0 0— 8—0 21 0 5
基金项 目:国家 自然科学基金项 目(0 7 22) 广东省 自然科学基金项 目(3 5 8 3502 ; 0 10 )
通 讯作 者 ,igj sn .d .n dnx@ cu eu a
14 0
华 南 师 范 大 学 学 报 ( 然 科 学 版) 自
文章编 号 : 00— 4 3 2 1 ) 1 0 0 0 10 5 6 (0 1 0 — 13— 2
中国海 洋鱼 类单殖 吸虫研 究 X I X .拟八 铗 虫科一新记 录
孟杨杨 , 向英 , 熊 丁雪娟
( 华南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 院, 广东广州 5 03 ) 1 6 1
摘要: 记述 采 自广 东汕尾长体 圆够 D cpeu m c sm l kr15 ea t s ar o aBe e ,8 1鳃上 的 1种单殖吸虫—— 拟八铗虫属 P ed d— r o e s oi u cdp oaY maui与 16 l ohr a gt i , 95之 圆碜拟八铗 虫 P ed d l ohr eat u a aui16 . s oii p oadcpe sY m gt,9 5 所获标本 与 Y m gt 的原 u cd r a aui 始描述基本 一致 , 在吸铗形态 、 但 两侧 吸铗及 卵的大小上略有差异. 拟八铗 虫属及 圆够拟八铗 虫均为 中国新记 录, 长
图 1 圆Hale Waihona Puke 够 拟八 铗 虫 , 国新 记 录 中
F g r P e d dc io h r e a tr s Y ma u i 1 6 . e . iu e 1 s u o il p oa d c p eu a g t, 9 5 n r c d i h n n C ia

海水鱼类单殖吸虫的研究ⅩⅢ寄生于鰕虎鱼鳃上指环虫两新种及一中国新记录

海水鱼类单殖吸虫的研究ⅩⅢ寄生于鰕虎鱼鳃上指环虫两新种及一中国新记录

海水鱼类单殖吸虫的研究ⅩⅢ寄生于鰕虎鱼鳃上指环虫两新种
及一中国新记录
刘琳;王文斌
【期刊名称】《华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年(卷),期】2001(000)004
【摘要】@@ 我们在整理采于广西和海南的单殖吸虫标本时,发现寄生于虎鱼鳃上的指环虫两新种.并确认二翼指环虫Dactylogyrus bialatus Wu,Wang & Jiang,1988为棘虎伪指环虫Pseudodactylogyrus haze Ogawa,1984的同物异名,且棘虎伪指环虫为中国新记录.现报道如下,新种的模式标本保存于华南师范大学生物系.
【总页数】4页(P108-111)
【作者】刘琳;王文斌
【作者单位】华南师范大学生物学系,广东广州,510631;常德师范学院生物学系,湖南常德415003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Q959.153.1
【相关文献】
1.云南省的单殖吸虫寄生于(鱼兆)科鱼类的贝氏属一新种(指环虫目:锚首虫科) [J], 李涛;毕廷菊;字应伟;骆永德
2.云南省的单殖吸虫寄生于褶鮡类的双盾新贝氏虫新种(指环虫目:锚首虫科) [J],
字应伟;骆永德;郎所
3.寄生于乌原鲤鳃上之指环虫两新种的记述 [J], 张剑英;郭起治
4.寄生于洪湖经济鱼类鳃上的单殖吸虫包括二新种的描述 [J], 张剑英;纪国良
5.海水鱼类单殖吸虫鳞盘虫属一新种描述(指环虫目,鳞盘虫科) [J], 吴小明;李小波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中国海洋鱼类单殖吸虫研究XXIII.胃叶虫科一新记录种

中国海洋鱼类单殖吸虫研究XXIII.胃叶虫科一新记录种

上具 单列 吸铗 , 末端 具端 瓣 , 大小 6 9 7 ( 6 5 0— 7 5 0)× 2 3 3 ( 2 0 0~2 4 0 ) . 吸铗 2 O~2 1个 , 大小 4 1 ( 3 3— 4 5 ) × 3 3 ( 2 3— 3 8 ) ; 吸铗 之 中腹 片 很短 , 中背 片 细 长 、 末
1 材 料 与 方 法
澳 洲似 伪斧 虫 P s e u d a x i n o i d e s a u s t r a l  ̄L e b e d e v , 1 9 6 8中国新记录 ; 宿 主: 红鳍 圆碜 D e c a p t e r u s r u s s e l l i ( R i i p p e l l ,1 8 3 0 ) ; 寄 生部位 : 鳃; 采集地 点及 时间 : 广东汕 尾 ( 2 2 。 3 7 4 0 ” N 一2 3 。 3 8 3 5 ” N, 1 1 4 。 5 4 E一
文 章 编 号 :1 0 0 0— 5 4 6 3 ( 2 0 1 3 ) 0 2~ 0 0 9 0—0 2
中国海洋鱼类单殖 吸虫研究 X X I I I . 胃叶虫科一新 记录种
杨 芳 ,胡 盼,丁雪娟
( 华南 师范大学生命 科学学院 , 广东省水产健康安全养殖重 点实验 室 , 广东广州 5 1 0 6 3 1 )
3 讨 论
2 结 果 与分 析
1 9 6 8年 L e b e d e v以后 吸器 具 单 列 吸 铗 、 位 于体
大 型单 殖 吸虫 , 虫 体前 后 两端较 细 , 中部较 为 宽 大. 全长 2 9 5 0 ( 2 6 7 5~ 3 1 5 0 ) , 卵 巢处 宽 5 5 3 ( 4 8 5~ 6 2 5 ) . 口吸盘 1 对, 肌质 , 圆形 , 直径 4 3 ( 4 0— 4 6 ) . 咽 近 球形 , 大小 4 6 ( 4 3— 5 O )x 4 0 ( 3 8~ 4 2 ) . 食 道 简单 ,

【免费PDF】南海分室科单殖吸虫—中国新记录亚科

【免费PDF】南海分室科单殖吸虫—中国新记录亚科

第39卷 第4期水生生物学报Vol. 39, No.4 2015年7月 ACTA HYDROBIOLOGICA SINICAJul., 2 0 1 5收稿日期: 2014-10-14; 修订日期: 2015-01-10基金项目: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1093430; 31172051)资助作者简介: 杨长平(1986—), 男, 江西高安人; 硕士研究生; 主要从事海水鱼类单殖吸虫研究。

E-mail:********************* 通信作者: 丁雪娟,E-mail:***************.cndoi: 10.7541/2015.103南海分室科单殖吸虫—中国新记录亚科杨长平1, 2 邹小梅1 张剑英1 丁雪娟1(1. 华南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广东省水产健康安全养殖重点实验室, 广州 510631; 2. 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热带海洋生物资源与生态重点实验室, 广州 510301)摘要: 研究记述寄生于海南清澜绿短臂鱼Aprion virescens 鳃上的一种分室科单殖吸虫, 短臂鱼蚌盘虫Pseudonitzschia uku Yamaguti, 1965。

所获标本的形态、量度与Yamaguti(1965)的原始描述基本一致; 但南海标本的后吸器上具中央锚钩和边缘小钩等几丁质结构, 而Yamaguti 的描述中无此类结构; 原始描述中阴茎表面被向后弯曲的小刺, 而南海标本阴茎表面无刺。

故此对蚌盘亚科、蚌盘虫属的特征进行了补充修订。

该亚科、属及种均为中国新记录。

标本保存于华南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鱼类寄生虫学研究室。

关键词: 单殖吸虫; 短臂鱼蚌盘虫; 中国新记录; 绿短臂鱼; 南海中图分类号: Q959.1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0-3207(2015)04-0789-05分室科(Capsalidae)单殖吸虫隶属于扁形动物门(Platyhelminthes)、单殖吸虫纲(Monogenea)、多钩亚纲(Polyonchoinea)、分室目(Capsalidea) [1]。

厦门海水养殖鱼类两种单殖吸虫感染新记录及流行情况

厦门海水养殖鱼类两种单殖吸虫感染新记录及流行情况

厦门海水养殖鱼类两种单殖吸虫感染新记录及流行情况
杨文川;石磊;李立伟
【期刊名称】《应用海洋学学报》
【年(卷),期】2001(020)004
【摘要】近几年,在福建厦门西海域网箱养殖的高体鱼师鱼鳃部大量发现自然感染的日本轭联虫(Zeuxapta japonica),鱼群自然感染率达40.32%(25/ 62),病鱼死亡率10%~20%,此病还有进一步扩散的趋势.同一渔区的其它养殖鱼种未见自然感染本虫.在同安渔区的养殖石斑鱼发现自然感染另一种单殖吸虫,经鉴定为石斑拟合片虫(Pseudorhabdosynochus epinepheli),鱼群自然感染率达100%(10/10),在该养殖渔区已引起患病石斑鱼大量死亡.
【总页数】4页(P515-518)
【作者】杨文川;石磊;李立伟
【作者单位】厦门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厦门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厦门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Q959.153.1
【相关文献】
1.南海鱼类单殖吸虫之单杯科二新记录种 [J], 周形;杨芳;丁雪娟
2.似杯盘虫属4个中国新记录种的记述(单殖吸虫纲:鳞盘虫科) [J], 郑晓淇;周形;刘琳;丁雪娟
3.厦门养殖石斑鱼两种贝尼登单殖吸虫记述 [J], 杨文川;李立伟;石磊;王军;苏永全
4.南海分室科单殖吸虫三中国新记录种 [J], 王琳; 周梓华; 袁凯; 丁雪娟
5.额尔齐斯河贝加尔雅罗鱼单殖吸虫群落多样性及感染情况 [J], 郝翠兰;喀迪尔丁·艾尔肯;容梦婕;张文润;穆妮热·喀迪尔;田胜利;岳城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厦门海域野生鱼类单殖吸虫种类组成分析

厦门海域野生鱼类单殖吸虫种类组成分析

( e bnd na) -j 环 虫 ( a t oyu 、拟 合 片 虫 N o ee e i 4、指 3 D c lg rs) y
( su oh b oy o hs LJ轭 联 虫 ( expa) 盘 虫 P e d ra d sn cu )6 Z ua t L3海 6
( l t ma) Hai r o e …等单殖 吸虫对 海水 鱼类造成严重危害 。 门 厦 海域位 于台湾海峡 , 其地 理位置独 特 , 洋鱼类 资源丰 富 , 海
鱼类最 多 , 1 种 ,占7 %。 科 1 种单殖 吸虫寄生于鲈形 有 2 5 9 8
1 材料和方法
11 宿主鱼类来源 .
目鱼类 ;3 3 科 种单殖 吸虫 寄生于鲻 形 目鲻 鱼 。 3 单殖 有 种 吸虫寄生于不同科宿主鱼体上 。 宿 主鱼类 采 自福 建厦 门海域 。 样 时间为 20 年 6 采 05 月
周 宸 ,00 厦门海域野生鱼类单 殖吸虫种类组 成分 析 , 现代渔业信 息 》 2 1。 《 杂志 , 5 7 : 62 。 2 ( ) 2— 9 关键词 :单殖吸虫 ;野生鱼类 ;厦门海域
单殖吸虫( ooee 康 属于扁形动物门( lye it s M ngna Pa hl n e ) t m h 的单 殖 吸虫 纲 ( ngn ie ,通 常寄 生 于鱼 类 鳃 部 ,有 Mooe o a) d 时也 寄生于 皮肤 、口咽腔或者 与外部 直接或 间接连 通的其 它器 官…。 剑英 等对我 国海洋 鱼类单 殖吸 虫做 了大量 的 张
次调 查 共 检查 鱼 类 3 种 ,隶 属 于 8目2 科 3 属 ,在 1 种 9 7 5 6 鱼 类 的鳃 或体表 上发 现有单殖 吸虫 寄生 ,占检查鱼 种类 的 4 %;共 检查 50 鱼类 样 本 , 1 尾 鱼检 出单 殖 吸虫 , 1 7尾 17 检 出率为 2 .%;在感染单殖 吸虫的鱼种类 中,阳性感染率为 05 1 . 5 .%, 0 %~ 71 平均感染率 2 . 鱼类感染情况见表 2 5 5 %。 9 。 寄生单殖吸虫 的鱼类 5目 1 科 1 属 1 种 , 中鲈形 目 2 5 6 其

中国海洋鱼类单殖吸虫研究:格氏虫属Grubea一新种

中国海洋鱼类单殖吸虫研究:格氏虫属Grubea一新种

中国海洋鱼类单殖吸虫研究:格氏虫属Grubea一新种吴小明;张剑英【摘要】描述了寄生于鲐鱼Pneumatophorus japonicus (Houttuyn)鳃部的钩铗虫科格氏虫亚科Grubeinae格氏虫属Grubea一新种:中国格氏虫Grubea sinensis sp. nov. 新种以大吸铗的后辅片(SPS)向前弯曲并夹住后弓片(SAP)而明显不同于本属的2个已知种Grubea cochlear及Grubea australis,新种的小生殖钩数量较已知种少,后吸器的形状也与已知种存在差异.【期刊名称】《华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年(卷),期】2009(000)004【总页数】3页(P97-99)【关键词】单殖吸虫;钩铗虫科;格氏虫属;新种【作者】吴小明;张剑英【作者单位】惠州学院生命科学系,广东惠州,516007;华南师范大学生命科学院,广东广州,51063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Q959.153格氏虫属Grubea Diesing, 1858隶属于扁形动物门Platyhelminthes单殖吸虫纲Monogenea钩铗虫科Mazocraeidae格氏虫亚科Grubeinae,目前记载的种类仅2种:Grubea cochlear Diesing,1858和Grubea australis Rohde,1986[1-3]. 我国对格氏虫亚科及其种属尚未见报道[4-6].作者于2004—2006年在广东省惠州市沿海的鲐鱼Pneumatophorus japonicus (Houttuyn)鳃上采集到1种钩铗虫标本,经过鉴定,属于格氏虫亚科格氏虫属,为科学上未曾记录的虫种.现将研究结果进行报道.宿主鱼的鉴定依据文献[2].将鲐鱼鱼鳃取出,清水冲洗,挑出虫体,用w(戊二醛)=3%的溶液固定,明矾洋红染色,梯度酒精脱水,二甲苯透明,中性树胶封片,显微镜下观察、拍照、测量、绘图,并将所绘图扫描成图片.文中量度单位为mm,描述及测量数据依据7个封片标本.吸铗之铗片命名依MAMAEV[7].后吸器的端钩和交接器生殖钩的测量方法依AGRAWAL amp; SHARMA[8].模式标本保存于惠州学院生命科学系(其中一副模保存于华南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寄主:鲐鱼Pneumatophorus japonicus (Houttuyn);寄生部位:鳃;发现地点:广东省惠州市(114.4 N,23.09 E);采集时间:2004年3月26日,2005年6月2日和9日,2006年5月31日;模式标本:正模GDhz200605031;副模GDhz200403261~2 GDhz200506091~3 GDhz20050602.虫体扁平,纵向延长,前端狭小,后端宽(图1~2).体长4.725~10.570,最大体宽0.630~1.540,咽0.045~0.060×0.045~0.080,在咽的前面有2个被隔膜分开的口吸盘,大小0.080~0.045×0.070~0.055.卵巢的近端和远端伸向前方.卵黄囊“Y”形,位于卵巢之前.睾丸8~10枚,分布在卵巢之后的中间区域(图1).交接器(图3)为典型钩铗型(mazocraeid-type),大小0.030~0.060×0.030~0.070,具有几丁质的生殖侧钩1对,长0.015~0.020;8~14根小钩,长0.010~0.015,2种钩均为棘状.后吸器位于虫体末端(图1),大小1.617~2.765×1.274~1.995,勺状,与前体区分明显,长度超过身体全长的五分之一,并与虫体纵向轴成一定角度的倾斜;在后吸器的一侧有4个结构相似的钩铗型大吸铗,均由6片几丁质片组成(图2),大小0.175~0.205×0.180~0.230.大吸铗各几丁质片的量度:前弓片(SAL) 0.090~0.208×0.085~0.165,前辅片(SAS)0.100~0.110×0.020~0.035,中基片(SMB)0.080~0.130×0.010~0.030,中辅片(SMS)0.080~0.160×0.042~0.060,后辅片(SPS) 向上弯曲并夹住后弓片(SAP),0.087~0.120×0.074~0.090,后弓片(SAP)0.105~0.213×0.080~0.105;另一侧有1个明显较小的吸铗(图4),大小0.035~0.050×0.050~0.060,该侧尚有1块粘附性肌肉;后吸器末端有2对大小不同的端钩(图5~6),长度分别为0.040~0.042和0.029~0.040.卵(图7)椭圆形,有盖,两端有极丝,长0.350~0.400,全长(含极丝)0.650.Grubeinae亚科及Grubea属为我国新记录[4-5].格氏虫属目前仅报道2个种:G. cochlear Diesing,1858、G. australis Rohde,1986(见表1和表2).格氏虫属3个种的比较见图8~图20. 本种以后吸器不对称,一边有4个钩铗型大吸铗,另一侧有1个明显较小的小吸铗,末端具2对端钩等特征而归于格氏虫属[1,3].本种以大吸铗的后辅片(SPS)向前弯曲并夹住后弓片(SAP)而明显不同于已知种(图14~16);本种与G.cochlear的区别还有:本种小生殖钩较少,数量为8~14,而后者数量为14~17;本种后吸器近似三角形,分布与身体纵向轴成一定倾斜,而后者后吸器近似长方形,与身体纵向轴方向一致(图10、图9);本种后吸器上的粘附性肌肉发达,但后者特别发达.本种与G. australis的区别还有:本种小生殖钩数量较少,为8~14,而后者为14~15;本种后吸器上的粘附性肌肉发达,而后者明显退化(图19、图17、图20).鉴于本种与已知种的上述区别,故定为新种,新种属单殖吸虫纲Monogenea钩铗虫科Mazocraeidae格氏虫亚科Grubeinae格氏虫属Grubea Diesing.词源:以发现地命名为中国格式虫,新种Grubea sinensis sp. nov..Key words: monogenea; mazocraeidae; grubea; new species【相关文献】[1] YAMAGUTI S. Systema Helminthum. IV. Monogenea and Aspidocotylea[M]. New York and London: lnterscience Publishers, 1963: 210-219.[2] MAMAEV Y L. Some new monogenea species and genera of the family Mazocraeidae[J]. Helminthologia,1981, 18:169-187.[3] ROHDE K. Grubea australis n. sp. (Monogenea, Polyopisthocotylea) from Scomber australasicus in southeastern Australia, and Grubea cochlear Diesing, 1858 from S. scombrus and S. japonicus in the Mediterranean and western Atlantic[J]. Systematic Parasitology,1986, 9: 29-38.[4] 张剑英,邱兆祉,丁雪娟,等. 鱼类寄生虫与寄生虫病[M]. 北京:科学出版社, 1999: 170-173.[5] ZHANG J Y, YANG T B, LIU L, et al. A list of Monogeneans from Chinese marine fishes[J]. Systematic Parasitology, 2003, 54: 111-130.[6] 成庆泰,郑葆珊.中国鱼类系统检索[M]. 北京: 科学出版社, 1987: 418,2199.[7] MAMAEV Y L. Monogenea of the subfamily Grubeinae Price, 1961 (family Mazocraeidae)[J]. Parazitologiva, 1982, 16: 457-462.[8] AGRAWAL N, SHARMA R. A new species of the monogenean genus Heteromazocraes Mamaev, from a freshwater cyprinid Secuicula gora (Ham.) from the Lucknow district, India[J]. Systematic Parasitology, 1998,11: 59-64.。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_并殖吸虫_基金支持热词逐年推荐_【万方软件创新助手】_20140801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_并殖吸虫_基金支持热词逐年推荐_【万方软件创新助手】_20140801

推荐指数 2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2010年 序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科研热词 新记录 新种 单殖吸虫 鲈锚钩吸虫 额尔齐斯河 锚首虫属 盖口螺科 澳洲格氏虫 淡水蟹 江西省 格氏虫属 拟钉螺属 并殖吸虫 寄生虫 奇怪双身虫 多盘虫科 多盘虫属 九岭山脉中段 中国 东方欧鳊
推荐指数 2 2 2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2011年 序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011年 科研热词 单殖吸虫 额尔齐斯河 中国新记录 长体圆鲹 维氏指环虫 新记录 指环虫属 圆鲹拟八铗虫 食蚊鱼 银鲫 金鱼 种类 百慕大伴盐虫 果糖二磷酸醛缩酶 杀虫药物筛选 日本血吸虫病 指环虫科 感染情况 寄生虫 免疫诊断 亮氨酸氨基肽酶 中型指环虫 中国新纪录种 推荐指数 7 4 3 2 2 2 2 2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推荐指数 2 2 2 2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2009年 序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科研热词 新种 鱼类复殖吸虫 马口鱼 钩铗虫科 蠕虫 群落结构 群落 种间关系 盖螺科(pomatiopsidae) 渤海 格氏虫属 斯氏并殖吸虫(paragonimus skriabini) 拟钉螺属(tricula) 宿主 多元分析 单殖吸虫
2012年 序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幼龄和接近成年鲑属鱼类:格尔德纳大麻哈鱼急性锌中毒

幼龄和接近成年鲑属鱼类:格尔德纳大麻哈鱼急性锌中毒

幼龄和接近成年鲑属鱼类:格尔德纳大麻哈鱼急性锌中毒Meis.,JD;王子旭
【期刊名称】《国外农业环境保护》
【年(卷),期】1990(000)001
【摘要】据资料报道,锌对鱼类的毒性在胚胎期最大,当鱼获得外源食物后,即由幼龄至成年逐渐减小。

(Weatherley等1980和Spear1980评述)。

这种关系是根据研究鲤科、小鲈科和幼龄期大麻哈鱼的结果得出的。

但缺少有关中幼龄和早期成年大麻哈鱼急性锌中毒的资料。

【总页数】3页(P35-37)
【作者】Meis.,JD;王子旭
【作者单位】不详;不详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X503.225
【相关文献】
1.中国海洋鱼类单殖吸虫研究XX.格氏虫属——新记录 [J], 曹姗妹;丁雪娟
2.中国海洋鱼类单殖吸虫研究:格氏虫属Grubea一新种 [J], 吴小明;张剑英
3.红点鲑属鱼类资源现状及保护利用 [J], 黄权;张东鸣;吴莉芳;王桂芹
4.趣谈远东红点鲑属鱼类婚姻色的变化 [J], 张玉杰
5.基于线粒体DNA控制区序列变异探讨黑龙江和图们江细鳞鲑属鱼类的分类地位[J], 马波;姜作发;霍堂斌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海南岛海水鱼类单殖吸虫银汉鱼虫及其一新种记述

海南岛海水鱼类单殖吸虫银汉鱼虫及其一新种记述

海南岛海水鱼类单殖吸虫银汉鱼虫及其一新种记述
潘骏;吕军仪
【期刊名称】《动物分类学报》
【年(卷),期】2005(030)004
【摘要】描述了采自海南岛临高县海域近岸的白氏银汉鱼Atherina bleekeri
Günther鳃上寄生的银汉鱼虫2种.其中,一种以其独特的"V"字型的背联结片、交接器的结构和量度不同于属内的已知种.订名为海南银汉鱼虫,新种Atherinicus hainanensis sp.nov.,模式标本保存在海南师范大学生物系.
【总页数】4页(P706-709)
【作者】潘骏;吕军仪
【作者单位】中山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生物防治国家重点实验室广州 510275;广东省水生经济动物良种繁育重点实验室广州 510275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Q95
【相关文献】
1.海南岛海水鱼类单殖吸虫研究Ⅳ.海盘虫属两新种 [J], 潘骏
2.海南岛海水鱼类单殖吸虫研究Ⅵ:三种锚首科吸虫包括一新种的描述 [J], 王文彬;丁雪娟;等
3.广东海水鱼类单殖吸虫后海盘虫属Metahaliotrema Yamaguti,1953两个种的记述 [J], 庞启华
4.海南岛海水鱼类单殖吸虫研究及宽海盘虫二新种记述 [J], 潘骏;吕军仪
5.海南岛海水鱼类单殖吸虫研究Ⅴ——鲻鱼虫属一新种记述 [J], 潘骏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寄生海水养殖鱼类的拟格拉夫涡虫(Pseudograffilla sp.)记述

寄生海水养殖鱼类的拟格拉夫涡虫(Pseudograffilla sp.)记述

寄生海水养殖鱼类的拟格拉夫涡虫(Pseudograffilla sp.)记

郭果为;陈文列;汪彦愔;高如承;钟秀容;陈友铃;姚丽君;魏雪英;张国明
【期刊名称】《福建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年(卷),期】2006(22)1
【摘要】采用活体观察、整体标本染色和组织切片光镜观察、超薄切片透射电镜观察,结果表明:这种涡虫是我国首次发现能寄生海水养殖鱼类,并造成严重危害的新病害.从观察到的形态特征表明,它们应是棒肠类涡虫(Rhabd ocoela),属于德力目(D a lye llio ida),格拉夫科(G raffillidae),拟格拉夫亚科(P seudograffillinae),拟格拉夫属(P seud og raff illa)的一个种类.
【总页数】5页(P82-86)
【关键词】拟格拉夫涡虫;寄生;海水鱼
【作者】郭果为;陈文列;汪彦愔;高如承;钟秀容;陈友铃;姚丽君;魏雪英;张国明【作者单位】福建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福建医科大学电子显微镜室;福建医科大学病原生物学系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Q595.151
【相关文献】
1.海水养殖鱼类外寄生车轮虫Ⅱ.拟车轮虫属、小车轮虫属及两分虫属 [J], 徐奎栋;宋微波
2.广东海水鱼类寄生海盘虫属两新种的记述 [J], 李海燕;陈颖洁
3.闽东地区海水网箱养殖鱼类寄生虫疾病概况 [J], 林永添;陈洪清;余祚溅
4.寄生海水养殖鱼类的拟格拉夫涡虫的流行、危害与防治 [J], 汪彦愔;郭果为;高如承;陈文列;姚丽君;钟秀容;张国明
5.我国海水鱼类增养殖学科带头人中国工程院院士、海水鱼类养殖学家雷霁霖 [J], 诺亚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 形 态描 述
宿 主 : So bra o i s uty ,18 ; 鲐 cm ejp nc t n 7 2 寄生 u Ho u 部位 : ; 鳃 采集 地 点及 时 间 : 东 汕 头 ( 3 4 N,1 。 广 2 。 1 6
7E ,0 9— 4— 4 )2 0 0 2 .
摘要 : 记述采 自广 东 汕头鲐 So brao i sH uty cm ejp nc ot n鳃上 的 1种单殖吸 虫一一 澳洲格 氏虫 Gu e ut l od , u u rbaas aiR he ra
18 .所获标本 与 R h e的原始描述基本 一致, 96 od 但在小生殖钩数 目、 卵壳结构、 吸器粘 附性肌 肉的发 达程度及后 吸 后
器 占体长 比例等方面略有差异.澳洲格 氏虫为我国新记 录. 关键词 : 单殖吸虫;格 氏虫属 ;澳洲格 氏虫;新记录 中图分类号 :9 9 13 Q 5 .5 文献标志码 : A
20 0 9年 4月 在广 东省 汕头市 的鲐 鱼鳃 上采 获 1
种单 殖 吸 虫 , 鉴 定 属 于 钩铗 虫 科 Mao r ia 经 zca d e格 e
有 1 与 大 吸 铗 类 似 但 明 显 较 小 的小 吸 铗 , 小 个 大

008 000~ .7 )× .7 (.6 .5 (.5 005 00 2 003~000 ,J . 8 ) / 、 吸铗 同侧有 i块较 发 达 的粘 附性 肌 肉 ; 吸 器末 端 后 有 2对 端钩 , 端钩 长 00 1 005~ .6 )小 端 大 .5 (.4 0 03 ,
(.5 0 0 0—0 13 0 0 0 0 0 5—0 0 0 .咽 紧 随 . 0 )× . 5 ( . 3 .6 )
氏虫 亚 科 Gue a r e 9 1格 氏 虫 属 Gue rbi eP c ,16 n i rba C cl rDeig 8 8的澳 洲格 氏虫 G ue ut 一 ohe is ,15 a n rbaa s a r R he 96 该种 在我 国未见 报 道 ¨ .在 光 学 od ,18 , J 显微镜 下对标 本 进 行 了观 察 测 量 ( 度单 位 以 m 量 m 计 , 号 中数 字为 变 化范 围) 标 本 保存 于 华 南 师 范 括 , 大学生命 科学 学 院鱼类 寄生虫 研究 室 .
口吸盘 2个 , 隔 膜 分 开 , 圆 形 , 小 0 0 6 由 椭 大 . 7
收稿 日期 : 0 9一l —2 20 1 5

虫 体 扁 平 , 向延 长 , 柳 叶 状 , 长 1. 1 纵 似 体 O2
(.5~ 00 ) 最大体 宽 187 I15— .
后 吸器 位于虫 体末 端 , 三角 形 , 类 与虫体 纵轴 成一斜 角 ( 1 , 小 2 22( .2 图 )大 .4 2 05~240)X 143 .0 .3 ( .5 130~I60 , .0 ) 与体本 部 (oypoe) bd r r 区分 明显 , p 占虫体 全长 的 比例 为 024(.0 0 26 .在 后 .2 028~ .3 ) 吸器 的一侧 有 4个 钩 铗 型 的大 吸 铗 , 小 为 0 35 大 . 1 (.4 04 0 . I (.0 020~ .3 )X 3 1 020~040 ; 一 侧 0 .0 ) 另
钩 长 0 0 5 0 0 3~ . 3 . .3 (.2 00 ) 4
1 .整体 图 ( 面观) 2 腹 ; .交接器 ; .卵 3
图1 一图 3 澳 洲 格 氏虫 , 记 录 新
Fg . is 1~Fg 3 G u e u t l o d ,1 8 i. r baa s ai R h e 9 6 r s
文章 编 号 :10 5 6 ( 00 0 00 0 0 0— 43 2 1 )2— 15— 2
中国海 洋 鱼 类 单 殖 吸 虫研 究 X X.格 氏虫属
曹姗 妹 ,丁雪娟
( 华南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 院 , 广东省高等学校生态与环境科学重点实验室 , 广州 5 0 3 ) 广东 16 1
新 记 录
于 口吸盘后 , 近球 形 , 大小 004 005~ .9 )× .8 ( .7 0 03 00 1000— .8 ) .7 (.6 00 3 .肠具侧支 , 向后延长 , 伸达 后 吸器后 部. 睾丸数 目 众多 , 近圆形 , 位于卵巢之后 、 肠支之 间 .交接 器为典 型 的钩铗 型 ( zcai t e , Maored y ) 大小 p 0 0 7 0 0 0~ . 8 )X . 7 ( . 6 . 7 ( . 7 0 0 8 0 6 0 0 3—0 0 3 , 0 . 8 ) 上 具棘状 的几丁质生殖侧钩 1 对及小钩 1 2枚( 2 , 图 ) 侧钩长 009 0 05 0 03 , .2 (.2 — .3 ) 小钩长 005 00 3 . 1 (.1 0 08 . . 1 ) 卵巢 ‘ 形 , V’ 近端和远端均伸向前方 ; 卵黄腺滤 泡状 , 分布于肠叉后至肠支末端, 卵黄囊 ‘ 型 ; Y’ 卵 纺锤形 , 或 无 盖 , 端 均 具 极 丝 , 度 ( 极 丝 ) 有 两 长 含 10 7 0 8 0~ . 8 ) 图 3 . . 0 ( . 2 1 10 ( )
华 南师 范大 学学报 (自然科 学版 )
21 00年 5月
Ma 01 y2 0 J OURNAL OF S OUT C NA H HI NORMAL UNI RS VE HY
2 1 第 2期 0 0年
No 2,2 1 . 00
( A UR CE C DTO N T ALS I N E E II N)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