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届一轮复习课件:我们的中华文化

合集下载

高三历史一轮复习课件:第1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59页).ppt

高三历史一轮复习课件:第1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59页).ppt

公元前2070年
公元前1600年
华夏文明的形成—早期国家——孕育雏形
二、从部落到国家
思考:关于 启的继位,为什么会出现上述不同说法?
关于启的继位,古书中有不同记载。 《史记·夏本纪》写道:“益(禹晚年培养的接班人)让帝禹之子启。《战国策·燕策一》 记载:“启与支党攻益,而夺之天下,是禹名传天下于益,其实令启自取之。” 关于启继位的不同说法反映了从公天下的禅让制到家天下的王位世袭制的转变并 非一帆风顺。
以环洞庭湖与四川盆地 为中心的西南部
和各有自己的发展道路,而且区系间的关系也 是相互影响的。中原地区是六大区系之一,中
以鄱阳湖至珠江三角洲 一线为中轴的南方
原影✎响中各国旧地石,器各时代地重也要影人类响遗中址原分布。图”
✎中国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存分布图
以环太湖为中心 的东南部
华夏文明的曙光——石器时代——自主学习
修建村落等
辽河流域
彩绘陶器、栽培“粟”
红山文化
养猪较普遍
龙山文化 黑陶
种植水稻、养蚕缫丝技术
长江下游 良渚文化
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存分布特点: 多元一体、中原核心的方向发展。
原始人群 母系氏族社会
母系氏族社会
父系氏族 社会
开启 文明古国时代
良渚古城
公元前3300年至公元前2300年)
让学生找出“文明”和“国家”究竟包含哪些要素。阅读
大约相当于五帝后期的龙山文化时代,有些邦国都城规模较大,如陶寺遗址中
“万邦” 时代 有宫殿建筑、天文建筑以及各种礼器,阶级阶层分化也比较明显,有专家认为
其具备了国家的初始形态。
另一种说法:五帝则是黄帝、颛顼(zhuān xū黄帝次子昌意的儿子)、帝喾(kù颛顼 之子,尧之父)、尧、舜。尧舜时期,通过推举和考察的方式,民主推选部落联盟 首领的制度叫做“禅让制”。

高考政治一轮总复习课件:第三单元第6课 我们的中华文化(共50张PPT)

高考政治一轮总复习课件:第三单元第6课  我们的中华文化(共50张PPT)

【解析】 本题考查尊重文化的多样性、中华文化的包容 性。设问的知识指向是“文化交流和中华文化”,所以要分 两个角度进行分析。从文化交流的角度看,可运用尊重文化 的多样性、遵循各民族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则、促进文化交流、 借鉴与融合等知识进行分析;从中华文化的角度看,可运用 中华文化具有包容性等知识进行分析。 【答案】 ①要尊重文化的多样性,遵循各民族文化一律 平等的原则。②要促进不同民族文化的交流、借鉴与融合, 做到以我为主,为我所用。③要坚持中华文化的包容性,坚 持求同存异、兼收并蓄。
真题演练 命题角度1 中华文化具有包容性 3.(2014·天津)印度佛教自汉代传入我国后,便与中国固 有文化相互影响和融合。在隋唐,外来佛教适应中国的文化 习俗,演变为以禅宗为代表的中国化佛教,形成中华文化儒、 释、道并存的格局;至宋后,传统儒学吸收佛教的有益成果, 衍生出新儒学即宋明理学,使以儒家为主导的中华文化发展 到新的高度。这一史实表明 ( )
第三单元 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
第6课 我们的中华文化
考纲展示·体系构建
考 1.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纲 2.中华文化的包容性 展 示 3.中国各民族对中华文化的贡献 考 点 扫 描 1个重要原因: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原因 2个基本特征:中华文化源远流长、中华文化博大精深 3个特性:中华文化的独特性、中华文化的区域性、中 华文化的民族性
联系
中华文化与民族文化的联系: 从世界角度看,中华文化是世界民族文化的一种。从 内部看,中华文化由各民族文化构成。各民族文化既 有中华文化的共性,又有各民族文化的个性 区域文化与民族文化的联系: 区域文化与民族文化并不完全重合,区域文化包括民 族文化。民族性是区域文化研究中经常要面对的现实 问题
真题演练 命题角度1 汉字与中华文化 1.(2014·浙江)从甲骨、金属直到数字化屏幕,每一次汉 字载体的变革都带来书写和阅读的巨大变化。这表明 ( ) ①读写技术的发展是波浪式前进的过程 ②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决定着社会的性质和面貌 ③文字载体的变化对认识活动产生重要影响 ④知识的传播方式受制于生产力发展水平 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①④

【一线精品】 高考一轮复习必修3第6课 我们的中华文化 课件(共28张PPT)

【一线精品】 高考一轮复习必修3第6课 我们的中华文化 课件(共28张PPT)
①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②具有悠久的历史,是黎族人民长期社会实践的产物 ③具有鲜明的地域特征,其性质是由海南地理环境决定的 ④具有强大生命力,是促进海南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解析:选A 海南地理环境是黎族文化的一个影响因素,③错误;生产力与生 产关系的矛盾运动是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④错误;“3 000多年前,黎族 人民横渡琼州海峡来到海南。他们在这方热土繁衍生息,创造了璀璨的文化”可 见黎族文化历史悠久,是由人们的实践创造的,是中华文化的组成部分,①②当
是中华文化一脉相传的重要 见证
意 文字的发明,使人类文明得以传承,标志 能够将大量的史实记载下来,
义 着人类进入文明时代
将丰富的史料积累起来
特 汉字文化内涵丰富,今天为中华各族人民 规模之大、存留之丰,为世
点 所通用,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志
界所仅有
判断: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原因在于汉字和史书典籍。
[提示] 汉字和史书典籍是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见证,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一个重要原因在于它所特有的包容性 ,即求同存异和兼收并蓄。
2.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的体现
P66-69
特点
侧重点
关注点
与其他国家文化相
独树一帜, 独特 独领风骚 性
比,中华文化内容 丰富,不同文化形 式风格独特、特点
以文学艺术、科学技术为例说明本特 点
突出
一方水土, 区域 不同区域文化存在 不同区域文化的关系:既渐趋融合,
一方文化 性 差异
又保持自己的特色
中华之瑰 宝,民族 之骄傲
考点二、中华文化的包容性
1.全面认识中华文化的包容性 P70
包容性
求同存异

2018版高考政治一轮总复习第三部分文化生活第3单元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第七课我们的民族精神课件

2018版高考政治一轮总复习第三部分文化生活第3单元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第七课我们的民族精神课件

③淡泊名利、宁静致远的超然胸襟
解析
本题以五公祠的一副对联为载体, 考查中华民族
精神方面的知识, 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 这副对联歌颂了五 公的民族气节和崇高的风范, 歌颂了五公身处逆境而不坠青 云之志,不忘国家,不忘人民的“无我”精神。由此不难看 出①④正确,应选 C,②③不符合题意。
易错点二:错误理解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 提醒 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它贯穿民族 精神的各个方面。
(2)地位:是维系中华各族人民共同生活的精神纽带,是 支撑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精神支柱,是推动中华民族走向 繁荣、强大的精神动力,是中华民族之魂。 (3)发展:形成于古代中华文化之中,熔炼于近代人民奋 勇抗争之中,彰显于当前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事业之 中。
特别提醒
①中华民族精神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整
雷锋精神的生命力在于始终与时代发展相对接。 2007 年, 来自全国各地的 27 位大学生, 在选择未来时不只作功利 想,不仅为稻粱谋,毕业后奔赴海南省鹦歌岭自然保护区。 经过 5 年艰苦奋斗,他们克服了种种困难,重建了自然保护 区工作站,提升了生态保护水平,改变了一方水土。鹦歌岭 的大学生因甘于奉献而快乐,因学以致用而充实,因遵从理 想而诗意。他们用青春诠释着新时代的雷锋精神,用美好情 怀和理想气息感染着越来越多的当代青年。
特别提醒
不要将民族精神看作是一成不变的, 民族精
神应随着时代的变化而不断丰富和发展。 中华民族在五千多 年的发展中形成的伟大民族精神不是静止的,而是动态的发 展过程。
2.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 (1)实质:铸造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为中华民族的生存 和发展强基固本。 (2)地位: 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是文化建设极为重要 的任务。 (3)意义: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是提高全民族综合 素质的必然要求;是不断增强我国国际竞争力的要求;是坚 持社会主义道路的需要。

高考政治一轮复习第三模块文化与生活第三单元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第六课我们的中华文化讲义含解析

高考政治一轮复习第三模块文化与生活第三单元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第六课我们的中华文化讲义含解析

第三单元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第六课我们的中华文化复习集成块一| 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 [基础自修快通关] 1.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见证2.中华文化在近代衰微的原因[2](1)内因:中国封建统治的日渐没落。

(2)外因:西方近代工业文明的巨大冲击。

3.创造中华文化新的辉煌的要求(1)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马克思主义的指引下,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2)全面认识祖国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使其与当代社会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协调,既保持民族性,又体现时代性。

[1]辨清:文字≠汉字,文字的发明,使人类文明得以传承,标志着人类进入文明时代,汉字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志。

[2]注意:决定文化兴衰的根本原因在于经济和政治。

近代中华文化衰微的根本原因是封建制度的日趋没落和自然经济的解体,西方工业文明的冲击是外在原因。

1.甲骨文是我国发现最早的文献记录,是距今三千多年的商代后期用于占卜祈祷的文字。

2017年10月30日,我国申报的甲骨文顺利通过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记忆工程国际咨询委员会的评审,成功入选《世界记忆名录》。

甲骨文的成功入选( )①提供了创新中华文化的成功案例②促进了中华文化更好地走向世界③丰富了中华民族精神的时代内涵④彰显了中华民族文化的独特魅力A.①②B.①③C.③④D.②④解析:选D 甲骨文成功入选《世界记忆名录》并不是文化创新的体现,①不选;甲骨文成功入选《世界记忆名录》促进了中华文化更好地走向世界,②正确;甲骨文成功入选《世界记忆名录》并没有丰富中华民族精神的时代内涵,③不选;甲骨文成功入选《世界记忆名录》彰显了中华民族文化的独特魅力,④正确。

2.中国古代书法不断赋予各种字体独特的审美意蕴,篆书的庄重古朴、隶书的典雅高贵、楷书的端庄秀丽、行书的洒脱随意、草书的落拓不羁,虽然只是线条的描摹,却为我们描绘了一个五彩缤纷的艺术世界。

与书法同源的中国画,同样表现出它的独特性,所谓梅兰竹菊的气节、松石的高风,正是艺术人生的写照。

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课件高考统编版历史一轮复习

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课件高考统编版历史一轮复习
利条件; • (8)汉字的发明和使用。
•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 • 1.以人为本,民本思想 • 2.天人合一,道法自然 • 3.提倡爱国,家国情怀 • 4.崇德尚贤,天下为公 • 5.自强不息,厚德载物 • 6.和而不同
• 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特点和价值 • 1.特点 • (1)本土性;(2)多样性;(3)包容性; • (4)凝聚性;(5)连续性 • 2.价值 • (1)是中华民族发展的内在思想源泉和精神动力; • (2)道德伦理和价值标准影响中国人思维和行为方式; • (3)维护团结统一,维系统一多民族国家,推动社会发展进步,
答案:D解析:依据题干“这种形式的设计一方面是源于中 山装所借鉴的西式军装,另一方面也说明,中国人的传统观 念影响到了服装领型的选择”可知,反映了中山装既融合了 西方文化又保留的中国的传统文化,体现了中西合璧的特征, 故D项正确,其余三项均不符合题意,应排除,故选D。
3.中华民国设计的旗袍兼具中西服饰的特点,而同时期, 法国设计师设计的女装有取名为“孔子”的中国大袍式系 列。这反映出( ) A.文明交流的被动性特征 B.文化传承具有多样性 C.文化发展的同质化趋势 D.中西文化的相互影响
为治国理政和道德建设提供有益借鉴。
复习题跟踪训练
• 1.“国之命在人心,解决人民的怨气,实现人民的愿望就必须创造条件,让 人民批评和监督政府。”下列思想与上述材料具有相似性的是( )
• A.儒家的“仁政”“德治” • B.墨家的“兼爱”“尚贤” • C.儒家的“礼治” • D.法家的“法治”“变革”
第2课
一、中华文化在交流中发展 (一)佛教传入中国 8页
1.发展历程
中华文化的世界意义
两汉 古印度佛教传入中国 魏晋南北朝 佛、儒、道文化相融合

2018版高考政治一轮总复习文化生活第4单元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第九课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课件

2018版高考政治一轮总复习文化生活第4单元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第九课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课件

着重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 向未来, 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 义文化 把文化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这是一条科学发 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当中通盘考虑, 展道路 同时把科学发展观的理念融入到文 化建设发展的各个领域、各个环节
这是一条凝魂 聚气、强基固 本之路 这是一条以人 为本之路
不仅注重文化之“魂”,体现内在价值, 更注重这个“魂”如何传播到广大的受 众当中,传播的路径、方式、载体需要 有机统一起来 就是坚持“二为”方向,坚持“双百” 方针,坚持“三贴近”的原则,发展依 靠人民群众,发展的成果由人民共享 与时俱进,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
文化自觉是文化自信的基础,只有高度的文化自觉,才能有 高度的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文化自觉的表现,只有建立起 高度的文化自信,才能让文化自觉变成扎实的行动。
易错纠偏 易错点一:不能正确理解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 道路的决定因素 提醒 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是由继承 和创新中华民族优秀历史文化的要求决定的,不能笼统地说 由继承和创新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要求决定;是由增强国家 文化软实力的现实需要决定,而不是由增强国家经济实力的 现实需要决定。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发展历程及其重要成果 发展历程 命时期 和建设时期 重要成果 创立毛泽东思想,取得中国革命的胜利。 义基本制度,取得了巨大成就。 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开 改革开放时期 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取得举世 瞩目的成就。 新民主主义革 选择了马克思主义,诞生了中国共产党, 社会主义革命 丰富和发展了毛泽东思想,确立社会主
该设问以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发展历程及其重
要成果为材料, 考查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知识, 解 题时, 首先要仔细分析材料, 不同历史时期产生了不同的重 要成果启示我们在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中要坚持中国共 产党的领导, 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 树立高度 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要立足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 实践,汲取人类优秀文化成果,与时俱进,不断创新。

一轮复习第6课 我们的中华文化导学案 004

一轮复习第6课  我们的中华文化导学案 004

第6课我们的中华文化【本课知识导航】——分析线索,提携本课考点1、立足课时结构:本课时主要以“中华文化”为主线,从“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三个方面进行了整合。

“是什么”强调中华文化的三大特点。

“为什么”强调弘扬和传承中华文化的作用。

“怎么做”强调如何再创中华文化的辉煌。

2、立足单元与教材结构:本单元主要阐明了中华文化的特点和精髓,是文化生活知识的回归,即从宏观的文化向中华文化聚焦。

我们在复习时应该立足感知中华文化、为什么要发展中华文化、怎样发展中华文化三个方面来思考。

感知中华文化主要立足中华文化的特点,以及中华文化力量的集中体现——民族精神。

为什么要发展中华文化,主要立足中华文化的力量和民族精神的作用进行整合。

如何发展中华文化,应该立足文化创新(宏观)和弘扬民族精神(微观)来分析。

【知识归纳】考点一: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1、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见证(1)(2)2、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的表现(1)(独特性)(1)独树一帜的文学艺术。

展现了中华民族的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在世界文学艺术宝库中占有重要位置。

(2)独领风骚的科学技术。

我国古代科学技术注重实际运用,具有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的特点。

(2)(区域性)(1)区域文化形成的原因:我国幅员辽阔,各地自然条件千差万别,经济社会发展程度不同。

受________、________等因素的影响,各地区的文化带有明显的区域特征。

(2)不同区域文化之间的关系:不同区域的文化长期相互交流、借鉴、吸收,既____________,又保持着________________。

(3)(民族性)(4)(1)中华各民族文化与中华文化的关系:(5)中华各民族的文化,既有中华文化的________,又有各自的______________。

各兄弟民族的文化相互交融、相互促进,共同熔铸了灿烂的中华文化。

(6)(2)意义:各族人民对共同拥有的中华文化的强烈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显示了中华民族厚重的文化底蕴和强大的____________。

版高考政治(人教课标版)一轮复习课件:第11单元 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 2 第二十七课

版高考政治(人教课标版)一轮复习课件:第11单元 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 2 第二十七课

■知识点击
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爱国主义
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它贯穿民族精神的各 地位
个方面
是动员和鼓舞中国人民团结奋斗的一面旗帜, 作用意义
是各族人民风雨同舟、自强不息的精神支柱
特点
爱国主义不是抽象的,而是具体的
新时期 在当代中国,爱祖国与爱社会主义本质上是一 致的。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拥护祖国统一,
(2017·高考天津卷,T8)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举办的 “英雄史诗 不朽丰碑——纪念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胜利八十 周年主题展览”,通过大量珍贵的图片和实物,全景式展现了 红军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艰苦卓绝的光辉历程,在社会各界引 起了强烈反响。下列表述与该展览主题最为贴切的是( )
A.继承革命传统,弘扬民族精神 B.营造文化氛围,促进文化创新 C.传承历史文化,展现时代精神 D.坚定理想信念,推动文艺繁荣 [解析] 举办该展览是为了纪念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胜利八十周 年,继承革命传统,长征精神是长征时期中华民族精神的突出 表现,故 A 符合题意。材料没有涉及文化创新、时代精神和推 动文艺繁荣,B、C、D 不符合题意。 [答案] A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解析:选 D。刚健自强、“愚公移山”精神属于中华民族精神, 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不断进取,③正确;这种自强不息 的精神,体现了不同时代中华儿女的爱国主义精神,④正确; ①与题意不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实现强国梦想的 指导思想,②错误。
3.(2018·郴州模拟)五千年的中华文明,我们有“己所不欲, 勿施于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优良品格; 有“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的广阔胸襟;有“天下兴亡,匹夫 有责”的勇者担当;有“精诚所至,金石为开”的坚毅韧性; 有“论必做,做必成”的务实品行;还有“大道之行也,天下 为公”的伟大志向。文学者认为,我国坚定走和平发展道路, 体现了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是因为( )

高考政治一轮复习 第三部分 文化生活 第三单元 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 第六课 我们的中华文化教案-人教

高考政治一轮复习 第三部分 文化生活 第三单元 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 第六课 我们的中华文化教案-人教

第六课我们的中华文化考点一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1 古代辉煌的历程2 源远流长的见证意义文字的发明,使人类文明得以传承,标志着人类进入文明时代能够将大量的史实记载下来,将丰富的史料积累起来特点汉字文化内涵丰富,在今天为中华各族人民所通用规模之大、存留之丰,为世界所仅有(1)不能把文字等同于汉字汉字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志,数千年来,汉字为书写中华文化、传承中华文明发挥了巨大作用;文字指人类所有的文明,文字的发明使人类文明得以传承,标志着人类进入文明时代;二者是包含关系。

(2)不能认为“中华文化源远流长仅得益于汉字和史书典籍的延续”认为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得益于汉字和史书典籍,有其合理性。

但中华文化之所以源远流长,还得益于它所特有的包容性,即求同存异和兼收并蓄。

这种包容性,有利于各民族文化在和睦的关系中交流,增强对自身文化的认同和对其他民族文化的理解。

3 再创中华文化的新辉煌(1)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马克思主义的指引下,才能创造中华文化新的辉煌,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2)全面认识祖国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使中华文化的发展与当代社会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协调,既保持民族性,又体现时代性。

1.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见证是文字与史学典籍。

(×)剖析: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见证是汉字与史书典籍。

2.汉字标志着人类进入文明时代。

(×)剖析:文字的发明标志着人类进入文明时代。

3.汉字和史书典籍是中华文化的基本载体。

(×)剖析:汉字和史书典籍是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重要见证,汉字是中华文化的基本载体。

4.拥有3000多年历史的甲骨文正式入选《世界记忆名录》,体现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剖析:甲骨文入选《世界记忆名录》,体现了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

易混点一:混淆汉字和民族节日的相关知识庆祝民族节日是民族文化的集中展示;汉字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志。

[矫正训练1] 汉字经过了6000多年的变化。

第六课 我们的中华文化一轮复习学案

第六课  我们的中华文化一轮复习学案

第六课我们的中华文化复习案班级学号姓名面批:二次批改时间:【高考考点】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中华文化的包容性;中国各民族对中华文化的贡献【课前预习案】要求:通读教材,规范、准确、简洁标注基础知识,写出关键词;找出不明白的问题,提出你的疑问;记住基本概念、原理。

一、中华文化源远流长:1、中华文化的发展历程:(3)当代怎样再辉煌?2、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原因:(1)历史见证:A汉字 : ①作用:②地位:B史书典籍:①地位:②原因:③我国史书典籍的特点:二、中华文化博大精深:1、独树一帜,独领风骚(独特性):①文学艺术:作用、风格、地位②科学技术:地位、特点、意义提示:科学技术的知识联系: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科技是综合国力的重要因素科技推动大众传媒的发展,推动文化传播交流、科技影响文化发展因素科技在精神文明建设中的作用2、一方水土,一方文化(区域性)注意:原因、不同区域文化的关系3、中华之瑰宝、民族之骄傲(民族性):★各民族文化对中华文化的形成与发展做出的重要贡献(各民族文化与中华文化的关系)(1)共性与个性关系:(2)地位:(3)各民族文化的关系:(4)意义:三、中华文化的包容性:1、含义:(1)“求同存异”:(2)“兼收并蓄”:2、意义:【易错提醒】包容性既是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原因之一,也是中华文化的特征之一。

四、中华文化的力量:(1)表现(2)作用【体系构建】【预习检测】1A层2-4B层1、(2012天津卷)初到台湾的大陆游客,常会因台湾民众把“花生”叫“土豆”,把“熊猫”叫“猫熊”,把“公共汽车”叫“公车”,把“窝心”解释为“温馨、贴心”,而引发一些“美丽的误会”。

两岸民众对词语使用的差异反映了A.两岸文化同根同源B. 中华文化底蕴厚重C.一方水土,一方文化D. 汉字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志2、(2011江苏)历史上。

东北流行二人转,南方流行越剧,有的地方还流行一些颇具地方特色的剧种,如南京的白局,扬州的扬剧等。

高考政治一轮复习 3.6我们的中华文化课件 新人教版

高考政治一轮复习 3.6我们的中华文化课件 新人教版

促进统 一的民 族文化 发展
独 尊 儒 术
古代 中华 文化 高度 发展
产生 宋明 理学
近代 西方 文化 传入
在中 华文化发展史上 的影响作用
对早 期中 华文 化产 生深 刻影 响
具 有 划 时 代 意 义
儒家 思想 成为 正统 思想
进入 气度 恢弘 的全 盛时 代
宋明理 学对后 期封建 社会影 响较大
◆美国利用中国的传统题材改编的动画片《花木兰》,里面的花木 兰是典型美国女孩的形象。言谈举止大胆、率真、感情表露直白主 动,完全没有了中国花木兰传统的文化底蕴。
试问:中华文化是在腾飞?——还是在衰落?
1、中华文化的自身魅力表现在哪里(中华文化 的基本特征是什么)?如何理解中华文化的基 本特征?(原因或表现)
源远流长(时间) 博大精深(内容及表现形式)
2、如何再创中华文化新的辉煌?
高三总复习
源远流长的原因
人教A 版 · 数学 (理)
两个见证: (1)中华文明的重要标识(志)——汉字
汉字:甲骨文——金文——篆书——隶书——楷书
文字是人类文明的标志,汉字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志.
(2)中华文化一脉相承的重要见证—— 史书典籍 特有的包容性:
高三总复习
人教A 版 · 数学 (理)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原因 ,还得益于它特有的 包容性:即求同存异和兼收并蓄。
(1)含义:
求同存异:是能同其他民族、地区的文化和谐相处。 兼收并蓄: 是在文化交往中吸收、借鉴其他民 族文化中的积极成分。
中华民族是多民族的共同体,中华文化呈现多 种民族文化的丰富色彩。既有中华文化的共性,又有 注意:不要认为中华文化就是各民族的文化。 自己的民族特性。 各民族文化间相互交融、相互促进,共同创造 了中华文化。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A
A.①②
B.②④
C. ①③
D. ③④
(2015年福建文综政治30)燕赵多慷慨悲 歌之士,吴楚多放诞纤丽之文,自古然矣。 自唐以前,长城饮马,河梁携手,北人之气 概也;江南草长,洞庭始波,南人之情怀也。 上述文字( ) A.形象地描述了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特征 B.生动地展现了区域文化独具特色的风采 C.说明了中华各民族文化多元一体的原因 D.彰显了中华文化五千年自强不息的品格
【参考答案】
①悠久的“和谐”思想,上下五千年文明的精 华等,说明中华文化历史悠久、一脉相承,体 现了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特征。 ②丰富的中国元素,独特的徽派建筑,多样的 民间艺术等,说明中华文化内容丰富、形式多 样,体现了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的特征。 ③多种文化和谐共处,体现了中华文化的包容 性(或中华文化之所以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一 个重要原因在于它所特有的包容性)。
③中华文化与文化继承。中华文化是在不 断继承传统文化的过程中发展的,这是中 华文化源远流长的原因之一。对于中华传 统文化,我们应该批判继承,古为今用。 ④中华文化与文化创新。我们必须立足于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着眼于中华 文化的创新,继承传统,推陈出新,面向 世界,博采众长,努力铸造中华文化的新 辉煌。
(2016天津卷10)中国古代园林建筑的独特 之处,在于把哲学观念与历史文脉融入砖石草 木之中,使建筑成为中华文化传承的视觉象征。 例如为世人所称道的苏州园林,“虽未人作, 宛自天成”,体现了“天人合一”的精神追求。 这印证了( ) ①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②园林建筑是文化的物质载体 ③文化的传承依赖于传统建筑的保护 ④文化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
中华文化与民族文化的联系: 从世界角度看,中华文化是世界民 族文化的一种。从内部看,中华文化 由各民族文化构成。各民族文化既有 联 中华文化的共性,又有各民族文化的 系 个性 区域文化与民族文化的联系: 区域文化与民族文化并不完全重合, 区域文化包括民族文化。民族性是区 域文化研究中经常要面对的现实问题
(2)区分中华文化、民族文化、区域文化
中华文化 民族文化 区域文化
中华民族创 造的区别于 区 其他民族而 别 独具特色的 文化形式
一个民族在历史 和现今所共同创 造的能够代表其 共同特点的文明 成果的总和
在一定地域范 围内,在历史 发展中形成的 具有地域特征 的文化
中华文化与区域文化的联系: 联 从外部看,中华文化与区域文化是一体;从 系 内部看,中华文化具有鲜明的地域性,由不 同的地域文化构成,呈现文化的“多元”化
⑤文化的力量与中华文化的力量。文化作为一 种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 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对社会发展产生深远的 影响。中华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 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是激励中国人民几千年来 克服艰难险阻、战胜内忧外患、创造幸福生活的 强大精神力量,也是激励每一位中华儿女共创祖 国美好明天的不竭力量之源。 ⑥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中华文化的力量,集 中表现为中华民族精神的力量。中华民族精神, 深深植根于中华优秀文化传统之中。
■是融合而非趋同!注意:区域文化虽有明显的区 域性,但都融汇了多种文化元素。
(3)中华之瑰宝,民族之骄傲(民族性):
●我国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都为中华文化的形成和 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①各民族文化与中华文化的关系 ●中华民族是多民族的共同体,中华文化呈现着多民族文 化的丰富多彩。 ●中华各民族的文化,既有中华文化的共性,又有各自的 民族特性。 ●各民族文化都是中华文化的瑰宝,都是中华民族的骄傲。 ②各民族文化之间的关系:各民族文化相互交融、相互促 进,共同熔铸了灿烂的中华文化。 ③意义:各族人民对共同拥有的中华文化的强烈认同感和 归属感,显示了中华民族厚重的文化底蕴和强大的民族凝 聚力。
【思路点拨】不同区域的自然和人文资源滋养了不同的文化, 体现了区域文化各具特色,异彩纷呈,①正确。三种文化底蕴 深厚、影响深远,体现了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②正 确。文化受环境影响,但不是由环境决定,③说法错误。区域 文化相互借鉴、融合,但又保持各自特色,不可能统一 ,④说 法错误。
★“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欲将轻骑逐,大 雪满弓刀。”这是卢纶《塞下曲》组诗中的第三 首,,这描写将军雪夜准备率兵追敌的壮举,气 概豪迈。这体现了 ①我国古代文学具有实用性和整体性的特点 ②我国古代文学具有丰富的内涵和独特的风格 ③文学具有反映人们精神世界的作用 ④文学对政治、军事具有决定性作用 A、①② B、①④ C、③④ D、②③ 回归课本:熟悉文学艺术的相关知识
知识拓展
(1)中华文化的特点与前后知识点的内在 联系 ①中华文化对人们的影响。中华文化与其 他民族文化的差异是人们在交往方式和思维 方式上呈现出不同的特点,中华文化对人们 的影响是潜移默化和深远持久的。 ②中华文化与文化传播。我们既欢迎世界 各国优秀文化在中国传播,又主动地推动中 华文化走向世界。
具有 划时 代意 义
儒家 思想 成为 正统 思想
宋明理 学对后 期封建 社会影 响较大
中国 传统 文化 面临 冲击
汉字、史书典 籍也体现了中 ●源远流长是从时间和动态的角度,概括中华文化的 华文化博大精 特征,表明中华文化薪火相传、一脉相承 深的特点(独 特性)源自(2)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见证
①文(汉)字:文字是文化的基本载体。文字的发明,
速记图:
【2013安徽卷】 安徽山清水秀,人杰地灵,不同区域 丰富的自然和人文资源滋养了淮河文化、皖江文化和 新安文化,三种文化底蕴深厚、影响深远。这体现了 ①区域文化各具特色,异彩纷呈 ②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 答案:A ③不同地域决定不同文化的发展 ④区域文化相互借鉴,融合统一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B
5.(2015年江苏政治19)大型原生态歌舞 表演《云南印象》,源自于纯正的云南少数 民族生活,弥漫着自然、原始、清新的味道, 它表现的是对生活的一种热爱,一种向往。 这说明 ①文化影响人们的思维方式 ②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③意识是对客观存在的正确反映 ④特定的文化环境产生特色文化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考点二 中华文化的包容性
1.含义
准确理解“源远流长”与“博大精深”
源远流长强调时间(纵向)的久远,以汉 字、史书典籍作为见证,见到“几千年”“历史 悠久”“传承”“古老”等,一般可以判断为源 远流长 博大精深是强调内容(横向)的特色,丰富 多彩、体系庞大,,表明中华文化独特性、区域 文化和民族文化的丰富多彩,见到“独树一 帜”“独领风骚”“领先世界”“千差万 别”“民族文化异彩纷呈”等,一般可能判断为 博大精深。
C
4.(2015年海南政治16)近年来,海南文艺工 作者创作了一批本土题材的剧目,如琼剧《海 瑞》、人偶剧《鹿回头》、歌舞诗《达达瑟》、 舞剧《黄道婆》等。这些剧目在全国各地演出, 展示了海南独特的风土人情和审美情趣,深受观 众喜爱,引起了一股海南文化热,演出的成功主 要得益于( ) ①剧目具有浓郁的地域文化色彩和魅力 ②剧目创作坚持市场至上的导向 ③剧目创作坚持现实主义风格 ④对本土历史文化的创造性发掘与转化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③④
(2015年广东文综政治31)岭南一年四季 多湿热,气温较高,人们用凉水冲淋以消暑 爽身,粤语一般称之为“冲凉”,冲凉房在 民宅中不可或缺;北方天气多寒冷干燥,人 们喜用热水浸泡以去垢爽身,北方话多称之 为“洗澡”,盆浴、池浴盛行,澡堂子随处 可见,这说明 A.自然环境决定文化特性 B.中华文化内部存在差异和冲突 C.方言折射出地域文化的差异 D.洗浴文化随时间的发展而发展
使人类文明得以传承,标志着人类进入文明时代。汉字 为书写中华文化,传承中华文明,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汉字文化内涵丰富,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志。 注意汉字的发展历程:甲骨文、金文、大篆、小篆、 隶书、楷书等。 ②史书典籍:是中华文化一脉相传的重要见证。我国 史书典籍的特点:规模之大、存留之丰,为世界所仅有。 注解:24史记载了上至传说中的黄帝下至明末4千多 年的历史。
2、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博大精深是从空间和静态的角度,概括出中华文化的 特征,表明中华文化内涵丰富、范围广泛 对比文学艺 (1)独树一帜,独领风骚(独特性)
作用 术与传统文 艺的区别! 对于反映人们的精神生活、展示人们的精神世 界有独特的作用 展现了中华民族的精神向往和美好追求,以其 独树一帜的风格在世界文化艺术宝库中占有重 要位置 一个民族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 注重实际运用,具有实用性和整体性的特点
文学 艺术
地位
科学 技术
地位 特点
(2)一方水土,一方文化(区域性) ①成因: 我国幅员辽阔,各地自然条件千差万别,经济 社会发展程度不同。受历史地理等因素的影响, 各地区的文化带有明显的区域特征。 ②不同区域文化之间的关系: 不同区域的文化,长期相互交流、借鉴、吸收, 既渐趋融合,又保持着各自的特色。
【高考题改编】上海世博会是文化世博。中国馆的建筑 设计凸显汉字、京剧、中国红和水墨画等中国元素,整 体布局体现了中华文化悠久的“和谐”思想;国家馆馆内 用高科技手段向观众展示古代四大发明、《清明上河图》 等中华上下五千年文明的精华;安徽馆以徽派建筑标志 性元素“马头墙、小青瓦”为外墙装饰,馆内通过徽剧、 黄梅戏、凤阳花鼓等民间艺术的展示,让观众领略新安 文化、皖江文化和淮河文化的质感。 ●结合材料,分析说明其中蕴含的中华文化特征。 审设问:题型、知识限定、关键词; 审材料:找关键词、句子,与设问对接。
■关键词对比:标志
你熟悉吗?
●传统建筑成为展现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标志。P40
●文化遗产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 志。P30
●汉字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志。P64 ●科学技术是一个民族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之一,是 中华文化力量的体现。P67
(1)汉字是文字的一种。汉字内容丰富,为中华各族人 民所认同、通用,但不能说汉字为世界各国人民所认同、 通用,也不能说汉字是世界上最优秀的文字。 (2)文字与汉字是一般与个别、共性与个性的关系。文 字的发明使人类文明得以传承,标志着人类进入文明时代; 汉字是文字的一种,汉字为书写中华文化,传承中华文明, 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3)汉字、史书典籍是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重要见证, 但不是唯一见证。 (4)不能认为“中华文化源远流长仅得益于汉字和史 书学典籍的延续”。 认为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得益于汉字和史书典籍,有其 合理性(汉字和史书典籍的作用略)。但中华文化之所以源 远流长,还得益于它所特有的包容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