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说课大赛一等奖获奖
高中地理说课设计-常见天气系统(一等奖作品)
XXXX市优质课(说课稿)课题:常见天气系统课型:新课说课人:余双红时间:XXXX年XX月XX日《常见天气系统》说课设计桐城五中余双红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是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二章第三节《常见天气系统》。
课型是新课。
我将按说教材、说学情、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程序、说练习小结这六个环节去说课。
一、教材分析(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教师过渡:从本课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来看)本单元教材紧紧围绕大气环境与人类生存和发展关系这一主线,前面已经介绍了大气的热力状况、大气运动等方面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
本节课是在前面的基础上,从生活实际需要出发,论述影响我国天气变化的几种常见的天气系统。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学会识读电视天气预报节目中常出现的简易天气图,听懂播放的天气形势预报。
本节课的学习还为后面气象灾害台风、寒潮,以及以后的中国的气候等的学习提供理论基础,因此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这节课紧紧抓住人和地理环境的内在联系,在拓宽学生知识面的同时培养学生读图、析图、观察、操作等地理技能素质和分析、对比、归纳、总结等逻辑思维能力及地理创新实践能力。
(二)教材内容以分析各种天气现象的成因为中心,主要介绍两种天气系统:锋面系统和气压系统的形成及其影响下的天气特点,注重各种天气系统对天气的影响以及天气图、天气示意图的判读。
(教师过渡:根据本节教材的地位和作用以及高一学生的学习能力、认知状况,结合《教学大纲》《课程标准》,以及高考的需要,我把本节的三维目标确定为)(三)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锋面、低压、高压等天气系统的形成及其影响下的天气特点。
2、初步识读锋面、气压系统示意图及简单天气图,培养学生读、绘、用图能力和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1、使学生进一步掌握“感知地理知识—理解地理知识—巩固地理知识—应用地理知识”的思维过程。
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从生活中去感知身边的地理事物及地理现象;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发现、探究并解决问题,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学会归纳知识要点,并且活学活用,学以致用。
地理课《资源的跨区域调配—以我国西气东输为例》一等奖说课稿
地理课《资源的跨区域调配—以我国西气东输为例》一等奖说课稿《地理课《资源的跨区域调配—以我国西气东输为例》一等奖说课稿》这是优秀的说课稿文章,希望可以对您的学习工作中带来帮助!1、地理课《资源的跨区域调配—以我国西气东输为例》一等奖说课稿我说课的课题是《资源的跨区域调配——以我国西气东输为例》,本课内容选自人教社出版的高中地理必修3第五章《区际联系与区域协调发展》的第一小节。
一、遵循的教学理念是:布鲁纳认为学习的本质在于学生主动地形成认知结构的过程。
中学地理教学必须以学生发展为本,以地理学知识体系为载体,以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为重点,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质为目标,逐步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研究能力,最终达到全面提高素质,发展个性,形成特长的目的。
本课基于新课程标准的教学理念,根据教学目的和教学内容得需要以及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运用典型的案例,将学生带入特定事件的“现场”,深入角色,分析案例,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学习,以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材分析人类的各种活动都是在一定的地域进行的,自然资源分布和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使当前世界各国、各地区的经济联系和相互依赖程度空前紧密。
本节教材通过对我国的“西气东输”工程这一典型案例的剖析,着重探讨了两大问题:1、为什么要进行资源的跨区域调配;2、资源的跨区域调配对区域地理环境有什么影响。
从而揭示出资源跨区域调配深刻的内在原因及历史背景,确立区域社会经济、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的思想,为分析我国其他的若干跨区域资源调配工程作了必要的知识铺垫。
教学目标:根据教学大纲对知识、能力培养、思想教育三者统一以及地理知识分层次掌握的要求,加上对教材的分解和对高三学生的了解,我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定为以下三个方面: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了解天然气资源的特点,我国天然气资源分布和利用开发现状,理解西气东输工程的意义,学会分析跨区域资源调配与区域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
人教版地理必修一市公开课获奖教案省名师优质课赛课一等奖教案
人教版地理必修一教案一、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1. 理解地理学的基本概念和研究对象;2. 熟悉地理学的发展历程和主要分支领域;3. 掌握地理学的研究方法和技巧;4. 培养对地理学的兴趣和探索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1. 理解地理学的基本概念和研究对象;2. 掌握地理学的研究方法和技巧。
三、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地球仪和地图等教具引起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对地理学的好奇心和学习动力。
2. 知识讲解(15分钟)(1)地理学的基本概念分析地理学的含义,解释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和范围。
(2)地理学的发展历程介绍地理学的历史背景和发展过程,使学生了解地理学的起源及其与其他学科的关系。
3. 案例学习(20分钟)选择一个具体的案例,如珠江三角洲地区的经济发展,让学生通过分析该地区的地理特点、自然资源分布等,了解地理学的实际应用场景。
4. 讨论与互动(20分钟)以小组形式进行讨论,提出不同的地理问题,结合所学内容进行分析和解答。
教师及时给予指导和点拨,引导学生发散思维,培养综合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5. 小结(10分钟)总结本节课的核心知识点,回答学生提出的问题并强调重要概念和方法,确保学生对地理学的基础知识和研究方法有清晰的认识。
6. 作业布置(5分钟)布置相关的阅读任务,要求学生通过阅读相关资料了解地理学的最新研究动态,激发他们对地理学的深入思考和学习兴趣。
四、教学评价:1. 出示科学、适当的问题,检查学生对地理学基本概念和发展历程的理解程度;2. 观察学生在案例学习和讨论互动环节中的表现,评估他们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3. 检查学生完成的阅读任务,评价他们对地理学的深入学习和理解程度。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展示地球仪和地图等教具,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帮助学生理解地理学的基本概念和研究对象。
通过案例学习和讨论互动,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作业布置环节,鼓励学生通过阅读相关资料了解地理学的最新研究动态,促进他们对地理学的进一步学习和思考。
高中地理说课稿获奖
高中地理说课稿获奖尊敬的评委老师、各位同仁:大家好!今天,我有幸在此为大家说课,课题是高中地理课程中的“地球与地图”单元。
我将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和教学反思六个方面进行阐述。
一、教学目标本单元的教学目标旨在让学生理解地球的形状、运动及其对人类生活的影响,掌握地图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培养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和地理信息分析能力。
同时,通过对地图的学习,激发学生探索自然现象的兴趣,增强他们的环境保护意识。
二、教学内容本单元的教学内容包括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地球的形状和运动,包括地球的自转和公转及其产生的地理现象;第二部分是地图的基本知识,涵盖地图的定义、分类、比例尺、地图符号等;第三部分是地图的实践应用,包括地图的阅读、绘制和地理信息的分析。
三、教学方法为了提高教学效果,我将采用启发式教学法、案例教学法和小组合作学习法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教学。
通过提问引导学生思考,利用真实案例帮助学生理解抽象概念,并通过小组合作学习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合作。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地球图片和视频资料,引起学生对地球形状和运动的兴趣。
提问学生对地球形状的认识,引导学生思考地球为什么是圆的,以及地球运动对我们的生活有哪些影响。
2. 讲解地球的自转和公转首先,通过动画演示地球的自转和公转,让学生直观感受地球的运动。
然后,讲解地球自转和公转的特点,以及由此产生的昼夜更替、季节变化等地理现象。
3. 地图的基本知识介绍地图的定义和作用,通过实例讲解地图的比例尺、地图符号等基本概念。
通过比较不同类型地图的特点,让学生了解地图的多样性和应用场景。
4. 地图的实践应用组织学生进行地图阅读练习,指导学生如何识别地图上的信息,如方向、比例、地形等。
通过小组合作,让学生尝试绘制简单的地图,并分析地图中的地理信息。
5. 总结与拓展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地图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和重要性。
拓展学生的视野,讨论地图技术的发展,如卫星遥感、GIS等。
高中地理-区分恒星日和太阳日-说课一等奖
难点教学方法
通过动画演示和身体演示让学生理解为什么恒星日要比太阳日短一些的原因
教学环节
教学过程
导入
今天我讲的内容是《恒星日与太阳日的区别》,在讲之前先让大家结合我们的一些生活经历来思考几个问题。
(展示一幅图片)
提问:在晴朗的夜晚,如果在北半球的我们迷失方向后,我们该怎么辨别方向呢
怎么理解恒星连续两次中天太阳连续两次中天呢我们来看一个视频,在这里,假设这个电风扇代表某颗遥远的恒星,而这个小瓶子代表地球上某个人,这个时候这个人头顶正对着这颗遥远的恒星,也就是在这一刻这颗恒星刚好中天,我们知道,恒星是相对不动的,随着地球自转(暂停一下放视频),当恒星再次位于人的头顶也就是再次中天时所需要的时间就是一个恒星日,同理,太阳日就是这个人连续两次正对着太阳所需要的时间就是一个太阳日。
然后我们再来看一个动画,(暂停一下)现在地球自转360°后再次正对恒星,但是这个时候还没有正对太阳,(暂停一下接着放视频)这个时候才正对太阳,所以太阳日要比恒星日要长一些。
课堂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习
(难点巩固)
无
小结
应该说《恒星日与太阳日的区别》这个内容是比较抽象和难以理解的,但是我为什么要选这个题目呢因为我想挑战一下,我听过很多公开课,包括网上视频的公开课,我从来还没有见过有谁是拿这个来讲的,同时因为我在课堂上感觉学生掌握的比较好,所以有信心拿来讲。我在前面举的两个例子和提出的问题是为了到后面能让学生更好的理解为什么遥远的恒星代表的是一个方向,而太阳不能,同时由于这个内容比较抽象,光是讲解学生是很难听得懂和理解的,所以通过自己的演示和一个动画,让学生能够更好的理解太阳日为什么要比恒星日长的原因。
高中地理-河流地貌的发育-说课一等奖
第四章地表形态的塑造第三节河流地貌的发育课题名称河流地貌的发育(2)流水堆积地貌的形成原理。
五、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新课导入【游戏导入】同学们,你们有没有玩过模拟城市这款游戏?在这个游戏中,我们需要在地形区中找出一个适合的地方建设城市,下面我们进入游戏。
在下面这副图中选择一个地方作为你们的建设基地,并且思考,建设城市需要考虑哪些因素?(同桌讨论)学生来观察下面这副图,来找出自己的城市建设点。
学生:地形、河流、交通等。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带着问题思考,进而引出河流地貌的发育。
河流的侵蚀类型【过渡】为了更好的玩模拟城市,在这节课我们先来学习河流地貌的发育,懂得原理,然后一起来玩模拟城市。
1.河流侵蚀地貌河流在流动的过程中,会破坏并掀起地表的物质,形成河流的侵蚀地貌。
2.河流的侵蚀类型(1)溯源侵蚀:向河流源头方向的侵蚀,加长河谷。
(2)下蚀:垂直于地面,向下侵蚀,加深河谷。
(3)侧蚀:向河流两岸侵蚀,加宽河谷。
【动画演示】河流侵蚀类型【学生总结】学生根据老师的讲解,来观察河流的侵蚀类型,直观掌握知识,并且自己完成表格总结。
让学生学会自己总结知识,并且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
河流的发育过程【过渡】同学们,我们的成长是一个过程,河流的发育就如我们成长一样,分为三个阶段,分别是初期、中期和成熟期。
那么,河流发育初期、中期和成熟期又有怎样的特点呢?3.河流发育的过程(1)初期:落差大,流速快,以下蚀和溯源【读图分析】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与读图能力,并通过动画演示,降低难度,学生直观观察河流在不同的发育阶段受到的侵蚀类型,增加学习的趣味性。
侵蚀为主,形成窄而深的“V”型谷。
(2)中期:落差变小,流速减慢,下蚀减弱,侧蚀增强,加宽河谷。
凹岸侵蚀,凸岸堆积,出现连续的河湾。
如:长江中游的荆江河段(九曲回肠)。
【学生讨论】凹岸和凸岸水流的流速是怎样的?河流的水位会发生怎样的变化?【练习】如果我们要淘金,应该在凹岸还是凸岸?修建港口呢?【诗文赏读】“莫问桑田事,但看桑落洲。
《地理图表的判读》的一等奖说课稿
《地理图表的判读》的一等奖说课稿1、《地理图表的判读》的一等奖说课稿一、本课题提出的思路此次出课正赶上高一地理总复习结束期间,第二轮综合复习基本结束,马上就要会考了,在会考考纲中有明显的规定,读图分析题占30分,以中等难度为主,属于知识的灵活运用。
有必要将学生掌握得并不太好的内容综合复习一下,特制定了本课题。
知识点涉及地图的定向、等值线图的判读、日照图的判读、气候类型图的判读等。
充分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利用直观手段进行教学,不但容量大,而且效果好。
二、教学目标的确定本节课主要的目的是让学生学会读图,地图的定向属于初中地理的内容,但有不少学生并没有完全掌握,另外这部分知识也是地理学科学习的基础知识,有必要进行复习,日照图的判读,是高中地理上册中难度较大的部分,也是每次考试必有的内容,可以充分考察学生对第一单元的掌握情况。
会考大纲中要求学生能判读等压线图,在图上判断高、低压中心;空气运动方向;风力大小;天气状况等。
气候类型图的判读也是会考的考点之一。
因此,我将日照图的判读和等值线图的判读及气候类型图的判读定为本课的重点;将等压线图的判读和日照图的判读定为本课的难点。
三、教学过程与方法由于是专复习课,应多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把要说的话留给学生说,教师在此过程中起“导”的作用,并且要把学生的话概括起来,形成方法。
通过练习,及时巩固,加深印象。
(一)地图的定向采用三个练习题,让学生总结地图定向的方法,教师及时总结,概括出地图定向的基本方法:一般地图,面对地图,上北下南左西右东;有指向标的地图,要根据指向标定向;有经纬网的地图,要根据经纬网定向,同一条经线表示南北方向,同一条纬线表示东西方法。
(二)日照图的判读是地理教学中的.难点,利用本人依自己思路制作的课件,讲清日照图的类型,然后让学生判断各种日照图中的晨昏线、地方时、正午太阳高度、昼长情况,最后总结出日照图的读图要点:晨昏线的判断依地球自转而定,地方时的判断应在赤道上进行(日出6时,日落18时),正午太阳高度的判定应掌握计算的方法。
《地形多样》一等奖说课稿
《地形多样》一等奖说课稿1、《地形多样》一等奖说课稿【说教材】本节课是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二课自然环境中第一课时的内容,“地形多样”和后面的“气象万千”、众多河湖一起构成了自然环境的要素,也为“风光迥异”的学习打下基础。
【说教法】本课学习采用活动法、讲授法、图示法等。
【说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了解几种主要地形类型和特征以及重要地形单元的名称2. 能力目标:(1)初步培养阅读地形示意图的能力。
(2)学会看地形图,并能在地形图上找到我国的主要地形,提高读图、识图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了解有关我国地形、地势的知识,初步感知祖国的基本情况,激发对祖国母亲的热爱。
【说重难点】1. 教学重点:五种不同类型的地形特征2. 教学难点:高原与平原、山地与丘陵的区别【说学法】依据课程标准,针对学生特点,为使学生爱学、会学、学好而进行的指导,有自主探究法、分析归纳法等方法。
【说课时】1课时【说课前准备】世界地形图、亚洲地形图【说教学过程】●新课导入自然环境与我们人类密切相关,是我们生活的舞台,那提及自然环境,你们会联想到什么?提示:天气、河流、植被、动物、山地、沙漠……→提到山地,我们地球上的地形只有山地吗?(穿插解释:地形指的.是陆地表面各种各样的形态,可以根据海拔高度、地表起伏、坡度的陡缓来划分地形种类。
通俗的讲就是“土地的形状”。
)→不是,世界地形多样(导出课题)●师生互动,活动探究教学过程:1. ppt展示山地、平原、高原、盆地、丘陵的图片设计意图:让学生对世界各地形有初步、系统的认识。
并根据图片结合地形名称作适当的讲解,加深学生印象。
2. 【议一议】观察图片后,阅读教材p25,四人一组完成下列表格:地形海拔高度主要特征山地平原高原盆地丘陵在3分钟后,小组派代表完成表格设计意图:让每个学生都开始关注书本,积极参与课堂。
3. 【画一画】在填写表格的基础上,请每个学生根据地形特征画出地形的剖面图。
并邀请五个同学上台来画。
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一等奖说课稿3篇
1、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一等奖说课稿各位评委,大家好,对于本节内容我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一、课标标准分析本节课《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的要求是:说明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本条标准的学习内容大体包括洋流对气候、海洋生物分布、航行、海洋污染的影响。
课标的基本要求:首先要建立在运用世界洋流分布规律的知识基础上;其次必须利用地图,结合材料、事例进行分析,以此说明洋流对地理环境及人类活动的影响。
此要求是这节课的教学指导思想和教学依据。
二、教材分析1.教材地位和作用本节是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Ⅰ第三章第2节《大规模的海水运动》中的第二课时。
洋流是人类所处的海洋环境中重要组成因素,它本身属于自然地理知识,包括洋流的的概念、成因、分布,以及对气候、生物的影响。
从人地关系的角度,洋流通过影响沿岸气候而影响没岸人民的生活与生产,通过影响海洋生物来影响海洋渔业生产,还能从正反两方面影响海洋航运和海水污染状况。
另一方面,人类可以主动利用洋流于海上战争、海洋航运、海洋通讯等事业。
在人类历史中,洋流对人类活动成败与否起着决定意义的案例很多。
这些案例流传于民间,或记载于书本,或留存于网页之中,是进行有关洋流的人文地理决策功能教育的丰富资源。
这节课的内容是在学习了世界表层洋流分布的基础上,对洋流与地理环境的关系进行更加具体、深入的学习,是学习的.目的所在,又是对今后学习自然带等知识做的铺垫。
所以学好本节,能为今后学习进一步学习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打好基础。
所以对这部分内容的教学关键在于如何有效利用教材中的活动,促使学生积极思考主动探究,最终提高分析和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
2.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①能说出洋流对气候、海洋生物分布、航行以及海洋污染这四大方面的影响;②能够识别出什么是寒暖流以及区别寒流和暖流对气候的不同作用③能够简述渔场的形成原因;④能测定出哪种航行路线可以更快到达目的地。
(2)过程与方法目标:①通过大西洋60°N东西两岸气候统计图分析说明洋流对气候的影响。
高中地理说课稿模板获奖
高中地理说课稿模板获奖尊敬的评委老师,各位同仁,大家好。
今天我将为大家展示我的高中地理说课稿,希望能够得到大家的指导和建议。
一、课程定位本节课选自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主题是“地球的运动”。
这一主题是高中地理课程中的基础内容,对于学生理解地球的自然现象和地理环境的形成具有重要意义。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基本概念,掌握地球运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和分析,培养学生的地理空间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地球运动现象的好奇心,培养他们对自然现象的敬畏之心。
三、教学重点1. 地球自转和公转的特点。
2. 地球运动对季节变化、昼夜更替的影响。
四、教学难点1. 地球自转和公转的科学原理。
2. 地球运动对气候分布和地理环境的影响。
五、教学方法1. 讲授法:对地球运动的基本概念进行系统讲解。
2. 观察法:利用地球仪和多媒体教学资源,让学生直观感受地球的运动。
3. 讨论法:组织学生就地球运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进行小组讨论。
六、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提问“我们为什么有四季变化?”引入地球运动的主题。
2. 讲授新知:详细讲解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概念、特点及其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3. 观察实践:利用地球仪演示地球的运动,并结合多媒体展示地球运动的模拟动画。
4.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地球运动对季节变化、昼夜更替的影响。
5. 总结反馈:总结学生讨论的结果,强调地球运动对地理环境的重要性。
七、教学反思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将重点观察学生对地球运动概念的理解和掌握情况,及时调整教学策略,确保学生能够深入理解并应用所学知识。
八、结语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希望同学们能够更加深入地了解我们生活的地球,认识到地球运动对地理环境的深远影响,从而培养起对地理学科的浓厚兴趣。
谢谢大家的聆听,期待与各位同仁的深入交流。
(结束)。
高中地理市公开课获奖教案省名师优质课赛课一等奖教案三
高中地理教案三一、教学目标:1. 理解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基本概念以及与地球自转和公转相关的现象;2. 掌握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原理和规律;3. 了解地球自转和公转对地球上天文现象的影响;4. 培养学生的观察、实验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地球自转的概念和特点;2. 地球公转的概念和特点;3. 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关系;4. 地球自转和公转对地球上天文现象的影响。
三、教学重点: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基本概念和特点。
四、教学难点:理解地球自转和公转对地球上天文现象的影响。
五、教学方法:1. 演示法:通过模型演示地球自转和公转的过程,帮助学生理解概念和特点;2. 分组讨论法:组织学生小组讨论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关系,激发学生的思维和分析问题的能力;3. 观察法:引导学生观察地球自转和公转相关的现象,提高学生的观察和实验能力。
六、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一系列地球的图片和视频,引导学生思考地球的运动与变化;2. 概念讲解:向学生介绍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概念和特点,帮助学生理解地球的运动方式;3. 模型演示:通过使用地球仪等实物模型,模拟地球自转和公转的过程,让学生亲身体验地球的运动;4. 小组讨论:组织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就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关系展开讨论,鼓励他们提出问题和互相交流;5. 实验观察:组织实验活动,让学生通过观察天体运动、记录数据等方式,深入了解地球自转和公转的规律;6. 总结归纳:引导学生对所学内容进行总结归纳,强化记忆和理解;7. 练习检测:布置相应的练习题,检测学生对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掌握程度;8. 解答疑惑: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解答,帮助他们理清思路和加深理解;9. 拓展延伸:以相关实例或案例,拓展学生对地球自转和公转的认识,引发学生对更高层次问题的思考。
七、教学资源:1. 地球仪和相关模型;2. 影音资料和图片素材;3. 实验器材和相关实验材料;4. 练习题和答案。
八、教学评价:1. 学生参与度评价:通过观察学生的学习参与度、问问题的积极性、小组讨论的合作程度等来评价学生的参与情况;2. 学生反馈评价:通过学生的口头和书面反馈,了解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理解和掌握情况;3. 学习成果评价:通过课堂练习、实验报告等方式,评价学生对地球自转和公转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全国高中地理说课一等奖《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教学设计
(试题设计思路:前呼后应,是本课引入视频的延伸)
据专家介绍,气候变化对人类生存和安全的破坏性影响日益显现,
巴布亚新几内亚的卡特雷特群岛上,已有1500位居民因海平面上升
而被迫迁移,成为全球首批气候变化难民。
随着海平面的上升,太平洋和印度洋上的图瓦卢、马尔代夫等岛
国以及孟加拉湾的数千万人也将无家可归。这些国家的很多人从来没
更让科学家忧虑的是, 青藏地区的生态破坏问题, 也将危及位于大河下游的东部地区的生态安全。 •材料中体现了整体性的哪些表现? •换做是你,会不会买虫草呢?
挖 虫 草
植
水
土地荒漠化 沙源地
被
土
破
流
河流含沙量 下游河湖
坏
失
增大
泥沙淤积
影响西部气候 影响东部生态安全
东部发生 洪涝灾害
表现二:某一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他要素甚至整体的变化。 “牵一发而动全身”。 表现三:不同区域之间存在相互联系,一个区域的变化不可 避免地影响到其他区域。
巩固和体验所学原理; 感受“生活中的地理”; 感受“地理之美,自然之美,科学之美”; 形成正确的环境观和价值观。
课堂小结:整体性的1-2-3-4-5
第四板块——随堂训练 课后探究
1、20xx年11月29日,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在墨西哥海滨城市坎昆召开, 会议取得了非常有限的成果,留下更多的是失望和期待。请结合材料, 回答问题。
科学家考证,黄土高原是由于风力所携带来的沙尘,经过 千百万年的沉积而形成的。从有文字记载开始,黄土高原就 属于森林草原区,在西周春秋时期,森林覆盖率达53%。
结合所学知识,分析 黄土高原的气候和森林类 型、春秋时期河流的水文 特征,从黄土高原的成因 说明气候与地貌的关系。
高中地理说课稿模板一等奖
高中地理说课稿模板一等奖一、课程导入1. 引导学生讨论:什么是地理?地理学与我们的日常生活有什么关系?2. 通过展示地理景观图片,激发学生对地理学的兴趣。
3. 简要介绍地理学的定义、研究内容和分支。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了解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培养学生分析地理问题、归纳地理规律的能力。
教会学生运用地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 过程与方法: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学会如何收集和处理地理信息。
培养学生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地理学的兴趣和热爱。
培养学生的全球意识、环保意识和可持续发展观念。
三、教学内容1. 自然地理部分:地球运动:地球的自转、公转及其地理意义。
地形地貌:板块构造、地貌类型及其分布。
气候:气候类型、气候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水文:河流、湖泊、地下水等水体的类型、分布和变化规律。
2. 人文地理部分:人口:人口增长、人口分布、人口问题及其对策。
城市与城市化:城市规划、城市化进程及其影响。
农业:农业地域类型、农业生产和农业可持续发展。
工业:工业布局、工业生产及其对环境的影响。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1. 案例教学法:通过分析具体地理案例,培养学生的地理实践能力。
2. 互动教学法:鼓励学生参与讨论,发表自己的观点,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能力。
3. 多媒体教学法: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地理景观图片、视频等资料,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4. 实地考察法: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观察地理现象,加深对地理知识的理解。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5分钟)2. 讲授新课(20分钟)3. 课堂讨论(10分钟)4. 总结归纳(5分钟)5. 作业布置(5分钟)六、评价与反馈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讨论、回答问题等方面的表现,给予及时的指导和肯定。
2. 作业完成情况评价:检查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了解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
3. 课后辅导:针对学生在学习中遇到的困难进行个别辅导,帮助他们解决问题。
《大规模的海水运动》一等奖说课稿
《大规模的海水运动》一等奖说课稿1、《大规模的海水运动》一等奖说课稿一、教材分析:确立依据:教学大纲的规定,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教学内容及学生的实际情况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本节是学生在学习了全球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与自然界的水循环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大规模的海水运动――洋流(洋流的形成、分布规律),同时本节也是今后学习高中地理教材选修模块2海洋地理的基础,因此,本节教材在高中地理课程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是本章的重点。
2、教学目标分析(1)、知识与技能:A.了解洋流的概念,理解洋流形成的原因;B.掌握世界洋流分布,识记重要洋流的名称;C.通过临摹提高用图能力;D.学会用相关的知识规律来解释实际问题,学到对生活有用的地理(2)、过程与方法:A.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从生活中去感知身边的地理事物及地理现象;B.通过让学生绘制全球风带模式图,世界洋流模式图,培养学生的解图能力和观察探究能力;C.通过问题讨论,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A.通过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提高学生探究地理事物之间因果联系的兴趣,增强其客观、理性地思考问题的理念,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思想教育。
B.树立正确的海洋观念,增强现代海洋意识3、教学重点:通过洋流模式图的成因分析,描绘世界洋流分布图,掌握世界洋流的分布规律。
依据:依据新课标及教学实际,考虑到“洋流的形成、分布规律及其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在教材中的地位,故确定其为重点。
4、教学难点:洋流模式图的形成推理及分布规律。
依据:该部分的知识难理解、难记忆,部分学生地理基础和生活经验不足,存在知识缺陷,而归纳总结又是他们的薄弱环节,故确定其为难点。
二、学情分析:1、从学生心理上来看:高一学生好奇心强,对自然界中的地理现象觉得神秘,有一定的探究,渴望获取新知识。
2、从知识储备上来看:学生的地理思维还较薄弱,特别是在探究地理现象的形成过程上存在较大困难,尽管他们对事物的探究有激情,但往往对探究的目的性、过程及结论的形成缺乏理性的思考,因此教师应该充分利用这个“契机”,让学生在探究性的学习中,主动去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获得发展。
高中地理说课稿模板获奖
高中地理说课稿模板获奖尊敬的评委老师、各位同仁:大家好!今天,我有幸在此为大家说课,我的课题是“高中地理——自然地理篇”。
在接下来的时间里,我将围绕教材内容、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过程以及评价与反思五个方面进行详细的阐述。
一、教材内容分析本次说课的内容选自高中地理教材的自然地理部分,主要涉及地球与地图、自然地理环境、自然资源及其分布等知识点。
通过对这些内容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地球的形态、结构和运动,掌握地图的基本技能,认识自然地理环境的组成和特点,以及理解自然资源的分类、分布规律和可持续利用的重要性。
二、教学目标设定1. 知识与技能目标:使学生掌握地球的基本知识,能够运用地图进行空间定位和地理信息的解读;了解自然地理环境的构成要素,掌握自然资源的基本概念和分布特征。
2. 过程与方法目标:培养学生运用观察、实验、调查等方法探究自然地理现象的能力;通过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活动,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对自然地理学科的兴趣,培养他们热爱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通过学习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使学生认识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重要性。
三、教学方法与手段为了实现上述教学目标,我将采用以下教学方法和手段:1. 启发式教学法: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主动思考,自主探究,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
2. 案例教学法:选取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自然地理案例,让学生在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深化对知识点的理解和应用。
3. 合作学习:通过小组合作探究活动,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和交流沟通能力。
4. 多媒体辅助教学:运用地图软件、视频资料等多媒体手段,直观展示地理现象和地理过程,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四、教学过程设计1. 导入新课:通过播放一段关于地球运动的短视频,引起学生的兴趣,为后续教学内容做铺垫。
2. 知识讲解:系统讲解地球的结构、运动及其对地理环境的影响;介绍地图的种类、功能和基本的读图技能。
高中地理学科教案一等奖
高中地理学科教案一等奖《高中地理学科教案一等奖》这是优秀的教案文章,希望可以对您的学习工作中带来帮助!1、高中地理学科教案一等奖教学重点:①土壤的肥力特性;②土壤的形成。
教学手段:土壤标本教学过程:(引入新课)土壤是陆地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在地理环境中所起的作用是什么?土壤的含义是什么?(阅读教材“汉字‘土’的含义”示意图思考)什么是土壤?(板书)一、土壤及其作用1、土壤的概念(阅读教材“土壤在地理环境中的地位”示意图思考)土壤在地理环境中能够起到什么作用?(板书)2、土壤在地理环境中的作用(承转)土壤与生物圈的关系体现了土壤的肥力特性,土壤肥力的大小与什么有关?(板书)二、土壤的特性及其重要性1、土壤的组成——矿物质、有机质、水分、空气(观察土壤标本或教材中“理想土壤的成分体积比例”示意图)土壤由哪几部分组成?这些组成物质有什么特点?属于什么物质形态?适宜农作物生长的理想土壤中各组成物质的比例是多少?物质组成与土壤肥力之间的关系是什么?(板书)2、土壤的肥力特性——提供水、养分、空气、热量3、土壤对农业生产的重要性(阅读教材中“土壤的形成和发育示意图”思考)土壤的四种物质组成与其形成之间有什么关系?哪种要素在其中起到重要作用?人类活动对土壤的形成是否有影响?(板书)三、土壤的形成过程1、形成过程①裸露岩石风化→成土母质;②微生物和低等植物附着→原始土壤;③高等植物着生→成熟土壤。
2、生物的改造作用3、人类活动的影响设计思想:由于学生对本节教材涉及的内容既熟悉又陌生,因此教学中教师尽可能利用学生对土壤的感性认识,并迁移已有的关于岩石圈、水圈、生物圈、大气圈等知识,使学生由感性上升到理性认识,教学中通过对土壤标本的观察,或实地土壤剖面的观察,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及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教学中列举实例的目的可以使学生将所学内容与生活实际相联系,认识人类与环境之间相互影响的关系,以及人类应如何与环境协调发展的关系。
高中地理说课稿模板一等奖
高中地理说课稿模板一等奖高中地理说课稿模板一、教学内容本次地理课将讲解中国地理概况及自然地理环境。
二、教学目标1.了解中国地理位置及地形地貌特点。
2.了解中国的气候、水文、土壤等自然地理环境。
3.了解中国的自然资源分布、利用状况及环境问题。
三、教学重难点1. 中国的地理位置及地形地貌特点。
2. 中国的自然地理环境。
3. 中国的自然资源分布、利用状况及环境问题。
四、教学手段1. 影像资料展示。
2. 课堂问答。
3. 组织学生小组讨论。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中国地图,引导学生了解中国的地理位置及周围国家。
2. 提出问题将学生分成小组,提出如下问题,让学生小组讨论并展示结果:中国的地形地貌特点是什么?中国的气候特点是什么?中国的自然资源有哪些?中国的环境问题有哪些?3. 课堂问答通过问题及答案的问答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对所学内容的理解。
4. 影像资料展示通过多种影像资料展示中国的自然地理环境,让学生对所学内容有更加直观的了解。
5.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成小组,通过讨论来总结中国的自然资源分布、利用状况及环境问题。
6. 知识点回顾通过课堂问答的形式,加深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理解和记忆。
7. 课堂小结通过总结本次课所学内容,让学生对所学内容有一个清晰的认识。
六、教学反思通过本次教学,我发现学生对于中国地理概况及自然地理环境的了解还比较肤浅,需要更多的互动式教学以及影像资料展示来加深学生的理解。
同时,教学过程中需要更多的课堂互动,让学生更加积极参与到学习中来。
“气压带和风带”说课稿——获奖说课稿
“气压带和风带”说课稿——获奖说课稿尊敬的评委、老师们:大家好,今天我来说一说“气压带和风带”这一高中地理教材中非常重要的知识点。
一、教材解析在高中地理中,“气压带和风带”是气候反演和生态建设的基础知识,它是指地球上大气压力和风力的分布区域。
根据经纬度和纬度等因素,地球上的空气按照压力、温度和湿度逐渐递变形成不同的气候带和风带。
它控制着大气环流、气候和风向。
同时,气压带和风带也是世界地理布局的基础。
二、教学目标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我们的教学目标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1. 理解气压带和风带的概念以及它对气候的影响;2. 掌握不同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情况、特征和相互作用;3. 培养学生对气压带和风带的理论联系具体实践的运用能力,加深对气候反演和生态建设的认知。
三、教学重难点在教学中,我们应主要解决以下两个问题:1. 教学重点:掌握不同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和特征,了解它对气候和环境的影响;2. 教学难点:加强学生对气压带和风带的实际应用的学习,如在实际生活中如何利用气候特征开展全球旅游、农业生产等。
四、教学方法本教学以“生活化教学”、“模拟教学”和“大课堂讨论”为主要方法,并在实践中加强学生的应用能力。
1.生活化教学依托生活化的教学,通过实地旅游、美食推荐、季节风俗及自然景区的介绍,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不同气候区的特点。
例如:太阳能、雪山滑翔、冰雪娱乐等。
2.模拟教学通过“气压和风速计的制作”、“风向和风速测量器制作”等手作实验,让学生更加深入地学会气体物理学原理。
同时,能锻炼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提高他们的实际应用能力。
3.大课堂讨论通过气候、环境和地理工程等方面的大课堂讨论,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动手能力。
让学生们在现代科技发展的大环境下,接受新理念、新方法,不断开拓新的途径,向未知的领域发掘。
五、教学案例气压带和风带在实际生活中有许多应用,如在全球旅游中,可根据不同的气候特征和季节特征,设计相应的旅游线路,发挥旅游资源的最大效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板书设计
2、1 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
一、大气的受热过程 太阳暖大地,大地暖大气,大气还大地。
二、热力环流
太冷
阳 热 根本 空气
辐不
垂直
射 均 原因 运动
同一水
空气
平 面 气 直接 水平
压差异
运动
原因
热力环流
课后作业:
夏天到了。为了躲避酷热难耐的暑气,市区 的人们会到绿树成荫、河湖交错的郊区或乡村 去享受一份清凉和惬意。为什么在享受现代城 市的舒适与便利的同时,市区人要忍受比郊区 更为炎热的酷暑呢?试用本节课知识解释。
教材分析----学习目标
(1)了解大气的受热过程,理解大气对地面的保温
知识 作用。 与技能 (2)能分析归纳热力环流的过程,能运用热力环流
的原理分析海陆风、山谷风、城市风的成因。
过程 与方法
通过图片等直观教学手段的运用,增强感性认识。
情感态度 通过师生互动,构建一种民主、平等的新型师生关 与价值观 系。
(3)探究式教学法:通过创设问题情景,学 生自主学习、讨论、探究,并因此获得发展。
(4)比较法:通过对海陆风、山谷风、城市 风的比较,让本节知识实际化。
❖ 学习方法
学情分析 探索能力:对自然奥秘、生活环境的探索 认知能力:对自然现象有感性认识,缺乏理性认识 知识水平:缺乏对大气运动的基础知识的认识
五、教学反思
本节课引导学生从现实生活的经历与体 验出发,激发学生对地理问题的兴趣,使 学生了解地理知识的功能与价值,形成主 动学习的态度,预计整节课的课堂气氛会 比较好。
请各位老师批评指正, 谢谢大家!
教材分析----重、难点
重点
• 大气的受热过程 • 地面时近地面大气主要、直接的热源 • 热力环流的过程
难点
• 热力环流的过程
• 影响大气水平运动的“三力”及其作用下的风 向
三、教法、学法
❖ 教学方法
(1)情景教学法:创设情景,激起学生的求 知欲。
(2)图式教学法:设置典型图示,教师讲解 与学生绘图、析图相结合。
一、大气的受热过程、大气的保温作用
太
阳 辐
射向宇宙空间 射向宇宙空间
射
大气上界
地 大气吸收 、
面
反射、
吸 散射等削弱
收 作用
大大
气 气 大气
辐 射
增 吸收 温
射向地面
地面增温
地面
“太阳暖大地” “大气还大地” “大地暖大气”
探究一:
为什么月球表面昼夜温差比地球大得多?
激发学生兴趣,突破重难点
根据学生生活中常见的现象:水烧开时中心水和四周 水的运动方向,燃烧纸片时纸片的灰烬的运动方向,带领 学生学习热力环流(大气运动最简单的形式)。
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
D风
G
风
D
风
G
A
冷却
低
D
风
B
受热
G
C
地面
冷却
地面冷热不均
根 本 原 大气垂直运动 因
直
同一水平面 接
产生气压差异
原 因
大气水平运动 (风)
注意:
1、高压、低压是针对同一水平面而言的。不同高度难比较。 2、高空的气压高低与地面相反。 3、等压面凸起的地方是高压区,等压面下凹的地方是低压区。
LOGO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地理(必修1) 人民教育出版社
导航
1 2 3 4 5
课标解读 教材分析 教法学法 教学过程 教学反思
一、课标解读
课标是“运用图表说明大气受热过程”。
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第一章 太阳辐射对 地球的影响
大气的受热过程 热力环流 大气的水平运动
第二章 气压带和风带
本节主要介绍了大 气的受热过程、热 力环流、大气的水 平运动三部分知识, 为后面学习大气环 流、天气系统以及 全球气候变化打下 理论基础,因此本 节内容是本单元学 习的前提和基础。
学法指导 小组合作学习 对比分析 归纳总结 提升学习地理的热情,关注身边的生活。
四、教学过程
情境导入 自主学习 探究活动
课堂练兵 板书设计
情境导入
火烧葫芦谷
三国后期,诸葛亮北伐中 原、六出祁山。一次,将 司马懿父子及所率魏军困 在葫芦谷。遍山燃起大火, 欲将敌方全部烧死。司马 父子自度难逃此劫,抱头 痛哭等死。不料突然一场 大雨浇没了山火,司马氏 得以死里逃生。
“智者千虑,必有一失。”诸葛亮这位足智多谋的军事家,所 设的“火烧葫芦谷”一计毕竟是失算了。相信你们学了本节课 的内容,就会找到诸葛亮失算的原因。
自主学习
对于陈述性知识,学生阅读课文。找出问题的答案。 依照“学案”,在学习大气的受热过程时,回答以 下问题:
①大气层的热量来源有哪些? ②太阳辐射到达地面之前会有哪些损失? ③近地面大气主要、直接的热源是什么?
探究二:海陆风的形成
白天
高压
低压
低压
陆地
高压
海洋
陆地
夜晚 海洋
海风
陆风
活动探究----山谷风的形成
白天
夜晚
谷风
山风
活动探究----城市风的形成
郊区
市区
郊区
课堂练兵
1、以下四图中昼夜温差最小的是:
2、这个句子错在哪里?“夜深人静,无心睡眠, 就到海边走走,阵阵海风迎面袭来…”
3、葫芦谷为什么会突降大雨,使司马懿父子死里逃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