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物生长发育与环境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光对作物形态建成的影响 弱光下,作物植株为黄色软弱状;强光下,有利于提高农 产品的产量和品质,使色素和外观品质充分形成。根据植物 对光照强度的反应,可把植物分为阳生植物,阴生植物和耐 阴植物三类。 二、日照长度对作物的作用 水稻:由于水稻是短日照作物,所以从春到夏分期播种,结 果是播种越晚,抽穗越快。在水稻双季栽培时,早中晚品种 都可以作为晚稻种植,但是晚稻品种不能作为早季稻种植。 大豆:光照长短对大豆的蛋白质、脂肪季脂肪酸组分有明显 的影响。开花后延长光照,可使蛋白质含量下降,脂肪含量 上升;油酸、软脂酸占脂肪酸的比例下降;亚油酸、亚麻酸 和硬脂酸的比例上升。
九、极端温度对作物的为害及防御
1、低 温:作物种类不同,生长发育阶段不同,对低温的抵抗能 力不同。如水稻、棉花、花生在0.5-5℃温度下,34-36 h便可 死亡;而冬小麦越冬期在-20℃气温时,不易受冻。低温为害主 要有冻害、冷害和霜冻。
冻 害 是指植物体冷却 至冰点以下,引 起作物组织结冰 而造成伤害或死 亡。冻害的发生 有两种情况。
4、作物水分亏缺敏感度(λ):
Y/Ym= Π(ETi/ETmi)λi Y ――实际产量; Ym――潜在产量;λ――作物水分亏缺敏感度;ETi ――实际蒸散量;ETmi ――潜在蒸散量;i――作物生育期;当ETi/ETmi=1时, 该生育期对产量无影响;当ETi/ETmi=0时,作物死亡。 例如在甘肃河西走廊,春小麦水分亏缺敏感度λ是抽穗期(0.1775)> 播种分蘖期(0.1270)>灌浆成熟期(0.1085),说明抽穗期是春小麦的水分 敏感期;在北美大平原,春小麦开花成熟期(0.65)>孕穗开花期(0.29)> 拔节孕穗期(0.21),说明该地区小麦开花成熟期是水分敏感期; 南方双季早稻水分敏感度λ(广西桂林多年平均)是抽穗开花期 (0.6968)>拔节孕穗期(0.3999)>乳熟期(0.2393)>分蘖期(0.1130); 南方双季晚稻水分敏感度λ(广西桂林多年平均)是拔节孕穗期(0.4919) >抽穗开花期(0.2339)>分蘖期(0.2219)>乳熟期(0.0892); 南方中稻水分敏感度λ是抽穗开花期(0.5923)>拔节孕穗期(0.5236) >分蘖期(0.4872)>乳熟期(0.1504); 湖北漳河是: Y/Ym=(ETi/ETmi)0.1130· (ETi/ETmi)0.3999· (ETi/ETmi)0.6968· (ETi/ETmi)0.2393 分蘖期(0.1130);拔节孕穗期(0.3999);抽穗开花期(0.6968);乳 熟期(0.2393);可见湖北漳河中稻水分敏感期是抽穗开花期。
四、作物需水量和水分临界期
1、基本概念: 土壤含水量(土壤含水率、土壤湿度):主要有重量含水量 ((湿土质量-干土质量)/干土质量×100);容积含水量(土壤容积/ 土壤总容积×100);相对含水量(土壤含水量和田间持水量的比 值);土壤水储量;田间持水量;土壤萎篶系数(植物因根系无法吸 水而发生永久性萎篶时的土壤含水量);土壤有效水最大含量等。 2、作物需水量:是指作物在适宜的土壤水分和肥力水平下,经过 正常生长发育、获得高产时的植株蒸腾、株间蒸发以及构成植株体的 水量之和。 由于构成植株体的水量很少很少,所以一般作物需水量等于植 株蒸腾量、蒸发量之和;通常单位是mm或m3/hm2 ;例如广东早稻 需水量490 m3/亩;河北冬小麦182 m3/亩;河南夏玉米282 m3/亩; 可见作物的需水规律包括:水分临界期(水分关键期);作物耗水 量(蒸散量),它包括蒸发量和蒸腾量两部分;水分利用率三个方面。
青藏高原蓝紫光丰富,所以春小麦屡出高产记录。另外,浅 蓝色薄膜可以透过光合作用所需要的380-760 nm波长的 光,因此可以促进作物增加产量,改善品质;它们目前在 蔬菜栽培中具有广泛的用途。
四、作物对光能的利用
目前理论光能利用率是3-5%;高产田可达到2.4-3%,光能利用 率较低的原因是: 1、漏光损失:作物生长前期叶面积很小,日光大部分漏射地面而损 失; 2、光饱和浪费:稻麦光饱和点约为全日照的1/3-1/2,更强的光不能 提高光合速率,而形成浪费(自然光强度10-21万lx,而稻麦的光饱 和点2.4-3.0万lx); 3、条件限制:环境条件不合适,矿质元素缺乏,CO2供应不足,病 虫害为害等。
四、积温
1、积温:是指某一生育时期或某一时段内,日平均气温积 累之和。它是热量资源的表示方法。 2、活动积温和有效积温: (1)活动积温:大于或等于生物学零度的日平均温度累加 值总和。生物学零度是喜温作物10℃,耐寒作物是0℃。 (2)有效积温(生长度日):日平均温度与生物学零度差 值的累加值。 3、积温在生产上的指导意义: (1)是制定农业气候区划、合理安排作物布区的依据; (2)是作物熟性划分的标准。
第五章 作物生长发育与环境的关系
作物生长发育与产品的 形成,是作物-环境-措施 三方面共同作用的结果,而 它们的相互联系就形成了农 田作物栽培生态系统,因此, 作物生长发育的环境就是作 物生活空间的外界自然条件 的总和。
第一节 作物生长发育的环境
作物生长发育的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人工环境两个方面。 人工环境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前者是指所有为作物正常 生长发育所创造的环境,后者是指在人工控制下的作物 环境。 环境对作物生长发育的作用程度并不是等同的,其中日照、 热量、水分、养料和空气等作物生命活动不过缺少的, 它们叫做作物生活的基本环境条件;根据环境对作物产 生不同影响的程度,可把它们分为直接环境和间接环境; 我们所采用的栽培措施,有一些可以直接作用于作物 (整枝、打杈、喷洒激素等。),而更多地是用来改变 环境条件(合理密植、施肥、灌水等。)或者通过改变 某些环境因素而促进作物生长发育的(如中耕、除草、 防病和灭虫等)。
冷 害 作物遇到零 上低温,生 命活动受到 损伤或死亡 的现象,称 为冷害。
霜 害 由于霜的 出现而使 植物受害, 称为霜害 (又称白 霜) 。
2、高 温:作物开花结实期易受高温为害,例如水稻高温 主要是伤害雄性器官,使得空粒率增加; 十、作物温光生产潜力 温光生产潜力是指CO2、水分、土壤肥力、农业技术措 施全部满足的条件下,由当地辐射和温度所决定的最高作 物产量。 十一、农艺措施对温度的影响 松土与镇压,垄作、地膜覆盖、秸秆覆盖、灌水都对土温 和气温有影响。
(3)可以确定是丰收年还有歉收年。
五、地温与作物根系生长
据研究认为:各种作物根系伸长的适宜温度是:水稻32-35℃;玉米 24℃;大豆22-27℃;甘薯21-30℃。另据研究认为:在低温条件下所 生长的根系,呈白色、多汁、粗大、分枝少、皮层生存较久;相反,在高 温干旱条件下,呈褐色、汁液少、细小而分枝多、木栓化程度高,皮层破 坏较早。
二、作物对土壤水分的反应
作物对土壤水分的不同反应主要表现在中生性作物 方面(在大田作物方面,分湿生性作物,如水稻; 大多数作物要求是水湿适中的中生性作物),要 求作物不能长期缺水、缺氧;一般认为:豆类作 物、马铃薯等对最湿土壤含水量要求是相当于田 间最大持水量的70-80%;禾谷类作物是60-70 %;低于此标准,作物的光合作用降低。据测定, 当水稻土壤含水量低于田间最大持水量的57%, 大豆45%、花生32%、大麦41%时,光合作用开 始下降。 注意点:田间最大持水量的概念;土壤含水量一般 是粘土(高达30%)>壤土(不超过25%)>砂 土(较低)。
七、温度对产量品质的影响
草莓在形成甜味和着红色是要求中等到较高的温度,但在形成香味时要求 10℃左右的温度;哈密瓜和吐鲁番葡萄香甜是由于当地的温度日较差较大的 原因,番茄开花时如遇低温会造成畸形果,春播小萝卜在春寒时易分叉、纤 维多和品质下降。
八、温度与作物分布
根据作物对温度要求的不同可将作物分为喜温作物和喜凉作物,喜凉作物 又分为喜凉耐寒型(如冬小麦、冬大麦、冬黑麦可以耐-20℃~―18℃的低 温)和喜凉耐霜型(如油菜、豌豆、菠菜等适宜生长的温度是15-20℃, 12-18℃也能生长,可耐-8℃~―5℃的低温,不怕霜冻),喜温作物又 分为温凉型(如大豆、谷子、甜菜适宜生长的温度是20℃-28℃)和温暖型 (如水稻、玉米、甘薯等);我国各种地带适宜种植的作物见表10-7。
第二节 作物生长发育与温度
一、温周期与作物生产
温周期:作物生长发育与温度变化的同步现象称之 为温周期。 温度是热量的量度单位;昼夜变温对作物生长有很 大影响。一般来说:水稻以白天24-26℃,夜 温14-16℃,最有利于籽粒灌浆;小麦以白天 20℃,夜温17℃,最有利于麦穗中的小穗的形 成;同时,小麦籽粒中蛋白质含量与日夜温差 呈正相关R=0.85。
第四节 作物与水分
一、作物与水分的供求关系
供求关系← →(通过环境影响) 1.不同形态的水 → (固态水、液态水、气态水) ↗ 水分→ ↘ 2.不同数量的水 → (降水量的多少、大气湿度的 → 作物 高低) ↗ 3.不同持续时间的水 → (降水、干旱、淹水等的持续 时间) ↘
(生长发育、 生理生化活 动; 产量、品质)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三、光谱成分对作物的作用
光波长为390-760nm纳米(0.39-0.76um)的光 能被绿色植物吸收40-50%。
>0.72um(>720nm),远红光; 0.71-0.61 um(710 -610 nm),红、橙光;利于碳水化合物的合成。 0.61-0.51 um(610 -510 nm),绿光。 0.51-0.40 um(510 -400 nm),蓝、紫光,利于蛋白质的合成。 <0.40 um(<400 nm),紫外光;对果实成熟有促进作用,并增加 果实的含糖量 。
第二节 作物生长发育与光照
一、光照强度对作物的作用 光照强度是指单位面积上的光 通量的大小。它对植物的光 合速率产生直接影响,在一 定范围内,光合速率与光照 强度成正比,即单位叶面积 上叶绿素接受光子的量与光 通量呈正相关。作物对光照 强度的要求通常用光补偿点 和光饱和点来表示。
1、光补偿点:就是光合速率等于零时的光照强度(低限); 阴生植物的光补偿点是100lx,喜光作物是500-1000 lx,大 豆1700 lx;水稻600-700 lx;玉米1800-3000lx。 2、光饱和点:就是光合速率不受光照强度增大的影响而趋 于最大光合速率时的光照强度(高限)。阴生植物的光饱 和点时5000-10000 lx,喜光作物是2000-25000 lx,大 豆冠层可接受的光照强度达到126000lx;单叶光饱和点达 到27000 lx;水稻40000-50000lx;玉米25000lx。 一般来讲;夏季晴天中午前后,作物冠层顶部的光照强度 可达到10-21万lx或者更多。
3、作物水分临界期:作物一生中对水分缺乏最敏感、 最容易受害的时期。通常作物水分临界期是花粉母细胞 四分体形成期,例如水稻是孕穗至开花期;玉米是开花 至乳熟期;小麦是孕穗至抽穗期;甘蔗是分蘖至拔节期; 甘薯是蔓薯并长期;花生是开花下针期;大豆是开花至 鼓粒期。(讲义表11-5) 当然不同的作物、同一种作物的不同品种,期水分临界 期的长短有所不同,短者说明适应不良水分条件的能力 强,反之则弱。当然我们在实施作物节水种植时,要将 有限的水资源放在临界期使用,例如生产上经常采用的 对玉米等作物的蹲苗及大喇叭口时期的水肥齐放措施就 是利用这一原理在非需水关键期控制水分,在需水关键 期步水,以达到节水增产的目的。
二、作物对温度要求的三基点
作物生长发育过程中,每一个生理过程对温度都有最低、 最适和最高点的要求,这种现象称之为作物对温度要求的三 基点。喜温作物适宜生长的温度较高,生长的起点温度也较 高,一般在10℃总以上(如水稻、棉花、玉米、大豆、麻类 和甘薯等);而耐寒作物适宜生长的温度较低,生长的起点 温度也较低,一般在2-3℃(如小麦、大麦、油菜、蚕豆和 甜菜等)。 作物的生育时期不同,所要求的温度三基点也不同,总 的说来是种子萌发<营养器官生长<生殖器官发育。一般最 适温度比较接近最高温度,而较远离最低温度;低温危害比 高温危害多,如培育的抗寒型小麦品种能将小麦种植的北界 向北推移至少500公里。
三、温度的临界期
作物对外界温度要求最敏感的时期称之为作 物温度的临界期。一般而言,作物性细胞 减数分裂期和开花期对外界温度要求最敏 感,此时如遇低温和高温都会造成作物的 严重减产。 几种作物开花期对最低、最适和最高温度要 求的三基点是;油菜5、14-18和30℃;水 稻20、25-30和40-45℃;玉米18、25- 28和38℃;花生16、25-18和38℃。
六、温度与干物质积累 据研究认为:作物群体干物质积累与积温之间存在着显著 的正相关,即积温越高、干物质积累越多。当积温大于100℃ 以上时,几种作物的干物质积累率是:水稻=66.5 G.M2 / 100℃.D;玉米=87.8 G.M2 / 100℃.D。刘振英研究认 为小麦灌浆速率以日平均气温22.5℃最快,20℃以下和25℃ 以上都有所下降。
三、作物对水分平衡的反应
作物水分平衡反应一般是指作物吸水、用水、 失水三者之间的动态平衡关系。(1)供水 不足,气孔变小,蒸腾作用减弱;(2)吸 水过多,可能出现吐水现象,容易使作物 徒长或倒伏;(3)蒸腾作用大于吸水作用 时,叶片萎焉下垂,作物生长受到抑制; 可见作物吸水与失水维持动态平衡(吸水 和失水相等)时,作物才能进行旺盛的生 命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