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络腧穴学详解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阴经(里) (属脏络腑) 手太阴肺经 手厥阴心包经 手少阴心经 足太阴脾经 足厥阴肝经 足少阴肾经
阳经(表) (属腑络脏)
手阳明大肠经 手少阳三焦经 手太阳小肠经 足阳明胃经 足少阳胆经 足太阳膀胱经
4、十二经脉的流注次序
手太阴肺经 食指端 手阳明大肠经 鼻旁
心 足太阴脾经 大趾端 足阳明胃经
中 手少阴心经 小指端 手太阳小肠经 目
命名原则
十二经脉的名称由手足、阴阳、脏腑组成。
手足:经脉四肢循行的部位 阴阳:经脉阴阳气血的多少 脏腑:经脉内在的属络关系
命名原则
❖1 上为手,下为足:行于上肢者为手经, 行于下肢者为足经。
❖2 内为阴,外为阳:四肢内侧前中后依次 为太阴、厥阴、少阴;四肢外侧前中后依 次为阳明、少阳、太阳。
❖3 脏为阴,腑为阳:阴经属脏,阳经属腑。

四肢

(阳)
(阴)
阳明 前(拇指) 太阴
少阳 中(中指) 厥阴
太阳 后(小指) 少阴
具体名称:
内侧—— 手三阴经 上肢——手
外侧—— 手三阳经
内侧——足三阴经 下肢——足
外侧——足三阳经
前——手太阴肺经 中——手厥阴心包经 后——手少阴心经 前——手阳明大肠经 中——手少阳三焦经 后——手太阳小肠经 前——足太阴脾经 中——足厥阴肝经 后——足少阴肾经 前——足阳明胃经 中——足少阳胆经 后——足太阳膀胱经
• 经络——是经脉“脉”的进一步分析。
源流:
• 最早论述针灸的医著:《黄帝内经》 《脉书》
• 最早的针灸专著:《针灸甲乙经》
经络学说
阐述人体经络的循行分布、经络 与脏腑的关系、生理功能、病理 变化、对临床的指导意义。
三、经络系统的主要内容
经脉
十二经脉
十二经别 十二经筋
奇经八脉
十二皮部
经络
十五络
络脉 孙络 浮络
(一) 十二经脉
1.十二经脉的名称 2.十二经脉的走向交接规律 3.十二经脉的分布规律和表里关系 4.十二经脉的流注次序
1、十二经脉的命名
手太阴肺经 手厥阴心包经 手少阴心经 足太阴脾经 足厥阴肝经 足少阴肾经
手阳明大肠经 手少阳三焦经 手太阳小肠经 足阳明胃经 足少阳胆经 足太阳膀胱经
b、十二经脉头面部的分布
❖头为诸阳之会:阳明经分布于面部,其 中足阳明经行于额部;少阳经分布于头 侧部;手太阳经行于面颊部,足太阳经 行于头顶、后头部。
❖总的来说是阳明在前,少阳在侧,太阳 在后。
c、十二经脉在躯干部的分布
❖手三阴经从胸部走向腋下; ❖手三阳经循经肩部和肩胛部; ❖足三阴经行于胸腹部(前); ❖足三阳经则阳明经在前(胸
2、十二经脉的走向交接规律
(1)走向交接
❖手三阴经,从胸走手, 交手三阳经; ❖手三阳经,从手走头, 交足三阳经; ❖足三阳经,从头走足, 交足三阴经; ❖足三阴经,从足走腹 至胸,交手三阴经。
(2)交接部位:
a.相表里的阴经与阳经在四肢末端交接:
b.同名手足阳经交接于头面部 (“头为诸阳之会”)
经络腧穴学
[目的要求]
• 1. 掌握经络的基本概念。掌握经 络系统的组成内容和分布概况。掌 握经络的基本作用。
• 2. 熟悉经络与阴阳、五行、脏腑 的关系。 熟悉经络学对临床的指导 意义。
• 3. 了解其由来、理论形成和发展概 况。
一、经络的概念
经络是联系脏腑和体表 及全身各部(沟通表里)、 运行气血的通路。
(四)十五络脉
1. 含义:十五络是十二经脉 和任、督二脉各别出一络及 脾之大络的总称。分别以其 发出处的腧穴命名。
• 经脉:经络系统中的主干。
经:有路径的含义。贯通上 下,沟通内外。
• 络脉:经脉别出的分支。
络:有网络之意,较经脉细小。
纵横交错,遍布全身
二、经络概念的形成:
气血→脉→经络 • 气血——化生于水谷精微,行于
脉道,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 本物质,古人称之为生命的特征。 • 脉——指运行气血的通道。
c.异名的足、手阴经交接于胸部
3、十二经脉的分布规律和表里关系:
(1)分布规律 1a.四肢部的分布
▪ 阳经分布在四肢的外侧面 :“外侧前中后,阳明少 阳太阳”。
•阴经分布在四肢的 内侧面:
“内侧前中后,太阴 厥阴少阴”。但足三 阴经在内踝尖上八寸 以下的分布,前中后 部位依次是厥阴、太 阴、少阴。
胸 足少阴肾经
小趾端 足太阳膀胱经
内 眦
中 手厥阴心包经 无名指端手少阳三焦经
目外眦
肺中 足厥阴肝经 大趾端 足少阳胆经
(二)奇经八脉
• 1.含义:“奇”有“奇特”“奇异”之意, “奇经”是指与十二经脉不同的经脉。 奇经八脉是不同于十二经脉的、“别
道而行”的八条经脉,为任脉、督脉、冲脉、 带脉、阴维脉、阳维脉、阴跷脉、阳跷脉的总 称。
腹面)、太阳经在后(背面)、 少阳经在体侧。
❖分布于胸腹面的经脉,从胸腹正中线(任 脉)自内向外依次为足少阴、足阳明、足太 阴、足厥阴经。


第一侧线(足少 阴肾经)
第二侧线(足阳 明胃经)
第三侧线(足太 阴脾经)
中线旁 0.5 开2寸 寸
中线旁 2寸 开4寸
中线旁 4寸 开6寸
(2)表里关系
手足三阴、三阳通过经别和别络互相沟 通,组成六对关系,即“表里相合”。
• 2.作用:对其它经络起统率、联络和调节气 血盛衰的作用。
3.特点:
①有具体的循行路线:行于 十二经脉之间,与十二经脉 纵横交互。但无规律。
②不直属脏腑
③无表里关系
④无逐经相接的关系
⑤除任、督脉外无腧穴分布
(三)十二经别
1.含义:是十二经脉离、合、出、入 的别行部分,是正经别行深入体腔的分 支。
阴经经别合于与其相表里的阳经经脉
②因阴阳表里的相“合”,形成了“六 合”:
• 足太阳、足少阴——一合
• 足少阳、足厥阴——二合
• 足阳明、足太阴——三合
• 手太阳、手少阴——四合 十二经别
• 手少阳、手厥阴——五合
特点
• 手阳明、手太阴——六合
十二经别
特点
③与脏腑有直接联系 ④无流注规律 ⑤无专穴,无病侯主治。
2.作用: ①加强表里经脉、经脉与脏腑的联系。 ②扩大了十二经脉的循行范围,沟通内 外。 ③扩大了阴经及其腧穴的主治范围。
3.特点:
十二经别
① 有具体的循行路线,循行分布具有:
“离、入、出、合”的特点:
从四肢部肘膝以上正经别出——离
入于胸腹与相关的脏腑联系——入
浅出于体表上行出于头颈部——出
在头颈部阳经经别合于本经——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