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章--血液生物化学
血液生物化学
Biochemistry of Blood
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教研室
费 嘉
血液的生物化学
Biochemistry of Blood
血液凝块构造(红色为RBC,兰色为血小板,黄色为纤维蛋白)
概述
什么是血液?
——存在于心血管系统内的一种流动性,外观上
为红色,不透明,粘性的液体组织。
一、血液的组成与成分:
—RBC中存在糖酵解所需的全部酶系和中间产物
②2,3一二磷酸甘油酸支路是RBC特有的途径
③ 磷酸戊糖途径:主要功能 提供NADPH
红细胞内糖代谢的生理意义
⑴ ATP的功能
维持红细胞膜上钠泵(Na+-K+-ATPase)的正常运 转 维持红细胞膜上钙泵(Ca2+-ATPase)的正常运转 维持红细胞膜上脂质与血浆脂蛋白中的脂质进 行交换 少量ATP用于谷胱甘肽、NAD+ 的生物合成 ATP用于葡萄糖的活化,启动糖酵解过程
第一节. 血浆蛋白质
定义:血浆 Pr是血浆中各种蛋白质的总称。 特点:种类多;数量多;功能多。 1.种类多:已知有200多种(见表12-2)。 用醋酸薄膜电泳可将血浆Pr分成六种
清Pr(Albumin,A)
血浆Pr
α
β γ
球Pr(Globulin,G) 纤维蛋白原
α1 α2
电泳法
2.数量多:60-80g/L
的某种蛋白质(酶) 5. 特异半衰期 Alb和结合珠Pr分别为20天和5天左右 6.血浆蛋白浓度与疾病 ——急性时限蛋白质(acute phase protein APP)
急性炎症 组织损伤 慢性炎症 癌瘤……
[血浆蛋白 ] 50-100倍
血液的生物化学教学课件.ppt
目录
2、离心法 1)原理:密度等 2)具体方法:超速离心法 3)样品:血清脂蛋白 4)结果:
目录
目录
•依据生理功能分类
人类血浆蛋白质的分类
种类
血浆蛋白
1.载体蛋白
清蛋白、脂蛋白、运铁蛋白、铜蓝蛋白等
2.免疫防御系统蛋白 3.凝血和纤溶蛋白
IgG ,IgM ,IgA ,IgD ,IgE 和补体C1-9 等 凝血因子Ⅶ、Ⅷ、凝血酶原、纤溶酶原等
❖ 少量ATP用于谷胱甘肽、NAD+ 的生物合成 ❖ ATP用于葡萄糖的活化,启动糖酵解过程
目录
⑵ 2, 3-BPG的功能 ❖ 2, 3-BPG是调节血红蛋白(Hb)运氧的
重要因素,可降低Hb与氧的亲和力。
目录
⑶ NADH和NADPH的功能
❖ 对抗氧化剂,保护细胞膜蛋白、血红蛋 白和酶蛋白的巯基等不被氧化,从而维 持红细胞的正常功能。
血液概况
❖ 血液(blood)的组成 血浆(plasma) 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
❖ 血清(serum) ---血液凝固后析出的淡黄色透明液 体
❖ 血浆与血清的区别: 血浆=血清+纤维蛋白原
目录
血液的基本成分
液体成分——水
固体成分
无机物:电解质
蛋白质
有机物: 含氮化合物
糖类 脂类
非蛋白类含 氮化合物
线状四吡咯
尿卟啉原Ⅲ 同合酶
尿卟啉原Ⅲ
反应部位:胞液目录源自④ 血红素的生成 胞液中的粪卟啉原Ⅲ再进入线粒体
粪卟啉原Ⅲ 血红素
粪卟啉原Ⅲ 氧化脱羧酶
亚铁螯合酶
原卟啉原Ⅸ
原卟啉原Ⅸ 氧化酶
原卟啉Ⅸ
反应部位:线粒体
目录
目录
《生物化学》第十四章
凝血酶
Ⅵ(Ⅴa) Ⅶa Ⅷa Ⅸa Ⅹa
血浆凝血活素前质
肝脏?网状内皮系统?
Ⅺa
接因子 纤维蛋白稳定因子
前激肽释放酶 高分子量激肽原
网状内皮系统? 肝脏? 肝脏
Ⅻa ⅩⅢa 激肽释放酶 缓激肽
功能
形成凝胶
蛋白酶 辅因子 辅因子 辅因子 蛋白酶 辅因子 蛋白酶 蛋白酶
蛋白酶
- 19 -
第二节 血液凝固
四、凝血作用的调节
凝血过程是一个级联放大的瀑布效应,加之 正反馈作用,可把最初生成的酶活性极大增 强。但血凝可造成心肌梗死、脑血栓等严重 疾病。因此,机体内的凝血作用必须保持适 度。
- 20 -
第二节 血液凝固
四、凝血作用的调节
血浆及血管内皮等处存在着多种抗凝物质,凝血过程中生成的纤维蛋白(抗凝血酶 Ⅰ)有 强烈吸附凝血酶的作用。血浆中抗凝血蛋白(抗凝血酶 Ⅲ)能与具有蛋白酶作用的凝血因 子以 1∶1 分子比结合形成复合物,从而封闭酶的活性中心。肝素能加速复合体的形成,使 抗凝血酶的活性提高数百倍。肝素是由肥大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产生的高分子酸性黏多糖, 是一种重要抗凝血物质,除上述作用外,它还能抑制血小板的黏附、集聚,从而影响血小 板磷脂的释放。肝素作为抗凝剂已广泛应用于临床。
内源性凝血的接触活化阶段
- 16 -
第二节 血液凝固
三、血液凝固的过程
(2)磷脂胶粒反应阶段
在 Ca2+ 的存在下,接触活化阶段产生的 Ⅺa 可使因子Ⅸ发生水解反应产生 Ⅸa。因子 Ⅸa 无酶活性,但可使因子Ⅹ的活化反应速度提 高 1 000 倍。Ⅹa 及凝血酶都有激活因子Ⅷ和Ⅴ 的作用。因子Ⅹa、Ⅴa 和 Ca2+ 结合在磷脂胶粒 上形成凝血酶原激活物。磷脂胶粒是由血小板提 供的富含丝氨酸磷脂的脂蛋白,对凝血因子和 Ca2+ 有较强的亲和力,从因子 Ⅺ 的活化到凝血 酶原激活物的生成一系列反应均在磷脂胶粒上进 行,故称为磷脂胶粒反应阶段。
血液的生物化学《生物化学》复习提要
血液的生物化学《生物化学》复习提要血液是人体中至关重要的流体组织,它在维持生命活动、运输物质、调节生理功能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要深入理解血液的生物化学特性,需要掌握一系列关键的知识点。
一、血液的组成成分血液由血浆和血细胞两部分组成。
血浆是血液中的液体部分,包含水、溶质和蛋白质等。
其中,水占血浆的绝大部分,是各种物质运输的介质。
溶质包括无机物和有机物,无机物如钠离子、氯离子、钾离子等,维持着血浆的渗透压和酸碱平衡;有机物则包括营养物质(如葡萄糖、氨基酸、脂质等)、代谢产物(如尿素、肌酐等)、激素和各种生物活性物质。
血细胞包括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
红细胞的主要功能是运输氧气和二氧化碳,其内含血红蛋白,血红蛋白能与氧结合形成氧合血红蛋白。
白细胞在免疫防御中起着关键作用,可分为粒细胞(如中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嗜碱性粒细胞)、淋巴细胞和单核细胞。
血小板参与止血和凝血过程。
二、血液中的蛋白质血浆蛋白质种类繁多,具有多种重要功能。
白蛋白是血浆中含量最多的蛋白质,主要作用是维持血浆胶体渗透压,并作为载体运输各种物质。
球蛋白分为α、β和γ球蛋白,γ球蛋白即免疫球蛋白,参与机体的免疫反应。
纤维蛋白原在凝血过程中转变为纤维蛋白,形成血凝块。
血浆蛋白质的合成场所主要在肝脏,其含量和种类会因生理和病理状态而发生变化。
例如,在炎症或感染时,某些急性期蛋白的浓度会迅速升高。
三、血液的非蛋白含氮化合物血液中的非蛋白含氮化合物包括尿素、尿酸、肌酐、氨等。
其中,尿素是蛋白质代谢的主要终产物,通过肾脏排泄。
尿酸是嘌呤代谢的产物,浓度过高可能导致痛风。
肌酐反映了肌肉代谢和肾功能状况。
这些非蛋白含氮化合物的含量测定在临床上具有重要意义,可用于评估肾功能、诊断某些疾病以及监测治疗效果。
四、血液的缓冲系统血液具有维持酸碱平衡的能力,这主要依靠血液中的缓冲系统。
其中最重要的是碳酸氢盐缓冲系统,它由碳酸和碳酸氢根组成。
当体内酸性物质增多时,碳酸氢根与之结合,减少氢离子浓度;当碱性物质增多时,碳酸分解产生更多的氢离子,从而维持 pH 值的相对稳定。
血液的生物化学
糖类代谢
葡萄糖摄取与利用
血液中的葡萄糖通过细胞膜进入细胞 内,被细胞代谢利用,为机体提供能 量。
胰岛素与胰高血糖素
糖原合成与分解
当血糖过高时,部分葡萄糖被转化为 糖原储存于肝脏和肌肉中;当血糖过 低时,糖原被分解为葡萄糖释放入血 ,以维持血糖稳定。
这两种激素对糖类代谢起着重要的调 节作用。胰岛素促进细胞摄取和利用 葡萄糖,而胰高血糖素则升高血糖。
04
CATALOGUE
血液的生物化学应用
诊断疾病
血液检查
通过检测血液中的成分,如白细 胞计数、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 浓度等,可以诊断感染、贫血、
白血病等疾病。
生化指标
检测血液中的生化指标,如血糖 、血脂、肝肾功能等,有助于诊 断糖尿病、高血脂、肝肾疾病等
。
免疫学检测
通过检测免疫球蛋白、补体等免 疫学指标,有助于诊断自身免疫
通过特定因子诱导成熟细胞逆转为多能干细胞, 可用于疾病模型建立、药物筛选等。
THANKS
感谢观看
基因载体
02
研究新型基因载体,提高基因转染效率和安全性,降低免疫反
应。
基因表达调控
03
研究基因表达的调控机制,通过调控特定基因的表达来治疗疾
病。
干细胞治疗
胚胎干细胞
具有发育的全能性,可用于修复受损组织或替代 病变细胞。
成体干细胞
存在于人体某些组织中,具有多向分化潜能,可 修复受损组织或器官。
诱导多能干细胞
酶的活性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如温度、pH值、抑制剂和激活剂等。酶反应的速率受酶浓度和底物浓度的影响,同时也受到 酶促反应动力学规律的制约。
氧化还原反应
氧化还原反应是血液中重要的生物化学反应之一,涉及到电子传递和氧化态的变化。这些反应对于维 持机体的正常能量代谢和细胞信号转导具有重要意义。
血液的生物化学4h
止血与凝血
血小板能够快速到达受损部位并 发挥作用,促进血液从液态转变 为凝固态,止血和修复损伤。
调节体温
血液中的白细胞和激素等物质 能够调节体温,维持人体正常
温度范围。
02
血红蛋白与氧气运输
血红蛋白的结构
由四条肽链组成,呈 环形结构,每个肽链 都结合一个血红素辅 基。
血红蛋白的不同变体 (如珠蛋白和肌红蛋 白)在结构上略有差 异。
血红素辅基包含铁原 子,是血红蛋白运输 氧的关键部分。
血红蛋白与氧的结合
血红蛋白与氧结合的过程是可 逆的,受氧气分压的影响。
当血液流经肺部时,血红蛋白 与氧结合,形成氧合血红蛋白, 将氧气从肺部运输到身体其他 部位。
血红蛋白与氧的亲和力受pH值 和2,3-二磷酸甘油酸的影响。
血红蛋白与二氧化碳的结合
呼吸调节主要通过调节二氧化碳的排出量来维持酸碱平衡,当体内酸性 物质增多时,呼吸加深加快,排出更多的二氧化碳,降低血液中的酸度。
肾脏调节主要通过调节尿液的酸碱度和排泄量来维持酸碱平衡,当体内 酸性物质增多时,肾脏会加强碳酸氢盐的排泄,同时减少酸性物质的排 泄,反之亦然。
05
血液中的其他重要物质
血脂
血液的生物化学4h
目录
• 血液的组成和功能 • 血红蛋白与氧气运输 • 血糖的代谢与调节 • 酸碱平衡与血液缓冲系统 • 血液中的其他重要物质
01
血液的组成和功能
血液的组成
血细胞
包括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 分别具有不同的形态和功能。
白细胞
主要负责免疫功能,包括吞噬 细菌、病毒和其他外来物质。
维生素
维生素是维持人体正常生理功能所 必需的微量营养素,参与多种生化 反应和代谢过程。
第十四章_蛋白质代谢--王镜岩《生物化学》第三版笔记(完美打印版)_
第十四章蛋白质代谢第一节概述一、主要途径1. 蛋白质代谢以氨基酸为核心,细胞内外液中所有游离氨基酸称为游离氨基酸库,其含量不足氨基酸总量的1%,却可反映机体氮代谢的概况。
食物中的蛋白都要降解为氨基酸才能被机体利用,体内蛋白也要先分解为氨基酸才能继续氧化分解或转化。
2. 游离氨基酸可合成自身蛋白,可氧化分解放出能量,可转化为糖类或脂类,也可合成其他生物活性物质。
合成蛋白是主要用途,约占75%,而蛋白质提供的能量约占人体所需总能量的10-15%。
蛋白质的代谢平衡称氮平衡,一般每天排出5克氮,相当于30克蛋白质。
3. 氨基酸通过特殊代谢可合成体内重要的含氮化合物,如神经递质、嘌呤、嘧啶、磷脂、卟啉、辅酶等。
磷脂的合成需S-腺苷甲硫氨酸,氨基酸脱羧产生的胺类常有特殊作用,如5-羟色胺是神经递质,缺少则易发生抑郁、自杀;组胺与过敏反应有密切联系。
二、消化外源蛋白有抗原性,需降解为氨基酸才能被吸收利用。
只有婴儿可直接吸收乳汁中的抗体。
可分为以下两步:1. 胃中的消化:胃分泌的盐酸可使蛋白变性,容易消化,还可激活胃蛋白酶,保持其最适pH,并能杀菌。
胃蛋白酶可自催化激活,分解蛋白产生蛋白胨。
胃的消化作用很重要,但不是必须的,胃全切除的人仍可消化蛋白。
2. 肠是消化的主要场所。
肠分泌的碳酸氢根可中和胃酸,为胰蛋白酶、糜蛋白酶、弹性蛋白酶、羧肽酶、氨肽酶等提供合适环境。
肠激酶激活胰蛋白酶,再激活其他酶,所以胰蛋白酶起核心作用,胰液中有抑制其活性的小肽,防止在细胞中或导管中过早激活。
外源蛋白在肠道分解为氨基酸和小肽,经特异的氨基酸、小肽转运系统进入肠上皮细胞,小肽再被氨肽酶、羧肽酶和二肽酶彻底水解,进入血液。
所以饭后门静脉中只有氨基酸。
三、内源蛋白的降解1. 内源蛋白降解速度不同,一般代谢中关键酶半衰期短,如多胺合成的限速酶-鸟氨酸脱羧酶半衰期只有11分钟,而血浆蛋白约为10天,胶原为1000天。
体重70千克的成人每天约有400克蛋白更新,进入游离氨基酸库。
生物化学基础第13章-血液的生物化学
血液化学成分与临床
人体在生理状态下血液化学成分含量相对恒定, 仅在一定范围波动。
如正常血NPN含量为 14.28~24.99 mmol/L, 其中血尿素氮(blood urea nitrogen,BUN)约占 NPN的1/2。
分析血液的化学成分,可以了解体内物质代谢 状况,有助于诊断和治疗疾病。
➢ 催化作用 许多具有催化作用的酶是血浆蛋 白。这些酶分为:血浆功能酶(凝血酶、纤溶 酶)、外分泌酶(AMS)与细胞酶(LDH、 ALT)。
➢ 营养作用 血浆蛋白在体内分解产生氨基酸, 参与氨基酸代谢池,用于组织蛋白合成,修复 损伤的组织,也可氧化分解供能,或转变为其 他含氮物质。
第二节 红细胞的代谢
➢ 在 组 织 , 红 细 胞 内 的 2 , 3-BPG 显 著 增 加 HbO2释放O2供组织需要。
➢ 缺O2时,红细胞内产生的2,3-BPG增加,有 利于释放更多的O2供组织需要。由平原登高 山、或贫血、肺气肿等,红细胞内2,3-BPG 增加,有利于组织获得较多的O2。
二、二氧化碳的运输
血液运输CO2的形式: (1)物理溶解
➢线粒体内δ-氨基-γ-酮戊酸(δ-aminolevulinic acid, ALA) 合酶(ALA synthase)催化琥珀酰CoA与甘 氨酸缩合生成ALA。 ➢ALA合酶的辅酶为磷酸吡哆醛。维生素B6缺乏 时,血红素合成发生障碍,造成维生素B6反应性 贫血。
琥珀酰CoA
甘氨酸
ALA由线粒体转运到胞液。 ALA脱水酶催化 两分子ALA缩合成胆色素原(PBG)。
PBG
在尿卟啉原Ⅰ同合酶(UPGⅠcoynthase) 及UPGⅢ同合酶协同作用下,4分子PBG脱 氨缩合生成尿卟啉原Ⅲ。
尿卟啉原Ⅲ
血液生化
刘新文,血液生化
二、血浆蛋白质的性质 三、血浆蛋白质的功能
维持渗透压、pH,运输物质,免疫,催化,营养, 凝血、抗凝及纤溶 1、清蛋白的功能:营养、调节渗透压、调节pH、 物质转运
2、球蛋白的功能:维持渗透压、pH,运输,免疫, 催化,凝血、抗凝及纤溶
刘新文,血液生化
第三节 红细胞代谢
红细胞的分化 血红蛋白的结构和功能
别构效应
血红蛋白
刘新文,血液生化
The oxygen-binding curves of myoglobin (Mb) and hemoglobin (Hb).
肌红蛋白与 血红蛋白的 氧结合特性
血红素的合成
刘新文,血液生化
δ氨基γ酮戊酸(ALA) 的合成
血红素的合成
刘新文,血液生化
卟胆原(胆色素原)的合成
血浆蛋白质的分类
血浆蛋白质的性质
血浆蛋白质的功能
刘新文,血液生化
一、血浆蛋白质的分类
1、盐析法分离:清蛋白、球蛋白
2、按电泳迁移率分类:清蛋白、α1、α2、β1、β2 和γ球蛋白。 血浆中含量最多的蛋白质是清蛋白;血液中 含量最多的蛋白质是血红蛋白 临床上常用清蛋白/球蛋白(A/G)值对肝 脏疾患与免疫相关疾患加以区分
血液的生理功能
四、功能
刘新文,血液生化
沟通内外环境及机体各部分 维持机体内环境的恒定:渗透压、pH等 物质运输:氧气、营养物质等 防御:免疫、凝血与抗凝等 血液中某些代谢浓度的变化,反映体内 代谢或功能状况
血浆蛋白质
一、血浆蛋白质的分类
刘新文,血液生化
1、盐析法 •清蛋白:饱和硫酸铵 •球蛋白:半饱和硫酸铵 •纤维蛋白原:半饱和硫酸铵 + 半饱和NaCl •清 : 球 = 1.5 ~2 : 1 清蛋白(albumin,A):38~48g/L 球蛋白(globulin,G):15~30g/L A/G:正常值1.5~2.5
血液的生物化学
➢卟啉症 铁卟啉合成代谢异常而导致卟啉及其代谢物排出增多
❖ 先天性卟啉症
❖ 遗传缺陷 ❖ 某血红素合成酶系缺陷
❖ 后天性卟啉症
❖ 铅中毒/药物引起铁卟啉合成障碍 ❖ 铅中毒的标志:血红素合成的抑制
2. 血红蛋白的合成:
❖ 血红素合成后与珠蛋白结合成血红蛋白。 ❖ 珠蛋白的合成受血红素调控。
高铁血红素促进血红蛋白合成。
血液的生物化学
Hemal Biochemistry
血液概述
具有黏滞性的循环于心血管系统中的流动组织。与淋巴液、 组织间液一起组成细胞外液,是体液的重要部分。
❖ 全血=血浆+有形成分(加抗凝剂) ❖ 血清=全血-有形成分-纤维蛋白原
❖ 正常人血液的含水量约为77%-81%,比重为1.050-1.060。 ❖ 血液的固体成分可分为无机物和有机物两大类。
② 二个不同部位:起始与终末阶段在线粒体中,而中间阶段合成在胞浆内 进行
③ 三个合成原料:甘氨酸、琥珀酰CoA、Fe2+ ④ 四个反应过程:
δ-氨基- -酮戊酸(ALA)的生成; 胆色素原的生成:进入胞液的两分子ALA脱水缩合成一分子胆色素原 尿卟啉原与粪卟啉原的生成在胞液中进行 血红素的生成:胞液中的粪卟啉原Ⅲ再进入线粒体
❖ 在成熟过程中,红细胞发生一系列形态和代谢的 改变。
红细胞成熟过程中的代谢变化
代谢能力 DNA 合成 RNA 合成 蛋白质合成 血红素合成
脂类合成 三羧缩酸循环 氧化磷酸化 糖酵解 磷酸戊糖途径
有核红细胞 +* + + +
+ + + + +
网织红细胞 - - + +
+ + + + +
成熟红细胞 - - - -
2,3-二磷酸甘油酸(2,3-BPG)旁路:
16-生物化学习题与解析--血液的生物化学
16-生物化学习题与解析--血液的生物化学血液的生物化学一、选择题(一) A 型题1 .人体的血液总量占体重的A . 5%B . 8%C . 55%D . 60%E . 77%2 .血液的 pH 平均为A . 7.30B . 7.40C . 7.50D . 7.60E . 7.703 .在 pH8.6 的缓冲液中,进行血清蛋白醋酸纤维素薄膜电泳,泳动最快的是A .α 1 - 球蛋白B .α 2 - 球蛋白C .β- 球蛋白D .γ- 球蛋白E .清蛋白4 .浆细胞合成的蛋白质是A .清蛋白B .纤维蛋白原C .纤维粘连蛋白D .γ 球蛋白E .凝血酶原5 .血浆清蛋白的功能不包括A .营养作用B .缓冲作用C .运输作用D .免疫功能E .维持血浆胶体渗透压6 .在血浆内含有的下列物质中,肝脏不能合成的是A .清蛋白B .γ- 球蛋白C .凝血酶原D .纤维粘连蛋白E .纤维蛋白原7 .绝大多数血浆蛋白质的合成场所是A .肾脏B .骨髓C .肝脏D .肌肉E .脾脏8 .唯一不存在于正常人血浆中的凝血因子是A .因子ⅢB .纤维蛋白原C .因子ⅫD .因子ⅧE .因子Ⅳ9 .水解凝血酶原生成凝血酶的是A .因子 XaB . Ca 2+ -PL 复合物C .因子 VaD . Ca 2+E .( Xa-Ca 2+ -Va ) PL10 .不是糖蛋白的凝血因子是A .凝血因子Ⅲ与ⅣB .凝血因子ⅡC .凝血因子ⅦD .凝血因子ⅨE .凝血因子Ⅹ11 .凝血因子ⅩⅢ a 的功能是A .活化因子 VB .催化因子 III 释放C .催化纤维蛋白共价交联D .催化凝血酶原激活物的形成E .促进因子 X 的活化12 .凝血因子Ⅱ 、 VII 、 IX 、 X 均由肝合成,合成过程中依赖的维生素是A . Vit PPB . Vit B 1C . Vit B 6D . Vit B 2E . Vit K13 .催化纤维蛋白原生成纤维蛋白的物质是A .凝血酶B .凝血因子 IIIC . Ca 2+D .凝血因子 VE .凝血因子 Xa14 .在体内,水解纤维蛋白的酶是A .蛋白激酶B .磷酸酶C .凝血酶D .纤溶酶E .尿激酶15 .成熟红细胞的主要能量来源是A .糖的有氧氧化B .糖酵解C .磷酸戊糖途径D . 2 , 3-BPG 支路E .脂肪酸β 氧化16 .红细胞中糖酵解中间产物浓度最高的是A . 2- 磷酸甘油酸B . 3- 磷酸甘油酸C . 2 , 3- 二磷酸甘油酸D . 1 , 3- 二磷酸甘油酸E .丙酮酸17 .红细胞内 2 , 3- 二磷酸甘油酸的主要功能是A .氧化供能B .调节血红蛋白的运氧功能C .产生 NADPHD .维持红细胞膜上离子泵的运转E .以上都不对18 .成熟红细胞的特点是A .具有分裂增殖的能力B .存在 RNA 和核糖体C .能合成蛋白质及核酸D .能进行有氧氧化E .具有催化磷酸戊糖途径的全部酶系19 .成熟红细胞内磷酸戊糖途径所生成的 NADPH 的主要功能是A .合成膜上胆固醇B .促进脂肪合成C .提供能量D .维持还原性谷胱甘肽的正常水平E .维持红细胞膜上脂质的更新20 .红细胞内的抗氧化物主要是A . NADHB . CoQH 2C . GSHD . FADH 2E . FMNH 221 .合成血红素的基本原料是A .乙酰 CoA 、 Fe 2+B .珠蛋白、 Fe 2+C .琥珀酰 CoA 、 Fe 2+D .乙酰 CoA 、甘氨酸、 Fe 2+E .琥珀酰 CoA 、甘氨酸、 Fe 2+22 .血红素的合成部位是在骨髓的幼红细胞和网织红细胞的A .线粒体与微粒体B .胞液与内质网C .微粒体与核糖体D .线粒体与胞液E .内质网与线粒体23 .合成血红素时,在胞液中进行的反应是A . ALA 的生成B .尿卟啉原 III 的生成C .原卟啉原Ⅸ的生成D .原卟啉 IX 的生成E .血红素的生成24 .血红素合成的限速酶是A . ALA 合酶B . ALA 脱水酶C .尿卟啉原 I 同合酶D .血红素合成酶E .尿卟啉原 III 同合酶25 . ALA 合酶的辅酶是A . NAD +B . FADC . FMND . TPPE .磷酸吡哆醛26 .抑制血红素合成的物质是A .维生素 CB .铅C .氨基酸D . Fe 2+E .葡萄糖27 .在生理条件下,合成血红素的限速步骤是合成A .胆色素原B .线状四吡咯C .尿卟啉原 IIID .原卟啉 IXE .δ- 氨基 -γ- 酮戊酸28 .不参与血红素合成代谢调节的因素是A . EPOB .原卟啉原Ⅸ 氧化酶C . ALA 合酶D .亚铁鳌合酶E . ALA 脱水酶29 .粒细胞主要的糖代谢途径是A .有氧氧化B .磷酸戊糖途径C .糖酵解D .糖异生E . 2 , 3- 二磷酸甘油酸旁路30 .在白细胞的吞噬功能中起重要作用的酶是A . NADPH 氧化酶B . NADH 氧化酶C . GSH 还原酶D . GSH 过氧化物酶E .细胞色素氧化酶(二) B 型题A .催化因子Ⅹ 生成因子Ⅹ aB .催化因子Ⅱ 生成因子Ⅱ aC .催化因子Ⅻ 生成因子Ⅻ aD .属组织因子E .催化纤维蛋白原转变成纤维蛋白1 .因子Ⅲ2 .因子Ⅹ a3 .因子Ⅱ aA . ALA 合酶B . ALA 脱水酶C .磷酸吡哆醛D .亚铁螯合酶E .促红细胞生成素4 . ALA 合酶的辅基是5 .红细胞生成的主要调节剂是6 .需还原剂维持其调节血红素合成功能的是A .需要维生素 CB .需要维生素 DC .需要维生素 AD .需要磷酸吡哆醛E .不需要维生素 C 及磷酸吡哆醛7 .高铁血红蛋白还原8 .血液凝固9 .血红素合成A .钙离子B .因子ⅦC .因子Ⅶ 和钙离子D .纤溶酶原E .组织因子途径抑制物( TFPI )10 .参与外源性凝血系统的因子是11 .参与内源性及外源性凝血反应的是12 .与纤维蛋白溶解有密切关系的是A .清蛋白B .免疫球蛋白C .促红细胞生成素D .葡萄糖E . 2 , 3-BPG13 .主要在肝中合成的是14 .主要在肾脏合成的是15 .主要在成熟红细胞合成的是(三) X 型题1 .在肝中合成的血浆蛋白质是A. 清蛋白B. 纤维蛋白原C. 纤粘连蛋白D. γ 球蛋白E. 凝血酶原2 .血浆蛋白质的性质包括A. 绝大多数在肝合成B. 合成场所是膜结合的多核蛋白体C. 除清蛋白外,化学本质均为糖蛋白D. 大多数呈多态性E. 某些是急性时相蛋白3 .属于糖蛋白的血浆蛋白是A. 清蛋白B. α 1 - 球蛋白C. 运铁蛋白D. 结合珠蛋白E. 铜蓝蛋白4 .急性时相蛋白包括A. C- 反应蛋白B. α 1 抗胰蛋白酶C. α 1 酸性蛋白D. 结合珠蛋白E. 纤维蛋白原5 .血浆中的抗体是A. IgAB. IgDC. IgED. IgGE. IgM6 .血浆清蛋白的功能有A. 维持胶体渗透压B. 维持血浆的正常 pH 值C. 营养作用D. 运输某些物质,尤其是脂溶性物质E. 抵抗外来入侵7 .蛋白 C 系统包括A. 清蛋白B. 蛋白 SC. 蛋白 CD. 球蛋白E. 蛋白 C 抑制物8 .依赖于维生素 K 的凝血因子是A. 因子ⅪB. 因子ⅦC. 因子ⅡD. 因子ⅨE. 因子Ⅹ9 .血管内血液保持流动是因为A. 有组织因子途径抑制物B. 凝血因子处于非活化状态C. 有抗凝血酶 IIID. 有活化因子 XE. 有蛋白 C 系统10 .不是糖蛋白的凝血因子有A .凝血因子ⅠB .凝血因子ⅡC .凝血因子ⅢD .凝血因子ⅣE .凝血因子Ⅴ11 .红细胞内糖酵解产生的 ATP 的功能有A. 维持红细胞膜上钠泵的运转B. 维持红细胞膜上钙泵的运转C. 维持红细胞膜上脂质与血浆脂蛋白中脂质的交换D. 提供谷胱甘肽、 NAD + 的生物合成所需的能量E. 启动糖酵解12 .成熟红细胞的代谢途径有A. 糖酵解B. 氧化磷酸化C. 2 , 3-BPG 支路D. 三羧酸循环E. 磷酸戊糖途径13 .关于 2 , 3-BPG 叙述正确的是A. 在红细胞中含量比其它细胞多B. 可调节血红蛋白的携氧功能C. 可稳定血红蛋白分子的 T 型构象D. 分子中含有一个高能磷酸键E. 主要功能不是供能14 .血红素合成的特点是A. 合成的主要部位是骨髓和肝脏B. 合成原料是甘氨酸、琥珀酰 CoA 及 Fe 2+C. 合成的起始和最终过程均在线粒体中D. ALA 脱水酶是血红素合成的限速酶E. 合成中间步骤在胞液中15 .诱导 ALA 合酶合成的物质有A. 铅B. 促红细胞生成素C. 在肝进行生物转化的物质D. 睾酮E. 血红素16 .抑制 ALA 合酶合成的物质有A. 铅B. 维生素 B 6 C . 高铁血红素 D. 睾酮 E. 血红素17 .成熟红细胞内磷酸戊糖途径所生成的 NADPH 的功能是A .对抗氧化剂B .保护膜蛋白的巯基C .维持还原性谷胱甘肽的含量D .使 MHb ( Fe 3+ )还原成 HbE .维持红细胞膜上脂质的更新二、是非题1 .血清与血浆的区别在于血清内无纤维蛋白原。
《生理学》第十四章心血管系统疾病的生物化学检验练习题及答案
第十四章心血管系统疾病的生物化学检验练习题及答案一、学习目标1.掌握:肌酸激酶及其同工酶、乳酸脱氢酶及其同工酶、心肌肌钙蛋白、肌红蛋白、心型脂肪酸结合蛋白、C-反应蛋白、同型半胱氨酸、缺血修饰性白蛋白测定的方法学评价、临床意义和应用评价。
2.熟悉:B型利钠肽及B型利钠肽原N端肽测定的临床意义和应用评价。
3.了解:心脏的结构和功能;心血管系统疾病的病理生理机制;理想的心肌损伤标志物的特点。
二、习题(一)填空题1.AST在AMI发生后升高,达高峰。
2.血清CK-MB活性水平在AMI发病后开始出现增高,即可达到峰值。
3.血清LDH有5种同工酶,AMI发生后升高更为明显是,并导致比值升高。
4.肌钙蛋白是横纹肌的结构蛋白,存在于心肌和骨骼肌肌原纤维的细丝中,与钙结合的部分称为肌钙蛋白C,含抑制因子部分称为,与原肌球蛋白结合的部分称为。
5.肌红蛋白是一种,广泛存在于骨骼肌、心肌和平滑肌中,分子量大约为17.8 kD,小于乳酸脱氢酶,且位于细胞质内,故心肌损伤后。
6.判断再灌注干预效果,应动态检测或,确定有无冲洗小峰或高且持续时间长的再灌注损伤新峰。
(二)单项选择题A型题1.心肌损伤标志物中,用于排除AMI发生的较好指标是A.MbB.cTnIC.CK-MBD.cTn TE.CK2.血清CK-MB活性水平在AMI发病后达到峰值的时间是A.2~4小时B.4~6小时C.6~9小时D.9~24小时E.24~48小时3.AMI发病后能够判断再梗死的心肌酶是A.CK-MMB.CK-MBC.CK-BBD.LDHE.AST4.检测血清CK- MB特异性最佳的方法是A.单克隆抗体法(质量检测法)B.离子交换色谱法C.免疫抑制法D.电泳法E.比色法5.组成LDH2的亚基为A.M4 B.HM3C.H2M2D.H3M E.H46.诊断心肌梗死发生一周以上的心肌酶是A.CK-MMB.CK-MBC.CK-BBD.ASTE.LDH7.肌钙蛋白由几种亚基组成A.2B.3C.4D.5E.68.诊断心肌损伤确定性标志物是A.LDHB.CK-MBC.CK-MMD.cTnE.AST9.肌红蛋白(Mb)在AMI后出现在血清中的时间为A.1小时B.2小时C.3小时D.4~6小时E.8~12小时10.有关肌钙蛋白的评价,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cTn在溶栓治疗成功后立即下降B.cTn检测对于微小心肌损伤的敏感度低于CKC.cTn在AMI发作时,只在6~48小时内维持增高D.cTn可敏感地测出小灶可逆性心肌损伤的存在E.cTn定量测定对于判断急性心肌梗死面积大小无意义11.下列心肌损伤标志物中,具有较好的阴性预测值,用于排除AMI的较好指标是A.CKB.CK-MBC.LDHD.cTnE.Mb12.以下为冠心病明确危险因素的是A.ALP升高B.白蛋白增高C.糖耐量异常D.HDL升高E.ALT增高13.下列关于CRP的说法,正确的是A.是炎症时淋巴因子刺激肝脏和上皮细胞合成,在感染、创伤、手术时可增高B.在AMI发生过程中最先升高C.CRP降低反映动脉粥样硬化存在明显的炎症过程和粥样斑块破裂脱落D.AMI患者hs- CRP检测可明确诊断E.溶栓治疗AMI患者的CRP升高与心梗范围密切相关14.下列有关BNP特征的描述正确的是A.BNP有很高的阴性预测价值,BNP正常可排除心力衰竭的存在B.BNP升高程度和CHF严重程度不一致C.BNP在机体中起保钠、利尿、收缩血管的生理作用D.怀疑AMI患者检查BNP,可行早期诊断E.对于呼吸困难患者,BNP不是一个将来发生CHF的预示因子15.胸痛发作12小时疑为急性心肌梗死者,推荐检测的心肌标志物是A.CKB.MbC.ASTD. cTnTE.LDH16.可用于微小心肌损伤诊断的标志物是A.CKB.ASTC.LDHD.ALTE.cTn T17.胸痛发作2小时疑为急性心肌梗死者,推荐检测的心肌标志物是A.CKB.MbC.ASTD.cTn TE.LDH118.下列血清心肌标志物升高持续时间最长的是A.MbB.CK-MBC.cTn ID.H-FABPE.AST19.急性心肌梗死时,最先恢复正常的酶是A.ALTB.LDHC.CKD.ASTE.α-HBDH20.下列属传统心肌酶谱项目而现趋于淘汰的是A.ALTB.BNPC.CK-MBD.ASTE.ALP21.心肌损伤时血清LDH同工酶的变化为A.LDH1>LDH2B.LDH2> LDH1C.LDH3>LDH2D.LDH4 > LDH3E.LDH5>LDH422.下述心肌损伤标志物中分子量最小的是A.H-FABPB.cTn IC.CK-MBD.cTn TE.Mb23.CK作为心脏标志物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A.快速、经济、有效,是当今应用最广泛的心肌损伤标志物B.其浓度与急性心肌梗死面积有一定关联,可大致判断梗死范围C.诊断特异性强,对心肌微小损伤敏感D.能用于测定心肌再梗死E.能用于判断再灌注损伤24.下列有关CRP的描述,不正确的选项是A.CRP和冠心病密切相关,被看作独立的危险因素B.CRP和冠脉不良预后关系密切,是冠心病一个长期或短期的危险因素C.在AMI发生后6小时在血中才能测得升高的CRPD.CRP和TC/HDL联合分析,可大大提高预测冠心病的准确性E.CRP的升高反映动脉硬化存在低度的炎症过程和粥样斑块的脱落25.通常不能用来评估溶栓疗效的指标是A.cTn TB.cTn IC.CK-MBD.LDHE.CK26.下列有关肌钙蛋白应用评价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cTn敏感度高于CKB.cTn检测特异性高于CK-MB活性检测C.cTn可用于判断再灌注是否成功D.cTn用于诊断近期发生再梗死效果最好E.窗口期较CK长,有利于诊断迟到的急性心肌梗死和不稳定型心绞痛27. IFCC建议将心肌损伤标志物测定周期控制在多长时间之内较合适A.4小时B.3小时C.2小时D.1小时E.0.5小时28.下列关于脂肪酸结合蛋白(FABP)的特性描述,不正确的是A.FABP是分子量较肌红蛋白更小的胞质蛋白B.心肌内FABP含量较Mb低C.FABP能和脂肪酸结合,在心肌脂代谢中起重要作用D.FABP诊断早期AMI的敏感性与Mb相近,比CK-MB高E.临床用Mb/FABP可用于区分心肌损伤及骨骼肌损伤29. BNP与下列哪项指标联合应用,对急性不稳定性心力衰竭(HF)的危险分层更准确A.CK-MBB.MbC.cTnD.LDHE.MLC30.以下不是冠心病危险因子的是A.纤维蛋白原增高B.C反应蛋白增高C.HDL增高D.凝血因子增高E.血胆固醇( TCH)增高B型题(1~3题共用备选答案)A.免疫抑制法B.电泳法C.酶联-紫外连续监测法D.层析法E.荧光法1.目前临床检测LDH同工酶常用的方法是B2.目前临床检测CK-MB常用的方法是A3.目前临床检测AST常用的方法是C(4~7题共用备选答案)D.cTnE.MbA.CKB.CK-MBC.LDH14.与碳酸酐酶Ⅲ联合检测可提高AMI诊断特异性的是E5.目前作为心肌损伤确诊标志物的是D6.AMI发生后,血中出现最早的损伤标志物是E7.AMI发生后,血中出现高峰浓度最晚的标志物是C(8~9题共用备选答案)E.ASTA.CKB.MbC.LDHD.LDH18.诊断AMI特异性最差的是E9.用于心肌再灌注损伤判断的较好指标是A(三)简答题1.简述免疫抑制法测定CK- MB的方法原理。
基础生物化学 第十四章 代谢的调控综述
结构基因 D C B A
一、通过控制酶的生物合成调节代谢6
色氨酸操纵子可阻遏调控系统1
调节 基因
R 启 动 操纵 子 基因 P O E 结构基因 D C B A
转录
阻遏mRNA翻译Leabharlann 无活性阻 遏蛋白酶蛋白
一、通过控制酶的生物合成调节代谢7
控制mRNA,从而控制蛋白质生物合成的机制。 此学说认为DNA上有结构基因、操纵基因、启动 子和调节基因。各基因在染色体上顺次连接成 一个连锁群。通常抑制物对操纵基因进行控制, 从而控制结构基因。操纵子上的每个结构基因 都可合成mRNA,而mRNA又去控制多肽链的形成。
一、通过控制酶的生物合成调节代谢2
第二节 激素的调节
一、通过控制激素生物合成的调节代谢
二、通过激素对酶活性影响的调节代谢
三、通过激素对酶合成诱导作用的调节代谢
四、参与代谢调控的激素
一、通过控制激素的生物合成调节代谢
激素主要有腺体激素和垂体激素。
腺体激素的合成和分泌是受脑垂体激素的控
制,而垂体激素的分泌是受下丘脑的神经激素 的控制,丘脑还要受大脑皮质协调中枢的控制。
第十四章 代谢调节综述1(调节机构)
代谢的调节机构有以下四种
1.酶的调节
2.激素的调节
3.反义核酸的调节 4.神经的调节
第十四章 代谢调节综述2(图示)
糖类、脂类、蛋白质及核酸代谢的相
互联系
南大P475(14-1)
第十四章 代谢调节综述3(总)
第一节 酶的调节
第二节 激素的调节
第三节 反义核酸的调节
三、相反单向反应对代谢的调节1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十四章血液生物化学(一)A型题1、正常人体的血液总量约占体重的:A、5 %B、8 %C、10 %D、15 %E、20 %2、血浆胶体渗透压的大小主要取决于:A、葡萄糖B、清蛋白C、球蛋白D、无机负离子E、无机正离子3、血浆中含量最多的蛋白质是:A、清蛋白B、α1--球蛋白C、α2 -- 球蛋白D、β-- 球蛋白E、γ-- 球蛋白4、以下哪种化合物所含氮不属于非蛋白氮:A、尿酸B、肌酸C、肽类激素D、胆红素E、氨5、补体是一类:A、多糖B、磷脂C、蛋白水解酶D、固醇类E、小分子有机化合物6、下列哪种物质所含氮约占血液NPN的1/2,临床上常作为判断肾脏功能的指标A、尿酸B、尿素C、肌酐D、氨E、胆红素7、血浆中现已发现的凝血因子有:A、12种B、13种C、14种D、15种E、16种8、凝血因子Ⅰ的功能是:A、催化因子Ⅲ释放B、激活因子ⅦC、催化因子ⅤD、形成纤维蛋白凝胶E、催化纤维蛋白共价交联9、其在肝内的合成过程中,不需维生素K的凝血因子是:A、因子ⅡB、因子ⅤC、因子ⅦD、因子ⅨE、因子Ⅹ10、凝血因子中称为组织因子的是:A、因子ⅡB、因子ⅢC、因子ⅦD、因子ⅨE、因子Ⅹ11、属于凝血因子的是:A、Mg2+B、Ca2+C、Fe2+D、Cu2+E、Zn2+12、有关成熟红细胞代谢特点的叙述哪项是错误的?A、细胞内的葡萄糖约5%~10%经磷酸戊糖途径分解B、糖酵解是主要的糖代谢途径C、细胞膜上离子泵的正常功能靠糖酵解产生的A TP维持D、糖酵解途径主要是通过2、3—BPG途径生成乳酸E、高浓度的GSH是细胞内主要的抗氧化剂13、成熟红细胞具有A、DNA合成B、RNA合成C、蛋白质合成D、三羧酸循环E、糖酵解14、6—磷酸葡萄糖脱氢酶缺乏的患者,体内哪条途径不能正常进行:A、糖酵解B、糖异生C、糖原分解D、糖的有氧氧化E、磷酸戊糖途径15、有关红细胞内ATP的功能错误叙述是:A、提供能量B、合成膜上脂质C、合成谷胱甘肽D、维持膜上“钠泵”的正常运转E、维持膜上“钙泵”的正常运转16、红细胞中将GSSG还原为GSH的主要供氢体是:A、FADH2B、FMNH2C、NADH + H+D、NADPH + H+E、巯基乙醇17、2,3—BPG的主要作用是:A、使糖酵解的作用加快B、作为血红蛋白带氧的载体C、调节血红蛋白的带氧功能D、有利于O2的运输E、促进NADH的生成18、成熟红细胞内磷酸戊糖途径所生成的NADPH的主要功能是:A、合成膜上胆固醇B、提供能量C、合成脂肪D、还原MHbE、维持GSH的正常水平19、血红素合成原料是:A、琥珀酰C O A、甘氨酸、Fe 3+B、琥珀酰C O A、谷氨酸、Fe 2+C、琥珀酰C O A、甘氨酸、Fe 2+D、琥珀酸、甘氨酸、Fe 2+E、乙酰C O A、谷氨酰胺、Fe 2+20、血红素合成过程中的限速酶是:A、Fe2+螯合酶B、δ氨基γ酮戊酸(ALA)合酶C、ALA脱水酶D、尿卟啉原Ⅲ合成酶E、粪卟啉原Ⅲ氧化脱羧酶21、ALA合酶的辅酶是:A、辅酶ⅠB、辅酶ⅡC、辅酶AD、磷酸吡哆醛E、磷酸吡哆胺22、关于“血红蛋白中的血红素的合成阶段”错误的说法是:A、骨髓的早幼红细胞阶段B、骨髓的中幼红细胞阶段C、骨髓的晚幼红细胞阶段D、骨髓的网织红细胞阶段E、成熟红细胞阶段23、红细胞糖酵解的特点之一是产生,它具有调节血红蛋白的运氧能力:A、2-磷酸甘油酸B、3-磷酸甘油酸C、1,3-磷酸甘油酸D、2,3-磷酸甘油酸E、3-磷酸甘油醛24、促红细胞生成素主要生成于:A、肝B、肺C、肾D、脾E、小肠25、关于血红素的合成,哪项是错误的?A、合成血红素的关键酶是ALA合成酶B、合成起始于线粒体,完成于胞浆C、ALA合酶受血红素反馈抑制D、促红细胞生成素可促进血红素合成E、合成的基本原料是Gly、琥珀酰CoA、Fe2+(二)填空题1、正常人体的血液总量约占体重的,血液在体外凝固后析出的淡黄色透明液体为;血液加入适量抗凝剂后离心,上清液为,血清与血浆的主要区别是。
2、根据来源和作用可将血浆中的酶分为、、。
3、血液中的NPN主要是代谢的终产物。
4、醋酸纤维素薄膜电泳可将血清蛋白质依次分为、、、、和五种成分。
5、血浆中具有免疫作用的是和。
激活补体系统的是。
6、除外,几乎所有的血浆蛋白质均为糖蛋白,N-或O-连接的寡糖链包含了许多生物信息。
7、按组成可将血浆蛋白质分为、两大类。
8、正常人血浆胶体渗透压的大小取决于血浆蛋白质的,对维持血浆胶体渗透压作用最大的是。
9、血浆中主要有种凝血因子。
内源性凝血系统与外源性凝血系统虽启动过程不同,但都需激活因子Ⅹ,一旦形成,就进入共同的通路————酶的生成和蛋白的形成。
10、因子Ⅲ是唯一不存在于正常人血浆中的凝血因子又称。
11、成熟红细胞保留了、等代谢途径,以供给红细胞能量、保护红细胞的作用。
12、红细胞的糖酵解存在支路。
13、2,3—BPG的主要作用是调节血红蛋白的携氧功能,血红蛋白对氧的亲和力。
还能。
14、红细胞中维持GSH的主要还原力是,高铁血红蛋白还原酶的辅因子主要是。
15、血红素是在有核红细胞及网织红细胞阶段于细胞的及中合成。
(三)名词解释1、血清酶2、血浆功能酶3、外分泌酶4、细胞酶5、Non- Protein Nitrogen(四)简答题1、简述血浆蛋白质的主要功能2、红细胞在发育过程中的代谢特点3、简述临床上应用丙酸睾丸酮及其衍生物治疗再生障碍性贫血的生化机理(五)论述题1、试述成熟红细胞糖酵解的特点2、红细胞中的磷酸戊糖途径及作用。
3、促红细胞生成素调节红细胞生成的机理4、2,3—BPG如何影响Hb的氧合功能?参考答案(一)A型题1.B2.B3.A4.C5.C6.B7.C8.D9.B 10.B11.B 12.D 13.E 14.E 15.B 16.D 17.C 18.E 19.C20.B 21.D 22.E 23.D 24.C 25.B(二)填空题1、8% 血清血浆血清中不含纤维蛋白原2、血浆功能酶外分泌酶细胞酶3、蛋白质和核酸4、清蛋白α1—球蛋白α2—球蛋白β—球蛋白γ—球蛋白5、抗体补体抗原抗体复合物6、清蛋白7、单纯蛋白结合蛋白8、摩尔浓度清蛋白9、14 Xa 凝血纤维10、组织11、糖酵解磷酸戊糖途径12、2,3—BPG13、降低氧化供能14、NADPH NADH15、线粒体胞浆(三)名词解释:1、血清酶——血浆中含有的功能酶、外分泌酶和细胞酶的统称。
2、血浆功能酶——主要在血浆中发挥催化作用的酶,大多由肝合成后分泌入血。
如凝血酶。
3、外分泌酶——来源于外分泌腺的酶,只有极少量逸入血浆,在血浆中的活性与其分泌腺体的功能状态有关。
如胰淀粉酶。
4、细胞酶——存在于细胞和组织内参与物质代谢的酶类,正常时在血浆中含量甚微。
如GPT(ALT)。
5、NPN ——非蛋白氮。
血液中非蛋白含氮物(包括尿素、尿酸、肌酸、肌酐、胆红素、氨基酸、氨和胺类等)所含氮的总称。
(四)简答题1、血浆蛋白质的功能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维持血浆的胶体渗透压(2)维持血浆的正常pH值(3)运输作用(4)营养作用(5)催化作用(6)血液凝固及纤溶作用(7)免疫作用2、在幼红细胞发育成网织红细胞至成熟红细胞的过程中,先发生细胞核的消失,继而线粒体和核蛋白体等细胞器、亚细胞结构消失,伴随而来的是多种代谢功能的逐渐丧失。
成熟红细胞只保留糖酵解和磷酸戊糖途径两条代谢,为其提供能量和还原力。
3、丙酸睾丸酮及其衍生物在体内的代谢产物对骨髓中ALA合酶的合成有诱导作用,从而促进血红素的合成。
(五)论述题1、成熟红细胞每日利用25g葡萄糖,其中90-95%进行糖酵解,糖酵解是红细胞获得能量的唯一途径。
产生的A TP主要用于维持红细胞膜离子泵的正常功能、脂质的更新及NAD+的生物合成。
红细胞内糖酵解存在2,3-BPG支路,2,3-BPG的作用是调节血红蛋白的携氧能力,又是红细胞内能量的储存形式。
2、磷酸戊糖途径消耗进入红细胞总葡萄糖的5-10%,为红细胞提供还原性物质NADPH,主要用以维持谷胱甘肽还原性,并参与高铁血红蛋白的还原。
GSH的重要功能是保护红细胞膜蛋白、血红蛋白及酶的巯基等免受氧化剂(如H2O2)的毒害,从而维持红细胞的正常功能。
高铁血红蛋白(铁为Fe3+)不能携带氧。
3、促红细胞生成素在肾合成,缺氧时即释放入血。
是促进红细胞生长的因子,可同原始及幼稚红细胞的膜受体结合,加速有核红细胞的成熟以及血红素和血红蛋白的合成,促使有核红细胞的繁殖和分化。
4、Hb不带氧时为α2β2四聚体,在两个β亚基之间与一分子2,3-BPG连接(2,3-BPG分子上的羧基和磷酸基均可解离,故带有高密度负电荷,与β亚基荷正电荷基团间以盐键相连)。
2,3-BPG与β亚基的结合使血红蛋白处于脱氧构象,从而降低血红蛋白对O2的亲和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