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文论练习题库参考答案
中国古代文论史试卷及参考答案
![中国古代文论史试卷及参考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4a2c0b8d0b1c59eef8c7b4f5.png)
中国古代文论史试卷及参考答案绪论基本知识1.儒家的文学教化论是从先秦到汉代逐渐形成的。
2.一般而言,儒家思想主要影响文学的外部规律方面,而道家思想主要影响文学的内部规律方面。
3.中国古代文学理论的概念和范畴主要受到中国古代传统感悟式直觉思维方式和辩证法思想因素的影响。
4.意境说和教化说是中国古代文学理论体系的两大支柱。
5.诗话的源起,应以欧阳修的?六一诗话?为最早。
6.何文焕的?历代诗话?,丁福保的?历代诗话续编?、?清诗话?,郭绍虞等的?清诗话续编?是重要的诗话资料的汇编。
7.?词话丛编?的编者是唐圭璋。
8.最早运用评点的批评方法的批评家是南宋末年的刘辰翁。
9.金圣叹把评点的批评方法推向了顶峰。
10.重要的文学评点有毛宗岗的?三国演义?评点、张竹坡的?金瓶梅?评点和脂砚斋的?红楼梦?评点。
思考题1.简述中国古代文论的民族特色。
中国古代文论的民族特色与中国古代的社会形态、中华民族的文化背景与思维方式,以及中国文学的特点及其演变开展等因素的影响有关。
〔1〕中国古代文学理论历史悠久,独具体系,有其深刻性与正确性,但变革缓慢,也有保守落后的一面。
〔2〕由于受到古代社会农业性和宗法性的影响,中国古代文学理论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一致,重视道德实践,强调文学的社会内容及其教化作用。
〔3〕中国古代文学理论的概念、范畴往往是抽象与具体、概括与体验的统一,其内涵既有确定性,又有多义性。
〔4〕受中国古代文学传统的影响,中国古代文论偏重于表现〔抒情言志〕,开展为义意境说和教化说为两大支柱的文学理论体系,不同于西方偏重于再现〔摹仿〕,开展为以典型说为核心的文学理论体系。
〔5〕由于汉语独特的构造和声律特点,中国古代文学理论也从中总结出一套构造形式和使用技巧。
“古雅〞的审美范畴和“复古〞的文学思潮也是中国古代文论的一个重要特色。
〔6〕由于中国古代文学家和批评家往往一身二任,故其理论批评文字也往往也具有浓烈的文学性。
2.简述中国古代文学理论的表现形态。
中国古代文论练习题库参考答案
![中国古代文论练习题库参考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d7db0abe81c758f5f61f6767.png)
华中师范大学网络教育学院《中国古代文论》练习测试题库参考答案一、填空题1、汉2、《典论·论文》3、《文赋》4、《诗品》5、《文心雕龙》6、曹丕、《典论·论文》7、性格8、《结构第一》、9、《词论》10、王昌龄11、王骥德12、立德、立功、立言13、类比推理、整体观照、直觉感悟14、周代的礼乐思想春秋战国时代的诸子思想15、《易传》16、《诗》《书》《礼》《易》《春秋》17、《诗经》《楚辞》和汉赋。
18、《乐记》19、阳刚阴柔20、感物、因事、浩叹人生。
21、想象心理、灵感心理、驾驭语言的心理能力。
22、直寻说、三义说、滋味说。
23、儒、道、释24、意境说、载道说、妙悟说二、名词解释1、发愤著书:是司马迁也是汉代最重要的文论命题。
《太史公自序》云:“《诗三百》篇,大抵贤圣发愤之所作也。
此人皆意有所郁结,不得通其道也。
”司马迁指出,“愤”是作家“意有所郁结”的情绪状态,即心理受压抑而不得伸展的状态。
作家怨愤郁结,“不得通其道”,从而借创作发挥疏通,以恢复心理平衡.2、诗无达诂:是董仲舒论《诗》时提出的关于文学欣赏的一个重要文学理论命题,达即通达、晓畅,此命题是指说诗没有通达完备的解说,不同读者对同一首诗有不同的解释。
3、象外之象:这是司空图关于诗歌形象特点、意境创造和诗歌所呈现出来的艺术效果所提出的重要命题。
“象外之象”中的前一个“象”指作品本身艺术形象,即艺术作品中的所描述的物象,后一个“象”则是读者依据作品所描写的具体形象,通过想象、联想重新创造出来的意境和形象。
4、兴趣说:严羽提出的有关诗歌特质的一个重要范畴。
所谓“兴趣“就是指诗歌具有即景生情、情景妙合、情趣无穷的诗美特质,往往景真情切,不露人工痕迹,具有浑然天成的艺术风貌。
5、滋味说:钟嵘提出的一个重要范畴。
有两层含义:一是作为动词的品味、鉴赏;二是作为名词的味道、滋味、余味。
它是钟嵘评价诗歌高下的一个重要标准。
“有滋味”就是指作品在描写外物、抒发情感方面达到的淋漓尽致、尽善尽美的程度。
《中国古代文论》试题及参考答案
![《中国古代文论》试题及参考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7e27bce6ce2f0066f5332266.png)
《中国古代文论》试题及参考答案一、填空题1.孟子对儒家文艺思想发展的突出贡献在于他的“与民同乐”的文艺美学思想,以及“”与“”的文学批评方法论。
2.司马迁在《报任少卿书》(即《报任安书》)中,根据历史上许多伟人的事迹,概括出“”说,这是一种进步的文学思想。
3.《毛诗大序》认为诗歌创作要合乎“发乎情,”的原则,而在批评黑暗现实方面,又必须“主文而谲谏”,反映了儒家的文艺思想。
4.陆机《文赋》把文体分为十类,并具体概括了其风格特征,其中提出了“诗而绮靡”,“赋而浏亮”。
可以看出他对文学艺术的两个重要特征:感情与形象有了极为深刻的认识。
5.钟嵘《诗品》把五言诗人分为两个大的系统,以《》和《》分别为其源头风、骚并举,探源溯流,评价极为深刻。
6.韩愈继承了孟子的“养气”说提出了“”之论,又继承了司马迁的“发愤著书”说提出了“”论。
7.“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这一著名的论断出自唐代的大诗人、文学理论批评家的著名书信体论文《》。
8.在《论词》中,李清照力主要严格区分诗与词的界限,提出了词“”的著名观点,这是比较符合诗词发展的实际情况的。
9.张炎在《词源》里首先确立了“雅正”的审美标准(见《词源序》),又提出了“”和“”的审美要求,并分别列专节对二者进行了论述。
10.袁宏道为了抨击七子派的摹拟复古之风,提出了“,不拘格套”的口号,因而提出了“”说的诗学主张。
11.诗歌创作都面临如何表现其对象的问题,清代王士祯的“神韵”说主张对审美对象的表现应该做到“不着,尽得”。
12.王国维继承了唐代以来许多文学理论批评家的有关理论观点,并受到康德、叔本华的理论影响,在《人间词话》里提出了贯穿其文学思想的理论核心“”说,使有关意境的理论达到了最为完善、系统、深刻的水平。
二、名词解释(每小题5分,共10分)1.(庄子的)”虚静”说2.(李渔戏曲创作的)“立主脑”说三、单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10分)1.《论语‘为政》记孔子说:“《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 )。
古代文论试题及答案
![古代文论试题及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80683e4cb5daa58da0116c175f0e7cd1842518ff.png)
古代文论试题及答案# 古代文论试题及答案一、选择题1. “文以载道”是哪位古代文论家的主张?A. 孔子B. 孟子C. 荀子D. 韩愈答案:D2. “诗言志”最早见于哪部古代典籍?A. 《诗经》B. 《尚书》C. 《易经》D. 《春秋》答案:A3. “文心雕龙”是哪位文论家的作品?A. 王勃B. 刘勰C. 杜甫D. 韩愈答案:B4. “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是哪位诗人的观点?A. 李白B. 杜甫C. 白居易D. 王之涣答案:B5. “意境”一词最早见于哪位文论家的论述?A. 王夫之B. 刘勰C. 陆机D. 王安石答案:C二、填空题1. 古代文论中的“________”是指文章的内在精神和外在形式的统一。
答案:文质彬彬2. “________”是中国古代文学批评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指的是文学作品中所蕴含的深远意义。
答案:意蕴3. 古代文论中“________”是指文学作品的构思和布局。
答案:章法4. “________”是中国古代文论中对诗歌创作的一种要求,强调诗歌要抒发真情实感。
答案:真情实感5. “________”是中国古代文论中对文学作品的一种评价标准,强调作品的内在美和外在美的和谐统一。
答案:文质兼美三、简答题1. 简述“文以载道”的内涵及其在古代文论中的地位。
答案:文以载道是中国古代文论中的一个重要观点,主张文学作品应当承载和传达道德理念和思想。
这一观点强调文学不仅是艺术创作,更是道德教化的工具。
在古代文论中,文以载道被视为文学作品的核心价值观之一,对后世文学创作和批评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 论述“意境”在中国古代诗歌创作中的作用。
答案:意境是中国古代诗歌创作中的核心概念,指的是诗人通过语言艺术的运用,创造出一种超越现实、富有情感色彩和哲理深度的艺术空间。
意境的营造可以使诗歌具有更加丰富的内涵和更深远的思考空间,使读者在欣赏诗歌的同时,能够产生共鸣和联想,从而达到情感的交流和思想的启迪。
华中师大《中国古代文论》练习测试题库及答案
![华中师大《中国古代文论》练习测试题库及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37ca611059eef8c75fbfb3b3.png)
华中师范大学网络教育《中国古代文论》练习测试题库及答案一、填空题1、《乐记》是代儒家文论的重要总结。
2、曹丕的《》是中国文论史上第一篇现存的文学理论专文。
3、《》是中国文论史上第一篇讨论文学创作全过程的专论4、《》是中国第一部诗论专著。
5、清代章学诚评价《》为“体大思精”、“笼罩群言”。
6“盖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语出的《》。
7、清代最富于创造性的小说评点家金圣叹在评点《水浒传》时,提出了人物理论。
8、“立主脑”是清代戏曲理论家李渔在《闲情偶寄》的《》篇中提出的。
9、我国古代第一篇词论专文是《》。
10、“诗有三境”是唐代提出的关于诗歌意境创造的看法。
11、《曲律》的作者是。
12、儒家有三不朽:、、。
13、中国古代文论诗性的思维方式,大体上分为、、。
14、先秦的思想文化主要指和。
15、《》最显著的特点是兼容了儒道两家的思想,成为实行儒道互补的最早的成功典范。
16、儒家将经籍《》《》《》《》《》尊为五经。
17、汉人的文学评论对象主要有三方面即《》《》和汉赋。
18、是我国古代第一部较系统的音乐理论著作。
19、曹丕将文气大致上分为两类,清为之气,浊为之气。
20、作为创作时作家的心理特征,缘情又有三种情况即、、。
21、陆机论的主体心理包括:、、驾驭语言的心理能力。
22、钟嵘的文论思想分为:吟咏情性说、、、。
23、三教是指:、、三种文化思想。
24、儒道释三种文化对唐宋金元文论的影响表现在:、、三大理论中。
25、金圣叹评点《庄子》、《离骚》、《史记》、杜诗、《水浒》、《西厢》,合称“”。
26、墨子的学说与儒家并称“”。
墨子的文艺思想,集中体现在《》篇中。
27、萧统的《文选序》揭示“”了是选文的标准。
28、《庄子》"得意忘言"和"言不尽意"说主要是指。
29、司马迁认为:真正伟大的作品,大都是作家坚持理想和正确的政治主张,而遭到统治势力迫害后,为了抗争迫害而坚持斗争的产物,并因而总结出了“”。
古代文论答案
![古代文论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1b120147767f5acfa1c7cd08.png)
中国古代文论试题参考答案一、填空(每空1分,共20分)1、文以载道2、以意逆志知人论世3、庄子言和意4、发愤著书5、止乎礼义6、文赋7、滋味8、雅颂9、诗经楚辞10、气盛言宜不平则鸣11、独抒性灵性灵12、一字风流13、境界二、单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10分)1.D 2.D 3.D 4.A 5.A三、名词解释(每小题10分,共30分)1、陆机的缘情说所谓“诗缘情”就是说诗歌是因情而发的,是为了抒发作者的感情的,这比先秦和汉代的“情志”说又前进了一步,更加强调了情的成分。
这是魏晋时代文学自觉的重要表现。
陆机讲“诗缘情”而不讲“言志”,使诗从“止乎礼义”的束缚中解脱出来。
又讲“赋体物而浏亮”,“体物”就是要描绘事物的形象。
“缘情”、“体物”就是要诗赋的文学作品注重感情与形象,说明陆机对文学的艺术特征的了解又在前人基础上大大深入了步。
2、刘勰的“风骨论”:刘勰在《文心雕龙·风骨》篇中提出他著名的风骨论。
风当是一种表现得鲜明爽朗的思想感情;而骨则当是一种精要劲健的语言表达。
“风”和“骨”是相辅相成的,无“风”则无“骨”,“风”和“骨”不可能单独存在。
从某种意义上看,风骨可以看作是文学作品的某种艺术风格,但不同于体现作家个性的一般意义上的艺术风格,如典雅、远奥等,它具有普遍性,是文学创作中作家普遍追求的审美特征,也是文学作品在内容与形式上应具有的风貌。
“风骨”说对后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后代创作家和文论家无不标榜“风骨”以反对柔靡繁缛的文风。
3、李贽的“童心”说“童心”说是李贽在他的《童心说》一文中提出来的,他说:“天下之至文,未有不出于童心焉者也。
苟童心常存,则道理不行,闻见不立,无时不文,无人不文,无一样创制体格文字而非文者。
”什么是“童心”呢?他说:“夫童心者,真心也,……夫童心者,绝假纯真,最初一念之本心也。
若失却童心,便失却真心;失却真心,便失去真人。
”因此,所谓童心,即童子之心,即不含一丝一毫虚假的真心,是不受“道理”、“闻见”(指儒家的正统思想教条)熏染的心。
古代文论试题及答案
![古代文论试题及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99a463353d1ec5da50e2524de518964bce84d240.png)
古代文论试题及答案一、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 “文以载道”这一观点最早由谁提出?A. 孔子B. 孟子C. 韩愈D. 柳宗元答案:C2. “诗言志”这一说法最早见于哪部著作?A. 《诗经》B. 《尚书》C. 《礼记》D. 《春秋》答案:A3. 下列哪部作品不属于《文心雕龙》的范畴?A. 《神思》B. 《体性》C. 《文赋》D. 《诗品》答案:D4. “文质彬彬”这一成语出自哪位古代文论家?A. 司马迁B. 班固C. 刘勰D. 王充答案:C5. “文以气为主”这一观点是由谁提出的?A. 王羲之B. 王勃C. 王安石D. 苏轼答案:B6. “文以载道”与“文以明道”有何不同?A. 没有不同B. “文以载道”强调文的教化功能,“文以明道”强调文的阐释功能C. “文以载道”强调文的阐释功能,“文以明道”强调文的教化功能D. “文以载道”强调文的抒情功能,“文以明道”强调文的议论功能答案:B7. “诗缘情而绮靡”这一观点是由谁提出的?A. 李白B. 杜甫C. 王昌龄D. 李商隐答案:B8. “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这一观点是由谁提出的?A. 韩愈B. 柳宗元C. 欧阳修D. 苏轼答案:A9. “文以载道”与“文以明道”在古代文论中的地位如何?A. 同等重要B. “文以载道”更为重要C. “文以明道”更为重要D. 两者地位无法比较答案:A10. “文质彬彬”中的“文”指的是什么?A. 文章B. 文学C. 文采D. 文字答案:A二、填空题(每题2分,共20分)1. “文以载道”这一观点最早由唐代文论家________提出。
答案:韩愈2. 《文心雕龙》是南北朝时期文论家________的作品。
答案:刘勰3. “诗言志”这一说法最早见于《诗经》中的________篇。
答案:《大序》4. “文质彬彬”中的“质”指的是文章的________。
答案:内容5. “文以气为主”这一观点强调了文章的________。
古代文论试题及答案
![古代文论试题及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90ece5abd4bbfd0a79563c1ec5da50e2524dd1c3.png)
古代文论试题及答案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10分)1. “文以载道”这一观点最早由谁提出?A. 孔子B. 孟子C. 韩愈D. 朱熹答案:C2. 下列哪部作品不是《文心雕龙》中所提到的?A. 《诗经》B. 《左传》C. 《史记》D. 《红楼梦》答案:D3. “诗言志”这一理念最早见于哪部典籍?A. 《尚书》B. 《诗经》C. 《礼记》D. 《易经》答案:B4. “赋、比、兴”是哪位古代文论家提出的?A. 孔子B. 孟子C. 刘勰D. 王勃答案:A5. “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是哪位诗人的主张?A. 李白B. 杜甫C. 王维D. 苏轼答案:B二、填空题(每题2分,共10分)1. 古代文论中,________被誉为“诗圣”,其诗歌作品以深沉的忧国忧民情怀著称。
答案:杜甫2. 《文心雕龙》是南朝梁代文学理论家________所著的一部文学理论著作。
答案:刘勰3. “文以载道”是唐代文学家________提出的文学创作原则。
答案:韩愈4. 古代文论中,________是诗歌创作中的一种重要手法,指的是通过对比来突出主题。
答案:比5. “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是宋代文学家________对诗歌与绘画艺术关系的高度概括。
答案:苏轼三、简答题(每题10分,共20分)1. 简述《文心雕龙》的主要贡献。
答案:《文心雕龙》是中国古代文学理论的集大成之作,它系统地总结了前代文学创作的经验和理论,提出了一系列关于文学创作、批评和鉴赏的原则和方法。
书中对文学的本质、功能、风格、技巧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对后世文学创作和文学理论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 阐述“诗言志”在古代文论中的意义。
答案:“诗言志”是中国古代文论中的一个重要观点,它强调诗歌创作应该表达诗人的思想感情和志向抱负。
这一观点认为,诗歌不仅仅是一种艺术形式,更是一种情感和思想的传达工具。
通过诗歌,诗人可以抒发自己的情感,表达对社会、自然和人生的认识和态度,从而实现个人情感与社会现实的有机结合。
《中国古代文论》考试题及答案
![《中国古代文论》考试题及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666b1e5be418964bcf84b9d528ea81c758f52ece.png)
《中国古代文论》考试题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20分)1.(孔)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_______。
”(《论语为政》)2. 孟子提出了“_______”说和“_______”说,的确是比较科学的文学批评方法。
3.《毛诗大序》说:“故诗有六义焉:一曰:_______,二曰_______,三曰_______,四曰_______,五曰_______,六曰_______。
4. 曹丕在《_______》中提出了“文以气为主”的著名论断。
5.陆机在《文赋》中提出了“_______”说,主张诗歌重在抒发感情,实际上起到了使诗歌的抒情不受“止乎礼义”束缚的巨大作用。
6.陈子昂在《与东方左史虬修竹篇序》中提出了“_______”和“_______”说,要求文章寄怀深远,言之有物,因物喻志,托物起情,意想鲜明、语言精警。
7.李清照在《词论》提出了词“_______”的著名观点;张炎的《词源》则对词提出了“_______”和“_______”的审美要求。
8.明代后期的思想家李贽主张文学要表现真心,提出“_______”说;而后受其影响的以袁宏道为代表的公安派则提出“_______”说。
9.清代的李渔在《_______》中认为戏曲创作要“立主脑”这是指一部戏曲的要有主要人物和中心情节。
10.王国维在他的文学理论批评著作《_______》中提出了著名的“境界说”,这是他的文学批评理论的核心。
二、名词解释(每小题5分,共10分)1. .(曹丕的)“文以气为主”说:2.(司空图的)“四外”说:三、单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10分)1 . 最先提出“养气”说的先秦思想家是()。
A.孟子B.老子C.孔子D.庄子2 . 司马迁根据历史上的许多伟人因遭困厄而著书的事迹,概括出了()。
A.“不平则鸣”说B.“疾虚妄”说C.“文章为时为事而作”说D.“发愤著书”说3. 提出作诗“取境”有难、易两种情况的古代诗论家是()。
古代文论试题及答案 17页
![古代文论试题及答案 17页](https://img.taocdn.com/s3/m/f00e90cf6137ee06eff9180f.png)
《中国古代文论》复习资料(1)选择题第一章:先秦1、教材认为:孔子所代表的儒家文艺观,大体上表述于以(A)A、“兴观群怨”为核心的批评观B、“诗教”为核心的文艺观及其对《诗经》的批评C、“尽善尽美”为核心的美学观D、“思无邪”为核心的批评观2、孔子的“诗可以兴”中的“兴”,朱熹解释为(A)A、“感发志意”和“托物兴辞”B、“引譬连类”C、“考见得失”D、“和而不流”3、孔子在《论语•八佾》中说:《韶》乐是(A)A、“尽美矣,又尽善也”B、“尽美矣,未尽善也”C、“未尽美也,亦未尽善也”D、“尽善矣,未尽美也”4、教材认为,孟子“以意逆志”的“意”,从他的思想体系及他说诗的状况来看,乃是指(C)A、作者之意B、作品之意C、读者之意D、古人之意5、孟子在《万章下》中说:“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
是尚友也。
”这里的“其人”是指(D)A、圣人B、今人C、读者D、作者6、教材指出,孟子的“与民同乐”的文艺美学思想正是在其“仁政”与“民本”思想的前提下形成的。
其哲学基础是孟子的(A)A、“仁政”理论B、人性无善恶理论C、人性恶理论D、人性善理论7、孟子“知言养气”说中的“养气”应该是指作家应该(B)A、静心修养,达到“虚静”的精神状态B、从人格修养入手,培养自己高尚的道德品质C、通过修炼,达到阴阳二气和谐一致D、通过修炼,培养自己的阳刚之气8、《庄子》文艺美学思想之核心,教材认为是(C)A、“仁政”和人性论B、“虚静”和“物化”C、崇尚自然,反对人为D、“得意忘言”和“言不尽意”9、《庄子》“得意忘言”和“言不尽意”说主要是指(C)A、文学作品只要思想正确,不必追求语言美B、读者懂得作品主题思想即可,不必欣赏语言C、文学作品要含蓄,有回味,追求意在言外D、文学作品意思与语言并重,不能偏废10、中国古代文学创作与理论偏于浪漫主义、象征主义,这是受到(B)A、《孟子》“知言养气”说的影响B、《庄子》较深的影响C、孔子关于“诗可兴”、“可以怨”的影响D、孔子“思无邪”说的影响第二章:两汉1、司马迁认为:真正伟大的作品,大都是作家坚持理想和正确的政治主张,而遭到统治势力迫害后,为了抗争迫害而坚持斗争的产物,并因而总结出了(B)A、“直谏”说B、“发愤著书”说C、文应“实录”说D、“疾虚妄”说2、《毛诗大序》的作者据《汉书》的《儒林传》、《艺文志》应该是(A)A、卫宏B、刘安C、孔子D、毛公3、《毛诗大序》认为:诗歌创作要合乎“发乎情,止乎礼义”,而在揭露和批评黑暗方面,又必须(C)A、“劝百而讽一”B、“怨而怒”C、“主文而谲谏”D、“风以动之,教以化之”4、“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
《中国古代文论》题库及答案
![《中国古代文论》题库及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805304e28e9951e79b8927b1.png)
《中国古代文论》题库及答案一、注明下列文献的作者及年代:1、《典论·论文》2、《文选序》3、《戏为六绝句》5、《与元九书》6、《送孟东野序》7、《六一诗话》8、《雪涛阁集序》9、《文赋》10、《诗品》11、《诗品序》12、《文心雕龙》13、《沧浪诗话》14、《闲情偶记》15、《与东方左史虬修竹篇序》16、《汉书·艺文志》17、《答韦中立论师道书》18、《论诗三十首》19、《答洪驹父书》20、《夕堂永日绪论》21、《答吴充秀才书》22、《仲兄字文甫说》23、《忠义水浒传序》24、《原诗》25、《书汤海秋诗集后》26、《论小说与群治之关系》27、《文选序》28、《答吕姜山》29、《人间词话》30、《楚辞章句序》31、《史记·太史公自序》32、《春秋繁露》33、《淮南子》34、《词源》35、《市井艳词序》36、《西游记题词》37、《论文偶记》38、《诗式》39、《答李翊书》40、《录鬼薄序》41、《论衡·超奇》42、《上崔华州书》43、《上人书》44、《书黄子思诗集后》45、《论词》46、《岁寒堂诗话》47、《论诗诗》48、《艺苑卮言》49、《曲律》50、《诗归序》51、《序山歌》52、《鬲津草堂诗集序》53、《儒林外史序》54、《答沈大宗伯论诗书》55、《花部农谭序》56、《宋四家词选目录序论》57、《复庄卫生书》58、《古谣谚序》59、《人境庐诗草自序》60、《论白话与维新之本》61、《国故论衡·文学总略》62、《二十世纪大舞台发刊词》63、《摩罗诗力说》(近代·鲁迅)二、填空题:1、在中最早提到了中国古代文学理论中的“诗言志”理论。
2、孔子重视《诗》的社会政治伦理作用,在《论语·阳货》中说:“诗可以,可以,可以,可以。
”3、墨子所说的“三表”法,指在《墨子·非命上》中提出的:“,,。
”4、代表中国古代文论“诗教”传统正式形成的典籍是。
华中师大《中国古代文论》练习测试题库及答案
![华中师大《中国古代文论》练习测试题库及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c4e110246d85ec3a87c24028915f804d2b1687ab.png)
华中师大《中国古代文论》练习测试题库及答案华中师范大学网络教育《中国古代文论》练习测试题库及答案一、填空题1、《乐记》是代儒家文论的重要总结。
2、曹丕的《》是中国文论史上第一篇现存的文学理论专文。
3、《》是中国文论史上第一篇讨论文学创作全过程的专论4、《》是中国第一部诗论专著。
5、清代章学诚评价《》为“体大思精”、“笼罩群言”。
6“盖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语出的《》。
7、清代最富于创造性的小说评点家金圣叹在评点《水浒传》时,提出了人物理论。
8、“立主脑”是清代戏曲理论家李渔在《闲情偶寄》的《》篇中提出的。
9、我国古代第一篇词论专文是《》。
10、“诗有三境”是唐代提出的关于诗歌意境创造的看法。
11、《曲律》的作者是。
12、儒家有三不朽:、、。
13、中国古代文论诗性的思维方式,大体上分为、、。
14、先秦的思想文化主要指和。
15、《》最显著的特点是兼容了儒道两家的思想,成为实行儒道互补的最早的成功典范。
16、儒家将经籍《》《》《》《》《》尊为五经。
17、汉人的文学评论对象主要有三方面即《》《》和汉赋。
18、是我国古代第一部较系统的音乐理论著作。
19、曹丕将文气大致上分为两类,清为之气,浊为之气。
20、作为创作时作家的心理特征,缘情又有三种情况即、、。
21、陆机论的主体心理包括:、、驾驭语言的心理能力。
22、钟嵘的文论思想分为:吟咏情性说、、、。
23、三教是指:、、三种文化思想。
24、儒道释三种文化对唐宋金元文论的影响表现在:、、三大理论中。
25、金圣叹评点《庄子》、《离骚》、《史记》、杜诗、《水浒》、《西厢》,合称“”。
26、墨子的学说与儒家并称“”。
墨子的文艺思想,集中体现在《》篇中。
27、萧统的《文选序》揭示“”了是选文的标准。
28、《庄子》"得意忘言"和"言不尽意"说主要是指。
29、司马迁认为:真正伟大的作品,大都是作家坚持理想和正确的政治主张,而遭到统治势力迫害后,为了抗争迫害而坚持斗争的产物,并因而总结出了“”。
《中国古代文论》练习测试题库
![《中国古代文论》练习测试题库](https://img.taocdn.com/s3/m/cfab15619a6648d7c1c708a1284ac850ad0204d1.png)
《中国古代文论》练习测试题库一、填空题1、《乐记》是代儒家文论的重要总结。
2、曹丕的《》是中国文论史上第一篇现存的文学理论专文。
3、《》是中国文论史上第一篇讨论文学创作全过程的专论4、《》是中国第一部诗论专著。
5、清代章学诚评价《》为“体大思精”、“笼罩群言”。
6“盖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语出的《》。
7、清代最富于创造性的小说评点家金圣叹在评点《水浒传》时,提出了人物理论。
8、“立主脑”是清代戏曲理论家李渔在《闲情偶寄》的《》篇中提出的。
9、我国古代第一篇词论专文是《》。
10、“诗有三境”是唐代提出的关于诗歌意境创造的看法。
二、名词解释1、发愤著书:2、诗无达诂:3、象外之象:4、兴趣说:5、滋味说:三、简答题1、中国古代文论的思维方式有哪些特征?2、从"理论形态"的层面谈谈古代文论的诗性特征。
3、简述先秦文论的主要特征和成就。
4、简述孔子的文论思想。
5、简述孟子的文论思想四、解读与分析1、指出下面这段话的出处(作者及篇名),简述其要义并谈谈你对这段话的理解。
论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
赋诗必此诗,定知非诗人。
诗画本一律,天工与清新。
边鸾雀写生,赵昌花传神。
2、指出下面这段话的出处(作者及篇名),简述其要义并谈谈你对这段话的理解。
大略如行云流水,初无定质,但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所不可不止,文理自然,姿态横生。
3、古人云:形在江海之上,心存魏阙之下;神思之谓也。
文之思也,其神远矣。
故寂然凝虑,思接千载;悄然动容,视通万里;吟咏之间,吐纳珠玉之声,眉睫之前,卷舒风云之色;其思理之致乎。
这段话出自哪部著作?其中的什么篇?这段话是什么意思?包含了怎样的文学理论内涵?4、若夫应感之会,通塞之纪,来不可遏,去不可止。
藏若景灭,行犹响起。
……及其六情底滞,志往神留,兀若枯木,豁若涸流。
这段话出自何人的什么著作?这段话是什么意思?它描述了文学创作中的什么现象?这种现象有何特点?五、论述1、试论儒、道两家思想对刘勰文论的影响。
《中国古代文论》题库及答案
![《中国古代文论》题库及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697f68c8b9f67c1cfad6195f312b3169a451eae4.png)
《中国古代文论》题库及答案《中国古代文论》题库及答案一、注明下列文献的作者及年代:1、《典论·论文》2、《文选序》3、《戏为六绝句》5、《与元九书》6、《送孟东野序》7、《六一诗话》8、《雪涛阁集序》9、《文赋》10、《诗品》11、《诗品序》12、《文心雕龙》13、《沧浪诗话》14、《闲情偶记》15、《与东方左史虬修竹篇序》16、《汉书·艺文志》17、《答韦中立论师道书》18、《论诗三十首》19、《答洪驹父书》20、《夕堂永日绪论》21、《答吴充秀才书》22、《仲兄字文甫说》23、《忠义水浒传序》24、《原诗》25、《书汤海秋诗集后》26、《论小说与群治之关系》27、《文选序》28、《答吕姜山》29、《人间词话》30、《楚辞章句序》31、《史记·太史公自序》32、《春秋繁露》33、《淮南子》34、《词源》36、《西游记题词》37、《论文偶记》38、《诗式》39、《答李翊书》40、《录鬼薄序》41、《论衡·超奇》42、《上崔华州书》43、《上人书》44、《书黄子思诗集后》45、《论词》46、《岁寒堂诗话》47、《论诗诗》48、《艺苑卮言》49、《曲律》50、《诗归序》51、《序山歌》52、《鬲津草堂诗集序》53、《儒林外史序》54、《答沈大宗伯论诗书》55、《花部农谭序》56、《宋四家词选目录序论》57、《复庄卫生书》58、《古谣谚序》59、《人境庐诗草自序》60、《论白话与维新之本》61、《国故论衡·文学总略》62、《二十世纪大舞台发刊词》63、《摩罗诗力说》(近代·鲁迅)二、填空题:1、在中最早提到了中国古代文学理论中的“诗言志”理论。
2、孔子重视《诗》的社会政治伦理作用,在《论语·阳货》中说:“诗可以,可以,可以,可以。
”3、墨子所说的“三表”法,指在《墨子·非命上》中提出的:“,,。
”4、代表中国古代文论“诗教”传统正式形成的典籍是。
中国古代文论试题及答案
![中国古代文论试题及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70fdeff0dc3383c4bb4cf7ec4afe04a1b071b0af.png)
中国古代文论试题及答案一、选择题1. 下列哪部作品不是出自《诗经》?A.《关雎》B.《离骚》C.《蒹葭》D.《桃夭》答案:B2. “文以载道”是哪位古代文论家提出的?A. 韩愈B. 柳宗元C. 欧阳修D. 王安石答案:A3. “诗言志”这一理论最早见于哪部著作?A.《论语》B.《孟子》C.《庄子》D.《左传》答案:A二、填空题1. “文质彬彬,然后君子”出自《______》。
答案:《论语》2. “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是______的名言。
答案:《毛诗序》3. “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是唐代文论家______的主张。
答案:白居易三、简答题1. 简述“意境”在中国古代文论中的含义。
答案:意境是指文学作品中所描绘的自然景物和作者情感相互交融而形成的一种艺术境界,它既包含了客观的景物描写,也蕴含了作者的主观情感。
2. 请解释“赋、比、兴”在《诗经》中的运用。
答案:赋是指直接陈述事物,比是指通过比喻来表达,兴则是通过触景生情来引发情感。
《诗经》中运用赋、比、兴三种手法,使得诗歌语言生动形象,情感丰富。
四、论述题1. 论述“文以载道”在中国古代文论中的地位和影响。
答案:文以载道是中国古代文论的核心思想之一,它强调文学作品应该承载道德教化的功能,反映了儒家重视文学与道德结合的传统。
这一思想影响了后世文人的创作方向,使得文学作品不仅仅是艺术表现,更是道德教化的载体。
同时,它也促进了文学与哲学、伦理学的交流与融合,丰富了中国古代文论的内涵。
中国古代文论答案.doc
![中国古代文论答案.doc](https://img.taocdn.com/s3/m/30901f3583d049649a665837.png)
《中国古代文论》作业答案一、注明下列文献的作者及年代:(每题1分)1、《典论-论文》(魏-曹丕)2、《文选序》(梁-萧统)3、《戏为六绝句》(唐-杜甫)5、《与元九书》(唐-白居易)6、《送孟东野序》(唐-韩愈)7、《六一诗话》(宋-欧阳修)8、《雪涛阁集序》(明•袁宏道)9、《文赋》(晋•陆机)10、《诗品》(梁•钟赚)11、《诗品序》(梁-钟崎)12、《文心雕龙》(梁-刘勰)13、《沧浪诗话》(宋-严羽)14、《闲情偶记》(清-李渔)15、《与东方左史虬修竹篇序》(唐-陈子昂)16、《汉书-艺文志》(汉-班固)17、《答韦中立论师道书》(唐•韩愈)18、《论诗三十首》(金-元好问)19、《答洪驹父书》(宋-黄庭坚)20、《夕堂永日绪论》(清•王夫之)21、《答吴充秀才书》(宋•欧阳修)22、《仲兄字文甫说》(宋•苏洵)23、《忠义水浒传序》(明-李贽)24、《原诗》(清-叶燮)25、《书汤海秋诗集后》(清-龚自珍)26、《论小说与群治之关系》(近代-梁启超)27、《文选序》(梁-萧统)28、《答吕姜山》(明•汤显祖)29、《人间词话》(近代•王国维)30、《楚辞章句序》(汉-王逸)31、《史记-太史公自序》(汉-司马迁)32、《春秋繁露》(汉-董仲舒)33、《淮南子》(汉-刘安)34、《词源》(元-张炎)35、《市井艳词序》(明-李开先)36、《西游记题词》(清-幔亭过客)37、《论文偶记》(清-刘大槌)38、《诗式》(唐-皎然)39、《答李翊书》(唐-韩愈)40、《录鬼薄序》(元-钟嗣成)41、《论衡•超奇》(汉-王充)42、《上崔华州书》(唐-李商隐)43、《上人书》(宋-王安石)44、《书黄子思诗集后》(宋・苏轼)45、《论词》(宋-李清照)46、《岁寒堂诗话》(宋-张戒)47、《论诗诗》(宋-陆游)48、《艺苑卮言》(明-王世贞)49、《曲律》(明•王骥德)50、《诗归序》(明-钟惺)51、《序山歌》(明•冯梦龙)52、《鬲津草堂诗集序》(清-王士稹)53、《儒林外史序》(清-闲斋老人)54、《答沈大宗伯论诗书》(清-袁枚)55、《花部农谭序》(清-焦循)56、《宋四家词选日录序论》(清-周济)57、《复庄卫生书》(近代-冯桂芬)58、《古谣谚序》(近代•刘毓松)59、《人境庐诗草自序》(近代-黄遵宪)60、《论白话与维新之本》(近代-裘廷梁)61、《国故论衡-文学总略》(近代-章炳麟)62、《二十世纪大舞台发刊词》(近代-柳亚子)63、《摩罗诗力说》(近代-鲁迅)二、填空题:(每空1分)1、在《尚书•尧典》中最早提到了中国古代文学理论中的“诗言志”理论。
中国古代文论答案
![中国古代文论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6f8fbc0fde80d4d8d15a4fe9.png)
《中国古代文论》作业答案一、注明下列文献的作者及年代:(每题1分)1、《典论·论文》(魏·曹丕)2、《文选序》(梁·萧统)3、《戏为六绝句》(唐·杜甫)5、《与元九书》(唐·白居易) 6、《送孟东野序》(唐·韩愈) 7、《六一诗话》(宋·欧阳修) 8、《雪涛阁集序》(明·袁宏道) 9、《文赋》(晋·陆机) 10、《诗品》(梁·钟嵘)11、《诗品序》(梁·钟嵘) 12、《文心雕龙》(梁·刘勰) 13、《沧浪诗话》(宋·严羽) 14、《闲情偶记》(清·李渔) 15、《与东方左史虬修竹篇序》(唐·陈子昂) 16、《汉书·艺文志》(汉·班固) 17、《答韦中立论师道书》(唐·韩愈) 18、《论诗三十首》(金·元好问) 19、《答洪驹父书》(宋·黄庭坚) 20、《夕堂永日绪论》(清·王夫之)21、《答吴充秀才书》(宋·欧阳修) 22、《仲兄字文甫说》(宋·苏洵) 23、《忠义水浒传序》(明·李贽) 24、《原诗》(清·叶燮) 25、《书汤海秋诗集后》(清·龚自珍) 26、《论小说与群治之关系》(近代·梁启超) 27、《文选序》(梁·萧统) 28、《答吕姜山》(明·汤显祖) 29、《人间词话》(近代·王国维) 30、《楚辞章句序》(汉·王逸)31、《史记·太史公自序》(汉·司马迁) 32、《春秋繁露》(汉·董仲舒) 33、《淮南子》(汉·刘安) 34、《词源》(元·张炎) 35、《市井艳词序》(明·李开先) 36、《西游记题词》(清·幔亭过客) 37、《论文偶记》(清·刘大櫆) 38、《诗式》(唐·皎然) 39、《答李翊书》(唐·韩愈) 40、《录鬼薄序》(元·钟嗣成)41、《论衡·超奇》(汉·王充) 42、《上崔华州书》(唐·李商隐) 43、《上人书》(宋·王安石) 44、《书黄子思诗集后》(宋·苏轼) 45、《论词》(宋·李清照) 46、《岁寒堂诗话》(宋·张戒) 47、《论诗诗》(宋·陆游) 48、《艺苑卮言》(明·王世贞) 49、《曲律》(明·王骥德) 50、《诗归序》(明·钟惺)51、《序山歌》(明·冯梦龙) 52、《鬲津草堂诗集序》(清·王士禛) 53、《儒林外史序》(清·闲斋老人) 54、《答沈大宗伯论诗书》(清·袁枚) 55、《花部农谭序》(清·焦循) 56、《宋四家词选目录序论》(清·周济) 57、《复庄卫生书》(近代·冯桂芬) 58、《古谣谚序》(近代·刘毓崧) 59、《人境庐诗草自序》(近代·黄遵宪) 60、《论白话与维新之本》(近代·裘廷梁)61、《国故论衡·文学总略》(近代·章炳麟) 62、《二十世纪大舞台发刊词》(近代·柳亚子) 63、《摩罗诗力说》(近代·鲁迅)二、填空题:(每空1分)1、在《尚书·尧典》中最早提到了中国古代文学理论中的“诗言志”理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华中师范大学网络教育学院《中国古代文论》练习测试题库参考答案一、填空题1、汉2、《典论·论文》3、《文赋》4、《诗品》5、《文心雕龙》6、曹丕、《典论·论文》7、性格8、《结构第一》、9、《词论》10、王昌龄11、王骥德12、立德、立功、立言13、类比推理、整体观照、直觉感悟14、周代的礼乐思想春秋战国时代的诸子思想15、《易传》16、《诗》《书》《礼》《易》《春秋》17、《诗经》《楚辞》和汉赋。
18、《乐记》19、阳刚阴柔20、感物、因事、浩叹人生。
21、想象心理、灵感心理、驾驭语言的心理能力。
22、直寻说、三义说、滋味说。
23、儒、道、释24、意境说、载道说、妙悟说二、名词解释1、发愤着书:是司马迁也是汉代最重要的文论命题。
《太史公自序》云:“《诗三百》篇,大抵贤圣发愤之所作也。
此人皆意有所郁结,不得通其道也。
”司马迁指出,“愤”是作家“意有所郁结”的情绪状态,即心理受压抑而不得伸展的状态。
作家怨愤郁结,“不得通其道”,从而借创作发挥疏通,以恢复心理平衡.2、诗无达诂:是董仲舒论《诗》时提出的关于文学欣赏的一个重要文学理论命题,达即通达、晓畅,此命题是指说诗没有通达完备的解说,不同读者对同一首诗有不同的解释。
3、象外之象:这是司空图关于诗歌形象特点、意境创造和诗歌所呈现出来的艺术效果所提出的重要命题。
“象外之象”中的前一个“象”指作品本身艺术形象,即艺术作品中的所描述的物象,后一个“象”则是读者依据作品所描写的具体形象,通过想象、联想重新创造出来的意境和形象。
4、兴趣说:严羽提出的有关诗歌特质的一个重要范畴。
所谓“兴趣“就是指诗歌具有即景生情、情景妙合、情趣无穷的诗美特质,往往景真情切,不露人工痕迹,具有浑然天成的艺术风貌。
5、滋味说:钟嵘提出的一个重要范畴。
有两层含义:一是作为动词的品味、鉴赏;二是“有滋味”就作为名词的味道、滋味、余味。
它是钟嵘评价诗歌高下的一个重要标准。
.是指作品在描写外物、抒发情感方面达到的淋漓尽致、尽善尽美的程度。
6、以己度物人类在原始时代,凡遇到自己不能理解不能解释的事物,便习惯以自身为衡量标准来推比、类比外物,这就是以己度物。
7、物我同一就是打破此心和彼物的界限,使我变成了物,也使物变成了我。
古人认为外物和人一样是有感觉、情欲的生命实体,那么用人所拥有的一切来理解并表述外物就是最自然最合理最方便的了8、思无邪语出《诗经》“思”是语气词无意。
“无邪”是对放马人放马时神情专注的描写。
孔子借此概括诗经的特征即思想内容的批评标准,既要作品的内容符合儒家礼教,又要求情感的艺术表达符合中和之美。
9、知言养气孟子的知言养气说本来是论述道德修养的问题,后经过文学批评家的发挥成为“文气”说的先导。
知言就是辨别言辞的能力,用之于文学批评可指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养气就是指经过修养使自己的道德达到博大而崇高的境界。
知言养气合起来就是,一个人经过养气具备了浩然之气,就能够知言,即正确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10、儒家——中国哲学史上以孔子为宗师,崇奉孔子学说的重要学派。
被列为先秦至汉初九流十家之首。
主张礼乐、仁义、忠恕和不偏不倚、无过无不及的中庸之道。
政治上提倡德治、仁政和王道。
重视道德伦理教育和自我修身美性。
重视文艺的伦理教化功能、哀怨讽谏作用和温柔敦厚风格。
11、道家——以先秦老子关于道的学说为中心的学派。
老子是道家的创始人,提出了以道为核心的思想体系,用道来说明宇宙万物的本质、构成、变化和本原。
主张道法自然、清静无为。
庄子发展原始道家的思想,更强调道的从无生有、变化莫测的性质,认为万物都是相对的,提出齐物论,倡导一种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的精神境界。
其文艺思想是反对儒家的教化论而主张自然真美,并提出创作主体的虚静心态和文学作品的言外之意。
12、佛教——与基督教、伊斯兰教并称为世界三大宗教。
佛的本义是悟、觉、知,本为古代印度的普遍观念,后来成为释迦牟尼的尊称,而佛教即以他的尊号命名。
佛教认为现实人生是无常、无我、苦;苦由每人的自身的惑(贪、嗔、痴等烦恼)业(身、口、意等活动)所致,造成生死不息之果;根据善恶行为而轮回报应。
佛教主张依据经、律、论三藏,修持戒、定、慧三学,以断除烦恼,超脱生死轮回,达到涅般(解脱)的最终目的而成佛。
佛教大约在两汉之际(即西历纪元前后)传入中国,六朝得到发展,隋唐达到鼎盛,形成天台、华严、唯识、禅宗、净土、密宗等具有中国特色的许多宗派。
13、禅宗——中国佛教宗派之一。
以禅定作为佛教全部修习而得名。
又自称传佛心印,用参究方法彻见本有佛性为宗旨,亦称佛心宗。
相传由菩提达摩(南朝宋末)创立,后分成北宗神秀、南宗慧能,时称南能北秀。
北宗主张渐修,南宗则主张顿悟。
南宗禅简易的修持方法,逐渐取代了中国佛教其他各宗,成为禅宗正统,成为中国佛教的代表。
14、整体性思维——中国古代文论主要思维方式之一,其基本特征是中国儒、道文化的天人合一、物我一体,其文化精神的原型是人类远古社会的万物有生、万物同情和神人以和。
古代文论的整体性思维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以己度物的生命化和人格化,二是惟务折衷的综合性和统一性。
15、直觉式思维——中国古代文论主要思维方式之一,其基本特征是佛教文化的悟和禅。
其心理学内涵是指人的思维直接把握事物本质的一种内在直观认识,故又叫感性直观或感性直觉。
16、范畴——语出《尚书·洪范》:天乃锡禹洪范九畴。
可见范畴一词的本义,是将与自然人事畴。
所归之范(类)为畴同类的事物归纳起来而作为典范,所谓归.相关,具有经验性和形象性;归后之范则是归纳、抽象的结果,具有典范性和概括性。
从哲学上讲,范畴是人们的思维对客观事物的本质联系的概括和反映,是各个知识领域的基本概念。
17、美刺:中国古代关于诗歌社会功能的一种说法。
“美”即歌颂,“刺”即讽刺。
先秦时期,人们已开始认识到诗歌美刺的功能。
古人“献诗”而供天子“斟酌”,就是由于其中包含着美刺的内容。
至汉,以美刺论诗成为一种普遍风尚,并一直是中国古代文学批评的一种重要方法。
18、诗言志:我国儒家传统的诗学观,是诗学的开山纲领,语出《尚书.尧典》:“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
“志”,即怀抱。
在春秋战国时期,这种怀抱是与政治、教化分不开的。
“诗言志”说对于后世诗歌创作有着积极的指导作用,且对形成中国古典诗歌艺术和诗论的传统风格有重要贡献。
19、兴观群怨:这是孔子关于文艺社会作用的全面论述,指出了文艺具有美感作用、认识作用和教育作用。
“兴”是指诗用比兴的方法抒发感情,使读者感情激动,从而影响读者的意志。
“观”指通过诗歌可以帮助读者认识风俗的盛衰和政治的得失。
“群”指诗可以帮助人沟通感情,相互切磋,提高修养。
“怨”指诗可以批评指责执政者为政之失,抒发对苛政的怨情。
20、文质彬彬:中国古代儒家美学关于文学内容和形式关系的见解。
语出《论语.雍也》,其原意是说,文华应与质朴配合得当。
后为文论家引入文学理论领域,就是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艺术形式应该统一,达到质文兼备,情文并茂。
否则,“质胜文”即没有文采或文采不佳,文章就粗野,就缺乏艺术感染力,影响社会作用。
反之,“文胜质”即内容空虚而华词丽藻,文章浮华,就不能取信于人,失去教育意义。
只有“文质彬彬”,情文并茂,内容与形式统一,才符合文学艺术美的规律。
21、以意逆志:孟子提出的分析理解文学作品的方法。
孟子主张根据完整的诗篇去探索作者原来的意图,去分析作品的实际内容,这就是“以意逆志”。
而“以意逆志”的关键在于批评家能否“知言养气”和“知人论世”。
所以,“以意逆志”和“知言养气”、“知人论世”,是有内在联系的,三者构成了孟子自成系统的文学批评论。
22、大音希声:老子自然美学的基本观念。
“大音”,即道之音;“希声”,即为一般人的听觉所不能感知的声音,但能为修道有功之人的心灵所领会。
“大音希声”是老子哲学思想的基本概念——“道”在美学领域的具体表述;同时也是其“无为”政治观在美学领域的具体化。
他提出“大音希声”,决不是抽象地反对音乐,取消艺术,而其欲追求的就是通过修身养性而得道,然后领会“大音”,欣赏天乐,即顺应自然之道,符合人类天性的音乐。
23、天籁:先秦哲学家庄子音乐美学的一个基本概念。
他把声音之美分为三类,即人籁、地籁和天籁,而以天籁为最。
天籁,就是不依靠任何外力而产生的自然界的声音。
庄子的“天籁”之美,即是天乐之美,最高的美,自不能为人类的五官感觉所把握,而只能为真人、至人、神人等凭他们的心灵所感受。
因为他们懂得了,井实行了自然无为之道,也就达到了“素朴”。
唯其“素朴”,才能达到天下不能与之相比的美。
庄子强调自然无为之美,提倡“天籁”,对后世文学批评和创作中主张本色美、自然美的理论,有着深刻的影响。
24、言不尽意:先秦庄子及其学派关于审美感受的特点的命题。
在《庄子.天道》中提出。
“言不尽意”既是哲学命题,也是美学命题。
作为一个哲学命题,其意是说,“道”是不可言传的,因为它是一个普遍、无限、绝对的抽象观念,人们的语言文辞不可能把它像一个有形有色的东西那样,加以描述和规定。
作为一个美学命题,意思是说,“意”即是美,美的境界是感受的对象,不能诉之于抽象的理智,只能通过直觉、想象和情感去体验,而不能像科学认识那样用语言去作明确的规定。
所以“言不尽意”,乃正是审美感受的特点。
这一命题对古代文论的言说方式和批评方法都产生了深远影.响。
25、《易传》:中国儒家学者对《易经》所作的解释,共有十篇:《彖》上、下,《象》上、下,《文言》,《系辞》上、下,《说卦》,《序卦》,《杂卦》。
又称“十翼”。
旧说《易传》为孔子所作,近人认为《十翼》均非孔子所作,而是战国以来陆续形成的解易作品的汇集。
其阴阳对立、相互变化的思想对中国古代辩证法的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其象意论、阴阳论、变化论对中国古代文学批评也产生了深远影响。
26、立象以尽意:其本意是说,语言文辞难以传达完全的意念,可通过卦象,以象征的方法,表达无法传达的意念。
作为美学命题,所谓“立象以尽意”,也就是说具体的形象可以表现无限丰富复杂的意念。
这一命题对后世“意象”范畴的提出深有启发。
27、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西汉中期,董仲舒给汉武帝上《天人三策》,建议以经他改造的儒学作为专制帝国的统治思想,“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
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为汉武帝所采纳,开此后两千年封建社会以儒学为正统的先声。
董仲舒的理论以先秦儒学为核心并吸收阴阳五行学说,对儒学进行了神学化改造,建立了一套以“天人感应”为基础,以“三纲五常”为核心的思想体系。
28、五经汉武帝时,独尊儒术,以《诗》、《书》、《礼》、《易》、《春秋》为儒家经典的代表作,称为“五经”,并由政府设立“五经”博士,广泛传播儒家经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