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电化学

合集下载

电化学2

电化学2
参比电极常选用甘汞电极。
25C时摩尔甘汞电极的电极电势为0.2801V
A.醌·氢醌电极
醌和氢醌的活度几乎相等,由电极反应的能斯特方程
(醌 • 氢醌)=( 醌 • 氢醌)+0.0592lgc(H ) 25C时( 醌 • 氢醌)=0.6993V (醌 • 氢醌)=0.6993V+0.0592lgc(H ) pH lg 1/ c(H ) 所以(醌 • 氢醌)=0.6993V-0.0592pH
铜锌原电池(丹尼耳电池):
Zn 棒
多孔素烧 瓷杯
ZnSO4(aq)
Cu棒 CuSO4(aq)
阳极(负极):Zn(s) Zn2 (1mol / kg) 2e 阴极(正极):Cu2+ (1mol / kg) 2e Cu(s) 电池反应:Zn(s) Cu2+ (1mol / kg) Zn2 (1mol / kg) Cu(s) 书写电极反应1)物质的量平衡及电量平衡
简称标准电势,与物质本性及温度有关。(表7-4)
为什么标准电极电势的值有正有负?
答:因为规定了用还原电极电势,待测电极放 在阴极位置,令它发生还原反应。但是比氢活 泼的金属与氢电极组成电池时,实际的电池反 应是金属氧化,氢离子还原,也就是说电池的 书面表示式是非自发电池,电池反应是非自发 反应,电动势小于零,电极电势为负值。如果 是比氢不活泼的金属,则与氢电极组成自发电 池,电极电势为正值。
IR AH
ES Ex
IR AC
IR AH
AC AH
Ex
AH AC
ES
标准电池 待测电池
工作电源
检流计
电位计
韦斯顿标准电池:高度可逆,电动势稳定
电池反应: (-) Cd(Hg)→Cd2++Hg(l)+2e(+)Hg2SO4(s)+2e-→2Hg(l)+SO42净反应: Hg2SO4(s)+Cd(Hg)(a)+8/3H2O

2电化学原理专项训练

2电化学原理专项训练

专题九电化学原理(时间:45分钟类型:(7+4)专项训练)一、6分选择题专项训练(一)低档题1.下列有关电池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手机上用的锂离子电池属于二次电池B.铜锌原电池工作时,电子沿外电路从铜电极流向锌电极C.甲醇燃料电池可把化学能转化为电能D.锌锰干电池中,锌电极是负极2.(2013·达州统考)下列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电解池的阳极上发生氧化反应,阴极上发生还原反应B.原电池的正极上发生氧化反应,负极上发生还原反应C.电镀时,电镀池里的阳极材料发生氧化反应D.用原电池作电源进行电解时,电子从原电池负极流向电解池阴极3.(2013·佛山模拟)用铁丝(电极a)、铜丝(电极b)和CuSO4溶液可以构成原电池或电解池,如图所示。

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构成原电池时b极反应为Cu-2e-===Cu2+B.构成电解池时a极质量一定减少C.构成电解池时b极质量可能减少也可能增加D.构成的原电池或电解池工作后可能产生大量气体(二)中档题4.(2012·北京理综,12)人工光合作用能够借助太阳能,用CO2和H2O制备化学原料。

下图是通过人工光合作用制备HCOOH的原理示意图,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该过程是将太阳能转化为化学能的过程B.催化剂a表面发生氧化反应,有O2产生C.催化剂a附近酸性减弱,催化剂b附近酸性增强D.催化剂b表面的反应是CO2+2H++2e-===HCOOH5.(2013·华南师大附中期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用甲装置电解精炼镁B.用乙装置验证试管中铁丝发生析氢腐蚀C.用丙装置构成铜锌原电池D.用丁装置利用电冶金法制铝6.(2013·成都外国语学校模拟)体积为1 L的某溶液中含有的离子如表所示:用Pt电极电解该溶液,当电路中有3 mol电子通过时(忽略电解时溶液体积的变化及电解产物可能存在的溶解现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电化学2-循环伏安

电化学2-循环伏安

电化学测定装置
单电极体系
两电极体系
三电极体系
工作电极,研究电极(Work Electrode) 对电极(Count Electrode) 参比电极 (Reference Electrode)
如何设计或选择电解池
工作电极, 电解质, 对电极 参比电极
不能使用Ag/AgCl 电极的场合: 光: UV 光能促进AgCl分解 碱: 在碱性条件下,形成Ag2O or AgOH . NH3 Buffers. NH3 能与Ag+络合,使AgCl溶解. 硫化物: 很易形成硫化银.
Current / 10-7A
-8 a -4 0
20mV/s
10mV/s 5mV/s 2mV/s 1mV/s
4
8
3.6 3.8 4.0 4.2 4.4 4.6 Voltage / V vs.Li+/Li
Current / 10-9A
电化学分析技术
(1)化学电源与测试 (2)伏安分析方法 (3)交流阻抗分析方法
电化学实验原理
励激信号
黑箱
响应信号
电化学测定方法的优点
测定简单:可以将一般难以测定的化学量直接转变成 容易测定的电参数加以测定。
灵敏度高:电化学反应符合法拉第定律。所以即使是微 量的物质变化也可以通过易测的电流或电量进行测定.
电荷移动速度k和物质传输速度m对电流电位曲线的影响
1
4
k大 m大
k中 m大
反应慢,具有足够的传输能力 为了使反应加速必须加电压
反应快,受到传输能力限制 为了增加传输能力必须增加反应物 浓度或进行搅拌
2 km大中
5 km中中 7,8
k小 m大

3 km大小

电化学原理和方法

电化学原理和方法

电化学原理和方法电化学是研究电荷在电化学界面上转移和反应的学科,是物理化学的重要分支之一。

通过电化学实验和研究,可以揭示物质的电化学性质,并应用于电池、电解池、电解制备和分析等领域。

本文将介绍电化学的基本原理和常用的实验方法。

一、电化学基本原理1. 电解学和电池学电解学研究的是电解液中电荷的转移现象,它关注电离和非电离物质在电解液中的电化学行为。

电池学则研究的是电池的性质和工作原理,包括原电池、电解池和燃料电池等。

2. 电化学反应电化学反应可以分为氧化还原反应和非氧化还原反应。

在氧化还原反应中,电荷由氧化物传递给还原物,形成氧化物和还原物之间的电荷转移反应。

在非氧化还原反应中,电荷转移到非氧化还原剂和氧化剂之间,但没有氧化或还原的过程。

3. 电化学方程式电化学方程式是描述电化学反应的方程式,它将反应物和生成物之间的电荷转移过程表示为化学方程式。

在方程式中,电子传递通常用电子符号“e-”表示,离子迁移则用相应的离子符号表示。

4. 电极和电动势电极是电化学反应发生的场所,分为阳极和阴极。

阳极是发生氧化反应的地方,而阴极则是发生还原反应的地方。

电动势是衡量电化学反应自发性的物理量,通过比较不同半反应的电动势可以判断反应的进行方向。

二、常用电化学实验方法1. 极化曲线法极化曲线法是一种常见的电化学实验方法,用于研究电化学界面上的电荷转移和反应过程。

它通过改变外加电势的大小,并测量电流的变化,绘制电流对电势的曲线图,从而得到电化学反应的特征。

2. 循环伏安法循环伏安法是研究电化学反应动力学过程的重要实验方法。

它通过不断改变电势,使电化学反应在阳极和阴极之间来回进行,然后测量反应的电流响应,从而得到电化学反应的动力学参数。

3. 旋转圆盘电极法旋转圆盘电极法是一种用于研究电化学反应速率的实验方法。

它通过将电极固定在旋转的圆盘上,使电解液与电极之间产生强制对流,从而提高反应速率,并测量反应的电流响应,得到反应速率的信息。

第2章-电化学分析概论.

第2章-电化学分析概论.

2、Cottrell 方程 此即:线性扩散条件下,平面电极上电解时间为t 时 的极限扩散电流。

式中, A 为电极的面积; DO 为物质在溶液中的扩散 系数, cm2·s-1;其它符号具有通常的含义。

上式称 为Cottrell 方程。

41Cottrell 方程表明: (1)在大量支持电解质存在下的静止溶液中,平面电极 上的电解电流与电活性物质浓度成正比,这是定量分析 的基础。

(2)电解电流与电活性物质在溶液中的扩散系数的平方 根成正比。

(3)电解电流与时间的平方根成反比。

(4)温度对电流的影响十分显著,因为温度影响物质的 扩散。

在298K 左右,温度改变1℃,扩散系数改变1~2%。

因此,实验时,溶液的温度应控制在±0.5℃以内。

42§2.6 法拉第定律 在电极上发生化学变化的物质,其物质的量n 与通 入的电量Q 成正比;通入一定量的电量后,若电极 上发生反应的物质的 n 等同,析出物质的质量 m 与 其摩尔质量M 成正比。

法拉第定律可表示为:QzF F 为1摩尔质子的电荷,称为法拉第常数(96485 C·mol -1); M 为析出物质的摩尔质量;z 为电极反应中的电子计量系数。

电解消耗的电量Q 可按下式计算: 若1安的电流通过电解质溶液1秒钟,其电量是1库仑。

法拉第定律在任何温度和压力下都能适用。

43法拉第电流与非法拉第电流 在电极上有两种过程发生: 在反应中有电荷(如电子)在金属/溶液界面上转移,电子 转移引起氧化或还原反应发生。

由于这些反应遵循法拉第 电解定律,故称之为法拉第过程,其电流称法拉第电流。

在一定条件下,由于热力学或动力学方面的原因,可能没 有电荷转移反应发生,而仅发生吸附和脱附这样一类的过 程,电极/溶液界面的结构可以随电位或溶液组成的变化而 改变,这类过程称为非法拉第过程。

电化学原理-第二章-电化学热力学

电化学原理-第二章-电化学热力学

1.
单位正电荷情况:任一相的表面层中,由于界面上的短程
力场(范德瓦耳斯力、共价键力等)引起原子或分子偶极化并 定向排列,使表面层成为一层偶极子层。单位正电荷穿越
该偶极子层所作的电功称为M相的表面电位χ。所以将一个
单位正电荷从无穷远处移入M相所作的电功是外电位ψ与表 面电位χ之和,即:


式中,ф称为M相的内电位。

金属晶格中自由电子对锌离子的静电引力。它既起着阻止
表面的锌离子脱离晶格而溶解到溶液中去的作用,又促使 界面附近溶液中的水化锌离子脱水化而沉积到金属表面来。 极性水分子对锌离于的水化作用。它既促使金属表而的锌 离子进入溶液,又起着阻止界面附近溶液中的水化锌离子

脱水化面沉积的作用。
在金属/溶液界面上首先发生锌离子的溶解还是沉
电化学原理
第二章 电化学热力学
1. 2. 3. 4. 5.
相间电位和电极电位 电化学体系 平衡电极电位 不可逆电极 电位-pH图
2.1、相间电位和电极电位
一、相间电位 二、金属接触电位 三、电极电位 四、绝对电位和相对电位 五、液体接界电位
一、相间电位
相间电位是指两相接触时.在两相界面层中存在
(2)内电位差,又称伽尔伐尼(Galvani)电位差。定 义为 。直接接触或通过温度相同的良好 B A 电子导电性材料连接的两相间的内电位差可以表 示为 B A 。只有在这种情况下。

B A
B A
由不同物质相组成的两相间的内电位差是不能直接 测得的。
(3)电化学位差,定义为 i i。
金属表面的特点:
锌离子脱离晶格,必须克服晶格间的结合力--金属键力。 在金属表面的锌离子,由于键力不饱和,有吸引其他正离 子以保持与内部锌离子相同的平衡状态的趋势;同时,又 比内部离子更易于脱离晶格。

双极电化学

双极电化学

双极电化学
双极电化学是一种电化学技术,可以在电解质溶液中产生氧和氢气。

这种技术常被用于制造氧气,并在工业和医疗领域中使用。

双极电化学技术通常使用一个电解质溶液和两个电极,一个是阳极(通常是铜或钛),另一个是阴极(通常是铝或镍)。

当电流通过电解质溶液时,阳极上产生氧气,阴极上产生氢气。

这种过程是逆向的水氢电池(也称为燃料电池)的电化学反应。

双极电化学技术可以用来制造氧气,并在医疗和工业领域中使用。

例如,双极电化学可以用来制造氧气,用于呼吸支持和其他医疗应用。

在工业领域,双极电化学技术可以用来制造氧气,用于焊接和其他加工应用。

双极电化学是一种比较环保的技术,因为它产生的氧气和氢气是可再生的,不会产生有害的废气。

它还可以帮助减少依赖化石燃料,因为可以使用可再生能源(如太阳能)来产生电流,从而替代化石燃料。

物理化学-第五章电化学 (2)

物理化学-第五章电化学 (2)

←Cl–
Cu
Cu2+→
在Cu电极与溶液的界面处,Cu2+得到电 子e–变成金属Cu: Cu2+ + 2e– →Cu
CuCl2溶液
电解池
还原反应
Cu电极为阴极
电极反应------化学反应
16
+ – e–
电解质溶液的导电总过程: (1) 电池负极上的电子由Cu电极进入 电解质, 电子在Cu电极被Cu2+消耗。
因此 k = Kcell· G = Kcell· R
首先确定电导池常数
1
28
(1) 电导池常数(Kcell)的测定
l Kcell = A
电导池常数Kcell的测定方法:不能采用几何方法测量,而是用 间接的方法测量。将一个已知电导率的溶液(通常是KCl溶液)注 入到电导池中,测量出溶液的电阻或电导,代入下式,即可求 得电导池常数。
298.15K 11.173 1.2886 0.14114
由此可见对于浓度不同的同种电解质,其电导率是不同的,因 此不能用电导率来描述电解质的导电能力,不能用来比较几种 电解质的导电能力。
22
二. 摩尔电导 (摩尔电导率) 1. 摩尔电导(摩尔电导率):在相距1m的两个平行电极之间, 放置含有1mol电解质的溶液,此溶液的电导称为摩尔电导 率。 2. 符号:m 3.摩尔电导率与电导率的关系
在电极与溶液的界面上有电子得失的反应发生;
溶液内部有离子作定向迁移运动。
3. 极板与溶液界面上进行的化学反应电极反应
两个电极反应之和为总的化学反应: 原电池电池反应; 电解池电解反应
18
§5-3 电解质溶液的电导 一. 电导与电导率 在电学中,第一类导体的导电能力是用电阻R表示。 在电化学中,电解质溶液的导电能力用电导G (L)来表示。 1. 电导的概念 电导G(L)——是导体导电能力大小的量度,为电阻的倒数。 G= 1 电导的单位:S(西门子 )或1(姆欧) 1 因此:G = ρ A l

大学电化学第四章-2

大学电化学第四章-2

erf ( )
2

y e dy
2

0
曲线起始处的斜率为
(
derf ( ) 2 ) 0 d
18
浓度分布曲线 电 极 表 面 液 层 中任一瞬 间反应粒子( O )的浓度分 布符合误差函数,其中与 x 相当。
2 DO t
0 cO ( x, t ) cO erf (
1
ci J i Di x x x dx
2
(ci ) x x dx
c (ci ) x i dx x
ci ci J i Di dx x x x x x
d ci c , , 与t无关 稳态: i dx
12
一、Fick第二定律
电极面积很大S
假设有两个相互平行的液面,满足
1 2 x
等浓度面 对流、电迁可忽略
通过液面1的扩散粒子浓度为c 通过液面2的扩散粒子浓度为c
c dx x
dx
c J i Di i x x x
s 0 s cO x, t cO (cO cO )erf (
x ) 2 DOt
若采用“完全浓差极化”的边界条件,则有 cO (0, t ) 0
0 cO ( x, t ) cO erf (
x 2 DO t
)
上述二式中的erf代表误差函数,它是一个积分,其定义为
erf ( ) 2 e
20
恒电位条件的非稳态扩散电流
有效 Dt
c0 I d nFD Dt
ci ci I nFDi Dt
0 s
t
0, I

电化学2

电化学2
Solid polymer electrolytes with high ionic conductivities are prepared by using poly(ethylene oxide) (PEO) and poly(vinylidene fluoride-co-hexafluoropropylene) (P(VDF-HFP)) as polymer matrixes, succinonitrile (SN) as an additive, and lithium bis-trifluoromethanesulfonimide (LiTFSI) and lithium bisperfluoroethylsulfonylimide (LiBETI) as salts. In these systems, the introduction of succinonitrile into the polymer electrolytes increases the material’s ionic conductivity and conveys excellent mechanical properties. The described composites, with their beneficial combination of mechanical and electric properties, are expected to have significant potential for lithium batteries.
1. Introduction
All-solid-state polymer rechargeable lithium batteries are expected to play a key role in the development of portable electronics as well as electric vehicles.[1] Compared with liquid electrolytes,[2] polymer electrolytes are an attractive alternative because of several important issues, such as mechanical properties, easier fabrication, and safety.[3] Lithium polymer batteries possess advantageous features, such as flexibility in the shape of cell design, leak-proof electrolytes, and better safety. Ever since the work of Wright and co-workers[4] reporting significant ion conduction in an alkali–halide poly(ethylene oxide) system, polymer electrolytes have attracted a great deal of attention in terms of both fundamental and applied research. Owing to the high crystallinity of polymer electrolytes, the ambienttemperature ionic conductivity for these materials is low, ∼ 1 × 10–7 X–1 cm–1;[5] however, various strategies have been proposed to improve this property.[6] One approach is heterogeneously doping[7] the polymer electrolyte (normally poly(ethylene oxide) (PEO)) with fine inorganic oxide particles.[8] This method results in both an enhancement of ionic conductivity and mechanical strength as well as improved electrode contact. However, conductivities at ambient temperature are too low for practical applications.[9] Another important method to enhance the ionic conductivity is to form plasticized systems (better known as gel electrolytes) by adding small molecular

应用电化学-2-电催化过程

应用电化学-2-电催化过程
0.0
0.50V 0.70V
0.2
0.4
0.6
0.8
1.0 0.0
0.2
Potential/V vs. RHE
0.4 0.6 0.8 1.0 Potential /V vs. RHE
1.2
氰根(CN)修饰对DME在Pt(111)电极上电氧化的影响
CH3OH
[1] A. Cuesta, At Least Three Contiguous Atoms Are Necessary for CO Formation during Methanol Electrooxidation on Platinum, J. Am. Chem. Soc., 2006, 128, 13332.
可能的反应历程(以酸性介质中为例): H3O+ (本体) → H3O+ (电极表面附近) H3O+ + e → MH + H2O MH + MH → H2 nH2 → H2↑ 复合脱附 MH + H3O+ + e → H2 + H2O 电化学脱附
二、析氢过电势
定义:在某一电流密度下,氢实际析出的电势与 氢的平衡电势的差值。
j / Acm
CH3OH
100
-2
50
0
0.1
0.2
0.3
0.4
0.5
-50 0.0
0.1
0.2
0.3
0.4
0.5
E / V vs. RHE
E / V vs. RHE
Pt(111)(a, c)和Pt(100)(b, d)电极在(a, b) DME饱和和(c, d)含1.0 mol· L-1 CH3OH的0.5 mol· L-1 H2SO4中0.05 和0.5V之间连续扫描的 CV曲线

第2章—电化学腐蚀原理(二)讲解

第2章—电化学腐蚀原理(二)讲解

O2 + e →
O
2
O
2
+ H+ → HO2
HO2
HO
2
+
e

HO
2
+ H+ → H2O2
H2O2 + H+ + e → H2O + HO
HO + H+ + e → H2O
2.9.2 扩散控制——浓差极化
J


D(
dC dx
)x0
id nFJ
id=nFD(
dC dx
)
x0

nFD
化腐蚀,或称析氢腐蚀。
析氢腐蚀反应类型: 在酸性溶液中,反应物来源于水合氢离子(H3O+),它在阴极 上放电,析出氢气:H3O+ + 2e → H2 + 2H2O
在中性或碱性溶液中,则是水分子直接接受电子析出氢气: 2H2O + 2e → H2 + 2OH-
2.8.1 析氢腐蚀的阴极过程步骤
在酸性溶液中,析氢过程步骤: (1)水合氢离子向阴极表面扩散并脱水: H3O+ → H+ + H2O (2)H+与电极表面的电子结合放电,形成吸附氢原子: H+ + e→Hads (3)吸附态氢原子通过复合脱附,形成H2分子: Hads + Hads → H2 或发生电化学脱附,形成H2分子: Hads + H+ + e → H2 (4)H2分子形成氢气泡,从电极表面析出。 各过程连续进行,最慢的过程控制整个反应过程。
2.9.2 耗氧腐蚀的步骤
耗氧腐蚀可分为两个基本过程:氧

2第四章电化学基础-第一节原电池 李

2第四章电化学基础-第一节原电池 李

选修四第四章电化学基础第一节原电池广州大学附属中学李烜一、课程标准、考试说明的要求加黑部分为本课时相关内容二、本节教学目标、教学难点等教学目标:1、知识和技能:认识双液原电池,进一步了解原电池的工作原理,能够写出原电池的电极反应和原电池总反应方程式,利用氧化还原反应原理设计简单原电池。

2、过程与方法:通过原电池原理的探究活动,培养学生的推理和分析问题的能力以及应用氧化还原反应解决问题的能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一些实验和科学探究活动,使学生增强探索化学反应原理的兴趣、树立学习和研究化学的志向。

教学重点:进一步了解原电池的工作原理,在这个基础上能够正确写出原电池的电极反应式,并会设计简单原电池。

教学难点:原电池的电极反应式,简单原电池的设计。

教学方式:实验探究式、启发式、互动式。

实验材料:(1)镊子、表面皿、滤纸、电流表(2)一定浓度的ZnSO4溶液、CuSO4溶液、KCl溶液、FeCl3溶液。

Zn片、Cu片、炭棒若干。

课时要求: 2课时三、本节课教学建议:1、层层递进,内容逐级深入复习(5分钟,不必复习电极反应式)――带盐桥的双液原电池原理讲述、学生实验验证(10至13分钟)--双液原电池电极反应式书写(3至5分钟)――双液原电池的设计(15至18分钟)--总结(1分钟)。

个人认为一课时为佳。

为何设计为一课时?如何把握本节课重点?“原电池”这个知识,在必修二中学生就已经学过。

按照广州教研室的要求:学过“必修二”之后,应该“初步认识原电池概念、原理、组成及应用”。

比如:其中铜锌原电池(H2SO4作电解质溶液)的完整的电极反应式书写,或者换成CuSO4作电解质溶液时的电极反应式书写等,在实际教学中已经得到实施,大多学校学生都做过实验。

甚至有的学校教师探究的更深入,对不同金属做电极都进行了设计教学。

学生对传统的原电池两电极一电解液的构造相当熟悉。

(见图,必修二P41面“科学探究”)《原电池》这课分成两课时,内容就变得拖沓冗长。

电化学原理2

电化学原理2
3
电解质溶液导电机理 • (1)正负离子的定向迁移 ) • (2)正负极发生氧化还原反应 )
4
电解质分类
• 结构
–离子键化合物,真实的电解质 离子键化合物, 离子键化合物 –共价键化合物,可能的电解质 共价键化合物 共价键化合物,
• 它们本身并不是离子,只是在一定条件下,通过溶质与溶剂间的 它们本身并不是离子,只是在一定条件下, 化学作用,才能使之解离成为离子。 化学作用,才能使之解离成活度系数
2.2.1 活度的概念
14
(1)理想溶液 (ideal solution) )
• 两种物质混合在一起形成溶液时,若它们混合前后 两种物质混合在一起形成溶液时, 体积无变化,而且混合后无任何热效应 无任何热效应, 的体积无变化,而且混合后无任何热效应,则所形 成的溶液为理想溶液 理想溶液。 成的溶液为理想溶液。 • 理想溶液不要求分子体积为零,但要求各种分子的大 理想溶液不要求分子体积为零, 形状相似. 小,形状相似. • 许多实际溶液体系性质很接近理想溶液: 许多实际溶液体系性质很接近理想溶液:
35
扩散
电极反应会消耗反应物,生成产物, 电极反应会消耗反应物,生成产物,使电极表 面与溶液深处出现浓度差别, 浓度梯度。 面与溶液深处出现浓度差别,即浓度梯度。
相应的活度系数
24
三种浓度标度的关系
25
活度的标准状态
• 气态物质:分压pi等于 的理想气体 气态物质:分压 等于1的理想气体 为标准状态。 为标准状态。ai=pi=1 • 液、固态物质:纯物质为标准状态。 固态物质:纯物质为标准状态。 e.g.纯溶剂、纯金属 纯溶剂、 纯溶剂
很稀的溶液中, f 很稀的溶液中, i
离子强度定律
lg γ ± = − A z + z − I

大学电化学第二章-2

大学电化学第二章-2
1
d1
d2
“ 电极/溶液”界面模型概要
1.由于界面两侧存在剩余电荷 (电子及离子电荷)所引起的界 面双电层包括紧密层和分散层两 个部分。前者是带有剩余电荷的 两相之间的界面层,其厚度不超 过几个埃 Å ,而后者是液相中具 有剩余离子电荷及电势梯度的表 面层。
“ 电极/溶液”界面模型概要
2.分散层是离子电荷的热运动所引起的,其结构(厚 度、电势分布等)只与温度、电解质浓度(包括价型)及 分散层中的剩余电荷密度有关,而与离子的个别特性无关。 它们之间的基本关系可用下式表示。如果存在特性吸附, 则该式中需用 q分散 代替 q 。
0
• 将 x 代入Poisson方程得
2 x xF xF 4c 0 F [exp( ) exp( )] 2 RT RT x
4 x 2 E x x 2
三、双电层模型的数学表达式
2 x xF xF 4c 0 F [exp( ) exp( )] 2 x RT RT
dq Cd d
1 1 dq dq d ( 1 ) d 1
1 d d ( 1 ) d 1 Cd dq dq
1 1 CH CG
紧密层电容
分散层电容
CH CG
影响双电层结构的因素 浓度的影响 温度的影响 电极电位的影响 组分与电极间作用的影响
三、双电层模型的数学表达式
1
1 CH
RTC0 z F z F [exp( i 1 ) exp( i 1 )] 2 2RT 2RT
(3)
RTci 0 | zi | 1F | zi | 1F q [exp( ) exp( )] 2 2RT 2RT
1 1 CH

第2讲 电化学基础(学生版)

第2讲  电化学基础(学生版)

第2讲电化学基础——原电池一、原电池1.能量的转化原电池:将化学能转变为电能的装置。

2.工作原理原理:设计一种装置,使氧化还原反应所释放的能量直接转变为电能,即使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分别在两个不同的区域进行,并使其间电子转移,在一定条件下形成电流。

说明:(1)(2)3.组成条件(1)两个活泼性不同的电极,分别发生氧化和还原反应。

(2)电解质溶液,电解质中阴离子向负极方向移动,阳离子向正极方向移动,阴阳离子定向移动成内电路。

(3)导线将两电极连接,形成闭合回路。

4.几种常见的电池(1)一次电池:碱性锌锰电池构成:负极是锌,正极是MnO2,电解质是KOH负极:正极:总反应式:Zn+2MnO2+2H2O=2MnOOH+Zn(OH)2(2)二次电池①铅蓄电池放电电极反应:负极:正极:总反应式:Pb(s)+PbO 2(s)+2H 2SO 4(aq)=2PbSO 4(s)+2H 2O(l)充电电极反应:阳极:阴极:总反应:2PbSO 4(s)+2H 2O(l)=Pb(s)+PbO 2(s)+2H 2SO 4(aq)②镍一镉碱性蓄电池负极:正极:总反应式:Cd +2NiO(OH)+2H 2O2Ni(OH)2+ Cd(OH)2(5)锂电池 参考练习:1.某原电池装置如右图所示。

下列有关叙述中,正确的是A .Fe 作正极,发生氧化反应B .负极反应: 2H + + 2e -=H 2↑C .工作一段时间后,两烧杯中溶液pH 均不变D .工作一段时间后,NaCl 溶液中c (Cl -)增大2.某固体酸燃料电池以CsHSO 4固体为电解质传递H+,其基本结构见右图,电池总反应可表示为:2H 2+O 2=2H 2O ,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A .电子通过外电路从b 极流向a 极B .b 极上的电极反应式为:O 2+2H 2O+4e -=4OH -C .每转移0.1 mol 电子,消耗1.12 L 的H 2D .H +由a 极通过固体酸电解质传递到b 极3.Li-Al/FeS 电池是一种正在开发的车载电池,该电池中正极的电极反应式为:2Li ++FeS+2e -=Li 2S+Fe 有关该电池的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 .Li-Al 在电池中作为负极材料,该材料中Li 的化合价为+1价B .该电池的电池反应式为:2Li+FeS =Li 2S+FeC .负极的电极反应式为:Al-3e -=Al 3+D .正极发生的电极反应式为:Li 2S+Fe-2e -=2Li ++FeS4.某燃料电池所用的原料为H 2和空气(含一定量的CO 2),电解质为熔融的K 2CO 3。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位梯度时离子迁移的速率。它的单位是m2· s-1· V-1。 离子淌度的大小与温度、浓度等因素有关,它的数值可用界 面移动法实验 (P56习题9) 来测定。
P56习题9
【问题】:为什么在水溶液中H+和OH-的电迁移率比其他
离子要大得多?(P24)
表8.1列出了298.15K时一些离子在无限稀释水溶液中的 离子电迁移率。
电位梯度对离子迁移速率的影响:
电位梯度越大,离子运动的推动力越大,即离子在电场作
用下的运动速率与电位梯度成正比。用公式表示为:
r u (dE / dl ) r u (dE / dl )
式中 dE/dl 为电位梯度,比例系数u+和u- 分别称为正、负离子
的电迁移率,又称为离子淌度(ionic mobility),相当于单位电
一、离子的电迁移现象
1、离子的电迁移: 离子在外电场的作用下发生定向运动的现象。 通电于电解质溶液之后,溶液中承担导电任务的阴、阳离
子分别向阳、阴两极移动;并在相应的两极界面上发生氧化或
还原作用,从而两极旁溶液的浓度也发生变化。 2、图示说明电迁移过程
电迁移过程示意图:
设在两个惰性电极(本身不 起化学变化)之间有假想的两 个平面AA 和BB,将电解质溶 液分成三个区域,即阳极部, 中部及阴极部。 没有通电流前,各区有5 mol 的一价的正离子及负离子 (分别用“+”、“-”表示,数 量多少表示物质的量)。
c仍
不呈线性关系,等稀到一定程 度,Λm迅速升高,见HAC的Λm

的关系曲线。 c
弱电解质的 L m 能否用直线外推法得到? 弱电解质 m 的求法?
科尔劳奇的离子独立移动定律
三、离子独立移动定律和离子的摩尔电导率
1、离子独立移动定律 德国科学家Kohlrausch 根据大量的实验数据,发现了一
浓度的降低而增加
【原因】: 当浓度降低到一定程度
以后,强电解质的摩尔电导
率接近为一定值;而弱电解质 的值仍在继续变化。
1) 强电解质的Λm与c的关系
德国科学家Kohlrausch根据实验结
果发现:在浓度极稀时,强电解质的 Λm与 c几乎成线性关系。见图8-1。 通常当浓度降至0.001mol· dm-3以下时,Λm与c有如 下关系:
情况1:
1)设正、负离子迁移的速率 相等,则导电任务各分担一 半(2mol),在假想的AA、 BB平面上各有2mol正、负离
子逆向通过。
通电后离子迁移的结果:中部溶液浓度没有变化,阴、阳两极 部溶液浓度相同,但与原溶液相比,正、负离子各少了2mol.
情况2:
2)如果正离子的迁移速率为 负离子的三倍,则正离子导 3mol电量,负离子导1mol电量 ,在AA 平面(或BB 平面)
举例区分各种电极:
1) 若电流表的偏转方向与 电流方向相反,请标出正极和 负极。并说明为什么? 2) 哪个是阳极?哪个是阴 极?为什么? 3) 离子迁移方向:
负(阴)离子迁向阳极;
正(阳)离子迁向阴极
举例区分各种电极:
1) 标出:正极、负极;
阳极、阴极。
2) 标出:正、负离子的迁移
方向
§2.3 离子的电迁移率和迁移数
4
2、离子的摩尔电导率 【问题】一定温度下,在极稀的HC1 和极稀的HAc 溶液中,
m, H 是否相同?
根据离子独立移动定律,在极稀的HC1 和极稀的HAc 溶液 中, 是相同的(每种离子独立移动,不受其它离子影响 m, H

)。即在一定温度和一定溶剂中,只要是极稀溶液,同一种
离子的 都是同一数值,而不论另一种离子是何种离子 m
2、电镀
1)增加物件 “外观光泽” 2) 防腐蚀
3、 电源
如:日常生活中的蓄电池;干电池;Ag-Zn 钮扣电池;锂离子 电池;…
如:航天宇宙飞船上用:燃料电池,如:H2 + ½ O2 → H2O (无污染废弃物)等等 4、在生物学和医学中的应用 比如,心电图、脑电图等都有电化学有关。
§2.2 电化学的基本概念
; 个规律:在无限稀释溶液中,每种离子独立移动,不受其它
离子影响,电解质的无限稀释摩尔电导率可认为是所有离子 无限稀释摩尔电导率之和。这就称为Kohlrausch 离子独立移 动定律。
对于1-1价电解质用公式表示为:
L L L m m,+ m,
和 m, m, 分别表示正、负离子在无限稀释时的摩尔电导率。
I Q r u t I Q r r u u
负离子应有类似的表示式,且:
t t 1
如果溶液中有多种电解质,共有 i 种离子,则:
t t t
i +

1
§2.4 电解质溶液的电导
一、电阻、电导、电导率和摩尔电导率
1、电阻( R,国际单位:Ω)
4、摩尔电导率(Λm) 1)含义:摩尔电导率是指把含有1 mol 电解质的溶液臵于相 距为单位距离(1 m)的电导池的两个平行电极之间所具有 的电导,以Λm 表示。
m
def
k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kVm c
2)Λm的国际单位: S· m2· mol-1。
使用Λm 应注意以下两点:
k m c
一、基本概念
1、导体:又称导电体(electrical conductor),能够导电的物质
分类 问题 1)靠什么因素导电 2)常见的导体举例 电子导体
靠自由电子定向移动而导电
离子导体
靠离子作定向运动(即离子 的定向迁移)而导电
金属,石墨,某些金属的化合物 电解质溶液、熔融电解质等
3)导电过程中导体 是否发生化学变化 导电过程中导体本身不发生变化 导电过程中有化学反应发生
1、离子的电迁移率(离子淌度):
离子在电场中运动的速率与多种因素有关:
1)离子本性(包括离子半径,离子水化程度,所带电荷等), 2)溶剂的性质(如黏度等), 3)电场的电位梯度 dE dl
离子本性和溶剂性质对离子迁移速率的影响: 1) 离子半径越大,离子运动速率越慢 2) 离子水合程度越大(相当于实际运动离子的半径越大),运 动速率越慢 3) 离子电荷越大,运动速率越快 4) 溶剂黏度越大,离子运动速率越慢 【P55,复习题11】:在水溶液中带相同电荷的离子:Li , Na , K ,....... 它们的离子半径逐渐增大,但迁移速率也相应增大,为什么?
物理化学选论
第二章 电化学
2016/6/27
§2.1 引言
一、电化学的研究对象:
电化学主要是研究电能和化学能之间的相互转化及转化 过程中有关规律的科学。
电解池
电能
原电池
化学能
二、电化学的发展历史回顾: 三、电化学的应用
1、电解 1)金属冶炼和精炼
2)电解法制备化工原料(如烧碱的制备)
电解 2NaCl 2H2O 2NaOH Cl2 H2
4)导电能力与温度 的关系
温度升高,电阻升高,导电能 力减弱
温度升高,离子运动速率 加快,导电能力增强
2、关于电极的一些基本规定 1)按电极电位的高低分: 正极: 电位高者 负极: 电位低者 并规定外电路中电流方向:正极 → 负极 2)按电极反应分: 阳极:发生氧化作用的极
阴极:发生还原作用的极
1
1 1 A G R l


A G l
电导G的单位: Ω-1 或S(西门子),
1 1 A A G R l l
3、电导率(κ)
式中κ是比例系数,称为电导率
含义:它是指长为1 m,截面积为1 m2 的 导体的电导(对电解质溶液来说, κ是单 位立方体的溶液所具有的电导) 电导率κ的单位是S· m-1。
上分别有3 mol正离子和1 mol
的负离子逆向通过。
通电后离子迁移的结果:中部溶液的浓度仍保持不变,阴、阳 两极部溶液浓度不同,且两极部的浓度比原溶液相比都有所下
降,但降低的程度不同。(阳极部减少3mol ,阴极部减少1mol )
3、离子电迁移规律: 从上述两种假设可归纳出如下规律,即离子的电迁移规律: 1)向阴、阳两极迁移的正、负离子物质的量总和恰好等于通 入溶液的总电量。
Lm L m (1 c )
式中β在一定温度下,对于一定的电解质和溶剂来说是一个常数。
将直线外推至与纵坐标相交处(c→0)即可得到强电解质溶液
在无限稀释时的摩尔电导率 (又称为极限摩尔电导率) m
2) 弱电解质的Λm与c的关系 随着浓度下降,Λm也缓慢升 高。当溶液很稀时,Λm与
1、电导率与浓度的关系
电解质有强、弱电解质之分,强、
弱电解质溶液的电导率随浓度的变化也 不同,有三种情况:
1)强电解质溶液的电导率与浓度的关
系曲线上可能会出现最高点。如:H2SO4 和KOH 【原因】:强电解质溶液的电导率随浓度的增加(即导电粒子数 的增多)而升高,但当浓度增加到一定程度以后,由于正、负离 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力增大,因而降低了离子的运动速度,致使电 导率反而下降。所以在电导率与浓度的关系曲线上可能会出现最
正离子所传导的电量(Q ) 阳极部电解质物质的量的减少 + 2) 阴极部电解质物质的量的减少 负离子所传导的电量(Q ) 正离子的迁移速率(r ) + 负离子的迁移速率(r ) -
如果正、负离子电荷量不等,如果电极本身也发生反应,情况就要复杂一些。 可根据电极上的具体反应分析。
二、离子的电迁移率和迁移数
【适用范围】: 无限稀释溶液,近似适用于强电解质的稀溶液
【练习】:表示无限稀释的HAc和H2SO4溶液中电解质的摩尔
电导率与其离子的无限稀释摩尔电导率的关系。
( HAc ) m m, H m, Ac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