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中村改造中混合居住模式的构建
新城市主义的内涵及其对中国城市规划的启示
![新城市主义的内涵及其对中国城市规划的启示](https://img.taocdn.com/s3/m/960de31914791711cc79172b.png)
新城市主义的内涵及其对中国城市规划的启示在我国,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在快速城市化进程中,各地城市为促进社会经济与人口、环境、资源的协调可持续发展,均在探索适合自身的发展模式。
但随着工业化、城市化的开速发展,城市出现的建设面积快速扩张,土地利用粗放和郊区化的现象。
如何保证城市土地可持续利用的前提下,有效控制城市蔓延实现城市土地的集约利用利用和健康发展,成为了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而诞生于美国的新城市主义,在解决城市蔓延,实现土地的集约利用方面卓有成效。
对我国的城市规划有着一定的借鉴作用。
20世纪50年代后期,随着私人汽车的普及,高速公路的大量建设,信息化技术的发展以及郊区的低税率,美国人开始大量向郊区迁移。
随之而来的便是制造业和零售产业的迁移,以上现象导致传统的城市中心区衰落,人口增长停滞,城市开始无序蔓延。
这种发展模式带来了严重的后果:城市的环境品质下降,能源消耗加剧,城市周边大量的农业用地和自热被吞噬,郊区无序蔓延。
在这种情况下,新城市主义应运而生。
1.新城市主义理念的诞生及其内涵 1991年,美国加利福尼亚州政府召集了6名设计师起草了一套社区规划原理和新兴城市的设计理念,结合在二战前美国城市的设计理念和现代化设计原理,建造用地集约、有人文关怀、适宜步行的居住环境,这一套理念后来称为“阿瓦尼原理”。
1993年10月美国弗吉尼亚州召开了第一届“新城市主义大会”,新城市主联盟正式成立。
1996年,新城市主义宪章在阿瓦尼原理的基础上诞生,为城市规划和城市发展提供了更加具体的指导。
新城市主义的核心思想为:①重视区域规划,强调从区域整体的高度看待和解决问题;②以人为中心,强调建成环境的宜人性及对人类社会生活的支持性;③尊重历史与自然,强调规划设计与自然、人文历史环境的和谐。
它从都市区域、城镇(功能区)和城区(街道)3 个层面对未来城市的发展展开了丰富的构想。
而它的目的便是在于:①试图让传统的城市景观、多样性、街头生活和人的尺度回归21世纪的郊区;②试图解决传统城市的精华与当代社会建制与技术现实之间的矛盾;③试图更新传统城市观,以便使它适应现代生活方式和日益增长的经济。
城中村改造可以采用的模式案例
![城中村改造可以采用的模式案例](https://img.taocdn.com/s3/m/c2571456cd7931b765ce0508763231126edb7724.png)
城中村改造可以采用的模式案例
城中村改造可以采用多种模式,以下是一些常见的模式案例:
1. 政府主导模式:政府作为改造主体,负责制定改造规划和政策,通过拆迁、安置、补偿等方式实现城中村改造。
这种模式的优点是有利于政府控制改造进程,实现城市规划和土地利用的统一管理,缺点是投资巨大,容易引发社会矛盾。
2. 市场开发模式:由房地产开发商作为改造主体,通过招拍挂等方式取得土地使用权,进行房地产开发和改造。
这种模式的优点是有利于吸引社会资本参与改造,减轻政府负担,缺点是可能存在土地投机、房价上涨等问题。
3. 社区自主模式:在城中村改造中,由社区居民自发组织起来,通过民主协商、自筹资金等方式实现改造。
这种模式的优点是有利于发挥居民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促进社区融合和自治,缺点是组织难度大,需要具备一定的社区基础和条件。
4. 综合整治模式:对城中村进行整体规划,通过环境改善、设施完善等方式提升城中村的品质和形象。
这种模式的优点是有利于改善城中村环境和居住条件,缺点是投资较大,需要政府和社会资本共同参与。
以上是一些常见的城中村改造模式案例,不同的城市和地区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选择适合自己的改造模式。
毕业论文-“城中村”旧城改造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以广州市为例
![毕业论文-“城中村”旧城改造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以广州市为例](https://img.taocdn.com/s3/m/316973a4aa00b52acec7ca0f.png)
毕业设计(论文)题目:“城中村”旧城改造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以广州市为例“城中村”旧城改造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以广州市为例摘要城中村是我国城市化进程中存在的普遍而又独特的现象。
随着城市经济发展的提速,城市规模急剧扩大,城中村也随着城市发展逐步形成。
城中村改造是一个城市走向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是一项具有重大意义的工作。
因此,研究城市化进程中城中村的改造问题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本文以广州市为研究区域,在综述国内外对城中村问题研究的基础上,运用郊区城市化理论、二元结构理论和可持续发展等理论,分析城中村形成的原因,针对广州市城中村的类型、改造现状等情况,探讨广州市城中村存在的问题及改造的必要性,并由此提出了城中村改造的思路和对策。
为了避免新的城中村现象出现的恶性循环,本文最后对此进行了再思考并提出了相应对策。
关键词:二元管理结构;城中村改造;问题;对策RESEARCH ON THE PROBLEMS ANDCOUNTERMEASURES OF “URBAN-VILLAGES”RECONSTRUCTION ----TAKING GUANGZHOU AS ANEXAMPLEABSTRACTVillages existing in China's urbanization is the universal and unique phenomenon. Along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urban economy, urban size increasing dramatically speed, villages with urban development also forms gradually. City village reconstruction is a city of modernization way is a great significance of the work. Therefore, the study of the transformation of urbanization midtown is of important theoretical significance problems and practical significance.Taking Guangzhou as the study area in this review, the research of villages, on the basis of suburban urbanization theory, using dual structure theory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theory, analyses the causes of the formation of villages in Guangzhou city, the type, the transformation situation villages such as Guangzhou villages, discusses the existing problem and the necessity of reform, and then puts forward the city village reconstruction ideas and countermeasures. In order to avoid new villages phenomenon to appear vicious circle, this paper finally discusses this and think and puts forward some corresponding measures.Key words:dual management structure; “urban-villages”reconstruction; question;countermeasure目录1 绪论 (1)1.1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1)1.3 研究的基本内容和方法 (4)2 我国城中村现象形成的原因分析 (5)2.1 我国城中村现象概况 (5)2.2 城中村现象形成的原因分析 (7)2.3 我国城中村改造的必要性 (8)3 广州市城中村改造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10)3.1 广州市城中村现状简介 (10)3.2 广州市城中村改造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1)3.3 广州市城中村问题形成的原因分析 (11)4 我国城中村改造的思路及对策 (13)4.1 城中村改造的最终方案必须是以各方利益的平衡为前提 (13)4.2 政府在改造中应承担更多成本并发挥主导作用 (13)4.3 必须首先化解较为突出的城中村利益导向机制异化问题 (13)4.4 改造不宜大规模进行,而应有步骤、分阶段推进 (14)4.5 合理运筹可“生财”的土地资本,实现多方共赢 (14)5 城中村改造问题的再思考 (16)5.1 尽早介入城中村管理 (16)5.2 健全社会保障体系 (16)5.3 提高村民的技能素质 (16)5.4 保留民俗文化 (17)6 结论 (18)参考文献 (19)致谢 (20)1 绪论1.1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快速扩张,对土地的需求更加迫切。
城中村改造综合效益分析与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初探——以政府、村民、开发商三方结合模式为例
![城中村改造综合效益分析与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初探——以政府、村民、开发商三方结合模式为例](https://img.taocdn.com/s3/m/49ed820aa6c30c2259019efe.png)
f1 均住 宅 用 地 面积 。它 等 于某 年 的居 住 用 地 面积 除 以 当 9人 年 人 口。
fo经 济 适 用 房 和廉 租 房 建设 比率 。 是指 项 目 区内经 济 适 l1 它 用 房 和廉 租 房 占总住 宅 数 量 的 比 例 。 照 国 家要 求 面 积 9 m 以 按 02
(1 境 质 量状 况 。它是 指 水 质 , 气 , 声 , 1) 环 大 噪 固体 废 弃 物 等 的 达标 情 况
f2 l1基 础 设 施 配套 完 善 程 度 。它 包 括 人 均拥 有 铺 装 道 路 面 积, 自来 水普 及 率 , 市 气 化率 , 人均 用 电量 , 活 垃 圾 处 理 率 城 年 生 等 指标 (3社 会 稳定 度 。它 包 括 治安 案件 发生 率 , 1) 群众 上 访 率 等 指
22 综 合 效 益评 价 指 标体 系的 构 建 .
生 了多种 改 造 模 式 。本 文 从政 府 、 民 、 村 开发 商 三 方 结 合 模 式 出
221 评价 政 府 效 益 的指 标 。 f 单位 固定 资产 投 资 的 国 内 生 产 I . 1 ) 总 值 该 指 标 反 映 了 土地 利用 的 回报 率 , 土 地 产 投 比, 值 越 即 数
率 为 房 屋 总 建 筑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积 与房 屋 占地 面 积之 比:建 筑 密 度 为房 屋 总
占地 面 积 与 城 镇 用 地 面积 之 比:在 一 定 限度 内 。这 两 个 指 标 越 高. 则表 明土 地 利用 越 充 分 。
式 . 由开 发商 出 资并 组 织 开 发改 造 工 作 . 府 提 供 政 策 优 惠 和 是 政
关 键 词 : 中村 改造 城
城中村改造的模式与对策研究
![城中村改造的模式与对策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a9db6208a6c30c2259019ed5.png)
1 、开发商为追求经济利 1 、专业开发商经营丰富,可 益 ,容易损害村民和城市 保证开发区域 的品质 ; 的长久利益 ; 2、政府可以减少之间资金投 2、 减少周期不确定 ;
入
3、开发商与村 民沟通难
股份合作 改造 型
开发的选择性大 ,各方利益可 以充分协调,能够动员更 多的 改造周期较长 社会力量参与城 中村改造
村集体 自 主 改 造 型
充分发挥 了村民的积极性
的经验 , 会降低改造品质
开发商 主导型
1 、投资回报率较高的大型基础设施建 设项 目规划用地范围内及其周边土地 升值潜力大的城中村改造 ; 2、在足够 的容积率和适当的政策扶持 下 ,投资 回报收益有保障的城市中心区 地块权属交错 、容积率适 中、有一定 开发价值 的城中村 中使用
引和改造 协作等方 面对城 中村 改造对 策进 行研究 。
天津市的城中村存在问题及改造模式浅析
![天津市的城中村存在问题及改造模式浅析](https://img.taocdn.com/s3/m/f7447e01fad6195f312ba6ca.png)
1. 3 天津市城中村的主要问题。根据实地调查结果统计, 天津市城中村存在如下方面的几个问题: 其一,管理体制多元 并存。因为 城中 村 的 坐 落 位 置 的 特 殊 性,存 在 所 属 区 域 在 “城市”,但是管理制度又依照 “村” 的问题,日常管理中街 道和居委会不能参与,但是出了事情,城中村居民又会依赖于 街道和居委会处理。更多情况下,遇到事情,居民不知该找何 处处理。其二,用地性质难以明确。城中村属于集体所有制的 土地性质,但是在在城市总体规划中,大多属于规划中的城市 居住用地。在实际情况中,应当将城中村归为城市建设用地, 还是村镇建设用地,界限比较模糊,很难对其用地进行准确的 界定。其三,居 住 治 安 管 理 薄 弱。 人 员 复 杂, 户 籍 管 理 难 度 大,市容杂乱无章,出租房屋现象比较普遍,生产以集体经济 为主,产业结构以土地出租、物业租赁为主,人口杂乱,治安
1. 1 天津市城中村基本情况。依据天津市城中村实地调 查结果 ( 不包括市内六区、滨海新区) ,天津市城中村面积为 3726. 34 公顷,广泛分布在包括近郊四区在内的 9 个区县 20 个乡镇,其中,宝坻区城中村规模最大,改造潜力也最大,达 到 1087. 05 公顷,占天津市的 29. 17% ,分布在包括城关镇 在内的 4 个乡镇; 宁河县城中村面积也较大,达到了 835. 7 公顷,占天津市的 22. 43% ,但分布较为集中,都位于芦台 镇。蓟县城中村面积为 719. 99 公顷,分布较为广泛,散布在 别山镇、上仓镇、洇溜镇、渔阳镇; 西青区、武清区、津南区 城中村规模较小,分别为 80. 22 公 顷、173. 32 公 顷、104. 87 公顷; 静海县城中村面积最少,为 45. 06 公顷,占天津市 的 1. 21% ,集中分布在静海镇。
城中村改造建设方案构想
![城中村改造建设方案构想](https://img.taocdn.com/s3/m/fc6e387f492fb4daa58da0116c175f0e7cd119c1.png)
城中村改造建设方案构想清晨的阳光透过窗帘的缝隙,洒在了满是图纸和笔记的桌面上。
这一刻,我脑海中闪过的不是十年前的青涩,而是眼前这座城市的变迁,尤其是那些角落里的“城中村”。
它们像是这座繁华都市的伤痕,等待着被抚平。
就让我来谈谈我对城中村改造建设方案的构想。
一、问题与目标城中村改造,需要面对的是问题。
这些村落在城市快速发展中,逐渐暴露出了基础设施落后、环境卫生差、安全隐患多等问题。
我们的目标,就是通过改造,让这些村落融入城市,让居民享受到应有的城市生活。
二、规划与设计改造的第一步,就是规划与设计。
我们需要根据每个城中村的具体情况,制定出合理的规划方案。
这包括:1.功能区划分:将居住、商业、文化、绿化等功能区合理划分,提高土地利用率。
2.建筑设计:在保留原有建筑风貌的基础上,进行现代化改造,提高建筑质量。
3.基础设施建设:完善供水、供电、排水等基础设施,提升居民生活品质。
三、改造模式1.政府主导:政府作为主导力量,负责规划、设计、招商等工作,确保改造的顺利进行。
2.企业参与:引入企业参与改造,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提高改造效率。
3.居民自治:鼓励居民参与改造,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共同建设美好家园。
四、改造内容1.基础设施改造:提升供水、供电、排水等基础设施,改善居民生活条件。
2.建筑风貌改造:保留原有建筑风貌,进行现代化改造,提升村落整体形象。
3.环境整治:加强环境卫生管理,提高居民生活质量。
4.文化传承:挖掘村落历史文化,传承民间艺术,打造特色文化品牌。
五、改造效果1.城市形象提升:城中村改造将使城市整体形象得到提升,提高城市竞争力。
3.经济发展:改造后的城中村将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带动周边地区发展。
六、后期管理改造完成后,后期管理同样重要。
我们需要建立一套完善的管理制度,确保改造成果的长期稳定。
1.加强物业管理:提高物业管理水平,为居民提供优质服务。
2.文化活动推广:定期举办文化活动,丰富居民文化生活。
博弈论视角下城中村改造中的合作治理研究
![博弈论视角下城中村改造中的合作治理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6d04d7d550e79b89680203d8ce2f0066f53364ef.png)
博弈论视角下城中村改造中的合作治理研究【摘要】本文基于博弈论视角探讨了城中村改造中的合作治理问题。
首先分析了博弈论视角对城中村改造的理解,指出合作治理在其中的重要作用。
然后深入分析了城中村改造中的博弈关系,提出了合作治理策略。
接着通过案例分析,探讨了实际应用中的问题和挑战。
最后总结了博弈论视角下的合作治理模式,并提出了城中村改造的建议。
未来研究方向包括在更多层面探讨合作治理的有效性和可持续性。
本文的研究对于城中村改造实践具有重要启示意义。
【关键词】博弈论、城中村改造、合作治理、研究、城市发展、城市规划、社会治理、合作关系、策略分析、案例研究、城市更新、可持续发展、建议、研究方向。
1. 引言1.1 研究背景城中村是城市化进程中的产物,尤其在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大量外来务工人员涌入城市,导致城市人口急剧增多,城市居住资源供给不足。
城中村作为城市中的“城市脏角”,存在着环境脏乱差、法律秩序混乱等问题,严重影响了城市形象和居民生活质量。
对城中村进行改造成为城市规划和管理中的重要课题。
1.2 研究目的目的是对城中村改造中的合作治理进行研究,深入探讨在博弈论视角下如何有效促进各方利益平衡、协调冲突,实现合作共赢。
通过分析城中村改造过程中的博弈关系和合作治理策略,旨在提出可行的合作治理模式和有效的政策建议,为促进城中村改造工作的顺利进行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通过案例分析,深入挖掘城中村改造中的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为未来城中村改造工作提供经验借鉴。
本研究旨在为城中村改造的合作治理提供新思路和方法,为解决相关问题提供参考和借鉴,推动城中村改造工作的深入发展和提升。
1.3 研究意义城中村改造是当前城市规划和社会治理领域的重要课题,其涉及到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土地资源利用、社会公共服务等方面,对城市发展和社区居民的生活质量具有重要影响。
博弈论视角下城中村改造中的合作治理研究,探讨了在城中村改造过程中各利益主体之间的博弈关系和协作机制,旨在通过合作治理模式构建城中村改造的可持续发展路径。
“城中村”改造过程中居住建筑户型设计探索——以新余市为例
![“城中村”改造过程中居住建筑户型设计探索——以新余市为例](https://img.taocdn.com/s3/m/45250e1510a6f524ccbf85d9.png)
普遍 。② 绝大多数 的旧农 村 , 道路 宽窄不一 , 弯 曲不 直 , 高低不
平, 管道 难埋 , 线 路难架 , 道 路难修 , 水 电路不 通 , 原料 运不进 ,
( 3 ) 生理 卫 生行 为 : 卫浴 、 盥洗、 清洗衣物等 。
( 4 ) 生产 及 家务 行 为 : 炊事行为 、 家庭 缝 纫 、 手工业 。 与此对应 , 农 村住 宅 的 室 内 功 能 空 间 也 主 要 分 以下 四类 : ( 1 ) 主要 的 居 住 空 间 。
理、 占地 面积 大 且 不 美 观 , 有 些 甚 至 在 结 构 和 构造 方 面 还存 在 着
( 1 ) 建造年代 : 大多数农宅是上世纪 8 O年 代 建 造 的 。 ( 2 ) 住 宅 的类 型 : 基本 为 合 院 式 平 房 。正 房 多 采 用 坡 屋 顶 设 计; 上世纪 9 0年 代 后 修 建 的 农 宅 普 遍 为 平 屋 顶 设 计 。
型 设 计 等 方 面进 行 阐 述 。 就 进 一步 改造 提 出 建议 。 [ 关键词 】 城 中村 ; 居住建筑 ; 户 型设 计 ; 居住 需求; 改 造 措 施 【 中图 分 类 号 】 T U2 4 1 . 4 [ 文献标识码 ] A
1 对“ 城 中村 ” 改造 过 程 中居 住 户 型设 计 进 行探 索的
和 露 天厕 所 , 人畜混居 , 到处都能 闻到阵阵恶臭味 , 虽 然 目前 不 少 的村 民 自 己盖 起 了新 楼 房 , 但 村 子 整 体 的脏 、 乱。 差 现 象 依 然
“城中村”改造的模式与对策
![“城中村”改造的模式与对策](https://img.taocdn.com/s3/m/01605347fe4733687e21aa8d.png)
上 打破 这种 二元 体 制差 别 而 实 现 “ 四转 ” 将 农 村 村 :
政 策 支持 是 “ 中村 ” 造 的 “ 滑剂 ” “ 心 城 改 润 和 定 丸 ” 可在试 点 先行 的基 础 上 强化 全 面 性 和 完 善 度 , ,
管理 、 民 自治 等 混合 管理 模 式 , 要体 现在 : 是 村 主 一 党政 企 高度合 一 , 基本 上 是 一 套 人 马 , 企 不 分 ; 政 二 是职 能 全能 化 。村委 会在 政 治 、 济 、 经 文化 、 想 、 思 生
改 造 区块 , 改造 工程 完成 后 回迁 , 这需 以货 币 的形 式
提 出 了实 施 “ 中 村 ” 造 的 对 策 与机 制 。 城 改 关 键 词 : 城 中村 ” 改造 模 式 ; 策 与 机 制 “ ; 对
中 图分 类 号 : U 8 . 1 4 T 9 4 1 文 献 标 识 码 : A 文 章 编 号 :0 8— 7 7 2 1 ) 0— 0 3— 4 10 3 0 (0 1 1 0 1 0
浙 江建 筑 , 2 第 8卷 , 1 第 0期 ,0 1年 l 21 0月
Z ei gC nt c o ,V 12 ,N .0 c. 0 hj n o s ut n o.8 o 1 ,O t2 1 a r i 1
“ 中 村 " 造 的 模 式 与 对 策 城 改
Mo e a d Cou t d n nerMea u e orRe or t n o r a l g s r s f f ma i fU n Via e o b l
2 1 1 农村 村 民转 制为 城 市 市 民 “ 中村 ” 民 .. 城 居
探索东莞市城中村改造新模式——以南城区元岭村为例
![探索东莞市城中村改造新模式——以南城区元岭村为例](https://img.taocdn.com/s3/m/a5e531c13086bceb19e8b8f67c1cfad6195fe969.png)
探索东莞市城中村改造新模式——以南城区元岭村为例张利敏;赵书山【摘要】在我国快速城市化进程中,城市建成区规模逐步向外扩张,占用了大量农村土地,城中村现象普遍,而且将长期存在.本文以东莞市城中村发展总体情况为研究背景,选择一条有代表性、成熟的城中村进行调查研究,总结分析过去城中村的发展及改造的情况,以点带面,进而提出东莞市城中村新型改造模式.【期刊名称】《城市观察》【年(卷),期】2014(000)005【总页数】6页(P107-112)【关键词】城中村;改造模式【作者】张利敏;赵书山【作者单位】东莞理工学院城市学院;东莞理工学院城市学院【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U984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我国城市建设的步伐明显加快,城市建成区的用地迅速扩展。
尤其是经济发展较快的城市中,昔日的城乡结合部逐渐成为城市内部地域,城乡结合部中的农村也被包围在城市地域之中,就形成了“城中村”。
根据国际文献检索,国外虽然有关于城市边缘地带、城市蔓延、都市村庄的研究,尚没有关于城中村问题的专门研究;城中村现象是我国城市化发展过程中的特殊现象,是由于我国长期实行的人口、土地的城乡二元制度等各种因素造成的。
关于城中村,人们给它的定义是各式各样的。
本次研究的“城中村”是指农村土地已纳入城市总体规划范围的,且农业用地很少或没有,居民基本上“非农化”的村落,这些村落处于城市建筑的包围之中,居民虽以原村民为主,但却聚居了数倍、数十倍于原村民的外来人口[1]。
谈到城中村,普遍想到的是城中村带来负面影响,如脏、乱、差等,甚至有人把城中村比作城市中的“毒瘤”。
其实,城中村在城市发展中还承载了一项重要功能,是“目前最为合适的城市低收入人口居住模式”[2]。
国内许多学者曾对城中村做过分析与研究,主要集中在分析城中村形成的原因、发展的特征、可行的改造模式等。
关于城中村改造是一个极为复杂的过程,全国各地情况又有所不同。
本文以东莞市南城区一条有代表性、成熟的城中村——元岭村为例,通过现场踏勘、与村委会访谈及问卷调查,总结分析该条城中村的发展历程、改造情况及建设现状,在评价传统城中村改造模式的基础上,进而提出东莞市城中村新型改造模式。
城中村改造模式与策略研究以深圳为例
![城中村改造模式与策略研究以深圳为例](https://img.taocdn.com/s3/m/1902746e59fb770bf78a6529647d27284b7337c6.png)
城中村改造模式与策略研究以深圳为例一、本文概述随着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城中村现象日益成为众多大中城市面临的重要问题。
作为中国经济特区的代表,深圳在城中村改造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教训。
本文旨在以深圳为例,深入探讨城中村改造的模式与策略,以期为其他城市的城中村改造提供借鉴和参考。
文章首先将对城中村的概念进行界定,明确城中村改造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接着,通过对深圳城中村改造历程的回顾,总结其改造的主要模式和特点。
在此基础上,文章将深入分析深圳城中村改造的成功经验和存在的问题,探讨其背后的原因和影响因素。
为了进一步推动城中村改造的深入发展,文章将提出一系列针对性的策略和建议。
这些策略和建议将围绕政策制定、资金筹措、规划设计、社区参与等多个方面展开,旨在促进城中村的可持续发展和社会和谐。
文章将总结深圳城中村改造的启示和意义,强调在城市化进程中应重视城中村改造工作,注重人文关怀和社区建设,实现城市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通过本文的研究,希望能为城市规划和城市管理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借鉴。
二、深圳城中村现状分析深圳,作为中国的经济特区,经历了快速的城市化进程。
在这个过程中,城中村作为一种特殊的城市现象,承载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社会经济功能。
目前,深圳的城中村主要分布在关内地区,如福田、罗湖、南山等区域,这些地区由于早期城市化进程的快速推进,形成了大量的城中村。
深圳的城中村现状呈现出以下几个特点:一是建筑密度高,空间布局紧凑,形成了独特的城市风貌;二是人口构成复杂,既有原住民,也有大量外来务工人员,人口流动性强;三是社会功能多样,城中村内不仅有居民的居住功能,还涵盖了商业、餐饮、娱乐等多种功能;四是基础设施相对滞后,尽管近年来政府加大了对城中村的改造力度,但仍然存在一些基础设施短板,如道路狭窄、排水不畅、消防设施不足等。
在城中村的社会经济功能上,它们为大量外来务工人员提供了相对低廉的住房和生活成本,成为了城市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
“城中村”改造的模式与对策
![“城中村”改造的模式与对策](https://img.taocdn.com/s3/m/b7e57bb4e43a580216fc700abb68a98270feac7f.png)
“城中村”改造的模式与对策1.引言介绍城中村的概念及其存在的问题,说明研究城中村改造的意义和必要性。
2.城中村改造模式的探讨分析国内外城中村改造的常用模式,包括完全拆迁、部分保留、整体改造、旧区改造等,并重点讨论其优缺点。
3.城中村改造的难点概述城中村改造中的难点,包括居民嵌入问题、补偿机制问题、资金来源问题、规划协调问题等,并结合实际案例分别进行分析和探讨。
4.城中村改造的对策从政策法规、土地资金、社会投入等多个层面提出对城中村改造的对策,如优化政策法规、多渠道筹措资金、构建社会合力等,并结合具体案例进行详细说明。
5.结论与展望对城中村改造的模式及其对策进行总结,并展望未来城中村改造的发展趋势和挑战。
注:本文共分为5个章节,第1章先引入了城中村改造的概念及其意义,第2章探讨了城中村改造的常用模式,第3章重点分析了城中村改造中的难点,第4章提出了城中村改造的对策,第5章对整篇文章进行总结并展望未来。
第1章引言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速,城市规划和建设也在不断发展和进步。
但是,在城市建设过程中,城中村一直是城市面临的一个难题。
由于历史遗留问题和城市规划的不完善,城中村成为城市中存在的突出问题之一。
城中村的状况不仅直接影响到城市的形象,也影响着城市居民生活质量,因此城中村改造成为城市发展进程的重要一环。
本文旨在探讨城中村改造的模式与对策,对城中村改造中所遇到的难点进行分析,为城市规划和建设提供科学依据和可行建议。
本文分为五个章节,第一章是引言,主要是对城中村改造的意义进行解释和说明,为后续研究做出铺垫。
第2章城中村改造模式的探讨城市面积的不断扩张,使得城市化进程不断加速,城市规划和建设也在不断发展。
然而,在城市化的背景下,城中村问题已成为城市面临的突出问题之一。
城中村一般指一个未经规划建设而集中聚居的低收入人群居住的城市片区,也称为“穷区”“细胞”等。
城中村存在的问题包括:高密度住宅、住房安全、环境卫生、公共基础设施不足等,极大地威胁着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关于深圳城中村综合治理工程设计的探索研究
![关于深圳城中村综合治理工程设计的探索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56984a9a33687e21ae45a9b0.png)
关于深圳城中村综合治理工程设计的探索研究发表时间:2020-09-16T11:12:24.650Z 来源:《城镇建设》2020年15期作者:彭婷[导读] 深圳城中村总面积约占全市面积的六分之一彭婷深圳华粤城市建设工程设计有限公司广东深圳 518111 摘要:深圳城中村总面积约占全市面积的六分之一,但深圳的2000万人口中,有900万住在城中村,它以17%的占地空间,容纳深圳45%左右的人口,且深圳城中村租赁住房约占总租赁住房70%,是租赁市场供应最重要的主体之一。
但城中村的生活环境、市政配套设施、公共服务与城市的发展极其不匹配。
“脏、乱、差”曾经是深圳城中村的代名词,但通过近两年城中村综合整治等改造项目,逐渐将城中村打造成了干净、整洁、安全、宜居宜业、宜身宜心的文明新村和幸福家园,并逐渐成为深圳形象品牌跟靓丽名片。
作者2018年以来一直参与深圳城中村的改造,下面跟大家简单的分享这几年城中村改造的一些有用经验。
关键词:城中村、综合治理、环境提升为增强居民家园意识,提升居民安全感、归属感,构建党委政府支持引导、居民自主管理、多方良性互动的“共治共建共融”城中村治理新模式,深圳市在第九十六次常务会议、全市城市环境品质提升工作会中提出城中村整治要求,并制定了《深圳市城中村综合治理2018—2020 年行动计划》,总体目标是在2020年全面完成城中村的改造计划,深圳各区都根据自身情况制定了城中村改造计划,像宝安区以创建“双宜小村”为目标,宗旨为提高片区的整体环境品质,全面推动城中村基础设施、交通秩序、居住环境等跨越式提升。
深圳城中村综合治理以社区治安治理、消防安全治理、用电安全治理、燃气安全治理、弱电管线治理、环境卫生治理、市容秩序治理、交通秩序治理、生活污水治理等九项工作作为城中村综合治理的考核标准,我们设计也以这九大项工作目标为指导,通过治理改造,将城中村打造成以生活居住及生活服务为主,兼有商业、文化创意等功能的城市综合区。
观察:西安市“城中村”更新改造中的问题与对策——以西安市主城区为例
![观察:西安市“城中村”更新改造中的问题与对策——以西安市主城区为例](https://img.taocdn.com/s3/m/07b2786e8f9951e79b89680203d8ce2f00666588.png)
西安市城中村居住形态更新改造模式研究
![西安市城中村居住形态更新改造模式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b7706294370cba1aa8114431b90d6c85ec3a8813.png)
西安市城中村居住形态更新改造模式研究西安市城中村居住形态更新改造模式研究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城中村已成为西安市面临的主要问题之一。
城中村是指城市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废弃工厂、旧厂房、集体宿舍以及老旧小区等区域,这些地区的住房条件较差,环境脏乱差,存在着严重的隐患和安全问题。
因此,对于西安市城中村的居住形态进行更新改造已成为一项紧迫的任务。
城中村更新改造模式研究首先需要分析城市发展的需求和居民的实际情况。
西安市作为陕西省的省会,经济发展迅速,城市人口不断增长,对住房的需求也逐渐增加。
与此同时,城中村的居民也面临着低收入、低教育水平、住房条件差等问题。
因此,更新改造模式的研究需要结合城中村居住形态的现状和居民的实际需求,制定出符合当地情况的改造方案。
其次,西安市城中村更新改造模式可以借鉴国内外的成功案例。
例如,上海“城中村改造”项目以及北京的“小汤山”地区都是成功的范例。
上海“城中村改造”项目通过土地集体经济的发展,对原有居住区进行改造,提高了居民的生活品质和居住环境。
北京的“小汤山”地区则通过清理低效用地,进行产业的结构调整和功能的提升,使得该地区的居住形态焕然一新。
这些成功案例为西安市的城中村改造提供了宝贵的经验与启示。
在借鉴成功案例的基础上,西安市城中村更新改造模式研究还需要根据自身特点进行创新。
首先,需要进行全面的调查和研究,了解城中村居民的具体情况,包括收入水平、文化素质、职业分布等。
其次,需要结合城市发展规划,确定更新改造的目标和方向。
例如,可以将城中村改造为集中居住区,为居民提供可负担的住房和完善的社区设施。
同时,还可以将城中村改造为创新园区,吸引高科技企业和研发机构入驻,提升区域的产业经济。
此外,西安市城中村更新改造模式研究还需要注重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考虑。
在改造过程中应采取绿色环保的建设理念,注重节能减排,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同时,也需要注重居民参与和共建共享的理念,鼓励居民积极参与到改造过程中,共同打造美丽宜居的城中村。
苏南地区城中村改造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以苏州市姜庄村为例
![苏南地区城中村改造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以苏州市姜庄村为例](https://img.taocdn.com/s3/m/c1f9c830a4e9856a561252d380eb6294dd88228f.png)
苏南地区城中村改造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以苏州市姜庄村为例杨洁;李鹏宇【摘要】城中村是中国城市化进程中的特殊产物,具有普遍性.以苏州市姜庄村为例,分析了当代中国城中村改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从硬环境的改造和软环境的建设两个方面提出了城中村的改造策略,为推进苏南地区城市化总体进程提供了参考.【期刊名称】《湖南农业科学》【年(卷),期】2015(000)008【总页数】4页(P114-117)【关键词】城中村;硬环境改造;软环境建设;有机更新【作者】杨洁;李鹏宇【作者单位】南京农业大学园艺院园林系,江苏南京210095;南京农业大学园艺院园林系,江苏南京210095【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F291在城市化进程中,为了降低征地补偿费用,多征用村落耕地,导致村落逐渐被城市用地包围,形成“城市里的村庄”,简称“城中村”。
然而,城中村在建筑景观、行政管理、经济特征、人口构成、生活方式等方面均与城市社区有明显差异,使其逐渐演化为城市中的孤岛。
近年来,政府加强了对城中村的改造,使得城中村逐渐具备了某些城市特质,但因户籍、行政管理等方面的城乡二元体制,加之这些方面尚未被纳入城市统一规划,因此成了难以彻底城市化的区域,具有明显城乡二元结构特征[1]。
苏州市姜庄村是典型的城中村,共有22个分队,通过实地考察、问卷调查等方式重点调查了何尚渠和九盛里两个分队的城中村改造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解决对策,以期为苏南地区城中村的改造提供参考。
1.1 硬环境现状1.1.1 建筑空间利用据调查,姜庄村内居民有2种居住模式:一种是条件好的居民于别处置房(约占30%),将城中村住宅整体出租;一种是条件一般的居民釆用混租方式,留部分住宅自住,其余出租。
村内出租房都来自乡土建筑的改造,原院落式居住空间被见缝插针的盖上房子,多为私人违章建造的“六无”工程,占合法面积的30%,建筑密度高达70%~80%,但容积率低,一般在1.2以下。
蚌埠市沈圩村城中村改造项目规划与概念性方案设计
![蚌埠市沈圩村城中村改造项目规划与概念性方案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c5af8f344b35eefdc8d3338a.png)
蚌埠市沈圩村城中村改造项目规划与概念性方案设计摘要:文章通过蚌埠市沈圩村城中村改造项目规划与概念性方案设计案例展开讨论,对其设计理念和设计方案进行阐述,介绍方案设计的主题。
供同行参考。
关键词:设计理念人文设计生态设计Abstract:Article by Shen Wei Bengbu city village in the village renovation project planning and conceptual design case is discussed, the design concept and design scheme are described, the design theme. For peer reference.Key Words:Design concept; Humanistic design; Ecological design.1项目概述蚌埠市沈圩村城中村改造项目位于蚌埠市东部,西邻宏业路,东望雪华山西路,行政区划属于蚌山区,西面距淮河文化广场仅2.5公里,东面临近蚌埠市最得天独厚的风景区──龙子湖风景区。
该项目已被蚌山区政府列为棚户区改造项目,用地东至雪华山西路,南至迎宾路,西至宏业路,北至胜利东路。
由四个地块组成,即A占地面积36.36亩,B占地面积87.66亩,C占地面积97.06亩,D占地面积37.06亩(其中有8.12亩将划为其西侧学校建设用地),总占地面积约258亩,规划用途为居住、商业配套用地。
图一效果图2功能定位及规划目标2.1定位蚌埠市中高端的商品住宅区、拆迁安置小区。
拥有最佳地理位置,最畅销的居住类型,充满生活细节的产品及独特的景观形象。
建成后力图成为整个城市中心的门户,是城市中高端消费和中高端人群置业的首选。
图二2.2目标塑造具有浓郁人文气息及时代精神的生态家园。
(1)功能的多元化混合——项目将成为集居住,生活,购物,餐饮,酒店,教育等为一体,24小时安全,便捷,高效的社区文化空间。
城中村改造项目建设方案
![城中村改造项目建设方案](https://img.taocdn.com/s3/m/2badf242a66e58fafab069dc5022aaea998f41e0.png)
城中村改造项目建设方案一、项目背景城中村,这个城市中的特殊存在,既承载着历史,又充满着矛盾。
它既是城市快速发展的见证,也是城市发展中遗留的问题。
随着城市人口的不断增加,城中村面临着基础设施落后、环境恶劣、安全隐患等问题。
因此,改造城中村,提升居民生活品质,成为我们不得不面对的课题。
二、项目目标1.提升居民生活品质:通过改造,让居民享受到与城市其他区域同等的生活条件,包括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
2.优化城市空间布局:合理规划土地资源,提高土地利用效率,提升城市整体形象。
3.保护历史文化:在改造过程中,尊重和保护城中村的历史文化,传承城市记忆。
4.确保社会稳定:改造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居民的合法权益,确保社会和谐稳定。
三、项目内容1.基础设施改造:包括道路、供水、供电、排水、通讯等基础设施的改造,提升居民生活品质。
2.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新建或改建学校、医院、公园、商业设施等,满足居民生活需求。
3.住宅建设:根据居民需求,建设一定数量的安置房,同时开发部分商业房产,提高项目经济效益。
4.历史文化保护:对城中村内的历史建筑、文化遗迹进行保护性开发,传承城市历史文化。
5.环境整治:加强绿化、美化、亮化等环境整治工作,提升城市整体形象。
四、项目实施步骤1.项目前期调研:深入了解城中村现状,包括基础设施、居民需求、历史文化等方面。
2.制定改造方案:根据调研结果,制定具体的改造方案,包括基础设施改造、公共服务设施建设、住宅建设、历史文化保护等。
3.征求居民意见:在改造方案制定过程中,充分征求居民意见,确保方案符合居民需求。
4.项目实施:按照改造方案,有序推进基础设施改造、公共服务设施建设、住宅建设等各项工作。
5.项目验收:在项目完成后,组织专家进行验收,确保项目质量。
五、项目保障措施1.政策支持:加强与各级政府部门的沟通协调,争取政策支持,为项目实施提供有力保障。
2.资金保障:多渠道筹集资金,确保项目资金充足,保障项目顺利进行。
城中村居住融合问题探讨
![城中村居住融合问题探讨](https://img.taocdn.com/s3/m/f161b8868762caaedd33d4ef.png)
城中村居住融合问题探讨(一)内容提要:城市化的发展带来了中心城区的扩张,不可避免地产生城中村,而城中村出现的文化冲突对于城市化进程将产生社会不稳定、文化茫然、思维冲突等问题,出现的原因主要在于村民的角色转型、文化的冲突融合、城市化过程、居住模式等因素影响,消除这些因素的影响必须积极发挥政府的引导作用,引进市场机制、加强治安管理、营造社区文化、坚持“以人为本”理念等。
(二)关键词:城中村文化冲突融合(三)正文城中村居住融合问题探讨有利于我们在城市规划的过程中正确处理“城中村”这一与现代城市并存却不从属的区域。
让我们可以消除一些阻碍城市进程与时代发展的因素,对于现代城市规划有着重要的意义。
所谓“城中村”,是指在城市高速发展的进程中,由于农村土地全部被征用,农村集体成员由农民身份转变为居民身份后,仍居住在由原村改造而演变成的居民区,或是指在农村村落城市化进程中,由于农村土地大部分被征用,滞后于时代发展步伐、游离于现代城市管理之外的农民仍在原村居住而形成的村落,亦称为“都市里的村庄”。
一般存在的城中村基本具有如下5个特点:(1)从地域空间上看,“城中村”应该在城市总体发展规划所划定的城市范围之内;(2)从土地权属来看,“城中村”的土地为集体所有而非国家所有,这是“城中村”的核心特征之一。
也是“城中村”存在的根本条件;(3)从管理体制上看,“城中村”的管理主体仍然是村民委员会,在行政隶属上仍然以乡镇体制为主,少部分是街道办事处;(4)从户籍上看,“城中村”的村民仍然是农业户口,因此在理论上他们仍然可以承包土地,虽然可耕种的土地数量实际上往往很少甚至已经没有I(5)从经济关系上看,“城中村”周围已基本上形成完善的商业环境,村民的现代商业意识也已基本形成,更重要的是,村民的生活来源也基本上依靠二、三产业或全部是房租。
城市化的发展带来了中心城区的扩张,不可避免地产生城中村,而城中村出现的文化冲突对于城市化进程将产生社会不稳定、文化茫然、思维冲突等问题,出现的原因主要在于村民的角色转型、文化的冲突融合、城市化过程、居住模式等因素影响,消除这些因素的影响必须积极发挥政府的引导作用,引进市场机制、加强治安管理、营造社区文化、坚持“以人为本”理念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城中村改造中混合居住模式的构建
摘要:当前广州市全面开展的“三旧”改造项目,牵涉到大量城中村居住社区的解体与重构,在城中村改造中积极贯彻混合居住模式,是避免居住分异加剧、实现社区繁荣安全、解决低收入及外来人口住房、保障社会各阶层和谐共生的重要手段。
本文以广州市黄埔区沙步城中村改造为例,通过对各阶层居住分区、社区功能构成、公共服务设施共享、公共交往环境营造以及社区文化塑造的探讨,提出在城中村改造中建设混合居住社区的规划设计方法。
关键字:城中村改造、混合居住
Abstract: the current g uangzhou overall “three old” reconstruction project, involving a large villages live the collapse of the community and reconstruction, in the villages in the transformation of mixed residential pattern active, is to avoid living differentiation aggravate, realize community safety, prosperity and floating population to solve the low-income housing, safeguard social strata, harmonious coexistence the important means. This paper huangpu district guangzhou city step sand village reconstruction as an example, through to each class division, community function live composition, public service facilities sharing, public communication environment and community cultural model, this paper puts forward the construction of rebuilding the villages inside the city of mixed residential community planning methods.
Key word: city village reconstruction, mix to live
1.混合居住模式的提出
混合居住模式指不同收入阶层居民和不同职业、文化背景的群体,以自己的实际购买力为前提,共同居住在不同价位梯度的居住型房地产产品的混合功能区内,和谐相处、优势互补,共同生活的居住模式。
混合居住模式的提出主要源于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因各社会阶层收入水平不同而形成的居住分异。
为避免因居住分异而产生的贫穷家庭集中、住宅高密度、设施匮乏等居住环境问题,以及失业率、犯罪率、社区活力丧失等一系列社会问题,美国HUD(美国住房和城市建设部)尝试改变过去集中建公共住房的做法,采取分散的方法,把将要开发的公共住宅单元划分成的小组团,分散在现有的中高收入阶层邻里中,或是将公共住宅和商品住宅结合起来开发,从而形成混合居住模式。
2.广州市城中村改造中的居住分异问题
当前,广州市正在大力推进市区“三旧”改造工作的深入开展,牵涉到大量城中村居住社区的解体与重构。
在大大改善居住环境及城市景观的同时,这一进程也加剧了不同社会阶层的居住分异问题。
2.1空间分离的加剧
城中村特殊的居住环境包容了多样化的居住人口,除村民自身外,还包括外来务工者、小商贩、普通白领等不同收入、教育层次的居民,从而形成高度混合的居住社区。
现行城中村改造方式简单化的将居住环境划分为村民集中安置区和商品房融资区,一方面驱赶了外来租住者,另一方面形成不同阶层居民的空间分离,加剧了社区的居住分异。
2.2社区活力的丧失
城中村高度混合的功能既造成居住环境的混乱与日益恶化,但同时也是社区的活力之源。
现行改造方式往往忽视社区商业和公共服务设施的建设,导致居住生活不便、缺乏就业岗位等种种问题,社区缺乏活力。
2.3公共交往的缺失
城中村改造后,村民安置区和商品房融资区多采取封闭式管理。
由于缺乏必要的公共空间,导致居民公共交往的缺失。
3.沙步城中村改造的混合居住模式探讨
3.1城中村概况
沙步位于广州市黄埔区南岗街西部、广深公路南北两侧,是广州市“三旧”改造138条重点村之一,改造范围内用地面积为162.85公顷,现状村户籍人口约9千人,外来租住人口约4万人。
3.2混合居住模式的构建
3.2.1居住阶层的多样化
沙步城中村现状居民除本地村民外,还包括周边开发区产业工人、公司职员、商业从业人员等租住人口,其中租住人口达到常住人口的4倍。
改造方案在满足村民安置以及改造融资的前提下,还应充分考虑该部分人口的安置问题。
根据广州市“三旧”改造政策,村民户均安置居住面积达到约280平方米/户。
改造方案在满足村民居住要求后,将余下部分作为村民出租公寓开发建设,一方面满足外来人口的租房要求,另一方面可保障改造后村民的收入来源。
另外,村民安置后剩余土地在满足融资需要后,可结合国家保障性住房要求进行保障性住房建设,可采取政府统筹、村民自主开发后与政府分成的方式,也可采取由开发
商建设、政府回购的形式,从而满足周边中低收入居民的居住需求。
由上,通过对改造区内居民阶层的细分和针对性设计,可充分保持改造后社区居住阶层的多样化。
3.2.2社区功能的多样化
沙步社区处于连接广州开发区东区、西区的咽喉地带,广深公路沿线现状商业氛围浓厚。
改造方案沿广深公路两侧集中布置社区物业和融资商业,将其打造为片区商业服务中心,作为服务于南岗、夏园街道生活区以及周边产业区的配套服务中心,进一步强化广深公路沿线商业环境。
社区内部则可根据居民的生活需要,设置菜市场、小超市、理发店等多种便民商业设施。
通过商业功能的引入,一方面为村民提供了长期盈利的优质物业保障,另一方面则为社区中低阶层为主的居民提供了大量就业岗位,避免了单一居住功能社区的活力衰落问题。
3.2.3“大混合、小集中”的居住空间布局
混合居住模有利于不同阶层居民的和谐相处、优势互补,但高度混合的居住环境,也会因各阶层不同的居住生活习惯和群体意识而形成社区矛盾和管理混乱。
沙步改造方案将村民安置区、出租公寓区、融资住宅区分别组织为相对集中的居住组团,并通过公共使用的开放空间和公共设施相联系,从而形成“大混合、小集中”的社区组织模式,在充分尊重各群体自身特点的前提下,保障社会各阶层的和谐共生。
在居住空间的布局上,村民安置组团位于现状村民居住区内,顺应村民长期以来的居住生活习惯;中高端商品住宅组团位于社区中部,满足该阶层居民对生活环境品质和服务设施水平的要求;出租公寓及中低端住宅临近地铁站和主要城市干道,贴合该阶层居民的公共交通出行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