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新闻采访的准备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记者:您的孩子在哪儿学习? 科学家:我早已决定把毕生的精力贡 献给自己的事业,因此我一 直独身至今。请原谅,这个 问题我不愿多谈。 •
(1)报道人物,特别是知名人士时,尽 可能做好前期调研:
• 了解该人物的生平、经历; • 查找其他媒体对该人物的报道; • 采访一两个该人物的家人、朋友 、同事等
•
费雯丽让记者碰了个大钉子
英国著名影星费雯丽扮演影片《乱世佳 人》中的郝思佳一角而一举成名,获得奥斯 卡金像奖。1961年3月8日,她飞抵纽约,庆 祝世界名片《乱世佳人》复映。一个记者去 采访她。记者问:“您在电影中扮演什么角 色?”费雯丽反问道:“你看过这部影片吗? 你看过那部小说《飘》吗?”记者回答: “都没有看过。”费雯丽说:“那就不必多 谈了。”她无意和一个如此无知的人交谈。 当时在场的美联社记者目睹了这一记者的窘 状,写了一篇特写,在新闻界传为笑柄。
•
1960年,新华社记者郭超人采访我 国运动员突击珠穆朗玛峰顶峰的经过 ,事先花了4个多小时,认真研究了运 动员突击顶峰的计划,拟定了一个详 尽的采访提纲,把报道所必需的材料 和细节一共列成了20多个问题,抓住 运动员在医务室进行简单包扎和治疗 的间隙,见缝插针进行采访,前后仅 用了两个多小时,就获得了写作《英 雄登上地球之巅》所需要的材料。
• 记者若是理论上的盲人,必然是实践 中的瞎子——郑伯亚
8
2、政策的准备
• 记者本身就是宣传党的方针、政策 的人,因此,对党的方针、政策理 应比一般人员学得好些,理解得透 些。 • 个案分析:两个小喇嘛
9
• 西藏万里行系列之 两个小喇嘛
本报记者 王茂修 余长安
• …… • 他俩一个十六岁,一个只有十二岁,头 剃得锃光,披着一身褐黄色的袈裟,身体 健壮,面目俊秀,表情伶俐。这么幼小的 孩子,本该是在学校里读书,学点文化知 识,懂点国家大事,以便成为新西藏未来 的建设之才,怎么却“看破红尘”了呢?
• 不了解事件、人物或对事件、人物不 感兴趣; • 不信任记者,认为记者会有意歪曲或 因水平差距误解自己的话;
• 确实怕“说错话”;不一定是话真 的有错,而是担心领导、同事批评 、取笑,或是担心所持观点与一些 人不同,遭到攻击、谩骂; • 不喜欢记者自以为是的态度; • 过分紧张; • 太忙,没时间; • 觉得记者所在的媒体缺乏影响力。
• 4.检查有关物质的完备情况
• 笔、墨、纸 • 鞋子、雨具、药品、点心 • 相机、录音机、摄像机(各类连接 线、充电器、带子)
第七节 对方心理的明晰
• 采访对象的访前心理 • (从性质上):
• 1.先期性心理:采访对象对新闻事业、 新闻单位、新闻记者及新闻采访活动 的观念。(长期以来形成的整体印象) • 2.临访心理:采访对象接受记者采访 请求后的心理(由“新闻位臵”+临访 心境决定)
课堂随练:
• 汶川地震中,有许多国外救援人员 参与进来,编辑部决定对此进行报 道。 • 你作为特派记者,如何确定采访纲 目?
• 分析提示:
• 国外救援人员参与汶川地震救灾 • 采访人员:国外救援队员 • 中国救援队员 • 灾区群众 • 采访内容: • 国外救援队员的感人“事” • 调查纲目:新闻5W+H •
3.拟定采访计划和调查纲目
• 采访计划: • 大体的活动方式,访问的部门、 人员及先后顺序;写作体裁,字数 等。
• 调查纲目: • 提问的大纲细目。
• 第一,采访对象。 • 就是说你要采访哪些人。 如:你采访某一位先进人物的事迹。这 一先进人物就是你的采访对象。他周 围的人,他的亲友,他的领导,也可 能是应当是你的采访的对象。采访对 象确定错了,或漏掉了,都会对采访 带来损失。
•
• • • •
当对方的引语对你的报道至关重 要时,就需要想办法,让可控因素 和部分可控因素帮助你说服采访对 象,一般包括: 检查自己的态度:是否居高临下? 是否咄咄逼人?是否缺乏诚意? 提的问题是否太大、太空洞? 是否向采访对象解释清楚你的采访 目的? 有没有让采访对象了解他说的话你 将如何使用?
• (2)报道事件时,一般要:
• 调查事件的相关背景 • 了解其他媒体的报道,或类似 报道 • 学习了解相关政策
2.熟悉和研究采访对象的基本情况 ,找准心理差异
• 采访突破口能否选准,直接依赖记 者对采访对象特定心理差异的判断 ,而这一判断又直接取决于记者对 采访对象基本情况的熟悉和研究程 度。 • 个案分析:意大利女记者法拉奇
•
另一次,莱昂斯采访伊朗前国王 巴列维,约定只能谈五个书面提出的 问题,几分钟就谈完了。而此时巴列 维兴致正浓,等待继续提问,莱昂斯 也没有准备更多的问题。 • 事后,莱昂斯懊恼地说:“我当 时就在国王的办公室发下庄严的誓愿 ,今后哪怕约定我只有几分钟的采访 ,我若不事先准备好供一两小时谈话 的问题,便决不再来到世界伟人的面 前。
• (从表现形式上)
• 1.积极配合型 • 2.一般协作型
• 3.蓄意应付型
• 人们为什么会接受采访?
• 记者需要明确,人们接受采访的原 因不是唯一的,有时候很多因素杂糅 在一起。如: 客观原因→(如工作要求) 心理原因→ (如表现自己) 隐藏原因→ (如试图利用记者的笔批 评他人)
• • • •
• 1. 收集新闻事件和人物的相关 资料
• 一个记者的采访手记: • 记者:解放40多年来,我国高等学 • 府培养了许多请人才。请问, 您毕业于哪所大学? • 科学家:对不起,我没有上过大学, 我搞科研全靠自学。 我以 为自学也能成才。
• 记者:听说您成功地完成了一个科 研项目。请问,您的新课题 是什么? 科学家:看来你并不了解我的工作。 我 一直致力于这个项目的科 学研究,目前,只是有了新的 突破,但远远没有成功,所以 谈不上有什么新课题。
• “调查纲目”——提问的大纲
• 采访时若有细致、周密的调查纲目,记 者便会在采访活动中始终处于主动地位。
• 不至于因采访对象可能出现的干扰而 使自己的心理活动产生紊乱 • 在采访对象出现思维错乱的时候也可 以给予适当调节
“后悔一辈子”的尤金〃莱昂斯
• 尤金〃莱昂斯是美联社经验丰富 的记者。他曾经对斯大林进行过一次 采访。事先约定只能采访两分钟。两 分钟以后,可斯大林并没有结束谈话 的意思。而他当场却提不出更多有准 备的问题。 • 莱昂斯事后说:“我在斯大林的 办公室尽管呆了近两个小时,但使我 一辈子后悔的是,当时没有趁机提出 富有意义的问题来。”
• 第二,采访内容。(调查纲目) • 你要根据报道意图和已经掌握的新 闻线索,拟出所要采访的具体内容, 即谈话的题目。 • 题目要尽可能多些,有具体的,也有 概括的。有些可能是自己的设想,不 一定能如愿以偿,但仍应该列入。 • 提出设想并不是搞“先验论”,因为 它是以已有的新闻线索为根据的,而 且它不是什么定论,是可以修改的。
• …… •
10
• …… • 我们为他俩惋惜,如果这里的学 校也像我们在别的地方看到的一样, 能搞点多种形式的办学,甚至把学 校办到孩子们的家门口,这些孩子 不是也能上学而不用做喇嘛了吗? • ……
3、情况的准备
• 不要轻易丢弃过手的材料 • 积累、熟悉相关材料和情况,采写新 闻时能更好的了解过去、认识现在、 预测未来,使报道有新意、见深度、 上水平。 • 个案分析:《人民铁道报》朱海燕
案例分析
• “我出来打酱油的” • 2008年艳照门事件发生后,广 州电视台记者拦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采访一位市民, 问他对艳照门很黄很暴力的看法。 这位市民回答:“管我鸟事,我出 来打酱油的。”之后,“打酱油” 成为一时笑谈、网络热语。
• •
•
思考: 这位市民为什么会拒绝回答?
人们为什么会拒绝采访?
• 人们会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拒绝记者 的采访,有的是心理原因,有的和涉及的 事件有关,有的则和记者本人有关。大概 包括:
• •
叶圣陶为何烦躁?
有位记者去采访老作家叶圣陶。一 见面就问:“你是哪里人?”“多大 年纪?”八旬老人很烦躁,又感到很 悲哀。这些情况,你翻一翻叶圣陶随 便哪本著作,都能找到答案,可惜他 根本没翻过。
•
•
更使人苦笑不得的是:有位记者刚 刚采访过夏衍,便转道来到叶家。他 见到叶老的长子叶至善,一面紧紧握 手,一面惊异地说:“我刚从夏公那 儿来,您岁数比他大些,可没想到这 么年轻……”原来,他对叶圣陶家庭 的情况也一无所知,把叶老的长子当 成叶老本人了。 • 闹出这样的笑话,采访自然得不到 好结果。
第六节 新闻采访准备
平时准备+临时准备→将采 访推向最佳境地
一、平时准备
• 1、理论的准备; • 2、政策的准备; • 3、情况的准备; • 4、知识的准备
1、理论准备
• 即记者要根据形势发展的需要,有计 划、有系统、有针对性地学习马列主 义、毛泽东思想,熟练运用马列主义 立场、观点、方法去研究实际问题, 解决实际问题。
第八节 网络传播的借力
• • 一、强化从网上获取新闻线索的意识 • • 回顾获取新闻线索的几个“点”
二、积极注入网络语言元素 1.《人民日报》: • “江苏给力文化强省” 2.中央电视台: • “雷书记的雷人视频” 3. 教育周刊: • “缓解压力,让心态萌起来” •
• 三、善于采用网络内容
1.把网络内容引用为自己稿件的新闻 依据 • 2.将网络内容引用为自己稿件的新闻 背景
12
4.知识的准备
• • • • 利于和采访对象有效交谈 利于敏锐捕捉有价值的新闻事实 利于深刻揭示新闻主题 可以避免犯知识性错误
• 个案:对著名学者杨振宁的采访 • 对史学家吴泽先生的采访
二、临时准备
• 1. 收集新闻事件和人物的相关资料 • 2. 熟悉和研究采访对象的基本情况, 找准心理差异 • 3. 拟定采访计划和调查纲目 • 4. 检查有关物质的完备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