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下文言文两则《学奕》《两小儿辩日》导学案

六下文言文两则《学奕》《两小儿辩日》导学案
六下文言文两则《学奕》《两小儿辩日》导学案

大津口中学六年级下语文《学弈》导学案

备课人:张新备课日期:2018/2/27 使用日期:班级:姓名:

课前一句:目不能两视而明,耳不能两听而聪。——(战国)荀子

一、学习目标:

1、通读课文,疏通文意,了解故事内容,积累文言词句。

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诵读课文,领悟文中道理。

3、培养自我专心致志地习惯。

二、学习重点:文言文词句翻译学习难点:课外文言文答题方法

三、学习课时:一课时

四、学习过程

(一)导:当代著名雕刻家刘一鸣说过:“一心一意万事成,三心二意失良机”,这节课我们就一起走进孟子笔下的两个小孩学棋的故事。

(二)学:1、作者介绍:(1分钟)孟子:战国时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名轲,字子舆。战国人,是孔子以后的儒学大师,被尊称为“亚圣”,后世将他与孔子合称为“孔孟”。肯定人性本来是善的,都具有仁、义、礼、智等天赋道德意识。提出了“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等论点,著作有《孟子》,是儒家经典之一,四书之一。

2、朗读:注意字音字形、停顿、节奏等(3分钟)

3、解释下列字词(3分钟)

弈:弈秋:通国:之:善:

者也:使:诲:其:惟:

惟弈秋之为听:虽:之:

鸿鹄:思:援:缴:“与之”的“之”:

俱:弗若:之:为:其:

矣:为:与:曰:非:然:

4、翻译全文(4分钟)

5、文章的中心:(1分钟)

(三)作:(8分钟)

1、为什么开头要介绍弈秋的成就?

2、学棋的两人态度有什么差别?结果有什么不同?为什么不同?

3、写学弈两人运用什么手法?有何表达效果?

4、最后一句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你想对这两个人分别说什么?

5、为什么说学不好不是智力问题?

6、本文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四)展:全班交流明确(10分钟)

(五)点:(2分钟)

1、本文总结:

2、学习文言文方法:

(六)测:(10分钟)

一、写出下列字词在文中的意思。

弈:通国:诲:鸿鹄:援:俱:弗:为:然:

二、写出“之”或“其”在句子中的意思。

1、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

2、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

3、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

4、其一人专心致志。()

5、为是其智弗若与?()

三、下列语句停顿错误的是()

A、通国之/善弈者也

B、一人/虽/听之

C、思援/弓缴/而射之

D、虽/与之/俱学

四、翻译句子⑴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

⑵惟弈秋之为听:

⑶一心以为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

⑷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

⑸为是其智若与?曰:非然也。

五、这个故事中,两个学生对待学习态度不同,前一个(),后一个(),我懂得了学习做事应该()。(填成语)

六、拓展:王冕僧寺夜读

王冕者,诸暨人。七八岁时,父命牧牛陇上,窃入学舍,听诸生诵书;听已,辄默记。暮归,忘其牛,或牵牛来责蹊田,父怒挞之。已而复如初。母曰:“ 儿痴如此,曷不听其所为?冕因去,依僧寺以居。夜潜出坐佛膝上,执策映长明灯读之,琅琅达旦。佛像多土偶,狞恶可怖,;冕小儿,恬若不知。1.解释加点字

①窃入学舍窃:()②辄默记辄()③儿痴如此痴()④恬若不见恬()

⑤父怒挞之挞()⑥曷不听其所为曷()

2.翻译句子

①已而复如初

②冕因去,依僧寺以居。

③夜潜出坐佛膝上,执策映长明灯读之

3.王冕能成为画家的原因?

安全教育:注意上下学时交通安全,不乘坐违规车辆。

大津口中学六年级下语文《两小儿辩日》导学案

备课人:张新备课日期:2018/2/28 使用日期:班级:姓名:

课前一句: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楚]屈原

一、学习目标:

1、通读课文,疏通文意,了解故事内容,积累文言词句。

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诵读课文,领悟文中道理。

3、感受两小儿勇于探索的精神及孔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体会学无止境的道理。

二、学习重点:文言文词句翻译学习难点:课外文言文答题方法

三、学习课时:一课时

四、学习过程

(一)导: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子曰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请学生说说论语中这几句话的含义,引入本文故事。

(二)学:1、《列子》一书的作者是列御寇。据传,列御寇是周朝,道家学派的早期人物。《列子》原书早已散失,现在流传的《列子》是东晋人张湛辑注的。《列子》一书属于道家学派,书中散布了唯心主义,但也保存了一些有价值的古代寓言故事和神话传说,我们可以从中得到启发和教育。

2、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汉族,鲁国陬邑(今中国山东省曲阜市南辛镇)人,中国春秋末期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的创始人。孔子集华夏上古文化之大成,在世时已被誉为“天纵之圣”、“天之木铎”,是当时社会上最博学者之一,并且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孔圣人、至圣、至圣先师、万世师表。

2、朗读:注意字音字形、停顿、节奏,人物的口气等(3分钟)

3、解释下列字词(3分钟)

东:辩斗:故:以:去:日中:

如:车盖:及:盘盂:此不为:沧沧凉凉:

汤:探汤:决:孰:为:汝:知:

4、翻译全文(4分钟)

5、文章的中心:(1分钟)

(三)作:(8分钟)

1、这篇课文说了一件什么事?

2、给课文分层。

3、两个孩子在争论什么?他们分别有什么观点?你认为谁对?

4、两小儿辩论时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表达效果?

5、两小儿用了什么方法来说明自己的观点?

6、本文蕴含了什么科学道理?

7、“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中的“笑”怎么理解?8、课文通过什么描写来表现人物、展开情节?

9、两个孩子是怎样的人?

10、从孔子身上,你学到了什么?

(四)展:全班交流明确(10分钟)

(五)点:(2分钟)(学作展中教师要时刻调控、点拨)

本文总结:

(六)测:(10分钟)

一、写出下列字词在文中的意思。

东:辩斗:以:故:去:日中:及:汤:决:孰:汝:知:

二、翻译句子

1、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2、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

3、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4、孰为汝多知乎?

三、用自己的语言表达两个儿童各自持有的观点及依据。

第一个观点:

依据:

第二个观点:

依据:

四、这个故事中两小儿的特点是(),孔子的特点是()。

五、拓展:盲人识日

生而眇者不识日,问之有目者。或告之曰:“日之状如铜盘。”扣盘而得其声。他日闻钟,以为日也。或告之曰:“日之光如烛。”扪烛而得其形。他日揣籥(yuè),以为日也。日之与钟、籥亦远矣,而眇者不知其异,以其未尝见而求之人也。道之难见也甚于日,而人之未达也,无以异于眇。达者告之,虽有巧譬善导,亦无以过于盘与烛也。自盘而至钟,自烛而至籥,转而相之,岂有既乎? (一)解释加点的词1.生而眇者不识日( ) 2.他日揣籥,以为日也( )

3.而人之未达也( ) 4.扪烛而得其形( )

(二)翻译1.虽有巧譬善导,亦无以过于盘与烛也。

2.自盘而至钟,自烛而至籥,转而相之,岂有既乎?

(三)“盲人识日”的错误在哪里?

安全教育:注意上下学时交通安全,不乘坐违规车辆。

文言文翻译导学案(学生版)

文言文翻译导学案 班别:姓名:组别:学号: 范文:徐石麒,字宝摩,号虞求,嘉兴人。天启壬戌进士,授工部主事。御史黄尊素坐忤魏忠贤,下狱。石麒为尽力,忠贤怒,诬以赃私,削其籍。崇祯中,起官南京;历十二年,始入为通政司,升刑部侍郎、署部事。时帝以刑威驭下,法官引律大抵深文①;石麒多所平反。寻进尚书,论诛兵部尚书陈新甲。后有熊、姜之狱,卒以执法去位。 江南立国,起右都御吏;未至,改吏部尚书。再疏力辞,举郑三俊自代,不允。乃入朝,即奏陈省庶官、慎破格、行久任、重名器、严起废、明保举、交堂廉七事;皆褒纳之。石麒方以进贤退奸为任,而马士英、阮大铖植党树私,货贿公行,权倾中外;石麒时以祖宗之法裁之。士英欲得侯封,讽司礼监韩赞周入言之,请加恩定策,五等延世。石麒奏曰:“世宗以外藩入继,将封辅臣伯爵,而杨廷和、蒋冕谦不受。今国耻未雪,诸臣遽列土自荣,不愧廷和等耶?且俟海内清晏之后,议之未晚。” 士英恶之,凡所上考选,少所称可。 先是,御史刘宗周矢公甄别,拟庄元辰等十三人为科道;士英庇其私人,更易殆半。御史黄耳鼎、陆朗有物议②,石麒以例出之;朗急贿阉人内侍留用。石麒愤甚,因发朗内通之罪;朗恚诋石麒,石麒遂称焱乞休。无何,耳鼎亦两疏劾石麒,士英助之。石麒益愤,因力请罢斥,卒引疾去。去后以登极恩,加太子太保。 明年嘉都亡,石麒移居嘉兴城外,扁舟水宿。及城守将破,至城下呼曰:“吾大臣,不可野死,当与城俱。”复入居城中,朝服自缢死;时闰六月二十七日也。僧真实藏之柜中,逾二旬始殓,颜色如生。仆祖敏、李升从死。闽中唐王立,谥“忠襄”。 石麒立朝刚方清介,值权奸用事,郁郁不得志。中贵田成辈纳赂请属,皆拒不应,且疏劾之。其博闻强识,尤长于国家典制。性乐易爱人,与人言移日不倦。下吏寒士有才者,汲引不遗余力。 ①深文:谓制定或援用法律条文苛细严峻。 ②物议:众人的议论,多指非议。 一、翻译方法指引: 1.保留——凡是古今意义相同的词,以及专用名词,如国号、年号、帝号、官名、地名、人名、器物名、书名等都可以保留下来,不必变动。 例句1:徐石麒,字宝摩,号虞求,嘉兴人。天启壬戌进士,授工部主事。御史黄尊素坐忤魏忠贤,下狱。 请列举例句中的名词:、、、、、、、、、、

《两小儿辩日》教学设计

《两小儿辩日》教学设计 潼川二小勾小玉

《两小儿辩日》教学设计 潼川二小勾小玉 [教材简析] 《两小儿辩日》是人教版教材第十一册中的一篇文言课文。文章讲的是古时候两个小孩凭自己的直觉:一个认为太阳在早晨离人近,一个认为太阳在中午离人近,为此各执一词争执不下。就连象孔子这样博学的人也不能作出判断。这个故事渗透了要勇于探索、大胆质疑的科学态度,也说明了学无止境,再博学的人也会有所不知,应实事求是的道理。 文言文是我国传统文化的宝贵遗产。借助《两小儿辩日》这篇文章,学生将初步感受到文言文的语言特点,产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了解祖国悠久灿烂的文化,增强学习语言文字的信心,并为今后学习文言文打下基础。 [学习目标] 1、根据课后注释理解文章内容,并反复诵读课文,产生自己的独特感受。 2、初步感受文言文的特点,产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3、感受两小儿勇于探索的精神及孔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体会学无止境的道理。[教学准备]:课件,课文动画朗读,课文内容,重点词语、句子及其意思。 [课时划分]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激起学生辩论: 教师:同学们,你们猜猜老师今年多少岁?要说出自己的理由。 学生:自由发表意见,并说出理由。 2、导入: 教师:大家刚才辩论得真激烈,不过答案老师会在下课时告诉大家,而且要看同学们这节课的表现。今天,我们也要学习一篇与辩论有关的文章-----《两小儿辩日》。(教师板书题目,学生读题。) 二、质疑:从课题中你已经知道了什么?你还想知道什么? 三、过渡:教师:那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走进那场两千多年前的辩论,相信聪明、

爱动脑筋的孩子一定会找到满意的答案的。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此环节根据学生好奇心强的特点,通过一个看似不经意的话题,激起了学生的辩论,自然引入课文,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一、初读课文。 1、教师:请同学们把书打开,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读课文。遇到不认识的字,看看读音,读不通的地方多读几遍,争取把课文读通读顺。 学生:自由读课文。 2、读了课文后,文中除了写了两个小孩,还有谁?(教师板书:一儿、一儿、孔子) 3、以前你对孔子有哪些了解,能给大家一起分享一下吗?(学生交流收集到的资料。可以是孔子生平、言论等。) 4、教师展示自己收集的资料。 5、教师:刚才同学们第一次读课文,读的时候有什么困难吗? 学生:说说朗读中的困难。(如:不易断句,有些不顺口等。) 6、教师:大家在学习中能善于发现问题,很好。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段课文朗读,大家想不想听。(课件:动画情景,课文朗读) 教师:大家认真听朗读,看看别人是怎么停顿、断句的,认为必要的,还可以在书上作上记号。 学生:听朗读,作记号。 7、教师:有收获吗?学生:交流在朗读上的收获。(如某些地方的停顿、断句、某个字的读音,语气等。) 8、教师对个别难的地方重点指导。 课件出示: 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 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一儿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 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一儿曰:“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文言文翻译导学案

高三语文导学案 教学目标 1、分析近年来文言文高考考查内容,特别是文言句子翻译题的变化 2、理解文言文句子翻译的重点:实词、虚词、句式和用法 3、明确文言文翻译的原则 4﹑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和句子翻译能力 课前预习 阅读下列短文,翻译划线的句子。 晏子使楚。以晏子短,楚人为小门于大门之侧而延晏子。晏子不入,曰:“使狗国者,从狗门入。今臣使楚,不当从此门入。”傧(bīn)者更道,从大门入。 见楚王。王曰:“齐无人耶,使子为使?”晏子对曰:“齐之临淄三百闾,张袂成阴,挥汗成雨,比肩继踵而在,何为无人!”王曰:“然则子何为使乎?”晏子对曰:“齐命使,各有所主。其贤使使贤主,不肖使使不肖主。婴最不肖,故宜使楚矣!” 1、以晏子短,楚人为小门于大门之侧而延晏子。(5分) 2、王曰:“然则子何为使乎?(3分) 3、其贤使使贤主,不肖使使不肖主。(4分) 课中导学 考纲要求:阅读浅易的古代文章 1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2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 3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 4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

文言句子翻译应恪守的原则: 1﹑采用直译的方式,做到字字落实 2﹑将古汉语的单音节词译成现代汉语的双音节词 3﹑关照省略句,该补出的必须补出,该明确的必须明确 4﹑古汉语的句式、用法在翻译时,必须转换成现代汉语 的句式和用法 点击高考: 阅读下列文章,翻译划线句子。 晋文公攻原,裹十日粮,遂与大夫期十日。至原十日而原不下,击金而退,罢兵。士有从原中出者,曰:“原三日即下矣。”群臣左右谏曰:“夫原之食竭力尽矣,君姑侍之。”公曰:“吾与士期十日,不去,是亡吾信也。得原失馆,吾不为也。”遂罢兵而去。原人闻曰:“有君如彼其信也,可无归乎?”乃降公。卫人闻曰:“有君如彼其信也,可无从乎?”乃降公。孔子闻而记之,曰:“攻原得卫者,信也。” 吴起出,遇故人而止之食。故人曰:“诺。”令返而御。吴子曰:“侍公而食。”故人至墓不来,起不食侍之。明日早,令人求故人民。故人来,方与之食。 曾子之妻之市,其子随之而泣。其母曰:“女还,顾反为女杀彘。”妻适市来,曾子欲捕?杀之。妻止之曰:“特与婴儿戏耳。”曾子曰:“婴儿非与戏也。婴儿非有知也,待父母而学者也,听父母之教。今子欺之,是教子欺也。母欺子,子而不信其母,非以成教也。”遂烹彘也。 1、“有君如彼其信也,可无从乎?”(3分) 2、吴起出,遇故人而止之食。故人曰:“诺。”(3分) 4、母欺子,子而不信其母,非以成教也。(4) 乘胜追击: 阅读下列文章,翻译划线句子。 田子为相,三年归休,得金百镒①奉其母,母曰:“子安得此金?”对曰:“受俸禄也。”母曰:“为相三年,不食乎?治官如此,非吾所欲也。孝子之事亲也,尽力至诚,不义之物,不入于馆②。为人臣不忠,是为人子不孝也。子其去之。”田子愧惭,走出,造朝还金,退请就狱。王贤其母,说其义,即舍田子罪,令复为相,以金赐其母。 注释 ①镒:二十两。②馆:这里指“家”。

文言文两则两小儿辩日教案

《两小儿辩日》教案设计 一、教学内容:人教版第十一册第26课 二、设计理念 1、以新课程理论为导向,构建新颖的课堂教学模式; 2、以文言文特点为根本,构建目的要求和能力结构 三、学习目标 1、反复诵读课文,形成自己的独特感受,力争达到“熟读成诵”。根据注释理解文章。 2、初步感受文言文的特点,产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3、感受两小儿的聪明可爱及孔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体会学无止境等道理。 四、教学准备 1、学生课前收集有关太阳与地球之间关系方面的资料。 2、准备多媒体课件。 五、教学过程

(一)问题导入,感知大家风范,激发学习热情 同学们,你们知道,我们伟大的祖国,从古代有哪些有名的人物?是的,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鲁国人。中国春秋末期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被人们称为圣人。然而就是这样的一个圣人,有一次竟被两个小孩的问题所难倒。大家一定想知道这到底是怎么回事,战国时郑国人列御寇在他的《列子》这本书中,将这件事记录了下来,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课文。(板书课题:两小儿辩日)。说说题目的意思。 【设计意图】通过问题的导入和对孔子生平事迹的介绍,让学生初步感知作为一代思想家、教育家的孔子的大家风范,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本文的兴趣,自然而然地导入下文。 (二)以读为本,目的明确,层次清楚 1、请同学们自由地把课文读一遍,要求读准字音。 2、大家在读准字音的基础上再把课文读一遍,注意句子的停顿。(出示课文课件,在需要停顿的地方打上“/”,学生在书上做好记号,练读。)

3、读准字音停顿后,边读课文边看后面的注释,把课文读懂,知道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古时候两个小孩凭着自己的直觉,一个以太阳在早晨离人近,一个认为在中午离人近。为此,各持一端,争执不下,连孔子这样博学的人也不能作出判断。) 4、请几位同学将课文读一下,学生评议。 5、教师把诗文范读一遍,学生评议。 6、出示课件,让学生带着三个问题读课文,思考找出问题的答案。 A、课文讲的是两个小儿在争论() ①、太阳离人的远近问题。 ②、太阳在不同的时候的大小问题。 ③、太阳在不同的时候的冷热问题。 B、对这一问题,两小儿的看法截然不同,从文中找出相关的语句,画上“——”。 C、两个小孩的理由各是什么?分别用()、<>标出文中相关的语句。 7、已做好的同学可以相互交流。指名回答问题。 8、第三四小节是这篇课文的重点,着重阐述

文言文翻译方法导学案

《文言文翻译方法、技巧》导学案 教学目标: 1、掌握文言文翻译的原则、技巧。 2、通过翻译训练,让学生从中找出规律性的东西。 教学重点:掌握文言文翻译的基本方法、技巧。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二、小试牛刀 1、君何以知燕王? 2、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 答案: 三、翻译原则 1、信: 2、达: 3、雅: 小结:要做到“信”、“达”,就必须按照古代汉语中实词、虚词及特殊句式的使用特点一一对应地直译,必须增减的内容方可增减。 四、翻译方法 (一)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1、直译:所谓直译,是指用现代汉语的词对原文进行逐字逐句地对应翻译,做到实词、虚词尽可能文意相对。要求原文字字在译文中有着落,译文字字在原文中有根据。句式特点、风格力求和原文一致。直译的好处是字字落实;不足之处是有时译句文意难懂,语句也不够通顺。 2、意译:所谓意译,是指根据语句的意思进行翻译,做到尽量符合 原文的意思,语句尽可能照顾原文词义。意译有一定的灵活性,文字可增可减,词语的位置可以变化,句式也可以变化。意译的好处是文意连贯,译文符合现代语言的表达习惯,比较通顺、流畅、好懂。其不足之处是有时原文不能字字落实。 如: 原文: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亚父者,范增也;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侍。 直译: 意译: 小结:从高考的特点与考查所要达到的目的出发,文言文的翻译应当采用以直译为主的方式,意译只能是一种辅助的手段。直译不便表达意思时再采用意译。 (二)注意采分点 1、注意通假现象 2、注意一词多义 3、注意词类活用 4、注意古今异义 5、注意特殊句式 6、注意古代文化常识 7、注意偏义同义复词现象 五、翻译技巧 1、加字法:文言文单音词多,翻译时应逐字对照。在文言单音节词之前或之后加字,使之成为表达准确、符合现代汉语规范的复音节词或短语。 (1)亦以明死生之大,匹夫之有重于社稷也。 (2)当是时也,商君佐之。 (3)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 2、解释法:也叫“对译法”,即对某个词怎样解释就怎样翻译。

两小儿辩日教学设计及课后反思

S版语文六年级下册 10.《两小儿辩日》 教学设计及课后反思 洛阳伊滨区诸葛镇司马小学张秀丽 10.《两小儿辩日》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根据课后注释理解文章内容,并反复诵读课文,产生自己的独特感受。 2、初步感受文言文的特点,产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3、感受两小儿勇于探索的精神及孔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体会学无止境的道理。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理解重点词句,体会故事蕴含的哲理。 教学过程 一、以“辩”为眼,初识“辩日”。 1、板书“辩”字,学生组词。 争辩辩论辩斗辩驳等 2、出示课件图片,今天要学习的文章中“辩斗”的人是谁?辩斗的话题是什么? 3、适时补充板书课题:两小儿辩日 二、明确目标,回顾方法。 讲述:这是一篇文言文,之前学习《夸父逐日》时我们总结过文言文的

学习方法,谁来说一下?出示课件 1、读通全文 2、读懂意思 3、明晰道理 三、检查预习,读通全文。 1、指名朗读 2、正音; 孰为汝多知乎 3、听范读,注意断句、停顿。 4、学生试着练习读 5、同桌互读,评价。 6、齐读 四、深入理解,读懂意思。 1、提出学习要求: 讲述:课文你们读得真好,现在看书,结合书下注释和你自己查阅的资料,想想你都读懂了哪些内容?如果有不懂的地方做上标记,可以提出来和大家交流。 2、交流:说说你已经知道了哪些词语或句子的意思。 3、总结方法:你们是怎么理解到这些句子的意思的? 学生:交流方法。(如结合课后注释,联系生活经验、联系已有知识、多读等。) 4、还有不理解的词句吗?谁来帮帮他?(让学生知识资源互补。) (学生回答时,教师课件出示“车盖”、“盘盂”图片、“汤”的拓展词语“赴汤蹈火”) 5、增加难度、讲述故事。

九年级中考文言文句子翻译导学案

九年级中考文言文句子翻译导学案 一.课内文言句子及译文。 1.清荣峻茂 ....,良多趣味 译文:水清,树荣,山高,草茂 ...........,确实有很多趣味。 2.庆历四年 ...。 ....春,滕子京 ...谪守巴陵郡 译文:庆历四年 ....的春天,滕子京 ...太守。 ...被贬官,做了巴陵郡 3.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译文:(桃花源里人) ....从.......见到渔人,竟大吃一惊,问(渔人)哪里来。 4.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 译文:鲁庄公与曹刿同坐一辆战车,在长勺作战 .....。 5.李将军广者.,陇西成纪人也.。 译文:李广将军,是陇西成纪人。 6.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 译文:从小丘向西 ..走一百二十步。 7. 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译文:从这看来,大王您被蒙蔽 ...很深啦! 二.课内练习。 1.乡人皆恶我鸣。 2.问:“何以战?” 3.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 4.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 三.课外拓展。 艾子之邻 艾子之邻,皆齐之鄙人也。闻一人相谓曰:“吾与齐之公卿,皆人而禀三才之灵者,何彼有智,而我无智?”一曰:“彼日食 肉,所以有智;我平日食粗粝,故少智也。”其问者曰:“吾适 有粜粟钱数千,姑与汝日食肉试之。” 数日,复又闻彼二人相谓曰:“吾自食肉后,心识明达,触事有智,又能穷理。”其一曰:“吾观人脚面,前出甚便,若后 出,岂不为继来者所践?”其一曰:“吾亦见人鼻窍,向下甚利,

若向上,岂不为天雨注之乎?”二人相称其智,艾子叹曰:“肉 食者,其智若此。” 【注释】禀三才之灵者:禀赋(天、地、人)三才灵气的人。 练习: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艾子之邻,皆齐之鄙人也。 2.吾与齐之公卿,皆人而禀三才之灵者 3.数日,复又闻彼二人相谓曰 4.若后出,岂不为继来者所践? 四.课外作业。 嘱奴守门 有人将欲远行,敕其奴言:“尔好守门,并看驴索。”其主行后,时邻里家有作乐者,此奴欲听,不能自安,寻以索系门,置于驴上,负至戏处,听其作乐。奴去之后,舍中财物,贼尽持去。大家行还,问其奴言:“财物所在?”奴便答言:“大家先付门、驴及索,自是以外,非奴所知。”大家复言:“留尔守门,正为财物。财物既失,用于门为?” 【注释】敕:告诫。尔:你。大家:主人。为:呢,用于反问句句末。 练习:将下面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 1.大家先付门、驴及索,自是以外,非奴所知。 2奴去之后,舍中财物,贼尽持去。 3. 财物既失,用于门为? 文言文句子翻译口诀 熟读全文,领会文意;扣住词语,进行翻译; 字字落实,准确第一;单音词语,双音代替; 国年官地,保留不译;遇有省略,补充词语; 调整词序,删去无义;修辞用典,辅以意译; 推敲词义,前后联系;字词句篇,连成一气; 带回原文,检查仔细;通达完美,翻译完毕。

《两小儿辩日》导学案及答案

两小儿辩日课文精讲 〖主干知识〗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辩斗()()车盖()盘盂()探汤() 沧沧凉凉()孰()汝() 2、解释加点的词语。 ①见两小儿辩斗辩斗: ②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以:去: ③及日中如探汤汤: ④孔子不能决也决: ⑤孰为汝多知乎孰:汝: 3、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①一儿以日初远,而日中时近也。 ②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③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 4、文学常识填空。 《两小儿辩日》选自____________,该书相传为战国时的______所作。 5、《两小儿辩日》一文中两个小孩围绕着什么问题展开了激烈的辩论? 〖点击思维〗 1、注意“斗”是多音字,此处不要读成了三声;“汝”不要误读为“nǚ”。 2、古代汉语中很多词语的意思和现代汉语有很大差别,不能混为一谈。如:“去”现在一般指到某个地方,而在本文中却是“距离”的意思。 3、第一句注意“日初远”“日中时近”翻译要具体;第二句注意“为”的意思;第三句注意“探汤”的翻译方式。 4、你知道吗?《列子》内容多为民间故事、神话传说和寓言。如《杞人忧天》《愚公移山》《纪昌学射》等都出自该书。 5、在理解文章大意的基础上,把握文章的核心内容。 【规律方法】 〖理清结构〗 两小儿辩日 日初:车盖→近者大日初近 孔子日中:盘盂→远者小日中远孰为汝 不能日初:沧沧凉凉→远者凉日初远多知乎 决也日中:如探汤→近者热日中近 〖语言特色〗 本文语言简洁,事中见理,善于运用比喻。如写两小儿论辩“太阳远近”这一现象的时候,一方从视觉出发,用两个比喻“如车盖”、“如盘盂”,具体说明太阳形状的大小,结合“日初”和“日中”,就把结论的理由说清了;一方从感觉出发,以“如探汤”作比,结合“日初”和“日中”来说,也把理由说清了。由于作者善于用比喻,语言生动形象,颇有说服力,极易被人们理解和接受。 〖把握重点〗 一、重点文言词语 (1)辩斗:辩论,争论。

XX届高考文言文翻译复习导学案

XX届高考文言文翻译复习导学案 学习目标: 、 通过自己对语句的翻译,归纳总结出语句翻译的规律和技巧 2、 通过训练,落实掌握好高考文言翻译的方法技巧。 学习过程: 一、考点阐释 XX年江苏《考试说明》对文言文翻译要求是: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B。并且要求古文翻译以直译为主,并保持语意通畅。要注意原文用词造句和表达方式的特点。这一考点要求考生具备两项能力:第一能正确把握句子在文中的意思的能力;第二,能准确把古文翻译成现代汉语的能力。 在做文言文翻译题时,要注意坚持以下两个原则: (1)、不脱离语境原则 文言文翻译时一定要把句子放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来理解它的真正意思,即通常说的“词不离句,句不离篇”。有些词多义,但放在具体句子中它的义项就确定了;代词指代的内容,只能根据上下文去推断;虚词用法灵活,但在语

境中的用法也是固定的。 (2)、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原则 直译是依据原文的词语、句子逐一对译,字字句句要落实并保持原句的句式和语气。直译以后,语意仍不明朗,甚至十分拗口,就要用意译来辅助。字字落实,符合原意,能直译就直译,不能直译才意译。 二、高考例题 例1:(XX年高考江苏卷见实词推断学案)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高考资源网购仰妻子急,踪迹至通明家。 方罢巡抚家居,独闻而异之。高考资源网 然而卒无补于明之亡也,何与?高考资源网 例2、(XX年高考江苏卷见实词推断学案)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及得召见,遂见亲信。 比敕公千条万端,何意临事悖乱!

欲潜师就尚于江南,并兵御之。 三、规律总结 A组: 、楚左尹项伯者,素善留侯张良 2、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 3、永和初,出为河间相 B组: 1、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2、夫夷以近,则游者众 3、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 c组: 、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 2、今王田猎于此 3、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D组: 、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 2、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否焉 3、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 E组:1、欲呼张良与俱去 2、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

高考文言文句式—文言文宾语前置句导学案

高考文言文句式—文言文宾语前置句导学案 教学目标: 1、了解句子的组成成分。 2、学会分析并掌握宾语前置句,并将其运用到文言翻译中去 预习题 (一)、翻译下面的句子,请对它们的宾语现象,找出它们的规律并作小结。 1、 (1)微斯人,吾谁与归? (2)何以战? 小结: 2、 (1)恐年岁之不吾与。 (2)忌不自信。 小结: 3、(1)惟利是图 (2)忌不自信。(《邹忌讽齐王纳谏》) 小结: 总结宾语前置句: 一、文言文宾语前置句的三种类型 在现代汉语中,宾语是放在动词或介词的后边,组成动宾短语或介宾短语,充当句子的某个成分,用以叙述情况或说明问题的。在古代汉语中,严格地说,是在秦汉以前的上古汉语即文言文(包括后人用文言写成的作品)中通常也是这样。但是,在文言文中,宾语在一定的条件下要放在动词或介词的前边,构成有别于现代汉语的宾语前置结构,而且这一规则有时还非常严格。下面就结合中学语文课本中的实例来谈一谈文言文中宾语前置的三种情况。(一)、疑问代词作动词宾语或介词宾语时,宾语要前置 . 在文言文中,疑问代词“谁”“何”“奚”“安”“焉”等做宾语时必须放在动词或介词的前边。例如:(1)彼且奚适也?(适:动词,到。) (2)沛公安在?/大王来何操? (3)何以知之?君何以知燕王? (4)一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 疑问代词做宾语要前置的规则,在文言文中是非常严格的,几乎没有例外的情况。(二)、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要前置 在文言文中,如果一个句子是否定句,而且又是代词作宾语,这时宾语往往要放在动词之前、否定词之后,构成宾语前置。例如: (1)恐年岁之不吾与。 (2)忌不自信。(《邹忌讽齐王纳谏》) (3)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齐桓晋文之事》) (4)良人未之知也。(《齐人有一妻一妾》) 例句(2)“忌不自信”不能理解为“邹忌没有自信心”,而应该看成“忌不信自”,即“邹忌不相信自己(比城北徐公漂亮)”,代词宾语“自”前置了。同样,例句(3)(4)分别应看成“莫能御之也”和“良人未知之也”,两个宾语“之”都前置了。

《(学弈)(两小儿辩日)》导学案

文言文两则 《学弈》、《两小儿辩日》 学习目标: 1、能根据课后注释疏通全文,了解故事内容。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理解重点词句,领悟文中所讲的道理。 4、初步感受文言文的特点,激发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学习重、难点: 1、正确朗读和背诵课文。 2、能参考注释读懂每句话的意思。 学习准备: 学生可查阅有关书籍或上网查找资料,初步了解孔子、孟子的生平。 课时:建议两课时,也可以根据学情适当划分学习内容 学习过程: 一、预习导航: 课文导读 同学们,还记得我们以前学过的《杨氏之子》、《伯牙绝弦》这两篇文言文吗?课文短小精悍,却都蕴含着深刻的道理,给人深刻的启发。让我们先来回忆一下曾经是怎样学习的?有哪些好的学习方法?今天我们还要继续学习两则新的文言文,看看从这两个小故事中,你又能感悟到什么?明白怎样的道理呢? 基础达标 1、结合课文语言环境,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学弈.()惟.()鸿鹄.()缴.()弗.()矣.()与.()盘盂()沧.()沧凉凉 孰.()为汝.()多知乎? 2、在括号里写出加点词的意思,再回答问题。 弈.( )秋,通国 ..( )之善弈者也。使弈秋诲.( ) 二人弈, 其一人专心致志,惟.(wéi)( )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 ..(hú)( )将至,思援.弓缴(zhuó)而射之。虽与之.( )俱.( )学,弗(f ú)若之矣(yǐ)。为是其.( )智弗若与(yú)?曰:非然也。

3、联系课文注释,理解下列句子的意思。 ①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 ②虽与之俱学,弗(fú)若之矣(yǐ)。 ③为是其智弗若与(yú)?曰:非然也。 ④“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⑤:“孰(shú)为汝(rǔ)多知(zhì)乎?” 4、我知道《学弈》写了 《两小儿辩日》写了 。我的疑惑:通过读书我有疑惑要和同学、老师探讨: 疑惑一: 疑惑二: 挑战自我:如果你学有余力,可以尝试完成下面内容。 1、背诵课文。 2、联系生活实际写一写从故事中悟出的道理。 二、拓展阅读 阅读下列两则短文回答问题。 (一)郑人买履

高考文言文翻译专题导学案(教师版)

高考文言文翻译专题导学案(教师版) 主备人高玉玺审核人蔡勤贵2014-9-15 【学习目标】 1、学习并运用译句的基本方法。 2、以难词、难句为突破口,加强采点得分意识。 3、激发学习兴趣,培养阅读文言文的良好习惯。 【学习方法】讲练结合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考点阐释】 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考查的固然是全句的翻译,但命题人选择文言文句是独具慧眼的,他们总是选择那些带有重要的语法现象的文言文句来让考生翻译,同时也将其列为高考阅卷的采分点。这些语法现象大致可以分为两大类:第一类是积累性的——实词方面的通假字、重要实词、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虚词方面的重要虚词、固定结构;第二类是规律性的——词类活用和各类句式。 【真题回放】(2014年湖北高考卷) (1)民或援丞裾相尔汝,弗责也。 答案:有的乡民拉着吴德基(南康丞)的衣襟与他你我相称,他也不斥责。 【方法指津】 一、文言翻译的要求 二、文言翻译的原则 三、具体方法 字词落实留删换,文从句顺调补贯 1、留:凡朝代、年号、人各、地名、官职等专有名词或现代汉语也通用的词,皆保留不动。 【典例】禹、汤罪.己,其兴也勃焉。有德之君,不忘规.过,臣不胜大庆。(14年全国卷) 【研习】①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烛之武退秦师》 译文:晋侯和秦伯包围郑国,因为郑国对晋国没有礼貌。(若翻译成“晋国的侯王和秦国的霸主”就错了。) 2、删:把仅有语法作用而无实际意义的虚词、衬字删去。这些词包括:句首发语词、句中舒缓语气词、结构作用词、凑足音节词、偏义复词中的衬字等。 【典例】昼夜勤作息 译文:白天和夜晚都勤奋的劳作。(“作息”为偏义复词,只强调“作”。) 【研习】①夫战,勇气也。 译文:作战,是要靠勇气的。(夫,发语词) ②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已。 译文:我对于国家(的治理),尽心了。(之,取独;也,停顿;焉耳已,语气助词) 3、换:将单音词换成双音词,通假字换成本字,词类活用词换成活用后的词,古今异义词换成现代词……换言之,该留的留下,该删的删去,其他的都是“换”的对象了,这是字词翻译的重点也是难点所在。(往往都是答案采分点) 【典例】吾故市人家,生子而能业,吾业不废足矣,奈何从儒生游也?(14年山东卷) 译文:我们本是商人之家,生养儿子能够继承我的手艺,我的手艺不废弃就行了,(你)怎么能跟读书人交往呢? ②宣言曰:我见相如,必辱之。 译文:扬言道:我看见相如,一定侮辱他。 综合练习(一) ②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换) 译文:派遣将领把守函谷关的原因,是防备其他盗贼的进入和意外变故。 ③尔岂亿我为不能耶?顾吾弓差软。(13年湖北卷)(换) 译文:你难道猜想我不会射箭吗?只是我的箭弓稍微软了点。 4、调:把文言句中的主谓倒装句、宾语前置句、定语后置句、介宾结构后置句及其它特殊句式,按现代汉语的语法顺序调整过来。(特殊句式往往都是答案采分点) 【典例】是区区者,何难之有?吾侪愿尽力焉,沿途以行乞所得,供先生食。(14年重庆卷) 【答案】这是区区小亊,有什么艰难?我们愿意为此尽力,用沿途乞讨得到的钱物,供给先生食用。 5、补:古汉语比较简约,省略现象是普遍的。为了译文完整流畅,增补原文中省略掉的成分或意思。 【典例】曳而逐出之,已而竞还啄其粟。(14年江西卷) 【答案】(众鸡)拖拽(它)驱赶(它)使它出去,随后(又)争相回去啄食那些粟粒。 【研习】①触草木,尽死;以啮人,无御之者。(省略主语、宾语) 译文:(蛇)碰到草木,(草木)都死了;如果咬伤人,没有抵挡它的方法。 ②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省略句子) 译文:但是力量足以达到那里(却未能达到),在别人(看来)是可以讥笑的,在自己(来说)是有所悔恨的。 6、贯:古文中使用比喻、借代、婉曲、互文等手法,翻译时要根据上下文灵活、贯通地“意译”,这个“贯”就是所谓的“意译”。 【典例】缙绅之交于孟祥者,为诗以歌咏之,征予为之记。(14年湖南卷) 【答案】与徐孟祥交往的士大夫,作诗来歌咏它,叫我给它作(一篇)记。(本句亦是定语后置句式)

文言文特殊句式导学案(20200514103422)

《文言文特殊句式》导学案 一、【学习目标】 1.了解高考中常考的文言文特殊句式。 2.掌握文言文特殊句式的几种类型的标志及翻译方法。 二、【学习重、难点】 学习重点:文言文特殊句式的几种类型的标志。 学习难点:倒装句式的辨识和翻译。 三、【学习方法】自学、归纳总结 【考纲解读】 高考文言文考查能力要求明确指出:“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考查形式主要有显性和隐性两种。显性就是以选择题形式判断句式的不同,隐性是将文言文特殊句式放在翻译中综合考查。 主要的特殊句式:判断句、被动句、倒装句(变式句)、省略句。 ㈠判断句 1、用“者”或“也”表示判断,这是典型的文言判断形式。 (1)主语后用“者”,谓语后用“也”表示判断。 如: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 (2)主语后单用“者”,或谓语后单用“也”表示判断。 如: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 (3)“者也”在句尾连用表示判断。 如:①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②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 (4)“者”、“也”全不用。 如:①刘备,天下枭雄。②秦,虎狼之国。 2.用副词“乃”“则”“即”“皆”“素”“耳”等表示判断。这些形式也比较多见。 如:①臣乃市井鼓刀屠者。②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③即今之傫然在墓者也 ..。④夫六国与秦皆诸侯。⑤且相如素贱人。⑥此亡秦之续耳。 3.用动词“为”、“是”表示判断。(文言文中用“是”作判断动词的较为少见) 如:①故今之墓中全乎为五人也。 ②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③巨是凡人,偏在远郡…… 4.用“非”、“未”、“弗”等表示或辅助表示否定的判断。

如:①吾本非文人画士…… ②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③人固未易知,知人亦未易也。 ④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 (注意:以上各种类型判断句,译成现代汉语时,如是肯定判断句,要用“是”;如是否定判断句,要用“不是”。) ㈡被动句 1.用介词“于”、“受”、“受……于……”表被动(“于”引进动作行为的主动者)。 如:①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②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 2.用“见”、“见…于……”表示被动(“于”引出动作的主动者)。 如:①信而见疑,忠而被谤。②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③吾常见笑于大方之家。 3.用“为”、“为……所……”(“为”引出动作的主动者)或“……为所……”表示被动。 如:①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②为.(wéi,动词,治理的意思)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③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4.用介词“被”表示被动 如:①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②予犹记周公之被逮,在丁卯三月之望。 5.动词本身表示被动(这是意念上的被动句,没有任何标志,要根据上下文来判别补出)。如:①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傅说从筑墙的工作中被选拔,胶鬲从贩卖鱼盐的人中 被举拔。)②帝感其诚。(天帝被愚公的诚心感动。) ㈢省略句 1.省主语。 ①廉颇为赵将,()伐齐,()大破之。承前省 ②沛公谓张良曰:“……()度我至军中,公乃入。”蒙后省 ③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录毕,()走送之。自述省 ④“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曰:“不若与人。”对话省 2.省谓语(无论是古代还是现代,省略谓语的现象还是比较少的)。 ①军中无以为乐,请以剑舞(为乐)。 ②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 3.省略动词或介词的宾语。(宾语常见的是代词“之”) (1)省略动词后的宾语 ①项王曰:“壮士!之卮酒赐。”则与(之)斗卮酒。 ②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私见张良,具告(之)以事。 (2)省略介词后的宾语

(完整word版)实验高中高三语文复习资料2019—2020学年文言文导学案

文言文 导学案(8) 《阿房宫赋》 【教材复习】 一、背诵课文,完成《再读教材古诗文》第375---376页相关习题。 二、断句 呜呼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嗟乎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三、翻译: 1.覆压三百余里,隔离天日。骊山北构而西折,直走咸阳。 2. 雷霆乍惊,宫车过也;辘辘远听,杳不知其所之也。 3.鼎铛玉石,金块珠砾,弃掷逦迤,秦人视之,亦不甚惜。 4.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 5.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 【典例示范】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按要求完成下面的题目。 谢方明,陈郡阳夏人,尚书仆射景仁从祖弟也。荒乱之后吉凶礼废方明合门遇祸资产无遗而营举凶事尽其力用数月之间葬送并毕平世备礼无以加也。元兴.. 元年,桓玄克京邑,丹阳尹卞范之势倾朝野,欲以女嫁方明,使尚书吏部郎王腾譬说备至,方明终不回。桓玄闻而赏之,即除著作佐郎。方明事思忠益,知无不为。高祖谓之曰:“愧未有瓜衍之赏,且当与卿共豫章国禄。”屡加赏赐。方明严恪,虽处暗室,未尝有惰容。无他伎能,自然有雅韵。丹阳尹刘穆之权重当时,朝野辐辏,不与穆之相识者,唯有方明、郗僧施、蔡廓而已;穆之甚以为恨。尝年终,江陵县狱囚事无轻重,悉散听归家,使过正三日还到。罪应入重者有二十余人,纲纪以下,莫不疑惧。囚及父兄皆惊喜涕泣,以为就死无恨。至期,有重罪二人不还,方明不听讨捕。其一人醉不能归,逮二日乃反;余一囚十日不至,五官朱千期请见欲白讨之,方明知为囚事,使左右谢五官不须入,囚自当反。囚逡巡墟里,不能自归,乡村让之,率领将送。遂竟无逃亡者。远近咸叹服焉。遭母忧,去职。服阕,为宋台尚书吏部郎。永初三年,出为丹阳尹,有能名。转会稽太守。江东..民户殷盛,风俗峻刻,强弱相陵,奸吏蜂起,符书一下,文摄相续。又罪及比伍,动相连坐..,一人犯吏,则一村废业,邑里惊扰,狗吠达旦。方明深达治体,不拘文法,阔略苛细,务存纲领。州台符摄,即时宣下,缓民期会,展其办举;郡县监司,不得妄出,贵族豪士,莫敢犯禁,除比伍之坐,判久系之狱。东土至今称咏之。性尤爱惜,未尝有所是非,承代前人,不易其政。有必宜改者,则以渐移变,使无迹可寻。元嘉三年,卒官。 (节选自《宋书·列传.. 一十三》) 第一时段:读懂文言 1.朗读文段2遍。 2.解释加点词语的意义。 桓玄克.京邑 穆之甚以为恨. 方明不听.讨捕 欲白.讨之 遭母忧... 服阕.. 3.概括说明谢方明的形象特点。

两小儿辩日导学案

两小儿辩日 学习目标: 1、诵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学习、积累文言词语。 2、感受两小儿勇于探索的精神及孔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体会学无止境的道理。 学习重点:学习、积累文言词语。 学习难点:了解课文中蕴涵的哲理。 预习单 一、熟读课文,日积月累 1.根据注释和字典,给下列字注音。 辩斗盘盂沧沧凉凉探汤孰为汝多知乎 2.结合课后注释,看看自己能理解哪些词句的意思? 辩斗:故:以:去:日中: 车盖:及:盂:为: 沧沧凉凉:探汤:决:孰:汝: 3.读通、读熟课文,注意文言文的断句。可以适当加上动作。 文言文的朗读方法:一要把朗读的速度放慢,二要停顿得当,三要读出不同句式的语气。附 两小儿辩日 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 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一儿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 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一儿曰:“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孔子不能决也。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 二、我的视角 1.读了课文,针对文章题目和内容,我最想研究的问题是: 2.我查找相关科学资料,能帮助孔子解答两小儿提出的问题。 三、背景资料:本文选自《列子·汤问》,《列子·汤问》是_列子_所辑注,里面具有许多_民间故事、寓言和神话传说。《列子》相传是战国时郑国人列御寇所著。御寇是战国时期道教代表人物之一。《列子》本来是列子、列子弟子、列子后学著作的汇编,约在战国后期成书。

共学单

延学单 1.自己策划一个话题,学习“两个小儿”提出挑战性的问题,邀请老师、同学或家长参与辩论。 2.延伸阅读 学弈(1) 弈秋(2),通国(3)之(4)善弈者也。使(6)弈秋诲(7)二人弈,其(8)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9);一人虽(10)听之(11),一心以为有鸿鹄(12)将至,思援(13)弓缴(14)而射之。虽与之(15)俱(16)学,弗若(17)之矣。为(18)是其(20)智弗若与(20)?曰(22):非(23)然(24)也。 注释: 弈:下棋。(2)弈秋:秋,人名,因他善于下棋,所以称为弈秋。(3)通国:全国。(4)之:的。(5)善:善于,擅长。(6)使:让。(7)诲:教导。(8)其:其中。(9)惟弈秋之为听:只听弈秋的教导。(10)虽:虽然。(11)之:指弈秋的教导。(12)鸿鹄:天鹅。(13)援:引,拉。(14)缴:本课指有丝绳的箭。(15)之:他,指前一个人。 (16)俱:一起。(17)弗若:不如。(18)矣:了。(19)为:谓,说。(20)其:他,指后一个人。(21)与:吗。(22)曰:说。(23)非:不是。(24)然:这样。 1.结合注释用自己的话说说全文的意思。 2.这个故事给你怎样的启示?

《两小儿辩日》教学设计及实录_教案教学设计

《两小儿辩日》教学设计及实录[教学简案] 学习目标: 1.学生能利用课后注释和查字典的方式疏通文意, 2.培养学生朗读、背诵文言文的能力和比较文言文与现代白话文的特点。 3.理解课文内容,学习古人为认识自然,探索真理而善于动脑,大胆质疑的精神及孔子谦虚谨慎,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体会学无止境的道理。 教学重难点: 在疏通文意的基础上,读出古文的韵味,理解孔子实事求是的学习态度和两小儿勤于动脑,大胆探索真理的精神。 学法引导: 读熟课文,看注释理解句意,不懂得意思教师点拨,体会课文内容,两儿争辩的是什么内容,他们各自的理由是什么?结合资料,用科学知识回答两小儿提出的问题,使学生认识到做学问就是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教学教法: 乐读趣学自主感悟 教学流程及设计意图: 一、引题、释题。 1.两个辛字中间加上什么分别可构成一个怎样的字?

2.区分“分辩”和“分辨”的意思,引出课题,生读课题,释课题。 二、初读感知。 1.课前预习课文。能说一说读古文的感觉吗? 2.想听老师读读吗?师范读,提出倾听要求(课件出示原文)3.听懂些什么吗?(从读法上) 4.教师领读,(课件出示有停顿提示的原文) 5.学生自由练读,选择自己认为读的最好的一句或一段读给大家听[师随机点拨]全班大声齐读课文。 6.读通顺后,解决刚才学生读古文时困难中难读这一点,学生提出解决办法老师并相机板书 三、质疑,指导学法。 1.俗话说的好“书读百遍会怎样?”而通过刚才咱们那么几遍的读,你知道他们在辩论太阳的什么呢?你是怎么读懂的? 2.让学生区分文言文和白话文不同之处,从而总结出学习本课的学习目标,[师板书] 3.让学生总结出完成学习目标所要采用的方法,更进一步指明如何学习文言文。 四、精读课文,解疑全文。 1.学习第一段,由学生说出整句话的含义,重点让学生理解“游”字。 2.让学生区分两小儿,由此引出两小儿辩论的内容,学习第二小节。 ①从“也”字入手,指导学生朗读。

文言翻译导学案

文言文翻译专项复习导学案 陈爱华 【学习目标】 1通过合作探究,总结高考文言句子翻译的方法技巧。 2.通过课堂练习,明确得分点,提高翻译题的答题能力。 【学习重难点】 ⒈总结高考文言句子翻译的方法技巧。 ⒉把握关键词句、特殊句式等,洞悉得分点。 【考纲要求】 “古文翻译要求以直译为主,并保持语意通畅。要注意原文用词造句和表达方式的特点。”其能力层级为B级。 【努力方向】 ⒈积累性的:关键词语(重要实词、虚词、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等) ⒉规律性的:语法现象(词类活用、固定结构、特殊句式等) 【学习过程】 一、预习环节 文言文翻译的标准 翻译文言文的标准是信、达、雅 (一)翻译下列句子,或比较下列句子理解什么是信、达"雅” (1)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译文 (2)以勇气闻于诸侯。 凭勇气闻名在诸侯国 凭着勇气在诸侯中间闻名 (3)曹公,豺虎也 曹操是豺狼猛虎。 曹操是象豺狼猛虎一样(凶狠残暴)的人 (1)信 (2)达(3)雅 二翻译的程序 1、先读懂原文的大意,在此基础上结合上下文翻译句子。 2、分析原文句式的特点。 3、进行初步的字字落实的翻译,特别注意一些容易理解错的字和关键的字的翻译。4、对文句中一些特殊情况(如各种修辞、文化常识、专有名词、习惯用语)的处理。5、按照现代汉语的规范,将文言句子准确表达出来。 6、查对字词的落实,誊写到答案卷上\ 文言文翻译的原则: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二)翻译下列句子理解什么是直译和意译 1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2(视事)三年,上书乞(骸骨)。 3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樊篱),却匈奴七百余里 4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 三、课堂探究,文言文翻译的方法 翻译下列句子(注意加点字词),总结翻译方法和技巧。 第一组: 1.赵惠文王十六年 .......,廉颇 ..为赵将伐齐,大破之,取阳晋 ..,拜为上卿 ..,以勇气 ..闻于诸侯。译文: 2.得楚和氏璧 ...。译文: 第二组: 战于长勺,公将鼓之. 再拜献大将军足下 昼夜勤作息。 宫中之事,事无大小.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第三组: 1、宫中尚促织之戏,岁征民间、、 2、顾吾念之,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3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