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建设规划(2014-2016年)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
建设规划
(2014—2016年)
车辆与信息工程系
2014年1月
目录
一、专业建设背景和基础 (1)
(一)行业及区域背景分析 (1)
(二)职业岗位人才需求分析 (3)
(三)建设基础 (4)
1、师资队伍 (4)
2、教学条件 (5)
二、专业建设思路与目标 (10)
(一)专业建设思路 (10)
(二)专业建设目标 (11)
三、建设措施 (13)
(一)专业发展措施 (13)
(二)师资队伍建设措施 (15)
(三)课程及教材建设措施 (18)
(四)实践教学条件的建设措施 (19)
(五)社会服务能力建设措施 (21)
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建设规划
(2014-2016年)
一、专业建设背景和基础
(一)行业及区域背景分析
当今,世界高科技竞争和突破正在创造着新的生产方式和经济秩序,高新技术渗透到传统产业,引起传统产业的深刻变革。

机电一体化技术正是这场新技术革命中产生的新兴领域,机电一体化产品的功能,除了精度、动力、快速性外,更需要自动化、柔性化、信息化、智能化,逐步实现自适应、自控制、自组织、自管理,向智能化过渡。

从典型的机电一体化产品来看,如:数控机床、加工中心、机器人和机械手等,无一不是机械类、电子类、电脑类、电力电子类等技术集成融合成一体化,这必然需要机电一体化设备操作、维修、检测及管理的大量专业技术人员。

广州地处珠三角经济区,优越的地理优势和自然资源为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随着珠三角经济区经济的快速发展,给我们高职学院机电类专业的建设与发展提出了新的课题。

同时,随着行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组合,各行业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快速发展阶段,因此对人才的需求量大增。

尤其是机电一体化技术,这种通用专业的技术人才需求量更大。

另一方面,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应用面广,在诸如农、林、牧、渔产品的深加工企业,食品加工、造纸、印刷以及交通运输以至现代商业企业等都离不开机电一体
化技术。

为充分满足科技发展及社会诸多企业对多方位人才的需要,我们院系领导带领有关专业老师调研了一些大中型企业公司,还走访了一些很有发展前景的科研单位及兄弟职业学院,例如:广州风行模具厂、广州高明电子科技有限公司、广州数控设备有限公司、广州市华偎数控机床有限公司、深圳创维模具厂、深圳恒佳精密注塑模具有限公司、协雅精密工业制品(深圳)有限公司、雅迪精密工业制品(深圳)有限公司、鑫泰科技(番禹)有限公司等企业,这些单位大都是以高新技术为增长点,重点发展微电子、数控机床、模具设计与制造、智能仪器仪表、电子专用设备、机器人等主导产业。

机、电、信息技术的综合应用是这些产业的主要特点。

被调查的单位都涉及到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应用,大部分岗位需求综合素质高,具备机、电技术综合应用知识的技能型人才。

在分别与企业领导、人事管理人员、技术人员、毕业生进行深入的交流和座谈后,充分意识到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和社会经济的迅猛发展,特别是近年来珠三角经济区高新技术产业的迅速崛起,社会人才需求格局发生了很大变化。

机电一体化专业作为电气自动化、机械制造等专业的补充与延伸,机电类应用型、技能型人才将成为各企业争夺的对象。

企、事业单位急需一线技能型操作人才,尤其是综合技术应用人才为我们的毕业生提供了广阔的就业空间。

调研表明,珠三角地区对机电一体化专业的高职毕业生需求是巨大的,前提是毕业生具备实际工作能力。

因此,为了适应区域经济和高新技
术产业发展的需要,满足社会急需,我院对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进行了改革调整,该专业以社会发展对机电专业高职人才需求为着眼点,建立一个科学、完善、具有高职教育特色的教学体系。

突出应用性、整合性、实践性、先进性、综合性的原则,使毕业生既能掌握机电一体化设备的使用、制造、维修、检测、管理等专业理论知识,又能熟练进行机电产品的维修及数控机床的操作、编程及维护等实际技术。

它是我校对社会需求做出的快速反应,与区域经济的发展和高新技术状况是同步的。

这一措施适应了珠三角经济区产业结构的调整方向,适应了企、事业单位对人才的需求,适应了学生今后继续学习和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教改后的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以校企合作作为人才培养新途径,提高课程的整合性、技术的先进性、知识的综合性,加强实践性,使该专业的毕业生明显的具有复合型人才特色。

(二)职业岗位人才需求分析
随着产品科技含量愈来愈高,不但包括机械、电子、微机、光电技术,还有激光、通信、各种新型传感器等内容,这些单位的产品已不是某单一技术领域的产品。

这些产品已随着时代技术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社会的用人要求也随之而变,机电一体化专业改革和调整正是弥补了这种不足,并突出了复合型、应用型、实践型人才的培养目标。

更能适应企业与社会对人才知识结构和综合能力的需求。

我们通过对各企事业单位调研资料的汇总,发现用人单位急需以下岗位人才:
(1) 机电产品的制造加工;
(2) 机电产品的组装、调试;
(3) 机电设备的操作、维护;
(4) 机电产品的销售、技术服务、检验与管理;
(5) 自动化生产线的调试维护等;
(6) 生产一线服务人才;
(7) 生产现场工艺技术人员。

上述岗位在原有传统行业中融进了高新技术。

有些机电产品和大型生产线应用了微机、软件、PLC,微电子、激光技术,并采用各种新型的传感器来检测和控制,其产品的制造手段也不断更新,如激光加工、数控加工等等。

这些岗位群所要求的专业知识和技能突出了应用性和综合化,所需要的人才是能直接有效地服务于生产一线的技能型人才。

(三)建设基础
1、师资队伍
⑴年龄结构
35岁及以下专任教师的比例为25%。

⑵学历(学位)结构
具有研究生学历、硕士及以上学位专任教师的比例为25%。

⑶职称结构
教授、副教授为37.5%,讲师为37.5%,助教25%。

⑷双师结构
双师素质教师比例为87.5%。

⑸专兼结构
专任教师比例为75%,兼职教师比例为25%。

⑹专业带头人情况
专业带头人桂旺生,机械学硕士、副教授。

国防科技大学机械制造本科毕业,1992-1995年东南大学机械学硕士,解放军汽车管理工程学院教研室主任,长期从事职业院校的教学和管理。

现任广州华夏职业技术学院车辆与信息工程系主任。

⑺专任教师结构情况
⑻校内实训指导教师情况
校内实训指导教师1人。

⑼兼职、兼课教师情况
兼职、兼课教师2人。

2、教学条件
(1)图书
我院自2009年以来,通过不断加大投入和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使学
校校园面积、仪器设备、图书馆藏等各项办学条件大为改善、各项基础设施建设稳步提升、办学规模合理拓展。

目前,馆藏纸质图书32.01万册,生均纸质图书82册,电子图书1500GB,纸质期刊64种;其中,本专业图书馆藏如下:
图书购置经费预算表(2014-2015学年度)
(2)实践教学条件
本专业的实训室能提供真实的实践环境和模拟的企业氛围,从而使学生直观、全方位地了解各种设备和应用环境,真正加深对原理、标准的认识。

通过实践学习,提高学生的技能和实战能力,让学生能够感受到企业文化氛围,具有相应的理论基础、较强的实践动手能力和良好的素质,使学生在毕业时的择业范围扩大。

本专业需要具备电工电子实训室、模具实训室、数控实训室,满足基本的人才培养需求,如表所示。

同时,根据区域经济发展现状和企业实际应用,还可建设和完善机加工实训室,PLC实训室等,完成相应教学课程的训练及能力的培养,使学生能够满足就业岗位的要求并具备持续发展能力。

表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各实训室
(3)校外实训基地
通过政府、大(中)型企业集团、行业协会等于平台,紧密联系行业企业,多渠道筹措资金,多形式开展合作,积极寻求与国内外、区域内大型知名企业开展深层次、紧密型合作,建立与自己的规模相适应的、稳定的校外实训基地,充分满足本专业所有学生综合实践能力及半年以上顶岗实习的需要,发挥企业在人才培养中的作用,由企业提供场地、办公设备、项目和技术指导人员,企业技术人员与教师共同组织和带领学生完成真实项目设计、施工、调试与维护,使学生真正进入企业项目实战,形成校企共建、共管的格局。

校外实训基地的主要功能:有利于学生掌握岗位技能,提高实践能力;满足学生半年以上岗顶实习的需要,从而实现学生在基地的顶岗后就业;有利于学校时了解社会对人才培养的要求,及时发现有问题,有针对性进行教育教学改革。

校外实训基地有健全的规章制度及基于职业标准的员工日常行为规范,有利于学生在实训期间养成遵纪守法的习惯,使其能真正领悟到团队合作精神,同时能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顶岗实习环节是教学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步入职业的开始,在专、兼职教师的共同指导下,以实际工作项目为主要实习任务。

学生通过在企业真实环境中的实践,积累工作经验,具备职业素质综合能力,达到“准职业人”的标准,从而完成从学校到企业的过渡。

目前校外实训基地有2个,分别为:数控加工实训中心(w)、金工实
训室(w)。

(4)专业教学和建设经费
我院自办学以来一直以质量建设为核心,每年对专业教学和专业建设投入不断增加。

2013—2014学年度计划对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教学与建设投入66.61万元,主要包括教学科研仪器设备费用、教学改革及研究费用、师资建设费用等。

2014—2015学年计划投入51.13万元,主要用于聘请兼职教师、购买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师资建设等。

二、专业建设思路与目标
(一)专业建设思路
本专业建设发展规划要贯彻“就业导向、能力本位、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高等职业教育办学理念,倡导以学生为本位的教育理念,密切跟踪地区人才需求的变化,及时跟进行业技术的发展,建立多样性与选择性相统一的教学机制。

通过综合和具体的职业技术实践活动,帮助学生掌握先进实用的制造技术,积累实际工作经验,突出职业教育的特色,全面提高学生的职业道德、职业能力和综合素质。

根据我国及珠三角地区装备工业发展的客观需求,以及广州市大力发展汽车制造相关产业的发展战略,本专业重点考虑服务本地区制造类企业、特别关注汽车零部件制造业。

体现兼顾服务社区的职业教育,着力提高学习者的职业技能;着力培养较高技术含量的操作技能,以区别与中职教育的目标;以发展的眼光,为学生的长期职业提升和职业拓展打基础。

在专业建设与人才培养方面应体现以下基本原则:
1、以工学结合为基础,以能力训练为本位,以学生职业能力的提升为目标。

2、适应本地区行业技术发展,体现教学内容的先进性和前瞻性,为地区经济发展服务。

3、以学生为主体,为学生的长远发展考虑,体现教学组织的科学性和灵活性。

(二)专业建设目标
1、专业总体目标
本专业的建设方向和目标是为广州市和珠三角地区的发展服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掌握必要的专业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能在现代化生产第一线,运用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制造技术,进行机械零件和模具设计(包括汽车零部件及其制造用模具)、编制制造工艺;同时具有数控加工编程能力、掌握典型数控机床的结构和工作原理等基本知识,熟练操作数控机床等现代机械制造设备的高技能型人才。

在2016年,实现当每年新生150人的招生规模,明确形成2~3个专业方向。

2、师资队伍建设目标
到2016年,使专业教师总人数达到21人,其中专任教师14人,兼职教师7人。

形成一支学历结构、职称结构、年龄结构合理、素质较高的专职师资队伍。

3、课程建设目标
优化专业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争取建成市级精品课程1门,3—4门院级精品课程。

取得1项以上市级教学改革项目或科研成果,3-4项院级教学改革项目或科研成果。

在现有专业教学资源基础上,力争到2016年,建成具备优质教学资源共享的教学资源平台。

4、教材建设目标
力争到2016年,完成2—3门有特色的专业教材与实训教材的编写。

5、实践教学条件建设目标
重质轻量,建设具有先进水平的,规模适中的实验实训基地,在保证专业教学的同时,逐步开展面向企业的科研服务。

充分发挥实验实训设备的作用,开展与相关企业的深层次合作,在产品开发、技术革新等方面实现突破。

在2016年,建成先进制造技术实验室,配备三坐标测量仪、快速原型等先进设备,为企业提供技术服务。

加大校外实训基地建设,在现有校外实训基地基础上,力争在2-3年内增加2个运作规范的,具备一定规模的校外实训基地,为实施多种模式的高职人才培养形式奠定基础。

6、社会服务能力建设目标
依托校内实训基地,充分发挥专业教学团队的技术优势,加强与企业的合作,引导教师深入行业企业,与企业合作开展项目开发、技术革新,面向企业开展技术服务;建立企业职工培训基地,承接企业职工培训业务;继续面向社会与企业开展人才培训和职业资格鉴定。

三、建设措施
(一)专业发展措施
通过地方政府的推动,成立由行业主管部门、行业协会、企业领导、专家和技术权威组成的专业建设合作委员会,以专业建设合作委员会为平台,制订校企合作共建、共管专业的运行管理制度,通过校企人员互聘、引资入校、投资企业技术培训中心、承接企业产品订单等方式来实现专业与企业的实质性合作和深度融合,以保证校企合作的持续、稳定、深入、和谐的发展,逐步形成校企合作、共同发展的长效机制。

逐步制订和完善专业建设合作委员会章程,制订校企合作量化考核和奖励制度,深化校企合作;与企业签订“订单培养”协议,制订订单培养人才管理与考核制度、学生实习实训工伤保险制度,确保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顺利进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制订和完善兼职教师聘任与管理制度、教师实践锻炼管理制度,采取激励措施打造一支专兼结合、双师结构合理的教学团队;签订“共建基地”协议,制订校企合作章程,逐步扩大校企共建经济实体的规模和效益。

实现人才共育、过程共管、成果共享、责任共担的深度校企合作,推进专业实体化,增强专业活力。

(1)加强校企合作工作委员会的组织建设和制度建设
充分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加强校企合作,逐步将本市机械装备制造、石油机械制造、汽车零件部件制造、轻工机械制造等骨干企业纳入校企合作工作委员会,修订校企合作工作委员会章程和内部管理规定,完善校企
合作委员会机构与职责,明确各委员的权利与义务。

定期开展校企合作工作委员会交流活动,组织委员开展各种形式的科技交流、科技合作、新技术推广、科技论坛、对口考察等活动, 为委员之间创造合作、发展的机会,使委员之间在项目、资金、人才、信息等方面,开展多种形式的实质性合作。

定期或不定期举行联谊会、协作会、洽谈会、信息通报会和经验交流会等,为委员单位提供国内外行业发展的最新动态。

(2)完善校企合作相关保障制度,推进专业实体化建设
通过学校校企合作理事会和校企合作工作专门委员会协调,积极落实行业企业支持校企合作的相关政策和目标考核,将考核结果作为政府对企业奖、补、免、返相关费用的依据,使校企合作制度化、规范化,保证合作各方的合法权益,推进以人才培养为核心,兼具生产、技术研发和技能培训等功能的专业实体形成。

①在教师开展行业企业调研、教师互兼互聘、课程开发、校内外实训实习基地共建等方面制定具体的管理办法和相关制度,形成专业实体自主运行机制;制定校企合作中关于学生顶岗实习报酬、工伤保险等相关文件、协议,根据企业生产运行特点和岗位阶段性用人需求,结合学生职业技能岗位轮训和顶岗实习要求,实行灵活的分段式和多学期教学组织模式,建立完善的教学保障、监控和评价体系,全面落实校内、外教学环节,不断完善专业实体的教学服务能力;
②坚持人才培养第一的原则,通过承担合作企业的生产任务,发挥专业实体的生产经营功能,促进教育教学与产品生产紧密结合,学生的理论学习与实践学习紧密结合,努力做到“师生员工化,实训生产化”;
③依托校内机械制造技术研究所,为合作企业提供产品开发和技术革新,开展课题研究与成果推广,逐步形成校企相互信任、相互支持的机制,发挥专业实体的技术研发功能;
④建立企业员工培训制度,依托校内的技能鉴定所,组织专业教师参与企业在职技术人员培训、在职学位进修,使学校成为校企合作工作委员会会员单位的人力资源的供应单位、在岗职工的培训中心和下岗、转岗职工再就业的培训基地,增强专业实体面向社会服务的能力;
⑤建立并实施诚信管理制度,建立学生、企业诚信档案,为学生与企业双向选择提供参考;实行学生就业专业实体负责制,形成人人参与教学改革、事事关注学生就业的动力机制。

(二)师资队伍建设措施
依托行业和区域优势,进一步丰富团队的建设内涵,提升团队的整体实力和水平,打造一支专兼结合、师德高尚、业务过硬、结构合理、综合素质高、具有一定社会影响力的专业教学团队。

培养和引进专业骨干教师4名,使校内专任教师数量达到21人,其中研究生学历达到10人以上,“双师素质”教师比例达到80%以上,另外聘请10名企业技术人员担任兼职教师,并通过对兼职教师进行教学能力培训,提高实践技能课程教学
质量。

力争三年内创建成一支整体水平在省内领先的专业教学团队。

按照“引进与培养并举,专职与兼职结合”的建设思路,完善校企双专业带头人制度,进一步落实人才建设工程、师德建设工程、双师素质培养工程和技能人才引聘计划,加强“双师”结构专业教学团队建设,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和水平。

(1)校级教学名师与专业带头人的培养
实施双带头人培养工程,使培养对象成为专业方面的专家,成为引领专业发展的专业带头人和在全国有一定影响力的教学名师。

一是制订专业带头人培养计划,从专任教师和兼职教师中分别选择1名理论功底深厚、专业技能出色的教师作为培养对象;二是培养对象分阶段到大学进修半年或出国研修半年;三是培养对象深入企业一线挂职锻炼1年;四是培养对象通过参加职业教育理论培训班学习;五是培养对象组织并参与专业建设的具体工作。

(2)骨干教师的培养和引进
坚持“培养与引进”相结合的原则,加大中青年骨干教师培养力度,到2016年底,培养6名骨干教师,使他们具有较高理论与技术功底,成为促进专业建设和发展的中坚力量。

一是引进1名具有硕士以上学历的专家;二是选派3名教师参加国内现代教育技术培训班;三是选派2名教师出国进修职业教育技术;四是培养对象到企业参加实践锻炼半年。

(3)“双师”素质教师的培养
全面提高专业教师理论水平和专业技能,建设一支既精通专业知识,又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双师”素质的教学团队。

一是每年选派1-2名教师到高等学府进修半年,提高专业教师的理论学术素质;二是选派6-10名教师利用节假日或暑假到企业生产一线参加实践锻炼,以两年为一个周期,锻炼的时间不少于2个月;三是鼓励教师争取科研项目,力争每年1项省市级科研项目、2项校级科研项目,提高教师为生产一线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聘请兼职教师,改善双师结构
制订优惠政策,聘请行业专家和企业的技术骨干,改善双师结构,构建一支优秀的兼职教师队伍,到2016年,使兼职教师带专业课的比例达到50%。

①聘请“技能名师”1名,指导专业建设、教学改革、专业课程实践教学和教师实践锻炼,参与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和制订工作。

②完善人才建设计划,聘请行业、企业技术骨干和能工巧匠6名,参与课程建设和实践技能课程的教学。

③启动“顾问”建设工作,从行业部门或科研机构聘请1名知名专家担任本专业“顾问”,指导专业建设和教学改革工作,帮助专业教师提高专业理论水平。

(5)师德师风建设
进一步完善专业师德师风考评机制,加强师德师风建设,营造严谨治
学、敬业爱岗、勇于创新、乐于奉献的师德氛围,树立良好的师德形象。

通过师德师风学习、参加学院“十佳道德模范”、“学生最欢迎的教师”等评选活动,把教师的师德师风作为教师考核聘用的重要内容,引导专业教师在教学、科研、管理、服务等工作中依法执教、廉洁执教、文明施教。

(三)课程及教材建设措施
为突显高职教育特色,将对教学设计、课程体系作进一步的改革,充分利用专业指导委员会对人才培养模式进行论证,努力推进产学结合,以职业技能证为导向,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和岗位适应能力。

1.以高职教育十六字方针为指导,在专业剖析的基础上,优化专业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

专业能力模块的设置主要分解为:数控加工、模具设计与制造、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制造和电工操作能力模块,并以能力模块需要的知识和技能设置相应的课程;完成主要课程的课程标准修订。

2.走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一体化道路,借鉴德国职业教育“双元制”的经验,注重学生实践技能的培养,努力推进“工学结合”,再现生产情景;完成所有课程的实践教学指导书(实验指导书)的编写。

3.通过精品课程、网络课程的建设,达到提高教师教学水平的目的;争取建成市级精品课程1门,3—4门院级精品课程,完成2—3门有特色的专业教材与实训教材的编写。

在现有专业教学资源基础上,力争到2010年,建成具备优质教学资源共享的教学资源平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