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油成油理论

合集下载

生油理论的发展

生油理论的发展

从十八世纪七十年代以来,对油气成因的认识基本上分为无机成油和有机成油学说两大学派。

(一)无机成因说1、碳化说:1876年俄国化学家门捷列夫:石油是地下深处的金属碳化物与下渗的水相互作用所生成。

生成的石油蒸气在冲向地壳的过程中冷凝形成油气藏。

3FemCn+4mH2O——mFe3O4+C3nH3m 2、宇宙说:1889年俄国索柯洛夫:碳氢化合物是宇宙所固有的,在地球处于熔融阶段时即已存在于气圈之中了,以后地球冷却被吸附凝结在地壳上部形成油气藏。

3、岩浆说:苏联库德梁采夫(1949,10),在纪念宇宙说六十周年时突然由有机说的观点转变为无机说,认为地球深处的岩浆中,含有C、H,还有O、N、S及石油中其他灰分元素。

在6000℃—12000℃下,C、H可形成甲基,到3000—4000℃可形成次甲基,随着温度降低,可形成甲基,最后形成甲烷,甲炔基可聚合形成各种烃,在温度、压力适合时形成石油。

其证据是:岩浆岩、变质岩中相继发现油气藏,二)有机成因说1、十八世纪中叶,罗蒙诺夫提出“石油是煤在地下高温蒸馏的产物——蒸馏说2、二十世纪初,发现石油中有卟啉化合物,石油有旋光性——有机说盛行“植物说”、“动物说”、混合说、脂肪说、碳水化合物说、蛋白质说3、“混成说”(1932年古勃金):含有各种类型的分散有机质的淤泥,在成岩早期产生分散状态的石油,在压实过程中和水一起进入储层形成油气藏。

——早期有机成因说4、早期有机论(P.V.Smith,1952—1954):石油是有机质在沉积(埋藏成岩)早期生成的,是许多海相生物遗传下来的天然烃的混合物。

5、晚期成油说(P.H.Abelson,1963):石油是由沉积岩中占有机质70-90%的不溶部分(干酪根)经过一定的埋藏演化,在成岩作用晚期,经热解产生的。

——干酪根热解成油说6、液态窗(Pusey,1973):液态烃分布规律,主要分布66.5~148.9℃地温间,高于此温度大部分为凝析气田、气田、干气田;低于此温度则为生物成因气。

石油成因的学说

石油成因的学说

主要有无机成因和有机成因学说。

多数学者认为石油主要是有机成因的。

生油岩按照有机成因学说,大量的微体生物遗骸与泥砂或碳酸质沉淀物埋藏在地下,经过长时期的物理化学作用,形成富含有机质的岩石,其中的生物遗骸转化为石油。

这种岩石称为生油岩。

储集层能够储存和渗滤油气的岩层,它必须具有储存空间(孔隙性)和储存空间一定的连通性(渗透性)。

储集层中可以阻止油气向前继续运移,并在其中贮存聚集起来的一种场所,称为圈闭或储油气圈闭。

油气藏圈闭内储集了相当多的油气,就称为油气藏。

油气田在地质意义上,油气田是一定(连续)的产油面积内各油气藏的总称。

该产油面积是受单一的或多种的地质因素控制的地质单位。

油气聚集带油气聚集带是油气聚集条件相似的、位置邻近的一系列油气藏或油气田的总和。

它具有明确的地质边界区,形成年产原油430万吨和天然气3.8亿立方米生产能力。

含油气盆地在地质历史上某一时期的沉降区,接受同一时期的沉积物,有统一边界,其中可形成并储集油气的地质单元,称做含油气盆地。

生油门限生油岩在地质历史中随着埋藏在地下的深度加大,受到的压力和温度增加,其中的有机质逐步转变成油或气。

当生油岩的埋藏到达大量生成石油的深度(也是与深度相应温度)时,叫进入生油门限。

油气地质储量及其分级油气地质储量就是油气在地下油藏或油田中的蕴藏量,油以重量(吨)为计量单位,气以体积(立方米)为计量单位。

地质储量按控制程度及精确性由低到高分为预测储量、控制储量和探明储量三级。

地处豫西南的南阳盆地,矿区横跨南阳、驻马店、平顶山三地市,分布在新野、唐河等8县境内。

已累计找到14个油田,探明石油地质储量1.7亿吨及含油面积117.9平方公里。

1995年年产原油192万吨。

油(气)按储量可分按最终可采储量值可分成4种:特大油(气)田:石油最终可采储量大于7亿吨(50亿桶)的油田。

天然气可按1137米3气=1吨原油折算。

大型油(气)田:石油最终可采储量0.7~7亿吨(5~50亿桶)的油(气)田。

石油理论中的知识点总结

石油理论中的知识点总结

石油理论中的知识点总结1. 石油的形成石油是地球内部有机物的高温高压热解产物,主要由碳、氢等元素组成。

石油的形成与生物化学作用有关,通常形成于古生物质在地壳内部经过深部埋藏、高温高压和长期作用而形成。

石油主要形成于含湿润盐镜流通的海相泥、淤积沉积岩或海相碎屑岩中。

2. 石油地质学石油地质学是石油勘探的基础,主要包括石油地质条件、构造地质学、沉积地质学、古地理学等内容。

石油地质学的研究对象是地质圈的环境、石油地质异常、沉积盆地等地质形态和构造地质构造等综合地质地质构造理论。

3. 石油地质勘探技术石油地质勘探技术是指通过各种地球物理、化学、地球地质工程技术手段对石油资源进行勘探和评价,主要包括地震勘探技术、地质探测技术、岩心采取技术、密度测定技术、地球化学勘探技术等。

这些技术手段的应用,使得石油资源的勘探效率大大提高,为石油勘探和开发提供了技术支撑。

4. 石油地质储层特征石油地质储层特征研究了石油及其储层岩按构造、岩相、物性、工程性质、油井垂直和深方等诸多方面分类研究。

石油地质储层特征是地质理论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对石油的形成、储层和运移等过程有重要理论指导作用。

5. 石油地质油藏特征石油地质油藏特征研究了不同油藏类型和不同油藏类型差异,在地质学的基础上,结合钻井观测、岩心分析、试井、地球物理检测等手段对不同油箱和油藏类型进行特征研究。

6. 地震勘探技术地震勘探技术是通过记录地面上和井下地震波传播的振幅、时间以及相位来确定地下岩石的构造、岩性和地层等特征。

地震勘探技术是目前石油地质勘探中最为常用的一种技术手段,具有速度快、成本低、可靠性高等优点。

7. 石油勘探开发技术石油勘探开发技术包括了地震勘探技术、地球物理勘探技术、测井技术、地质勘探技术等。

这些技术手段的应用,使得石油资源的勘探和开发效率大大提高,为石油勘探和开发提供了技术支撑。

8. 石油地质渗流力学石油地质渗流力学是石油地质学中的一个重要分支学科,主要研究地下岩石中流体(比如油、气、水等)的渗流规律及其对油气储量和资源利用的影响。

石油是如何形成的

石油是如何形成的

石油是如何形成的围绕着石油成因,有机说与无机说的争论已持续了一个世纪之久,各自都有自己的理论依据和证据,谁也说服不了谁,关于石油的形成问题,至今难以定论。

石油有机说理论认为:石油是由埋藏在地下的动植物遗体变来的。

石油一般生成在古代的沉积盆地或浅海和湖泊中,在漫长的地质年代里,这里堆积了几百米至几千米厚的沉积物,其中埋有许多动植物的遗体;这些生物有机物质经过几百万年的地质变化及一系列的物理化学变化,逐渐转变为无数细小的油珠;油珠再汇成油流,油流则集中迁移到地壳中具有封闭构造的地层中储藏起来,最终形成规模较大的油田。

尽管有机成因说日臻完善,但随着石油地质工作研究的深入,一些不利于有机成因说的证据渐渐显现出来。

人们注意到,在世界上已发现的3万多个油田中,有8个特大油田占了全部储量的一半左右。

如果说石油是由动植物演变而成的,那么就不会出现这种情况;因为生物在地球上的分布虽然不均衡,有的地方多,有的地方少,但绝不会造成如此巨大的差别。

人们还注意到,有些油田在垂直方向上分布很深,而且越往深处成油条件越好,油气的产量高、压力大,似乎在它的深部有源源不断的油气供给。

美国康奈尔大学的天文学家高尔德,站在无机说的角度批驳有机说时说,世界上油矿的规模比其他任何沉积矿体大得多,已查明的油气储量也比原先根据生物生成说估计的高出数百倍之多。

那么石油是如何形成的呢?地球膨裂说认为石油是由海洋微生物的遗骸形成的。

人们为什么对石油的产生会产生这么多的疑问呢?这主要是因为对地球的演化史没搞清楚。

我根据地球膨裂说得出的地球演化史认为,46亿年前,太阳因内部核聚变而发生爆炸,飞出许多熔融的火球,地球就是其中之一。

39亿年前,由于地球的气温逐渐下降,空气中的水蒸气凝结成水珠,降回地表形成海洋。

这时的海洋覆盖着整个地球,平均1.2万米深。

38亿年前,生命在海洋中出现。

6亿年前,由于气温和海洋的温度逐渐升高,产生了寒武纪生命大爆发。

5.2亿年前,由于地球的膨裂,部分陆地逐渐露出了海面,4.8亿年前一些陆生生物开始出现了。

石油是如何变成汽油的原理

石油是如何变成汽油的原理

石油是如何变成汽油的原理石油是一种化石燃料,主要由烷烃类化合物组成,而汽油是石油经过炼油过程后得到的一种燃料。

汽油是由多种不同碳数的烷烃、烯烃和芳香烃组成的混合物,其具体品质和特性取决于炼油厂在炼油过程中的操作和调整。

汽油的生产过程主要包括原油炼制、分馏、裂化、重整和清洁处理等步骤。

下面将详细介绍这些步骤是如何使石油变成汽油的。

首先是原油炼制,原油是从地下油藏中开采出来的混合石油,其中含有各种碳氢化合物。

原油炼制的目的是将原油中的杂质和不同的碳氢化合物分离出来,得到不同种类的燃料。

原油炼制的方法有很多种,但最常见的方法是利用炼油厂的分馏塔。

在分馏过程中,原油首先通过加热进入分馏塔,塔内的温度从底部到顶部逐渐降低。

由于不同碳数的烃类化合物的沸点不同,因此在分馏塔中可以根据碳数将不同类型的油品分离出来。

较轻的烃类化合物,如丁烷和丙烷,在较低温度时就会升华成为气体,被吸收到分馏塔中的顶部。

较重的烃类化合物,如石蜡和重质油,会在较高温度时排入分馏塔的底部。

通过分馏过程,得到了几种不同的石油产品,其中包括轻油。

轻油是一种烃类燃料,如汽油、航空煤油和石油醚。

然而,轻油中仍然含有不同碳数的烃类化合物,因此还需要进一步的处理过程。

裂化是一种常用的处理方法,它能够将较重的烃类化合物转化为较轻的烃类化合物,如汽油。

在裂化过程中,将较重的烃类化合物加热至高温,并引入催化剂,这样就可以破坏长链烃类化合物,并将其分解为较短的链烃类化合物。

这些短链烃类化合物具有较低的沸点,因此可以成为汽油的组成部分。

同时,裂化还可以生产其他重要的石油产品,如液化石油气和柴油。

重整是另一种常用的处理方法,它能够提高汽油的辛烷值和抗爆性能。

重整过程是在高温和高压下进行的,通过将较长链的烃类化合物转化为较短的链烃类化合物,并形成芳香烃,如苯和甲苯。

这些芳香烃具有较高的辛烷值,使汽油更容易被点火,提高了汽油的燃烧效率。

最后,汽油还需要经过清洁处理。

石油成因

石油成因

作用,阻止了有机残体的腐烂分解,于是与矿物质一起被沉积埋藏起来。
因此海洋、湖泊、三角洲等古地理区域都是生油的有利地区。
Petroleum Chemistry
随着沉积盆地的不断下沉,沉积物不断加厚,地层的压力与温度也不断
增加,沉积物经历一系列的物理化学变化而变成了沉积岩,含有分散有机 质的沉积岩称为生油岩。 除了浅海外,内陆湖泊也有丰富的有机残体,并具备还原条件,是良 好的生油区 。
2、干酪根裂解成油阶段(成熟阶段)
当有机质埋藏深度达1500~2500米时,温度升高至60~180℃,干酪根 便在热催化作用下大量裂解形成液态烃以及一定量的气体,这一阶段被称
之为生油的主要阶段。
Petroleum Chemistry
这一阶段生成的石油,按其组成可分为: 低成熟原油:非烃组分较多,重质烃比例高,生物标志物多,密度较大 。 成熟原油:形成更多的轻质烃,非烃组分大大减少,密度较低。
石油中生物标志物的存在是石油有机成因的有力证据。
石油的元素组成与有机物质或有机矿物质相近似,而与无机物相差甚远。
Petroleum Chemistry
天然石油普遍具有旋光性,非晶体的旋光性与物质分子的碳原子不对称
结构有关,而只有从生物界才能获得这种物质。 各种生物通过热降解均可得到或多或少的烃类。
腐殖物质:来源于高等植物,以酚结构 为主,脂肪结构较少。 氨基酸 糖、酚 脂肪酸 缩聚
腐泥物质:来源于水生生物,富含脂链 、脂环、肽链。
溶于NaOH水溶液的腐植酸
腐殖(泥)物质
不溶于NaOH水溶液的胡敏素
Petroleum Chemistry
随着埋藏深度的增加,最终完全转化成胡敏素,与周围矿物质络合,稳 定保存下来,它们就是干酪根的前身物。随着埋藏深度的进一步增加,胡

第二章.石油成因理论

第二章.石油成因理论

第一节 油气成因理论
中间产物 干酪根 沥青
沉积物中的有机质在成岩作用的过程中,逐渐地转化成 沉积物中的有机质在成岩作用的过程中, 为可溶有机溶剂中的沥青与不溶于有机溶剂中的干酪根 沥青与不溶于有机溶剂中的干酪根两大 为可溶有机溶剂中的沥青与不溶于有机溶剂中的干酪根两大 部分。 部分。 20世纪60年代后期,一些前苏联学者倾向于把沥青视为生 世纪60年代后期, 世纪60年代后期 成石油的直接源泉。 成石油的直接源泉。 20世纪70年代西欧的一些学者认为干酪根为生油的母质, 世纪70年代西欧的一些学者认为干酪根为生油的母质, 世纪70年代西欧的一些学者认为干酪根为生油的母质 而沥青为干酪根热解过程的中间产物。 而沥青为干酪根热解过程的中间产物。
第一节 油气成因理论
成油时间 早期 晚期
在石油有机形成理论建立之后, 在石油有机形成理论建立之后,争论的焦点转为石油是成 岩早 还是成岩晚期生成的。 晚期生成的 期还是成岩晚期生成的。 20世纪50年代 早期成油主张相当活跃,当时, 20世纪50年代,早期成油主张相当活跃,当时,斯密特在现代沉积 世纪50年代, 物中发现了烃类,包括液态烃, 物中发现了烃类,包括液态烃,得出了石油是在沉积的早期形成的 理论,突破了30~40年代特拉斯克关于现代沉积物不存在烃类的著 理论, 突破了30~ 40年代特拉斯克关于现代沉积物不存在烃类的著 30 名研究,这是一个飞跃的突破。为此,斯密特曾获得了诺贝尔奖。 名研究,这是一个飞跃的突破。为此,斯密特曾获得了诺贝尔奖。 因为早期生成的烃与晚期生成的烃无论在数量上或是在质量上均 有较大的差别。最近的一、二十年来,菲利比.蒂索、 有较大的差别。最近的一、二十年来,菲利比.蒂索、阿尔伯莱切特 等对生油剖面的详细研究表明,当母岩埋深到一定的温度和深度时, 等对生油剖面的详细研究表明,当母岩埋深到一定的温度和深度时, 有机质才能产生成熟的石油烃。同时也承认,在成岩作用的晚期是 有机质才能产生成熟的石油烃。同时也承认, 石油的主要生成期,但不排除早期转换所做的准备。 石油的主要生成期,但不排除早期转换所做的准备。

石油的无机成因

石油的无机成因

石油的无机成因
石油的无机成因主要有两种理论:
1. 石油地球化学理论:石油是由古代有机物质经过地球化学作用形成的。

根据这一理论,石油是由古代海洋中大量的浮游植物和浮游动物遗体经过埋藏和压力作用,与地下水和岩石中的矿物质发生反应,最终转化为油和气的过程。

这个过程称为生物地球化学作用。

这一理论认为,石油形成的地质条件包括充足的有机质来源、适宜的沉积环境、适度的地层压力和温度等。

2. 外生石油理论:石油是地球深部岩石物质的热解产物。

根据这一理论,石油是由深部岩石中含有的无机物质,如煤、沥青岩和石墨等,在高温和高压作用下发生热解反应而形成的。

这个过程称为岩石裂解作用。

此理论认为,无机石油的形成与地球的热力活动和岩石的成分有关。

以上两种理论中,石油的形成通常是由多种因素和作用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有机质的存在和热解是两个关键因素。

无论是有机质还是热解作用,都涉及到地球的地质、地球化学和地球物理过程。

石油的形成是一个复杂且漫长的过程,需要适宜的地质条件和时间尺度。

天然气的形成

天然气的形成

石油、天然气的形成石油、天然气的形成传统的石油地质理论认为:石油的生成是几百万年前沉积在海底的生物残骸,经泥沙覆盖,在微生物作用下腐烂,又经过长期的加压加热,形成油、气。

现代石油理论则认为:石油是由含有机质的动植物残骸被埋入地下后和泥沙组成了有机淤泥,由于地层的原因不断地被一层一层地掩埋,愈埋愈深,最后于外面的空气隔绝,造成了一个缺氧的环境,加上深层处温度的升高,压力的增强,厌气性氧细菌便把有机质分解,形成了分散的油滴,这就是石油。

由于地层不断地下降,湿度不断地升高,加之地心的引力,被分解的油滴就会活跃起来,并向地心的方向游移,越往深入温度就越高,油滴可能就越发活跃,由于地层的物质结构不同,而且越往深入物质的密度越大,但地层下的沉积物有时侯颗粒较粗,颗粒间空隙较大,便形成了砂岩、砾石;有时侯颗粒较细,就形成了页岩、泥岩。

在地层的压力的作用下,这些分散的油滴就会不断地顺着它们可以通行的路线行进,最后被挤进多孔的砂岩层,成为储积石油的地层;而空隙很小的页岩层,由于油滴无法挤进去,储积不了石油,就成了防止石油跑掉的“隔离层”。

又由于地壳是由密度较大的页岩——玄武岩组成,而且凸凹不平,向上突起的叫被斜构造,向下弯曲的叫向斜构造;有的岩层像馒头一样的隆起,叫穹隆构造。

集合的油滴就会沿着隆坡继续前行,不断向向斜构造或穹隆构造岩层的顶部汇集,这时石油位于上部,而处在中间、下部的则是水。

进入凹陷的地壳区域,这里如同一个大的脸盆,把油流汇集起来,越集越多,这里就成为储藏石油的大“仓库”了,在地质学上管它叫做“储油构造”。

由分散的油滴到汇集成的油流,最后进入到大的储油“仓库”,也可以说是地球对含有有机质的动植物残骸进行分解、加温、加压、提炼、汇集、储藏的一系列加工过程,是地球制造、储藏高热值能量物质的加工体系。

怎样才能制造出更多的石油来呢?只有生产出更多的具备制造石油物质的原料——含有有机质的动植物残骸,才能生产出更多的石油来;能够制造出更多的有机质残骸,只有对动物进行精心的饲养、哺育,使之快速长大长肥;对植物细心地浇灌、给予充足的温暖的光照,使之快快长高成才,等待时机收获。

石油天然气形成

石油天然气形成


海陆过渡相区:
三角洲:
陆源有机质源源搬运而来,原地的海相生物, 致使沉积物中的有机质含量特别高; 沉积速率较高,有机质被快速埋藏; 三角洲区域是极为有利的生油区域。
海湾及泻湖:
有半岛、群岛、沙堤或生物礁与大海相隔, 该半闭塞无底流的环境对有机质保存有利。
3、古气候条件 古气候条件也直接影响生物的发育;
故认为:在深约150km, 温度超过1500K、压力5000MPa下, 由于FeO及Fe3O4的参与,H2O与CO2还原而成烃类。
(二)、油气有机成因说
认为:石油由地质时期中的生物有机质形成; 在油气有机生成学说中,存在两种观点:

早期成油说:认为石油烃类是地壳浅处,沉积物成岩作
用早期,由沉积岩中分散有机质在生物化学作用下生成。
沉积有机质的来源
沉积有机质--从生物物质的发源地来说
⑴ 来源于盆地 本身的所谓原地 有机质,是普遍 存在的部分,也 是最基础的部分 ⑵ 来自被 河流等从周 围陆地携来 的异地有机 质 ⑶ 再沉积的 有机质,来自 经受侵蚀的古 老沉积层中的 化石有机质, 数量少。
1、生物体的基本组成 ⑴ 类脂化合物(脂类):其化学组成与石油的化学组成
有机溶剂的分散有机质(享特,1979)。
2、干酪根的形成--分为两步
生物有机体--结构规 则的大分子聚合物(类
脂化合物、蛋白质等)
⑴ 有机质转化 为地质聚合物
结构不规则的简 单大分子所构成 的地质聚合物
干酪根的前身
生物化学及化学作用
⑵ 地质聚合物 转化成干酪根
沉积成岩作用过程中 埋藏到数十或数百米 缩合与聚合作用
2、生物体的元素组成
有机质基本成分和石油的元素组成对比表

生油理论的发展

生油理论的发展

生油理论的发展姓名:xxx学号:xxxx班级:xxx石油成因是石油地质学中一个带有根本性的问题,因为只有石油生成之后才有运移、聚集、演化和破坏等一系列地质现象。

油气从哪里来?或者说什么是油气的先质?这些先质是如何转化为油气的?这些问题是从油气被发现以来,就摆在油气勘探开发工作者的重大课题是油气地球化学必须回答的问题。

对这些问题的回答,不仅具有阐明油气成因的理论意义,而且对指导油气勘探具有不言而喻的现实意义。

比如,在确定勘探区域和选择主要目的层时,实际上都是在一定成因假说的指导下进行的。

回顾众说纷纭的石油成因争论,主要体现为有机起源与无机起源两大派别的对垒。

油气成因理论的发展大致经历了四个阶段:无机成因说,早期有机成因说,晚期有机成因说,以晚期有机成因为主兼顾其他成因理论。

由于石油工业早期找到的更多的是油,因此早期的油气成因理论更多关注的是原油的成因问题。

但现代石油成因理论应既包括油也包括气。

(一)无机成因说无机成因理论认为油气是无机化合物经化学反应形成的。

1、碳话说:1876年俄国化学家门捷列夫提出石油是地下深处的金属碳化物与下渗的水相互作用所生成。

生成的石油蒸气在冲向地壳的过程中冷凝形成油气藏。

3FemCn+4mH2O——mFe3O4+C3nH3m2、宇宙说:1889年俄国索柯洛夫:碳氢化合物是宇宙所固有的,在地球处于熔融阶段时即已存在于气圈之中了,以后地球冷却被吸附凝结在地壳上部形成油气藏。

3、岩浆说:苏联库德梁采夫(1949,10),在纪念宇宙说六十周时突然由有机说的观点转变为无机说,认为地球深处的岩浆中,含有C、H,还有O、N、S 及石油中其他灰分元素。

在6000℃—12000℃下,C、H可形成甲基,到3000—4000℃可形成次甲基,随着温度降低,可形成甲基,最后形成甲烷,甲炔基可聚合形成各种烃,在温度、压力适合时形成石油。

其证据是:岩浆岩、变质岩中相继发现油气藏。

无机成因说的主要证据证据之一:烃类已经在实验室内通过无机物合成例如,著名的俄国化学家门捷列夫很早就已在实验室中由无机的碳化物合成出烃类Szatmari(1989)、张景廉(2001)等认为地幔脱气生成的CO2,CO,H2沿破裂带上升到超基性的蛇纹岩带,发生费-托合成反应:费-托反应合成的烃类伴随着岩浆活动(如火山喷发)沿花岗岩缺失的“通道”上升,并运移到储集层形成油气藏。

石油是什么形成的石油的颜色与成分

石油是什么形成的石油的颜色与成分

石油是什么形成的石油的颜色与成分石油是地质勘探的主要对象之一,是一种粘稠的、深褐色液体,被称为工业的血液。

形成石油的原因有哪些呢?以下是由店铺整理关于石油是什么形成的的内容,希望大家喜欢!石油形成的原因石油是当今世界使用最普遍的能源和最重要的化工原料。

然而关于石油的起源,自从100—200年前,俄国两位有名的科学家分别提出了石油的有机成因和无机成因以来,学者们也就分成旗帜鲜明的两大学派,各持一说,至今仍争论不休,难分胜负。

世界上第一个试图探索石油成因的是俄国的罗蒙诺索夫。

早在1763年,他就提出了以下观点:“地下肥沃的物质,如油页岩、碳、沥青、石油和琥珀……都起源于植物。

因为油页岩不是什么别的东西,而是古代从结果实的地方和从树林里被雨水冲刷下来的烂草和烂叶变成的黑土,它像淤泥般沉在湖底……树脂和石油以它们的(重量)轻和树脂的可燃性表明它们的成因也是同样的。

”1876年,俄国另一位著名人物、元素周期表的创始人门捷列夫提出了一个截然不同的观点:地球上有丰富的铁和碳,在地球形成初期可能化合成大量碳化铁,以后又与过热的地下水作用,遂生成碳氢化合物,而碳氢化合物类似于石油。

已生成的碳氢化合物沿地壳裂缝上升到适当部位储存冷凝,形成石油矿藏。

“碳化说”在上世纪末和本世纪初曾流行一时,但不久因为在地球深处并没有发现大量碳化铁的迹象,而且地球深处也不可能有地下水存在,此说渐渐被人们所否定。

这一期间,天文学家利用光谱分析,发现太阳系某些行星大气层和彗星核部都有碳氢化合物存在。

它们显然与生物作用无关。

俄国的索柯洛夫即于1889年推出石油成因“宇宙说”,认为地球在诞生伊始尚处于熔融的火球状态时,吸收了原始大气中的碳氢化合物。

随着地球不断冷却,被吸收的碳氢化合物也逐渐冷凝埋藏在地壳中形成石油。

反对者则指出,地球形成的大气成分与现代大气差不多,不可能存在大量碳氢化合物;即使有的话,遇到高温有熔融状的地球也早就分解了。

人们把“碳化说”、“宇宙说”称为无机成因说。

简述石油地质和石油的形成以及开采的关系

简述石油地质和石油的形成以及开采的关系

简述石油地质和石油的形成以及开采的关系石油作为一种重要的战略储备物资,一直备受国际关注,其具备较高的物质价值,在社会发展历史中一直发挥着重大的作用。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稳步推进与工业生产的急速发展,石油的作用已经上升到影响国家经济命脉的地步,对于石油的开采工作也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需要多方的监督与意见。

从石油的地质与形成的角度来看,其演化周期长,属于不可再生资源的范畴,因此其开采工作不能只着眼于当前的经济利益增长,而应考虑到国家发展的可持续性,做好资源保护工作,避免急功近利主义上行。

标签:石油地质;石油形成;石油开采根据中国自然资源部在2019年发布的《中国矿产资源报告2019》数据显示,我国石油探明储量从2015年开始呈现出下滑趋势,一直保持较为低的位置。

中国当前的石油开采仍以内陆为主,海上石油资源的开采仍未纳入长期发展的资源支持中,至目前为止我国石油市场对于国际市场的依赖性较强,进口率已经超过了70%。

探究这一不均衡数据的背后产生原因,一方面石油一种不可再生资源,其演化形成的时间超过了上亿年,对于当前的社会发展而言是一种珍贵资源。

另一方面,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稳步提升,不管是工业生产需求还是民众生活需求都在不断增加,总体上体现出供不应求的市场现状。

在此背景下,石油开采相关的部门与工作人员应当就我国的石油地质条件,石油形成原因以及石油开采的科学性进行深入思考,做出合理的开采规划,尽可能同时满足我国当下社会发展需求与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一、石油地质概述石油资源一般贮藏在沉积盆地等地理环境中,经过了亿万年的地壳运动与改造才能得以成型。

因此石油分布的地质规律可以将我国沉积盆地的分布作为参考。

沉积盆地是指在地壳运动中,某一区域经历了不断下沉的时期堆积了大量沉积物,且沉积物的厚度比之周围土层的都更厚,是一种较为独立的地理区域。

按照当前地理概念中对于沉积盆地的定义,其沉积岩层不能小于一千米,因此地质形成的时间跨越了历史与现代,界限并不十分明晰。

对两种石油生成理论的一点思考

对两种石油生成理论的一点思考

石油无机成冈理 沦的支持者多数都不是石 油地质学 家出身 ,这可 以说是 当局 者迷旁 观者清。不如把 先争沦放一放 ,回顾一下历史 ,看 看科学史上的 曾经发生过的科学 争沦以及它们最终的结果 ,相信从中 可以汲取很大的经验 。在 自然科学史上有很多类似的科学争 沧。如光 的粒子性和波动性之 争,岩石形成的火成 沦和水成 沦之争以及全球气 候变暖原因之争等。 f )光的性质 :粒子 说和波动 泌之 争。l世纪的牛顿和惠更斯 1 7 分别坚 持光的粒 子 说和 波动说 。由于 牛顿创立 了经典物理学 理 论体
模 式形 成 的 =
关键词
生油理论
有机成 因 无机成因 科 学争论
石油的有机成因理 论和无机 成凶理 沧之 间的争沦山来 已久 。 机 有 成凶理 沦一直占据 主流地 位,之所 以如此是 为以有机生 油理 沦指导 石油勘探获得了巨大的成功 牛顿建立的经典物理学理 沦体 系在 当时 获得了巨大的成功 ,但是之后爱凶斯坦龟 立 了相对 沦纠正 了牛顿绝对 时空观的错漠:同样地 .无机生油理 论更符合 事实 . 它将很快取 代有 机生油理 沦。为石油勘探带来更大成 功。
参 考 文 献
【 . J snF . a .ia mimr o u  ̄ t tT e e et f 1 M.Roe .. ZhoB n r 1 . L y x  ̄ f sf  ̄ ns h f c l a . o
s u t a ;l t curll t r iI
从实验现象表明 :随着压 力的增J .泡沫不断受到压缩 ,泡沫体 J u 秘变 小 当压 力小于 I M a.泡沫体 积随着压 力的增 加 .泡沫 体积 S P 急剧 减小 ,压 缩性好 ;当压 力大于 1MP 5 a,泡 沫体积 随着压 力的增

7-石油的形成

7-石油的形成

四、矿物基质 1、催化作用 、 2、吸附作用 、
7-5、 有机质成烃演化模式 一、干酪根结构热演化与成烃的化学机理
Tissot等(1974)研究干酪 等 ) 根成烃演化规律时, 根成烃演化规律时,认为干酪根 热降解成烃是一系列的化学反应 过程。 过程。Ungerer(1990)干酪根成 干酪根成 烃的二种途径,一种是“解聚” 烃的二种途径,一种是“解聚” 另一种是“官能团脱除” 型;另一种是“官能团脱除”型。 “解聚”型反应使干酪根中 解聚” 转化为可溶性大分子, 转化为可溶性大分子,然后降解 为油气小分子。 官能团脱除” 为油气小分子。“官能团脱除” 型干酪根中有很大一部分惰性骨 架结构, 架结构,只有一部分官能团在热 演化过程中依次脱除, 演化过程中依次脱除,直接成为 油与气。 油与气。
油页岩、 7-6、 油页岩、煤与石油形成的关系
(3)煤的有机地球化学 它主要是研究成煤物质聚集、转变和演化的基本规律, 它主要是研究成煤物质聚集、转变和演化的基本规律,特别是 煤成烃的成因与机理、 煤成烃的成因与机理、煤系生烃潜力及其有机地球化学评价等 方面。 方面。 煤的成因、 煤的成因、结构和化学组成 自然界的成煤动植物主要由碳水化合物、木质素、蛋白质和脂 自然界的成煤动植物主要由碳水化合物、木质素、 类化合物, 类化合物,它们在动植物的不同组织和器官中所占的比例有很 大的差别。 大的差别。这些有机化合物经过埋藏时期的生物化学作用和地 球化学作用,最终转变为煤中的不同组分。 球化学作用,最终转变为煤中的不同组分。 煤层来源于沉积在沼泽中的泥炭, 煤层来源于沉积在沼泽中的泥炭,经泥炭化作用和煤化作用演 变而来。 变而来。
7-5、 有机质成烃演化模式 一、干酪根结构热演化与成烃的化学机理
干酪根结构的复杂性, 干酪根结构的复杂性,在成烃过程中多种类型的反应同时 进行,或者是不同演化阶段表现某些反应类型占主导地位, 进行,或者是不同演化阶段表现某些反应类型占主导地位, 其它反应居于次要地位。 其它反应居于次要地位。

石油和天然气是怎样形成的

石油和天然气是怎样形成的

石油和天然气是怎样形成的?对油气形成原因,学术界有三种不同观点:油气无机成因说、油气有机成因说和油气成因多元论。

不同的观点在不同的时期占有不同的地位和起了不同的作用。

一、油气是由无机物变来的--油气无机成因说无机物就是与生命活动无关的东西。

无机成因说出现于18世纪后期至20世纪中叶,这一类假说认为石油的生成是由宇宙天体中简单的碳氢化合物或地下深处岩浆中所含的碳和氢以无机方式合成的。

地球形成初期,这些简单的碳氢化合物被岩浆或岩石吸收,然后转入地壳深处,经高温高压和复杂的化学作用,逐渐使分散的、少量的碳氢化合物集合起来,当岩浆上升冷凝时,分离出石油,这些石油沿裂缝、断裂运移到地下各处形成油藏。

油气无机成因说可以大致被归纳为两类:一是地球深处无机合成说。

这类成因说认为油气是在地球深处,在高温、高压和催化剂的作用下,由水、二氧化碳、氢等简单无机物反应形成的。

该学说由俄国科学家门捷列夫1876年提出。

他认为在地球内部水与重金属碳化物相互作用,可以产生碳氢化合物。

由于无法证实地球的深部存在金属碳化物,所以,这种学说没有得到人们的认同,但这是最早提出的有关油气形成的无机假说。

二是泛宇宙说。

该派学说认为包含烃类在内的有机化合物是在宇宙天体的无机演化过程中形成的,地球也不例外,在其形成时就包含有有机物。

陨石和行星中普遍发现了有机化合物,地球火山喷发和幔源岩浆岩中存在有机包裹体等,是这一类成因说的主要证据。

该学说由俄国化学家索可洛夫于1889年首次提出。

他认为碳氢化合物在地球形成的早期阶段就已形成了,后来被岩浆所吸收,当岩浆进一步冷却和体积收缩时,包含在其中的碳氢化合物就沿裂缝分离出来,即人们见到的石油、天然气。

地球深处合成说和泛宇宙说的共同点是:石油、天然气都是由无机物形成的,从地球深处而来的。

所不同的在于,地球深处合成说认为,地幔深处并没有现成的有机烃,而是由无机物在一定温度和压力条件下,合成为有机烃的。

而泛宇宙论认为早在地球形成的宇宙年代中,有机烃已经形成,缩入在地幔深处。

《石油生成》课件

《石油生成》课件
《石油生成》ppt课件
目录
• 石油概述 • 石油生成的理论基础 • 石油生成的证据与证据链 • 石油生成的模型与模拟 • 石油生成的研究现状与展望
01
石油概述
石油的定义与性质
总结词
石油是一种复杂的烃类混合物,具有粘稠、易燃的特性。
详细描述
石油是由多种烃类化合物组成的复杂混合物,这些化合物包括烷烃、环烷烃和 芳香烃等。其外观呈粘稠状,具有一定的流动性,并且具有易燃的化学性质。
石油的用途与价值
总结词
石油是现代工业和交通领域的重要能源和原材料。
详细描述
石油是世界上最重要的能源之一,广泛用于生产和生活中。它可以作为燃料,为汽车、飞机和轮船提供动力;也 可以作为原材料,用于生产塑料、合成纤维、橡胶等高分子材料。因此,石油对现代工业和经济的发展具有不可 替代的价值。
石油的形成与分布
总结词
石油是由古代生物遗骸在地下高压高温条件下经过漫长地质年代形成的。
详细描述
石油的形成是一个复杂的地质过程。古代生物遗骸在地下高压高温条件下,经过漫长地质年代,经过 一系列化学反应,逐渐转化成石油和天然气。石油的分布受地质构造和地层条件等多种因素影响,主 要集中在一些特定的油田和油气田中。
02
石油生成的理论基础
同位素分析在石油生成研究中具有重 要应用价值,可以帮助科学家更好地 理解石油的生成机制和过程,为石油 勘探和开发提供科学依据。
04
石油生成的模型与模拟
石油生成的热力学模型
01
热力学模型描述了石油生成过程中能量的转化和物 质的相变。
02
热力学模型通过计算反应热、熵变等热力学参数, 预测了石油生成的可能性。
温度与压力的影响
地壳内部的温度和压力是影响石油生成的重要因素,高温高压条 件有利于油母质的转化。

石油的形成原因有哪些

石油的形成原因有哪些

石油的形成原因有哪些石油的成油机理有生物沉积变油和石化油两种学说,你对石油的形成好奇吗?下面就让店铺来给你科普一下石油是怎样形成的。

石油的形成生物成油理论(罗蒙诺索夫假说)研究表明,石油的生成至少需要200万年的时间,在现今已发现的油藏中,时间最老的达5亿年之久。

但一些石油是在侏罗纪生成。

在地球不断演化的漫长历史过程中,有一些“特殊”时期,如古生代和中生代,大量的植物和动物死亡后,构成其身体的有机物质不断分解,与泥沙或碳酸质沉淀物等物质混合组成沉积层。

由于沉积物不断地堆积加厚,导致温度和压力上升,随着这种过程的不断进行,沉积层变为沉积岩,进而形成沉积盆地,这就为石油的生成提供了基本的地质环境。

大多数地质学家认为石油像煤和天然气一样,是古代有机物通过漫长的压缩和加热后逐渐形成的。

按照这个理论石油是由史前的海洋动物和藻类尸体变化形成的。

(陆上的植物则一般形成煤。

)经过漫长的地质年代这些有机物与淤泥混合,被埋在厚厚的沉积岩下。

在地下的高温和高压下它们逐渐转化,首先形成腊状的油页岩,后来退化成液态和气态的碳氢化合物。

由于这些碳氢化合物比附近的岩石轻,它们向上渗透到附近的岩层中,直到渗透到上面紧密无法渗透的、本身则多空的岩层中。

这样聚集到一起的石油形成油田。

通过钻井和泵取人们可以从油田中获得石油。

地质学家将石油形成的温度范围称为“油窗”。

温度太低石油无法形成,温度太高则会形成天然气。

实际上,这个假说并不成立,原因是即使把地球所有的生物都转化为石油的话,成油量与地球上探明的储量相差过大。

非生物成油理论非生物成油的理论天文学家托马斯·戈尔德在俄罗斯石油地质学家尼古莱·库德里亚夫切夫(Nikolai Kudryavtsev)的理论基础上发展的。

这个理论认为在地壳内已经有许多碳,有些碳自然地以碳氢化合物的形式存在。

碳氢化合物比岩石空隙中的水轻,因此沿岩石缝隙向上渗透。

石油中的生物标志物是由居住在岩石中的、喜热的微生物导致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页岩是一种沉积岩,成分复杂,但都具有薄页状或薄片层状的节理,主要是由黏土沉积经压力和温度形成的岩石,但其中混杂有石英、长石的碎屑以及其他化学物质,根据其混入物的成分,可分为:
∙钙质页岩
∙铁质页岩
∙硅质页岩
∙炭质页岩
∙黑色页岩
∙油母页岩
其中铁质页岩可能成为铁矿石,油母页岩可以提炼石油,黑色页岩可以作为石油的指示地层。

页岩形成于静水的环境中,泥沙经过长时间的沉积,所以经常存在于湖泊、河流三角洲地带,在海洋大陆架中也有页岩的形成,页岩中也经常包含有古代动植物的化石。

有时也有动物的足迹化石,甚至古代雨滴的痕迹都可能在页岩中保存下来。

铁质页岩
生物成油理論
大多數地質學家認為石油像煤和天然氣一樣,是古代有機物通過漫長的壓縮和加熱後逐漸形成的。

按照這個理論石油是由史前的海洋動物和藻類屍體變化形成的。

(陸上的植物則一般形成煤。

)經過漫長的地質年代這些有機物與淤泥混合,被埋在厚厚的沉積岩下。

在地下的高溫和高壓下它們逐漸轉化,首先形成臘狀的油頁岩,後來退化成液態和氣態的碳氫化合物。

由於這些碳氫化合物比附近的岩石輕,它們向上滲透到附近的岩層中,直到滲透到上面緊密無法滲透的、本身則中空的岩層中。

這樣聚集到一起的石油形成油田。

通過鑽井和泵取人們可以從油田中獲得石油。

地質學家將石油形成的溫度範圍稱為「油窗」。

溫度太低石油無法形成,溫度太高則會形成天然氣。

雖然石油形成的深度在世界各地不同,但是「典型」的深度為四至六千米。

由於石油形成後還會滲透到其它岩層中去,因此實際的油田可能要淺得多。

因此形成油田需要三個條件:豐富的源岩,滲透通道和一個可以聚集石油的岩層構造。

非生物成油理論
非生物成油的理論天文學家托馬斯·戈爾德在俄羅斯石油地質學家尼古萊·庫德里亞夫切夫(Nikolai Kudryavtsev)的理論基礎上發展的。

這個理論認為在地殼內已經有許多碳,有些這些碳自然地以碳氫化合物的形式存在。

碳氫化合物比岩石空隙中的水輕,因此沿岩石縫隙向上滲透。

石油中的生物標誌物是由居住在岩石中的、喜熱的微生物導致的。

與石油本身無關。

在地質學家中這個理論只有少數人支持。

一般它被用來解釋一些油田中無法解釋的石油流入,不過這種現象很少發生。

非生物成油理論無法解釋世界99%以上的石油都儲存在沉積岩中,而那些非沉積岩中的石油也可被解釋為從別處沉積岩中運移而來。

同樣,非生物成油理論無法解釋石油中廣泛分布的生物標誌化合物,如甾烷,伽馬蠟烷,植烷,藿烷,萜類以及同位素偏輕等現象。

根據美國於2003年的一項研究,有不少枯乾的油井在經過一段時間的棄置以後,仍然可以生產石油。

有論點稱石油可能並非生物生成的礦物,而是碳氫化合物在地球內部經過放射線作用之後的產物。

然而以石油工程的觀點看,這是油井廢棄後,壓力恢復的正常現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