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总结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三节 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2)现实的人及其活动是社会 历史存在和发展的前提
现实的人,不是处在某种虚幻的 离群索居和固定不变状态中的 人,而是处在现实的、可以通 过经验观察到的、在一定条件 下进行的发展过程中的人。
马克思指出:
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 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 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 的总和。
___《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
马克思恩格斯则针锋相对地指出:“历史活动 是群众的事业”,决定历史发展的是“行动 着的群众”。
这两种观点集中反映了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在 历史创造者问题上的主要分歧。
马克思主义产生以前的历史观
1.民本论,唯意志论,宿命论 2.唯心史观两个主要缺陷
(1)考察人们参加历史活动的思想动机,而没 有揭示这些思想动机背后的物质动因;
2.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 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 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注意: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作用是同 社会基本矛盾运动推动社会前进的过 程相一致的。
3.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活动要受到一 定社会历史条件的制约
经济条件对于人民群众的创造活动有着 首要的、决定性的影响
群众
人民群众的作用
人民 群众的 是社会 物质财 富的创 造者
丰收图
人民群众的作用
编钟
人民 群众是 社会精 神财富 的创造 者
人民群众的作用
人民 群众是 实现社 会变革 的决定 力量
秋收起义
坚持党的群众路线
(一) 党的群众路线及其内容 群众路线: “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 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五、材料分析题
1.分析下列关于人民群众在历史上的作用问题的不同观点:
[材料l]孟轲说:“民为贵,社樱次之,君为轻。”荀子认为:“君者, 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摘自《孟子》)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4.8.1)--第三章第8课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湖州师范学院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三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第三节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一、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谁创造了人类世界?是我们劳动群众。
”国际歌中这些熟悉的歌词伴随激昂的旋律,表达了一个极其深刻而又颠扑不破的伟大真理: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一)两种历史观的对立谁是历史的创造者?怎样看待人民群众和个人的历史作用?这是在社会认识史上长期困扰人们的难题。
唯物史观第一次科学地解决了这些问题。
马克思恩格斯指出:“历史活动是群众的事业”,决定历史发展的是“行动着的群众”。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57年版,第104页。
]唯心史观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以前,占统治地位的历史观是唯心史观。
因宣扬少数英雄人物创造历史故被称为英雄史观。
英雄史观有两种基本表现形式(1)是唯意志论或主观唯心主义英雄史观:认为少数帝王将相、英雄豪杰的意志可以决定历史进程。
19世纪末德国尼采:“超人”的权力和意志是“决定一切的力量”群众“是一堆任人使用的无定形的材料,是一块需要雕刻家加工的石头”。
梁启超说:“大人物心理之动进稍易其轨而全部历史可以改观”,“舍英雄几无历史”。
胡适说:英雄人物“一言可以兴邦,一言可以丧邦”。
梁启超英雄史观的第二种表现宿命论或客观唯心主义的英雄史观:认为社会历史是由某种神秘的精神力量决定的。
柏拉图认为:奴隶主贵族是“神”用“金子”做的,具有统治能力;农民和手工业者是“神”用“铜”和“铁”做的,只能被人统治。
黑格尔认为,历史不是个人随意创造的,而是决定于某种“客观精神”。
宇宙精神是历史必然性的基础,伟大人物是“世界精神的代理人。
”英雄史观产生的根源英雄史观的产生有其深刻的认识根源、社会历史根源和阶级根源。
(二)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与唯心史观相反,唯物史观主张,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马克思主义认为历史是由人民群众创造,这主要是从社会实践的主体力量上进行考察的。
人民群众是一个历史范畴从质上说是指一切对社会历史发展起推动作用的人们,从量上说是指社会人口中的绝大多数。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重点复习

哲学部分1.世界的物质性恩格斯: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其一,存在和思维,何者为世界本原,即物质和精神何者是第一性何者是第二性的问题。
这一问题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
其二,思维能否认识现实世界,思维能否反映存在。
这一问题是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
2.列宁 马克思!列宁对物质概念作了全面的科学的规定: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列宁的这一定义继承和汲取了以往唯物主义理解物质存在和物质概念的合理内容,也把唯物主义推进到了一个新的阶段。
"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范畴理论具有丰富而深刻的理论意义。
第一,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
第二,坚持了能动地反映论和可知论,批判了不可知论。
(同唯心主义先验论和不可知论划清了界限)第三,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克服了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缺陷。
(坚持了辩证的、历史的物质观,克服了旧唯物主义特别是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物质观的局限性) 第四,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鱼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为彻底的唯物主义奠定了理论基础,实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历史观的统一。
(揭示了自然和社会的物质性)3.运动 静止 关系!运动是标志一切事物和现象的变化及其过程的哲学范畴。
是物质固有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
是无条件的,永恒的,绝对的。
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脱离物质的运动是根本不存在的。
"静止是有条件的,相对的,暂时的。
是一种不显著的运动,是运动的特殊状态。
运动和静止相互依赖,相互渗透,相互包含。
无条件的绝对运动和有条件的相对静止构成了对立统一关系。
3.时间 空间时间和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
时间是至物质运动的持续性、顺序性,特点是一维性,即一去不复返。
空间是指物质运动的广延性、伸张性,特点是三维性。
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知识点

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发展规律第一节世界的物质性一、物质及其存在形态人生活在世界上,需要对世界有一个总体的看法和把握,这就是人的世界观问题从哲学上看世界上的万事万物归结起来,无非是两大的现象:物质现象和精神现象对哲学基本问题的回答是解决其他一切哲学问题的前提和基础。
(一)物质世界是物质的世界,对物质的正确理解是我们认识和把握世界本质和规律的前提。
物,物质无非是各种物的总和,而这个概念就是从这一总和中抽象出来的。
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范畴理论具有丰富而深刻的理论意义。
第一,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第二,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批判了不可知论;第三,体现了唯物路和辩证法的统一,克服了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缺陷;第四,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为彻底的唯物主义奠定了理论基础。
(二)物质的存在形式物质的根本属性是运动,物质世界的运动是绝对的,而物质在运动过程中又有某种相对的静止。
时间和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
(三)实践是自然与社会存在区分和统一的基础从实际出发理解社会生活的本质,要把握一下两个大的方面一方面,时间是15至19分化为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的历史前提,有事是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统一起来的现实基础。
自然界与人类社会都具有客观实在性,他们相互联系相互作用,自然界是人类社会形成的前提,是构成人类社会客观时在新的自然基础。
仍在实践活动中创造了人类社会,人类社会的存在和发展,又反过来一下和制约证件,不断改变自然界。
另一方面实践是人类社会的基础,是理解和解释一切,社会现象的钥匙。
二、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一)物质决定意识一是世人闹的技能和属性,是客观实际的主观印象二,一是对物质的反作用物质决定意识一是对物质具有反作用,主要表现在:第一是活动区有目的性和句话训,第二也是活动需要创造性,第三一是具有知道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第四一十句我知道控制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
三、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的统一首先尊重客观规律是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其次,只要发挥主观能动性,才能正确认识和利用客观规律。
马克思主义哲学 第10章

历史活动和群众队伍:
在不同历史条件下,历史活动的深入程度是不同的, 因而群众的组织程度也是不同的。 随着历史活动的深入,不仅是群众队伍的扩大,而且 群众的历史作用也越来越大。 历史活动不断深入的过程,同时是群众积极性不断提 高的过程。 群众作用的发挥和群众积极性的增强, 既依赖于历 史发展的状况,也依赖于群众发动、 组织的状况。
群众、阶级、政党、领袖的相互关系,主要包含着这 样两个方面。 一方面是这四者之间依次递进和内在需要的关系。 另一方面是领袖、政党对阶级、群众的代表、依靠和 服从的关系。
要把群众、阶级、政党、领袖看作一 个相互依赖、 相互作用的有机整体。
三、群众观点与群众路线
中国共产党把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观点运用 于具体工作中,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群众观点 和群众路线。
三、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条件
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活动总是受一定的社会历条 件的制约。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条件大体上可以 区分为经济条件、政治条件和文化条件。
经济条件。广义上讲,经济条件作为人民群众 历史活动最基本的制约条件,包括生产力和生 产关系两方面。
政治条件。社会的政治条件包括广泛的内容, 其中政治制度,特别是国家制度同人民群众的 历史活动的关系最为密切。
人民群众创造历史,集中体现在三个方面: 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 人民群众是精神财富的创造者。 人民群众是实现社会变革的决定性力量。
总结:
总之,社会的发展与变革,是生产力 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 盾运动的结果,是人民群众创造性活 动的结果。正是人民群众世世代代的 实践活动创造着历史, 推动着社会前 进,并最终决定着社会发展的历史进 程。
历史活动的发展与群众队伍的变化是 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2018版第三讲

第三部分: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个人在社会历史中的作用
杰出人物的历史作用 辩证地理解和评价个人的历史作用
谢谢观看
————
第二部分: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 改革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有效途径和手段 经济 政治 文化
第二部分: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 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科技革命是推动经济和社会 发展的强大杠杆
对生产方式产生了深刻影响
对生活方式产生了巨大影响
促进了思维方式的变革
第二部分: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 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科技革命是推动经济和社会 发展的强大杠杆
马哲原理第三讲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内容 目录
01
社会基本矛盾的动力
03
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第一部分 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
第一部分: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
矛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
盾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
与
规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
律
社会形态更替
第一部分: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两种根本对立的历史观
第一部分: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及其规律:生产力与生产关系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定义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发展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相互联系 两种类型的生产关系
第一部分: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及其规律:生产关系一定要适 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立足于整体的社会历史过程
从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性入手
从人与历史关系的不同层次上考察
马克思主义总结

绪论:来源: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英法空想社会主义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马克思政党的一切理论和奋斗都应致力于实现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是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实现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是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对待马克思主义的态度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不动摇,这是就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而言的。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历史条件的变化,要求我们在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基础上,不断地在实践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
我们一定要适应实践的发展,以实践来检验一切,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
我们必须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不断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做到自觉地把思想认识从那些不合时宜的观念、做法和体制的束缚中解放出来,从对马克思主义的错误的和教条式的理解中解放出来,从主观主义和形而上学的桎梏中解放出来,不断有所发现、有所创造、有所前进。
◆第一章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物质: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联系特征:联系具有客观性,联系具有普遍性,联系具有多样性。
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新事物是指合乎历史前进方向、具有远大前途的东西;旧事物是指丧失历史必然性,日趋灭亡的东西为什么新事物是不可战胜的?①新事物符合事物发展的必然趋势,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远大的发展前途,而旧事物丧失了存在的必然性,失去了生命力和发展前途,因而必然被新事物所代替。
②新事物优越于旧事物。
新事物否定了旧事物中腐朽过时的东西,吸收并发展了旧事物中积极的因素,添加了旧事物中不能容纳的新的内容。
马克思主义哲学哲理总结

马克思主义哲学哲理总结一辩证唯物主义:(一)辩证唯物论(唯物论)(1)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1.世界的本质是物质,物质决定意识,要求我们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2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意识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A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正确的意识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错误的意识阻碍客观事物的发展。
要求我们要树立正确意识,重视精神的力量。
B意识对于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高昂的精神可以催人向上,使人奋进;萎靡的精神,则会使人悲观、消沉,失去斗志(2)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辩证关系原理(3)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原理(4)自然界的物质性原理(5)怎样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二)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论识论)(1)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1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决定认识):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2认识反作用于实践,正确的认识促进实践的发展,错误的认识阻碍实践的发展.(2)关于真理的哲理1、真理的客观性原理:2、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原理:3、认识的反复性,无限性,上升性原理(三)唯物辩证法(辩证法)(1)关于联系的哲理1、联系的普遍性:事物是普遍联系的,整个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要求我们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反对用孤立的观点看问题2、联系的客观性要求①我们要从事物固有的联系中把握事物,切忌主观随意性。
②人们可以根据事物固有的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建立新的具体的联系。
3、联系的多样性和条件性要求注意分析和把握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各种条件,一切以时间、地点和条件为转移。
4整体和部分的辩证关系:A整体处于主导地位,统率着部分,整体具有部分所不具备的功能。
要树立全局观念,立足整体,统筹全局,选择最佳方案,实现整体的最优目标。
B整体由部分构成,部分的功能会影响整体的功能,关键部分的功能甚至对整体的功能起决定作用。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简述生产方式的含义及其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答:(1)生产方式是人类向自然界获取必要生活资料的方式,包括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两个方面。
(2)生产方式在社会发展起决定作用:第一,生产方式是人类从动物界分离出来的根本动力和人类与动物的根本区别。
第二,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得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第三,生存活动是形成一切社会关系的基础。
第三,生产方式决定社会制度性质和社会制度的更替。
简述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的含义及主要表现。
答: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是指社会意识在反映社会存在和被社会存在决定时,还具有自身的能动性和独特的发展规律,并且与社会存在发展并不一直保持一致和平衡。
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的主要表现在:第一,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发展变化之间的非完全同步化。
第二,社会意识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具有不平衡性。
第三,社会意识各种形式之间互相作用,互相影响。
第四,社会意识具有历史继承性。
第五,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或称能动性,这是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的重要表现。
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答,第一,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发展变化的非完全同步化。
第二,社会意识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具有不平衡性。
第三,社会意识各种形式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
第四,社会意识具有历史继承性。
第五,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或称能动性,这是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的重要表现。
简述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
答:首先,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这对高度概括和高度抽象的范畴,包含了人类社会一切的物质现象和精神现象。
其次,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是划分历史唯物主义与历史唯心主义的根本标准。
最后,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是人类实践中的重大问题。
用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辩证关系的原理,说明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意义。
答: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是指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社会意识依赖于社会存在。
第一,社会意识的内容来源于社会存在。
第二,社会意识会随着社会存在的发展变化而发展变化。
马克思主义基础概念知识总结(48)

社会共同体:亦称“人群共同体”。
一定的人群在共同的社会实践和社会生活过程中形成的由某种纽带联结起来的稳定的社会群体。
所指的内容很广泛,有阶级、政党、民族、国家、企业、社区、学校、家庭,还有原始社会的氏族、部落等。
社会共同体与人类个体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
一方面,社会共同体是由个人组成的集合体,每一个社会共同体都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产物,是个人赖以生存的基础,当个人力量弱小或无能时,就更加依赖社会共同体。
社会共同体的发展也为个人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同时,没有个体的发展,也就没有社会共同体的发展。
社会共同体同一定的社会生产方式相联系。
社会共同体的特征和形式受着社会生产方式发展状况的影响和制约。
随着社会生产方式的发展和变化,社会共同体有一个产生和发展的过程。
在原始社会,生产力水平极其低下,包括自然条件在内的诸多因素制约甚至威胁着人类的生存,为了满足生存的需要,人类不得不结成群体而共同从事劳动,形成氏族部落生产力和与此相适应的氏族部落交往形式。
历史表明,原始人只有隶属于部落才能有生存的物质基础。
在原始社会末期,随着私有制的产生,形成了以两性共同生活和婚姻关系为特征的作为生产单位和生活单位的家庭。
氏族、部落和家庭都是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共同体。
阶级产生以后,氏族制度已经走到了尽头。
社会一天天成长,越来越超出氏族制度的范围;即使是最严重的坏事在它眼前发生,它也既不能阻止,又不能铲除了。
但在这时,国家已经不知不觉地发展起来。
到了资本主义社会,资本主义的发展和自然经济的解体,形成资本主义时代的现代民族、现代国家。
民族国家的主要特征不再是血缘关系,而是共同的地域、共同的语言、共同的经济生活、共同的文化和心理素质。
现代民族的形成,是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及其统一的国内市场的出现相互联系的。
社会生产方式的发展,在某种程度上也受着社会共同体的影响和制约。
现代社会生产方式的发展既要求各民族共同体发展,同时又要求形成超民族共同体界限的更为广泛的人群共同体。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作业及参考答案

大作业(一)【单选题】1.价值规律是通过商品交换中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表现出来的这说明()A.必然性通过偶然性为自己开辟道路B.必然性可以转化为偶然性C.事物的发展是由量变向质变转变的过D.事物发展是由可能性向现实性转化的过程正确答案:A2.在社会生活中,上层建筑对于社会发展的性质取决于()A.国家政权的阶级属性B.社会意识形态的性质C.它所服务的经济基础的性质D.社会生产力的性质正确答案:C3.没有革命的理论,就没有革命的行动"这句话说明的哲学道理是()A.理论高于实践活动B.科学理论对实践有指导作用C.理论是革命工作的出发点D.理论对实践起决定作用正确答案:B4.唯物辩证法的根本方法是()A.观察实验方法B.逻辑推理方法C.矛盾分析法D.归纳演绎方法正确答案:C5.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A.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问题B.社会规律和主观意识的关系问题C.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D.自然和社会的关系问题正确答案:C6.划分生产关系类型的基本标志是()A.产品的分配形式B.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形式C.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D.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的矛盾性质正确答案:B7.杰出人物的产生是()A.纯粹是必然的B.纯粹是偶然的C.既是必然的,又是偶然的D.有些人是必然的,有些人是偶然的正确答案:C8.“谋事在人,成事在天"()A.唯物主义的历史观B.宿命论的历史观C.唯意志论的历史观D.循环论的历史观正确答案:B9.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直接理论来源是()A.十九世纪初德国古典哲学B.十七世纪英国唯物主义哲学C.十八世纪法国唯物主义哲学D.古希腊素朴唯物主义哲学正确答案:A10.“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芳林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这两句诗句含的哲学道理是()A.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B.事物是本质和现象的统一C.事物的发展是量变和质量的统一D.新事物代替旧事物是事物发展的总趋势正确答案:D11.物质的本质特性是()A.客观实在性B.实物性C.结构性D.可分性正确答案:A12.所谓意识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是指()A.意识是客观精神和主观感觉的产物B.意识是沟通主、客观的桥梁C.意识的形式是客观的、而内容是主观的D.意识的形式是主观的、而内容是客观的正确答案:D13.德国古典哲学是马克思主义的直接理论来源之一,其代表人物是()A.培根、洛克英国B.圣西门法国、欧文英国C.黑格尔、费尔巴哈D.斯密、李嘉图英国正确答案:C14.主张意识第一性、物质第二性的是()A.辩证法观点B.形而上学观点C.唯物主义观点D.唯心主义观点正确答案:D15.运动和静止的关系属于()A.内容和形式的关系B.本质和现象的关系C.绝对和相对的关系D.共性和个性的关系正确答案:C16.唯物辩证法有两个总特征,一个是永恒发展的观点,另一个是()A.普遍联系的观点B.对立统一的观点C.质量互变的观点D.辩证否定的观点正确答案:A17.“一把钥匙开一把锁”。
马克思主义知识点汇总

马原马克思主义的三个组成部分:(1)马克思主义哲学(2)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3)科学社会主义马克思主义是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1、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不是教条而是行动的指南2、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为穷人说话3、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对现存的一切进行无情的批判4、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实现每个人的全面而自由发展(一)什么是世界观?实质:人们认识、协调和处理人与世界相互关系的理论。
(二)人类把握世界的基本方式:1、常识2、科学3、宗教4、艺术5、哲学(三)什么是哲学?1、通常理解: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2、实质:爱智慧(Philosophy)(四)哲学基本问题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唯物主义近代机械唯物主义马克思新唯物主义主观唯心主义(贝克莱、王阳明)第一方面:谁为第一性问题唯心主义(本体论问题)客观唯心主义(黑格尔、朱熹)二元论(笛卡尔)哲学基本问题(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可知论(全部唯物论,彻底唯心主义)第二方面:有无同一性问题(认识论问题)不可知论(休谟和康德)(一)什么是物质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二)什么是实践(1)定义: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活动。
(2)两层含义:①主观见之于客观的对象性活动(具有物质的、客观的、感性的性质和形式的活动;人所特有的,与动物的本能相区别)②人以物质的力量或感性的方式把握世界的活动。
(用以区别人以精神、观念的方式把握世界的活动)(二)社会生活的实践本质1、实践是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
2、实践形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
3、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
发展的本质发展: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新事物和旧事物(1)新事物:符合客观规律、合乎历史前进方向、具有强大生命力和远大前途的事物。
(2)旧事物:在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渐丧失其存在的必然性、日取灭亡的事物。
《马克思主义哲学》第九章 生产力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第十章 人民群众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三、生产力发展的内在动力
生产力的产生和发展是由人的需要与自然的矛 盾引起的。人要生存和发展, 必须满足自身 的需要。正是人的需要与自然之间的矛盾, 成为生产力产生和发展的根本原因。
人的需要与劳动之间的矛盾:
为了解决人的需要与自然的矛盾, 人的需要不仅向劳 动转化, 与此同时, 劳动也向人的需要转化。需要 和劳动之间的这种相互作用、相互转化, 便构成了生 产力发展的内在动力。 由于人的需要总是在与劳动的相互作用中不断增长和 扩大, 因而人类劳动的内在动力必然是持久的、永恒 的。
为了更全面准确地理解和把握生产力标准, 还应当对“ 生产力发展”本身作出正确的理解。具体说来, 应主要 把握两个统一:
首先, 生 产力发展是 经济发展与 人的发展的 统一。
其次, 生 产力发展是 发展水平与 发展速度的 统一。
总结
确立生产力标准, 对于研究和推进社会发展进步有着 重要的意义。一方面, 它使社会历史评价有了更为科 学的基础。另一方面, 它为我们实际推进社会发展提 供了正确的出发点。
生产力标准之所以能够成为社会发展的主要标准, 原因在于:
第一, 生产力的发展 是实现社会发展各种目 标的前提条件。 第二, 生产力的发展 是社会发展的集中体现。
第三, 生产力的发展 是社会发展的客观标志。
解析
1.生产力的发展是社会发展进步的主要标准, 但不 是唯一标准。在具体评价社会各个领域的发展时, 应 当正确对待和处理各种标准之间的关系, 将每种标准 放到应有的位置上。 2.尤其值得注意的是, 用生产力标准评价社会发展 进步时, 必须注意生产关系。因为既然以是否有利于 生产力的发展来作为衡量的标准, 那就不能仅看生产 力水平的高低, 更要看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发展的适合 程度。同时, 生产力对社会发展的影响总是通过生产 关系才能实现。只有合理的生产关系,才能保证生产 力的发展成果惠及更多的劳动者, 使生产力发展真正 有助于社会进步。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6)--《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模拟试卷参考答案(3)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6)--《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模拟试卷参考答案(3)《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模拟试卷(三)参考答案一、单项选择题(30×1分,共30分)1.A2.A3.B4.B5.D6.B7.A8.A9.B 10.D 11.C 12.C 13.A 14.B 15.D 16.D 17.A 18.C 19.C20.D 21.B 22.B 23.C 24.B 25.A 26.B 27.D 28.D 29.D 30.C二、多项选择题(10×1分,共10分)1.ACE2.ABCDE3.ACD4.ABDE5.ABC6.ABCD7.ABCDE8.ABD9.BC10.ABD三、名词解释(3×5分,共15分)1.唯心主义在哲学基本问题上,主张意识第一性、物质第二性的哲学派别。
唯心主义有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两种形式。
2.辩证法关于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的学说,是用联系的、发展的、全面的、矛盾的观点来考察世界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辩证法有三大规律,即对立统一规律、量变质变规律、肯定否定规律。
对立统一规律是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3.社会存在又称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指构成社会生活的物质因素的总和,包括地理环境、人口因素和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其中,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是社会得以存在和发展的必要条件,生产方式则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是社会存在的根本内容。
四、辨析题(4×4分,共16分)1.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谁是第一性?谁是第二性的问题?答:这种说法是错误的。
因为哲学的基本问题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思维和存在谁是第一性?谁是第二性的问题;二是思维能否反映存在的问题。
对第一个方面问题的不同回答把哲学划分为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对第二方面问题的不同回答把哲学划分为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2.人有多大胆地有多高产。
答:这种说法是错误的。
这种说法否定了农业生产的客观规律性,夸大了人的意识的能动作用;凭“胆”、凭主观臆想去搞生产,其结果只能使生产遭到破坏,受到客观规律的惩罚。
2023年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述知识点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述绪论一、什么是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旳, 为他们旳后继者所发展旳, 以反对资本主义、建设社会主义和实现共产主义为目旳旳科学理论体系, 是有关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旳科学。
马克思主义包括: 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马克思主义哲学——世界观和措施论旳基础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对资本主义旳理论剖析科学社会主义——马克思主义旳结论和归宿马克思主义科学体系中, 处在关键地位旳是科学社会主义二、马克思主义旳产生和发展(一)马克思主义是时代旳产物1.资本主义经济旳发展为马克思主义旳产生提供了经济、社会历史条件2、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旳斗争日趋激化, 对科学理论旳指导提出了强烈旳需求(二)马克思、恩格斯旳革命实践和对人类文明成果旳继承与创新(三)马克思主义在实践中不停发展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形成了两大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三、马克思主义旳鲜明特性以实践为基础旳科学性与革命性旳统一是马克思主义旳基本特性, 也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旳特性(一)科学旳世界观和措施论1.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是无产阶级旳科学世界观和措施论2.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也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科学体系旳哲学基础(二)鲜明旳政治立场——实现最广大人民旳主线利益1.由马克思主义理论旳阶级性、革命性和党性决定旳2.由无产阶级旳历史使命决定旳3、与否一直站在最广大人民旳立场上, 是唯物史观与唯心史观旳分水岭, 也是判断马克思主义政党旳试金石。
(三)重要旳理论品质——与时俱进1.是马克思主义旳理论本质旳反应2.是人类认识发展规律旳详细体现3.是理论创新旳内在规定(四)崇高旳社会理想——解放无产阶级和全人类、实现共产主义实现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旳共产主义社会, 是马克思主义旳最崇高旳社会理想。
四、自觉学习和运用马克思主义(一)在理论与实践结合中学习和掌握马克思主义1.学习理论, 武装头脑, 要努力在掌握理论旳科学体系上下功夫, 在掌握基本原理及其精神实质上下功夫, 在掌握马克思主义旳立场、观点和措施并用以指导实践上下功夫。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知识点资料整理总结

1、马克思主义的内涵答: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并为后继者所不断发展的科学理论体系,是关于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发展一般规律的学说,关于社会主义必然代替资本主义,最终实现共产主义的学说,是关于无产阶级解放,全人类解放和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学说,是无产阶级政党和社会主义国家的指导思想,是指引人民创造美好生活的行动指南。
2、马克思主义的当代价值答:马克思主义自诞生以来,在世界上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改变了世界的尤其是中国的历史进程。
①观察当代世界变化的认识工具。
马克思主义给予我们观察当代世界的宏大视野。
马克思主义给予我们透视时代风云的锐利目光。
马克思主义给予我们展望未来世界的长远眼光和战略定力②指引当代中国发展的行动指南。
马克思主义是指引当代中国发展的精神旗帜。
马克思主义是推动当代中国发展的精神动力。
马克思主义是引领当代中国实践的行动指南。
③引领人类社会进步的科学真理。
人类的未来仍然需要马克思主义的指引3、新事物是不可战胜的原因答:①就新事物与环境的关系而言,新事物之所以新,是因为有新的要素结构和功能,她适应已经变化了的环境和条件;就是物资,所以就是因为它的各种要素和功能已不适应环境和客观条件的变化,走向灭亡就成为不可避免的。
②就新事物与旧事物的关系而言,新事物是在旧事物的“母体”中孕育成熟的,它既否定了旧事物中消极腐朽的东西,又保留了旧事物中合理的适应新条件的因素,并添加了旧事物所不能容纳的新内容。
这也正是新事物在本质上优越于旧事物具有强大生命力的原因所在。
4、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含义及关系答:(1)含义:矛盾的同一性是指矛盾着的对立面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性质和趋势。
一是矛盾着的对立面相互依存,互为存在的前提并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二是矛盾的对立面相互共通,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换。
矛盾的斗争性是矛盾着的,对立面相互排斥,相互分离的性质和趋势。
(2)关系: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相互连结,相辅相成,没有斗争性就没有同一性,没有同一性也没有斗争性,斗争性与同一性之中同一性通过斗争性来体现。
高教版《马克思主义哲学》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人民群众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圣才出品】

第10章人民群众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10.1 复习笔记一、人民群众的历史地位1.英雄史观与群众史观的对立(1)英雄史观①含义英雄史观从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的观点出发,认为历史是由少数英雄人物创造的。
②主要形式a.主观唯心主义的英雄史观认为历史上少数英雄豪杰、帝王将相的思想智慧、品格才能、愿望意志等,是决定社会发展进程的最终原因,人民群众是消极的、被动的因素,是英雄人物的“盲目追随者”。
b.客观唯心主义的历史宿命论认为历史是由某种客观的、神秘的精神力量,如“上帝”“天命”等决定的。
少数英雄人物充当着这种客观精神力量的体现者和执行者,人民群众只能完全听从这种精神力量及其代理人的支配。
③历史根源a.随着物质劳动和精神劳动的分工以及阶级对立的出现,劳动群众长期处于被统治、被支配的地位,他们的才能和创造力遭到严重的束缚和摧残。
b.统治阶级为了巩固其统治地位,将人与人之间地位、才能等社会的、历史的差别说成是永恒的、自然的差别,极力贬低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活动在历史中的作用,从而贬低劳动群众的历史作用。
④认识论根源a.历史的必然性总是深藏于内,历史的偶然性则显露于外。
b.历史活动直接的主观动机总是与个别人物相联系,而这种主观动机背后的物质动因却是间接的和隐而不显的。
c.体现历史必然性的人民群众的作用,往往会被遮蔽、忽视,而引人注目的则是给某些具体历史事件、历史情节打上特殊印记的少数历史人物。
(2)历史唯物主义群众史观①含义群众史观认为历史是由人民群众创造的。
②理论原则a.历史唯物主义从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立场出发去考察和说明历史的主体及其活动。
b.历史唯物主义从整体的历史过程考察和说明历史的主体及其活动。
c.历史唯物主义从人与历史关系的不同性质、不同层次上考察人的历史活动的作用。
2.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1)人民群众的活动是整个社会生活的基础①从量的规定性上看,人民群众是社会成员中的绝大多数。
②从质的规定性上看,人民群众是推动历史前进的社会力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定 一切的力量”,“可以
使千 万年的历史生色”; 人民群众“是一堆任人使用 的无定形的材料,是一块需 要雕刻家加工的石头”。
英雄史观的另一种表现形式宿命论认为, 决定社会历史发展的是某种神秘的精神力量,
如“上帝”、“天命”、“神”、“绝对精
神”,等等,而英雄人物则是诸如此类精神
的重要原因。
同唯心主义的英雄史观相反,历史唯物
主义从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基本观点 出发,认为社会发展的历史是物质资料生 产的历史,是社会生产方式新陈代谢的历 史,因而也是人民群众创造活动的历史。 唯物主义的群众史观第一次科学地解决了 谁是历史的创造者的问题。
唯物史观的基本特征是坚定地认为社会存在 决定社会意识和肯定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决定作 用。这两个特征是密切地联系在一起的:没有社
历史唯心主义从社会意识决定社会
存在的基本观点出发,否认人民群众在
历史上的决定作用,认为历史是少数英
雄人物创造的。在马克思主义以前,这
种英雄史观在社会历史理论中占统治地
位。
英雄史观主要有两种形式: 即唯意志论和宿命论。
唯意志论认为,少数英雄豪杰的意志能 够决定历史的发展方向,决定社会的前途。 中国资产阶级思想家梁启超说: “历史者英雄之舞台也,舍英雄几无历 史”, “舍豪杰则无世界”,大人物 “心理之动进 稍易其轨,而全部历史可 以改观”。
孟子
荀子
“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 水则载舟,水则覆舟,君以此思 危,则危将焉而不至矣。”
(一)英雄史观与群众史观的树立
社会生产力的增长,科学技术的进步,
社会形态的更替,社会文明的发展,都是
社会的主体——人活动的结果。离开了人
的活动,社会历史范围内的一切就无从谈 起。那么,在历史活动中,究竟谁是社会 发展的决定力量呢?在这个问题上,历来 存在着两种根本对立的历史观。
历史条件如何变化,在任何时候,从事物质资
料生产的劳动群众及其知识分子都是人民群众
的主体和稳定的部分。
1.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
人民群众之所以是人类历史的创造者,最根本
的就在于他们是社会生产力的体现者,是推动历 史前进的最伟大的客观物质力量。 物质资料的生产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人 类要生存,首先就要有吃、穿、住、用等必需的
统治,垄断社会精神文化生活。在私有制的社
会条件下,广大人民群众处于无权的地位,他
们受剥削、受奴役,积极性受到压抑,聪明才 智无法发挥。而在经济、政治和思想文化上处 于统治地位的剥削阶级则高高在上,独断专横, 似乎能为所欲为地主宰历史,这就强化了产生
英雄中史观的现实可能性。
英雄史观的阶级根源是这种历史观符合剥削阶
物质生活资料,而这一切都是劳动群众创造的。
人们首先获得生活资料,才可能从事政治的、科
学的和艺术的活动,才能一步步地走向文明。
可见,没有劳动群众创造的物质财富, 人类社会的一切都无从谈起。社会发展的 历史,首先是创造物质财富的劳动者的历 史。从事物质资料生产的人民群众,是推
力量的执行者、体现者,人民群众只能俯首
听从这些神秘力量的支配和英雄人物的摆布。
例如,基督教的“上帝创世说”、儒家的 “天命论”和宣扬封建皇帝是“真龙天子” 等, 就归属于这种观点。德国哲学家黑格尔认为,
历史发展是“绝对观念”的体现,是由一种客
观精神发展到一定阶段外化的产物,是精神力
量主宰着历史的发展。这种理论表面上看来把
呈现出来的面貌,往往是必然过程深藏于内,偶
然情节显露于外,就如庞大的乐队深处乐池,乐 队指挥立于前台一样,这就很容易使人们停留在 历史的表面,产生一种错觉,即只看到杰出人物 的活动,而看不到他们背后的人民群众的力量,
把人们的认识引入歧途。
英雄史观的社会根源是社会生产力还不够发
达,大多数人从事生产劳动,少数人从事政治
英国的托马斯· 卡莱尔说,全世界的历 史 所进行的一切,“实际上都是降生到这个 世界上来的伟大人物的思想的外在的物质的 结果,是他们的思想的实现和体现。这些伟 人的历史真正构成了全部世界历史的灵魂”。
在他们看来,世界的历史不过是伟大人物的
传记。
唯意志论是一种主观唯心主义的观点。
唯意志论
历史的意义在于“超人”
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观点,也就没有群众史观
没有群众史观,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观点就 没有归宿,缺少依靠,历史唯物主义在理论上所 提示的一切也就失去立足点。总之,有了唯物史 观的群众史观,才把几千年来颠倒了的历史再颠
倒过来,才恢复了历史的本来面目。
(二)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表现
人民群众是一个重要的社会历史范畴。一
级的利益,适应了剥削阶级的需要,因而受到一
切剥削阶级统治者的维护和支持。历代剥削阶级
为了维护对广大人民群众的剥削和统治,总是对
历史发展的真相作种种歪曲的宣传,百般吹捧他 们的领袖人物和政治代表,极力贬低人民群众的 历史作用。这就是英雄史观的产生由可能变为现 实,这是英雄史观得以产生并长期占据统治地位
第五节 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创造者
一、人民群众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社会发展是有其内在动力与客观规律的, 而这种内在动力与客观规律正存在于人的 自觉活动之中。因此,要全面认识社会发 展的动力与规律,必须进一步探讨社会发 展规律与人的活动的关系,研究人在社会 发展中的作用的问题。
民本论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诸侯之宝三:土地、人民、政事。 ”
英雄人物和人民群众的作用都否认了,但实际 上仍是一种英雄史观。这是一种客观唯心主义
的观点。
宿命论
奴隶主贵族是“神”用 “金子”做的,具有统治能
力; 农民和手工业者是 “神”用“铜”和“铁”
做 的,只能被人统治。
英雄史观有其深刻的认识根源、社会根源 和阶级根源。
英雄史观的认识根源在于片面夸大英雄人物在 社会历史发展中的作用并把它绝对化。社会历史
般说来,它是指对社会历史发展起括体力
劳动者和脑力劳动者在内的劳动群众是人民 群众的主体部分。相对于个别人物而言,人
民群众通常是指在历史上未留下姓名、在人
类社会发展进程中未打下明显的个人意志印
记的人们。
从量的规定性看,它是指居民中的大多数;
从质的方面看,它是指一切对社会历史发展起 推动作用的人。在阶级社会中,人民群众指一 切起进步作用的阶级、阶层和社会集团,其中 包括一定历史时期之内的某些剥削阶级。不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