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青龙汤证
大青龙汤的辩证要点

大青龙汤的辩证要点大青龙汤是一种传统的中药汤剂,具有辩证适应症的特点。
辩证是中医诊断和治疗的基本方法之一,它强调根据病情特点和病人的体质进行个体化的治疗。
大青龙汤的辩证要点是指在应用大青龙汤治疗疾病时,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症状和体质,进行辨证施治。
一、寒邪入侵型寒邪入侵型是指由于寒邪侵袭引起的疾病,表现为寒热往来、头痛、恶寒发热、身体不适等症状。
此时,大青龙汤的辩证要点是温阳散寒,解表驱寒。
可以在配伍大青龙汤的基础上加入温阳药物,如附子、干姜等,以加强温阳作用,促使邪寒驱散。
二、湿热病变型湿热病变型是指由于湿热邪气侵袭引起的疾病,表现为口苦、口干、尿短赤黄、大便黏腻等症状。
此时,大青龙汤的辩证要点是清热泻火,祛湿解毒。
可以在配伍大青龙汤的基础上加入清热药物,如黄芩、黄连等,以增强清热作用,排除湿热之邪。
三、气滞血瘀型气滞血瘀型是指由于气滞血瘀引起的疾病,表现为胸闷、腹痛、舌质紫暗、脉络纹络紊乱等症状。
此时,大青龙汤的辩证要点是活血化瘀,疏通经络。
可以在配伍大青龙汤的基础上加入活血药物,如川芎、丹参等,以促进血液循环,舒缓气滞血瘀之症。
四、气虚血瘀型气虚血瘀型是指由于气虚引起的血瘀病变,表现为面色苍白、乏力、舌质淡白、脉搏细弱等症状。
此时,大青龙汤的辩证要点是益气养血,活血化瘀。
可以在配伍大青龙汤的基础上加入益气药物,如黄耆、党参等,以增强气血功能,改善气虚血瘀之证。
五、脾胃虚弱型脾胃虚弱型是指由于脾胃虚弱引起的疾病,表现为食欲不振、腹胀、大便溏泄、舌苔薄白等症状。
此时,大青龙汤的辩证要点是健脾和胃,益气养血。
可以在配伍大青龙汤的基础上加入健脾药物,如白术、党参等,以改善脾胃功能,增强消化吸收能力。
大青龙汤作为一种具有辩证特点的中药汤剂,根据患者的具体症状和体质,进行个体化的治疗,能够更好地发挥其疗效。
然而,应用大青龙汤治疗疾病时,仍需遵循中医辩证施治的原则,确保治疗的准确性和有效性。
同时,患者在使用大青龙汤的过程中,应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及时调整治疗方案,以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大青龙汤配方

大青龙汤配方青龙汤在中国传统中医药学中是一种著名的配方,被用来治疗各种慢性疾病。
大青龙汤是一种针对肾脏损伤的疾病而精心设计的复方中药,既可以上辩肾脏,健脾益肺,又可以养血升火。
这种汤的配方绝对有效,可以帮助患者缓解肾脏损伤、增强肾脏功能、提高脏腑机能,从而起到恢复健康的作用。
大青龙汤的配方是由多种中药组成的复方中药,包括茯苓、枸杞子、川芎、龙骨、白芍、甘草、当归、黄芪等多种药材。
他们通过采用一定的重量比例,将这些药物混合在一起,以达到调剂药物的作用。
茯苓具有清肝消肿、健脾宣肺之效,可以对肾脏损伤带来很好的缓解,特别是对于高蛋白尿等肾脏损伤症状有很好的作用。
枸杞子有补血健脾、安神定心的功效,特别是能够增强肾脏功能,达到减轻肾脏损伤的作用。
川芎有疏肝理气、理肾开窍的功效,可以减轻肾脏疼痛,增强肾脏的抗病能力。
龙骨可以增强血液循环,减轻体内的毒素,进而减轻肾脏损伤,增强肾脏功能。
白芍有温肾壮阳、调和燥热之功效,可以改善肾脏损伤而引起的全身性症状,提高肾脏的功能。
甘草可以增加肾脏的活力,达到增强肾脏功能的目的。
当归具有温补肾脏的效果,对肾脏损伤有很好的改善作用。
黄芪有补肾益精、养血健脾的功效,可以强化肾脏,提高肾脏功能,增强机体免疫能力。
大青龙汤要按照这些中药的配比,将药物煎煮出汤剂,然后按一定的剂量服用。
一般来说,大青龙汤一般要煎煮3次,每次30克,每日服两剂,一次一剂,每次服用后半小时可以食用,每次服用完毕后都要注意休息。
大青龙汤不仅可以治疗肾脏的损伤,而且也可以用于治疗其它慢性疾病,比如腰腿疼痛、肝胆不舒服等,坚持服用大青龙汤,可以达到改善慢性疾病的作用。
除此之外,大青龙汤还可以预防肾脏疾病,为肾脏提供充足的营养,提高肾脏的免疫力和代谢能力,从而保护肾脏。
大青龙汤具有良好的调理肾脏和全身健康的功能,治疗肾脏损伤的效果是显著的,但是,当使用大青龙汤治疗肾脏损伤时,仍然需要注意在服药期间进行适当的休息,以避免药物副作用。
张仲景大青龙汤的标准配方

张仲景大青龙汤的标准配方【方剂出处】大青龙汤,出自汉·张仲景《伤寒论》。
【配方组成】麻黄六两(12克)、桂枝二两(6克)、甘草二两(6克)、杏仁四十粒(6克)、石膏如鸡子大(18克)、生姜三两(9克)、大枣十二枚(3枚)。
【用法用量】上七味,用水900毫升,先煮麻黄,减200毫升,去上沫,纳诸药,煮取300毫升,去滓,温服100毫升。
现代用法:水煎服。
【功效】发汗解表,兼清里热。
【主治】外感风寒,内有郁热证,症见恶寒发热,头身疼痛,无汗,烦躁,脉浮紧。
亦治溢饮,症见身体疼重或四肢浮肿,恶寒身热,无汗,烦躁,脉浮紧。
【临床运用】临床主要用于治疗感冒、急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等病症。
1.感冒:以大青龙颗粒治疗风寒表实兼有郁热证的感冒120例,与感冒清热颗粒治疗120例对照。
试验期间禁止加用一切与试验药物疗效相同的中西药品。
疗程3日。
以体温下降及感冒症状评定疗效。
结果:愈显率81.1%,总有效率98.3%。
(《中药新药与临床药理》2005年第6期)2.急性支气管炎:以大青龙汤加减治疗40例,与西医综合治疗(抗感染、祛痰、雾化吸入、抗过敏等对症处理及支持治疗)40例对照。
疗程为6日。
疗效评定以临床症状、体征完全消失,复查胸片正常为治愈。
结果:治愈32例,好转7例,无效1例。
治疗组治愈率明显优于对照组。
(《环球中医药》2013年第Sl期)3.支气管哮喘:以大青龙汤加味治疗60例,与喘克宁片治疗30例对照,疗程均为7日。
从中医证候疗效、喘息症状疗效、恶寒身重症状疗效、哮呜音疗效及嗜酸性粒细胞绝对计数等多方面判断疗效。
结果:中医证候总有效率91.67%;喘息症状总有效率90%;恶寒身重总有效率93.33%;哮鸣音总有效率90%;对嗜酸粒细胞计数的升高有降低作用。
大青龙汤治疗支气管哮Ⅱ嵩疗效确切,临床观察未发现不良反应。
(《内蒙古中医药》2009年第4期) 【方解】大青龙汤系麻黄汤化裁而来,为麻黄汤倍麻黄、甘草,减轻杏仁用量,再加石膏、姜、枣组成。
大青龙汤对治感冒三则

说明:以下内容转帖自明空老师的新浪博客,因为喜爱中医及方剂方子特转帖到这里收藏,在此谢谢明空老师!
1,孙xx,女,5岁半,家长2009年10月30日午间来电话,发热、无汗,有少量黄粘痰。不能面诊,笔者处方小剂量大青龙汤:麻黄6克,桂枝10克,炙甘草15克,杏仁10克,石膏15克,生姜5大片,大枣10枚。嘱配两剂,服一剂,若热退,不需再服第二剂。晚间电话得知,下午,服药后,幼童自述身体发冷约半小时,热退咳止,身心安静。
因为以往的印象受了凉就要好好睡一觉,发发汗,才能好起来,所以服药后很快躺下,想早点入睡,但这次和以往吃普通感冒药不同的是久久不能入睡,整个人涨涨的,处于一种类似于有点兴奋的状态(仅指的是气血流动,而不是情绪,不过这种感觉并不太舒服),迷迷糊糊间觉得胸腹及后背间“唰”的出了一层东西,人一激灵,又清醒了许多,看看表,刚过去一小时左右。自己感觉了一下,身上并没有汗湿,也没有黏糊糊的感觉,不晓得刚才出的那层是什么东西(这一顿药里,我忘记放生姜了,没有出太多汗是不是跟这个有点关系?)。出了这层东西之后,剧烈心跳的感觉稍微平复了一些,能够入睡了,差不多3个小时以后,又醒了,还是感觉身上出了层东西似的。然后一觉睡到了天亮。和以往不同的是,往常感冒的时候一旦睡着了,再想起床非常困难,但这次几乎没费什么劲就起来了,受凉的症状已大大减轻,头不晕了,喷嚏和鼻涕也减少了很多。
天气变化,感其寒,或曰为普通感冒;岁时不和,温凉失节,感乖戾之气而生病,易于传染,或曰为病毒性感冒。体温升高,或高烧,乃正邪相争,抗邪外出之象。人体各异,变相百出。医界有辛温解表、辛凉解表之法;有伤寒派、温病派之争。是用温药、还是凉药?北京的老中医刘弼臣讲,他早年在上海复兴中医中药学校里,有好多大学问家,儿科的徐小圃,奚晓岚,钱今阳等,徐小圃是温热派,奚晓岚是寒凉派,两大派系,互相排斥。但他还跟谢汇东学习了杂病论,兼收并学。刘弼臣说,奚晓岚的寒凉药确实效果好,但是不能多用,再多用下去效果就不好了。须改方子了,要多掌握一些才能够随机应变。
中医方剂-大青龙汤

疼痛,不汗出而烦躁,这是因不能汗出,表不解、水湿不能祛除、内热 不能外越的缘故,故患者既有麻黄汤证又有越婢汤证,故以麻黄汤与越 婢汤合之的本方主之。若脉微弱汗出恶风者,为太阳中风之证,慎不可 误给服本方,如果误给服本方,则会造成四肢厥逆、筋惕肉潤,成为虚 以实治的坏病,故谓此为逆也。
谢谢
《伤寒论》中医方剂
大青龙汤
组成:
麻黄 12g 桂枝 6g 杏仁 6g 甘草 6g 石膏 18g
生姜 9g 大枣 g
功用:发汗解表;兼清里热。
主治:1.外感风寒,内有郁热。 2. 溢饮。
证候病机:风寒束表,卫阳被遏,营阴郁滞,毛窍闭塞,
故见恶寒发热、头身疼痛、无汗、脉浮紧之风寒表实证。表寒证又与烦 躁、口渴并见,当系阳盛之体,外受风寒,寒邪较甚,表气闭郁较重, 致使阳气内郁而化热,热邪伤津则口渴;热无宣泄之径,扰于胸中则烦, 烦甚则躁。正如张秉成所谓:“阳盛之人,外为风寒骤加,则阳气内郁而 不伸,故见烦躁不宁之象。”(《成方便读》)此证为风寒束表,里有郁热。 法当发汗解表为主,兼清郁热。
39、伤寒脉浮缓,身不疼,但重,乍有轻时,无少阴证者,大青龙汤发之。
解析:水气外郁于肌表,虽无汗形似伤寒,但脉不浮紧而浮缓,身亦 不疼但重。水气时有进退,因亦乍有轻时,如细审确无少阴证时, 则宜 用大青龙汤发汗行水。本条所述当系溢饮证治。溢饮有属于阳热实证者, 宜用大青龙汤治之 ;有属于阴虚寒证者,宜麻黄附子细辛汤、小青龙汤治 之。细审无少阴证,即排除阴寒表证。
。
《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23、病溢饮者,当发其汗,大青龙汤 主之,小青龙汤亦主之。
黄煌经方100首之二十二:大青龙汤

黄煌经方100首之二十二:大青龙汤[组成用法]麻黄10~508、桂枝10~20g、炙甘草5~15g、杏仁10~20g、生姜10~25g、大枣5~15枚、生石膏50~200g。
水煎温服,分三次。
微微透汗即可,不可大汗淋漓。
欲止其汗,以玉屏风散混爽身粉扑之即可。
[方证]1.麻黄汤证见口干、烦躁、热甚、脉浮缓者。
2.咳喘病人口渴欲饮,上冲、烦躁或身疼痛、恶风寒、脉浮紧者。
3.肌肤灼手,鼻燥口干,发热者。
[现代应用]1.发热性感染性疾病。
如上呼吸道感染、化脓性角膜炎、急性传染性结膜炎、鼻窦炎、支气管哮喘、大叶性肺炎、病毒性肺炎、肺脓肿、肺坏疽、流行性感冒、流行性脑脊髓膜炎、脓疱疮、斑疹伤寒、流行性出血热、败血症、化脓性心包炎、风湿热、猩红热、急性蜂窝组织炎、丹毒等。
2.皮肤科疾病。
如药物性皮炎、过敏性皮炎、汗腺闭塞症、剥脱性皮炎、天疱疮、银屑病、水痘等。
3.其他疾病,如热射病、药物热、风湿性关节炎、急性白血病、肾炎、痔疮、鼻衄、脑外伤、高血压病、脑动脉硬化、中风等也经常用到本方。
[经验参考]大青龙汤证中,“烦躁”往往是医家辨别方证的重要线索。
如《伤寒九十论》载许叔微治何保义患伤寒,脉浮涩而紧。
并据其发热、头痛、恶风、无汗,诊为麻黄证,但因其烦躁甚,遂与大青龙汤,三杯汗解。
《医学衷中参西录》载张锡纯治—冬日伤寒证,胸中异常烦躁。
医者不识大青龙汤证,竟投以麻黄汤。
服后分毫无汗,胸中烦躁益甚,自觉屋隘莫能容。
诊其脉洪滑而浮,治以大青龙汤加天花粉八钱。
服后五分钟,周身汗出如洗,病若失。
《伤寒论》第39条说“伤寒,脉浮缓,身不疼,但重,乍有轻时,无少阴证者,大青龙汤发之。
”暗示本方证与少阴证易混淆,临床应仔细鉴别。
《伤寒沦汇要分析》载”—程姓男子,发热恶寒,无汗,似睡非睡,不欲转侧,神倦懒言,问之再三才勉强答:全身疼痈,人感烦躁。
有人断为少阴证.主用姜、附回阳,家属犹豫不决。
按其脉搏,浮而微数,触其两胫,颇热,我认为属大青龙汤证。
倪海厦详细解读大小青龙汤

倪海厦详细解读大小青龙汤上一篇重点总结了倪海厦和李可两位经方家对应用大小青龙治疗流感的经验总结,今天继续学习倪海厦对大青龙汤的详细分析。
倪海厦解读大青龙头汤伤寒论原文「太阳伤寒」,脉浮紧,发热,恶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烦躁者, 「大青龙汤」主之。
若脉微弱,汗出,恶风者,不可服之;服之则厥逆,筋惕肉润,此为逆也。
麻黄又名「青龙」,大青龙汤,实际就是麻黄汤的变证。
脉浮紧,发热,恶寒,身疼痛,不汗出,这些都是「麻黄汤证」,而烦躁,就改成「大青龙汤」了,就是麻黄汤里面加了生姜、大枣、石膏。
感冒的时候,身体会痛的,马上要想到麻黄汤,而多了生姜、大枣、石膏就是为了「烦躁」,烦躁的症状就是代表「邪」已经化热了。
如果刚开始是麻黄汤证,病人不会烦躁,病人会很冷发抖,等到得了「麻黄汤」一两星期,他可能证就变掉了,变到比「麻黄汤」还要深的地方,肺的津液丧失,肺太热了,已经转成肺炎了,所以用石膏,石膏性甘寒清凉润肺,能去肺热、降逆,把肺热往下导,因为病人本身体能已经很虚,加生姜、大枣把肠胃的津液补一下。
「麻黄汤」里面,麻黄用三钱,「大青龙汤」的时候、肺热高的时候,麻黄用到六钱,因为有石膏在里面,所以麻黄可以用到六钱,六钱,因为是分三次服用,每次只用到两钱。
麻黄和石膏组在一起的时候,石膏会收敛麻黄,不让麻黄发汗, 会把热往下导。
为什么吃麻黄,有的流汗,有的小便出来?张仲景的意思,「大青龙汤」里面一半的麻黄和杏仁走表,如果没有增加麻黄的重量,麻黄和石膏走里,杏仁不能发表,表就解不掉了,所以麻黄一半和石膏往下走,一半和杏仁走表,脑里面的病毒从小便排出去。
像「越婢汤」,里面用麻黄石膏,不用杏仁,吃了「越婢汤」小便一大堆,不是发汗,所以「桂枝二越婢一汤」的时候,取小便,因此「越婢汤」是伤寒论里面第一个水肿的方子,所以最初的水肿,用的是「桂枝二越婢一汤」。
而「麻黄桂枝各半汤」的时候,是要让病人微微发汗,而不要发太多,所以病人平常一定有身痒。
【名家医案】大青龙汤

1929年春假,随族人同居由沪至屏风山。
有雷某之子,年20岁,患病甚重。
其父代诉:“初因劳作往返,抵家热甚,遂用井水淋浴,拂晓即发寒热。
年事方壮,不以为意,二天犹不退,虽经治仍日甚一日。
”是时,其妻携扶出室,为之易衣,但病人云冷甚,坚拒去被,语声高亢,欲饮冷茶。
又见患者虽委顿,但面色缘缘正赤,目光炯炯有神,唇局燥焦破裂,上有血迹。
问:“衄乎?”其妻答:“齿鼻均有血,前天才开始,量并不多。
”试令张口,腥热之气喷人,服间亦有血迹,舌质色红,苔灰白干燥。
脉浮数,一息六至以上。
按其胸腹,皮肤干燥,抚之热如炙,腹柔软.遍寻无痛处,脾可触及。
小搜赤热.六天来大便共两次,色黄不黑。
腹诊之顷,时时路缩,口亦为凛。
问:“曾出过汗否?”曰:“病至今日,从未出汗,故乘热给药,希能出些汗把热退去,但吃药后只觉烦热难过,汗则丝毫没有。
”余始以为大青龙汤证。
然患者有衄之一症,是否血热?继思之:舌质不绝,神识不昏,末见斑疹,加以大渴喜冷饮,显然邪尚在气而末入血。
既末入血,则致助之由,仍系《伤寒论》所谓“剧者必顺”者“阳气重。
”乃书案云:热为寒困,欲透末由,愈郁愈炽,阳气重故助。
大渴引饮喜冷,神清舌不绛,未涉营血分,犹可辛温透汗。
盖表之严寒不解,里之炽热不除也,然气热已经弥漫,焦头烂额堪虞,势非略参辛凉不可。
大青龙场主之:麻黄六钱,桂枝二钱,生石膏八钱,杏仁五钱,甘草二钱。
一剂。
书毕,觉病情虽延一周,但正年壮,病机与方药无间,其效可必。
乃嘱其父曰:“服后能得汗,则热亦可随之而退。
”此时舟人催行,遂匆匆告别。
不日束装返沪,亦未及过问其后果。
抵校,将所录脉案就教于陆师渊雷,讵料陆师阅后谓:“病因大青龙汤证,但所用者,究系何方?从药量比例,或可云仿之大青龙,但所列药物则非,称之为麻杏甘石加桂枝,亦可称之为麻黄汤加石膏,诚非驴非马汤。
”余谓;“姜枣在本方非属必要,故舍而未用。
”师对此语,大不为然,曰:“仲景方不特药量之比严谨之至,即一药之取舍,效若天渊,《伤寒论》中此类例证,不胜枚举。
大青龙汤验案精选

临床心悟
.401.
可发汗清热以祛饮。处方:大青龙汤原方。服l剂即汗出而安。(刘渡舟《伤寒论 十四讲》第67页)
病例2:8年无汗症。杨某某,女,35岁,农民。1987年8月31日诊。缘于 18年前患麻疹合并肺炎,治愈后,遗留周身无汗,沉重拘紧,两目肿如卧蚕,即 使夏暑野外劳动,肌肤仍不汗出,甚或战栗起粟。近一年来日益加重,且时时欲 伸臂后仰,上肢拘紧而瘦痛,虽经多方诊治,但无起色,遂来就诊。细察皮肤, 汗毛倒伏,汗孔不显,舌淡暗,苔白腻微黄,脉滑。纵观患者脉证,病虽十几载, 但疹后复感外邪,表气郁闭,汗不得泄是其基本病机。《内经》谓:“其在皮者, 汗而发之。’’又忆医圣《伤寒论》有用大青龙汤治无汗表实之法;《金匮》更有“饮 水流行,归于四肢,当汗出而不汗出,身体疼重",治用大青龙汤之训。因拟大青 龙汤加味。处方:麻黄129桂枝99杏仁99生石膏249炙甘草69生姜69 大枣6枚 白芍99苍术99。4剂,日l剂,以水900ml,煮取300ml,2分三次 温服。服药2剂,病无变化。患者自行将后2剂合煎,分三次服。药后胸背及上 肢汗出如珠,上半身肢体顿觉轻快,汗孔显露。二诊:因下肢汗出较少,故以上 方去白芍,’加炮附子69通达阳气。又服药6剂,下肢亦汗出,诸症悉除。(吕志 杰等,《北京中医学院学报》1991,4:25)
按:本案从发病时间、年龄、临床表现及检查结果等,都符合典型的流脑之 诊断。本病发病急,病情重,治不及时,可危及生命。本案患者以大青龙汤治愈, 证明中医药可治急性病。作者在15年之后又撰文谈“大青龙汤加附子治愈流行性 乙型脑炎糟(翟冷仙,《江苏中医》198l,4:20)。在体会中说:余救治30余例本 病患者,无一失败。总结用方经验,应掌握的主症为:壮热无汗,舌润苔白,脉 浮或细弱,肢冷。若壮热汗多,烦渴引饮,苔黄糙舌绛,脉洪大者,则非本方所 宜,当用白虎之属。
大青龙汤 学习经方方证

大青龙汤学习经方方证大青龙汤学习网上收集的有关大青龙汤的方证、案例、对话、故事及网评。
内容比较杂,我收集整理了几天,但里面条理还有杂乱的地方(有些是自己为了保持“原貌”留下思考的),有兴趣者可以看看。
更希望大家能够给予新的资料和信息内容。
【组成】麻黄去节六两,桂枝二两,甘草炙二两,杏仁去皮、尖四十粒,生姜切三两,大枣擘十二枚,石膏如鸡子大,碎。
【用法】上七味,以水九升(900毫升),先煮麻黄,减二升(200毫升),去上沫,纳诸药,煮取三升(300毫升),去滓,温服一升(100毫升。
取微似汗。
汗出多者,温粉扑之,一服汗者,停后服。
若复服,汗多亡阳,恶风烦躁,不得眠。
以下百度内容:由于仲景《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书中对于大青龙汤的临床应用只有三条,又加后世医家对桂枝汤、麻黄汤、大青龙汤皆视为竣剂,畏之而不敢用。
因而大青龙汤的应用上的广泛性和临床上的卓效性,鲜为人们所了解。
近几年来(1985年以后),我国出版的高等医药院校教材中,不管是《中医方剂学》,还是《中医内科学》,都没有把大青龙汤当作一大主方,在书中作必要的论述和临床应用的推广。
最多不过是像《方剂学》那样,作为麻黄汤的加味方,附於麻黄汤条后。
关於仲景书中对於大青龙汤的临床应用,现在仅有的三条是:《伤寒论》第38条为“太阳中风,脉浮紧,发热恶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烦躁者,大青龙汤主之。
若脉微弱,汗出恶风者,不可服之,服之厥逆。
筋惕肉瞤,此为逆也。
”又此书第39条为“伤寒,脉浮缓,身不疼,但重,乍有轻时,无少阴证者,大青龙汤发之。
”《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第十二》中有“病溢饮者,当发其汗,大青龙汤主之,小青龙汤亦主之。
”在这里我们略去传统性诸家对《伤寒论》中两条开端所云:“太阳中风,脉浮紧”和“伤寒,脉浮缓”谓之中风见寒脉,伤寒见风脉,随称大青龙汤为治风寒两伤、营卫俱病的无谓之词,而着重研究投与大青龙汤的主证。
(太阳中风,应该汗出,脉浮缓。
现不汗出,故脉浮紧,郁而化热故烦躁。
大青龙汤精解

青龙为何物?此汤非日常的菜汤,这是药汤。
以汤作剂是中医药的一大特色,相比西医的药丸来说具有独特的治疗优势,不但可以补充水分津液、有助于吸收营养,主要还是借助汤剂的温热作用,推动药力到达病灶,这是中医使用最为广泛的入药形式。
大青龙汤的名字来源于伤寒论的一个条文:“太阳中风,脉浮紧,发热,恶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烦躁者,大青龙汤主之。
若脉微弱汗出恶风者,不可服之;服之则厥逆筋惕肉润此为逆也”。
冠之以“大青龙”,说明此汤喝下去如一条大青龙一样,施云布雨,搅水化气,使人如热浴畅淋。
由此可见,这是一个与水、与汗有关的方剂。
用大青龙来隐喻,说明搅水发汗的幅度很大!这里的青龙为何物?伤寒论中并未特别说明。
不过经方家倪海夏说这个汤方中的麻黄就是青龙,这可能是根据方中的主要发汗药物为麻黄而论。
实际上,在伤寒论中青龙一说与麻黄密切相关,但与方剂的发汗幅度和针对的“水症”有关。
因为伤寒论方剂中使用麻黄的方子有很多,只有大青龙汤和小青龙汤使用了“青龙”一词,而这两个方剂都是治水的,这显然是针对麻黄治疗某种“水症”问题时一个特别的比喻。
大青龙汤中麻黄的剂量非常大,达到一剂使用30克,而小青龙汤中麻黄的剂量只有15克。
由此可以推断,这个方剂中的大剂量麻黄就是大青龙。
不得不说,张仲景在撰写伤寒论的时候不但有针对性,也为后世学习方剂提供有趣的记忆方法,人人都说中医要悟,可医圣已经把自己悟出来的东西告诉了世人。
此汤有何用?大青龙汤有什么用?顾名思义,青龙治水!治什么水,当然是身体里的水,而身体里的水又分布很广,五脏六腑,腠理体表等什么地方都有,那大青龙汤到底治身体哪里的水?从条文讲述的症状来看,用于“脉浮紧,发热,恶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烦躁”的人,这是体表出现问题的描述,脉浮说明人体正气在体表与病邪斗争,在脉象上表现出浮象,轻摸就能摸到,而且是紧的,即跳动比较快!说明斗争很激烈。
病邪太厉害,导致体表闭塞,身体在排斥过程中遇阻,体表的代谢通道压力上升,引起发热,身痛,由于大量的热量集中于体表抵抗,体表是热的,里面是寒的,所以人会表现出怕冷。
大青龙汤医案

大青龙汤医案一。
伤寒烦躁:张锡纯医案:曾治一入冬日得伤寒证,胸中异常烦躁。
医者不识大青龙证,竞投以麻黄汤。
服后分毫无汗,胸中烦躁益甚,自觉屋隘莫能容。
诊其脉洪滑而浮,治以大青龙汤加天花粉24克。
服后5分钟,周身汗出如洗,病若失。
(《医学衷中参西录》1957)按语:大青龙证与麻黄证表实虽同,而烦躁一证为麻黄证所不备也,此内有郁热之象,治宜解表同时兼清其里。
麻黄汤有发汗之用而无清里之功,用之不惟不切病情,反增内热,故烦躁益甚,当以大青龙汤发表清里,待龙腾雨降,郁热顿除,则烦躁自解。
二、夏季伤寒余瀛鳖医案:邓某,男。
身体素壮,时值夏今酷热,晚间当门而卧,迎风纳凉,午夜梦酣,渐转凉爽,夜深觉寒而醒,入室裹毯再寝。
俄尔寒热大作,热多寒少,头痛如劈,百节如被杖,壮热无汗,渐至烦躁不安,目赤,口干,气急而喘。
脉洪大而浮紧。
此夏气伤寒已化烦躁之大青龙证,为书大青龙方治之。
生麻黄12克.川桂枝12克,生石膏120克甘草9克,生姜9克,鲜竹叶15克。
服昨方,汗出甚畅,湿及衣被。
约半小时,渐渐汗少,高热已退,诸症爽然若失。
又为处一清理余邪之方,兼通大便,其病果瘥。
(江苏中医1959;(5>:16)’按语:身体素壮,感寒无汗,热无宣泄之路,渐至烦躁目赤,口干气喘。
此外寒内热,不汗出而烦躁证备,投大青龙汤果中。
三、春温(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翟冷仙医案:庄某,女,8岁,1965年3月7日初诊。
昨夜突然发热畏寒,头痛项强,喷射性呕吐,吐出宿食、痰涎,周身出现紫色淤斑,神志时清时昧。
体温40.11,血检:白血球28,700,中性93%,淋巴7%;脑脊液检查:浑浊,乳白色,白血球1,200/立方毫米,中性96%,淋巴4%,糖10毫克%以下,蛋白(十十十)。
初步印象:流行性脑脊髓膜炎。
其家属要求中药治疗。
刻诊:上证依然,无汗心烦,口渴欲饮,咽喉红痛,肢冷,舌赤,苔薄白、脉浮缓。
证属太阳少阴两感,拟大青龙汤加附子。
处方:麻黄(去节,先煎,去上沫)9克,桂枝9克,炙甘草9克,光杏仁9克,生石育45克,熟附片6克,红枣6枚,生姜3片,水煎,每隔2小时服1次。
大小青龙汤与麻杏石甘汤、越婢汤

1.大青龙汤病理:表实里热水实。
方解:麻黄6桂枝2甘草2杏仁2生姜3大枣5石膏16。
这七味药组合在一块,这个方子里面我们会发现它包括好几个方。
首先这里面有一个麻黄汤、同时又有一个越婢汤,那么它还有麻杏石甘汤,它还有桂枝去芍药汤,如果说咱在辐射的远一点就是桂枝二越婢一汤,那么它去了芍药加了杏仁。
条文列举:大阳中风、脉浮紧、发热恶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烦燥者、大青龙汤主之、若脉微弱、汗出恶风者、不可服之、服之则厥逆、筋惕肉瞤、①(38)伤寒脉浮缓、身不疼、但重、乍有轻时、无少阴症者·大青龙汤主之①、(39)伤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气、干呕发热而咳、或渴、或利、或噎、小便不利②、小腹满③、或喘者、小青龙汤主之、(40)病溢饮者,当发其汗,大青龙汤主之,小青龙汤亦主之。
水之为病,其脉沉小,属少阴;浮者为风;无水,虚胀者为气;水,发其汗即已,脉沉者宜麻黄附子汤;浮者宜杏子汤(胡老认为是大青龙汤)。
病溢饮,当发其汗,宜大青龙汤。
2.小青龙汤病理:表实里寒里虚水实。
方解:麻黄3芍药3细辛3干姜3甘草3桂枝3五味子3半夏3。
条文列举:伤寒脉浮缓、身不疼、但重、乍有轻时、无少阴症者·大青龙汤主之①、(39)伤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气、干呕发热而咳、或渴、或利、或噎、小便不利②、小腹满③、或喘者、小青龙汤主之、(40)伤寒心下有水气、咳而微喘、发热不渴、服汤已渴者·此寒去欲解也·小青龙汤主之、(41)病溢饮者,当发其汗,大青龙汤主之,小青龙汤亦主之。
妇人吐诞沫,医反下之,心下即痞,当先治其吐诞沫,小青龙汤主之。
涎沫止,乃治痞,泻心汤主之。
3.麻杏石甘汤病理:表实里热。
方解:麻黄4杏仁2甘草2石膏8条文列举:发汗后、喘家不可更行桂枝汤、汗出而喘、无大热者、可与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63)喘家①、下后、不可更行桂枝汤、若汗出而喘、无大热者、可与麻黄杏子甘草石膏汤、②(162)4.越婢汤病理:表实里热水实麻黄6石膏8生姜3大枣十五枚甘草2条文列举:风水,恶风,一身悉肿,脉浮不渴,续自汗出,无大热,越婢汤主之。
大青龙汤-方剂分析

谢谢 观赏
2022年11月
用法:
碎上七味,以水九升,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纳 诸药,煮取三升(300ml),去滓,温服一升。取微似汗。汗出 多者,温粉扑之,一服汗者,停后服。若复服,汗多亡阳, 恶风烦躁,不得眠。
加减变化:
1.里热明显者,增加石膏用量,配以天花粉; 2.咽喉痛甚者加银花、连翘、牛蒡子; 3.浮肿者者加茯苓、泽泻、苏叶; 4.热甚者加大青叶、蝉蜕; 5.气血虚甚者加黄芪、白术、生地、何首乌; 6.淤甚者加当归、丹参; 7.小儿夏季外感高热:咽红、扁桃体大加银花、蒲公英、牛 蒡子; 8.烦躁不安加钩藤、蝉蜕。
诸药配伍,一是寒热并用,表里同治,侧重于“于在表者 ,汗而发之”;二是发中寓补,汗出有源,祛邪而不伤正。
配伍特点:
麻黄甘温,桂枝辛热。寒伤营,以甘缓之;风伤卫,以 辛散之。故以麻黄、桂枝为臣。甘草甘平,杏仁甘苦,佐麻 黄以发表。大枣甘温,生姜辛温,佐桂枝以解肌。石膏辛甘 微寒,质重而又专达肌表为使也。营卫阴阳俱伤,则非轻剂 所能独解,必须重轻之剂同散之,乃得阴阳之邪俱已。
证治机理:
本方证为风寒束表,卫阳被遏,热伤津液所致。治疗以 发汗解表,兼清郁热为主。
方解:
方中用麻黄、桂枝、生姜辛温发汗以散风寒,能使内热随 汗而泄。甘草、生姜、大枣甘温补脾胃、益阴血,以补热伤之 津;无津不能作汗,又可以充汗源。石膏甘寒清解里热,与麻 黄配伍能透达郁热。杏仁配麻黄,一收一散,宣降肺气利于达 邪外出。
大青龙汤
《伤寒论》 落叶方剂组成:麻来自(去节)18g桂枝6g
甘草(炙)6g
杏仁(去皮、尖)四十粒6g
生姜(切)9g
大枣(擘)十二枚6g
石膏(如鸡子大)18g
方剂歌诀:
大青龙汤桂麻黄,杏草石膏姜枣藏, 太阳无汗兼烦躁,散寒清热此方良。
大青龙汤补充

大青龙汤补充
五十七、大青龙汤补充
喝大青龙,大汗淋漓高烧不退才能喝。
高烧不退,喝一次,为什么让你只喝一次,而且我药方里面还加了一些其他的药,就害怕你亡阳,大汗淋漓。
但是,这一次这个瘟疫,它就是大青龙汤证,有的特别的热,有的口腔溃疡了,有的喉咙痛,头也痛,内热过剩。
大青龙汤搞不懂,不敢喝,后期要复阳了之后,喝什么呢。
这个药喝的时候,喝个半碗,喝完之后停一个小时,看出汗不出汗,如果没有出汗,再加上两口,如果还没有出汗,泡泡脚,还没有出汗,再喝一点点,一点一点喝。
为什么高烧的时候,汗发不出来?老年人他不会出现这种高烧不退,很多老年人、孩子不会,为什么?因为人身体非常健康的时候,有的孩子身体健康的会高烧,如果老年人、病怏怏的,他反而发不了高烧。
为什么?这个就是正邪,正和邪,两个大汉在打仗,他打的越热闹,你的高烧越不退,这个时候就内热,肯定要给他发出来的。
然后,营卫气,他在打仗,阳气郁结,卫气不足他就出不来汗,一副大青龙汤汗就能出来,出来之后就能好了。
群里面很多人,在我指导下就喝一次就会愈的。
如果说造成了大青龙证,大汗淋漓不止,这个时候怎么治,伤寒论里面还有一句话,“温粉扑之”,温粉是什么?炒米炒的那个粉末儿,往身上擦,防止大汗亡阳。
一般出现大汗亡阳的都可以说笨蛋了,哪有那样喝药的,要喝半碗试着来。
而且我给你们开的大青龙就12克,很稳当的,有很多人开了之后没有出汗,没有出汗,达到治疗效果就行了。
有很多没有出汗,身上也不痛了,慢慢儿烧也退下来了,没必要非要大汗淋漓。
大青龙汤方证辨析

大青龙汤方证辨析张亚星;关婷婷;郑入文【摘要】通过梳理古代医家对大青龙汤证的注解,阐释大青龙汤证的病机是“风寒两感”的传统观点,并在此基础上丰富了“风寒两感”的内涵,提出“风寒两感”指的是先中风后伤寒或者先伤寒后中风,并以此观点解释了《伤寒论》第38、39条中存在的脉症不相符等疑问;大青龙汤本质是麻黄汤和越婢汤的合方,此二方一以治寒一以治风,这样的治法与“风寒两感”的病机认识在“理法方药”的逻辑上是融洽的,并能得到《伤寒论》《金匮要略》其他篇章论述风水、肺胀治疗方法的印证.【期刊名称】《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年(卷),期】2017(023)009【总页数】3页(P1203-1204,1243)【关键词】大青龙汤;风寒两感;越婢汤;伤寒论【作者】张亚星;关婷婷;郑入文【作者单位】北京中医药大学第二临床医学院,北京 100078;北京中医药大学第二临床医学院,北京 100078;北京中医药大学第二临床医学院,北京 100078【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289.1大青龙汤方证见于《伤寒论》第38条和第39条:“太阳中风,脉浮紧,发热,恶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烦躁者,大青龙汤主之。
”“伤寒,脉浮缓,身不疼但重,乍有轻时,无少阴证者,可与大青龙汤发之。
”关于这两条条文疑问颇多,如何伤寒反见中风脉(浮缓),中风反见伤寒脉(浮紧)?大青龙汤证的病机究竟如何,大青龙汤的方义如何解读?“烦躁”“身不疼但重”的原因是什么等。
千百年来,诸多医家见仁见智,争论未竟。
本文搜采前人的论述附以己见,试对大青龙汤方证作一辨析。
“三纲鼎立”学说成形于明清的方有执和喻昌,而其思想肇端则可以上溯到王叔和(基于《伤寒论·辨脉法》是王叔和所附的观点)和孙思邈。
《伤寒论·辨脉法》谓:“风则伤卫,寒则伤荣。
荣卫俱病,骨节烦疼,当发其汗也。
”首先提出了风寒两伤荣卫的病理解释;孙思邈《千金翼方》谓:“夫寻方之大意,不过三种,一则桂枝,二则麻黄,三则青龙,此之三方,疗伤寒不出之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有太阳中风之脉,兼见太阳伤寒之脉者,大青龙汤所主之证是也。
《伤寒论》原文:太阳中风,脉浮紧,发热,恶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烦躁,大青龙汤主之。
若脉微弱,汗出恶风者,不可服,服则厥逆,筋惕肉,此为逆也。
【大青龙汤方】麻黄六两去节,桂枝二两去皮,甘草二两炙,杏仁五十个去皮尖,生姜三两切,大枣十二枚擘。
石膏如鸡子大碎(如鸡子大当有今之三两)。
上七味,以水九升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纳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取微似汗,汗出多者温粉扑之。
一服汗者停后服。
汗多亡阳遂虚,恶风烦躁,不得眠也。
此大青龙汤所主之证,原系胸中先有蕴热,又为风寒锢其外表,致其胸中之蕴热有蓄极外越之势。
而其锢闭之风寒,而犹恐芍药苦降酸敛之性,似于发汗不宜,而代以石膏,且多用之以浓其力,其辛散凉润之性,既能助麻、桂达表,又善化胸中蕴蓄之热为汗,随麻、桂透表而出也,为有云腾致雨之象,是以名为大青龙也。
至于脉微弱汗出恶风者,原系胸中大气虚损,不能固摄卫气,即使有热亦是虚阳外浮,若误投以大青龙汤,人必至虚者益虚,其人之元阳因气分虚极而欲脱,遂致肝风萌动而筋惕肉也。
夫大青龙汤既不可用,遇此证者自当另有治法,拟用生黄、生杭芍各五钱,麻黄钱半,煎汤一次服下,此用麻黄以逐其外感,黄以补其气虚,芍药以清其虚热也。
为方中有黄以补助气分,故麻黄仍可少用也。
若其人已误服大青龙汤,而大汗亡阳,筋惕肉者,宜去方中麻黄加净萸肉一两。
《伤寒论》原文:伤寒脉浮缓,身不疼,但重,乍有轻时,无少阴证者,大青龙汤发之。
细思此节之文,知所言之证原系温病,而节首冠以伤寒二字者,因中风、温病在本书之定例,均可名为伤寒也。
凡外感之脉多浮,以其多兼中风也。
前节言伤寒脉浮紧,是所中者为凛冽之寒风,是中风兼伤寒也。
后节言伤寒脉浮缓,知所中者非凛冽之寒风,当为柔和之温风,既中柔和之温风,则即成风温矣。
是以病为伤寒必胸中烦躁而后可用石膏,至温病其胸中不烦躁,亦恒可用石膏,且其身不疼但重,伤寒第六节温病提纲中,原明言身重此明征也。
况其证乍有轻时,若在伤寒必不复重用石膏,惟温病虽有轻时,亦可重用石膏。
又伤寒初得有少阴证,若温病则始终无少阴证(少阴证有寒有热,此言无少阴证,指少阴之寒证而言,少阴寒证断不可用大青龙汤,至少阴热证,原为伏气化热窜入少阴,虽在初得亦可治以大青龙汤,此又不可不知),此尤不为伤寒而为温病之明征也。
由此观之,是此节原为治温病者说法,欲其急清燥热以存真阴为先务也。
至愚用此方治温病时,恒以薄荷代方中桂枝,尤为稳妥。
凡发汗所用之药,其或凉或热,贵与病适宜。
其初得病寒者宜用热药发其汗,初得病热者宜用凉药发其汗。
如大青龙汤证,若投以麻黄汤则以热济热,恒不能出汗,即或出汗其病不惟不解,转益增烦躁,惟于麻、桂汤中去芍药,重加石膏多于麻、桂数倍,其凉润轻散之性,与胸中之烦躁化合自能作汗,矧有麻黄之善透表者以助之,故服后复杯之顷,即可周身得汗也。
曾治一人冬日得伤寒证,胸中异常烦躁,医者不识为大青龙汤证,竟投以麻黄汤,服后分毫无汗,胸中烦躁益甚,自觉屋隘莫能容,诊其脉洪滑而浮,治以大青龙汤,为加天花粉八钱,服后五分钟,周身汗出如洗,病若失。
或问:服桂枝汤者,宜微似有汗,不可令如水流漓,病必不除,服麻黄汤者,复取微似汗,知亦不可令汗如水流漓也。
今于大青龙汤中加花粉,服汤后竟汗出如洗而病若失者何也?答曰:善哉问也,此中原有妙理,非此问莫能发之。
凡伤寒、温病,皆忌伤其阴分,桂枝汤证与麻黄汤证,禁过发汗者恐伤其阴分也。
至大青龙汤证,其胸中蕴有燥热,得重量之石膏则化合而为汗,其燥热愈深者,化合之汗愈多,非尽量透发于外,其燥热即不能彻底清肃,是以此等汗不出则已,出则如时雨沛然莫可遏抑。
盖麻黄、桂枝等汤,皆用药以祛病,得微汗则药力即能胜病,是以无事过汗以伤阴分。
至大青龙汤乃合麻、桂为一方,又去芍药之酸收,益以石膏之辛凉,其与胸中所蕴之燥热化合,犹如冶红之铁沃之以水,其热气自然蓬勃四达,此乃调燮其阴阳,听其自汗,此中精微之理,与服桂枝、麻黄两汤不可过汗者,迥不侔也。
或问:大青龙汤证,当病之初得何以胸中即蕴此大热?答曰:此伤寒中伏气化热证也(温病中有伏气化热,伤寒中亦有伏气化热)。
因从前所受外寒甚轻,不能遽病,惟伏藏于三焦脂膜之中,阻塞升降之气化,久而化热,后又
因薄受外感之激动,其热陡发,窜入胸中空旷之府,不汗出而烦躁,夫胸中原为太阳之府,为其犹在太阳,是以其热虽甚而仍可汗解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