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水水文地质》PPT课件
合集下载
《供水水文地质》PPT课件

返1回2
编辑ppt
1、地下水中的主要气体
地下水中常见的气体成分有O2、N2、CO2、 H2S和CH4等,气体在地下水中的含量通常不高, 每升水数毫克到数十毫克。但是它们能很好地反 映地下水的形成环境(温、压条件和地质条件), 同时某些气体的含量会影响盐类在水中的溶解度 以及其它化学反应。
返1回3
编辑ppt
地下水按总溶解固体分类:
地下水类型 淡水 微咸水 咸水
TDS(g/l) <1 1~3
3~10
地下水类型 盐水 卤水
TDS(g/l) 10~50 >50
返1回7
编辑ppt
2、酸碱度
水的酸碱度取决于水中H+浓度。水的酸碱度对人 体健康和金属设备有重要影响。如弱碱性水对人体 健康有利;地下水的pH值小于4时,对金属有剧烈的 腐蚀作用,矿井酸性水强烈腐蚀井下排水设备和管 道,并污染环境。 地下水按酸碱度分类:
及灰黑色,并有特殊的气味和味道。有机质的形成主要由于
生物化学作用,由生物的排泄物或生物遗骸分解形成。(4)
微生物:① 氧化环境:硫细菌、铁细菌等;②还原环境:脱
硫酸细菌等;③ 污染水:致病细菌。
返1回5
编辑ppt
二、地下水的化学成分的性质
1、总矿化度 2、酸碱度 3、硬度 4、侵蚀性
返1回6
编辑ppt
=1×1010 艾曼=3.7×1010 Bq/L。1Bq=1次衰变/秒
返1回1
编辑ppt
1.2 地下水的化学成分
一、地下水的常见化学成分 1、地下水中的主要气体 2、地下水中主要离子成分 3、其他化学成分 二、地下水的化学成分的性质 三、地下水化学成分分析与按化学成分的分类 1、地下水化学成分的分析与表示 2、地下水按化学成分的分类
编辑ppt
1、地下水中的主要气体
地下水中常见的气体成分有O2、N2、CO2、 H2S和CH4等,气体在地下水中的含量通常不高, 每升水数毫克到数十毫克。但是它们能很好地反 映地下水的形成环境(温、压条件和地质条件), 同时某些气体的含量会影响盐类在水中的溶解度 以及其它化学反应。
返1回3
编辑ppt
地下水按总溶解固体分类:
地下水类型 淡水 微咸水 咸水
TDS(g/l) <1 1~3
3~10
地下水类型 盐水 卤水
TDS(g/l) 10~50 >50
返1回7
编辑ppt
2、酸碱度
水的酸碱度取决于水中H+浓度。水的酸碱度对人 体健康和金属设备有重要影响。如弱碱性水对人体 健康有利;地下水的pH值小于4时,对金属有剧烈的 腐蚀作用,矿井酸性水强烈腐蚀井下排水设备和管 道,并污染环境。 地下水按酸碱度分类:
及灰黑色,并有特殊的气味和味道。有机质的形成主要由于
生物化学作用,由生物的排泄物或生物遗骸分解形成。(4)
微生物:① 氧化环境:硫细菌、铁细菌等;②还原环境:脱
硫酸细菌等;③ 污染水:致病细菌。
返1回5
编辑ppt
二、地下水的化学成分的性质
1、总矿化度 2、酸碱度 3、硬度 4、侵蚀性
返1回6
编辑ppt
=1×1010 艾曼=3.7×1010 Bq/L。1Bq=1次衰变/秒
返1回1
编辑ppt
1.2 地下水的化学成分
一、地下水的常见化学成分 1、地下水中的主要气体 2、地下水中主要离子成分 3、其他化学成分 二、地下水的化学成分的性质 三、地下水化学成分分析与按化学成分的分类 1、地下水化学成分的分析与表示 2、地下水按化学成分的分类
2024版《水文地质学基础》ppt课件

受地形、地貌、岩性、构造、气候等因素控制,不同地区地下水的分布和富集 程度有很大差异。
地下水循环过程及补给排泄关系
地下水的循环过程
大气降水、地表水、土壤水等通过入渗、径流等方式转化为地下水,地下水再通过 蒸发、泉流、人工开采等方式排泄到大气或地表。
地下水的补给与排泄关系
地下水的补给来源主要有大气降水、地表水和凝结水等,排泄方式主要有泉流、蒸 发和人工开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等。在天然条件下,地下水的补给和排泄处于动态平衡状态。
研究人类活动(如开采、灌溉、排水等)对地下水运动的影响,通过数
值模拟预测和评价其可能产生的后果。
03
地下水污染运移模拟
针对地下水污染问题,建立污染物运移的数学模型,通过数值模拟预测
污染物的扩散范围、速度和浓度变化,为污染治理提供依据。
水文地质勘察方法与
06
技术手段
水文地质勘察任务和内容
查明区域水文地质条件,包括地形地 貌、气候、水文、植被等自然地理条 件及地质构造、地层岩性、地下水分 布与埋藏条件等地质状况。
改变地下水流场
工程建设可能改变地下水的补给、 径流和排泄条件,导致地下水位 下降或上升,影响地下水动态平 衡。
破坏含水层结构
工程开挖、填筑等活动可能破坏含 水层的连续性,导致地下水渗流路 径改变,影响地下水的赋存状态。
引起地面沉降
抽取地下水或工程降水等行为可能 导致土层压密,引发地面沉降,对 地面建筑和基础设施造成威胁。
开发利用现状
全球范围内,地下水资源开发利用程 度不断提高,但存在过度开采、污染 等问题。
前景展望
随着科技进步和环保意识提高,未来 地下水资源开发利用将更加注重可持 续性,采用先进技术和管理手段,实 现资源的高效利用和环境保护。
地下水循环过程及补给排泄关系
地下水的循环过程
大气降水、地表水、土壤水等通过入渗、径流等方式转化为地下水,地下水再通过 蒸发、泉流、人工开采等方式排泄到大气或地表。
地下水的补给与排泄关系
地下水的补给来源主要有大气降水、地表水和凝结水等,排泄方式主要有泉流、蒸 发和人工开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等。在天然条件下,地下水的补给和排泄处于动态平衡状态。
研究人类活动(如开采、灌溉、排水等)对地下水运动的影响,通过数
值模拟预测和评价其可能产生的后果。
03
地下水污染运移模拟
针对地下水污染问题,建立污染物运移的数学模型,通过数值模拟预测
污染物的扩散范围、速度和浓度变化,为污染治理提供依据。
水文地质勘察方法与
06
技术手段
水文地质勘察任务和内容
查明区域水文地质条件,包括地形地 貌、气候、水文、植被等自然地理条 件及地质构造、地层岩性、地下水分 布与埋藏条件等地质状况。
改变地下水流场
工程建设可能改变地下水的补给、 径流和排泄条件,导致地下水位 下降或上升,影响地下水动态平 衡。
破坏含水层结构
工程开挖、填筑等活动可能破坏含 水层的连续性,导致地下水渗流路 径改变,影响地下水的赋存状态。
引起地面沉降
抽取地下水或工程降水等行为可能 导致土层压密,引发地面沉降,对 地面建筑和基础设施造成威胁。
开发利用现状
全球范围内,地下水资源开发利用程 度不断提高,但存在过度开采、污染 等问题。
前景展望
随着科技进步和环保意识提高,未来 地下水资源开发利用将更加注重可持 续性,采用先进技术和管理手段,实 现资源的高效利用和环境保护。
供水水文地质勘察(ppt 34页)

• 在单项补给量不易计算,而各排泄量和储存量变化量已知时,
利用水均衡原理(Q补=Q排±Δ W)
•
Q补=Q排±Δ W=E+Qy+Qj+Qk±Δ W
• 2.大气降水入渗补给量
•
Q补=α *P*F
• 3.地下径流流入补给量(侧向补给量)
层水) W2 *Fh
• (3)天然调节储存量:
• 一个地下水补水周期中,含水层中最高水位与最低水位之间 的容积储存量
• (4)弹性储存量: • 一个地下水周期内中,最低水位以下含水层中的容积储存量
天然调节 储存量
固定储 存量
地下水水 位最高时
地下水水 位最低时
3.排泄量
天然排泄量 排泄量开采排泄量
地下水量不大,补给条件差的中细粉砂含水层,16h;基岩裂隙 水分布地区,24h • 4.水位水量观测要求 • 抽水时:开始5、10、15、20、25、30min,后来每30min或1h • 水位恢复:1、2、3、4、6、8、10、15、20、25、30min,后来 每30min
(二)非稳定流抽水试验
(2)观测点的布置原则
• 1.为查明地下水与地表水的水力联系的观测线,应垂直于地表水 体的边岸
• 2.为查明各含水层之间的水力联系,观测孔应分层布置 • 3.为查明污染的影响,观测孔布置在水源地与污染源之间,并呈
直线排列 • 4.为了解漏斗的变化情况,放射状布置几排观测孔 • 5.为查明两水源地之间的影响,应在水源地之间布置一排观测孔 • 6.为控制一个水文地质单元,观测线要沿着水文地质条件变化最
四、允许开采量的精度及其保证率要求 • 允许开采量:经济技术可行,在整个开采期内水量不会减少,动水
位不超过设计标准,水质和水温在允许范围内,不影响已建水源地 正常开采,不发生危害性的环境地质问题的条件下的所能取得的地 下水资源量。
《供水水文地质》课件

2
构造运动的影响
断裂和褶皱构造,同时这些构造因素会形成渗透性通道和储水条件优越的岩石区 带
3
地面地貌特征
山区和平原区的不同地形,以及不同坡度和坡向下,地下的渗透量也会有所不同
地下水文地质调查方法
钻孔法
以地下水为目标寻找地质构 造体和判断地下水水文地质 条件的方法。
水文地球物理方法
感应电磁法、剖面电法、激 光法等在水文地质调查中的 应用。
自然涌泉
在被不透水层和透水层夹层 的地质构造形成的自流井, 水从深层由于水压作用而喷 涌而出的水。是珍贵的天然 水源。
地下水的基本概念与分类
渗漏流中的水沿粒子间隙渗流;后者是沿着河 流、断层等构造特征溯流
含水层
具有一定厚度、面积和一定的渗透性质。 依照性质可分为单一水层、多层含水层和 夹层含水层
《供水水文地质》PPT课 件
本次课件将介绍地下水的形成、分类、调查方法、开采利用以及环境保护等 重要内容。
地下水形成与分布
降雨入渗
大气水经降雨、雪水先后穿 过植物、土壤、岩石和各种 渗透层形成地下水。
岩溶地貌
在石灰岩、石膏岩和白云岩 等溶蚀性岩石中,经水的淋 溶和冲刷,形成众多的溶洞 和地下河流,收集储存着丰 富的地下水。
地下水环境保护
污染源控制
水资源优化利用
• 避免工业生产和生 活染污地下水
• 合理和绿色化开发建设
• 选择适宜开采地点
• 加强节水技术在生 产和生活中的使用
水环境综合治理
• 对已经污染严重的 水域进行治理改善
• 积极推进环境管理 工作和立法
研究展望
科学研究齐头并进
深入探索地下水形成和运动 规律,优化调查工作,提高 地下水资源的综合利用效益
供水水文地质勘察概述PPT

5.允许开采量的精度及其保证率要求 允许开采量的精度是随着勘察阶段的发展而不断提高的。 允许开采量的精度分为A、B、C、D、E共5级。E级精度最 低,主要以搜集资料,用经验的水文地质参数估算,为预测 资源量。D级要求通过小比例尺水文地质测绘,在概略评价 地下水资源的基础上,估算允许开采量,为推断资源量。C 级与B级的区分,主要是完成的工作量不同,B级强调了对 大型而复杂的水源地,要求一个水文年以上的地下水动态观 测资料,以及要求进行群孔干扰抽水或试验性开采试验,还 需要建立和完善数学模型,预测地下水开采条件下水位、水 量、水质的变化。A级要有三年以上水源地连续的开采动态 资料,可作为水源地合理开采以及改建、扩建工程设计的依 据。B级允许开采量、通常是供水工程施工图设计的依据; C级允许开采量可作为供水工程初步设计的依据;D级与E 级允许开采量,只能满足可行性研究与规划设计要求。
2.山间河谷及冲洪积平原地区
3.滨海地区
2.山间河谷及冲洪积平原地区 第四纪地质、地貌与地下水之间的成因联系主要反映在垂 直古、今河流的水平分带上,河谷阶地与古河道是调查重 点。 包括阶地的时代、阶地沉积物特征,阶地的结构与类型,阶 地的分布高度与范围;古河道的变迁,分布规律与岩性特征 及其补给排泄条件。此外,在平原地区还应注意沉积物的垂 向变化,调查深部承压水的富水性及其开采条件。 3.滨海地区 包括滨海平原、河口三角洲和沿海岛屿。在海相沉积物和 潮汐作用的影响下,地下水的水质变化复杂,查明咸淡水的 分布范围及其彼此之间的关系,寻找透镜体是测绘的主要任 务。调查中要注意海水中淡水泉分布出露条件与流量,分析 其成因与补给来源。
度的测量统计,分析不同地层和构造部位的裂隙及其富水性。
2.地貌、第四纪沉积物调查 地形、地貌特征是内外营力综合作用的结果,它反映了地质构造 与近代沉积物之间的内在成因联系,控制着地下水的埋藏分布与 补给排泄。第四纪沉积物是地下水分布活动的重要场所,是供水 的重要目的层。因此是水文地质测绘的重要内容。
水文地质学第一章ppt课件

地下水的运动
地下水在重力作用下由高处向低处运 动,同时受地质构造、地貌、气候等 因素的影响。
地下水的补给、径流与排泄
地下水的补给
主要通过大气降水、地表 水渗入等方式进行补给。
地下水的径流
地下水在补给区接受补给 后,沿一定路径向排泄区 运动。
地下水的排泄
地下水通过泉水、蒸发、 人工开采等方式排泄到地 表或大气中。
本课程的学习目标与要求
学习目标
掌握水文地质学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具备分析和解决水文地质问题的能 力。
学习要求
认真听讲,积极思考,按时完成作业和实验报告,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02
地球的水圈与水循环
地球的水圈组成与特点
水圈的组成
包括海洋、河流、湖泊、冰川、地下水等。
水圈的特点
连续而不均匀,不断循环运动,与大气圈、生物圈、岩石圈等相互作用。
透水性
01
指岩石允许水透过的能力,用渗透系数表示。
给水性
02
指岩石在重力作用下能释放出一定水量的性质,用给水度表示。
透水性与给水性的关系
03
透水性好的岩石,其给水性一般也较好,但两者并非完全对应。
岩石的持水性与释水性
持水性
指岩石在饱水状态下保持水分的能力。
释水性
指岩石在失水状态下释放水分的性质。
持水性与释水性的关系
利用卫星或航空遥感影像,解译 区域水文地质条件。
水文地质试验的类型与实施
抽水试验
通过抽水设备在钻孔中进行抽水,观测地下水位变化,计算水文 地质参数。
注水试验
向钻孔中注入水,观测注水量和地下水位变化,判断含水层富水 性。
压水试验
通过一定压力将水压入钻孔中,观测压水量和地下水位变化,评 估含水层渗透性。
地下水在重力作用下由高处向低处运 动,同时受地质构造、地貌、气候等 因素的影响。
地下水的补给、径流与排泄
地下水的补给
主要通过大气降水、地表 水渗入等方式进行补给。
地下水的径流
地下水在补给区接受补给 后,沿一定路径向排泄区 运动。
地下水的排泄
地下水通过泉水、蒸发、 人工开采等方式排泄到地 表或大气中。
本课程的学习目标与要求
学习目标
掌握水文地质学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具备分析和解决水文地质问题的能 力。
学习要求
认真听讲,积极思考,按时完成作业和实验报告,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02
地球的水圈与水循环
地球的水圈组成与特点
水圈的组成
包括海洋、河流、湖泊、冰川、地下水等。
水圈的特点
连续而不均匀,不断循环运动,与大气圈、生物圈、岩石圈等相互作用。
透水性
01
指岩石允许水透过的能力,用渗透系数表示。
给水性
02
指岩石在重力作用下能释放出一定水量的性质,用给水度表示。
透水性与给水性的关系
03
透水性好的岩石,其给水性一般也较好,但两者并非完全对应。
岩石的持水性与释水性
持水性
指岩石在饱水状态下保持水分的能力。
释水性
指岩石在失水状态下释放水分的性质。
持水性与释水性的关系
利用卫星或航空遥感影像,解译 区域水文地质条件。
水文地质试验的类型与实施
抽水试验
通过抽水设备在钻孔中进行抽水,观测地下水位变化,计算水文 地质参数。
注水试验
向钻孔中注入水,观测注水量和地下水位变化,判断含水层富水 性。
压水试验
通过一定压力将水压入钻孔中,观测压水量和地下水位变化,评 估含水层渗透性。
《水文地质》课件

● 06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水文地质的基本 概念
水文地质是研究地下水运动规律和地下水与地质环境关系 的学科,通过对地下水系统的深入了解,可以更好地应用 于环境保护和工程建设中。地下水的开发利用也是未来的 重要方向。
地下水运动规律
地下水循环
描述地下水在地球 中的循环方式
地下水排泄
解释地下水的排泄 方式
01 矿区地下水的运动规律
地下水在矿区中的流动特点
02 矿产开采影响
矿产开采对地下水资源的影响
03
矿产开采对地下水的影 响
矿产开采活动可能导致矿区地下水位下降,地下水紧缺,地 下水质污染等问题。矿产开采对周边环境和生态系统的影响 较大,需要进行科学评估和合理控制,以保护地下水资源的 可持续利用。
学习方法
结合理论与实 践
多进行案例分析
加强动手能力
多进行田野调查和 实验
评估方式
课堂测验
考察学生对课程内容的掌握程 度
作业与实验报告
加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独立思 考能力
参考书目
《水文地质学》
深入了解水文地质 领域的理论知识
《水文地质与 水文地质工程》
应用水文地质知识 解决实际工程问题
● 02
第2章 地下水的形成与分布
● 04
第4章 地下水与地质环境
岩溶地质特点
岩溶地质是一种特殊的地质构造,其特点包括岩溶溶蚀作用 强烈、地下水流动通道复杂等。岩溶地质景观丰富多样,例 如溶洞、溶岩地貌等,对地下水运动有重要影响。
岩溶地下水运动规律
溶蚀作用影响
溶蚀作用形成的裂 隙是地下水流动通
道
水文特性
地下水水位波动大, 水质多变
能够运用水文地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水文地质学》ppt课件(2024)

01
02
03
04
水均衡法
通过计算区域水均衡要素,评 估地下水资源量。
解析法
利用数学物理方程描述地下水 运动,通过解析解计算资源量
。
数值法
建立地下水数值模型,模拟地 下水运动过程,评估资源量。
综合法
结合多种方法,综合考虑地质 、水文、气象等因素,进行综
合评价。
2024/1/29
16
地下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及问题
定义
研究地下水的分布、形成、运动 、化学和物理性质及其与周围环 境的相互关系的科学。
特点
综合性、区域性、实践性、预测 性。
4
水文地质学研究意义
水资源评价与合理开发
为水资源评价提供科学依据,指导水资源的合 理开发和利用。
工程地质问题
研究地下水对工程建筑物的影响,预测和防治 工程地质问题。
环境地质问题
物探
2024/1/29
应用地球物理勘探方法,如电法、磁 法、重力法等,间接推断地下水的分
布和埋藏条件。
钻探
利用钻探设备向地下钻进,获取岩芯 、水样等资料,揭示地下水的赋存状 态。
化探
通过采集和分析地下水、地表水、土 壤和岩石等样品中的化学元素和化合 物,了解水文地球化学特征。
21
水文地质图编制和成果表达
2024/1/29
8
地下水循环过程
01
02
03
地下水的补给
大气降水、地表水、凝结 水等通过包气带下渗,成 为地下水的补给来源。
2024/1/29
地下水的径流
在重力作用下,地下水由 高处向低处流动,形成地 下径流。
地下水的排泄
通过泉、人工开采、蒸发 等方式排泄到地表或大气 中。
水文地质学课件ppt课件

岩石水理性质的意义
影响地下水的赋存状态、分布规律、运动特征以及地下水资源评价和开发利用等。
达西定律是描述地下水运动的基本定律,它表明地下水的运动速度与水力梯度成正比,而与地下水的粘滞性成反比。
地下水运动基本规律
包括含水层的渗透性、地下水的粘滞性、地形地貌、地质构造和气候条件等。
地下水运动的影响因素
生物性污染
加强污染源监管,减少污染物排放。
源头控制
采取工程措施,如截污沟、防渗墙等,防止污染物进入地下水。
过程阻断
对已污染的地下水进行治理,如抽出处理、原位修复等。
末端治理
04
CHAPTER
水文地质调查方法与技术
03
研究地下水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为生态环境保护提供科学依据。
01
查明区域水文地质条件,为水资源评价、开发利用和规划管理提供依据。
生态环境保护
随着全球生态环境问题的日益严重,水文地质学将在生态环境保护中发挥更大作用,如地下水生态修复、土壤污染治理等。
多学科交叉融合
未来水文地质学将与更多学科进行交叉融合,形成更为综合的研究领域和应用方向。
国际化合作与交流
加强国际间的合作与交流,共同应对全球性的水资源和环境问题,推动水文地质学的国际化发展。
02
预测人类活动对地下水环境的影响,提出防治措施和建议。
水文地质测绘
通过野外实地观察和测量,收集地形地貌、地层岩性、地质构造、水文气象等资料,编制水文地质图件。
遥感技术应用
利用卫星、航空等遥感技术获取大范围、多时相的地表信息,提取与水文地质相关的特征信息,为区域水文地质调查提供重要手段。
利用地球物理勘探方法(如重力、磁法、电法、地震等)探测地下岩层的物理性质差异,推断地下水的赋存状态和运移规律。
影响地下水的赋存状态、分布规律、运动特征以及地下水资源评价和开发利用等。
达西定律是描述地下水运动的基本定律,它表明地下水的运动速度与水力梯度成正比,而与地下水的粘滞性成反比。
地下水运动基本规律
包括含水层的渗透性、地下水的粘滞性、地形地貌、地质构造和气候条件等。
地下水运动的影响因素
生物性污染
加强污染源监管,减少污染物排放。
源头控制
采取工程措施,如截污沟、防渗墙等,防止污染物进入地下水。
过程阻断
对已污染的地下水进行治理,如抽出处理、原位修复等。
末端治理
04
CHAPTER
水文地质调查方法与技术
03
研究地下水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为生态环境保护提供科学依据。
01
查明区域水文地质条件,为水资源评价、开发利用和规划管理提供依据。
生态环境保护
随着全球生态环境问题的日益严重,水文地质学将在生态环境保护中发挥更大作用,如地下水生态修复、土壤污染治理等。
多学科交叉融合
未来水文地质学将与更多学科进行交叉融合,形成更为综合的研究领域和应用方向。
国际化合作与交流
加强国际间的合作与交流,共同应对全球性的水资源和环境问题,推动水文地质学的国际化发展。
02
预测人类活动对地下水环境的影响,提出防治措施和建议。
水文地质测绘
通过野外实地观察和测量,收集地形地貌、地层岩性、地质构造、水文气象等资料,编制水文地质图件。
遥感技术应用
利用卫星、航空等遥感技术获取大范围、多时相的地表信息,提取与水文地质相关的特征信息,为区域水文地质调查提供重要手段。
利用地球物理勘探方法(如重力、磁法、电法、地震等)探测地下岩层的物理性质差异,推断地下水的赋存状态和运移规律。
供水水文地质第一、二章讲义_图文

以概率论和数理统计学为基础,通常建立 某种概率模型,探讨水文现象的统计规律。
- 地理综合法 (Comprehensive Geographic Method)
根据气象要素和其它地理要素的地区性分 布规律,来探讨受其影响的某些水文特征值的 地区变化规律。
我国的研究方法为“多种方法,综合分析, 合理选定”的原则。
1、河流的形成和特征:
接受一定区域内地表水和地下水补给,经 常或间歇地沿着狭长凹地流动的水流称为河流。 它是地球上水文循环的重要路径,也是泥沙、 盐类和化学元素等进入湖泊、海洋的通道。
河流(包括干流、支流)和流域内的湖泊、 沼泽或地下暗河彼此连接组成一个庞大的系统, 称水系,又称河系或河网。
河系的特征(Features of river system)
水文学
Hydrology
• 教材:《水文学》(第四版)黄廷林、 马学尼主编,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 参考书:《工程水文学题库及题解》宋 星原等,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
• 研究地球大气层中和地球表面以及地壳内水的 各种现象的发生和发展规律及其内在联系的学 科。它研究各种水体的形成、循环和分布,水 体的化学成分,生物、物理性质以及对环境的 效应。简单地说,水文学是一门研究水在自然 界中运行变化规律的科学。
【水文习题】
1.使水资源具有再生性的原因是自然界的[ B ] A.径流 B.水文循环 C.降水 D.蒸发
2.水文循环的主要环节是 [ B ]
A.截留、填洼、下渗、蒸发 B.降水、蒸发、渗流、径流 C.截留、下渗、径流、蒸发 D.蒸发、散发、降水、下渗
第二章 水文学的一般概念与水文测验
1、河流和流域 2、河川径流及其表示方法 3、河川径流形成过程及影响径流的因素 4、流域水量平衡 5、水文资料的观测方法与收集 6、水位与流量关系曲线
- 地理综合法 (Comprehensive Geographic Method)
根据气象要素和其它地理要素的地区性分 布规律,来探讨受其影响的某些水文特征值的 地区变化规律。
我国的研究方法为“多种方法,综合分析, 合理选定”的原则。
1、河流的形成和特征:
接受一定区域内地表水和地下水补给,经 常或间歇地沿着狭长凹地流动的水流称为河流。 它是地球上水文循环的重要路径,也是泥沙、 盐类和化学元素等进入湖泊、海洋的通道。
河流(包括干流、支流)和流域内的湖泊、 沼泽或地下暗河彼此连接组成一个庞大的系统, 称水系,又称河系或河网。
河系的特征(Features of river system)
水文学
Hydrology
• 教材:《水文学》(第四版)黄廷林、 马学尼主编,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 参考书:《工程水文学题库及题解》宋 星原等,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
• 研究地球大气层中和地球表面以及地壳内水的 各种现象的发生和发展规律及其内在联系的学 科。它研究各种水体的形成、循环和分布,水 体的化学成分,生物、物理性质以及对环境的 效应。简单地说,水文学是一门研究水在自然 界中运行变化规律的科学。
【水文习题】
1.使水资源具有再生性的原因是自然界的[ B ] A.径流 B.水文循环 C.降水 D.蒸发
2.水文循环的主要环节是 [ B ]
A.截留、填洼、下渗、蒸发 B.降水、蒸发、渗流、径流 C.截留、下渗、径流、蒸发 D.蒸发、散发、降水、下渗
第二章 水文学的一般概念与水文测验
1、河流和流域 2、河川径流及其表示方法 3、河川径流形成过程及影响径流的因素 4、流域水量平衡 5、水文资料的观测方法与收集 6、水位与流量关系曲线
水文地质学基础ppt课件

02
岩石中水存在形式与性质
岩石中水存在形式
吸附水
附着在岩石颗粒表面或矿物晶体内部的水 分子,受固体表面吸附力作用。
毛细水
存在于岩石毛细孔隙中的地下水,受毛细 力作用上升。
重力水
在岩石大孔隙或裂隙中,受重力作用自由 运动的水。
岩石中水物理化学性质
溶解性
水能溶解多种物质,形成水溶液,改变水 的化学性质。
01
可溶岩类含水层主要分布在石灰 岩、白云岩等可溶岩地区。
02
这类含水层的富水性受岩溶发育 程度、溶洞规模、地下暗河等因 素绘、地球物理勘探、钻孔揭露、 示踪试验等。
04
注意:以上内容仅为示例,实际 课件内容应根据具体需求和教学 目标进行设计和编写。
06
水文地球化学基础知识
对流、扩散、弥散等作用。
地下水化学成分转化
氧化还原、酸碱中和、络合等反应。
地下水化学类型划分和命名方法
地下水化学类型划分
01
根据地下水中主要离子成分进行划分,如Ca-HCO3型、Na-Cl
型等。
地下水化学类型命名方法
02
采用舒卡列夫分类法,根据地下水中6种主要离子成分进行命名。
地下水化学类型与水文地质条件关系
类型划分
根据地下水的赋存条件、运动特征等因素,可将地下水流动系统划分为孔隙水 流动系统、裂隙水流动系统和岩溶水流动系统等类型。
补给排泄条件分析
补给条件
指地下水获得补给的来源和方式,包括大气降水、地表水、其 他含水层等。补给条件的好坏直接影响地下水的数量和质量。
排泄条件
指地下水向外界排泄的途径和方式,包括泉、人工开采、蒸发 等。排泄条件的差异会导致地下水位、水质等发生变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较高。(3)有机物:地下水中常含一定数量的有机质。有机
质是以碳、氢、氧为主的高分子化合物,其他成分尚有氮、
磷、硫等。有机质中稳定的腐植酸主要以胶体形式存在于地
下水中,部分呈悬浮状态的有机酸及特殊高分子腐植酸能溶
于水成为真溶液,富集于土壤及沼泽水中,其含量从小于
1mg/L到数百mg/L,一般在10mg/L左右。呈黄色、黑色
2、地下水所含有的各种成分对人类有着显著的害益差 异,不同实际目的所利用的地下水,对其水质(物 理性质、化学成分和微生物种类和数量)有不同的 要求,因此,选择水源时必须根据生产和生活的需 要对水源作出水质评价。
返回2
1. 1 地下水的物理性质
一、水温 二、颜色 三、透明度 四、气味 五、味道 六、导电性 七、放射性
返回8
编辑ppt
五、味道
地下水的味道取决于水中所含的化学成分和气体 成分。地下水一般淡而无味,若含有较多的氯化钠, 水具咸味;含较多的二氧化碳,水清凉可口,含碳 酸钙、镁的水味美适口,称“甜水”,若含有较多 的有机质或腐植质,水有腻人的土甜味,不宜饮用; 合硫酸纳的水味涩,含氯化镁和硫酸镁较多的水味 苦,且可引起呕吐和腹泻;含氧化铁的水具有铁锈 味。
返回9
编辑ppt
六、导电性
地下水的导电性取决于水中溶解的电解质的数 量和性质,即取决于各种离子的含量和离子价。离 子含量越多,价数越高,则水的导电性越强。此外, 温度也影响导电性。
返1回0
编辑ppt
七、放射性
地下水的放射性取决于水中放射性物质的含量。 大多数地下水都具有放射性,但其含量微弱。放射 性矿床与酸性火成岩地区的地下水具有较高的放射 性。水按放射性分级:
返回
一、水温
编辑ppt
1、影响因素: 地下水的温度主要受地温控制,影响地温的热源主要
有太阳辐射热和地热。 2、地温变化规律: 地温从上到下可分三个带: 变温带(0—10~20m):地温随昼夜季节变化 常温带:厚度10~20m,地温一般略高于当地年平均
气温1-2℃ 增温带:按地热增温级(温度每升高1℃所需要的深
返回6
编辑ppt
(三)地下水的透明度
地下水通常是无色透明的,当水中含有某种离子、 胶体、有机质或悬浮物质时,透明度将降低。 透明度的野外分级:
(3mm的粗线)
返回7
编辑ppt
四、地下水的气味(嗅)
地下水的气味取决于水中所含的气体成分和有机物质的含量
。地下水一般无气味,若含有H2S气体,水有臭鸡蛋味,含Fe2+ ,水有铁腥味;含腐植质有腐草味或淤泥臭味。水中气味强弱
度,平均33m/℃)升高。
4
3、H深度处地下水的温度( TH ):
TB-年常温带温度,℃;h-年常温带深度,m;G-地热增温级,
m/℃。
4、地下水按水温分类:
类型 过冷水 冷水
水温, ℃ <0
0~20
温水 20~42
热水 过热水 42~100 >100
返回
编辑ppt
二、地下水的颜色
地下水一般无色,只有当水中含有某些离于成分、悬 浮物或胶体成分时,才呈现不同的颜色。如: 有机质—黄色;硫化氢—翠绿色;氧化铁—浅红褐色;氧 化亚铁—浅蓝绿色;硬水—浅蓝色。 地下水中色度的测定采用铂钴标准比色法。最低检测 色度为5 度。 测定范围:5 度~50 度。
分级
水中放射气含量 镭水中镭的含量
(埃曼)
(g/l)
强放射性水
>300
>10-9
中等 ~ 10-9
弱放射性水
35~100
10-11 ~ 10-10
注:氡的浓度一般用单位体积空气中所含的放射性活度来表示,其国际
单位为贝可/升(Bq/L),非国际单位有居里/升,艾曼。1居里/升
及灰黑色,并有特殊的气味和味道。有机质的形成主要由于
生物化学作用,由生物的排泄物或生物遗骸分解形成。(4)
微生物:① 氧化环境:硫细菌、铁细菌等;②还原环境:脱
返1回2
编辑ppt
1、地下水中的主要气体
地下水中常见的气体成分有O2、N2、CO2、 H2S和CH4等,气体在地下水中的含量通常不高, 每升水数毫克到数十毫克。但是它们能很好地反 映地下水的形成环境(温、压条件和地质条件), 同时某些气体的含量会影响盐类在水中的溶解度 以及其它化学反应。
返1回3
编辑ppt
第三章 地下水的物理性质、化学成分与 水质评价
概述 1.1 地下水的物理性质 1.2 地下水的化学成分 1.3 地下水化学成分的形成与演变 1.4 地下水化学特征与人类健康 1.5 地下水水质评价
概述
编辑ppt
1、地下水不是化学纯水,地下水与环境(自然地理、 地质背景及人类活动)长期相互作用,呈现出不同 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成分。
=1×1010 艾曼=3.7×1010 Bq/L。1Bq=1次衰变/秒
返1回1
编辑ppt
1.2 地下水的化学成分
一、地下水的常见化学成分 1、地下水中的主要气体 2、地下水中主要离子成分 3、其他化学成分 二、地下水的化学成分的性质 三、地下水化学成分分析与按化学成分的分类 1、地下水化学成分的分析与表示 2、地下水按化学成分的分类
2、地下水中主要离子成分
地下水中含很多离子成分.但是在水中分布最 广、含量最多的主要有七种,即Cl-、SO42-、 HCO3-、Na+、K+、Ca2+、Mg2+。它们是人们评 价地下水化学成分的主要项目。次要离子有CO32-、 NO3-、NO2-、OH-、H+、NH4+、Fe2+、Fe3+、 Mn2+ 、PO43-等。
返1回4
编辑ppt
3、地下水中的其他化学成分
(1)微量成分:如Br、I、F、Ba、Li、Sr、Se、Co、Mo、
Cu、Pb、Zn、B、P、As等。它们来源于地球深部或海洋。
微量元素对人体健康有明显的影响。(2)胶体化合物:地下
水中分布最广的胶体化合物有Fe(OH)3、A1(OH)3和SiO2等及 有机胶体。有机胶体分布较广,在气候炎热的沼泽地带含量
程度和水温有关,一般在低温时气味不明显,若将水加热至4060℃时,气味显著,根据气味强度,可将地下水分为六级:
等 气味强度 说明 级
o无
没有任何气味
Ⅰ 极微弱 Ⅱ弱
有经验分析者能 觉察
注意辨别时,一 般人能觉察
等级 气味强 度
Ⅲ 显著
Ⅳ强
Ⅴ 极强
说明
易于觉察,不加处 理不能饮用 气味引人注意,不 适饮用 气味强烈扑鼻,不 能饮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