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的语言学方法

合集下载

翻译的语言学方法资料

翻译的语言学方法资料
Language, Culture and Translating (1993).
Language and Culture: Contexts in Translating (2001).
Nida’s Theory
Dynamic equivalence translation theory: his major contribution to translation studies.
2. Functionalist Approaches to Translation 功能学派翻译理论
3. Descriptive Approaches to Translation 描写学派翻译理论
4. Cultural Studies Approaches to Translation 文化学派翻译理论
Wolfram Wills (German linguist and translation theorist): The Science of Translation: Problems and Methods (《翻译科学: 问题与方法》1977,1982). Influenced by Nida’s theory.
Current controversies on the theory of “translation equivalence”
Criticisms:
Snell-Hornby: “Equivalence is unsuitable as a basic concept in translation theory” because it is “imprecise and ill-defined” (1988:22)
Catford’s translation model distinguishes between formal correspondence (形式对应) and textual equivalence (文本等值).

翻译理论——精选推荐

翻译理论——精选推荐

翻译理论⼀外国翻译史和翻译名家西⽅翻译史可⼤致归纳为四种主要的翻译研究⽅法:①语义学翻译法(philological approach)②语⾔学翻译法(linguistic approach)③交际学翻译法(communication approach)④社会符号学翻译法(socio-semiotic approach)社会符号学翻译法:源于美国翻译理论家,《圣经》翻译家尤⾦.奈达(Eugene A.Nida)创导的社会符号学翻译法语⾔学翻译法:着眼的基本问题是原⽂的字⾯意义(the literal character of the source text)篇章的主题结构和风格(the thematic structur and style of the discouse).这种⽅法强调直译。

(公元前⼀世纪,古罗马翻译家兼演说家西塞罗:翻译不应拘泥与原⽂的词语⽽注重原⽂的思想,坚持不可逐字死译⽽要符合译⽂的语⾔规则与特性)。

18世纪中叶,爱丁堡⼤学的历史学教授泰特勒在《翻译的原则》⼀书中提出著名的三原则:①译⽂应完整的再现原⽂的思想内容——That the translation should give a complete transcript of the ideas ofthe original work。

②译⽂的风格,笔调应与原⽂的性质相同——That the style and manner of writing should be of the samecharacter with that of the original)③译⽂应像原⽂⼀样流畅⾃然——That the translation should have all the ease of the original composition.)语⾔学翻译法:现代语⾔⽂学发展的产物,它主张在对⽐语⾔学(contrastive linguistics)的基础上制定的⼀系列规则以实现等值(equivalence)这⼀学派的代表⼈物:英国语⾔学家卡特福特catford,法国的穆南和前苏联的巴尔胡达罗夫等⼈。

论语言学在翻译中的地位和作用

论语言学在翻译中的地位和作用

论语言学在翻译中的地位和作用语言学在翻译中的地位和作用翻译是人类交流的桥梁,为了让不同语言、不同文化的人们能够相互理解,翻译必不可少。

而语言学作为一门研究语言的学科,在翻译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本文旨在探讨语言学在翻译中的地位和作用。

语言学的基础理论对翻译具有指导作用语言学的基础理论主要指语音、语法、词汇、语义等方面的内容。

在翻译过程中,这些方面对于译者具有指导作用。

首先,语音语调是语言的基本特征,能够表达情感、语气等方面的含义。

在翻译过程中,如果能够准确翻译源语言(即原文的语言)的语音语调,可以更好地传达译语言(即翻译后的语言)中原文情感、语气等信息。

其次,语法是语言最基本的规则,在翻译过程中,要准确把握原文语法结构,才能翻译出合符语法规则的译文。

而词汇则是翻译过程中最直接的表述方式,准确把握原文的词汇意义,才能有效翻译出译文的意思。

最后,语义是语言意义的最基本要素。

在翻译过程中,如果掌握不了原文的语义,就无法准确地传达其意思,就会使读者产生误解。

语言学的方法论对翻译具有支持作用语言学的方法论即语言学方法,是语言学的学习与研究方法。

它具有极强的支持作用,能够指导译者的翻译,使其符合科学、规范的翻译标准。

首先,语言学方法可以引导译者掌握语言的基本特征,真正理解语言的本质。

在翻译过程中,凭借普遍语言学知识,译者可以更好地辨别原译语言的差异,从而更加准确地选择合适的翻译方法。

其次,语言学方法可以帮助译者准确把握语言的申述效果。

翻译的过程中,翻译词语的选择、语法的运用等方面,都是需要译者严格依循规范,以达到纯正、准确、流畅的翻译效果。

当然,正因这么的需要,难免会遇到一些翻译问题,这就需要译者遵循语言学研究方法进行人质应用,在翻译过程中更加准确把握语言的申述效果。

最后,语言学方法对语言的比较研究有很强的指导意义。

在翻译过程中,世界各国的语言与语言存在差异,有时候需要进行词语、语法、语义等方面的比较,这时候语言学研究方法就能极佳地支持这种形式的翻译过程。

翻译研究的功能语言学途径

翻译研究的功能语言学途径

翻译研究的功能语言学途径翻译研究的功能语言学途径引言翻译是语言和文化之间的桥梁,它在国际交流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为了更好地研究翻译的过程和结果,翻译研究领域不断发展新的方法和理论。

其中,功能语言学途径逐渐引起了学者们的关注。

本文将探讨功能语言学途径在翻译研究中的应用,以及它对理解翻译现象和提高翻译质量的重要性。

一、功能语言学的基本原理功能语言学是一种以语言功能为核心的研究方法,它强调语言的使用方式和功能。

它认为语言是一种实现交际目的的工具,而不仅仅是一种复杂的规则系统。

功能语言学主张将语言的结构和功能相结合,通过分析语篇、场景和参与者之间的关系来理解文本的意义。

功能语言学的研究方法包括文本分析、语篇分析和语用分析等。

文本分析关注词汇、句法和语言结构等内部元素;语篇分析则关注句子之间的关系和语境;语用分析则研究语言使用者的意图和目的。

通过综合运用这些方法,功能语言学可以揭示语言的多样功能和交际背景,从而更准确地解读和翻译文本。

二、功能语言学在翻译研究中的应用1. 语言策略的分析翻译是一种跨文化交际的行为,不同语言和文化具有不同的表达方式和理解方式。

通过功能语言学的方法,可以分析翻译家在翻译过程中所采用的策略和技巧。

比如,翻译家为了更好地传达源语言的含义,可能会使用不同的词汇、句式和语气。

通过分析这些语言策略,我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翻译家的意图和目的,以及他们面对不同语言和文化时所做的选择。

2. 文化背景的分析翻译研究中经常涉及到跨文化的比较和交流,而文化背景对于翻译的理解和传达至关重要。

功能语言学途径可以通过分析文本中的文化元素和价值观念来揭示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和联系。

这种分析可以帮助翻译家更好地理解源语言和目标语言之间的文化差异,并根据目标语言的文化背景做出相应的调整和转换。

3. 交际功能的分析翻译的最终目的是实现有效的跨文化交际,而这种交际是基于语言使用者的共同理解和参与。

功能语言学可以通过分析语篇结构和参与者的角色来揭示交际功能的实现方式。

相关翻译理论和翻译技巧

相关翻译理论和翻译技巧

第三章:相关翻译理论和翻译技巧3.1 相关翻译理论3.1.1翻译转换理论翻译转换(translation shift)是翻译中的普遍现象,指的是原文译为目的语时发生的语言变化。

“翻译转换”作为术语最早出现在英国学者卡特福德(Catford)的《翻译的语言学理论》中,他认为翻译转换是“偏离形式对等的等值翻译”,并将将翻译定义为:“一种语言(SL) 中的语篇材料被另一种语言( TL) 中等值的语篇材料所取代。

”卡特福德的翻译转换理论是建立在弗斯和韩礼德的语言学模式之上,并借用了韩礼德的系统语法及其对语言“层次”的分类来说明翻译转换现象。

卡特福德的转换理论主要使用了语法和词汇两个层次,单位、结构、类别和系统四个语法范畴。

卡特福德认为,语言是交际性的,在上下文中发挥功能,而且这些功能的发挥通过不同的语言层次( 如语音、词形、语法及词汇) 和级阶( 句子、分句、片语、词及词素等)。

在对“形式对应”( formal correspondence) 和“文本等值”( textual equivalence) 做了区分后,卡特福德认为,既然这两个概念有很大差异,进行翻译转换就是必然的了,翻译转换因而在从源语到目标语的过程中背离了形式对应。

卡特福德进而提出两种转换: 层次转( level shifts) 和范畴转换( category shifts)。

卡特福德翻译转换理论对汉英翻译有很强的指导意义。

1.层次转换所谓层次转换是指处于一种语言层次上的原语单位,具有处于不同语言层次上的译语翻译等值成分。

卡特福德的层次转换包括语音、词形、语法和词汇四个层面,但他认为翻译中惟一可能发生的层次转换就是语法和词汇之间的转移。

也就是说,一种语言的语法项在翻译时可以转换成另一种语言的词汇项,反之亦然。

例如,汉语中的“着”、“了”、“过”等词汇都可以用来英语中的“现在完成时( has/ have done)”和“过去完成时( had done)”这两种时态表达。

翻译中的语言学知识

翻译中的语言学知识

翻译中的语言学知识翻译是一项艰巨的工作,需要译者扎实的语言学知识。

在翻译的过程中,不仅仅局限于语法、词汇、语义的翻译,还需要考虑到译文的逻辑结构、文化背景、话语策略等方面的考量。

下面,将从这些方面来探讨翻译中的语言学知识。

一、语法语法是语言中最基本的部分,翻译过程中的语法问题往往涉及词汇、句法、语态等方面。

在翻译时,需要注意原文和译文的语法结构是否一致。

比如,当原文是被动语态的时候,译文也需要保留这个语态。

同时,需要注意英语和汉语的语法结构不完全一致,需要根据词汇和句子结构来翻译。

例如,“I am hungry.”翻译成中文时,不能直接翻译成“我是饿的”,正确的翻译应该是“我饿了”。

二、词汇词汇是翻译过程中的难点之一,因为不同的文化和语言有不同的词汇特点。

比如,英语中的“cool”是形容词,可以表示凉爽或时髦的意思,而中文中没有一个完全对应的词,需要根据上下文和文化背景来翻译。

此外,在翻译专业术语时,需要注意词汇的准确性和统一性。

在翻译科技类或商务类文章时,建议使用专业术语,避免直译或模糊不清的表达。

三、语义语义是指词语以及语句所传达的意义,在翻译中需要根据上下文和语境来进行翻译。

需要注意的是,同一个词在不同的语境下可能会有不同的意义。

比如,“rose”这个词可以是名词,表示玫瑰花,也可以是动词,表示上升。

在翻译时需要根据句子结构和语境来进行判断。

四、文化背景文化背景是指不同国家和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

在翻译中,需要注意将文化背景转化为翻译的结果。

比如,在英语中有一个委婉语句“With all due respect.”表示“尊重您的意见”,而在汉语中也有类似的用法,翻译时需要注意文化转化。

五、话语策略话语策略是指在修辞和议论等方面的语言运用。

在翻译时需要根据原文的文体和用途来选择合适的翻译策略。

比如,在翻译小说或诗歌时,需要保留原文的韵律和节奏,而在翻译广告和商务文件时,需要强调实用性和效果。

总之,翻译中的语言学知识十分重要,需要译者不断学习和提高。

最全英语翻译方法大全

最全英语翻译方法大全

最全英语翻译方法大全语言的互相翻译不但有利于各国文化的交流,更有利于语言的发展。

在搞翻译工作时最怕碰上习语多的文章。

因为为了忠于原者,译文必须既坚持它的外国味,但也要符合本国文字的要求,而翻译习语却是最难把这两个标准一同达到的。

为了要适汉地把外国语言中的习语忠实地翻译出来,有经验的翻译工作者一般采取下列几种方法:第一节词义的确定正确选择词义是保证译文质量的关键,因为词是语言中最小的,最基本的,且能独立运用的语言单位,不搞清词义就无法准确理解句子的意义,更谈不上通顺地道的表达。

一般来说,英语的词义比较灵活多变,词义对上下文的依赖也较强。

英国著名语言学家福斯(J.R.Firth)说:“Each word when used in a new context is a new word.” (一个词随其上下文不同而具有不同的意义)以下从三个方面详加分析:一词多义,词义的引申(转义,具体化和抽象化)以及词的感情色彩。

一、一词多义(polysemy)英语中一词多义的现象非常普遍,翻译时一定要多加注意,比如同一个词在不同的上下文就有不同的意义。

例如story一词在下列句子中的意义。

•It’s quite another story now.现在情形完全不同了。

•The official concerned refused to confirm the story in the newspaper.有关官员拒绝证实报纸的这条消息。

•The white-haired girl’s story is miserable.白毛女的遭遇(故事)真悲惨。

二、词义的引申所谓词义的引申,是指在一个词所具有的基本词义的基础上,进一步加以引申,选择比较合适的词义来表达,使原文的意思表达得更加准确,译文更加通顺流畅。

引申有三种情况,即词义转义,词义的具体化和词义的抽象化。

如green一词的基本意义是“绿的”,然而在下列短语中却不能简单地译为“绿”,而应作适当的引申。

外语教学方法之语法翻译法、直接发、听说法、交际法

外语教学方法之语法翻译法、直接发、听说法、交际法

几种外语教学方法比较(一)一、翻译法(TranslationMethod)翻译法,也有称它为语法翻译法,它的最简单的定义是:用母语教授外语的一种方法。

它的特点是:在外语教学过程中母语与所学外语经常并用。

例如:老师说“apple”,学生马上说出“苹果”。

2、主张讲授语法知识,重视理性,注意磨练学生的智慧,强调在教学中发展学生的智力。

3、主张通过阅读外语名著学习外语,进而培养学生阅读外语的能力。

翻译法所遵循的教学基础原则:1、语音、语法、词汇教学相结合。

2、阅读领先,着重培养阅读与翻译能力,兼顾听说训练。

3、以语法为主,在语法理论指导下读译课文。

4、依靠母语,把翻译既当成教学手段,又当作教学目的。

在课堂教学中,使用翻译法教学的教师,不必有流畅的外语口语,一般只要按照课文,逐词逐句地进行翻译讲解,用母语解释清楚所学语言的准确意思即可。

课堂教学过程比较好控制,选择对学生的测试方法也比较容易。

用这种方法训练学生的弱点是:外语口语表达能力弱,语音语调较差。

虽学了大量的语法规则,一旦用于实践,如写作,口头交谈,便会频频出现错误。

不难看出翻译法的缺点是:1、未能恰当地发挥母语在外语教学中的积极作用和过分强调语言知识的传授,忽视语言技能的培养,语音、语法、词汇与课文的阅读教学脱节。

2、过分强调用翻译法进行教学,容易养成学生在使用外语时依靠翻译的习惯,不利于培养学生用外语进行交际的能力。

3、强调死记硬背,教学方式单一,课堂教学气氛沉闷,不易引起学生的兴趣。

翻译法的优点是:1、在外语教学里利用文法,利用学生的理解力,以提高外语教学的效果。

2、重视阅读、翻译能力的培养,重视语法知识的传授以及对学生智慧的磨炼。

3、使用方便。

只要教师掌握了外语的基本知识,就可以拿着外语课本教外语。

不需要什么教具和设备。

4、在外语教学里创建了翻译的教学形式,对建立外语教学法体系做出了重大的贡献。

随着科学的进步,教学经验的不断丰富,翻译法吸取了其他教学法的一些优点,不断修正和完善自己,在以阅读为主的情况下,兼顾听说和写作能力的培养。

翻译研究的认知语言学途径

翻译研究的认知语言学途径

翻译研究的认知语言学途径认知翻译学是当前翻译理论中的一个核心概念,也是当前译学研究中的热点问题之一。

本文力求依据认知语言学理论,并结合英汉/汉英翻译实例,试图构拟认知翻译学的基本框架与途径,最后得出结论:等值翻译只是相对的、近似的,不等值才是绝对的;翻译中的等值只不过是认知经验结构的相似性,译文的质量取决于相关因素间的趋同度。

标签:认知等值体验哲学识解趋同度一、引言翻译活动是人类活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人类之间进行文化与文明交流的桥梁,只要有不同种族人类交际与存在的地方,就存在着翻译活动。

没有这种交际活动,人类文化传播和人类交流很难进行。

翻译活动是多类型的,对翻译的定义也可以是多种多样的。

翻译学作为一门学科,涉及的面很广,除了本体论外,还从不同的学科(如:语言学、哲学、文化学、符号学、文学、传播学、社会学、美学以及最近的认知科学等)中吸取营养与精华,为我所用,发展成熟。

翻译学是一门经验性学科,国内外无数优秀的翻译理论家与实践家在长期的翻译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翻译经验并总结出翻译方法,为翻译学理论的探索和建立提供了基础和立论依据。

传统翻译学认为,翻译是以语码转换实现的一种语言活动。

然而,现在认知语言学已经揭示出:语言是心智的表征,语言结构映照了人类经验结构。

翻译活动中的语码转换,就是对心智的解读和解码,因此翻译活动必定反映心智活动的规律,翻译决不可忽视对心智的研究。

正如杨自俭、刘学云(1994)早先预言:“翻译不但是语言活动,而且是心理活动。

联系翻译转换过程、研究心理机制是翻译学的一项重要任务。

”以认知为出发点,探究译者是怎样运用语言符号对事物进行抽象,以及怎样通过认知加工,运用概念范畴和语言符号来实现翻译交际活动,这是翻译研究的“认知转向”。

在翻译活动中,不同的概念范畴可以围绕原型来建构,可通过词汇和概念来进行再现。

然而,具有特殊文化意义的概念和抽象的概念在另一种语言中再现又比较困难,而认知语言学中的范畴、隐喻、原型以及意象图式理论给翻译过程研究提供了充分的解释力。

语言学应用于翻译

语言学应用于翻译

语境与翻译
01
语境对翻译的影响
语境是理解语言意义的关键,对翻译的影响非常大。在翻译过程中,译
者需要根据语境来理解原文的真正含义,并准确地将其传达给目标语言
的读者。
02
语境的把握
为了准确地把握语境,译者需要具备丰富的语言知识和文化背景知识。
同时,还需要根据上下文、语言和非语言的线索来推断说话人的意图和
03
语用学与翻译
语用学的定义与分类
定义
语用学是语言学的一个分支,主要研究语言在实际语境中的使用,关注语言与语境的相互作用 以及语言的意义。
分类
语用学可以分为理论语用学和应用语用学。理论语用学主要研究语言使用的普遍规律和原则, 而应用语用学则更关注语言在实际语境中的具体运用。
语用学在翻译中的应用
语用学可以帮助译者理解语言的使用 环境和说话人的意图,从而更准确地 传达原文的语用意义。
02
语义学与翻译
语义学的定义与分类
语义学是语言学的一个分支,主要研究语言的意 义,包括词汇意义、短语意义、句子意义等。
语义学可以分为词汇语义学、句法语义学、语用 语义学等不同领域,分别研究词汇、句法和语用 层面的意义。
意义。
03
语境与文化传递
在翻译中,文化传递是一个重要的任务。而语境是文化传递的关键。通
过把握语境,译者可以更好地理解原文的文化内涵,并将其传递给目标
语言的读者。
04
句法学与翻译
句法学的定义与分类
定义
句法学是语言学的一个分支,主要研 究语言的语法结构和规则,以及词与 词之间的关系。
分类
句法学可以分为词法(研究词汇的构 成和变化)和句法(研究句子结构和 句子之间的关系)两个部分。

论翻译学研究方法

论翻译学研究方法

3、实验法:通过实验的方式,对特定的翻译现象或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实验 法可以验证假设、探索新现象并测试现有理论的适用性。
4、案例研究法:通过对特定文本或项目的翻译过程进行深入剖析,案例研究 法有助于了解特定文本类型或领域的翻译特点和问题。同时,案例研究还可以 为特定领域的翻译实践提供指导和建议。
1、语料库与翻译研究:语料库作为一种强大的研究工具,为翻译研究提供了 大量真实、自然的语料。通过对这些语料的分析,我们可以深入探讨翻译过程 中的语言转换规律、译者的风格和策略等。
2、基于语料库的翻译理论构建:通过对比和分析翻译与非翻译文本的差异, 基于语料库的翻译理论旨在揭示翻译的本质和过程。此外,基于语料库的翻译 理论还如何利用语料库提高翻译的质量和效率。
3、翻译教学与培训:语料库在翻译教学和培训中具有广泛应用。通过展示真 实的翻译示例和错误,语料库可以帮助学生识别翻译中的常见问题,提高翻译 技能。同时,它也为翻译培训提供了可衡量的标准和资源。
4、机器翻译与自然语言处理:随着技术的发展,机器翻译和自然语言处理技 术在翻译领域的应用日益广泛。语料库翻译学研究在这一领域如何利用这些技 术提高翻译的准确性和效率,以及如何解决机器翻译中遇到的语义和语境问题。
研究结果
通过对不同研究方法的梳理和评价,我们可以发现每种研究方法都有其独特的 视角和优点。文学翻译研究方法翻译的艺术性和修辞处理,揭示了原文与译文 之间的美学关系;语言学翻译研究方法则翻译
过程中的语言规律,为我们深入理解翻译过程提供了有益的理论框架。
认知翻译研究方法揭示了译者在翻译过程中的认知心理和策略,有助于我们了 解译者的思维过程和认知规律;社交翻译研究方法则将翻译置于更广泛的社会 文化背景中,为我们提供了理解和解释翻译现象的新视角。

英汉互译技巧

英汉互译技巧

2. But for many, the fact that poor people are able to support themselves almost as well without government aid as they did with it is in itself a huge victory. (ibid) [译文] 但是对于许多人来讲,穷人能够在不用政府援救的 条件下也像是有政府帮助那样自己养活自己这一事实本 身就已经证明了它是一个巨大的胜利。(1.增译法, 2.同 位语译法,3.词性转换) 3.But we must bear in mind that the great proportion of books, plays and films which become before the censor are very far from being “works of art”. (四级模 拟题) [译文]可是我们要牢记送到审读员面前的大量书刊、戏剧 和电影远非“杰作”。(正-反翻译法) 4. We are taught that a business letter should be written in a formal style rather than in a personal one. (四级模 拟题) [译文]老师教我们,公函要以正式文体书写,而不应以私 人信函的文体来书写。(正-反翻译法)
翻译的技巧
英汉翻译技巧是为了解决“懂”与“会”之间的 关系,也就是说怎样处理好“学”与“用”的关 “ “ 系,使我们能够通过学习,掌握一般的英汉翻译 技巧,将学到的翻译知识自觉地用于翻译实践。 翻译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问,需要长期下苦功 夫才能真正学到手。所以译者的翻译能力不能单 靠学习理论知识、强化技巧训练,而是需要扎扎 实实的双语功底及大量的翻译实践。

翻译中的语言学(全书,中文版)

翻译中的语言学(全书,中文版)

《翻译中的语言学》目录0.前言1.翻译中的语义学1.1概述1.2意义1.2.1.概念意义1.2.2.内涵意义1.2.3.社会意义1.2.4.情感意义1.2.5.反映意义1.2.6.搭配意义1.2.7.主题意义1.3语义场1.4语义成分分析1.5上下义关系1.6同义关系1.7语义变化1.7.1.语义变化的原因1.7.2.语义变化的类型1.8歧义1翻译中的语用学1.1概述1.2语境2.2.1.话语语境2.2.2.情景语境2.2.3.文化语境1.3指示2.3.1.指示概述2.3.2.指示语的翻译2.3.2.1.人称指示2.3.2.2.时间指示2.3.2.3.地点指示1.4言语行为2.4.1.言语行为概述2.4.2.言语行为的翻译2.4.2.1.个别言语行为的翻译2.4.2.2.语篇行为的翻译1.5会话含义2.5.1.会话含义概述2.5.2.会话含义的翻译2.5.2.1.保留原文会话含义形式2.5.2.2.显明原文的会话含义2.5.2.3.对译文中新产生的会话含义的处理2.5.2.4.用新的会话含义替代原文中的会话含义2.5.2.5.避免对会话含义作不必要的增补1.6礼貌原则2.6.1.礼貌原则概述2.6.2.礼貌原则的翻译2.6.2.1.按照目的语习惯表达礼貌原则2.6.2.2.保持原文和译文间的礼貌程度对等1.7前提2.7.1.前提概述2.7.2.前提的翻译2.7.2.1.涉及语言内部前提的翻译2.7.2.2.涉及语言外部前提的翻译1.8顺应论2.8.1.顺应论概述2.8.2.顺应论与翻译2.8.2.1.语境关系顺应2.8.2.2.语言结构顺应2.8.2.3.顺应的动态性2.8.2.4.顺应过程的意识程度2.9.关联理论2.9.1.关联理论概述2.9.2.关联理论对翻译的启示2.9.2.1.翻译是一种明示-推理性质的交际行为2.9.2.2.翻译的最根本目的是传递交际意图2.9.2.3.关联理论的“直接翻译”和“间接翻译”概念3.翻译中的句法学3.1概述3.2英汉语基本句型3.3英汉语句法结构差异及翻译中的句式转换3.3.1.形合与意合3.3.2.主动与被动3.3.3.静态与动态3.3.4.话题-评论与主语-谓语3.3.5.有灵主语与无灵主语4。

翻译三分法

翻译三分法

翻译三分法
翻译三分法是由俄国语言学家雅克布森提出的翻译理论,他从符号学的角度出发,将翻译分为三类。

1.语内翻译,指在同一语言中用一些语言符号解释另一些语言符号,也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改变说法”。

2.语际翻译,指两种语言之间的翻译,即用一种语言的符号去解释另一种语言的符号,这就是人们通常所指的严格意义上的翻译。

3.符际翻译是指通过非语言的符号系统解释语言符号,或用语言符号解释非语言符号,比如把旗语、手势变成言语表达。

学习英语翻译的方法与总结

学习英语翻译的方法与总结

学习英语翻译的方法与总结如何学习英语翻译1上学时老师和我们说过一句话,我始终印象深刻:know something about everything, know everything about something. 认为正确而不怀疑许多英语翻译工都知道这句话。

学习翻译是了解世界,提高英语的一个很好途径,但真正以翻译为职业,就要做好十足的心理预备,用恒心和急躁刻苦练习和积累,用强大的心脏去面对高压力高强度的工作,国内翻译市场的种种乱象,以及激烈的竞争环境。

既然楼主问的是详细方法,那我就着重谈一谈我所经受和了解的练习方法。

总体来说,想要成为一名优秀翻译需要语言功底+背景学问+良好心态,简洁来说,就是要英语好,中文好,学问面广,抗压力量强。

怎么实现呢?就是大量练习加大量积累。

口译界有一个闻名的说法是,每一个同传背后肯定有1万小时以上的练习。

笔译和和口译的练习方法截然不同。

做笔译我们一般称为译者,口译则称为译员。

想要兼职做文学类的笔译,首先需要练习英文和中文的写作力量,进行大量的笔头翻译练习,不断对比原文写翻译总结,反思自己的翻译,积累语言和翻译技巧。

其次通过阅读提高文学素养。

建议先选择一本文学或宗教哲学类双语书籍,比如《麦田守望者》,或者《圣经》,给自己固定任务,一周翻译多少章节,写一篇翻译日志。

也可以尝试翻译林语堂的文集,借鉴林先生的语言运用,究竟他是融通中西文化的大师。

同时,可以加一些兼职群,找一些文学翻译的机会熬炼。

文学笔译想要做好很难,在于长时间的积累和磨练,需要楼主能静下心来沉淀。

如何学习英语翻译2随着社会的进展,中国已经踏上了国际化的道路。

由于方方面面的缘由,英语也成为了国际语言。

因此,越来越多的中国人为了与世界接轨而学习英语。

而中国政府也意识到这一点,所以他们要求中国人学习英语,尤其是同学。

问题是如何学好英语呢? 首先,学好英语需要毅力。

由于把英语学好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假如我们坚持每天学习英语,总有一天我们能够把握它。

论翻译的语言学问题

论翻译的语言学问题

翻译的语言学问题罗曼雅各布逊(Roman Jackoson,1896-1982),美国著名语言家。

雅各布逊是布拉格语言学派的代表人物。

他对翻译的主要贡献是论翻译的语言学问题,主要体现在On Linguistic Aspects of Translation 一书中。

美国语言学家雅各布逊的《论翻译的语言学问题》雅各布逊奠定了翻译的语言学理论和翻译的符号学理论的基础。

雅各布逊是用信息论和交际学的观点来看待语言和翻译的。

在他的这篇文章中,主要谈了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①论述了语言符号的问题。

②从符号学的观点出发,把翻译分为三类,既语内翻译,语际翻译和和符际翻译。

③诗歌的翻译问题。

一、从语言符号的角度看翻译《论翻译的语言学问题》一开始,就直接论述了语言符号的问题。

雅各布逊不同意英国哲学家罗素(Bertrand Rusell)对语言的看法。

罗素认为,要理解词的意义,必须要有认知经验。

没有人能够理解奶酪一词,除非他见过奶酪。

雅各布逊从符号学出发,认为人们对词意的理解,并不取决于人们的生活经验以及对世界的认识,而首先取决于人们对赋予词的意义的理解。

词是语言的一个语言符号(code),其意义是人们赋予给它的。

理解了人们赋予该词的意义,也就理解了语言。

这就是语言的符号学观点。

雅各布逊以奶酪一词为例。

要知道奶酪的意义,并不一定需要吃过奶酪,而只要知道赋予奶酪的意义是什么就行了。

他进一步指出,“没有符号就没有意义。

”(There is no signatum without signum)所以按照雅各布逊的观点,意义是与符号有关,而不是与所指事物或现象有关。

例如,谁也没见过龙(dragon),麒麟(unicorn),神吃的食品(ambrosia)或神喝的酒(nectar),但我们知道这些词的意义。

雅各布逊采用皮尔士(Perice)的符号和意义的理论,指出不论是作为语言学家或普通的语言使用者,任何语言符号(linguistic sign)的意义在于进一步把它翻译成其他可替代的符号,尤其是翻译成更为发达的符号。

翻译的语言学派之交际理论派-课件

翻译的语言学派之交际理论派-课件
奈达的学术活动及成就是多方 面的, 但他的翻译理论最引人注目, 在西方翻译界, 甚至在东欧、苏联和 我国翻译界都产生了较大影响。
在中国, 奈达的翻译理论在当代 西方翻译理论中介绍得最早、最多, 影响也最大。他主要的理论贡献 “在于他帮助创造了一种用新姿态 对待不同语言和文化的气氛, 以增进 人类之间的相互语言交流和了解”。
在这本著作中, 他立足于社会符 号学的翻译理论, 强调与译文有关的 一切都具有意义。他认为形式具有 意义;指出语言的修辞特征在语言 交际及翻译中的重要作用;用“功 能对等”取代了“动态对等”的提 法, 使含义更加清楚;同时又将意义 重新细分为修辞意义、语法意义和 词汇意义, 各类意义又各分为指称意 义与联想意义两个层次。还阐述了 意义与大脑、意义与心理的关系, 提 出了意义产生过程中的“同构” (Isomorph)概念。
3.语言的口头形式优先于书面形 式
奈达提出语言的口头形式优先 于书面形式, 主要受到翻译《圣经》 的目的与经验的影响。为了译文听 众更好的了解文章内容, 奈达认为译 者要尽量避免使用含义模糊的词、 发音容易引起误解的词、书面形式 并不一定粗俗但发音粗俗的词以及 双关语等等, 以使译文简明易懂。译 文如果能听懂, 那么就肯定能看懂, 这就是在翻译时优先考虑口头形式 的一个最大的好处。
需要说明的是,奈达翻译定义 中的“信息”一词应该包括原语传 达的各种信息: 语义的、文体的、文 学形象上的、情景的和心理效果方 面的等等,也包括作品本身成功的 或不成功的信息。同时,这一定义 也提出了翻译的四个标准:
1)传达信息;
2)传达作品的精神和风格;
3)语言顺畅自然,完全符合译 语规范和惯例;
这一阶段的主要论著有《论翻译的社
会语言学理论》、《修辞学与文化》、 《符号、意义和翻译》、《译意》以及与 他人合著的《跨文化表达意义》、《文体 与话语》、《论翻译》、《从一种语言到 另一种语言》。其中, 1986年出版的新作 《从一种语言到另一种语言》集中反映了 他的最新理论成果, 对以前的观点有所改 变和发展。

翻译的语言学理论

翻译的语言学理论

翻译的语言学理论
翻译语言学理论是指应用于翻译的语言学原理,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源语言和目标语言的结构差异:翻译者要考虑源语言与目标语言之间的结构差异,以便正确地将句子从源语言翻译成目标语言。

2. 语义:翻译者必须知晓源语言(SL)和目标语言(TL)之间的词汇和语义上的不同,以便准确表达句子的意思。

3. 语用学:翻译者要考虑源语言和目标语言之间的语用学差异,使翻译结果尽可能地贴近原文。

4. 文化因素:翻译者必须了解源语言和目标语言之间的文化差异,以便准确地翻译文本中的文化特征。

5. 翻译策略:翻译者要根据文本特征和语言特征来选择合适的翻译策略,以保证翻译结果的准确和完整性。

语言学视角下对翻译的认识

语言学视角下对翻译的认识

语言学视角下对翻译的认识一、语言学视角下翻译的本质是什么?翻译是什么?应该怎样定义?历史上翻译几乎和语言同时诞生,但是长期以来没有得到重视,人们一直沉浸在经验主义中并没有理论支撑,但从二十世纪后半叶起语言学家们注意到此领域的科学研究价值,不断地从实践向科学理论浓缩凝练,赋予翻译以正确、深刻的理论体系。

随着在一次次实践中的不断深入,众多语言学家为寻求翻译的本质为其下定义。

对于“翻译”这个词,人们脑海里首先反映出的应该是“两种语言之间的相互转换”,这是一个最基本的概念定义。

但是翻译并不是一项简单的转换活动,语言学家们在此基础上把翻译的定义加上了“等值”、“等效”、“替换”、“完整”等词语。

苏联的费道罗夫首次提出“等值”理论,卡特福德在其著作《翻译的语言学理论》中提出了翻译的定义,认为“转换方法是翻译实践最基本的方法”,并且语言是特定情境中至少有两人参加的一种活动,转换是翻译存在的前提,转换的对象是整个语言系统。

黄忠廉的《翻译本质论》中指出翻译的本质特征的其中之一是翻译是译文与原文之间求“似”的活动。

最后一条中“似”也体现了“等值”、“等效”理论。

这些语言学家对翻译的定义反映了语言学对于翻译的重要性。

不可否认,虽然这些定义有狭隘、不足之处,它们把不忠实、不全面、不对等的翻译都排除在了翻译之外,但也确实为后来之人的研究提供了不小的帮助。

二、语言学视角下翻译的过程是怎样的?根据上文所述,翻译活动是一种转换活动,奈达提出这种转换活动分为三步,即:一、分析原材料;二、寻找原语和接受语的对等词;三、最妥善地组织成译文。

其中分析原语材料时,如果原语材料是口语,那么所有的语言信息都必须考虑进去:语调、连音、词的重读、手势等辅助特点。

最后妥善地组织成译文时,奈达提出:(1)要考虑接受语(指译语)的文化背景;(2)要考虑到译文接受者的情况。

黄忠廉在书中提到翻译的动态过程为先解码再换码最后编码形成译文。

将这一过程转化为通俗的说法,首先通读理解原文,重点是要读懂,然后用译入语重新组织语言,在这里要忠诚、准确,同时也要使译入语读者一读便解,最后一步虽然在这一程序中没有体现,但是校对这一步也不可忽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Albrecht Neubert (German translat Text (语篇翻译理论).
Eugene A. Nida (1914-)
(尤金· 奈达)
A distinguished American translation theorist
4) Functional equivalence is further divided into categories on two levels: the minimal level and the maximal level in Language, Culture and Translating (1993). The minimal level of the functional equivalence: “The readers of a translated text should be able to comprehend it to the point that they can conceive of how the original readers of the text must have understood and appreciated it.” The maximal level of the functional equivalence: “The readers of a translated text should be able to understand and appreciate it in essentially the same manner as the original readers did.” (Nida, 1993: 118).
Current controversies on the theory of
“translation equivalence” Criticisms: Snell-Hornby: “Equivalence is unsuitable as a basic concept in translation theory” because it is “imprecise and ill-defined” (1988:22) Supports: Peter Fawcett: translation equivalence “continues to be used in the everyday language of translation because they represent translation reality” (2007:62)
and linguist. “ The patriarch (元老) of translation study and a founder of the discipline”. Working for the American Bible Society (ABS) after receiving his PhD in linguistics in 1943, to check and evaluate the publications of Bibles.
Reference: 马慧娟,苗菊 (ed.) Selected Readings of Contemporary Western Translation Theories (当代西方翻译理论选读) [C]. 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Representatives
Eugene Nida: Dynamic Equivalence and Formal
Equivalence (动态对等翻译理论).
Peter Newmark (British translation theorist):
Semantic and Communicative Translation (语义 翻译与交际翻译理论).
2) Nida’s Definition of dynamic equivalence translation:
“In terms of the degree to which the receptors
of the message in the receptor language respond to it in substantially the same manner as the receptors in the source language.”
Nida’s Theory
Dynamic equivalence translation theory:
his major contribution to translation studies.
Theory of dynamic equivalence:
1) proposed in Toward a Science of Translating (《翻译科学探索》)(1964);
(《翻译的语言学理论》1965).
Based on M.A.K. Halliday (British linguist):
systemic functional grammar (系统功能语法).
Wolfram Wills (German linguist and
translation theorist): The Science of Translation: Problems and Methods (《翻译科学: 问题与方法》1977,1982). Influenced by Nida’s theory.
translation theorist): Toward a Science of Translating (《翻译科学探索》1964). Based on Noam Chomsky’s generativetransformational grammar: Syntactic Structures (1957), Aspects of the Theory of Syntax (1965):
Contemporary Western Translation Theories (1960s-Present)
Contents
1. Linguistic/Scientific Approaches to Translation/ The Science of Translation 语言学派/科学派翻译理论/翻译科学派 2. Functionalist Approaches to Translation 功能学派翻译理论 3. Descriptive Approaches to Translation 描写学派翻译理论 4. Cultural Studies Approaches to Translation 文化学派翻译理论 5. Philosophical Approaches to Translation 哲学派翻译理论 6. Congnitive Approaches to Translation 认知学派翻译理论 7. Empirical Research in Translation Studies
Linguistically-oriented translation theories:
focus on “translation equivalence” (翻译对等): Examples: Nida’s translation model is closely related to dynamic equivalence and formal equivalence. Catford’s translation model distinguishes between formal correspondence (形式对应) and textual equivalence (文本等值). Wills’s translation model: text-pragmatic equivalence (文本语用等效).
Base component – a deep structure – a surface
structure.
John Catford (British linguist and translation
theorist): A Linguistic Theory of Translation
(Nida, 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Translation, 1969: 24)
3) “Dynamic equivalence” was replaced by “functional equivalence” in From One Language to Another: Functional Equivalence in Bible Translating (1986). Just to stress the concept of function and to avoid misunderstandings of the term.
General Introduction
Translation was not investigated scientifically until
the 1960s in the Western history of translation as a great number of scholars and translators believed that translation was an art or a skill.
Werner Koller (German translation theorist) ’s
translation model: Koller classifies equivalence into denotative equivalence (外延/所指等值), connotative equivalence (内涵对等), text-normative equivalence (文本规范等值), pragmatic equivalence (语用对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