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文学常识科举制 年龄称谓 PPT
合集下载
古代年龄称呼(一)(课堂PPT)

3
13~15岁——舞勺之年
根据<礼记>的记载:勺,一种乐舞,古未成童者习 之.舞勺指未成童者学习勺舞。
《礼记.内则》:"十有三年学乐诵诗舞勺。成童舞象 学射御。"孔颖达疏:"舞勺者熊氏云:'勺钥也。'言十三 之时学此舞勺之文舞也。"后以指幼年。又以舞勺代 指十三岁。如孙科《革命逸史序》(冯自由著): “年逾舞勺,即加入兴中会,亲炙总理,从事革命。” 当时冯自由年十四岁,称“年逾舞勺”,是舞勺指十 三岁矣。
4
15岁至20岁称舞象之年
“舞象”又是成童的代名词。原本是古武舞名。 《 礼 记 ·内 则 》 : “ 成 童 , 舞 象 , 学 射 御 。 ” 《疏》曰:“成童,谓十五以上;舞象,谓舞 武也。熊氏云:‘谓用干戈之小舞也。’”也 就是可以上战场了。
12岁(女)——金钗之年
5
13~14岁(女)——豆蔻年华
出处:宋·范成大《元夕后连阴》:谁能腰鼓催花信, 快打扬州百面雷。
9
出嫁——30岁(男)——而立之年
《论语·为政》:“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 一个人到了三十岁应该是人格自立、学识自立、事业自立的年龄。现
在成为一个人三十岁的代称,用于男性。
年中的错误,后世因而用“知非”代称五十岁。
知命之年 知道自己命运的年龄。指50岁。
出处 《论语·为政》:“五十而知天命。”
艾服之年古代一种象征性的刑罚。即割去犯人
衣服上的蔽膝部分。《礼记.曲礼上》:"四十曰强,而仕;五十曰艾, 服官政。"陈澔集说:"古者四十始命之仕,五十始命之服官政。"后因称 五十而作官从政,预闻邦国之大事为"艾服"。
13~15岁——舞勺之年
根据<礼记>的记载:勺,一种乐舞,古未成童者习 之.舞勺指未成童者学习勺舞。
《礼记.内则》:"十有三年学乐诵诗舞勺。成童舞象 学射御。"孔颖达疏:"舞勺者熊氏云:'勺钥也。'言十三 之时学此舞勺之文舞也。"后以指幼年。又以舞勺代 指十三岁。如孙科《革命逸史序》(冯自由著): “年逾舞勺,即加入兴中会,亲炙总理,从事革命。” 当时冯自由年十四岁,称“年逾舞勺”,是舞勺指十 三岁矣。
4
15岁至20岁称舞象之年
“舞象”又是成童的代名词。原本是古武舞名。 《 礼 记 ·内 则 》 : “ 成 童 , 舞 象 , 学 射 御 。 ” 《疏》曰:“成童,谓十五以上;舞象,谓舞 武也。熊氏云:‘谓用干戈之小舞也。’”也 就是可以上战场了。
12岁(女)——金钗之年
5
13~14岁(女)——豆蔻年华
出处:宋·范成大《元夕后连阴》:谁能腰鼓催花信, 快打扬州百面雷。
9
出嫁——30岁(男)——而立之年
《论语·为政》:“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 一个人到了三十岁应该是人格自立、学识自立、事业自立的年龄。现
在成为一个人三十岁的代称,用于男性。
年中的错误,后世因而用“知非”代称五十岁。
知命之年 知道自己命运的年龄。指50岁。
出处 《论语·为政》:“五十而知天命。”
艾服之年古代一种象征性的刑罚。即割去犯人
衣服上的蔽膝部分。《礼记.曲礼上》:"四十曰强,而仕;五十曰艾, 服官政。"陈澔集说:"古者四十始命之仕,五十始命之服官政。"后因称 五十而作官从政,预闻邦国之大事为"艾服"。
古人对年龄的称呼ppt课件

▪ 三、垂髫,也作“垂发”
▪ 指三四岁至八九岁的儿童。 髫,古代儿童古代儿童犹未束发时自然下 垂的短发。
▪ 四、童龀[chèn],又作“始龀” 七八岁的儿童。 龀,《说文》中有“男八月生齿、八岁而 龀;女七月生齿、七岁而龀”的说法。 孩子乳牙脱落,长出恒牙,称为“龀”。
▪ 五、总角 八九岁至十三四岁的少年。 古代儿童将头发分作左右两半,在头 顶各扎成一个结,形如两个羊角,故 称“总角”。 语出《诗经》,如《诗·卫风·氓》“总 角之宴,言笑晏晏”。
▪ 十、花甲 指60岁。
花甲即一甲子。由天干、地支组合,每一干 支代表一年,六十年为一循环。因干支名号 错综参互,故称花甲子。后称年满六十为花 甲。 计有功《唐诗纪事》卷六十六: “(赵牧)大中咸通中效李长吉为短歌, 对酒曰:‘手挪六十花甲子,循环落落如 弄珠’。
▪ 十一、古稀
指70岁。 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 —杜甫《曲江》
14岁以前为少儿,15岁至64岁为青壮年和 逐渐进入的劳动年龄段(中国是到60岁); 64岁以上为老年人。
1994年以后,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提出新的 年龄分段:
44岁以下为青年人,45岁至59岁为中年人,
60岁至74岁为年轻老年人, 75岁至89岁为 老 年 人 , 90 岁 以 上 为 长 寿 老 人 。
心理学上一般的年龄分段:
1.童年。0岁—6岁(周岁,下同) (1).婴儿期0-3周月; (2).小儿期4周月—2.5岁; (3).幼儿期2.5岁后—6岁
2.少年。7岁—17岁。 (1).启蒙期7岁—10岁; (2).逆反期11岁—14岁; (3).成长期15岁—17岁。
3.青年。18岁—40岁。 (1).青春期18—28岁; (2).成熟期29—40岁; 4.中年。41—65岁。 (1).壮实期41—48岁; (2).稳健期49—55岁; (3).调整期56-65岁; 5.老年。66岁以后。 (1).初老期67—72岁; (2).中老期73—84岁; (3).年老期85岁以后。
关于年龄的称谓主题课件

成 年 人 :
为家。” 怨女、旷夫——指年龄大而没有结婚的 男子、女子。 桃李年华——女子二十岁。 花信年华——女子二十四岁(花开时期,
女貌美期)。
克壮——正当壮年。古代三十岁为 壮。
丁年:成丁的年龄,即壮年。半老
中 徐娘——女子三十岁。 年 艾——五十岁,耆——六十岁。 人 杖家之年——五十,
杖乡之年——六十,
岁 年。
结发:扎结头发,古人男20束发而冠, 女子15束发而笄,表示成年。男女成 年的标志分别为“加冠”、“加笄”。
儿女——指青年男女。 成童——十五或十五稍上的年岁。 待年、待字:指女子成年待嫁
幼艾——指美貌的青年男女。
成 年 人
初冠——男子二十岁。
有室、有家——男子娶妻、女子出嫁之
年。朱熹集注:“男以女为室,女以男
岁
50
六九年:即五十四岁。
岁
54
60
六十岁-下寿 八十岁-中寿 百岁-上寿
岁 耆[qí]艾:古代以六十老人为 : 耆。
花甲:天干地支配合用来纪年, 因此称六十岁为花甲。
下寿——六十岁,
中寿——八十岁,
老 上寿——一百岁
年 人
黄耇(gòu)——耇,老人面冻梨 色,如浮垢也。也作黄发。黄耇
也称作元老。
课前名言:
“知识就是力量。” “关于方法的知识是世界上最 宝贵的知识。”
----- 培根
猜
谜
有三名老奶奶,神采奕奕,在树下讲
笑话.小王问他们各自多大年龄了?
老人们没有直接回答,一位在地上用 树枝 写个“本”,一位写了个“末”字,一位 写个“白”字.
这三位老人各自几岁了?
青春几何有礼仪 您老高寿现底蕴
岁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之年龄 的特殊称谓ppt课件

志学之年 束发
8
加冠礼 “冠者,所以别成人也。” “君子始冠,必祝成礼,加冠以厉其心。”
9
及笄之礼 “束发而笄”
10
• “花甲”和“古稀之年” • “六十花甲子” • “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
11
•“耄耋之年”
12
•“期颐之年”
13
77岁称喜寿。80岁称伞寿,88岁称米寿,99岁称白寿,108岁称 茶寿,140岁称双稀或者双庆。
14
作业 找找关于年龄称谓的诗句,读一读 并与同学分享。
பைடு நூலகம்15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chenli孩提孩提之童chenli豆蔻年华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
`.
1
年龄的特殊称谓
安吴镇罗岩小学:党亚
`.
2
年龄称谓是古代指代年龄的称呼, 古人的年龄有时候不用数字表示, 而是用其他称谓来表示。 年龄称谓大多是记载在书籍之中, 然后被沿用至今。
3
而立 不惑 知天命 耳顺 从心
4
•
《论语•为政》 孔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 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 而从心所欲”
5
孩提 “孩提之童”
提孩 “两家各生子,提孩巧相如”
6
豆蔻年华 “娉娉袅袅十三余, 豆蔻梢头二月初。 春风十里扬州路, 卷上珠帘总不如。”
7
《论语•为政》 孔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8
加冠礼 “冠者,所以别成人也。” “君子始冠,必祝成礼,加冠以厉其心。”
9
及笄之礼 “束发而笄”
10
• “花甲”和“古稀之年” • “六十花甲子” • “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
11
•“耄耋之年”
12
•“期颐之年”
13
77岁称喜寿。80岁称伞寿,88岁称米寿,99岁称白寿,108岁称 茶寿,140岁称双稀或者双庆。
14
作业 找找关于年龄称谓的诗句,读一读 并与同学分享。
பைடு நூலகம்15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chenli孩提孩提之童chenli豆蔻年华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
`.
1
年龄的特殊称谓
安吴镇罗岩小学:党亚
`.
2
年龄称谓是古代指代年龄的称呼, 古人的年龄有时候不用数字表示, 而是用其他称谓来表示。 年龄称谓大多是记载在书籍之中, 然后被沿用至今。
3
而立 不惑 知天命 耳顺 从心
4
•
《论语•为政》 孔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 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 而从心所欲”
5
孩提 “孩提之童”
提孩 “两家各生子,提孩巧相如”
6
豆蔻年华 “娉娉袅袅十三余, 豆蔻梢头二月初。 春风十里扬州路, 卷上珠帘总不如。”
7
《论语•为政》 孔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古代年龄称谓》PPT

《古代年龄称谓》PPT
《古代年龄称谓》PPT
补充
自古以来,老人长寿都有雅称。具体地说:60岁称 为花甲之年、耳顺之年、还乡之年;70岁称为古稀 之年、悬车之年,杖国之年;80、90岁称为朝杖之 年、耄耋之年;寿得3位数100岁的称为期颐之年。 人们为长寿老人祝寿,还有喜、米、白、茶寿之说。
《古代年龄称谓》PPT
《古代年龄称谓》PPT
《古代年龄称谓》PPT
喜寿
喜寿,七十七岁的 雅称。因“喜”字 的草书近似竖写的 “七十七”,故得 此名。
《古代年龄称谓》PPT
《古代年龄称谓》PPT
伞寿
伞寿是古代的一个年 龄称谓,指80岁寿辰。 因“伞”字的草体形 似“八十”,故称 “伞寿”。
《古代年龄称谓》PPT
《古代年龄称谓》PPT
《古代年龄称谓》PPT
《古代年龄称谓》PPT
志学
志学:为男子15岁。 志学之年:因为“三十而立, 四十而不惑。”(孔子曰: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 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 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 而 从 心 所 欲 ” 。 — — 《 论 语 ·; 为政》),所以后代称15岁 为“志学之年”。
《古代年龄称谓》PPT
《古代年龄称谓》PPT
耄耋
耄耋是一个汉语词汇, 读作mào dié。耄,年 纪约八、九十岁。耋, 年纪为七十岁。耄耋指 年纪很大的人。
《古代年龄称谓》PPT
《古代年龄称谓》PPT
期颐
期颐[qī yí],一般指一 百岁老人。期是期待, 颐是供养,意谓百岁 老人饮食起居不能自 理,一切需期待别人 供养或照顾。
《古代年龄称谓》PPT
孩提
孩提: 2~3岁的儿童。 孩,不是后来孩子之意,而是“咳” 的古字 《说文解字》:“孩,古文 咳从子。”小儿笑貌,即小儿笑的 咳咳之声。 提,是指可以小儿可以提抱,指其 小。
《古代年龄称谓》PPT
补充
自古以来,老人长寿都有雅称。具体地说:60岁称 为花甲之年、耳顺之年、还乡之年;70岁称为古稀 之年、悬车之年,杖国之年;80、90岁称为朝杖之 年、耄耋之年;寿得3位数100岁的称为期颐之年。 人们为长寿老人祝寿,还有喜、米、白、茶寿之说。
《古代年龄称谓》PPT
《古代年龄称谓》PPT
《古代年龄称谓》PPT
喜寿
喜寿,七十七岁的 雅称。因“喜”字 的草书近似竖写的 “七十七”,故得 此名。
《古代年龄称谓》PPT
《古代年龄称谓》PPT
伞寿
伞寿是古代的一个年 龄称谓,指80岁寿辰。 因“伞”字的草体形 似“八十”,故称 “伞寿”。
《古代年龄称谓》PPT
《古代年龄称谓》PPT
《古代年龄称谓》PPT
《古代年龄称谓》PPT
志学
志学:为男子15岁。 志学之年:因为“三十而立, 四十而不惑。”(孔子曰: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 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 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 而 从 心 所 欲 ” 。 — — 《 论 语 ·; 为政》),所以后代称15岁 为“志学之年”。
《古代年龄称谓》PPT
《古代年龄称谓》PPT
耄耋
耄耋是一个汉语词汇, 读作mào dié。耄,年 纪约八、九十岁。耋, 年纪为七十岁。耄耋指 年纪很大的人。
《古代年龄称谓》PPT
《古代年龄称谓》PPT
期颐
期颐[qī yí],一般指一 百岁老人。期是期待, 颐是供养,意谓百岁 老人饮食起居不能自 理,一切需期待别人 供养或照顾。
《古代年龄称谓》PPT
孩提
孩提: 2~3岁的儿童。 孩,不是后来孩子之意,而是“咳” 的古字 《说文解字》:“孩,古文 咳从子。”小儿笑貌,即小儿笑的 咳咳之声。 提,是指可以小儿可以提抱,指其 小。
最新人教版(部编)小学六年级下册语文《中国古代年龄称谓》教学课件

壮。
三
知
在古代,女子随着年龄的增
识
长,女子的发型、服饰也会开始
拓 展
产生变化。如果我们生活在某个 朝代,作为一个女子我们在不同
的年龄段会梳什么样的发型呢?
视频出处: 优酷网页
二
幼年
知
识
少 年年
梳
理
青年
中年
老年
不惑之年:
中
40岁
年
不惑之年, 心宜不动。
---《踏云行赠张公》
中
知天命:
年
50岁。
• 志学之年:15岁。孔子曰:吾 十有五而志于学。
二
幼年
知
识
少 年年
梳
理
青年
中年
老年
破瓜、碧
玉年华:
青
女子十六岁
年
碧玉破瓜时, 相为情颠倒。 ---《碧玉歌》
青
桃李年华:
年
女子20岁。
粉淡香清自一家, 未容桃李占年华。
皇朗
---陆游《梨花》
青
加冠:男子
年
20岁。
谁令污泉石, 只合加皇朗冠巾。
结
年龄这一中国传统文化有所了解以及与
与
现代文化的区别。是不是特别有意思呢?
挑
战
总角
看发型知年龄
束发:15岁
加冠:20岁
现在你能回答出哪个 人是八、九岁了吧?
B.总角
上联——花甲重逢,又加三七岁月;
五
下联——古稀双庆,,更多一度春秋。 ( 一百四十一岁)
日
二 上联——辞赋登坛方半甲,不惑但从今日始;
积
下联——功名强壮蚤旬年,知天犹得十来年。 ( 六十岁)
月三 上联——八级浮屠入苍穹福星高照,
三
知
在古代,女子随着年龄的增
识
长,女子的发型、服饰也会开始
拓 展
产生变化。如果我们生活在某个 朝代,作为一个女子我们在不同
的年龄段会梳什么样的发型呢?
视频出处: 优酷网页
二
幼年
知
识
少 年年
梳
理
青年
中年
老年
不惑之年:
中
40岁
年
不惑之年, 心宜不动。
---《踏云行赠张公》
中
知天命:
年
50岁。
• 志学之年:15岁。孔子曰:吾 十有五而志于学。
二
幼年
知
识
少 年年
梳
理
青年
中年
老年
破瓜、碧
玉年华:
青
女子十六岁
年
碧玉破瓜时, 相为情颠倒。 ---《碧玉歌》
青
桃李年华:
年
女子20岁。
粉淡香清自一家, 未容桃李占年华。
皇朗
---陆游《梨花》
青
加冠:男子
年
20岁。
谁令污泉石, 只合加皇朗冠巾。
结
年龄这一中国传统文化有所了解以及与
与
现代文化的区别。是不是特别有意思呢?
挑
战
总角
看发型知年龄
束发:15岁
加冠:20岁
现在你能回答出哪个 人是八、九岁了吧?
B.总角
上联——花甲重逢,又加三七岁月;
五
下联——古稀双庆,,更多一度春秋。 ( 一百四十一岁)
日
二 上联——辞赋登坛方半甲,不惑但从今日始;
积
下联——功名强壮蚤旬年,知天犹得十来年。 ( 六十岁)
月三 上联——八级浮屠入苍穹福星高照,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6科举制度课件63张PPT

二、有关考官、考生与考场的各种规定
(二)对考官的规定
• 乡、会、殿试的考官都由皇帝亲自派选。 • 乡试考官:一正一副,由进士出身的官员担任。 • 会试考官:由1位总裁,3-5位副总裁,
18位同考官,称“十八房”。 • 殿试考官:殿试名义上由皇帝主持,评卷官员称为读卷官。 • 回避制度:别头试(考官子弟另试)、乡试考官避有籍。 • 闭锁考院:会试考官上任,不许回家,直接赶到贡院住宿,
名落孙山时失意之诗
唐 罗邺《落第东归》: 年年春色独怀羞,强向东归懒举头。 莫道还家便容易,人间多少事堪愁。 唐 温宪(庭筠子)《题崇庆寺壁》: 十口沟隍待一身,半年千里绝音尘。 鬓毛如雪心如死,犹作长安下第人。
(郑延昌见此诗,荐于当事,宪乃得第。庭筠才思敏捷,时称“温八
叉”、每科考喜代为他人作,动辄“救数人”。)
正式名称:第一甲第一名、第一甲第二名、第一甲第三名
二、有关考官、考生与考场的各种规定
(一)对考生的规定:
填履历表:姓名、年龄、籍贯、婚否、三代(曾祖父、 祖父、父亲)、身材(如胖瘦等)、面貌(如白晳、 黑红、有无胡须等)
结保:考生五人结保,如有舞弊发生,则五人同罪。 点名与搜检:考生入场前点名与搜查携带的用品。
韩国恢复科举考试图
2006年10月1日,韩国老人参加Gwageo考试
韩 国 首 尔 恢 复 科 举 考 试 图
贡院旧照片
(坐朝问道 垂拱平章)
南京贡院旧照
贡院与号舍图 顺天贡院模型
两位考生在号舍中
• 左图:模拟考试情景 • 右图:考箱和考篮
陈独秀《实庵自传》(南京考场)
到了八月初七日,我们要进考场了。我背了考篮、书籍、文具、食粮 、烧饭的锅和油布,已竭尽了生平的气力,若不是大哥代我领试卷,我便 会在人丛中挤死。一进考棚,三魂吓掉了二魂半,每条十多丈长的号筒, 都有几十或上百个号舍,号舍的大小仿佛现时警察的岗棚,然而要低得多 ,长个子站在里面,是要低头弯腰的,这就是那时科举出身的大老以尝过 “矮屋”滋味自豪的“矮屋”。矮屋的三面七齐八不齐的砖墙,当然里外 都不曾用石灰泥过,里面蜘蛛网和灰尘是满满的,好容易打扫干净,坐进 去拿一块板安放在面前,就算是写字台。睡起觉来,不用说就得坐在那里 睡。一条号内,一两间空号,便是这一号的公共厕所,考场的特别名词叫 做“屎号”。……如果不幸坐位编在“屎号”,三天饱尝异味,还要被人 家议论是干了亏心事的果报。
最新人教版(部编)小学六年级下册语文《中国古代年龄称谓》教学课件

壮。
三
知
在古代,女子随着年龄的增
识
长,女子的发型、服饰也会开始
拓 展
产生变化。如果我们生活在某个 朝代,作为一个女子我们在不同
的年龄段会梳什么样的发型呢?
视频出处: 优酷网页
二
幼年
知
识
少 年年
梳
理
青年
中年
老年
不惑之年:
中
40岁
年
不惑之年, 心宜不动。
---《踏云行赠张公》
中
知天命:
年
50岁。
中国古代年龄称谓
一 探
A、B、C中哪个人是八、九岁呢?
究 新
A、常思剑浦越清尘,豆蔻花红十二春。(唐·陈陶)
B、丈人博陵王名家,怜我总角称才华。( 唐·李商隐)
C、束发名场历百艰,荷恩早许出清班。 ( 宋· 曹勋)
及笄
束发
襁褓
豆蔻 弱冠
金金金钗钗钗 总角
桃李
到底选哪个呀? 快教教我吧!
……
一
探
二
幼年
知
识
少 年年
梳
理
青年
中年
老年
金钗之年:
少
女子12岁
年
头上金钗十二行,
足下丝履五文章。
——《河中之水歌》
少
豆蔻年华:
年
女子13-14岁
娉娉袅袅十三余, 豆蔻梢头二月初。
----杜牧《赠别》
少
及笄之年:
年
女子15岁
束发之年:
男子15岁
女子十年不出, 十有五年而笄。
----戴圣《礼记》
• 舞勺之年:少年13至15岁
• 志学之年:15岁。孔子曰:吾 十有五而志于学。
三
知
在古代,女子随着年龄的增
识
长,女子的发型、服饰也会开始
拓 展
产生变化。如果我们生活在某个 朝代,作为一个女子我们在不同
的年龄段会梳什么样的发型呢?
视频出处: 优酷网页
二
幼年
知
识
少 年年
梳
理
青年
中年
老年
不惑之年:
中
40岁
年
不惑之年, 心宜不动。
---《踏云行赠张公》
中
知天命:
年
50岁。
中国古代年龄称谓
一 探
A、B、C中哪个人是八、九岁呢?
究 新
A、常思剑浦越清尘,豆蔻花红十二春。(唐·陈陶)
B、丈人博陵王名家,怜我总角称才华。( 唐·李商隐)
C、束发名场历百艰,荷恩早许出清班。 ( 宋· 曹勋)
及笄
束发
襁褓
豆蔻 弱冠
金金金钗钗钗 总角
桃李
到底选哪个呀? 快教教我吧!
……
一
探
二
幼年
知
识
少 年年
梳
理
青年
中年
老年
金钗之年:
少
女子12岁
年
头上金钗十二行,
足下丝履五文章。
——《河中之水歌》
少
豆蔻年华:
年
女子13-14岁
娉娉袅袅十三余, 豆蔻梢头二月初。
----杜牧《赠别》
少
及笄之年:
年
女子15岁
束发之年:
男子15岁
女子十年不出, 十有五年而笄。
----戴圣《礼记》
• 舞勺之年:少年13至15岁
• 志学之年:15岁。孔子曰:吾 十有五而志于学。
古代文化常识(科举制) 课件 (共28张PPT)

明清科举简表
科别
内容
项目
考场 主考人 参加者 中者名称
日府、县 各省学政 童生(儒生) 生员(秀才) 三年之内两次
案首 - -
乡试(秋闱)
会试(春闱)
殿试
省城
京城贡院(礼部) 皇宫(宫殿)
朝廷特派官员
钦差大臣
皇帝
生员及监生
举人
贡士
举人
贡士
进士
子、卯、午、酉年八月, 乡试次年三月, 会试同年四月
科举制,即隋以后各封建王朝设科考 试选拔官吏的制度,由于分科取士而得名。 明清形成了完备的科举考试制度。
(科举制从隋朝大业元年(605年)开始实 行,到清朝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举行最后 一科进士考试为止,经历了一千三百多年.)
(二)科举制度的发展历程
1、科举制的创立:隋朝 (1)背景:魏晋以来选官注重门第,不利于选拔有真才实学的 人做官,为改变此弊端,隋朝创立了一种新的选官制度。 (2)创立:隋文帝开始用分科考试的方法选拔官员,隋炀帝时 正式设进士科,按考试成绩选拔人才,我国科举制度正式诞生。 2、科举制的完善:唐朝 完善措施:唐太宗时,扩充国学的规模,增加考试科目;武则 天时,大量增加科举取士的人数,首创武举和殿试;唐玄宗时, 诗赋成为进士科的考试内容。 3、科举制度的演变:明清时期实行八股取士,规定科举考试只 许在四书五经范围内命题,考生只能根据指定的观点答卷,不 准发挥自己的见解。 4、科举制度的废除:清朝光绪三十一年(1905)推行学校教育, 在我国封建社会延续了一千三百多年的科举制度被废除。
(三)与科举有关的内容
国子监 中国古代隋朝以后的中央官学,为中国
古代教育体系中的最高学府,又称国子学或国 子寺。在元、明、清三代国子监也是国家管理 教育的最高行政机关。
PPT高考语文必考知识点详解:古代文化常识礼仪制度 文化典籍

官职变动
斥:屏弃不用。
去:去职,被调离。
授:封给官职。
擢:[zhuó ]提拔、选拔。
左迁:降低官职调动。
退:⑴撤销或降低官职; ⑵自己辞职。
进:推荐、进朝做官
官职变动
九卿三公 卿和公都是官职名称。 据历史记载,西周时期周王朝及诸侯都有卿,
分上中下三级。 战国时期,不少国家沿用。上卿是当时最高的
官职。
九卿: 九卿之说始于秦汉,指的是太常、光禄
勋、卫尉、廷尉、太仆、大鸿胪、宗正、大 司农、少府九个官职。
三公: 周时以司马、司徒、司空为三公,西汉以丞相(大
司徒)、太尉(大司马)、御使大夫(大司空)为三公。 到东汉时,名称有所改变,指太尉、司徒、司马。 三公又叫"三司",共同负责军政事务。
诸子散文 《论语》、《老子》、《墨子》、 《孟子》、《庄子》、《荀子》、 《韩非子》。
元。
【会试】 明清两代每三年在京城举行的一次考试,因在春季举行,
故又称春闱。 考试由礼部主持,皇帝任命正、副总裁,各省的举人及
国子监监生皆可应考,录取三百名为贡士,第一名叫会元。
是科举制最高级别的考试,皇帝在殿廷上,对会试录取的 贡士亲自策问,以定甲第。实际上皇帝有时委派大臣主管殿试, 并不亲自策问。
而立:
30岁
不惑:
40岁
知命、知天命、半百、知非:
花甲、平头甲子, 耆:
古稀:
70岁。
耋:
70~80岁
耄:
80~90岁
期颐:
100岁
50岁 60岁
2.避讳 封建社会对君主和尊长的名字,避免直接说出和
写出,用改字、缺笔、空字,用同义词等方法加以回 避。
如“以俟观人风者得焉”“人风”即“民风”。
科举制.3pptx

二、科举制度
科举制度:是中国古代 特有的选官制度。它是 由国家设立科目,定期 举行统一考试,选拔官 吏。
科举制的诞生
隋文帝:分科考试 选拔官员 隋炀帝:设置进士科 —— 标志着科举制的诞生
从此,门第不高的读 书人可以凭才学做官 选拔官吏的权力从地方 集中到中央。
唐朝科举制的完善与哪些皇帝有关?
全国导游基础知识
中国古代历史文化常识
复习回顾: 一、姓氏称谓 1、年号是皇帝用以纪年而设置的称号,年号始于西汉 (D)即位之年的“建元”。 A、高祖 B、文帝 C、景帝 D、武帝 2、梁上好汉“智多星”“豹子头”“母夜叉”等。这些都是(C) 对人物外貌、能力或品行的概括。 A、名 B、表字 C、诨号 D、别号 3、下列对名、字、号的解释中,正确的是( ABCD ) A、名是一个人区别于其他人的称号 B、古人幼时取名供长辈呼唤 C、字是古人成年后取的别名,与名相表里,又叫“表字” D、韩愈字退之,“愈”和“退之”则意义相反。 E、号是古人在名和字以外的别名,一般为调侃、戏弄。
科 举 制 考中第一 名的称状元
武则天: 开殿试
设武举
唐玄宗:诗赋 成为进士科主 要的考试内容
武则天创殿试、武举
武举考试内容:
负重、骑射、步射、 马枪等技术
小结:
• 《儒林外史》第三回 写范进中举后,张乡 绅立即送贺仪银和房 屋,范的丈人胡屠户 也立时变了嘴脸吹捧 女婿“是天上的星 宿”,而范得了消息, 高兴得发了疯。说明 古代中举后便可升官 发财。
科举制使大批知识分子醉心于功名, 不愿从事冷静的学术研究和深入的思考, 不愿从事对国计民生有实用价值的科学技 术研究,一旦科考成功、金榜提名,就逐 渐沦为封建统治者附庸。
1905年9月2日,袁世凯、张之洞奏 请立停科举 。延续1300多年的科举制 废除了。
2020高考语文科举制度复习课件(共50张PPT)

天文地理
天文地理山川 纪 年岁时历法 古代节日习俗
姓字名讳
姓名字号 避讳 谦称和敬称
礼仪习俗
1.年龄称谓 2.五礼 3.位次
典籍文章 科举官职
文化典籍 古诗文集命名例谈
科举职官 九卿三公 官名
第 一部分古代的科举制 第二部分各种官制
第一部分科举制
科举制度以前的选官形式及弊端: 传说中的尧舜禹时期--“举贤任能”
科举
• 九品中正 魏晋南北朝史的选官制度。各州郡设中正官负责品评当地人物, 分为九品,依品授官。实际上以家世为重,形成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 族的门阀制度。
• 发展变革 隋朝以后各王朝设科考试、选拔官吏的制度,因分科取士,故 称科举。
• 凡举业的读书人,未通过第一级考试前通称“童生”。第一级考试叫院试, 考取的称为生员,俗称秀才,其中成绩好的享受国家的廪膳补助,称为廪 生。第二级考试叫乡试,每三年一次,秋季在各省城举行,凡本省秀才和 监生均可考试,考中者为举人,第一名称解元。第三级考试为会试,每三 年一次在京城举行,在乡试后一年的春天,各省举人可以参加,考中的称 贡士,第一名称会元。第四级考试为殿试,由皇帝主持,取中者统称进士, 殿试分三甲录取,第一甲取三名,依次称状元、榜眼、探花,合称三鼎甲。 科考名列第一为元。明清两代在乡试、会试、殿试中都得第一,连续考中 解元、会元、状元者称连中三元。
院试
乡试
桂榜
(秋闱)
会试(春 闱)
殿试
杏榜 金榜
考场
考官
考中学生
第一名 第二名 第三名
县 府
府、州
明:提学 官
清:各省 学政
童生
廪生、
案首
生员(俗称秀才)
(连三 个一)
天文地理山川 纪 年岁时历法 古代节日习俗
姓字名讳
姓名字号 避讳 谦称和敬称
礼仪习俗
1.年龄称谓 2.五礼 3.位次
典籍文章 科举官职
文化典籍 古诗文集命名例谈
科举职官 九卿三公 官名
第 一部分古代的科举制 第二部分各种官制
第一部分科举制
科举制度以前的选官形式及弊端: 传说中的尧舜禹时期--“举贤任能”
科举
• 九品中正 魏晋南北朝史的选官制度。各州郡设中正官负责品评当地人物, 分为九品,依品授官。实际上以家世为重,形成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 族的门阀制度。
• 发展变革 隋朝以后各王朝设科考试、选拔官吏的制度,因分科取士,故 称科举。
• 凡举业的读书人,未通过第一级考试前通称“童生”。第一级考试叫院试, 考取的称为生员,俗称秀才,其中成绩好的享受国家的廪膳补助,称为廪 生。第二级考试叫乡试,每三年一次,秋季在各省城举行,凡本省秀才和 监生均可考试,考中者为举人,第一名称解元。第三级考试为会试,每三 年一次在京城举行,在乡试后一年的春天,各省举人可以参加,考中的称 贡士,第一名称会元。第四级考试为殿试,由皇帝主持,取中者统称进士, 殿试分三甲录取,第一甲取三名,依次称状元、榜眼、探花,合称三鼎甲。 科考名列第一为元。明清两代在乡试、会试、殿试中都得第一,连续考中 解元、会元、状元者称连中三元。
院试
乡试
桂榜
(秋闱)
会试(春 闱)
殿试
杏榜 金榜
考场
考官
考中学生
第一名 第二名 第三名
县 府
府、州
明:提学 官
清:各省 学政
童生
廪生、
案首
生员(俗称秀才)
(连三 个一)
中国古代文学常识-科举制 年龄称谓

童生试乡试会试殿试
会试,是明清两代每三年在京城举行的一次考 试,因在春季举行,故又称春闱。考试由礼部主持, 皇帝任命正、副总裁,各省的举人及国子监监生皆 可应考,录取三百名为贡士,第一名叫会元。
童生试乡试会试殿试
殿试,是皇帝主试的考试,考策问。 参加殿试的是贡士,取中后统称为进士。 殿试分三甲录取。第一甲赐进士及第,第 二甲赐进士出身,第三甲赐同进士出身。 第一甲录取三名,第一名俗称状元,第二 名俗称榜眼,第三名俗称探花,合称为三 鼎甲。第二甲第一名俗称传胪。
不满周岁——襁褓; 2~3岁——孩提; 女孩7岁——髫年; 男孩8岁——龆年; 幼年泛称——总角; 10岁以下——黄口;
13~15岁——舞勺之年; 15~20岁——舞象之年; 12岁(女)——金钗之年; 13岁(女)——豆蔻年华, 15岁(女)——及笄之年;
16岁(女)——破瓜年华、碧玉年华; 20岁(女)——桃李年华; 24岁(女)花信年华; 至出嫁—— 梅之年; 至30岁(女)——半老徐娘; 20岁(男)——弱冠; 30岁(男)——而立之年; 40岁(男)——不惑之年、强壮之年; 50岁——年逾半百、知非之年、知命之年(知天命)、艾服 之年、大衍之年;
《左忠毅公逸事》“及试,吏呼名至史公”,这里就是指 童生试,在这次考试中左光斗录取史可法为生员(秀才),当 时史可法二十岁。《促织》“邑有成名者,操童子业”,“操 童子业”是说正在准备参加童生试。
童生试乡试会试殿试
乡试,是明清两代每三年在各省省城(包括京 城)举行的一次考试,因在秋八月举行,故又称秋 闱(闱,考场)。主考官由皇帝委派。考后发布正、 副榜,正榜所取的叫举人,第一名叫解(jiè)元, 第二名至第十名称“亚元”。
在中国,科举制从隋朝(一说唐朝)开始实行,直至清光绪卅一年(1905年) 举行最后一科进士考试为止(世界上最后一届科举考试结束于1919年的越南阮 朝),经历一千三百余年,成为世界延续时间最长的选拔人才的办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童生试乡试会试殿试
会试,是明清两代每三年在京城举行的一次考 试,因在春季举行,故又称春闱。考试由礼部主持, 皇帝任命正、副总裁,各省的举人及国子监监生皆 可应考,录取三百名为贡士,第一名叫会元。
大家学习辛苦了,还是要坚持
继续保持安静
童生试乡试会试殿试
殿试,是皇帝主试的考试,考策问。 参加殿试的是贡士,取中后统称为进士。 殿试分三甲录取。第一甲赐进士及第,第 二甲赐进士出身,第三甲赐同进士出身。 第一甲录取三名,第一名俗称状元,第二 名俗称榜眼,第三名俗称探花,合称为三 鼎甲。第二甲第一名俗称传胪。
不满周岁——襁褓; 2~3岁——孩提; 女孩7岁——髫年; 男孩8岁——龆年; 幼年泛称——总角; 10岁以下——黄口;
13~15岁——舞勺之年; 15~20岁——舞象之年; 12岁(女)——金钗之年; 13岁(女)——豆蔻年华, 15岁(女)——及笄之年;
16岁(女)——破瓜年华、碧玉年华; 20岁(女)——桃李年华; 24岁(女)花信年华; 至出嫁—— 梅之年; 至30岁(女)——半老徐娘; 20岁(男)——弱冠; 30岁(男)——而立之年; 40岁(男)——不惑之年、强壮之年; 50岁——年逾半百、知非之年、知命之年(知天命)、艾服 之年、大衍之年;
会元
殿试
殿试录取
分为 三甲
由 皇帝 在
第一甲
第二甲
皇宫主持
参加者: 贡士
赐进士及第
前三名
赐进士出身
第 一
第一名
状元
三鼎甲 第三名
第二名
探花
直接授予官职
榜眼
名 传胪
进行翰林院考试, 学习三年后授官
第三甲 赐同进士出身
P.S.我们梳理完了 就行,王尼玛能不 能考上就不是我们 要管的了~
Part2.中国古代年龄称谓
童生试
县
府院
试
试试
参加者:童生
院试合格,录取入学
乡试(秋闱)
合格者:生员(秀才)
皇帝 委派考官
成绩最好:廪生 其次:增生 新入学:附生
参加者:生员、监生
考后发榜
正榜
副榜
入围正榜
举人
第一名: 第二至第十名:
解元
亚元
会试(春闱)
礼 部主持 参加者: 举人、国子监监生
会试通过
录 取 三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名
贡士 第 一 名
在中国,科举制从隋朝(一说唐朝)开始实行,直至清光绪卅一年(1905年) 举行最后一科进士考试为止(世界上最后一届科举考试结束于1919年的越南阮 朝),经历一千三百余年,成为世界延续时间最长的选拔人才的办法。
科举的具体流程
以清朝为例,清人为了取得参加正式科举考试的资格,先要参 加童试,参加童试的人称为童生,录取“入学”后称为生员(清代 有府学、州学和县学)。生员“入学”后即受教官(教授、学正、 教谕、训导)的管教。清初生员尚在学宫肄业(有月课和季考,后 来变成有名无实了),又称为生,俗生员分为三种:成绩最好的是 廪生,有一定名额,由公家发给粮食;其次是增生,也有一定名额; 新“入学”的称为附生。称秀才。这是“功名”的起点。
《左忠毅公逸事》“及试,吏呼名至史公”,这里就是指 童生试,在这次考试中左光斗录取史可法为生员(秀才), 当时史可法二十岁。《促织》“邑有成名者,操童子业”, “操童子业”是说正在准备参加童生试。
童生试乡试会试殿试
乡试,是明清两代每三年在各省省城(包括京 城)举行的一次考试,因在秋八月举行,故又称秋 闱(闱,考场)。主考官由皇帝委派。考后发布正、 副榜,正榜所取的叫举人,第一名叫解(jiè)元, 第二名至第十名称“亚元”。
每年由学政考试,按成绩等第依次升降。正式的科举考试分为 三级:乡试,会试,殿试。
童生试乡试会试殿试
童生试,也叫“童试”。明代由提学官主持、清代由各省 学政主持的地方科举考试,包括县试、府试和院试三个阶段, 院试合格后取得生员(秀才)资格,方能进入府、州、县学 学习,所以又叫入学考试。应试者不分年龄大小都称童生。
60岁——花甲、平头甲子、耳顺之年、杖乡之年;
70岁——古稀、杖国之年、致事之年、致政之年; 80岁——杖朝之年; 80~90岁——耄耋之年; 90岁——鲐背之年; 100岁——期颐。
中国古代文学常识科举制 年龄称谓 PPT
Part1. 中国古代科举制度
科举制,又称科举、科举制度,是中国古代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制度。由于 采用分科取士的办法,所以叫做科举。
科举制改善了之前的用人制度,彻底打破血缘世袭关系和世族的垄断;“朝 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部分社会中下层有能力的读书人进入社会上层,获得 施展才智的机会。但后期从内容到形式严重束缚了应考者,使许多人不讲求实际 学问,束缚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