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解剖学(肌肉)

合集下载

运动解剖21块肌肉总结

运动解剖21块肌肉总结

运动解剖21块肌肉总结1. 引言人体的肌肉是人体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

了解肌肉的解剖结构和功能对于理解人体的运动机制至关重要。

本文总结了人体中涉及运动的21块重要肌肉,并对其解剖结构和功能进行了简要介绍。

2. 上肢肌肉2.1 肱二头肌(Biceps Brachii)•解剖结构:位于上臂前侧,由短头和长头组成。

•功能:主要用于屈臂和旋前臂。

2.2 肩胛提肌(Trapezius)•解剖结构:位于背部上部,形状呈三角形。

•功能:可以抬肩、耸肩和伸展颈部。

2.3 肩臂三角肌(Deltoid)•解剖结构:覆盖肩关节,呈三角形。

•功能:协调肩关节的屈伸、外旋和内旋。

2.4 肱肌群(Brachialis)•解剖结构:位于肱二头肌下方。

•功能:用于屈肘。

2.5 肩胛下肌(Rhomboids)•解剖结构:位于背部中上部,形状呈菱形。

•功能:可协助收缩肩胛骨。

2.6 肩胛下颈三角肌(Levator Scapulae)•解剖结构:位于颈部后侧。

•功能:可协助向上抬肩胛骨。

2.7 肱桡肌群(Brachioradialis)•解剖结构:位于前臂外侧。

•功能:可协助屈伸肘关节。

3. 下肢肌肉3.1 股四头肌(Quadriceps Femoris)•解剖结构:位于大腿前侧。

•功能:用于伸展膝关节。

3.2 腓肠肌(Gastrocnemius)•解剖结构:位于小腿后侧。

•功能:主要用于屈踝和背屈足。

3.3 臀大肌(Gluteus Maximus)•解剖结构:位于臀部。

•功能:是屈髋和外展大腿的主要肌肉。

3.4 腿后肌群(Hamstrings)•解剖结构:包括股二头肌、半膜悍肌和半腱肌。

•功能:主要用于弯曲膝关节和伸直髋关节。

3.5 腿前肌群(Anterior Compartment Muscles)•解剖结构:包括股直肌、胫前肌和长踝肌。

•功能:协助背屈踝关节和屈膝关节。

3.6 深层肌群(Deep Compartment Muscles)•解剖结构:主要包括腓骨长肌和胫骨后肌。

运动解剖学肌肉

运动解剖学肌肉

人生哪能多如意,万事只求半称心
原文是“人生哪能多如意,万事只求半称心,浊酒一杯无悲喜,半醉半醒方为真。


人生哪能多如意,万事只求半称心出自杭州灵隐寺内的一副对联,其作者不详。

该诗句的意思是也就是人生没有百分之百的圆满,总会留下无尽的遗憾。

万事只求“半称心”,少一些盲目多一点自醒,才能更坦然地面对人生。

“半称心”是在告诫人们世间没有完美之事,不圆满才是真正的圆满,奉劝世人要从容、豁达,乐天知命、为而不争。

这是一种生活态度,一种人生智慧。

眼界放宽,心平气和地追求“半称心”的生活。

人生不存在十全十美,有遗憾才显出生活本色。

但有心者特意游遍杭州灵隐寺,也无法找到对这副对联,可能是以讹传讹吧,“假作真时真亦假,假传多了也变成真的。

不管是真是假,这句话确实富有很大的哲理。

运动解剖学(肌学) ppt课件

运动解剖学(肌学)  ppt课件

PPT课件
4
(二)肌的配布
多配布在关节的周围,与关节的运动轴有关。 旋拮抗肌:在同一运ຫໍສະໝຸດ 轴的两侧作用相反的肌。前 园
协同肌:在运动轴的同一侧作用相同的肌。

PPT课件
协 同 肌
旋 前 方 肌
5
(三)肌的作用方式 1.静力工作 仅维持一定的肌张力,并不引起明显的动作。 2.动力工作 产生明显的收缩和舒张,使机体完成随意运动。 三、肌的辅助装置 位于肌的周围,具有保护肌和辅助肌活动的作用,有以下几种:
神经支配:副神经
(二)背阔肌
位置:背下半部及胸后外侧
作用:使肱骨内收、旋内和后伸。 上肢上举被固定时,可引体向上
神经支配:胸神经
背阔肌
胸腰筋膜:
PPT课件
肩胛提肌 菱形肌
胸腰
13
肩胛提肌:
起止:上位颈椎横突 作用:上提肩胛骨 神经支配:肩胛背神经
肩胛骨上角
菱形肌:
起止:下位颈椎、上位胸椎棘突 作用:上提、内牵肩胛骨 神经支配:肩胛背神经
前、中斜角肌于第1肋之 间的空隙,有锁骨下动 脉和臂丛通过。
头长肌 颈长肌
2、内侧群
前斜角肌 中斜角肌 后斜角肌
PPT课件
12
第四节 一、背肌 (一) 斜方肌
位置:项部和背上部浅层
躯干肌
斜方肌
作用:使肩胛骨向脊柱靠拢;上部肌 束可上提肩胛骨;下部肌束使肩胛骨 下降。如果肩胛骨固定,一侧肌收缩 使颈向同侧屈、脸转向对侧,两侧同 时收缩可使头后仰。
18
四、腹肌
腹股沟韧带:腹外斜肌腱膜下缘卷曲增厚连于髂
(一)前外侧群
前上嵴与耻骨结节之间。
1、腹外斜肌
皮下环:在耻骨结节外上方,腹外斜肌腱膜形成

运动解剖学(肌学)

运动解剖学(肌学)
心肌能够通过收缩,推动血液在心脏和血管 中流动。
平滑肌的特点与功能
特点
平滑肌广泛分布于人体内脏器 官,如消化道、呼吸道、泌尿
生殖系统等。
自主控制
平滑肌能够自主地收缩和舒张 ,控制管道器官的口径和物质 流动。
适应性
平滑肌能够根据环境变化调整 自身的收缩状态,维持器官的 正常功能。
保护作用
平滑肌的收缩和舒张能够保护 器官免受外界压力和损伤。
持续学习与更新
肌学是一门不断发展的学科,需要保 持持续学习的态度,关注最新研究进 展。
肌学在运动实践中的应用前景
提高运动表现
通过了解肌肉的生理特点和运动规律, 可以制定更有效的训练计划,提高运动
表现。
个性化训练指导
根据个体肌肉的特点和需求,可以制 定个性化的训练指导,提高训练效果。
预防运动损伤
了解肌肉的起止点和功能,有助于预 防运动中的肌肉拉伤和其它损伤。
05
运动与肌肉
运动对肌肉的影响
肌肉生长与发育
运动刺激肌肉生长,促进肌肉纤 维增粗,提高肌肉力量和耐力。
肌肉适应性
长期规律的运动可以增强肌肉的适 应能力,使其更好地应对各种运动 负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肌肉功能改善
运动能够提高肌肉的收缩速度、力 量和耐力,改善肌肉的工作效率。
肌肉损伤与恢复
肌肉拉伤
运动中由于肌肉过度伸展或突然强烈收缩导致肌 肉纤维撕裂,引起疼痛和肿胀。
同时维持身体的姿势和平衡。
骨骼肌的协作与运动
协作
人体在进行各种运动时,需要多块骨骼肌协同工作,共同完成某一动作。
运动类型
骨骼肌的运动类型包括等张收缩、等长收缩和等动收缩等。等张收缩是指肌肉收缩时张力 不变,而长度缩短或延长;等长收缩是指肌肉收缩时张力增加,但长度不变;等动收缩是 指肌肉收缩时长度不断变化,而张力始终保持不变。

解剖学基础第四章《运动系统—肌肉》PPT课件

解剖学基础第四章《运动系统—肌肉》PPT课件

(一)背肌
1.斜方肌
斜方肌
背阔肌
呈三角形,位于项部和 背部浅层,使肩胛骨向 脊柱靠拢;上部肌束可 上提肩胛骨;下部肌束 使肩胛骨下降
瘫痪时,产生“塌肩”
2.背阔肌
斜方肌
背阔肌
面积最大的扁肌,呈三角形,使肱骨内收、旋内和后伸 当上肢上举被固定时,可引体向上
3.竖脊肌 :纵列于躯干的背面,脊柱两侧的沟内
竖 脊 肌
维持身体直立,使脊柱后伸和头后仰
`
(二)胸肌
包括:胸大肌、胸小肌、前锯肌 ,肋间外肌,肋间内肌
胸小肌
胸大肌
前锯肌 肋间肌
(1)胸大肌
起于锁骨内侧半、胸骨和上 6 位肋软骨,止于肱骨的大结 节嵴,使肩关节内收、旋内和屈,也可提躯干和提肋助呼吸






作用:使肩关节内收、旋内和前屈
(2)胸小肌
(三)肌的起止点、配布及作用
固定骨上的附着点--- 起点(定点) 拮抗肌 --------作用相反的肌 协同肌 --------功能相同的肌
移动骨上的附着点--- 止点(动点)
肌的命名法
形状:斜方肌,三角肌 位置:冈上肌,骨间肌 形态结构和部位:肱三头肌 大小和位置:腰大肌 起止点:胸锁乳突肌,胸骨舌骨肌 作用:旋后肌,大收肌 位置和方向:腹外斜肌,腹横肌
(四)肌的辅助结构
1.筋膜—浅筋膜和深筋膜
股骨
皮肤 浅筋膜
深筋膜
浅筋膜又称皮下筋膜,由疏松结缔组织构成,内有血管、神经走行
深筋膜(固有筋膜)
肌间隔
由致密结缔组织构成,形成肌间隔、腺体被膜和血管神经鞘
2.滑膜囊:多位于关节周围的肌腱和骨面之间
关节面 (关节软骨)

大一运动解剖学知识点笔记整理

大一运动解剖学知识点笔记整理

大一运动解剖学知识点笔记整理运动解剖学是运动科学的重要基础学科之一,它主要研究人体结构与运动之间的关系。

对于学习运动解剖学,我们需要掌握一些基本的知识点。

本文将对一些重要的运动解剖学知识点进行整理和总结。

肌肉系统肌肉是人体最重要的运动器官之一。

肌肉的主要功能是产生力量,使得骨骼运动。

在解剖学中,肌肉可以分为骨骼肌、平滑肌和心肌。

1. 骨骼肌:骨骼肌附着于骨骼,通过收缩产生力量。

骨骼肌可以分为肌肉腹、肌肉腱、肌肉腱膜等部分。

2. 平滑肌:平滑肌分布在人体的内脏器官,如胃肠道、血管等。

它的收缩是自主神经系统的调节下进行的,无意识地完成各种功能活动。

3. 心肌:心肌是组成心脏的肌肉组织,它具有自主的兴奋和传导功能,保持了心脏的正常节律和收缩。

骨骼系统骨骼是人体的支撑系统,也是运动的基础。

骨骼系统主要包括骨骼和关节。

1. 骨骼:人体骨骼由206块骨头组成,可分为躯干骨、四肢骨和头颅骨等部分。

骨骼的主要功能是支撑和保护内脏器官,同时也是肌肉的附着点。

2. 关节:关节是连接骨头的结构,主要通过韧带和滑膜进行固定和润滑。

常见的关节类型有球突关节、鞍状关节、滑动关节等。

运动机能人体的运动是通过神经系统的调控,涉及各种运动机能的协调。

主要的运动机能有力量、耐力、柔韧性和协调性。

1. 力量:力量是肌肉产生的最基本的机能。

它可以分为爆发力和持久力,分别指肌肉瞬间爆发的能力和持续运动的能力。

2. 耐力:耐力指的是肌肉持续工作的能力。

它可以分为心肺耐力和肌肉耐力,分别指心脏和肺部的耐力以及肌肉对疲劳释放的能力。

3. 柔韧性:柔韧性是肌肉和关节组织的可伸展性和可弯曲范围。

柔韧性良好可以减少运动损伤的发生。

4. 协调性:协调性是指身体各部位动作的协调性和准确性。

协调性良好可以提高运动技巧和运动表现。

运动姿势运动姿势是指身体在运动中的位置和形态。

正确的运动姿势可以有效地提高运动效果,减少受伤风险。

对于不同的运动项目,要求的姿势也有所不同。

运动解剖学肌学

运动解剖学肌学

27
(二)后群 肱三头肌: 伸肘关节,长头尚可使上臂后伸和内收。
外侧头
长头 肱三头肌
28
三、前臂肌 (一)前群
旋前圆肌
肱桡肌
桡侧腕屈肌
掌长肌 尺侧腕屈肌 指浅屈肌
第一层
第二层
29
指深屈肌
拇长屈肌
旋前方肌
第三层
第四层
30
(二)后群
桡侧腕长伸肌 桡侧腕短伸肌 旋后肌
指伸肌
尺侧腕伸肌 小指伸肌 拇长伸肌 示指伸肌 拇长展肌
2、腹内斜肌
3、腹横肌 在腹内斜肌深面
在腹外斜肌深面 腹内斜肌和腹横肌共同形成腹股沟镰、提睾肌。
腹 内 斜 肌 腹 股 沟 镰
腹 横 肌
20
4、腹直肌 位腹前壁正中线的两旁
腹 直 肌 腱划 腰方肌
(二)腹后群 腰方肌 位腹后壁,脊柱两侧。 起止: 髂嵴→第12肋、1~4腰椎横突 作用: 降第12肋、侧屈脊柱。
胸腰 背阔肌
胸腰筋膜:
13
肩胛提肌:
起止:上位颈椎横突 肩胛骨上角
作用:上提肩胛骨
神经支配:肩胛背神经
菱形肌:
起止:下位颈椎、上位胸椎棘突 肩胛骨内侧缘
作用:上提、内牵肩胛骨
神经支配:肩胛背神经
14
(三)竖脊肌
位置: 纵列于躯干的背面, 脊柱两侧的沟内。
头半棘肌 头夹肌
作用:使脊柱后伸和仰头。
竖脊肌
10
下颌舌骨肌
下 颌 舌 骨 肌
二腹肌 茎突舌骨肌 颏舌骨肌
胸骨舌骨肌
肩胛舌骨肌 甲状舌骨肌 胸骨甲状肌
11
三、颈深肌群 1、外侧群 前、中、后斜角肌 斜角肌间隙: 前、中斜角肌于第1肋之 间的空隙,有锁骨下动 脉和臂丛通过。 2、内侧群

运动解剖学(肌肉)医学PPT课件

运动解剖学(肌肉)医学PPT课件

06
肌肉损伤与修复
常见肌肉损伤类型及原因
肌肉拉伤
由于过度拉伸或急剧收缩导致肌 肉或肌腱损伤,常见于运动过程
中。
肌肉挫伤
由钝性外力作用于肌肉导致的闭合 性损伤,常见于撞击、跌倒等情况。
肌肉撕裂
肌肉纤维部分或完全断裂,通常由 强烈外力引起,如运动中的猛烈撞 击。
肌肉损伤修复过程与机制
01
02
03
急性期
损伤后立即发生,包括止 血、炎症和肿胀等反应。
修复期
损伤后几天至几周内,主 要涉及再生和修复过程, 包括血管生成、纤维母细 胞增殖和胶原合成。
重塑期
损伤后数周至数月内,通 过改建和重塑使受损组织 恢复结构和功能。
运动在肌肉损伤修复中的作用
促进血液循环
运动可以增加局部血液流量,有 助于清除坏死组织和炎症介质, 同时提供修复所需的营养和氧气。
04
平滑肌结构与功能
平滑肌细胞形态与分布
形态
长梭形,无横纹,细胞核位于细胞中央
分布
内脏器官壁内,如血管、胃肠道、支气管 等
特点
细胞间连接少,收缩时细胞长度缩短,宽 度增加
平滑肌收缩机制及调节
01 收缩机制
依赖于肌浆网内Ca2+的释放和 细胞外Ca2+的内流
02 调节方式
神经调节、体液调节和自身调 节
02 03
横桥摆动
横桥是一种能与肌动蛋白结合的蛋白质结构,具有ATP酶活性。在肌肉 收缩过程中,横桥与肌动蛋白结合并摆动,将能量转化为机械能,使肌 肉缩短。
肌肉舒张
当刺激停止时,钙离子被重新摄入到肌浆网中,肌钙蛋白与钙离子分离, 原肌球蛋白恢复原位,横桥与肌动蛋白分离并恢复到原来的位置,肌肉 舒张。

《运动解剖学》最详细的肌肉起止点附图片,值得收藏!

《运动解剖学》最详细的肌肉起止点附图片,值得收藏!

《运动解剖学》最详细的肌肉起止点附图片,值得收藏!人体的肌肉按部位可分为躯干肌、头肌、上肢肌、下肢肌。

●颈肌颈肌分浅层、中层、深层三群。

颈浅层肌群包括颈部皮下最浅层的颈阔肌和两侧的胸锁乳突肌。

(此文为私人教练陶云俊编辑整理)胸锁乳突肌部位:颈部两侧的浅层皮下,呈扁条柱状,从胸廓前正中部斜向后外上,转头时清晰可见。

起点:胸骨柄和锁骨胸骨端。

止点:颞骨乳突。

功能:下固定时,一侧收缩,使头向同侧屈,并转向对侧;两侧收缩时,使颈段脊柱屈,并根据肌拉力线经过寰枕关节额状轴的前方或后方,决定头屈或伸。

上固定时,可上提胸廓,辅助吸气。

采用“仰卧负重颈屈伸”和“直立负重颈屈伸”等练习可发展该肌力量。

背肌是位于躯干后面的肌群。

肌的数目众多,分层排列,可分为浅、深两群。

浅层主要为阔肌,如斜方肌、背阔肌、肩胛提肌和菱形肌等,它们起自脊椎的不同部位,止于上肢带骨或肱骨。

深层位于棘突两侧的脊柱沟内,可分为数层。

浅层有夹肌,主要是长的竖脊肌;深层为节段性比较明显的肌群,能运动相邻的椎骨,也能加强椎骨间的连结。

斜方肌斜方肌位于项部和背上部皮下,一侧呈三角形扁肌,左右两侧相合构成斜方形。

起自枕外隆凸、项韧带、第7颈椎棘突,全部胸椎棘突及棘上韧带。

上部纤维止于止于锁骨外侧段1/3、中部纤维止于肩峰和肩胛冈上缘外侧、下部纤维止于肩胛冈上缘。

近固定收缩时,上部纤维的拉力朝向内上方,其旋转分力使肩胛骨上提、后缩、上回旋;中部纤维的拉力水平向内,使肩胛骨后缩;下部纤维的拉力朝向内下方,其旋转分力使肩胛骨下降、后缩、上回旋。

三部纤维同时收缩,使肩胛骨后缩和上回旋。

远固定时,单侧收缩使头和脊柱向同侧屈和向对侧回旋;双侧同时收缩,使头和脊柱伸直。

背阔肌部位:位于腰背部和胸部后外侧皮下,呈扇形,为全身最大的扁阔肌,该肌上内侧部被斜方肌遮盖,肌束呈放射状排列,由内下斜向外上方集中。

起点:借腱膜起于第7~12胸椎及全部腰椎棘突,骶正中嵴,髂嵴后部和第11~12肋外面,纤维向外上前方集中。

运动解剖学(肌肉)医学-2022年学习资料

运动解剖学(肌肉)医学-2022年学习资料

2.滑液囊-纤维层(腱纤维鞘)-3.腱鞘-滑膜层(腱滑膜鞘)-肌腱-指骨-7
第二节-头肌-额腹-帽状腱膜-一、面肌-一颅顶肌-枕腹-枕额肌-眼轮匝肌-二眼轮匝肌-口轮匝肌-三口周围肌 口轮匝肌、颊肌-四鼻肌
二、咀嚼肌-咬肌、颞肌、翼外肌和翼内肌-均配布于下颌关节周围,参加咀嚼运动。-颢肌
第三节-颈肌-依其位置分:颈浅肌群、舌骨上、下肌群和颈深肌群。-一、颈浅肌与外侧肌-1、颈阔肌-2、胸锁乳 肌-位置:斜列于颈部两侧-下领舌骨肌-作用:一侧肌收缩使头-其深面是-向同侧倾斜,脸-茎突舌骨肌-颇舌骨肌 转向对侧:两侧-收缩可使头后仰。-甲状舌骨肌-二腹肌-肩胛舌骨肌-二、颈前肌-一舌骨上、下肌群-胸骨舌骨肌 胸骨甲状肌
弓状线以上-弓状线以下
2.腹股沟管腹前外侧壁下部肌和腱之间一潜在裂隙。-位置:位于腹股沟韧带内侧半上方,长约45Cm。-构造:两 四壁。-外口:腹股沟管浅环。-内口:腹股沟管深环。-前壁:腹外斜肌腱膜及腹内斜肌-后壁:腹横筋膜和腹股沟镰 -上壁:腹内斜肌和腹横肌的弓状下缘。-下壁:腹股沟韧带。-通过结构:男性一精索。女性一子宫圆韧带-24
二、臂肌-一)前群-1、肱二头肌:-屈肘并协助屈肩;前臂旋前时,使其旋后。-2、喙肱肌:-协助上臂前屈和内 -3、肱肌:-屈肘关节
二后群-肱三头肌:伸肘关节,长头尚可使上臂后伸和内收。-外侧头-28
三、前臂肌-一前群-旋前圆肌-肱桡肌-桡侧腕屈肌-掌长肌-尺侧腕屈肌-指浅屈肌-第一层-第二层
三、膈-位胸腹腔脉裂孔:第12胸椎高度,-主动脉和胸 管通过。-食管裂孔-食管裂孔:第10胸椎高度,-食管和迷走神经通过。-腔静脉孔:第8胸椎水-平,通过下腔静 。-作用:主要的呼吸肌。与腹肌同时收-缩,增加腹压,协助排便,分娩-膈脚

运动解剖学名词解释

运动解剖学名词解释

运动解剖学名词解释
运动解剖学名词解释
1. 肌肉:肌肉是由肌肉纤维和其他细胞组成的有弹性结构,这些组织负责运动活动。

它们是机体的支撑,移动和控制。

2. 骨骼:骨骼是由骨质和韧带构成的机器,它们支撑机体的外形,保护机体的内部组织,并为机体提供机械性的支撑和运动能力。

3. 联合:联合是指由骨骼、软骨、韧带、肌腱等组织结构组成的部位,它们使骨骼可以相对移动并保持伸缩性和可塑性。

4. 肌腱:肌腱是由肌腱纤维和胶原蛋白组成的结构,它们连接肌肉和骨骼,为运动提供支撑和控制。

5. 软骨:软骨是由软骨细胞和纤维构成的结构,它们可以增加联合的弹性,缓冲联合的压力和提供额外的保护。

6. 关节:关节是指连接骨骼的部位,它们使骨骼可以相对移动,允许机体的运动。

7. 肌肉收缩:肌肉收缩是指肌肉细胞的反射性收缩,它们提供力量和支持,使机体的运动更有效。

8. 肌肉松弛:肌肉松弛是指肌肉细胞的反射性松弛,它们使肌肉可以恢复原来的形状,并为肌肉收缩和其他运动活动提供准备。

大一运动解剖学知识点总结

大一运动解剖学知识点总结

大一运动解剖学知识点总结一、肌肉系统1. 骨骼肌:由长肌纤维组成,具有可收缩和可伸缩的特点。

它们通过肌腱与骨骼相连,用于产生力和控制身体的运动。

2. 平滑肌:位于内脏器官中,如消化道、血管和呼吸道等。

它的收缩是无意识的,用于维持内脏器官的功能。

3. 心肌:只存在于心脏中,具有搏动和自律性的特点。

心肌的收缩使得心脏能够泵血。

二、骨骼系统1. 骨骼:构成人体骨架的框架,提供支持和保护内脏器官的功能。

2. 关节:连接骨骼的部分,可分为固定关节和可动关节。

可动关节允许人体进行各种运动。

三、神经系统1. 中枢神经系统:由大脑和脊髓组成,负责接收、处理和发送信息。

它是人体各种运动的控制中心。

2. 周围神经系统:包括脑神经和脊神经,将信息传递到身体的不同部分。

四、呼吸系统1. 肺部:呼吸系统的核心器官,负责吸入空气,并将氧气输送到血液中,同时排出二氧化碳。

2. 支气管和气管:将空气输送到肺部,并将二氧化碳从肺部排出。

五、循环系统1. 心脏:位于胸腔中,是循环系统的中心,负责将血液泵送到全身各个部分。

2. 血管:分为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

动脉将氧气和营养物质输送到组织,静脉将二氧化碳和代谢废物带回到心脏。

六、消化系统1. 口腔和食管:负责摄入和咀嚼食物,食物通过食管进入胃部。

2. 胃和肠道:将食物进行消化,并吸收营养物质到血液中。

七、泌尿系统1. 肾脏:位于腰部,负责过滤血液中的废物和多余液体,产生尿液。

2. 膀胱:储存尿液,通过膀胱壁的收缩将尿液排出体外。

八、运动学1. 运动规律:描述物体在运动过程中,包括速度、加速度和运动轨迹等方面的变化规律。

2. 力学:研究物体受力和力的作用下的运动。

九、运动生理学1. 肌肉收缩:描述肌肉在运动中的收缩过程,包括神经冲动、横纹肌纤维的滑动和肌纤维的收缩等。

2. 能量代谢:描述人体在进行运动时所消耗的能量,以及能量的来源和利用方式。

十、运动康复1. 运动损伤:描述运动中可能出现的损伤类型,如肌肉拉伤、韧带撕裂等,并介绍相应的康复方法。

运动解剖学的主要研究内容

运动解剖学的主要研究内容

运动解剖学的主要研究内容运动解剖学是研究人体运动的结构和功能的科学。

它主要关注人体在运动过程中骨骼、肌肉、关节、神经等组织结构的变化和相互作用。

通过研究运动解剖学,可以更好地理解人体运动的机制,为运动训练、康复治疗和运动技能提高提供科学依据。

运动解剖学的主要研究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肌肉结构与功能: 运动解剖学研究肌肉的类型、形态、组织结构和功能。

肌肉是人体运动的主要驱动力,通过收缩产生力量,使骨骼运动。

通过研究肌肉的结构与功能,可以了解肌肉在不同运动中的作用和调节机制。

2.骨骼结构与运动: 运动解剖学研究人体骨骼的解剖结构和运动特点。

骨骼是人体支撑和保护内脏器官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肌肉的运动杠杆。

研究骨骼结构与运动可以揭示骨骼在不同运动中的作用和适应性。

3.关节结构与功能: 运动解剖学研究关节的解剖结构和运动特点。

关节是连接骨骼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关节的灵活运动实现人体各种复杂动作。

研究关节结构与功能可以揭示关节在不同运动中的作用和稳定性。

4.神经控制与运动: 运动解剖学研究神经系统在运动中的作用和调节机制。

神经系统通过传递信号控制肌肉的收缩和松弛,从而实现人体各种运动。

研究神经控制与运动可以揭示神经系统在不同运动中的作用和调节过程。

5.运动损伤与康复: 运动解剖学研究运动损伤的发生机制和康复过程。

运动过程中,由于各种原因可能会导致肌肉、骨骼、关节等结构受到损伤。

通过研究运动损伤与康复,可以了解损伤的类型、程度和康复的方法,为运动训练和康复治疗提供指导。

6.运动技能与表现: 运动解剖学研究运动技能的形成和表现。

不同运动技能需要特定的肌肉协调和运动模式,研究运动技能与表现可以揭示运动技能的训练原则和提高方法。

运动解剖学是研究人体运动的结构和功能的科学,主要关注肌肉、骨骼、关节、神经等组织结构在运动中的作用和相互关系。

通过研究运动解剖学,可以更好地理解人体运动的机制,为运动训练、康复治疗和运动技能提高提供科学依据。

《运动解剖学》一、肌肉总论

《运动解剖学》一、肌肉总论
第二章 运动系统
第二节 肌 肉
一、肌肉总论
根据构造不同可分为平滑肌、心肌和骨 骼肌。
平滑肌主要分布于内脏的中空器官及血 管壁,舒缩缓慢而持久;
心肌为构成心壁的主要部分; 运动系统的肌肉附着于骨,故又名骨骼
肌。
骨骼肌是运动系统的动力部分,多数附 着于骨骼,少数附着于皮肤者,称为皮 肌。在人体内分布极为广泛,有600多块, 约占体重的40%。
肱三头肌
命名:
形状:斜方肌,三角肌 位置:冈上肌,骨间肌 形态结构和部位:肱三头肌 大小和位置:腰大肌 起点:胸锁乳突肌,胸骨舌骨
肌 作用:旋后肌,大收肌 位置和肌的方向:腹外斜肌,
腹横肌
命名:
形状:斜方肌,三角肌 位置:冈上肌,骨间肌 形态结构和部位:肱三头肌 大小和位置:腰大肌 起点:胸锁乳突肌,胸骨舌骨
肱三头肌
Image 和舒张是怎
样配合的?
肱二头肌
肱三头肌
观察结果
No 收缩
舒张
Im舒a张ge收缩
(七)影响肌肉力量发挥的解剖学因素
1、肌肉生理横断面: 横切一块肌肉所有肌纤维的断面总和, 生理横断面面积=横切所有肌纤维线段的
总和 X 肌肉平均厚度 与肌肉的绝对力量成正比。 2、肌肉的初长度:
肌肉在收缩之前的长度,称为肌肉的 初长度。
(1)肌腹:肌纤维、大、小肌束、 (2)肌腱:胶原纤维 (3)血管和神经
2、肌肉的微细结构
肌腹: 肌纤维--小 肌束--大肌束
肌纤维: 肌细胞 (多核)--肌原 纤维
肌原纤维和肌小节
每个肌细胞含有数百至数 千条与肌纤维长轴平行排 列的肌原纤维。直径约12微米,纵贯肌细胞全长。
肌内膜-肌束膜-肌外膜 肌小节:两条Z线之间的

《运动解剖学》一、肌肉总论

《运动解剖学》一、肌肉总论
肌 作用:旋后肌,大收肌 位置和肌的方向:腹外斜肌,
腹横肌
命名:
形状:斜方肌,三角肌 位置:冈上肌,骨间肌 形态结构和部位:肱三
头肌 大小和位置:腰大肌 起点:胸锁乳突肌,胸骨
舌骨肌 作用:旋后肌,大收肌 位置和肌的方向:腹外
斜肌,腹横肌
(四)肌肉的物理特性
1. 伸展性 肌肉在外力的作用下,能可被拉长的特性叫伸展性。
肱三头肌
命名:
形状:斜方肌,三角肌 位置:冈上肌,骨间肌 形态结构和部位:肱三头肌 大小和位置:腰大肌 起点:胸锁乳突肌,胸骨舌骨
肌 作用:旋后肌,大收肌 位置和肌的方向:腹外斜肌,
腹横肌
命名:
形状:斜方肌,三角肌 位置:冈上肌,骨间肌 形态结构和部位:肱三头肌 大小和位置:腰大肌 起点:胸锁乳突肌,胸骨舌骨
(八)研究肌肉功能的术语
1、根据肌肉的固定情况进行分析:
(1)起点 、止点:肌肉一般以两端固定于相应的骨上, 其靠近身体正中面或颅侧的一端为起点,另一端为止 点。
(2)定点、动点:肌肉工作时,在活动骨 附着点为动点,在相对固定骨的附着点为定点。
(3)近固定、远固定 :肌肉收缩时,定点在近侧端-近 固定;定点在远侧端-远固定;
结构。
肌原纤维的结构示意图 肌原纤维的结构示意图
(二)肌肉的辅助结构
(1)筋膜:浅筋膜、深筋膜 (2)腱鞘:纤维鞘 滑膜鞘(脏层、壁层) (3)滑膜囊 (4)籽骨 (5)滑车
肌的辅助结构
肌束膜
(1)筋膜 浅筋膜(皮下筋膜) 腱 深筋膜(固有筋膜)
(2)腱鞘 纤维鞘(纤维腱鞘) 脏层
滑膜鞘 壁层
(4)上固定、下固定:肌肉收缩时,定点在上-上固定; 定点在下-下固定;

运动解剖学

运动解剖学

运动解剖学运动解剖学是研究人体运动过程的一门学科,主要包括肌肉、骨骼、关节及神经系统等方面的研究。

它通过对人体各个部位的结构和功能进行分析,揭示了人体运动的机理和规律。

运动解剖学的研究对于提高运动训练效果、预防运动损伤以及康复治疗都起着重要的作用。

肌肉是构成人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实现人体运动的主要力源。

肌肉由肌纤维组成,其结构分为肌腱、肌腹和肌肉膜等部分。

肌腱是肌肉的两端,与骨骼相连,通过肌腱的拉伸和收缩,可以引发骨骼的运动。

肌腹是肌肉中最主要的部分,负责肌肉的收缩。

肌肉膜则是包裹着肌肉的薄膜,起到保护和支撑的作用。

骨骼是人体的支架,使身体保持稳定,并提供给肌肉运动的基础。

人体骨骼系统包括头骨、胸骨、脊柱、骨盆和四肢等。

骨骼由骨头和关节组成,骨头之间通过关节连接,形成了人体的各个运动部位。

关节分为滑动关节、旋转关节和鞘状关节等,不同类型的关节能够实现不同的运动方式。

骨骼和关节的结构和运动特点对人体的运动能力具有重要影响。

神经系统是人体控制运动的主要系统,通过大脑和脊髓作为中枢,通过神经细胞传递信息。

神经系统通过感觉神经和运动神经的相互配合,控制人体肌肉的收缩和放松,实现运动功能。

感觉神经负责接受外界的刺激信息,传递给大脑进行分析和处理,而运动神经则将大脑的指令传递给肌肉,使其产生相应的运动。

运动解剖学研究的内容还包括运动过程中的力学原理和运动技巧。

力学原理主要探讨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包括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等因素,以及人体运动过程中的重力和地面反作用力等。

运动技巧则与人体的运动模式和动作优化有关,通过分析人体的骨骼结构和关节活动范围,找到最佳的动作方式,提高运动效果。

在运动训练中,运动解剖学的研究成果被广泛应用。

了解肌肉的结构和功能特点,可以帮助运动员选择训练目标和训练方法,以增强对应肌肉的力量和耐力。

同时,通过对关节结构和活动范围的了解,可以避免运动中的不当动作,减少运动损伤的发生。

运动解剖学的研究成果也为康复治疗提供了重要的依据,通过分析受损肌肉和关节的状况,制定针对性的康复方案,促进伤病的恢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作用: 主要的呼吸肌。与腹肌同时收 膈脚 缩,增加腹压,协助排便,分娩
18
四、腹肌
(一)前外侧群 皮下环:在耻骨结节外上方,腹外斜肌腱膜形成 1、腹外斜肌 的近乎三角形的裂孔。 位于腹前外侧部的浅层
腹股沟韧带: 腹外斜肌腱膜下缘卷曲增厚连于髂 前上嵴与耻骨结节之间。
腹 外 斜 肌
腹股沟韧带
皮下环
19
21
腹肌作用:
1、保护腹腔脏器、及维持腹内压,保持腹腔脏器位置的固 定。 2、增加腹压以助排便、分娩、呕吐和咳嗽。 3、降肋助呼气。 4、使脊柱前屈、侧屈与旋转。
(三)腹部主要的局部结构 1.腹直肌鞘 : 三层阔肌的腱膜构成 分前、后两层,在弓状线上、下不同。
前层弓状线以上:腹外斜肌腱膜、腹内斜肌腱膜前层 状线以下:腹外斜肌腱膜,腹内斜肌腱膜、腹横肌腱膜
伸膝, 股直肌兼有屈大腿作用
股中间肌
缝匠肌 股直肌
股外侧肌 股内侧肌
37
(二)内侧群
使大腿内收和外旋 闭孔外肌 耻骨肌
长收肌
股薄肌 短收肌 大收肌
38
(三)后群 1、股二头肌 屈膝、伸髋, 屈膝时,可使小腿旋外, 2、半腱肌 屈膝,伸髋, 3、半膜肌 使小腿旋内
半腱肌
股二头肌
半膜肌
39
三、小腿肌 (一)前群
1
第一节
1.构造
总论
一、肌的形态与构造
肌性部分:肌细胞
腱性部分:胶原纤维束
2
2.形态:骨骼肌按其形状,可分以下四种: 1)长肌 2)短肌
3)扁肌
4)轮匝肌
长肌
3
二、肌的起止与配布
(一)肌的起止
起点——接近身体正中面或四肢跟部的附着点,又称定点。 止点—远离身体正中面或四肢跟部的附着点,又称动点。
4
(二)肌的配布
多配布在关节的周围,与关节的运动轴有关。 旋 前 拮抗肌:在同一运动轴的两侧作用相反的肌。
协同肌:在运动轴的同一侧作用相同的肌。
园 肌
协 同 肌
旋 前 方 肌
5
(三)肌的作用方式
1.静力工作 仅维持一定的肌张力,并不引起明显的动作。
2.动力工作 产生明显的收缩和舒张,使机体完成随意运动。 三、肌的辅助装置 位于肌的周围,具有保护肌和辅助肌活动的作用,有以下几种: 1.筋膜 浅筋膜
深筋膜
6
2.滑液囊 3.腱鞘
纤维层(腱纤维鞘)
滑膜层(腱滑膜鞘)
纤维层 滑膜层 肌 腱
腱鞘
指 骨
7
第二节
一、面肌
(一)颅顶肌 枕额肌
头肌
额腹
帽状腱膜
帽状腱膜 额腹 枕腹
枕腹
眼轮匝肌 口轮匝肌
(二)眼轮匝肌 (三)口周围肌 口轮匝肌、颊肌
(四)鼻肌
颊肌
8
二、咀嚼肌
咬肌、颞肌、翼外肌和翼内肌 均配布于下颌关节周围,参加咀嚼运动。
2、腹内斜肌
3、腹横肌 在腹内斜肌深面
在腹外斜肌深面 腹内斜肌和腹横肌共同形成腹股沟镰、提睾肌。
腹 内 斜 肌 腹 股 沟 镰
腹 横 肌
20
4、腹直肌 位腹前壁正中线的两旁
腹 直 肌 腱划 腰方肌
(二)腹后群 腰方肌 位腹后壁,脊柱两侧。 起止: 髂嵴→第12肋、1~4腰椎横突 作用: 降第12肋、侧屈脊柱。
冈上肌
冈下肌 小圆肌
(三)冈下肌:肩关节旋外。
(四)小圆肌:肩关节旋外。 (五)大圆肌:肩关节内收和旋内。
大圆肌
(六)肩胛下肌:肩关节内收和旋内
26
二、臂肌 (一)前群 1、肱二头肌: 屈肘并协助屈肩;前臂旋前时,使其旋后。 2、喙肱肌: 协助上臂前屈和内收 3、肱肌: 屈肘关节
喙肱肌
肱二头肌
肱肌
27
(二)后群 肱三头肌: 伸肘关节,长头尚可使上臂后伸和内收。
外侧头
长头 肱三头肌
28
三、前臂肌 (一)前群
旋前圆肌
肱桡肌
桡侧腕屈肌
掌长肌 尺侧腕屈肌 指浅屈肌
第一层
第二层
29
指深屈肌
拇长屈肌
旋前方肌
第三层
第四层
30
(二)后群
桡侧腕长伸肌 桡侧腕短伸肌 旋后肌
指伸肌
尺侧腕伸肌 小指伸肌 拇长伸肌 示指伸肌 拇长展肌
2、骨间肌 (1)骨间掌侧肌(3块) 使第2、4、5指内收 屈掌指关节,伸指间关节。
(2)骨间背侧肌(4块) 外展2~4指,屈掌指关节, 伸指间关节。
骨间掌侧肌
骨间背侧肌
33
五、上肢局部记载 1、腋窝 2、三边孔、四边孔 3、肘窝 4、腕管
三边孔
四边孔
肘窝
腕管
34
第六节
一、髋肌
下肢肌
(一)前群 1、髂腰肌:止于小转子 屈髋和旋外。 下肢固定,使躯干和骨盆前屈 2、阔筋膜张肌
(二)外侧群
胫骨前肌 趾长伸肌
腓骨长肌
母长伸肌
腓骨短肌
40
(三)后群 1、浅层 小腿三头肌 2、深层 包括腘肌、 趾长屈肌、
母长屈肌
胫骨后肌
腓 肠 肌
比目鱼肌
趾长屈肌
母长屈肌
41
(四)足肌:足底肌、足背肌 (五)下肢局部记载
梨状肌下孔
梨状肌上孔
收肌管
42
股三角
腘窝
43
16
(二)胸固有肌 1、肋间外肌 位各肋间隙的浅层 能提肋助吸气
肩胛下肌
2、肋间内肌
位肋间内肌的深面, 可降肋助呼气。 肋间外肌
肋间内肌
前锯肌
17
三、膈 位胸腹腔之间,分隔胸、腹腔。 形态: 三个裂孔: 主动脉裂孔:第12胸椎高度, 主动脉和胸导管通过。 食管裂孔 食管裂孔:第10胸椎高度, 食管和迷走神经通过。 腔静脉孔:第8胸椎水 平,通过下腔静脉。 腔静脉孔 主 动 脉 裂 孔 中心腱
止于胫骨外侧髁
腰 大 肌
使阔筋膜紧张 屈髋 髂 肌
35
(二)后群
1、臀大肌:使大腿后伸和外旋 2、臀中肌、臀小肌:止于大转子外展大腿 3、梨状肌、闭孔内肌、闭孔外肌、股方肌
使伸直的大腿旋外
臀中肌
臀大肌
臀小肌
梨状肌 闭孔内肌 股方肌
36
二、大腿肌
(一)前群 1、缝匠肌 屈大腿,屈膝关节, 使已屈的膝关节旋内 。 2、股四头肌
斜方肌
一、背肌 (一) 斜方肌
位置:项部和背上部浅层
肩胛提肌
菱形肌
作用:使肩胛骨向脊柱靠拢;上部肌 束可上提肩胛骨;下部肌束使肩胛骨 下降。如果肩胛骨固定,一侧肌收缩 使颈向同侧屈、脸转向对侧,两侧同 时收缩可使头后仰。
神经支配:副神经
(二)背阔肌
位置:背下半部及胸后外侧 作用:使肱骨内收、旋内和后伸。 上肢上举被固定时,可引体向上 神经支配:胸神经
(四)头夹肌 下后锯肌
(五)头半棘肌
(六)下后锯肌
15
二、胸肌
可分:胸上肢肌和胸固有肌。
(一)胸上肢肌 1、胸大肌 位置: 作用:使肱骨内收、旋内前屈。 上肢固定可上提躯干, 以提肋助吸气。 2、胸小肌: 胸小肌 胸大肌
作用:拉肩胛骨向前下方。 前锯肌 肩胛骨固定,可提肋助吸气。 3、前锯肌:位胸廓侧壁。 作用:拉肩胛骨向前紧贴胸廓
后层 弓状线以上:腹内斜肌腱膜后层、腹横肌腱膜;
弓状线以下: 腹横筋膜
弓状线:脐下4~5cm处,鞘后层缺如,其游离下缘称弓状线。
22
弓状线以上
弓状线
弓状线以下
23
2.腹股沟管 腹前外侧壁下部肌和腱之间一潜在裂隙。 位置:位于腹股沟韧带内侧半上方,长约4~5cm。 构造:两口四壁。 外口:腹股沟管浅环。 前壁:腹外斜肌腱膜及腹内斜肌 内口:腹股沟管深环。 后壁:腹横筋膜和腹股沟镰。
颞肌 翼外肌
翼内肌
咬肌
9
第三节
颈肌
依其位置分:颈浅肌群、舌骨上、下肌群和颈深肌群。 一、颈浅肌与外侧肌
1、颈阔肌
2、胸锁乳突肌 位置:斜列于颈部两侧 作用: 一侧肌收缩使头 向同侧倾斜,脸 茎突舌骨肌 转向对侧;两侧 收缩可使头后仰。 二腹肌 二、颈前肌 (一)舌骨上、下肌群 胸锁乳突肌
下颌舌骨肌 (其深面是 颏舌骨肌) 甲状舌骨肌 肩胛舌骨肌 胸骨舌骨肌 (其深面是 胸骨甲状肌)
上壁:腹内斜肌和腹横肌的弓状下缘。 下壁:腹股沟韧带。 通过结构:男性——精索。女性——子宫圆韧带
内口 精索 腹股沟管 外口
24
3.海氏三角 位于腹前壁下部, 由腹直肌外侧缘、腹股沟韧带和腹壁下动脉围成。 腹壁下动脉
腹环
腹直肌
股管
腹股沟韧带
25
第五节
一、上肢带肌
上肢肌
三角肌 (一)三角肌: 位置: 肩部,三角形。 作用:使上臂外展。 前部肌束使上臂屈和旋内, 后部肌束使上臂伸和旋外。 (二)冈上肌:肩关节外展。
胸腰 背阔肌
胸腰筋膜:
13
肩胛提肌:
起止:上位颈椎横突 肩胛骨上角
作用:上提肩胛骨
神经支配:肩胛背神经
菱形肌:
起止:下位颈椎、上位胸椎棘突 肩胛骨内侧缘
作用:上提、内牵肩胛骨
神经支配:肩胛背神经
14
(三)竖脊肌
位置: 纵列于躯干的背面, 脊柱两侧的沟内。
头半棘肌 头夹肌
作用:使脊柱后伸和仰头。
竖脊肌
10
下颌舌骨肌
下 颌 舌 骨 肌
二腹肌 茎突舌骨肌 颏舌骨肌
胸骨舌骨肌
肩胛舌骨肌 甲状舌骨肌 胸骨甲状肌
11
三、颈深肌群 1、外侧群 前、中、后斜角肌 斜角肌间隙: 前、中斜角肌于第1肋之 间的空隙,有锁骨下动 脉和臂丛通过。 2、内侧群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