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表面形态》教案(湘教版必修)
2.2地球表面形态优秀教学案例高一地理湘教版必修1
![2.2地球表面形态优秀教学案例高一地理湘教版必修1](https://img.taocdn.com/s3/m/18925440492fb4daa58da0116c175f0e7dd1197d.png)
3.能够运用地理知识解释地球表面形态的演变过程,如地壳运动、流水侵蚀等。
4.学会使用地理信息系统(GIS)等现代技术手段,对地球表面形态进行模拟和分析。
5.培养学生运用地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如根据地形地貌选择合适的建筑地点、规划交通线路等。
作为一名特级教师,我深知教学目标的重要性,只有明确了教学目标,才能确保教学过程有的放矢,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在教学过程中,我将密切关注学生的学习进展,不断调整教学策略,确保每个学生都能达到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使他们在掌握地理知识的同时,成为具有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的现代人。
(二)问题导向
1.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如地球表面形态的成因、演变过程等,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2.设计具有挑战性和针对性的探究任务,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掌握地理知识。
3.鼓励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对实际问题进行分析和解决,提高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
4.组织课堂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的观点和思考,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和沟通能力。
5.反思与评价:本节课注重学生的反思与评价,帮助学生总结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案例中,教师引导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总结和反思,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自我反思能力。同时,教师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全面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注重过程性评价,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进步和成长。
作为一名特级教师,我深知教学案例亮点的重要性。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注重实践性、探究性、互动性、情境创设和反思与评价等教学策略的运用,使学生能够在课堂上充分参与到学习过程中,提高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同时,我也注重关注每个学生的个体差异,给予他们个性化的指导和关爱,帮助他们建立起地理学科的知识体系。
地理地球表面形态教案湘教必修
![地理地球表面形态教案湘教必修](https://img.taocdn.com/s3/m/0c37597359fb770bf78a6529647d27284b733780.png)
地理地球表面形态教案湘教必修第一章:地球表面形态概述教学目标:1. 理解地球表面形态的概念及分类。
2. 掌握地球表面形态的主要特征。
3. 了解地球表面形态的形成原因。
教学内容:1. 地球表面形态的定义及分类。
2. 地球表面形态的主要特征。
3. 地球表面形态的形成原因。
教学方法:1. 采用多媒体演示,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地球表面形态。
2. 利用实地考察,让学生亲身体验地球表面形态的特征。
3. 开展小组讨论,引导学生探究地球表面形态的形成原因。
教学步骤:1. 引入新课:通过展示地球表面形态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地球表面形态的多样性。
2. 讲解地球表面形态的定义及分类。
3. 分析地球表面形态的主要特征。
4. 探讨地球表面形态的形成原因。
作业布置:1. 绘制地球表面形态的分类图。
2. 列举实例说明地球表面形态的特征。
第二章:山地与平原教学目标:1. 了解山地的特征及其形成原因。
2. 掌握平原的特征及其形成原因。
3. 认识山地与平原在地理环境中的作用。
教学内容:1. 山地特征及其形成原因。
2. 平原特征及其形成原因。
3. 山地与平原在地理环境中的作用。
教学方法:1. 利用地形模型,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山地与平原的特征。
2. 结合实例,分析山地与平原的形成原因。
3. 开展小组讨论,探讨山地与平原在地理环境中的作用。
教学步骤:1. 引入新课:通过展示山地与平原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山地与平原的差异。
2. 讲解山地特征及其形成原因。
3. 分析平原特征及其形成原因。
4. 探讨山地与平原在地理环境中的作用。
作业布置:1. 绘制山地与平原的特征对比图。
2. 列举实例说明山地与平原的形成原因。
第三章:高原与盆地教学目标:1. 了解高原的特征及其形成原因。
2. 掌握盆地的特征及其形成原因。
3. 认识高原与盆地在地理环境中的作用。
教学内容:1. 高原特征及其形成原因。
2. 盆地特征及其形成原因。
3. 高原与盆地在地理环境中的作用。
教学方法:1. 利用地形模型,让学生直观地了解高原与盆地的特征。
地球表面形态教案
![地球表面形态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85bedaf7541810a6f524ccbff121dd36a32dc49f.png)
地球表面形态教案《地球表面形态》教学设计一、对课标的理解该节课为湘教版地理必修1第二章第二节课的内容,课程标准对该内容的要求是,能够结合现实生活中的实际例子来分析内力的作用结果和主要的地质构造形式。
实例分析培养学生的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达到学有所用。
二、对教材的认识本节课是学习《地壳的物质组成和物质循环》之后的新内容,学生有了对地壳相关知识的理解,我们就可以沿着学生的思维路线,引导学生来分析我们千姿百态的地表形态的形成过程。
进一步分析和理解板块构造学说的的意义和内力作用的表现。
从而,将学生的知识进一步提升。
三、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使学生掌握地质作用是形成地壳及其表面形态不断变化的作用力的来源。
2、辩证的认识板块学说和海路分布的关系。
3、掌握地质构造中的褶皱和断层的关系。
(二)过程与方法1、培养的读图识图能力,会绘制地质构简图。
2、培养学生用辩证的观点看待问题。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养成对知识的探究精神。
2、使学生知道利用对地质构造的认识可以帮助我们找水、找矿。
3、在学习地质构造的过程中实现唯物主义思想的进一步强化认识。
四、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了解地质作用,辩证的看待板块学说2、教学难点:理解地质构造的基本形式;将理论与实际的联系五、教学方法启发式教学、演示法、识图分析法、问题探究法六、教学媒体电脑多媒体、教学模型演示七、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同学们,陆地上的五种主要地形是怎样形成的吗?他们是不是亘古不变的呢?这节课,我们就开始共同学习这方面的知识。
(以问题的形式导入新课,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多媒体演示】利用电脑多媒体展示海陆变迁,板块运动的演示动画。
并出示材料,关于在台湾海峡海底发现古代森林的遗迹。
(动画演示吸引学生,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问题探究】这种演变的作用力来自哪里呢?学生组成探究小组,进行分析。
(培养学生的问题探究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板书】第二节地球表面形态一、不断变化的地表形态【学生回答】学生每小组选派代表进行回答。
湘教高一地理地球表面形态教案
![湘教高一地理地球表面形态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9e73e2f09fc3d5bbfd0a79563c1ec5da50e2d6fd.png)
湘教高一地理地球表面形态教案湘教高一地理地球表面形态教案(篇1)一、教材分析:地壳是自然地理环境中众多要素的基本载体。
了解地壳的物质组成与物质循环,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重要前提。
地壳的物质组成主要为矿物与岩石,地壳物质的运动,构成了大大小小的物质循环过程,其中规模最大、历时最长、影响最为深远的就是地质循环。
二、教学目的:1.了解矿物的定义及分类,能正确识别常见的矿物。
2.观察岩石标本,说明三大类岩石的特征及其成因3.运用示意图说明三大类岩石的相互转化过程。
4.结合实际,理解地质循环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5.通过对不对矿物、岩石的对比,初步学会对常见岩石的识别方法。
6.通过对常见矿物和岩石的简易识别,了解矿物的基本特征,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实践能力。
7.通过填绘地壳物质循环示意图,说明地壳物质的循环过程,从而提高学习能力和想像能力。
三、教学重点:1.三大类岩石的特征及其成因。
2.地壳的物质循环。
四、教学难点:1.正确识别常见的矿物。
2.地壳的物质循环。
五、教具:教师:矿物、岩石标本、瓷板、多媒体课件学生:采集岩石标本六、教学方法:讲解法;图表对比法;多媒体课件演示法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在第一章,我们从宇宙的角度了解了地球,现在让我们回到地球,站在地球上来认识人类的唯一家园--地球。
我们知道,地球从形成至今经历了46亿年,而在这漫长的时间里,其地表形态、大气环境等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而这些变化是由于什么引起的呢?引起这些变化的主要因素就是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
那么自然环境中的物质是怎样运动的?能量又是如何进行交换的呢?这就是我们今天所要学习的课程地壳的物质组成和物质循环。
【讲授新课】一、地壳的物质组成(板书、图片、幻灯片并讲解)(一)矿物(板书并讲解结合用表格形式讲解)1、矿产的概念(板书并讲解)2、矿产的基本存在形式(板书并讲解)3、矿物的硬度等级4、矿产的形成地壳中的矿物很少单独存在,它们常常按一定的规律聚集在一起,形成岩石。
22《地球表面形态》教案(湘教版)
![22《地球表面形态》教案(湘教版)](https://img.taocdn.com/s3/m/12e5410faf45b307e87197be.png)
2.2《地球表面形态》教案(湘教版)清徐中学贺文兵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了解地表形态的变化是内、外力作用的结果。
2.了解板块构造学说的主要内容,理解并运用板块构造理论解释主要地貌的形成。
3. 了解地质构造类型,举例说明地质构造形成的地貌,了解不同类型山地的成因。
(二)过程与方法:1. 列表比较,内外力作用的能量来源及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2. 读图比较,运用板块构造学说解释主要地表形态的形成原因。
3. 通过读图和演示,分析和判断地质构造类型及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4. 收集资料,说明火山和地震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 认识板块构造学说,培养学科兴趣和科学探究精神。
2. 通过学习地质构造的实践意义,确立利用和改造自然要遵循自然规律的思想。
教学重点:1.运用板块构造学说解释主要地形的形成。
2.正确判断地质构造类型并能说明其形成的地表形态。
教学难点:1.内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及关系。
2.背斜谷和向斜山的形成原因。
教学方法:读图分析法、演示法、小组探究法。
教学过程:导入:(课件)雄伟的高山、辽阔的平原、弯曲的河道、壁立的山峰,地球上类型多样、多姿多彩的地表形态是怎样形成的呢?今天让我们一起来探究是什么力量使地表形态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一、不断变化的地表形态——原因(板书)由于自然界的原因,引起地壳的表面形态、组成物质和内部结构发生变化的作用,称为地质作用。
按能量来源,分为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
内外力作用的能量来自哪里?对地表形态有什么影响呢?学生阅读课本36页,独立完成下表:点拨:地球上的各种地表形态,是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内力作用起主导作用。
下面我们进一步了解内力作用是如何主导地球面貌的。
二、内力作用与地表形态(板书)科学家们经过努力探索,从宏观和微观方面得出了许多结论,提出了许多理论,进行了合理的解释。
(出示世界地形图,从各大洲的轮廓看,你有什么认识和想法?)(讲述大陆漂移学说和海底扩张学说)。
高一湘教版地理必修一教案:2.2 地球表面形态
![高一湘教版地理必修一教案:2.2 地球表面形态](https://img.taocdn.com/s3/m/e2db4eb2a8956bec0875e316.png)
第二节地球外表形态三维目标一、知识与技能结合实例 ,分析造成地表形态变化的风、流水、冰川、海浪等外力因素 ,识别地质构造和常见的地貌 .二、过程与方法通过对当地典型地貌的实地考察学习和探究 ,掌握观察问题、分析问题的方法 ,提高自主学习和研究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学习地理、探究自然的兴趣和热情;通过与他人合作交流 ,养成良好的合作能力;树立正确的环境观 .教学重点1.板块运动与地表形态 .2.地质构造对地表形态的塑造 .教学难点地表形态形成过程的分析 .教具准备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投影片、打印好作业及材料 .学生:搜集当地地貌资料以及岩层的弯曲变化情况 .课时安排2课时 .第1课时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师播放录像 (丰富的地表形态:雄伟的喜马拉雅山、平坦的太湖平原、富饶的四川盆地、美丽的江南茶园 ) .请同学们讨论并总结:地表形态有何特点 ?生地表有千姿百态的地形 ,主要地形有高原、盆地、丘陵、山地等 .师很好 .地表形态真是丰富多彩 .那么这些地形是怎样形成的 ?它们是永恒不变的吗 ?本节我们就来探讨这些问题 .板书:第二节地球外表形态一、不断变化的地表形态推进新课师首||先请同学们看一段录像 ,并思考 "地表形态是永恒不变的还是不断变化的 ?〞媒体显示:火山喷发形成火山 ,风力侵蚀形成雅丹生地表形态是不断变化的 .师地表形态为什么是不断变化的 ?板书:一、不断变化的地表形态师请同学们阅读教材 ,思考 "导致地表形态变化的力量来自什么 ?〞并完成表格 .地质作用分类能量来源表现形式对地表形态的影响内力作用上下起伏 ,形成高山和盆地外力作用削高填低 ,使地表趋于平坦 (能量地球内部热能、太阳能 .表现形式: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变质作用、风化、侵蚀、搬运、沉积、固结成岩 )生阅读教材并合作填表 .(请两位同学上讲台来填写 ,每人自选一列 ,其他同学在笔记本上填写 )师同学们填得很好 .现在我们知道了导致地表形态变化的力量按其能量来源可分为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 ,我们所见到的丰富多彩的地表形态是内力和外力两种作用长期共同作用的结果 .请同学们思考:造成地表形态变化的主要因素是什么 ?生内力作用 .师对 .内力作用让地表变得上下不平 ,是地表形态的主力塑造者 ,那么它是怎样塑造地表形态的呢 ?让我们先来探讨内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板书:二、内力作用与地表形态师 (多媒体展示 )播放喜马拉雅山形成的模拟动画 .大家看到雄伟的喜马拉雅山和世|界屋脊的青藏高原在几千万年前还是一片汪洋大海 ,是地壳的运动引导了地表形态的变化 .那么是什么力量促使其运动的呢 ?近几十年来对大地构造运动和海陆分布规律的解释很多 ,其中最||为盛行的一种学说是板块学说 .板书:(一 )板块运动与宏观地形投影:六大板块示意图大家看图 ,板块构造学说认为:地球表层的岩石圈并不是完整的一块 ,而是被断裂带(如海岭、海沟等 )分割成六大板块 . (一一指出 ,带学生在图上查找各板块的名称和范围 )生默记一分钟 .师出示一空白的板块构造图 ,请学生抢答式确认各大板块的名称、位置 .生1.两人合作 ,指图确认 .2.教师指图 ,学生抢答 .师同学们的速记效果不错 ,说明找到了规律 .另外 ,从图中还可看到符号 "→︱←〞"←︱→〞 ,这是板块的运动方向 ,说明板块处于相对的运动状态 .板块运动是内力作用的重要表现之一 .投影:喜马拉雅山形成示意图阿拉伯半岛卫星影像师请同学们观察两图 ,并结合板块分布示意图 ,思考并讨论P下标37 "活动〞问题1、2 ,同时请同学们总结有何疑问之处 .生分A、B、C三组讨论并总结 .问题落实 (学生代表答复 )1题: (A组答复 )(1 )印度洋板块向东北移动、亚欧板块向西南方向移动 .(2 )印度洋板块俯冲到亚欧板块之下 ,将其挤压、抬升 ,形成高大的山脉 - -喜马拉雅山 .(3 )板块的这种相对运动使地形发生了很大变化 ,本地区由海洋变成了陆地 .师你们的结论很正确 ,只因板块的这种运动才使地表形态发生海陆的变迁 ,所以科学家才在喜马拉雅山上发现了海洋生物化石 .2题:(B组答复)(1 )阿拉伯半岛属于印度洋板块 .(2 )与阿拉伯半岛相邻的非洲板块向西南方向运动 ,与印度洋板块运动方向相反 .(3 )红海的形成是由于上述两大板块运动方向相反 ,板块交界张裂扩张而形成的 .师你们的结论也很精辟 .现在请C组同学选出的代表发言 ,其他同学可举手补充 ,看对这局部内容还有什么疑问之处 .生质疑 (进入高潮 ,难点突破 )可能提出的问题:①板块为什么会运动 ?②板块运动有什么规律 ?③板块运动对地表形态有何作用 ?……师 (再次展示板块示意图并指图讲解 ,突破难点 )从图中可见 ,板块与板块之间的运动关系有两种: "→︱←〞 "←︱→〞 ,它们的含义是不一样的 . "←︱→〞箭头指向两边 ,说明板块在扩张 ,这种边界正在形成 ,称为生长边界 ,也就是张裂区 .这种边界出现在不同的地域 ,所形成的地表形态是不同的 .请看图 ,当生长边界出现在海上 ,形成的是海洋或海岭 ,如红海、大西洋;在陆上常形成裂谷或断层 ,如东非大裂谷 . "→︱←〞箭头是相对的 ,为板块消亡边界 ,说明两边的板块在碰撞挤压 ,边界处于消亡状态 .如果大洋板块与大陆板块相撞 ,大洋板块因为位置较低 ,俯冲到大陆板块之下 ,在海上会形成深邃的海沟 ,如太平洋西部的马里亚纳海沟;在海陆交界处会形成岛弧或弧形列岛 ,如亚洲东部的日本群岛等;在陆上会形成海岸山脉 ,如北美西部的落基山等 .如果大陆板块与大陆板块碰撞 ,都比较坚硬 ,那么形成高大的山脉 ,如喜马拉雅山等 .师根据刚刚所学知识 ,请同学们做一个训练 .投影:表格 - -板块运动与地貌类型 (画线局部为待填写内容 )板块移动对地貌影响举例边界类型板块碰撞陆陆相碰形成高大山脉喜马拉雅山、阿尔卑斯山消亡边界陆海相碰陆地板块交界处形成海岸山脉 ,陆上形成岛弧 ,海洋板块形成深海沟南美安第斯山脉、太平洋西部岛屿消亡边界板块张裂形成裂谷和海洋东非大裂谷、大西洋和红海生长边界生自主填写 (画线局部为学生填写 )板书:板块移动与地貌师 (精讲 )在板块内部 ,地壳较稳定 ,但在板块交界处 ,板块运动较为活泼 ,多火山、地震 ,如印度尼西亚处在三大板块交界处 ,是世|界上火山、地震最||多的国|家 .2004年12月28日的印度洋海啸就是由于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碰撞引发海底地震而造成的 .(承转 )由上可见 ,内力作用会引起地壳运动 ,我们到野外去用心观察 ,就会发现一些地壳运动的 "足迹〞 .这些因地壳运动引起的地壳变位、变形常常保存在地壳岩层中 ,成为地壳运动的证据 ,现在请同学们展示自己搜集的证据 .生展示课前搜集的材料 (照片、描述、文字表达等 ) .师大家搜集的材料真丰富 .从搜集的材料可以看出 ,地表岩层并不都是平坦的 ,而往往是倾斜、弯曲 ,甚至||是断裂的 .这些由地壳运动留下的痕迹 ,叫地质构造 .板书:(二 )地质构造与地表形态播放录像:关于地质构造 (包括褶皱和断层 )形成的影像资料 .根据录像 ,请同学们完成下表 .投影:褶皱断层成因强烈碰撞和水平挤压 ,可以使沉积岩发生弯曲 ,形成褶皱岩层在地壳运动时 ,受强大压力和张力的作用 ,发生断裂 ,并沿断裂面发生显著位移 ,形成断层类型背斜向斜特征岩层向上拱起岩层向下弯曲地貌一般成山岭 (如喜马拉雅山脉、阿尔卑斯山、安第斯山脉等 )常被侵蚀成谷一般成谷地 ,两翼被侵蚀成山断裂上升常形成断块山 (如华山、庐山、泰山 ) ,断裂下沉常形成凹陷、凹地 (如东非大裂谷、渭河平原、汾河谷地 )投影:思考:背斜和向斜在外部形态上有何不同 ?生背斜中间向上隆起 ,向斜中间一般向下弯曲 .师对 .在地貌上背斜常成山岭 ,向斜常成谷地或盆地 .那么 ,是否都是这样呢 ?请看动画 .(播放背斜成谷、向斜成山的模拟动画 )生观察形成过程 ,合作探究成因 .师 (指图总结 ,突破难点 )不少褶皱构造的背斜顶部因受张力作用 ,岩性比较疏松 ,假设裸露在地表 ,很容易受风力、流水等外力侵蚀而变成谷地 ,而向斜槽部因受到挤压 ,岩性坚硬 ,不易被侵蚀 ,反面成为山岭 .所以 ,我们分析问题时 ,既要看到它的一般性 ,也要注意到它的特殊性 .生观察教材插图 ,强化理解 .师我们了解地质构造规律 ,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如:背斜是良好的储油构造 - -胜利油田的发现就是根据这个原理探测到的 .向斜盆地中容易储存地下水 ,建大型工程时应避开板块断裂处 ,以免诱发地震等 .课堂小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 ,我们知道 ,地表形态是不断变化的 ,促使其变化的力量分别来自地球的内部和外部 ,即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 ,其中内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是本课的重点 .地质作用塑造地表类型 ,让地表变得上下不平、多姿多彩 .而其中的地质构造对地表形态的影响又让我们知道了地表形态的形成既有其一般规律 ,也存在着特殊变化 ,如背斜成谷、向斜成山等 .对这些内容同学们一定要认真学习 ,深刻领会 .板书设计活动与探究探究课题:褶皱、断层的形成探究内容:褶皱、断层的产生与岩层性质有何关系 ?探究过程、方法:小实验 .胶泥用水搅拌 ,并制成两个长50厘米、宽10厘米、厚5厘米的方条 ,分别晾至||五成干和八成干 .在五成干的方条两端用力挤压 ,在八成干的方条的两端用力挤压 ,观察发生了什么现象 ?探究结果:记录观察结果 ,讨论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 .第2课时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师通过上节课的学习 ,我们知道了地表形态是不断变化的 ,其中内力作用是地表形态的主力塑造者 ,板块运动、地质构造等分别对地表形成了不同的影响 .而内力作用的表现除了地壳运动以外 ,还表现为岩浆活动和地震等 .下面我们再来探讨它们是怎样影响地表形态的 .板书:(二 )火山、地震活动与地表形态推进新课师今年是唐山大地震30周年 ,请同学们看一段录像 ,思考并讨论两个问题:①什么是火山喷发和地震 ?其能量来源于哪里 ?②火山喷发和地震对地表形态各有什么影响 ?课件显示:维苏维火山的喷发与唐山地震图生看录像 ,探究讨论问题并答复 .①岩浆喷出地表为火山喷发;大地由于构造运动而快速震动现象 ,称为地震 .火山喷发和地震都是地球内部能量的强烈释放形式 .②火山喷发后 ,其熔岩物质的堆积常常形成火山锥、火山口等多种火山地貌 .如:日本的富士山、东北长白山、五大连池等都是由火山作用形成的;地震往往造成地壳断裂和错动 .师同学们理解得很好 ,火山喷发和地震都是地球内部能量的剧烈释放 .它们能在较短的时间内使地表形态发生急剧的变化 ,并对自然地理环境和人类生产生活产生重大影响 .自然界中出现的火山喷发只是对人类构成危害吗 ?生小组讨论 ,并选派代表发言 .师火山喷发吞噬了大片土地森林 ,毁坏村庄和城镇 ,给人类带来巨大灾难 .但同时也供给人类有益的礼品 ,如火山岩是多种金属或非金属矿产 ,火山灰是肥沃的土壤 ,火山喷发的气体是很好的工业原料 ,巨大的热能 (地热 )可用于发电、取暖 ,火山风光更是当今的旅游资源和疗养胜地等 .地壳运动、火山活动、地震等内力作用为地表形态提供了 "粗毛胚〞 ,而外力作用 (如风、海浪等 )就像雕塑师 ,每时每刻都在对这个 "粗毛胚〞进行雕塑 ,使地表形态变得多姿多彩:出现了肥沃的平原、壮美的峡谷、神秘的沙漠、秀丽的梯田等等 .板书:三、外力作用和地表形态(一 )外力作用师出示问题:①外力作用有哪些主要表现形式 ?②各种外力作用的关系如何 ?请同学们阅读教材P41第|一、二小节 ,结合投影图片 ,思考并讨论上述问题 .(第②题难度较大 ,教师要注意引导 ,并参与到讨论中 )生 (阅读教材 ,合作探究 ,得出结论 )外力作用有多种表现形式 ,有风化、侵蚀、搬运、沉积和固结成岩等 .师 (鼓励性评价后 ,精讲 )外力作用有多种表现形式 ,其关系也很复杂 .首||先裸露在地表的岩石受到风吹、雨打、日晒以及生物等风化作用 ,会逐渐变为砾石、砂子和泥土 .这些被风化、侵蚀的产物被风、流水等外力搬运离开原来的位置 ,随着河流流速降低、风力减小或冰川融化等 ,这些物质又在地表较凹处沉积下来 .在侵蚀 -沉积过程中 ,形成各种各样的侵蚀 -堆积地形 .如以下图所示:由此可见 ,外力作用有多种表现形式 ,那么它们对地表形态到底会产生什么影响呢 ?我们来看下一个问题 .板书:(二 )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塑造师先请同学们看一段动画片 .(播放模拟动画 - -冰川的力量 )生看动画 ,了解冰川的强大威力 .师冰川的力量真是巨大 ,它的刨蚀作用 ,会在地表形成冰蚀谷地 ,如冰川U形谷、冰斗等 ,在这些谷地两侧 ,还会形成锋利的角峰 .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有多种表现形式 ,除了冰川以外 ,我们常见的还有流水、风力、海浪等 .它们对地表形态又有什么影响呢 ?为了说明这个问题 ,请同学们做个实验 ,并要注意观察实验过程中发生的现象 .师引导学生完成流水作用和风力作用实验 .实验一 ,流水作用实验:在一个斜坡上 ,堆放5~10厘米厚的大小、轻重不均的砂土颗粒 ,在坡面上方浇强度不等的水流 ,观察水流在坡面和平面上的流动情况 .实验二 ,风力作用实验:用玻璃制成箱体 ,在风的入口附近堆放大小不均的砂粒 ,用电动吹风机向里吹风 .注意观察风力大小不同时吹扬起的砂粒有何不同;当停止吹风时 ,观察沉积物的分布规律 .生动手动脑 ,分小组实验 ,并作出结论 .(结论 )流水和风力都会使地表形态发生变化 .坡面上形成沟谷;而当水流到达平缓地带、流速变慢时 ,所带泥沙又会沉积下来 .同样风力作用的影响也很大:当风速很大时 ,能将砂粒悬于空中 ,而当风速变小时 ,空中的小砂粒又会落到地面 ,并堆积形成一个个的小沙丘 .师同学们的实验很成功 .可见 ,外力对地表形态的影响也是非常巨大的 .请大家看一组投影片 ,思考 ,这些地貌分别是由什么作用形成的 .投影:生看图讨论各地貌的成因 ,并作出答复 .A图是海浪侵蚀作用而成的海蚀崖 .B图是风力携带砂子对地表岩石打磨形成的 (风力侵蚀作用 ) .C图是风力沉积地貌沙漠、流动沙丘 .D图是流水沉积而成的河口三角洲 .师由上面的学习我们知道 ,内外力共同作用造就了地表丰富多彩的形态 .如:横断山地山高谷深 ,可以说是在内力作用的根底上 ,流水侵蚀作用塑造地表形态的典型例证 .青藏高原在抬升的同时 ,流水不断下切 ,造就了 "水拍云崖〞的雄奇壮丽的景观 .我国的黄土高原千沟万壑的地表形态 ,也是风积黄土经内力抬升后 ,受外力 (流水 )侵蚀切割而形成的 .师请同学们做一个稳固练习 .投影:表格 (表中画横线局部为学生填写内容 )作用因素流水作用风力作用侵蚀作用形成地貌沟谷、峡谷、瀑布等风蚀蘑菇、风蚀洼地等举例黄土高原的千沟万壑新疆的 "魔鬼城〞沉积作用形成地貌冲积扇、冲积平原、河口三角洲沙丘、沙垄等举例长江中下游平原、黄河三角洲塔里木盆地的塔克拉玛干沙漠生合作填表 .师同学们做得很好 ,在流水、风力等自然力量塑地表形态的同时 ,人类活动也对地表产生着显著的影响 .板书:四、人类活动与地表形态师为了生存和开展 ,人类从来没有停止过改造周围环境的活动 ,如:平整田地、修筑堤田、挖河修渠、修建水库、填海造陆、毁林开荒等等 .人类对地表的这些改造有些是合理的 ,有些那么是不合理的 .请看图片 ,并思考探究相关问题 .我国山区多梯田 .想一想 ,在梯田上进行耕作 ,与在坡地上进行耕作 ,哪一种方式更有利于开展生产 ?为什么 ?生讨论并作总结答复 .在梯田上耕作更有利于农业生产 .这是因为:①在梯田上耕作比在坡地上耕作更方便;②梯田可以减少水土流失 ,保持土壤肥力 ,保护当地的自然生态环境 .师由以上实例可见 ,人类在利用、改造自然时 ,一定要趋利避害 ,注重对生态环境的保护 .课堂小结通过以上学习 ,我们知道:地表是不断变化的 ,海陆的变迁使沧海桑田和海枯石烂已不再是传说中的神话;不合理的人类活动对地表形态的破坏也提醒我们 ,在利用和改造自然时 ,不要只顾眼前的局部的利益 ,而要从全局出发 ,考虑长远利益 ,树立起科学的人地观 .板书设计活动与探究探究课题:地貌形态的研究探究内容:调查本地的典型地貌形态 ,并进一步搜集资料 ,了解这种典型地貌类型在近几十年中发生了哪些变化 .探究过程、方法:可以访问老人 ,请他们讲一讲近几十年来当地地表形态的变化情况 .除文字外 ,更要注重图片、相片资料的搜集 ,尤其是野外考察时 ,要注意自己拍照 ,以获取第|一手资料 .整理搜集的资料 ,分析引起地表发生变化的原因有哪些 ,要特别注意人类活动引起了哪些变化 ,并分析这些变化产生了哪些影响 ,从而进一步认识人地关系 .探究结果:整理成文,在班内开研讨会.公众号:惟微小筑。
高中地理《第二章 第2节 地球表面形态》教案 湘教版必修1
![高中地理《第二章 第2节 地球表面形态》教案 湘教版必修1](https://img.taocdn.com/s3/m/f353307277232f60ddcca15b.png)
地球表面形态一、内力作用与地表形态1、地壳水平运动和升降运动2、板块运动与宏观地貌(1)板块构造学说的内容:全球的岩石圈分为亚欧板块、非洲板块、美洲板块、太平洋板块、印度洋板块和南极洲板块共六大板块。
其中亚洲的印度半岛和阿拉伯搬到、澳大利亚大陆位于印度板块上,太平洋板块上几乎完全是海洋,其余五大板块都包括陆地和大面积海洋。
这些板块漂浮在“软流层”之上,处于不断运动中。
一般来说,板块内部的地壳比较稳定;板块的交界处是地壳比较活跃的地带,地壳不稳定,火山和地震也多集中分布在这一地壳。
(2)板块运动与宏观地貌:地球表面的基本面貌,是由板块相对移动而发生的彼此碰撞和张裂而形成的。
注:部分地形区的板块位置①大褶皱山系、大岛弧链多是消亡边界,如阿尔卑斯山脉、喜马拉雅山脉、安第斯山脉、日本群岛、马来群岛、新西兰等均是由两大板块碰撞挤压形成的。
②澳大利亚、南亚、阿拉伯半岛、印度群岛、斯里兰卡岛、塔斯马尼亚岛属于印度洋板块;格陵兰岛、西印度群岛、火地岛属于美洲板块。
③冰岛(大西洋“S”形海陵上)---生长边界;新西兰南北两岛---消亡边界。
④科迪勒拉山系:海岸山脉和落基山脉为太平洋板块与美洲板块碰撞形成,安第斯山脉为南极洲版板块与美洲板块碰撞形成。
3、构造运动和构造地貌地壳运动引起的地壳变形变位,称为地质构造,形成的地貌称为构造地貌。
构造地貌分为褶皱和断层,褶皱包括背斜和向斜,断层分为地垒和地堑。
(1)地质构造的基本类型注:判断确定地质构造特征和构造地貌的依据:①背斜:岩层向上拱起,中心岩层老,两翼岩层新→背斜一般成为山岭,有时也可成为谷底(地形倒置)。
②向斜:岩层向下弯曲,中心岩层新,两翼岩层老→向斜一般成为山谷,有时也可成为山岭(地形倒置)。
③地垒:中间岩块相对上升,两边岩块相对下降→块状山或高地(华山、庐山、泰山)④地堑:中间岩块相对下降,两边岩块相对上升→谷地或低地(渭河平原、汾河谷地)(2)褶皱与断层比较(3)地质构造规律及其意义①利用向斜构造找水:向斜构造有利于地下水补给,两翼的水向中间汇聚,下渗形成地下水,故打井可以在向斜槽部打。
地球表面形态-湘教版必修一教案
![地球表面形态-湘教版必修一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6e567846f02d2af90242a8956bec0975f465a4a0.png)
地球表面形态-湘教版必修一教案一、知识框架1. 洲与海洋的分布特征•洲的分布特征•海洋的分布特征2. 地中海式海岸的形成•概念解释•形成原因•特征3. 地表形态的分类•平原•山地•高原•盆地•高地4. 内陆河流•概念解释•主要河流5. 湖泊形成的类型及特征•堰塞湖•构造湖•热水湖•冰川湖•碳酸盐溶洞湖•地下溶洞湖二、教学目标•了解洲与海洋的分布特征;•了解地中海式海岸的形成及其特征;•掌握地表形态的分类以及各类型的地形特征;•了解内陆河流的概念及主要河流;•了解湖泊形成的类型及其特征。
三、教学重点•地表形态的分类;•内陆河流的概念及主要河流;•湖泊形成的类型及其特征。
四、教学难点•地中海式海岸的形成及其特征。
五、教学方法•讲授法;•组合法;•问答互动法;•探究式教学法。
六、教学过程1. 导入新知识教师先进一步导入“地球表面的构造”这一主题,设计一组课题,分别向学生提问关于地球表面最容易想到的问题,比如:地球表面是什么样的?有哪些特征?等等。
通过这种方式引导学生在生活实际中对地球表面有更深入的了解。
由此引出本节课学习主题。
2. 课堂探究(1)洲与海洋的分布特征教师可以通过电子白板展示世界、中国等地图,引导学生看图说话,提出洲与海洋的分布特征,然后对学生听课笔记进行补充介绍。
(2)地中海式海岸的形成及特征教师简要讲解地中海式海岸的概念、形成原因、特征。
并配以图片、动画等多媒体元素,让学生深入了解地中海式海岸的形态特征、地质构造及其影响。
(3)地表形态的分类教师结合多媒体技术,向学生介绍地表形态的分类,比如:平原、山地、高原、盆地、高地等。
并通过引导学生观察或分析图片、地图、动画等多媒体素材,让学生进一步认知各种类型地形特征。
(4)内陆河流教师向学生简单讲解内陆河流的概念及主要河流,通过图片展示,让学生了解内陆河流的形态特征、流域水系、河谷形态等。
(5)湖泊形成的类型及特征教师向学生展示不同类型的湖泊图片、地图等多媒体素材,并通过讲解的方式,让学生认识到各种类型湖泊的形态特征及地质背景,比如:堰塞湖、构造湖、热水湖、冰川湖、碳酸盐溶洞湖等。
地理地球表面形态教案湘教必修
![地理地球表面形态教案湘教必修](https://img.taocdn.com/s3/m/44c3952a5bcfa1c7aa00b52acfc789eb172d9eb2.png)
地理地球表面形态教案湘教必修第一章:地球表面形态概述教学目标:1. 理解地球表面形态的概念和分类。
2. 掌握地球表面形态的主要特征和变化。
教学内容:1. 地球表面形态的定义和分类。
2. 地球表面形态的主要特征:山地、平原、高原、盆地、丘陵等。
3. 地球表面形态的变化:地壳运动、侵蚀作用、沉积作用等。
教学活动:1. 引入地球表面形态的概念,引导学生思考地球表面的不同形态。
2. 展示不同类型的地球表面形态图片,让学生观察和描述其特征。
3. 讲解地球表面形态的变化原因,并通过实例进行说明。
作业与练习:1. 学生绘制地球表面形态的分类图。
2. 学生选择一个地球表面形态的变化实例,进行分析和描述。
第二章:山地地形教学目标:1. 理解山地地形的特征和成因。
2. 掌握山地地形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教学内容:1. 山地地形的特征:海拔较高、坡度陡峻、沟谷深刻等。
2. 山地地形的成因:地壳运动、岩性差异等。
3. 山地地形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交通、农业、旅游业等。
教学活动:1. 引入山地地形的概念,引导学生了解山地地形的特征。
2. 通过地图和图片,展示山地地形实例,让学生观察和描述其特征。
3. 讲解山地地形的成因,并通过实例进行说明。
作业与练习:1. 学生绘制山地地形特征的示意图。
2. 学生分析一个山地地形对人类活动的影响案例,进行讨论和报告。
第三章:平原地形教学目标:1. 理解平原地形的特征和成因。
2. 掌握平原地形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教学内容:1. 平原地形的特征:海拔较低、地面平坦、土壤肥沃等。
2. 平原地形的成因:沉积作用、地壳运动等。
3. 平原地形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农业、城市发展、交通等。
教学活动:1. 引入平原地形的概念,引导学生了解平原地形的特征。
2. 通过地图和图片,展示平原地形实例,让学生观察和描述其特征。
3. 讲解平原地形的成因,并通过实例进行说明。
作业与练习:1. 学生绘制平原地形特征的示意图。
2. 学生分析一个平原地形对人类活动的影响案例,进行讨论和报告。
地理地球表面形态教案湘教必修
![地理地球表面形态教案湘教必修](https://img.taocdn.com/s3/m/46619e546d85ec3a87c24028915f804d2b1687f8.png)
地理地球表面形态教案湘教必修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理解地球表面形态的基本类型及特征;(2)掌握地形、地貌的概念及其区别;(3)学会运用地形图、卫星遥感图像等资料,分析判断地表形态。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调查、实验等方法,探究地球表面形态的形成原因及变化过程;(2)运用地理信息系统软件,进行地表形态的模拟演示。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对地球表面形态的兴趣和好奇心;(2)增强保护地表环境,珍惜资源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地球表面形态的基本类型及特征;(2)地形、地貌的概念及其区别;(3)地表形态的形成原因及变化过程。
2. 教学难点:(1)地形、地貌的概念及其区别;(2)地表形态的形成原因及变化过程的深入理解。
三、教学准备1. 教学材料:(1)教材《地理湘教必修》;(2)地形图、卫星遥感图像等资料;(3)地理信息系统软件。
2. 教学设备:(1)投影仪;(2)计算机;(3)地理信息系统软件。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通过展示地球表面形态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地球表面形态的多样性;(2)学生分享对地球表面形态的认知和感受。
2. 自主学习:(1)学生根据教材,了解地球表面形态的基本类型及特征;(2)学生通过观察地形图、卫星遥感图像等资料,分析判断地表形态。
3. 课堂讲解:(1)教师讲解地形、地貌的概念及其区别;(2)教师阐述地表形态的形成原因及变化过程。
4. 实践操作:(1)学生运用地理信息系统软件,进行地表形态的模拟演示;(2)教师指导学生操作,解答学生疑问。
5. 课堂讨论:(1)学生分享在地表形态学习过程中的收获和感悟;(2)教师引导学生讨论地表形态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
五、课后作业1. 复习地球表面形态的基本类型及特征;2. 运用地形图、卫星遥感图像等资料,分析判断地表形态;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小组合作等情况,评价学生的学习态度和效果。
高中地理 地球表面形态教案 湘教版必修1
![高中地理 地球表面形态教案 湘教版必修1](https://img.taocdn.com/s3/m/1cf1c9e4580216fc710afd4a.png)
(湘教版必修一)第二章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第二节地球表面形态(教学设计)【设计思想】从2009年秋季开始,我省将全面推行试用湘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面对即将到来的课程改革,我们需要探索和实践。
尤其面临学习方式的转变是实施新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基点。
教师教学观念、教学方式的转变,最终都要落实到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上。
因此,学习方式的转变被看成是新课程改革的显著的标志和核心任务。
本课设计以探究学习为主,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独立”学习的能力。
【学情分析】1.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较低,对教材原理的理解比较困难。
2.高中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强,本课以图片、视频等形式展示,并配以丰富的色彩,从而增强学生的兴趣和注意力。
3.本课的知识网络复杂、容量大,教学设计贴近教材,并有一定的拓展和扩充,方便不同层次的学生自主学习。
【教材分析】地表形态是高中地理(湘教版)必修第一册第二章第二节的内容。
它同本章其它各节内容密切相关,是学习地貌、地形的基础,也是全册教材的重点之一。
本节内容关注的对象是自然环境的组成要素之一——地貌,要求的重点是地貌的变化及其原因。
关于地表形态要注意有不同的概念解释。
对于地表形态,通常有两种理解。
其一是从宏观形态上理解的地形,如高原、盆地等,是内力和外力综合作用的结果;其二是从微观成因上理解的地貌,如流水地貌、风沙地貌等,主要是由外力作用形成的。
地理新课程标准要求学生能结合实例,分析造成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因素。
本节内容杂、知识多、容量大、基础性强,历来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三维目标】1.知识与技能(1)了解地表形态的变化是内外力共同作用的结果。
(2)了解板块构造学说,板块运动对地形的影响。
(3)了解地质构造的类型与实践意义。
2.过程与方法(1)阅读地质构造和地质剖面示意图了解构造地貌。
(2)运用板块构造学说解释地理事物和地理现象。
(3)通过课堂和野外的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归纳、总结的能力。
湘教必修一第二章第二节地球表面形态教案
![湘教必修一第二章第二节地球表面形态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451f3edfbed5b9f3f90f1ce1.png)
2.2 地球表面形态[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了解地表形态的变化是内、外力共同作用的结果。
2.了解板块构造学说,板块运动与地形的关系。
3.了解地质构造的类型及其实践意义。
4.了解外力作用的表现形式及与地表形态的关系。
二、过程与方法1.学会阅读地质构造和地质剖面示意图。
2.学会用板块构造学说解释地理事物和地理现象。
3.学会野外地质、地貌调查的一般方法。
通过课堂和野外的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归纳、总结的能力。
4.学会以流水和风为例,说明外力作用的结果。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对内、外力的相互作用推动地貌演化的认识,使学生受到辩证唯物主义教育。
2.通过地壳运动和地质作用的学习,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地理环境的复杂性、多样性,并对学生进行科学的环境观教育。
3.了解地质构造规律以及对于找矿、找水、工程建设的重要意义,从而培养学生利用自然、改造自然必须遵循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办事的思维意识。
4.通过教材中图片的教学,培养学生欣赏美、鉴赏美的能力;通过欣赏由于内、外力作用形成的一些优美自然风光,培养学生探究自然界奥秘的科学精神,树立科学美的观念。
5.使学生正确地认识人地关系,知道人类应该遵循自然规律办事,做到趋利避害,保护环境,使大自然为人类造福。
[教学重点]1.地质构造的基本类型;2.板块构述学说及其应用;3.以流水和风为例分析外力作用的形式及其产生的结果。
[教学难点]1.背斜、向斜及形成的主要地形;2.人类活动对地表形态影响的双重性。
[教学媒体与教具]多媒体课件、有关投影片[课时安排]2课时[讲授过程]第一课时【提问导入】1975年,我国科学考察登山队在喜马拉雅山区的岩石中发现了含有鱼、海藻、海螺等海洋生物的化石,这说明什么问题?近年来,人们发现在台湾海峡海底的某些地方分布着古代森林的遗迹,这又是什么原因呢?今天的地表形态,是经过漫长的历史时期,不断演化而成的,现在仍在不断变化着,大家熟悉的成语“沧海桑田”也正是说明了地表形态的不断变化。
高一地理湘教版必修一教案:地球表面形态
![高一地理湘教版必修一教案:地球表面形态](https://img.taocdn.com/s3/m/f0f1344b89eb172dec63b76d.png)
第二节地球表面形态第1课时内力作用与地表形态学案[学习目标] 1.了解内、外力作用的区别;板块构造学说的主要内容;火山、地震活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2.结合实例,分析板块运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3.识别地质构造及其形成的地貌。
一、不断变化的地表形态1.导致地表形态变化的力量:一是①________作用,二是②________作用。
2.内力作用(1)能量来源:主要来自③____________。
(2)表现形式:④__________、⑤____________和⑥________等。
3.外力作用(1)能量来源:主要来自于地球外部的⑦__________。
(2)表现形式:表现为对地表物质的破坏、⑧________和⑨________等作用。
二、内力作用与地表形态1.板块运动与宏观地形(1)板块构造学说:地球表层的⑩____________并不是完整的一块,而是被⑪________带分割成⑫____大板块。
这些板块处于相对的⑬________状态。
板块运动是⑭____力作用的重要表现之一。
(2)六大板块名称:⑮____________板块、⑯__________板块、⑰_____板块、⑱__________板块、⑲________板块、⑳____________板块,除○21__________板块几乎全部是海洋外,其余板块既有陆地,又有海洋。
(3)板块运动结果:○22______板块互相挤压碰撞的地带,常形成高峻的○23________和巨24________,如喜马拉雅山脉、青藏高原;○25________板块与○26________板块挤压碰撞大的○27________,以及与之相伴的○28________或○29________,如美洲西岸的地带,常形成深邃的○31________,的山脉和亚洲东部的岛孤,在陆地板块内部○30________地带,往往形成巨大的○如东非裂谷带就是由非洲板块内部张裂而形成的。
2.2地球表面形态教学设计高一地理湘教版必修1
![2.2地球表面形态教学设计高一地理湘教版必修1](https://img.taocdn.com/s3/m/99ce26d3cd22bcd126fff705cc17552707225ed1.png)
二、学情分析
在高一地理湘教版必修1的学习过程中,学生对地球的基本概念已有一定了解,具备初步的地理知识和技能。在此基础上,针对地球表面形态的学习,学生普遍对地形、地貌的概念较为熟悉,但对于地表形态的形成原因、影响因素及其对环境的作用等方面可能存在认知不足。因此,在进行本章节教学时,需关注以下学情:
3.结合时事新闻或身边的地理现象,如我国的地形地貌、自然灾害等,让学生意识到地球表面形态对人类生活的影响,从而增强学习的积极性。
(二)讲授新知
在讲授新知识的过程中,我将按照以下步骤进行:
1.系统介绍地球表面形态的分类,包括山地、平原、高原、丘陵和盆地等,并通过图片、实例等形式,帮助学生直观地认识各种地形的特点。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新课导入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建立知识联系的重要环节。在本章节教学中,我将采用以下方法导入新课:
1.利用多媒体展示地球的卫星图像,让学生观察并思考地球表面的特征,引发他们对地球表面形态的好奇心。
2.提问:“大家认为地球表面有哪些基本形态?这些形态是如何形成的?”通过这个问题,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地理知识,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利用地理信息系统(GIS)软件,让学生通过操作三维地形模型,亲身体验地形地貌的变化。
2.针对教学难点,采取以下策略:
-通过案例教学,引入真实的地理环境,让学生在实际情境中分析地形形成的原因。
-安排实地考察,让学生观察身边的地理现象,从实践中学习和理解地形的分类和特点。
-结合物理、生物等学科知识,帮助学生建立跨学科的知识体系,以全面理解地表形态对环境的影响。
地理地球表面形态教案湘教必修
![地理地球表面形态教案湘教必修](https://img.taocdn.com/s3/m/70ce28980d22590102020740be1e650e53eacf7b.png)
一、《地理地球表面形态教案湘教必修》二、章节内容:1. 第一章:地球表面形态概述地球表面形态的分类地球表面形态的形成原因2. 第二章:山地地形山地地形的特征山地地形的形成原因山地地形对人类活动的影响3. 第三章:平原地形平原地形的特征平原地形的形成原因平原地形对人类活动的影响4. 第四章:丘陵地形丘陵地形的特征丘陵地形的形成原因丘陵地形对人类活动的影响5. 第五章:盆地地形盆地地形的特征盆地地形的形成原因盆地地形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三、教学目标:1. 了解地球表面形态的分类和形成原因。
2. 掌握山地、平原、丘陵、盆地四种基本地形的特征及其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3. 培养学生的地理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四、教学方法:1. 采用多媒体教学,展示各种地球表面形态的图片和视频,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
2. 利用地球仪模型,让学生亲自操作,了解地球表面形态的三维分布。
3. 开展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对不同地形特征及其对人类活动影响的看法。
五、教学评价:2. 课堂问答:教师针对课堂讲解内容,提问学生,检查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情况。
3. 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包括观点阐述、沟通交流等方面。
六、《地理地球表面形态教案湘教必修》七、章节内容:6. 第六章:高原地形高原地形的特征高原地形的形成原因高原地形对人类活动的影响7. 第七章:丘陵与山地的区别丘陵与山地地形的差异丘陵与山地地形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丘陵与山地地形的实际案例分析8. 第八章:平原与盆地的区别平原与盆地地形的差异平原与盆地地形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平原与盆地地形的实际案例分析9. 第九章:河流地貌河流地貌的形成原因河流地貌的特征河流地貌对人类活动的影响10. 第十章:海岸地貌海岸地貌的形成原因海岸地貌的特征海岸地貌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八、教学目标:1. 理解高原地形的特征及其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2. 能够区分丘陵与山地、平原与盆地的地形差异及其影响。
3. 掌握河流地貌和海岸地貌的形成原因、特征及其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节地球表面形态教学设计第一课时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了解地表形态的变化是内、外力共同作用的结果。
2.了解板块构造学说,板块运动与地形的关系。
3.了解地质构造的类型及其实践意义。
(二)过程与方法1.学会阅读地质构造和地质剖面示意图。
2.学会用板块构造学说解释地理事物和地理现象。
3.学会野外地质、地貌调查的一般方法。
通过课堂和野外的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归纳、总结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对内、外力的相互作用推动地貌演化的认识,使学生受到辩证唯物主义教育。
2.通过地壳运动和地质作用的学习,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地理环境的复杂性、多样性,并对学生进行科学的环境观教育。
3.了解地质构造规律以及对于找矿、找水、工程建设的重要意义,从而培养学生利用自然、改造自然必须遵循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办事的思维意识。
4.通过教材中图片的教学,培养学生欣赏美、鉴赏美的能力;通过欣赏由于内、外力作用形成的一些优美自然风光,培养学生探究自然界奥秘的科学精神,树立科学美的观念。
教学重点:①地质构造的基本类型;②板块构述学说及其应用教学难点:背斜、向斜及形成的主要地形教学方法:讲解法、演示法、读图分析法教学媒体:多媒体课件、有关投影片教学过程:【引入新课】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常常可以看到千姿百态的地表形态,例如一望无际的平原、高大连绵的山脉……(最好举学生熟悉的本地的一些例子),这些地形是怎样形成的?我们看到的这些地形是否以后就不变了呢?我们来看下面的资料,同学们一起来分析分析。
【投影资料】资料1:1975年,我国科学考察登山队在喜马拉雅山区的岩石中发现了含有鱼、海藻、海螺等海洋生物的化石,这说明什么问题?资料2:近年来,人们发现在台湾海峡海底的某些地方分布着古代森林的遗迹,这又是什么原因呢?【启发学生回答】【教师小结】:今天的地表形态,是经过漫长的历史时期,不断演化而成的,现在仍在不断变化着,大家熟悉的成语“沧海桑田”也正是说明了地表形态的不断变化。
我们现在看到的地表形态只是整个地壳演化史中的一个镜头。
(让学生根据本地的地貌,多举实例说明)在这第二节中,我们将要学习是什么原因造成地形的不断变化以及是怎样变化的。
【板书】第二节地球表面形态一、不断变化的地表形态【讲述】要促使物体发生变化,必须有什么的作用?(力)导致地表形态发生变化的力量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是内力作用,二是外力作用,(投影下列表格,师生边讨论,边填写)内、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有的是经过漫长时期缓慢进行的,有的却是在瞬间完成。
(举例说明,也可让学生来举例)【过渡】正是内力和外力长期共同的作用才形成了千差万别的地表形态,其中内力作用是地形的塑造者,它形成了地形的“粗毛坯”,那么内力作用是怎样塑造地形的?【板书】二、内力作用与地表形态【讲述】地壳是怎样产生运动的?是如何运动的?这些问题是历来许多科学家力求解决的,也因此产生了多种学说,其中板块构造学说是近几十年解释大地构造运动和海陆分布规律较为盛行的一种学说,它是在大陆漂移说和海底扩张学说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板书】(一)板块运动与宏观地形【模型演示或多媒体课件动态演示,讲述】板块构造学说认为:①地球表层的岩石圈并不是完整一块,而是被断裂带分割为六大板块;②板块漂浮在“软流层”之上相对运动;③板块内部地壳比较稳定;④两板块交界处,地壳比较活动,火山、地震多分布在此;⑤板块移动发生张裂地区,形成裂谷或海洋;⑥板块相撞挤压处,形成山脉,大洋板块与大陆板块相撞,形成海沟、岛弧、海岸山脉。
两个大陆板块相撞,形成巨大山脉。
【学生活动】课本P37思考题【过渡】板块运动对于宏观地形的形成和变化(即海陆变迁、造山运动等)具有重大影响,而我们常看到的地形,更多的是受地质构造的影响。
【板书】(二)地质构造与地表形态【讲述】地质构造是地壳运动留下的“痕迹”。
那么地壳运动会留下哪些“痕迹”呢?在山区河谷或公路两侧的裸露岩壁上,经常可看到地层的倾斜、弯曲,它们大多是岩层受到强烈碰撞和水平挤压而形成的,这就是褶皱(模型演示或多媒体课件动态演示),褶皱是常见的地质构造之一,它有两种基本形态——背斜和向斜,一般来说,背斜作用形成山地,向斜作用形成谷地,(投影以下表格)是不是背斜的地质构造一定会形成山地,而向斜构造就一定形成谷地呢?请同学们来分析褶皱岩层的受力情况(投影或板图)(指导学生分析向斜槽部B 和背斜顶部A 的受力情况,判断其岩性软硬,推断其形成的地形,完成以下表格及课本P39思考题)上述我们知道判断背斜和向斜不能单纯的从山地和谷地来判断,要准确判断背斜和向斜必须从岩层的新老关系来判断。
(举例说明)(图中①~⑥表示岩层年代由新到老)【讲述】断层是另一种常见的地质构造,什么是断层,它通常会形成怎样的地形呢?(让学生分组思考讨论课本P39的思考题,学生回答,教师小结,要强调断层与断裂的区别,在于岩体是图七图八(图中1~4表示岩层年代由新到老)否错动位移,举地形名称了解断层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我们学习了地质构造对地形影响的规律,在实践中具有重大意义。
例如,找石油天然气要在背斜部位;打隧道、开矿石也应在背斜部位,如果在向斜部位,将可能使隧道变为水道。
在背斜部位采石,工程难度较小,开石方可降低成本。
找地下水要在向斜部位。
(在学习完地质构造与地表形态后,可结合课本P40思考题在周末组织学生完成野外褶皱构造观察活动,事先制订活动计划,最后按要求写出野外考察报告。
)【过渡】上面我们所学习的内力作用对地形的影响是缓慢进行的,在短时间内难以觉察出来,可有的内力作用对地形的影响却是在瞬间就完成了的,如火山、地震活动。
【板书】火山、地震活动和地表形态(学生观察课本P40景观图,思考火山喷发和地震对地形各有什么影响)【小结】这些现象的形成是:地球内部炽热的岩浆沿着地裂缝上升喷发,就形成了火山喷发,喷出大量的火山物质(火山灰、熔岩、火山弹等),堆积在火山口周围就成为火山。
当地壳岩层发生断裂错动或火山喷发时,往往会产生地震,火山和地震都是地球内部能量的剧烈释放,对地表形态和人类生产、生活都具有重大影响,往往会形成严重的自然灾害。
改变地表形态的力,除了来自地球的内部以外,尚有另一种力,它来自地球的外部,即外力作用,它对地表形态进行雕刻,使地表更加多姿多彩,外力作用是如何影响地表形态的,这我们在下一节课再继续学习。
第二课时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了解地表形态的变化是内、外力共同作用的结果。
2.了解外力作用的表现形式及与地表形态的关系。
(二)过程与方法1.学会以流水和风为例,说明外力作用的结果。
2.学会利用多幅景观图和示意图来比较说明不同陆地环境的地域差异及形成原因。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对内、外力的相互作用推动地貌演化的认识,使学生受到辩证唯物主义教育。
2.通过教材中图片的教学,培养学生欣赏美、鉴赏美的能力;通过欣赏由于内、外力作用形成的一些优美自然风光,培养学生探究自然界奥秘的科学精神,树立科学美的观念。
3.使学生正确地认识人地关系,知道人类应该遵循自然规律办事,做到趋利避害,保护环境,使大自然为人类造福。
教学重点:以流水和风为例分析外力作用的形式及其产生的结果教学难点:人类活动对地表形态影响的双重性教学方法:实验演示法、讲述法、讨论法教学媒体:实验用具、主要外力作用的景观投影片、多媒体课件等教学过程:【引入新课】在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内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丰富多彩的地表形态除了内力作用的塑造,同时离不开外力作用的雕刻。
【板书】三、外力作用和地表形态(一)外力作用【讲述】外力作用的能量主要来自地球外部的太阳能,外力作用的主要表现形式有风化、侵蚀、搬运、沉积和固结成岩等。
如流水、风、冰川、波浪等,它能造成地壳表层物质的破坏、搬运和堆积,从而使地表形态不断变化。
(投影有关流水、冰川、风力、波浪等对地表形态影响的照片,学生阅读课本P41资料)【过渡】外力作用是如何改变地表形态的呢?下面我们以陆地表面两种最常见、最普遍的外力——流水和风力为例看看其对地表形态的影响的。
【板书】(二)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塑造下面我们来做一个流水侵蚀实验:我这有一个梯型水槽,大约宽10~20厘米,这个水槽是由泡沫塑料做成的,槽两侧和底部是由黄土做成的沟谷,用一个塑料瓶子,盖子上打上几个小洞,将塑料瓶内的水通过小洞喷在黄土上,代表降雨,这些水汇集在水槽中,并流走,大家仔细观察一下:(1)在流水的冲刷下,黄土会发生什么现象?(2)在水槽的出口处,会发生什么现象?(3)我喷水的水量加大,又会发生什么现象?大家将发生的现象和发生的过程讨论一下,用自己的话概括出来:由于河流的冲刷,使河床不断加深,形成狭而深的河谷地形,两侧陡峭,横剖面常呈“V”字形。
河流流量越大,流速越快这种作用越强。
这些冲刷下来的泥沙,到了水槽口,由于口变宽,流速减慢,便将泥沙堆积下来,形成宽阔平坦的堆积物。
【总结】(对学生的的概括进行简单地总结)。
河流在山区、高原流过时,河流不断冲刷,使河床不断加深,流速越快,冲刷越严重,往往形成“V”字形的峡谷;河流在入海口或入湖处的河口地区,由于流速减慢,便将挟带的泥沙堆积下来,形成宽广平坦的三角洲。
三角洲地势低平、土壤肥沃,是良好的农耕地区。
横断山区的山高谷深、黄土高原的千沟万壑都是流水侵蚀作用塑造地表形态的典型例子(投影横断山和黄土高原的景观图片)。
在干旱地区的许多地形的形成如蘑菇石的形成与流水的侵蚀过程相类似(投影风蚀蘑菇景观图)。
大家都感受过风沙天气,特别是北方地区,这种现象更普遍。
在干燥地区,由于近地面的风含沙粒较多,磨蚀力较强,使岩石形成顶部大、底部小的蘑菇状外形,称为“风蚀蘑菇”。
而含有大量沙粒的气流,当风速减少时沙粒沉积形成沙丘。
沙丘可埋没村舍、道路、牧场,带来流沙危害(投影沙漠景观图片)投影以下表格,师生共同完成。
此外,冰川、波浪等外力作用都会对地表形态产生明显的影响,形成不同的地形。
【学生活动】学生思考讨论课本P42思考题,学生回答,教师引导。
【过渡】我们人类生活在地表上,其活动深受地表形态的影响,同时人类活动又深刻地改变了地表外貌,地貌面成为人地相互作用最集中、最强烈,人类文化印迹最明显的场所。
【板书】四、人类活动与地表形态【讲述】人类作为地球上的一种特殊的外力,也在一定程度上改变着地表形态。
为了谋求生存和发展,人类从来没有停止过改造周围环境的活动,人类对地表的改变,有些是合理的,有些则是不合理的,甚至是有害的。
(投影以下资料)【资料】人类社会主动地改变地表形态以发展生产的成功事例很多,最著名的有低地之国荷兰从公元13世纪开始的围海造田的壮举,数百年来他们共造了7000多平方千米的土地,相当于其国土面积的五分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