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宗教建筑区别特点
中外建筑的异同点
![中外建筑的异同点](https://img.taocdn.com/s3/m/1c83b3d15ff7ba0d4a7302768e9951e79b89691f.png)
中外建筑的异同点引言建筑是人类创造的艺术和工程结合体,反映了不同文化和时代的特点。
中外建筑在风格、材料和构造等方面存在许多异同点。
本文将从建筑风格、建筑材料以及建筑构造三个方面,对中外建筑进行全面、详细、深入地探讨。
建筑风格中式建筑风格1.中国传统建筑注重天人合一的理念,注重与自然环境的和谐。
例如,寺庙、园林等建筑常常采用曲水流觞、假山水池等布局,与周围的自然景观相辅相成。
2.中式建筑讲究整体性和封闭性,常常以门楼或者围墙作为形式进入,形成一个独立的空间。
另外,飞檐翘角的特点也是中式建筑的显著特征。
西式建筑风格1.西方建筑风格强调对称、均衡和几何形状的使用。
例如,古希腊和古罗马的建筑采用了柱廊和圆顶等元素,营造庄严、宏伟的氛围。
2.西式建筑追求开放性和透明性,常常使用大面积的玻璃幕墙,将室内和室外空间进行了无缝连接。
此外,标志性的塔楼和摩天大楼也是西式建筑的典型特点。
建筑材料中式建筑材料1.中国传统建筑常使用木材、砖石和陶瓷等材料。
例如,传统的建筑结构常使用木构架和榫卯连接,墙体则常采用青砖黑瓦的形式。
2.中式建筑还常使用竹子和纸等天然材料,如阳明堂的纸板墙体和江南水乡的竹编屋舍。
西式建筑材料1.西方建筑常使用混凝土、钢筋和钢铁等现代化材料,以及玻璃和铝合金等。
这些材料具有耐久性和强度,能够支撑起高层建筑和大跨度的结构。
2.西方建筑也更加注重建筑外观的表现,例如使用大理石和花岗岩等高贵材料作为立面装饰。
建筑构造中式建筑构造1.中国传统建筑常使用木结构和榫卯连接的方式进行构造。
例如,传统的屋架结构采用悬山顶、斗拱和彩画梁等装饰,形式独特。
2.中式建筑注重构造的平衡和稳定,例如使用斗拱和叠拱的结构来分担重力,使建筑更加牢固。
西式建筑构造1.西方建筑常使用钢筋混凝土的框架结构,例如使用纵横向的柱、梁和楼板等构件进行组装。
这种结构方式可以提供更大的自由度和灵活性。
2.西式建筑的结构设计注重力学原理和工程技术,以确保建筑的安全性和抗震性。
浅谈中西宗教建筑的差异
![浅谈中西宗教建筑的差异](https://img.taocdn.com/s3/m/362364de33d4b14e852468bd.png)
浅谈中西宗教建筑的差异中国建筑体系与西方建筑体系,是在完全不同的两个文化背景下产生的,具有很大的差异性。
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与不同民族的宗教观念有密切联系。
不同的宗教观念,也直接影响着一个民族的建筑理念、建筑法则及建造方式。
伦理观念、心理气质、宗教意识、传统文化中西传统建筑的艺术气质,在宗教建筑方面体现得较为突出。
古埃及的君主利用宗教的神秘来统治国家,因此,宗教对埃及艺术和建筑产生了重要影响。
埃及人坚信人死后还能复活,这种对死亡的认识促使历代法老把大量精力花在建筑陵墓和庙宇上。
金字塔和神庙建筑非常巨大,庞大的体积和重量,给人以精神压力,让人心中产生巨大恐惧和压抑。
尤其是著名建筑卡纳克神庙,它有直径3.5米的圆柱134根高达21米,全部是石质的。
神庙是王权神化的集中体现。
希腊人在对神的信仰上不逊于埃及人。
希腊神话是希腊艺术的土壤,希腊人几乎把每一种自然现象都解释为神的作用,赋予神以人的面貌、性格和思想情感多神教的信仰左右着希腊人的社会生活,神庙就是城邦的象征。
在建筑上创立了多利安、爱奥尼、科林斯三种石柱式风格。
这三种形式在古代西方建筑中起了重要的作用。
古罗马人也接受了这一概念,所以古希腊和古罗马人在建筑上留下的最重要的作品就是神庙。
中世纪的欧洲,人们又被基督教更浓的神学所笼罩。
教堂作为城市的标志,是城市繁荣和力量的象征。
“这一时期的人民都是狂热的宗教信徒,甚至统治者都不例外,唯一的知识就是背诵禁欲主义信条和圣经词句。
这时期的艺术具有浓厚的宗教色彩,充当上帝与教会代言人的角色。
”拜占庭式、罗马式、哥特式教堂就是这一社会现实最好的建筑体现。
所以,反映神权的宗教建筑在欧洲建筑史中长期占据着主流地位。
欧洲的教堂多用石头建造,著名的教堂工程都十分巨大,经常要经历十几年或上百年的时间才能建成。
西方的宗教建筑重在外现人心中的宗教激情,把人内心中的迷惘和狂热、幻想和茫然都化成实在的视觉形象,借助这形象进一步把人的情感推向更高的境界。
中西方宗教建筑的区别
![中西方宗教建筑的区别](https://img.taocdn.com/s3/m/82575916964bcf84b9d57b2c.png)
中西方宗教建筑的区别1.宗教建筑选址教堂往往选择处在城市中心。
基督教认为人作为上帝的造物,需要受上帝的庇护和引导。
寺庙往往趋向选址在城市外的山野地区,将自身纳入到自然山水之间, 使得自身也成为宏观的自然山水在人文领域的延伸。
2、建筑布局哥特式教堂的礼拜大厅、圣坛和袖厅形成了一个十字架形状,大厅比圣坛长,横厅比大厅短,这样的十字形叫“拉丁十字”。
它蕴涵着耶稣基督受刑的十字架,对于信徒而言,十字架是战胜死亡而凯旋的象征,被赋予了宗教象征意义。
佛教建筑功能布局分散、内向、均衡而充满秩序感, 反映了“万物皆有灵”的多神论, 也反映了神界有着与人伦一样的对自然的精神性的臣服。
3、建筑外部空间教堂往往是以单体建筑结合广场的形式,广场负担聚集人流的作用,有时城市道路也是由教堂发散出去的,这样也显示了基督教对现实社会的控制力。
突出了上帝在人世间的绝对统治地位。
4、建筑单体西方基督教堂注重实体,强调体积感和雕塑感,往往通过逆光来创造室内空间的神秘气氛,强调内外空间的对比和隔绝。
这样,形成一个封闭极强的内省空间,庇护教徒的惫识离开尘世,集中注意力进行虔诚的忏悔。
佛教建筑不注实体, 而更注重“虚”、’‘空”。
中国佛教建筑采用木构架,也常常采用格扇门、格扇窗,注重内外空间的相融和流通,其内部空间也比较明亮。
5、建筑细节教堂尖拱、尖券、尖顶的运用,建筑立面越向上划分越见细巧,形体和装饰越见玲珑,是整个教堂充满着一种超尘脱世、升腾而上的动感。
垂直向上的飞腾动势令人迷惘,又尖又高的塔群,瘦骨嶙峋笔直向上的束柱,筋节毕现的飞拱尖券,仿佛随时能使得这些巨大的石头建筑脱离地面,冲天而起,人们的灵魂也随之升腾,直向苍穹,升到天国上帝的脚下。
总结、在基督教建筑中无处不表现着对上帝的象征和追求。
他们认为美是上帝的一种显现,不可见的上帝使自己在秩序和美中为人所见,便是借助了象征的神奇方式。
人造物和自然物中给人以感的和谐,不是为独立实体的事物本身的属性,而是神灵的反映,作为上帝不完整的形象,世界通过自己的多样性和复杂性,摹仿了上帝的单纯性和完美性。
印度和中国的宗教建筑有何不同?
![印度和中国的宗教建筑有何不同?](https://img.taocdn.com/s3/m/73e84d3ca7c30c22590102020740be1e640ecc60.png)
印度和中国的宗教建筑有何不同?
印度和中国是世界上分布着大量宗教建筑的地区。
两国宗教文化源远
流长,所以在宗教建筑上也各有千秋。
本文将介绍印度和中国在宗教
建筑方面的不同之处。
一、建筑材料不同
印度的宗教建筑多使用石材、石英石等天然材料,在建筑上呈现出细腻、精美的风格。
而中国的传统宗教建筑则多使用木材、泥土等天然
材料,呈现出雄浑、宏伟的风格,其中最典型的就是中国古代建筑的
独特风格。
二、装饰不同
印度的宗教建筑上,常常使用马赛克等大胆、鲜艳的色彩,让建筑更
具视觉冲击力。
而中国的宗教建筑则通常给人一种沉稳、古朴的感觉,装饰主要是一些绘画、雕刻等方式来呈现,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三、造型风格不同
印度的宗教建筑多呈现出“多明式”、“泰姬陵式”的造型风格,通常被认为是富有浪漫主义色彩的建筑。
而中国传统宗教建筑则有着“黄梅戏式”的特点,更为优美、内涵丰富。
四、宗教信仰的不同
印度的宗教信仰以多神教为主,不同神之间有着较明显的差异,宗教场所的风格也因此各不相同。
而中国的宗教信仰则以儒道两家为主,因此宗教场所更多体现出内敛、含蓄的特点。
综上所述,两国在宗教建筑方面的差异主要集中于建筑材料、装饰、造型和宗教信仰等多个方面。
这些差异虽然主要是由于民族文化差异所形成的,但它们也为两国的宗教文化带来了丰富、多彩的面貌。
中外宗教建筑的异同
![中外宗教建筑的异同](https://img.taocdn.com/s3/m/4e002c03eff9aef8941e0639.png)
人们不仅需要在心灵感悟这种无限的存在,还需要在现实活动中证 实这种存在。因此,神需要有可以感性地、直观地把握的现实象征, 对于基督教来说,这就是教会和教堂。在教徒们看来,教堂是建立 在现实的世界之上的神圣空间,是神在人间的宅第,应该像天国一 样尽善尽美,尽可能地神圣和富于超灵验性。它是是基督教建筑的 精华。它体现了人们对上帝的理解与感受,以及人们对心灵的追求。 正是由于人们的理解及追求的不同,所以形成了教堂建筑的不同风 格。例如罗马式与哥特式的教堂在建筑风格上不同,罗马式用内部 空间来象征宇宙,体现一种静态的安宁与凝重;哥特式则用外部结 构的急剧上升来象征向天国无限升腾的意象,表示出一种动态的张 力。这两种不同风格的教堂阐明了基督教艺术在不同时期的发展变 化,同时也显示了基督教的历史沿革。 基督教艺术,经历了从早期的“巴西利卡式”到中期的“拜占庭艺 术”、“黑暗时期”、“加洛林艺术复兴”、“罗马式”、“哥特 式”,一直到文艺复兴时期、宗教改革与反宗教改革时期、殖民化 时期、后殖民化时期。因此,各个时期的风格也不尽相同。
4.与民俗密切相关。建有客堂、食堂、 茶社、住宿部、歌舞楼、亭子、小卖 部等,以供人们社交、游览、食宿、 娱乐、休闲、交流、交易。不少宫观 还开展“花会”、“庙会”,形成民 间节庆习俗。 道教建筑具有丰富的艺 术内容,将绘画、雕塑、诗文、书法、 篆刻、联额、题辞、碑刻、园林等诸 多艺术形式融为一体;除宫观建筑外, 还仿效佛教开凿石窟和摩崖造像,以 具体生动的形象,表现长生不老、羽 化登仙的理想和对吉祥如意、福寿和 睦的追求。道教建筑文化成为我国民 族文化的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它的 艺术魅力和价值是永存的。
目录
中国
佛教建筑 道教建筑 外国
基督教建筑
塔庙,以塔为中心,周围建以殿堂、僧舍。塔中供奉 着舍利、佛像等,是寺院的中心建筑。唐代以后,佛 塔多建寺前、寺后或另建塔院,形成了以大雄宝殿为 中心的佛寺结构。寺院坐北朝南,主要殿堂依次分布 在中轴线上,层次分明,布局严谨。 宋代时,禅宗兴 盛,形成了“伽蓝七堂”制度,七堂指佛殿、法堂、 僧堂、库房、山门、西净、浴室。规模较大的寺院还 有讲堂、禅堂、经堂、塔、钟楼等。建于山上的佛寺 也依此而建。 明清以来,佛寺建筑格局已成定式,一 般在中轴线上由南向北依次分布着山门殿、天王殿、 大雄宝殿、法堂、藏经楼、毗卢阁、观音殿。大雄宝 殿是佛寺的主体建筑,东西两侧的配殿为钟楼与鼓楼, 伽蓝殿与祖师堂,观音殿与药师殿相对应。大的寺院 有五百罗汉堂、佛塔等建筑。中轴线东侧分布僧房、 香积厨、斋堂、职事堂等,是寺内僧人的起居生活区; 现在寺院对外开放后,生活区一般都后移,或在寺院 后侧重建。中轴线西侧主要为禅堂、接待室等,是前 来挂单僧人修行之所,现在也基本上对外开放,有的 辟为文物陈列室、佛经流通处。
世界三大宗教的建筑特色各是什么
![世界三大宗教的建筑特色各是什么](https://img.taocdn.com/s3/m/f675487e5acfa1c7aa00cc38.png)
世界三大宗教的建筑特色各是什么一、佛教建筑1、佛教建筑:佛寺、佛塔和石窟佛教建筑包括佛寺、佛塔和石窟。
佛教建筑在初期受到印度影响的同时,很快就开始了中国化的过程。
明、清佛寺的布局,一般都是主房、配房等组成的严格对称的多进院落形式。
在主轴的最前方是山门——整个寺院的入口。
山门内左右两侧分设钟、鼓楼。
中央正对山门的是天王殿,常做成三间穿堂形式的殿堂。
穿过天王殿,进入第二个院落,座落在正中主轴上的是正殿,常名为“大雄宝殿”。
正殿对于整个佛寺建筑群体是中心建筑物,它不论在建筑体积和质量,都在其他单体建筑之上。
正殿左右配殿或作二层楼阁形式。
正殿后一进院落,常建筑二层“藏经楼”。
另外,多在主轴院落两侧布置僧房、禅堂、斋堂等僧人居住的房屋。
北京的大型佛寺,如西四牌楼的广济寺等都属于这种类型。
小型的寺庙,一般只有一进院落——进山门迎面就是大殿,两厢为僧房。
佛寺建筑群组中常布置一系列附属建筑,如山门前的牌坊、狮子雕刻、塔、幢、碑等。
北京现存的佛塔都是砖石建造的。
著名的有广安门外辽代建造的天宁寺塔(斗栱密檐型);阜成门内元代建造的妙应寺白塔(屠坡型);阜成门明代修建的慈寿寺塔(斗栱密檐型);大正觉寺金刚宝座塔(印度金刚宝座式)。
卧佛寺在西山余脉聚宝山(寿安山)南麓,寺首创于唐贞观年间(627—649年),原名兜率寺,或名寿安寺。
清雍正十二年(1734年)改称十方普觉寺。
因寺内有元至顺元年——二年(1330—1331年)铸造的一躯释迦牟尼涅盘铜像,所以一般叫卧佛寺。
碧云寺在西山东麓,各组殿堂成阶梯状层层上升;始建于元代至顺年间,初名碧云庵,明代正德年间(十六世纪初)扩建;清乾隆十三年(1748年)又在原有基础上大规模扩建。
天宁寺塔在广安门外,是我国现存的密檐式砖塔中比较典型的一座。
此塔隋代已有,现存的这座塔是辽代建的。
2、喇嘛寺喇嘛寺在我国信奉喇嘛教的是蒙、藏两个民族,所以喇嘛寺的建筑也因宗教内容的特点和民族的特点而和佛寺有所不同。
中外宗教建筑的差异
![中外宗教建筑的差异](https://img.taocdn.com/s3/m/9ea9df0017fc700abb68a98271fe910ef12daec7.png)
2018年第3期现代园艺中外宗教建筑的差异洪立昂(湖北工业大学,湖北武汉430068)摘要:中国古代建筑的理念与中国的儒家思想结合在一起,建筑讲究对称美,采用木质结构,西方在某些时期也是这样。
通过比较可以感受到中外的物质、观念文化等方面的差异。
他们主要由于中外民族在宗教意识、伦理观念、艺术趣味、心理气质、传统文化、艺术造诣的不同造成建筑风格的差异。
分析了中国和西方国家之间传统文化、艺术发展、宗教价值观的不同造成的建筑差异。
关键词:中外宗教建筑;宗教思想;艺术差异1中外宗教建筑的概述1.1宗教建筑的内涵建筑是人们为满足现实生活,利用物质条件和技术,创造的生存环境,而宗教建筑就在意识层面上赋予建筑灵魂。
这种宗教空间,通过千百年的演变进化,融入到建筑的风格之中,思想也随同建筑传播到世界各地,形成了相对固定的形式。
所以为宗教提供服务的建筑都是宗教建筑。
2中外建筑风格中的宗教理念比较2.1宗教中的思考问题的逻辑法国著名文学家维克多·雨果高度概括过东西方两大建筑体系之间的根本差别。
他认为:“艺术有两种源泉:一为理念———从中产生了欧洲艺术;一为幻想———从中产生了东方艺术。
”表现出了整体和局部之间的形式的美感。
西方在艺术表现注重深入表达相反的中国的建筑的造型着眼于整体的意境,总之,西方建筑理念的特点就是“实”。
中国建筑的特点主要体现在“空”,思想的差异引起建筑风格的不同。
2.2宗教中的传统习惯的表达中国建筑特别是庭院建筑注重有组织的组合,“庭院”一般是基本单元的组合,这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强调集团和抑制个性发展的思想观念引起的。
而西方重视的是哲学思想和文化理念的传达,埃菲尔铁塔等出类拔萃的建筑,可以给人以优秀、上升力和吸引力。
3中外宗教建筑艺术的差异3.1中外宗教建筑从外形艺术上的差异中外传统建筑在材料的运用上有3种:石头、木材、泥土,中国传统建筑材料的运用以木头为主,将石头与土运用建造建筑的墙体和基座;西方宗教建筑重视的是外部的装饰效果,例如哥特式建筑中的巴黎圣母院建筑外形上雕刻繁琐的纹样,颜色鲜艳,而底色运用金色,给人们视觉上的冲击。
中外宗教建筑比较2
![中外宗教建筑比较2](https://img.taocdn.com/s3/m/d6dbf813cc1755270722083f.png)
伊斯兰教
• 伊斯兰教因为教义和仪典的要求,建筑与 佛、道两教不同。一般所建寺院称为“清 真寺”或“礼拜寺”,在寺中建有召唤信 徒用的“邦克楼”或“光塔”,还有供膜 拜者净身的浴室。大殿内没有造像,仅设 朝向圣地麦加供参拜的神龛。建筑装饰纹 样只有《古兰经》经文和植物、几何形图 案。
清真寺
北京故宫
•
长城
埃及金字塔
巴黎铁塔
印度泰姬陵
中外宗教建筑对比
佛教
• 尽管佛教是由印度传人中国的,但中国的佛教建 筑与印度的寺院大不相同。中国的寺庙深受中国 古代建筑的影响,它们庄严雄伟,精美华丽,和 自然的风景融为一体,具有浓郁的、特有的中国 佛教建筑特色。
洛阳白马寺
中国第一座寺院——洛阳白马寺
• 洛阳白马寺是创建于东汉永平十一年(68 年)的。根据相关记载,白马寺的平面为 方形,佛塔为寺院中心,仿照印度的形式 建造,建筑装饰多为佛像。
泉州开元寺
基督教(天主教)
• 宗教建筑,有其特有的灵魂形制,而灵魂 负于形体之中,可以飞升到多大的高度, 哥特堂便是最好的例子,一如无法忍受地 底的幽暗,一如无法忍受对其所睥异神庙 的模仿,哥特式教堂冲天而出,犹如王者 的冠冕,傲视着冥冥众生。
中西方古代建筑之比较
![中西方古代建筑之比较](https://img.taocdn.com/s3/m/34368460dc36a32d7375a417866fb84ae45cc39a.png)
中西方古代建筑之比较中西方古代建筑在许多方面存在差异和相似之处。
1. 建筑风格:中古时期,中国古代建筑风格以木质建筑为主,如寺庙、宫殿、长廊等。
这些建筑通常采用悬山脚、翼角、斗栱、角梁等独特的建筑元素,并注重建筑与自然环境的和谐统一。
而西方古代建筑多以石材建造,如古希腊和古罗马的神庙、剧场和古城堡等。
西方建筑注重对称美和几何规则,建筑形式更加规整。
2. 建筑技术:中国古代建筑在木结构工艺方面非常擅长,尤其在榫卯结构和斗拱悬臂结构方面达到了独特的高度。
中国的传统建筑技术还包括模嵌、彩画、瓦雕等装饰技术。
而西方古代建筑则在石材建造、圆顶建筑和拱形结构方面较为出色。
西方建筑中常见的石柱、石拱和石雕等装饰技术也很精湛。
3. 宗教和哲学影响:中国古代建筑受到儒家和道家思想的影响,强调礼、仪、道和人与自然的和谐。
传统建筑中雕刻的花纹和图案常常以儒家和道家的哲学思想为主题。
而西方古代建筑则受到基督教的影响,教堂和宗教建筑是其重要代表,被认为是神圣和庄重的场所。
4. 建筑规模和功能:中国古代建筑注重规模的宏大和装饰的精致,宫殿、寺庙往往具有壮丽的气势和华美的装饰。
这种规模和装饰往往反映了中国封建社会的等级制度和统治者的权力象征。
西方古代建筑更注重实用性和功能性,如古罗马的公共浴场、劇場和公共广场等,这些建筑为公众活动提供了场所。
同时,西方古代建筑也更注重城市规划和城市建筑。
中西方古代建筑在建筑风格、建筑技术、宗教和哲学影响以及建筑规模和功能等方面存在差异和相似之处。
这些差异和相似反映了不同文化和历史背景对建筑的不同追求和表达方式。
中西方宗教建筑文化的差异
![中西方宗教建筑文化的差异](https://img.taocdn.com/s3/m/b48c630ada38376bae1faeb6.png)
中西方宗教建筑文化的差异摘要:宗教文化是人类历史发展的长河中重要的一颗明珠。
中国古代建筑是中国传统文化的载体。
岱庙是山东泰安最完整也是最大的古建筑群,始建于汉代,后经过历朝历代的多次整修、扩建,现今基本保留了宋朝的规模和风格。
以宋朝为时间点,对应西方12世纪,在法国出现“哥特式艺术”。
当时的哥特式教堂结构变化,造成一种火焰式的冲力,把人们的欲念带向“天国”,成功地体现了宗教观念,人们的视觉和情绪随着向上升华的尖塔,有一种接近上帝和天堂的感觉。
巴黎圣母院作为当时法兰西岛地区的哥特式建筑群里最具代表意义的一座教堂,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当时的文化诉求。
尽管岱庙为建筑群体,巴黎圣母院为建筑单体,但他们同为宗教建筑,通过在建筑用途、建筑结构、空间布局上的比较分析,仍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认识和理解中外建筑思想、哲学文化。
关键词:中西方;宗教建筑;文化差异引言宗教建筑的地址选择,承载着一定的宗教文化,表达着人们的审美观念,东西方的宗教选址有着截然不同的方向。
中国的宗教建筑处于较为从属的地位,是服务于皇家建筑而存在的一种建筑形式,虽然也是人们信仰的表现形式,但是人们对于佛教或道教的信仰远不及西方人对于基督教信仰的那种广泛;西方人将基督教的信义渗透进生活的每一个细节,重视宗教建筑的精神属性,对于上帝的崇拜达到了痴迷的程度,他们使用最好的建筑材料,最好的建筑技术设计教堂,教堂也被赋予新的精神含义,成为他们进行祈祷与忏悔的精神场所。
1建筑选址的审美差异中国古代的宗教建筑一般都在山林之中。
道教是中国土生土长的宗教,他们信奉的是“天人合一”的哲学观,注重探寻人和自然的和谐统一。
把道观和寺庙建在山林之中,让建筑融入自然,与世隔绝,羽化升仙。
西方的宗教建筑大多都选在城市中。
西方传统的哲学思想是人本主义,即“人神合一”的哲学观,认为神就在自己的身边,人们可以在教堂前面的广场上玩耍嬉戏,宗教建筑和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
教堂一般会建成城市中最高的建筑,高耸入云的尖顶象征着人们的思想可以和上帝交流,也是人们死后通往天堂的道路。
中外建筑的异同点
![中外建筑的异同点](https://img.taocdn.com/s3/m/d92e7c3977c66137ee06eff9aef8941ea66e4b42.png)
中外建筑的异同点一、引言建筑作为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是人们生活和工作的场所,更是文化、历史、艺术等多个领域的载体。
在世界各地,不同的国家和民族都有着独特的建筑风格和特色,其中中外建筑之间存在着许多异同点。
本文将从建筑形态、材料、装饰等方面进行比较分析,探讨中外建筑的异同点。
二、建筑形态1. 中式建筑中式建筑以宫殿式建筑为主要代表,常见于中国传统宫廷、园林等场所。
其特点是呈现出“重檐歇山顶”的屋顶形态,采用木构架结构,外墙常用灰瓦或琉璃瓦覆盖。
2. 西式建筑西式建筑以教堂、城堡等为代表,具有欧洲传统风格。
其特点是采用石材或砖块等坚实材料作为主要结构材料,呈现出高大壮观的立面形态。
三、材料1. 中式建筑中式建筑以木材、瓦片为主要材料,常用的建筑技术有斗拱、榫卯等。
这些木质结构不仅具有优秀的抗震性能,而且还可以适应中国气候的特点。
2. 西式建筑西式建筑以石材、砖块等坚实材料为主要结构材料,常用的建筑技术有拱形、穹顶等。
这些结构具有很好的承重性能和耐久性。
四、装饰1. 中式建筑中式建筑在装饰方面,强调对称和精细雕刻。
常见的装饰元素有龙凤图案、云纹等,色彩以红色为主要色调。
2. 西式建筑西式建筑在装饰方面,注重对称和线条感。
常见的装饰元素有花卉图案、雕刻等,色彩以浅色系为主。
五、功能1. 中式建筑中式建筑通常用于宫殿、园林等场所,强调对自然环境的融合和与人文环境的协调。
2. 西式建筑西式建筑通常用于教堂、城堡等场所,强调对权利和宗教的象征意义。
六、结论中外建筑在形态、材料、装饰、功能等方面都存在着巨大的差异。
中式建筑注重对称和精细雕刻,采用木质结构和瓦片覆盖;而西式建筑则注重线条感和承重性能,采用石材或砖块作为主要结构材料。
此外,中式建筑强调自然环境与人文环境的协调,而西式建筑则强调权利和宗教的象征意义。
这些差异不仅反映了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审美观念和价值观念,也为人们提供了更多选择建筑风格的可能性。
中西方宗教建筑差异
![中西方宗教建筑差异](https://img.taocdn.com/s3/m/704dad2f0066f5335a812190.png)
中西方制度文化比较结课论文姚婧 20080254 公共事业管理0802关键词:1宗教建筑2建筑文化3教堂4信仰5美术内容摘要:中西方建筑文化有很多差异,同样是宗教建筑,中国的寺庙和西方的教堂就有很大的差异。
中国寺庙与西方教堂建筑的差异,在于两者所蕴含的哲学思想、文化内涵不同,所以有不同的形成和造型。
在建筑上有布局、尺度和神韵的比较。
中国建筑有其美学,西方建筑也有其自身的美学。
总之,一个民族特定的心态与其所处的自然与人文环境是相互制约相互影响的。
欧洲教堂建筑注重表现人心中的宗教狂热,并把它具化为实在的视觉形象,而中国的寺庙建筑则受儒教实用理性的影响,重在再现人们内心世界的宁静与平安。
中西方宗教建筑差异——教堂与寺庙中西方建筑文化有很多差异,同样是宗教建筑,中国的寺庙和西方的教堂就有很大的差异。
中国寺庙与西方教堂建筑的差异,在于两者所蕴含的哲学思想、文化内涵不同,所以有不同的形成和造型。
在建筑上有布局、尺度和神韵的比较。
中国建筑有其美学,西方建筑也有其自身的美学。
中世纪教堂建筑的形式主要有两种:早出现的一种叫“罗马式”,它是由更早的“巴西里卡式”演变而来,其外形像封建领主的城堡以其坚固、敦厚、牢不可破的形象显示教会的权威,如意大利的比萨教堂。
较后一种称为“哥特式”,它的形式比“罗马式”轻巧而更富于装饰意味,采用很多矢状卷的构造和尖塔式的装饰,以其高耸入天与上帝接近的感觉,控制人们的精神感情。
如意大利的米兰大教堂和法国的巴黎圣母院。
中世纪的美术基本上就是宗教美术,而宗教活动的主要场所是教堂。
君士坦丁堡大主教卡尔马斯曾说过“教堂是尘世之天国,神们在这里生息活动”。
在这个历史时期教堂建筑和美术融为一体,成为基督教美术的最高代表。
中世纪的欧洲教堂,是建筑结构和装饰艺术效果融为一体且高度统一,具有实用和象征意义,起到宣扬基督教教义的目的,能更深地控制、麻醉信徒们的思想感情,使人威慑于宗教神权之下,做一个顺从的“上帝的臣民”。
中国宗教建筑类型和特征
![中国宗教建筑类型和特征](https://img.taocdn.com/s3/m/6de5f722876fb84ae45c3b3567ec102de2bddf94.png)
中国宗教建筑类型和特征
中国宗教建筑的类型和特征包括:
1. 佛教寺庙:佛教寺庙是中国宗教建筑的代表性建筑之一,通常由塔、殿、戏楼、经堂等组成,建筑风格受到印度佛教、中原封建文化和汉民族建筑文化的影响。
其特点是形制规整,色彩鲜明,装饰富丽堂皇,气势恢宏。
2. 道教观庙:道教的建筑主要是观庙,建筑形制多姿多彩,特别是在南方地区,道观建筑风格特征突出,如江南水乡的汉阳木渎梅花岗观、广东的南岸金府山龙泉观等。
其特点是装饰豪华,充满了神秘和浪漫,蕴含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
3. 基督教堂:基督教堂是西方教堂建筑的典型代表,逐渐传入中国,形成独特的中国基督教建筑风格。
其特点是建筑高大壮观,采用欧洲文艺复兴和巴洛克等建筑风格特征,外墙经常采用彩色玻璃,在太阳照射下形成琉璃般的色彩。
4. 伊斯兰教清真寺:伊斯兰教的清真寺在中国西北地区广泛存在,建筑中融合了回民、维吾尔等多种民族的文化艺术元素。
清真寺建筑格局以大门、寺庙、礼拜堂、圆顶和穹顶为主,大门和寺庙多是红色,并饰有金字和花卉,每座清真寺内都有清真寺拉面摆着旗帜。
亚洲和欧洲的宗教建筑有何不同?
![亚洲和欧洲的宗教建筑有何不同?](https://img.taocdn.com/s3/m/dc6facd0162ded630b1c59eef8c75fbfc77d94b2.png)
亚洲和欧洲的宗教建筑有何不同?
亚洲和欧洲的宗教文化有着不同的历史背景和传统,这也反映在它们
的宗教建筑上。
以下是亚洲和欧洲宗教建筑的不同之处:
1. 建筑风格
亚洲的宗教建筑往往将自然元素融入其中。
例如,在印度教寺庙中,
常见的是四周环绕着宽广的露天中庭,以及雕刻着动物神像和鲜花的
墙壁。
相比之下,欧洲的宗教建筑倾向于更加对称和华丽。
例如,教
堂的拱顶和花窗玻璃突出了巨大的立柱、长长的拱形天花板和壁画。
2. 装饰和艺术
亚洲的宗教建筑通常涉及栩栩如生的雕像、绘画和其它艺术作品。
例如,印度教寺庙中,用珠宝装饰的神像和印度神话故事的壁画充斥着。
相比之下,欧洲宗教建筑更注重建筑的滋味和富丽堂皇。
例如,在巴
黎的圣母院和罗马的圣彼得大教堂中,看到的是巨大的名人塑像、雕刻、绘画和窗户的宝石玻璃。
3. 社交、文化和历史意义
亚洲和欧洲的宗教建筑在这方面都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但由于这两
个地区的文化传统不同,即使宗教建筑在不同的国家和地区都有所不
同。
在亚洲,宗教活动是社交、文化和历史支柱的组成部分。
例如,在中国,神庙的建筑直接映射了有关历史传说和文化,例如北京的天坛,西安的历史古迹和广东的南海神庙等等。
总之,亚洲和欧洲的宗教建筑有着很大的不同,这是由于它们所处地域的文化和传统有所不同。
世界三大宗教建筑
![世界三大宗教建筑](https://img.taocdn.com/s3/m/60baf06a1ed9ad51f01df29c.png)
麦加大清真寺
位于沙特阿拉伯, 是伊斯兰教第一大圣寺
印度泰姬陵
泰姬陵的历史故事
• 据说当时国王沙·贾汗的宠妃阿姬曼·芭奴是一位具有波斯血统的绝世美女,性情温柔, 擅诗琴书画。一六二八年,库拉姆经过一场血战继承王位,给自己取名沙·贾汗,意为 世界之王。
• 1633年,泰姬陵在沙·贾汗选中的印度北部亚穆纳河转弯处的大花园内开始动工兴建。 此处位于亚穆纳河下游,十分空旷,沙杰汗可以从河上游的阿格拉城堡上远远地望见。 建筑学和珠宝最受沙杰汗喜爱,因此,他选用大理石建造泰姬陵,并以十分精巧的手 艺在大理石上镶嵌无数宝石作装饰。本国以及波斯、土耳其、巴格达的建筑师、镶嵌 师、书法师、雕刻师、泥瓦工共计两万多人参与了泰姬陵的建设。此工程选用了本国 的大理石,中国的宝石、水晶和玉、绿宝石,巴格达和也门的玛瑙,,斯里兰卡的宝 石,阿拉伯的珊瑚等。
2.哥特式建筑 • 其特点是尖塔高耸、
尖形拱门、大窗户及 绘有圣经故事的花窗 玻璃。 • 巴黎圣母院(右图)
背景知识
• 圣母院的法文原名“Notre Dame”原意“我们的女士”,这位女士正是指耶 稣的母亲圣母玛丽亚。
• 圣母院的旧址有着曲折的历史,4世纪时是一座用来祭拜圣史蒂芬的基督教教 堂,6世纪时又成为一座罗马式教堂,而这座教堂有12块基石取自原先罗马神 殿的遗址。也有说法认为大教堂是在墨洛温王朝(Mérovingiens)的希尔德 贝尔特一世(Childebert I)在528年时,以先前已经存在的教堂为基础进一 步改建。
• 宠妃阿姬曼·芭奴也因此得到宫中最高头衔—泰姬·马哈尔。但是好景不长,一六三一 年,阿姬曼·芭奴在跟随沙·贾汗南征时,因难产而死。当时年仅三十九岁。阿姬曼·芭 奴之死,令沙·贾汗伤心欲绝,他决定为宠妃建造一座全世界最美丽的陵墓,以表达他 对宠妃的思念之情。同时,下令宫廷为她致哀两年,禁止一切娱乐活动。
中西方古建筑的风格差异
![中西方古建筑的风格差异](https://img.taocdn.com/s3/m/eff03a9c2b160b4e777fcf84.png)
加强交通建设管理,确保工程建设质 量。16:43:5316:43:5316:43M onday, January 18, 2021
安全在于心细,事故出在麻痹。21.1.1821.1.1816:43:5316:43:53Januar y 18, 2021
踏实肯干,努力奋斗。2021年1月18日 下午4时43分21.1.1821.1.18
相信相信得力量。21.1.182021年1月18日星期 一4时43分53秒21.1.18
谢谢大家!
生活中的辛苦阻挠不了我对生活的热 爱。21.1.1821.1.18Monday, January 18, 2021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16:43:5316:43:5316:431/18/2021 4:43:53 PM
特点:规模宏大,规划严整;建筑群处理愈趋成熟;木建 筑解决了大面积,大体量的技术问题,并已定型化:砖石 建筑有了进一步的发展。
明清风格——“形体 简练、细节繁琐”
特点:官式建筑由于斗拱( bracket)比例缩小,出檐深度 减少,柱比例细长,生起、侧 脚、卷杀不再采用,梁坊比例 沉重,屋顶柔和的线条消失, 因而呈现出拘束但稳重严谨的 风格,建筑形式精炼化,符号 性增强。
西式屋顶则分为希腊式、罗马式、拜占廷式、格特 式、巴洛克式。
单檐庑殿顶 故宫弘义阁
硬山式屋顶
3、建筑结构不同
中国建筑的结构特点
---以木构架为主的结构方式
木构结构大体可分为抬梁式、穿斗式、井干式,以抬梁式 采用最为普遍。 斗拱——中国木构架建筑中最特殊的构件。
---独特的单体构成
一般有三个主要部分构成: 下部的台基,中间的房屋 本身和上部翼状伸展的 屋顶。
中西方古建筑的风格 差异
中国和某国的宗教建筑和艺术品有何不同?
![中国和某国的宗教建筑和艺术品有何不同?](https://img.taocdn.com/s3/m/2e404be948649b6648d7c1c708a1284ac85005ae.png)
中国和某国的宗教建筑和艺术品有何不同?1.建筑设计的不同中国的宗教建筑注重于尊重自然、追求和谐,通常采用对称的设计方式,强调北方雕刻艺术及佛教壁画的应用。
而某些宗教建筑则重视神秘感和崇高感,选用富有象征意义的造型和装饰元素,如克什米尔的哈里玛清真寺和阿拉伯的穆罕默德礼拜堂,强调对精神世界的探究。
2.艺术表现的不同中国宗教艺术主要表现在佛教艺术上,包括建筑、雕刻、壁画等。
佛教艺术注重形而上的表达,注重思想传达和信仰的鼓舞,强调的是社会意义、情感和审美状态。
而某些宗教艺术则注重在他们的艺术中表现出神秘和神圣的本质,如古埃及艺术及希腊神话中所包含的元素,强调审美感和想象力。
3.宗教意义的不同中国的宗教信仰与禅宗佛教和道教有关。
佛教强调的是涅槃和生命的完美。
道教注重的是与自然和谐相处,修炼身心养生。
整个宗教信仰传递的是态度的变化和修行的过程。
而某些宗教则更着重于神的存在和指引,如天主教和伊斯兰教等,强调信仰的力量,传递神学的思想。
4.宗教节日的不同中国宗教节日主要是一些道教和佛教节日,包括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彼岸节等。
这些节日大多是农民的传统节日,与农业耕作、祭祀月神、迎接新年等有关,并且也表示着人类生命的轮回。
和某些国家更主要是基督教节日和伊斯兰教节日,比如复活节、圣诞节、古尔邦节、艾德尔节、斋月等。
这些节日传递的是信仰和宗教礼仪的精神。
5.宗教符号的不同宗教符号对每个宗教都很重要,因为它们可以传达不同的思想和价值观念。
比如,和中国相比,泰国佛教更崇尚玉佛,印度教信仰则强调神的故事和符号,而东正教则充满了十字架形象。
伊斯兰主流宗派的标志是一颗月亮和一颗星星,犹太教的标志是六芒星,基督教传统上是一根十字架。
这些标志不仅能够代表相应的宗教,也包含了对社会成员的普遍思考和智慧。
中西方宗教建筑的差异
![中西方宗教建筑的差异](https://img.taocdn.com/s3/m/f3cedcd82cc58bd63186bdc0.png)
中西方宗教建筑的差异——浅谈欧洲宗教建筑与中国宗教建筑外部结构与内部空间的差异摘要:宗教建筑是历史留下的宝贵财富,中西方也在长期历史发展中形成了各自的风格,不管是外部结构,还是内部空间,都差异明显。
关键词:宗教建筑,外部结构,内部空间,差异建筑是外部结构和内部空间的统一体,它既有实用价值又是一个精神文化的载体。
建筑的造型,结构形式,外部装饰等深受文化的影响。
同样,建筑的内部空间属性,平面布局也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
世界上大多数宗教建筑,都引导着人们去寻求脱离人间苦难的美好世界。
宗教建筑是人类宗教意识,审美观念,风俗习惯,建筑技术的集中体现,在建筑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中西方在历史发展中,都深受宗教思想的影响,并由于文化差异,地理因素等,各具特色,在建筑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笔。
1,中西方宗教建筑的外部结构的差异1.1,造型表现的差异中国古代宗教建筑以中轴线对称,其造型表现出来也是中轴对称的规整形。
中国传统建筑的屋顶的硬山顶,悬山顶,庑殿顶,歇山顶等;屋顶翼脚的起翘与出翘,不出廊,前出廊,前后廊,周围廊的形式,这些传统的中国建筑形式,贯穿在宗教建筑中,成为宗教建筑造型表现的一部分。
尤为突出的布达拉宫,造型优美,气势宏大,民族色彩浓厚。
欧洲宗教建筑采用拱顶,这在决定内部空间的同时,也形成了建筑的外部形体。
以哥特式建筑为例,西面的典型构图时,一对塔夹着中厅的山墙,垂直的分为三部分。
山墙檐头上的栏杆,大门洞上一长列安置着犹太和以色列诸王的雕像的,把三部分横向联系起来。
总之,欧洲建筑的造型与其室内相关,也十分封闭且具有震撼力。
中国建筑则相对质朴。
1.2,结构形式的差异中西方古代建筑的结构形式也相差甚大,这从外部的形体就能够感受出来。
以佛光寺大殿为例,平面柱网由内,外两圈柱组成,这种形式在宋《营造法式》中称为殿堂结构中的“金箱斗底槽”。
内外柱高相等,但柱径略有差别,檐柱有侧脚及生起。
西方建筑形体复杂,对结构的要求也很高。
中国寺庙建筑与西方教堂建筑的异同
![中国寺庙建筑与西方教堂建筑的异同](https://img.taocdn.com/s3/m/2c7099c22cc58bd63186bd24.png)
中国寺庙建筑与西方教堂建筑的异同中国与西方宗教建筑起源:寺庙是中国佛教建筑之一。
起源于印度的寺庙建筑,古印度佛教最重要的建筑就是塔,但是受中国传统建筑形式的影响,佛教建筑由以塔为中心演变为以殿堂为中心。
南北朝时期的一些寺庙都以塔为主体建筑,使之处于中心位置。
到唐代,塔的地位逐步降低,殿的地位日益提高。
所以隋唐以前的佛寺,一般在寺前或宅院中心造塔,隋唐以后,佛殿普遍代替了佛塔,西方宗教建筑起源于古希腊神庙,如著名的雅典帕提农神庙。
到了古罗马时期,原来包围希腊神庙的外部柱廊被移入室内,体现了基督教把“精神集中到内心生活方面”的趋向。
早期的基督教堂,为了体现出上帝的仁爱,适应教徒礼拜、集会的需要,表现出明显的为人而设计的方向性动感空间。
到了中世纪,教堂的社会意义加强了,哥特式建筑以都市市民的中心大教堂为代表从而取代了罗马式建筑主要是以修道院的大教堂为代表。
并创造性地运用尖顶拱形和飞拱手法,打破了罗马式教堂的坚厚。
教堂内部的空间更加高大、宽敞和明亮,内外装饰更加华丽。
佛教与基督教由于所处地域环境与历史背景差异,形成了两种截然不同的宗教文化。
欧洲教堂建筑注重表现人心中的宗教狂热,并把它具化为实在的视觉形象,而中国的寺庙建筑则受儒教实用理性的影响,重在再现人们内心世界的宁静与平安。
宗教建筑上的不同可以具体表现在大概以下几个地方:材料方面:西方教堂大多采用石材,因为石材有一种凝重的美感,且坚固,象征永恒;而中国传统建筑多用木,土,砖,以木材为主,材质有温暖感,不像石头那么冰冷。
且中国人认为建筑是有生命的,有盛有衰,木材是生命的象征。
另外西方宗教建筑对石和砖选择都非常严格,需要一定硬度和光泽;中式建筑比较务实,一般的建筑(当然皇家建筑除外)不太注重选材,因此往往很难保存,不是很结实,需要经常修缮。
结构上西方哥特式建筑是垂直的,与“尖拱技术”同步发展,使用两圆心的尖券和尖拱,推力比较小,有利于减轻结构体自重和增加跨度。
世界三大宗教的建筑特色各是什么
![世界三大宗教的建筑特色各是什么](https://img.taocdn.com/s3/m/f675487e5acfa1c7aa00cc38.png)
世界三大宗教的建筑特色各是什么一、佛教建筑1、佛教建筑:佛寺、佛塔和石窟佛教建筑包括佛寺、佛塔和石窟。
佛教建筑在初期受到印度影响的同时,很快就开始了中国化的过程。
明、清佛寺的布局,一般都是主房、配房等组成的严格对称的多进院落形式。
在主轴的最前方是山门——整个寺院的入口。
山门内左右两侧分设钟、鼓楼。
中央正对山门的是天王殿,常做成三间穿堂形式的殿堂。
穿过天王殿,进入第二个院落,座落在正中主轴上的是正殿,常名为“大雄宝殿”。
正殿对于整个佛寺建筑群体是中心建筑物,它不论在建筑体积和质量,都在其他单体建筑之上。
正殿左右配殿或作二层楼阁形式。
正殿后一进院落,常建筑二层“藏经楼”。
另外,多在主轴院落两侧布置僧房、禅堂、斋堂等僧人居住的房屋。
北京的大型佛寺,如西四牌楼的广济寺等都属于这种类型。
小型的寺庙,一般只有一进院落——进山门迎面就是大殿,两厢为僧房。
佛寺建筑群组中常布置一系列附属建筑,如山门前的牌坊、狮子雕刻、塔、幢、碑等。
北京现存的佛塔都是砖石建造的。
著名的有广安门外辽代建造的天宁寺塔(斗栱密檐型);阜成门内元代建造的妙应寺白塔(屠坡型);阜成门明代修建的慈寿寺塔(斗栱密檐型);大正觉寺金刚宝座塔(印度金刚宝座式)。
卧佛寺在西山余脉聚宝山(寿安山)南麓,寺首创于唐贞观年间(627—649年),原名兜率寺,或名寿安寺。
清雍正十二年(1734年)改称十方普觉寺。
因寺内有元至顺元年——二年(1330—1331年)铸造的一躯释迦牟尼涅盘铜像,所以一般叫卧佛寺。
碧云寺在西山东麓,各组殿堂成阶梯状层层上升;始建于元代至顺年间,初名碧云庵,明代正德年间(十六世纪初)扩建;清乾隆十三年(1748年)又在原有基础上大规模扩建。
天宁寺塔在广安门外,是我国现存的密檐式砖塔中比较典型的一座。
此塔隋代已有,现存的这座塔是辽代建的。
2、喇嘛寺喇嘛寺在我国信奉喇嘛教的是蒙、藏两个民族,所以喇嘛寺的建筑也因宗教内容的特点和民族的特点而和佛寺有所不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简介:宗教观念、传统文化和艺术趣味的不同,造成了中西宗教建筑艺术的差异。
西方宗教建筑重在外现人心中的宗教激情和超人性的迷狂,中国宗教建筑追求精神的宁静与平安;西方宗教建筑重物质,重外观,带有“雕刻”的意味,中国宗教建筑重精神,重意境,具有“绘画”美。
关键字:中西,宗教,建筑,艺术,差异
中国和西方的传统建筑艺术有许多重大的差异,它们主要是由中西民族在伦理观念、心理气质、宗教意识、传统文化、术趣味等诸多方面的不同所造成的。
分析这些差异,对于如何了解和欣赏中西建筑加深理解中西其他艺术有着重要的作用本文只就中西民族在宗教观念、传统文化和艺术趣味上的不同谈谈他们在建筑艺术上的反映。
中西传统建筑的艺术气质,在宗教建筑方面体现得较为突出。
古埃及的君主利用宗教的神秘来统治国家,因此,宗教对埃及艺术和建筑产生了重要影响。
埃及人坚信人死后还能复活,这种对死亡的认识促使历代法老把大量精力花在建筑陵墓和庙宇上。
金字塔和神庙建筑非常巨大,庞大的体积和重量,给人以精神压力,让人心中产生巨大恐惧和压抑。
尤其是著名建筑卡纳克神庙,它有直径3.5米的圆柱134根高达21米,全部是石质的。
神庙是王权神化的集中体现。
希腊人在对神的信仰上不逊于埃及人。
希腊神话是希腊艺术的土壤,希腊人几乎把每一种自然现象都解释为神的作用,赋予神以人的面貌、性格和思想情感多神教的信仰左右着希腊人的社会生活,神庙就是城邦的象征。
在建筑上创立了多利安、爱奥尼、科林斯三种石柱式风格。
这三种形式在古代西方建筑中起了重要的作用。
古罗马人也接受了这一概念,所以古希腊和古罗马人在建筑上留下的最重要的作品就是神庙。
中世纪的欧洲,人们又被基督教更浓的神学所笼罩。
教堂作为城市的标志,是城市繁荣和力量的象征。
“这一时期的人民都是狂热的宗教信徒,甚至统治者都不例外,唯一的知识就是背诵禁欲主义信条和圣经词句。
这时期的艺术具有浓厚的宗教色彩,充当上帝与教会代言人的角色。
”拜占庭式、罗马式、哥特式教堂就是这一社会现实最好的建筑体现。
所以,反映神权的宗教建筑在欧洲建筑史中长期占据着主流地位。
欧洲的教堂多用石头建造,著名的教堂工程都十分巨大,经常要经历十几年或上百年的时间才能建成。
西方的宗教建筑重在外现人心中的宗教激情,把人内心中的迷惘和狂热、幻想和茫然都化成实在的视觉形象,借助这形象进一步把人的情感推向更高的境界。
除希腊神庙外,西方宗教建筑都浸泡在沸腾的激情中,超凡的巨大尺度,强烈的空间对比,神秘的光影变幻,配以雕刻的体形,激情飞扬的动势。
这些在埃及、拜占庭、罗马、哥特、巴洛克的神庙和教堂甚至于现代建筑(如巴黎近郊的勒·西兰的圣母教堂1922-1923)④中都可以找到大量的例证。
即使是文艺复兴和古典主义时期的教堂也不能完全摆脱这种建筑结构。
尽管有不同程度上的差别,但它们在表达宗教的非理性这一方面是共同的,其作用都在于通过建筑艺术来感染人的理性,强迫人们跟随传教士走向彼岸。
这种特点在哥特式教堂中表现得尤其突出,那垂直向上飞腾的动势最为迷人,又尖又高
的群塔,瘦骨嶙峋的笔直束柱,袒露的骨架结构,飞拱尖券,彩色玻璃透过来的富于变化的彩色光线使人产生一种腾空而起、飞向天国的神秘宗教情感,似乎人们的灵魂也随之升腾,一直升到上帝的脚下。
而中国社会发展史决定了中国建筑艺术要沿着自己的道路发展。
中国社会发展的初级阶段——奴隶社会,统治者为保其地位的永恒,产生了一系列的统治思想:“天”、“礼”、“孝”思想,并以这种思想教育后代。
知识只能在统治阶层中传播,借以维持和巩固他们的统治。
而所谓宗教活动多依民间传说中的鬼神、天、地以及奇形怪兽和巫师占卜祭祀等为主要内容。
所以至卜、史、巫、祝这些所谓的文化官也是统治者政权利益的维护者。
这时期没有固定化的神形和为之而产生的学说。
从奴隶社会发展到长达两千多年之久的封建社会里,中国建筑始终是以反映皇权的宫殿建筑为主流的。
“神”在中国只不过是烘托皇权的一个工具而已。
除东汉时由张道陵附会老子的“道德经”和庄子的“南华经”而创立的道教为我国土生土长外,佛教、基督教、伊斯兰教等均为舶来文化。
佛教是东汉时期由印度传入我国并发扬光大。
伊斯兰教是七世纪中叶由中亚阿拉伯地区传入我国,但其散布地域在我国西北少数民族地区,对中原文化影响不大。
基督教则在元、明时期由欧洲传入我国。
因此,在我国长达几千年的正统思想基本以儒学为基础。
我国宗教建筑和西方宗教建筑大有不同,它从来没有过分地陷入神学的激动和接受超人性的迷狂,而是要求一种精神的宁静和平安。
道教认为炼气,服食丹药是升仙途径,其建筑多在深山壁谷之中。
如道教胜地武当山主峰1612米,建有紫霄宫、太清宫、玉虚宫。
禅宗主张在个人的内心中去寻求解脱,深山养息、面壁打坐、寻找平和宁静。
著名的五台山、普陀山、九华山、峨眉山合称我国佛教四大名山。
山涧古刹隐现,林海梵语吟吟,云雾香火袅袅,寺在山中仿佛就是一幅画卷。
“刹”是梵语音译,既可指佛国,也可指佛寺。
中国的佛寺本身就是佛国精神的象征或净土的缩影。
人们在这里应该寻求到安全,体验到解脱,一切都应该是普通人性所能够理解的。
秦砖汉瓦、柱、梁、额、桁、枋、拱、椽的交织网络构成建筑。
中国的宗教建筑相比民用建筑来说是宏伟瑰丽的,但相对于代表皇权的建筑而言,始终处于从属地位。
在都城,它没有超过皇宫,在郡县,没有超过王府和衙署。
我国的佛寺建筑实际就是世俗住宅的扩大或宫殿的缩小。
佛教纪念建筑物——佛塔,也充满着世俗的情感,他虽具有高耸的形体,但却不像哥特式尖塔那样一味强调升腾,那层层塔檐削弱了垂直的动势,仿佛升腾中时时回顾大地。
中国佛塔也是世俗建筑楼阁的仿造。
中国建筑具有明显的保守性,从技术上受到严重限制,使中国建筑几千年来一直满足于木质结构体系,不能有更大的突破。
由于材料的受力程度和尺寸的限制,木质结构不善于建造大尺度的、结构复杂和较大的、内部空间有丰富变化的建筑单位。
比起石材结构来,木质结构易建造。
中国的都城,城中的宫殿可以在几年或十几年内就基本建成,在中国没有西方经常可以遇到的非要上百年才能建成的石材教堂。
易见到效果的木质结构建筑,其形象和风格已满足了中国人的需要。
木质结构的长期使用也使得这种体系的建筑艺术得到淋漓尽致的发挥,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
而木质结构建筑艺术的特点在于群体布局上。
因此,欣赏中国传统建筑的美,应着重品察群体美,它蕴含在群内的单体和单体之间,单体和院落之间,院落和院落之间形象的对比协调,位置的呼应衬托,全群轮廓的高低起伏,平面的迂回曲折,空间系列的推进和转换以及意境氛围的隐现变化,高潮的托出和消解等之中。
就建筑单体形势而言,中国建筑也颇不同于西方只注重外在形象的奇诡新巧、眩人耳目,而更多的存在于体、面、线、点的有机组合所显示的整体和局部之间的关系,赋予的和谐、宁静及韵味。
总的来说,中国建筑在气质上更重精神,重意境,西方建筑重物质,重外观。
前者是群体的统一,内在而含蓄;后者是单体的突出,外在而暴露。
这个区别,或可以从另一角度解读中国人和西方人的艺术趣味之不同,简言之:前者具有“绘画”之美,而后者更多的带有“雕刻”的意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