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分析与女性主义视域下的《流浪地球》研究

合集下载

浅析科幻电影《流浪地球》的“情感结构”

浅析科幻电影《流浪地球》的“情感结构”

浅析科幻电影《流浪地球》的“情感结构”《流浪地球》是一部由中国导演郭帆执导的科幻电影,讲述了在未来时代,因太阳变成红巨星,地球即将毁灭,人类发起了一项史无前例的计划——将地球推出太阳系,前往外太空寻找新家园的故事。

本文将从情感结构的角度,探讨该电影的故事情节和角色的感情变化。

第一部分:背景与人物首先,我们来看一下该电影的背景和主角们。

故事发生的时间是未来的2500年,当时太阳已经变成红巨星,地球不得不面临灭亡的危机。

为了拯救人类,人们发起了一个名为“流浪地球”的计划。

该计划的核心是建造巨型推进器,将地球从原来的轨道上推出太阳系,前往新的星系寻找人类新的家园。

主角们分为三组:一组是负责指挥整个计划的中央领导者;一组是负责推进器的工程师和科学家;一组是在地球上挣扎求生的人们。

第二部分:情感结构接下来,我们来分析一下电影的情感结构。

1.父子情感在《流浪地球》中,父子情感贯穿始终。

故事的主人公刘启和他的父亲汪直是船上最重要的两个人物。

刘启的母亲在他小时候牺牲了,他一直认为父亲也已经离开了自己。

但是,在面临地球毁灭的时刻,汪直决定拯救地球,毁掉自己的生命,从而让儿子向自己走近。

这一情节令观众动容,也凸显了父子情感的力量。

2.团队情感在电影中,团队情感表现为众人齐心协力完成推动器建设的任务。

他们刚开始遇到困难和偏差时,曾产生了分歧和矛盾。

但是,在经历一次次的危险和失败之后,他们意识到只有团结才能完成这个任务。

在完成任务的最后关头,他们合力把地球推出太阳系,让人类得以幸存。

这种团队情感不仅体现在主角们身上,也反映在所有人的心中。

3.人类情感电影中,人类的存在和情感体现为在毁灭前如何面对人类的未来,如何拯救人类的资源和价值观。

人类的情感表现为对生命的珍视、对生存的渴求、对未来的执着。

在毁灭的阴影下,人们不断探寻生存的可能性,并带着希望前往新的家园。

他们面对困难和危险,表现出了坚韧和毅力,也体现出了人性的力量和光辉。

浅析科幻电影《流浪地球》的“情感结构”

浅析科幻电影《流浪地球》的“情感结构”

浅析科幻电影《流浪地球》的“情感结构”
《流浪地球》是一部由郭帆执导,基于刘慈欣的同名小说改编而成的科幻电影。

影片讲述了地球即将被太阳即将爆发的红巨星所摧毁,人类必须联合起来,将地球推离太阳系前往另一个星系寻找新的家园的故事。

本文将从情感角度分析电影的情感结构。

在《流浪地球》中,家庭是电影情感结构的核心。

影片一开始就展示了刘培强和刘震儿的父子关系,随着剧情的发展,他们的关系逐渐被修复和加强。

这种亲情的展示不仅让观众们更容易产生共鸣,也增加了情感层面的张力。

当刘震儿面临生死关头时,他毫不犹豫地选择归队,展现了家庭情感的牵引力。

友情也是电影情感结构的一部分。

影片中的团队合作充满了情感纠葛和冲突。

王磊的背叛和之后的救赎,以及刘培强和刘启关于保护地球命运的意见分歧等。

这些情感冲突凸显了团队中的友情和忠诚度,增加了戏剧性。

电影还有一些充满民族情感的元素。

如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旗、红歌等。

而当太阳系的其他国家和地区不停止干扰地球的运动路径时,电影中展示的中国人民团结一心来保护地球的场景表达了中国人民的民族自豪感。

爱情是电影情感结构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刘培强和对科研充满热情的妻子韩子昕之间的爱情线索贯穿了整个故事。

当两人因地球运动而分离时,他们的爱情成为了重要的力量来源,也是电影情感的一大亮点。

《流浪地球》在情感结构上展现了家庭、友情、民族以及爱情等多种情感元素。

这些情感元素的融合和呈现使得电影更具吸引力,观众们更容易产生共鸣,体验到更多的情感冲击。

《2024年精神分析与女性主义视域下的《流浪地球》研究》范文

《2024年精神分析与女性主义视域下的《流浪地球》研究》范文

《精神分析与女性主义视域下的《流浪地球》研究》篇一一、引言《流浪地球》是一部融合了科幻元素和人性探讨的电影,它以其宏大的故事背景和深入的人性挖掘赢得了广大观众的喜爱。

本文将从精神分析和女性主义的角度出发,对这部电影进行深入的研究和探讨。

二、精神分析视角下的《流浪地球》精神分析是一种深入探讨人类内心世界的理论,它关注个体的心理过程、情感体验和意识结构。

在《流浪地球》中,我们可以看到人类在极端环境下的心理反应和情感变化。

首先,电影中的人物形象在精神分析的视角下显得更加丰富和立体。

主角们在面对地球即将毁灭的危机时,他们的内心挣扎、恐惧、希望和信念等情感被生动地展现出来。

这种情感的变化不仅体现了人类在极端环境下的心理韧性,也反映了人类对于生存和未来的渴望。

其次,电影中的符号和象征也是精神分析的重要研究对象。

例如,电影中的“流浪地球”计划本身就是一种象征,它代表着人类对于未来的探索和对于生存的渴望。

同时,电影中的各种场景和道具也承载着丰富的象征意义,如黑暗的宇宙、繁星点点的夜空、孤独的宇航员等,都反映了人类在面对未知时的恐惧和不安。

三、女性主义视角下的《流浪地球》女性主义是一种关注女性权益和地位的理论,它强调在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等方面对女性的关注和尊重。

在《流浪地球》中,我们可以看到女性角色的形象和作用,以及她们在电影中的地位和贡献。

首先,电影中的女性角色不再是被动的存在,而是积极参与到拯救地球的行动中。

她们不仅拥有与男性相同的技能和能力,还在关键时刻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这体现了电影对于女性地位的尊重和肯定。

其次,女性角色在电影中的形象也更加立体和丰富。

她们不仅有坚强的意志和勇气,还有细腻的情感和关怀。

例如,电影中的母亲为了拯救孩子不惜牺牲自己,体现了母爱的伟大和无私。

这些女性形象不仅丰富了电影的内涵,也引起了观众对于女性角色的关注和思考。

四、结论通过对《流浪地球》进行精神分析和女性主义的研究,我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这部电影的内涵和意义。

从精神领域分析《流浪地球》人物

从精神领域分析《流浪地球》人物

从精神领域分析《流浪地球》人物作者:秦岭邱秉常来源:《商情》2020年第35期【摘要】《流浪地球》开启了中国科幻电影的新纪元,电影的成功是体现在方方面面,而人物是极其重要的一环,剧中的人物生动了体现了佛洛依德的精神分析理论,即:“本我”“自我”“超我”,这非常恰当的体现在了剧中的三个人物,本文将从这三个角度分析剧中的人物。

【关键词】精神分析本我自我超我一、“超我”的责任与牺牲——舍小利为大益超我指的是道德化了的“自我”,位于人格结构的顶层,“超我”追求着在个人品性,道德方面的极致。

而这也是电影中刘培强的人物表现。

刘培强作为一名中国航天员,在“流浪地球计划”开始实施的时候,刘培强为了整个地球的“大家”,果断放弃了自己的“小家”。

最典型的牺牲,就是舍弃了自己生病的妻子,让刘启和他姥爷一起进入地下城。

面对亲人的取舍,刘培强都做了利于国家的取舍,他极力的去遵循社会的规则。

他的同伴马卡洛夫在他退休的最后一天,拿出了一瓶酒给刘培强庆祝之时,刘培强坚决选择了“保晚节”。

当他发现空间站在叛逃之后,又一个人挑起了大梁,选择非法唤醒,企图阻止空间站的叛逃。

在影片最后,得知只有自己空间站的35万吨燃料才能点燃木星之时,他又在家庭和地球之间,选择了拯救地球。

同时,他既是刘启的生身父亲,又是刘启的精神之父“自我”。

作为“超我”刘培强,将这一精神层面塑造的淋漓尽致。

二、“自我”的成长与蜕变——为责任放弃自由“自我”是由“本我”发展而来,它是由后天的学习和适应环境得来的。

它是介于“本我”与“超我”之间的一种精神状态。

它不像“本我”那样只是单纯的追寻着“维乐原则”,也不像“超我”极度的压抑自己的欲望。

我认为,《流浪地球》中的刘启在影片中完成了从“本我”到“自我”转变。

影片开始的刘启和韩朵朵一样,只是单纯的想去外面看看,尽管他一直在说“我可不想回来”,但是根据影片后来的发展我们可以看到,他不回家,也没有一个栖身之所。

在本来单纯的追求快乐的旅途中,见证了姥爷和救援队的舍己为国,国在家先的精神力量,触动了他本来单纯的目的。

浅析科幻电影《流浪地球》的“情感结构”

浅析科幻电影《流浪地球》的“情感结构”

浅析科幻电影《流浪地球》的“情感结构”1. 引言1.1 科幻电影《流浪地球》简介《流浪地球》是一部由中国导演郭帆执导,根据刘慈欣的同名小说改编而成的科幻电影。

电影讲述了地球即将被太阳吞噬,为了拯救人类文明,地球工程团队启动了“流浪地球计划”,将地球推出太阳系,寻找新的家园。

在这个过程中,主人公刘培强和他的父亲刘启等一众英勇船员展开了一场宏伟的冒险旅程。

《流浪地球》不仅仅是一部充满视觉冲击的科幻大片,更是一部探讨人类情感与命运的作品。

电影通过主人公与家庭的情感、父子之间的情感关系、人类命运与情感纽带、团队之间合作与情感共鸣以及个体牺牲与集体情感等多个层面来展现情感结构。

这些情感元素不仅丰富了电影的内涵,也使观众更容易产生共鸣与感动。

在接下来的正文中,我们将深入探讨《流浪地球》中的情感结构,以及这些情感如何影响电影的观众。

愿我们一同踏上这段探索科幻世界和人类情感的旅程。

2. 正文2.1 主人公与家庭情感的探讨主人公与家庭情感是《流浪地球》中重要的情感线索之一。

影片一开始,主人公刘培强与他的父亲刘启有着紧密的父子关系。

刘培强小时候失去了母亲,由父亲独自抚养长大,这使得他们之间的亲情格外深厚。

在地球面临灭绝危机时,刘启不惜牺牲自己,让儿子继续前行,表现出了他对儿子的无私关爱和牺牲精神。

主人公刘培强与妻子韩朵朵之间也有着复杂的情感关系。

韩朵朵在地面控制中心工作,与刘培强长时间分离,但他们之间的爱情却经受住了考验。

在危机时刻,韩朵朵为了救助地球和丈夫不惜一切,展现了她无畏的勇气和对家庭的坚守。

主人公刘培强在影片中面对家庭情感的考验,展现了他坚强的意志和勇气。

家庭情感不仅是影片情感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主人公内心的动力和支撑。

在《流浪地球》中,家庭情感的探讨让主人公更加有血有肉,也让观众更容易产生共鸣,感受到人性温暖和力量。

2.2 父子情感的重要性在科幻电影《流浪地球》中,父子情感的重要性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人类幻想之视觉呈现中无法挣脱的人性主题——以《流浪地球》为例

人类幻想之视觉呈现中无法挣脱的人性主题——以《流浪地球》为例

2020·7(下)33科学普及实践作者简介:隗雪燕,副教授,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外国语学院,研究方向为英美文学、西方文论及应用语言学。

武琳,2018级硕士研究生,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外国语学院,研究方向为英美文学。

人类幻想之视觉呈现中无法挣脱的人性主题——以《流浪地球》为例隗雪燕,武 琳摘 要 从人类开始思考之时,便会反思过去、幻想未来,并以文学艺术的形式将这些大脑中的虚拟产物映现出来,但是这些产物中背负的人性挣扎却从未卸下。

无论是从古希腊神话中诸神之间的厮杀来看,还是从中国历代经典中来看,都能得见人性挣扎的痕迹。

在影视作品当中,人性主题更是如影随形,挥之不去。

文章以《流浪地球》为案例,解读其中的人性挣扎,并与其他电影及文学作品相比较,来看人类各色幻想在影视及文学作品中的呈现,以及其明暗难脱贯穿始终的人性主题。

关键词 影视;文学;人类幻想;呈现;人性主题中图分类号 G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20)263-0033-03孟、荀伊始,性恶论和性善论之争便一直流淌在历史的长河里,悬而难决。

而在影视及文学作品中,为了树立人物形象,设计冲突点与缓和点以及建设背景环境,人性的主题也从未缺席。

别林斯基有言:“人是肉身化的理性,有思考的生物——这个称号使他区别于其他生物,而成为万物之灵长。

”[1]当人类因自然环境或者社会环境的局限在实践过程中受到种种限制时,思考——这一特异功能便赋予了人类飞翔的能力。

人们对未来充满憧憬、幻想、担忧、焦虑,也为过去感到庆幸、开心、后悔、遗憾,而这些诞生在脑海中的虚拟产物随着人类在社会上的生产生活实践中渐渐地变成现实或者接近现实。

当实际的操作遭遇瓶颈或出现漏洞,人的社会属性就会发生作用,令人直面“自己还是他人”“谁进谁退”“取谁舍谁”等十字路口性质的难题,从而引起人性的挣扎。

《流浪地球》将人类对未来命运可能性的预测进行了视觉上的呈现。

不同于以往的太空探险电影,《流浪地球》并未延续其他科幻电影的陈旧情节,而是大胆地采用人类尝试带着地球逃离太阳系的设想。

《流浪地球》:题材与思想的双重突破

《流浪地球》:题材与思想的双重突破

《流浪地球》:题材与思想的双重突破【摘要】《流浪地球》是一部融合科幻与灾难题材的电影,讲述了人类面临太阳即将毁灭的危机,地球将离开太阳系寻找新家园的故事。

本文探讨了电影中全球范围的救援行动、人类文明的探讨、对未来的探索以及对人类文明的警示。

通过成功结合题材与思想,电影深刻影响了观众,展现了未来科幻电影的发展方向。

《流浪地球》通过引人深思的情节和精彩的视觉效果,不仅展示了人类面对危机时的团结和勇气,同时也呈现出对未来的担忧和警示。

这部电影为科幻电影开辟了新的思路,引领着观众探索人类文明的未来,预示着未来科幻电影的发展方向将更加多元和深刻。

【关键词】《流浪地球》、题材、思想、突破、科幻、灾难、融合、全球范围、救援、人类文明、探讨、未来、警示、成功结合、观众影响、发展方向。

1. 引言1.1 介绍《流浪地球》电影背景《流浪地球》是一部由中国导演郭帆执导,根据刘慈欣同名小说改编而成的科幻电影。

该片于2019年2月5日在中国上映,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和好评。

电影讲述了地球因太阳急剧膨胀而变成红巨星,人类面临灭绝的危机,为了生存,地球被改造成了一艘大规模引擎的流浪星球,通过飞行逃离太阳系。

这部影片不仅在中国国内取得了巨大的票房成功,也在国际上获得了广泛认可。

《流浪地球》不仅仅是一部普通的科幻灾难片,它突破了传统的科幻电影题材,在探讨人类文明和未来命运的也展现了强烈的人性关怀和社会责任感。

这使得这部电影在全球范围内都引起了广泛的讨论和关注。

《流浪地球》的成功不仅在于其惊险刺激的情节和视觉效果,更在于它对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深刻思考。

这部电影在国内外都获得了高度评价,被誉为中国科幻电影的里程碑之作。

1.2 提出本文讨论的问题本文将围绕《流浪地球》这部科幻电影展开讨论,其中涉及到的问题是该影片所涉及的题材与思想的双重突破。

在这部电影中,我们看到了科幻与灾难题材的融合,以及全球范围的救援行动。

影片也对人类文明进行了探讨,并展示了对未来的探索。

《2024年精神分析与女性主义视域下的《流浪地球》研究》范文

《2024年精神分析与女性主义视域下的《流浪地球》研究》范文

《精神分析与女性主义视域下的《流浪地球》研究》篇一一、引言《流浪地球》作为一部科幻电影,不仅以其宏大的叙事背景和复杂的科技设定吸引了众多观众,更在精神分析和女性主义视域下具有深入研究的价值。

本文以该电影为研究对象,通过精神分析和女性主义的研究视角,对电影进行解读与探索。

二、精神分析视角下的《流浪地球》从精神分析的视角来看,《流浪地球》展示了人类的心理矛盾与救赎。

影片中主人公们在面临家园的灾难和宇宙的浩瀚时,他们表现出的坚韧与执着反映了人性的深层次追求。

人类作为“灵魂的避难者”,在浩渺宇宙中寻求精神归宿,也正是这种追求让观众感受到了生命的价值和意义。

同时,电影中角色的心理活动、矛盾冲突以及最终的自我救赎都反映了人类的精神世界。

这种对个体和集体心理活动的深刻揭示,不仅是对人性的探讨,也是对人类未来命运的思考。

三、女性主义视角下的《流浪地球》在女性主义视角下,我们注意到电影中的女性角色所承担的社会角色与期望的不同。

虽然影片中的女性角色并非主导者,但她们所扮演的角色及其经历仍值得深入挖掘。

这些角色如何在社会危机中面对困境,如何在宇宙中追求女性的权利和自由,以及如何对未来社会的构想与想象,都成为女性主义研究的焦点。

电影通过描绘女性在生存和生存条件变迁中所表现出的不同特点,让观众认识到女性的价值并不仅仅是性别意义上的角色。

这种超越性别观念的塑造,无疑丰富了女性在电影中的地位和意义。

四、跨视角的《流浪地球》解读将精神分析和女性主义两种视角结合起来,我们可以更全面地理解《流浪地球》。

在面对宇宙的未知和灾难时,电影展现了人类在心理和性别上的挑战与冲突。

通过角色的内心世界和性别差异的描绘,我们看到了人类在面对困境时的勇气与智慧。

同时,这也让我们思考在面对宇宙未知时,人类的心理反应和社会性如何在复杂环境中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五、结论综上所述,通过精神分析和女性主义的视域,我们可以看到《流浪地球》不仅仅是一部科幻电影,更是对人性和社会的深度探讨。

浅析科幻电影《流浪地球》的“情感结构”

浅析科幻电影《流浪地球》的“情感结构”

浅析科幻电影《流浪地球》的“情感结构”【摘要】科幻电影《流浪地球》通过描绘主人公与家人、船员团队以及地球之间复杂的情感纽带,构建了丰富的情感结构。

主人公与家人之间的牵绊展示了家庭情感的珍贵和力量,与船员团队的情感联系体现了团队合作和信任的重要性,而主人公对地球的情感则彰显了人类对家园的珍视和热爱。

这种情感结构的影响因素包括情节设置、人物塑造和氛围营造等方面,观众对其的反响也多是积极的。

从中可以看出,《流浪地球》情感结构的独特性,以及科幻电影对情感的启示,未来科幻电影在情感展示方面的发展潜力。

【关键词】科幻电影,《流浪地球》,情感结构,主人公,家人,船员团队,地球,影响因素,观众反响,独特性,启示,未来发展。

1. 引言1.1 科幻电影《流浪地球》的背景介绍《流浪地球》是一部由中国导演郭帆执导,根据刘慈欣的同名小说改编的科幻电影。

这部电影于2019年2月5日在中国上映,讲述了地球面临毁灭的危机,人类为了生存而将地球推离太阳系,进行流浪的壮举。

在这个未来世界中,主人公刘培强领导船员团队共同拯救地球的故事。

电影融合了科幻元素和家庭情感,展现了人类团结拼搏、家庭情感牵绊的主题。

对于中国电影界来说,《流浪地球》是一部具有重要意义的作品。

作为中国首部大规模制作的科幻片,它展示了中国电影工业的实力和创新能力。

电影还引发了广泛的社会讨论,探讨了人类文明的未来和价值观念。

《流浪地球》的成功也为中国科幻电影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契机。

它向世界展示了中国科幻电影的潜力和想象力,为中国影视产业在国际舞台上树立了新的形象。

这部电影在全球范围内都取得了不俗的票房成绩,成为一部备受关注和赞誉的作品。

1.2 科幻电影对情感的重要性科幻电影在展现未来世界的也强调了人与人之间的情感联系。

情感是人类最基本的需求之一,它在科幻电影中扮演着承上启下的重要角色。

在《流浪地球》中,主人公与家人的情感纽带让故事更加真实和感人。

观众可以通过这种情感联系,更好地理解主人公的内心世界和行为动机,从而更深入地投入到故事情节中去。

《2024年精神分析与女性主义视域下的《流浪地球》研究》范文

《2024年精神分析与女性主义视域下的《流浪地球》研究》范文

《精神分析与女性主义视域下的《流浪地球》研究》篇一一、引言《流浪地球》作为一部中国科幻电影的代表作,不仅以其宏大的叙事背景和丰富的情节吸引了众多观众,还在精神分析和女性主义视角下,呈现出深刻的内蕴和丰富的社会意义。

本文将从精神分析和女性主义两个角度出发,对《流浪地球》进行深入的研究和解读。

二、精神分析视角下的《流浪地球》1. 无意识的象征与隐喻在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中,无意识是心理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流浪地球》中,无意识的象征与隐喻随处可见。

例如,地球的流浪象征着人类对未来的不确定性和对家园的依恋;人物内心的挣扎和矛盾则反映了人性的复杂性和无意识的心理活动。

2. 人物心理的深度解读通过对电影中主要人物的心理活动进行深度解读,我们可以发现他们内心的恐惧、渴望和冲突。

如主角刘培强在面对地球危机时的心理变化,从最初的迷茫、恐惧到最后的勇敢、坚定,都反映了人类在面对未知和挑战时的心理反应。

三、女性主义视角下的《流浪地球》1. 女性角色的塑造与意义在《流浪地球》中,虽然女性角色相对较少,但她们的塑造和意义却不容忽视。

女性角色在电影中扮演着拯救人类的重要角色,她们的勇气和智慧体现了女性主义的思想。

此外,女性角色的存在也为电影增添了多元的视角和丰富的内涵。

2. 性别平等与女性主义精神的体现电影中不仅关注了女性角色的塑造,还体现了性别平等的思想。

例如,刘培强和他的团队中的女性成员在面对危机时共同奋斗,展示了性别平等的理念。

此外,电影所传递的拯救人类的使命感和人类的团结精神也符合女性主义追求的平等、正义和爱。

四、结语通过对《流浪地球》从精神分析和女性主义两个角度的研究,我们可以看到这部电影不仅具有宏大的叙事背景和丰富的情节,还蕴含了深刻的人性探索和社会意义。

在精神分析视角下,电影中的无意识象征和人物心理活动揭示了人性的复杂性和深度;在女性主义视角下,电影中的女性角色和性别平等思想体现了对女性地位和价值的关注与尊重。

中国人文精神在《流浪地球》中的建构与表达

中国人文精神在《流浪地球》中的建构与表达

中国人文精神在《流浪地球》中的建构与表达中国人文精神在《流浪地球》中的建构与表达近年来,中国电影市场在国内外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而作为中国科幻电影的代表作,《流浪地球》不仅在商业上取得了成功,更引起了人们对于中国人文精神的思考。

本文将从电影的故事情节、人物塑造以及电影结尾等方面,探讨《流浪地球》中所呈现的中国人文精神。

首先,作为中国科幻电影,电影《流浪地球》通过架构一个宏大的世界观,展现了中国人民对于未来的韧劲与坚持。

在电影中,太阳即将迸发出巨大的耀斑,威胁到地球的安全。

为了拯救地球,人类决定将地球推离太阳系,进入宇宙中流浪。

这个故事情节体现了中国人民对于面对困难时不屈不挠的精神,以及对于家园的热爱与保护。

其次,电影通过刻画主人公刘培强及其父亲的形象,展现了中国人坚持乐观与积极面对困境的品质。

刘培强是一个技术高手,他身上代表着中国科技人才的智慧和创造力。

他毅然决定参与地球流浪计划,并在这一过程中克服了一个又一个的难关。

他热爱地球、热爱家人,他对于地球的未来怀有希望与信心。

而刘培强的父亲则代表了中国老一辈的坚韧和责任心,在地球即将毁灭时愿意牺牲自己保护地球。

这些人物形象展现了中国人民在困境中的勇气、战胜困难的意志及对家园的奉献精神。

最后,电影结尾处所展现的团结与奋斗精神,也是中国人文精神的重要体现。

在电影的高潮时刻,地球面临丧失推进能源的危机,人类一度感到无助与绝望。

但最终,众多国家的人民联合起来,用自己的力量拯救了地球。

这种团结一心、共同奋斗的精神代表了中国人民在困境中团结一致、共同抗争的民族精神。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流浪地球》中巧妙地构建了中国人文精神的表达。

电影通过世界观的设定、人物塑造以及电影结尾的呈现,体现了中国人民坚持乐观积极的品质、对家园的热爱与保护、勇气与战胜困难的意志及团结奋斗的精神。

这些特质代表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也是中国人民在面对困境时的积极应对方式。

电影《流浪地球》不仅是中国电影工业的一次成功尝试,更是对中国人文精神的充分展示与传承综上所述,《流浪地球》通过构建中国人文精神的表达,展现了中国人民在困境中的勇气、战胜困难的意志以及对家园的热爱和保护。

中国人文精神在《流浪地球》中的建构与表达

中国人文精神在《流浪地球》中的建构与表达

中国人文精神在《流浪地球》中的建构与表达中国人文精神在《流浪地球》中的建构与表达《流浪地球》是一部中国科幻片,该片于2019年上映并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本片改编自刘慈欣的同名小说,由此引发了对于中国人文精神在电影中的建构与表达的探讨。

本文将从电影的情节、主题和人物塑造等方面讨论该电影对中国人文精神的建构与表达。

首先,电影《流浪地球》通过宏大的背景设定展现了中国人文精神中的集体主义精神。

电影讲述了地球正在飞驰到另一个恒星系以寻找新的家园的故事。

面对全球面临的危机,人们团结在一起,共同努力保护人类的未来。

集体主义的精神在电影中体现得淋漓尽致,每个人都为着同一个目标而奋斗,个人的利益被置于整体利益之下。

这种民族凝聚力和团结精神展示了中国人文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次,在电影中还体现了中国人文精神中的家国情怀。

在地球面临灭绝的危机之时,主人公航天人成了“流浪者”,在宇宙中寻找新的家园。

然而,面对离别家园和无法回归的悲伤,主人公仍然抱有对家国的深深眷恋。

这种家国情怀展现了中国人文精神中的传统观念,承载着对家园的热爱和责任感。

电影中通过主人公的思念和回望,表达了对家国的敬畏和珍惜之情。

此外,电影《流浪地球》还探讨了中国人文精神中的人性与情感。

在宇宙中,面对危机和孤独,主人公们通过表达情感,互相支持和帮助,展现了中国人对于人际关系的重视。

虽然环境极其严酷,但主人公们仍然坚持着人性的底线,保持着对于生命的尊重和热爱。

这种情感的表达和人性的探索,体现了中国人文精神中对于人与人之间关系的重视。

此外,电影还通过对于科技与人文关系的思考,展现了中国人文精神中的融合与探索。

在电影中,科技被描绘成了人类逃离地球,寻找新家园的工具,但主人公们在科技与人文的路上不断进行平衡和探索。

尽管科技给人类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力量和可能,但人文的力量依然是不可或缺的。

这种科技与人文的结合,呼应了中国传统的儒家思想中强调的“仁者爱人”和“天人合一”。

接受美学视域下的《流浪地球》电影改编

接受美学视域下的《流浪地球》电影改编

接受美学视域下的《流浪地球》电影改编作者:文佳丽魏家文来源:《美与时代·下》2019年第10期摘要:电影《流浪地球》在2019春节期间上演后,受到观众的热捧,荣登中国电影史上票房榜第二位的宝座,成为继电影《战狼》之后又一受到各方好评的国产电影。

作为一部科幻题材的灾难片,电影在尊重原著基本精神的基础上,从电影艺术的特殊规律和观众审美趣味的变化出发,对原著进行了创造性改编。

突破了传统好莱坞灾难片模式,将中华民族的传统价值观融入到电影中,满足了观众审美趣味的变化。

通过对电影三个层面的分析,探究接受美學视域下的《流浪地球》电影改编。

关键词:流浪地球;接受美学;期待视野;价值观;中国故事根据刘慈欣的科幻小说《流浪地球》改编的同名电影《流浪地球》,自2019年春节上映以来,受到观众和评论界的高度好评,登上中国影史上票房榜第二位的宝座,成为继电影《战狼》之后最为叫座的电影之一。

电影评论家、北大教授戴锦华认为该片开启了“中国科幻元年”。

电影《流浪地球》的成功,除了小说本身在思想艺术上的巨大感召力外,还与导演在处理电影文本与小说文本时的策略有关。

电影在尊重小说基本精神的基础上,从电影艺术的特殊规律和观众审美趣味的变化出发,对小说进行了创造性改编,将中华民族的传统价值观融入到电影中,满足了观众审美趣味的变化。

电影《流浪地球》的成功对科幻电影如何讲好中国故事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一、尊重原著,用现代科技和工匠精神再现小说中的视觉奇观刘慈欣是首位获得科幻长篇雨果奖的亚洲作家,其小说《流浪地球》以超凡的想象力、引人入胜的故事情节和对人类命运的终极关怀受到读者的欢迎,在世界各地都拥有大量的粉丝。

从总体上看,小说《流浪地球》在思想艺术上的巨大感召力,为电影的成功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电影在尊重原著基本精神的基础上,将小说中所描绘的科幻世界用现代科技手段和工匠精神呈现出来,“给人们以仿佛身临其境的审美感受”[1],满足了观众对科幻电影的想象与好奇心,符合观众既有的期待视野,这是电影取得成功的首要原因。

集体主义视角下的小说《流浪地球》及其电影改编

集体主义视角下的小说《流浪地球》及其电影改编

2020年第36卷第3期中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V o l.36 N o.32020 (总第171期)J O U R N A LO FN O R T HU N I V E R S I T YO FC H I N A(S O C I A L S C I E N C EE D I T I O N)(S u m.171)文章编号:1673-1646(2020)03-0131-05集体主义视角下的小说‘流浪地球“及其电影改编*杨晨(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陕西西安710075)摘要:通过对比小说‘流浪地球“及据其改编的同名电影在情节㊁人物设置及价值观念的塑造,可以发现:二者之间的差异不仅体现在故事情节和人物设置上,对于集体主义价值观的态度差异也是二者的重要不同㊂小说着重表现了作者对于集体主义价值观的思考与质疑,电影则表现了作者对于集体主义价值观的高度赞扬㊂然而通过对 集体 这一形式形成过程的研究以及结合作者的人生经历,可以发现小说与电影二者的共同点在于对隐藏在集体主义价值观中的非理性群体意识的批判与突破㊂关键词:‘流浪地球“;集体主义;非理性群体意识中图分类号:I0-05文献标识码: A d o i:10.3969/j.i s s n.1673-1646.2020.03.023S t u d y o f t h eN o v e l W a n d e r i n g t h eE a r t h a n d I t s F i l mA d a p t a t i o nf r o m t h eP e r s p e c t i v e o f C o l l e c t i v i s mY A N GC h e n(S c h o o l o f C h i n e s e L a n g u a g e a n dL i t e r a t u r e,S h a a n x i N o r m a l U n i v e r s i t y,X i a n710075,C h i n a)A b s t r a c t:B y c o m p a r i n g t h e p l o t,c h a r a c t e r s a n dv a l u e so f t h en o v e lW a n d e r i n g E a r t ha n dt h e f i l m a d a p t e d f r o mt h e n o v e l,t h i s p a p e r f i n d s t h a t t h e d i f f e r e n c e s b e t w e e n t h e ma r e n o t o n l y r e f l e c t e d i n t h e i r p l o t a n d c h a r a c t e r s,b u t a l s o i n t h e i r a t t i t u d e s t o w a r dc o l l e c t i v i s t v i e w s o f v a l u e s.T h en o v e l r e v i e w so r c r i t i c i z e s c o l l e c t i v i s t v i e w s o f v a l u e sw h i l e t h e f i l m p r a i s e s c o l l e c t i v i s t v i e w s o f v a l u e s.B y e x a m i n i n g t h e f o r m a t i o n p r o c e s so fc o l l e c t i v i t y a n dt h ea u t h o r sl i f ee x p e r i e n c e,t h i s p a p e rf i n d st h a tt h e r ea r e c o m m o n a l i t i e sb e t w e e nt h en o v e la n dt h ef i l mi nc r i t i c i z i n g i r r a t i o n a l g r o u p c o n s c i o u s n e s se x i s t e di n c o l l e c t i v i s t v i e w s o f v a l u e s.K e y w o r d s:W a n d e r i n g t h eE a r t h;c o l l e c t i v i s m;i r r a t i o n a l g r o u p c o n s c i o u s n e s s由郭帆执导的电影‘流浪地球“自2019年春节档上映以来一直广受观众好评,票房已经突破40亿元㊂同时,同名原著的阅读量也急剧上升㊂虽然电影从筹备阶段到上映一直宣称是对于同名小说的改编,但是电影的情节与小说的情节之间并不是一一对应的,二者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差异㊂细读原著会发现,原著与电影之间有着一个共同的话题:集体主义㊂不同的是,原著中作者着重以一种讽刺的方式质疑了集体主义价值观念,而电影中导演则否定了原著对集体主义价值观念的质疑,转而以一种充满紧张与激情的方式表达了对集体主义价值观念的认同㊂二者之间看似矛盾,但实质上是有着共同价值观的,这种价值观最值得我们去发掘㊂1小说‘流浪地球“对集体主义价值观的质疑马克思在论述人的本质时曾说: 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㊂ [1]18这说明任何人都只有在一个社会网中才能够体现其作为 人 的本质存在㊂从这*收稿日期:2019-11-25作者简介:杨晨(1994-),男,硕士生,从事专业:文学理论㊂一点来讲,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是不矛盾的㊂人的价值㊁人的利益可以在集体中得以体现,甚至超越之前作为个人时所能达到的限度㊂斯大林在1934年的一次同英国作家威尔斯的谈话中曾提出: 个人和集体之间㊁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之间没有而且也不应当有不可调和的对立㊂不应当有这种对立,是因为集体主义㊁社会主义并不否认个人利益,而是把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结合起来㊂ [2]354-355同时,毛泽东在其著作‘论十大关系“中也曾谈过关于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的关系,主张兼顾国家㊁集体和个人三个方面的利益㊂从中可见,集体主义不是对于个人价值的一种泯灭,集体主义中之所以要强调个人,是因为个人在集体中的地位及个人利益的保障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这个集体能否形成并存在发展,以及集体主义的价值观能否作为一种普遍的价值观在社会中推行㊂从新中国成立至今,集体主义价值观已经成为社会主流的价值观念,但是在‘流浪地球“中作者对集体主义的价值观产生了一种质疑㊂这种质疑体现在几个方面:①集体主义价值观究竟能不能成为一种被个人所认同的价值观;②集体与集体之间的利益冲突该如何得到解决;③集体的观点是否与真理具有一致性㊂刘慈欣曾经把科幻当作是现代神话,在他看来神话其实也就是遥远年代中发生的现实,所以科幻虽然偏重于幻想,但也是真实的,反映的也是现实㊂[3]小说‘流浪地球“是一部充满了科幻色彩的作品,其故事背景虽然发生在未来,但也是对现实的一种反映,所以这部作品也是作者刘慈欣对自己生活经验的一种表现㊂刘慈欣生于1963年,他的童年时代恰恰是动荡的 文化大革命 时代㊂在这一时期,他的父亲受政治影响被下放至山西阳泉成为一名煤矿工人,文革时期那种对于集体的狂热推崇以及集体与集体之间所产生的矛盾冲突构成了作者对于集体主义这一价值观的反思㊂对于集体主义价值观的反思以及对于这一动乱时期的表现不仅体现于‘流浪地球“中,在刘慈欣的成名作 地球三部曲 系列中也有体现, 地球三部曲 的第一部作品‘三体“就是以 文革 的背景展开的,主人公对于这段历史的思考也是整部小说故事开始的源头㊂小说中作家对于两派之间的战争以及最后的双方的 双输 的描写实则暗示了他对于那段历史的反思以及对集体主义价值观的质疑㊂从小说本身来看,作家采用了两种方式来表达对于集体主义价值观的质疑:一方面,作者以第一人称的视角展开叙事,塑造了一个小说中的 我 ;小说中的 我 及作家自我的文本投射,同时也是这部小说的叙事视角㊂在对小说叙事时序的选择上,作者采用了逆时序的方式,用回忆的方式展现了当前 与 过去 两个时间,同时也基于这两个不同的时间而展现出两个不同的 我 ㊂这样作者便可以用一种更为客观理性的态度去审视过去的自我和集体以及集体与集体之间的矛盾冲突㊂例如,在小说中,作者回忆到在面临普通民众爆发的武装抗争时,自己坚定地选择了站在政府一边㊂ 但我加入了联合政府的军队,这并非由于对政府的坚信,而是我三代前辈都有过军旅生涯,他们在我心中种下了忠诚的种子,不论在什么情况下,背叛联合政府对我来说是一件不可想像的事㊂ [4]138从中我们可以看出作者个人之所以选择归属一个集体并不是出于理性的思考,不是经过理性思考之后认为这一个集体能够更好地实现自我价值,而只是从一种感性的角度出发认为自己若是背叛联合政府就等于站在了自己前辈的对立面,将背叛联合政府视作对于家族荣誉的背叛㊂他所认同的不是联合政府的价值观,因为在最后他也选择了跟随剩下的军人夺回控制台并交给外面的反对派,并在取得控制室后表现出了对于联合政府的极大痛恨㊂小说中并没有讲述主人公的立场是如何发生转变的,只是讲他作为一名军人在服从上级的命令,是他的上级最终选择了加入反对派㊂在小说的末尾,联合政府的官员和科学家刚刚被执行死刑之后,他们所预言的现象便发生了,这也证明了反对派的观点从头到尾都是错误的㊂反对派此时只能选择他们之前的对立面,组成一个新的联合政府,继续之前他们所反对所痛恨的 流浪地球 计划㊂这种前后巨大的转变以及其中暗含的讽刺都是通过小说主人公 我 多年之后的回忆来展现的㊂当下的主人公在继续 流浪 的地球上反思着自己经历的过去,过去对集体的那种非理性的狂热和暴力与此时主人公对过去的讲述及包含于讲述内的讽刺形成了小说叙事的张力,主人公一生的成长经历也带来了一种思考:既然人在选择加入一个集体的时候不一定是理性的,那么集体主义的价值观是否还应该是一种被每个个人所认同的价值观㊂另一方面,作者通过表现集体与集体之间的矛盾冲突来表达对集体主义价值观的质疑㊂这一点主要体现在小说中反对派和联合政府之间的矛盾与冲突中㊂科学家证明太阳将会发生的 氦闪 现象威胁231中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年第3期到了人类的生存,人类为了生存不得不通过 行星发动机 推动地球离开太阳系进入一个新的恒星系,这一过程将持续千年之久㊂但在计划开始执行后不久,另一批人通过观察认为太阳不可能发生科学家所说的 氦闪 ,因此,他们认为 流浪地球 计划是一个彻头彻尾的阴谋㊂于是,这些人迅速集合形成了反对派,并与联合政府之间爆发了激烈的战争㊂战争的结果以联合政府的彻底失败和科学家及官员被处死而告终㊂值得注意的是,小说中提到联合政府投降时讲到:如果战争继续进行下去,可能导致地球发动机失控并对地球造成不可逆的损伤㊂这虽然看似是在解释投降的原因,但却隐含了作者的另一个思考:集体与集体之间的利益冲突该如何得到解决㊂因为集体与集体之间冲突的根本原因在于集体的利益,但双方对于各自利益的追求可能导致的结果是双方都走向毁灭㊂联合政府投降之后反对派迅速判处了他们死刑并用极其残酷的方式将他们处死㊂正在反对派们高歌 胜利 之时,联合政府所预言的 氦闪 爆发了㊂小说中没有写看到 氦闪 爆发后反对派们是如何反思㊁如何做的,但流浪计划的继续执行说明了一切㊂反对派们最终成了他们所反对的那一派,成立了新的联合政府,这也是全书最具讽刺性的情节㊂这其中所表现的是作者的又一思考:集体的观点是否与真理具有一致性㊂集体的观点是否与真理具有一致性是存疑的,集体与集体之间的冲突可能导致双方共同的毁灭,个体在加入一个集体时不一定是理性的,集体主义的价值观是否应该成为一个被认可的价值观?2电影‘流浪地球“对于集体主义的重塑原著的作者刘慈欣在电影制作中担任监制,但在电影中,小说对于集体主义的质疑与思考没有被导演郭帆所采用㊂导演在原著小说的故事背景之上重塑了电影的价值观,使得集体主义价值观在电影中得到了高度的赞扬㊂在电影中,导演首先消除了原著中的反对派,这一与联合政府利益相矛盾的集体,进而也消除了之后存在的战争与联合政府人员被判处死刑的情节㊂这一改动使得导演能够在不脱离原著的背景下更加自由地展开叙事,构建新的价值观㊂在电影中,联合政府是人类面临生死存亡时所结成的一种超级规模的政府组织,它不仅是地球上各个政府的集合,而且拥有超越之前各个国家政府的权力㊂比如它制定了以当下的价值观看来绝对不允许的法律,即未经法律的审判而剥夺个体的生命㊂在影片中联合政府使用其超级权力组织起超过150万人规模的救援力量,并且表现出可以不计损失的决心㊂这是单一的国家政府所不可能办到的,必须依靠集体的力量才能够得以实现,只有依靠集体的力量人类才得以生存㊂与强调并突出个人英雄主义的美国电影如:‘美国队长“‘变形金刚“‘钢铁侠“‘第一滴血“等不同,影片中实施救援的方式和参与救援行动的单位始终都是以集体的方式来展现的㊂从影片中我们可以看到,联合政府的救援行动出动了庞大的力量,每一台发动机都有数个小组前去救援,影片中 饱和式救援 极为形象地说明了这一点㊂同时我们还可以看到,发动机的重启以及最后对于赤道的转向发动机程序的修改始终都是一个集体的行动,包括刘启和韩朵朵及这一救援团队的努力以及后面各个国家的救援队纷纷赶来合为一个大的集体共同推动 撞针 ,这些行动中表现的不是某个人的个人英雄主义行为,而是集体的付出;不是某个英雄在拯救人类,而是一个又一个小的集体在拯救人类,是人类自己组成的集体在拯救人类㊂电影抛弃了原著中反对派与联合政府之间的战争,但是以另外一种方式极其隐晦地表现了一场战争,即宇航员刘培强与超级人工智能m o s s之间的战争㊂这场战争不仅仅是代表着具有感性思维的人类与只具有理性思维的人工智能之间的战争,也不仅仅是导演和原著作者刘慈欣对于亚瑟㊃克拉克的科幻小说‘2001太空漫游“和库布里克根据原著改编的同名电影的致敬,同时也是表现导演对集体主义肯定的一个重要手段㊂影片中当发动机喷射的火焰未能点燃木星时,刘培强想到了驾驶 领航者 号空间站撞击木星以此来引爆木星㊂但是由于人工智能m o s s代表着绝对理性并且它还承载了另一种对于人类文明的重建方式,它绝不可能接受自身的毁灭㊂这时刘培强所代表的不仅仅是他个人,也是人类这个集体㊂从人类历史上所有的战争来看,都是众多国家组成的联盟之间的对抗或是国家与国家之间通过军队这种高度组织化的集体之间的对抗㊂因此,我们可以说战争实质上是一种集体性的活动,战争中所产生的英雄则是一种集体主义价值观的体现㊂ 以名誉㊁光荣和爱国主义作为号召,最有可能影响到组成群体的每个人,而且经常可以达到使他慷慨赴死的地步㊂ [5]54所以,个人英雄主义及 英雄 的牺牲既是对个人的表现,更重要的一方面是331(总第171期)集体主义视角下的小说‘流浪地球“及其电影改编(杨晨)这种英雄主义的行为以及 英雄 的牺牲是对于集体主义价值观的最大认可㊂这种牺牲不等同于死亡,它附带着一种极高的荣誉,这种荣誉激发了集体中每一个成员对自我身份的认同感,这种认同感对集体的存在与发展是极其重要的㊂值得注意的是,影片没有刻意强调宇航员刘培强的中国身份,而是着重强调了他从大的角度来讲是人类的一员,从小的角度来讲是家庭的一份子㊂从而构建起了一个最大的集体:人类,以及人类中最小却也最重要的集体:家庭㊂3小说和电影对于非理性群体意识的批判与突破我们不可否认的是,集体这种形式是有其优势所在的㊂英国哲学家霍布斯提出了一个自然状态的设想,认为形成国家之前,人类处在一种自然状态中㊂在这种自然状态中,每个人都享有最充分的行动自由和权利自由㊂虽然在这种自然状态中人类不仅是平等的而且是自由的,但是每个人都有趋利避害的利己本能㊂ 于是自保之道最合理的就是先发制人,也就是用武力或机诈来控制一切他所能控制的人,直到他看到没有其他力量足以危害他为止㊂ [6]93这使得这种自然状态中充满了战争㊂人类为了保护自己而选择让渡一部分权利并订立契约结成一个集体,从而形成了国家㊂与之相反,洛克认为自然状态不仅不是一种充满战争的状态,反而是一种完备的自由和平等的状态㊂自然状态中的每个人都享有着天然的与生俱来的权利,其中最重要的是人身安全和私有财产权㊂但自然状态本身不能为人类的自然权利提供保障,因为 人们充当自己按键的裁判者是不合理的,自私会使人们偏袒自己和他们的朋友,而在另一方面,心地不良㊁感情用事和报复心理都会使他们过分地惩罚别人,结果只会发生混乱和无秩序 [7]8㊂为了保障人在自然状态下的权利,人们放弃了自然状态下由自己执行裁决的权利,通过社会契约的方式共同将裁决权交给一个委托人,从而组成了一个国家和政府㊂综上所述,组成集体是人类成长与发展的必然方式,集体主义的价值观也理应得到尊重与推崇㊂那么,现实中发生的种种不合理的政治现象与小说中对于集体主义价值观的质疑是否与之相矛盾呢?小说的作者质疑的是全部的集体主义价值观还是其中隐含的不合理成分,这是我们所必须认真辨析的㊂从集体的形成历史可知,集体不等同于个体的汇集,更重要的是在集体之中集体与每个个人之间建立一种契约关系,从而保障个人与集体的权益㊂单纯的个体的汇集只能称之为 群体 ㊂这种群体之中缺乏一种契约精神㊂处于群体中的个人无法像集体中的个人一样获得来自集体的保护,相反,这一群体以及深处其中的个人很容易受到某些非理性群体意识的伤害㊂由于 集体 与 群体 二者很难从表象上进行区分,这种非理性的群体意识便往往在集体主义价值观中隐藏下来甚至以集体主义价值观的外在形式所展现,从而形成对集体主义价值观的破坏与消解㊂在中国传统社会中,这种非理性群体意识主要来自于两方面,首先是儒家的实用主义经验哲学㊂儒家文化强调 礼 的重要性,并将 礼 看作是维系国家和社会统一的重要工具㊂在孔子生活的时代及之后长期的封建社会中,社会的阶级性十分明确且各阶级之间是绝对不平等的㊂在这样的历史条件下,这种带有平民色彩的礼治思想与专制皇权之间存在着不可调和的矛盾㊂受专制皇权的限制,只能 将礼治思想归结为是 下愚 对 上智 的无条件顺从 [8]㊂所以儒家的这种观念带来的最大弊端就是广大群众对于领导者无条件的㊁非理性的顺从㊂以老庄为代表的道家哲学中的顺应自然,以静制动及 虚其心㊁实其腹㊁弱其志㊁强其骨 等观念则造就了中国人长久以来逆来顺受㊁缺乏反抗意识以及自我逃避的精神胜利法㊂从中我们可以看出这种非理性群体意识最主要的特点就是缺乏理性精神与质疑及反抗的勇气,将希望寄托于 明君 而不是自我㊂这种非理性群体意识在后来的多次政治运动中也被表现了出来,之后的 伤痕文学 反思文学 也都对这种意识进行了表现㊂原著小说虽然很难说属于 伤痕文学 与 反思文学 的范畴,但是从作者的成长经历及其他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作者对于非理性群体意识的批判,如小说中对于婚恋的描写㊂在小说中,主人公 我与妻子加代子婚姻关系的破裂源自于加代子选择加入反对联合政府的一方,而 我 坚持留在联合政府㊂两个原本相爱的人因为理念的不同而分属了两个不同的且敌对的组织,这两个敌对的组织之间的战争葬送了加代子的生命,摧毁了一个家庭㊂这虽然是一个发生在未来的故事,但其实它所表现的是传统思想在 现代 的一种表现㊂传统的婚姻秉承的是双方家长的决断,奉承的是 父母之命,媒妁之言 的传统㊂父母不仅可以决定婚恋双方是否在一起,更可以决断让双方已经形成的婚姻关系破裂㊂431中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年第3期这种不符合人性的婚恋观在 五四 运动之后受到了严厉的批判,婚恋自主已经成了人们的共识,‘婚姻法“甚至超过了‘宪法“成为新中国第一部法律㊂小说中 我 与加代子的爱情悲剧背后实际上完全是封建婚姻的一种再现,不同之处只是故事的背景在未来,破坏婚姻的主体从封建 家长 变成了一种现代的组织,遵循着 物以类聚,人以群分 的传统思想,根本上没有改变旧时代封建婚姻的本质㊂ 我 与加代子浪漫而甜蜜的爱情和一个完整的家庭因为双方不同的观点以及这种由不同的观点而形成的两个相互对抗的组织而破裂㊂反抗组织选择使用暴力推翻联合政府,在这场战争中加代子失去了生命,我 的爱情及家庭彻底走向了终结㊂作者有意或者无意识地用 现代 的一种政治婚姻去对接封建时代的婚姻关系,其目的是要用一种理性精神去对封建文化所形成的非理性群体意识进行艺术表现㊂以一种具有讽刺意义的悲剧做结尾也体现了作者对于这种非理性群体意识的批判㊂用一种理性精神去反思去批判传统文化中非理性群体意识在集体主义价值观中的残存,这种方式不仅避免了将集体主义价值观做错误的批判,也是对于 五四 精神的一种继承与发扬㊂不可否认的是 集体 这一形式虽然有其弊端,但是这种形式在人类社会的发展史上有重要的意义㊂直到今天,集体的形式仍然存在于我们社会的方方面面㊂在批判其中的不合理因素时,我们也应积极探索对于不合理因素的突破㊂在电影中,导演对非理性群体意识进行了突破,重塑了新的集体主义价值观㊂非理性群体意识的弊端之一在于一个群体形成了对于一个领导者的盲目崇拜与信任,这使得整个群体的成员失去了个人的理性,使得一个群体没有形成一个比个人的理性更加全面更加合理的理性,陷入了非理性之中㊂所以要想突破这种非理性的弊端,关键就在于避免陷入对于某个个人的崇拜之中㊂在电影中,导演始终表现的是主角所在的团队而不是主角个人㊂我们很难得出结论说这个团队中是会开车的刘启作用更大还是修改程序试图点燃木星的李一一作用大还是说最终牺牲的航天员刘培强作用更大㊂因为整个计划是一个集体在努力,这个集体的成功在于每一个成员更好地发挥了自己的价值,在于这个集体中的成员真正把集体的理念融入于生命之中㊂以至于我们在观影结束后很难说是谁拯救了人类,只能说是这个集体,是人类拯救了自己㊂也如同上文提到的 饱和式救援 ,哪怕会牺牲掉几十万人,但只要全球三十五亿人能够活下来,就代表着希望㊂4结语电影‘流浪地球“最大的特点在于没有对原著小说的剧情和人物进行照搬式的改编,而是充分挖掘了小说的思想内涵与价值观念,在尊重原著小说故事背景和价值观念的基础上重新构建了一个更为宏大的叙事㊂同时影片巧妙地运用了 未来 和 科幻 这两个叙事背景,将集体主义价值观以一种人类自我拯救的方式融入到整部影片之中,从而与观众形成了一种集体的共鸣㊂在这个过程中,影片也实现了对小说中隐藏的对于非理性群体意识的突破㊂参考文献[1][德]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编译.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2][苏联]斯大林.斯大林选集(下卷)[M].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编译.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3]王静静.论刘慈欣‘三体“中的文革叙事[J].小说评论, 2016(3):170-175.[4]刘慈欣.流浪地球[M].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2008.[5][法]居斯塔夫㊃勒庞.乌合之众[M].任现红,译.北京: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2016.[6][英]霍布斯.利维坦[M].黎思复,黎廷弼马,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5.[7][英]洛克.政府论(下卷)[M].瞿菊农,叶启芳,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9.[8]宋剑华.从非理性群体意识到集体主义精神理念论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对于传统文化的历史继承关系[J].天津社会科学,2003(4):90-96.531(总第171期)集体主义视角下的小说‘流浪地球“及其电影改编(杨晨)。

《2024年精神分析与女性主义视域下的《流浪地球》研究》范文

《2024年精神分析与女性主义视域下的《流浪地球》研究》范文

《精神分析与女性主义视域下的《流浪地球》研究》篇一一、引言《流浪地球》作为一部具有划时代意义的科幻电影,其宏大的叙事框架、独特的视觉效果和深刻的主题内涵吸引了无数研究者的关注。

近年来,随着精神分析和女性主义理论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从这两个角度对《流浪地球》进行深入的研究。

本文旨在结合精神分析和女性主义理论,对《流浪地球》进行深入剖析,以期为该电影的研究提供新的视角和思路。

二、精神分析视角下的《流浪地球》精神分析理论强调对个体内心世界的探索,关注人的无意识、梦境、欲望等心理活动。

在《流浪地球》中,我们可以从精神分析的视角出发,探讨主人公们在面对地球即将毁灭的危机时,内心的挣扎与成长。

首先,电影中的主人公们在面对危机时,表现出了强烈的求生欲望和无意识的心理活动。

这种求生欲望驱使着他们不断寻找拯救地球的方法,同时也反映了人类对生命的珍视和对未来的渴望。

其次,电影中的梦境和幻觉等心理元素也为我们提供了深入探究人物内心世界的途径。

例如,主人公们在梦中或幻觉中出现的场景,往往反映了他们内心的恐惧、希望和挣扎。

最后,通过对人物的心理分析,我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他们的行为和决策,从而更好地把握电影的主题和内涵。

三、女性主义视角下的《流浪地球》女性主义理论关注性别平等、女性权益和社会地位等问题。

在《流浪地球》中,我们可以从女性主义的角度出发,探讨女性在面临危机时的角色和地位,以及电影中反映的性别观念和价值观。

首先,电影中的女性角色不仅仅是男性的助手或陪衬,她们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例如,某些女性角色在拯救地球的过程中发挥了关键作用,展现了女性的力量和智慧。

其次,电影中的性别观念和价值观也值得我们关注。

在面对危机时,男女之间的合作与竞争、相互扶持与互相救赎的情节,反映了性别平等和相互尊重的价值观。

最后,通过对女性角色的深入分析,我们可以更全面地理解电影所传递的社会意义和文化内涵。

四、综合视角下的《流浪地球》综合精神分析和女性主义视角,我们可以更全面地理解《流浪地球》。

精神分析与女性主义视域下的《流浪地球》研究

精神分析与女性主义视域下的《流浪地球》研究

精神分析与女性主义视域下的《流浪地球》研究
宁煜程
【期刊名称】《新闻研究导刊》
【年(卷),期】2022(13)21
【摘要】电影《流浪地球》以人类逃脱自然原始威胁为背景讲述了父子对抗与成
长的故事。

文章认为,电影《流浪地球》的主体故事内容由精神分析电影理论中的
俄狄浦斯情结搭建而成,文本内容是俄狄浦斯情结从建立到消退的完整过程。

父子
对抗与父权争夺作为俄狄浦斯情结的重要模型被引入影片,并推动故事发展。

文章
运用精神分析理论对电影《流浪地球》进行批评解读,分析文本内含的俄狄浦斯模
型及其对影片叙事的推动作用,阐释俄狄浦斯情结对刘启成长和社会化的重要作用。

“流浪地球”时代的社会由菲勒斯中心主义主导,文章亦运用女性主义电影理论对
片中女性人物形象进行分析与批评,以揭露该片的“反女性”特质和创作者潜意识
中的性别偏见。

【总页数】3页(P239-241)
【作者】宁煜程
【作者单位】闽南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闽南师范大学两岸传播研究中心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J905
【相关文献】
1.精神分析女性主义视域下的《都挺好》
2.后人类主义视域下中国科幻电影的两条路径——《流浪地球》与《疯狂的外星人》之比较
3.从"琉璃瓦"到"长城星球":民族性视域下电影《流浪地球》价值新探
4.现代性视域下的《流浪地球》及其电影改编
5.现代性视域下的《流浪地球》及其电影改编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中国人文精神在《流浪地球》中的建构与表达

中国人文精神在《流浪地球》中的建构与表达

中国人文精神在《流浪地球》中的建构与表达发布时间:2021-06-17T16:37:11.847Z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1年5月下作者:穆远心[导读] 近些年,我国社会整体发展速度不断加快的过程中,人们在物质生活得以满足的前提下,对于精神生活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也为我国的电影行业发展起到了有力的推动作用。

越来越多人选择在闲暇时间观看电影满足自己的生活需求,所以电影事业在发展的过程中还需要向着多元化角度转化,并且承担起推动文明进程、人文素养培养的重任,只有这样才能够达到最佳的观影效果。

湖南师范大学文学院穆远心摘要:近些年,我国社会整体发展速度不断加快的过程中,人们在物质生活得以满足的前提下,对于精神生活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也为我国的电影行业发展起到了有力的推动作用。

越来越多人选择在闲暇时间观看电影满足自己的生活需求,所以电影事业在发展的过程中还需要向着多元化角度转化,并且承担起推动文明进程、人文素养培养的重任,只有这样才能够达到最佳的观影效果。

本文以2019年初春节档电影黑马《流浪地球》为核心,探讨中国的人文精神在这部电影中具体的构建和表达方法,希望能够为我国影视行业的发展起到一定的推动性作用。

关键词:中国;人文精神;《流浪地球》前言:在末日题材中,科幻电影是目前受到市场高度欢迎的一种类型,这类电影主要凭借相对强大的制作以及炫目的场景,对观众产生一定的吸引力,让观众在观影过程中产生身临其境之感。

但是,目前人们比较喜欢的科幻电影大多数都是欧美国家的“舶来品”,其中所体现出的精神内涵,也是欧美国家人们的价值取向。

直到2019年初,《流浪地球》开启了我国科幻类电影的新篇章,迅速点燃了我国影视界的市场,把人文精神与科幻电影有机融合,不仅弘扬了中华民族的传统价值观,也让人们更加具有自信。

一、电影《流浪地球》中展现的中国人文精神《流浪地球》这部电影的主要内容节选自刘慈欣同名小说《流浪地球》中“地木危机”这一部分,经过适度改编制作而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精神分析与女性主义视域下的《流浪地球》研究
精神分析与女性主义视域下的《流浪地球》研究
引言
近年来,中国电影市场快速发展,其中《流浪地球》作为一部具有划时代意义的科幻影片,引起了广泛关注。

影片中通过渲染人类面临存亡危机的背景,勾勒了一幅科学家们与宇航员们通力合作,为挽救地球而奋斗的壮丽画卷。

本文旨在从精神分析和女性主义视域出发,对电影中的角色、情节以及内在意义进行深入研究。

一、背景分析
《流浪地球》故事背景设定在未来的中国,地球即将被太阳膨胀而毁灭。

为了人类的生存,人们计划将地球改造成巨大的太阳能推进器,引领它去寻找新的家园。

故事围绕着这一壮举展开,揭示了人类的勇气和团结。

二、精神分析视角剖析
1. 父母关系与个体心理
在影片中,主人公刘培强与儿子刘启之间的父子关系占据了重要位置。

影片一开始就展示了刘启内心的孤独感,由于父亲的工作性质,他长期生活在爷爷奶奶的陪伴下。

这种缺乏父爱的心理状况影响了他的个体成长和精神状态。

通过与父亲一同度过的冒险旅程,刘启逐渐与父亲建立了更加紧密的情感联系,克服了心理上的障碍。

2. 自我意识与超越困境
影片中,宇航员组成的“昆仑计划”代表了人类的冒险和对未来的追求。

在宇航员的实现个体自我的过程中,自我意识起到了关键作用。

其中,女性宇航员王丽娜是值得特别关注的
角色。

她在外太空担负起舱外任务,面对巨大压力时仍然坚持自己的价值观。

通过这一形象,电影表达了女性在面对困境时的自我超越能力。

三、女性主义视角阐述
1. 男权社会与女性抗争
电影中,女性角色不仅占据了重要位置,而且拥有强烈的自我意识和抗争精神。

影片展现了女性面对男权社会的挑战、生存困境和压力,同时也表达了对于性别平等的追求。

女性在电影中不仅仅是男性的附属品,而是独立的人格,展现了女性的自我主张和价值。

2. 女性的力量与社会责任
影片中,女性宇航员王丽娜和其他女性角色,以自己的智慧和勇气为社会贡献力量。

她们在危机关头自发地投身到拯救地球的任务中,展现了女性的社会责任感和团队精神。

这些形象表明,女性具备与男性一样的社会参与能力和责任心,且能够对社会和家庭做出积极贡献。

结论
精神分析和女性主义的视角对电影《流浪地球》进行了深度分析。

从个体心理层面来看,父子关系的转变对人的个体成长至关重要;同时,个体在超越困境的过程中自我意识起到重要作用。

在女性主义视角下,女性在电影中的角色表达了抗争精神、自我主张和社会责任感。

这些分析视角为我们了解电影所传递的信息,探讨人性以及社会问题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然而,由于篇幅限制,本文未能穷尽精神分析和女性主义对《流浪地球》的研究。

希望今后能有更多学者对此进行更加深入的探讨,以期为电影研究和理论探索提供更多有价值的思考
由于篇幅有限,本文将继续探讨电影《流浪地球》中的精神分析和女性主义视角。

首先,从精神分析的视角来看,《流浪地球》通过父子关系的转变,揭示了人的个体成长过程中的重要性。

电影开篇,刘启和刘培强的关系紧张,父子之间存在着沟通不畅和隔阂。

然而,随着剧情的发展,父亲刘启在拯救地球的任务中表现出坚强和智慧,逐渐获得儿子的尊重和认同。

这一转变不仅体现了个体心理的成长,同时也表达了人与外部环境相互作用的重要性。

即使在极端困境下,个体的内在力量和希望依然存在,只需要通过与外界的互动和沟通,就能获得成长和突破。

此外,个体在超越困境的过程中自我意识起到重要作用。

电影中,刘启不仅面对家庭的压力和困境,还要应对外部世界的种种挑战和危险。

然而,他通过不断探索和实践,逐渐找到并坚守自己的信念和目标。

这种自我意识的觉醒,使他能够超越自我,成为拯救地球的英雄。

这一情节,从精神分析的角度来看,暗示了个体在面对困境时应该培养自我意识和抗争精神,从而找到突破与成长的路径。

而从女性主义的视角来看,《流浪地球》展现了女性面对男权社会的挑战、生存困境和压力,同时也表达了对于性别平等的追求。

女性在电影中不仅仅是男性的附属品,而是独立的人格,展现了女性的自我主张和价值。

宇航员王丽娜以及其他女性角色,在面对世界末日的危机关头,不再被动接受,而是自发地投身到拯救地球的任务中。

她们展现出了女性的社会责任感和团队精神,表明女性具备与男性一样的社会参与能力和责任心,且能够对社会和家庭做出积极贡献。

这种女性形象的展现,不仅为观众带来了独特的观影体验,同时也对传统的性别观念进行了挑战。

电影中的女性角色勇敢、
聪明、坚韧,在危机中展示出了巨大的力量。

这种力量不仅体现在面对外部环境的应对能力上,更是体现在对社会和家庭的责任和贡献上。

这种女性形象的塑造,有助于打破传统的性别刻板印象,促进社会对女性地位和权益的重新认知和尊重。

综上所述,从精神分析和女性主义的视角来看,电影《流浪地球》呈现了父子关系的转变对个体成长的重要性,以及个体在超越困境中自我意识的作用。

同时,电影展现了女性的抗争精神、自我主张和社会责任感,推动了性别平等的追求。

这些分析视角为我们了解电影所传递的信息,探讨人性以及社会问题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然而,由于篇幅限制,本文未能穷尽精神分析和女性主义对《流浪地球》的研究。

希望今后能有更多学者对此进行更加深入的探讨,以期为电影研究和理论探索提供更多有价值的思考
综合精神分析和女性主义的视角,电影《流浪地球》展现了父子关系的转变对个体成长的重要性,并强调了个体在超越困境中自我意识的作用。

同时,电影也展现了女性角色的抗争精神、自我主张和社会责任感,推动了性别平等的追求。

在电影中,父子关系的转变对个体成长起到了关键的作用。

初始时,刘培强是一个负责任的父亲,他为了保护儿子刘启而牺牲自己的生命。

然而,刘启经历了母亲的离世和父亲的牺牲后,他逐渐成长为一个独立、勇敢的个体。

他通过面对困境和危机,经历了成长和自我意识的转变。

这种父子关系的转变揭示了个体成长和自我意识的重要性,同时也表达了个体在超越困境中的力量和决心。

此外,电影中展现的女性角色也具备了抗争精神、自我主张和社会责任感。

她们在面对世界末日的危机时,不再被动接
受,而是自发地投身到拯救地球的任务中。

她们展现了女性的社会责任感和团队精神,表明女性具备与男性一样的社会参与能力和责任心,且能够对社会和家庭做出积极贡献。

这种女性形象的展现不仅为观众带来了独特的观影体验,同时也对传统的性别观念进行了挑战。

电影中女性角色的勇敢、聪明和坚韧在危机中展示出了巨大的力量。

她们不仅具备应对外部环境的能力,更是展现出对社会和家庭的责任和贡献。

这种女性形象的塑造有助于打破传统的性别刻板印象,促进社会对女性地位和权益的重新认知和尊重。

通过展示女性角色在危机中的抗争精神和社会责任感,电影激发了观众对性别平等的追求和关注。

综上所述,电影《流浪地球》从精神分析和女性主义的视角呈现了父子关系的转变对个体成长的重要性,以及个体在超越困境中自我意识的作用。

同时,电影也展现了女性角色的抗争精神、自我主张和社会责任感,推动了性别平等的追求。

这些分析视角为我们了解电影所传递的信息,探讨人性以及社会问题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然而,由于篇幅限制,本文未能穷尽精神分析和女性主义对《流浪地球》的研究。

希望今后能有更多学者对此进行更加深入的探讨,以期为电影研究和理论探索提供更多有价值的思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