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文献学完整版
中国古典文献学第四章第一节
![中国古典文献学第四章第一节](https://img.taocdn.com/s3/m/52cdb450804d2b160b4ec0f1.png)
隋唐以至雕版流行的宋代,钞书风气依然盛行。
苏轼曾说:“余犹及见老儒先生,自言其少时, 欲求《史记》、《汉书》而 不可得,幸而得之,
皆手自书,日夜诵读,惟恐不及。”
死钞:即照抄原书。
活钞:古代学者勤于动笔把书籍分成门类,或 者摘录要点,写成另外一种形式的本子。
魏了翁撮钞群 经注疏编成《九经
要义》一书。左图
五、辨
辨伪始于汉代学者。
伪
“纣之不善,不如是之甚也!是以君子恶居下流, 天下之恶皆归焉!”(《论语•子张》) “尽信书,不如无书。吾于《武成》,取二三策 而已。”(《孟子•尽心》)
汉代学者最初是通过校书来确定古书的真伪。
班固《汉书•艺文志》根据刘向《七略》节取
整理而来,确定了六条辨伪条例。
《春秋正义》与《周易正义》
宋代学者注解古书体制大变,不屑墨守成规, 别创新解。以朱熹《诗集传》为代表。
朱熹是宋代传注家
的代表人物,其地位堪
比汉代郑玄,所谓“汉 学”与“宋学”之争, 即以此二人为宗主。左 图为朱熹代表作《诗集
传》。
三、翻译
翻译是为了解决文献的时空距离而出现的文
献整理方式。
明胡应麟在《四部正訛》指出考覈伪书之法有八: 一、 覈之《七略》,以观其源; 二、覈之群《志》,以观其绪; 三、覈之并世之言,以观其称; 四、覈之异世之言,以观其述; 五、覈之文以观其体; 六、覈之事以观其时; 七、覈之撰者,以观其托; 八、覈之传者,以观其人。
梁启超《中国历史研究法》第五章《鉴别史
汉代司马迁运用“以训诂带经文”的原则,
把先秦古书翻译成为汉代通行语言文字。
今人又有《诗经平译》、《楚辞平译》等。
古文献学讲义_
![古文献学讲义_](https://img.taocdn.com/s3/m/80d6d3c9b9f3f90f76c61bf7.png)
古文献学讲义古文献学讲义 0第一章文献与文献学 (5)第一节文献与文献学 (5)一、关于文献学 (5)二、古代文献与古文献学 (7)1、古人的文献概念 (7)2、古文献的种类 (7)(1)古籍 (7)(2)甲骨金文 (9)(3)简牍帛书 (10)(4)石刻 (10)(5)敦煌吐鲁番文书 (11)(6)明清档案 (11)三、古文献学 (12)第二节古文献学的历史发展 (13)一、先秦秦汉的文献学 (13)1、孔子“修六经” (13)2、刘向刘歆父子的文献整理 (13)3、郑玄整理群经 (14)二、三国至隋唐的文献学 (15)1、四部分类目录的产生与确立 (15)2、校勘之学的进步 (15)3、注释体裁的扩展 (16)4、文献辨伪的初兴 (16)三、宋元明的文献学 (17)1、私家目录的兴起与目录内容的拓展 (17)2、校勘之学的日趋成熟 (17)3、疑古精神的高涨与辨伪之学的精密 (18)4、文献范围的扩展 (18)5、文献辑佚与史料考异学的发展 (18)6、版本学的萌芽 (19)四、清代的文献学 (20)1、文献整理和传统图书分类目录的集大成——《四库全书》与《四库全书总目》203、版本之学的兴盛 (22)4、辨伪的成熟 (22)5、规模空前的辑佚 (23)6、清人在古文献学上的贡献 (24)五、百年来的文献学 (24)1、古文献学理论体系的创立与不断完善 (25)2、古文献领域的扩展 (25)3、辨伪学的的巨大成就 (27)4、校勘学理论的成熟 (29)5、古籍版本学研究的系统化 (29)6、文献注释的新格局 (30)7、古文献的标点和索引 (32)8、古文献的数字化 (33)(1)台湾中央研究院汉籍电子文献 (33)(2)《文渊阁四库全书》及《四部丛刊》电子版 (34)(3)中国基本古籍库 (35)(4)汉籍全文检索系统 (35)(5)国学宝典 (36)(6)一切传世文献电脑化资料库 (36)第三节古文献学与相关学科 (37)一、古文献学的分支学科 (37)1、目录学 (37)2、校勘学 (38)3、版本学 (38)4、辑佚与辨伪 (39)5、注释与索引 (39)二、古文献学的关联学科 (39)1、金石学、简帛(牍)学与敦煌吐鲁番学 (39)2、语言学、古代文学与历史学 (40)3、其他 (40)第二章文献目录 (40)第一节古籍目录 (40)一、《汉书艺文志》的六分法与《四库全书总目》的四分法 (40)2、《四库提要》的分类及其类目简析 (41)(1)经部 (41)(2)史部 (44)(3)子部 (49)(4)集部 (53)二、四部分类法与新分类法 (55)第二节文献目录类型和内容 (56)一、............................................................................................................... 目录类型561、公藏书目 (56)2、私家书目 (57)3、史志目录 (57)二、目录的内容 (58)1、篇目和书目 (58)2、书名 (58)3、卷(篇)数 (59)4、著(撰、作)者 (59)5、版本 (59)第三章文献校勘 (60)第一节古籍的错误 (60)一、古籍的致误 (60)二、古籍的错误类型 (61)1、误(讹) (61)(1)形近而误 (61)(2)字形的其他错误 (61)(3)音同音近而误 (62)(4)误改而误 (62)2、衍 (63)(1)形似而衍 (63)(2)因字义同而衍 (63)(3)因不明文义而衍 (63)(4)注文误入正文而衍 (64)(5)因误据他书而衍 (64)3、脱 (64)(1)因原书缺损而脱 (64)(2)因重文而脱 (64)(3)因上下文而脱 (64)(4)正文误入注文而脱 (64)(5)因误删文字而脱 (64)4、倒 (65)(1)因上下字句关联而倒 (65)(2)因错简错叶而倒 (65)(3)因不明词义文义乙正而倒 (65)(4)因误乙正而倒 (65)第二节校勘学的基本方法——校法四例 (66)一、前人的校勘方法与“校法四例”的产生 (66)二、底本与对校本 (66)三、校法四例 (67)1、对校 (67)2、本校 (67)3、他校 (68)4、理校 (70)四、从事校勘的基本要求 (70)第三节校勘记 (71)一、校记的体裁 (72)1、随文 (72)2、卷末 (72)3、篇末 (72)二、校记的撰写 (72)1、校记的内容 (72)2、校记的体例 (72)三、校记的作用 (72)第四章古籍版本 (73)第一节概念术语与工具书 (73)一、几个概念 (73)1、古籍与古籍版本 (73)2、古籍的版本与善本 (73)二、常用术语 (74)2、书册形式 (74)3、版式 (74)三、工具书 (75)第二节版本鉴别 (76)一、版本鉴别的依据 (76)二、唐五代刻本及其鉴别 (77)三、宋(辽、金)刻本及其鉴别 (78)1、宋浙本及其鉴别 (78)2、宋建本及其鉴别 (78)3、宋蜀本及其鉴别 (79)4、辽、金刻本及其鉴别 (80)四、元刻本及其鉴别 (80)1、元浙本及其鉴别 (81)2、元建本及其鉴别 (81)3、元平水本及其鉴别 (82)五、明刻本及其鉴别 (82)1、明前期刻本及其鉴别 (82)2、明中期刻本及其鉴别 (83)3、明后期刻本及其鉴别 (83)4、明建本及其鉴别 (84)六、清刻本及其鉴别 (84)1、清前期刻本及其鉴别 (84)2、清中期刻本及其鉴别 (85)3、清后期刻本及其鉴别 (85)七、活字本及其鉴别 (86)八、伪本及其鉴别 (86)第五章文献辨伪与辑佚 (87)第一节文献辨伪 (87)一、辨伪的必要 (87)二、伪书出现的原因 (89)1、托古传道 (89)2、邀赏牟利 (90)3、争胜嫁祸 (91)三、伪书集中产生的时期 (92)四、伪书的种类 (92)1、全部伪 (92)2、部分伪 (93)3、内容不伪而书名伪或作者伪 (93)4、版本伪 (93)五、辨伪方法 (93)1、前代无著录 (93)2、前代有著录但久佚 (94)3、今本来历不明 (94)4、题某人旧撰不确 (94)5、今本与前人引真书原本不符 (94)6、书中记事在著者身后 (94)7、有部分伪则全书须慎重对待 (95)8、书中记事与事实相反 (95)9、两书矛盾 (95)10、文体及文句 (95)11、社会发展 (96)12、思想渊源 (96)六、伪书的价值及利用 (96)第二节文献辑佚 (97)一、辑佚的意义 (97)二、辑佚方法和要求 (97)1、确定范围 (97)2、明确体例 (98)3、文字校勘 (98)第一章文献与文献学第一节文献与文献学一、关于文献学“文献”一词,今人的解释已相当宽泛,GB中定义为“文献是记录有知识的一切载体”。
中国古典文献学
![中国古典文献学](https://img.taocdn.com/s3/m/3dcb6df30242a8956bece4f4.png)
主讲教师: 陈会明
导论 第一章 古典文献的载体与类型
导论
一、文献 二、文献学
一、文献
1、定义 所谓文献,就是指任何具有一定历史或科 学价值的含有知识信息的物质载体。 人们用文字、图像、声频、视频、,即用 文字、图像、符号、声频、视频等手段将 人类知识记录在各种载体,如纸张、胶片、 磁带等物体上。 文献自古就有记事的功能,不过人类最初 的记事方法和文献还没有直接的关联。
2、文献学的研究范围 (1)目录学 (2)版本学 (3)校勘学 (4)辨伪学 (5)辑佚 (6)标点古书 (7)为古籍作注释 (8)古籍今译 (9)文献检索 (10)出土文献的整理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3、文献学的功用 (1)只有掌握了文献学的基本知识,才能在 利用文献的过程中“得门而入,事半功倍”。 否则,不仅会影响学习效率,还会闹出笑话甚 至造成严重后果。 (2)在现代、当代有不少非常有成就的作家、 学者不仅学贯中西,而且博通古今,他们的深 厚的文献学修养为他们的著作或创作做注入了 非常丰厚的营养,我们在研究他们的作品时, 有些常识就必须具备。 (3)写毕业论文。
将竹简、木简及木牍作为书写材料起源很早。 甲骨文中有“册”字,也有“典”字;“册” 就是把竹木简编连成册的象形文字。典是把册 放在杌子上,是会意字,表示典藏之义,也表 示被典藏的物体,即典册。可见商周之际已有 简册,但至今出土的简牍,最早是战国时期的。 《墨子· 鲁问》:“书于竹帛,镂于金石。”
青铜器皿种类繁多,大致可分为以下几种: 1、礼器。统称尊彝,或彝器。又称为吉金。主要 用于宗庙祭祀及随葬,其次为诸侯旅行祭告之用, 再次为媵器(陪嫁之物)。 2、乐器。除用于祭祀、宴飨、随葬外,还用于征 战。 3、兵器。“鸣金收兵”4、农器。5、度量衡。6、 钱币。 7、符玺。其中符用于发兵,分为两半。玺则是古 人用以封检取信的印章。 8、日用器。常见的有铜镜、铜灯。铜镜出土的以 汉代为多,背后嵌有铭文。其中不少铭文表达了 男女之间真挚的爱情。
古典文献学(完美复习打印版)
![古典文献学(完美复习打印版)](https://img.taocdn.com/s3/m/9d63fbebf705cc17552709c3.png)
中国古典文献学绪论文献与古典文献学“文献学”一词始见于梁启超的《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1923年)。
最早以“文献学”名其书者,为郑鹤春、郑鹤声先生的《中国文献学概要》(商务印书馆1930年出版)。
文献,指具有一定历史价值或科学价值的含有知识信息的物质载体。
古典文献学要学习些什么?1.应熟悉古典文献:古典文献指1911年之前(白话文兴起前)产生的以文言文和繁体字书写的具有历史价值和科学价值的图书资料,即古籍。
2.应掌握古典文献学学科构成核心内容:目录、版本、校勘3.熟悉并利用古典文献,可深入客观地了解中国传统文化,树立正确的知识系统观和文明系统观。
如《致蔡鹤卿太史书》(林纾):“鹤卿先生太史足下……”为何称“太史”?第一章古典文献的载体与类型第一节古典文献的载体一、甲骨甲骨:龟甲和兽骨。
“甲骨卜辞”、“殷墟卜辞”(刻在龟甲兽骨上的文字),记载多是占卜之事,记事年代从殷商盘庚到纣王末期。
1.甲骨文献的整理研究情况是怎样的?(1)甲骨文最早的整理、辨认,以刘鹗、孙诒让等人的工作为代表。
刘鹗《铁云藏龟》(1903出版,第一部著录甲骨文的专书)收甲骨文献1051片,考释正确干支、数目字34个。
孙诒让《契文举例》(1905年撰成,1917年出版,第一部考释甲骨文的专著)全书分十类,考释正确的文字有185 (2)近代“甲骨四堂”成就最为卓著:“四堂”指四位甲骨文献研究专家,即王国维(号观堂)、罗振玉(号雪堂)、董作宾(字彦堂)、郭沫若(字鼎堂)。
(3)罗振玉的甲骨文献研究尤为突出:①罗氏搜集、保存、印行了大批甲骨文献。
②考释出大量的单字。
③率先正确判定甲骨刻辞的性质及出土处。
④首创卜辞分类研究的方法。
3.我们如何查阅、了解甲骨文字?需要使用甲骨文释字方面的工具书:孙海波编:《甲骨文编》,中华书局1965年版。
高明撰:《古文字类编》,中华书局1980年版。
于省吾主编:《甲骨文字诂林》,中华书局1996年版。
二、金石1.金文(钟鼎文)金,指青铜器。
完整版中国古典文献学期末复习资料
![完整版中国古典文献学期末复习资料](https://img.taocdn.com/s3/m/ee9e38e69a89680203d8ce2f0066f5335a816759.png)
中国古典文献学期末复习资料名词解释文献:先秦及汉代多把文献理解为书面材料和口头材料,例如孔子和司马迁.后来专指书面材料,到现代,文献定义为,记录有知识和信息的一切载体.文献学:一定程度上是“文献〞概念的自然延伸延伸,是研究文献的产生、开展、整理和利用的专门学科.古典文献学:传统文献学〔即古典文献学〕正是在综合校傩、目录、版本诸学的根底上开展起来的,是指研究我国古典文献的源流、特点、处理原那么和方法〔如分类、目录、版本、辩伪、校勘、注释、编纂等〕及其利用的一门学科.总集:总集是聚集两人或两人以上的作品的合集,它可以包括一个朝代〔断代〕和多个朝代〔通代〕的作品,也可以包括一种体裁和多种体裁的作品.一般来说,古代的总集多为诗、文的合集.别集:是相对于总集而言的,它是指商搜集一个作家局部或全部作品的个人作品集. 例如?李太白全集??王维集校注?等类书:是我国古代分类式资料汇编性的工具书,最早的类书是曹丕的?皇览?,著名类书还有?太平广记??太平御览?等丛书:是指搜集两种以上的文献,根据一定的理念和体例编校,冠以一个总的书名, 用统一的版式和装帧印行的文献类型.又称“丛刊〞“丛刻〞等,例如?儒学警悟?.注意综合性丛书〔包括各类著作,?四库全书?〕和专科性丛书〔专收某一学科、某一文体、某一类别等,明代何文涣?历代诗话?〕政书:专门记载各种典章制度的工具书,又称典志体史书,例如唐代刘轶?政典?. 杜佑在?政典?根底上扩充为?通典?.宋人郑樵编?通志?,元代马端临编?文献通考?,杜、郑、马三书被称为“三通〞.叙录:或称书录解题,题要等,列于书名之后,是用以揭示图书的内容主旨,价值得失,介绍作者生平事迹、学术源流以及该书的版本,校勘流传情况等,叙录是古代目录书中最重要的结构成分,是古代目录学具有学术性和指示读书治学作用的具体表现之一.别录,西汉刘向把所校各书的叙录聚集成编,称为?别录?,是一部聚集诸书叙录的提要目录学著作.也是后世叙录体目录的创始和典范.刻本是指在板木上刻字印刷而成的图书,根据书籍刻印的时代,可以分为唐刻本,五代刻本,宋刻本,辽刻木,金刻木,元刻本,明刻本,清刻本,民国刻本,例如唐代刻本金刚经.根据刻印的地域划分,可分为浙本身本等.根据书箝刻印的主体可以分为官刻本,和家刻本等,根据书籍刻印的先后,可以分为初刻本,原刻本,重刻本等,根据版式和字体,可以分为大字本,小字本等,还可以根据印刷的墨色,流通的情况.善本,善本是指珍贵难得的古籍刻本写本,其具有历史文物性、学术资料性、艺术代表性、或某一方面的特殊价值,不仅原本或接近原本的版本可称善本,但凡经过名家精校过的版本都可视为善本.善本之义有三,一、足本,二、精本,三、旧本.行款即行文的款式,包括行格和字数,通常以半页计算.牌记又称碑牌、木记、墨围,俗称书牌子,是刻书的一种版本记录,相当于今天的版权页,一般认为牌记兴起于宋.牌记最初环以墨国是为了区别正文,引起读者注意. 牌记一般为长方形,也可作钟形等,它能反映该书的出版时间,出版地点和出版人等丰富的信息.校勘,校勘是指改正书面材料上由于种种原因而形成的字句篇章上的错误,使之恢复或接近本外表目.南宋晁公式的?郡斋读书志?撰成于1151年前后,?郡斋读书志?按经、史、子、集四局部类法编排,全书前有总序,四部各有大序,各类小序,在每一类第一种书的提要中.每书写有提要,介绍作者生平,讨论书中要旨,或评论学术源流,表达篇章次第,是具有“辩章学术,考镜源流〞功用的叙录体书目,在中国古典目录学史上具有深远的影喻.南宋陈振孙的?直斋书录解题?共56卷,主要是根据他丰富的藏书,历时20年而撰成,按四局部类法编排,书中没有总序和大序,只有七类小序.校对是书刊出版工作中的一道工序,即是依据原稿或定本核对校样,改正校样上的差错,在古代称其为校触,或者像校.校勘记,记录校勘内容与成果的文字,古人又称异文,考异或辩证,其撰写目的,一那么说明校改的依据和理由,增加校本的可信性,二是说明异同供读者分析选择.例如唐代,陆德明的?经典释文?所谓卷轴装,就是把抄了书的纸粘连起来,形成长卷,在其尾端装上一根由木或竹做成的轴,收藏时用轴由尾端向前卷成一束,成为一卷,因此卷轴中的纸本又称卷子, 一个完整的卷子包括轴,卷,襟,带四个局部.所谓旋风中就是将裁成一定大小的纸两面书写,或将两页纸裱成一页两面书写,然后将写好的书页的一端依次粘贴在一张卷纸上,装上卷轴,就成为一本旋风装的书籍.蝴蝶装,是以版心中线为准,版面向里对折,然后再一叶一叶重叠在一起,在折线处对齐,用浆糊粘在一起,另外三边切齐,再用硬纸连背裹住做封面.看上去很像现在的精装书,不同的是没有锁线,每页纸只有一面有字,翻开书,可以看到一整页,以版心为中轴,两边各半页,颇似展翅蝴蝶,姑称蝴蝶装.包背装是对蝴蝶桩的一种改进,人们把印好的书页在版心中线处反面对折,让版心向外,单口向内,然后将单口粘连到裹背纸上,外面再加上护页和封面,这样就产生了包背装,在明代最为盛行.线装根本方法和包背装一样,所不同的是,包背装用整纸裹背,而线装只在前后各加一张护页,连同正文用线装订在一起,不用包背C(1)明清时期私人藏书目录明周弘祖?古今书刻? 朱勤美?万卷堂书目?晁琛(li)?宝文堂分类书目?高儒?百川书志?祁承煤(hM)?澹生堂书目? 徐‘烟'?红雨楼书目?钱谦益?绛云楼书目?黄虞稷?千顷堂书目? 赵琦美?脉望馆书目?清钱曾?述古堂书目??也是园藏书目?读书敏求记毛底(yi)?汲古阁珍藏秘本书目? 徐乾学?传是楼书目?黄丕烈?士礼居藏书题跋记?吴寿吻?拜经楼藏书题跋记?孙星衍?孙氏祠堂书目??平津馆鉴藏书籍记? 张金吾?爱日精庐藏书志?陆心源?丽宋楼藏书志? 丁丙?善本书室藏书志?(2)古代作家名、字、号及其作品集?陶靖节集?东晋陶渊明著.陶渊明〔约365年〜427年〕,入刘宋后改名潜,字符壳,号五柳先生,私谥靖节先生,东晋潺阳柒桑〔今江西省九江市〕人.?柳河东集?一一刘禹锡柳宗元〔公元773年一公元819年11月28日〕,字子厚,汉族,河东〔现山西运城永济一带〕人,唐宋八大家之一,唐代文学家、哲学家、散文家和思想家世称“柳河东〞、“河东先生〞,因官终柳州刺史,又称“柳柳州〞 o柳宗元与韩愈并称为“韩柳〞,与刘禹锡并称“刘柳〞,与王维、孟浩然、韦应物并称“王孟韦柳〞.?南丰先生全集?曾巩〔1019年9月30日—1083年4月30日〕,字子固,汉族,建昌军南丰〔今江西省南丰县〕人,后居临川,北宋文学家、史学家、政治家.?米襄阳洋集?米芾〔1051-1107〕,初名被,后改芾,字元章,自署姓名米或为羊,湖北襄阳人,时人号海岳外史,又号鬻熊后人、火正后人.?蔡中郎集?——明人张溥蔡邕〔yong〕〔133年一192年〕,字伯喈.陈留郡困县〔今河南省开封市圉镇〕人. 东汉时期著名文学家、书法家,才女蔡文姬之父C?阮步兵集?阮籍〔210年一263年〕,三国时期魏国诗人.字嗣宗.陈留〔今属河南〕岗氏人.竹林七贤之一.曾任步兵校尉,世称阮步兵.?鲍参军集?葩照〔414年一466年〕,字明远,东海郡人〔今属山东临沂市兰陵县长城镇〕,中国南朝宋杰出的文学家、诗人.鲍照与颜延之、谢灵运同为宋元嘉时代的著名诗人,合称“元嘉三大家〞?谢宣城集?谢眺〔464—499〕,字玄晖,汉族,陈郡阳夏〔今河南太康县〕人.南朝齐杰出的山水诗人,出身高门士族,与“大谢〞谢灵运同族,世称“小谢〞.?谢康乐集?谢灵运〔385年一433年〕,原名公义,字灵运,以字行于世,小名客儿,世称谢客. 南北朝时期杰出的诗人、文学家、旅行家、道家C?扬子云集?扬雄〔公元前53年一公元18年〕,字子云,汉族.西汉官吏、学者.西汉常郡成都〔今四川成都郸林区〕人.?郑康成集?郑玄〔127年8月29日一200年〕,字康成,北海高密〔今山东省高密市〕人,东汉末年儒家学者、经学大师.与晏要、刘墉并称为“高密三贤〞.?杨炯集?杨炯〔约65〔—约693〕,华州华阴〔今属陕西〕人,唐代文学家,与王勃、卢照邻、骆宾王并称初唐四杰.?张九龄集?张九龄〔678年一740年〕字子寿,一名博物,谥文献.汉族,唐朝韶州曲江〔今广东省韶关市〕人,世称“张曲江〞或“文献公〞.?贾长江集?贾岛〔779〜843年〕,字闽〔读Idng〕仙,人称“诗奴〞,与孟郊共称“郊寒岛瘦〞,唐代诗人.汉族,唐朝河北道幽州范阳县〔今河北省涿州〕人.自号“碣石山人〞.?经韵楼集?段玉裁〔1735/815〕,清代文字训诂学家、经学家,字假设府,号懋堂,晚年又号砚北居士,长塘湖居土,侨吴老人,江苏金坛人.?陶隐居集?陶弘景〔公元456—536年〕,字通明,南朝梁时丹阳秣陵〔今江苏南京〕人,号华阳隐居〔自号华阳隐居〕.著名的医药家、炼丹家、文学家,人称“山中宰相〞.?张江陵集?张居正〔1525年-1582年7月9日〕,字叔大,号太岳,幼名张白圭,湖北江陵人, 时人又称张江陵〔今湖北荆州〕.十三经注疏?周易正义?十卷,魏•王弼、晋•韩康伯注、唐・孔颖达等正义?尚书正义?二十卷,魏•王肃伪汉孔安国传、唐.孔颖达等正义?毛诗正义?七十卷,汉•毛亨传、郑玄笺、唐•孔颖达等正义?周礼注疏?四十二卷,汉•郑玄注、唐•贾公彦疏?仪礼注疏?五十卷,汉•郑玄注、唐•贾公彦疏?礼记正义?六十三卷,汉•郑玄注、唐•孔颖达等正义5/7?春秋左传正义?六十卷,晋•杜预集解、唐・孔颖达等正义二十八卷,汉•何休解诂、唐•徐彦疏 二十卷,晋•范宁集解、唐・杨士勋疏 唐玄宗注、宋•邢禺疏晋•郭璞注、宋•邢禺疏 ?论语注疏?二十卷,魏•何晏等集解、宋•邢晶疏 ?孟子注疏?十四卷,东汉•赵岐注、伪宋・孙爽疏 中国古典文献学开展概况:中国有文字记栽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夏代和商代,古典文献学的历史也开始于这一时 期.例如最古老的典籍?三坟??五典?,所能见到的最早的传世文献?易经??尚 书??诗经?商代和西周时期,文献典籍多有史官掌管.到了春秋时期,学在民间,孔子提出文献一词,并整理六经.先秦诸子与古典文献学 的关系都比较密切.但同时先秦古文献史上统治者或政治家对于古代典籍的禁毁情况 也是非常严重的.秦始皇的焚书,是中国古典文献学史上第一次大的劫难.两汉时期统治者注意有组织地搜集整理文献.例如汉成帝诏光禄大夫刘向开始进行由 政府组织大规模有方案的文献整理工作.这一时期主要靠口耳相传和从墙壁夹层或地 下开掘出来的文本来整理文献.此外,纬学在两汉时期兴起.在此时期,重要的文献 整理者有司马迁,郑玄,王充等. 魏晋南北朝时期,文献数佚较多,但是在这一时期,受两汉传统、玄学和佛经传入的 影喻,文献整理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在经学注释上出现了义疏体,由于史部著作的增 多,个人文集编撰的兴盛,以四局部类法为标志的古典目录学得到长足的进步.这一 时期的代表人有齐正芳的三体石经,颜之推的?音辞??书证?,陆德明的?经典释 文?.隋唐时期,国家统一对古典文献的搜集,整理,保存和流传,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但 是安史之乱和唐末黄巢起义对文献损失影响较大c 这一时期的正义,和对?史记?的 注解等著作丰富.此外五代的葡石经和雕版印刷九经也值得注意.宋代重视文官,加上雕版印刷术的普及,使得古典文献的整理和研究进入一个新的历 史时期,比方?太平御览??太平广记?就是在这一时期编撰而成.此外,在宋代古 典文献学,上,还特别注重对于史部、集部的编撰与整理.此外还有金石考据学,例 如欧阳修的?集古录?.公私目录学同样十分兴盛.元代为增强统治也十分注重对的 文献整理,这一时期著名的有马端临?文献通考?. 明清时期,特别注重对传统儒学的继承,文献整理进入相对自觉阶段,并且受程朱理 学和陆王心学的影响较大.明代官方编纂?永乐大典?.清代统治者为增强统治,对 于文献的损毁较大,同时又编修图书,例如?四库全书?.清代是继宋代之后中国古 典文献学开展的又一顶峰,清代的古典文献学长于考据,并坚持把考据定立在扎实的 小学瑟础上.此外,清代在目录学,版本学,校勘学等方面,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代表人物有顾炎武〔?日知录?〕,章学诚〔?文史通义?〕,梁启超等.近代古典 文献学重要人物有张元济.例如他的百衲本?二十四史?等.古典文献我体形式的演变特征:我国古典文献载体形式,主要经历了甲骨,金石,竹木,简帛,纸张,电子等阶段.?春秋公羊传注疏? ?春秋谷梁传注硫? ?孝经注疏?九卷, ?尔雅注疏?十卷,首先,文献的载体由坚硬厚重向柔软轻薄变化.载体信息传递由缓慢笨重向快速轻便变化.载体形式还由固定有形向多变无形变化.并且载体形式记录信息的量度由小变大,并且不易受损.目录学在学术研究中的作用有哪些一,有助于掌握历代文献的根本情况,了解学术的盛衰.二,有助于“辨章学术,考镜源流.〞三,有助于文化学术的研究和古典文献的整理.学术界认可的常用校勘方法都有哪几种一,对校,对校就是将某一文献的不同版本进行比对,从而发现并改正书面材料错误的方法. 二,本校,将某种文献的上下文进行比对,找出其内容上与文字上的异同,从而确定与改正其错误的方法,称为本校.三,他校,用其它文献中的引文及相关文字来校勘某一文献称他校.四,理校,即推理的校勘,是校勘工作的补充方法,主要以语言,体例,史实为依据.五,综合考辩,在校勘实践中,上述的四种方法往往都是综合地加以运用.在进行版本鉴定的时候,常用的方法有哪些请结合其中两个你印象最深的方法进行说明.一,依据版本形式进行鉴别.主要通过验牌记,考刻工,看版式,查讳字,着字体,看纸界,看装帧,审书名.二,依据书籍内容进行鉴定.主要通过读序跋,审内容.三,依据前人研究成果进行鉴别.主要通过读题识,审藏印,查著录.。
中国古典文献学第一章
![中国古典文献学第一章](https://img.taocdn.com/s3/m/dee3d72ee2bd960590c67716.png)
在各地的公共图书馆收藏有100多处,这还不 包括个人的收藏。 《中国古籍善本书目》。 《中国丛书综录》。
河北人民出版社曾经出版了一本 《古本水浒传》
当时我买了,这本书和我们一般见到的不一 样。120回,前80回和通行本是一致的,但 是后四十回就完全不一致了。这是一个新的 本子,一个新的传本。对于《水浒传》的研 究将会带来重大的影响。 我们学习了文献学就会对这个问题有一个全 新的认识。这本书的来源是那里?历史上有 没有传承?除了整理者还有谁见到过这个本 子?
三国魏正始年间(240-249)刊刻之三体石 经在当时文献传播和后世文字校勘学方面价 值突出。而西晋太康元年(280)左右汲郡发 掘之战国魏襄王冢中文献,共16种75篇,至 今流传有《穆天子传》、《竹书纪年》,为 重要之出土文献,在校勘学、史料学和文字 学方面均有很大价值。
隋唐之交的学者陆德明《经典释文》采录汉魏六朝 以来230多家有关儒家经典之古注、旧注音义,在 校勘和训诂方面成就极高。稍后之孔颖达等《五经 正义》,确立了对儒教经典的权威解释。 诗学文献方面,司马贞《史记索隐》、张守节《史 记正义》、颜师古《汉书注》、李贤《后汉书注》 等均价值极大。刘知几《史通》注重文献辨伪,在 文献学史上也具有特殊意义。 文献版本印刷方面,一般认为最早可靠的雕版印刷 本为唐咸通九年(868)刻印之《金刚经》。而大 规模雕版印刷则始于五代。
第二节 古典文献学的知识范围与功用
文献包括了所有的历史资料,那么文献学研 究的范围也就涉及到各式各样所有文献。 从时代上分:古代文献、近代文献、现代文 献、当代文献。 学科上分语言文献、文学文献、历史文献、 哲学文献、医学文献、法律文献、经济文献、 宗教文献、科技文献等等。 从文献组群上来看出土文献、敦煌文献、地 方文献。
(完整版)中医文献学.doc
![(完整版)中医文献学.doc](https://img.taocdn.com/s3/m/06d2201d27284b73f342505e.png)
一、概(一)、文献的概念:《八佾》了孔子的:“夏礼吾能言之,杞不足征也;殷礼吾能言之,宋不足征也。
文献不足故也。
足,吾能征之矣。
”玄注:“献,犹也。
我不能以其礼成之者,以此二国文章、才不足故也。
”宋代朱熹注:“文,典籍也;献,也。
”国家准局《文献著》文献作的定:“文献是知的一切体”。
古典文献至古籍而言。
文献含有的三大元素:知、体、手段。
文献与人社会的步、展关系密切,概括起来,其作用主要表在以下方面:1、文献是人取、承知的重要媒介。
2、文献与人社会相互依存,共同向前展。
(高基:是人步之梯)3、文献可以科学研究服。
(二)、代中医文献概况《礼曲礼》:“医不三世,不服其。
”(含)(孔达引旧云:“三世者,一曰《黄帝灸》,二曰《神本草》,三曰《素女脉》⋯⋯若不此三,不得服食其。
”1.先秦两期1973 年,王堆三号墓,15 种古医籍(医学帛):《足臂十一脉灸》《阴阳十一脉灸》甲本、《阴阳十一脉灸》乙本、《脉法》《阴阳脉死候》《五十二病方》《却谷食气》《引》《养生方》《方》《胎》《十》《天下至道》《合阴阳方》《禁方》。
王堆医与《文志》所均属西及其以前的作品,其中医是研究人体生理、病理等基理及用、石、、火等法治病的理著作。
四大典著作:《黄帝内》、《》、《神本草》及《寒病》。
2.晋唐期古医籍文献碾流,自然免,特是在手工抄刻的程中,往往会出脱文字、衍字增句、忘改、缺等,所“ 三写,成,虚成虎”。
(含)3.两宋金元期4.明清期整理研究古典医籍成了尚,达到一个新的高峰,据《中国医籍考》的:《内》:53 种, 234 卷;《》: 15 种, 53 卷;《寒》: 138 种, 481 卷;《金》, 16种, 9 卷。
考据成原因: 1.科; 2.文字。
二、中医文献的体与形制文献体是指用来文献的物材料。
在殷商期,人在甲骨上刻文字、符号,来某些史料、事件,甲骨就是在哪个期的主要文献体。
西周期,青冶已达到很高的工水平,人在造青器物,将文字在器物上,于是青就成那个代的主要文献体。
中国文献学
![中国文献学](https://img.taocdn.com/s3/m/4ec03bf64693daef5ef73d75.png)
对后人了解篡改情况十分有价值。而“四库存 目”之书根本没有收入《四库全书》,就更有 价值,其中孤本无法计算,所以在近年辑印 《四库全书存目丛书》时,有一两千种书查无 下落。可见翰林院的惨遭兵火破坏,是我国历 史上文献的重大损失,这一损失的严重性,人 们还没有充分估计到。 16.日本侵华战争。日本帝国主义侵略我 国,对我国的图书文物进行了疯狂的掠夺与破 坏,所造成的损失不可胜计。清华大学古籍书 库里头有一架子因火烧而严重受损的书,那是 抗日战争中在重庆被日本飞机轰炸的烬余之物。 这批书近已得到修补重装。我们学习古籍目录
无价之文字亦多被焚,龙式之池及井中均书函 狼藉,为人所抛弃。……有绸面华丽之书,皆 手订者。又有善书人所书之字,皆被人随意搬 移。其在使馆中研究中国文学者,见宝贵之书 如此之多,皆在平时所决不能见者,心不能忍, 皆欲拣选抱归,自火光中觅一路抱之而奔。但 路已为水手所阻,奉有严令,不许劫掠书籍, 盖此等书籍有与黄金等价者。然有数人仍阴窃 之。将来中国遗失之文字或在欧洲出现,亦一 异事也。”据此,放火者为清军或义和团,此 时八国联军尚未人京。过去认为翰林院毁于八 国联军,《永乐大典》毁于八国联军,是不合 史实的。又6月25日记:“英馆之北,今已有
5.侯景之乱与梁元帝焚书。南朝以梁代藏书最盛。 梁武帝末,发生侯景之乱。北方降将侯景,被梁 武帝封为河南王,次年(太清二年)叛乱,攻破建 康。太清三年攻下台城(宫城),武帝愤恨而死。 《太平御览》卷六百十九引《三国典略》:“初 侯景来,既送东宫妓女,尚有数百人,景乃分给 军士。夜于宫中置酒奏乐,忽闻火起,众遂惊散, 东宫图籍数百厨,焚之皆尽。”《隋书·经籍志》: “元帝克平侯景,收文德之书及公私经籍,归于 江陵,大凡七万余卷。周师入郢,咸自焚之。” 《太平御览》卷六百十九又引《三国典略》: “周师陷江陵,梁王知事不济,入东阁竹殿,命 舍人高善宝,焚古今图书十四万卷,欲自投火与 之俱灭,
中国古典文献学
![中国古典文献学](https://img.taocdn.com/s3/m/ac827a1d0740be1e650e9aa6.png)
• 甲骨四堂:
• 指中国近代四位著名地研究甲骨文的学者: • a郭沫若(字鼎堂)、主编的大型甲骨文汇编《甲骨文 合集》,收入41956片甲骨,被誉为新中国古籍整理的 最大成就。 • b董作宾(字彦堂)、《甲骨文断代研究例》,1933。 • c罗振玉(号雪堂)、对甲骨学的重大贡献是他最早探 知了甲骨文的出土地,并考证其地为“武乙之都”。 • d王国维(号观堂)、《殷卜辞中所见先公先王考》 1917。
• 著名学者陈子展教授在评价早期的甲骨 学家的时候写下“甲骨四堂,郭董罗王” 的名句,这一概括已为学界所广泛接受。 唐兰曾评价他们的殷墟卜辞研究“自雪 堂导夫先路,观堂继以考史,彦堂区其 时代,鼎堂发其辞例,固已极一时之 盛。”
• 二,金
• 先秦时期称铜为金,故铭刻在铜器上的 文字叫做金文,同时有少量铁器、银器。 • 楚季寶鐘,氒(厥)孫廼(乃)獻于公, 公其萬年受氒(厥)福。” • 若敖,名熊仪,熊咢之子。周平王七年 (前764年)熊仪卒,被尊为“若敖”, 这是楚君有谥号的开始。楚季或谓若敖 子。
• 二、文献活动 • 文献活动是指人们围绕文献所采取的有 目的的社会行动。作为一种概念,它有 以下的属性: • 第一,文献活动是一个抽象概念。 • 第二,文献活动是一个过程概念。 • 第三,大文献观和动态文献观
• 三、文献学 • 古典文献学是古代文学、古代汉语、狭 义文献学等学科之间的交叉学科,包括 古典文献整理研究的理论和方法。 • 1、文献学研究的范围 • 时代角度: • 古代、近代、现代、当代文献
• 中国古典文献学
• 罗凌主讲
目录
• • • • 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文献与文献学 文献的载体 古代文献的著述与流播 文献的收藏与散佚
• • • • •
中国古典文献学_(NXPowerLite)
![中国古典文献学_(NXPowerLite)](https://img.taocdn.com/s3/m/81df17777fd5360cba1adb80.png)
关键词一:知识。提供知识是文献的本质属性。 关键词二:一切。文献的物质载体丰富多样。 关键词三:记录。文献记录知识的手段也是多种多样的。
什么是文献学?
定义
文献学是研究文献的科学。它除研究文献本身外,还要研 究文献整理的内容与方法,文献学史、文献学理论等方面 的内容。
甲骨文是商王占卜的记录,涉及面极广,如征伐、狩猎、畜 牧、农事以及风雨、灾害、疾病、祭祀等等,所记载的历史 资料是现存最早的文献资料。是研究殷商社会政治、经济、 军事、思想、风俗、语言文字等的宝贵资料。
周原甲骨 、周公庙甲骨
著录甲骨资料的重要著作
郭沫若主编,胡厚宣总编的《甲骨文合集》计十 三册,中华书局1979—1983年出版。收录了近 八十年来发现的甲骨实物拓本精品41956片。
宋元之际马端临《文献通考》,是第一部以“文献” 命名的著作。该书《自序》对“文献”一词作了更 具体的解释:
凡叙事,则本之经史而参之以历代会要,以及百家传记之 书,信而有证者从之,乖异传疑者不录,所谓文也;凡论 事,则先取当时臣僚之奏疏,次及近代诸儒之评论,以至 名流之燕谈,稗官之记录,凡一话一言,可以订典故之得 失,证史传之是非者,则采而录之,所谓献也。
中国古典文献学的范围与功用
目录、版本、校勘、(典藏) 辨伪、辑佚、标点、注释、翻译、检索、出土文
献
中国古典文献学简史
先秦两汉时期
文字的出现 典籍的搜辑、整理、运用、批判 典籍的焚毁散乱与重新搜罗 目录、校勘、注释、辨伪各方面的奠基
刘向、歆父子,许慎,郑玄 王充《论衡》
中国古典文献学
绪论
何谓文献?
子曰:“夏礼,吾能言之,杞不足征也;殷礼, 吾能言之,宋不足征也。文献不足故也。足, 则吾能征之矣。”
中国古典文献学(全套课件197P)
![中国古典文献学(全套课件197P)](https://img.taocdn.com/s3/m/3f8292d47c1cfad6195fa789.png)
前言
一、课程基本情况(性质、内容、目的、意
义) 二、考核方式 三、学习方法 四、参考书目
一、课程基本情况
1、课程内容: 《中国古代文献学》
研究对象:历代文字
材料(古籍)
一、课程基本情况
1、课程内容: 研究中国古典文献的形态及 基本构成
外在形态:甲骨、金石、竹帛、纸 张等; 基本构成:经、史、子、集、丛; 古文献的产生、积聚、保存、散佚 等。
古文献整理的内容与方法
目录、版本、校勘、辑佚、辨伪、
标点、注译、检索利用
一、课程基本情况
2、课程性质:专业基础选修课
总
学 时:32 (1-16周) 学 分 :2
一、课程基本情况
3、课程目的: 了解古代文献的基础知识(一般要求) 提高古代文献的阅读能力 掌握整理古代文献的基本方法 利用古代文献进行考据、研究
元杨维桢《送僧归日本》末二句:
我欲东夷访文献,归来东土校全经。 此处“文献”指典籍,专指那批被徐福带到日 本,在中国早已佚失的经籍。
明永乐年间编纂了一部大类书,初名《文献
大成》,后改名《永乐大典》。
一、文献释义
(一)“文献”含义之演变
4、目前常用的文献概念 我国现行国家标准“GB3792.1—83《文献著录总则》 ” :“文献:记录有知识的一切载体”。即凡使用文 字、图画、符号、声频、视频等手段记录的知识,包括 图书、期刊、报纸,及各种视听资料,如胶片、录音带 、录相带、幻灯片、影片、唱片、磁带、光盘等都可称 之为“文献”。
典 型 汉 碑 ( 圭 形 碑 , 有 碑 穿 )
碑首(碑额)
碑座一(龟趺)
碑座二
碑座三
(2021年整理)中国古典文献学
![(2021年整理)中国古典文献学](https://img.taocdn.com/s3/m/56273fb8f5335a8102d220e3.png)
中国古典文献学(推荐完整)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中国古典文献学(推荐完整))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中国古典文献学(推荐完整)的全部内容。
中国古典文献学(推荐完整)编辑整理:张嬗雒老师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到文库,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我们任然希望中国古典文献学(推荐完整)这篇文档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我们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到下面的留言区,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下载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中国古典文献学(推荐完整)〉这篇文档的全部内容。
印刷型与非印刷型的出版物,诸如图书、期刊、报纸与特种文献.中国古典文献,一般是指记录中国“五四”运动以前各种知识信息的印刷品与非印刷品。
中国古典文献学是研究我国古代文献及有关的文献工作的一门学科,主要涉及文献阅读、整理、研究和利用。
1.古代无文献学,称校雠学.刘向刘歆父子校理群书,广集诸本,施以校雠,编定目类,撰写叙录,开创了独特的学术门类。
校:本义是犯人带的木枷。
引申为比堪核对。
雠:一人持本,一人读书,若怨家相对,故曰校雠。
颜之推《颜氏家训·书证》、郑樵《通志·校雠略》、章学诚《校雠通义》均沿用了校雠之名。
2。
郑鹤声、郑鹤春《中国文献学概要》—-中文世界第一部以文献学命名的著作:“结集、翻译、编纂诸端,谓之文,审订、讲习、印刻诸端谓之献。
中国古典文献学 (2)精选全文
![中国古典文献学 (2)精选全文](https://img.taocdn.com/s3/m/8710753b26d3240c844769eae009581b6bd9bd95.png)
可编辑修改精选全文完整版中国古典文献学古典文献学1、文献:所谓文献,就是指任何具有一定历史或科学价值的含有知识信息的物质载体。
2、古典文献的载体形式1)甲骨:所谓甲骨,是龟甲和兽骨的合称,是古典文献载体的一种。
具体地说,甲,指龟甲的腹板;骨,主要指牛的肩胛骨或腹骨,也有猪和羊的肩胛骨。
人们可以看到的最早的文献是刻在甲骨上的文字,又称甲骨文。
2)金石:金,指青铜器,铸刻在商周青铜器上的文字,称为”金文”。
金文又称为“铭文”“铭辞”,铭辞被赋予了有意识进行历史记载的性质,其文献性质也得到加强。
《后汉书·蔡邕传》称:“碑始立,其观视及摹写者,车乘日千余辆,填塞街陌。
”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熹平石经”。
魏废帝齐王芳正始二年,又用古文、篆文、隶书三种字体刻儒家经典于石上,世称“正始三体石经”。
3)竹木:竹,指竹简;木,指木牍,合称简牍。
简牍作为文献载体的使用,据说早在殷商时就出现了,但从出土文献考察,主要集中在战国至汉晋这一段时期。
东晋以后,纸张使用取代了简牍。
4)缣帛:缣帛即丝织品,类似的织物还有“素”,即白绢等.丝织品作为文献的载体的出现,有其自身的优点,平整易于舒卷,长短便于裁剪。
5)纸张6)电子文献3、古典文献的传抄方式刻写:甲骨时代—金石时代—简牍时代书写:简牍时代—缣帛时代—纸张时代1)*刻写:是最原始的自然方式。
古人在甲骨、青铜器、石头、玉器等坚硬物体上传抄文献只能采取刻写(刀刻或铸刻)的方式。
2)*书写:即用笔在各种材料上写,是迄今为止的有文字以来的文明史上最重要的传抄方式。
与简牍、缣帛、纸张有关。
4、古典文献的类型1)总集:总集是汇集两人或两人以上的作品的合集,它可以包括一个朝代(断代)和多个朝代(通代)的作品,也可以包括一种体裁和多种体裁的作品。
一般说来,古代的总集多为诗、文的合集。
*最早的一部文学作品总集是南朝梁武帝的长子萧统编的《文选》2)别集:别集是相对总集而言的,它是指搜集一个作家部分或全部作品的个人作品集。
中国古代文献学(全套课件220P)
![中国古代文献学(全套课件220P)](https://img.taocdn.com/s3/m/c8501b306edb6f1aff001f81.png)
目录是治学的门径。 版本学涉及文献文本的考察和鉴别。 校勘的意义十分重大,它是取得正确文本的重要手段,是读书、治学
存真求是的先决条件。 内容考实是古代学研究中准确掌握、利用文献的前提。
海源阁
王献唐在《海源阁藏书之损失与善后处置》
中记载:“在土匪占据聊城时,日常以杨 氏书籍出售,购者随意予价,略不计较。 有时割裂包物煮饭,或带出作枕头使用。” “并闻杨氏宋本咸淳临安志八册,半箧为 土匪带入民家枕头;后以王冠军搜查正严, 恐遭连累,即将临安志火焚,并将书箧劈 碎煮饭。余前往勘查,仅见临安志二册, 书箧尚存。”
《礼记·礼运》:“言偃(子游)复问:‘夫子之极
言礼也,可得而闻与?’孔子曰:‘我欲观夏道,是 故之杞,而不足徵也,吾得《夏时》焉。我欲观殷道, 是故之宋,而不足徵也,吾得《乾坤》焉。《乾坤》 之义,《夏时》之等,吾以是观之。’”
“文献” :文章典籍,口头材料。
东汉郑玄注云:
“献,犹贤也。 我不以礼成之者, 以此二国之君, 文章贤才不足故 也。”
朱熹《论语集注》解释《八佾》这段话说:“杞,夏
之后。宋,殷之后。征,证也。文,典籍也。献,贤 也。言二代之礼,我能言之,而二国不足取以为证, 以其文献不足故也。文献若足,则我能取之,以证吾 言也。”
献:贤人
孟子谓齐宣王曰:“所谓 故国者,非谓有乔木之谓 也,有世臣之谓也。” 荀子:学莫便乎近其人。
清李桓《国朝耆献类征》 亦名《国朝耆献类征初 编》,是一部大型清代 人物传记资料汇编。
“文献” ,专指“典籍” 。 “献”即贤者的言行被记录下来。 “献”转变成“文”,而“献”字也慢慢失去其本义。
宋末元初的马端临《文献通考》自序:
中国古典文献学(全套课件990P)
![中国古典文献学(全套课件990P)](https://img.taocdn.com/s3/m/e9288488d1f34693daef3eed.png)
三、学习方法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陆游
《冬夜读书示子聿(yù)》) 勤动手、广阅读、细考究
四、推荐教材和参考书目
1、张三夕《中国古典文献学》,华中师范大
学出版社,2007 2、杜泽逊《文献学概要》,中华书局, 2008 3、王欣夫《文献学讲义》,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5 4、张舜徽《中国文献学》,上海古籍出版社, 2011
本节内容
绪论
一、文献释义
二、古代文献学的研究对象与内容 三、中国古代文献学发展概况 重点:“文献”的由来,“文献”
含义的演
变。 难点:中国古典文献学发展概况。
一、文献释义
(一)“文献”含义之演变 1、“文献”一词,现存最早见 于《论语· 八佾(yì )》 子曰:“夏礼,吾能言 之,杞不足征也;殷礼,吾 能言之,宋不足征也。文献 不足故也。足,则吾能征之 矣。”
(三)中国古典文献学
由西汉末年刘向、刘歆父子所开创、又为历代学者不 断发展扩充的,以研究古代典籍的分类、编目、版本 、校勘、辨伪、辑佚、注释、编纂、校点、翻译和流 通为主要内容的学科。 我们所讲授的主要为古典文献学。
二、中国古典文献学的范围
目录、版本、校勘、(典藏)
辨伪、辑佚、标点、注释、翻译、检索、出
古文献整理的内容与方法
目录、版本、校勘、辑佚、辨伪、
标点、注译、检索利用
一、课程基本情况
2、课程性质:专业基础选修课
总
学 时:32 (1-16周) 学 分 :2
一、课程基本情况
3、课程目的: 了解古代文献的基础知识(一般要求) 提高古代文献的阅读能力 掌握整理古代文献的基本方法 利用古代文献进行考据、研究
《中国古代文献学》
![《中国古代文献学》](https://img.taocdn.com/s3/m/dcb8d968a98271fe910ef9b6.png)
《中国古代文献学》一、简述中国古代文献载体的发展演变概况答:文献是人类文明的结晶,是人类社会进步的产物。
研究文献的记录载体对研究古代文化史及科技的发展都有较深远的意义。
追寻我国文献类型发展演变的轨迹发现,最初人们以延长记忆为目的,积累贮存知识的手段结绳、刻本记事并不具备文献的基本特征,只可把它们看作文献形成的原始形态。
随着社会生产力的不断发展,人们生活、工作的需要,文字产生了。
最初记载在龟甲、兽骨上;后来又相继出现了青铜、玉、石、简牍、帛等非纸质的文献载体形态;到西汉时期,由于知识的剧增及传递的需要,纸质载体出现了。
纸质载体文献以重量轻、体积小、信息含量大、价格低廉等优势逐渐取代了简牍文献;二十世纪中期,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及人类对文献信息快速传递和资源共享的需要,又相继出现了胶带、磁带、光盘等新型文献载体,这些记录文献的物质资料,起着保存、传播和发展文化等重要作用,同时又记录了中国古代文献载体的发展演变过程。
二、简述中国古代四部分类法是如何形成的?答:以经史子集四部对图书进行分类编目的四部分类法是一种重要的文献目录学分类方法,四部分类法的最终形成与完善经过了一个漫长的过程。
中国最早的分类法是汉时的《七略》由刘向歆父子所著。
《隋书·经籍志》中记载了其分类的具体情况“每一书就,向辄撰为一录,论其指归,辨其讹谬,叙而奏之。
向卒后,哀帝使其子歆嗣父之业。
乃徙温室中书于天禄阁上。
歆遂总括群篇,撮其指要,著为《七略》:一曰《集略》,二曰《六艺略》,三曰《诸子略》,四曰《诗赋略》,五曰《兵书略》,六曰《术数略》,七曰《方技略》。
”其中,《集略》为综述学术源流的绪论,不算是图书分类。
因此,事实上《七略》中体现的是“六分法”。
这种分类方法对后世有较大的影响,班固的《汉书·艺文志》即以刘氏父子的分类方法为基础编著的。
《七略》中的分类法也体现了汉代的学术体系,其中的《诗赋略》就是因为“赋”这种文体在汉代的兴起而与诗一起单独分为一类。
文献学
![文献学](https://img.taocdn.com/s3/m/60b8cb0bc281e53a5902ff05.png)
文献学第一章绪论一、“文献”释义“文献”一词,最早见于《论语·八佾》:“子曰:夏孔,吾能言之,杞不足征也;殷礼,吾能言之,宋不足征也;文献不足故也,足,则吾能征之矣。
”这里的“礼”,指典章制度,社会规范,是古代的一种制度,俗称“礼制”。
《论语∙为政》:“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礼纪∙缁衣》:“夫民,教之以德,齐之以礼,则民有格心,教之以政,齐之以刑,则民有遁心。
”这里的“杞”,是国名,夏朝之后代,周武王封在今河南杞县,“宋”也是国名,商王之后代,周公平定武庚叛乱后,把商之旧都之地区分封给商之后人,其都城在今河南商丘南。
“文献”一词,东汉郑玄注云:“献,犹贤也。
我不以礼成之者,以此二国之君,文章,贤才不足故也。
”郑玄以“文章”,“贤才”解释“文献”。
其后,学人大多依此注解释之,最著名、影响也最大的是朱熹。
他在所著《论语集注》中曰:“文,典籍也;献,贤也。
”这里有一个问题,既然文献不足征,那么孔子为何能言。
夏,殷之礼?《论语∙八佾》载:“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
”《汉书∙礼乐志》:“王者必因前王之礼,顺时施宜,有所损益。
”可知周礼乃增损,夏殷之礼而来,故孔子能言之。
以上是“文献”一词的古义,这种含义在古代社会一直流行。
现举几个例子:1、明代大学者焦竑(hong)著《国朝献征录》120卷,即《当代人物传》。
2、清人李恒著《国朝耆(qi)献类征》720卷,即《当代老人分类传》。
若不懂“献”之古义,此类书名就看不懂。
以上是“文献”一词的古义,今天“文献”已由古代的两个词合为一个词,且成为了偏义词,其义偏于“文”。
因此,其今义可以概括为:古今一切社会史料的总称。
二、文献学研究的范围1、由于文献一词指古今一切史料,所以文献学研究的范围就非常广泛。
从时代上说,它范围了古代文献、近代文献、现代文献和当代文献;从学科上说,它范围了语言文献、文学文献、历史文献、哲学文献、医学文献、法律文献、经济文献、宗教文献、科技文献等等。
完整版古典文献学习题及答案
![完整版古典文献学习题及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ac5f69a155270722182ef714.png)
中国古典文献学习题及答案中国古典文献学习题及答案一、名词解释题:1 •本校法:就是将本书前后文字互证,比较其异同,从而断定其中的错误的校勘方法。
在没有同书别本可以对校的情况下,采用本校法是一种较好的方法。
历代校勘学家根据本书的上下文义,相同的词语,相同相近的句式,校勘出本书错误的例子很多。
___ I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玉海》:宋王应麟编。
此书专为参加科举考试而编,元至元六年(公元1269年)刊行,全书200卷,分为天文、律历、地理、帝学、圣文、艺文、诏令、礼仪、车服、器用、郊祀、音乐、学校、选举、官制、兵制、朝贡、宫室、食货、兵捷、祥瑞等21门,门下再分类,共240多类。
书中采辑丰富,自经、史、子、集至百家传记,宋代掌故多取材于实录、国史、日历等文献。
编排也比较特殊,每类之下按隶属关系以事物或图书名称列若干小标目。
每一类、目,先有“提要”简释类、目名称或概述事实梗概,然后才汇集有关资料。
类目之间,时有“参见”。
每遇异说,还略引古籍加以考证。
有清光绪九年(公元1883年)浙江书局重刊本,江苏古籍出版社、上海书店1987年影印。
3.〈〈十三经注疏》:宋佚名编,清阮元撰校勘记,嘉庆二十年(1815年)南昌府学刊本,中华书局1982年据原世界书局缩印本影印出版。
十三经为儒家的经典著作,历代注疏本甚多,且单独成书。
南宋绍兴间始有合刊本,共416卷。
包括:〈〈周易正义》、〈〈尚书正义》、〈〈毛诗正义》、〈〈周礼注疏》、〈〈仪礼注疏》、《礼记正义》、〈〈春秋左传正义》、〈〈春秋公羊传注疏》、〈〈春秋谷梁传注疏》、〈〈论语注疏》、〈〈孝经注疏》、〈〈尔雅注疏》、〈〈孟子注疏》。
4.〈〈艺文类聚》:唐欧阳询等奉敕编撰,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完整的官修类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古代文献学主讲金小栋导论文献与文献学一、¡°文献¡±含义的历史演变(一)¡°文献¡±的古代含义¡°文献¡±一词最早见于《论语¡¤八佾》,其中记载孔子的话:夏礼吾能言之,杞不足征也;殷礼吾能言之,宋不足征也。
文献不足故也。
足,则吾能征之矣。
汉代郑玄、宋代朱熹对¡°文献¡±解释分为两部分:¡°文¡±指文章、典籍,即书面材料;¡°献¡±指贤人、贤才,实质指贤人所讲述的口头材料。
后代的¡°文献¡±大都是偏义复词,或者偏于¡°文¡±,或者偏于¡°献¡±,而第一种含义的使用较为普遍,第二种含义20C.便逐渐消失了。
(二)马端临¡°文献¡±与孔子¡°文献¡±之异同最早用¡°文献¡±二字为其著作命名的是宋末元初的史学家马端临。
他写了一部贯通历代典章制度的《文献通考》。
其《自叙》指出:凡叙事,则本之经史而参之以历代会要,以及百家传记之书,信而有证者从之,乖异传疑者不录,所谓文也。
凡论事,则先取当时臣僚之奏疏,次及近代诸儒之评论,以至名流之燕谈,稗官之记录,凡一话一言,可以订典故之得失,证史传之是非者,则采而录之,所谓献也。
相同之处:《文献通考》编写的来源有两个:一是书本的记载,一是学士名流的议论,与孔子的一脉相承。
区别:孔子所谓¡°献¡±专指口头材料;而马氏之¡°文¡±与¡°献¡±几乎都是书面材料。
(三)文献的当代含义文献是指任何具有一定历史或科学价值的含有知识信息的物质载体。
即文献是知识信息与载体的统一体。
二、文献学与中国古典文献学(一)文献学1、定义2、研究内容(本体、方法、历史、理论四方面)3、分类(二)中国古典文献学(三)学习中国古典文献学的意义三、中国古典文献学研究的未来走向(一)出土文献研究与传世文献研究相结合(二)传世文献研究是一项永恒的课题第一章文献的载体(一)定义甲骨指龟甲和兽骨。
甲骨文甲骨卜辞殷虚卜辞契文殷虚书契刻在龟甲(腹甲)和兽骨(主要是牛的肩胛骨)上的文字就叫甲骨文。
因为甲骨上记载的大半是占卜的事情,所以学者们称它为“甲骨卜辞”。
因为它出土于殷代都城旧址,所以又称为“殷虚卜辞”(虚即墟字)。
甲骨文以契刻的为多,因此,又称之为“契文” ”(契,刻)。
或称为“殷虚书契”。
龟甲文兽骨文癸卯卜,今日雨?其自西来雨?其自东来雨?其自北来雨?(其自南来雨?)汉乐府《江南》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鱼戏莲叶间: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
(二)发现1899年王懿荣、刘鹗、罗振玉、王国维甲骨四堂:郭沫若鼎堂、董作宾彦堂罗振玉雪堂、王国维观堂(四)卜辞的内容(教材P43)二、金石(一)金金吉金金文钟鼎文金,指青铜器。
青铜是铜和锡的合金。
它的主要成分是铜,因为加了一定分量的锡,铸造出来的器物呈青灰色,所以有青铜器之称。
用于祭祀的礼器叫¡°吉金¡±。
铸在青铜器上的文字,称为金文。
由于钟和鼎是古青铜器的代表,所以金文又叫¡°钟鼎文¡±。
晚清海内三宝、散氏盘。
图片(见后)及《国宝档案¡ª¡ª虢季子白盘》西周毛公鼎西周大盂鼎西周大克鼎大克鼎现藏于上海博物馆,形体巨大,高93.1厘米,重201.5公斤。
大克鼎与毛公鼎、大盂鼎合称为“晚清海内三宝” 。
均出土于晚清。
西周散氏盘与“晚清海内三宝”齐名。
(二)石石刻的分类从形式上,可分为碣、碑和摩崖。
碑的形制:上部碑首,中部碑身,下部碑座。
(见图片)碑座三从内容上,可分为纪事刻石和经典刻石。
经典刻石,又称石经。
内容包括儒家石经和佛教石经、道教石经。
儒家石经始于东汉的熹平石经,继之魏之《正始》、唐之《开成》、蜀之《广政》、北宋之《嘉祐》、南宋之《二体》、清之《乾隆》石经,共七种。
佛教刻经始于北魏末年,继于北齐、北周,盛于唐和辽金。
山东泰山、河北响堂山有北朝名品,北京房山云居寺现存大量唐、辽和金刻经。
道教刻经始于唐中期,盛于宋、元,刻得最多的是《道德经》,另外还有《阴符经》、《常清静经》等。
熹平石经中国古代最早刊刻于碑石上的官定儒家经书。
东汉灵帝熹平四年(175),诏诸儒正五经文字,刻石立于太学门外。
熹平石经传为蔡邕一人用隶书书写,又称¡°一字石经¡±,但从书法风格来看,不似蔡邕一人所为。
石经所刻隶书,为汉隶精品。
刊刻的意义:订误正伪,平息纷争,为读书人提供了标准本教材;开我国历代石经之先河;间接影响了雕版印刷术的发明。
(主要有二:石刻的捶拓技术,另一是印玺的钤印技术)唐开成石经唐文宗开成二年用楷书刻十二经《易》《书《诗》《仪礼》《周礼》《礼记》《左传《公羊传》《谷梁传》《论语》《孝经》《尔雅》起到了校正和推广儒学经典的作用。
石经今存于西安碑林。
三、竹木简牍的出土简牍的制作文献的书写书写工具长度内容有关名称郭店楚简《太一生水》尹湾汉墓木牍名刺右正面、左反面(一)简牍的出土目前发现的时代最早的简是湖北随州出土的战国早期曾侯乙墓竹简,时代最晚的简是新疆罗布泊楼兰遗址、民丰尼雅遗址和吐鲁番晋墓出土的晋简。
汲冢书或汲冢竹书中国历史上最早一次大批出土的战国时代简牍资料。
西晋武帝太康二年,汲郡(今河南汲县)一个名叫不(fōu)准的人盗掘了一座战国晚期的魏襄王墓,获得写在竹简上的各种书籍数十车。
这些简书被后人称为¡°汲冢书或汲冢竹书。
汲冢竹书史称°漆书¡±,实为好墨写成。
汲冢竹书在南北朝时即逐渐散失。
流传下来的只有一部《穆天子传》。
(二)简牍的制作简,是竹片,牍,是木片,要真正成为书写材料竹简和木牍,需要几道工序。
1、选材2、杀青3、析治4、编联(后有图片)(三)文献的书写以简牍为书写材料,如果写后需要修改,方法大致有三种:削改、涂改、添写。
(四)书写工具简牍的书写工具包括:毛笔、刀、墨、砚、研石。
居延新简《劳边使者过界中费》册(两道编)武威汉简《仪礼甲本¡¤士相见之礼》(四道编)(五)长度(六)有关名称1、札本指木简,且常指用于写一行字的一般木简2、方宽度和长度相等或近于方形的木牍,也称¡°方板¡±。
3、觚:把一根圆木条削出两个平面,或更多的平面,将文字写在上面,这种多面体的木质书写材料,就是觚,也写作柧。
4、削衣削衣,就是修改简牍文字或第二次使用简牍时削下来的薄片(即薄皮)。
5、检检,又称封检。
最常见的检是文书检,相当于今天所说的信封,它是文书信件表面的木牍。
6、笺一种短小的竹木简牍,其作用是供读书者随时写下自己对所读物的理解注释一类文字,并系在相应的简上(即被注文字处)。
7、符、传、棨符,是一种物质凭证,用于军事上。
传,也是一种物质凭证,它供无军籍的吏民行止所用。
棨,又称棨信,也是一种身份凭证,指高级官吏出入宫门或出行所用的通行证。
8、椠椠,是制作简牍的半成品。
9、版剖成片状的木头。
《说文》:¡°版,判也。
从片,反声。
¡±10、策一部书或一篇文章往往需要有许多简,把若干简编在一起就成为策。
又作¡°册¡±。
四、帛(一)帛书的时代与发现(二)帛书的种类、形式及特殊用途(三)简帛对后世的影响敦煌汉代悬泉置遗址帛书马王堆汉墓帛书《老子乙本》(部分)(一)帛书的时代与发现帛书始于何时,目前还无统一的看法。
现在发现最早的帛书实物是战国中晚期之交的遗物,即著名的长沙子弹库战国¡°楚缯书¡±。
马王堆汉墓帛书的发现(二)帛书的种类、形式及特殊用途1、种类作为书写材料的帛,可分为绢、缯、缣几类。
2、形式(1)行格(2)尺寸(3)收卷与折叠3、帛书的特殊用途(三)简帛对后世的影响1、册、编、卷2、从上往下,自右向左的行文格式3、留天头、地脚的版面形式4、分栏分行的书写习惯5、护叶6、书名7、标题8、目录9、页码五、纸(一)¡°纸¡±的概念及其演变1、丝质纸(缣帛)2、植物纤维纸3、矿物或其他化学合成纤维纸(二)汉代古纸的发现1、西汉古纸的发现2、东汉古纸的发现(三)敦煌卷子(图片及纪录片《敦煌》)金刚经唐仪凤元年(676)写本,1900年发现于甘肃省敦煌县莫高窟藏经洞(今第十七号窟)。
本件写本字体精美,纸质薄而均匀,为长安传到敦煌地区的官写本。
(四)古代纸书的装帧形式卷轴装旋风装梵夹装经折装蝴蝶装包背装线装古书版面及线装书的有关术语1、卷轴装初期纸书在形式上效法帛书,将写好的长条纸书,用木或竹作轴,粘于最后一幅纸上,从尾向前卷起,卷成一束。
这种书籍装帧形式称为卷轴装。
采用卷轴装的手写纸书,一般称为卷子。
故卷轴装又叫卷子装。
卷轴装所流行的时代是南朝到五代时期。
2、旋风装又叫龙鳞装。
它大约起于唐代而盛于北宋。
旋风装有两个特点:一是纸的正反两面都书写,可发节省纸张缩小卷轴的体积,也就是扩大了书的容量;二是逐页错开一定距离粘在卷底上。
以一长条卷纸作底,除首页因单面书写,全幅裱于卷端外,其余因双面书写,以每页右边无字空处,逐页向左鳞次相错地粘在首页末尾的卷底上,看去好似龙鳞。
收藏时从首至尾卷起,外表完全是卷轴的装式;但打开时,除首页全裱在卷底,不能翻阅外,其余均能逐页翻转。
3、梵夹装梵夹装原本不是中国古代书籍的装帧形制,而是古代中国人对古印度用梵文书写在贝多树叶上佛教经典装帧形式的一种称呼。
印度是佛教的发源地,印度的佛教经典在很长历史时期都是书写在贝多树上的,所以又称为¡°贝叶经¡±。
梵夹装的具体装订方式是,将写好经文的贝多树叶,依次摞成一摞,在摞的上、下各夹配一块与经叶大小长短相同的经过刮削加工的竹片或木板。
然后连板带经穿一个(在中间)或两个(居两端靠里)洞,穿绳绕捆或打扣,一部梵夹装的书籍就算装帧完毕。
它有两个特点:一是以板夹之,一是所夹为散叶。
4、经折装经折装也称¡°折子装¡±,从折叠佛教经卷而得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