刑事责任年龄的认定
如何解读刑法中的刑事责任年龄
![如何解读刑法中的刑事责任年龄](https://img.taocdn.com/s3/m/4dda8110ac02de80d4d8d15abe23482fb4da0281.png)
如何解读刑法中的刑事责任年龄刑事责任年龄是指根据刑法规定,未满一定年龄的人不承担刑事责任,因此在刑事案件中无法被追究刑事责任。
刑事责任年龄的确立旨在保护未成年人的权益和发展,并考虑其心理和生理发展的特点。
然而,刑事责任年龄的具体解读却存在一定的争议和困惑。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对刑事责任年龄进行解读,并探讨其在实践中的问题。
一、刑事责任年龄的法定规定根据我国《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十五条的规定,未满十四周岁的人不负刑事责任。
这意味着在我国法律体系中,不满14周岁的未成年人不受刑事处罚和相应法律制裁。
这一规定体现了对未成年人的特殊保护和照顾,充分认可了未成年人的心智和行为成熟度的限制。
二、刑事责任年龄的理论探讨从理论上讲,刑事责任年龄的确立是基于对未成年人心智发展特点的考虑。
根据心理学研究,未成年人在心智发展上与成年人存在明显差异,缺乏成熟的判断力和自我控制能力。
因此,在不满14周岁的情况下,未成年人难以对自己的行为负完全的责任,也不具备意识到其行为后果的能力。
然而,个别理论家认为刑事责任年龄应该相应提高,以适应社会的变化和未成年人的心理发展。
他们认为,在某些特定情况下,未成年人的行为已经具有明显的成年人特征,应当可以对其承担刑事责任。
这种观点存在争议,一方面体现了对未成年人行为能力的考虑,另一方面也需要权衡社会求助刑事制裁的需求。
三、刑事责任年龄的实践问题尽管刑事责任年龄的法定规定相对明确,但在实践中仍然存在一些困惑和争议。
首先,一些未成年人在进行违法犯罪活动时故意伪造年龄信息以逃避刑事责任。
这给刑法的执行带来了一定的困扰,需要进一步加强对未成年人实际年龄的鉴定机制和手段。
其次,对于已满14周岁但仍未成年的人群,应当如何界定其刑事责任的承担程度也是一个需要考虑的问题。
一些法律实践中的案例表明,在早熟的心智发展和明显的犯罪行为之间,存在一定的难以判断的灰色地带。
在这种情况下,法律和司法实践需要更加细致入微地审慎判断,充分考虑到未成年人个体差异和心理特点。
法律了解刑事责任年龄的法律规定
![法律了解刑事责任年龄的法律规定](https://img.taocdn.com/s3/m/b4263fe8294ac850ad02de80d4d8d15abf23007b.png)
法律了解刑事责任年龄的法律规定引言:刑事责任年龄是指个体达到可以承担刑事责任的法定年龄。
这一年龄的标准在不同国家和地区有所不同,但其目的都是确保未成年人得到保护,同时保障社会的公共安全。
本文将探讨不同国家对刑事责任年龄的法律规定,并分析其背后的原因和影响。
一、刑事责任年龄的定义和目的刑事责任年龄是根据不同法律体系以及社会文化背景而有所差异的。
一般来说,刑事责任年龄是指个体在达到一定年龄后能够独立进行罪责判断,并承担相应的刑事责任。
刑事责任年龄的设定旨在兼顾未成年人的保护和社会的安全,确保对未成年人有适当的法制保护,同时也为社会公共安全提供保障。
二、国际刑事责任年龄的法律规定1. 欧洲:大多数欧洲国家将刑事责任年龄定为14或15岁。
其中,英国将刑事责任年龄设定为10岁,但在10-14岁之间的未成年人,需证明其有罪行为的理解和能力。
2. 美国:美国各州的刑事责任年龄在6至18岁之间不等。
大多数州将刑事责任年龄设定为18岁,但也有一些州将其设定为16岁。
3. 亚洲:在亚洲国家中,中国将刑事责任年龄定为14岁,日本为14至20岁之间,韩国为14岁,印度为7至18岁之间。
三、刑事责任年龄的背后原因1. 心理和生理发育:根据科学研究,未成年人的行为受到发展水平和认知能力的限制。
刑事责任年龄的设定要考虑到未成年人的心理和生理发育特点,确保对其给予相应的保护和教育。
2. 社会保护:刑事责任年龄的设定旨在保护未成年人免受过重的法律制裁,以便他们有机会进行教育和改造。
未成年人犯罪往往与家庭环境、教育、社会环境等因素有关,为了重新融入社会,给予他们改造的机会是很有必要的。
3. 国家与社会的利益平衡:刑事责任年龄的确定需要平衡个体利益和社会利益。
对于过早判定罪责的未成年人,可能会对其心理发展造成持久的伤害。
而过晚的刑事责任年龄设定可能导致年龄较大的犯罪分子逃避法律追究,危害公共安全。
四、刑事责任年龄的影响1. 教育和改造:刑事责任年龄的设定为未成年犯罪者提供了教育和改造的机会。
刑事责任年龄的计算方法
![刑事责任年龄的计算方法](https://img.taocdn.com/s3/m/835a199d27fff705cc1755270722192e45365895.png)
刑事责任年龄的计算方法刑事责任年龄是指法律规定的未成年人达到一定年龄后可以承担刑事责任的年龄。
我国《刑法》规定,年满十四周岁的未成年人犯罪,可以追究刑事责任。
而对于不满十八周岁的未成年人犯罪,应当从轻或者减轻处罚。
因此,刑事责任年龄的计算方法对于司法实践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刑事责任年龄的计算方法是根据公历年龄来确定的。
即以出生日期和犯罪行为发生时的日期为基准,计算两者之间的时间差,得出未成年人的年龄。
这是刑事责任年龄计算的基本方法,也是司法实践中最常用的方法之一。
其次,刑事责任年龄的计算方法还需要考虑到法律规定的具体年龄标准。
在我国法律中,对于刑事责任年龄有明确规定,即十四周岁。
这意味着未满十四周岁的未成年人不承担刑事责任,而十四周岁以上的未成年人则可以承担刑事责任。
因此,在实际操作中,需要根据法律规定的具体年龄标准来进行计算,以确定未成年人是否承担刑事责任。
另外,刑事责任年龄的计算方法还需要考虑到个案的具体情况。
在司法实践中,未成年人犯罪的情况各异,需要综合考虑犯罪行为的性质、情节、社会危害性等因素,来确定是否应当追究刑事责任以及如何处罚。
因此,在计算刑事责任年龄时,还需要结合具体案情,进行综合分析和判断。
最后,刑事责任年龄的计算方法还需要考虑到相关法律法规的变化和司法解释的具体规定。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法律的完善,刑事责任年龄的计算方法可能会发生变化,需要及时了解最新的法律法规和司法解释,以确保计算的准确性和合法性。
综上所述,刑事责任年龄的计算方法是根据公历年龄来确定的,需要考虑法律规定的具体年龄标准、个案的具体情况以及相关法律法规的变化和司法解释的具体规定。
只有在综合考虑这些因素的基础上,才能准确确定未成年人是否承担刑事责任以及如何处罚,从而保障司法实践的公正和合法。
刑法中的刑事责任年龄界定
![刑法中的刑事责任年龄界定](https://img.taocdn.com/s3/m/6cb0214b17fc700abb68a98271fe910ef12dae85.png)
刑法中的刑事责任年龄界定刑法中的刑事责任年龄界定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焦点之一。
年龄界定的合理性和公正性直接关系到青少年犯罪的司法处理和法律保护的有效性。
那么在刑事责任年龄界定方面,刑法是如何进行规定和界定的呢?本文将从历史演变、国内外对比、现行界定标准等方面进行分析和探讨。
一、历史演变刑事责任年龄的界定并非一蹴而就,而是在法律的不断发展演变中才逐渐形成的。
古代社会对刑事责任年龄的界定更多是以生理成熟为标准,但这种做法忽略了青少年认知和心理发展的特点。
随着现代刑法的逐渐完善,对刑事责任年龄的界定开始更加注重青少年自身的认知和心理状况。
二、国内外对比不同国家和地区对于刑事责任年龄的界定存在差异。
例如,某些国家将刑事责任年龄界定在14岁,而另一些国家则将刑事责任年龄界定在16岁或以上。
在国内,我国刑法规定的刑事责任年龄为16周岁,但这种界定在实践中也存在一定的争议。
三、现行界定标准根据我国刑法的规定,刑事责任年龄为16周岁。
这意味着在未满16周岁的青少年在犯罪行为中,将不承担刑事责任。
然而,对于16周岁以上未满18周岁的青少年,如果其犯下了某些情节严重的犯罪行为,可以被追究刑事责任,但通常会适用较为温和的刑罚措施。
现行界定标准的制定,旨在保护未成年人的权益,充分考虑到了青少年的认知和心理发展特点。
对于犯罪行为较为轻微的青少年,法律倾向于给予更多的教育、矫治和帮助,以达到对其改造的目的。
然而,现行刑事责任年龄界定标准也存在一些问题。
有人认为,16周岁过于年幼,未能充分考虑到青少年在认知能力和行为控制方面的不足。
另外,一些人亦主张将刑事责任年龄进一步降低或提高,以更好地满足实际需求。
四、对刑事责任年龄界定的思考在刑事责任年龄的界定上,应该综合考虑生理、心理、认知等方面的因素,以更加准确地界定刑事责任的起始年龄。
此外,法律界定的刑事责任年龄也需要与实际情况相适应,避免泛化和歧视的情况发生。
同时,刑事责任年龄界定与教育、社会康复等配套措施的建立也是非常重要的。
刑事责任的年龄四分法
![刑事责任的年龄四分法](https://img.taocdn.com/s3/m/034b809703d276a20029bd64783e0912a2167cde.png)
我国刑法将承担刑事责任的年龄按照四分法进行了区分。
1、不满14周岁的人是无责任能力人。
周岁的计算原则,应当以实足年龄为准,自过生日的第二天起才为已满14周岁或16周岁。
年龄计算,应以行为时为基准。
2、已满14、不满16周岁的人承担刑事责任的范围:
(1)故意杀人、故意重伤害、强奸、抢劫、贩卖毒品、放火、爆炸、投放危险物质。
(2)已满14不满16周岁的人,实施刑法第17条第二款规定以外的行为,既上面所讲的8种行为以外的行为,同时触犯了刑法第17条第二款行为的,应当依照刑法第17条第二款的规定,确定罪名定罪处罚。
(3)已满14不满16周岁的人对于满足转化犯条件而成立的故意杀人罪、故意重伤害、抢劫也承担刑事责任。
(4)但是转化型抢劫罪中有一个例外,即已满14不满16周岁的人,为窝藏赃物、抗拒抓捕或者毁灭罪证而当场使用暴力故意致使他人重伤或者死亡或者故意杀人的,定故意伤害罪或者故意杀人罪,不再转化成抢劫罪。
3、犯罪时已满16周岁的,承担完全的刑事责任。
已满14不满18周岁的时候犯罪,应当从轻减轻处罚,并且不适用死刑。
4、已满七十五周岁的人故意犯罪的,可以从轻或者减轻处罚;过失犯罪的,应当从轻或者减轻处罚。
刑事责任年龄最新规定
![刑事责任年龄最新规定](https://img.taocdn.com/s3/m/bb4f3dc4bb0d4a7302768e9951e79b8968026882.png)
刑事责任年龄最新规定刑事责任是指个人犯罪行为需承担法律责任的年龄,是一国刑事法律体系中的一个重要内容。
通常来说,刑事责任年龄规定与国家的文化、社会、法律、民族习惯等因素相关。
在这些因素的影响下,不同国家的刑事责任年龄规定也不同。
本文将主要介绍我国的刑事责任年龄规定最新情况。
1. 我国刑事责任年龄历史演变自古以来,不同历朝历代都对刑事责任年龄规定进行了不同的规定。
《大明律》时期,刑事责任年龄规定为15岁。
清朝时期,缺乏明确法律规定。
1949年以后,随着我国政治、经济、文化的不断发展,刑事责任年龄规定也在不断变化。
自1957年刑法第一次修订以来,刑事责任年龄规定为16周岁,直至2019年将其调整至14周岁。
2. 我国最新刑事责任年龄规定在我国刑法中,刑事责任年龄的规定被设定在了14周岁。
这意味着14周岁以下的儿童,因犯罪行为而产生的责任将由其监护人或者法定代理人承担。
然而,对于14周岁以上不满18周岁的未成年人,由其自己承担犯罪责任,但是同时也考虑到他们的年龄和行为是否成熟,按照情节轻重采取减轻、免予刑事责任等措施,即少年司法制度。
在具体实践中,如何确定一个未成年人是否可以认定具有犯罪责任,将根据人口、社会、经济、法律等因素来裁量。
具体而言,裁量时将综合考虑行为人的年龄、智力、教育程度、心理状况等因素。
这些因素被测算后,得出来的值会影响刑法对犯罪行为的认定、措施等方面的决策。
3. 刑事责任年龄规定的意义我国刑事责任年龄规定的制定和调整,是对我国司法制度和人权保护机制的一次重要改革和进步。
它保护了未成年人的权益和人权,可以减少未成年人因主观和客观原因而产生的犯罪率,并让更多的未成年人能够从他们的错误中得到教育和教训,帮助他们更好地适应社会。
此外,刑事责任年龄的规定也针对未成年人的特点,采取了相应的惩罚力度。
在实际操作中,少年观测所、少年教育所等相关机构被建立,帮助未成年人在意识到自己的错误时还可以得到专业的辅导和再教育;对于符合情况的未成年人,可以通过缓刑、养成协议等手段,避免暂时囚禁他们,但同时教育和惩罚他们的错误。
什么是刑事责任年龄
![什么是刑事责任年龄](https://img.taocdn.com/s3/m/073a79829fc3d5bbfd0a79563c1ec5da50e2d6d5.png)
什么是刑事责任年龄年龄是一个在刑法中具有重要影响的因素。
在各国刑法中,会规定一个刑事责任年龄,也就是一个人达到该年龄后,他或她会对自己的犯罪行为负刑事责任。
那么,什么是刑事责任年龄呢?刑事责任年龄是指在某个国家或地区法律体系中,规定的一个人在达到一定年龄后可以对自己的刑事犯罪行为承担刑事责任的年龄。
各国对刑事责任年龄的设定并不完全一致。
在国际上,一般认同的刑事责任年龄是18岁。
也就是说,当一个人在18岁或以上时,他或她将对自己的刑事犯罪行为负刑事责任。
然而,并非所有国家都将刑事责任年龄设定为18岁。
一些国家将刑事责任年龄设定在16岁,或者更低的年龄。
在这些国家,具体的刑事责任年龄会因为不同的法律体系而有所不同。
刑事责任年龄的设定是有其合理性和必要性的。
首先,刑事责任年龄的设定可以依法保护未成年人的权益和利益。
未成年人通常具有心智和认知方面的不成熟性,对于他们来说,刑事犯罪行为的后果可能无法完全理解和承担。
因此,将刑事责任年龄设定在一定年龄以上,可以确保未成年人在心智及认知能力健全后再对其进行法律追究。
其次,刑事责任年龄的设定也可以保护未成年人的教育与发展。
未成年人正处于成长阶段,他们需要得到家庭、学校和社会的教育和引导,以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念。
倘若将刑事责任年龄设定过低,过早地对未成年人进行法律追究,可能会对他们的成长、教育和未来产生严重的负面影响。
然而,刑事责任年龄也存在一定的争议。
有人认为,将刑事责任年龄设定得过低可能会导致滥用司法权力,对于某些年龄较小的犯罪嫌疑人不公平。
对此,可以通过法律制度的完善和特殊情况下的适用原则等方式来解决。
总结起来,刑事责任年龄是指在特定国家或地区法律体系中规定的一个人能够对自己的刑事犯罪行为负刑事责任的年龄。
不同国家对刑事责任年龄的设定不同,但大多数国家将其设定为18岁。
刑事责任年龄的设定有利于保护未成年人的权益和利益,同时也有助于他们的教育和发展。
刑事责任年龄的计算方法
![刑事责任年龄的计算方法](https://img.taocdn.com/s3/m/b379ef114a73f242336c1eb91a37f111f1850d6f.png)
刑事责任年龄的计算方法刑事责任年龄是指一个人在法律上被认定为具备刑事责任能力的年龄。
虽然各国的刑事责任年龄可能有所不同,但在中国大陆,刑事责任年龄是指一个人达到16周岁时便具备了刑事责任能力。
刑事责任年龄的确定旨在保护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避免对他们过早陷入刑事犯罪的严厉惩罚,同时也考虑到他们的心理和认知发展情况。
在法律上,未成年人是需要特殊保护的群体,因为他们还未完全成熟,心智和行为表现可能不具备成年人的责任和判断能力。
具体计算刑事责任年龄的方法是根据一个人的出生日期来决定。
以中国大陆为例,如果一个人在16岁以前犯下了刑事犯罪,法律上将不追究他的刑事责任。
对于16岁及其以后犯罪的未成年人,根据犯罪的性质和情节,法律可能会对其进行社会教育、少年管教、强制性戒治等措施。
而对于18岁以上成年人犯罪的情况,按照成人刑事责任年龄和法律程序进行定罪和判刑。
刑事责任年龄的确定具有一定的科学依据和法律参考。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类的心智和道德认知发展在青少年期逐渐成熟,16岁左右的人已具备一定的责任判断能力。
此外,社会学和犯罪学也证实,未成年人犯罪主要受到家庭环境、教育背景、社会支持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因此对他们采取更加教育和引导的方式进行干预,更有可能取得良好的社会效果。
刑事责任年龄的确立不仅意味着对未成年人的保护,也是对社会的保护。
通过划定刑事责任年龄,社会能更好地预防和遏制未成年犯罪的发生。
同时,也要重视未成年人的教育和引导工作,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降低犯罪率,为社会和谐稳定做出积极贡献。
总之,刑事责任年龄的计算方法是根据出生日期来决定,中国大陆规定为16周岁。
这一规定集中体现了对未成年人的保护和教育导向,旨在提供机会让他们改过自新、成长为有益于社会的公民。
相关部门和社会各界应共同努力,通过普及法律知识、加强家庭教育和社会关怀,为未成年人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环境和条件。
这样,我们才能共同建设一个更加美好和谐的社会。
刑事责任年龄的计算方法
![刑事责任年龄的计算方法](https://img.taocdn.com/s3/m/b7ed570e326c1eb91a37f111f18583d049640fba.png)
刑事责任年龄的计算方法刑事责任年龄是指法律规定的适用刑事法律责任的年龄界限。
在我国,刑事责任年龄是指年满十六周岁的未成年人。
对于未满十六周岁的未成年人,我国法律规定了特殊的司法制度,即适用少年刑事法律制度。
在刑事案件中,未成年人的刑事责任年龄的计算方法是十分重要的,下面将就刑事责任年龄的计算方法进行详细介绍。
首先,刑事责任年龄的计算方法是根据未成年人的出生日期来确定的。
根据我国法律规定,未成年人是指年龄在十六周岁以下的公民。
具体的计算方法是根据未成年人出生的年、月、日来计算,直至未成年人年满十六周岁的那一天。
在司法实践中,通常会通过出生证明、户口簿等有效证件来确认未成年人的出生日期,以确定其刑事责任年龄。
其次,刑事责任年龄的计算方法还涉及到法律上的特殊情况。
在实际操作中,有时会遇到未成年人在犯罪行为时已经年满十六周岁,但在案件审理过程中尚未年满十六周岁的情况。
对于这种情况,我国法律规定,应当以未成年人实际犯罪时的年龄为准,而不是案件审理时的年龄。
这一规定旨在保护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避免将未成年人当作成年人来处理。
此外,刑事责任年龄的计算方法还需要考虑到未成年人是否具有刑事责任能力。
我国法律规定,对于年满十四周岁不满十六周岁的未成年人,如果其犯罪行为具有较大恶性,或者具有较大社会危害性,可以依法对其适用刑事责任。
对于此类情况,司法机关需要进行严格的案件审查,确保未成年人的刑事责任能力认定符合法律规定。
总的来说,刑事责任年龄的计算方法是根据未成年人的出生日期来确定的,需要严格按照法律规定进行操作。
在实际工作中,司法机关和相关部门应当充分重视刑事责任年龄的计算方法,保障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促进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维护社会的稳定和安宁。
满16周岁犯罪要负刑事责任吗
![满16周岁犯罪要负刑事责任吗](https://img.taocdn.com/s3/m/9f0f341bec630b1c59eef8c75fbfc77da369974b.png)
一、满16周岁犯罪要负刑事责任吗满16周岁犯罪要负刑事责任。
根据《刑法》第十七条规定,已满十六周岁的人犯罪,应当负刑事责任。
已满十四周岁不满十六周岁的人,犯故意杀人、故意伤害致人重伤或者死亡、强奸、抢劫、贩卖毒品、放火、爆炸、投放危险物质罪的,应当负刑事责任。
已满十四周岁不满十八周岁的人犯罪,应当从轻或者减轻处罚。
因不满十六周岁不予刑事处罚的,责令他的家长或者监护人加以管教;在必要的时候,也可以由政府收容教养。
二、未满18周岁犯罪有案底吗未满18周岁犯罪会有案底,但会对案底进行封存。
法律快车提示您,案底又称犯罪人员犯罪记录制度,在我国法律中一般指有过刑事犯罪前科的档案记录,而该犯罪档案一般存放至公安部门与相关国家机关。
犯罪的时候不满十八周岁,被判处五年有期徒刑以下刑罚的,应当对相关犯罪记录予以封存。
法律依据:《刑事诉讼法》第二百八十六条犯罪的时候不满十八周岁,被判处五年有期徒刑以下刑罚的,应当对相关犯罪记录予以封存。
犯罪记录被封存的,不得向任何单位和个人提供,但司法机关为办案需要或者有关单位根据国家规定进行查询的除外。
依法进行查询的单位,应当对被封存的犯罪记录的情况予以保密。
三、未满16周岁可以独自入住酒店吗未满16周岁不可以独自入住酒店。
对于中国大陆居民办理住宿登记,需凭借可以证明人员身份信息且带有本人头像照片的证件,外国人凭护照登记入住。
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旅馆业治安管理办法》第二十四条住宿人员应当遵守下列规定:(一) 提供本人有效身份证件,配合旅馆登记相关信息,未携带有效身份证件的,应当经公安机关核实身份后,配合旅馆登记相关信息;(二) 留宿他人,或者将登记的房间提供他人住宿的,应当按照本条例规定由实际住宿人办理住宿登记。
刑事责任年龄的划分是怎样的
![刑事责任年龄的划分是怎样的](https://img.taocdn.com/s3/m/e235b95f24c52cc58bd63186bceb19e8b8f6ec2f.png)
刑事责任年龄的划分是怎样的刑事责任年龄指的是一个人在做出犯罪行为时,被法律认定能够承担刑事责任的最低年龄。
对于未成年人而言,他们的智力和心理都还不够成熟,尚未有足够的判断能力和责任意识,因此,法律在他们的行为上也会给予适当的宽容和优惠待遇。
以下将详细介绍刑事责任年龄的划分、各国现行法律和对未成年人的法律保护。
一、刑事责任年龄的划分在世界范围内,不同国家都有不同的刑事责任年龄划分。
在中国的现行法律和司法实践中,刑事责任年龄是指十四周岁以上十八周岁以下的人在犯罪时,可以根据情节轻重,酌情减轻或免除处罚。
尽管五年的年龄段较长,但是,未满十四周岁的未成年人因其尚未有足够的判断能力和责任意识,不具备完全的犯罪责任能力,因此在我国刑事法律中规定以十四周岁为刑事责任年龄的起点。
对于十八周岁以下的未成年人,一般采用“管教、教育、保护和挽救”为主,通常不予判处死刑、无期徒刑、长期监禁等极刑,而是采取保护性措施,包括监禁、改造和教育等措施。
二、各国现行法律在世界各国,刑事责任年龄的划分都不尽相同。
目前,联合国规定的刑事责任年龄在十四周岁以上。
但是,各国法律规定的刑事责任年龄,除了国内法和地方法民主和自主原则外,考虑到不同国家的文化背景、社会现实、刑事司法体系的特点,也有所不同。
1. 美国美国的刑事责任年龄根据各州法律的规定而异。
通常,在美国,未成年人犯罪案件也会有不同的审理程序,包括家庭法庭审判、少年法官审判和少年监狱等。
2. 英国英国的刑事责任年龄是十岁,但是对于未成年人的判决和宽容程度,也是根据犯罪情节和被害人影响的大小而有所不同。
在英国的司法实践中,对于未成年人犯罪案件,往往会采取教育、管教和社会支持等措施帮助未成年人重新融入社会。
3. 日本日本的刑事责任年龄为十四周岁,但是如果未成年人的犯罪情节非常严重,将依据罪犯的犯罪负责性和社会危险性,可能将他们送往成人刑事司法机关。
4. 澳大利亚澳大利亚国内各个州和领地的刑事责任年龄也有所不同,但通常来说,澳大利亚的刑事责任年龄为十四周岁,除非未成年人的犯罪情节特别严重或是危害极大,否则不会对未成年人采取过于严厉的处罚措施。
刑事责任年龄的法律规定与解释
![刑事责任年龄的法律规定与解释](https://img.taocdn.com/s3/m/509aaf4a8f9951e79b89680203d8ce2f01666574.png)
刑事责任年龄的法律规定与解释在现代社会中,刑事责任年龄是一个备受争议的话题。
刑事责任年龄指的是一个人在法律上被认定为有刑事责任的年龄。
不同国家和地区对于刑事责任年龄的规定和解释存在差异,这涉及到对于未成年人的保护和对犯罪行为的惩罚之间的平衡。
我国刑法对刑事责任年龄进行了明确的规定。
根据我国刑法第17条的规定,刑事责任年龄为16周岁。
这意味着在我国法律体系中,只有年满16周岁的人才能被认定为具有刑事责任能力。
对于未满16周岁的人,我国法律规定了特殊的处理方式,即适用未成年人刑事保护法。
刑事责任年龄的设定是基于对于未成年人心理和生理发展的认知。
未成年人在心理和生理上都处于不断成长和发展的阶段,他们的判断力、责任感和自控能力相对较弱。
因此,将刑事责任年龄设定在一定的年龄,有助于保护未成年人的权益,避免过早地将他们置于刑事责任的范围之内。
然而,刑事责任年龄的设定也引发了一些争议。
一方面,一些人认为16周岁的刑事责任年龄过低,未成年人的心智发展尚未成熟,容易受到不良环境的影响,从而导致犯罪行为的发生。
他们主张将刑事责任年龄提高到18周岁或更高,以更好地保护未成年人的权益。
另一方面,也有人认为16周岁的刑事责任年龄过高,未成年人在这个年龄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判断力和责任感,应当对其犯罪行为负有相应的法律责任。
他们认为,过高的刑事责任年龄可能导致未成年人的犯罪行为无法得到有效的惩罚和教育,从而对社会秩序和公共安全造成威胁。
为了平衡这一争议,我国法律对于未成年人的犯罪行为采取了特殊的处理方式。
根据未成年人刑事保护法的规定,对于未满14周岁的人犯罪行为,不予追究刑事责任;对于14周岁以上不满16周岁的人犯罪行为,可以追究刑事责任,但要依法适用教育、感化、劳动教养等措施,限制刑事处罚的适用。
刑事责任年龄的法律规定也需要与社会现实和国际惯例相结合。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未成年人面临的挑战和诱惑越来越多,他们接触到的信息和社交环境也更加复杂。
我国刑事责任年龄的划分标准是什么
![我国刑事责任年龄的划分标准是什么](https://img.taocdn.com/s3/m/f01337eecf2f0066f5335a8102d276a200296016.png)
1、不负刑事责任
根据我国刑法的规定,不满十四周岁是无责任能力年龄阶段。
因此,不满十四周岁的人不管实施何种法益侵害行为,都不负刑事责任。
2、相对负刑事责任
根据我国刑法第17条第2款的规定,“已满十四周岁不满十六周岁的人;犯故意杀人、故意伤害致人重伤或者死亡、强奸、抢劫、贩卖毒品、放火、爆炸、投毒罪的,应当负刑事责任。
”因此,已满14周岁不满16周岁是相对负刑事责任年龄阶段。
3、减轻刑事责任
我国刑法第17条第3款规定:“已满十四周岁不满十八周岁的人犯罪,应当从轻或者减轻处罚。
”可见,已满十四周岁不满十八周岁是减轻刑事责任能力年龄阶段。
这是未成年人犯罪从轻或者减轻处罚的法定情节,表明我国刑法对未成年人犯罪从宽处罚的刑事政策精神。
我国刑法第17条第4款规定:“因不满十六周岁不予刑事处罚的,责令他的家长或者监护人加以管教;在必要的时候,也可以由政府收容教养。
”这里的收容教养是对不负刑事责任的未成年人的一种保安处分措施。
4、完全负刑事责任
我国刑法第十七条第一款规定:“已满十六周岁的人犯罪,应当负刑事责任。
”可见,年满16周岁,是有完全刑事责任的年龄阶段。
S。
限定刑事责任能力是什么意思
![限定刑事责任能力是什么意思](https://img.taocdn.com/s3/m/456f3ba3e109581b6bd97f19227916888486b923.png)
限定刑事责任能力是什么意思限定刑事责任能力是指那些由于某种生理原因、精神状态或身体条件而被法律规定的仅需部分承担责任的人。
具体来说,以下几类人群被视为有限定刑事责任能力:未成年人群体:已满十四周岁不满十六周岁的未成年人,如果犯下特定的重罪,如故意X人、故意伤害致人重伤或死亡等,也需要承担刑事责任。
精神障碍患者:尚未完全丧失辨认或控制自己行为能力的精神病人。
这类人群在某些情况下可能不负刑事责任,除非他们处于无法自我管理的状态。
老年人:已满七十五周岁的老年人,他们的FZ行为可能会从轻或减轻处罚。
听力或视力障碍人士:又聋又哑的人或者盲人,他们的FZ行为有时可以从轻、减轻甚至免除处罚。
这种制度旨在考虑到个体的特殊情况,给予他们在法律上的宽容处理,同时确保司法的公正性和对社会秩序的保护。
在中国,《刑法》中有明确的规定,对这些特定情况的FZ行为施以不同程度的责任减免。
考研法律硕士刑法学知识点:刑事责任年龄的分类
![考研法律硕士刑法学知识点:刑事责任年龄的分类](https://img.taocdn.com/s3/m/1a4c3f4b3b3567ec102d8a1b.png)
考研法律硕士刑法学知识点:刑事责任年龄的分类我国刑法对刑事责任年龄采用三分法,即将刑事责任年龄分为以下三个阶段:完全不负刑事责任年龄阶段根据我国刑法的规定,不满十四周岁是无责任能力年龄阶段。
因此,不满十四周岁的人不管实施何种法益侵害行为,都不负刑事责任。
相对负刑事责任年龄阶段根据我国刑法第17条第2款的规定,“已满十四周岁不满十六周岁的人;犯故意杀人、故意伤害致人重伤或者死亡、强奸、抢劫、贩卖毒品、放火、爆炸、投毒罪的,应当负刑事责任。
” 因此,已满14周岁不满16周岁是相对负刑事责任年龄阶段。
刑法上述规定对已满14周岁不满16周岁的人应当负刑事责任的八种罪名进行了明文列举,为司法机关正确地解决已满14周岁不满16周岁的人的刑事责任问题提供了法律根据。
但是,在司法实践中仍然存在以下两个不够明确的问题:(1)上述八个罪名中的强奸罪是否包括奸淫幼女?在1997年12月9日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确定罪名的规定》,奸淫幼女是一个有别于强奸罪的独立罪名。
按照这一司法解释,奸淫幼女罪显然难以包含在强奸罪之中。
但2000年2月24日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强奸案件有关问题的解释》规定:“对于已满十四周岁不满十六周岁的人,与幼女发生性关系构成犯罪的,依照刑法第十七条、第二百三十六条第二款的规定,以强奸罪定罪处罚。
”这一司法解释为使已满14周岁不满16周岁的人的奸淫幼女行为负刑事责任,对其按照强奸罪定罪处罚。
但已满16岁的人的奸淫幼女行为仍定奸淫幼女罪,由此出现同一种行为按照行为人年龄不同而认定为不同罪名的矛盾现象。
为此,2002年3月15日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确定罪名的补充规定》明文取消了奸淫幼女罪的罪名,奸淫幼女行为均以强奸罪论处,从而解决了这一问题。
(2)上述八个罪名中的故意杀人罪是否包括绑架罪中杀害被绑架的行为?这种杀害被绑架的行为是一种故意杀人行为,但这种故意杀人行为包含在绑架罪中。
刑事责任年龄界定存在的问题及完善
![刑事责任年龄界定存在的问题及完善](https://img.taocdn.com/s3/m/f896af7732687e21af45b307e87101f69f31fb58.png)
刑事责任年龄界定存在的问题及完善刑事责任年龄是指在法律上规定的未成年人达到一定年龄后,对其犯罪行为应当负何种刑事责任。
我国刑事责任年龄为16周岁。
然而,刑事责任年龄界定存在着一些问题,例如:一、普适性问题。
刑事责任年龄并不适用于所有未成年人,如有的未成年人具有完全的刑事责任能力,而有的成年人则具有某些未成年人的特征。
二、科学性问题。
随着心理学等学科的发展,刑事责任年龄的界定显得过于简单和粗略,不能及时而准确地反映未成年人的实际犯罪责任。
三、社会问题。
由于社会经济的变化,许多未成年人早熟,十几岁的孩子已经有社会经验,更有些未成年人被迫承担成人的职责,犯罪责任界限应该调整,以适应时代发展。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建议采取以下完善措施:一、分级负责制。
根据未成年人的实际情况,分为完全不负责、限制责任或者无限责任。
根据未成年人的行为与心理特征,科学划分出适合未成年的最低刑事责任。
二、社会矫正机制。
在不同的犯罪行为中,要设立怎样的纠正措施,帮助其纠正错误,改变犯罪观念与行为。
三、适度降低刑责。
对某些初犯或轻微罪行的未成年犯罪者,采用适度降低刑责的方式,通过社会矫正机制进行脱罪,保证其发展的基本权利。
案例一: 湖南省岳阳市市民李某盗窃一辆山地车,被警方带回派出所。
警方对李某进行了口头训诫并释放了他。
之后,李某再次盗窃,竟直接开车撞向了一位骑车人。
该案中,李某是未成年,但因为警方没有及时采用相应措施,致使其再次犯罪,造成了恶劣的后果。
显然,刑事责任年龄的界定需要与相应的社会矫正机制相结合。
案例二:2018年7月10日,河南安阳一名男子陈某因吸毒驾驶被查,两名同伙在逃跑途中被抓获。
经查找,两名辅警在追捕时对陈某的轿车进行了群殴,导致陈某死亡。
则在此案中,适用刑事责任的标准对未成年人事件罕见。
但是在考虑到未成年人的体验和设备因素时,寻求新的解决方案。
这种情况下,维护正义和保护未成年人来自暴力行为的权利同样重要。
案例三:2019年12月9日,四川达州一名16岁的少年因犯罪被拘留。
刑事责任年龄的计算方法
![刑事责任年龄的计算方法](https://img.taocdn.com/s3/m/ab92495dfbd6195f312b3169a45177232f60e4f4.png)
刑事责任年龄的计算方法刑事责任年龄指的是一个人在法律上被认定有能力承担犯罪行为所需要达到的年龄。
不同国家和地区对于刑事责任年龄的规定可能会有所不同,这主要是基于对于个体心理和认知发展的理解以及对于青少年保护的考虑。
在大多数国家和地区,刑事责任年龄通常是在18到21岁之间。
这是因为研究表明,18岁后一个人的大脑发展已经基本完成,并且具备了较高的个人责任和决策能力。
根据这一认识,法律将18岁以上的人视为已经达到了刑事责任年龄。
在一些特殊情况下,一些国家或地区可能会将刑事责任年龄定为更低的年龄。
这主要是基于个体心理和认知发展差异的认识,以及对于保护未成年人权益的考虑。
此时,刑事责任年龄的计算方法可能会采用以下几种方式:1.定年法:根据定年法,刑事责任年龄被固定在某一个具体的年龄上。
例如,将刑事责任年龄定为16岁,即意味着16岁以下的人不承担刑事责任。
2.分级法:分级法是根据不同年龄段的心理和认知发展情况,将刑事责任年龄分为不同的阶段。
例如,在14岁以下的儿童视为无刑责,14至16岁的青少年视为有限刑责,而16岁以上的青年则视为完全刑责。
3.个案判断法:在一些特殊情况下,法官可能会根据个案的具体情况来判断某个特定年龄以下的人是否具有刑事责任能力。
这一方法更加灵活,能够更加综合地考虑个案背景和人的个体发展情况。
无论采用哪种方法,刑事责任年龄的计算都是为了保护未成年人的权益,并确保刑事司法系统能够更加公正地对待青少年犯罪行为。
对于未成年人的犯罪行为,法律通常会更多地强调教育和恢复的原则,以期保障其个人发展和社会复员。
刑事责任年龄的计算也需要与其他法律规定相协调,例如继承权、婚姻年龄等。
这些法律规定的调整需要基于科学研究和社会实践的证据,并结合社会价值和道德观念的认同。
综上所述,刑事责任年龄是为了保护未成年人权益和促进社会公正而设定的一个年龄界限。
不同国家和地区可能采用不同的计算方法,但都旨在根据个体心理和认知发展情况,确定个体是否有能力承担犯罪行为所带来的责任。
司法考试刑法易混淆知识指导:责任年龄和责任能力
![司法考试刑法易混淆知识指导:责任年龄和责任能力](https://img.taocdn.com/s3/m/dee49d28915f804d2b16c122.png)
司法考试刑法易混淆知识指导:责任年龄和责任能力责任年龄责任年龄,是指刑法所规定的,行为人承担刑事责任所须达到的年龄。
责任年龄分为三个阶段:(一)完全无责任年龄这是指不满14周岁的人。
注意:生日的第二天才算满一周岁。
例如,甲1990年8月8日出生,2004年8月8日生日这天仍属于不满14周岁,第二天才算已满14周岁。
(二)相对责任年龄刑法第17条第2款:“已满14周岁不满16周岁的人,犯故意杀人、故意伤害致人重伤或者死亡、强奸、抢劫、贩卖毒品、放火、爆炸、投毒罪的,应当负刑事责任。
”1.注意:这八种罪没有包括绑架罪,虽然绑架罪是重罪。
2.注意:这八种罪是指犯罪行为,而非具体罪名。
3.故意杀人、故意伤害致人重伤或死亡的特殊问题。
4.强奸:5.抢劫:这里的抢劫包括:(1)抢劫枪支、弹药、爆炸物、危险物质罪(第127条);(2)携带凶器抢夺转化为抢劫(第267条第2款)。
注意:不包括第269条事后转化的准抢劫(见下文)。
6.贩卖毒品:这里只包括贩毒行为,不包括走私、制造、运输毒品的行为。
7.放火、爆炸、投毒:(1)不包括决水、破坏交通工具、设施及以其他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的行为。
(2)这里的投毒是指投放危险物质,包括投放毒害性、放射性、传染病病原体等物质。
8.这八种罪,只是包括故意犯罪,不包括过失犯罪。
例如不包括过失致人死亡罪、失火罪等。
9.行为人(相对责任年龄)既可以是八种罪的实行犯,也可以是教唆犯、帮助犯。
也即,行为人对八种罪仅实施了教唆行为、帮助行为,也要承担刑事责任。
10.2006年1月最高法院《关于审理未成年人案件的解释》的重点条文:第6条:已满14周岁不满16周岁的人偶尔与幼女发生性行为,情节轻微、未造成严重后果的,不认为是犯罪。
第7条:已满14周岁不满16周岁的人使用轻微暴力或者威胁,强行索要其他未成年人随身携带的生活、学习用品或者钱财数量不大,且未造成被害人轻微伤以上或者不敢正常到校学习、生活等危害后果的,不认为是犯罪。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刑事责任年龄的认定作为国家的特殊群体,未成年人需要法律的特殊保护。
我国为此出台了《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未成年人保护法》等十余部法律法规。
然而,对于未成年犯罪,现行刑法存在诸多不足,亟待完善。
近年,未成年犯罪呈现犯罪年龄低龄化、形式团伙化、手段残忍化以及智能化成人化等特点。
根据宽严相济的刑事政策,对待未成年人犯罪,应以教育为主,惩罚为辅为原则。
未成年人刑罚的宽应体现在济的方式上,即对未成年人的改造方面。
有必要在刑法中加入特别条款,对严重未成年犯罪不应被动的受刑事责任年龄限制,应严惩不贷。
一、我国刑事责任年龄立法(一)立法规定各国都有规定刑事责任年龄制度的法律,这些法律虽然有差异,总的来说,都是结合本国青少年生长发育情况和同犯罪作斗争的需要来确定的。
对犯罪的认定,主要考虑责任主体的认知能力和控制能力。
据我国《刑法》第17条规定,目前我国将刑事责任年龄划分为14周岁以下的无刑事责任年龄. 14至16周岁的相对刑事责任年龄和16周岁以上的完全刑事责任年龄。
(二)立法缺陷从上述立法规定,我国实行的是绝对刚性的刑事责任年龄,以周岁为衡量依据,此种模式也被成为零点决定犯罪模式。
这种立法存在不合理性:第一,以自然生理年龄为依据,无法体现个体的认知能力与控制能力的差异。
真正决定认知能力的是个体的社会年龄和生活经历,而非生理年龄。
可把生理年龄作为鉴定认知能力的平均化参数,但不应将其视为唯一依据。
第二,我国处于社会转型时期,城市化进程加快,这会导致人口流动性增大,城市人口混杂,农村会出现更多留守儿童。
这一时期,社会多元化发展,网络媒体对未成年身心的影响也会愈加明显。
在此背景下,加上未成年人在生理方面正处于迅速成熟的阶段,心理上性意识萌发,这一阶段的未成年人追求刺激,易冲动,易接受他人的暗示,模仿力极强;同时,认识问题直观、片面,缺乏分析、判断和辨别能力,犯罪低龄化问题愈加显现。
法律规定绝对刚性的刑事责任年龄制度,不利于当下对个别未成年恶性犯罪以及常习犯调整与规制。
第三,中国幅员辽阔、人口众多,东西部地区发展不平衡;民族构成复杂,习俗各异;另外,贫富分化日渐加剧,城乡差异日趋明显。
以一刀切的方式规定刑事责仟年龄,与转型时期的现状不相符。
在这样的大环境下,需要设定相对弹性的刑事责任年龄制度。
(三)立法完善符合宽严相济的刑事政策一方面,笔者认为将14岁定为相对刑事责任年龄的起点是符合我国基本国情和社会现实的,出于犯罪低龄化趋势考虑,不能提高刑事责任年龄;而出于对青少年的特殊保护,也不应降低刑事责任年龄。
即应该在现行刑法中增加特殊情况的备用条款或以但书形式设置规定,以此将未成年人犯罪中的特别严重的情况纳入刑法调整。
另一方面,针对近年来未成年犯罪呈现出低龄化、团伙化、手段残忍化等特点,不应拘泥于14周岁的标准,让未成年人犯罪中某些重大恶性犯罪得不到惩罚,这不能保护未成年人,反而会促使其蔑视法律,进而堕入犯罪的深渊。
笔者认为对于14周岁以下的未成年人,一旦发生主观恶性大、作案手段残忍、行为危害重大的案件,就应该给予其处罚。
综上所述,笔者建议立法应设定一个相对弹性的刑事责任年龄制度,既要考虑主体的年龄和认知能力,更要考虑主体的主观恶性及其行为的危害性大小。
这样的立法才符合当今宽严相济的刑事政策。
据2010年2月18日最高法院发布的《关于贯彻宽严相济刑事政策的若干意见》第1条规定,宽严相济的未成年人刑事政策的核心是强调区别对待,当宽则宽,该严则严;刑法不仅要保障犯罪人的人权,也要保护被害人的人权,进而保护全体公民的法益。
二、一般犯罪从宽处理此处的一般犯罪,是指未成年人失足所造成的犯罪。
为了避免一时足成千古恨的悲剧,在处罚时应该尽可能的遵循宽有和刑罚轻缓化原则,即非犯罪化、非刑罚化、非监禁化。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贯彻宽严相济刑事政策的若干意见》第20条规定对于偶犯、轻微犯罪应从宽处理,具体做到:(一)大量适用非监禁刑监禁刑在我国刑罚体系中占有中心地位,而短期监禁刑的效果却不尽如人意。
监狱人员鱼珠混杂,未成年人模仿能力强,易诱发交叉感染,改造效果极差。
以限制自由的方式使未成年人同社会隔绝,不利于其融入社会,使之产生对社会的仇恨,以更极端的方式报复社会。
应用管制、单处罚金以及强制社区劳动等方式代替短期有期徒刑。
(二)在执行中多适用减刑、假释刑罚执行中,对判处有期徒刑的未成年罪犯,应视改造情况尽可能适用假释和减刑。
法律规定对未成年人的减刑幅度可以比照成年罪犯适当放宽,对假释没有特别规定。
对此,应订立专门的未成年刑事法规,对此加以规范和说明,以增强刑罚执行中减刑和假释的可能性。
(三)进一步完善轻微犯罪的不起诉、缓刑2006年《人民检察院办理未成年人刑事案件的规定》第31条规定,对符合条件的未成年人可不起诉,这对进一步完善专门针对未成年人的缓刑制度有积极意义,未成年人的缓刑条件应有别于成年人,有助于提高未成年犯罪适用缓刑的比例。
《刑法》第74条规定累犯不适合缓刑,笔者认为对于未成年人应以但书形式作出特别规定,结合其不稳定的特点,改造过后难免出现反复的情况,针对未成年人累犯,不应该一概不适用缓刑制度。
未成年人实行不起诉范围与成年人几乎无异。
笔者认为应加大不起诉的范围。
对情节较轻,尤其是激情犯罪,没有造成严重危害后果的未成年人可以附条件不起诉。
(四)明确监护人的责任,加强未成年社区矫正制度《刑法》第17条第4款规定对不满16周岁的未成年人实施犯罪行为的可令家长严加管教,必要时可收容教养。
未成年人失足犯罪,多是因为受不良环境的影响。
责令家长或监护人加以管教的规定,犹如摆设,对家长及监护人有失管教的责任没有明确,常出现不满16岁未成年人小偷小摸抓了放,放了又抓的现象。
笔者认为,有必要厘清未成年人监护人监护失职的责任。
如若出现三次以上盗窃等轻微犯罪,可责令社会公益机构强制收容。
同时,应该加强社会对未成年人的矫正制度。
针对未成年人犯罪形成社会、学校、家庭三位一体的矫正机制。
针对我国的未成年人社区矫正制度应该秉承宽缓为主,严厉为辅的政策,遵循政府主导,社会承办的原则,行为矫正与心理矫正双管齐下。
(五)建立未成年人前科消灭制度前科消灭制度,指曾经被宣告有罪或者被判处刑事处罚的人具备法定条件时,将该人曾被国家审判机关依法宣告有罪或者判处刑罚的事实视为不再存在,将原定罪记录归零处理。
《刑法》100条规定了前科报告制度。
该规定对未成年人的改造极为不利。
年少失足,被贴上罪犯标志,在社会中处于被歧视的境地。
《刑法修正案(八)》规定:对未满十八周岁、被判五年以下刑罚的,免除其前科报告义务。
其后,最高人民检察院于2014年1月6日发布经修订的《人民检察院办理未成年人刑事案件的规定》明确被封存犯罪记录的未成年人,只有在实施新的犯罪或发现漏罪,与封存记录之罪数罪并罚后,被决定执行五年有期徒刑以上刑罚的,才解除封存。
随着社会的发展,免除未成年人犯罪的前科报告义务,将会进一步发展,而不仅限于被判五年以下有期徒刑的犯罪。
三、重大恶性犯罪从严处理对于重大的恶性案件,笔者主张不拘泥于14周岁的相对刑事责任年龄,对于14周岁以下的未成年人触犯刑法所犯的社会危害性极大,手段极其残忍的罪行也应该严肃处理。
此时,宽严相济的体现是:严处理,宽救济。
刑法的特殊预防更加注重的是对于犯罪人的救济,也就是对犯罪人的教育作用。
正如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所指出的:适当的惩罚,不仅是一个教育者的权利,也是一个教育者的义务。
案例:2013年12月5日,重庆长寿区一名年仅10岁正在读5年级的女孩李蕾将一18个月的男童反复虐打后,放置在25楼阳台栏杆上致使其坠落并摔成重伤。
该案件由于施暴者不满14周岁,只能被当作一般的民事侵权案件处理。
令人们担忧的是如此年幼的孩子竟然能对一个年仅18个月的婴幼儿施以如此令人发指的暴行,却没有受到法律的处罚,其过错也仅以她父母对受害者进行经济方面的赔偿代替。
笔者在心中有这样的疑问,如此年幼的女孩实行了如此暴力的行为,无论有怎样的原因,至少可以说明其生长环境中父母和师长对其的教育是不成功的,那么继续让孩子在这样的环境中,对其身心的改造效果又将如何呢?法律有空白区域,但是近年以来,上述这种违背人类天性的反社会型未成年犯罪已不是个案,对于这种现状,法律应该干预,正如英国规定:凡是这个行为给社会带来危害、威胁,引起恐慌、不安或者破坏的时候,这些行为就属于反社会行为,就应该进行干预。
严格的说,故意犯罪人都有再犯罪的危险性,只是危险性的程度不同而己。
而美国将犯了杀人罪或其他严重暴力罪的未成年人作为成年人对待。
这意味着可以对该等施行残暴犯罪的未成年人施行死刑。
笔者认为,对于未成年犯罪人,当其已经以具体行为呈现出对社会的严重危险性时,法律不能对此视而不见。
对于未成年人近年犯罪呈现的低龄化、团伙化、手段残忍化成人化的情况,法律应主动干预。
根据罪刑法定的原则,在刑法条款中增加对于未成年人反社会犯罪的干预规则势在必行。
正如边沁曾经说过:当会引起一个有远见的立法者急于预防的结果或者有这样的结果的威吓的任何行为被实施时,有两种愿望会自然而直接地呈现在他心中。
其一是,排除将来的相似的危害的危险;其二是,补偿己经造成的危害。
对于此类恶性犯罪笔者认为:第一,严肃处理,给予一定的监禁处罚。
让犯罪人认识到自己行为的社会危害性,使其因法律的威慑性避免再犯,以达殊预防之功效;同时,对这些反社会案件的惩罚也可以警示社会,保护被害人和社会法益,达到一般预防之功能。
第二,刑罚过程中,突出教育为主,惩罚为辅的宽严相济的刑事政策。
未成年人毕竟还处于不成熟时期,在刑罚执行过程中,应配以专门人员给予其文化课教育,使之有一技之长,可以谋生;同时,应该加强对反社会未成年罪犯的心理干预。
经过专门的评估,确定其危险性降低之后,才可假释。
亚里士多德说过世间重大的罪恶不是起于饥寒,而是产生于放肆。
一味的强调未成年的保护,对未满14岁的未成年犯罪放任不管,只能促使其犯下更为严重的罪行。
值此社会转型时期,社会变量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