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学生言语思维的基本策略

发展学生言语思维的基本策略
发展学生言语思维的基本策略

发展学生言语思维的基本策略

语文教学的根本任务是培养学生的语用能力,这已经成为语文界的共识。然而,究竟如何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语用能力,则众说纷纭。笔者认为,深入研究语用心理机制,有利于深入促进语文教学改革。叶圣陶先生在《和教师谈写作》一文中说:“想清楚然后写,这是个好习惯。”[1]465想清楚才能写清楚,会想才会写。会想,要学会思维方法;会写,要学会语用方法。语用方法见之于显性的语言形式,是语言形式上如何“用”;语用的思维方法则是隐性的心理过程,是语用过程中如何“想”,所以有必要探索这“想”的奥秘。然而“古今学者始终是以言语活动的输出终端(语言)作为观察、分析的对象,这个研究思路仅仅把言语活动终端传出的声音与符号作为观察研究对象,忽略了从‘思想’运动到‘词’这一动态过程中的典型事件”[2]68,以及“词语的心理本质中的最主要的、基本的、中心的、使词成为词的,没有它词就不成其词的东西”[3]300。这“东西”就是言语思维,正是言语思维使得人们在“思想”到“词”的动态心理过程中,得以摆脱言不尽意的痛苦,到达意以言尽的境界。

言语思维是维果茨基最重要的研究发现。他认为,言语与思维分属于两个不同的范畴,具有完全不同的发生源,不同步在一条重合线上发展,且二者发展的前后、快慢、程度也没有任何关联性,在漫长的岁月里总是按照不同的路径各自发展。他把言语与思维的关系形象地描述成两个相交的圆,而这个相交、重合的部分就是言语思维[3]85-114。言语思维是思想向词运动的内部中介,思想与词分别处于言语思维的两端,言语思维在思想向词运动的真实进程中,总是以词义的形式发挥着机能的作用。词义是兼具言语思维整体特性的最

小语言单位。就语言内部看,词义就是词本身;就言语心理看,词义就是思维活动。生成思想的完整过程是这样的:“物象激发思维动机,思维参与思考过程,在混沌的酝酿中逐渐清晰,生成思想,匹配表达思想的语义,寻找匹配语义的词汇,按照约定的语言提取思想,输出可理解的语义。”[2]69思想与词并不具有天赋的直接联系,它们的联系是在思想与词语发展的进程中发生、改变和发展的。语言并不像镜子一样简单地反映思想的结构,也不像穿件衣服一样穿到思想身上去,而是一个运动着的过程。并非所有的思想都能运动到词,从思想到词是一个复杂的、动态变化的言语结构过程,在其运动途径中的任何一个点上终止运动都是可能的。这一点只要留意我们自身的言语表达,就经常可以体会到。“善为文者,富于万篇,贫于一字”(《文心雕龙》),“善文者”可写万篇文章而不枯竭,也会常常为斟酌一字颇费踌躇,产生这种现象就是因为言语思维提取不到契合心意的词语。因而言语思维是否参与思想形成、语义传递,是否在参与的过程中不断修正、完善个体的言说方式,直接决定着言语活动的成败。那么,如何发展学生的言语思维?最基本的策略就是发掘文本中的言语思维规律,通过教学设计与实施,转化、积淀为学生的言语思维图式,不断丰富学生的内部语言,提高学生的言语思维能力。

一、因文解道,还原言语思维内容

因文解道即根据言语形式,理解文本的思想感情,领悟作者根本的表达意图,还原作者言语思维的内容。例如,毛泽东《长征》中“金沙水拍云崖暖”一句,原句为“金沙水拍悬崖暖”,将“悬崖”改为“云崖”,有什么好处?从这一问题的回答考察学生言语思维能力,由低到高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四个层次。①“悬崖”改为“云崖”,用夸张手法写山高入云,十分高大;②“水拍云

崖”,更能形容金沙江怒浪滔天;③更能突出红军长征遭遇的艰难险阻;④更能表

现红军战士英勇主义和乐观主义精神。

达到第一层次的学生,只是理解“云崖”的表层意思。达到第二层次的学生,能做到词不离句,明白了描写“云崖”的用意在江水的特点。达到第三层次的学生,能结合“远征难”来理解,因而进入了全篇语境。达到第四层次的学生,不仅进入到了全篇语境,而且准确把握了诗眼“不怕”,从而深入到文本底蕴,理解了作者根本的表达意图。“言不尽意,立象尽之”,“悬崖”这一意象是诗人具象思维的结果,达到最后一个层次,才能完整地还原作者言语思维的内容,其关键是培养学生语境关联与推理的能力。

二、因道悟文,还原言语思维过程

言语思维一定是在某种情感动机激发下产生的,因文悟道就是领悟作者在一定动机下“思想”到“词”的运动过程。笔者还以上述例子来说明,因道悟

文的过程大致如下。

①结合背景,1935年10月紅军长征胜利到达陕北,作者内心充满激动,要向全中国、全世界宣传红军的长征精神,表现红军战士的英勇主义精神和乐观主义精神,鼓舞中国人民的斗志。②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作者要把红军放在长征的艰难险阻中加以表现。③红军长征走过千山万水,战胜了无数艰难险阻,需要提炼典型意象,如“水拍云崖”。④在经营意象过程中,反复推敲词语—改“悬崖”为“云崖”,用夸张手法写山高入云,十分高大。⑤生成言语

形式:金沙水拍云崖暖。

在这样还原言语思维过程的教学中,学生可以理解:①是写作情感动机与立意;②③是材料的选择与提炼;④⑤是言语形式的生成。其关键是培养根据写作

动机和主旨,体会文章谋篇布局、表达方式、表达技巧、遣词造句的意图的方法、习惯和能力。这不仅可以习得言语思维的过程与方法,转化、积淀为言语思维图式,提高阅读理解与审美鉴赏能力,而且可以通过隐性的读写结合,提

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三、品析思路,感受言语思维方法

“作者思有路,遵路识斯真。”(叶圣陶)阅读教学中,“既要教学生学习文章的语言进而理解它所表达的内容,又要教学生学习作者思维的途径和方法;既要让学生懂得作者通过怎样的思维途径和方法来实现的,又要让学生懂得作者的思维结果又是怎样通过语言形式来表达的,使学生在语言和思维的结合上达到课文内容的理解。”要做到这一点,品析作者的思路很重要。篇有篇的思路,段有段的思路,句有句的思路。文章的各种思路中包含着言语思维过程和方法,如语用过程中需要广泛的联想思维,联想方法有对比联想、接近联想、相似联想、追忆联想、因果联想、递进联想、连锁联想、推测联想等。托物言志的联想往往是一篇的整体思路,对比联想往往是句与句之间的思路,而拟人句的相似联想则往往是句中思路。这些由此及彼的联想思路,包含着言语思维的过程和方法。

例如,“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郦道元《三峡》)作者运用因果联想思维,由三峡秋景的凄清联想到渔歌,生成了精妙的言语形式,形成了层层衬托的语用效果。第一层是用“泪沾裳”衬托猿声的凄异;第二层是以猿声的凄异衬托“空谷传响”的特点;第三层是以“空谷传响,哀转久绝”衬托江水枯落,暗示三峡的水文特征,表现三峡的凄美秋景。这就是作

者借助因果联想实现的言语意图。教学中引导学生品析这种联想的思路,体会层层衬托的技巧,领悟其语用意图,学生也就感受到了这种言语思维方法。诸如此类,日积月累,学生就可以积淀起丰富而精妙的言语思维图式。

四、比较揣摩,感悟言语思维原理

语用教学往往需要借助语用知识,才能提高效率。语用知识无疑蕴含着语用中的思维,是提炼思维成果的结晶。引导学生理解语用知识,探究语用知识原理,知其然且知其所以然,可以真正透彻理解、熟练驾驭语用知识。

如夏浩然《“飞天”凌空—跳水姑娘吕伟夺魁记》是一篇新闻特稿,学习这篇文章,有必要让学生了解新闻特写的一般知识,即以形象化的描写作为主要表现手段,截取新闻事件中最有价值、最生动感人、最富有特征的片段予以放大,从而鲜明再现典型人物、事件、场景,其言语表达具有文学色彩,主观性强。教学中可以先引导学生学习消息的言语表达特点,改写原文。

吕伟站在10米高台的前沿,双臂高举,一蹬,向前翻腾一周半,空中转体三周,展开身体,插入水中,四面水花不惊。她的这个动作“5136”,几位裁判亮出了9.5分的高分。这位年方十六的中国姑娘,赢得了金牌。

在此基础上,再引导学生与原文比较,发现言语表达的不同。学生可以发现,该文语言简洁、平实,而原文对吕伟站立、举臂、跳起、翻转、展体、入水的过程,进行了慢节奏的详细描写,还运用了比喻、夸张的修辞手法,如跳起时“那一瞬间,她那修长美妙的身体犹如被空气托住了,衬着蓝天白云,酷似敦煌壁画中凌空翔舞的‘飞天’”,入水时“像轻盈的、笔直的箭,‘哧’地插进碧波之中,几串白色的气泡拥抱了这位自天而降的‘仙女’,四面水花悄然不惊”,语言形象生动,其中“优雅”“美妙”“轻盈”等形容词,以及“吕伟精彩

的表演,将游泳场的气氛推向了高潮”等评论语句,还流露了作者喜爱、赞美的主观感受。然后再比较揣摩表达效果和目的有何不同,引导学生理解,消息语言简洁、平实,主要目的是让读者及时了解客观事实,而特写语言形象生动,融入作者主观感受,其目的不仅让读者了解客观事实,而且还能想象到作者头脑中的印象,感受到作者心中的感受,从而得以获得现场感,并受到情境感染,这就是新闻特写形象化言语表达的基本原理。

再如,《宋史·赵普传》:“普少习吏事,寡学术,及为相,太祖常劝以读书。晚年手不释卷,每归私第,阖户启箧取书,读之竟日。及次日临政,处决如流。既薨,家人发箧视之,则《论语》二十篇也。”这段文字写赵普勤奋读书,回到自己的住宅,即“阖户启箧取书”,这里连用三个动词短语“阖户”“启箧”“取书”,形成快节奏来刻画人物形象。教学实践中,笔者引导学生与改写文字“每归私第,阖户,启箧,取书,读之竟日”比较品析,学生发现改写文字用了两个逗号,节奏变得舒缓,感觉赵普动作有些慢条斯理;而原文未加标点,显得动作迅速,这就更能表现出赵普如饥似渴的心理,更能表现出赵普读书勤奋。在此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提炼其中的语用原理,即快节奏的动作描写可以表现人物的急切心理,从而更好地展现人物的精神风貌。

又如,司马迁《史记·陈涉世家》:“陈胜自立为将军,吴广为都尉。攻大泽乡,收而攻蕲。蕲下,乃令符离人葛婴将兵徇蕲以东。攻铚、酂、苦、柘、谯,皆下之。行收兵。比至陈,车六七百乘,骑千余,卒数万人。攻陈,陈守令皆不在,独守丞与战谯门中。弗胜,守丞死,乃入据陈。”作者用如此简短的文字,就叙述了从大泽乡起义爆发到占据陈的过程。其中,依次运用了“收”“攻”“下”“徇”“攻”“下”“至”“攻”“入据”等动词,可见叙述节奏之快。

教学实践中,笔者引导学生先圈出这段文字中的动词,再说说其表达作用,学生发现,起义军进展顺利;一攻即下,攻势迅速,似乎极短时间便占领了广大地区;起义军攻势凌厉,势如破竹,锐不可当,所向披靡;敌人闻风丧胆,望风而逃;由此可见陈胜杰出的军事才能和农民革命的伟大力量。教師紧接着追问:作者用短短几行字,就记述了起义军攻占大片地区的过程,这些动词的运用还有什么特点呢?学生发现,这些动词具有极强的概括性,使得叙事十分简练。教师顺势总结:这种快节奏的行动描写可反映事情或事态发展迅速,这样学生也就懂得了其中原理。

五、品读形式,渗透言语思维规律

文本的言语形式和语用规律中蕴含言语思维规律。如一首古典诗歌的丰富内涵总是凝聚在一篇的诗眼之中,其中蕴含着聚合性的言语思维规律;诗人多用意象的组合、叠加来表达深沉的感情,其中蕴含了经营意象中的具象思维规律。言语思维规律的教学包含深广的内容,需要从语用学、语言学、语境学、语体学、语篇学等多门学科中遴选适合的教学内容。如语境对言语表达的制约规律、不同语体用词造句的修辞规律、语篇的衔接与连贯规律等,其中都蕴含着言语思维规律。言语思维规律一定是蕴含在相对应的言语形式之中,教学中需要通过品读言语形式,渗透言语思维规律。

笔者以吴敬梓《范进中举》为例进行剖析。文中范进中举发疯后说道“噫!好了!中了!”,这句话是全文的文眼,凝结了全文的含义。心理学家波扬研究发现,在人的内部言语中,“一个词的意思比它的意义更占优势”,“一个词的意思是由该词在我们意识中引起的一切心理事件的总和”,对此,维果茨基给予了充分肯定,他说:“在内部言语里我们总能用一个名称来表达全部思想和感受,甚

至完整的、深刻的推论。”范进发疯后的这句话是自言自语,即为自己的语言,因而可以看作他的内部语言。从范进的言语心理来说,这三个词语其实是一个意思,都凝结了范进对科举全部的人生体验。全文描写具体细节,塑造人物形象,就是诠释这句话的含义,所以它是作者创作思维的聚合点。由这个聚合点到文本具体情节和细节的展开,又蕴含着作者的发散性思维。引导学生品读范进发疯前后的情节和细节,理解不中举不好,如生活极度穷困,屡遭各种欺辱,饱受世态炎凉等;只有中举才好,如有钱有势,有人巴结,鸡犬升天等。这样也就理解了作者的写作意图,并同时渗透了聚合与发散的言语思维规律。

叶圣陶先生说:“思维活动绝不是空无依傍的,必须依傍语言材料才能想”,“思维活动的固定形式,也就是写在纸面上的语言—文字。”[1]672-673思维依傍语言,语言固定思维。因而“语言和思想又是二而一的东西,所以文字该和语言思想一贯训练。”这里的“思想”,是指语用中的思维活动;这个“二而一的东西”,就是思维寻找合适的词语,把内隐的思想外显為可供阅读的一定语境中的言语形式。言语思维能力是语文学科专属的核心能力,是语文教学的核心。“要让学生们留在学校直至15岁、20岁,我们需要有一个更有力的理由。我的理由是训练他们的学科思维。”因为“学科不只是用事实和概念堆积起来的教科书上的词汇表、附录、全国标准的概略和每周的考试内容。学科的内涵存在于该领域人士发展出来的特定思考方式,借着这种思考方式,他们可以从特定的而非直觉的角度了解这个世界。”

语文的学科思维是语用过程中提取语言、表达思想的思维,这正是言语思维的心理机能。阅读教学中要借助显性的言语形式和语用方法、语用规律,引导学生学习和运用隐性的言语思维方法,发展言语思维能力,实现语言建构与

思维发展一体化,这是语用教学的核心任务。

中小学生思维发展的特点

中小学生思维发展的特点 思维能力是认知能力的核心。 认知的发展主要表现为:认知结构复杂化、合理化,认知结构各要素间的关系相互协调,认知结构与情意个性等心理因素的相互促进及协调发展。 发展过程中存在关键期。 如我国心理学家把儿童认知发展的过程划分为6个关键期:①出生第一个月②1岁左右③3岁左右④6岁左右⑤11、12岁(女)或13、14岁(男)⑥17、18岁。 (一)中学生认知发展的特点1、中学生认知发展的特点(1)中学生认知结构的基本体系形成中学生认知结构的各种要素迅速发展,认知能力不断提高,认知的核心成分—思维能力更加成熟。 基本上完成了向理论思维的转化,抽象逻辑思维占优势地位,辩证思维和创造思维有了很大发展。 (2)中学生认知活动的自觉性明显增强由于理论思维和自我意识的发展,中学生的观察力、有意识记能力、有意想像能力迅速发展,思维的目的性、方向性更明确,认知系统的自我评价和自我控制能力明显增强。 (3)认知与情意、个性得到协调发展中学生的认知发展离不开情感、意志和个性等。 情感、意志、需要、兴趣、动机、理想、世界观、人生观、价值

观等,对认知活动起定向、发动、维持和调控的作用;同时,认知发展又促进了情意、个性等发展、因此,中学生的认知结构和情意、个性等形成协调发展的新局面,使心理的整体水平得到提高。 2、中学生观察力发展的特点(1)目的更明确他们能主动地制订观察计划,有意识地进行集中地、持久地观察,并能对观察活动进行自我调控。 (2)持久性明显发展中学生意志能力增强,能排除各种干扰,坚持长时间观察。 (3)精确性提高在观察活动中,中学生能全面深人地了解细节。 既重整体辨认,又重细节辨认;观察的正确率逐步提高;对观察对象本质属性的理解逐步深化。 (4)概括性更强中学生抽象逻辑思维渐占优势,言语表达能力进一步发展,观察的概括性、深刻性明显提高。 观察力是智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培养中学生的观察力要做到:明确观察目的和任务,提高观察的自觉性;教给观察的方法;培养观察的浓厚兴趣;多种感官(眼、耳、鼻、舌、身)共同参与;加强观察、思维和语言的协调发展。 3、中学生记忆发展的特点(l)有意记忆占主导地位有意记忆是有目的、有计划、需要意志努力的识记。 人要获得完整的、系统的知识和技能,主要靠有意记忆。 中学生能自觉地、独立地提出较长远的识记任务,选择相应的识

为思维而教读后感

《为思维而教》读书心得 长期以来,学习被当成天经地义的苦差事。学生苦学,教师苦教,如牛负重,可收效不大。在我们的身边或身上往往出现这样的现象:我们总是抱怨学生:(1)一个相同的问题,老师都讲了这么多遍了,你怎么还不会,还犯同样的错误? (2)学生有思考、归纳、总结问题的习惯吗? (3)小组合作学生认真思考了吗?为什么不能用清晰地语言和思维来表达? 以上现象我们司空见惯,可又一筹莫展。带着这些疑问,假期拜读了郅庭瑾老师的《为思维而教》这本书。在书中充分阐述了课堂教学培养学生思维的重要性,通过阅读,更深深地认识到思维训练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一名老师如果能够更好地引领着学生去思考,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在各自思维品质的基础上都能够得到更大的发展,如果学生在经历良好的思维教育后,能本质地看问题,努力探索,发现周围世界的规律,那这便是我们教学中最大的收获之一。 一、传统模式对思维能力发展的影响 作者首先在第一章中谈到了“传统模式对学生思维能力发展的影响:第一、由教师中心造成思维中的权威定式;第二、由书本中心造成思维中的唯书本定式;第三、强调统一性,忽视个性造成思维中的从众定式。”继而作者又追问了造成这些影响的背后原因,其中之一为“问题意识的缺失”。 看看我们的学生。虽然课改已经如火如荼地进行了这么多年,“知识本位”的思想早已得到了矫正。然而我们的学生问题意识强吗?他们会主动追问吗?他们有怀疑、批判精神吗?有多少学生会向老师提出质疑呢?又有多少学生会对书本提出质疑;我们的教学是不是还在很大程度上追求着统一性?当一个问题的某种答案得到大多数人的赞同时,有多少人会坚持自己的观点,坚守自己的阵地?我们是不是依然把听话、顺从、遵守纪律作为好孩子的标准,而对个性、张扬、独立、与群体不太融合的学生缺乏真正意义上的接受和认同呢?在平时的教学中已关注到这种现象,并努力尝试着改变。在教学中注意从问题的角度出发,以问题引

学前儿童言语发展教案

项目七:学前儿童言语的发展一、教学目的 (一)了解言语与语言的概念及区别、言语的种类(二)熟悉学前儿童言语发展的各个阶段 (三)掌握学前儿童言语能力的培养策略 二、课时安排 3课时 三、重点难点 (一)重点 学前儿童言语能力的培养策略 (二)难点 学前儿童言语发展的各个阶段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 讲授法、分组讨论法、案例分析法 五、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教案 六、课程主要内容 导入:解析案例P98 提问:婴幼儿的言语能力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 请学生作答,教师作简单小结。 任务一:了解言语与语言的基础知识一、言语与语言的概念

(一)语言的概念 语言是一种社会约定俗成的符号系统。通常讲的语言一般包括音、形、义、词汇、语法等要素。语言是一种社会现象。 语言是一种交际和思维的工具。 【例】妈妈叫皮皮起床:“快点起来!公鸡都叫好几遍了!”皮皮说:“公鸡和我有什么关系,我又不是母鸡。” (二)言语 言语是运用语言进行实际活动的过程。言语是一种心理现象。 强调言语是过程,是心理现象。 (三)语言与言语的区别 区别 1.语言是工具,言语则是对这种工具的运用。 2.语言是社会现象,具有较大的隐蔽性;言语是心理现象,具有个体性和多变性。 联系 1.言语活动依靠语言来进行。 2.语言是在具体的言语交往情境中发展起来的。 二、言语的种类 (一)外部言语 1.口头言语——通过人的发音器官所发出的语音信息来表达思想感情的言语。分为对话言语和独白言语。 2.书面言语——书面言语是借助于文字来表达思想感情、传授知识经验的

言语。 请学生举例区分 (二)内部言语 内部言语是个体内心“无声的言语”,通常我们思考问题时候所运用的都是内部言语。幼儿内部言语发展的过程中,常常出现一种出声的自言自语。 举例解释:【例】幼儿在搭积木时边搭边说:“这个放在下面,这个放在上面做屋顶。” 完成练习题: 【案例判断】以下两种言语分别属于什么言语? 1.一幼儿独自抱着娃娃“喂饭”,边喂边说:“快吃!快吃!不要把饭含在嘴里,要嚼嚼,再咽下去!”喂完饭,她把娃娃放在小床上,盖上被子,说:“吃完饭,要睡觉,不要乱动。你呀不要踢被子,要着凉的,生病要打针的……” 2.在拼图过程中,儿童自言自语说:“把这个放哪里呢……不对,应该这样……这是什么……就应当把它放在这里……” 请同学作答,教师讲解。 任务二:学前儿童言语的发展 一、0-3岁学前儿童言语的发生与发展 (一)婴儿言语的发生(0~1岁) 0-1岁是婴儿语言发生的准备阶段,又称为前言语阶段。 1.发音的准备 (1)简单发音阶段(1~3月) 新生儿因呼吸而发声,哭是儿童最初的发音。新生儿哭声中,特别是哭声停止

试析幼儿语言发展与思维发展的关系

试析幼儿语言发展与思维发展的关系 语言是人类彼此交往和表达思想的工具,在幼儿阶段,幼儿的语言不但是交际的工具,更重要的是幼儿认识环境的工具,也是巩固知识、发展思维的工具。因此,发展幼儿语言是关系到幼儿思维能力发展一项很重要的课题!为什么说发展幼儿语言是学前教育的重要课题呢?这是由幼儿的生理和心理的特点所决定的。幼儿左右两个脑半球分工尚未明确,两个脑半球都有语言中枢,因此,幼儿学语言是迅速和容易的,如果在这个阶段不注意发展幼儿的语言,幼儿思维能力的发展就会受到阻碍;五岁左右是幼儿思维能力发展的飞跃阶段,这个时期的学习环境对幼儿影响最大,如不及时发展幼儿的语言,就不能满足幼儿旺盛的求知欲的需要,耽误了幼儿最宝贵的学习时间,损失难以弥补。因为发展幼儿语言这么重要,因此,不少的教育专家在论述幼儿的语言教学是提出了对小班幼儿训练正确发音,丰富词汇和运用词语,对于大班和学前班发展连贯性语言,要求能基本用口语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为升入小学学习语言文字打好基础等等具体的要求。我们的教养员基本遵循这样的程序来进行教学。语言是以思维活动为依据的,它又是思维发展的基础,可见,语言和思维是不可分割的,发展语言就是发展思维,也就是发展幼儿的思维能力,使他们增加知识,养成肯于动脑筋思考问题的习惯! 语言是思维的载体,思维是语言的表达内容。幼儿口头语言表达的发展,必定要促进思维的发展。所以,心理学家把语言训练作为锻炼思维能力的手段。多年来的实践证明,提高幼儿的口头语言,有利于发展幼儿的思维能力。那么,我们如何在发展幼儿语言的同时发展其思维呢?我的主要做法是: 一、在观察事物中发展语言,发展思维 人们的感性认识一般都是通过观察获得的,观察是获得知识,启迪智慧的窗口。因此,我在语言课的教学中特别注意引导学生观察图片,观察周围事物。如:在教蒙语“嘴巴”这一单词时,教师首先拿出一张人的头像,然后让幼儿边观察边思考:①嘴巴是什么形状的?②嘴巴有什么用处?通过图片来辅助教学,效果很好。幼儿对图片都是很感兴趣的,所以在观察图片的时候都很认真。由于幼儿做到了认真观察,所以在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时都有话可说,而且说得很生动、活泼。通过这样的观察,增强了儿童学习语言的兴趣,不仅为幼儿的语言训练提供了材料,而且促进了幼儿对事物的认识,发展了思维能力。 二、在动手操作中发展语言,发展思维

中小学生思维发展有什么特点

中小学生思维发展有什么特点 导读:我根据大家的需要整理了一份关于《中小学生思维发展有什么特点》的内容,具体内容: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创新能力的训练成为教育改革的重点。而创新能力的主要决定因素就是发散思维能力。下面我为你整理关于中小学生的思维发展特点,希望能帮到你。小学生思维发展的特点...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创新能力的训练成为教育改革的重点。而创新能力的主要决定因素就是发散思维能力。下面我为你整理关于中小学生的思维发展特点,希望能帮到你。 小学生思维发展的特点 1、具体形像思维为主 小学生思维的基本特点是,从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逐步过渡到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要形式。我国心理学者的研究发现,小学四年级之前,儿童的思维一般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四年级以后,以逻辑抽象成分为主,在整个思维的发展过程中,仍有很大的不自觉性和不平衡性。 2、抽象逻辑思维的自觉性较差 小学生不能自觉意识到自己的思维过程,低年级小学生尤其明显。例如,语文阅读中,默读比朗读困难大,这是因为儿童的内部言语的发育尚未成熟,而内部语言是对思维本身进行分析综合的基本条件,因此,有经验的教师会有计划地指导学生默读课文和阅读一些课外读物。对数学应用题的解答,小学生不会说出自己的思考过程,也就是常说的"知其然不知其所

以然",也不习惯于自我检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若注意引导学生在解应用题时,说出思考过程,检查一下自己在解题时的思维障碍在哪里,并注意及时准确地检查作业,将有助于学生抽象逻辑思维自觉性的发展。 3、抽象逻辑思维发展不平衡 小学生抽象逻辑思维的发展在不同的学科中,其表现是不相同的。例如,在数学课学习中,尤其是经过系统的小学奥利匹克数学训练的学生,可以离开具体事物进行抽象思考。但在自然课上仍停留在较具体的形象水平上。 4、思维缺乏批判性 小学生的思维缺乏批判性,年龄越小的儿童越明显。他们常常不根据客观情况的变化,盲目照教师所说的每一句话去做,以教师的言语作为衡量事物对错的唯一标准。这一方面要求教师的言行要慎重,时刻考虑到如何做有利于小学生身心发展;另一方面,也向教师提出了新的课题,如何使学生逐步克服这种盲目性,而多一些批判性和理性思考。培养这一能力将使学生受益终身。 5、思维还缺乏灵活性 小学生的思维还缺乏灵活性,他们不善于考虑条件的变化,而以旧经验解答新问题。在数学学习中,这种特点表现最明显。一般说来儿童对熟悉的或学过的题目类型,在内容不变时能顺利解答,如果内容稍加变化,他难以随着变化的内容而改变方法,往往照着原来的形式套做题目。随着年纪、年龄的增长,只是经验的积累,第二信号系统的发展,到了中、高年纪,学生思维的惰性将逐渐减少。

儿童语言发展的七个阶段

儿童语言发展的七个阶段 华声听力优利康 语言的功能主要有五个方面:1、语言是工具。语言帮助儿童得到他们想要的东西。2、语言具有调节功能。语言可以控制和指导儿童的行为,其道理如同“君子动口有动手”。3、语言促进相互交流。用语言和周围的人沟通,传递思想,获得信息,有利于成长。4、语言可以表达个人的意识,创造自我天地。5、语言能够传播知识,促进儿童的学习。语言专家说,语言的发展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一般分为七个阶段: 第一阶段:无意识的交流阶段(出生— 4 个月) 父母对小儿的咕咕声或啼哭声只能根据自己的想法作解释,所以,这一阶段又称之为解释性的交流。小儿开始时也没有意识自己的发声或啼哭声能够影响父母的行为,但父母自小儿出生后第一天就把孩子当做交流的个体,对孩子的不同声音作出不同的照顾性应答,有的父母会用短的简单句对小儿说话,特别是母亲,有时以高的音调和夸张的声音逗引孩子,小儿在这样的环境中懂得了寻找交流对象,渐渐地产生父母与小儿之间的相互作用,例如用哭声示意父母抱、饿了或尿湿了要父母关照等。于是进入下一个阶段。 第二阶段:有意识的交流阶段(4-9 个月) 4 个月的小儿能用眼睛盯着父母所指的事物,父母和小儿把眼光共同

落在同一事物上,此时,最好父母口中念念有词,对孩子说物品的名称,大约6-8 个 月的时候,父母可对着图片说出名称,而在9 个月的时候,小儿可有交流性的眼光注视,即不但注视着事物,还会转向父母,注意父母的瓜,这一能力的出现意味着小儿与父母有了有意识的信息传递,不仅如此,9 个月的婴儿还可理解一些名词,如“ 钉”、“ 球”、“狗”等。 第三阶段:单词阶段(9-18 个月) 约12 个月的小儿会说出单词,单词的性质大多数为名词。尽管小儿很早就能理解一些动词,但说动词要落后于说名词。在这个阶段,小儿会在情境中使用会说的一些单词来表达自己的意思,单词开始时发展得比较慢一些,但接着就会出现一个很快的两个字组成的词组。一般来说,小儿至少能说50 个单词,才会发展词组。因此父母在这个阶段的主要任务是扩大儿童的词汇量,大概在18 个月左右,两个字的词组就会出现。 第四阶段:词组阶段(18-24 个月) 这个时期的小儿会用单词和词组说自己的事情以及他们生活的环境,而且有了最初的语句形式,父母们无需再把精力放在小儿词语的内容上,而是训练孩子使用句子表达,其中包括了语法的万分,而且语言的训练应在小儿的生活环境中进行,鼓励他们与父母和老师泺。在这个阶段开始时,父母为孩子提供词组示范,如说“坐凳上”、“吻娃娃”。对这种“电报式”的说话示范,语言专家各执己见,有的赞成,有的反对。不过,有一条原则应当记住:语言不只是用简单的词的组合来表达意思,而是要用语法组成句子后才能说明意义。因此,在对儿童语言的干预中,父母要避免用语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语言领域)

二、语言 语言是交流和思维的工具。幼儿期是语言发展,特别是口语发展的重要时期。幼儿语言发展贯穿于身心发展的各个领域,对其他领域的发展有至关重要的影响。幼儿在运用语言进行交流的同时,也在发展着人际交往能力、对交往情境的判断能力、组织自己思想的能力等,并通过语言获取信息,逐步使学习超越个体的直接感知。 幼儿的语言能力是在交流和运用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应为幼儿创设自由、宽松的语言交往环境,鼓励和支持幼儿与成人、同伴交流,让他们想说、敢说、喜欢说,并能得到积极回应。提供丰富、适宜的低幼读物,经常和幼儿一起看图书、讲故事,有利于丰富其语言表达能力,培养良好的阅读兴趣和习惯,进一步拓展学习经验。 幼儿的语言学习需要相应的社会经验支持,应在生活情境和阅读活动中培养幼儿对文字的兴趣,通过机械记忆和强化训练过早识字不符合幼儿的学习特点和接受能力。 (一)听与说 目标1 认真听并能听懂常用语言 【教育建议】

1.多给幼儿提供倾听和交谈的机会。如:经常和幼儿一起谈论他们感 兴趣的话题,给他读图书、讲故事等。 2.引导幼儿学会认真倾听。如: ●要认真听别人(包括幼儿)讲话,为幼儿做出表率。 ●要用幼儿听得懂的语言与他们交谈。 ●对幼儿提要求和布置任务时要求他们注意听,鼓励他主动提问。 3.对幼儿讲话时,注意结合情景使用丰富的语言,以便于幼儿理解。 如: ●说话时注意语气、语调,让幼儿感受语气、语调的作用。如对 幼儿的不合理要求以比较坚定的语气表示不同意;讲故事时, 尽量把故事人物高兴、悲伤的心情用不同的语气、语调表现出 来。 ●根据幼儿的理解水平有意识地使用一些反映因果、假设、条件 等关系的句子。 目标2 愿意讲话并能清楚地表达

小学数学教学论文 为学生的思维发展而教

为学生的思维发展而教 ──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分数的意义》教学反思是为某种理念而教还是为学生的思维发展而教,这种内心的纠结,源于两次上人教版五年级下册《分数的意义》。十年前,也就是2001年,我有幸赴东北师范大学参加骨干教师国家级培训,时值课改启动年,培训期间接触最多的当数刚刚谋面的《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听专家讲得最多的当数我国数学教学的问题及改革的必要性,培训结束回到学校,按单位的规矩要上一节汇报课,本着上一节有争议的课的内心冲动,用当时还在用的九年义务教育教材上了五年级下册《分数的意义》。我当时的想法就是想在课堂上体现“让学生做数学”、“联系生活学数学”等当时在一线教师中还闻所未闻的理念,想给老师们的惯性思维给一些冲击,也让大家通过这节课感受一下当时最前沿的小学数学改革动态。 现粗略回顾一下当时的教学流程: 课前我让同学们收集了生活中大家垂手可得的可分的物体,如大豆、花生、苹果、橙子等,在课堂上让他们把这些物体平均分,看能得到哪些分数,反馈时将分的什么,得到了哪些分数填在一张表上,这样学生就会出现平均分一个物体或平均分多个物体的情况,然后通过表格揭示,过去我们都是将一个物体平均分得到分数,今天的操作说明还可将多个物体平均分,得到分数,并且对照表格从中得出:把单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这样的一份或几份的数,叫分数。其中的一份就是分数单位。 这样的一个教学过程,到底有什么问题呢,学生在课堂上有相当一部分时间在动手,并且是人人参与,体现了“做数学”的理念,学生操作活动中用到的是生活中的常见物品,也体现了联系生活学数学的理念,但怎么感到缺了点什么呢?十年间,我时常对自己发出疑问。 历经人们对课改的热烈推崇,也亲历人们对课改的冷眼相观,我在思考:数学教学到底应该追求什么,是为某种理念而教,还是为学生的发展而教。如果说是为某种理念而教,为什么我们在课堂体现了某种理念,但还是感受不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内在的成长。 十年后的今天我再次上了这节内容,用的是人教版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五年级下册的数学教材。上课前我认真反思了前一次上课存在的问题,发现主要弊端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学生动起来了,但学生的思维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第二,“一个物体”向“一些物体”的过渡,不是一个同化过程,而是一个量的扩展,应该是一个顺应过程,学生会理解就行,不需要刻意强调平均分“一个物体”得到分数是旧知,只需让学生结合具体例子知道,不仅可以把一个物体看作一个整体叫做单位“1”,还可以把一些物体出看作单位“1”。 在反思的基础上我确定了再次上课的设计思路,即以发展学生思维为主线,把握分数的意义在学习分数问题解决中的地位和作用,培养学生对单位“1”的敏感性,也就是一种数感,从多个角度认识单位“1”,

学生思维能力培养的重要性

学生思维能力培养的重要性 我国古代学者就提倡“学以思为贵”,“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可见,思维能力的培养在学习中的重要性。在素质教育的今天,学校和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播者,更应该是学生潜能和聪明才智的培育者。教师启发诱导得好,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就发展得越好,对事物认识的能力就越强,自制能力、自学能力和自立能力就越强,这将对学生的终身发展起到良好地促进作用。 一、思维的本质。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间接的概括的反映。人是通过思维而达到理性认识的,所以人的一切活动都是建立在思维活动的基础上。思维是人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最重要的主观来源,恩格斯把它比作“地球上最美的花朵”。 二、思维的重要性。 1、思维是智力的核心,是考察一个人智力高低的主要标志。而其他智力因素都为它服务,为它提供加工的信息原料,为它提供活动的动力资源。没有思维这一加工机器的运转,则信息原料和动力资源都只能是一堆废物。另外,其他诸因素,都必须受思维力支配,即必须有思维力参与,才能有效地进行。 2、思维是创造力的源泉。创造力是在思维的基础上,将高智力因素与良好的非智力因素综合的表现。也可以这么说,创造力是在人们心理活动过程中达到最高水平,养成一定社会价值的综合能力。 3、思维培养是教育的本质目的之一。教育的本质和目的就是传承人类的智慧,包括人类积累下来的对大自然的认识,对人类社会

的认识,对人自身的生存与发展的认识。人生是有限的,知识增长是无限的,要使学生在有限的生命历程中去掌握无限增长的知识,仅靠机械传授、被动接受知识是断然不行的,古人主张“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这里的“渔”,实质上是指教给受教育者获取知识的思维方法,这才是教育之本 三、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学生思维培养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2、培养思维能力要注意社会实践运用; 3、思维创新能力的培养和提高应着眼于促进社会的进步和人类的文明发展; 4、要努力改变传统思想的误区,比如习惯于顺境思维、趋同思维、经验思维、局部思维等。 总之,通过学习使我越来越深刻地认识到,作为一名教师,我们的责任不光是传授知识,更应该在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智力方面下功夫。为此,我们要认真搞好课堂教学,激发学生的思维潜能,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特别是思维的六度,(辐射度、广度、深度、独创度、灵活度、敏捷度),使学生得到全面发展,从而为社会培养更多的适应社会需要的复合型人才。

0-6岁儿童言语的发展

0~6岁儿童言语发展 人类言语的发展以听觉、发声器官和大脑三者功能的成熟为基础,从哇哇啼哭的新生儿到朗朗读书的小学生,小儿的言语是在活动过程中、在与成人的交往过程中,通过成人的影响,不断地模仿和练习逐渐发展起来的,经历了发声、理解和表达几个过程。 一、言语的发展 (一)语音的发展 1.逐渐掌握本族语的全部语音(4岁) 2.对语音的意识开始形成(3—6岁) (二)词汇的发展 1.词汇量迅速增加 2.词类范围日益增加 3.词义逐渐确切和加深 (三)基本语法结构的掌握 1.语句的发展趋势 2.句子的发展趋势

二、言语的种类 (一)外部言语(二)内部言语(三)自言自语 三、言语的功能 (一)称谓功能(二)调节功能(三)交际功能(四)概括功能四、言语的发生: (一)言语发生的准备阶段(0—1岁) 1.简单发音阶段(1—3个月) 2.连续音节阶段(1—8个月) 3.模仿发音阶段(9—12个月)

(二)言语真正发生的阶段(1—3岁) 1.不完整句阶段(1—1.5岁) 2.出现完整句阶段(2—3岁) 3.基本掌握口语阶段(3—6岁) 五、言语功能的发展 (一)言语交往功能的发展(口语基本能力) 1.从对话语言过渡到独白言语 2.从情境性言语过渡到连续性言语 3.讲述的逻辑性逐渐提高 4.逐渐掌握语言表达技巧 (二)言语调节功能的发展(内部言语产生) 1.什么是内部言语 2.自言自语的两种形式 (三)书面言语的发生发展 1.幼儿认字的特点 2.幼儿的早期阅读 3.幼儿的外语学习 学前期是掌握语言的重要时期,2—3岁是儿童学习口语的关键期,5—6岁是儿童连贯性言语发展最迅速时期,也是学习外语的最佳期,因此,父母和教师积极为孩子们创设良好语言环境,不失时机地加强语言教育。

为思维而教为思维而学读《教会学生思维》一书体会

为思维而教为思维而学读《教会学生思 维》一书体会 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 人的思维能力从哪里来?心理学研究表明:教育可以激发人的创造性思维能力,而青少年时期对人的思维能力的培养尤为重要。在长期的教育教学实践中,我积极探索适合初中学生思维能力开发培养的有效途径,却又时常感到茫然无措。今细读郅庭瑾撰写的《教会学生思维》一书,如获高人点拨,受益非浅。 这本书是新世纪教师教育丛书之一。书中内容具有可读性,书中观点和建议具有可操作性,对于提高教师的教学理论水平和教学实践能力,具有极大的帮助。可以说,它是一本适合广大教师专业发展的好书,是教师自我培训的好教材。全书共有七章,内容极为丰富,其中对我启发最大的是第四章《为思维而教》。现就这一章节谈谈学习的初浅体会。 一、从中获得的认识 1.对“为思维而教”教学观念的认识 作者用形象的语言如实地揭示教学中的一种现象,如文中所说:某些传统的教学活动过分重视学生

知识的积累和获得知识资料,实际上成了学生思维能力的“屠宰场”,“在大批地屠杀天才”。偶尔“也许仍然能冒出一些思维天才”,这仅仅是躲过了这种侵袭的“幸存者”而已。这种教学结果使学生的思维几乎成为“教学荒地”……。作者以此提醒人们对传统教学应有一个充分的认识,也引发人们去思考,教学的目的到底是什么?对此,作者的观点非常明确:为思维而教,即教师为发展学生的思维而教。 在以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的大环境下,教师确立为思维而教的教学观念正是适应这种形势的要求,因为创新的前提条件是必须具有创造性的思维。教会学生思维是我们每位教师肩负的最终使命。 2.对“为思维而教”的教学方式的认识 作者用通俗的语句对一些教学方式作出专业性的阐述。他把传统的教学方式称为“独白式教学”,提出为思维而教就必须在教学方式上打破教师独白而走向教师和学生的对话,由“独白式教学”走向“对话式教学”,为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提供一定的机会。他还提出,若要学生真正进入主动学习的教学情境,还要进一步走向“发现式教学”。 我发现,作者在文中所提到的“独白式教学”方式、

第六章学前儿童的言语和思维复习题

第六章学前儿童的言语和思维复习题 一、名词解释 言语:是个体借助语言传递信息、进行交际的过程。 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进行的间接的、概括的反映。 直觉行动思维:是依靠感知在实际操作过程中进行的思维。 形象思维:是运用已有的直观形象(表象)解决问题的思维。 抽象思维:也称逻辑思维。是指运用语言符号形成的概念来进行判断、推理,已解决问题得思维过程。 比较:是在头脑中把各种事物加以对比,并确定它们之间异同的过程。 抽象:是在头脑中抽出一些事物的共同的本质属性,舍弃其非本质属性的过程。 概括:是在头脑中把从同类事物中抽取出来的共同本质属性结合起来,并推广到同类其它事物的思维过程。 具体化:是把抽象和概括出来的一半认识应用到具体的、特殊的事物上去的过程。 概念:是人脑反映事物本质属性的思维方式。 判断:是肯定和否定某种东西的存在或指明某种事物是否具有性质的思维形式。 推理:是从已知的判断(前提)推测判断(结论)的思维形式。 创造性思维:是重新组织已有的知识经验,提出新的方案或程序,并创造出新的思维成果的思维活动。 二、填空 1、言语的作用有言语的符号固着功能、言语的概括功能和言语的交流功能。 2、掌握言语之后,儿童的心理机能发生了重大变化,形成了新质的意识系统,具体体现为:高级心理机能开始形成,低级心理机能得到改造,意识和自我意识产生,个性开始萌芽。 3、言语分为外部言语和内部言语。外部言语又分为口头言语和书面言语两种。 4、思维的特性包括:间接性、概括性和社会性。 5、根据思维探索答案的方向,可将思维分为聚合思维和发散思维。 6、思维的基本过程是分析和综合。 7、思维的基本形式有:概念、判断和推理。 8、创造性思维过程包括准备、酝酿、阐明和证实四个阶段。 9、判断儿童思维发生的指标有概括性、间接性和解决问题。 10、一岁半到两岁是儿童思维的发生期。思维的发生,意味着儿童的认识过程完全形成了,但儿童最早的思维却不是依靠于语言,而是依靠动作来进行的。 11、一般都认为,学前儿童概括能力的发展可分为三种水平:动作水平的概括、形象水平的概括和抽象水平的概括,它们分别与三种思维方式相对应。 三、选择 1、人们在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当碰到一时不能解决的问题时,会说“让我想一想”,这种“想”就是指:(D) A想象活动B、知觉活动C、记忆活动D思维活动 2、思维反映的是(C) A、事物的个别属性及事物与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 B、事物的一般特性及事物与事物间的外部联系 C、事物的一般特性及事物与事物间的规律性联系 D、具有一定需要的主体的人和客观事物之间的联系 3、“乌云遮月,有雨不到半夜”这一论断反映了思维的(A)

幼儿园教育(心得)之幼儿语言发展与全面发展的关系

幼儿园教育论文之幼儿语言发展与全面发展的关系 幼儿语言发展与全面发展的关系 语言是人类社会特有的一种现象,就个体而言,语言是思维的工具,是认知能力的一种,也是社会交往的工具,是儿童社会化、个性发展的重要标志。 当婴儿从母体中呱呱坠地之后,他们便通过语言和非语言的交际活动,不断接受人类千百年来积累的经验,逐渐获得大量关于他们周围世界的知识,发展智力,习得社会道德行为规范。同时,儿童通过语言理解他人的思想、情感,利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感受、见解、愿望,倾诉自己的感情,参与社会交往活动,指导和评价自己的行为。总之,语言的发展与认知、个性和社会性等方面发展有着密切的关联。 一、幼儿语言发展与认知发展 幼儿语言发展与认知发展相互促进、共同发展。一方面,幼儿的认知发展水平决定语言发展水平。当幼儿处在前运算阶段,幼儿只能掌握情境性很强的语言,处在具体运算阶段时,才有可能掌握连贯性语言。抽象的词和语法的掌握有赖于认知的发展。另一方面,作为一种心理表征符号,语言一旦被个体所理解和掌握,就能够对认知的发展起推动和加速作用,主要表现为增加认知的速度、广度和强度,使认知过程具有极大的机动性和普遍性。没有这种工具,个体的认知始终会停留在个人

心理层面。正如皮亚杰所说,“语言具有双重意义:它既是一种凝缩的符号,又是一种社会的调节。语言在这种双重意义中便成为思维精密发展不可缺乏的因素。” 1.加深和巩固幼儿初步形成的概念 概念是人脑对客观事物一般特征和本质特征的反映,是以词为标志在概括的基础上形成的,受概括水平的限制。心理学研究表明:学前儿童思维的主要特点是动作性和具体形象性,但也有进行初步抽象概括的可能,他们的思维主要依赖自身的动作、事物的具体形象或表象以及它们的彼此联系来进行,并不主要凭借概念、判断和推理来进行。幼儿只能获得初级概念,维果茨基称之为自发概念。幼儿在运用自发概念(观念变动、观念联想、观念概括等)时,并未意识到这些概念、思维活动的本身,他们注意的是这些概念、思维活动所指的对象──经验的各种实物及其表象以及概念的替代物──语言。认知中的语义编码(概念)是语言与认知之间联系的桥梁。语言作为思维的工具,在概念的形成、同化、巩固以及思维的发展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婴幼儿在掌握语言之前,要认识一物的特征时,需要对该物的各部分、各个特征逐一进行感知,而且,这些特征都是直观的、外在的,无法概括其特征。但随着语言的发展,幼儿对事物的认识开始从特定的、形象的特征转向一般的、概括的特征,概括的内容也逐渐丰富。语言的发展对概念的形成和发展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为学生的思维发展而教

为学生的思维发展而教 ——浅论在科学课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 浙江省上虞市谢桥小学倪华东 二十一世纪是经济的时代、知识的时代、高科技的时代,与之适应的人才应该拥有睿智的头脑,缜密的思维。科学课就是一门发展学生思维的学科,如果在科学课上,我们能充分引导学生进行科学探究,引导学生边动手边动脑,在培养他们动手操作能力的同时定能使学生思维在深刻性、严密性、批判性等方面有较大的发展,为他们的幸福人生奠下坚实的基础。 一天,我无意中在杂志上看到了这样一则小故事:在一个外国实验室里,导师问自己的学生:“白天,你在干什么?”学生回答道:“做实验。”导师又问:“那你晚上在干什么?”学生不好意思地回答道:“做实验。”他的导师听到这儿,勃然大怒:“那你还有什么时间来思考?”…… 不知这事例是真是假,但我们不难感受到学会思考、发展思维对一个人成材的重要性。思维是人对客观事物本质特征和内在规律性联系的间接的、概括的反映。思维力是孩子智力活动的核心,也是智力结构的核心,要让孩子更聪明、更胜人一筹,我们就应从小就培养孩子的思维能力。我们若有意识地去培养孩子的思维能力,就可以更快地提高他们的思维水平。北京师范大学儿童心理研究所林崇德教授在他的“纵向研究”中发现,同是三年级的学生,经训练后,有86.7%的学生在三年级下学期达到逻辑思维的较高水平,而未经训练的学生要在五年级才有75%的学生达到相应水平。新课程改革从两年前就开始了。在今年下半年,我国广大地区的孩子们也都开始接触到了《科学》这门新的课程,科学课的开设正为孩子思维的发展起到了一个推波助澜的作用,也为学生有高效的思维提升提供了可能性。因为小学生的思维发展正处于皮亚杰描述的“具体运演阶段”和“形式运演阶段”,也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的过度时期,他们的抽象逻辑思维的发展一般依据具体的形象及亲身的操作,而我们的科学课就为孩子们提供了这样一个平台,因为科学课的最大特点就是活动多,可让学生有大量的具体形象感知及亲身操作的机会。 《科学》的确是一门让学生在大量的科学探究活动中培养科学素养的学科。就拿三

幼儿语言教学与幼儿思维发展

幼儿语言教学与幼儿思维发展 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 本文从幼儿园学生思维发展的特点着手,就如何开展幼儿的语言教学提出了各种可行的途径,从而帮助幼儿开发智力,发展思维,扎实语言的学习基础。 一、幼儿思维发展的特点 幼儿,是指1岁至3岁的儿童,1岁后孩子度过了婴儿期,进入了幼儿期。这是孩子个体发展的一个黄金时期,不仅身体生长速度快,而且在思维、心理、认知等各方面的发展也比较迅速,在了解未知世界的过程中,这个阶段的孩子学习效率比较高,领悟程度也高,容易掌握各种基本技能。 1、求知欲强,模仿能力高 2~3岁的孩子活泼好动,开始认识和学习身边的各种事物。这时候孩子恍如一张白纸,最容易接受外界的人和事物的影响。他们开始用语言与人交往,先

是在周围环境潜移默化的影响和模仿下,学会用简单的一字一词表达自己的意思,经过思维的整合和模仿,逐渐组合成简单的句子,在不断接受外界生活的刺激下,直到能自如地运用语言清楚表示自己的意思。 2、感知能力迅速提高 幼儿的各种感觉,都在生活中迅速地完善着。这时幼儿通过运用眼、耳、鼻等多种感官,已经能够分辨红、黄、蓝、绿等基本颜色,准确地辨别身边的各种声音和气味,能通过手脚的接触,感知物体的特性等,也能够简单地表达自己身体的一些感觉,如痛、痒等。感知能力的完善是幼儿进行学习的必备基本能力。 3、记忆力强,伴随理解记忆 幼儿是记忆力发展的高峰期,在成人的教导下能够很快地背古诗、唱儿歌,而且能有意识地记住他接触的人和事,同时他的理解记忆也在迅速提高。在积极思考和理解的基础上记忆事物,在脑海中能反映出这个世界的表象,表现出记忆力较强。

中学生思维发展的特点及其训练

中学生思维发展的特点及其训练 浏览次数:401字体:T | T 关键词:[思维发展] 摘要:思维是智力活动的核心成分。中学生思维的发展是在身心发展的基础上,在学校教育、教学和社会影响下,通过个人主观努力而实现的。 思维是智力活动的核心成分。中学生思维的发展是在身心发展的基础上,在学校教育、教学和社会影响下,通过个人主观努力而实现的。因此,中学生思维发展的主要特点是: 一、形式逻辑思维逐渐发展并趋向成熟的同时,辩证逻辑思维出现、形成和较快发展且逐渐占优势 形式逻辑思维,是指在感情认识的基础上对事物本质联系的抽象同一的反映。它所反映的是事物的相对静止和不同的事物之间的确定界限。在形式逻辑思维活动中,人总是先撇开事物的个别性、差异性和运动性,而孤立地、静止地、抽象地反映客观事物的某一方面。辩证思维,是指对客观现实的本质联系的对立统一的反映。它既反映事物之间的相互区别,又反映它们之间的相互联系;既反映事物的相对静止,又反映它们的绝对运动。它承认事物自身的同一性,但认定这种同一性只存在于差异和对立之中。所以,无论在反映内容还是反映方式上,这两种思维都有明显的不同。 全国青少年心理研究协作组的研究结果表明,形式逻辑思维在初一即开始占优势,在解答形式逻辑思维的试题时得分为55.5分;高二学生的形式逻辑思维已趋于基本成熟,在解答同一套试题时得分接近75分。这个协作组还对国内23个省市在校青少年的辩证思维的发展做过大规模的问卷调查研究,结果表明:中学生辩证思维发展的速度是较迅速的(初一得分37.94分,初三为45.28分,高二为53.38分)。有关统计数据还显示了他们掌握辩证逻辑思维的概念、判断和推理这三种形式的不平衡性;在每一年级中,辩证概念和辩证判断的发展几乎处于同一发展水平,而辩证推理的发展,则远远落后于前两者,高二时,其得分也只有37.10分。可见,中学阶段只是辩证思维出现、形成和较快发展逐渐占优势的阶段,而不是其成熟阶段。 辩证逻辑思维是思维发展的高级阶段。在中学生的思维活动中,形式逻辑思维和辩证思维是密不可分地联系在一起的。前者是后者的基础,后者是前者的发展。前者的发展为后者的发展提供了可能性,后者的发展可以促进前者进一步发展。因此,就这一年龄阶段的思维训练的任务来说,应着重发展中学生的形式逻辑思维,同时也应培养他们的辩证逻辑思维。 二、创造性思维同再生思维同步发展 思维活动总是同解决问题联系在一起的。根据思维所要解决问题的性质的不同,可把思维活动区分为再生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再生性思维所要解决的问题,是人类认识已经解决的,但对于问题解决者来说,它可能是新颖的。创造性思维所要解决的问题,则是人类认识未解决的,并且是具有社会价值的,这两种思维方式虽然不同,但却是互相联系,互相渗透的。中学生学习的主要任务,是继承人类认识已经积累起来的知识经验,由此而决定,他们

为思维而教为思维而学读《教会学生思维》一书体会

为思维而教为思维而学读《教会学生思维》一书体会 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 人的思维能力从哪里来?心理学研究表明:教育可以激发人的创造性思维能力,而青少年时期对人的思维能力的培养尤为重要。在长期的教育教学实践中,我积极探索适合初中学生思维能力开发培养的有效途径,却又时常感到茫然无措。今细读郅庭瑾撰写的《教会学生思维》一书,如获高人点拨,受益非浅。 这本书是新世纪教师教育丛书之一。书中内容具有可读性,书中观点和建议具有可操作性,对于提高教师的教学理论水平和教学实践能力,具有极大的帮助。可以说,它是一本适合广大教师专业发展的好书,是教师自我培训的

好教材。全书共有七章,内容极为丰富,其中对我启发最大的是第四章《为思维而教》。现就这一章节谈谈学习的初浅体会。 一、从中获得的认识 1.对“为思维而教”教学观念的认识 作者用形象的语言如实地揭示教学中的一种现象,如文中所说:某些传统的教学活动过分重视学生知识的积累和获得知识资料,实际上成了学生思维能力的“屠宰场”,“在大批地屠杀天才”。偶尔“也许仍然能冒出一些思维天才”,这仅仅是躲过了这种侵袭的“幸存者”而已。这种教学结果使学生的思维几乎成为“教学荒地”……。作者以此提醒人们对传统教学应有一个充分的认识,也引发人们去思考,教学的目的到底是什么?对此,作者的观点非常明确:为思维而教,即教师为发展学生的思维而教。 在以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的大环境下,教师确立为思维而教的教学观念正是适应这种形势的要

求,因为创新的前提条件是必须具有创造性的思维。教会学生思维是我们每位教师肩负的最终使命。 2.对“为思维而教”的教学方式的认识 作者用通俗的语句对一些教学方式作出专业性的阐述。他把传统的教学方式称为“独白式教学”,提出为思维而教就必须在教学方式上打破教师独白而走向教师和学生的对话,由“独白式教学”走向“对话式教学”,为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提供一定的机会。他还提出,若要学生真正进入主动学习的教学情境,还要进一步走向“发现式教学”。 我发现,作者在文中所提到的“独白式教学”方式、“对话式教学”方式分别和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方式、“启发式教学”方式都有相似之处,他提出的“发现式教学”方式和现在强调的突出学生主体的自主探究学习方式也有雷同之处。用“灌输式教学” 主宰整个课堂教学过程的传统教学方式已被教育界质疑。因为

学前儿童的思维与言语4

学前儿童的思维与言语 思维发展的理论 学前儿童的思维 言语的概述 学前儿童的言语 一、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 (一)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的基本观点 (二)思维发展阶段 (三)皮亚杰认知发展阶段的特点 (一)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的基本观点 2、认知结构及其获得 (3) 同化和顺应 认知结构的同化:利用已有图式解释外界信息的过程。 即:当有机体面对一个新的刺激情境时,如果主体能够利用已有的图式或认知结构解释这个新刺激,这就是同化。 特点:认知结构未发生改变,但仍然是主动的 有时会出现曲解 认识结构的顺应—通过改变已有图式(或形成新的图式)来理解外界信息过程。 特点:认知结构会发生改变。 3.智力的发展 儿童的认知就是通过平衡—不平衡—平衡循环的过程,平衡调节的机制促进更复杂的思维水平和知识水平的发展,即促进智力的发展。 (二)思维发展阶段 1.感知运动阶段(0—2岁) 根据儿童所表现出来的行为模式,这一阶段可分为六个子阶段。 第一子阶段(0—1个月)是反射活动阶段。 儿童出生后以先天的无条件反射适应外界环境,并且通过反射练习使先天的反射结构更加巩固,还扩展了原先的反射 (一)学前儿童的直觉行动思维 直觉行动思维,也称直观行动思维,指依靠对事物的感知,依靠人的动作来进行的思维。直觉行动思维是最低水平的思维,这种思维方式在2~3岁儿童身上表现最为突出,在3~4

岁儿童身上也常有表现。 学前儿童对时间概念的掌握哪些特点 1学前儿童对时间顺序的概念.明显受时间循环周期长短的影响。 (5-6岁对一日之内的三个较大的事件,早上、中午和晚上已有正确的认识) 2.学前儿童丢一日时间的延伸(昨晚和明早)的认知水平低于对当日时序的认识。 3.学前儿童对时序的认知带有固定性。 4.学前儿童以自身生活经验作为时间关系的参照物。 5.幼儿说出时间词语和时间概念的形成互相促进,但不同步。 6.幼儿对时序的认知经过四个连续发展的阶段 7.幼儿逐渐将时间因素和空间幼儿因素分开 学前儿童判断的特点 以直接判断为主,间接判断开始出现 判断内容的深入化 判断根据客观化 判断论据明确化 学前儿童推理的发展 推理是判断和判断之间的联系,是由一个判断或多个判断推出另一新的判断的思维过程。推理可以分为直接推理和间接推理两大类。直接推理比较简单,是由一个前提本身引出某一个结论。间接推理是由几个前提推出某一结论的推理。又可以分为归纳推理、演绎推理和类比推理。 (一)学前儿童推理的发展的基本特点 抽象概括性差:学前儿童的推理往往建立在直接感知或经验所提供的前提上,其结论也往往与直接感知和经验的事物相联系。 逻辑性差:学前儿童思维方式与事物本身的客观规律之间的一致程度较低,常常不会按照事物本身的客观逻辑、按照给定的逻辑前提去推理判断,而是以自己的“逻辑”去思考。 自觉性差:学前儿童的推理往往不能服从一定的目的和任务,以至于思维过程时常离开推论的前提和内容。 (二)学前儿童的归纳推理 归纳推理是一种从个别到一般的推理。 学前儿童的概括处于具体形象水平,故往往只能对事物的外部的非本质的特征进行归纳,出现从一些特殊事例到另一个特殊事例的推理,称为“转导推理”。 转导推理在幼儿身上是常见的。这种无逻辑的推理是儿童还没有形成“类概念”。 (三)学前儿童的演绎推理 演绎推理是从一般到个别的推理。其简单且典型的形式是三段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