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农问题专题
专题一“三农问题”
增加农民收入的思路
1、系统解决农民增收问题 2、改革农村公共品供给制度 3、为农村转移创造条件 4、打破城乡二无分割体制 5、促进农业外商直接投资
三、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
(一)农村剩余劳动力状况 1、农村剩余劳动力总体情况:据测算,中国的土地最多只需要1亿
农业劳动力,而目前农村总计有劳动力约5.5亿,以吸收1.2亿计,依旧有 近3亿剩余劳动力。以目前的人口增长速度和提供的劳动机会,至少在四十 年后,中国还依然面临着的劳动力严重过剩的问题。
农村剩余劳动力 地区差别大:东 部最少,中部最 多。
农村剩余劳动力绝大多数只能向技术含量低的行业转移 (建筑业、服务业等)
(二)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农民工问题 1、农民工市民化问题
农民工市民化?
农民工市民化指借助于工业化和城镇化的推动,使 农民工在身份、地位、价值观、社会权力以及生产、 生活方式等方面全面向城市市民转化,是农村人口 城市化的重要阶段。
专题一:“三农问题”
【本章教学目的和要求】:通过本专题学习,理解农村、农业 和农民问题是目前我国经济中的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是关系 到中国经济能否继续保持较快的增长速度,中国社会能否和谐 发展,中国的国际地位等重大问题。了解解决“三农”问题的 关键是要解决增加农民收入、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实现农业 产业化等问题。探索增加农民收入、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加 快农村现代化的途径。
农民纯收入4761元
农民纯收入与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 农民纯收入的统计方式
农民收入低、增长缓慢、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拉大的原因到 底是什么? 影响农民收入的因素:
农村公共产品提供的影响; 人力资本状况的影响; 财政支农的影响; 农业外商直接投资的影响;
综合因素的影响等等
关于三农工作和乡村振兴的专题研讨材料
关于三农工作和乡村振兴的专题研讨材料一、三农工作的重要性在当前经济发展的大背景下,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一直是我国发展中的重点和难点。
实施好三农工作,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底线任务,也是实现乡村振兴的基础。
三农工作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关系着国家的粮食安全和农民的生计问题。
农村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地,乡村振兴必须以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和农村产业振兴为重点。
再次,农民是国家的重要建设者和参与者,在推进农民增收、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促进农村社会治理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二、当前三农工作存在的问题但是,在现实中,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当前三农工作依然存在不少问题和挑战。
农业现代化水平不高,农民生产技术和生产水平有待提高。
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滞后,农村面临着“三无”问题(即无电、无水、无路)。
再次,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农村贫困问题依然突出。
农村社会治理体系不健全,留守儿童、空心村等现象时有发生。
解决这些问题,需要我们持续关注和努力。
三、乡村振兴战略的出台2018年3月,、印发了《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提出“城乡融合、工农互补、城乡要素有序自由流动、优化城乡空间格局、推进全面产业振兴、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加强乡村治理、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等八大方面的政策措施,为乡村振兴指明了方向。
这一战略的提出,为加快推进农村全面振兴提供了全面的指导意见和政策支持,也为我国农村发展指明了方向。
四、新时代下的农村振兴在新的历史时期,农村振兴将不仅仅关乎乡村的经济问题,还将涉及到农村文化、农村生态、农村社会等多个方面。
我们需要更全面地思考和谋划。
要以“三农”优先发展为前提,促进农业、农村和农民全面发展。
要加大对农村的投入,增加农业科研和技术创新投入,提升农业生产水平;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力度,缩小城乡差距;通过政策扶持和引导,发展农村产业,培育新型农民;创新乡村治理体系,提升农村社会治理水平。
三农问题
专题(十)┃“三农”问题
(3)生产工具的改进: 北京人时使用打制石器,处于旧石器时代; 河姆渡原始居民和半坡原始居民使用磨制石器, 用耒耜耕地,使用人工取火,处于新石器时代; 春秋战国时期牛耕和铁农具的出现和推广,加快 对私田的开垦; 东汉制成水排;唐朝出现先进的农业生产工具曲 辕犁和灌溉工具筒车。 (4)水利工程的兴修:战国,都江堰;秦朝,灵渠; 隋朝,大运河;元朝,会通河和通惠河。
2.(2010· 营口中考)一批外国友人要到被称为“中国经 济特区的代表,对外开放的窗口”,他们要参观的城市 是( ) A.上海 B.深圳 C.厦门 D.广州 3.(2010· 南京中考)在对外开放的过程中,我国逐步形 成了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在这一 格局中,第二步开放的是( ) A.沿海经济开放区 B.沿海港口城市 C.经济特区 D.内地 4.(2010· 江西中考)江西省永丰县潭城乡龙洲村某农户 墙上刷有一条“坚定不移地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前进!”的标语。从内容上分析,这条标语是下列哪一 时期刷写的?( ) A.土地改革时期 B.三大改造时期 C.文化大革命时期 D.改革开放时期
知识网络
要点整合
命题规律
4.关于中国共产党在各历史时期的土地政策的 认识 (1)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土地制度和土地 政策是农业发展的关键。 (2)封建土地制度是旧中国农业落后、农民贫 穷的根源。 (3)中国共产党代表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非常重视“三农”问题,在不同的历史时期采取适 当的土地政策,解放农村生产力,调动广大农民的 生产积极性,促进农业发展,为社会主义革命和建 设奠定基础。
5.我们党历来重视探索和解决农民和农业问题,并 取得了巨大成就。据此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 问题。 步骤一:政策回顾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①1950年,中央人民政府公布 , 土地改革运动在全国农村展开。 ②1953年,根据过渡时期总路线,党中央积极引导 农民加入 农业生产合作社 。 ③1958年,党中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总路线后,在 “大跃进”的高潮中,全国农村开展了人民公社化 运动。 ④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经济体制改革的浪潮首先从 农村的广阔天地展开,农民创造了以 为 包产到户(或包干到户 主要内容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专题六 三农问题
专题六:三农问题专题解读三农:农村、农民、农业。
(农业指促进农业发展;农民指增加农民收入农村指小城镇建设。
★专题要点:一、中国古代与“三农”问题有关的历史事件1、相关事件(1)商鞅变法:公元前356年,商鞅变法规定:国家承认土地私有,允许自由买卖;奖励耕战。
(2)秦朝的暴政:秦朝繁重的赋税和徭役迫使成千上万的农民脱离农业生产,社会经济遭到严重破坏,最终导致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陈胜、吴广领导的秦末农民起义。
(3)贞观之治:唐太宗从隋末农民战争中认识到人民群众力量的伟大,吸取隋亡的教训,明白统治者不可过分压榨农民,政府要轻徭薄赋,发展生产统治才能巩固。
唐太宗统治时期,经济繁荣、国力强盛,史称“贞观之治”。
(4)开元盛世:唐玄宗统治前期,政治清明,经济繁荣,仓库充实,人口明显增加,唐朝进入全盛时期,史称“开元盛世”。
(5)元朝的农业:元世祖重视农业,还治理黄河,推广棉花的种植,北方农业得到恢复和发展。
2、农作物推广和引进:河姆渡原始居民在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半坡原始居民在世界上最早种植粟;北宋时期从越南引进占城稻;水稻在宋朝跃居粮食产量首位;棉花的种植由两广和福建扩展到长江流域;3、劳动工具:春秋时期铁农具和牛耕开始出现;战国时期铁农具和牛耕广泛使用(铁器时代的到来标志我国社会生产力的显著提高);唐朝时发明了曲辕犁和灌溉工具筒车;宋朝时发明了“秧马”和牛转翻车。
4、水利工程:战国时期,秦国李冰修筑了都江堰,使成都平原成为了“天府之国”;秦朝开凿了灵渠沟通了湘水和漓水;隋炀帝时开通了京杭大运河;5、中国古代著名农书北魏贾思勰的《齐民要术》是我国现存第一部内容完整的农书。
明末清初宋应星的《天工开物》被誉为“中国17世纪工艺百科全书”介绍了手工业和农业方面的知识6、江南地区的开发:我国南方地区,土地肥沃,气候温暖湿润,适合农作物生长;自从东汉末年以来,北方人为逃避战乱大量南迁,给江南地区带去了劳动力和先进的生产技术;再加上南方相对北方战乱较少,使得江南地区得到开发,为我国经济重心的南移打下了基础。
关于三农工作和乡村振兴的专题研讨材料
关于三农工作和乡村振兴的专题研讨材料三农工作和乡村振兴的专题研讨材料一、引言三农工作和乡村振兴是当前中国面临的重要问题。
它们不仅关系到亿万农民的生活,也对整个国家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旨在对三农工作和乡村振兴展开全面评估,并探讨其深度和广度,以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解决相关问题。
二、三农工作的发展与挑战1. 农村面临的问题:农村地区长期以来存在着基础设施落后、公共服务不完善、收入分配不公等问题。
这不仅导致农民生活水平难以提高,也制约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2. 三农工作的历史回顾: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积极推进了农村改革和发展,不断加大对农业、农村和农民的支持力度。
在这一过程中,出台了一系列扶持政策,如农村土地承包制度、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等。
这些措施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农村经济的增长和农民收入的提高。
三、乡村振兴的理念与实践1. 乡村振兴的核心思想:乡村振兴的核心思想是“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
这意味着通过发展农村产业、保护环境、建设文明乡风、加强乡村治理等方面的努力,实现农村的全面发展和农民的美好生活。
2. 乡村振兴实践的主要内容:乡村振兴实践主要包括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农村教育医疗水平提升、生态环境保护等方面的工作。
这些努力的目标是通过提高农村经济的竞争力、改善农民生活水平来推动乡村振兴。
四、我对三农工作和乡村振兴的观点和理解我认为,实现三农工作和乡村振兴需要多方面的努力。
政府应该加大对农村的投入,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改善农民的生活条件。
要加强农村经济的发展,促进农村产业的升级和农民收入的增加。
为了实现乡村振兴的目标,还需要注重生态环境的保护和乡风文明的建设。
要加强乡村治理,提高农村社会的管理和服务水平。
总结回顾:通过本文的探讨,我们可以看出,三农工作和乡村振兴是中国当前面临的重要问题。
它们的发展和解决涉及各方的共同努力和协作。
只有通过加大对农村的投入和改革创新,通过发展农村产业和改善农民生活水平,通过保护环境和建设文明乡风,通过加强乡村治理和提高农村社会的管理和服务水平,我们才能实现三农工作和乡村振兴的目标。
中考专题复习、三农问题
答: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实现共同富裕;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和宗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本质在于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改革发展稳定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
材料三:2005年3月5日,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宣布,明年将在全国全部免征农业税,原定5年取消农业税的目标,3年就可以实现。
结合材料回答问题
1、什么是“三农”问题?
答:是指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
2、当前三农问题中最为突出的问题是什么?
答:农民的增收问题
3、“三农”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③加大支农力度,切实减轻农民负担;
④大力发展农村第二、第三产业,拓宽农民增收渠道;
⑤增加科技投入,加快农业科技创新,走科教兴农之路;
⑥加快发展农村教育、卫生、文化等社会事业,提高农村劳动者素质;
⑦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民主法制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维护农村社会一:2004年12月3-5日,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北京举行。会议指出,要继续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
材料二:2004年12月28-29日农村工作会议在北京举行。会议讨论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工作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若干政策的意见》,并于2005年1月31日作为中央2005年的一号文件发布。这是我们党指导农业和农村工作的又一个纲领性文件。
答: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生产力水平还比较低,农业科技水平、农业劳动生产率与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着较大差距;农村人口仍占很大比重,农业仍然是整个国民经济中的一个薄弱环节。
专题五中国历史上的三农问题
专题五中外历史上的“三农”问题[知识链接]1、三农问题就是指农村、农业和农民问题。
农民问题:是“三农问题”中的核心问题,表现为农民收入低,增收难,城乡居民贫富差距大,实质表现为农民权利得不到保障。
农村问题:集中表现为农村面貌落后,经济不发达。
形象比喻为中国的城市像欧洲,农村像非洲。
农业问题:集中表现为农民种田不赚钱,产业化程度低。
2、解决三农问题实质:是要解决农民增收、农业增长、农村稳定的问题。
【考点归纳】一、中国近代重要的土地政策1. 太平天国的《天朝田亩制度》:《天朝田亩制度》规定,废除封建地主阶级土地所有制,根据“凡天下田,天下人同耕”和“无处不均匀”原则,以户为单位,不论男女,按人口平均分配土地。
《天朝田亩制度》是太平天国的革命纲领,突出反映了农民阶级要求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强烈愿望,但它并没有真正实行。
2. 孙中山的“平均地权”:“平均地权”是孙中山的民生主义思想。
主张核定全国地价,现有地价归原主所有,革命后因社会进步所增长的地价归国家所有,由国民共享,做到“家给人足”。
“平均地权”是资本主义的土地纲领。
孙中山采用“平均地权”的办法解决土地问题,不是废除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说明资产阶级不能解决中国的土地问题。
3. 国共十年对峙时期中国共产党的土地革命路线:1931年春,毛泽东总结土地革命的经验,制定出一条完整的土地革命路线。
即依靠贫农、雇农,联合中农,限制富农,保护中小工商业者,消灭地主阶级,变封建半封建的土地所有制为农民的土地所有制。
4. 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的土地政策: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根据地实行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的土地政策。
5. 解放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的土地政策:1947年,中国共产党召开全国土地会议,决定在解放区实行土地改革,制定了《中国土地法大纲》。
大纲规定:没收地主土地,废除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实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制度,按农村人口平均分配土地。
二、建国后,中国共产党在各历史时期的土地(农村)政策:1、建国初期:1950年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在新解放区进行土地改革,到1952年彻底废除了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
三农中存在的问题
三农中存在的问题
三农中存在的问题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不完善:农村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包括道路、电力、通信、水利等方面,这限制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2. 农业产业化水平低:我国农业生产方式仍然以小农户为主,农业产业化水平低,农产品附加值不高,市场竞争力不强。
3. 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尽管我国农村居民收入逐年增长,但与城市居民相比仍存在较大差距,农民收入增长缓慢成为制约农村发展的重要因素。
4. 农村劳动力流失: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大量农村劳动力流向城市,导致农村劳动力短缺,农业生产效率下降。
5. 农村环境污染严重:由于农业生产和农村生活方式的影响,农村地区的环境污染问题日益突出,对农村生态环境和农民身体健康造成威胁。
针对以上问题,需要采取一系列措施加以解决,包括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推进农业产业化,提高农民收入水平,加强农村劳动力培训和引进,加强农村环境保护等。
1。
简述三农问题的主要内容
简述三农问题的主要内容三农问题,是指中国农村经济发展中面临的一系列问题。
这些问题涉及农村农业、农民和农村地区的发展,是中国社会经济发展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下面将从农业问题、农民问题和农村地区发展问题三个方面对三农问题进行简要概述。
一、农业问题农业问题是三农问题中的核心问题,主要涉及农业生产、农业技术、农产品市场以及农业可持续发展等方面的问题。
首先,农业生产面临着土地资源有限、生产技术落后、农业机械化程度低等问题,导致农业生产效率低下。
其次,农业技术水平相对滞后,科技创新能力不足,缺乏适应市场需求的高效农业技术。
此外,农产品市场存在价格波动大、信息不对称等问题,导致农民收入不稳定。
最后,农业发展还面临着生态环境保护、农产品质量安全等挑战,需要加强农业可持续发展。
二、农民问题农民问题是三农问题中的关键问题,主要涉及农民收入、农民权益、农民素质提升等方面的问题。
首先,农民收入水平相对较低,存在收入分配不平衡、农村贫困等问题。
其次,农民权益保护不完善,土地承包权、农民工权益等问题亟待解决。
此外,农村人口老龄化、教育医疗资源不足等问题也制约了农民的发展。
最后,农民素质提升是农民问题的重要方面,需要提高农民的教育水平、职业技能以及创业创新能力,增强农民的发展能力。
三、农村地区发展问题农村地区发展问题是三农问题中的综合问题,主要涉及农村经济发展、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农村社会事业等方面的问题。
首先,农村经济发展相对滞后,缺乏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导致农村经济结构单一,农民就业压力大。
其次,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不完善,交通、水电、通信等基础设施短板制约了农村地区的发展。
此外,农村社会事业也存在薄弱环节,如教育、医疗、养老等方面的资源不足。
最后,农村治理能力相对薄弱,农村社会管理、农村公共服务等问题亟待解决。
三农问题是中国农村经济发展中面临的一系列问题,涉及农业、农民和农村地区发展等多个方面。
解决三农问题是实现农村全面小康、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重要任务,需要加强政策支持、加大投入力度,促进农业农村经济的发展,提高农民收入和生活质量,推动农村地区的全面发展。
三农工作问题与建议
三农工作问题与建议一、农业现代化问题:传统农业方式仍然占据主导地位,生产效率低下,对资源环境的压力大。
建议:推进农业现代化,采用先进技术和装备,提高农业生产效率。
加强农业科技创新,推广绿色生产方式,降低农业对资源环境的依赖。
二、农村发展问题:农村基础设施落后,公共服务不足,制约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建议: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入,改善农村道路、水利、电力等设施。
提升农村公共服务水平,加强农村教育、医疗、文化等方面的服务供给。
三、农民增收问题:农民收入增长缓慢,贫困问题依然存在。
建议:推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发展特色农业、绿色农业等高附加值产业,提高农民收入水平。
加强农民职业技能培训,拓宽农民就业渠道,增加农民收入来源。
四、土地制度改革问题:土地流转不畅,土地权益保障不力。
建议:完善农村土地承包制度,保障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
推进土地流转制度改革,鼓励土地适度规模经营。
加强土地权益保护,完善土地征收、补偿等机制。
五、农村环境治理问题:农村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环境保护意识薄弱。
建议:加强农村环境治理力度,推进农村垃圾分类、污水处理等基础设施建设。
提高农民环保意识,推广生态农业技术,促进农业绿色发展。
六、农村教育医疗问题:农村教育医疗资源不足,服务水平低。
建议:加大农村教育医疗投入,提升农村学校和医疗机构的服务能力。
推进城乡教育医疗资源共享,提高农村居民享受优质服务的可及性。
七、农业保险问题:农业保险覆盖面窄,保障水平低。
建议:完善农业保险政策,扩大农业保险覆盖面,提高保障水平。
鼓励保险公司开发多样化的农业保险产品,满足农民不同风险保障需求。
2023年关于三农工作和乡村振兴的专题研讨材料
2023年关于三农工作和乡村振兴的专题研讨材料【2023年关于三农工作和乡村振兴的专题研讨材料】引言:三农工作和乡村振兴是中国现代化建设中至关重要的组成部分。
三农工作关系到千家万户的幸福生活,乡村振兴则承载着实现全面小康的重要任务。
2023年,我们将迎来新的历史机遇,本文将针对三农工作和乡村振兴的发展现状、挑战和前景展开深入研究,旨在为进一步推动这一领域的发展提供有价值的参考意见。
一、三农工作的现状及挑战1.1 三农工作的定义与重要性三农工作是指农业、农村和农民三个方面的综合工作,伴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快速发展,三农工作在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然而,三农工作面临着农村人口流失、农民收入低、农业发展滞后等一系列问题。
1.2 三农工作的发展态势当前,我国三农工作取得了一定的进展,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农产品市场化改革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果。
然而,城乡发展差距依然存在,农业生产方式和农民增收问题仍然非常突出。
1.3 三农工作的挑战与问题(1)农村人口外流问题:许多年轻人选择离开农村,进入城市寻找更好的发展机会,这导致农村老龄化,劳动力短缺等问题。
(2)农业生产方式问题: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滞后,农产品质量和安全问题突出,制约了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3)农民收入增长问题:许多农民收入仍然较低,需要进一步改善农民的生活条件和增加收入来源。
二、乡村振兴的关键路径和策略2.1 乡村振兴的内涵和目标乡村振兴是中国共产党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时代要求下提出的重大战略,旨在建设美丽乡村、富裕农民和幸福农村。
乡村振兴的目标是实现农村全面振兴,提高农业农村发展质量和效益。
2.2 乡村振兴的关键路径(1)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通过创新农业生产方式,提高农产品质量,推动农业由规模化向品牌化、绿色化转变。
(2)农民增收和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加大对农民收入的政策支持力度,建立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提高农民幸福感和获得感。
“三农问题”专题复习
“三农问题”专题复习“三农问题”专题复习一.热点背景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于2008年10月9日—12日在北京召开。
这次全会的重要议题,是研究新形势下推进农村改革发展问题。
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了在新的起点上推进农村改革发展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重大原则,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全国农村改革发展的指导性文件。
全会提出了到2020年我国农村改革发展6方面的基本目标任务:农村经济体制更加健全,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基本建立;现代农业建设取得显著进展,国家粮食安全和主要农产品供给得到有效保障;农民人均纯收入比2008年翻一番,绝对贫困现象基本消除;农村基层组织建设进一步加强,农民民主权利得到切实保障;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明显推进,农村社会管理体系进一步完善;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农业生产体系基本形成,农村人居和生态环境明显改善。
2008年12月31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2009年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的若干意见》(2009年1号文件)。
这是在近6年连续发出的第6个加强“三农”工作的一号文件。
文件以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为主题,通篇贯穿着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是夯实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基础、应对当前农业农村发展面临挑战、做好新一年“三农”工作的纲领性文件。
文件指出:做好2009年农业农村工作,具有特殊重要的意义。
扩大国内需求,最大潜力在农村;实现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基础支撑在农业;保障和改善民生,重点难点在农民。
2009年农业农村工作的总体要求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把保持农业农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作为首要任务,围绕稳粮、增收、强基础、重民生,进一步强化惠农政策,增强科技支撑,加大投入力度,优化产业结构,推进改革创新,千方百计保证国家粮食安全和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千方百计促进农民收入持续增长,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继续提供有力保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农问题专题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1)土地革命路线:1931年春,毛泽东总结了土地革命的经验,制定出—条完
整的土地革命路线:依靠贫农、雇农,联合中农,限制富农,保护中小工商业
者,消灭地主阶级,变封建半封建的土地所有制为农民的土地所有制。
(助记
词:依联限保消变)
(2)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在根据地实行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的
土地政策。
(3)解放区的土地改革:1 947年,中国共产党制定了《中国土地法大纲》,规
定:没收地主土地,废除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实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制度,
按农村人口平均分配土地。
在土地改革中,中国共产党贯彻依靠贫雇农,团结
中农,有步骤地、有分别地消灭封建性剥削的土地制度,发展农业生产的土地
改革总路线。
(助记词:一团削发)
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共先是进行土地革命,进而减租减息,后来又转
为土地改革。
中共土地政策调整的决定性因素是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它的实
行的重要作用使农民政治上翻身,经济上改善,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代表广大农
民的根本利益:正由于中共的土地政策代表了广大农民的根本利益,从而使中
国共产党和中国革命获得了广大农民的坚决拥护,使中国革命有了坚实的基础
和可靠保证。
4.新中国成立后(农村生产关系的四次变革):
(1)第一次:1950年夏,中国人民政府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废除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阶级的土地所有制。
1952年底,全国基本上完成了土地改革。
在我国延续了数千年的封建剥削土地制度彻底废除了。
它极大地解放了农村生产力,为农业生产的发展和国家工业化开辟了道路.此次改革同过去不同之处是实行保存富农经济,政治上中立富农的政策。
保护富农目的是有利于发展农村经济,稳定民族资产阶级。
(2)第二次:1953年至1956年的农业合作化。
主要原因:小农经济难以满足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
核心内容:把土地等主要生产资料由私有制转变为公有制,并实行集体经营。
结果:进一步提高了农业生产力。
(3)第三次:人民公社化(1958-1978)。
主要原因:—些领导人主观地认为农业合作化的规模越大,公有化程度越高,就越能促进生产发展。
核心内容:提高公有化程度和扩大规模。
结果:严重挫伤了生产者的积极性。
(4)第四次: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1978-今)。
主要原因:党中央正确总结了合作化和公社化的经验教训,作出了实行经济体制改革的决策。
核心内容:在坚持土地公有制的前提下,改变经营管理方式,实行分户经营、自负盈亏。
结果: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推动了农业生产的发展
5、外国近代的土地制度和政策
(1).英国:圈地运动和拍卖政策。
在革命前,英国圈地运动已经开始,大量的农民丧失土地。
在资产阶级革命期间,大量的王室土地通过拍卖的方式落入资产阶级和新贵族手中。
资产阶级革命后,圈地运动公开地大规模进行,大批农民丧失土地,成为廉价劳动力。
圈地运动对农民来讲是残酷的和不公平的,但却产生了农业资本家和资产阶级化的新贵族,特别是农、牧场大量兴起,大大促进了农牧业的发展,促使英国农业迅速走向商品化、专业化和现代化。
因此,英国是世界上最早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国家之一。
拍卖政策是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时期实行的政策,使土地落入资产阶级和新贵族手中,但却避免了农业的个体
化、小型化,促进了农业的现代化。
总之,英国处理土地的方式为英国工业革命提供了廉价的雇佣劳动力以及大量的原料和资金。
有力地促进了英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2)、美国:无偿分配西部国有土地。
美国有得天独厚的农业生
产条件:耕地广阔、土地肥沃、水源充足、气候温和、降水丰富、交通便利.正因为这样,美国内战时期颁布的《宅地法》,可以
给每个公民64公顷的土地,这在中国是万万办不到的,在英、法
也无法做到.地广人稀使农业劳动力严重缺乏,这就迫使美国走
农场化、机械化经营的道路。
因此,内燃机发明后,机械化在西
部和南部地区广泛实行,从而大大提高了农业效率。
另外,美国
政府还采取了一系列扶持农业发展的措施,如加强对农业、农民
的研究,教育;制定法律保护农民的利益;鼓励和帮助农民垦荒
和修建水利工程。
目前,美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农产品出口国,农
产品商品率高,成本低,农业效益高,专业化程度高.
(3)、苏俄:十月革命中,没收地主、皇室和寺院的土地,分配给农民耕种,实行个体小农经济。
1927年农业集体化中对富农采取消灭政策,用行政手段把小农经济联合并改造为大规模集体经济。
(4)、罗斯福新政,苏联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与新经济政策,中国建国后的农业政策比较。
罗斯福新政:调整农业政策,奖励农民调整生产结构,稳定农产品价格,改善农业生产环境。
(体现国家干预和宏观调控的特点)
战时共义政策:余粮收集制(体现战时特点,取消商品
货币关系和市场机制的作用)
新经济政策: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体现恢复国民经
济,改善工农关系,巩固工农联盟的目的;体现恢复
商品,货币关系和市场作用的特点)。
(三)赋税制度
1、我国的赋税制度
1).夏商周时期,实行贡赋制度,这是赋税制的雏形。
2).春秋时期,齐国管仲的“相地而衰征”和鲁国的“初税亩”,是
我国征收土地税的开始。
3).秦朝实行按亩纳税。
有田租、户赋和杂税。
4).西汉实行编户制度,编户齐民依据资产多少承担国家的赋
税和徭役、兵役。
田租较轻,人口税和更赋很重。
5)、租庸调制:隋朝和唐朝前期实行。
唐朝的租庸调制规定:
成年男子每年向官府缴纳一定量的谷物,叫做“租”;缴纳定量
的绢和布,叫做“调”;服徭役的期限内,不去服役的可纳绢或
布代役,叫做“庸”
).两税法:为解决财政困难,780年,唐德宗接受杨炎的建议,实行两税法。
每户按资产交纳户税,按田亩交纳地税,取消租庸调和一切杂税、杂役;一年分夏季和秋季两次纳税。
两税法改变了自战国以来以人丁为主的赋役标准.是我国赋税制度的一次重大改革和进步。
7).方田均税法:王安石变法期间,政府重新丈量土地,按照每户占有土地的多少、肥瘠收取赋税,官僚、地主也不例外。
8).一条鞭法:1581年,明朝张居正为了缓和阶级矛盾,改革赋税制度,在全国推行一条鞭法。
一条鞭法将原来的田赋、徭役和杂税.“并为一条”,折成银两.把从前按户、丁征收的役银,分摊在田亩上,按人丁和田亩的多寡来分担。
一条鞭法是我国赋役史上的一次
重大变革,纳银代役的规定,相对减轻了农民负担,同时说明农民对封建国家的人身依附关系的松弛;赋役征银的办法,适应了商品经济发展的需要,有利于农业商品化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增长。
9).摊丁入亩:清朝雍正帝推行“摊丁入亩”的办法,把丁税平均摊入田赋中,征收统一的地丁银。
这样,人头税废除了,封建国家对农民的人身控制进一步松弛,隐蔽人口的现象也逐渐减少。
10)、中共的农村税费改革:
目的:建立规范的农村税费制度和从根本上减轻农民负担增加农民收入。
(为什么要增加农民收入?农民收入上不去,不仅影响农民生活水平提高,
而且影响粮食生产和农产品供给;不仅制约农村经济发展,而且制约整个
国民经济增长;不仅关系农村社会进步,而且关系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
的实现;不仅是重大的经济问题,而且是重大的政治问题。
增加农民收入
是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广大农民群众根本利
益的体现)
内容:简化税种,实行费改税;把原来按人口和地亩均摊税费的办法除农
业税外(也要逐步废除),统一改为按真实发生的经济活动征收。
意义:当前农村税费改革理顺了国家、集体、农民之间的利益分配关系,
将农村的分配制度纳入法制化、规范化轨道,有利于消除加重农民负担的
根源,改善干群关系,有利于维护农村和社会稳定,有利于农业和国民经
济的发展。
中国古代赋役制度沿革的特点:(1)征税标准由以人丁为主逐渐向以田亩为主过渡,人头税在赋税中所占比例越来越少,可以两税法为标志;(2)征税对象由实物地租逐渐向货币地租发展,可以一条鞭法为标志;(3)征税时间由不定时逐渐发展为基本定时,可以两税法为标志;(4)征税条件:农民由必须服一定时间的徭役和兵役发展为可以代役,以“庸”制为标志;
(5)税种由繁多逐渐减少,可以一条鞭法为标志;(6)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对商品征收重税。
这种演变说明,随着历史的进步,封建国家对农民的人身
控制松弛;用银两收税则是封建社会后期商品经济活跃及资本主
义萌芽产生的相应反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