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学派翻译研究
翻译研究
翻译研究:从规范走向描写林克难(天津外国语学院)翻译研究,从一开始的归纳式的经验总结,如严复的信、达、雅,即用自己从翻译实践中得来的经验,浓缩成警句式的“标准”,传授给后人,让别人照着去做;到后来的演绎式的科学研究,如奈达的动态对等,即利用语言学的一些基本原理。
对翻译过程进行严格(rigorous)的描述,对翻译的终极产品进行严格的鉴定,用四个语义单位、七个核心句、五个逆转换步骤,细细地规定出翻译的全过程,用以指导翻译实践。
这种种研究翻译的方法,都是“规范性”(prescriptive)的。
规范性翻译研究的显著特点是,定出一个规范(norm),让所有译者,不分时代(timeless),不分工作对象,不分译者、读者的认知环境(cognitive environment),在他们的翻译实践中一律遵照执行。
若有违反便叱之为“不忠实”或“结构笨重”(heavy structure)、“误导读者”(misleading)等等。
美国知名的描写翻译学者Maria Tymoczko认为,规范性翻译理论根源在于把翻译看作一种纯粹的语言艺术,用一些超越时间的语言规则来加以考察。
(As a language art, translation has often been considered from the viewpoint of timeless linguistic rules (which has led to a normative tendency in the theory)…)①[作为一种语言艺术,翻译常常被人用一些超越时间(或译成“永远有效”)的语言规则来加以考察(这种做法造成了理论研究中的规范倾向)]。
规范性的翻译理论,无论在中国还是在海外,一直是翻译界不可动摇的指导方针,这种局面一直延续到上世纪50年代。
长期以来也一直没有人提出过质疑。
人们似乎认为理论的作用就是规范行为,统一思想,是天经地义的事。
《翻译的语言学派》
总 论
西方翻译的两大翻译学派——语言学派和文艺学派贯穿了整个西方翻译史。翻译的语言学派又被称作“翻译科学派”。1959年雅可布逊发表他的著名论文《翻译的语言观》开始到1972年结束。西方译论的一大特点即与语言学同步发展 。
精选课件
一、布拉格学派与雅可布逊
成立:1926年10月6日,布拉格语方学会(The Linguistic Circle of Prague)召开第一次会议,布拉格卡罗林大学的英语语言和文学教授维伦·马泰休斯宣布了该学会的成立,也标志着布拉格语言学派的诞生。布拉格语言学派是继索绪尔之后最有影响的学派,其突出的贡献是创建了音位学.由于强调语言的交际功能和语言成分的区分功能,所以又常被称作功能主义者或功能语法学派。
精选课件
(4)语意走失的四个方面: a.原文内容涉及到本国特有的自然环境、社会制度、文化习俗,译文意思就必然走失; b.每一种语言都有自己的证明音、语法、词汇体系和运用方式,各种语言对世界上各种事物和概念的分类方法也不同。各种语言的词句很难在文体、感情色彩、抽象程度、评价尺度等四个方面完全对应;
精选课件
卡的“等值”翻译理论的意义
(一)从某一侧面反映翻译的本质在于确立“等值”关系;(二)等值关系确立并非静态地而是动态地把握;(三)对于从翻译学角度探讨双语转换机制的建立具有借鉴作用;(四)区别了翻译和转换两个概念。
精选课件
纽马克简介
彼得·纽马克(Peter Newmark ,1916-)是英国著名的翻译理论家和翻译教育家。他后来提出了著名的“交际翻译”和“语义翻译”法,20世纪90年代又提出“关联翻译法”,标志着他的翻译理论渐趋系统和完善。 纽马克的作品:论文 《翻译问题探讨》《交际性和语义性翻译》《翻译理论和翻译技巧》《翻译理念经与方法的某些问题》《专业翻译教学》《著作:翻译问题探索》《翻译教程》《论翻译》《翻译短译》
(完整word版)浅谈语言学派翻译理论
翻译是人类文化交流最悠久的活动之一,有翻译实践就必然有对翻译活动的探索与研究。
这些探索逐渐形成系统、科学的翻译理论,对翻译实践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在古今中外的翻译历史中,不同学者从各自独特的角度对翻译有或深或浅的认识。
特别是二战以后,翻译理论工作者将语言学、语用学、认知语言学、对比文学、社会学、文化学等领域的研究成果运用于翻译研究,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一、语言学派翻译理论的发展历史20世纪后期,特别是最后20年间,无论中国还是西方,翻译理论研究都取得了突出的成就,尤其是西方,各种新理论层出不穷,不断涌现,翻译理论家开始打破学科壁垒,纷纷以其他学科的各种理论为依托,建立了各种翻译理论模式,形成了各种翻译研究流派。
但是,由于翻译活动自身的复杂性,理论与理论之间的互相渗透性,而且各种模式之间常常互相借鉴,彼此参照,因此,翻译研究流派其实是一个十分复杂的存在。
国外的翻译研究,在西方有文献记载的历史可以远溯至古罗马时期的西塞罗、贺拉斯等人的相关著述。
然而在这漫长的两千余年的时间里,直至20世纪50年代以前,除个别学者如德国的洪堡、本雅明外,翻译研究者的关注焦点始终没有跳出“怎么译”这三个字。
也就是说,在这两千余年的时间里,西方的翻译研究者所关注的一直就是“直译”还是“意译”、“可译”还是“不可译”、“以散文译诗”还是“以诗译诗”这样一些与翻译行为直接有关的具体问题,他们的理论则多出自论者自身翻译实践的经验体会。
20世纪是翻译研究的语言学派得到巨大发展的时期。
20世纪中叶以来,西方翻译学者开始从科学的、现代语言学的视角来讨论翻译问题,他们运用结构理论、转换生成理论、功能理论、话语理论等现代语言学理论,对翻译问题进行科学、系统地研究,开拓出翻译研究的崭新领域。
翻译研究的这一语言学转向是西方翻译理论发展史上出现的第一次质的突破和飞跃,以至于在20世纪40年代到70年代初,翻译甚至被纳入语言学范畴,被当作比较语言学、应用语言学和语义学的一个分支。
苏联翻译研究中的文艺学派和语言学派
二战后,苏联翻译理论领域呈现异常活跃的气氛。建国初期开始形成的文艺学 翻译理论流派,在新的时期有了更大的发展。与此同时,在现代语言学理论的 强力推动下,翻译理论中的语言学派也迅速发展起来。 文艺学派:作家和翻译家 基本观点:文学翻译是文学创作的形式之一,属于美学范畴。 代表人物: 丘科夫斯基 语言学派:语言学家和翻译教学工作者 基本观点:翻译是一种语言行为,它依靠两种语言的对比研究进行工作。 代表人物: 费道罗夫
评卡特福德的《翻译的语言学理论》
评卡特福德的《翻译的语言学理论》一、本文概述本文旨在深入探讨卡特福德的《翻译的语言学理论》一书,分析其在翻译理论领域的贡献和影响。
卡特福德作为语言学翻译理论的先驱,其著作对于翻译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概述卡特福德的主要观点,包括翻译的定义、翻译的类型、翻译过程中的语言转换以及翻译的标准等问题。
通过对这些观点的阐述,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卡特福德的理论框架,以及它在当代翻译研究中的地位和价值。
在卡特福德的理论中,翻译被视为一种语言转换过程,涉及源语言和目标语言之间的对应关系。
他强调了翻译过程中语义和语法的重要性,认为翻译应尽可能保留源语言的语义和语法结构,以实现信息的准确传递。
卡特福德还提出了翻译的类型,包括直译和意译两种,认为不同类型的翻译应根据具体语境和目标读者的需求进行选择。
本文还将探讨卡特福德翻译理论中的核心观念,如“对等原则”和“翻译单位”等。
这些观念为翻译实践提供了指导原则,有助于我们在实际操作中更好地处理翻译问题。
本文还将对卡特福德的理论进行客观评价,分析其优点和不足,以及在现代翻译实践中的应用前景。
本文旨在全面概述卡特福德的《翻译的语言学理论》一书,深入探讨其理论框架、核心观念及其在翻译实践中的应用。
通过这一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卡特福德的理论贡献,以及它在当代翻译研究中的价值和影响。
二、卡特福德翻译理论概述约翰·卡特福德(John Catford)是20世纪英国著名的语言学家和翻译理论家,他在其著作《翻译的语言学理论》(A Linguistic Theory of Translation)中提出了具有深远影响的翻译理论。
卡特福德的理论主张翻译应当基于语言学原理,尤其是语言学中的对比语言学和系统功能语言学。
他认为翻译不仅仅是一种语言到另一种语言的转换,更是一种语言系统的转换。
卡特福德提出了著名的“等值翻译理论”,即翻译应当追求源语言和目标语言之间的“等值”,这种等值不仅体现在词汇和语法层面,更体现在语义、风格、文化等多个层面。
语言学派西方翻译理论研究综述
西方翻译理论是翻译研究的一个重要分支,其发展历程漫长而丰富。从古至今, 西方翻译理论经历了多次重大变革和进步,逐渐形成了当代的多元化研究格局。
一、西方翻译理论的起源源自古希腊和罗马时期是西方翻译理论的起源。这一时期,翻译家们主要的是如何 准确传达原文的意义。例如,西塞罗提出了“字对字”的翻译理论,强调在翻 译过程中应尽可能保持原文的语言形式和意义。这种理论影响深远,至今仍在 许多翻译理论中占有重要地位。
语言学派西方翻译理论研究综述
01 引言
03 结论
目录
02 文献综述 04 参考内容
本次演示旨在总结语言学派西方翻译理论的研究现状、争论焦点和发展趋势。 通过文献综述的方法,分析比较了西方翻译理论的主要研究成果和不足,探讨 了不同研究方法的特点和优缺点。本次演示认为,语言学派西方翻译理论在翻 译研究领域具有重要地位,但研究仍存在不足之处,需进一步深入探讨。
语言学派西方翻译理论的研究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种:
(1)对比分析法:这种方法通过对原文本和目标文本进行对比分析,探究翻 译过程中的语言转换和交际活动。研究者通常从词汇、语法和语篇等层面入手, 分析两者的异同点,从而为翻译实践提供指导。
(2)语料库研究法:这种方法通过建立翻译语料库和参照语料库,对大量的 翻译实践进行实证研究。研究者通过对语料库中的真实翻译案例进行统计和分 析,揭示翻译的规律和特点。
(3)实证研究:目前语言学派西方翻译理论的研究多以规范性研究为主,而 实证研究相对较少。未来研究可能会更加注重实证研究方法的使用,通过大量 的实证研究发现翻译的规律和特点,为翻译实践提供更为可靠的依据。
结论
本次演示从发展历程、研究现状、研究方法和发展趋势等方面对语言学派西方 翻译理论进行了综述。虽然该领域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但仍存在一些不足 之处和需要进一步探讨的问题。
翻译研究的文化学派解读
2. 在多元系统理论指导下所做的描述性翻译研究,证明了翻译对文化发展的 重大贡献,改变了文学界对翻译作品的轻视;
3. 多元系统理论反对以价值判断作为选择研究对象的准则,主张对中心和 边缘系统一视同仁,在意识形态的层次上直接提高了翻译的文化地位,并且 间接提高了翻译研究的学术地位;
描写学派与图里
西方翻译研究, 从一开始的归纳式的经验总结,到后来的演绎式的科学 研究,都是规定性的。 规定性研究的显著特点:定出一个规范,让所有译者,不分时代,不分工作 对象, 不分译者、读者的认知环境,在他们的翻译 实践中一律遵照执行。 这些研究 的缺陷:没有认真分析和研究大多数译者究竟在干什么,究竟是 如何翻译,翻译的过程到底如何。
荷兰等国的翻译学家认为,接受一方的文化决定了翻译家的美学观点, 从而影响其翻译决定过程中的策略。
文化学派 / 翻译研究学派理论
翻译之形成学科,与翻译研究派的努力是分不开的。 该派创始人霍尔姆斯Holmes从一开始就以把翻译学建成一门学科为己 任。 1972年,发表划时代作品《翻译研究的名与实the name and nature of translation studies 》 该文献着重探讨了翻译学科的名称、性质、宗旨、范围等内容,同时 在 历史上第一次勾勒出了翻译学学科的结构框架,标志着翻译研究派的开 始。
翻译研究派的发展历程
1. 发轫阶段(60年代至70年代初): 标志:霍尔姆斯发表《翻译学的名与实》, 划分了翻译研究的范畴。 2. 形式主义阶段(70年代): 学者借助于形式主义概念发展自己的研究路径: 埃文. 左哈 Even-Zohar--- 多元系统理论 图里Toury --- 实证研究 朗贝尔José Lambert --- 大型翻译史研究计划 勒菲弗尔Andre Levefere --- 哲学科学关注 3. 鼎盛时期(80年代): 标志:巴斯奈特Susan Bassnett《翻译研究》Translation Studies 赫曼斯Hermans 《文学操纵The Manipulation of Literature:Studies in Literary Translation》 4. 巩固扩展期(90年代); 勒菲弗尔与巴斯奈特: 《翻译、历史与文化Translation History Culture: a Sourcebook 》,《文化建构 Constructing Cultures 》 指出了翻译研究“文化转向”的最新发展趋势,并认为翻译研究已 从形式主义 阶段走出,从而应该开率更广泛的社会和文化语境,翻译像 其它各种“改写”一样,创造出文本的新形象。
西方翻译理论简介
语言学派最重要的代表人物之一,著述极丰富,其理论对西方当代翻译研究作出了很大的贡献.提出了“翻译的科学”这一概念。在语言学研究的基础上,把信息论应用于翻译研究,认为翻译即交际,创立了翻译研究的交际学派。提出了“动态对等”的翻译原则,并进而从社会语言学和语言交际功能的观点出发提出“功能对等”的翻译原则。就翻译过程提出“分析”、“转换”、“重组”和“检验”的四步模式。功能对等理论由美国人尤金·A·奈达(Eugene Nida)提出,奈达师从几位著名的结构主义语言大师,本身也是有重要地位的语言学家,曾任美国语言学会主席。但这位在学术界赫赫有名的人物,偏偏远离学术重镇,默默地在美国圣经协会供职半个多世纪。他一生的主要学术活动都围绕《圣经》翻译展开。在《圣经》翻译的过程中,奈达从实际出发,发展出了一套自己的翻译理论,最终成为翻译研究的经典之一。 奈达理论的核心概念是“功能对等”。所谓“功能对等”,就是说翻译时不求文字表面的死板对应,而要在两种语言间达成功能上的对等。为使源语和目的语的之间的转换有一个标准,减少差异,尤金·A·奈达从语言学的角度出发,根据翻译的本质,提出了著名的“动态对等”翻译理论,即“功能对等”。在这一理论中,他指出“翻译是用最恰当、自然和对等的语言从语义到文体再现源语的信息”(郭建中,2000 , P65) 。奈达有关翻译的定义指明翻译不仅是词汇意义上的对等还包括语义、风格和文体的对等,翻译传达的信息既有表层词汇信息也有深层的文化信息。“动态对等”中的对等包括四个方面:1. 词汇对等,2. 句法对等,3. 篇章对等,4. 文体对等。在这四个方面中,奈达认为“意义是最重要的,形式其次”(郭建中,2000 , P67) 。形式很可能掩藏源语的文化意义并阻碍文化交流。因此,在文学翻译中,根据奈达的理论,译者应以动态对等的四个方面作为翻译的原则准确地在目的语中再现源语的文化内涵。
当代西方主要翻译流派及其理论家
当代国外翻译理论主要翻译流派及学者语言学派翻译理论Roman Jakobson 罗曼·雅科布逊原籍俄罗斯,后移居捷克,最后加入美国国籍Peter Newmark 彼得·纽马克J. C. Catford 约翰·卡特福特,英国Eugene Nida尤金·奈达,美国Basil Hatim巴兹尔·哈蒂姆Mary Snell-Hornby玛丽·斯奈尔—霍恩比阐释学派翻译理论George Steiner乔治·斯坦纳,英国Antoine Berman安托瓦纳·贝尔曼,法国功能学派翻译理论Katharina Reiss 凯瑟琳娜·莱斯,德国Hans Vermeer 汉斯·弗米尔,德国Christiane Nord 克里斯汀娜·诺德,德国文化学派翻译理论James Holmes 詹姆斯·霍姆斯Itamar Even-Zohar伊塔玛·埃文—佐哈,以色列Gideon Toury 吉迪恩·图里AndréLefevere安德烈·勒菲弗尔Susan Bassnett苏珊·巴斯奈特,英国Theo Hermans西奥·赫曼斯,荷兰解构学派翻译理论Walter Benjamin瓦尔特·本雅明,德国J. Jacques Derrida 雅克·德里达,法国Paul de Man保罗·德曼,美国Lawrence Venuti劳伦斯·韦努蒂,美籍意大利翻译理论家女性主义翻译理论Sherry Simon雪莉·西蒙,加拿大Lori Chamberlain劳丽·钱伯伦Barbara Godard 巴巴拉·格达德,加拿大Luise von Flotow 路易斯·冯·弗罗托后殖民主义翻译理论Douglas Robinson 道格拉斯·罗宾逊,美国Tejaswini Niranjana 特佳斯维妮·尼南贾纳,印度Gayatri Chakravorty Spivak 盖亚特里·斯皮瓦克,印度裔美学Else Ribeiro Pires Vieira埃尔斯·丽贝罗·皮尔斯·维埃拉,巴西苏东学派翻译理论安德烈·费道罗夫吉维·加切奇拉泽吉里·列维安娜·里洛娃。
西方翻译理论流派
5、关联翻译法:原作或译语文本的语言越重要,就越要紧贴原文翻译。
6、翻译批评:就翻译批评的目的、标准、步骤与方法提出见解,见《翻译入门》、《翻译教程》。
(三)交际理论派与奈达
奈达(Nida) ◆ 语言学派最重要的代表人物之一,著述极丰,其理论对西方当代翻译研究作出了很大的贡献。
• 伦敦学派从社会学角度研究语言。认为语言的意义是由言语使用的社会环境所决定的。语义 理论不仅要规定语法范畴和语法关系,而且要说明文化环境对语义情景的影响。该派观点反 映到翻译领域,即译文的选词是否与原文等同,必须看它是否用于相同的言语环境中。
• 卡特福德 (Catford):著有《翻译的语言学理论》,从翻译性质、类别、对等、转换、限度等 方面着重阐述了“什么是翻译”这一中心问题。
◆ 翻译理论和思想主要见于《论翻译的原则》一书。该书是西方翻译理论的 第一部专著。
◆ 优秀的译作必须使读者领略原作的优点,并得到“同样强烈的感受” 。
◆ 翻译三原则: ◆ 1、译作应完全复写出原作的思想; ◆ 2、译作的风格和手法和原作属于同一性质; ◆ 3、译作应具备原作所具有的通顺。
二、 翻译的语言学派
4、首次提出对等概念,准确的翻译取决于信息对称。翻译所涉及的是两种不同语符中的对等信息。
5、所有语言都具有同等表达能力。如果语言中出现词汇不足,可通过借词、造词或释义等方法对 语言进行处理。
6、语法范畴是翻译中最复杂的问题。这对于存在时态、性、数等语法形式变化的语言,尤其复杂。
(二)伦敦学派与卡特福德和纽马克
• 纽马克(Peter Newmark) 1、从语言意义入手,将翻译定义为:把一种语言中某一语言单位或片段,即文本或文本的一部分
翻译的语言学派
12
纽马克 (1916 ---):英国翻译理论家和翻译教育家。他提出 交际翻译、语义翻译和关联翻译。他的观点大多反映 在近二十年来发表的论文中。
4
欧洲任何其他语言学团体都没有像Prague学会 那样产生了如此巨大的影响。
Dwight Bollinger
Prague 学派曾影响到美国语言学的每一项重要 发了音位学(phonology)。
他们对语言的基本观点是:
1. 语言是一个价值系统,不是千千万万毫不相干 的孤立现象的汇合。因此,要分析语言成分 与其他成分的关系,考虑语言成分在交际中的 功能,这样才能更好理解和评价成分。
该学派把对语言所持的观点御用到翻译研究上。 他们对翻译的主要观点是:
6
1. 翻译必须考虑语言的各种功能,如认识功能、 表达功能、工具功能等;
2.翻译必须重视语义、语法、语音语言风格和文 学体裁方面的比较;
该翻译观在Prague学派的主要成员Jacobson和 后来的穆南、维内、马尔勃兰克、列维等重要 的翻译理论家的著作中都有不同程度的反映。
3. 准确的翻译取决于信息对等。
8
首次提出了翻译中的对等概念。 在语际翻译中,我们所关注的不仅是符号与符号 之间的对应(即逐词对应),而且也关注符号与 符号组合的对等。
翻译所涉及的是两种不同符号的对等信息,因此 他把翻译定义为:
用另一种语言的语符解释语言符号
他认为双语符号之间不存在完全对等的关系,对 等关系存在于符号所承载的信息,因此语际翻译 不是符号转换。而是信息转换。
3
有学者对翻译的语言学派做了起止时间的划分, 认为是从1959年Jacobson发表他的著名论文 《翻译的语言观》开始到1972年结束的。
翻译研究的文化学派
作者: 贾文山
出版物刊名: 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页码: 69-72页
主题词: 翻译研究;文化学;中国传统文化;翻译观;理论支柱;翻译技巧;文化问题;翻译理论;不同文化;文化差异
摘要: <正> 到目前为止,古今中外的翻译研究大致形成了两个学派。
一是语文学派(PhilologicalSchool)。
该学派从经验出发,总结出一些有益的翻译技巧,提出过一些翻译观点。
但它没有强大的理论支柱,过于抽象、宽泛或肤浅,缺乏说服力。
二是语言学派(LinguisticalSchool)。
该学派是应西方语言理论日趋成熟而诞生的。
语言学的发展为翻译研究的理论化和科学化打下了基础。
本世纪60年代,美国著名翻译理论家尤金·奈达以惊人的胆识将语言学运用于翻译研究中,从而使翻译研究第一次迈进理论和科学的宫殿。
由于有语言学作它的理论支柱,这一学派显然具备了语文学派所没有的优点,更具说服力。
但是,由于翻译的复杂性,无论语文学派还是语言学派都不能解决所有的翻译难题。
翻译之所以复杂,是因为它不仅与语言或文学密切相关,更重要的是它还与以语言作为外壳或载体的文化密切相关。
以上两个学派因受其研究角度的局限,仅能解决某些特定问题,却不能解决翻译的实质性问题——翻译中的文化问题。
pre-语言学派
三个不同的主要发展阶段
➢带有明显美国结构主义色彩的语言学阶段 ➢翻译科学说与翻译交际说阶段 ➢社会符号学阶段
翻译科学说与翻译交际说阶段主要理论
➢(一)翻译科学说:采用处理语言结构的科学途径、语义分析的途径和信息 论来处理翻译问题。
➢(二)翻译交际说:翻译就是交际(Translating means communicating) ➢(三)动态对等说:“自然”(语言表达)、“切近”(意思)
们可以通过借词、新造词、词义转义和迂回表达法等方式,对语言进行修 饰加工。 ➢(五)语法范畴是翻译中最复杂的问题。
John Catford (约翰·卡特福德)翻译理论研究
➢ John Catford (约翰·卡特福德)— 英国著名的语言学家和翻译理论家,被 誉为 与美国的奈达、法国的穆南等齐名的翻译语言学的创始人,曾任英国爱丁堡大学和 美国密执安大学的语言学教授。为伦敦语言学派中比较系统地提出翻译理论的翻译 理论家。
“对等”(读者反应效果)。 ➢(四)翻译功能说:翻译必须以读者为服务对象 ➢(五)四步模式说:分析、转语(把分析得到的意义从源语转移到接受语)、
重组(按接受语规则重新组织译文)、检验(对照源文本检测目标文本)
社会符号学阶段主要理论
➢代表作: From One Language to Another (《从一种语言到另一种语言》, 与de Warrd合作,1986). 在这本书中,有以下四点改变与发展:
(谭载喜,《西方翻译简史》)
起源
1953年,费道罗夫的《翻译理论概要》问世,这是第 一本从语言学角度探讨翻译理论的专著。此书使他成为翻 译理论语言学派的奠基人。
而有学者认为语言学派起止时间的划分应该是从1959 年雅各布森发表他的著名论文《翻译的语言观》开始到 1972年结束的。1959年他第一次将语言学、符号学引进翻 译研究。
西方翻译理论流派
03
西蒙认为,翻译不仅是一种语言转换 活动,更是一种文化政治行为。因此 ,她主张在翻译中要考虑文化、政治 和社会背景,以及不同语言之间的差 异和共性。同时,她还倡导一种“文 化间性”的翻译策略,即尊重不同文 化之间的差异和多样性,并通过翻译 来促进文化交流和融合。
07
总结与展望
各流派之间的比较与融合
05
解构主义学派翻译理论
解构主义学派概述
01
解构主义学派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的法国,是后结构主义的 重要组成部分。
02
该学派主张对文本进行深入的解读和分析,揭示文本内在的 复杂性和矛盾性。
03
解构主义翻译理论强调翻译的多元性和不确定性,认为翻译 是一种创造性的重写过程。
雅克·德里达的解构主义翻译观
主要观点
文化学派认为翻译不仅仅是语言之间的转换,更 是一种文化现象,涉及到源语文化和目标语文化 之间的互动和交流。
研究方法
文化学派采用描述性研究方法,关注翻译作品在 目标文化中的接受和影响,以及翻译过程中的文 化因素。
安德烈·勒菲弗尔的改写理论
理论框架
勒菲弗尔的改写理论认为翻 译是一种文化改写行为,受 到意识形态、诗学和赞助人 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01
雅克·德里达(Jacques Derrida)是解构主义的代表人物之一,他的 翻译观对解构主义翻译理论产生了深远影响。
02
德里达认为,翻译是一种“延异”(différance)的过程,即语言在 时间和空间上的差异和变化。
03
他主张打破原文和译文之间的二元对立,强调译文的独立性和创造性。
04
德里达的解构主义翻译观为翻译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方法,推动了 翻译理论的多元化发展。
西方翻译理论中语言学派代表人物之浅析
西方翻译理论中语言学派代表人物之浅析摘要:语言翻译理论的研究离不开语言翻译学派的影响。
语言学派对于语言翻译的繁荣、发展和国际上的影响起着重要作用。
在此基础上,笔者列举了西方翻译理论家中几个语言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浅析了他们的主要翻译观点并比较了这些观点之间的异同,以便我们对西方的语言学派有个更深层次的认识和更客观的评价。
关键词:翻译理论;语言学;代表人物一、引言20世纪初,索绪尔提出普通语言学理论,标志着现代语言学的诞生,为当代翻译研究的各种语言学方法奠定了基础。
20世纪50年代以来,西方翻译界摆脱了持续两千余年经验式翻译研究的藩篱,出现了翻译研究的语言学转向。
从20世纪末开始,翻译研究更加多元化,前沿的语言学理论——包括语用学、篇章语言学、认知语言学等,这些理论给翻译带来了新鲜的活力。
而提到西方翻译理论中的语言学派,众所周知有一些语言学派的主要代表——布拉格学派与雅各布森、伦敦学派与卡特福德和纽马克、交际理论派与奈达、德国功能学派与诺德等等。
西方译论的语言学派以语言学作为翻译研究的重心,长期以来把翻译定义为语言学的一个下属分支,采用语言学的方法与目的进行翻译研究。
他们以语言共性论作为研究的基础,认为语言是相通的,翻译既是可实现的又是有一定限度的。
二、语言学家的翻译研究1、翻译理论语言学派的代表人物雅克布森作为翻译理论语言学派的代表人物,雅各布森对翻译理论的贡献主要体现在其 1959 年发表的论文《论翻译的语言学问题》。
他从语言学和符号学的角度来论述语言、符号与翻译,翻译的分类以及可译性等问题。
他认为任何单词或词组都是确定的语言和符号事实。
通过把难理解的语言符号翻译为易被理解、易被接受的语言符号,才得以实现语言符号的意义。
他的一大贡献是他从符号学的立场把翻译分为三类:语内翻译、语际翻译和符际翻译。
他认为语言层面的词法和句法是导致各种语言具有强制性的主要原因;词汇层面由于词义空缺导致了词汇的不对等;语法范畴中的性、体、语义也影响着语际翻译。
翻译的语言学派之交际理论派
翻译的语言学派之交际理论派交际理论派(Communicative Theory)是翻译的语言学派中的重要派别之一,它是由丹麦语言学家路迪·杨森(Louis Hjelmslev)提出的一种语言学理论。
交际理论派的基本观点是,语言是一种交际系统,交际是语言的基本动力和功能,翻译是一种交际活动,其目的是在不同语言之间进行信息的传递和理解。
交际理论的核心概念交际理论派对翻译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阐述,提出了一系列核心概念:交际交际是指在社会环境中,通过语言进行的信息传递和理解的活动。
交际的目的是实现信息的共享和交流,同时还包括交际双方的互动和合作。
文化文化是指社会群体共同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和行为模式。
翻译过程中,交际双方的文化会对翻译产生重要影响,翻译者需要了解并考虑文化差异。
上下位关系交际理论派认为,语言中的词汇和结构之间存在上下位关系。
在翻译中,翻译者需要准确把握原文中的上下位关系,以保持信息的连贯与准确。
动态对等动态对等(Dynamic Equivalence)是交际理论派提出的一种翻译方法。
它强调翻译应该注重传达原文的意义和情感,而不仅仅是对原文进行表面上的语言转换。
翻译的交际理论派的方法和策略在翻译的交际理论派中,有一些重要的翻译方法和策略:目的导向翻译交际理论派认为,翻译的目的是实现信息的传递和理解。
因此,翻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应该注重目的导向,根据目标读者的需要选择合适的翻译方式。
上下位关系的处理在交际理论派中,翻译者需要准确把握原文中的上下位关系,并在目标语言中找到合适的表达方式。
这需要翻译者有丰富的语言知识和对原文的深入理解。
文化因素的考虑文化是翻译过程中一个重要的影响因素。
交际理论派强调翻译者需要了解并考虑文化差异,避免因文化差异引起的误解和歧义。
动态对等的运用在交际理论派中,动态对等是一种重要的翻译方法。
它强调翻译应该注重传达原文的意义和情感,而不仅仅是对原文进行字面上的转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雅各布森翻译理论研究Roman Jakobson (1896 --1982) 雅各布森,是中欧翻译理论即布拉格学派最有影响的翻译理论家。
原籍俄国,后旅居捷克斯洛伐克,二次大战期间移居美国,加入美国国籍。
他是布拉格学派的创始人之一,写过大量有关语言学的论文和论著。
他对翻译的贡献主要体现在“论翻译的语言学问题”(“On Linguistic Aspects of Translation”,1959)一文中。
该文从语言学研究的角度,对语言和翻译的关系、翻译的重要性及其普遍存在的问题,作了非常精辟的论述。
该文自1959年发表以来一直为西方理论界奉为翻译研究的经典作品之一。
雅各布森对翻译理论问题的论述主要有以下五点:(一)翻译分三类:语内翻译(intralingual translation)、语际翻译(interlingual translation)和符际翻译(intersemiotic translation or transmutation)。
语内翻译是指在同一语言中用一些语言符号解释另一些语言符号,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改变说法”(rewording)。
语际翻译是指两种语言之间的翻译,即用一种语言的符号去解释另一种语言的符号,这就是人们通常所指的严格意义上的翻译。
所谓符际翻译(亦称跨类翻译:transmutation),就是通过非语言的符号系统解释语言符号,或用语言符号解释非语言符号。
这三种类型的翻译实际上早已存在,人们也在不同的场合有过论述,但第一个把它们如此高度概括起来的乃是雅各布森。
(二)对词义的理解取决于翻译。
雅各布森把翻译概括成三类的目的在于说明,在语言学习和语言理解中,翻译起着决定性作用。
他不赞同英国哲学家罗素关于经验决定对词义的理解的观点,认为人们对词义的理解,进而也就是对整个语言含义的理解,并不取决于人们的生活经验以及对世界的知识,而首先取决于语言本身,取决于对语言的翻译。
例如,对于cheese这个英语词,任何一个来自不吃干酪的国家的人只要他知道在英语中“干酪”指的是“凝乳”,那他就会懂得英语中的“干酪”这个词。
所以语言的含义应当附加在符号上,而不应附加给符号所代表的物体本身。
没有符号,也就无意思可言。
(三)准确的翻译取决于信息对等。
对一个词做语内翻译,可以选用同义词,也可以采用迂回表示法。
但一般说来,同义词不可能是完全对等的词。
如“凡是‘独身生活者’都是‘单身’,但‘单身’却不一定都是‘独身生活者’”。
同样,在语际翻译中,符号与符号之间一般也没有完全的对等关系。
而且,人们通常不是用一种语言的信息来替代另一种语言中的单个的符号,而是用信息替代信息。
译者把接收到的语言信息译成信号,然后又发出去。
因此可以说,翻译所涉及的是两种不同语符中的对等信息。
(四)所有语言都具有同等表达能力,如果语言中出现词汇贫乏,那么人们可以通过借词、新造词、词义转义和迂回表达法等方式,对语言进行修饰加工。
(五)语法范畴是翻译中最复杂的问题。
这对于有时态、词性、词数等语法形式变化的语言,尤其是个复杂的问题。
语法结构决定着哪些东西是非表达不可的。
例如,把I hired a worker这个句子准确地翻译成俄语,就必须有附加的信息,弄清楚动词所表示的动作已经完成还是没有完成,所雇的人是男人还是女人……在诗中,言语对仗是作诗的一个原则。
句法和词法范畴、词根、词缀、音素以及音素成分等都会在类同和差异的基础上相互对立、并列、接近,各自有各自的语法意义……John Catford (约翰·卡特福德)翻译理论研究John Catford (约翰·卡特福德)—英国著名的语言学家和翻译理论家,被誉为与美国的奈达、法国的穆南等齐名的翻译语言学的创始人,曾任英国爱丁堡大学和美国密执安大学的语言学教授。
为伦敦语言学派中比较系统地提出翻译理论的翻译理论家。
1965年,他出版《翻译的语言学理论》(A Linguistic Theory of Translation)一书。
书中以新颖的现代语言学视角来诠释古老的翻译问题,为西方翻译理论研究开创出新的途径,因而在西方语言学界和翻译理论界同时引起巨大反响。
他说他的理论叫翻译的“描写理论”。
即是说,他运用描写语言学家韩礼德的“级阶与范畴语法” (Scale and Category Grammar)来描写翻译。
他从翻译性质、类别、对等、转换、限度等方面着重阐述了“什么是翻译”这一中心问题。
(一) 翻译的性质。
在卡特福德的定义中,“对等(equivalent)是个关键词……因为翻译实践的中心问题在于寻找目标语中的对等形式,翻译理论的中心任务则在于解释翻译对等形式的性质和条件“ (Catford, 1965: 20-21)。
(二)翻译的类别。
就其程度而论,可分为”全文翻译(full translation)” 和“部分翻译(partial translation)”。
全文翻译指源文本的每一部分都被译出。
所谓部分翻译,不是指摘译,而是指源文本的某些词语未经翻译就被原封不动地搬进目标文本。
如文学翻译,由于某些词语难于译出,或者为了在目标文本中故意加入原作的“地方色彩”,往往会出现这种情况。
就语言层次而论,可分为“完全翻译(total translation)”和“受限翻译(restricted translation)”。
完全翻译是指源文本从语法结构到词汇都有目标文本的对等形式。
当然,由于源语和目标语毕竟是两中不同的语言,目标文本的语音和词形就不可能和源文本完全对等。
从这个意义上说,完全翻译也不可能是完全的。
受限翻译指的是仅在一个层次上的翻译,可以分为语音翻译、词形翻译、语法翻译和词汇翻译。
就语言结构的等级而言,可分为“级受限”翻译和“级无限”翻译。
固定在语言结构低层的翻译,即局限于词对词、词素对词素的翻译,称为级受限的翻译;通常在结构层次上层、上下自由移动的翻译,称为级无限的翻译。
传统的“意译”、“直译”和“逐词译”等概念可以用这种新的理论来说明。
按照卡特福德的解释,意译总是级无限的翻译,译者在层次结构上自由选择对等形式,不受级的任何限制。
逐词对译是限制在一词一级,甚至词素一级的翻译。
而直译则介乎两者之间。
用卡特福德的话说,在直译中,译者以逐词对译作为起点,但为了恪守目标语的语法规则而不得不有所变化(如增加词,改变任何一级的结构,等等),这样便可能变成词组对词组或句子对句子的翻译。
(三)翻译的对等问题。
两个概念:(1)文本对等(textual equivalence),指在特定情况下目标文本与特定源文本的对等;(2)形式对应(formal correspondence),指目标文本的语法范畴与源文本的语法范畴在各自语言中所占有相应的位置。
文本是否对等,必须由水平够格的双语使用者或翻译者来判断。
在有些情况下,源文本中某一特定词项在目标文本中没有对等形式。
如汉语中没有冠词。
在这种情况下,只有在较高的级,即在词组这一级上,才能够成对等。
在形式对应方面,由于各种语言的语法范畴是通过它们在该语言中的相互关系来确定的,因此形成对应只可能是近似的。
形式对应这一概念,对于讨论与翻译理论有关的问题,对于翻译理论指导实践,都是大有用处的。
以上讲的是关于文本对等和形式对应两个概念及其区别。
至于怎么建立翻译对等,那就必须从另一个侧面来看了。
就语言的意义而论,源文本和目标文本的语言单位极少具有“相同的意义”。
然而,它们可以在相同场合中起相同作用。
语言单位在特定的场合中如可互换,它们就能成为翻译对等形式。
在翻译中,译者要选择的不是具有“相同意义”的对等形式,而是具有相同或相似场合特征的对等形式。
假设某个姑娘说:I have arrived。
在英语中,这个简单的句子至少有五个场合特征:(1)场合中涉及一个人,即说话者本人,选用代词I,而不用we、you、he等;也不用名词,如Mary;(2)指“来到”,而不指“离开”或“吃饭”等等事情;(3)指事先发生了的动作;(4)这个动作与说话时的场合有联系,由于有了(3)、(4)两个特征,动词就选用了完成体have arrived,而不是非完成体arrived等等;(5)在上述句子里,“说话时的场合”指现在,因而选动词的现在时,而不是过去时had arrived,等等。
把上述句子译成俄语,便是ja prišla。
在俄语中,这个句子至少有六个场合特征:(1)一个说话人,选用ja;(2)说话人是女性,选用prišla,而不用prišel;(3)表示“来到”,即选用priiti;(4)步行;(5)事先发生的动作,选用过去式,而不用现在式;(6)动作在一个具体时候完成了,选用完成体,而不用未完成体。
很明显,虽然ja prišla是英语源文本的合格的对等语,但它选用了一套不同的场合特征,所以具有不同的意思。
英俄句子只有三个共同的场合特征,即“说话人”、“来到”和“事先发生的动作”。
据此可以得出结论说,要达到翻译对等,就必须使目标文本至少在某些场合(制实质性特征)上与源文本等同。
目标文本和源文本共有的场合越多,目标文本的质量就越高。
(四)翻译转换。
指把源文本变成目标文本时偏离形式对应。
转换主要分两种:层次转换和范畴转换。
所谓层次转换,是指目标文本和源文本所用的词语处于不同的语言层次上,也是指在语法层次和词汇层次之间互相转换。
例如,把动作变为前置词,把指示词变为形容词,等等。
这种转换在翻译中是屡见不鲜的。
所谓范畴转换,是指翻译偏离两种语言的形式对应,可分为:(1)结构转换,即按照目标语要求改变源文本结构;(2)词类转换;(3)单位转换,或级转换,指目标文本和源文本属于不同的级,如俄语没有冠词,把英语的a doctor译成俄语,对等形式是doctor,但这是跳了一级的对等形式(即跳过冠词,进入名词词组一级);(4)系统内的转换,是指源语和目标语结构系统在形式上基本上对应,但在翻译时需要在目标语结构系统中选用一个与源文本不对应的形式。
例如英语和法语具有形式对应的单数、复数系统,但在互译过程中却往往不对应。
(五)翻译的限度。
指的是不可译性的问题。
翻译中有两种类型的不可译:(1)语言方面的不可译现象有双关语、歧义语法结构。
(2)文化方面的不可译性是由于不同的社会风俗、不同时代背景等非语言因素引起的。
Peter Newmark翻译理论研究一.关于翻译类别纽马克把翻译主要分成四类:交际性翻译,语义性翻译,直译,死译(逐行逐字对照翻译)。
他提出的交际性翻译和语义性翻译以及这两种翻译间的共性和区别开拓了翻译理论研究新途径,在西方语言学界和翻译理论界引起了很大反响。
二.关于翻译性质纽马克提出翻译既是科学又是艺术。
(1)称翻译是科学,是因为语言中有些东西已经标准化,只允许二种译法,两种语言彼此互译时,译法基本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