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安全技术乘员保护系统
《汽车安全技术》课程教学大纲(本科)
汽车安全技术(Vehicle Safety Technology)课程代码:04410101学分:2学时:32 (其中:讲课学时:30 上机学时:0课外学时:0)先修课程:汽车底盘构造、车身结构与设计适用专业:车辆工程教材:《汽车安全工程》,葛如海、刘志强、陈晓东,化学工业出版社,2005年一、课程性质汽车安全性课程是车辆工程专业的一门选修课程,重点介绍汽车车身结构设计中需要考虑的安全性影响因数,如何设计满足车辆结构耐撞性要求,并具有良好乘员保护的车辆。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具备正确评价一辆汽车是否安全的标准,掌握汽车安全应符合的主要标准要求。
具备制定汽车安全标准与法规的基本能力,科学合理的设定相应的标准要求。
了解道路交通事故与汽车安全标准间的关系,理解不同国家汽车标准间的差异,为不同市场开发不同安全要求的车辆。
讲授汽车被动安全的事故形态、车身结构耐撞性的基本要求、汽车安全带系统的组成及保护原理、汽车安全气囊的工作原理及保护效果、鞭打损伤的特点、儿童乘员约束系统的要求及不同组别正确的使用方法。
二、课程任务(-)知识方面1.1了解国内、外最新的汽车安全性相关法规与发展趋势,了解汽车安全性评价体系的差异;1.2以交通事故统计数据为依据,从汽车、人、环境等几个方法提出减少交通事故的方法,重点介绍在汽车设计中如何提高预防事故的能力及一旦发生交通事故如何减少对乘员的伤害;1.3了解汽车标准的制定过程与制定依据,培养严谨的逻辑思维能力,开发具备经济、环境友好型、确实可行的安全性评价方法与试验测试方法;1.4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增强汽车安全方面的知识,使设计出的汽车更安全,为今后从事汽车设计或汽车安全研究储备基础知识。
(二)能力与素质方面2.1掌握工程基础知识和本专业的基本理论知识,具有系统的工程实践学习经历;了解本专业前沿发展现状和趋势;2.2具备设计和实施工程实验的能力,并能够对试验结果进行分析;2. 3掌握基本的创新方法,具有追求创新的态度和意识;具有综合运用理论和技术手段设计系统和过程的能力,设计过程中能够综合考虑经济、环境、法律、安全等制约因素;3.4具备开发先进乘员约束系统的基本思路与开发准则。
奔驰S级预安全系统增强版介绍
栏目编辑:刘玺 *****************资料库一、概述乘员预安全系统增强版(PRE-SAFEPLUS)如图1所示,可提前识别危急行驶状况,在必要时启用安全系统作为预防性措施,降低车辆乘员伤害的风险。
为此,预安全系统不断评估来自ESP系统和制动辅助系统增强型(BASPLUS)等系统的传感器数据,并因此检测过度转向、转向不足或紧急制动等现象。
如果识别到紧急行驶状况,那么该系统就会在几分之1秒内启动相应措施,这些措施可使安全带和气囊在发生碰撞时提供其最佳保护效果。
图1 PRE-SAFE功能二、部件概览预安全系统(PRE-SAFE)能够在即将发生追尾的情况下预先为乘员提供保护,该功能由电控车辆稳定行驶系统(ESP)控制单元启用,为了更好的了解该功能,为便于了解,首先介绍该系统涉及的主要部件。
1.ESP控制单元ESP控制单元(图2)该控制单元位于发动机舱的左侧,控制自适应制动、电控稳定程序(ESP)、电子制动力分配(EBD)、防抱死制动系统(ABS)、防加速打滑控制(ASR)、制动辅助系统(BAS)等功能。
它实际是一种牵引力控制系统,通过分析各传感器(如:轮速传感器)的信号,然后向ABS、ASR等发出纠偏指令,维持车辆动态平衡,确保在各种状况下保持最佳的稳定性。
在转向或不足过度的情形下,稳定效果更加明显,如后驱汽车出现转向过◆文/福建 林宇清奔驰S级预安全系统增强版介绍林宇清(本刊编委会委员)曾在福建奔驰汽车有限公司担任经销商技术支持,取得了奔驰厂家的最高等级技术资质-诊断技师认证(C DT),并积累了众多疑难故障案例和较为全面的诊断思路。
目前就职于云度新能源汽车股份有限公司,担任质量改进工程师。
多时,后轮容易失控而甩尾,ESP便会通过慢刹外侧的前轮的方式来稳定车辆,从而校正行驶方向。
图2 ESP控制单元2.电动动力转向机构电动动力转向机构(图3)位于底盘处,由齿轮齿条式转向机、扭矩传感器(A91b1)、电子促动马达(A91m1)和转向机构控制单元(N68)组成。
第五章 汽车安全与节能环保技术
乘员头颈保护系统 智能行人保护系统
人为安全隐患
5.1 安全技术
主动安全技术 被动安全技术 被动安全技术用于减轻事故发生后对人体的伤害。 预紧式安全带 智能安全气囊
当汽车发生碰撞事故的一瞬间,乘员尚未向前移动时会首先拉紧安 全带,立即将乘员紧紧地绑在座椅上,然后锁止安全带防止乘员身 体前倾,有效保护乘员的安全。 智能安全气囊:在普通性的基础上增加传感器,以探测出座椅 上的乘员是儿童还是成年人,他们系好的安全带以及所处的位 置是怎样的高度,通过这些数据,来控制安全气囊的膨胀。
乘员头颈保护系统:当轿车受到后部的撞击时,头颈保护系统会迅速 充气膨胀起来,整个靠背都会随乘坐者一起后倾 ,乘坐者的整个背 部与靠背安稳地贴近在一起,最大限度地降低头部向后甩的力量,同 时座骑的椅背和头枕头会向后水平移动,使身体的上部和头部得到轻 柔、均衡地支撑与保护,以减轻脊椎以及颈部所承受的冲击力,并防 止头部后甩所带来的伤害。 智能行人保护系统:首先由传感器检测车与行人发生的碰撞,然后再由 执行器引发包会措施,如抬高发动机罩。
乘员头颈保护系统 智能行人保护系统
人为安全隐患
5.1 安全技术
主动安全技术 被动安全技术 被动安全技术用于减轻事故发生后对人体的伤害。 预紧式安全带 智能安全气囊
当汽车发生碰撞事故的一瞬间,乘员尚未向前移动时会首先拉紧安 全带,立即将乘员紧紧地绑在座椅上,然后锁止安全带防止乘员身 体前倾,有效保护乘员的安全。 智能安全气囊:在普通性的基础上增加传感器,以探测出座椅 上的乘员是儿童还是成年人,他们系好的安全带以及所处的位 置是怎样的高度,通过这些数据,来控制安全气囊的膨胀。
(2)汽油缸内直喷技术
可以使空气和燃料的比例达到理想的状态,其优 点是安装三效催化器之后,尾气中的CO 、HC和NOx 转化效率可以到达98%以上,能够满足严格的排放法 规要求。
汽车安全与法规总结
1.道路交通事故在我国的定义为:凡车辆、人员在特定道路通行过程中,由于当事人违反交通法规或依法应该承担责任的行为而造成人、畜伤亡和车辆损失的交通事件。
2.现代汽车安全保障体系是应用信息论、控制论和系统论的观点,研究宏观世界中物质的运动规律,从复杂的多因素事物中找到特有的规律,进行多方面综合性的有效控制,以解决道路交通系统存在的问题的体系。
3.道路交通系统由人、车、环境三要素所构成。
4.汽车安全性按照交通事故发生的前后分为主动安全性与被动安全性。
汽车主动安全性是指事故将要发生时操纵制动或转向系,防止事故发生的能力,以及汽车正常行驶时保证其动力性、操纵稳定性、驾驶舒适性、信息性正常的能力,也叫事故前汽车安全性。
汽车的被动安全性是指事故发生时保护乘员和步行者,使直接损失降到最小的能力,以及事故后,防止事故车辆火灾以及迅速疏散乘客的能力,也叫事故后汽车安全性。
5.汽车的主动安全性可以分为行驶安全性、环境安全性、感觉安全性和操作安全性。
6.被动安全性分为汽车外部安全性和汽车内部安全性。
7.标准的定义为:为在一定的范围内获得最佳秩序,对活动或其结果规定共同的和重复使用的规则、导则或特定的文件,该文件经协调一致制定并经一个公认机构的批准。
8.技术法规是指规定技术要求的法规,可以引用标准、技术规范或实施规程的全部或部分内容。
9.法规体系和标准体系不同点:1标准和技术法规的定义是不同的; 2 制定的目的不同; 3 制定、批准和采用的机构不同; 4 约束力不同; 5 体系构成不同; 6 内容的构成不同。
10. 汽车的行驶安全性是指汽车的装备保证汽车运行安全,同时具有最佳动态性能的能力。
11. 汽车动力性指标:汽车的最高车速,汽车的加速时间,汽车的最大爬坡度。
12. 汽车通过性是指汽车以足够高的平均车速通过各种坏路、无路地带及各种障碍的能力。
13.汽车制动性的评价指标:1,制动效能; 2 制动时的方向稳定性; 3 制动效能的恒定性。
奔驰安全技术详细解读
梅赛德斯-奔驰安全技术详细解读制动辅助系统(BAS)由于大多数驾驶者在紧急情况下不能迅速而有力地采取制动措施,制动系统的最佳性能不能得到发挥,制动的距离会明显延长。
因此,梅赛德斯-奔驰公司研制了制动辅助系统(BAS)。
从1997年开始,这个系统成为所有梅赛德斯-奔驰轿车的标准装配。
制动辅助系统(BAS)为有效的制动提供了必要的支持。
通过持续地比较踩下刹车踏板的速度,系统就会识别出紧急制动情况。
如果驾驶者受惊吓反应踩下制动踏板时速度比在控制单元中储存的正常值要快,那么制动辅助系统就自动起作用,建立最大的制动压力,使刹车减速度很快上升到最大值。
自从发明以来,制动辅助系统(BAS)已经上百万次证明了它的可靠性。
该系统不仅可避免碰撞事故,而且也能对行人起到有效的保护。
和防抱死系统(ABS)一样,制动辅助系统(BAS)也集成在电控车辆稳定行驶系统(ESP?)中。
为了调节制动压力,该系统使用了电控车辆稳定行驶系统(ESP?)技术,这样就不需要额外的部件了。
一个传感器持续记录刹车踏板被踩下的速度,并把这些数据传送给电子控制单元。
由于防抱死系统(ABS)还一直在精确地计量制动力,并与打滑极限值做着比较,因此在自动辅助紧急制动情况下,车轮也避免了抱死,使汽车可保持在控制之下。
如果驾驶者把脚从制动踏板上移开,那么自动助力装置就立即断开。
梅赛德斯-奔驰对制动辅助系统(BAS)的功能和作用方式已做了详尽的试验。
例如在驾驶模拟器中:在这里,驾驶员会不经警告而遇到危险情况,此时他们必须实施紧急制动。
在干燥的路面上,如果没有使用制动辅助系统,大多数测试者最多需要达73米的制动距离,才能把速度为每小时100公里的汽车完全停下。
而利用这个系统时,仅仅经过40米后汽车就完全停下了。
这相当于制动距离缩短大约45%。
预防性安全系统(PRE-SAFE)如果预防性安全制动系统(PRE-SAFE-Bremse)和增强型制动辅助系统(BAS PLUS)开始起作用了,这就意味着危险正在逼近。
汽车安全工程答案
第一章一、填空题1.道路交通系统由人、车辆、道路环境三要素所构成。
2.被动安全性分为汽车内部安全性和汽车外部安全性。
3.汽车安全保障体系以法律为依据,以管理为手段,达到道路交通系统工作的目的。
4.在道路交通系统中,人是系统的核心,道路是系统的基础,管理是保障交通系统安全的手段。
5.汽车的主动安全性可分为行驶安全性,环境安全性、感觉安全性和操作安全性。
6. 主动安全性的好坏,影响汽车发生事故的概率的多少,被动安全性的好坏主要决定了事故后车内乘员受伤的严重程度。
第二章一、名词解释1.视觉特性:视觉随车速和运行环境的变化而变化的特性。
2.视觉适应:视觉器官对于光亮程度突然变化而引起的感受性适应过程。
3.炫目:视野内有强光照射,会使人的眼睛产生不舒适感,形成视觉障碍。
4.空间知觉:包括对对象的大小、形状、距离、体积、方位等的知觉5.时间知觉:人脑对客观现象延续性和顺序性的反映。
6.运动知觉:人对物体在空间位移的知觉。
7.注意: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
8注意的分配:注意在集中认识活动上的分配,把注意指向不同的对象。
9.注意的转移:根据新的任务,主动地把注意从一个对象转移到另一个对象。
10.疲劳驾驶:驾驶员在连续驾驶车辆后,产生生理、心理机能下降和驾驶操作技能下降的现象称为驾驶疲劳。
二、填空题1.驾驶员的气质包括多血质、胆汁质、黏液质和抑郁质四种类型。
2.视力是眼睛分辨两物点之间最小距离的能力。
根据驾驶员眼睛所处的状态和时间不同,视力又有静视力、动视力和夜间视力之分。
3. 暗适应过程是指人从照明停止或由亮出进入暗处时,由于视觉的习惯性,视力逐渐恢复的过程。
4.驾驶员的信息处理过程包括信息感知、分析判断和操作反应阶段。
5.与驾驶行为有关的最重要的感觉有视觉、听觉、平衡觉、运动觉等。
6.人对物体在空间位移的知觉称为运动知觉该知觉和运动的速度、空间知觉、时间知觉都有密切的联系。
7.注意能够长时间保持在某种事物或活动上的能力称为注意的稳定性。
汽车乘员约束系统的参数分析与仿真研究概要
参数优化和改进建 议
未来研究方向和展 望
对未来研究的建议
进一步优化乘员约 束系统参数
开展多场景仿真研 究
加强乘员约束系统 与智能驾驶的协同 研究
关注乘员健康与安 全性能的关联研究
THANK YOU
汇报人:XX
仿真模型建立的 注意事项:确保 模型的准确性和 适用性、考虑实 际约束条件和边 界条件、选择合 适的仿真软件和 工具
仿真实验设计与实施
实验目的:验证汽车乘员约束 系统的性能和安全性
实验条件:模拟不同碰撞场景 和车辆参数
实验方法:采用计算机仿真技 术进行模拟实验
实验结果:分析仿真数据,评 估约束系统的性能表现和改进 方向
参数分类:物理参 数、化学参数、生 物参数等
参数对系统性能的 具体影响:参数变 化对系统性能的影 响程度和规律
参数分析的方法: 实验法、仿真法、 理论分析法等
参数优化方法
遗传算法:通过模拟生物进化过程的自然选择和遗传机制,寻找最优解
粒子群优化算法:模拟鸟群、鱼群等生物群体的行为模式,通过个体间的相互协作和竞 争来寻找最优解
模拟退火算法:模拟固体退火过程的物理现象,通过随机搜索来寻找最优解
梯度下降法:利用函数局部最小值的性质,沿着函数值下降最快的方向寻找最优解
仿真研究
仿真模型的建立
仿真模型的类型: 物理模型、数学 模型和混合模型
建立仿真模型的 目的:预测系统 性能、优化设计 参数和提高产品 可靠性
仿真模型的建立 过程:明确研究 目标、确定系统 边界、选择合适 的建模方法、建 立数学模型、验 证模型的正确性 和可靠性
汽车乘员约束系统的参数分析 与仿真研究概要
汇报人:XX
汽车乘员约束系统概述 参数分析 仿真研究 研究结果与讨论 结论
汽车碰撞性能实验报告(3篇)
第1篇一、实验目的本次实验旨在通过模拟碰撞试验,评估汽车在碰撞过程中的安全性能,包括车身结构、乘员保护系统以及整体碰撞后的损害情况。
通过对不同车型、不同碰撞速度和角度的试验,分析汽车在碰撞中的表现,为汽车设计、制造和改进提供参考依据。
二、实验背景随着我国汽车工业的快速发展,汽车安全性能已成为消费者购车时关注的重点。
汽车碰撞试验是评价汽车安全性能的重要手段之一,能够有效评估汽车在碰撞过程中的表现,为消费者提供可靠的安全保障。
三、实验方法1. 实验设备(1)碰撞试验台:用于模拟不同速度、角度的碰撞试验。
(2)碰撞传感器:用于测量碰撞过程中的加速度、速度等参数。
(3)假人:用于模拟碰撞过程中乘员的动态响应。
(4)数据采集系统:用于实时采集碰撞试验过程中的各项数据。
2. 实验步骤(1)选择实验车型:选取市场上具有代表性的车型进行碰撞试验。
(2)设置碰撞条件:根据实验需求,设置碰撞速度、角度等参数。
(3)安装实验设备:将碰撞试验台、传感器、假人等设备安装到实验车型上。
(4)进行碰撞试验:按照设定的碰撞条件,进行碰撞试验。
(5)数据采集与分析:在碰撞试验过程中,实时采集各项数据,并进行分析。
四、实验结果与分析1. 碰撞速度对汽车安全性能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随着碰撞速度的增加,汽车在碰撞过程中的变形程度逐渐增大,乘员受到的冲击力也随之增大。
在高速碰撞条件下,汽车的安全性能较差。
2. 碰撞角度对汽车安全性能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不同角度的碰撞对汽车安全性能的影响存在差异。
在正面碰撞中,汽车的安全性能相对较好;而在侧面碰撞中,汽车的安全性能较差。
3. 车身结构对汽车安全性能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车身结构对汽车安全性能具有重要影响。
具有高强度车身结构的汽车在碰撞过程中的变形程度较小,乘员受到的冲击力也相对较小。
4. 乘员保护系统对汽车安全性能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乘员保护系统在提高汽车安全性能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安全气囊、安全带等乘员保护系统在碰撞过程中能够有效减少乘员的伤害。
中文版ECER95-关于车辆侧面碰撞乘员保护认证的统一规定
在一圆圈中间加大写字母“E”并标明授予认证国家的代号;(1)
(1) 1— 德国,2— 法国,3— 意大利,4— 荷兰,5— 瑞典,6— 比利时,7— 匈牙利,8— 捷克,9— 西班牙,10— 南斯 拉夫,11— 英国,12— 奥地利,13— 卢森堡,14— 瑞士,15— (空缺),16— 挪威,17— 芬兰,18— 丹麦,19— 罗马尼亚,20— 波兰,21— 葡萄牙,22— 俄罗斯,23— 西腊,24— 爱尔兰,25— 克罗地亚,26— 斯洛维尼亚,27— 斯洛伐克,28— 白俄罗斯,29— 爱脱尼亚,30— (空缺),31— 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32— 拉脱维亚,33— (空 缺),34— 保加利亚,35-36(空缺),37— 土耳其,38-39(空缺),40— 前南马其顿,41(空缺),42— 欧共体, 43— 日本,44(空缺),45— 澳大利亚,46— 乌克兰。随后的代号将按批准承认关于对轮式车辆安装及/或用在 轮式车辆上的装备及零部件采用统一的技术法规以及满足这些法规的认证相互认可条件的协议的时间顺序指定
法规号: 95 第2页
第1版 2000 年 12 月
标题:侧面碰撞乘员保护
国家:欧洲经济委员会( E.C.E. ) 源于:联合国 1995 年 7 月 20 日协议
3.3
3.4 3.4.1 3.4.2
4
4.1 4.2
4.3
4.4
4.5 4.5.1
认证申请人有责任提交所进行试验的全部数据和结果,这些数据与结果应能够证实符合样车达到的要 求。
(第 2 版,包括 1995 年 10 月 16 日开始生效的修正本)
附录 94:95 号法规
汽车乘员约束系统快速求解与评价程序开发应用
汽车乘员约束系统快速求解与评价程序开发应用随着汽车安全意识的不断提高和法规的不断强化,汽车乘员约束系统的研发和应用逐渐成为汽车行业的热点。
汽车乘员约束系统包括安全带、气囊等多种装置,可以保护乘员在车辆碰撞时受到的伤害,故其质量的优劣直接关系到乘员安全。
传统的汽车乘员约束系统设计需要通过试验等方法来验证其可靠性和安全性,但这种方法费时费力,成本较高。
近年来,由于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利用计算机建立乘员约束系统的数值模型进行快速求解和评价成为了一种有效的方法。
乘员约束系统的数值模型一般基于有限元方法,可以将系统看作由多个有限元单元组成的复杂结构体系。
在数值模型中,可以考虑多种影响因素,如车辆的速度、质量、碰撞类型等。
使用数值模型可以快速计算出系统在各种情况下的性能指标,如乘员受力情况、气囊膨胀时间、安全带的耐久性等等。
为了实现乘员约束系统的快速求解和评价,需要开发一款相应的程序。
该程序需要包括以下几个模块:1.数据输入模块:该模块用于将车辆信息、碰撞信息等输入到程序中,以便后续的计算和分析。
2.预处理模块:该模块用于对输入数据进行预处理,包括对车辆和环境的建模、构建有限元模型、设置仿真参数等。
3.数值求解模块:该模块是程序的核心部分,主要通过有限元方法进行计算求解,包括求解乘员受力情况、气囊、安全带等约束装置的运行情况。
4.后处理模块:该模块用于对求解结果进行分析和评价,包括对乘员受力情况的评估、气囊和安全带等约束装置的优化设计等。
开发该程序需要掌握较强的计算机科学、工程力学等方面的知识。
同时,要注意程序的精度和效率,尽可能减少计算时间和空间开销。
该程序应用广泛,可以用于乘员约束系统的设计、改进和优化。
例如,可以通过该程序评估不同车速下乘员约束系统的安全性和可靠性,指导设计者进行系统的优化;还可以对不同型号、不同品牌的汽车进行比较评估,为消费者提供更准确的安全选择。
总之,乘员约束系统快速求解与评价程序的开发应用是一项重要的工程技术,有助于提高乘员安全性,推动汽车行业技术的发展和进步。
被动安全系统定义
一、气囊的作用 它是一种当汽车遭到冲撞而急剧减速时能很快膨
胀的缓冲垫,通常它与座椅安全带配合使用。 当汽车发生碰撞时,迅速在乘员和汽车内部结 构之间打开一个充满气体的袋子,避免或减缓 冲撞。
作用范围
• 气囊要想引爆是有角度要求的,撞的时候要注意 哦!
被动安全系统定义
汽车安全技术分为主动安全技术和被动 安全技术。被动安全技术是指,在事故 发生之后的保护,不能像主动安全系统 那样防止或避免事故的发生,这些安全 装置在交通事故发生后能尽量减小人身 损伤的安全装置,包括对乘客和行人的 保护。
安全带定义
• 汽车安全带就是在汽车上用于保证乘客以及驾驶 员在车身受到猛烈打击时防止乘客被安全气囊弹 出时伤害的装置。
1、碰撞约10ms,点火剂引爆点火剂产生大量的热, 使充气剂分解,驾驶员尚未动作。
2、碰撞约40ms,气囊完全充满,体积最大,驾驶员 向前移动,安全带吸收部分冲击能量。 注:1s=1000ms
3、碰撞约60ms,驾驶员头部及身体上部压向气囊, 气囊排气孔在气体和人体压力作用下排气节流吸 收人体与气囊之间弹性碰撞产生的动能。
SRS线束
SRS的所有线束都装在黄色波纹管内,以便于区别。 为了保证转向盘具有足够的转动角度而又不致损 伤驾驶席SRS气囊线束,采用螺旋线束,有的厂 家称游丝。在安装时,应注意其安装位置和方向, 否则会导致转向盘转动角度不足或转向沉重。
安全气囊的动作过程
当汽车以50KM/H与前面的障碍物碰撞时,气囊动作 时序。
气囊的组成
机械式安全气囊主要由传感器、气囊组件等组成。 电子式安全气囊主要由传感器、气囊组件、电控
ECU等组成。
传感器
传感器用于检测、判断汽车发生事故后的撞击信号, 以便及时启动安全气囊。
汽车碰撞试验实验报告(3篇)
第1篇一、实验目的本实验旨在通过模拟现实交通事故中的碰撞情况,对汽车的安全性能进行评估。
通过不同形式的碰撞试验,验证汽车的结构强度、乘员保护系统、安全气囊等关键部件在碰撞过程中的表现,为汽车设计和安全性能改进提供科学依据。
二、实验原理汽车碰撞试验主要模拟现实交通事故中常见的碰撞形式,包括正面碰撞、侧面碰撞、追尾碰撞、翻滚碰撞等。
通过高速摄像机、传感器等设备,记录碰撞过程中的各项数据,分析碰撞对汽车结构、乘员保护系统等的影响。
三、实验材料与设备1. 实验材料:测试车辆、假人、安全气囊、传感器、高速摄像机等。
2. 实验设备:碰撞试验台、单边桥、冲击吸收装置、数据采集系统等。
四、实验方法1. 正面碰撞试验:测试车辆以一定速度与固定障碍物发生正面碰撞,记录碰撞过程中的各项数据。
2. 侧面碰撞试验:测试车辆以一定速度与固定障碍物发生侧面碰撞,记录碰撞过程中的各项数据。
3. 追尾碰撞试验:测试车辆以一定速度追尾前车,记录碰撞过程中的各项数据。
4. 翻滚碰撞试验:测试车辆在特定条件下发生翻滚,记录碰撞过程中的各项数据。
五、实验步骤1. 实验准备:选择合适的测试车辆,检查实验设备是否正常,设置碰撞试验参数。
2. 实验实施:- 正面碰撞试验:将测试车辆固定在碰撞试验台上,调整碰撞速度和角度,进行碰撞试验。
- 侧面碰撞试验:将测试车辆固定在侧面碰撞试验台上,调整碰撞速度和角度,进行碰撞试验。
- 追尾碰撞试验:将测试车辆固定在追尾碰撞试验台上,调整碰撞速度和角度,进行碰撞试验。
- 翻滚碰撞试验:将测试车辆固定在翻滚试验台上,调整翻滚速度和角度,进行碰撞试验。
3. 数据采集:利用高速摄像机、传感器等设备,记录碰撞过程中的各项数据。
4. 数据分析:对采集到的数据进行分析,评估汽车的结构强度、乘员保护系统等在碰撞过程中的表现。
六、实验结果与分析1. 正面碰撞试验:在正面碰撞试验中,测试车辆的车身结构表现出良好的强度,乘员保护系统在碰撞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有效降低了乘员的受伤风险。
汽车被动安全技术的研究分析
车辆工程技术22 车辆技术1 被动安全技术发展历史及趋势 主动安全和被动安全是汽车安全的主体。
被动安全性是指车辆发生事故时可以减轻乘员或者外部人员在事故受到的伤害。
对内来说就是内部被动安全,对外部来说就是外部被动安全。
但总体上来说,汽车被动安全系统的核心是保护内部乘员的安全。
在汽车工业发展初期,各主机厂主要着眼于改善汽车性能,没有过多的研究保险杠、前大灯、液压制动等安全部件对车辆安全性的影响。
直到近年来,多起安全事故的发生,才引起车企对车辆安全性的研究。
目前不仅正面碰撞保护气囊的装车率逐年增加,而且侧面碰撞保护气囊、后部保护气囊及各种更加完善的安全带也在不断研发制造。
2 国内外的汽车被动安全性研究 放眼全球来看,很多发达国家已经将汽车制造及使用安全性研究等列为国家车辆重点研究项目,并要求车企针对车辆安全制定了近期、中期、长期的发展规划。
早在70年代初期,美国、英国和日本等国的各大汽车公司,在政府的支持下,开展了ESV(安全实验车)的研制。
90年代初,日本就已经完成了碰撞安全技术和防止撞车后灾害扩大技术。
例如:撞车时冲击能量的吸收系统、减轻对行人伤害的安全系统以及紧急时车门锁解除系统等。
3 主要被动安全技术介绍 被动安全技术是车辆安全技术的主体,目前国内车辆的被动安全技术主要有汽车安全带、车辆安全气囊以及防碰撞车身结构等。
研究表明,汽车事故中人体内伤和脑损伤与减速度直接有关,骨折与作用力有关,组织损伤与剪切应力有关。
所以,提高汽车内部安全性就是要降低人体的减速度。
而降低事故中人体的减速度的有效措施是限制乘员的位移。
最简单有效的是座椅安全带。
安全带的基本机构均有织带、卷收器、带扣和长度调整机构组成。
为了进一步降低碰撞时乘员“潜水”造成腹部伤害,提高安全带保护效果,还采用了预紧器和锁紧装置等。
安全气囊系统是目前常见的车辆配置。
该系统主要由碰撞传感器、安全气囊电脑、SRS指示灯和气囊组件四部分组成。
汽车被动安全技术
汽车被动安全技术汽车被动安全技术是指一旦事故发生时,能保护车辆内部乘员及外部人员,使直接损失降到最小的技术。
被动安全技术主要包括碰撞安全技术、碰撞后伤害减轻与防护技术等。
一、碰撞安全技术1.吸能车身它的作用是在吸收汽车动能的同时减缓车内乘员的移动程度,保证乘员有足够的生存空间。
发生碰撞事故时车内乘员的保护主要通过车体结构的溃缩实现,通过预先设定的褶皱永久变形,能够吸收外力冲击的大部分。
例如,在汽车上位置的危险性顺序(由大到小排列)是:右前、左前、右后、左后、后面;从中可以看出,驾驶和副驾驶座部位最易受到伤害,因此将转向柱设计为可缩进式,碰撞时能折叠一定的距离;前、后保险杠能有吸收动能的要求;在各类交通事故中,侧撞的占比很高,故在车身侧面的防护不能忽视。
通过加装防侧撞钢梁于中门柱里,同时在左右两侧车门内增添加强筋,可以有效地吸收侧面撞击能量,而且使驾乘人员在事故发生后不借助工具即可打开车门离开出事车辆,从而保护了人体免受潜在损伤;车顶要有一定的刚度,保证翻车后不能被压扁等。
2.安全带安全带作为主要的成员约束装置,是目前最有效的安全设备。
其单独使用时可以减少42%左右的死亡率。
汽车上使用的安全带,按固定方式分为两点式、斜挂式、三点式、四点式(常用于赛车)四种。
其中较先进也最安全的是预紧式安全带:当汽车发生碰撞事故的一瞬间,乘员尚未向前移动时它会首先拉紧织带,立即将乘员紧紧地绑在座椅上,然后锁住织带防止乘员身体前倾,有效保护乘员的安全。
理想的安全带作用过程是:首先,及时收紧,在事故发生的第一时刻毫不犹豫地把人"按"在座椅上。
然后,适度放松,待冲击力峰值过去,或人已能受到气囊的保护时,即适当放松安全带,避免因拉力过大而使人肋骨受伤。
最先进的安全带都带有预收紧装置和拉力限制器。
工作原理是当探头负责收集到撞车信息时,会释放出电脉冲,该脉冲传递到气体发生器上,引爆气体。
爆炸产生的气体在管道内迅速膨胀,压向所谓的球链,使球在管内往前窜,带动棘瓜盘转。
汽车安全论文
上海理工大学题目:先进安全车(ASV)技术的现状与发展学院:机械学院专业:08车辆工程2班学号: ***********名:***指导老师:***先进安全车(ASV)技术的现状与发展摘要:先进安全车(ASV Advanced Safety Vehicle)是为2l世纪开发使用的一种高度智能化的安伞,其主要利用电子技术进一步提高汽车的安全性能。
因而,汽车安全性的研究与开发已成为汽车行业发展的主要方向。
为此,本文介绍了先进安全车(ASV)技术的现状.并讨论了这项技术的发展趋势。
关键词:交通运输;先进安全汽车技术;现状;发展目录一、先进安全车:技术的领域及现状1-1预防安全技术1-1.1瞌睡驾驶报警系统 (4)1-1.2车辆危险状态监视系统 (4)1-1.3确保良好驾驶视野系统 (4)1-1.4夜间路面障碍物检测系统 (4)1-1.5自动导航技术 (4)1-2事故避免技术1-2.1车距警报系统 (4)1-2.2车辆行驶路线改变警报系统 (5)1-2.3行驶路线偏离警报系统 (5)1-2.4调节车辆位置的速度控制系统 (5)1-2.5碰撞自动检测与防护系统 (5)1-2.6转弯减速调节系统 (5)1-2.7自动停止警报和调节系统 (5)1-3碰撞时减轻危害程度技术1-3.1冲击吸能保护系统 (5)1-3.2保护乘员系统 (5)1-3.3降低行人伤害程度系统 (6)1-4碰撞后伤害减轻与防护技术1-4.1火灾警报与灭火系统 (6)1-4.2紧急门锁释放系统 (6)1-4.3碰撞反应通报系统 (6)1-4.4驾驶记录系统 (6)二、ASV技术发展趋势2-1汽车安全技术发展的重点项目 (6)2-2与智能运输系统结合的趋势 (7)三.结束语 (7)参考文献: (8)一、先进安全车:技术的领域及现状随着社会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汽车安全性能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日本从1991年就开始实施先进安全车计划⋯.美国、欧洲的汽车公司也非常重视先进安全车的研究和开发工作。
现代汽车安全技术-3章3.4被动安全(汽车结构安全、其他乘员保护技术v)
zhubob@
第3章 汽车被动安全技术
3 . 汽车结构安全 4 . 其他乘员保护技术
主讲:朱明
高级技师、经济师,工程师 高级技能专业教师 汽车维修工高级考评员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朱明工作室
zhubob@
第3章 汽车被动安全技术
3 . 汽车结构安全
主讲:朱明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3.3.4侧向车门横梁
朱明工作室
zhubob@
地板总成的关键部件是门槛梁和分置在其间的横梁。 横梁可以起到防止地板折叠的作用。一般侧向要预 留200~300mm的空间,供侧向的皱折变形之用。为 了提高提高门槛抗弯强度,应尽量加大其断面尺寸。 此外,也可以在门槛梁内增设衬板结构。 车门内设置横梁已成为目前提高车身抗侧撞安全性 的手段之一,如能将横梁设置在车身侧向受撞击的高 度上,效果会更加明显。 为了提高车身整体强度,梁 的联接方式十分重要,应该避免采用那些缺乏传递某 一方向的力或绕某一轴的力矩能力的联接结构,才能 减少因联接不当造成的局部强度减弱。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汽车碰撞事故的机率分
朱明工作室
zhubob@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一、 吸能型保险杠
朱明工作室
zhubob@
1、 液压缓冲型 这种类型的保险杠,横杠内侧加强件通过橡胶垫 与液压缓冲器的活塞杆相连接,活塞杆做成空心,内 装一浮动活塞,活塞将其隔成左、右两腔,左腔充满 氮气,右腔充满机械油,活塞杆外圆柱面与缓冲缸内 圆柱面滑动配合,缓冲缸内机械油与活塞杆右腔相通。 缓冲缸固定车架或车身加强件上,当汽车与障碍物碰 撞时,保险杠横杠受到的碰撞冲击力由其横杠内侧加 强件传到活塞杆上,活塞杆端部向右移动,推动机械 油按图示箭头方向流过节流孔,压向活塞右腔,推动 活塞向左移动,并使氮气受到压缩。这样,利用机械 油通过节流孔时的粘性阻力吸收撞击能量,吸收能量 的效率高达80%,工作特性比较稳定。撞击后靠氮气 产生复原动力,使保险杠复位。
安全气囊与乘员保护系统
安全气囊的充气原理与充气过程
安全气囊的充气原理
• 利用气体发生器产生的气体迅速充填安全气囊,使其在 碰撞时迅速展开
安全气囊的充气过程
• 碰撞发生时,传感器检测到冲击力并触发气体发生器 • 气体发生器产生气体,迅速充填安全气囊 • 安全气囊在充气后迅速展开,为乘员提供保护
安全气囊的传感器技术与触发条件
侧面碰撞乘员保护系统的特点
• 着重保护乘员在侧面碰撞时的安全 • 采用侧面安全气囊为主要保护措施
侧面碰撞乘员保护系统的技术要点
• 准确预测和评估侧面碰撞的冲击力 • 优化侧面安全气囊的布局和结构设计,提高保护效果
其他类型乘员保护系统
其他类型乘员保护系统的特点
• 针对特殊场景和车辆类型设计的乘员保护系统 • 如车辆翻滚保护系统、儿童座椅安全系统等
其他类型乘员保护系统的技术要点
• 根据特殊场景和车辆类型的需求,设计相应的保护措施 • 优化保护系统的布局和结构设计,提高保护效果
安04全气囊与乘员保护系统的测 试与认证
安全气囊的测试方法与标准
安全气囊的测试方法
• 利用假人和碰撞模拟设备进行安全气囊的性能测试 • 评估安全气囊在不同碰撞场景下的保护效果
03
乘员保护系统的分类与特点
正面碰撞乘员保护系统
正面碰撞乘员保护系统的特点
• 着重保护驾驶员和乘客在正面碰撞时的安全 • 采用驾驶员安全气囊和乘客安全气囊为主要保护措施
正面碰撞乘员保护系统的技术要点
• 准确预测和评估正面碰撞的冲击力 • 优化安全气囊的布局和结构设计,提高保护效果
侧面碰撞乘员保护系统
安全气囊的传感器技术
• 加速度传感器:检测车辆碰撞时的加速度,判断是否需要触发安全气囊 • 压力传感器:检测安全气囊内部的压力,确保气囊在合适的压力下充气 • 温度传感器:检测车辆内部的温度,防止高温环境对安全气囊的影响
汽车SRS的工作原理与检修
汽车SRS的工作原理与检修SRS是汽车安全气囊系统(Supplerme ntal Restrai ntSystem)的简称,是现代汽车安全防护技术的高科技产品。
是用于保护驾驶员和乘员的一种安全装置,即一种辅助保护系统。
当汽车遭受碰撞导致减速度急剧变化时,气囊迅速膨胀,在驾驶员、乘员与车内构件之间迅速铺垫一个气垫,利用气囊排气节流的阻尼作用来吸收人体惯性力产生的动能,从而减轻人体遭受伤亡的程度。
1 SRS 的组成它是由碰撞传感器、控制单元、气囊组件及诊断控制器等组成。
(1)碰撞传感器。
它是用来检测车辆发生碰撞时的减速度或惯性力,并将信号送给控制单元。
当碰撞生产很大的速度变化,足以使SRS膨胀时,碰撞传感器将线路接通。
SRS中通常设有3〜5 只碰撞传感器,分别安装在车身前部和中部。
以便撞车时传递准确撞击信息给电控单元,发出指令点燃膨胀气体发生器中的充气剂:叠氮化钠,使气囊膨胀。
(2)控制单元。
通常称为SRS电脑,安装于档位操作杆前面或后面的装饰板内、后排座椅下面中部位置或后备箱内。
是连续监测汽车行驶过程中碰撞传感器输送来的信号,经计算和逻辑判断处理,确定是否发生碰撞。
当判断结果为发生碰撞时,立即发出指令使SRS膨胀(3)气囊组件。
目前汽车最普遍装备有驾驶座气囊组件和前排乘员座气囊组件。
驾驶座气囊组件主要由气囊装饰盖、气囊、气体发生器和装在气体发生器内部的点火器(电子雷管)组成。
驾驶座气囊组件安装在转向盘的中央,前排乘员座气囊组件安装在副驾驶员座椅正前方的仪表台上。
气囊在静止状态时,像降落伞未打开时一样折叠成包,安放在气体发生器上部与气囊盖之间。
驾驶座SRS的容积约为60L,前排乘员座SRS的容积约为180L。
(4)诊断控制器。
用来监视气囊系统,通过指示灯和存储在存储器中的故障代码来显示测试结果。
仪表盘上的SRS指示灯可直接向驾驶员提供信息。
车辆每次启动,诊断控制器都自检。
若系统正常,警示灯亮几秒后自动熄灭;若出现故障,仪表盘的气囊警示灯会常亮或闪烁,警示驾驶员。
汽车碰撞安全中乘员保护系统设计与优化研究
汽车碰撞安全中乘员保护系统设计与优化研究随着汽车产业的迅速发展,越来越多的人选择乘坐汽车出行。
然而,道路交通事故仍然是导致严重伤亡的主要原因之一。
因此,汽车碰撞安全成为了汽车工程中的一项重要研究课题。
乘员保护系统的设计与优化是提高汽车碰撞安全性的关键因素之一。
为了有效保护乘员在碰撞事故中的安全,乘员保护系统需要经过深入的研究和设计。
首先,乘员保护系统需要具备良好的结构强度和刚度,以承受碰撞过程中的巨大冲击力。
这个过程中,车身框架的设计和材料选择是至关重要的。
采用高强度钢材料或者轻质复合材料可以提高整车的结构强度和刚度,从而减少乘员在碰撞中受到的冲击力。
此外,对于乘员保护系统的设计应在碰撞事故发生时尽可能将冲击力传递到车辆刚性结构上,从而减少乘员所承受的冲击力。
其次,安全气囊是汽车乘员保护系统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安全气囊是一种被动安全装置,能够在碰撞事故发生时迅速展开以减少乘员的冲击力和保护身体的部位免受伤害。
为了确保安全气囊的正常运作,设计过程中需要考虑触发力的准确感知和快速控制。
此外,多余气囊的部署也是一项重要的研究课题。
根据乘员的体型和身体位置,确定最佳的气囊部署策略,可以提供最佳的保护效果,并最大程度减轻碰撞事故对乘员的伤害。
另外,座椅设计也是乘员保护系统中的重要一环。
座椅应设计为能够吸收和分散碰撞能量的结构,以减少乘员受到的冲击力。
座椅应具备良好的侧向支撑性能,能够减少侧撞事故对乘员的伤害。
此外,座椅的头枕、腰靠等部分的设计需要符合人体工程学原理,以保证乘员在碰撞过程中的舒适度和安全性。
最后,乘员保护系统的优化研究也是提高汽车碰撞安全性的关键因素。
通过数值模拟和实验验证的方法,可以对乘员保护系统进行进一步的优化。
例如,通过在车辆结构中添加变形可控部件,可以实现碰撞事故前后车辆的变形和能量吸收,从而减轻乘员所受到的冲击力。
此外,利用先进的传感器和控制系统,可以对乘员保护系统进行实时监测和控制,以提高系统的响应速度和准确性。
一文带你看懂新能源汽车安全防护系统
一文带你看懂新能源汽车安全防护系统新能源汽车的安全防护系统主要有由碰撞安全防护、电池安全防护、高压电安全防护、车载网络安全防护以及智能车辆安全防护等组成。
一、碰撞安全防护评价车辆的碰撞事故对乘员的保护能力,包括车身结构强度、安全气囊、安全带等被动安全配置的效果。
1.车身结构强度以理想L9为例,其车身采用75%高强钢,其中28.9%热成型钢,乘员舱关键结构件,A柱、B柱、C柱、门槛、车门防撞梁等均使用高强热成型钢材料形成笼式防护结构。
前塔座为压铸铝,在前防撞梁,前舱连接杆采用铝型材。
理想L9设计有主副防撞梁,都采用铝型材,能更好的实现吸能,副防撞梁主要是为实现行人保护,主防撞梁主要是为承担正碰及侧碰力的传递。
理想L9的shotgun通过一直延伸到车头部位,最前部又增加一根横梁连接左右。
机舱上部及侧面都构成环形结构,更利于力处吸收及传递分解。
理想L9前防撞梁两侧均有止推块设计,当车辆发生碰撞,横纵梁出现变形时,可让受力产生横向位移,实现弹开操作,减少对乘员的伤害。
理想L9主要通过对门槛梁、AB柱(B柱采用了不等厚结构设计)、车门加强板应用热成型材料,实现对侧碰过程中力的抵御。
近些年比如特斯拉、小米等车企所采用的一体化压铸工艺,不仅在车身减重上提高不少,而且在加强车身结构上也同样起到不可忽视的作用。
2.安全气囊安全气囊系统(Supplemental Restraint System, SRS),也称为辅助成员保护系统,简称SRS,通常和汽车座椅安全带配合使用,能够有效降低车上成员在汽车事故中的死亡率。
它是汽车非常重要的被动安全装置之一,在发生事故时,能够有效地保护驾驶人以及乘客的安全;但是如果使用不当,反而会伤害车上成员,因此在车辆使用过程中要密切注意其表现;安全气囊指示灯常亮说明系统有故障,可能会影响其正常使用,需要对车辆的安全气囊系统进行检修。
3.安全带人们在研究汽车安全带的性能时发现,如能在碰撞发生的瞬间把安全带拉紧几厘米,使发生正面碰撞时驾乘人员不会因惯性作用而先向前冲,而是紧紧地贴在座椅靠背上,这样的安全带会更大限度地保护驾乘人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⑷汽车座椅后背
其他乘员所需的信息可放置在驾驶座副驾 驶座后背上。
⒉仪表板的安全性设计
安全性设计渗透在仪表板造型、总布置、结构 设计等各个环节之中。组合仪表视认性、仪表玻璃 的反光、前方视野校核等将影 响行车安全;加强管柱和安全 气囊的布置、内部突出物等将 影响碰撞安全。
⒉座椅系统的安全性功能
座椅系统的安全性功能: ①碰撞中保证乘员在生存空间之内; ②碰撞中保证乘员姿态与其他约束系统协调 保护乘员。 汽车尾部碰撞的保护。 头枕和座椅靠背对后部冲击能量的吸收。
座椅碰撞试验
实车碰撞中儿童保护研究
儿童安全座椅图片
儿童安全座椅图片
儿童安全座椅图片
儿童安全座椅图片
后向式安装儿童安全座椅
后向式安装儿童安全座椅
前向式安装儿童安全座椅
前向式安装儿童安全座椅
6.5 转向系统
⒈概述 ⒉能量吸收式转向柱的结构原理和设计 ⒊几种能量吸收式转向柱
⒈概述
要求: 车身变形引起转向柱向驾驶员的运动能量吸收 驾驶员因惯性向转向柱的运动能量吸收 对策: 一次碰撞:转向中间轴隔绝碰撞能量 二次碰撞:能量吸收式转向柱吸收碰撞能量
HUD是利用光学反射的原理,将相关资讯投射在 一片玻璃上面。玻璃高度大致与驾驶员的眼睛成水 平,投射的文字和影像调整在焦距无限远的距离上 面,飞行员透过HUD 往前方看的时候,能够轻易的 将外界的景象与HUD 显的资料融合在一起。汽车上 也逐渐采用。
彩色液晶显示装置构成的HUD
⑶中间副仪表板
⒊座椅系统的安全性结构
⑴一般结构 结构组成: 座椅支撑 坐垫 调节装置 靠背 头枕
带加热元件的座椅
⑵一般性设计 ①座椅尺寸 ②座椅角度 ③最终坐姿 ④体压分布
⑶安全结构 ①骨架 ②靠背 ③坐垫 ④头枕 ⑤调节装置 ⑥连接部件
头枕
儿童安全座椅头枕
⒋座椅系统的安全性能要求及 试验方法
⑴体压分布要求 ⑵振动特性要求 ⑶刚度和强度要求 ⑷头枕性能要求 ⑸试验方法
6.4 座椅系统
⒈ ⒉ ⒊ ⒋ ⒌ 概述 座椅系统的安全性功能 座椅系统的安全性结构 座椅系统的安全性能要求及试验方法 儿童安全ISOFIX国际标准系统
⒈概述
⑴作用: ① 驾驶员的定位 ② 乘员的支撑和并保持其行驶中平稳 ③ 提高乘坐的舒适性 ④ 碰撞中保护乘员安全
⑵要求: ①结构合理,使乘员有良好坐姿和体压分布 ②有足够的刚度和强度 ③有良好的振动特性 ④人机工程 ⑤良好的性价比
⒊几种能量吸收式转向柱
⑴典型的安全转向柱
⑵ 网状转向柱
⑶ 伸缩式转向中间轴
6.6 仪表板设计
⒈ 汽车显示位置的划分
⒉ 仪表板的安全性设计
⒈汽车显示位置的划分
⑴仪表组合板 ⑵前挡风玻璃 ⑶中间副仪表板 ⑷汽车座椅后背
⑴仪表组合板
动态信息和监控信息:车速、燃油量、 发动机转速、冷却水温度等。
座椅试验
⒌ 儿童安全ISOFIX国际标准系统
ISOFIX系统一种专为汽车用婴儿和儿童安全座 椅而设的国际标准锚固系统。标准包括三个主要内 容: ⑴包括位于汽车座椅靠背与坐垫之间可将婴儿/儿童 安全座椅与车体本身结合起来的两个专用锚固点。 ⑵参照这样一种标准来制造汽车产品 ⑶婴儿/儿童安全座椅可以根据需要随意被安装或拆 除。 ISOFIX国际标准于1999年出台。2000年以后, 美国的法律已经规定:所有在美国销售的新车必须 具有Isofix锚固点,欧洲和其它国家也很快引进类似 的表 ③数字仪表 ④与显示器结合在一起的常规指针式仪表
⑵前挡风玻璃
由距离雷达或道路导航提示警告宜使用平视显示 器(Head Up Display),简称HUD。普遍运用在航空 器上。 HUD是利用光学反射的 原理,将相关资讯投射在 一片玻璃上面。玻璃高度 大致与驾驶员的眼睛成水 平,投射的文字和影像调 整在焦距无限远的距离上 面,飞行员透过HUD往前方 看的时候,能够轻易的将外界的景象与HUD显示的资 料融合在一起。汽车上也逐渐采用。
碰撞中的转向柱—驾驶员系统
⒉能量吸收式转向柱的结构原理和设计
⑴隔绝一次碰撞影响的对策 ①伸缩式转向中间轴 ②波纹管式转向中间轴 ③可断开式转向中间轴 ⑵保护驾驶员免受二次碰撞伤害的能量吸收式转向柱 应具备的性能:①正常行驶时,有足够的强度和刚度 ②碰撞时,能从车身结构中脱离 ③碰撞时,转向柱和中间轴可以压缩 ⑶能量吸收式转向柱设计中应该注意的几个问题 ①能量吸收原理 ②转向柱安装角度对吸能效果的影响 ③能量吸收式转向柱的主要参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