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核心考点总结
2023年高考政治一轮复习(部编版) 第3课 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
NGSUOYIN
内容 索引
核心考点一 伟大的改革开放 核心考点二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创立、发展和完善
课时精练
核心考点一
考点精讲 夯实必备知识
1.改革开放的进程 (1)确立: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重新确立了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政治 路线和组织路线,确定把党和国家工作的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 设上来,作出实行改革开放的重大决策,实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 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开启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 代化建设新时期。
考向探究 强化关键能力
考向一 我国改革开放的进程 典例1 2020年11月12日,浦东开发开放30周年庆祝大会在上海举行。习近平
总书记深刻指出:“浦东开发开放30年取得的显著成就,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制度优势提供了最鲜活的现实明证,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了
最生动的实践写照!”纵观我国40多年的改革开放历程,下列说法有误的是
中国特色社会主 义文化
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 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是激励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奋勇 前进的强大精神力量
提醒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相互联系、相互作 用,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我们要始终高举中国 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 文化自信。
提醒
全面理解改革开放政策
①我国的改革开放包括对内改革和对外开放两个方面。改革和开 放密不可分,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相辅相成。 ②改革的性质,是在不改变社会根本制度的前提下,社会主义的 自我完善和发展。改革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 ③对外开放是我国的基本国策,必须长期坚持。实践证明,开放 带来进步,封闭必然落后。改革开放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
第十二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领导核心理论
第十二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领导核心理论1. 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和宗旨《中国共产党章程》规定: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党的最高理想和最终目标是实现共产主义。
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作为自己的行动指南。
(一)中国共产党的性质【考点延伸】1.)中国共产党是以中国工人阶级为其阶级基础的,是马克思列宁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的产物。
2.)中国共产党党员是中国工人阶级的有共产主义觉悟的先锋战士。
3.)中国共产党是以马克思主义为理论基础和行动指南的,代表了中国社会发展的正确方向。
4.)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又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
(二)中国共产党的宗旨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决定了党的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考点延伸】中国共产党从成立的那一天起,就把为人民服务作为自己的最高原则,把代表工人阶级和全国各族人民的利益,作为党的一切活动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这是中国共产党区别于其他任何政党的显著标志之一。
中国共产党的奋斗史,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历史。
2. 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从根本上说,就是要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实现国家的繁荣富强和人民的共同富裕,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在中国能够团结和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实现这个宏伟目标的政治力量,只有中国共产党。
1.)坚持中国现代化建设的正确方向,需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考点延伸】只有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才能保证现代化建设事业的正确方向,才能制定和执行正确的路线、方针、 政策,保证现代化建设事业不断取得进步,最终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2.)维护国家统一、社会和谐稳定,需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考点延伸】没有国家统一和社会稳定,就没有国家的繁荣富强和人民的安居乐业。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不包括毛泽东思想,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和科学发展观邓小平理论邓小平理论的形成过程及地位一、理论基础: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两次历史性飞跃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二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二、邓小平理论的形成和发展过程:1、准备阶段:十一届三中全会到党的十二大前夕1978–19822、初步形成:十二大至十三大1982—1987(1)十二大制定了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纲领,标志着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全面展开(2)十二大开幕词中,邓小平第一次提出和使用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科学概念,邓小平首次提出“走自己的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科学命题3、丰富发展阶段:党的十三大至十四大 1987—1992十三大标志着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基本形成:1987年党的十三大正式确立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三步走”的发展战略,它进一步解决了我国现代化建设目标、步骤等全局性重大问题4、成熟阶段:十五大把邓小平理论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写进党章 1992—2002邓小平南方谈话:1992改革是解放生产力,坚持党的基本路线100年不动摇加快改革开放步伐,不要纠缠于姓“资”姓“社”问题讨论三个有利于,要警惕右,但主要是防左(三个有利于指: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在1992年初由邓小平在视察南方时提出,被视为人们衡量一切工作是非得失的判断标准。
)发展才是硬道理,发展经济必须依靠科技和教育,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内容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后有看得见看不见宏观调控和市场经济),始终注意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按“四化”标准选拔人才进入领导层,反对形式主义坚持社会主义信念对社会主义本质这一重大问题作了总结性的理论概括,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意义:邓小平:邓小平理论第一次比较系统的初步回答了在中国这样一个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如何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江泽民: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三个代表)“三个代表”:(1)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体现推动先进生产力发展的要求,通过发展生产力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基础)(2)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社会主义的精神文明)——体现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的要求,促进全民族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的不断提高(3)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必须坚持把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出发点和归宿胡锦涛:十七大报告中提出,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取得的一切成绩和进步的根本原因,归结起来就是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邓小平理论的重要内容: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邓小平理论的精髓和活的灵魂:解放思想、实事求是邓小平把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联系起来表述,更鲜明的体现了马克思主义思想体系的开放性,体现了它的实践性、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十三大)1、两层含义:一是我国已经进入社会主义社会,我们必须坚持而不能离开社会主义二是我国社会主义还处在初级阶段,我们必须从这个国情出发,而不能超越这个阶段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3、长期性: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从1956年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起,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在我国基本实现为止,至少需要100年的时间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基本路线:“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中国共产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是: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考考点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考考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要由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坚持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和坚持社会主义荣辱观组成。
其中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统领,贯穿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坚持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和坚持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始终。
共同理想是团结全国人民共同奋斗的巨大精神动力,也是现阶段全国各族人民的终极追求,反映了全国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和共同愿望。
故而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题。
伟大的民族精神,是实现共同理想的精神支撑,共同理想的实现需要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和社会主义荣辱观为民族精神注入了新的有活力的内容。
2012年11月,党的十八大报告首次以24个字概括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
24字核心价值观分三个层面: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公民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
“三个倡导”,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具体化,是对共同理想、民族精神、时代精神,以及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的具体注释,其中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其它两个“倡导”的基础,是作为公民应该践行的道德规范,是对公民个人道德行为的要求。
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公民走向社会在社会中生存发展的需要得以满足的保障,是公民对社会的期待,因而这不但仅是公民个人的行为准则和价值追求,更是整个社会所应该追求的价值目标。
富强民主文明和谐作为社会主义现阶段共同理想的具体内容,是国家在现阶段所要实现的目标。
这三个层面的价值追求,归根结底都是为了“人的全面发展”,以实现人民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对公民个人,社会,国家所提出的价值判断准则。
【与中考考点链接】1、体会自强不息的意义。
2024考研政治核心考点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2024考研政治核心考点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2024考研政治核心考点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第一部分选择题考点1.1925年,《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指出,谁是我们的敌人?谁是我们的朋友?这个问题是革命的首要问题。
2.从1928年到1930年,毛泽东提出和阐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道路理论的主要文章是《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井冈山的斗争》《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反对本本主义》。
3.1938年,党的六届六中全会借用“实事求是”命题来提倡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科学态度,首次提出“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命题;确立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总结了抗战以来的经验,基本纠正了王明的右倾错误。
4.1939年、1940年之交,《〈共产党人〉发刊词》《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新民主主义论》一起是新民主主义理论的代表作,标志着毛泽东思想得到多方面展开而趋于成熟。
5.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三大法宝,是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基本经验。
6.没收封建地主阶级的土地归农民所有,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主要内容。
没收官僚资本,包含着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双重性质。
7.1948年,毛泽东在《在晋绥干部会议上的讲话》中完整地总结和概括了新民主主义革命总路线的内容。
8.1949年3月,毛泽东在《在中国共产党第七届中央委员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的报告》中提出了由新民主主义社会转变为社会主义社会的总任务和主要途径。
9.新民主主义社会的主要经济成分是社会主义经济、个体经济、资本主义经济。
10.1953年《关于农业生产互助合作的决议》指出在处理互助组和生产合作社存在的任何问题上,有两条原则是必须绝对遵守的,就是自愿和互利的原则。
对农业社会主义改造采取的原则是自愿互利、典型示范和国家帮助。
11.积极引导农民组织起来,走互助合作道路;遵循自愿互利、典型示范和国家帮助的原则;正确分析农村的阶级和阶层状况,制定正确的阶级政策;坚持积极领导、稳步前进的方针,采取循序渐进的步骤。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考点精讲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考点精讲【考试分析】中国特色社会理论体系要求掌握的内容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
从历年真题来看每年的分值在2分左右。
该部分内容与时事政治联系较为紧密,特别是党的最新的路线方针政策,考点以识记为主。
【考点精讲】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1、邓小平理论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两次历史性飞跃。
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二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第一次飞跃的理论成果是毛泽东思想)。
邓小平理论形成和发展的时代背景、理论基础和社会历史条件。
邓小平理论的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
党的十二大邓小平首次提出“走自己的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科学命题;党的十三大标志着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基本形成;党的十五大把邓小平理论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写进党章。
2、“三个代表”重要思想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形成的社会历史条件当代世界的新变化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形成的时代背景,社会主义兴衰成败的历史经验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形成的历史依据。
国情与党情的新变化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形成的现实依据。
②“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科学内涵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这是对“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集中概括。
“三个代表”是辩证统一的关系,发展先进生产力是发展先进文化、实现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基础条件。
人民群众是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创造主体,也是实现自身利益的根本力量。
不断发展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归根到底是为了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关键在坚持与时俱进,核心在坚持党的先进性,本质在坚持执政为民。
③“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一脉相承而又与时俱进的科学体系。
关于考研政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的考点
考点一:经济发展新常态与“明者因时而变,知者随世而制。
”(1)结合新常态下我国经济发展的主要特点,分析为什么我国要适应、把握、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2)“十三五”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如何适应、把握、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答案要点】(1)新常态下,我国经济发展的主要特点是:增长速度要从高速转向中高速,发展方式要从规模速度型转向质量效率型,经济结构调整要从增量扩能为主转向调整存量、做优增量并举,发展动力要从主要依靠资源和低成本劳动力等要素投入转向创新驱动。
我国要适应、把握、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的原因:①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是党中央综合分析世界经济发展形势准确把握我国基本国情的基础上,针对我国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所做出的重大战略判断。
②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是我国经济发展阶段性特征的必然反映,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必然趋势,所以我国要适应、把握、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
③我国适应、把握、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有利于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④我国适应、把握、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完全符合我国经济发展历程中新状态、新格局、新阶段螺旋式上升的运动规律。
(2)“明者因时而变,知者随世而制。
”谋划和推动“十三五”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就要把适应新常态、把握新常态、引领新常态作为贯穿发展全局和全过程的大逻辑。
①适应、把握、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要注意克服几种倾向。
其一,新常态不是一个事件,不要用好或坏来判断。
其二,新常态不是一个筐子,不要什么都往里面装。
其三,新常态不是一个避风港,不要把不好做或难做好的工作都归结于新常态。
②适应、把握、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需推动经济发展,要更加注重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从过去主要看增长速度有多快转变为主要看质量和效益有多好。
③适应、把握、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需稳定经济增长,要更加注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现由低水平供需平衡向高水平供需平衡的跃升。
④适应、把握、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需实施宏观调控,要更加注重引导市场行为和社会心理预期,实现反周期目标。
2022年中考道德与法治核心必备知识点汇总
2022年中考道德与法治核心必备知识点汇总一、国策、战略、理念(3个考点)1.基本国策:对外开放、计划生育、保护环境、节约资源。
2.治国战略:依法治国、以德治国、科教兴国、人才强国、可持续发展、西部大开发。
3.发展理念:科学发展观、和谐社会、以人为本、低碳生活。
二、发展道路、理论体系、伟大旗帜(3个考点)1.发展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可持续发展道路生态友好型社会、资源节约型社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2.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含邓论、三代、科发)。
3.伟大旗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它包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两个方面内容)。
三、标志、标准(7个考点)1.改革开放战略方针确立的标志是: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
2.我国对外开放迈上新阶段的标志是:2001年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即WTO)。
3.人类社会进入文明时代的标志是:文字的出现。
4.中国进入近代史的标志是:1840年鸦片战争的爆发。
5.中国革命进入崭新的历史阶段的标志:1921年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6.标志着中国人民翻身做了主人的历史事件是: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的诞生。
7.世界经济全球化趋势继续发展的重要标志是: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即WTO)。
四、之路、之本、根本、基础等(35个考点)1.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是富民之路。
2.我国的立国之本是:四项基本原则(它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政治保证)。
3.我国的兴国之要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4.民族之根是:民族文化(民族之魂是:民族精神)。
5.实行改革开放、发展经济的根本目的就是:不断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
6.党和政府一切工作的根本出发点是:维护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7.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8.实行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即法治和德治)的根本目的是:保证人民群众真正成为国家的主人。
9.国家的根本大法是:宪法。
中特考试重点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主要内容主要内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问题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理论体系和制度。
考点:四个基本问题及其相互关系。
四个基本问题:1.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怎样对待马克思主义(最关键的问题)(1)该问题的重要性:事关能否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前提问题。
(2)正确认识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实现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坚持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致力于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3)怎样对待马克思主义:坚持以科学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坚持“一个中心三个着眼于”:以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际问题、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着眼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运用,着眼于对实际问题的理论思考,着眼于新的实践和新的发展,不断推进理论创新,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
2.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1)该问题的重要性:是中国共产党在整个社会主义历史阶段都必须探索和回答的问题。
(2)正确认识社会主义社会主义的本质——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根本任务),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根本任务、根本方向),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社会和谐;社会主义的根本要求—促进人的全面发展(3)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既要坚持科学社会主义原理又要根据时代条件和人民愿望发展社会主义。
深化了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
3.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1)该问题的重要性:是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始终面临的一个重大问题,也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个重大问题。
(2)对该问题的正确认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坚持把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和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结合起来,明确了党的历史方位——已经从领导人民为夺取全国政权而奋斗的党成为领导人民掌握全国政权并长期执政的党、已经从受到外部封锁和实行计划经济条件下领导国家建设的党成为在对外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领导国家建设的党。
中特考点及答案修订版
第一章一、简答题1、简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
2、简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意义。
**3、简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两次历史性飞跃及其理论成果。
答: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含义:就是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具体的说就是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更进一步的同中国的实践,中国的历史,中国的文化相结合起来,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实现具体化。
2、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长期实践中,实现了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两次历史性飞跃,产生了两大理论成果。
第一次飞跃的理论成果是毛泽东思想,是被实践证实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标志是其指导下的新民主主义和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
第二次飞跃的理论成果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改革和建设实践相结合,产生了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科学发展观,开创了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得新局面。
****4、科学发展观最鲜明的精神实质是什么?答:1、十八大指出科学发展观最鲜明的精神实质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
2、科学发展观的含义是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3、把握这一精神实质就是把握科学发展观与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历史联系以及统一的科学思想体系;4、这一精神实质贯穿贯穿科学发展观始终,且科学发展观每一内容都体现了这一精神实质。
****5、简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四大特色。
答: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包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2、四大特色:1、实践特色:用科学理论指导实践,用科学方法将实践经验上升为理论;2、理论特色:不断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发展的新境界3、民族特色:形成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体系内在的联系;4、时代特点:把握时代特征,反映时代要求与引领时代潮流。
二、论述题****1、试论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内容和相互关系。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知识构架复习课件-高考政治一轮复习必修一(1)
内容及地位
毛泽东思想 马
活的灵魂
实事求是、群众路线、 独立自主
克 思
主
邓小平理论 题
什么是社会主义 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确立了基本路 线
制定三步走战
主 义 中 中国 国 特色 化 社会
深
刻
“三个代表” 认
重要思想
识
什么是社会主义 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建设怎样的党 怎样建设党
略
确立了改革目标 确立了经济制度
悲怆的历程
近代中国社会性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历史结论:资本主义道路在中国走不通
胜利的历程
转折点:五四运动
主心骨:中国共产党
革命道路: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 最后夺取全国胜利
胜利标志: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
意义
四个彻底结束 伟大飞跃 创造前提条件 改变方向
考点2: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
最为广 泛而深 刻的社 会变革
总路线总任务:一化三改 过渡时期 历史必然性
确立社会 主义制度
标志:胜利完成了生产资料私有制 的社会主义改造
历史意义: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
在艰辛探 索中前进
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主要矛盾的转变
党的八大
主要任务:集中力量发展生产力 指明方向
结论: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
第三课 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
的 理 论
主义 理论
科学发展观
深刻 回答
新形势下实现什 么样的发展、怎
样实现发展
形成科学发展观 形成总体布局
成 体系 果
习近平新时 代中国特色 社会主义思 想
新时代坚持和发展
深刻 回答
什么样的中国特色 社会主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必考考点总结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必考考点总结导论一、当代中国的主题和基本问题1、当代中国的主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当代中国的主题。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逻辑和中国社会发展历史逻辑的辩证统一,蕴含着鲜明的实践特色、理论特色、民族特色、时代特色。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问题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怎样对待马克思主义,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
二、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1、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体系和制度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立足基本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坚持和发展。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从时代和全局高度,围绕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讲话。
习近平总书记系统重要讲话科学回答当代中国面临的一系列重大问题,鲜明提出新形势下党治国理政的一系列重要方略,特别是“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开拓了马克思主义发展的新境界,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最新成果,是指导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最鲜活的马克思主义。
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就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根本政治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等基本政治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以及建立在这些制度基础上的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等各项具体制度。
2、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须正确认识和把握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依据、总布局和总任务。
人教版初中历史重点知识新总结
人教版初中历史重点知识新总结人教版初中历史重点知识1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时代特征】1978年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
这一时期我国实行改革开放,找到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
1.决策“特色”:十一届三中全会,党和国家的工作中心发生转移,“以阶级斗争为纲”转变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实行改革开放。
2.实践“特色”:(1)对内改革: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农村);国有企业改革(城市)。
(2)对外开放理论“特色”:在改革开放的实践中,形成了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
【核心考点】1.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是一场深刻的思想解放运动,为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奠定思想基础。
2.十一届三中全会内容:思想上:确定了解放思想、开动脑筋、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指导方针。
政治上:作出了把党和国家的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
组织上:形成了以-为核心的中共中央领导集体。
3.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开启了我国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
是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的开端。
4.改革首先从农村开始,实行以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的责任制,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农业生产获得大发展。
5.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重点是国有企业的改革,中心环节是增强企业的活力。
1992年,中共十四大明确提出要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6.我国对外开放的窗口:深圳(它被称为一夜崛起之城)。
7.建立经济特区的作用:引进外资,学习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扩大就业率,促进中国经济的发展。
8.我国形成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这样一个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
9.2001年12月,中国成为世界贸易组织的成员。
10.-是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
11.-南方谈话进一步解放了人们的思想,推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进入新阶段。
2019年中考道德与法治核心知识点归纳
2019年中考道德与法治核心知识点归纳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
——坚持全面深化改革。
——坚持新发展理念。
——坚持人民当家作主。
——坚持全面依法治国。
——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
——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
——坚持党对人民军队的绝对领导。
——坚持“一国两制”和推进祖国统一。
——坚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坚持全面从严治党。
一.国策、战略、理念(4个考点)1.基本国策:对外开放、计划生育、保护环境、节约资源。
2.治国战略:依法治国、以德治国、科教兴国、人才强国、可持续发展、西部大开发。
3.发展理念:科学发展观、和谐社会、以人为本、低碳生活。
4.基本国情:社会主义初级阶段.5.五大发展理念: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二.发展道路、理论体系、伟大旗帜(4个考点)1.发展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可持续发展道路2.社会:生态友好型社会、资源节约型社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3.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含邓论、三代、科发、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4.伟大旗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它包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两个方面容)。
三.之路、之本、根本、基础等(35个考点)基本路线:中国共产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是: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而奋斗。
1.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是富民之路。
2.我国的立国之本是:四项基本原则(它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政治保证)。
四项基本原则是:“第一,必须坚持社会主义道路;第二,必须坚持人民专政;第三,必须坚持共产党的领导;第四,必须坚持马列主义、思想。
”3.我国的兴国之要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核心考点
总结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核心考点总结
0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提出
1938年,毛泽东在党的六届六中全会上作的题为《论新阶段》的政治报告中最先提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个命题。
党的七大经过的党章指出,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大理论成果,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
02、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
0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
改革开放30年来,我们党的全部理论和全部实践,归结起来就是创造性地探索和回答了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怎样对待马克思主义;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
30年的历史经验归结到一点,就是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走自己的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在当代中国,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真正坚持社会主义;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真正坚持马克思主义。
04、邓小平理论的形成与发展
十一届三中全会是邓小平理论开始形成和发展的标志。
党的十二大邓小平首次提出“走自己的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科学命题;
党的十三大标志着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基本形成;
★1992年春,邓小平视察南方,发表了重要讲话,南方谈话的内容:社会主义本
质;基本路线;三个有利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共同富裕;发展是硬道理。
★南方谈话标志着邓小平理论走向成熟,形成理论体系。
党的十五大使用“邓小平理论”这个科学称谓,把邓小平理论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写进党章。
05、“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最早是2月江泽民在广东广州视察工作时提出的,到7月1日,又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80周年大会的讲话中,全面系统地阐述了“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
06、“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邓小平理论的基础上,进一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创造性地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
07、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根本要求,关键在坚持与时俱进,核心在坚持党的先进性,本质在坚持执政为民。
08、始终做到“三个代表”,是我们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
这里的“本”、“基”、“源”,说到底是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
08、10月,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经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第一次提出科学发展观。
09、10月,胡锦涛在十七大报告中进一步深刻阐述了科学发展观并把科学发展观写入党章。
10、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是科学发展观提出的根本依据
11、中国在新世纪新阶段的阶段性特征是科学发展观提出的现实基础。
12、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基本内容
“党的思想路线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
”
★一切从实际出发是党的思想路线的前提和基础。
★理论联系实际是党的思想路线的根本途径和方法。
★实事求是是党的思想路线的核心和实质。
注意:贯穿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始终的是实事求是。
13、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提出
★“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是邓小平理论首要的基本的理论问题。
中国社会主义在改革开放前所经历的曲折和失误,归根到底就在于对这个问题没有完全搞清楚;改革开放以来在前进中遇到的一些犹疑和困惑,归根到底也在于对这个问题没有完全搞清楚。
★搞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关键是要进一步认清社会主义的本质;搞清楚“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关键是要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
14、中国解决所有问题的关键是要靠自己的发展。
这是对国内外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进行科学分析得出的最重要的结论。
15、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含义和主要特征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论断包括两层含义:第一,中国已经进入社会主义社会;第二,中国的社会主义社会还处在不发达的阶段。
即从中国进入社会主义以后,逐步摆脱不发达状态,到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整个历史阶段;
中国在此阶段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
16、主要内容:“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
这是基本路线最主要的内容,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奋斗目标的基本途径。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兴国之要,是我们党、我们国家兴旺发达和长治久安的根本要求,回答了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体现了发展生产力的本质要求。
四项基本原则是立国之本,是我们党、我们国家生存发
展的政治基石。
“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回答了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政治保证,体现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要求。
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是我们党、我们国家发展进步的活力源泉。
“坚持改革开放”,回答了社会主义的发展动力和外部条件,体现了解放生产力的本质要求。
17、“三步走”的发展战略
1987年党的十三大制定了“三步走”的发展战略:
第三步,到21世纪中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民生活比较富裕,基本实现现代化。
18、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
党的十六大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理论和纲领,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党和国家到二○二○年的奋斗目标。
19、改革开放是一场新的伟大革命
★实质和目标:是要从根本上改变束缚中国生产力发展的经济体制。
★作用和性质: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是社会主义发展的直接动力,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自我发展(即性质)。
20、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是中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的理论基础和依据。
第一,判定一种生产关系和生产力是否相适应,要从实际出发,主要看它是否适应当时当地生产力的要求,能否推动生产力的发展。
第二,指出了解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主要矛盾的途径是改革。
21、十七大对改革开放的新概括:改革开放是一场新的伟大革命,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动力。
★★改革开放新时期的三个特征
新时期最鲜明的特点是改革开放。
新时期最显著的成就是快速发展。
新时期最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