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画的形式美说课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画的形式美》说课稿
尊敬的评委,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我是美术组第**号选手,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中国画的形式美》。
(板书)。
下面我将围绕教什么,怎样教和为什么这样教,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法学法、教学过程和板书设计六个方面对本节课的教学设计加以说明:
一、说教材分析
要讲好一堂课,首先应当对教材有一个充分的了解,下面我们来分析一下本
节课的教材:
(一)教材地位和作用
本课选自人民美术出版社义务教育教科书美术第15册第6课、1课时,倾
向于“欣赏?评述”学习领域。
本课教材分3个页面,第1页上图《韩熙载夜宴
图》主要是认识中国画的形神美,下图《露气》主要是认识中国画的笔墨美,第2页上图《春山积翠》展现了中国画的色彩美,其它《池趣》《碧桃图》《花鸟四条屏》及第3页不同形制的中国画作品,凸显中国画的形制美。
在对教材分析的基础上,我将本节课的内容定位两个方面:认识中国画的形
式美因素、并能针对一幅中国画作品分析它最凸显的形式美。
本节课处在第15册第6课,呼应了低年级的水墨教学,开启了对中国画更
深层次的欣赏与探究,实现了由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的转变,落实了新课标要求。
二、说学情分析
教材分析确立了本课的教学内容,为落实教学内容,完成学习任务,学情分
析如下:
八年级的学生一般在14、15岁左右。
生理方面,处于成长发展的转折点,大脑发育正好处于内部结构和功能完善的青春期,生理的发展必然会影响心理的发展,这时候的学生他们乐于接收新鲜事物、好奇心强、但往往注意力不够集中,意志薄弱,不能够持之以恒地学习。
生理的发展对智力方面的影响也
是十分巨大的,这时候的学生可塑性大﹑主动尝试﹑追求独立等特点。
无论是认知能力还是自我管理能力都有了一定的发展,智力方面表现出一定的优势。
美术能力发展属于陈述的写实期,开始对写实的作品感兴趣,追求具体细节的描绘和评述,对中国画的形式美能更好的认识、欣赏与运用,为学习中国画的形式美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三、说教学目标
在对教材和学生分析的基础上,依据新课标要求我制定了三维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通过欣赏活动,认识中国画的形神美、笔墨美、色彩美、形制美;
●在实践环节,能针对一幅中国画作品分析它最凸显的形式美。
方法与过程目标:
●课前引导学生开展中国画形式的调研,课上开展欣赏、交流、讨论与实践练习,课后针对具体
的中国画作品能分析它最凸显的形式美因素;
●学习过程有以下几个环节:归纳内涵——感知形式美——探究形式美——应用实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感悟中国画的形式美,激发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热情。
(二)重点与难点:
由此确定本课的教学重点是
1、教学重点:
认识中国画的形式美因素。
2、教学难点:
而难点则落脚于
针对一幅中国画作品能分析它最凸显的形式美。
(我将引导学生对比观察中国画的作品、体验中国画的形式美、分析比较讨论中国画的作品,用学习提纲,既学习单的形式引导学生完成讨论过程,掌握欣赏方法,突出重点,化解难点,实现教学目标。
)
四、说教法学法
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特点,为达成教学目标,我选择了相应的教法学法:
本课的教学方法是欣赏指导法、师生谈话法、小组合作探究法,引导学生认识中国画的形式美,并在小组活动中进行探究与实践。
本课采用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多种学法。
通过欣赏法、小组合作探究法等学习方法,从而激发其学习兴趣,促进感知能力、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的发展。
此外,为了更好的辅助教学,我还采用了多媒体教学系统,多媒体教学系统具有直观、形象、鲜明、生动等一系列特点,既能缩短学生的认知过程,又扩大学生的认知空间。
同时,我还采用了黑板板书,使本节课的知识体系更加清晰,从而优化了整个课堂。
五、说教学过程
我的教学设计是,从教学时间维度、内容学习维度和目标达成维度的结合点上安排教学内容;力求达到从宏观形式美到微观的美感因素,由感性的审美感受到理性的具体分析;力争实现抽象知识的形象化,形象知识的生动化。
为此我的教学过程是这样设计的:
导入新课、分析形式美、实践运用、小结拓展四个部分。
(一)导入新课
我的导入新课是这样设计的:
同学们,老师在课前为你们播放一段体现中国画形式美的视频,它的名字叫《扇舞丹青》,引导学生欣赏并提问:通过欣赏视频,大家感受到了中国画的形式美了吗?
《扇舞丹青》是一个将舞蹈与水墨相融合的视频节目,音乐又是中国特有的乐曲。
中国特有的艺术形式将水墨画的意境和韵味表现的淋漓尽致。
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进而引出今天的课题《中国画的形式美》
(二)分析形式美
我的导学达标分为以下四个活动。
活动一:感受形神美。
对于这个知识点我采用欣赏谈话法展开教学。
首先我展示五代顾闳中的《韩熙载夜宴图》并提出相应的问题。
1、作品是如何通过“形”表现“神”的?
2、画家如何对人物进行塑造,表达人物内心世界?
然而引导学生们进行讨论。
接着带领大家一起走进观舞、听乐、散宴、清吹、歇息的生动的画面中,感受形神之美。
第三,我们感受形神美之后,进入第三个阶段,师生交流。
分别让小组代表说出自己的想法。
在这个过程中我将巡回指导,引导学生提出自己的观点,从而提高鉴赏能力。
第四,教师总结。
人物形象的刻画上,凸显画家卓绝的功底,面部的胡须、眉毛勾染的非常到位,蓬松的须发好似从肌肤中生出一般。
人物的衣纹组织的既严整又简练,非常利落洒脱,勾勒的用线犹如屈铁盘丝,柔中有刚。
使观赏者充分感受到形神之美。
师生谈话法的运用,有助于引导学生感受、了解中国画的形神美,为达成知识技能目标奠定基础。
2、活动二:认识笔墨美。
这个环节我采用学习单引导法展开教学。
首先让学生欣赏教材上给出的潘天寿的《露气》这幅作品,《露气》这幅作品笔墨虚实相生,线条聚散疏密,运筹奇巧,耐人寻味,从中体会到中国画的笔墨之美。
并用学习单引出3个问题:,
1.作品何处使用了何种笔法?给了你什么感觉?
2.作品何处使用了何种墨法?给了你什么感觉?
3.笔墨美对作品有何意义?
其次让学生们开展小组讨论。
在这个过程中我将根据各小组情况,分别进行指导,引导学生们分析欣赏图片,并逐一解决以上问题。
第三,通过展示黄胃《三驴图》、李苦禅《晨趣》、马远《踏歌图》进行对比分析,感受中国画的笔墨之美。
第四,教师总结。
笔墨是中国画造型的基本语言,也是最重要的因素。
“笔为墨骨,墨为笔充”,表现天地万物,抒发画家情感,给观者以审美享受。
学习单引导的学习方法,让学生主动探究了中国画的笔墨美,激发学生认识中国画的笔墨美。
3、然后,进入活动三的学习:欣赏色彩美
对于这个知识点我使用对比欣赏法展开教学。
首先展示一幅《春山积翠》图带大家走进色彩美的世界,谈一谈它在色彩方面的特点和运用了哪些颜色。
然后将王希孟《千里江山图》和莫奈油画进行对比,看一看它们有哪些区别,接着将李可染的中国画作品《万山红遍.》和生活中的风景图片进行对比。
让大家欣赏感受,进而发现作品在色彩方面的特点。
其次,用游戏连一连的方法,请把作品与其相应的类型连线,并将这一类型的色彩感受与右连的美感描述连线,针对每件作品进行思考:
1.作品使用了哪些色彩?
2.为什么使我们产生这样的感受?
第三,师生交流。
中国画用色追求“随类赋彩”,使墨与色相映成趣,体现色彩美。
对比欣赏法有利于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形成共识,认识主题。
这样的小组活动能更好的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参与到课堂中来,实现了“用简单的美术术语对美术作品的内容与形式进行分析,表达对美术作品的感受与理解。
”的学段目标,掌握了中国画形式美欣赏方法,达成了知识与技能目标,化解了学习难点。
4、接着,进入活动四的学习:探究形制美。
采用小组讨论的方法组织教学。
首先提出相应的问题引导学生们思考。
1.装裱后的作品有什么感觉?
2.这些画的装裱形式有什么实用性?
3.你还知道有哪些不同的装裱形制?
其次用图片和动画的形式展示中国画的几种形制,分别有中堂、扇面、折扇、册页、手卷、条屏、立轴等。
第三,小组内开展讨论交流。
第四,教师总结,中国画的装裱形式众多,装裱后的作品不但挺括平整,而且美感倍增,气质超凡,彰显中国画的形制之美。
5、实践运用。
以小组为单位,结合具体作品分析其最突出的形式美感要素,实践运用新知新技能。
首先,我展示中国画的作品,请同学们分为4个小组,分组讨论分析其凸显的形式美。
第1组朱屺瞻《兰花》、第2组林风眠《水鸟图》、第3组张大千《泼墨荷花》第齐白石作品《荷花蜻蜓图》
其次,小组合作讨论交流,从而发表自己的想法。
作业是教与学的延伸,以上作业要求是根据教学目标而设置的。
学生将在这
一实践环节中,运用知识,实践技能。
突破了教学难点,达成了技能目标。
(四)小结拓展
第1个活动,学生感受形神之美,学习了欣赏方法;
第2个活动,认识笔墨美,尝试运用了欣赏方法;
第3个活动,欣赏色彩美,养成以欣赏中国画色彩美的眼光有意的观察生活。
第4个活动,探究形制美,对中国画进一步认识和理解,使作品更优秀。
‘
第5个活动,针对作品,分析其形式美。
活动1学方法,活动2尝试运用,活动3探究方法,活动4实践运用,层层递进,达成目标,突出重点,化解难点。
此外,我还留了课后想一想,让学生能够在课后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回顾总结以及延伸拓展。
六、说板书设计
我的板书是这样设计的,整个板书以多媒体教学系统为载体,适时的结合黑板板书,从而起到了提纲挈领的作用。
我的说课反思就是不仅教给同学们知识,更重要的是提高同学们的传统文化素养。
通过这节课,让同学能针对具体中国画的作品分析其凸显的形式美。
到此为止,我的说课就结束了,再次感谢各位评委、老师和同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