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城市空间结构特征及优化模式研究
快速城镇化进程中城镇空间形态优化策略研究——以广州市番禺区大石街中心区为例

状 扩 散 布 局
以 1 5国道 和朝 阳路作 为南 北 向和 东 0
新中国成立后,大石村落不断壮 西向的主轴发展。此外,在广州中心 如兴建了大量的厂房、河涌加盖 、砍 大,居民主要有两类:一类是水上人 城区的辐射和带动下,尤其受富丽花 伐大树、大规模填埋鱼塘等,这对有
Dsg .18 e in 9 8, () 4.
Sm Qe t s o e e r hJ . o e u s 1n fr R s ac [] o
Ub n o poo y 19 r a M r h ] g , 9 9, (): 7 — 2 9
8 5.
[] 4 姚志林.村落透 -一 江南村落空间形态
例[] J .华中建筑,20 ,4:9— 2 07 () 0 9 . [1张 1] 松.历史城市保护规划与设计实践
[] A .理想空间[] C .上海 (5 .
理念,推进低碳宜居社区的试点建设。
态和 环境 品 质, 实现经 济快速 发展 与
顺坡 而建 的散点状布局的典型空 间
形态。
轴向生长与轴间填充的双重作用下,大
石街 中心 区的村落逐渐 向外 扩展蔓延。
北联村向东、南扩民 大兴村向西、南 寸 『 民 向 2. 2明 清 时 期 至 1 4 9 9年 前— — 扩展,东固 向东、j _ 山 寸 点 状 集 中布 局 西扩展,大石街 中心 区逐渐由树枝状
石村落 基本 上处于 自然发 展状 态, 总
片 区布 局
在该阶段,大石街中心区以挖掘 城市 内涵、优化组团功能为主,外延
体布局讲究因地制宜,村镇建设规模 拓展 的速度大为放 l,而轴线功能则 曼 小,处于集中、紧凑的点状布局发展 得到了进一步强化。大石街中心区内 阶段 。 呈现出了明显的功能分区,包括居住、 文化、休 闲、娱乐和工业几大组团, 2. 9 9年 ~1 7 31 4 9 8年——树 枝 城镇功能开始多样化,空间结构分别
复杂适应系统理论视角下的城市更新思考——以广州为例

复杂适应系统理论视角下的城市更新思考——以广州为例摘要城市更新已从单纯空间设计演化为涉及多元主体、复杂权属、多方利益诉求协同作用的复杂体系。
基于复杂适应系统理论,构建城市更新复杂适应系统,对其复杂的相互作用进行解构,并结合广州城市更新政策实践进行检验。
研究发现,更新政策的具有多个层次与多重维度,多元协调的更新主体是形成政策创新的基础条件,完善的内部规则是促进系统良性运行的关键动力。
在此基础上提出整合标识体系、增强主体互动、夯实底层规则、优化分层管理等政策建议。
关键词复杂适应系统理论;城市更新;存量开发;政策研究;广州一引言快速城镇化进程带来了社会经济的蓬勃发展,同时也出现土地使用低效、资源消耗过度、生态失衡、民生配套短缺等问题,资源环境瓶颈开始突显,国土空间开发保护面临诸多挑战。
经历了近30年的发展,城市更新已从单纯的城市设计向公共政策转变,构成集政策、市场、空间、文化、多元利益等于一体的复杂系统,传统分析方法已难以适应现有的复杂性。
传统理性主义规划方法往往忽视构成系统的个体的主动性、适应性、学习积累性、集体决策等决定性因素[1]。
现有城市更新研究大多关注中微观层面,国外学者主要围绕着贫民窟改造、社区绅士化等视角研究城市更新的影响、评估体系、实施路径[2-4],国内学者则更多针对旧村庄、旧厂房、旧城镇、城中村等中微观空间的改造模式、运作机制进行研究[5-6],对于城市更新层级化、系统化的讨论和解释相对较少。
因此,有必要引入新的理论分析工具对城市更新系统进行分析。
二复杂适应系统视角下的城市更新系统1.复杂适应系统的演进逻辑米歇尔·沃尔德罗普(Michelle Waldrop)认为“复杂的行为并非出自复杂的基本结构,极为有趣的复杂行为是从极为简单的元素群中涌现出来的。
在多元主体不断相互适应的过程中,由于个别主体的“突变”,引起整个系统各要素相互适应,最终形成系统特征的颠覆性改变。
1.城市更新复杂适应系统的构建城市更新是对不适应城市发展的存量空间进行重建、整治和功能提升的活动,其涉及多种利益主体、复杂的利益诉求和动态变化的外部环境,更新改造面临的不确定性爆炸性增加。
广州市城市更新项目社会风险的特征、应对思路及对策建议研究

2.1政策的变化性从广州市城市更新的政策脉络看,主要经历了以2009年《关于加快推进“三旧”改造工作的意见》(穗府〔2009〕56号)为代表的系列文件到以2015年《广州市城市更新办法》(广州市人民政府令第134号)为代表的系列文件变化,除将“三旧改造”的提法变为“城市更新”外,旧改的操作方式方法、报批程序、相关的表决主体都发生了较大变化。
2020年,在强调国土空间规12022.01 |2 | CHINA HOUSING FACILITIES划先行的前提下,市规自局又针对更新单元详细规划出台了一系列文件。
从稳评工作的“四性”评估来看,合法性是前提和基础,因而在相关政策经历了较大变化的前提下保证项目相关决策的内容合法、程序合法、权限合法成为保证旧改工作稳妥推进的关键。
尤其是旧改项目往往历时较长,可能涉及已批复文件跨越新旧政策或超出有效期等问题。
因而相关主体在决策审批中应严把审核关,同时针对新政策中提出的新要求,监督旧改实施主体予以落实和执行。
2.2风险的动态性在旧改项目中,社会风险呈现典型的动态变化特征。
在前期启动和片区策划方案阶段,相关利益群体希望通过城市更新实现共赢,风险较低。
随着补偿安置方案的发布,风险呈迅速提升态势。
此后,旧改进入实质性阶段,逐户签订补偿安置协议并启动拆迁,风险达到顶点。
最后,随着复建房完工,群众陆续回迁,项目的风险逐渐回落降低。
见图1针对旧改中风险的动态性特征,在编制项目稳评报告时应按照《广州市城市片区策划方案编制工作指引》和《广州市城市更新单元详细规划报批指引》的要求在片区策划方案阶段报送稳评报告作为片区策划方案和更新单元详细规划的附件。
在补偿安置方案发布后,针对相关风险进行补充完善,并在实施方案阶段报送完善后的稳评报告作为实施方案审批的参考。
见图2广州市旧改政策梳理除在报批程序方面分两阶段报送稳评报告外,针对旧改中社会风险的焦点—补偿安置还应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① 优化和细化落实拆迁补偿安置方案及标准;② 增强改造范围内群众后期生活方面的保障;③ 保证复建房的数量与质量满足回迁村民的合理要求;④ 落实临迁安置问题,尤其是针对年长者;⑤ 高度重视信息的公开性和透明性,打消群众顾虑。
城市空间结构优化研究综述——基于产业结构与土地利用结构关系的视角

[ 关键词] 城市空间结构 ; 产业结构 ; 土地利用结构
[ 基金项 目] 广西壮族 自治区研 究生教 育创新计划 , 目编号:0 90 0 00 M7 项 2 0 16 2 2 2 5 [ 作者简介 ] 夏艳婷 , 西师 范大学硕 士研 究生, 究方向 : 广 研 城市经济理论与政策 , 广西 桂 林 ,40 4 翟 宁, 5 10 ; 广西师
构的变动过程 , 第三产业成为社会 的主流 , 多中心 西方对城市内部空间结构 的研究建立在经济 的城市空间结构和巨型城市带形成。 学、 地理学等多学科交叉融合的基础上 。早期的研 ( ) 利 用结 构研 究 二 土地 究 是 以宗祠 、 场 、 广 王府 、 场 等 为 核 心 的空 间结 市 西 方对 城 市 空 间 结构 的研 究 主要 从 土地 利用 构, 主要以静态形式为主。 0 2 世纪初期至 5 年代 , 与城市内部空 间结构相关联 的角度 ,并主要 以三 0
国外相关研究
发展与大城市郊 区化 的研究 角度 ,反映出产业结
城市空间的新结构出现 ,人们转而研究城市空间 大学派为线索 。2 世纪 2 年代产生的生态学派 , 0 0 功能。 0 2 世纪 6 — 0 0 9 年代 , 人们生活水平提高 , 城 以人类生态学、 古典经济学为理论基础 , 研究土地 市空间结构 的研究侧重于聚居行为 、生态环境等 利用 的空 间形 态 及 其 演 进 模 式 。代 表模 型 有 人文关怀方面。9 年代 以后 , O 随着知识经济 、 信息 B r s 的同心圆模式 、 o 的扇形模式以及 H r ug s e Hy t a —
科研 究的角度 不同, 故难 以形成统一 的概念表述 。在 经济学研究领域 , 国内众 多学者认 同把 城市空 间结构划分为城市外部
微改造模式下广州永庆坊街区景观设计探究

微改造模式下广州永庆坊街区景观设计探究【摘要】广州永庆坊街区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地区,其景观设计一直备受关注。
本文通过引言部分介绍了研究的背景、意义和目的。
在首先介绍了广州永庆坊街区的历史发展,然后探讨了微改造模式在城市景观设计中的应用,接着分析了街区景观设计的现状,并深入探讨了微改造模式下对广州永庆坊街区景观设计的影响。
通过案例分析,总结了微改造模式对广州永庆坊街区景观设计的启示,提出了未来发展方向。
结论部分对研究进行了总结,强调了微改造模式在景观设计中的重要性,为以后的相关研究提供了借鉴。
【关键词】广州永庆坊街区、微改造模式、景观设计、历史发展、城市景观、现状、探究、案例分析、启示、未来发展、总结。
1. 引言1.1 背景介绍引言:广州永庆坊街区是广州市的一个历史街区,位于市中心地带,是广州的历史文化街区之一。
该街区承载着悠久的历史沉淀和丰富的文化底蕴,是广州市民和游客喜爱的历史景点之一。
随着城市的不断发展和变迁,广州永庆坊街区的景观设计也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
近年来,微改造模式在城市规划和景观设计领域受到广泛关注和应用。
微改造模式通过小创意、小动作,对城市空间进行微调整,实现城市功能的优化和提升。
在广州永庆坊街区景观设计中,微改造模式也展现出了其独特的优势和魅力。
通过微调整和创新,可以使广州永庆坊街区焕发新的活力和魅力,提升其在城市文化景观中的地位和影响力。
对于微改造模式下广州永庆坊街区景观设计的探究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和实践价值。
本文将对广州永庆坊街区的历史发展、微改造模式在城市景观设计中的应用、广州永庆坊街区景观设计的现状以及微改造模式下的探究进行深入分析和讨论,旨在为未来城市景观设计提供新的思路和启示。
1.2 研究意义微改造模式在城市景观设计中的应用逐渐受到重视,而广州永庆坊街区作为广州城市的重要历史文化景点,其景观设计不仅关乎城市形象,更体现了城市发展的历史和文化底蕴。
对微改造模式下广州永庆坊街区景观设计的探究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和理论价值。
高质量发展导向下大城市社会空间分异格局及调控策略——以广州为例

高质量发展导向下大城市社会空间分异格局及调控策略——以广州为例魏宗财;兰志懿;唐琦婧;袁奇峰;黄铎【期刊名称】《中国名城》【年(卷),期】2024(38)2【摘要】城市社会空间分异是城乡规划领域的经典议题。
以广州市为例,根据人口普查数据和人群画像数据等,聚焦城市内部各街区,通过对居住空间类型与社会群体分布和公共服务设施配置的关联分析,深入探究中心城区社会空间分异特征及现存问题,进而提出城市社会空间高质量均衡发展的调控策略。
研究发现,广州市中心城区在居住空间类型方面以商品房街区和城中村街区为主,老旧街区占比较小,呈现出明显的居住空间分异特征,且三类街区的居民在年龄、受教育程度、收入、消费水平等社会经济特征方面差异显著;各类公共服务设施供给水平在不同社会群体及三类街区之间亦表现出明显的不均衡性;在城市历史发展惯性、城市规划引导、房地产发展的共同影响下,广州市中心城区呈现出“圈层+斑块”的社会空间结构。
为缓解中国快速城镇化进程中大城市出现的社会空间维度不均衡发展的问题,从可负担住房保障和公共服务设施布局两方面提出相关调控策略,为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提供研究支撑。
【总页数】11页(P41-51)【作者】魏宗财;兰志懿;唐琦婧;袁奇峰;黄铎【作者单位】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亚热带建筑与城市科学全国重点实验室【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U984【相关文献】1.大城市人户分离人口的居住空间分异研究——以广州为例2.新发展格局下我国沿海城市群高质量发展测度及空间分异3.手机信令数据支撑下广州市过剩通勤及其空间分异格局4.新发展格局下中国高质量发展水平测度及空间分异5.大城市居住社会-空间分异格局与耦合模式研究——以南京、杭州为例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POI数据在城市结构分析中的应用

POI数据在城市结构分析中的应用发布时间:2022-03-24T07:56:21.961Z 来源:《新型城镇化》2022年4期作者:陈晓明1 吴智慧2 [导读] 可以克服基于传统资料的滞后性,也可以从多个时段多类设施进行城市发展动态监测[6]。
1广州市黄埔区不动产登记中心广东省广州市 510000;2广州市城市规划勘测设计研究院广东省广州市 510000摘要:以兴趣点(POI)为主要代表的地理空间大数据对于人地关系研究及城市空间结构的分析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首先介绍了百度地图POI的获取方法及处理过程,再将POI数据应用于实际城市研究,采用Getis-Ord Gi*算法,以广州市为例,选取十大类与居民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兴趣点进行分析,研究发现广州市的各类生活设施在核心城区完善程度较高,呈现成片聚集的分布模式,在其它区域存在小部分聚集模式。
关键词:兴趣点,热点分析,城市结构1引言POI是指一些与人们生活密切相关的地标建筑和地理实体的点数据,如学校、医院、商场、公园以及政府机构等[1],其作为一种代表真是地理实体的点状地理空间大数据,是地理空间中具有标志意义的地理对象[2]。
与传统土地调查数据相比,POI数据不仅具有大样本、易于获取的优势[3],而且记录各类社会经济部门实体点要素的位置信息[4],能够更精细化得表征社会经济活动强度及城市空间结构。
现有研究主要集中在商业业态空间分布、生活设施空间分布、服务业空间布局以及公共文化设施空间格局分析[5],通过POI数据分析城市生活配套设施的分布情况,可以克服基于传统资料的滞后性,也可以从多个时段多类设施进行城市发展动态监测[6]。
本文首先介绍了百度地图POI的获取方法和处理流程,进一步以广州市为例,采用Getis-Ord Gi*算法,选取美食、科研教育、金融、公共医疗、政府机构、居住、休闲娱乐、公共游览、公司单位、购物十大类兴趣点的热点区域、空间分布格局及相关性进行分析,有助于更清晰地了解广州市生活配套设施的分布情况,对城市发展规划、生活设施完善等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广州沙面地区城市空间割裂的现状与思考

市政建设Municipal Construction– 128 –1 引言沙面旧称拾翠洲,位于珠江岔口处、白鹅潭北侧,面积约0.3平方公里。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英国要求清政府将沙面划归租界,由赔款支出修护河堤、填土筑基,形成现今沙面岛的大致格局。
早期沙面与广州城之间由沙面涌(即北侧河道)分割,仅通过两座桥梁沟通。
参照同时期欧美通行做法,沙面采用整齐的方格网格局。
三条东西向道路、五条南北向道路将全岛划为十多个街区,单个街区规模为90m*90m或90m*150m。
中央大道(即如今沙面大街)为东西向主轴线,宽35米。
其两侧建筑多为三层,街道高宽比约1:3,通过配植茂密乔木,充实了原略显空旷的街道空间。
其余街道宽十余米,空间更为紧凑。
南侧临江为公园及运动场地,环境自然开敞。
沙面建筑多建于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正值西方建筑由古典向现代转型的时期,因此风格多样。
针对建筑保护利用,业界已做诸多讨论与努力,当前以“利用中保护”为原则,评定分级后按标准保护。
并通过植入商业休闲功能,利用资金收入维护原有建筑,逐步形成良性循环。
2 沙面地区城市物质空间割裂现状如今岛内街道建筑、景观风貌的保留恢复情况已显著改观,依托特色建筑景观的旅游休闲业态也得到较大发展。
相比之下,沙面岛与周边空间割裂现象却始终存在,“不透气”可能是一种较贴切的形容。
2.1 早期沙面及周边的空间关系沙面本为英法租界,早年殖民者必然采取一定措施以维护租界独立性。
工程上,人工开凿的沙面涌扮演了“护城河”角色,标志岛内与岛外、英法与中华的界限;管理上,殖民者限制人员往来,不允许中国籍船只停靠沙面驳岸。
但从空间景观的角度看,早期沙面与主城间仍能维持相对和谐的关系。
此阶段沙面岛内外的建筑体量差异不大,建筑风格虽有区别但不显突兀,沙面涌北侧的骑楼街形成了良好的界面,能够与岛内形成呼应。
2.2 与城市空间的割裂进入21世纪,沙面北侧依托六二三路新建内环路高架,在改善车行交通的同时,对沙面与北侧地区的空间联系带来较大负面影响。
基于LCZ_的人本视角街道空间品质测度与优化

基于LCZ的人本视角街道空间品质测度与优化李昕 林昕 刘凌云*(广州大学,广东 广州 510006)摘要:在强调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建设要求下,基于人本视角对街道三维空间形态进行系统化研究与设计成为新时代的重要议题。
文章以广州市大源村为例,引入局部气候分区(LCZ)框架,标准化划分大源村的街区空间形态类型,结合街景图像数据量化分析大源村LCZ 2和LCZ 3街区类型的街道空间品质现状,从自然环境舒适性、人工环境舒适性和出行环境安全性方面提出街道空间品质优化策略,以期为城市街道空间的分类整治提升提供参考。
关键词:LCZ;人本视角;三维空间形态;街道空间;街景图像中图分类号:TU984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6-1936(2023)07-0058-04DOI:10.19301/ki.zncs.2023.07.019Measurement and optimization strategy of street space quality based on LCZfrom the humanistic perspectiveLI Xin LIN Xin LIU Ling-yunAbstract: Under the requirement of emphasizing people-oriented new urbanization construction, systematic research and design of the three-dimensional spatial form of streets from a humanistic perspective has become an important issue in the new era. The article takes Dayuan Village, Guangzhou City as an example, introduces the Local Climate Zoning (LCZ) framework, standardizes the division of the spatial form types of the blocks in Dayuan Village, and quantitatively analyzes the current status of the street spatial quality of LCZ 2 and LCZ 3 block types in Dayuan Village based on street scene image data. From the aspects of natural environment comfort, artificial environment comfort, and travel environment safety, it proposes optimization strategies for street spatial quality, To provide reference for the classification and improvement of urban street space.Key words:LCZ; humanistic perspective; three-dimensional morphology; street space; street view image街道作为城市公共空间的主要构成要素,是城市品质提升的有力切入点[1]。
广州市主城区口袋公园使用概况与优化策略

2021年第4期Vol.43/2037广州市主城区口袋公园使用概况与优化策略General Situation and Optimization Strategy of Pocket Parks in Central Urban Area of Guangzhou黄娅萍 梁挚呈* 李宜斌HUANG Ya-ping,LIANG Zhi-Cheng *,LI Yi-bin当下中国发展迅速,城市寸土寸金,同时居民对美好生活的需求日益提升。
公共空间作为城市生活的“减速”空间,为居民提供了休憩和娱乐场所,提升了城市绿地率。
但因高密度城市的土地资源受到限制,城市公共空间的数量和面积都有所局限[1],这引发了人们对充分利用城市零碎空间的思考,逐渐向往在城市中营造面积小而功能齐全的“口袋公园”(Pocket Park )。
目前我国对于口袋公园并无明确概念界定,城市中的各种小型绿地、小公园、街心花园、社区小型运动场所等都是身边常见的口袋公园。
口袋公园通常指面积为0.04~1 hm 2的公园[2],目前在建设方面存在设计单一、设施老旧、缺乏维护等情况,影响居民使用体验[3]。
对口袋公园开展研究,能够深入了解使用者需求,进而依此对其进行改造,激发其活力,为人们提供高质量的公共空间,提高城市绿地利用率。
有学者将关注重点放在口袋公园的构成元素上,探讨景观、设施等的使用状况[4~5];部分学者研究口袋公园的使用人群特征,进行某类人群的满意度评价,总结出相应优化建议[6~7];还有学者探讨口袋公园的功能与布局,对不同的公园类型分别进行服务半径分析计算,分析其可达性、布局合理性等[8~9]。
近年来,广州大力推进“公园城市”建设。
《广州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18-2035年)》提出,到2035年广州将增加400个口袋公园。
目前越秀区已新建成多个口袋公园“越秀模式”试点,白云、荔湾、天河等区也在大力建设口袋公园。
1研究对象与方法1.1研究对象根据《广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17-2035)》草案[10],广州市主城区包括荔湾、越秀、天河、海珠四区,白云区北二环高速公路以南地区、黄埔区九龙镇以南地区及番禺区广明高速以北地区。
2024广东高考地理第一轮章节复习--专题八城镇与乡村(含答案)

2024广东高考地理第一轮章节复习--专题八城镇与乡村(含答案)专题八城镇与乡村基础集训知识点一乡村、城镇的空间结构(2023届广东部分学校开学,1—2)我国特大城市常见的空间结构分别有单中心结构模式、带状结构模式、放射结构模式、多中心组团结构模式。
读我国城市空间结构演变基本模式图。
据此完成下面两题。
1.我国城市空间结构演变特征说法正确的是()A.单中心结构模式可通过三种增长模式分化发展B.带状结构模式通过轴向增长演化为多中心组团结构模式C.多中心组团结构模式只能直接演化成单中心结构模式D.放射结构模式可通过填充增长演化成单中心结构模式答案D2.近年来,全国多数沿江、河、湖、海的特大城市提出并实施了跨江、跨河、跨湖、跨海发展战术,城市空间结构增长模式扩张最可能出现()A.跳跃增长B.填充增长C.轴向增长D.差别不大答案A(2022辽宁二模,1—3)上庄村,位于安徽省绩溪县城西41余里处,黄山东麓,已有1 000余年历史。
上庄村居民历来聚族而居,世代繁衍相传。
村内巷深曲折,石板道蜿蜒,古民居错落有致。
村内各功能分区明显,建筑集中分布在各功能分区中间。
近年来,村民往村外迁,保留村内古民居。
下图为上庄村平面图。
读图,完成下面三题。
3.推测影响上庄村功能区和建筑分布特征的主要因素有()①地形②光照③交通④文化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答案B4.上庄村古民居的建筑特点是()A.白墙黑瓦B.厚墙高院C.单坡屋顶D.干栏巢居答案A5.近年来,村民往村外迁,保留村内古民居的主要目的是()A.增加历史底蕴B.增加公共设施C.开发房地产D.促进旅游发展答案D(2022广东,13—14,6分)我国某特大城市一老旧厂区经过近十年的改造,于2023年被评为国家最佳文化创意产业园。
2023年以来,该产业园又持续转型为文创旅游空间,大众游客替代文创从业者和爱好者成为消费的主要群体。
下图示意2023—2023年该产业园功能分区演化。
大都市城郊文化设施社会空间分异——以广州番禺区为例

本研究选取 的案例地广州市番 禺区是广州市城
市空 间“ 南拓 ” 发展 的重点 区域 , 是广州 旧城居住 功 能疏解 的主要地 区 , 是 广州城 市居住 郊 区化 的显 著 表征 。作为城市发展 的新城 区 , 番 禺区与广 州 中心
本文在分析广州番 禺区文化设施物质空 间供给
结构基础上 , 结合 问卷调查分析 , 探讨城市社 区文化 设施配置 的社会空 间差异 和类型 划分 , 从 人本 主义 出发 , 提 出调整和优化 城市郊 区文化 设施 社会空 间 配置 的政策建议和具体 措施 , 不 仅有 助于 认识 国内 转型期城郊地 区城市社会空间 的碎化特征 以及文化 设施 的社会空间不均衡 性 , 丰富我 国大都 市城市 生 活空间结构研究 的理论 框架 , 而 且有 助于进 一步发 挥文化在城市发展 中的社会融 合作 用 , 促进 社会公 共 文化资源的空间公 正 , 维护社会公 平 , 对 于建设 和
市社 区文化设施配置的社会分异特征。基 于实地考
察及统计年鉴 , 首先分析 了文化设 施供 给的空 间特
征, 然后结 合 2 0 1 2年 番 禺区文化设 施 问卷调 查 , 用
番禺区 1 6个镇街空 间单元 的七种 文化设 施数 量规
模、 人均规模等变量 与 2 4种人 口社会 经济变量构成
谐 社区具 有现实指导意义。
二、 研 究 区 域 及 方 法
于核心区的外 围 , 成为第二 圈层 , 其余街镇构成第三
圈层 , 从 而形成 番禺区核心 一边缘 式文化 设施供 给
空间格局 。
2 . 社 区级文化设施规模 的空 间差异显著 从社 区级文化设施 空 间供给 密度上 看 , 各街 镇
广州开发区的发展演变与空间效应研究

第 2 第 3期 O卷
20 0 8年 5月
云 南 地 理 环 境 研
{
究
V0.O _ 1 No3 2
C ENVI RONM E NT ES R EARCH YuNNAN EOG I P G  ̄ HI
Ma ,2 0 y 08
发 展 阶 段 。 开 发 区作 为 一 个 新 生 事 物 ,在 建 设 规 划 、 区位 选择 、发展 性 质 、发展 战 略等 方 面进 行 了
艰苦 的探 索 ,很 多学 者 引进介 绍 了 国外 开 发 区形成
和发 展 的经 验 ,并 对 世 界开发 区的 演进 、类 型 、分
布布 局 和功 能等方 面 进行 分析 , 以供 国 内开发 区借 鉴 【 ( )2 】 2 0世 纪 9 卅。 0年代 中 后期 的蓬 勃 发展 阶段 。
开 发 区的 数量 和规 模 都 比前 一 阶 段有 了较 大 提 高 ,
产 生 的经 济 总量更 是 节节 攀升 。学者 们 对 这一 阶段
中 出现 的产业 同构 、二次 创业 、功 能定 位 、管 理模 式等 问题 进行 了研 究 ,并 且积 极 探 索开 发 区 的生命
收 稿 日期 :2 0 一 1o ;修 订 日期 :20 — 3 2 . 0 7 l一 4 0 8 0 — 5 基金 项 目 :郑 州 航 空 工 业 管 理 学 院 青 年 基 金 项 目 ( 0 K 9 ). Q 6 04
0 引 言
在 国内资金 短 缺 、体 制相 对 陈 旧 的情况 下 ,依
周期 问题[ ] 3 2 本 世 纪 以来 调 整 转 型 阶段 。随 5 。( ) 1 - 7 着 国家 政策 的调整 ,开 发 区 的生存 环 境发 生 了 巨大 变化 ,其本 身 面 临着调 整 和转 型 。某 些 开发 区 已经
广州大都市批发市场空间分布研究

3、部分批发市场的设施陈旧,环境较差,难以满足现代商贸的需求。需要 进行升级改造,提升市场的软硬件环境。
4、批发市场之间缺乏有效的信息共享和合作机制。可以搭建统一的信息平 台,实现资源共享和市场共赢。
谢谢观看
3、缺乏品牌建设:市场上品牌众多,但缺乏知名度和影响力,难以提升市 场竞争力。
4、价格波动大:纺织品市场的价格波动受多种因素影响,如原料价格、汇 率等,导致商户难以把握市场价格走势。
5、管理模式落后:市场的经营管理方式较为传统,缺乏现代化管理理念和 手段,无法提升市场的运营效率。
参考内容三
引言
然而,现有研究仍存在以下不足之处:首先,部分研究仅从某一特定角度出 发,缺乏对整体情况的综合考虑;其次,研究方法以定性分析为主,缺乏定量数 据的支持;最后,对于新时期批发市场的发展趋势和挑战,尚需进一步探讨。
研究方法
本次演示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研究方法。首先,通过收集相关文献资料, 梳理出现有研究成果及不足。其次,运用GIS技术对西安市批发市场的空间布局 进行可视化分析,并运用统计分析方法,对各影响因素进行定量研究。最后,通 过案例分析和比较,对西安市批发市场空间布局的特点和问题进行分析总结。
结果与讨论
通过对西安市批发市场空间布局的研究发现,目前存在以下特点:
1、批发市场以市区为中心,向周边区域辐射。在西安市的主要商圈,如大 明宫、小寨、康复路等地区,集中了大量的批发市场和商贩。
2、批发市场呈现出“块状”分布的特点。在某一区域内的批发市场之间, 相互紧密,形成了一定的规模效应。
3、市场的物流运输主要以公路和铁路为主,距离市中心较近的市场通常拥 有更便捷的交通网络,有利于商品的流通。
国内外相关研究表明,广州批发市场具有如下特点:一是地理位置优越,交 通便利,物流网络发达;二是商品种类丰富,来源广泛,品质稳定;三是市场竞 争激烈,价格透明,交易效率高。然而,广州批发市场也存在一些问题,如物流 设施不完善、信息化程度低、缺乏专业管理等。
低碳导向的广州城市规划探索与实践

市之一,经济社会保持着高速发展的态势。城市经济
高速发展,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城市 空间从拓展走 向 优化提升,生态保护与宜居环境建设取得 明显成效 , 城市面貌也得到了较大改善。但是,城市粗放型发展
策, 并结合 重点地 区的控 制性 详细规 划实践 进行 了综合应 用;在此 基础上 ,结合 广州的实践 ,从完善低 碳导 向政策法 规体系 、强化
低碳专 项规 划编制 、推动关键 技术研 究 、开 展低碳 示范 区建 设及探 索低碳城 市规 划管理机制 五个方 面提 出深入 推进我 国低 碳城 市建
o mpi c l a t i on, k ey t ec h ni qu e r es e ar c h, l O W c ar b on mod eI z on e d ev e l o pmen t , a nd I O W c ar bO n c i t y p l a nn i n g man ag emen t .
1 . 1城市十年 巨变与转型升级挑战——发展瓶颈
改革开放 以来,广州作为中国最富活力的特大城
响,受到国际社会 的普遍关注 ,低碳发展 日益成为全 球共识 。而城市是人类控制温室气体排放 、实现低碳 发展的 “ 主 战场”u J , 以城市规划手段谋求城市 的低 碳发展 已成为国内外大城市探索可持续发展路径 的新 趋势。广州作为我 国南方典型的特大城市和改革开放
璩嘲由删 L o w C a r b o n c i t y d e v e l o p me n t h a s b e c o me a f o c u s i s s u e i n r e c a n t y e a r s . Gu a n g z h o u p r a c t i c e I o w c a r b o n c i t y d e v e l o p me n t
城市工业地段公共空间再利用设计策略研究——以广州聚龙湾规划为例

spatial basis for integrating into new urban life, and can play a greater role in future urban renewal.Key words abandoned industrial area; reuse; public space; replacement; mixed functions工业革命在人类的历史上起着重要的作用,它引领人类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变。
一系列工业化、流水线、效率化的生产组织方式,给人类社会带来了繁荣的契机,工业生产所依托的空间类型也成为这个时期城市发展史上重要的空间类型。
但是随着信息化社会的到来,工业革命时代所形成的城市也面临着不小的冲击,问题日益严重。
如城市人口的激增所带来的大城市病:交通的拥挤与堵塞、噪声污染、空气污染、光污染等等。
同时,工业生产的批量化与标准化也带来了城市面貌的雷同。
信息化加速了这一社会问题的呈现,原来生产结构以工业为主导的城市纷纷陷入了停滞与衰退。
这一现象在中国与世界各地的大城市都是极其普遍的,有很多老牌工业城市都呈现了收缩的状态,带来了大量闲置的工业生产空间被废弃、生态环境得不到保障等一系列问题,给老牌工业城市或城市中的老旧工业地区带来了巨大的危机。
但同时,也给下一轮的城市更新和区域再利用带来了巨大的机遇。
本文主要针对城市滨水工业地段的再开发策略和设计模式展开论述,对现有的再利用类型进行归纳总结,并提出一些再利用应遵循的原则作为设计参考。
1理论研究现状国内学者武勇、李宜宸等[1]从将工业废弃地段改造为城市园林景观等公共空间的改造策略和设计手法入手,对上海市黄浦江两岸滨水工业带向城市滨水公共休闲绿摘要 现阶段城市更新不可避免地涉及原位于城市中心区的一些工业地段和仓储用地。
现有的理论和实践都有着不同的切入角度,为了探讨老旧工业区再利用和开发的创新性可能,给相关决策部门和人士提供建议和参考,分别从功能、方法和模式入手进行研究和综述。
场景理论视角下城市历史街区空间特征及再造研究——以广州恩宁路永庆坊为例

当前,城市更新的研究领域慢慢从单一的物质层面的
形态空间设计转向物质、社会、经济和文化等相结合的
多元综合规划。其中,以城市文化为导向的历史街区保
护与更新成为近几年来各学者研究的热点,通过构建空
间、设施、活动、文化与社会价值相互渗透的网络体系, 形成以人为本的社区价值观,实现街区乃至整个地区的 高质量发展。
4 场景理论在历史街区相关研究应用中的探索 4.1 历史街区保护与更新的相关研究进展
清华大学吴良镛院士以北京旧城菊儿胡同为实践,探 索北京新四合院人居环境的改造模式,提出城市“有机更 新”的理论与项目建设途径 [2]。在此基础上,有学者对历 史街区的空间保护更新展开了进一步的研究。姚迪、戴德 胜等提出了历史街区的保护改造工作需要转变发展策略, 即从“空间改造”转向“价值重塑”,通过赋予无形文化 以有形的场所与载体,创造“动态生活场景”来实现街区 文化的传承 [3]。赵鹏飞、姚子刚等通过对街区感知要素进 行分解,探究空间使用者由于空间感知差异呈现出的不同 街区空间认同倾向,分别从经济认同、文化认同和情感认 同三个方面展开分析,为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更新提供新 的发展路径 [4]。
何 花 He Hua
摘要 在当今存量时代的大背景下,城市的土地资源和用地功 能面临着进一步的转型升级,其中量大面广的历史街区具有 独特的地方文化特色,在城市中逐渐承担着文化价值的“消 费空间”这一重要角色,对促进城市文化消费发挥着极大作用。 因此,研究基于场景理论,从文化的消费实践层面对永庆坊 的空间场景展开研究,构建场景体系,并通过测度分析总结 空间特征,进一步提出其空间再造的未来发展方向,从而更 好地实现历史街区空间场景的特色化和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 历史街区;场景理论;空间特征;空间再造;永庆坊 中图分类号 TU984 文献标识码 A DOI 10.19892/ki.csjz.2023.11.26
智慧城市系统的要素、结构及模型研究

智慧城市系统的要素、结构及模型研究智慧城市是近几年进入人们视野并受到广泛关注的城市发展的新概念、新模式,学术界也从不同视角对智慧城市的概念界定及理论模型构建进行了形态各异的探索性分析。
围绕“什么是智慧城市”这一核心问题,本文从智慧城市这一概念的来源出发,结合城市发展演进的基本规律以及智慧城市的典型观点等剖析了智慧城市以及智慧城市系统的基本内涵;在此基础上,运用内容分析法中的共词分析方法以及社会网络分析方法归纳了智慧城市的主要构成维度,通过规范的理论分析,分析了智慧城市系统的要素与结构层次,并在此基础上构建了智慧城市的系统模型,最后结合本文关于智慧城市系统理论的探讨对广州智慧城市系统进行了案例分析。
本文通过研究表明:(1)智慧城市是以新兴信息技术为基础,以谋求经济、社会、环境的全面可持续发展为基本方向,以信息技术的人工智能和人的智慧为重要手段,通过充分整合城市各类资源推进城市的创新运作,进而实现城市核心资源的优化配置以及城市运行发展全面优化的城市。
以系统思考的方法来看,智慧城市本身就是一个完整的系统,智慧城市系统是通过新兴信息技术的智能和人的智慧在城市情境中的良好耦合,推动城市发展全面优化的城市系统形态。
(2)智慧城市系统是由各类要素或子系统复合而成的复杂巨系统,它的要素主要包括战略系统、社会系统、经济系统、支撑系统和空间系统五个子系统。
从结构方面来看,智慧城市系统具有特定的层次结构特征,主要体现为它具有复杂程度由低到高的物理层、活动层、战略层三大层次。
(3)智慧城市的系统模型刻画了一个完整的智慧城市系统所包含的主要构成因素,并按照一定的结构形式表达了不同构成因素之间的联系和作用方式。
它通过战略系统、社会系统、经济系统、支撑系统、空间系统五大子系统以及战略层、活动层、物理层三大层次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关系,揭示了智慧城市系统形成、运行和发展的内在机制。
本文主要创新点体现在:(1)探索性地研究分析了智慧城市系统的概念、要素与结构,形成了一些关于智慧城市的基本观点和理论;(2)结合规范的理论分析构建了智慧城市的系统模型,并详细地分析了系统模型中的结构关系,揭示了智慧城市系统形成、运行和发展的内在机制。
基于空间句法的广州大学城空间布局现状评价及优化策略

55摘 要:空间句法为评价城市空间和优化城市设计提供了量化参考。
运用空间句法理论的轴线图分析法,建立广州大学城拓扑结构分析模型,以此模型计算空间结构的整合度等参数,并结合热力地图、实地调研方法进行模型校验。
研究得出:空间句法整合度分析结果受大学城道路网络尺度、形态、间距和相互连接程度的直接影响;内环路和中环路之间,道路数量多、网络密集,整合度较高,主要布局高校生活区,形成人流集聚的环状活力地带;而大学城发展走廊和4个城中村,与周边道路网络的联系需要加强。
基于此,通过优化道路交通组织、完善城市功能布局、构建公共服务设施体系等策略,可进一步提升大学城的空间活力和使用满意度。
关键词:空间句法;广州大学城;道路网络;整合度;优化策略Abstract : Spatial syntax provides quantitative reference for evaluating urban space and optimizing urban design. This paper establishes a topological structure model of Guangzhou University Town by using the axis graph analysis method of spatial syntax theory, calculates the Integration Value of spatial structure and other parameters, and verifies the model with thermal map and field research methods. It is concluded that the results of spatial syntactic integration analysis are directly affected by the scale, shape, spacing and interconnection of the road network in Guangzhou University Town; between the inner and middle ring roads, there are quantities of roads and dense networks with high Integration Value, which mainly distribute the living areas of universities and form a circular dynamic zone of human gathering; the development corridor and four villages , need to strengthen the connection with surrounding road network. By optimizing the road traffic organization, improving the functional layout, and constructing the public service facilities system, the spatial vitality and satisfaction of作者简介遇大兴,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讲师。
广州南站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广州南站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目录1. 项目概述 (2)1.1 项目背景及意义 (3)1.2 项目目标及预期效益 (4)1.3 项目范围及内容 (5)2. 市场分析 (6)2.1 产业规划及政策环境 (7)2.2 客流及市场需求现状分析 (9)2.3 竞争对手分析 (10)3. 技术方案 (12)3.1 项目技术路线及方案设计 (12)3.2 主要技术指标及性能 (14)3.3 技术风险评估 (15)4. 投资方案 (16)4.1 项目投资规模及结构 (18)4.2 资金来源及筹措方案 (19)4.3 财务模型及投资收益分析 (20)4.4 投资风险及应对措施 (21)5. 工程建设 (21)5.1 建设方案及工期安排 (23)5.2 施工工艺及质量控制 (25)5.3 建设成本及资金进度预算 (26)5.4 环境影响及可持续性 (27)6. 运营管理 (29)6.1 运营模式及管理体制 (30)6.2 人员配置及培训 (32)6.3 运营成本及收入预测 (34)6.4 客户服务及反馈机制 (35)7. 风险评估及控制 (36)7.1 项目风险识别 (38)7.2 风险评估及等级分类 (39)7.3 风险应对及mitigation措施 (40)8. 可行性结论及建议 (42)1. 项目概述随着广东省经济的飞速发展以及粤港澳大湾区战略的深入推进,广州南站作为珠三角地区重要的交通枢纽,其地位和作用愈发凸显。
本项目旨在提升广州南站的交通服务能力,优化区域交通结构,促进周边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
项目应时代所需,具有极强的紧迫性和深远的社会经济意义。
本项目的主要目标是实现广州南站的多模式交通无缝衔接,提高旅客的出行效率与体验。
通过本项目的实施,计划实现以下目标:基础设施改造与升级:包括站内的候车室、售票系统、旅客服务平台等设施的改造升级。
交通衔接优化:优化公交、地铁、出租车等交通方式的衔接,提高多模式交通的转换效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72004(10)现代城市研究近20年来广州城市人口和用地规模迅速扩大,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城市建设用地的需求将进一步增加。
原有的以旧城为中心的发展模式显然已不适应城市发展的需要,必须寻求新的发展模式,优化城市空间结构,拓展新的城市功能,提升城市地位。
1 广州城市空间发展的特征及结构模式广州作为华南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城市发展历久不衰,一直在原址不断发展扩大。
1980年代以后,广州城市空间进入了前所未有的快速扩张期。
1980年,广州城市建成区面积为136km2,1990年达到182.3km2,1999年已达到285km2。
2000年番禺、花都撤市设区后,广州城市建成区面积更达到431km2,市区人口增加到718.8万人,市域人口接近1000万人。
广州城市空间扩展既表现为城市边缘地带的蔓延生长,如天河、芳村、海广州城市空间结构特征及优化模式研究The Characteristics and Model of Guangzhou City SpatialStructure谢守红 宁越敏XIE Shou-hong NING Yue-min文章编号:1009-6000(2004)10-0027-05中图分类号:TU982 文献标识码:B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0171030);湖南省教育厅科研项目(03B007)作者简介:谢守红,华东师范大学城市与区域发展研究所博士生,衡阳师范学院地理系副教授;宁越敏,华东师范大学城市与区域发展研究所所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珠、白云区南部的新建成区,又有沿轴线进行的跳跃式扩展,如黄埔区和广州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建设等。
同时,旧城区改造步伐大大加快,从局部修补转向以房地产开发为主导的全面改造。
新的高层和超高层建筑大量出现,城市地下空间得到有效开发,城市向高密度、垂直化方向发展,城市景观有了很大改变。
总体来看,广州城市空间发展具有以下几个特点:1.1 城市空间结构呈现多层次、复合式特征广州是一个具有2000多年历史的名城,城市空间具有多个断面的历史遗存,既包括封建社会时期形成的历史轴线和空间格局,又有近代工业社会发展的商贸、工业、居住空间格局,更有建国后几次大发展所形成的空间脉络以及高科技产业和信息社会的初步特征,这些部分不但在建筑上成为历史的见证,而且在相当程度上发挥着重要的功能和作用,对广州城市空间格局的形成产生显著影响。
如广州城市的行政中心场址历经20002004(10)现代城市研年而不变,沿用至今。
传统的商业中心也历久不衰,具有很强的历史继承性。
与此同时,新的城市中心区和城市中轴线也在快速形成之中,与旧中心区和历史中轴线相互呼应,平行发展。
1.2 城市内部空间结构高度密集,功能混杂广州是一座千年古城和商都,旧城区土地资源十分宝贵,寸土寸金。
目前,在占建成区面积约20%的旧城区土地上,集中了全市大部分的经济和社会活动,饱和程度已远远超过“土地混合使用”的效益峰值。
旧城区建筑太多、太密,使得原来的道路交通和基础设施处于超负荷运行的状态。
为了满足交通的需求,高架路、立交桥在旧城区纵横交错,导致城市空间被反复切割,显得支离破碎,缺乏整体性和协调性。
在旧城区,城市不具有明显的分区特征,特别是工业区和居住区混合分布,缺乏必要的绿化隔离带,造成居住环境的恶化。
1.3 城市空间扩展受行政区划制约明显广州市西部紧邻佛山和南海市,向西扩展受到抑制,向南则因番禺曾长期处于市区范围之外,在用地上也难以统筹安排,向南拓展也受到一定程度的限制。
因此,1980年代以来,广州城市空间发展方向主要是向东呈带状延伸。
但是,这种单向轴带式扩展也存在难以克服的缺点(尤其是在没有大容量轨道交通连接的情况下),即随着离市中心区距离的不断加大,居民外迁的愿望逐渐下降,因而对中心城区的疏散作用有限。
进入90年代以后,随着宏观经济过热,特别是房地产开发热的兴起,1990年开始修编的广州城市总体规划又提出向东、向北两个方向同时发展的方案。
实际上,这是在行政区划制约下迫不得已的选择。
90年代后期,确定了城市空间向东南方向发展的思路。
但直到2000年番禺纳入广州市区范围之后,在新的城市发展战略规划引导下,广州城市空间南拓的步伐才得以加快。
1.4 城市圈层结构十分明显尽管从1960年代起,广州就在城市总体规划中强调以组团方式促进城市发展。
但实际上,由于许多城市基础设施仍是围绕旧城区进行的,并且组团之间的快速交通联系没有得到解决,中心区组团仍具有巨大的吸引力和活力,反磁力中心并未形成,城市结构仍呈现“单中心式”,组团结构没有真正体现出来。
与1980年代以前的“单中心式”结构相比,1990年代以后广州城市地域空间虽然也出现向东的轴向扩展,但中心城区的圈层式结构仍十分明显,特别是内环线和外环线建成后,“三个圈层”结构的特征更为突出:① 旧城中心区:位于内环线以内的地域,面积28km2,包括荔湾区、越秀区、东山区大部分地区和海珠区小部分地区,是广州历史最悠久的区域,最具广州地方特色,城市化程度高,城市功能齐全,工业区、居住区和商业区混杂。
② 新城区:包括天河区、芳村区、海珠区大部分地区和白云区南部,面积192km2,是由老城区蔓延发展而来,紧邻老城,城市化过程十分剧烈,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城市功能不断强化,工业区、居住区和新的商务办公区交错分布,其中天河新区已成为新的城市中心区,承担部分的管理、协调和指挥职能。
③ 边缘区:包括黄埔区、白云区北部、番禺区北部,处于城市边缘和城乡结合部,由新建的工业区、居住区、工业镇以及大面积的郊区蔬菜基地、果园、林地等组成,是接纳中心城区工业扩散的重要基地和城市农副产品供应基地,也是吸引外商投资、发展外向型工业的重要基地,其中在城市东部分布着以广州经济技术开发区为主的大片新工业区,南部292004(10)现代城市研究和北部则建设了一批环境优美的新居住区。
根据以上分析,可以构建出现状广州城市空间结构的基本模式(图1)。
2 广州城市空间结构优化模式探讨城市空间的拓展,在不同的阶段具有不同的特征和模式。
一般来说,城市空间发展要经历以下3个阶段:圈层式扩展阶段、轴向式扩展阶段和多核式扩展阶段,从而形成3种相应的发展模式。
圈层式模式是城市早期阶段自发扩展的主要模式,其主要特征是在聚合力的作用下,围绕着核心作各个方向等速的蔓延发展,最终形成一种向心的多圈层结构。
轴向式模式是在圈层式模式基础上的进一步发展。
轴对于城市空间发展的意义在于维系外围地区与核心之间的联系,以保证核心对一方面中心城市的规模在不断膨胀,且建筑密度很高,各项城市功能高度集中在市区;另一方面,边缘区和郊区的居民点大都规模小、分布散、土地利用比较杂乱,功能分工不明显。
因此,借鉴国外大都市区发展的经验,广州城市空间结构的优化宜采取“分散的集中化战略”,即利用行政区划调整的契机,对中心城市和郊区的发展在空间上予以整合,将中心城市的发展动力合理导向周围地区。
笔者认为,今后,在广州市域范围内,城市空间的扩展应沿着以下的5条轴线进行,分别是市中心——市桥——潭洲——大岗;市中心——石楼(广州新城)——南沙;市中心——开发区(黄埔)——增城;市中心——太平——从化;市中心——花都,类似于5个手指。
其中前3条轴线为主要发展轴,类似于大拇指、食指、中指,后2条为次要发展轴,类似于无名指和小指,而掌心为中心城区,形成指状发展模式(图2)。
同外围地区的辐射作用。
轴向发展模式的关键在于发展轴的选择,城市规划往往就是通过增强轴的通畅程度来引导城市空间的发展方向。
多核式发展模式是城市在较为成熟阶段时的空间发展模式,此时中心城市和外围地区已形成了相对稳定的合作关系,共同成为更大地域范围的核心,而大都市区内部则形成功能分工明确的多个核心的组合。
2.1 广州城市空间结构优化——形成指状发展模式广州城市空间经过长期的发展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快速扩张,目前已开始由圈层式发展模式向轴向发展模式转变,主要扩展方向是沿着交通条件通畅的东向和北向发展,其中东向是在城市规划的引导下加速扩展的,而北向是在便捷的交通条件下自发地、无序地扩张。
西向、南向则因行政区划的制约而受到抑制。
从总体上看,目前广州仍是一个单中心的城市,302004(10)现代城市研究时在各个发展轴线上建设规模不同、职能各异的节点城镇,促进城市功能的疏散和区域的合理分工。
其中,市桥、石楼、黄埔应作为副中心来建设,承担中心城市的部分功能。
市桥的主要职能是居住、商务办公和行政管理,石楼以商业贸易、科研教育、新兴产业等职能为主,开发区则以先进制造业以及高新技术产业的研发和生产为主。
在重要发展区中,潭洲——大岗以吸纳中心城区转移出来的传统工业为主,南沙是重要的港口工业、资讯科技产业基地和物流中心,增城以外向型工业和区域性的综合服务业为主,花都则重点发展交通物流产业和空港工业。
2.2 广州大都市空间结构优化——形成都市区的圈层发展模式从更大的区域范围来看,广州市和服务、交通通讯等第三产业和高层次制造业,在产业关联、土地利用、环境保护、道路交通和治安管理等领域加强协调,实现都市区内经济的整合,更好地发挥中心城市集散、管理、服务、创新功能。
在空间组织上,广佛大都市区应以广州为都心、以佛山为副都心,以市桥、石楼、黄埔、顺德为次级中心,以花都、从化、太平、增城、南沙、潭洲—大岗、三水等为主要发展区,通过3条重要发展轴和若干条次要发展轴将各级节点城镇连接起来,各发展轴和节点城镇之间保留大片的开敞空间,形成多中心、网络式、生态化的空间结构(图3)。
从广佛大都市区的空间结构来看,可以分为以下3个圈层:第一圈层为中心城,半径约10km,包括环城高速公路以内及沿线地区,行政上涵盖荔湾、越秀、东山、天河、芳村、海珠及南海的部分街镇,城市功能主要以商贸、金融、行政、科研、居住为主,着重发展第三产业,现状工业用地要逐步外迁。
第二圈层为都市区内圈,半径约30km,大致包括珠江三角洲高速公路内环线以内地域,主要功能为区域制造业中心、物流中心、新兴居住中心和都市型农业基地。
第三圈层为都市区外圈,半径约60km,包括广州市域的绝大部分地区和佛山市的外围地区,为广州中心城市的直接辐射范围,主要功能为地方性制造业区、港口产业区、旅游休闲区和远郊农业区。
在这三个圈层之间,应通过各具特色的交通方式来联结。
中心城市和都市区内圈之间形成以地铁和轻轨为主的快速交通系统,在大都市区范围内应形成郊区铁路系统,并进一步联结珠江三角洲其他地域。
整个捷运系统要形成放射佛山市彼此毗邻,社会经济联系密切,在功能上互补,在空间形态上相连,可组成广佛联合大都市区。
目前,广州与佛山之间的轨道交通线已开工建设,并将与广州市内地铁相衔接,区域高速公路网也已初步建成,为广佛大都市区的发展创造有利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