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心肌损伤与生化标志物

合集下载

急性心肌梗死心肌损伤生化标志物检测进展

急性心肌梗死心肌损伤生化标志物检测进展
【 键 词 】 心肌 梗 死 ; 生 物 学 标 记 ; 实 验 室 技 术 和方 法 关
D(I 1 . 9 9 jis . 7 - 3 . O 0 0 . 3 ): 0 3 6 /.sn 1 34l O 2 . 9 0 9 6 l
中 图分 类 号 : 5 2 2 ; 4 6 1 R 4 . 2 R 4 .
首 先 证 实 肌 红 蛋 白 ( 0) AMI 病 早 期 升 高 , 于 参 考 值 MY 在 发 处 范 围 内 的 疑 似 患 者 可 以 被 有 效 排 除 AMI但 MY ) 断 AMI , (诊 缺 乏 特 异 性 。随 后 发 现 心 肌 肌 钙 蛋 白 (T ) 包 括 心 肌 肌 钙 蛋 cn[
白 T( T T) 心 肌 肌 钙 蛋 白 I c n ) 对 A cn 和 (T I] MI 断 有 很 高 的 诊 特 异 性 , 敏 感 性 明显 高 于 血 清 酶 检 测 。 且
19 9 8年 美 国临 床 生 化 科 学 院 ( t n lAc d myo ii Nai a o a e fCl — n
po u ig E c ei i ci i l e [ ] C i Mi o il rd c sh r ha ol s a s J . l c bo, n c ot n r
20 05, 3( 4 5): 7 — 7 . 1 76 1 81
E 4 ig Go r g R S m e , t 1 Ap l a i f l 1 ]Sn h A, e i V, i jeS e a. pi t n o o n c o n
国际检 验 医学杂志 2 1 00年 9月第 3 卷 第 9期 1
It ) d F pe b r 00 V 1 1 N . n I Mc , etm e 2 1 , o. , o 9 J I y 3

急性心肌梗死心肌损伤生化标志物检测进展

急性心肌梗死心肌损伤生化标志物检测进展

急性心肌梗死心肌损伤生化标志物检测进展急性心肌梗死(AMI)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心血管疾病,AMI发病后1~3h是通过溶栓治疗和介入治疗,挽救濒死心肌的“黄金”时间——AMI发病后1h内得到治疗,死亡率约为1%;若6h后才得到救治,死亡率将达10%~12%。

因此,寻找AMI早期诊断和鉴别诊断的标志物是每一位检验工作者应尽的职责和义务。

理想的心肌损伤标志物应具有高度的临床敏感性和特异性,检测周转时间短、方法简便、价格低廉。

但迄今尚无一个完全达到此要求的标志物,各种标志物均各有其特点,因而各实验室多采用几种标志物联合检测用于诊断心肌损伤。

1 心肌损伤的血清酶学检测发展历程心肌细胞中含有一些酶,这些酶在心肌细胞损伤后释放入血,其活性或质量的增高可以反映心肌受损的时相及程度。

1954年,Ladue等首先发现GOT在AMI病人血中增高,提出GOT可作为AMI的诊断标志物。

1955年,Wroblewski等发表文章,认为血中LDH的变化也与AMI有关。

1957年,Wessell等发现LDH有不同组分,AMI时某一组分的变化尤其明显。

1960年,Dreyfus等报道CK在AMI病人血清中明显增高,特异性较GOT、LDH高。

1966年,Van der Veen等发现,CK的MB同工酶(CK-MB)对AMI诊断的敏感性、特异性都优于当时临床应用的其他标志物。

在上世纪70~90年代初,上述血清酶(AST、LDH、α-HBDH、CK)曾广泛用于AMI的诊断,称为心肌酶谱分析。

1979年,世界卫生组织(WHO)会同一些主要心脏病学术团体共同制订AMI的三条诊断标准:有剧烈而持久的胸痛史、典型的心电图(ECG)改变、系列酶活性的变化。

研究发现CK和LDH同工酶的诊断特异性和灵敏度明显比总酶高,所以在一个相当长的时间内,CK-MB成为诊断心肌梗死(MI)生化标志物的“金标准”。

2 心肌损伤的蛋白标志物检测进展在上世纪80年代末期,研究发现心肌中的一些蛋白质的诊断价值更高。

临床化学_2020 第九章 心肌损伤的生化标志物 (2)

临床化学_2020 第九章 心肌损伤的生化标志物 (2)

2020 第九章心肌损伤的生化标志物一、A11、目前国内外一致认为可作为急性心肌梗死确诊标志物的是A、肌钙蛋白B、肌红蛋白C、CK-MB亚型D、LDE、ALT2、多用于急性心肌梗死诊断的酶是A、ALT和ASTB、ALP和CKC、AST和AMYD、CK和CK-MBE、γ-GT和ALT3、对有胸痛或胸部不适而ECG检查结果正常的患者,下列哪种说法是正确的A、不需要进一步做与急性心肌梗死有关的生化标志物的检测B、不能排除急性心肌梗死C、可以排除急性心肌梗死D、可以诊断为急性心肌梗死E、不需要处理4、.对胸痛而ECG和肌酸激酶-MB均正常的患者,检测下列哪一项指标可以帮助判断有无微小心肌损伤A、肌红蛋白B、肌酸激酶C、心脏特异性肌钙蛋白(cTnT,cTnI)D、乳酸脱氢酶同工酶E、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5、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心脏组织中LD同工酶的含量为A、LD1>LD2>LD3>LD4>LD5B、LD2>LD1>LD3>LD4>LD5C、LD4>LD1>LD2>LD3>LD5D、LD5>LD1>LD2>LD3>LD4E、LD3>LD5>LD4>LD1>LD26、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升高是AS性心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这里所指的同型半胱氨酸包括一类化合物,但不包括A、同型胱氨酸B、同型半胱氨酸-半胱氨酸C、同型胱氨酸-蛋白质D、S-腺苷同型半胱氨酸E、同型半胱氨酸-半胱氨酸-蛋白质7、在心肌标志物中,半衰期最短的是A、cTnB、CRPC、Ck-MBD、MbE、AST8、一般作为观察溶栓效果的指标是A、ALTB、ASTC、HBDD、LDE、CK-MB9、α-羟丁酸脱氢酶检测,主要是反应下列乳酸脱氢酶同工酶中哪一种的活性A、LD1B、LD2C、LD3D、LD4E、LD510、目前诊断急性心肌梗死最好的确定标志物是A、肌酸激酶B、心肌肌钙蛋白(cTnT,cTnI)C、肌红蛋白D、乳酸脱氢酶E、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11、急性心肌梗死时,下列在血液中出现最早的是A、ASTB、cTnC、LDD、MbE、CK-MB12、用于ACS诊断最特异的生化标志是A、CKB、MbC、ASTD、CK-MBE、cTn13、目前认为下列哪一项是诊断心衰最敏感的标志物A、心钠肽(ANP)B、D-二聚体C、脑钠肽(BNP)D、P-选择素E、心肌肌钙蛋白(cTn)14、下述心肌损伤标志物中,分子量最小的是A、CK-MBB、MbC、cTnTD、cTnIE、CK15、目前被公认的诊断急性心肌梗死的确诊指标为A、cTnB、MbC、ASTD、CKE、CK-MB16、CK作为心脏标志物,下列哪项不正确A、快速、经济、有效,是当今应用最广泛的心肌损伤标志物B、其浓度和急性心肌梗死面积有一定相关,可大致判断梗死范围C、诊断特异性强,对心肌微小损伤敏感D、能用于诊断心肌再梗死E、能用于判断再灌注17、不是肌红蛋白在诊断急性心肌梗死中的特点的是A、在AMI发作12小时内诊断敏感性很高,是至今最早的AMI标志物B、在胸痛发作2~12小时内,肌红蛋白可排除AMI诊断C、在血中出现早期诊断特异性高D、可用于判断再梗死E、可用于判断再灌注18、骨骼肌中所含CK同工酶的情况是A、主要含CK-BB,不含CK-MM,仅有少量CK-MBB、主要含CK-MM,不含CK-BB,仅有少量CK-MBC、主要含CK-MB,不含CK-MM,仅有少量CK-BBD、主要含CK-MB,不含CK-BB,仅有少量CK-MME、主要含CK-BB,不含CK-MB,仅有少量CK-MM19、细算LD1/LD2的比值,对于提高下列疾病诊断的敏感性和特异性有帮助的是A、肺癌B、溶血性黄疸C、心肌梗死D、肾炎E、肝炎20、下列哪项指标通常被作为心肌损伤确诊标志物A、CKB、CK-MBC、LD1D、cTnE、AST21、下列关于钠尿肽(BNP)的说法哪项不正确A、BNP是由心、脑分泌的一种含32个氨基酸的多肽激素B、BNP稳定性好C、BNP有很高的阴性预测价值,BNP正常可排除心衰的存在D、在呼吸困难病人,BNP是一个将来发生CHF的较强的预示因子E、BNP在机体中起排钠、利尿、扩张血管的生理作用22、急性心肌梗死时,血清酶升高达峰值的时间在一定程度上依赖于A、蛋白质所带的电荷B、细胞内钙的浓度C、细胞的能量释放D、酶的分子大小E、细胞膜上磷脂的含量23、下列对肌钙蛋白评价错误的是A、能取代CK-MB成为检出心肌损伤的首选指标B、用于诊断近期发生的再梗死效果最好C、敏感性高于CKD、特异性高于CKE、可判断再灌注是否成功24、急性冠脉综合征(ACS)不包括下列哪种疾病A、不稳定心绞痛B、非ST段抬高的心肌梗死C、常见的sT段抬高的心肌梗死D、无Q波急性心肌梗死E、心力衰竭25、下列哪项在胸痛发作后6~12小时不升高是排除急性心肌梗死很好的指标A、CKB、CK-MBC、MbD、cTnTE、cTnI26、心肌缺血症状发作后,血中出现高峰浓度最晚的指标是A、CKB、CK-MBC、LDD、cTnTE、cTnI27、下列哪一种酶只位于细胞浆A、酸性磷酸酶B、谷氨酸脱氢酶C、乳酸脱氢酶D、天冬氨酸脱氢酶E、异柠檬酸脱氢酶28、下列组合可作为急性心肌梗死的酶学诊断指标的是A、CK、LD、CK-MB、AMS、ALTB、AMS、ALT、AST、LD、CKC、LD、CK、ALT、HBD、CK-MBD、CK、LD、CK-MB、AST、HBDE、AST、ALT、GGT、ALP、CK29、对于非Q波心肌梗死的诊断,下列各项检查何者最有意义A、CKB、MbC、CK-MBD、cTnE、AST30、下列不用于急性心肌梗死诊断的生化项目是A、肌红蛋白B、肌酸激酶MB同工酶C、肌动蛋白D、心肌肌钙蛋白TE、心肌肌钙蛋白I31、关于心脏标志物应用原则,下列哪项说法不正确A、心脏肌钙蛋白(cTnT或cTnI)取代CK-MB成为检出心肌损伤的首选标准B、临床检验中应同时检测cTnT和CM-MB质量,确保诊断无误C、如果患者已有典型的可确诊急性心肌梗死的ECG变化,应立即进行治疗D、对发病6小时后的就诊患者,不必测Mb,只需测定cTnE、肌钙蛋白比CK-MB出现更早32、无病理性Q波的心内膜下心肌梗死,哪项检查诊断价值更大A、心电图B、心尖搏动图C、超声心动图D、血清心肌酶学检查和心肌肌钙蛋白测定E、心导管检查33、不是肌钙蛋白在心肌损伤中的特点的是A、cTn敏感性高于CK,不仅能检测AMI,还能检测微小损伤B、cTn特异性低于CKC、cTn窗口期较长,有利于诊断迟到的.AMI和不稳定型心绞痛D、可用于判断病情轻重及再灌注成功与否E、cTn在ACS症状发作后2h即可出现34、急性心肌梗死发作后,血液中下列物质达峰值增高幅度最大的是A、ASTB、CK-MBC、LDD、LD1/LD2E、cTnT35、当发生AMI时,血液中CK达峰值的时间为A、6~9小时B、10~36小时C、36~48小时D、49~72小时E、73~96小时36、AMI发生后,血中出现最早的心肌损伤标志物是A、MbB、CK-MBC、cTnD、CKE、AST37、关于肌钙蛋白的叙述正确的是A、肌动蛋白B、参与肌肉收缩的调节蛋白C、肌球蛋白D、由cTnT和cTnI组成E、在不同组织完全不具同源性38、心肌损伤时可见血清LD同工酶的变化为A、LD1>LD2B、LD2>LD1C、LD3>LD2D、LD4>LD3E、LD5>LD439、AMI发生后,CK-MB在血清中升高的时间为A、2~4小时B、3~8小时C、6~8小时D、8~12小时E、12~16小时二、A21、男性,51岁,胸痛发作24小时,心悸、气短,面色苍白,心电图示ST段抬高,有慢性支气管炎史,和20年吸烟史。

血清生化检查中的异常指标解析肌酸激酶乳酸脱氢酶与心肌损伤的关联分析

血清生化检查中的异常指标解析肌酸激酶乳酸脱氢酶与心肌损伤的关联分析

血清生化检查中的异常指标解析肌酸激酶乳酸脱氢酶与心肌损伤的关联分析血清生化检查是临床诊断和评估疾病的重要手段之一。

在血清生化指标中,肌酸激酶(CK)和乳酸脱氢酶(LDH)是常常被关注的两个指标。

本文将对肌酸激酶和乳酸脱氢酶与心肌损伤之间的关联进行分析和解析。

1. 肌酸激酶(CK)与心肌损伤肌酸激酶是一种存在于细胞内的酶,包括三种亚型:肌酸激酶-心肌(CK-MB)、肌酸激酶-脑(CK-BB)和肌酸激酶-骨骼(CK-MM)。

其中,肌酸激酶-心肌是心肌组织特异性标志物。

当心肌受到损伤,细胞膜破裂导致肌酸激酶释放到血液中,使其血清水平升高。

因此,肌酸激酶-心肌的升高可作为心肌损伤的指标之一。

临床上,心肌梗死是最常见的导致肌酸激酶-心肌升高的原因。

2. 乳酸脱氢酶(LDH)与心肌损伤乳酸脱氢酶是细胞内常见的一种酶,参与乳酸代谢过程。

正常情况下,乳酸脱氢酶主要存在于细胞内,当细胞损伤时,乳酸脱氢酶释放到细胞外,导致血清中的乳酸脱氢酶升高。

心肌损伤是乳酸脱氢酶升高的常见原因之一。

乳酸脱氢酶的血清水平增高可能与心肌细胞的损伤和坏死有关。

此外,乳酸脱氢酶也可以用来评估心脏手术后的恢复情况。

3. 肌酸激酶和乳酸脱氢酶在心肌损伤中的应用心肌损伤是临床上常见的心血管疾病,并且与心肌梗死等疾病密切相关。

肌酸激酶-心肌和乳酸脱氢酶作为心肌损伤的常规指标,在临床上有重要的应用。

通过监测肌酸激酶-心肌和乳酸脱氢酶等指标的变化,可以及时判断心肌损伤的发生和严重程度。

对于怀疑心肌梗死的患者,可以通过连续监测肌酸激酶-心肌和乳酸脱氢酶的动态变化,来确定心肌梗死的时间、范围和治疗效果。

此外,在心脏手术、心脏病介入治疗和心脏移植等术后患者中,通过监测肌酸激酶和乳酸脱氢酶的变化,可以评估心肌的恢复情况和手术的效果,为临床治疗提供重要依据。

4. 其他影响肌酸激酶和乳酸脱氢酶的因素需要注意的是,除了心肌损伤,一些其他因素也可能导致肌酸激酶和乳酸脱氢酶的升高。

心肌损伤的生化标志物及临床意义

心肌损伤的生化标志物及临床意义

1979年WHO提出急性心肌梗死诊断标 准: ①典型的持续的胸痛史;②典型的心 电图改变,包括ST段抬高和Q波出现;③心 肌酶学的改变。并认为以上三项中的二项阳 性可诊断为急性心肌梗死(AMI)。心肌损 伤是指伴心肌细胞坏死的疾病,包括急性心 肌梗死(内膜下心肌梗死,穿透性心肌梗死, 非Q波性坏死)、不稳定性心绞痛、心肌炎。 最近,有人把由于冠状动脉所致的心肌损伤 统称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 ACS)。

(一)天门冬氨酸转氨酶(AST)
天门冬氨酸转氨酶(AST)广泛分布于人体各组 织。肝脏、骨骼肌、肾脏、心肌内含量丰富。 临床意义:①AST在AMI发生后6~12h升高,24~ 48h达峰值,持续5d或1周,随后降低。②AST诊断 AMI敏感性较低,特异性较差,当今学术界已不主张 AST用于AMI的诊断。
保健 宜:少食多餐,以清淡、容易消化、富含 维生素及蛋白质的食物为主。多吃新鲜蔬菜、 瓜果、瘦肉、鱼类、豆制品等 忌:吃肥肉、动物脂肪、动物内脏、蛋黄、 海鲜等,少吃甜食。男性患者尤其应戒烟、 忌饮烈性酒,忌暴饮暴食。此外,应养成经 常锻炼的习惯。
心肌损伤的生化标志物及临床意义
河北省皮肤病防治院 朱翊
一、概述
长期以来,心血管疾病一直是发 达国家的第一位死因。在我国,冠 状动脉硬化性心脏病(CHD,简称冠 心病)和脑血管病都是城市人口的 前三位死因,严重威胁人类健康。
在我国城市人口中(2005年卫生部统计结果)
致死亡率 恶性肿瘤 脑血管病 心脏病 126/10万 116.6/10万 98.2/10万 占全部死亡率 22.9% 21.2% 17.9%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
病理:斑型胸痛史者,根据心电图: 1.ST段抬高的AMI。 2.ST段不抬高的AMI。 ①非ST段抬高性急性心肌梗死 cTn≥正常上限 ②不稳定心绞痛 cTn≤正常上限

医学检验--心肌损伤的生化标志物

医学检验--心肌损伤的生化标志物

心肌损伤的生化标志物一、酶学标志物二、肌红蛋白、肌钙蛋白检查三、钠尿肽(BNP/NT-proBNP)的临床应用急性缺血性心脏病典型的病例可以根据病史、症状及心电图(ECG)的特殊改变进行诊断。

大量的临床实践发现,约有25%的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发病早期没有典型的临床症状;约50%左右的AMI患者缺乏ECG的特异改变。

在这种情况下心肌损伤生化标志物的检测在诊断AMI时尤为重要。

AMI后梗死部位心肌细胞内的化学物质将释放到外周血中,通过对这些化学物质的测定可诊断AMI。

决定一种标志物血浓度变化的因素有:该物质的分子大小。

在细胞内的分布(胞浆中的小分子蛋白较结构蛋白更易进入血液循环)、释放率、清除率和心肌特异性等。

典型的AMI心肌损伤标志物改变随发作时间的推移呈现典型的变化。

酶学标志物七十年代至九十年代初,最常用的心肌损伤诊断标志物为心肌酶谱,即:CK/CK-MB,LD/LD1,AST。

九十年代以后,发现了一些早期诊断的标志物和特异性和敏感度均较佳的确定性标志物,血清酶学标志物因为特异性不高,AMI后出现异常的时间相对较晚,目前在AMI诊断中已逐渐少用以致基本不再应用。

(一)肌酸激酶(CK)1.概况肌酸激酶分子量为86KD,广泛存在于细胞浆和线粒体中,该酶催化体内ATP与肌酸之间高能磷酸键转换生成磷酸肌酸和ADP的可逆反应,为肌肉收缩和运输系统提供能量来源。

人体三种肌肉组织(骨骼肌、心肌和平滑肌)中都含有大量CK,肝、胰、红细胞等CK 的含量极少。

胞浆CK的酶蛋白部分由两个亚基组成,不同亚基组合成三种同工酶:CK-MM,CK-MB,CK-BB。

CK在骨骼肌、心肌、脑组织大量存在,常用于这些疾病的诊断。

血清中CK的测定方法是连续监测法。

2.参考值男:80~200U/L女:60~140U/LCK水平受到性别、年龄、种族、生理状态的影响。

在确定参考值时应注意不同“正常人群”的情况。

3.临床意义(1)当发生AMI时,CK活性在3~8小时升高,峰值在10~36h之间。

心肌损伤生化标志

心肌损伤生化标志
肌红蛋 白 分 子 质 量 心 肌 特 异 性 不 不 ++ ++ +++ +++ 不 17.8 85 85 33 23.5 135 总CK CK-MB
MB2/MB1
cTNT
cTNI
LDH
受 肾 功 能 影 响







初 次 测 得 时 间 ( h ) 升 高 持 续 时 间 ( h )
1-3
1、骨骼肌疾病 或损伤时特异性 很差 2、迅速恢复到 正常,结果限制 其后期敏感性。

是 较 CK-MB 亚型更方便的 早期标记物, 快速释放使得 肌红蛋白可用 于 监 测 MI 患 者
诊断和治疗意 义大 临床试验证明 其单次测定是 诊 断 NSTEMI (包括微灶心 肌损害)的有 效方法。临床 医生应了解本 院的诊断数值
18
对疑似AMI患者,早期标志物应做: 肌红蛋白、CK-MB、cTnI三项,肌红蛋 白仅为过筛试验,CK-MB(-),cTnI (+)者仍为高危患者,CK-MB和cTnI 均为阴性,临床症状可疑者,还需做3, 6,9,12小时cTnI的动态观察,以减少 AMI的漏诊。
19
各种心肌坏死生化标记物的特点
3-6 7-14 12-14
Mb
2-3
12
1
21
用于评估与处理12导联ECG上无ST段抬高的ACS患 者的心脏生化标记物
标记物 优点 缺点 可用 性 评注 临床建议
肌红蛋白
1、敏感性高 2、有助于早 期发现MI 3、发现再灌 注 4、对除外 MI非常有用
1、危险度分 层的有力工 具 2、敏感性和 特异性高于 CK-MB 3、发现两周 内的近期MI 4、有助于选 择治疗方法 5、发现再灌 注

心肌损伤生化标志物的研究进展

心肌损伤生化标志物的研究进展

心肌损伤生化标志物的研究进展一、背景与意义随着心血管疾病的快速增加和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心肌损伤的诊断和治疗已成为临床医生面临的重要问题。

心肌损伤是指心脏肌肉组织发生损伤,导致心肌细胞的坏死和电解质紊乱等症状,常见的原因包括缺血和再灌注、心肌梗死、心肌炎等。

传统的心肌损伤诊断方式主要依靠心电图和生化指标,如肌钙蛋白、肌酸激酶、乳酸脱氢酶等。

但这些传统指标存在灵敏度和特异性等问题,无法满足临床诊断的需要。

因此,寻找更加准确、敏感和特异的生化标志物是目前心肌损伤研究的重要方向之一。

二、心肌损伤生化标志物1.心肌钙蛋白心肌钙蛋白(cardiac troponin,cTn)是诊断急性心肌梗死(AMI)最敏感的生化标志物之一,也因此成为危重患者死亡率的预测因子。

该标志物潜伏期短,灵敏度高,具有高度的特异性,几乎不受其它因素的影响。

近年来,随着检测技术的不断发展,心肌钙蛋白的检测已成为临床上最常用的心肌损伤生化标志物之一。

2.肌红蛋白肌红蛋白是骨骼肌纤维破坏后缺氧时产生的一种生化标志物。

与心肌钙蛋白类似,肌红蛋白具有高度的敏感性和特异性,是急性心肌梗死、创伤、肌无力等病理情况下肌肉损伤的重要指标之一。

虽然肌红蛋白对骨骼肌发生的变化有更敏感的反应,但当心肌细胞损伤超过一个阈值时,肌红蛋白也显示出对于心肌损伤较高的灵敏度。

3.肌酸激酶肌酸激酶(creatine kinase,CK)是目前公认的最早期的心肌损伤指标之一,其特异性和敏感性已经得到大量的研究。

但由于CK在非心肌损伤情况下也会升高,如创伤、肌无力等,因此升高的特异性较低,但根据比值法,在同一时点及同一患者的情况下,仍是心肌损伤判断的一个很好的指标。

4.肌钙蛋白I肌钙蛋白I(cardiac troponin I,cTnI)是心肌特异性生化标志物之一,与AMI的关联非常密切。

cTnI的检测方法目前主要通过酶免疫分析法(EIA)和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法(CLIA)两种。

心肌损伤生化标志物

心肌损伤生化标志物

心肌损伤生化标志物心肌损伤生化标志物是指在心肌梗死等心脏疾病的诊断和治疗中用于判断心肌损伤的生物化学指标,包括肌钙蛋白I和肌酸激酶等。

这些标志物可以通过血液检查来确认是否存在心肌梗死等疾病,从而有助于医生确定诊断和治疗计划。

肌钙蛋白I是目前检测心肌损伤最为常用的生化标志物之一。

肌钙蛋白I是一种蛋白质,存在于肌细胞的肌纤维中,而血液中正常情况下几乎不存在。

当心肌受到损伤时,肌钙蛋白I会从损伤的肌细胞释放出来,进入血液中,此时可以通过血液检测来确定心肌损伤的程度。

肌钙蛋白I的检测可以快速、准确地诊断心肌梗死,尤其是早期心肌梗死,因此被广泛应用于临床诊断和治疗。

除了肌钙蛋白I,肌酸激酶也是用于检测心肌损伤的重要生化标志物之一。

肌酸激酶也是一种蛋白质,存在于心肌细胞中。

当心肌细胞受到损伤时,肌酸激酶会从肌细胞中释放出来进入血液中,其浓度与心肌损伤的程度成正比。

肌酸激酶的检测可以早期协助诊断心肌梗死,但由于其半衰期短、容易受肌肉运动、临床诊断误差的干扰,现已逐渐被肌钙蛋白I等更为敏感的标志物所取代,但在特定情况下仍有一定的临床价值。

另外,乳酸脱氢酶也是一种常用于检测心肌损伤的生化标志物。

乳酸脱氢酶存在于心肌、肝脏、肌肉和肾脏等组织中。

当心肌受到损伤时,乳酸脱氢酶会从心肌细胞中释放出来进入血液中,因此可用于诊断心肌梗死。

在诊断和治疗心血管疾病时,利用心肌损伤生化标志物进行检测有着重要的临床价值。

通过对心肌损伤生化标志物的检测,可以快速、准确地确定心肌损伤的程度和范围,有助于医生更好地制定治疗方案。

同时,心肌损伤生化标志物的检测还可以用于监测治疗效果和预测疾病的预后。

总之,心肌损伤生化标志物是心血管疾病诊断和治疗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工具。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将会有越来越多的生化标志物应用于心血管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我们也期待未来的医学技术能更好地帮助人们保护心脏健康。

医学检验--心肌损伤的生化标志物

医学检验--心肌损伤的生化标志物

医学检验--⼼肌损伤的⽣化标志物⼼肌损伤的⽣化标志物⼀、酶学标志物⼆、肌红蛋⽩、肌钙蛋⽩检查三、钠尿肽(BNP/NT-proBNP)的临床应⽤急性缺⾎性⼼脏病典型的病例可以根据病史、症状及⼼电图(ECG)的特殊改变进⾏诊断。

⼤量的临床实践发现,约有25%的急性⼼肌梗死(AMI)患者发病早期没有典型的临床症状;约50%左右的AMI患者缺乏ECG的特异改变。

在这种情况下⼼肌损伤⽣化标志物的检测在诊断AMI时尤为重要。

AMI后梗死部位⼼肌细胞内的化学物质将释放到外周⾎中,通过对这些化学物质的测定可诊断AMI。

决定⼀种标志物⾎浓度变化的因素有:该物质的分⼦⼤⼩。

在细胞内的分布(胞浆中的⼩分⼦蛋⽩较结构蛋⽩更易进⼊⾎液循环)、释放率、清除率和⼼肌特异性等。

典型的AMI⼼肌损伤标志物改变随发作时间的推移呈现典型的变化。

酶学标志物七⼗年代⾄九⼗年代初,最常⽤的⼼肌损伤诊断标志物为⼼肌酶谱,即:CK/CK-MB,LD/LD1,AST。

九⼗年代以后,发现了⼀些早期诊断的标志物和特异性和敏感度均较佳的确定性标志物,⾎清酶学标志物因为特异性不⾼,AMI后出现异常的时间相对较晚,⽬前在AMI诊断中已逐渐少⽤以致基本不再应⽤。

(⼀)肌酸激酶(CK)1.概况肌酸激酶分⼦量为86KD,⼴泛存在于细胞浆和线粒体中,该酶催化体内ATP与肌酸之间⾼能磷酸键转换⽣成磷酸肌酸和ADP的可逆反应,为肌⾁收缩和运输系统提供能量来源。

⼈体三种肌⾁组织(⾻骼肌、⼼肌和平滑肌)中都含有⼤量CK,肝、胰、红细胞等CK 的含量极少。

胞浆CK的酶蛋⽩部分由两个亚基组成,不同亚基组合成三种同⼯酶:CK-MM,CK-MB,CK-BB。

CK在⾻骼肌、⼼肌、脑组织⼤量存在,常⽤于这些疾病的诊断。

⾎清中CK的测定⽅法是连续监测法。

2.参考值男:80~200U/L⼥:60~140U/LCK⽔平受到性别、年龄、种族、⽣理状态的影响。

在确定参考值时应注意不同“正常⼈群”的情况。

心肌损伤的生化标志物

心肌损伤的生化标志物

心肌损伤的生化标志物心肌损伤的生化标志物一、酶学标志物(一)肌酸激酶(CK1. 概述:人体三种肌肉组织(骨骼肌、心肌和平滑肌)中都含有大量CK CK在骨骼肌、心肌、脑组织大量存在,常用于这些疾病的诊断。

2. 参考值:采用连续监测法。

男:80〜200U/L女:60〜140U/L3. 临床意义:(1)当发生AMI时,CK活性在3〜8h升高,血中半常水平。

AMI时CK升高一般为参考值的数倍,但很少超过30倍。

(2)若AMI后及时讲行溶栓治疗出现再灌注,则CK 活性成倍增加,达峰时间提前。

如在发病4h内CK即达峰值,提示冠状动脉再通的能力为40%〜60%(3)施行心律转复、心导管和无并发症的冠状动脉成形术等均会引起CK值的升高。

(4)心脏手术和非心脏手术后都将导致CK活性的增高,且增高的幅度与肌肉的损伤范围的大小以及手术时间的长短密切相关。

心肌炎时CK可轻度增高。

(5)生理性增高:运动后12〜20h达到峰值,并维持36〜48h。

(6)各种肌肉损伤(如挫伤、手术、肌肉注射、癫痫发作)和疾病(如多发性肌炎、肌炎、横纹肌溶解症、进行性肌营养不良、重症肌无力、甲状腺功能减低出现黏液性水肿)时,CK极度升高。

(7)在急性脑外伤、恶性肿瘤时CK也可增高。

(8)长期卧床,CK可有下降。

4. 注意事项:(1) AMI诊断时注意CK-MB与CK的时效性。

24h CK 测定意义最大,如小于参考值上限,可排除AMI。

(2)血清、血浆、脑脊液以及羊水等均可作为CK 分析的标本。

常用的抗凝剂为肝素。

(3) CK测定过程中,主要的干扰物质是腺苷酸激酶(AK 以及肌激酶,它们在红细胞中含量尤为丰富,可导致结果偏高,故标本应避免溶血。

(二)肌酸激酶同工酶:1. 概述:CK-BB( CK1 :主要存于脑组织(1)诊断AMI最有价值酶学生化指标CK-MB(CK2 :主要存于心肌CK-M(CK3 :主要存于骨骼肌组织此外在线粒体中还存在一种同工酶(CK-MiMi)。

心肌损伤生化标志物研究

心肌损伤生化标志物研究

《心肌损伤生化标志物研究》2023-10-27•研究背景•心肌损伤生化标志物的分类•心肌损伤生化标志物的检测方法•心肌损伤生化标志物在临床的应用•研究展望与挑战目•参考文献录01研究背景•心肌损伤是指心肌细胞因缺血、缺氧、炎症等原因导致的结构和功能受损。

心肌损伤是许多心血管疾病的病理生理过程,如心肌梗死、心力衰竭等。

这些疾病是全球范围内的主要致死疾病之一,因此对心肌损伤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现有诊断方法的问题•目前,心肌损伤的诊断主要依赖于心电图、超声心动图、心肌酶学等传统方法。

然而,这些方法在灵敏度和特异性方面存在一定局限性,可能导致漏诊或误诊。

因此,开发新的、更准确的诊断方法对于提高心肌损伤的诊疗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本研究旨在探讨新的生化标志物在心肌损伤中的应用价值,以解决现有诊断方法的不足。

通过本研究,我们希望为临床提供更多可靠的诊断依据,提高心肌损伤的早期诊断率,为患者的治疗和预后评估提供有力支持。

研究目的与意义02心肌损伤生化标志物的分类心肌酶类乳酸脱氢酶(LDH)LDH-1和LDH-2对于诊断急性心肌梗死具有较高的灵敏度和特异性。

α-羟丁酸脱氢酶(α-HBDH)与LDH活性密切相关,也可作为心肌损伤的指标之一。

肌酸激酶(CK)CK-MB对于心肌损伤的特异性较高,常作为心肌损伤的敏感指标之一。

心肌肌钙蛋白类肌钙蛋白I(cTnI)cTnI是诊断心肌损伤的特异性标志物,具有高灵敏度和高度特异性。

肌钙蛋白T(cTnT)也可作为心肌损伤的指标之一,与cTnI相似。

其他生化标志物心型脂肪酸结合蛋白(hFABP)hFABP在心肌损伤早期即可升高,具有早期诊断价值。

脑钠肽(BNP)BNP在心力衰竭和心肌损伤时升高,可反映心室功能和心肌损伤程度。

03心肌损伤生化标志物的检测方法实验室检测是指通过采集患者的血液、尿液等生物样本,在实验室内进行生化指标的检测和分析。

这种方法具有较高的准确性和灵敏度,但需要专业的实验室设备和人员,检测时间较长。

心肌损伤疾病肌红蛋白、肌钙蛋白等生物化学标志物及指标参考

心肌损伤疾病肌红蛋白、肌钙蛋白等生物化学标志物及指标参考

心肌损伤6大生物化学标志物心肌损伤标志物具有高度心肌特异性和敏感性,它能检测早期心肌损伤,能很快从血中清除,并可以作为复发诊断的指标等。

由于单一标志物不能满足条件,所以一般把多种心肌损伤标志物结合起来用于临床诊断。

反应心肌缺血损伤的主要生物化学标志物包括心肌蛋白及心肌酶等,前者有肌钙蛋白、肌红蛋白等,后者有血清天门冬氨酸转氨酶、血清乳酸脱氢酶及其同工酶、血清肌酸激酶及其同工酶等。

肌红蛋白肌红蛋白(Mb)是存在于心肌和骨骼肌细胞细胞质中的亚铁血红素蛋白,具有高度敏感性。

因其为小分子物质,当心肌细胞发生损伤时,Mb是目前最早进入血液的生物的标志物之一。

参考值:2— 68.9g/L(根据检测方法不同参考范围可能有所差异,具体请参考检验标准)临床意义:①早期诊断急性心肌梗死1-2小时后MYO水平即可快速升高4-12小时达到峰值24-36小时恢复到正常水平②其他:肌肉损伤、休克及肾衰竭时肌红蛋白也增高。

③有助于溶栓成功的判断。

溶栓开始后2小时内,Mb增加的数值超过150ng/ml•小时;溶栓后第一次Mb和2小时后Mb相比增加4-6倍;实施溶栓或介入疗法后90min,无再灌注损伤,将出现一迅速上升和下降的冲洗小峰,达峰时间小于6小时。

④有助于评估再梗死的发生率。

由于Mb半寿期短,峰值持续时间短,故Mb测定有助于在AMI病程中观察有无再梗塞或者梗塞再扩展,如峰值期持续时间较长,超过24小时,恢复正常缓慢,超过4天以上,或下降过程再度升高形成双峰、多峰,则提示可能发生心梗延展或新的部位又发生心梗。

心肌肌钙蛋白心肌肌钙蛋白是心肌细胞的特异性蛋白,一般在血液中含量极低,几乎测不到。

心肌损伤时心肌肌钙蛋白释放到循环中,因此在心肌损伤时cTnT/I检测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很高。

参考值:cTnT: 0.02~0.13μg/L,>0.2μg/L 为临界值,>0.5μg/L 可诊断急性心肌梗死。

cTnI : 0.1-0.2μg/L,>1.5μg/L 为临界值。

急性心肌损伤标志物,龙小平

急性心肌损伤标志物,龙小平
检验科龙小平
急性心肌损伤主要为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 生化标志物对诊断非常重要。
不稳定性心绞痛、心肌炎和心肌病等也存在心肌 损伤可出现同样的生化标志物,要注意与AMI鉴 别
心肌病:心肌肥厚、扩张、纤维化、甚至心肌小范围 变性、坏死
心肌炎:心肌细胞及其间隙的局部或弥漫性的急、慢 性炎性病变有脂样、颗粒样、玻璃样变性和局灶性 的肌细胞坏死、纤维化
标本:肝素、EDTA、枸椽酸、NaF等抗凝剂 影响CK活性CK活性测定以血清为宜.
(1)总CK活性测定
连续监测法 磷酸肌酸+ADP CK 肌酸+ATP
ATP+葡萄糖 HK ADP+6-磷酸-葡萄糖
ADP+6-磷酸-葡萄糖+NADP+G6PD6-磷酸葡萄糖内酯 +NADPH+H+ 溶血使红细胞中腺苷酸肌酶释放到血浆使CK假性升高
(3)诊断特异性LDH仅53%,LDH1/LDH2>0.76(>1) 为85%-90%
溶血亦可表现为LDH1/LDH2 >0.76(>1) 现不提倡以LDH和LDH1作为心肌损伤标志物
5.应用原则
(1)限制LDH和LDH1应用,不作为常规检查项目。 (2)胸痛发作24h后,CK己恢复时有一定参考意义。 (3)若CK–MB或cTn已有阳性结果,AMI诊断明确没
3.检测方法:
L-乳酸+NAD+ LDH α-酮丁酸++NADH+H+
丙酮酸+NADH+H+ &-HBDH α-羟丁酸+ NAD+
4诊断AMI的意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龙源期刊网
急性心肌损伤与生化标志物
作者:贺耀宗
来源:《家庭医学》2006年第11期
急性心肌损伤极为常见,包括各种急性心肌梗死、不稳定性心绞痛和心肌炎等。

1979年
世界卫生组织(WHO)提出急性心肌梗死(AMI)的诊断标准:(1)典型持续胸痛史;(2)典型心电图改变,包括ST段抬高和Q波出现;(3)心肌酶的变化。

三项中两项以上阳性,即可诊断为急性心肌梗死。

临床观察发现,有些急性心梗没有典型临床症状,而且单一心电图敏感性较差,即便连续观察,阳性率至多达70%-80%。

这就是说,有20%-30%必须依靠心肌酶诊断。

即便是心电
图阳性的病例,也需要心肌酶的配合来提高诊断的可靠性,观察疾病的演变、疗效和预后。

因为心肌损伤生化标志物能更准确地提供病情和预后信息。

自1954年首先将测定天门冬氨酸转氨酶(AST)应用于诊断急性心梗以来,人们一直在寻找好的心肌损伤生化标志物。

目前一致认为:肌红蛋白(Mb)和肌酸激酶同功酶(CK-MB)亚型是急性心梗早期标志物,肌钙蛋白(cTnT和cTnI)是心肌损伤的特异标志物。

传统心肌酶谱
天门冬氨酸转氨酶(AsT) 也叫谷草转氨酶(GOT),广泛存在于人体各组织,敏感性不高,特异性较差,已不主张用于急性心梗诊断。

乳酸脱氢酶(LD)及其同功酶广泛存在于人体组织中,单纯用LD升高诊断心肌损伤特异性只有53%;测定其同功酶及比例,可提高特异性和敏感性。

因LD出现较迟,学者主张不作为急性心梗常规检测项目。

如果其他标志物测定己能明确诊断,就不应再测这一指标。

肌酸激酶(CK)及其同功酶(CK-MB)存在于需要大量供能的组织,如肌肉、大脑、肾脏等。

肌酸激酶由M和B两个亚型组成,其同功酶有CK-MM、CK-MB、CK-BB数种。

心肌中CK-MB占总CK的15%-25%,比其它组织多得多,所以测CK-MB能反映心肌损伤情况。

肌酸激酶及其同功酶是目前世界上应用最广的心肌损伤指标,对诊断急性心梗贡献卓著。

其优点是既可较早诊断急性心梗,又可估算梗死范围和再梗死,还可观察溶栓效果,快速、经济;其缺点是特异性较差,对心肌微小损伤不敏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