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自身特色的村庄规划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基于自身特色的村庄规划
摘要:在城市不断拓展的背景下,有着传统历史的天马村也面临着村庄衰退等系列问题,规划根据村庄自身特色,挖掘其魅力与潜力,通过分区整治、景观与旅游规划等对策措施,打造“宜商、宜居、宜游”的新型村庄。
关键词:村庄规划自身特色分区整治景观与旅游规划
1、引言
自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已经在全国上下全面推进。村庄规划是提升村民幸福指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迫切需要。
全国现有行政村超过50万个,地理跨度极大,人文背景也是千差万别。村庄原是针对以自然界为主要生产资料的农业生产所建立的聚居点,相比城市更具有突出的地域色彩,自身特色鲜明。在村庄规划中,如何基于村庄自身特色因地制宜地采取相应策略措施,引导村庄发展,是一个核心问题。下面以珠三角西南部的天马村为例,论述基于自身特色的村庄规划。
2、村庄现状
2.1 村庄概况
区域位置:天马村位于广东省江门市新会区会城街道南部,与新会经济技术开发区相邻。其村域面积已经由原有的12.3平方公里递减到现状的6.5平方公里,并随着城市发展而继续缩减。自然条件:天马村属于珠江下游的冲积平原地区,水网密布,土地肥沃,仅有中部的马山及其他少量丘陵零散分布。历史沿革:明朝万历年间,陈氏先祖迁徙至此,后繁衍形成今天的天马村。现户籍人口为10273人,属于特大型村庄,分为多个联组进行管理。
2.2 村庄建设历程
天马村的扩张历程,是珠三角传统村庄演变的典型代表,也是冲积平原沧海桑田的历史见证。总体来说就是从地势高处向平原低处放射扩张的建设过程。
本村建设分三个时期:(1)早期建设:位于中部,围绕马山山脚,不少地段超过百年历史。(2)中期建筑:建国初期到上世纪80年代建设,分布在早期建设向外发散的区域。(3)后期建设:建设区域继续外扩,位于村庄外围。
2.3 村属经济发展现状
本村三大产业比重相对均衡,其中第三产业势头最好,农业生产稳中有升。
天马商业历来比较发达,早在解放前马山脚的三角市即为集市,此后商贸服务业逐渐向河滨发展并初具规模,逐渐成为本村经济的支柱。
2.4 特色景观与文化
天马村有着丰富的生态和人文景观资源,被评为“广东最美乡村”之一。
作为江门市城市名片的小鸟天堂,就位于天马村域内。这个闻名中外的生态旅游景点,是天然的赏鸟胜地。2010年上海世博会广东馆最大的亮点展示区——“生命之树”,就是以该独特景观作为蓝本制作的。
2.5 现状建设分析
2.5.1 突出优势方面
(1)商贸基础良好,靠近旅游景区,第三产业优势明显。(2)村庄集聚化程度高,居住、商业用地紧密相连。(3)道路、建筑布局规整。
2.5.2 主要存在问题
(1)老村地段,基础设施陈旧,已经不能适应现代居住要求。(2)城市用地拓展,导致失地农民陆续增加,其安置就业问题需要解决。
3、规划对策与措施
3.1 村庄分区整治规划
在科学分析自身特点的基础上,采取有针对性的策略措施,指引村庄整治,其中重点体现在分区整治中。分区整治根据村内各区域的现状和发展方向,把村庄划分为六个部分,采取不同的治理方式。
3.1.1 老村理顺发掘区
指围绕马山的内圈层用地,以清代至民国时期传统广府风格的砖木建筑为主,青砖坡顶。因年代久远,局部破败,出现了部分丢空的“空心化”现象,但大部分外观保存较好,有保留价值。对其整理发掘,对于弘扬传统文化、优化村庄环境有深刻意义。治理重点:进行适当强度的理顺,改善交通、疏散、消防,并发掘其蕴藏的内涵,丰富“宜游”的历史文化层面。
3.1.2 旧村整治区
指老村向外拓展的第二圈层,主要形成于计划经济年代,追求经济性,式样比较单调,基础设施开始进入“更年期”,需要进行整治。环绕天马旧村的月湾河曾是本村的水上要道,但两岸建筑大量占用岸线,严重影响陆路交通,对于道路通达性差、存在防灾隐患的旧村来说,改造月湾河岸线,对于改善天马整体环境,有重大意义。治理重点:进行较大力度的整治,改善交通、疏散、消防、排水、景观,路堤结合改造月湾河岸线,对闲置的空地进行环境美化改造。
3.1.3 新村完善区
指旧村向外拓展的第三圈层,形成于改革开放后,建设标准比以前明显提高,已经与现代生活接轨,但部分地段仍有设施欠缺。治理重点:进行补遗性的完善工作,增加群众公共活动场所,完成主要巷道的硬面化建设,增加消防供水设施。
3.1.4 商贸与公共设施提升区
主要指天马河滨两岸的商业和行政、教育、文化、医疗服务聚集带。该地段是新会主城区南端的商贸集中点,辐射周边多个行政村及新会经济开发区,现状用地不足的问题已经制约了进一步发展,衍生了的沿街摆卖等乱象。
商贸业的大力发展,可以吸纳失地农民安置就业,缓解了关系民生的难题。
3.1.5 盘活改造区
指混杂在居民区的生产设施用地。为创造“宜居”环境,必须将这些用地进行盘活或改造;针对商业和居住用地紧张的情况,将工业用地整体置换为商住用地,是本村用地调整的重要战略。治理重点:市场化运作,采取招拍挂等方式进行置换改造。
3.1.6 远期拓展区
位于现状村庄北端,与原有村落隔河相望,面积约9.30公顷。规划重点:高标准建设,商住综合开发,发挥滨河景观优势。
3.2 景观与旅游规划
在进行分区整治,挖掘古村文化、商贸等“内在”魅力基础上,规划还利用村域内丰富的生态和人文景观资源,发挥其景观旅游的“外联”潜力,开展景观与旅游规划,打造景观特色鲜明的“宜游”村庄。
3.2.1 村庄景观
规划将形成一个“点、线”结合的村庄景观体系。“线”是指形成水乡风情、老街情怀、河滨新貌三个线状景观区以及依次连接起来的合理流线。“点”是指景
观区内体现各自特色的景观点。3.2.1.1 水乡风情景区
表现天马村水道纵横,村民与水亲密联系的景观区域。区内景点如下:绿荫长堤——月湾河两岸的榕树、水杉等植物连绵成片,构成绿色长廊。碉楼垂榕——散布在月湾河边的三座民国时期碉楼,在村中鹤立鸡群。碉楼与榕树矗立掩映,并与拱桥横向曲线形成鲜明对比。
3.2.1.2 老街情怀景区
再现天马老村在近代时期繁荣景象的区域。区内景点如下:石板路——村中部分保留当年青石板铺设的道路原貌。其中从四方井到三角市,全长230米,曾是天马最重要的大街,还串联起关帝庙、鬼楼等历史遗存,步行其中,品味两侧传统民居,可怀想当年人流如鲫的情景。四方井——位于石板路十字交叉口中间,这里四巷相交,通达各方。水质优良,时至今日,前来取水的村民仍络绎不绝,围在井旁淘洗倾谈的场景不时可见,是一个实用功能与感情交流兼顾的景点。三角市——位于四、六、七联组的老村交接处,因为分别通往三地的分叉路口而得名,这里是当年天马陆路交通的咽喉,路旁商铺林立。三角市、四方井,均位于交通要道处,都是当年村庄的关键节点,周边人口密集、交往频密。
3.2.1.3 河滨新貌景区
体现当代农村生活气息的区域,反映了新旧文化和谐交融的社会新貌。区内景点如下:
陈氏祠堂——始建于明万历四十六年,经重修,建筑古色古香。龙门码头——屹立在陈氏祠堂前的天马河畔,为本村地标之一的仿古门楼。商贸集市——呈现天马村几百年来形成的市场繁荣景象;游客可以利用商贸的便利,在公平合理的购物环境中选购新会陈皮、葵艺制品等地道土特产。
3.2.2 景观优化措施
针对景区景点的实际情况,采取发掘、修复、改造、新建等措施进行优化。发掘——发掘四方井、三角市及坊巷制、市井起源等深刻内涵。改造——改造月湾河两岸,路堤结合;改造沿河碉楼周边环境,包括清除乱搭乱建现象;改造七联组村前鱼塘环境,拆除牲畜栏,还传统面貌。修复——修旧如旧地修复三角市及石板路上的部分破损商铺、民宅。新建——新建多处景观码头、亲水平台等,新建位于五联组岸边的休闲公园。
3.2.3 旅游开发
规划利用村庄东部小鸟天堂、现代农业基地两大景区在生态旅游方面的强大优势,发掘村庄内人文景观的潜力,形成互补共盈的旅游协作关系,实现自然与人文两大主题的交融。
旅游线路:(一天游)小鸟天堂——天马村内部——现代农业基地。行进方式:乘船+徒步。从小鸟天堂码头乘船出发,绕鸟岛后进入“水乡风情”,然后在拾步码头上岸徒步体验“老街情怀”,继而参观“河滨新貌”,最后在龙门码头下船,再依水路到达现代农业基地继续游览。线路特点:实现了各景区的强强联合,丰富了旅游主题,解决了以往小鸟天堂或现代农业基地景区流线过短、主题单一的问题,变以往单个景区的半日游为景区串联的一日游,创造了游客在原地消费的条件,大大促进了饮食、住宿等旅游产业链的发展。
旅游业的兴旺,必将增加就业岗位,进一步解决了村民转业安置的问题。
4、结语
随着村庄整治的开展,景观与旅游规划的实施,天马村的村容村貌将会不断改善,并逐步从农村居民点向城镇配套生活区转变,届时其自身特点也必将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