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七年级语文下册导学案学生版

合集下载

部编七年级语文下册导学案学生版

部编七年级语文下册导学案学生版

1.邓稼先一、关于主人公及作者1、邓稼先(1924——1986)安徽怀宁人,核物理学家,核武器科学家和技术专家。

中国研制和发展核武器的重要技术指导人,为中国成功研制原子弹、氢弹和新型核武器做出了重大贡献。

1999你那,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追受他“两弹一星”功勋章。

2、杨振宁,1922年生于安徽合肥,美籍华裔理论物理学家。

与李政道共获195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二、词语解释1、给下列划线的字注音懈怠()癌()症署()名奠()基元勋()孕()育选聘()无垠()难堪()夐()黯()兮鲜()为人知日曛()挚()友妇孺()皆知鞠()躬尽瘁()2、多音字辨析,给下列多音字注音曾(曾祖)曾曾(曾经)殷(殷红)殷殷(殷实)鲜(新鲜)鲜鲜(鲜为人知)弹(原子弹)弹弹(弹琴)参(参加)参参(参差不齐)参(人参)种(灭种)种种(种庄稼)3、形似字辨析,给下列形似字注音诞():诞辰涎():垂涎筵():筵席瘁():心力交瘁悴():憔悴粹():纯粹聘():选聘骋():驰骋挚( ):真挚擎( ):擎天署( ):署名暑( ):暑假三、词语解释可歌可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当之无愧: 锋芒毕露: 家喻户晓: 马革裹尸: 元勋: 彷徨: 至死不懈: 仰慕: 难堪: 孕育: 阔别: 层出不穷: 截然不同: 庆幸: 任人宰割: 鲜为人知: 妇孺皆知:四、朗读课文,完成下列问题。

1、第一部分写邓稼先,为什么先从中国一百多年的屈辱史写起?答:2、第四部分并不是直接写邓稼先光辉事迹的,是否可以删掉?为什么?答:3、文章那一部分具体表现了邓稼先的高贵品质?答:4、通过学习本文你认为邓稼先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答:5、文中第三小节邓稼先与奥本海默这部分运用了什么写法,有什么作用?答:6、文中第五小节“我不能走”中引用《吊古战场文》有说明作用?答:五、主题本文将邓稼先的生平、贡献放在广阔的社会文化背景中进行描写、评价,突出了他对民族的贡献,高度赞扬了他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和将个人生命奉献给祖国国防事业的伟大情怀。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导学案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导学案

七年级语文·下新课标[人]七年级语文下册导学案(NO.14)第9课阿长与《山海经》(第一课时)主备人:审核人:武纪刚一、检查预习,铺垫课堂(一)检查字词预习情况。

【独立完成,组内互阅,矫正巩固。

】1.给下面加点的字注音。

疮.疤( ) 诘.问( ) 惧惮.( )霹雳..( ) 震悚.( )2.解释下列词语。

(1)诘问: (2)惧惮:(3)烦琐: (4)面如土色:(5)深不可测: (6)疏懒:(二)复习回顾作者的相关信息。

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出身于没落的封建家庭。

中国现代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

代表作有: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以后又发表了中篇小说《阿Q正传》、回忆性散文集《朝花夕拾》、小说集《呐喊》《彷徨》等。

(三)梳理本文的创作背景。

〔明确〕1926年3月18日,北洋军阀政府枪杀进步学生,鲁迅受反动政府通缉,不得不到厦门大学任教,后又受守旧势力的排挤。

在那种境况下,作者不愿意想到目前,只能借回忆少年生活写点文章聊以自慰。

于是写出了回忆性散文集《朝花夕拾》(共十篇文章),本文是其中的第二篇,回忆自己童年时期与家里女工阿长相处的一段生活。

写于北京寓所。

发表于1926年3月25日的《莽原》半月刊上。

二、初读课文,整体把握初读感知,归纳事件,为梳理人物性格特点做好准备。

(一)速读课文,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文章先介绍了人们对长妈妈的称呼,称呼的由来和她外形的特点,以及她的一些不好的习惯。

如写她喜欢“切切察察”、喜欢“告状”、睡觉爱摆“大”字等;接着写她懂得的许多“我”听不耐烦的规矩。

比如元旦吃福橘、人死了要说“老掉了”等;最后写了长妈妈为“我”买《山海经》的事。

(二)学习本文选取典型事例表现人物性格以及详略得当的写法。

记叙文的中心是作者通过记叙人和事体现出来的对生活的一定看法。

中心思想贯串着文章始终,是文章的灵魂。

2023—2024学年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整体学习导学案

2023—2024学年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整体学习导学案

语文学科初一大单元整体学习学程品抒情艺术,葆赤诚之心——知家国情怀,明抒情方式,做爱国少年学科主任:包科领导:年级主任:高效科研小组:班级:小组:姓名:品抒情艺术,葆赤诚之心——知家国情怀,明抒情方式,做爱国少年【单元概述】泱泱中华,礼仪之邦,神州浩土,钟灵毓秀。

祖国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承载着每一个中国人的情感。

关心祖国的命运,为之奋斗为之牺牲;赞美祖国的山河,为之描画为之歌咏;热爱祖国的语言文字、历史文化,为之沉醉为之感动……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是国家和民族的精神凝聚力。

本单元学习精读,要在通览全篇、了解大意的基础上,把握抒情方式,字斟句酌,揣摩品味其含义和表达的妙处。

还要注意结合人物生平及其所处时代,透过细节描写,把握人物特征;调动体验和想象,体会作品的情境,感受英雄人物身上的家国情怀。

学习做批注,记录点滴体会,对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

诗歌:(抗日战争)《黄河颂》:豪迈的颂歌(呼告、词语感彩、句式——直接抒情为主)(国家危急)《木兰诗》:英雄气概,女儿情怀———间接抒情:叙事抒情抒情散文:(抗日战争)《土地的誓言》国土沦丧的压抑之感,对故土的深深眷恋:直接抒情——呼告,人称,修辞等;间接抒情——铺陈景物叙事性散文:(长征时期)老山界:革命精神;人物形象、精彩的景物描写通讯:(抗美援朝)谁是最可爱的人强烈的赞颂:直接抒情:运用议论、抒情的表达方式——人称、句式、修辞手法;间接抒情——英雄形象;典型事件;战斗的细节描写等)【课标要求】在阅读中了解叙述、描写、议论、说明、抒情等表达方式;欣赏文学作品,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

阅读反映中国革命各个时期优秀文学作品,感悟英雄人物的理想信念和奋斗精神,运用多种方式交流自己的阅读感受。

通过朗读、概括、讲述的方式,表达对作品的理解,能概括文学作品中的典型形象特征和典型事件。

【两个大概念】学科大概念:把握抒情方式,探究抒情特点,归纳抒情技巧,恰当抒发真实情感。

第16课《最苦与最乐》导学案2020-2021年部编七年级下册(学生用+教师用)08

第16课《最苦与最乐》导学案2020-2021年部编七年级下册(学生用+教师用)08

第16课《最苦与最乐》导学案2020-2021年部编七年级下册(学生用+教师用)《最苦与最乐》导学案(学生用)学习目标:•学习本篇课文应在掌握有关议论文知识的基础上明确作者观点,理清文脉。

•学习文章流畅凝练的语言。

•培养学生思维的严密性及语言表达能力。

用合作探究的方式引导学生理解本文丰富的人文内涵,树立对他人社会及自己的责任感。

一、预习二、导入二、作者简介:梁启超(1873—1929),字,号,一字,别号,近代改良主义家、家。

著有《》三、整体感知:•①注音:契约( ) 揽( ) 悲天悯人( )②结合文中注释解释词语:•失意、如释重负、无入而不自得、悲天悯人•③补充解释词语:•莫若:。

•达观:。

•契约:。

•任重道远:。

•死而后已:。

四、理清文章结构,整体把握。

⑴全文有几个自然段?⑵哪几个自然段写最苦?⑶哪几个自然段写最乐?⑷全文是按什么结构来写的?五、分析结构:(一)、( 自然段)论述“”。

(二)、( 自然段)论述“”。

(三)、( 自然段)论述“”。

(四)、全文按的结构来写。

六、自主探究:1、作者认为人生最大的痛苦是什么?答:2、作者为什么说贫穷、失意、死亡不算苦呢?答:3、责任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呢?作者是怎样层层深入阐述的?答:5、作者认为人生最大的快乐是什么?答:6、作者引用古语“如释重负”、俗话“心上一块石头落了地”其目的是什么?答:7、作者认为那些仁人志士的忧国忧民的思想是苦还是乐?答:8、作者是怎样论述苦乐与责任之间的关系的?结论是什么?答:结论:七、小结:中心论点:分论点一:。

分论点二:。

八、拓展训练:在生活中你感受到了自己身上的责任了吗?九、小结:课堂检测一、基础题(一)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粗的词1.失意,会使你冷静地反思自责,使你能正视自己的缺点和弱项,努力克服不足,从而驾驭生命的帆船,乘风破浪,以求一搏,从失意的废墟上重新站起。

失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昨天是今年高考的最后一天,经历了几天紧张拼搏的考生们如释重负,开始设计自己轻松的假期。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5.黄河颂(导学案1)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5.黄河颂(导学案1)

6、黄河颂教师寄语: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学习目标:1 .有感情的朗读并背诵诗歌,把握诗歌内容。

2 .细心揣摩、领会关键词句的深刻含义。

3 .体会诗歌蕴含的浓烈的爱国热情,培养爱国情怀。

学习重难点:1 .反复朗诵并理解歌词内容,感受中华民族的英雄气概.细心揣摩、领会关键词句的深刻含义。

学习过程一、积累运用L 请给加点字注音。

2 .词语填空。

3 .熟读课文后填充诗句。

②五千年的古国文化,;多少英雄的故事, ③你是伟大坚强,出现在亚洲平原之上,用你那英雄的体④你一泻万丈,, 伸出千万条铁的臂膀。

4 .请写出3-5句关于黄河的诗句。

二、自主探究整体感知5 .作者及背景简介《黄河颂》是由光未然作词,冼星海作曲的大型民族交响乐《黄河大合唱》的第二 章,创作于抗日战争时期,诗中雄奇的想象与现实图景交织在一起,组成一幅壮阔的历史 画卷,表现出中华民族的苦难和不屈的斗争精神。

6.诗人从哪些方面赞美了黄河的英雄气魄?他借歌颂黄河表达了什么感情? 山巅() 澎湃( 狂澜 ) 九曲连环( ) 作曲 () 浊流 屏障( 哺育() 一泻万丈 ()不屈不 惊涛 万丈 浊流九曲连 万丈 文明 奔腾不①我站在同山之巅,,奔向东南。

惊涛澎湃,魄,三、合作探究文本研读活动一感知内容,认识黄河7.诗人在歌颂黄河之前对黄河作了一番描绘,这些句子表现了黄河的什么特点?8.反复出现的“啊!黄河!”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在结构上有什么作用?9.本诗由朗诵词和歌词两部分组成,从全诗来看,你认为朗诵词部分起的作用是什么?活动二品味语言,感受黄河10.文中运用了很多比喻,请从文中摘录一句并加以赏析。

活动三合作交流,咏唱黄河11.小组交流以上的阅读印象,并从以下几种发言形式中选择一种与小组同学交流:①这首诗歌中我最欣赏的是一一②读了这首诗歌,让我最感动的是一一③这首诗歌让我明白了一一④读了这首诗歌,我有这样的疑问一一四、拓展延伸12.上网查找欣赏黄河图片,查找有关《黄河颂》的资料,和家人一起欣赏咏唱交响乐《黄河大合唱》。

初中语文语文版七年级下册(2023年新编)导学案

初中语文语文版七年级下册(2023年新编)导学案

【学习目的】
1、读顺课文,按要求积累词语
2、了解说明文抓住事物特点,条理清晰,从不同角度说明事物的特点。

3、、培养学生自读说明文的能力
4、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环保意识
【学习重点】
体会说明文抓住事物特点,条理清晰,从不同角度说明事物的特点
【学习方法】:朗读法、讨论法、自读法
一、一读课文,积累常识及字词,告诫自己:我能行
(学法:参考课下注释,查阅工具书)
1、常识填空
(1)《珍奇的稀有动物——针鼠晏》作者,华人作家。

(2)2000年悉尼奥运的吉祥物是。

2、给下列加点字注音,认读、书写3-5遍
针鼠晏()褐色()掘洞()分泌()黏液()洞穴()蛰伏()粗糙()吮吸()
3、解释并用带点字造句
招摇过市
蛰伏
吮吸
二、把握课文内容,理清文章结构
4、针鼠晏是一种珍奇的动物,通过读课文,你知道针鼠晏为什么那么珍奇吗?
5、阅读课文,说说作者围绕针晏鼠这种动物介绍了哪些内容?试结合各部分内容拟一个小标题。

三、了解针鼠晏的特点
6、默读课文,针鼠晏是珍奇的稀有动物,你能找出相关语句说出它有哪些特点吗?
四、探究本文的说明方法
7、作者在介绍针鼠晏的特点时,主要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试找出有关的语句进行分析。

五、拓展运用
8、针鼠晏是2000年悉尼奥运会的吉祥物。

说说你还知道哪些动物做过大型运动会的吉祥物?并试写一篇短文,介绍你喜欢的这一吉祥物,最好附上图片。

六、学习反思
七、课堂检测。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导学案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导学案

七年级语文·下新课标[人]七年级语文下册导学案初稿(NO.8)第5课黄河颂一、学会朗读,感悟诗歌的节奏美1.朗读时,要注意热血沸腾、壮怀激烈的情感,同时要融合国难当头的悲壮情怀。

2.自由、有感情地朗读。

(1)诗歌分为朗诵词和歌词两大部分,朗读时应该注意停顿,以示区别。

(2)“我站在高山之巅,望黄河滚滚,奔向东南。

”总领下文,因此停顿要稍长。

后面的四个分句注意重点词语“掀”“奔”“劈”的重读,且四句应该越读越激昂,表现黄河的气势。

(3)三个“啊”要读得深沉,声音稍稍延长;“黄河”要读得高昂,表明在歌颂。

(4)最后的两句“像你一样的伟大坚强!”充满了战斗的决心,要读得铿锵有力。

3.四人小组中的成员进行朗读交流,相互做出评价。

二、再读诗歌,感悟诗歌整体美1.再读诗歌,概括诗歌大意。

这首诗写得很有气势,写出了黄河在中华儿女心目中的重要地位。

黄河两岸是我们的母亲河,歌颂黄河就是歌颂我们中华民族。

黄河代表我们的民族精神,英雄的黄河代表着英雄的中华民族。

2.悟读诗,体会诗歌的整体美。

1、诗由朗诵词和歌词两部分组成,从全诗来看,你认为朗诵词这部分所起的作用是什么?2、诗人在歌颂黄河之前,对黄河作了一番描绘,这些句子表现了黄河的什么特点?4、诗人借歌颂黄河表达了什么感情?三、研读课文,欣赏诗歌的语言美1.歌词中反复出现的“啊!黄河!”起了怎样的作用?2.如何理解黄河是“摇篮”,是“屏障”?3.如何理解黄河“向南北两岸/伸出千万条铁的臂膀”?4.诗歌中多次出现第二人称“你”,这样写有什么好处?5.诗歌结尾处“像你一样的伟大坚强”出现两次是否重复?为什么?6.概括本诗的语言特点。

四、个人反思一、积累与运用1.下列加点字注音不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澎湃.(pài)发源.(yuán)屏障.(zhàng)B.浊.流(zhú)流泻.(xiâ)构筑.(zhù)C.哺.育(bǔ)山巅.(diān)劈.开(pī)D.体魄.(pî)宛.转(wǎn)扮.演(bàn)2.判断下列加点词语的释义和用法是否相同,并作简要分析。

【吐血整理】部编本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导学案(学生版)

【吐血整理】部编本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导学案(学生版)

【学习目标】1.识记、理解本课的生字词。

2.学习本文精心剪裁,巧妙布局的特点。

3.体会本文的语言特色,了解长句短句交错使用的作用。

4.学习写人物传记。

5.学习邓稼先将个人生命奉献给祖国国防事业的崇高情怀。

【学习重点】1.理清作者的思路,深入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2.了解本文将邓稼先与美国科学家奥本海默对比着写的作用。

【学习难点】1.本文通过对比表现人物的方法。

2.在记叙基础上议论、抒情的特点。

【学法指导】1.阅读课文,理解记忆重要注释,利用工具书查找生字词。

2.借助注释,资料,理解《吊古战场文》、《中国男儿》两个古诗文小段。

3.尽可能多搜集邓稼先轶事及图片。

【课前导学】一、预习任务1.关于本文作者、所写人物及写作背景。

2.读文时注意字的正音和词的释义,把文中的成语圈出来。

3.课文由小标题分为六个部分。

请你简要地概括出各部分的大意。

4.记下你初读的体会、感受以及不明白的地方,以便和老师同学交流。

二、新知认知本文是一篇人物传记。

人物传记是记录人物生平事迹的一种实用文。

一般有两类,一类是记述自己的生平,一类是记述他人的生平。

传记最大的特点就是“实录”。

传记可繁可简,一般按时间顺序来记叙。

长篇传记要写出当时的时代背景、周围环境等。

当然,重点是写人物的思想、学习、工作和生活状况。

短小的传记(小传),只需写人物的主要生活经历和思想状况,甚至可以选写人物生平的几件典型事情。

三、预习检测1.字词积累——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元勋.( ) 选( ) 挚.友( ) ( )言鲜.为人知( ) 至死不懈.( ) 鞠躬尽瘁.( ) 妇( )皆知2.请从所给词语中,选出一个最符合语境的填写在横线上。

(1)邓稼先是中华民族核武器事业的________(奠定奠基)人和开拓者。

(2)佩服他、________(仰慕羡慕)他的人很多,不喜欢他的人也不少。

(3)在北京,见到________(阔别离别)了22年的稼先。

(4)假如有一天哪位导演要摄制《邓稼先传》,我要向他_______(提议建议)采用“五四”时代的一首歌作为背景音乐。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驿路梨花》导学案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驿路梨花》导学案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驿路梨花》导学案学习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积累字词°2.整体感知,梳理文章内容°3.本文的写作特点°4.本文的中心°学习重点:整体感知课文,把握作者的行文思路,理解记叙的顺序°学习难点:景物描写在写人叙事过程中的作用°自主学习一、预习要求:1.自读课文:朗读2遍,疏通字词障碍;默读2遍,对文章的基本情节有所了解°2.将生字、解词整理在预习笔记本(即活页本)上°二、预习检测:背景资料:《驿路梨花》写于1977年5月°当时,我经历了“文革”7年牢狱之灾后,出狱已近两年°那是5月间的一个下午,我午睡刚醒,慵倦地躺在床上读《宋诗选》,当读到陆游“悬知寒食朝陵使,驿路梨花处处开”的诗句时,那美丽的意境使我联想起了过去在滇西南边地大山深处见过的大片梨花林,以及与梨花有关的许多特异人事,那都是我长久难以忘怀的美好生活°这时候,一种想用文笔描述那和谐过去的创作愿望也油然而生,我忙披衣起床抓过纸笔来写作°情之所钟,使我的思绪完全进入了诗情画意的梨花林,以及那些朴实的哈尼族、瑶族人当中,也就写得很快,一个下午就完成了这篇《驿路梨花》°我这篇对善良、朴实、美好歌颂的《驿路梨花》,也是让人们用过去与“文革”对比,以鞭笞丑恶°2.给加点字注音:驿.路()露宿..()竹蔑.()喷.( )香撵.()走麂.子()恍.惚.()修葺.()着.()想折.()损菌.()子3.解词:(1)陡峭:(2)修葺:葺,(3)恍惚:(4)修长:修,三、整体感知(一)根据课文内容填写下面的表格°(二)依据表格内容,分别概括出这五件事:1.2.3.4.5.(三)理出文章思路:()小茅屋---投宿小茅屋---()---()小茅屋---()文中的这些情节是由什么串连起来的呢?知识点:线索,是贯穿文章始终的脉络°作者是通过线索将表现中心的材料联珠缀玉般地交织起来,使文章的各个层次贯通弥合,形成一个严密的整体°作用:是贯穿全文的脉络,把文中的人物和事件有机地连在一起,使文章条理清楚、层次清晰°(四)如果按照小茅屋的建造和照看来叙述,文章中的几件事该如何安排呢?知识点:1.顺叙是写记叙文最常用、最基本的方法,一般是指按照事件发展的时间先后次序来叙述°采用这种方法,能使文章的层次同事件发展的过程基本一致,容易把事件记叙得有头有尾,脉络清晰°2.倒叙,是根据表达的需要,把事件的结局或某个最突出的片断提在前边叙述,然后再从事件的开头按原来的发展顺序进行叙述°倒叙能造成悬念,增强文章的吸引力,使文章引人入胜°3.插叙,是在叙述中心事件的过程中,为了帮助展开情节或刻画人物,暂时中断叙述的线索,插入一段与主要情节相关的内容,然后再接着叙述原来的内容°插叙的内容应能对中心内容起补充、解释或衬托作用,根据中心内容的需要可长可短,但不能超越表现中心思想的范围,否则会喧宾夺主、繁琐累赘°使用插叙时,要安排好与中心内容的衔接,使过渡自然,内容贯通一气°全文从整体上按照时间的先后记述了“我”和老余从夕阳西下到第二天早上一连串的经历,这是的记叙顺序°在“我们”投宿在小屋的所见所闻当中,通过瑶族老人的讲述交代了老人在山中迷路奇遇小屋的过程以及关于小屋的主人是梨花的传说;又通过哈尼小姑娘的讲述揭示了小屋的来历和小屋主人是谁的谜底,这两段内容是的记叙顺序°合作交流一、景物描写1.勾画出文中景物描写的语句°2.交流讨论景物描写的作用°二、悬念设置知识点:关于“悬念”悬念,即读者、观众、听众对文艺作品中人物命运的遭遇、未知的情节的发展变化所持的一种急切期待的心情°目的是吸引读者的注意力,使读者自觉不自觉地进入文章所创设的情景之中°因此,悬念既是一种结构技巧,也是一种叙述技巧°找出文中的3处悬念°三、揣摩语言步骤:1.划出关键词°2.找出陈述对象°3.体会词语表情达意的作用°(一)一张简陋的大竹床铺着厚厚的稻草°倚在墙边的大竹筒里装满了水……又发现墙上写着几行粗大的字……(二)我和老余同时抓住老人的手,抢着说感激的话°(三)突然梨树丛中闪出了一群哈尼小姑娘°质疑探究本文哪些地方暗示了文章的中心,文章的中心是什么?《驿路梨花》导学案答案自主学习二、预习检测答案略三、整体感知(三)理出文章思路:发现小茅屋---投宿小茅屋---遇见瑶族老人,听他讲述---修葺小茅屋---听梨花妹妹讲述小茅屋的来历文中的这些情节是由什么串连起来的呢?我和老余的所见所闻(四)解放军砍树割草,盖小茅屋;梨花照料小茅屋;梨花妹妹常来照管小茅屋;瑶族老人专门送粮食来;“我”和老余投宿、修葺小茅屋°全文从整体上按照时间的先后记述了“我”和老余从夕阳西下到第二天早上一连串的经历,这是顺叙的记叙顺序°在“我们”投宿在小屋的所见所闻当中,通过瑶族老人的讲述交代了老人在山中迷路奇遇小屋的过程以及关于小屋的主人是梨花的传说;又通过哈尼小姑娘的讲述揭示了小屋的来历和小屋主人是谁的谜底,这两段内容是插叙的记叙顺序°合作交流一、景物描写1)开头连用三个动词“挨”“延伸”“消失”,描写山势,紧接着又用“陡峭、茂密”,由近及远,写出了山之高,之大,之多,山的险峻°着意渲染我和老余找不到住处的着急心情°这些都为后文写发现小茅屋做铺垫°2)第四段,文章中第一次出现梨花,实写a)写出了梨花林的优美、柔和、舒适和清幽的环境特点,把读者引入充满诗情画意的优美意境;b)烘托出我和老余有了希望,得到安慰时的心情;c)为下文投诉小茅屋做铺垫;3)第27段,我梦在香气四溢的梨花林里漫步,第二次写梨花,虚写a)从嗅觉的角度写出了梨花林之美,b)用自然美,衬托人物美;c)为后文是自然界的梨花与人物梨花相映生辉埋下伏笔°4)第37段,结尾处在写梨花,实写内容上:实写梨花,点题点人物,借花喻人,比喻助人为乐的美好心灵,比喻雷锋精神结构上:照应题目,深化中心二、悬念设置悬念一:第4段,下文老余的话,情绪发生了变化,也产生了疑问:有了梨花就会有地方住宿,可是屋里漆黑,没灯也没人,这是什么人的屋子呢?悬念二:第三部分瑶族老人讲述自己的经历,悬念产生:究竟谁是小屋的主人呢?悬念三;29、30段,当我们争着感谢小姑娘时,遭到拒绝,产生疑问,解放军为什么要盖这个小茅屋呢?进而点明文章主旨:为了方便过路人,是雷锋叔叔教我们这样做的°三、揣摩语言答案见教参质疑探究标题“驿路梨花”;一语双关,既写小屋外边的自然界的梨花,更写小屋主人梨花姑娘;譬喻恰切,以洁白美丽的梨花喻写出梨花姑娘的鲜明形象、纯美心灵;具有深刻的象征意义,以自然界梨花的美化环境象征出梨花姑娘的帮助路人°结尾引陆游的诗“驿路梨花处处开”:表达了对梨花姑娘的赞美之情,称颂梨花姑娘的精神也就是雷锋精神正在发扬光大°。

部编七年级语文下册导学案

部编七年级语文下册导学案

年级七班级学生姓名科目语文主备人潘莲1.邓稼先杨振宁(第一课时)一、学习目标1.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

2.积累词语.3.阅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概括六部分的内容。

二、知识链接1.作者简介杨振宁(1922—),出生于安徽省合肥市,美籍华裔物理学家,他与李政道教授在1957年一起获得诺贝尔物理奖,1980年又Rumford奖,继而于1986年获美国国家科学奖,1993年获美利坚哲学学会颁发的本杰明·富兰克林奖章,1994年秋又获费城富兰克林学院颁发的鲍威尔科学成就奖。

我国研制和发展核武器的重要技术领导人,为我国成功研制原子弹、氢弹和新型核武器作出了重大贡献。

199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给他追授了“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2.写作背景1993年7月29日,是邓稼先逝世七周年。

著名物理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杨振宁教授写了这篇文章作为纪念。

这是一位科学家写的科学家评传。

作者和邓稼先同志是中学同学、大学同学,在美留学期间又是同学。

他自己说是“50年的友谊,亲如兄弟”。

此文珍贵之处是杨先生从科技发展史的高度,将同他有长期交往、所知甚深的中国、美国两位原子弹设计的领导人作了比较评述,既高且深,又亲切可读。

读杨振宁教授的回忆文章,可以进一步了解邓稼先同志的才能、风格、思想和为人。

在写邓稼先之前,为什么先概述我国一百多年来的历史?五、堂清、日清记录年级七班级学生姓名科目语文主备人潘莲1.邓稼先杨振宁(第二课时)一、学习目标1.比较邓稼先与奥本海默,学习邓稼先的优秀品质。

2.学习本文以小见大等写作手法。

二、知识链接回忆性散文:传记体的一种,属于记叙文的范畴。

1986年5月,在病房。

你想对邓稼先说什么?五、堂清、日清记录年级七班级学生姓名科目语文主备人潘莲2.说和做臧克家(第一课时)一、学习目标1.了解作者、闻一多及其作品。

2.积累词语。

3.初读课文,梳理结构。

二、知识链接1.作者其作品简介作者:臧克家,山东诸城人,被称为“农民诗人”,著有诗集《烙印》、《春风集》、《欢呼集》等。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19《一棵小桃树》导学案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19《一棵小桃树》导学案

19《一棵小桃树》导学案学习目标:1.理清脉络,概括小桃树的生长过程。

2.品析描写小桃树的语句,体会作者对小桃树的独特情感。

3.了解明暗线交织,比较小桃树和“我”的人生经历,学习托物言志的手法。

学习重难点:重点:感知小桃树与“我”的特殊情感联系、把握倒叙与插叙方式。

难点:融情于景、借物抒情的写法。

学法指导:1.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有感情地朗读,培养对语言文字感悟欣赏能力。

2.圈点勾画标记,培养“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读书习惯。

【课前导学】一、新知认知1.倒叙----根据表达的需要,把事件的结局或某个最重要、最突出的片段提到文章的前边,然后再从事件的开头按事情先后发展顺序进行叙述。

运用倒叙,可以避免文章的平铺直叙,得到出人意料的效果。

本文写小桃树先写眼前情景,接着回忆过去;最后又回到现实。

2.插叙--第3段至8段插叙了小桃树来历、萌芽、生长、开花的过程,突出小桃树在艰难的生存环境中顽强的生命力,插叙使文章内容更充实,结构更完整。

3.对比衬托--用爷爷各种各样的花草与“默默地长”的小桃树对比,用来反衬小桃树生命力的旺盛,纵使在恶劣环境里也能不屈不挠地生长。

4.托物言志--借小桃树说及自己和同龄人的一些经历,透露那个时代的人所受的遭遇,说小桃树长得不是地方,暗示自己从小就生在荒僻落后的小山村;说小桃树长得很委屈,暗示作者从小生活在小山村是孤陋寡闻,直到进城上学,才知道山外的天地如此广阔;写小桃树遭受风雨的摧残,暗示“文化大革命”危害青年的成长;写风雨中的小桃树仍保留着一个欲绽的花苞,那花是会开得美的,而且会孕出一个桃儿来的,暗示即使在那动乱的年代,作者心头的希望仍没有熄灭,还坚信经过自己的顽强奋斗,定会实现自己美好的理想。

总之,作者通过对小桃树顽强生命力的赞美,反映了自己对未来,对理想的执著追求。

二、预习任务1.一读课文,扫清字词句障碍,做到基本明白课文内容。

2.二读课文,圈点勾画写小桃树的句子,做旁批,自己也加一些批注。

第5课《黄河颂》导学案-七年级语文下册部编版

第5课《黄河颂》导学案-七年级语文下册部编版

第二单元第5课黄河颂一、阅读目标反复诵读诗歌,整体把握诗歌内容,体会歌词部分澎湃激昂的民族感情。

重点整体把握诗歌的内容层次,感受诗歌中的黄河形象,领黄河所凝聚着的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

揣摩、品味诗歌的精彩段落和关键语句,学习做批注。

难点二、教材预习问题提示问题1: 1939 年春,光未然创作了组诗《黄河大合唱》。

经冼星海谱曲后,这部音乐作品响彻中华大地,激发了中国军民的抗日热情。

如有条件,欣赏《黄河大合唱》第二乐章《黄河颂》。

[示例]可欣赏《黄河颂》歌曲、诗朗诵音频或视频,感受黄河的气势磅礴和雄浑伟大。

问题2:在家国存亡的关头,在抗日的烽火燃遍祖国大地的时候,诗人站在高山之巅,向黄河母亲唱出了豪迈的颂歌。

想象这一情景,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要读出气势。

[示例]《黄河颂》作为抒情诗,感情浓烈。

结合黄河气势磅礴的特点,朗读时要读出这种感情及气势。

三、课文预习资料速查1、作者简介光未然(1913-2002),原名张光年,湖北光化(今老河口西北)人,诗人、文学评论家。

1939年到延安后创作了歌颂中华民族精神的组诗《黄河大合唱》。

其他诗作有长诗《屈原》、组诗《三门峡大合唱》等。

2、背景资料1938 年,武汉沦陷后,诗人光未然带领抗敌演剧队第三队,从陕西宜川县的壶口附近东渡黄河,转入吕梁山抗日根据地。

途中他目睹了黄河船夫们与狂风恶浪搏斗的情景,聆听了高亢、悠扬的船工号子。

1939 年1月,光未然抵达延安后,创作了朗诵诗《黄河吟》,并在随后的除夕联欢会上朗诵此作,冼星海听后非常兴奋,表示要为演剧队创作《黄河大合唱》;1939 年 3 月,在延安一座简陋的土窑里,冼星海抱病连续写作六天完成了《黄河大合唱》的作曲,以中华民族的发源地黄河为背景,热情地讴歌了中华儿女不屈不挠,保卫祖国的必胜信念。

3、文体知识颂歌颂歌是抒情诗的一种,又称“赞歌”“赞美诗”“礼赞”等,是诗人对描写对象抒发崇敬、追慕、赞美之情的诗作。

颂歌赞美和颂扬的对象是多方面的,但总是与人密切相关。

第7课《谁是最可爱的人》导学案2020-2021年部编七年级下册(学生用+教师用)04

第7课《谁是最可爱的人》导学案2020-2021年部编七年级下册(学生用+教师用)04

第7课《谁是最可爱的人》导学案2020-2021年部编七年级下册(学生用+教师用)《谁是最可爱的人》导学案(学生用)教学过程课堂检测:一、基础题(一)根据拼音写汉字(每小题3分,共18分)1、chún朴()2、èn倒()3、bāi断()4、 biē闷()5、fù灭()6、谦xùn()(二)填空题:1、魏巍,原名魏鸿杰,笔名____,著有长篇小说《_____》、《___》,著名通讯集《____》散文《___》。

2、可是,我要说,这是由于他跟我们的战士接触太少,还没有了解到我们的战士;他们的品质是______,他们的意志是______,他们的气质是________,他们的胸怀是________。

3、本文选取了3个典型事例来表达中心。

第1个事例主要表现志愿军战士的______精神,第2个事例主要表现志愿军战士的_____精神,第3个事例主要表现志愿军战士的_______精神。

(三)选择题:1、课文第5段所采用的表达方式是()A记叙、议论B描写、抒情C记叙、描写D抒情、议论2、对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理解不正确的是()A我的思想感情的潮水,在放纵奔流着(指感情无法抑制,不能自控)B他说:“离敌人越近,越觉着打得过瘾,越觉着打得解恨。

”(形容奋勇杀敌的痛快心情)C也许还有人心里隐隐约约地说……(好像说又没有说)D朋友,你是否意识到你是生活在幸福之中呢。

(觉察)3、对下列句子的修辞手法和作用分析不当的一项是()A你不觉得我们的战士是可爱的吗?(反问,表明对志愿军战士是否可爱有疑问。

)B谁是我们最可爱的人呢?我们的战士,我感到他们是最可爱的人。

(设问,明确提出“我们的战士”是最可爱的人,呼应文题。

)C我说“朝鲜半边红,半边黑”,这算什么话呢?(借代,表现了志愿军战士崇高的国际主义精神。

)D他长着一副微黑透红的脸膛,高高的个儿,站在那儿,像秋天田野里一株红高粱那样淳朴可爱。

部编版教材七年级语文下册《紫藤萝瀑布》导学案

部编版教材七年级语文下册《紫藤萝瀑布》导学案

《紫藤萝瀑布》导学案【学习目标】1.能识记课本P108“读读写写”的“迸溅、忍俊不禁、仙露琼浆”等10个词语。

2.能理清作者的情感变化。

3.能结合语句运用三步走(手法、特点、情感)分析写景状物的妙处。

(重)4.能感悟作者由紫藤萝引发的对生命的思考,体会托物言志的写法,并学以致用。

(难)一、预习检测1.根据拼音,写出下列句子中的词语。

(4分)(1)紫色的大条幅上,泛着点点银光,就像bèngjiàn()的水花。

(2)我浸在这fánmì()的花朵的光辉中,别的一切暂时都不存在,有的只是精神的宁静和生的喜悦。

(3)船舱鼓鼓的,又像一个rěnjùnbùjīn()的笑容,就要绽开似的。

(4)那里装的是什么xiānlùqióngjiāng()?我凑上去,想摘一朵。

方法积累:去2.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A.暮霭挟着薄雾笼罩了外白渡桥高耸的钢架。

B.村外那个小池塘睁着碧澄澄的眼睛,凝望着这美好的天色。

C.小沈阳的表演幽默搞笑,每每使大人忍俊不禁地笑了起来,孩子更是笑得前俯后仰。

D.经历了在沙漠里苦苦挣扎的四天后,他终于发现了一片水源。

这对于他来说,真可以说是仙露琼浆啊。

二、感整体之美为全文标上段落序号,通读全文,梳理内容并理清作者的情感变化。

停住了脚步()忆花()的加快了脚步()(惊喜)()()三、赏外在之美反复朗读1-6段,想一想作者是怎样描摹出紫藤萝的外在之美的。

1.细细品读,完成下列填空,并总结赏析的方法。

例:从未见过开得这样盛的藤萝,只见一片辉煌的淡紫色,像一条瀑布,从空中垂下,不见其发端,也不见其终极。

赏析:运用光手法,形象生动地描写出紫藤萝光的特点,表达了作者的情感。

方法小结::2.在课本中划出你喜欢的语句,运用上面的方法进行赏析,多多益善。

四、赞精神之美反复默读7-9段,完成下列表格。

五、悟生命之美1.背景介绍:一直压在我心上的焦虑和悲痛,第七段的“流着流着,它带走了这些时...那是关于生死谜、手足情的。

第9课《木兰诗》导学案2020-2021年部编七年级下册(学生用+教师用)01

第9课《木兰诗》导学案2020-2021年部编七年级下册(学生用+教师用)01

第9课《木兰诗》导学案2020-2021年部编七年级下册(学生用+教师用)《木兰诗》导学案(学生用)学习目标:1理解木兰这个古代巾帼英雄的形象,学习古代劳动人民的爱国精神。

2体会恰当详略叙述和成功运用排比、对偶、夸张等修辞的表现力量。

学习要点:1故事情节和木兰形象。

2记叙的详略处理。

3对偶和排比。

第一课时一、导入简介木兰其人及《乐府诗集》——花木兰是古代时河南省虞城县营廓人。

女扮男装,代父从军,屡立战功。

凯归,帝封官嘉奖,木兰不受,欲纳宫中,以死拒之。

唐初,追封为孝烈将军。

人们为纪念她,于唐代修建花木兰祠,祠内现存元代立《孝烈将军祠像辨正记》和清立《孝烈将军祠辨误正名记》石碑,详细记载了花木兰的身世、籍贯、业绩及历代修祠情况。

近年来,又修复了木兰祠大殿等一大批景点。

花木兰祠已收入《中国名胜词典》。

——《木兰诗》是南北朝时期北朝民歌的代表作品,选自南朝编的《》(乐府双璧另一:《》),属于诗,叙述了古代女英雄木兰代父从军、建功立业的传奇故事,刻画出木兰这个古代巾帼英雄形象。

木兰成了家喻户晓的人物。

二、正字音机杼()(织布梭子)可汗()鞍鞯()(马鞍下的垫子)辔头()(缰绳)燕山()胡骑()(战马)戎机()(军事)朔气()(北方)金柝()(打更用的梆子)红妆()(装饰,打扮)著我旧时裳()(穿)傍地走()(贴着)三.参看注释,阅读诗篇,理解词义、句意、诗篇大意当户惟可汗市但朔气金柝铁衣明堂策勋强不用郭著帖花黄扑朔迷离安能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

将军百战死,壮士二年归:。

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

四、朗读全诗。

五.划分这首诗的结构层次:依据故事的发生、发展和结束,这首诗可以分为几个部分?各写出了什么?概括本诗情节并复述故事。

——第一部分(段)写。

第二部分(第段),写。

第三部分(段),写。

第四部分(第段),。

六、分析第一部分。

1诗篇怎样写出故事的开始?这样写具有什么样的表现力量?2木兰的答话表明了什么情况?表现了她的什么特点?3第三段运用什么修辞方法写出了什么内容?具有什么样的表现力量?4这一部分还运用什么修辞方法写出了什么内容?具有什么样的表现力量?七、小结。

第14课《叶圣陶先生二三事》导学案2020-2021年部编七年级下册(学生用+教师用)02

第14课《叶圣陶先生二三事》导学案2020-2021年部编七年级下册(学生用+教师用)02

第14课《叶圣陶先生二三事》导学案2020-2021年部编七年级下册(学生用+教师用)《叶圣陶先生二三事》导学案(学生用)【学习目标】1.识记文中字词,了解作者的有关知识。

2.认真阅读课文,了解文中所记叶圣陶先生的语文观点。

3.理解文章,掌握本文对人物以小见大的刻画方法。

4.学习叶圣陶先生待人宽、律己严的过人品性。

第一部分【课前预习】一、人物介绍:叶圣陶(1894-1988),原名,江苏苏州人,家、家、家。

代表作有长篇小说《》、童话集《》等。

张中行(1909-2006),河北香河河屯(今属天津)人,、家。

代表作有随笔集《》等。

二、基础知识梳理:1、给划线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草率( ) 生疏( ) 商酌 ( ) 恳切 ( ) ( )pì如朦胧( ) 累 zhuì( ) 拖tà( )妥帖( ) 诲人不倦 ( )( ) 不耻下问 ( ) jū gōng jìn cuì( ) diān pèi liú lí( ) 2、解释下列词语或句子。

商酌:颠沛流离:躬行君子,则吾未之有得:学而不厌,诲而不倦,何有于我哉: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叶圣陶先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在文中找出一些事例说明。

2.根据对文章的理解,为文章划分层次,每一层都写了什么内容? 第二部分【课文探究】第一课时一、新课导入二、预习检测草率( ) 生疏( ) 商酌 ( ) 恳切 ( )譬如( ) 朦胧 ( ) 累赘( ) 拖沓( )妥帖( )诲人不倦( ) 不耻下问( )鞠躬尽瘁 ( ) 颠沛流离( )商酌:。

颠沛流离:。

躬行君子,则吾未之有得:。

学而不厌,诲而不倦,何有于我哉: ?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三、略读课文,整体感知1.概括文章主要写了叶圣陶先生哪几方面的特点?2.本文通过叶圣陶先生的哪些事,表现他的特点?3、根据对文章的理解,为文章划分层次。

部编版七下语文同步导学案

部编版七下语文同步导学案

部编版七下语文同步导学案一、根据语境写词语。

(10分)1、农忙季节又到了,大街上看不到人们在xián ɡuànɡ(),只有在农田里才看到他们ɡēnɡ yún()的身影。

2、园子里种了一棵yīng táo()树,我们常常用chú tou ()除草,拿着shuǐ piáo()给它浇水,施肥。

终于,果子成熟了,一个个yuánɡǔnɡǔn()的樱桃挂在树上,我们心里乐开了花。

3、春天到了,爷爷把我家院子后面的空地上的杂草bádiào (),用来种菜。

我用脚把那下了种的土窝一个一个地溜平,还东一脚西一脚地xiānào()。

几天后,爷爷种的菜发芽了,我和爷爷一起chǎn dì(),我往往把菜苗当做野菜个(ɡē diào),把野菜留着。

二、判断下列加点字读音的对错,正确的在括号里打“√”,错误的在括号里改正过来。

(8分)浩渺miǎo()万顷qīnɡ()耄耋zhì ()旖旎nǐ()葬zhànɡ身()瑞ruì士()无垠yín()玷zhàn污 ( )三、选择题。

(10分)1、下列选项中画线字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拴(shuān)着樱(yīn)桃B、河蚌(fēnɡ)逛(ɡuànɡ)街C、倭瓜(wō)葬(zànɡ)身D、萌(mēnɡ)动菜种(zhǒnɡ)2、下列对《祖父的园子》中句子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因为我太小,拿不到锄头杆,祖父就把锄头杆拔下来。

”这一句说明祖父对“我”很疼爱。

B、“(我)往往把谷穗当作野草割掉,把狗尾巴草当作谷穗留着。

”这句话说明“我”做错了以后,祖父没有骂“我”,反而笑,对“我”很宽容。

C、“祖父把我叫过去,慢慢讲给我听,说谷子是有芒针的,狗尾草却没有,只是毛嘟嘟的,很像狗尾巴。

”这一句是说祖父教“我”认识谷子,对“我”很有耐心。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导学案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导学案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导学案七年级语文下册导学案初稿()第一课邓稼先(第一课时)主备人:审核人:一、自主学习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邓稼.先( ) 元勋.( ) 无垠.( ) 选聘.( ) 至死不懈.( ) 筹.划( ) 宰.割( ) 彷.徨( ) 仰.慕( ) 鲜.为人知( ) 开拓.( ) 难堪.( ) 鞠躬尽瘁.( ) 风悲日曛.( ) 兽铤.亡群( )二:了解作者以及写作背景、文体特点。

三:自主阅读,认真思考。

1.文章写了哪几个方面的内容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2.在写邓稼先以前,为什么先概述我国近一百年来的历史3.文章既然是写邓稼先,为什么还要写奥本海默4.标示出你认为最感人的并能揭示邓稼先精神和人格的句子,用“我们看到了一个的邓稼先”的句式说话。

二、人物探究1.课文写了哪些事例通过这些事例,表现了人物怎样的精神品质【组内讨论交流完成。

】2.分析人物的描写方法,找出哪些属于正面描写,哪些属于侧面描写。

3.从文中找出直接赞美邓稼先的语句,圈出其中的关键词语。

【浏览课文,找语句,圈出词语。

在此基础上全班讨论交流找出的语句。

】三、质疑探究1.全文六个部分之间有什么联系2.为什么作者对邓稼先的生平事迹和巨大贡献没有作详细介绍七年级语文下册导学案初稿()第一课邓稼先(第二课时)主备人:审核人:一、前情回顾一篇回忆性人物传记,作者将邓稼先的生平、贡献放在广阔的社会文化背景中描写、评价,突出了人物不平凡的人生经历和对民族的伟大贡献,高度颂扬了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和献身国防科学的崇高情怀。

这节课,让我们一起走进邓稼先的内心世界,去了解他的爱国情怀。

三、精读探究1.文章的语言很有特色,句式多变。

有时句式十分整齐,有时长句与短句交错使用,句式的运用完全服从于表达感情的需要。

你能举出几个例子来加以说明吗2.以第三部分为范例,探究在记叙基础上议论、抒情的好处:找出第三部分第九、第十两段中的关键词语,说明这些词语各自概括了这一部分的哪些内容,说一说这样表达思想感情有什么好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邓稼先一、关于主人公及作者1、邓稼先(1924——1986)安徽怀宁人,核物理学家,核武器科学家和技术专家。

中国研制和发展核武器的重要技术指导人,为中国成功研制原子弹、氢弹和新型核武器做出了重大贡献。

1999你那,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追受他“两弹一星”功勋章。

2、杨振宁,1922年生于安徽合肥,美籍华裔理论物理学家。

与李政道共获195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二、词语解释1、给下列划线的字注音懈怠()癌()症署()名奠()基元勋()孕()育选聘()无垠()难堪()夐()黯()兮鲜()为人知日曛()挚()友妇孺()皆知鞠()躬尽瘁()2、多音字辨析,给下列多音字注音曾(曾祖)曾曾(曾经)殷(殷红)殷殷(殷实)鲜(新鲜)鲜鲜(鲜为人知)弹(原子弹)弹弹(弹琴)参(参加)参参(参差不齐)参(人参)种(灭种)种种(种庄稼)3、形似字辨析,给下列形似字注音诞():诞辰涎():垂涎筵():筵席瘁():心力交瘁悴():憔悴粹():纯粹聘():选聘骋():驰骋挚( ):真挚擎( ):擎天署( ):署名暑( ):暑假三、词语解释可歌可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当之无愧: 锋芒毕露: 家喻户晓: 马革裹尸: 元勋: 彷徨: 至死不懈: 仰慕: 难堪: 孕育: 阔别: 层出不穷: 截然不同: 庆幸: 任人宰割: 鲜为人知: 妇孺皆知:四、朗读课文,完成下列问题。

1、第一部分写邓稼先,为什么先从中国一百多年的屈辱史写起?答:2、第四部分并不是直接写邓稼先光辉事迹的,是否可以删掉?为什么?答:3、文章那一部分具体表现了邓稼先的高贵品质?答:4、通过学习本文你认为邓稼先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答:5、文中第三小节邓稼先与奥本海默这部分运用了什么写法,有什么作用?答:6、文中第五小节“我不能走”中引用《吊古战场文》有说明作用?答:五、主题本文将邓稼先的生平、贡献放在广阔的社会文化背景中进行描写、评价,突出了他对民族的贡献,高度赞扬了他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和将个人生命奉献给祖国国防事业的伟大情怀。

2、说和做——记闻一多先生言行片段一、作家作品臧克家,诗人。

1905年生于山东诸城。

从小受家庭影响,喜欢古典诗词和民歌。

1932年开始发表新诗,以一篇《老马》成名。

1933年9月,自费出版了第一本诗集《烙印》。

被誉为“农民诗人”,为广大读者所熟知和喜爱。

1934年大学毕业后到中学任教,发表了长诗《自己的写照》。

解放后出版的诗集有《春风集》、《欢呼集》、《臧克家诗选》和长诗《李大钊》等。

二、字词解读1、给下列划线字注音弥( )高锲( )而不舍 群蚁排衙( ) 迭( )起赫( )然 潜( )心贯注气冲斗( )牛沥( )尽心血 2、多音字辨析 (斗胆)斗斗志) (钻研)钻(复兴)兴(转化) 转(劲头)劲(切磋) 切3、形似字辨析锲( ):锲而不舍契( ):契机 即( ):即使 既( ):一如既往 慷( ):慷慨糠( ):米糠懒( ):懒惰喇( ):喇叭稿( ):稿纸 槁( ):枯槁 迥( ):迥然炯( ):炯 楷( ):小楷谐( ):和 宵( ):通宵霄( ):云炯谐霄三、词语解释弥高:锲而不舍:兀兀穷年:群蚁排衙:迥乎不同:气冲斗牛:慷慨淋漓:目不窥园:高标:校补:衰微:赫然:迭起:沥尽心血:潜心贯注:心会神凝:一反既往:1年开始发表新诗,以一篇成名。

解放后出版的诗集有、、等。

2、闻一多,原名,著名、、,湖北浠水人。

著作收藏在中。

3、“他,是口的巨人。

他,是行的高标。

”这句话在文中有什么作用和含义?答:4、体会下面句中划线的“说”的含义。

(1)人家说了再做,我是做了再说。

(2)“做”了,他自己也没有“说”。

(3)作为争取民主的战士,青年运动的领导人,闻一多先生“说”了。

起先,小声说,只有在昆明的青年听得到。

五、主题本文采用夹叙夹议的方法记述了闻一多先生作为学者方面和作为革命家方面的说、做事迹,表现了闻一多先生言行一致,表里如一的高尚人格,赞扬了他为国家、为民族、为民主献身的精神。

3《回忆鲁迅先生》1、生子注音舀( ) 揩( ) 碟( ) ( ) 嗽( ) 调羹( ) 绞( )肉( ) 薪金( ) 校对( ) 草率( ) 洗澡( ) 悠然( ) 吩咐( ) 抹杀( ) 疙瘩( ) 深恶痛绝( ) 不以为然( ) 咳嗽()课文理解(一)鲁迅是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但本文却大量细致地记叙他的工作、生活琐事,这样写有什么好处?(二)本文除了写鲁迅之外,还写了其他的什么人?写这些人有什么作用?作用一样吗?学生思考讨论。

教师明确:4孙权劝学一、作家作品介绍作者:司马光(1019~1086),北宋时期著名政治家、史学家、文学家。

陕州夏县涑水乡(今山西运城安邑镇东北)人,字君实,号迂叟,世称涑水先生。

宋仁宗宝元元年(1038),中进士甲科。

去世后追赠太师,温国公,谥文正,著作收录于《司马文正公集》中。

作品:《孙权劝学》选自《资治通鉴》,是北宋史学家、政治家司马光创作的一篇记叙文,文题为后人所加。

此文既记叙了吕蒙在孙权劝说下开始学习,之后大有长进的故事,也赞扬了孙权、吕蒙认真学习的精神,并告诫人们学习的重要性。

此文简练生动,首重以对话表现人物,对话言简意丰,生动传神,极富表现力,毫无冗繁之处,更是运用了侧面烘托及对比的手法来塑造人物形象,突出了人物的风采。

二、生字注音卿(qīnɡ)邪(yé)涉猎(shè liè)孰(shú)遂(suì)三、课文朗读划分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

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蒙/乃始就学。

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四、课内文言文梳理(一)课文字词详解孙权劝学①初,权②谓吕蒙曰:“卿③今④当涂⑤掌事,不可不学!”蒙⑥辞⑦以军中多⑧务。

①初:当初,这里是追述往事的习惯用词。

②谓:告诉,对……说,常与“曰”连用。

③今:现在。

④当涂:当道,当权。

涂,通“途”。

⑤掌事:掌管政事。

⑥辞:推托。

⑦以:用。

⑧务:事务。

权曰:“①孤②岂欲③卿④治经⑤为⑥博士⑦邪!⑧但⑨当⑩涉猎,⑪见⑫往事⑬耳。

卿言多务,⑭孰⑮若孤?①孤:古时王侯的自称。

②岂:难道。

③卿:古代君对臣的爱称。

朋友、夫妇间也以“卿”为爱称。

④治经:研究儒家经典。

经,指《易》《书》《诗》《礼》《春秋》等书。

⑤为:成为。

⑥博士:专掌经学传授的学官。

⑦邪:语气词,后写作“耶”。

⑧但:只,只是。

⑨当:应当。

⑩涉猎:粗略地阅读。

⑪见:了解。

⑫往事:指历史。

⑬耳:表示限止语气,可译为“罢了”。

⑭孰:谁。

⑮若:比得上。

孤常读书,自①以为大有所②益。

”蒙③乃④始⑤就学。

①以为:认为。

②益:好处。

③乃:于是,就。

④始:开始。

⑤就:从事。

①及鲁肃②过寻阳,与蒙③论议,大④惊曰:“卿今者⑤才略,⑥非复吴下阿蒙!”①及:到,等到。

②过:经过。

③论议:讨论,评议。

④惊:惊奇。

⑤才略:才干和谋略。

⑥非复:不再是。

复,再。

蒙曰:“①士别三日,②即③更④刮目⑤相待,大兄⑥何⑦见事之晚⑧乎!”肃⑨遂⑩拜蒙母,结友而⑪别。

①士别三日:有抱负的人分别几天。

三,泛指多天。

②即重新。

④刮目:擦拭眼睛。

⑤相待:看待。

⑥何:为什么。

⑦见事:知晓事情。

⑧乎:表示感叹语气,可译为“啊”。

⑨遂:于是,就。

⑩拜:拜访,拜见。

⑪别:告别。

二)重点句子翻译1.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你现在当权掌管政事了,不可以不学习!2.卿言多务,孰若孤?你说(你)事务繁忙,谁比得上我(的事务多)呢?3.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你现在的才干和谋略,不再是当年吴县的那个阿蒙了!4.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我难道想要你研究儒家经典成为专掌经学传授的学官吗?5.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只是应当粗略地阅读(或:浏览群书),了解历史罢了。

6.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

有抱负的人分别多日,就要重新用新的眼光看待。

7.大兄何见事之晚乎!长兄为什么知晓事情这么晚啊!8.蒙辞以军中多务。

吕蒙用军中事务繁多来推托。

(三)揣摩语言1.“不可不学!”表现了孙权怎样的心理?2.“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表达了孙权怎样的心态?3.“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这样说有何作用?4.“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一句可见鲁肃当时怎样的神情和心理?说明了什么?5.“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这句话表现了吕蒙当时怎样的心情?(四)课文分析1.《孙权劝学》选自《资治通鉴》,该书是北宋(朝代)司马光(人名)主持编纂的一部编年体通史,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1 362年间的史事。

2.孙权劝学的原因是孙权劝学的学习方法是孙权劝学劝的语言是孙权劝学的成果是 (以上均填课文原句)3.写出出自本文的成语:4.孙权与吕蒙对话的主要内容是什么?6.孙权是用什么方法劝吕蒙学习的?7.注意下列句子中加点词所表示的语气。

(1)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邪:通“耶”,表反问语气,相当于“吗”。

(2)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耳:表限止语气,可译为“罢了”。

(3)大兄何见事之晚乎!乎:表感叹语气,相当于“啊”。

8.本文告诉我们的道理有哪些?9.本文虽短,但通过人物的对话描写,刻画了鲜明的人物性格。

请概括他们的性格特点。

10.找出鲁肃赞扬吕蒙的语句,并指出这里是什么描写。

其作用是什么?11.孙权的哪些主张和行动值得我们重视和效仿?12.鲁肃为什么与吕蒙“结友”?13.表明吕蒙自己治学的毅力和自信心的语句是哪句?14.这篇短文省略了一部分内容,你知道是什么吗?结合我们已掌握的写作知识,谈谈这样写的好处。

省略的内容:_好处:5黄河颂一、作者介绍(1913—2002),原名张光年,现代诗人,文学评论家。

湖北省光化县人。

中共党员,1935年毕业于武昌中华大学中文系。

早年从事抗日救亡文艺活动。

1936年开始发表作品。

1949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

他创作了组诗《黄河大合唱》《五月的鲜花》《屈原》等诗作,其他代表作品有《戏剧的现实主义问题》《风雨文谈》《文艺辩论集》等。

二、诗歌介绍《黄河大合唱》是现代诗人光未然于1939年创作的一首现代诗。

此诗是一首反映抗日救亡主题的抒情诗,此诗亦是诗人对黄河唱出的颂歌,诗人用澎湃的热情地讴歌了黄河的宏伟气势、源远流长,对中华民族的孕育和巨大的保护作用,歌颂了中华民族坚强不屈的民族精神,表达了中华儿女的坚强决心和一往无前的勇气。

全诗语言奔放,意境开阔高远,气势磅礴,充满力量,读来一气呵成,激情澎湃,给人以强烈的精神震撼。

三、课文生字巅diān 劈pī狂kuáng 澜lán 宛wǎn转zhuǎn 屏píng障zhàng 哺bǔ育yù榜bǎng样yàng四、整体感知1.题目《黄河颂》中关键字是什么?2.本诗可以分几个部分?请用简洁的语言表达出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