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环境认知和认知地图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节 认知地图研究概述
四、特点 (一)多维信息的综合再现 认知地图具有地理地图的特点,更是多维环境信息的综 合再现,有一定的持久性和稳定性,带有认知图式 (Schemata)的性质。 (二)模糊性和片断性 认知地图来源于对环境的感知,带有直觉性和形象性, 不是精确的原型复制。
第一节 认知地图研究概述
第一节 认知地图研究概述
4、区域
具有共同特征的较大空间范围。观察者易于把这一空间的要素视为一个整 体。 利用格式塔组织原则对要素的空间布局、造型、质感、色彩等特征加以合 理组织而形成的整体感。 建立起足以引起人们注意的区域的整体同一性。
第一节 认知地图研究概述
5、边界 不同区域的分界线: 有河岸、路堑、围墙等难以 穿越的障碍,也包括树篱、 台阶、地面质感等示意性可 穿越的界线。
人们都是从路线认知地图开始,熟悉环境的过程如下: 1、从重要标志开始,沿着某几条道路探索。
2、形成环境的路线型意象标志、路径、节点起更重要的 作用。
3、路线型意象积累到一定程度,就会上升为鸟瞰意象。
4、若登高远眺,会加速观察者鸟瞰型意象的形成。
5、视野开阔的环境中,标志和区域显得更为清晰,则容 易形成鸟瞰型意象。
一、城市公共意象
3 节点和标志 • 由于长江汉水的走向决定了城市道路的方向, 节点和标志在环境 的识别中就起着更突出的作用。 • 长江和长江大桥构成了武汉三镇最大的节点,公路、铁路、水路 在这里立体交叉, 汉水在这里汇入长江。其中, 长江大桥60% , 汉 水一桥29% , 黄鹤楼28% , 电视塔27% , 龟山33% , 蛇山26%。 尤其是长江大桥、黄鹤楼、电视塔三者的巧妙结合构成了三镇交 界处一组绝对控制性的标志。 • 汉口的标志:武汉商场、武汉展览馆(现已拆除)、长江大酒店、 武汉关和武胜路新华书店。 • 汉阳的标志:晴川饭店、古琴台、归元寺、汉阳商场。 • 武昌的标志:武昌火车站、中南商场和磨山朱碑亭等。 • 从意象图统计结果看,武汉市的城市节点是使用年代久而名称意 义明确的节点, 最有代表性的是大东门、小东门、钟家村、六渡 桥。
(二)接受新环境信息的基础
接受新知识必须是在原有的基础上进行,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随着环境的不断变化,人的活动范围不断扩大,人的原有的环境 意象将成为更大范围环境认知的基本参照系。
第一节 认知地图研究概述
(三)交住功能
城市的特点之一:市民通过 共用的符号系统和共同的交 往模式联系起来,这些公认 的元素组成了城市的公共意 象。 公共意象越清晰↑——其作用 突出↑——市民的公共活动和 社会交往活跃↑——市民的城来自百度文库市公共意象↑。
第一节 认知地图研究概述
(二)同一性(Identity)
建筑群或区域内的某些共性。 统一的建筑风格、色彩、符号、绿化模式和与众不同的 控制性标志都有有助于形成整体感和与众不同的特征。 韵律感体现了结构的同一性。
第一节 认知地图研究概述
(二)同一性(Identity)
第一节 认知地图研究概述
第一节 认知地图研究概述
(二)儿童认知成图的四个阶段 A.Siegel & S. White提出儿童认知成图的四个阶段:
1、首先注意和记住空间的标志物。
2、识别和熟悉特定标志之间的路径。
3、将彼此临近的标志和路径结合成子群。 4、将各种环境要素综合组织为一个整体环境。
在儿童的认知画中,太阳、花草、飞鸟出现的频率高, 具有极强的具体形象性。
二
1
问卷资料的归纳和讨论
本市最美的地点
得票率最高的是东湖、磨山。事实上, 东湖和磨山是一个整体 的风景区。
2
3 4
象征和值得自豪的地点
这两项得票率最高的都是黄鹤楼、长江大桥和电视塔。
推荐参观的地点
得票率高的依次为: 黄鹤楼78%、东湖52%、归元寺45%、电 视塔35%。
城市的中心
对这一问题做出回答的被试总人数未过半数。其中39 人认为 是江汉路,30 人认为是六渡桥。
第一节 认知地图研究概述
第一节 认知地图研究概述
六、个人认知成图能力的发展
第一节 认知地图研究概述
(一)儿童心理发展的四个阶段 Piaget将儿童的心理发展过程划分为肯有本质差异的四 个阶段:
1 感知运动阶段 0~2岁:开始认识自身与环境之间、环境中不同对象之间的相互 作用关系;开始协调感觉、知觉、和动作。形成感知图式。 2 前运算阶段 2~7岁:开始形成建立在直觉思维基础上的早期空间意象,只注 意一维空间。 3 具体运算阶段 7~12岁:能理解二维空间和空间透视关系。 4 形式运算阶段 12~15岁:既能根据直觉的形象,也能根据抽象的命题来理解环 境。
第一节 认知地图研究概述
3 直角坐标参照系 认知地图能反映有机的整体空间环境,能根据坐标网想 象出环境的空间透视关系。
第一节 认知地图研究概述
(四)、路线型和鸟瞰型 认知地图
认知地图分两类:路线型 和鸟瞰型。 路线型认知地图积累到一 定程度,就会产生质变, 上升为鸟瞰型认知地图。
第一节 认知地图研究概述
第一节 认知地图研究概述
第一节 认知地图研究概述
第一节 认知地图研究概述
(三)意义(Meaning)
人感知有意义的刺激模式,理解的刺激才能形成记忆。
功能意义、文化意义和历史意义都有助于对刺激的理解。
城市的具有历史文化意义的要素和场所,有利于人们从 时空的连续性去把握城市的环境结构。 地名、街名、老字号都包含深刻的历史含义。
第一节 认知地图研究概述
七、易识别环境的特征
具有一定秩序和意义的环境剌激有利于人们的把握和识 别。 在环境设计中,因地制宜地利用格式塔心理学来简化信 息,提高环境的识别性。
(一)组织与结构(Structure)
(1)主干道对形成城市空间的意象结构起着重要作用。 (2)在道路交叉处设置引人注目的标志。 (3)成组的标志群会强化对环境的全局控制。 结构清晰、层次分明的环境意象,便于人们根据已知的 环境结构和醒目的标志去寻找不熟悉的环境目标。
第一节 认知地图研究概述
五、功能
(一)解决空间问题
在东京,那里的街道不标名称,没有门牌,交流中需留地址,便 通过画画来解决,画中有众所周知的标志和所要交待的地址与重 要标志的空间关系。
第一节 认知地图研究概述
这种形象的视觉符号排除了语言障碍,变得非常实用。 可以解释自己与环境的关系,确定目标的空间方位、距离、寻找 到达目标的路径。 清晰完整的认知地图有助于个人充分利用和选择环境的“提供” 满足自己的需要,建立起对环境的安全感和控制感。
第一节 认知地图研究概述
二、认知地图的组成要素 1、路径 是连续而带有方向性的交通通 道,如步行道、公路、水路等。 其他要素沿路径分布。 在大多数城市认知地图中,道 路常常占主导地位,主干道往 往构成了城市环境认知框架。
第一节 认知地图研究概述
第一节 认知地图研究概述
2、标志
具有明显特征而又充分可见的定 向参照物。 在无法看到或了解环境全局时, 只有依靠标志识别环境。 标志可以是山川岛屿、树木、人 工建筑或构筑物。 在城市环境中,造型特殊的建筑、 高耸的电视塔、纪念牌都可成为 引人注目的标志。 特殊标志,如天安门、埃菲尔铁 塔、悉尼歌剧院已升华为国家的 象征。
四、特点 (三)个人差异 不同的人对同一环境具有各自不同的认知地图:
1 当地居民与外来者 当地居民对所在城市比较熟悉,由于长期往返过程中的信息逐 步简化,因习以为常变得熟视无睹。 外来者对当前环境不熟悉,对环境敏感,并通过将新环境和以 往所在环境进行比较,更容易发现新环境的特征。
第一节 认知地图研究概述
第三章 环境认知和认知地图
第一节 认知地图研究概述
人必须能在环境中定方位和寻址。 具体空间环境的意象称“认知地图” 意象(Image):曾经感知过的事物在记忆中重现的形象。 认知地图(Cognitive Map):具体空间环境的意象。 一、认知地图的研究方法 林奇(Kevine Lynch)介绍了两种方法:
2活动区域 居住和工作地点是影响个人活 动范围的重要因素。 城市居民有不同的活动范围, 又有共同的活动范围。 若工作地点和商业区在市中心, 而居住区位于外围市郊的话, 则居民的城市意象一般呈扇形。
第一节 认知地图研究概述
3 性别差异: 男性:关心道路和方向,具有较强的方向感和认路能力,对更 大范围的区域更熟悉;认知地图也更准确清晰。 女性:关心区域和标志,对家所在区域及其附近更加熟悉。 4 年龄差异 儿童:玩具店、糖果店和游乐场。 家庭主妇:超市、食品店。 游客:自然风光、文物古迹和休闲场所。 专业人员:对所学专业有所侧重。
卡卡松
锡耶纳
纽伦堡
第一节 认知地图研究概述
认知地图的研究方法虽有局限性和受样本来源的影响, 但也具有下列优点: 1 方法简便易行,具有形象性和直观性。 2 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使用者对环境的记忆和评价。
3 这方面的研究仍在不断取得进展。
4 通过这种方法获得的资料成为城市规划和城市设计的 重要客观依据。
5 易识别性
统计结果显示, 武汉市的易识别程度属中等。
第一节 认知地图研究概述
第一节 认知地图研究概述
3、节点
可进入的具有战略地位的焦 点,如交叉路口、道路的起 点和终点、广场、车站、码 头等行人集散地。 行人在节点应集中注意,清 楚地感知周围环境再作出行 动选择, 好的节点应有方向感强的醒 目标志。 中心对称或四面无明显区别 的节点最容易使人迷路。 丑陋的节点损害城市的形象。
建立在城市地理、历史文化、居民共同交往模 式的基础之上。 对城市建设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一、城市公共意象
就武汉市的城市公共意象进行了调查, 调查对象 分别为武汉三镇三所中学的学生, 采用问卷与绘 认知地图草图相结合的方法, 被试者汉口53 人, 汉阳45 人, 武昌49 人, 共获样本147 份。
第一节 认知地图研究概述
第一节 认知地图研究概述
(三)三种参考系 1 自我中心定向系统
儿童以自身的活动为中心,认为外部世界以自己为中心,认知 地图的环境要素彼此分离,环境意象支离破碎。
第一节 认知地图研究概述
2 固定点定向系统
认知地图围绕环境中熟悉的固定场所(如家、学校)发展,然后 扩展到少数路径、标志和熟悉地点。认知地图仍由许多不连续的 片断组成。
同时具有结构、同一性和意义三个特性的环境是易识别和优美的环 境。 北京东四到西四这条街包含丰富而醒目的视觉对象。这条路集文化、 古迹、园林、山水为一体,走在其中,犹如观赏一幅长长的画卷和 欣赏一首优美的音乐。
第二节 城市环境公共意象研究实例
一个城市的公共意象是城市居民对城市环境信 息的共同记忆。
路径有时也起到边界的作用。
第一节 认知地图研究概述
第一节 认知地图研究概述
三、性质
认知地图的形成有两种观点: 1 模拟(Analogical)观点:Kosslyn和Shepard认为:认知地图是 真实环境在记忆中的复制品,与物质环境大致上一点点相互对应。 2 命题(Proposition)观点:强调通过对信息赋予意义加以贮存。 客观世界被再现为许多相互联系的概念,每一种概念都会引起许 多联想。 3 当前的研究倾向于将上以上两种观点结合起来。
(1)画地图草图 (2)言语描述
第一节 认知地图研究概述
第一节 认知地图研究概述
这类方法易受绘图和语言表达能 力的影响,为了弥补这些缺陷, 可采用展示环境照片,放映幻灯、 录像或观看模型等补充方法。
第一节 认知地图研究概述
K. Lynch认为: 一个可辨识(Legibility)的城市就是它的区域、路径、地 标、边界等符号所组成的模式被人理解。 城市认知地图由路径、标志、节点、区域和边界组成。
一、城市公共意象
1 区域
• 武汉地处长江、汉水交汇处, 两大河流将全市明确地划分为 三大区域—— 汉口、汉阳和武昌。 • 被试者对自己所在区域的环境较为熟悉, 而对其他两区则相 对模糊。 • 在整个城市的公共意象中, 所有城市要素的出现率都不是很 高。
2
道路和边界
• 长江、汉水既是水路要道, 又是三镇的天然分界, 成为居民 记忆城市环境的基本参照系。 • 所有主干道都平行或垂直于长江、汉水, 它们也同时起着 交通通道和分界线的作用, 与长江、汉水共同构成了整个武 汉市的城市认知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