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病条辨》原文加释义(41页)
温病条辨原文及翻译
温病条辨原文和翻译【原文】昔淳于公有言:“人之所病,病病多;医之所病,病方少。
”夫病多而方少,未有甚于温病者矣。
何也?六气之中,君相两火无论已,风湿与燥无不兼温,惟寒水与温相反,然伤寒者必病热。
天下之病孰有多于温病者乎?方书始于仲景。
仲景之书专论伤寒,此六气中之一气耳。
其中有兼言风者,亦有兼言温者,然所谓风者,寒中之风,所谓温者,寒中之温,以其书本论伤寒也其馀五气,概未之及,是以后世无传焉。
虽然,作者谓圣,述者谓明,学者诚能究其文,通其义,化而裁之,推而行之,以治六气可也,以治内伤可也。
亡如世鲜知十之才士,以阙如为耻,不能举一反三,惟务按图索骥。
【译文】过去淳于公说:“人们担忧的问题,是担忧疾病多;医生们担忧的问题,是担忧治病的方法少。
”疾病多但是治病的方法少,没有超过温病的了。
什么原因呢?六气当中,君火、相火不用说了,风、湿和燥没有不同时具有温,只是寒同温相反,然而被寒邪伤害的人必定患热证。
天下的病哪有比温病更多的病呢?记载和论述方剂的书从张仲景开始。
张仲景的书专门论述伤寒,这只是六气当中的一气啊。
其中有同时说到风的,也有同时说到温的,可是讲的风,是寒中的风,讲的温,是寒中的温,因为他的书本来论述伤寒啊。
其馀五气,一概没有涉及,因此后代不传了。
即使这样,但是创作的人叫做圣人,阐述的人叫做贤明的人,学习的人如果彻底推求他们的文章,通晓他们的文义,变化它们,奉行它们,用它们治疗六气造成的疾病是可以的,用它们治疗内伤也是行的。
无奈社会上缺少善于触类旁通的有才识的医生,—般人认为缺漏可耻,漏可耻,不能举—反三,只求按照图样寻找好马般地就伤寒而论伤寒。
《温病条辨》原文资料讲解
《温病条辨》原文资料讲解《温病条辨》原文1、头痛微恶寒,面赤烦渴,舌白,脉濡而数者,虽在冬月,犹为太阴伏暑也。
2、太阴伏暑,舌白口渴,无汗者,银翘散去牛蒡、元参加杏仁、滑石主之。
3、太阴伏暑,舌赤口渴,无汗者,银翘散加生地、丹皮、赤芍、麦冬主之4、太阴伏暑,舌白口渴,有汗,或大汗不止者,银翘散去牛蒡子、元参、芥穗,加杏仁、石膏、黄芩主之。
脉洪大,渴甚汗多者,仍用白虎法;脉虚大而芤者,仍用人参白虎法。
5、太阴伏暑,舌赤口渴汗多,加减生脉散主之。
6、伏暑、暑温、湿温,证本一源,前后互参,不可偏执。
7、头痛恶寒,身重疼痛,舌白不渴,脉弦细而濡,面色淡黄,胸闷不饥,午后身热,状若阴虚,病难速已,名曰湿温。
汗之则神昏耳聋,甚则目瞑不欲言,下之则洞泄,润之则病深不解,长夏深秋冬日同法,三仁汤主之。
8、湿温邪入心包,神昏肢逆,清宫汤去莲心、麦冬,加银花、赤小豆皮,煎送至宝丹,或紫雪丹亦可。
9、湿温喉阻咽痛,银翘马勃散主之。
10、太阴湿温,气分痹郁而哕者(俗名为呃),宣痹汤主之。
11、太阴湿温喘促者,千金苇茎汤加杏仁、滑石主之。
12、《金匮》谓太阳中暍,身热疼痛而脉微弱,此以夏月伤冷水,水行皮中所致也,一物瓜蒂汤主之。
此热少湿多,阳郁致病之方法也。
瓜蒂涌吐其邪,暑湿俱解,而清阳复辟矣。
13、寒湿伤阳,形寒脉缓,舌淡,或白滑不渴,经络拘束,桂枝姜附汤主之。
14、骨节疼烦,时呕,其脉如平,但热不寒,名曰温疟,白虎加桂枝汤主之。
15、但热不寒,或微寒多热,舌干口渴,此乃阴气先伤,阳气独发,名曰瘅疟,五汁饮主之。
16、舌白渴饮,咳嗽频仍,寒从背起,伏暑所致,名曰肺疟,杏仁汤主之。
17、热多昏狂,谵语烦渴,舌赤中黄,脉弱而数,名曰心疟,加减银翘散主之;兼秽,舌浊口气重者,安宫牛黄丸主之。
18、秋感燥气,右脉数大,伤手太阴气分者,桑杏汤主之。
19、感燥而咳者,桑菊饮主之。
20、燥伤肺胃阴分,或热或咳者,沙参麦冬汤主之。
21、燥气化火,清窍不利者,翘荷汤主之。
温病条辨全文
温病条辨全文原病篇条文:六元正纪大论曰:(1)辰戌之岁,初之气,民厉温病。
(2)卯酉之岁,二之气,厉大至,民善暴死。
终之气,其病温。
(3)寅申之岁,初之气,温病乃起。
(4)丑末之岁,二之气,温厉大行,远近咸若。
(5)子午之岁,五之气,其病温。
(6)巳亥之岁,终之气,其病温厉。
注:(1)叙气运,原温病之始也。
(2)每岁之温,有早暮微盛不等,司天在泉,主气客气相加临而然也。
细考素问注自知,兹不多赘。
(3)按:吴又可谓:「温病非伤寒,温病多而伤寒少。
」甚通。
谓:「非其时而有其气。
」未免有顾此失彼之诮。
盖:A.时和岁稔,天气以宁,民气以和,虽当盛之岁亦微。
B.至于凶荒兵火之后,虽应微之岁亦盛,理数自然之道,无足怪者。
条文:阴阳应象大论曰:「喜怒不节,寒暑过度,生乃不固,故曰:重阴必阳,重阳必阴。
故曰:冬伤于寒,春必病温。
」注:(1)上节统言司天之病,此下专言人受病之故。
(2)A.细考宋元以来,诸名家,皆不知温病伤寒之辨。
B.如庞安常之卒病论,朱肱之活人书,韩祗和之微旨,王实之证治,刘守真之伤寒医鉴、伤寒直格,张子和之伤寒心镜等书。
C.非以治伤寒之法治温病,即将温暑认作伤寒,而疑麻桂之法,不可用,遂别立防风通圣、双解通圣、九味羌活等汤,甚至于辛温药中加苦寒。
D.王安道洄集中辨之最详,兹不再辩。
(3)论温病之最详者,莫过张景岳、吴又可、喻嘉言三家。
时医所宗者三家为多,请略陈之:按:A.张景岳、喻嘉言皆讲着「寒」字,并未理会本文上有「故曰」二字,上文有「重阴必阳,重阳必阴」二句。
B.张氏立论出方悉与伤寒混,谓温病即伤寒,袭前人之旧,全无实得,固无足论。
C.喻氏立论虽有分析,中篇亦混入伤寒少阴厥阴证,出方亦不能外辛以发表,辛热温里,为害实甚。
以苦心力学之士,尚不免智者千虑之失,尚无怪后人之无从取法,隋手杀人哉!甚矣,学问之难也。
E.吴又可实能识得「寒」「温」二字,所见之证,实无取乎辛温甘热甘温,又不明伏气为病之理,以为何者为即病之伤寒,何者为不即病,待春而发之温病,遂直断:「温热之原,非风寒所中」,不责己之不明,反责经言之谬。
温病条辨序原文及注释
温病条辨序原文及注释
标题:温病条辨序原文及注释
原文:
时值暑令,湿热相乘,人身之络脉,易于受邪,此温病之由也。
至于伤寒,则寒邪入络,胶滞于经络之间,而病痉。
温病痉者,比伤寒为甚,以其经络之邪,不肯随便解散也。
二者治法,自当不同。
注释:
时值暑令:指夏季。
暑令,指夏季的三个月,即农历六月、七月和八月。
湿热相乘:湿,指湿度大;热,指温度高。
湿热相乘,指高温高湿的环境,容易让人感到闷热,也是夏季常见的天气状况。
人身之络脉:人身,指人的身体;络脉,指遍布全身的血脉系统,是气血运行的通道。
易于受邪:容易受到外邪的入侵。
此温病之由也:这是温病产生的原因。
至于伤寒,则寒邪入络,胶滞于经络之间,而病痉:至于伤寒,是指冬季感受寒邪,寒邪入络,阻滞经络,导致痉病的发生。
温病痉者,比伤寒为甚,以其经络之邪,不肯随便解散也:温病引起的痉病,比伤寒更为严重,因为温邪经络之邪不容易解散。
二者治法,自当不同:温病和伤寒的治法应当不同。
拓展:
《温病条辨》是清代医学家吴瑭所著的一部中医经典著作,被誉
为“吴门医派”的代表作之一。
该书主要论述了温病的病因、病机、证候、治疗等方面的知识,对于温病学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吴瑭认为,温病是一类由于温热邪气侵袭人体所引起的发热性疾病,与天气关系密切,涉及春温、夏暑、秋燥及非时之冬温。
他根据温病的症状和病变部位,将温病分为风温、温热、温疫、温毒、暑温、湿温、秋燥、冬温、温疟等 9 类,并提出了相应的治疗方法。
吴瑭的《温病条辨》对温病学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至今仍被广泛引用和传承。
《温病条辨》
《温病条辨》《温病条辨》正常字体放大字体天以五运六气化生万物,不能无过不及之差,于是有六淫之邪,非谓病寒不病温,病温不病寒也。
后汉张仲景著《伤寒论》,发明轩岐之奥旨,如日星河岳之丽天地,任百世之钻仰,而义蕴仍未尽也。
然其书专为伤寒而设,未尝遍及六淫也。
奈后之医者,以治伤寒之法,应无穷之变,势必至如凿枘之不相入。
至明陶节庵《六书》,大致仲景之法,后之学者,苦张之艰深,乐陶之简易,莫不奉为蓍蔡,而于六淫之邪,混而为一,其死于病者十二三,死于医者十八九,而仲景之说,视如土苴矣。
余来京师,获交吴子鞠通,见其治病,一以仲景为依归,而变化因心,不拘常格,往往神明于法之外,而究不离乎法之中,非有得于仲景之深者不能。
久之,乃出所著《温病各辨》七卷,自温而热而暑而湿而燥,一一条分缕析,莫不究其病之所从生……目录整理整理吴瑭简介吴塘,字鞠通,江苏淮阴人(1758-1863),清代著名医家。
他19岁时父亲因病去世,他心中悲愤,以为“父病不知医,尚复何颜立天地间”,感到为人子而不懂得医学,就无法尽孝,于是他立志学医。
4年后,他的侄儿患了喉疾,请了大夫以后,使用冰硼散吹喉,可病情反而加重了,又请来几位大夫,胡乱治了一番,竟然全身泛发黄疸而死。
吴鞠通当时学医未成,深感锥心疾首,他的境遇竟与汉代张仲景感于宗族数百人死于伤寒而奋力钻研极其相似。
吴鞠通发奋读书,精究医术,终成温病大家,是温病学派的最高成就。
他曾在北京检核《四库全书》,得见其中收载了吴又可的《温疫论》,深感其论述宏阔有力,发前人之所未发,极有创见,又合于实情,便仔细研究,受到了很大的启发。
他对叶天士更是推崇,但认为叶氏的理论“多南方证,又立论甚简,但有医案散见于杂证之中,人多忽之而不深究。
”于是他在继承了叶天士理论的基础上参古博今,结合临证经验,撰写了《温病条辨》5卷,对温热病学说做了进一步的发挥。
整理他认为温病有9种,吴又可所说的温疫是其中最具传染性的一种,除此之外,另外还有其他八种温病,可以从季节及疾病表现上加以区分,这是对于温病很完整的一种分类方法。
《温病条辨》叙(原文+译文)
《温病条辨》叙
江廷珍
昔淳于公有言:人之所病,病病多;医之所病,病方少。夫病多而方少,未有甚于温病者矣!何也?六气之中,君相两火无论已,风湿与燥无不兼温,惟寒水与温相反,然伤寒者必病热。天下之病,孰有多于温病者乎?方书始于仲景。仲景之书专论伤寒,此六气中之一气耳。其中有兼言风者,亦有兼言温者,然所谓风者,寒中之风,所谓温者,寒中之温。以其书本论伤寒也。其余五气,概末之及,是以后世无传焉。虽然,作者谓圣,述者谓明。学者诚能究其文,通其义,化而裁之,推而行之,以治六气可也,以治内伤可也。亡如,世鲜知十之才士,以阙如为耻,不能举一反三,惟务按图索骥。
盖自叔和而下,大约皆以伤寒之法疗六气之疴,御风以絺,指鹿为马,迨试而辄困,亦知其术之疏也。因而沿习故方,略变药味,冲和、解肌诸汤,纷然著录。至陶氏之书出,遂居然以杜撰之伤寒,治天下之六气。不独仲景之书所未言者,不能发明,并仲景已定之书,尽遭窜易。世俗乐其浅近,相与宗之,而生民之祸亟矣!又有吴又可者,著《瘟疫论》,其方本治一时之时疫,而世误以治常候之温热。最后若方中行、喻嘉言诸子,虽列温病于伤寒之外,而治法则终未离乎伤寒之中。惟金源刘河间守真氏者,独知热病,超出诸家,所著《六书》,分三焦论治,而不墨守六经,庶几幽室一灯,中流一柱。惜其人朴而少文,其论简而未畅,其方时亦杂而不精。承其后者又不能阐明其意,裨补其疏。而下士闻道,若张景岳之徒,方且怪而訾之。于是其学不明,其说不行。而世之俗医,遇温热之病,无不首先发表,杂以消导,继则峻投攻下,或妄用温补,轻者以重,重者以死。幸免则自谓己功,致死则不言己过,即病者亦但知膏盲难挽,而不悟药石杀人。父以授子,师以传弟,举世同风,牢不可破。肺腑无语,冤鬼夜嗥,二千余年,略同一辙,可胜慨哉!
温病条辨(谢冬梅)
吴鞠通一《温病条辨》-三.《温病条辨》简介-《温病条辨》是一部辉煌的温-病学著作,该书以三焦为纲,-温病条 白话解-病名为目。分别论述风温、-红中提手发地-温热、温疫、温毒、冬温、-暑温、伏暑、湿温、秋燥、-寒湿及 、痢、疸、痹等病-证治。共计265条文,208首-方。-1/24/20198:45AM-7
吴鞠通《温病条辨》-、吴瑭生平-吴鞠通潜心钻研医术十多年,仍然未敢轻治-一-人。1793年京师温疫大行,时 以伤寒法治疗-未效,朋友们强求吴鞠通给以治疗,以温病法-救治,存活者众,从此名声大振。吴鞠通鉴于-世医墨守 伤寒论》,治疗温病不知变通,乃-撰写《温病条辨》六卷,首创“三焦辨证”学-说,对温病学作出很大贡献。-10 24/20198:45AM
吴鞠通-《温病条辨》-四.《温病条辨》主要条文简介-绿之气近。号圆者,每女m灯性,阳不消病:巴%性端-蒂帝 明气先位,因平著,南气组发也。-起银家温.喻此火数之礼。故温散活群流之大同-前出北书日《进酒装排。-卷一上 篇-二凡解道常的上,在干太阴-你发飞安而入,自下而上,始足太,克太阳妆觉强水,-屈活温热温安温毒冬温-来即 之气,问类从,放胸倍于古宗但司像G表行-一,福病者:有偏湿.有湿热、有洞改,有温战,有-求公其夏。林常皮毛 合也,政不主我平人一味的之-爵混,有混.有秋染、扫多点右温菇。-出阳M出微区大,生业木里加丁于,放即力元士 女的膜-此九条,见干王叔和《伤整例们中是年,我和父燕可引文每-国人故加后见、十无出指法心思体县为标家佛为福 之文以神流。候时槛的,实有居正,叔和怡源材,亦实强是-恼,游溜油口条而入,日上面下,路活于雅,始于太训。左 -匹。仙权和不能别立治,茶根于佛跳利印,实因察品,以-最出,祖岩火之气。双容火之排,火术清不光金者,故对始 -防寒喻为清外之心生,送指一切外梁造:入伤嘉的中.而-此,必丛州間三指定路,高条为我和,盖狗线前?中东司足 象拍物寒之体怡之心左方分明后人弥不能打被-此皿从石北方兴,乃终受之密照山,鼎海及,可经出海,起-电美,间仍 简,千金年来,啪速无穿,齿板和之作雅,无推品-首透本配中之阳,为桶身出济正,太阳闲麻,行-数于方有拼,金猪 诸舍礼然州今叫袋权,末价只了方-数两也,阴盛街人之胆鱼酒阳邪昆路女承肠应,呢-出,准氏品这沿孩,仍不徒2却 寒圈子,那与报和无二,以致-队从安方,乃味之沼悬進:量法成:和能必次阳,放首-后入后所面体。卡并修者制佛古 命饵立治齿诈物兴-朝缓太同餐中之册气:面为城收的汗司视头树计热尺格婷城-装朴是站外,岸网时染或,朗若列用: 始种双和在以举其给,-用字认无人篇行工过,点州阅密物,议出阿闭的,用是的-表,河而,欢城,义可,东写,式上 斯液,而随待以许共后-人之们些,明用两大出冯之#.可量热下心用衢烫地-风程营,初棒用气始护,纸阴行合,沉光 也。区4言,霏-大大街生于东,月如羊材,梨儿方物,冀不由论少佩、少阴-术属初:阳抽压,视婆为补出,温些整, (该行:居粱特镇,-之气顶为坐成:战万教指可者之1东出。少厅广的之浅也-鉴架基,若投使恩。温连整,清没夹淑 秒酒太拉山.鲁源-掉东西之气感杂。乃天地之女和的。北也,本不弛石-名正笔之时,者料之隔于册首也。但温者,长 材秋,泾中生-句天胆四之气和应东者,和之道路也。出可往,方-格,即鲁稍之低于滋嗜地(西.一条肝。秋烘客使金 木,为风、为温,为,为热,没上母中,与火空而成数,★近客-14-1--10/24/20198:45AM
《温病条辨》叙(原文+译文)
《〈温病条辨〉叙》译文 从前淳于意先生说过这样的话:人们担忧的事情,是 担忧疾病多;而医生担忧的事情,是担忧治病的方法少。
病种多而治病的方法少的情况,没有比温病更突出的了。
为什么呢六气之中,君火和相火造成的疾病不用说了,风 邪、湿邪和燥邪造成的疾病没有不兼有温热证候的,只有 寒邪造成的疾病跟温热病相反,但是被寒邪所伤的病人一 定患有温热的证候,那么,天下的疾病有哪一类比温病更 多呢!医方书是从张仲景开始有的。
张仲景的书是专门论 述被寒邪所伤的疾病的, 这寒邪只是六气中的一种气罢了。
其中有同时谈论风邪的内容,也有同时谈论温邪的内容, 但是其中所谈的风邪,是寒邪中的风邪;所谈的温邪,是 寒邪中的温邪:因为该书本来就是论述被寒邪所伤的疾病 的。
其余五气,一概没有涉及它们,因此后世没有对它们 的传述。
即使这样,医方书的开创者张仲景被称为圣人, 阐述张仲景书的人也被称为贤明之人。
学医的人们如果真 的能够研究该书的文字,弄通其中的意义,灵活地加减变 通其中的方剂(理法),推广并且实行它们,那么用来治疗 六气造成的疾病是可以的,用来治疗 内伤造成的疾病也是 可以的。
无奈世上缺少才智超群的杰出人物和把医学的缺 漏当作令人感到耻辱的精神,一般的医生又不能够举一反 三,只是致力于像照着相马图经去寻求骏马的愚人那样套 用该书,拘泥而不知变通。
自从王叔和以后,医家们大体上都是用治疗伤寒的方 法来通治六气造成的疾病的, 这就犹如用葛布抵挡风寒 方法实属不当;又好比指鹿为马,混淆了伤寒和温病的不 同。
等到一经使用就行不通时,也才知道了他们自己医术 的浅陋。
于是就仍然沿用旧有的方剂,只是稍微改变一下 药物的组成,结果冲和汤、解肌汤等方剂就纷纷地被记载 了下来。
到了陶华的《伤寒六书》这部书问世以后,就竟 然用臆造的治疗伤寒的方法来治疗天下的六气造成的疾 病。
不仅是张仲景的书中没有讲出的内涵没能被阐发明白, 连张仲景已经写定的书也全都遭到了窜改。
温病条辨序原文和翻译
温病条辨序原文和翻译温病条辨序原文和翻译《温病条辨》,清代吴瑭(鞠通)著,为温病通论著作。
该书在清代众多温病学家成就的基础上,进一步建立了完全独立于伤寒的温病学说体系,创立了三焦辨证纲领,为温病创新理论之一。
下面和小编一起来看温病条辨序原文和翻译,希望有所帮助!温病条辨序原文昔淳于公有言⑴:“人之所病,病病多;医之所病,病方少。
”夫病多而方少,未有甚于温病者矣。
何也?六气之中⑵,君相两火无论已⑶,风湿与燥无不兼温,惟寒水与温相反,然伤寒者必病热。
天下之病孰有多于温病者乎?方书始于仲景。
仲景之书专论伤寒,此六气中之一气耳。
其中有兼言风者,亦有兼言温者,然所谓风者,寒中之风,所谓温者,寒中之温,以其书本论伤寒也其馀五气,概未之及,是以后世无传焉。
虽然,作者谓圣,述者谓明⑷,学者诚能究其文,通其义,化而裁之,推而行之⑸,以治六气可也,以治内伤可也。
亡如世鲜知十之才士⑹,以阙如为耻⑺,不能举一反三,惟务按图索骥。
注:⑴淳于公:即淳于意。
西汉医家。
复姓淳于。
以下引语是《史记·扁鹊仓公列传》在叙述扁鹊的事迹后作者所写的文字。
见《扁鹊传》。
⑵六气:此指五运六气之六气,即太阳寒水、阳明燥金、少阳相火、太阴湿土、少阴君火、厥阴风木。
⑶已:表确定语气。
相当于“了”。
⑷“作者”二句:语见《礼记·乐记》。
创作的人叫做圣人(此指张仲景),阐述的人叫做贤明的人(此指吴瑭之前注释张仲景著作的人)。
⑸“化而裁之”二句:意为加以变通。
《周易·系辞上》有“化而裁之谓之变,推而行之谓之通”句,故云。
⑹亡如:无奈。
知十:“闻一以知十”的略语。
语见《论语·公冶长》,意为触类旁通。
⑺阙(缺)如:谓存疑不言,语见《论语·子路》。
盖自叔和而下,大约皆以伤寒之法疗六气之疴,御风以絺⑴,指鹿为马,迨试而辄困⑵,亦知其术之疏也。
因而沿习故方,略变药味,冲和、解肌诸汤纷然著录⑶。
至陶氏之书出⑷,遂居然以杜撰之伤寒治天下之六气,不独仲景之书所未言者不能发明,并仲景已定之书尽遭窜易。
温病条辨序原文和译文
《温病条辨序原文和译文.doc》《温病条辨》,清代吴瑭(鞠通)著(1798年),为温病通论著作。
该书在清代众多温病...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方便收藏和打印推荐度:点击下载文档https://m./guji/1523694.html下载说明:1. 下载的文档为doc格式,下载后可用word文档或者wps打开进行编辑;2. 若打开文档排版布局出现错乱,请安装最新版本的word/wps 软件;3. 下载时请不要更换浏览器或者清理浏览器缓存,否则会导致无法下载成功;4. 网页上所展示的文章内容和下载后的文档内容是保持一致的,下载前请确认当前文章内容是您所想要下载的内容。
付费下载付费后无需验证码即可下载限时特价:6.00元/篇原价20元免费下载仅需3秒1、微信搜索关注公众号:copy839点击复制2、进入公众号免费获取验证码3、将验证码输入下方框内,确认即可复制联系客服微信支付中,请勿关闭窗口微信支付中,请勿关闭窗口×温馨提示支付成功,请下载文档我知道了咨询客服×常见问题•1、支付成功后,为何无法下载文档?付费后下载不了,请核对下微信账单信息,确保付费成功;已付费成功了还是下载不了,有可能是浏览器兼容性问题。
•2、付费后能否更换浏览器或者清理浏览器缓存后下载?更换浏览器或者清理浏览器缓存会导致下载不成功,请不要更换浏览器和清理浏览器缓存。
•3、如何联系客服?扫描下方二维码关注公众号“网站在线小助理”,及时联系客服解决。
请把【付款记录详情】截图给客服,同时把您购买的文章【网址】发给客服。
客服会在24小时内把文档发送给您。
(客服在线时间为周一至周五9:00-12:30 14:00-18:30)。
吴鞠通《温病条辨》之一
五是津液枯涸,好比无水舟停,可先服增液以增 水行舟,再不通则可用增液承气汤既养阴又下热 结,称其为一腑之中气血合治法。
提要:邪入心包络的主要表现和治法。 浅释:太阴温病,若误用辛温发汗。耗伤阴液,
就可能热邪内陷心包,神明被扰,而发生神昏谵 语之症,这时当以清宫汤清心养阴,重者必须用 牛黄丸、紫雪丹、局方至宝丹清心开窍。即使未 曾误汗,温病过程也可由卫分而逆传心包,或由 气分、营分而陷入心包。邪入心包,除了神昏谵 语外,还可出现舌謇肢厥等症,舌为心之苗,心 为热灼或痰热阻闭心窍,舌体随之失灵而语言不 清;热邪深入心包,心阳被遏不能外达而见肢厥。 凡是邪入心包治法都宜清心开窍,均可用牛黄丸、 紫雪丹之类。
但原方中牛膝有趋下之性,不适合上焦手太阴病 证;熟地温补滋腻重着,也不宜于此证,故去牛 膝、并改用生地,生地为凉血清热养阴之要药, 加元参又能增强本方养阴清热解毒之功。
(四)邪陷营血证
原文:太阴温病,寸脉大,舌绛而干,法当渴,今反不渴 者,热在营中也,清营汤去黄连主之。(上焦15)
清营汤方: (暑温上焦30:清营汤方(咸寒苦甘法):犀角三钱 生地五
原文;阳明温病,下之不通,其证有五:应下失下,正虚 不能运药,不运药者死,新加黄龙汤主之;喘促不宁,痰 涎壅盛,右寸实大,肺气不降者,宣白承气汤主之;左尺 牢坚,小便赤痛,时烦渴甚,导赤承气汤主之;邪闭心包, 神昏舌短,内窍不通,饮不解渴者,牛黄承气汤主之;津 液不足,无水舟停者,间服增液,再不下者,增液承气汤 主之。(中焦17)
《温病条辨》叙(原文+译文)
江廷珍
昔淳于公有言:人之所病,病病多;医之所病,病方少。夫病多而方少,未有甚于温病者矣!何也六气之中,君相两火无论已,风湿与燥无不兼温,惟寒水与温相反,然伤寒者必病热。天下之病,孰有多于温病者乎方书始于仲景。仲景之书专论伤寒,此六气中之一气耳。其中有兼言风者,亦有兼言温者,然所谓风者,寒中之风,所谓温者,寒中之温。以其书本论伤寒也。其余五气,概末之及,是以后世无传焉。虽然,作者谓圣,述者谓明。学者诚能究其文,通其义,化而裁之,推而行之,以治六气可也,以治内伤可也。亡如,世鲜知十之才士,以阙如为耻,不能举一反三,惟务按图索骥。
盖自叔和而下,大约皆以伤寒之法疗六气之疴,御风以絺,指鹿为马,迨试而辄困,亦知其术之疏也。因而沿习故方,略变药味,冲和、解肌诸汤,纷然著录。至陶氏之书出,遂居然以杜撰之伤寒,治天下之六气。不独仲景之书所未言者,不能发明,并仲景已定之书,尽遭窜易。世俗乐其浅近,相与宗之,而生民之祸亟矣!又有吴又可者,著《瘟疫论》,其方本治一时之时疫,而世误以治常候之温热。最后若方中行、喻嘉言诸子,虽列温病于伤寒之外,而治法则终未离乎伤寒之中。惟金源刘河间守真氏者,独知热病,超出诸家,所著《六书》,分三焦论治,而不墨守六经,庶几幽室一灯,中流一柱。惜其人朴而少文,其论简而未畅,其方时亦杂而不精。承其后者又不能阐明其意,裨补其疏。而下士闻道,若张景岳之徒,方且怪而訾之。于是其学不明,其说不行。而世之俗医,遇温热之病,无不首先发表,杂以消导,继则峻投攻下,或妄用温补,轻者以重,重者以死。幸免则自谓己功,致死则不言己过,即病者亦但知膏盲难挽,而不悟药石杀人。父以授子,师以传弟,举世同风,牢不可破。肺腑无语,冤鬼夜嗥,二千余年,略同一辙,可胜慨哉!
我们这个朝代政治和洽、学术昌明,高明的医家一批批地涌现,都知道从《灵枢》和《素问》中探求医学的本源,从张仲景的书中学习医道。自从吴县人叶天士先生写的《温病论》和《温病绪论》问世以后,然后才确定了温病的名称、辨明了温病的内涵。好学的人们,也都知道了学习的方向。然而贪恋常规、沿用旧法之流的医生,仍还各自认为自己师傅的学说是正确的,厌恶听取这一高明的理论。至于那些技术粗疏的医生又只是大概知道温病的粗浅内容,没有通晓其精髓要旨,把它应用到实践当中后,很少能够取得满意的疗效。我的朋友吴鞠通先生,怀着救助世人的心愿,具有高超的智慧,酷爱学问,不知满足,研究医理,务求精深,坚持高尚的志向并仰慕古人,虚心地以百家为师。担忧这个世上的人们对温病蒙昧不明,阐述了前代名医的精辟言论,发抒了他自己平生的心得体会,深入研究了温病的源流,写成了《温病条辨》这部书。但是仍然不敢相信自己的水平,把它藏在书箱很久。我认为学者的心中,本来就没有相信自己水平的时候。但是对着天下最多的疾病,却竟然没有对付疾病的方法,幸运地得到了对付的方法,应该赶快拿出来使它公开。打个比方,就如同救助溺水的人、抢救被火烧着的东西,哪里能等到戴好帽子、梳好头发呢!何况人的心理没有不同,高明的医理不会孤立,这部书一经问世,扬子云那样的学者一定会迟早遇到它,而且将会出现阐明其中的意义、弥补其中的疏漏、使患了温病可能早死的百姓都达到长寿境地的人士。这是天下之人和后世之人的幸运,也是吴先生的希望啊!就好比《折杨皇苓》这样的通俗乐曲,一般的人们听后都会张着口发出会心的笑声,而《阳春白雪》这样的高雅乐曲,能够跟着唱的只有数人而已,自古以来就是如此。理解自己还是怪罪自己,完全听凭当今世上的人们,难道不好吗!吴先生认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我说的对,于是就与我一起对书作了评定然后把它付印了。嘉庆十七年八月十六,同乡愚弟汪廷珍敬序。
吴鞠通《温病条辫自序》译文
【原文】夫立德立功立言(l),圣贤事也,瑭何人斯,敢以自任
(2)缘瑭十九岁时,父病年余,至于不起,瑭愧恨难名,哀痛欲绝,以为父病不知医,尚复何颜立天地间,遂购方书
(3),伏读于苫块之余
(4),至张长沙“外逐荣势,内忘身命”之论
(5),因慨然弃举子业
(6),专事方术。越四载,犹子巧官病温
(7),初起喉痹,外科吹以冰硼散,喉遂闭,又遍延诸时医治之
【评论】这是吴鞠通为《温病条辨》所写的自序,叙述了他学医的缘起、经历,和著书的宗旨。本文是了解吴鞠通生平的重要资料。
细致地观察他的方法,也不免支离驳杂,大致功和过都有,大概是用心很苦,但学术还不精。又普遍地考察晋唐以来诸贤的议论,不是不珠璧琳琅,但要求一个美备的,就得不到,自此以后凭什么传给后世!我一方面在看病中谋划,一方面用心思考,看了十年,然后有了心得,但不敢轻易地治一个人的病。癸丑年间,都下温疫大流行,各个朋友强烈地要求我治病,大概已经成了坏病,幸存活了数十个人。那些死于世俗医生手中的,不可胜数。呜呼!老百姓有什么罪,不死于病而死于医生,真是有医生还不如没有医生,学医学不精到,就不如不学医。于是我有志采辑历代名贤著述,去掉他们的糟粕,汲取他们的精华,中间附上自己的意思,以及实践验证,合成一本书,名字叫《温病条辨》,但还是不敢轻易落笔。又过了六年,到了戊午年,我的同乡汪瑟庵先生催促我说:
(5)xxxx:
张机,字仲景,汉末著名医学家,建安中官长沙太守,人称“张长沙”。著有《伤寒论》,《金匮玉函要略》(又称《玉函经》)。
(6)举子业:
科举时代称应试的诗文为举业,又称举子业。
(7)犹子:
侄儿。
(8)延:请。(来自)是证:这种疾病的症侯。
(10)xx又可:
明末医学家。著《温疫论》,创立“癘(li)气”病因学说,对丰富温病学内容,促进温病学发展,有很大贡献。
温病条辨汪叙
温病条辨汪叙昔淳于公有言:人之所病,病病多;医之所病,病方少。
夫病多而方少,未有甚于温病者矣!何也?六气之中,君相二火无论已,风湿与燥,无不兼温,惟寒水与温相反,然伤寒者必病热,天下之病,孰有多于温病者乎?方书始于仲景,仲景之书专论伤寒,此六气中之一气耳。
其中有兼言风者,亦有兼言温者,然所谓风者,寒中之风,所谓温者,寒中之温,以其书本论伤寒也。
其余五气,概未之及,是以后世无传焉。
虽然,作者谓圣,述者谓明,学者诚能究其文,通其义,化而裁之,推而行之,以治六气可也,以治内伤可也。
亡如,世鲜知十之才士,以阙如为耻,不能举一反三,惟务按图索骥。
盖自叔和而下,大约皆以伤寒之法,疗六气之疴,御风以絺,指鹿为马,迨试而辄困,亦知其术之疏也。
因而沿习故方,略变药味,冲和、解肌诸汤,纷然著录。
至陶氏之书出,遂居然以杜撰之伤寒,治天下之六气,不独仲景之书所未言者,不能发明,并仲景已定之书,尽遭窜易。
世俗乐其浅近,相与宗之,而生民之祸亟矣!又有吴又可者,著《温疫论》,其方本治一时之时疫,而世误以治常候之温热。
最后若方中行、喻嘉言诸子,虽列温病于伤寒之外,而治法则终未离乎伤寒之中。
惟金源刘河间守真氏者,独知热病,超出诸家,所著《六书》,分三焦论治,而不墨守六经,庶几幽室一灯,中流一柱。
惜其人朴而少文,其论简而未畅,其方时亦杂而不精,承其后者,又不能阐明其意,裨补其疏,而下士闻道,若张景岳之徒,方且怪而訾之,于是其学不明,其说不行。
而世之俗医,遇温热之病,无不首先发表,杂以消导,继则峻投攻下,或妄用温补,轻者以重,重者以死,幸免则自谓己功,致死则不言己过。
即病者亦但知膏肓难挽,而不悟药石杀人,父以授子,师以传弟,举世同风,牢不可破,肺腑无语,冤鬼夜嗥,二千余年,略同一辙,可胜慨哉!我朝治洽学明,名贤辈出,咸知溯原《灵》、《素》,问道长沙。
自吴人叶天士氏《温病论》、《温病续论》出,然后当名辨物,好学之士,咸知向方,而贪常习故之流,犹且各是师说,恶闻至论,其粗工则又略知疏节,未达精旨,施之于用,罕得十全。
[精品WORD]温病条辨全文
[精品WORD]温病条辨全文温病条辨全文凡例一、是书仿仲景【伤寒论】作法,文尚简要,便于记诵,又恐简则不明,一切议论,悉以分注注明,俾纲举目张,一见了然,并免后人妄注,致失本文奥义。
二、是书虽为温病而设,实可羽翼伤寒。
若真能识得伤寒,断不致疑麻桂之法不可用;若真能识得温病,断不致以辛温治伤寒之法治温病。
伤寒自以仲景为祖,叁考诸家注述可也;温病当于是书中之辨似处究心焉。
三、晋唐以来诸名家,其识见学问工夫,未易窥测,瑭岂敢轻率毁谤乎,奈温病一症,诸贤悉未能透过此关,多所弭缝补救,皆未得其本真,心虽疑虑,未敢直断明确,其故皆由不能脱却【伤寒论】去蓝本。
其心以为推戴仲景,不知反晦仲景之法,至王安道始能脱却伤寒,辨证温病,惜其论之未详,立法未备;吴又可力为卸却伤寒,单论温病,惜其立论不精,立法不纯,又不可从。
惟叶天士持论平和,立法精细,然叶氏吴人,所治多南方证,又立论甚简,但有医案,散见於杂症之中,人多忽之而不深究。
瑭故厉取诸贤精妙,考之【内经】,叁以心得,为是编之作,诸贤如木工钻眼已至九分,瑭特透此一分作圆满会耳,非敢谓高过前贤也。
至于驳证处,不得不下直言,恐误来学,【礼】云:事师无犯无隐,瑭谨遵之。
四、是书分为七卷,首卷历引经文为纲,分注为目,原温病之始。
卷一为上焦篇,凡一切温病之羯辖拐呦抵,矶薪蛊参虏糁薪拐呦抵,砣陆蛊参虏粝陆拐呦抵,硭脑铀稻饶妗?『蟮髦危毁卵д咝哪苛巳唬赜谐芍瘢恢铝僦せ煜兄紊戏钢小?沃蟹赶轮住,砦褰饽巡蛔鄄蟮髦斡氩缶纭,砹舛眩蛔坌《纭?恢?凳酪矫快洞酥?箪缎八担媸稚比耍廖抟谰莨室病?五、经谓先夏至为温病,后夏至为病暑。
可见暑亦温之类,暑自温而来,故将「暑温」、「湿温」,并收入温病论内,然治法不能尽与温病相同,故上焦篇内第四条谓温毒。
暑温、湿温不在此例。
六、是书之出,实出於不得已,因世之医温病者,毫无尺度,人之死於温病者,不可胜记,无论先达后贤,有能择其币窦,补其未备,瑭将感之如师资之恩。
《温病条辨》
《温病条辨》风温、温热、温疫、温毒、冬温一、温病者∶有风温、有温热、有温疫、有温毒、有暑温、有湿温、有秋燥、有冬温、有温疟。
此九条,见于王叔和《伤寒例》中居多,叔和又牵引《难经》之文以神其说。
按时推病,实有是证,叔和治病时,亦实遇是证。
但叔和不能别立治法,而叙于《伤寒例》中,实属蒙混,以《伤寒论》为治外感之妙法,遂将一切外感悉收入伤寒例中,而悉以治伤寒之法治之。
后人亦不能打破此关,因仍苟简,千余年来,贻患无穷,皆叔和之作俑无怪见驳于方有执、喻嘉言诸公也。
然诸公虽驳叔和,亦未曾另立方法,喻氏虽立治法,仍不能脱却伤寒圈子,弊与叔和无二,以致后人无所遵根据。
本论详加考核,准古酌今,细立治法,除伤寒宗仲景法外,俾四时杂感,朗若列眉;未始非叔和有以肇其端,东垣、河间、安道、又可、嘉言、天士宏其议,而瑭得以善其后也。
风温者,初春阳气始开,厥阴行令,风夹温也。
温热者,春末夏初,阳气弛张,温盛为热也。
温疫者,厉气流行,多兼秽浊,家家如是,若役使然也。
温毒者,诸温夹毒,秽浊太甚也。
暑温者,正夏之时,暑病之偏于热者也。
湿温者,长夏初秋,湿中生热,即暑病之偏于湿者也。
秋燥者,秋金燥烈之气也。
冬温者,冬应寒而反温,阳不潜藏,民病温也。
温疟者,阴气先伤,又因于暑,阳气独发也。
按诸家论温,有顾此失彼之病,故是编首揭诸温之大纲,而名其书曰《温病条辨》。
二、凡病温者,始于上焦,在手太阴。
伤寒由毛窍而入,自下而上。
始足太阳。
足太阳膀胱属水,寒即水之气,同类相从,故病始于此。
古来但言膀胱主表,殆未尽其义。
肺者,皮毛之合也,独不主表乎(按人身一脏一腑主表之理,人皆习焉不察。
以三才大道言之∶天为万物之大表,天属金,人之肺亦属金,肺主皮毛,经曰皮应天,天一生水;地支始于子,而亥为天门,乃贞元之会,人之膀胱为寒水之腑;故俱同天气,而俱主表也)!治法必以仲景六经次传为祖法。
温病由口鼻而入,自上而下,鼻通于肺,始手太阴。
太阴金也,温者火之气,风者火之母,火未有不克金者,故病始于此,必从河间三焦定论。
【《温病条辨》全文、译文】
【《温病条辨》全文、译文】温病条辨《温病条辨》,清代吴瑭(鞠通)著(1798年),为温病通论著作。
该书在清代众多温病学家成就的基础上,进一步建立了完全独立于伤寒的温病学说体系,创立了三焦辨证纲领,为温病创新理论之一。
在温邪易耗伤阴液思想的指导下,吴鞠通倡养阴保液之法,并拟订了层次分明的温病治法方药体系,故《温病条辨》被称为清代温病学说标志性著作。
自序原病篇卷一·上焦篇•风温、温热、温疫、温毒、冬温•暑温•伏暑•湿温、寒湿•温疟•秋燥•补秋燥胜气论风温、温热、温疫、温毒、冬温暑温伏暑湿温、寒湿温疟秋燥补秋燥胜气论卷二·中焦篇•风温、温热、温疫、温毒、冬温•暑温、伏暑•寒湿•湿温•秋燥风温、温热、温疫、温毒、冬温暑温、伏暑寒湿湿温秋燥卷三·下焦篇•风温、温热、温疫、温毒、冬温•暑温、伏暑•寒湿•湿温•秋燥风温、温热、温疫、温毒、冬温暑温、伏暑寒湿湿温秋燥卷四·杂说•汗论•方中行先生或问六气论•伤寒注论•风论•医书亦有经子史集论•本论起银翘散论•本论粗具规模论•寒疫论•伪病名论•温病起手太阴论•燥气论•外感总数论•治病法论•吴又可温病禁黄连论•风温、温热气复论•治血论•九窍论•形体论汗论方中行先生或问六气论伤寒注论风论医书亦有经子史集论本论起银翘散论本论粗具规模论寒疫论伪病名论温病起手太阴论燥气论外感总数论治病法论吴又可温病禁黄连论风温、温热气复论治血论九窍论形体论卷五·解产难•解产难题词•产后总论•产后三大证论一•产后三大证论二•产后三大证论三•产后瘀血论•产后宜补宜泻论•产后六气为病论•产后不可用白芍辨•产后误用归芎亦能致螈论•产后当究奇经论•下死胎不可拘执论•催生不可拘执论•产后当补心气论•产后虚寒虚热分别论治论•保胎论一•保胎论二解产难题词产后总论产后三大证论一产后三大证论二产后三大证论三产后瘀血论产后宜补宜泻论产后六气为病论产后不可用白芍辨产后误用归芎亦能致螈论产后当究奇经论下死胎不可拘执论催生不可拘执论产后当补心气论产后虚寒虚热分别论治论保胎论一保胎论二卷六·解儿难•解儿难题词•儿科总论•俗传儿科为纯阳辨•儿科用药论•儿科风药禁•痉因质疑•湿痉或问•痉有寒热虚实四大纲论•小儿痉病螈病共有九大纲论•小儿易痉总论•痉病螈病总论•六气当汗不当汗论•疳疾论•痘证总论•痘证禁表药论•痘证初起用药论•治痘明家论•痘疮稀少不可恃论•痘证限期论•行浆务令满足论•疹论•泻白散不可妄用论•万物各有偏胜论•草木各得一太极论解儿难题词儿科总论俗传儿科为纯阳辨儿科用药论儿科风药禁痉因质疑湿痉或问痉有寒热虚实四大纲论小儿痉病螈病共有九大纲论小儿易痉总论痉病螈病总论六气当汗不当汗论疳疾论痘证总论痘证禁表药论痘证初起用药论治痘明家论痘疮稀少不可恃论痘证限期论行浆务令满足论疹论泻白散不可妄用论万物各有偏胜论草木各得一太极论。
温病条辨序原文和译文
温病条辨序原文和译文《温病条辨》,清代吴瑭(鞠通)著(1798年),为温病通论著作。
该书在清代众多温病学家成就的基础上,进一步建立了完全独立于伤寒的温病学说体系,创立了三焦辨证纲领,为温病创新理论之一。
下面是温病条辨序原文和译文。
欢迎阅读及参考!原文及注释昔淳于公有言⑴:“人之所病,病病多;医之所病,病方少。
”夫病多而方少,未有甚于温病者矣。
何也?六气之中⑵,君相两火无论已⑶,风湿与燥无不兼温,惟寒水与温相反,然伤寒者必病热。
天下之病孰有多于温病者乎?方书始于仲景。
仲景之书专论伤寒,此六气中之一气耳。
其中有兼言风者,亦有兼言温者,然所谓风者,寒中之风,所谓温者,寒中之温,以其书本论伤寒也其馀五气,概未之及,是以后世无传焉。
虽然,作者谓圣,述者谓明⑷,学者诚能究其文,通其义,化而裁之,推而行之⑸,以治六气可也,以治内伤可也。
亡如世鲜知十之才士⑹,以阙如为耻⑺,不能举一反三,惟务按图索骥。
⑴淳于公:即淳于意。
西汉医家。
复姓淳于。
以下引语是《史记·扁鹊仓公列传》在叙述扁鹊的事迹后作者所写的文字。
见《扁鹊传》。
⑵六气:此指五运六气之六气,即太阳寒水、阳明燥金、少阳相火、太阴湿土、少阴君火、厥阴风木。
⑶已:表确定语气。
相当于“了”。
⑷“作者”二句:语见《礼记·乐记》。
创作的人叫做圣人(此指张仲景),阐述的人叫做贤明的人(此指吴瑭之前注释张仲景著作的人)。
⑸“化而裁之”二句:意为加以变通。
《周易·系辞上》有“化而裁之谓之变,推而行之谓之通”句,故云。
⑹亡如:无奈。
知十:“闻一以知十”的略语。
语见《论语·公冶长》,意为触类旁通。
⑺阙(缺)如:谓存疑不言,语见《论语·子路》。
盖自叔和而下,大约皆以伤寒之法疗六气之疴,御风以絺⑴,指鹿为马,迨试而辄困⑵,亦知其术之疏也。
因而沿习故方,略变药味,冲和、解肌诸汤纷然著录⑶。
至陶氏之书出⑷,遂居然以杜撰之伤寒治天下之六气,不独仲景之书所未言者不能发明,并仲景已定之书尽遭窜易。
【温病学】吴瑭《温病条辨》
8/9/2019 2:02 PM
6
吴 鞠 通 《温病条辨》
三.《温病条辨》简介
《温病条辨》是一部辉煌的温 病学著作,该书以三焦为纲, 病名为目。分别论述风温、 温热、温疫、温毒、冬温、 暑温、伏暑、湿温、秋燥、 寒湿及疟、痢、疸、痹等病 证治。共计265条文,208首 方。
8/9/2019 2:02 PM
8/9/2019 2:02 PM
17
吴 鞠 通 《温病条辨》
【提要】风温、温热、温疫、冬温4种温病 初起,邪在卫分的证治。 辛凉平剂银翘散是温病初起, 邪在卫分的代表方,是治疗温 病上焦证的首方。
8/9/2019 2:02 PM
18
吴 鞠 通 《温病条辨》
2.湿温病初起证治及治疗禁忌
11.头痛恶寒,身重疼痛,舌白不渴,脉弦细而濡, 面色淡黄,胸闷不饥,午后身热,状若阴虚,病难速 已,名曰湿温,汗之则神昏耳聋,甚则目瞑不欲言, 下之则洞泄,润之则病深不解,长夏深秋冬日同法, 三仁汤主之(上焦篇43) 。
第十三章
吴瑭《温病条辨》(选)
8/9/2019 2:02 PM
1
吴 鞠 通 《温病条辨》
一、吴瑭生平
吴 瑭 , 字 佩 珩 (heng) , 又字鞠通,江苏淮阴人。 清代著名医学家,生于清 乾 隆 道 光 年 间 1758 年 1836年。
8/9/2019 2:02 PM
2
吴 鞠 通 《温病条辨》
34
吴 鞠 通 《温病条辨》
外感内伤治则的区别及三焦的治疗大法。 三焦分证的治疗大法: 治上焦之药物如羽毛那样轻。 治中焦如秤杆那样保持平衡,不平衡不平安。 治疗下焦则如秤铊一样,不用性质沉重的药物就不能 直达在下之病所。吴氏用“羽”、“衡”、“权”三 字,突出了三焦治疗上的主要特点。
《温病条辨》原文加释义(41页)
《温病条辨》原文加释义(41页)《温病条辨》《温病条辨》为清代著名医学家吴瑭(字配珩,号鞠通)所著。
全书分为七卷,以“卷一·上焦篇”、“卷二·中焦篇”、“卷三·下焦篇”为核心。
本书原文选自清·问心堂刻本,共94条,其中必须背诵的37条,必须熟读的57条。
吴氏以《内经》对三焦的论述为依据,汇集历代医家精华,结合自己的临床经验,创立了温病三焦辨治纲领,并将三焦辩证与卫气营血辩证一炉而冶,相辅而行,完善了温病的辩证论治体系。
备受后世医家推崇,被誉为“治温之津梁”。
是学习温病学的必读之书。
卷一·上焦篇【原文】温病者:有风温、有温热、有温疫、有温毒、有暑温、有湿温、有秋燥、有冬温、有温疟。
(1)【释义】本条论述温病的病种。
吴鞠通在本条之按语中云:“诸家论温,有顾此失彼之病,故是编首揭诸温之大纲,而名其书曰《温病条辨》”。
可见,吴氏此条意在指明温病的病种,明确四时各种温病病名的概念,做为温病辨治的大纲。
本条提出的温病病名共有9种,关于每种温病的概念,吴氏在本条分注中云:“风温者,初春阳气始开,厥阴行令,风夹温也。
温热者,春末夏初,阳气弛张,温盛为热也。
温疫者,厉气流行,多兼秽浊,家家如是,若役使然也。
温毒者,诸温夹毒,秽浊太甚也。
暑温者,正夏之时,暑病之偏于热者也。
湿温者,长夏初秋,湿中生热,即暑病之偏于湿者也。
秋燥者,秋金燥烈之气也。
冬温者,冬应寒而反温,阳不潜藏,民病温也。
温疟者,阴气先伤,又因于暑,阳气独发也”。
本条所述9种温病的名称,至今仍多沿用。
其中“温热”之名,一般认为即今所称之“春温”,是发于春季,初起即以里热为主的温病。
【原文】太阴之为病,脉不缓不紧而动数,或两寸独大,尺肤热,头痛,微恶风寒,身热,自汗,口渴,或不渴,而咳,午后热甚者,名曰温病。
(3)【释义】本条论述太阴温病的临床表现。
“太阴之为病”,是指上焦温病中的太阴病,其病变部位在手太阴肺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温病条辨》《温病条辨》为清代著名医学家吴瑭(字配珩,号鞠通)所著。
全书分为七卷,以“卷一·上焦篇”、“卷二·中焦篇”、“卷三·下焦篇”为核心。
本书原文选自清·问心堂刻本,共94条,其中必须背诵的37条,必须熟读的57条。
吴氏以《内经》对三焦的论述为依据,汇集历代医家精华,结合自己的临床经验,创立了温病三焦辨治纲领,并将三焦辩证与卫气营血辩证一炉而冶,相辅而行,完善了温病的辩证论治体系。
备受后世医家推崇,被誉为“治温之津梁”。
是学习温病学的必读之书。
卷一·上焦篇【原文】温病者:有风温、有温热、有温疫、有温毒、有暑温、有湿温、有秋燥、有冬温、有温疟。
(1)【释义】本条论述温病的病种。
吴鞠通在本条之按语中云:“诸家论温,有顾此失彼之病,故是编首揭诸温之大纲,而名其书曰《温病条辨》”。
可见,吴氏此条意在指明温病的病种,明确四时各种温病病名的概念,做为温病辨治的大纲。
本条提出的温病病名共有9种,关于每种温病的概念,吴氏在本条分注中云:“风温者,初春阳气始开,厥阴行令,风夹温也。
温热者,春末夏初,阳气弛张,温盛为热也。
温疫者,厉气流行,多兼秽浊,家家如是,若役使然也。
温毒者,诸温夹毒,秽浊太甚也。
暑温者,正夏之时,暑病之偏于热者也。
湿温者,长夏初秋,湿中生热,即暑病之偏于湿者也。
秋燥者,秋金燥烈之气也。
冬温者,冬应寒而反温,阳不潜藏,民病温也。
温疟者,阴气先伤,又因于暑,阳气独发也”。
本条所述9种温病的名称,至今仍多沿用。
其中“温热”之名,一般认为即今所称之“春温”,是发于春季,初起即以里热为主的温病。
【原文】太阴之为病,脉不缓不紧而动数,或两寸独大,尺肤热,头痛,微恶风寒,身热,自汗,口渴,或不渴,而咳,午后热甚者,名曰温病。
(3)【释义】本条论述太阴温病的临床表现。
“太阴之为病”,是指上焦温病中的太阴病,其病变部位在手太阴肺系。
“脉不缓不紧而动数”,是与伤寒病相鉴别。
伤寒表证脉浮,即《伤寒论》所云:“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
伤寒病中的太阳中风证脉浮而缓;太阳伤寒证脉浮而紧。
上焦太阴温病的脉象既不缓,又不紧,而是“动数”,说明是热证。
究竟是表热证还是里热证?从文义来看,其既与中风、伤寒相鉴别,当然应是表热证,则其脉象亦应是浮而数,其病变部位在肺卫。
因风热邪气袭表,病在上焦肺卫,而两手寸脉候上焦病变,故脉象可见两手寸脉搏动幅度大,即文中所谓“两寸独大”。
热邪在上焦,在表,故见上肢肘以下皮肤热,即“尺肤热”。
风热上犯清窍,气血逆乱,故头痛。
风热袭表,卫外失司,故微恶风寒。
正邪相争,功能亢奋,则身热。
其身热与微恶风寒并见,可作为诊断表热证的主要依据,是主症。
自汗,是因热迫津液外泄。
热邪易伤津液,在表证阶段,伤津较甚则口渴,伤津轻则不渴。
可见,口渴与不渴在本条是或有之症,即兼症。
若风热袭表,导致肺气不利,宣降失常,也可出现咳的症状,但也属兼症。
其“午后热甚”,是因午后为阳明经气主令,阳明为多气多血之经,其气血充盛,正气抗邪有力,正邪激争而功能亢奋,使体温更高。
上述症状,条文中称为“名曰温病”,确切地说,应称之为太阴温病卫分证,按八纲辨证属表热证。
【原文】太阴风温、温热、温疫、冬温,初起恶风寒者,桂枝汤主之;但热,不恶寒而渴者,辛凉平剂银翘散主之。
温毒、暑温、湿温、温疟,不在此例。
(4)【释义】本条论述太阴温病卫分证的证治。
条文的原义是:风温、温热、温疫、冬温这四种温病,初起在手太阴肺卫阶段,如果有恶风寒的症状,用桂枝汤治疗;如果只发热而不恶寒,且口渴者,用辛凉平剂银翘散治疗。
温毒、暑温、湿温、温疟这四种温病有其特殊性,故治法与此不同。
本条提出治疗温病用辛温解表之剂桂枝汤的说法,存在很大问题,因此颇遭后世医学家之非议。
吴氏把桂枝汤做为全书第一方的理由,他在《温病条辨·卷四·杂说·本论起银翘论》中说:“本论第一方用桂枝汤者,以初春余寒之气未消,虽曰风温(系少阳之气),少阳紧承厥阴,厥阴根乎寒水,初起恶寒之证尚多,故仍以桂枝为首,犹时文之领上文来脉也”。
这种说法实质上是自相矛盾的,既然是“初春余寒之气未消”,“初起恶寒之证尚多”,则属伤寒范畴,不是温病。
若曰风温,乃感受风热邪气致病,则当用辛凉轻解,而桂枝汤断不可用。
吴氏将桂枝汤列为《温病条辨》第一方,并加这段说明,并非他不懂伤寒与温病的区别,也并非他真的主张以桂枝汤治疗温病,而是违心之说,其中有难言之隐。
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医家多推崇《伤寒论》,治疗温病也多用伤寒之法,温病学派做为不同于伤寒学派的一个新体系而出现,在当时还没有被广泛接受。
所以,吴鞠通迫于医界偏见的压力,在倡导温病学说时,亦不得不借推尊伤寒学派之名,行标新立异之实。
究其本心,他对太阴温病初起的治疗,是力斥辛温发汗而主张用辛凉之剂的。
他在“银翘散方论”中明确指出:“温病忌汗,汗之不惟不解,反生他患。
盖病在手经,徒伤足太阳无益,病自口、鼻吸受而生,徒发其表亦无益也”。
而且他在“本论起银翘散论”中也明确指出:“本论方法之始,实始于银翘散”。
可见,《温病条辨》第一方用桂枝汤是假,而用辛凉平剂银翘散是真。
综观全书,前后对照,反复推敲,即可知其本意。
虽然如此,但对初学者来说,对吴氏的用心是很难一目了然的,往往容易为其所惑,这不能不说是《温病条辨》一书中的缺憾。
再者,本条中提出的“但热,不恶寒而渴者,辛凉平剂银翘散主之”,也存在着较大问题。
从临床实践中来看,“但热,不恶寒而渴者”是里热证,应当用清热法,而不应以辛凉平剂银翘散解表清热。
吴氏之所以执此说,是为了强调伤寒与温病之区别主要在于恶寒与否。
其实温病初起亦非绝对不恶风寒,只是与伤寒初起相较,伤寒初起恶寒重,发热轻,温病初起发热重,恶寒轻。
吴氏在本条中强调初起“恶风寒”与“但热,不恶寒而渴者”,实乃矫枉过正,难免偏执。
综观其上下文,应当是以第3条所述“太阴之为病,脉不缓不紧而动数,或两寸独大,尺肤热,头痛,微恶风寒,身热,自汗,口渴,或不渴而咳,午后热甚者”,用“辛凉平剂银翘散主之”。
因其证候是风热袭表,导致手太阴肺的经气不利,乃致卫外失司,以发热,微恶风寒为主症,故治用辛散、凉清、轻宣之剂,以疏风透热,解除表邪,银翘散辛凉平和,正当其属。
银翘散方银翘散主上焦疴,竹叶荆牛豉薄荷,甘桔芦根辛凉法,轻宣风热煮勿过。
【原文】太阴风温,但咳,身不甚热,微渴者,辛凉轻剂桑菊饮主之。
(6)【释义】本条论述风温病太阴卫分证以咳为主症者的治法。
“但咳”是指以咳为主症。
其仅言咳而不言嗽,是指咳而无痰。
其“身不甚热,微渴”,可知表热与津伤均不重,仅以咳为主。
由其临床表现可以看出,其证是风热外袭,导致肺失宣降,肺气上逆,其病变轻浅,故以“辛凉轻剂桑菊饮主之”,取其辛凉轻透,以宣肺止咳。
因其病轻,故用药亦轻。
桑菊饮方桑菊饮中桔梗翘,杏仁甘草薄荷饶,芦根为饮轻清剂,风温但咳服之效。
【原文】太阴温病,脉浮洪,舌黄,渴甚,大汗,面赤,恶热者,辛凉重剂白虎汤主之。
(7)【释义】本条论述太阴温病气分里热蒸腾证候的证治。
热邪传入手太阴气分,因其邪气盛而正气不衰,正邪相争激烈,故里热炽盛,蒸腾发越,而致气血涌越,脉势如波涛汹涌,而呈“浮洪”之象。
里热上蒸,则舌苔黄。
热迫津液外泄,则“大汗”出。
热迫气血上涌,则“面赤”。
里热蒸腾,则见高热“恶热”。
因其里热蒸腾发越,热邪有外达之势,故当辛散寒清,因势利导,使邪有出路,治用辛寒清气,泄热保津,以“辛凉重剂白虎汤主之”。
【原文】太阴温病,脉浮大而芤,汗大出,微喘,甚至鼻孔搧者,白虎汤加人参汤主之;脉若散大者,急用之,倍人参。
(8)【释义】本条论述太阴气分证因里热蒸腾,耗气伤津,导致里热仍盛而津气两伤,虚实夹杂证候的证治。
其“脉浮大而芤”为浮大中空,如按葱管之象,乃因高热大汗,津液大伤所致。
其“汗大出”,一因热邪迫津,一因气不摄津所致,为虚实夹杂症状。
“微喘,甚至鼻孔搧”,亦为虚实夹杂症状。
其喘,一因热邪迫肺,肺气上逆,一因热邪耗气,肺气大虚。
喘甚,则鼻翼搧动。
因其证属热邪仍盛而津气两伤,故治当辛寒清气与补气生津并施,以“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若脉象浮散无根,举之浮散不聚,漫无根蒂,按之则无,称为散脉,主气血耗散,津气欲脱,正气将绝,当急用白虎加人参汤,且方中应重用人参以补气敛阴固脱。
正如吴氏在本条分注中所云:“浮大而芤,几乎散矣,阴虚而阳不固也。
补阴药有鞭长莫及之虞,惟白虎退邪阳,人参固正阳,使阳能生阴,乃救化源欲绝之妙法也。
汗涌、鼻搧、脉散,皆化源欲绝之征兆也”。
【原文】★白虎本为达热出表,若其人脉浮弦而细者,不可与也;脉沉者,不可与也;不渴者,不可与也;汗不出者,不可与也。
常须识此,勿令误也。
(9)【释义】本条论述白虎汤的功用及禁忌证。
“白虎本为达热出表”,是讲白虎汤的功用。
白虎汤为辛寒之剂,其君药石膏辛甘大寒,寒能清气,辛能透热,可使里热外达,出表而解,故吴氏将其功用概括为“达热出表”。
以下文字,是讲白虎汤的禁忌证。
“脉浮弦而细者,不可与也”:脉细主阴虚血少,脉弦主筋脉拘急,弦细并见,是阴虚血少不能柔养筋脉,筋脉拘急,欲作虚风内动之兆。
此类脉象不应见浮象,其浮者,乃又有外感邪气所致。
阴虚外感之体,虽有热象,不可用白虎汤,而应予滋阴解表。
“脉沉者,不可与也”:脉沉有二种情况,一为沉实有力;一为沉而无力。
沉实有力之脉,多见于阳明腑实证,治当攻下,非白虎汤力所能及,故不用白虎汤。
沉而无力之脉,多见于肾阳衰微之证。
肾阳衰微,火不归原,浮阳外越,真寒假热,也可见身热,面赤,口渴之假象。
然其身虽热,却欲被覆向火。
面虽赤,而浮红娇嫩。
口虽渴,而不能饮,或喜热饮。
与白虎汤证之壮热,口渴饮冷,满面红赤截然不同,当然更不能用白虎汤再伤其阳,而应予温肾回阳。
又有中气素虚患者,亦每见身热,自汗,状似白虎汤证。
然其病机属气虚阳浮,故身热多发于劳累耗气之后,汗出乃因气虚不能固表,且又兼见气短,神疲,脉弱无力等象,属气虚发热之证,亦须与白虎汤证相鉴别。
“不渴者,不可与也”:虽发热而口不渴,多是湿热之证。
湿热未化燥,未伤津液,故口不渴。
治疗不能用白虎汤,以防冰伏湿邪。
“汗不出者,不可与也”:身热而汗不出,多因津液大亏,无源作汗,治当甘寒生津,不能单用白虎汤辛寒清热之剂。
总之,白虎汤是治气分热炽之良剂,但非大热,大渴,大汗,脉洪大者,不可予之。
若用之不当,为患亦深。
本条以两种脉象和两种症状为例,论述白虎汤之禁忌证,告诫学者切勿误用而贻患。
正如吴氏在本条分注中所云:“此白虎之禁也。
按白虎慓悍,邪重非其力不举,用之得当,原有立竿见影之妙。
若用之不当,祸不旋踵。
懦者多不敢用,未免坐误事机。
孟浪者,不问其脉证之若何,一概用之,甚至石膏用至斤余之多,应手而效者固多,应手而毙者亦复不少,皆未真知确见其所以然之故,故手下无准的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