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产业结构演变与城竞争力发展分析研究

合集下载

粤港澳大湾区战略下中国香港行业转型的原因与发展趋势探析

粤港澳大湾区战略下中国香港行业转型的原因与发展趋势探析

前沿理论中国市场2021年第17期(总第1080期)粤港澳大中国行业转型的原因与发展趋势探析刘欣宇.孙蔚泉2(1.四川大学旅游学院,四川成都610065;2.新疆科技学院经济学系,新疆库尔勒841000)[摘要]粤港澳大湾区是我国开放程度最高、经济活力最强的区域之一#统观国家开放型经济战略布局,其中中国香港具有极为重要的枢纽地位,但近年来其行业转型却因内外部因素面临诸多问题和挑战。

文章将通过探析粤港澳大湾区战略下中国香港行业转型的原因与发展趋势,从而进一步为中国香港行业转型提供参考方向,为新时代中国香港与内地和海外加强定广阔深厚的行业发展基础#[关键词]粤港澳大湾区;中国香港;行业转型[DOI]10.13939/ki.zgsc.2021.17.0181引言2019年2月,我国正式发布《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大作为中国发展路中最为重大战略,旨在促进地联动,不断作、协同发展,与、旧金山和东相的,以大必会迎的发展转#同,凭借大在全产业链、不同领域的,该地区也为具经济潜力和多元化的#中国作为典型的经济社会,其金、服务等行业具备显著的(,2019)#但当全球经济处在深刻变革与调整过程中,中国经济也处在转的段,中国产业方式转、产业向高与源生性经济共生共存,亟须借大战略的互利,采用科技、政策扶持、经济内结构调整等方促进中国行业可持续发展,实现港内资的最大化,中国行业良好的商业闭环生态#2中国香港行业转型的原因在中国积极投经济体系及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中国经济发展也经历了由轻工业化的海岛经济到对外金融服务贸再经济核心圈的三转型,是大建的目,中国经济发展也机遇与挑战,其行业转在必行,原因主要表现为以下两方面#2.1行济协调内地经济在范围的是中国行业转型的影响因素,中国经济相对内地经济的贸口、资、服务逐渐削弱,随着内地一、二沿海城市和自贸区的经济和基础建趋,内地经济与经济中心的联系显著强化,导致转口贸易需求量迅速分内地产业,对中国作为中国对外经济的"中转站”作用性明显降低,而中国经济、产业、新业态发展也落他发达体。

香港半导体产业现状和趋势

香港半导体产业现状和趋势

香港半导体产业现状和趋势香港半导体产业现状和趋势引言半导体是现代科技的重要基石,是电子信息技术的核心。

香港作为一个国际金融、贸易和创新中心,也在半导体产业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本文将介绍香港半导体产业的现状和趋势,并分析其面临的挑战和发展机遇。

一、香港半导体产业的现状1.1 主要企业香港拥有一些重要的半导体企业,如华润电子(CR Electronics)、新力控股(Silicon Power)、华宝科技(Visionox Technology)等。

这些企业在半导体封装、显示器件和电子技术等领域具有一定的实力和影响力。

1.2 产业结构香港的半导体产业主要涉及到芯片设计、封测、封装和相关的技术研发。

其中,芯片设计是香港半导体产业的重要环节,香港的大学和研究机构在芯片设计方面处于国际领先水平。

封测和封装也是香港半导体产业的主要业务,同时也面临一定的竞争压力。

1.3 市场规模根据香港贸易发展局(Hong Kong Trade Development Council)的数据,香港半导体产业的市场规模在过去几年中稳步增长。

截至2019年,香港的半导体产业市场规模达到约142亿元人民币。

这主要得益于电子产品的广泛应用和需求增长。

二、香港半导体产业的趋势2.1 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人工智能技术是当前半导体产业的重要趋势之一。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快速发展,对于高性能芯片和处理器的需求也在不断增长。

香港的半导体企业可以通过深入研发和应用人工智能技术,开发创新产品来满足市场需求。

2.2 物联网的兴起物联网是近年来快速兴起的技术领域,也为半导体产业带来了新的机遇。

物联网的发展推动了各种智能设备的需求,这对于芯片设计、封测和封装等环节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香港半导体产业可以借助物联网的发展趋势,加大研发力度,拓展市场份额。

2.3 新材料和新工艺的应用新材料和新工艺的应用也是香港半导体产业的重要趋势。

随着移动互联网的普及和5G技术的发展,对于高速、高性能的芯片和器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产业结构演进的理论与实证分析

产业结构演进的理论与实证分析
重工业化与服务业发展
21世纪以来,中国产业结构再次调整,重化工业 重新受到重视,汽车、钢铁、化工等产业迅速发 展,同时,金融、房地产、物流等服务业也成为 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
改革开放与轻工业崛起
改革开放后,中国产业结构开始调整,轻工业和 消费品制造业得到快速发展,出口导向型经济逐 渐形成。
新常态与高质量发展
04
案例研究
案例一:美国的产业结构演进
01
工业化初期
在19世纪初期,美国经济主要以农业为主,随着工业革命的推进,开始
大规模发展纺织、钢铁等制造业,实现了从农业国向工业国的转型。
02 03
重工业化与服务业兴起
20世纪初至中期,美国产业结构逐渐从重工业转向服务业,汽车、航空 、电子等产业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同时,金融、保险、教育、医疗等 服务业也迅速发展。
信息化与知识经济时代
20世纪末至今,美国产业结构进一步升级,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高科技 产业成为主导,知识经济和服务业继续壮大,形成了以高科技产业和知 识密集型服务业为主体的现代产业结构。
案例二:中国的产业结构演进
计划经济时期
在改革开放前,中国实行计划经济体制,产业结 构以重工业为主导,轻工业和农业相对滞后。
产业结构高级化
分析产业结构从低级向高级发展的过程,如从劳动密集型产业向 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的转变。
产业融合与新兴产业发展
探讨产业间的融合现象,以及新兴产业在整体产业结构中的地位 和作用。
演进影响因素分析
01
02
03
04
05
技术创新: 分析技术创 新对产业结构演进的影 响,如新技术如何推动 传统产业升级和新兴产 业的诞生。
近年来,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产业结构升 级成为重要任务,高新技术产业、战略性新兴产 业和现代服务业成为新的发展重点,推动中国经 济向高质量发展转型。

香港产业结构变迁对内地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启发

香港产业结构变迁对内地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启发
23:8:16遥
. A7%l袁l第后四 R8i阶年g段增 h为t长s1速98度R6e-不1s到 9e98r4年 %v遥金 ed数融.据危显机示时袁袁1前99五4 年年增时长袁 速港度人超 均
GDP 达 2 万美元袁令香港迈入国际发达城市行列遥 前述四个行 业增加值比重为院6:25:9:25遥
第二阶段袁战后德国尧日本和台湾的制造业也纷纷崛起袁香 港面临的国际竞争对手增加袁加上国际贸易保护主义抬头袁生产 要素成本上升令到低附加值制造业难以为继遥
第三阶段袁香港顺势将传统加工业转移到珠三角袁利用当地 成本优势以及香港崛起为亚洲第一大航运港的服务优势袁 香港 发展起了国际运输服务贸易业的跨区域合作优势遥
一尧香港经济发展 60 年来的五个重要阶段
根据香港经济发展的周期性袁 可将其发展过程分为五个阶 段遥
第一阶段是从野转口型贸易冶经济转向以轻工业为主的加工 型经济遥 在 20 世纪 50 年代初至 60 年代中期袁 香港经济发展 迅猛遥制造业尧消费服务业尧交通运输业尧现代服务业的增加值比 例为院24: 22: 10院15袁其中袁制造业规模最大遥
二尧 香港产业结构变迁的逻辑及对经济增长的影 响
60 多年前袁依托独特区位优势以及 野自由港冶政策袁香港航 运业崛起袁 成为世界各国与亚洲经济联系的贸易往来窗口遥 不 过袁只是承担转口运输功能的结构也暴露出香港经济基础较差袁 抗风险能力不强遥
第一阶段袁美苏争霸导致世界格局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袁利 用内地廉价的生产要素和自身积累的航运优势袁 港加工业迅速 发展提升了制造业竞争优势遥
经营版 20
香港产业结构变迁对内地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启发
毛丽娟 渊北京大学经济学院 100871冤
摘 要院本文通过对香港产业结构演变历史及案例的分析袁剖析香港产业结构变迁的特征及其逻辑遥 从香港产业结构调整落入野逆变迁冶陷阱的角度出发袁指出香港野坚守于原有产业袁故步自封袁不寻觅新产业的机会袁致使原有产 业的竞争力也随之下降袁从而导致经济出现下滑袁区域竞争力下降冶的结论遥 启示内地在各产业的协调发展中尧必须以制造业为本尧而不是野刻舟求剑冶尧给一产尧二产尧三产划定比例袁导致出现实体经济衰败 的后果曰其次袁在产业结构变迁和产业转移中袁内地沿海的珠三角和长三角等经济发达地区也要警惕野腾笼换鸟尧去制造业冶的行为袁 否则第三产业也只能是无本之木尧无源之水遥 关键词院产业结构曰野逆变迁冶曰野制造业冶

金融科技背景下香港产业发展路径研究

金融科技背景下香港产业发展路径研究

0622021年4月 Financial SightDOI :10.19699/ki.issn2096-0298.2021.07.062金融科技背景下香港产业发展路径研究云南大学经济学院 肖懿 尚思廷云南财经大学 彭翼摘 要:在世界金融科技发展的背景下,香港作为世界三大金融中心之一,要想实现行业升级,需要解决自身经济结构的不合理性。

从香港目前的发展状况来看,将金融科技高度融入到现有的支柱产业是关键所在。

本文从香港前几次的行业转型升级历程入手,指出了之前香港产业结构升级的特点,分析了在新兴金融科技背景下,香港再次进行经济转型的必要性及趋势,由此探究出香港由金融中心演变为金融科技中心需要进行区域间的经济协作、强化政府宏观调控、加强技术创新并引入新兴技术以及推动科技产业集群化的路径选择。

关键词:香港;区域经济;金融科技;产业体系;发展路径中图分类号:F12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6-0298(2021)04(a)-062-031 改革开放以来香港产业发展的历程及特点中国改革开放以来,香港的行业发展历程由两个阶段组成。

第一阶段以劳动密集型企业为主,得益于英国殖民统治的技术支持,香港拥有高端的制造业,包括纺织、玩具、塑料、电子制造业等,在20世纪80年代—21世纪初期,香港的大规模制造业向中国广东沿海等地区转移。

香港得益于自由港的优势,成为中国内陆最大的外贸窗口,离岸贸易成为主流,香港的GDP 在1994—1999年增速较快,1996年达到了十年间的顶峰,吸引了大量外资和外贸企业的入驻,香港的转口贸易开始向出口贸易转变。

第二阶段是2006年至今,由于大型制造业工厂被相继转移出去,香港完成了由劳动密集型向知识密集型的金融服务业的转型,第三产业迅速崛起,成为第二阶段的支柱产业,此后香港的GDP 增速空前升高,于2018年达到3616.93亿美元。

在中国内地与香港之间实行《内地与香港关于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的安排》以来,香港开始逐渐成为外资与中国内地连接的纽带,以金融服务业为主,文化影视、物流等领域相继发展迅速,诸多香港企业分别到珠三角和长三角成立分公司,如图1所示。

中国香港的产业结构和行业构成原因与趋势分析

中国香港的产业结构和行业构成原因与趋势分析

金融视线1 当前中国香港的产业结构和行业构成中国香港有四个传统的主要行业:金融服务、旅游、贸易及物流和工商业支援服务,仅这四大产业便创造了香港地区约178万个就业岗位,同时带动了其他行业的发展,是香港地区经济动力的核心所在。

数据显示,2019年金融服务行业增加价值占本地生产总值的21.2%,旅游行业增加价值占本地生产总值的3.6%,贸易及物流行业增加价值占本地生产总值的19.8%,专业服务及其他工商业支援服务行业增加价值占本地生产总值的11.9%。

从各行业的增加价值占生产总值的百分比可以看出,香港地区服务行业占比过高,体现了服务业成熟的同时,也反映出香港地区经济发展存在明显的产业结构问题:香港地区多年来所形成的以服务业、房地产为主的经济结构,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香港地区的发展。

中国香港“一国两制”研究中心研究总监方舟表示,中国香港真正意义上的制造业只占地区生产总值的1%,产业大部分集中在金融、地产。

2014—2019年,香港地区经济增长外部需求趋弱,主要依靠内部需求,导致了进一步的过度金融化和对房地产业的依赖。

有研究数据显示,香港地区房地产行业的生产总值占比高达10%,再加上与房地产行业相关的建筑业和物业维护,则广义上房地产业占比高达20%。

香港地区也进行过其他产业尝试,如扶持创新科技企业,却错过了黄金发展期,未能形成一定的产业规模,且创新科技产业主要集中在产业链的上游,缺少将科研成果商品化和产业化的能力和创新生态环境。

目前,香港地区产业结构日趋稳定并具有较高的协调性,下面从技术进步、对外开放、金融发展、区域政策、资源状况五个方面对香港地区形成上述产业结构的原因进行探究。

2 中国香港行业构成的原因分析2.1 技术进步因素香港地区从最初以捕鱼业和农业为主的行业构成形态转变为如今以制造业、服务业为主的过程中,技术因素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

1842年以前的香港地区生产规模较小,生产技术较为落后,地区行业经济发展较缓慢,主要以基础的农业、捕鱼业为主,生产工具简单、行业耗费的劳动人口较多,农业生产技术为经济发展的主要推动力。

香港城市发展

香港城市发展

三、空间形态演进
1841 年开埠后,经过100多年转口港经济时期的建设,香港城市形成了集中于维多利 亚港南北两岸,长约17km的带状布局,城市形态表现为东西走向“带形”的典型山地 城市结构。这一时期城市人口规模迅速增长,城市用地紧张,城市不得不“向上、向 下”寻求发展空间。“向上”:通过平整山坡,城市垂直等高线向山上发展;“向 下”:在港九的维多利亚港两岸不断填海造地,以拓展城市发展空间。这一时期的香 港城市都是以维多利亚港为中心,呈现单中心、高密度的发展态势,城市逐步向海面 和外围山地拓展。 1971年后,香港城市发展开始由港九都市区向广大的新界地区扩展,城市结构形态也 由以维多利亚港为核心的同心带形结构向以港九都市区为中心的“集中紧凑,相对松 散”的组团结构演化。香港的城市形态布局走过了从集中到分散的发展之路,城市形 态布局由散点分布到集中带形分布,最终形成了多中心、组团式的布局结构。
四、产业变迁
城市产业结构的调整直接影响了用地结构的变化。一般来说,第一产业比重 在进入工业化后期即开始显著下降,第二产业比重上升,在第二产业比重达 到极限后(一般不超过50%),第三产业超越第二产业成为城市经济发展的 主要动力,也使得配套的生活和服务设施用地增加,占据了城市的黄金地段, 使得城市中心区建设用地的利用率得以提高。 悉尼的就业比重符合三次产业的发展趋势,近80%的就业岗位来自第三产业。 2001年,财产和商业服务部门超过制造业成为悉尼最大的产业部门。 悉尼城的主导产业为商业和金融服务及通信业,占劳动力人口45%的人在金 融、保险和商业服务部门工作,其次为政府部门和酒店餐饮业。
五、政策影响
政府的政策
政府的政策导向是影响城市发展和城市用地规模的重要因素,时而限制城市建设用地规模的扩展, 时而使城市建设用地规模超常规发展。一般而言,影响城市建设用地规模变动的相关政策有行政 区划调整、城市规划政策、土地管理体制、房地产产业政策和特殊优惠政策等等。 在悉尼的发展中,城市规划政策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它调整了悉尼的行政区划,通过用地预测 将人口预测转化为住宅用地和商业用地的需求预测,并制定严格的土地使用计划来控制和管理城 市建设用地规模变化和各类用地的空间布局。 (1)悉尼大都市规划 悉尼大都市规划先后编制过5次,一般期限为20~50年,分别在1948年、1968年、1988年、1995年 和1999年进行过编制。悉尼历次规划的主要内容如表10-6所示。 (2)可持续的悉尼—2030年悉尼规划 悉尼2030年规划以“建设长期持续繁荣、具有世界地位的活跃而生机盎然的城市”为目标。根据 此规划,未来的25年悉尼人口预计增加110万,政府面临着道路交通、住房供应、基础设施建设和 服务供给的诸多压力。其战略目标包括:适于居住、提高经济竞争力、保证公平、环境保护、高 效治理。 整个悉尼2030年规划包括七个战略计划,分别为:经济和就业、中心和走廊、住房、交通、环境 和资源、公园和公共区域、治理和执行。并同步启动了三个重大项目,即悉尼用水计划、西部悉 尼公园地块和新城开发。 这些战略计划和重大项目,均影响大悉尼各类建设用地规模的变动。

香港的产业结构调整及启示

香港的产业结构调整及启示

香港已经成功地经历了两次产业结构调整,目前正在进行第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以“创新与技术”来促进香港的经济发展。

一、香港产业结构调整的特殊性香港的产业结构调整有其特殊性。

明清时代,香港的农业、渔业、航运业、制盐、种植香料均有一定规模,据说香港是因为“种植和出口香料的港口”而得名。

香港与世界各国产业结构调整规律不太一致的是,香港第一产业的比重历来很低。

#$%#年到#&’"年,香港以鸦片贸易、转口贸易等第三产业(即服务业)为主,上个世纪’"年代开始过渡到以第二产业(即工业)为主,!"世纪$"年代以后,第三产业又逐渐占主导地位,第三产业在本地生产总值中所占比重高达$*+,这一比例远远高出其他国家和地区,而且这种比例还在延续。

目前,制造业在本地生产总值中所占比重不到#"+。

二、第一次产业结构调整———工业化#$%#年至#&’"年,香港产业结构的主要特点是以转口贸易为主,其他产业基本上是围绕着对外贸易而运转的。

在这#""多年当中,第三产业是香港的主要行业,#&’"年,香港的制造业、建筑业加上水电煤气供应,即传统的第二产业,只占本地生产总值的#,-$+。

香港工业化的道路是从’"年代开始的。

一是#&’"年西方的对华禁运。

#&’"年朝鲜战争爆发,美国为了切断中国与国际的经济联系并防止中国进口战略物资,操纵联合国实施对华贸易禁运。

作为中国转口贸易港的香港的转口贸易连年下降,在这种情况下,香港只能集中力量进行工业化。

二是中国大陆解放战争的影响。

解放前夕,上海、天津、广州等不少城市的工厂搬迁到香港,大批资本、技术、设备和人才以及难民流入香港,使香港拥有了足够的资本、设备、技术人才、廉价劳动力等,有条件发展劳动密集型的制造业。

三是发达国家的产业结构调整。

二次大战后,发达国家开始大规模的技术更新和产业结构调整,一些劳动密集型工业向落后地区转移;同时,他们向低工资、低成本国家和地区购买劳动密集型的工业产品。

香港特别行政区的产业结构和竞争优势

香港特别行政区的产业结构和竞争优势

香港特别行政区的产业结构和竞争优势香港特别行政区是中国的一个特别行政区,包括香港岛、九龙和新界等地区。

香港的经济发展主要依赖服务业和制造业。

随着全球经济的快速发展,香港特别行政区必须找到自己的竞争优势,以巩固自己的经济地位。

香港特别行政区的产业结构香港的经济主要依靠服务业,其中金融、航运和旅游业是主要的支柱。

金融业是香港的核心产业,香港是全球最大的离岸人民币交易中心和亚洲最主要的资本市场。

同时,香港还是一个国际航运中心,是世界上最繁忙的港口之一。

此外,旅游业也是香港的支柱产业,每年有数百万游客来到香港,体验丰富的文化、购物和娱乐。

另外,制造业也是香港的一个重要产业。

随着中国内地的崛起,香港的制造业在过去几十年里面有明显的下降趋势,但香港特别行政区的制造业仍然提供了大量的就业机会。

其中,香港的电子产品和塑料制品非常出名,另外还有珠宝和服装等产业。

香港的竞争优势在全球经济中,香港特别行政区的竞争优势不断发展。

首要的优势在于其地理位置和自由贸易。

毗邻中国内地和东南亚的香港,处于亚洲的中心地带,作为一个自由港口,香港具有很强的国际贸易和物流体系。

另外,香港以其经济稳定和高效的法律制度闻名于世。

香港的法律制度是基于英国普通法系统的,同时香港是亚洲最为透明、法制健全的地区之一。

这使得香港成为了一个安全、可行的投资和商业环境。

此外,香港的人力资源和教育系统也是其竞争优势之一。

香港的教育系统是全球最好的教育系统之一,香港拥有顶尖的大学和私立学校,以及培训机构和职业学校。

香港的人力资源也是非常优秀的,香港的劳动力水平和工作态度很高,有很多高素质的人才可以服务于香港的产业。

如何发展香港的经济香港特别行政区的经济发展目前面临着一定的压力,主要原因是中国内地的崛起和互联网的快速发展。

为了保持市场的竞争力,香港必须继续转型和升级。

首先,香港特别行政区可以加强与内地的联系和合作,这包括加强与内地的物流和贸易渠道,推动内地的金融市场和香港的金融市场更加紧密的相互联系。

香港特别行政区和澳门特别行政区的发展研究

香港特别行政区和澳门特别行政区的发展研究

香港特别行政区和澳门特别行政区的发展研究香港特别行政区和澳门特别行政区是中国的两个特别行政区,它们有着不同的历史背景、发展路径和特色。

本文从经济、社会和文化等方面对香港和澳门的发展进行探讨。

经济发展香港特别行政区和澳门特别行政区的经济发展都以旅游业、金融业和贸易业为主导产业。

香港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开展服务业,以其国际化和专业化的服务能力,在亚洲地区率先成为国际金融中心和国际贸易中心。

澳门则较晚开始发展旅游业,自2004年底取消博彩垄断后,博彩业成为澳门的支柱产业。

同时,澳门还在发展开放性的服务业,尤其是会展和展览业。

虽然两地都是服务业和旅游业的发达地区,但发展模式略有不同。

香港特别行政区实施的是自由市场经济政策,建立了健全的法制和行政机构,强调经济自由度,以市场竞争为导向,实现高度开放和自由的国际贸易和投资环境。

澳门特别行政区则基于一个自主管理的博彩业,同时扩大旅游、会展和其他服务业的比重。

在经济发展方面,两地的特色都是在不同的背景下逐渐形成的。

社会发展在社会发展方面,香港和澳门都面临着一些相似的问题。

例如,两地的社会结构越来越向中上层倾斜,种族歧视和性别歧视仍然存在,社会不公和贫困问题也需要得到关注。

除此之外,两地也存在着一些不同的社会问题。

香港的人口密度很大,由于土地紧缺等原因,社会安全压力较大。

而澳门则因为其特殊的地缘政治位置和旅游业的发展,面临着中心城市和外围区域的差距等问题。

文化发展在文化方面,香港和澳门也有着不同的发展历程和特色。

香港一直是中西文化的交汇点,早期有多个不同族群的移民涌入香港,使得香港文化具有多元性和创新性。

而澳门则有着独特的历史和文化背景,其独立的法律制度和语言文化也体现着不同的特色。

此外,两地的文化发展也与政策的推动和人民的积极性紧密相连。

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大力推动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澳门特别行政区则投入大量资金支持文化和旅游产业的发展。

同时,两地的市民也积极参与文化活动,推动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香港产业结构的历史变革与发展

香港产业结构的历史变革与发展

香港产业结构的历史变革与发展□赵素芬 在20世纪的世界经济格局中,亚洲四小龙的崛起始终是一个迷一般的奇迹,尤其香港这个地域狭小,资源贫乏,土地面积仅有1092平方公里的弹丸之地,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仅用了几十年的时间,就走完了发达国家经几百年才走过的工业化道路,成为今天现代化的国际大都市。

然而,香港的辉煌并不是一蹴而就,而是经历过波折与风险、冲击与失败、机遇与挑战。

但终于由战后初期的转口商港跃居为新兴工业经济城市,最后又步入多元化经济。

一、以经营转口贸易为主的贸易转口港1842年英国依仗船坚炮利强占香港以后,利用香港得天独厚的自然地理环境,推行了自由港的贸易政策。

自由港政策的主旨是允许各国商品自由进出,免征关税并提出有利香港转口贸易的各种优惠政策。

因此,在自由港各项政策的吸引下,世界各国的货物、资金、人才,逐步涌入香港,香港的转口贸易迅速发展起来。

同时,又带动了与转口贸易配套的航运、港口、仓储、银行、保险、邮电、通讯等行业,1931年,香港出口贸易总值达23.8亿港元。

1931年“九一八”事变以后,大批的农民、市民逃往香港,大量的资金、技术、劳动力也流入香港,从而促进了香港各行业的发展,工业在香港也有了一定规模。

直至日本投降后,英军重新接管香港,恢复了自由港政策,香港转口贸易再获重大发展。

而此时,由于国内内战炮火又起,使得过去不少由香港逃向内地的商人返回香港,更有不少内地资本家为逃避战乱,带厂、携资、连同技术涌入香港。

这时欧美市场也逐步恢复,产品进出口贸易增加,香港的贸易转口额迅速扩大,1947年,香港出口货物总值达27.67亿美元,比战前最高年份1931年高出116%。

1949年,新中国成立,香港迅速成为中国与外国贸易的中转站,英国政府看准香港的经济战略地位,及时采取了积极明智行动,率先承认新中国,推行制定了自由度更高的开放政策。

规定,不仅商品可以免税自由进出,市区可以自由居住,资本自由流动,不受任何限制。

香港的现状和发展趋势分析

香港的现状和发展趋势分析

香港的现状和发展趋势分析香港是一个重要的国际城市,在国际贸易、金融和文化交流方面都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然而,近些年来,香港面临着一些严重的社会问题,如政治动荡、经济下滑、社会撕裂等。

在这篇文章中,笔者将从多个角度探讨香港的现状和发展趋势,以期更好地了解香港的未来。

一、政治动荡香港的政治动荡始于2019年,当时香港社会因为一项引发争议的修例而陷入混乱。

虽然香港政府已经撤回了修例,但是抗议活动仍在持续,同时也导致了更多严重的社会问题的出现,如暴力冲突、警民矛盾等。

这些问题的背后有很多原因,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等多个方面。

政治上,香港社会的民主化要求长期得不到满足,特别是在选举和政治参与方面存在很多限制。

经济上,香港的富裕程度普遍较高,但是社会阶层分化严重,很多人的生活水平和财富分配不均。

文化上,香港的本土意识和传统价值观与中国内地存在很大差异,这也是一些社会问题的源头。

香港的政治动荡持续至今,对香港社会和经济的影响也越来越明显。

这也让香港的未来充满不确定性,政治稳定和和谐社会成为了香港发展的迫切需要。

二、经济下滑香港是一个国际贸易中心,也被誉为“东方之珠”。

然而,近些年来,香港的经济发展出现了一些问题,如经济下滑、金融问题等。

其中,经济下滑是香港面临的最大挑战之一。

香港的经济下滑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个是国际贸易的逆风,另一个是内部结构的问题。

国际贸易环境的逆风是全球性的,但是香港本身的竞争力也受到了制约。

香港的内部结构问题主要表现为过度依赖金融服务业和房地产业,导致其他产业发展不足,进而影响了整个经济体系。

特别是在新兴科技产业方面,香港的发展相比其他亚洲城市有些滞后。

香港的经济下滑对香港社会和市民的生活质量也带来了很大影响。

政府需要积极采取措施,鼓励各类企业的发展,促进香港经济的多元化和创新。

三、社会撕裂香港的社会撕裂在近些年来也越来越严重,尤其是在抗议活动中的暴力冲突,进一步加剧了社会的分裂。

社会撕裂不仅在政治上,也在文化、价值观等方面表现得比较明显。

产业转型地区的结构优化——以休斯敦为例(第2课时)高二地理湘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2

产业转型地区的结构优化——以休斯敦为例(第2课时)高二地理湘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2

知识拓展:我国产业结构转型--以珠江三角洲地区为例
20世纪80年代以来,珠江三角洲地区产业结构大致经历了三次明显的变化过程。
传统农业
加工制 造业
高新技 术产业
当地农业生产经营特色: 桑基鱼塘; 发展变化:传统的桑基 鱼塘逐渐变成了杂基鱼 塘,基面改种蔬菜、花 卉、水果等
知识拓展:我国产业结构转型--以珠江三角洲地区为例
途径
表现
根据市场需求,优化调整产业 拓展石油产业链,带动机械、电子、电力、交通运
结构(产业延伸)
输等部门的发展
发展替代产业,促进产业结构 大力发展航天、医药等高科技产业,促进经济多元
多元化(产业更新)

发展高科技产业(技术突破)
发展航天、医药等高科技产业
大力发展高层次服务业(综合 大力发展航天中心和医药中心、国际金融中心和贸
(二)休斯顿发展历程
农牧业发展时期
发展之初,其经济支柱是农牧 业,棉花是当地主要的经济作物。 直到19世纪末,休斯敦还是一个 木材与棉花集散地。
(二)休斯顿发展历程
农牧业发展时期
1.说一说休斯敦发展农牧业的优势条件。
位于墨西哥湾平原,地势平坦开阔;亚热带季风 性湿润气候,水热条件好;农牧产品丰富,交通 便利等。

发展
经济全球化、信息化蓬勃发展,发达 国家与地区进行新一轮产业结构调整
区位、人 才政策等 优势
高新技术 产业逐渐 成为当地 主导产业
随堂活动
匹兹堡市曾以钢铁工业著称, 20 世 纪 70 年代末, 钢铁工业陷入持续全面衰 退。 20 世纪 80 年代, 匹兹堡逐步转变 为高技术产业为主导的现代工业城市, 以 绿色、宜居、科技等新的城市形象示人。

香港产业结构变动对收入分配的影响——基于人口普查数据的分析

香港产业结构变动对收入分配的影响——基于人口普查数据的分析

香港产业结构变动对收入分配的影响——基于人口普查数据的分析2014年第 4期第 29卷(总 124期)南方人口SOUTH CHINA POPULAT10NNo.4 2014Vo1.29General No.124香港产业结构变动对收人分配的影响——基于人口普查数据的分析刘文钊(中山大学社会学与人类学学院,广东广g,11 510275)[摘要]香港是全球发达的市场经济体之一,也是贫富差距最大的地区之一。

本文主要采用香港2006、2001及 2011年人口普查数据,并结合产业结构变动历史对香港产业结构变动如何影响收入分配的议题展开研究。

本文认为,香港产业结构变动形塑了当前的行业、职业结构,决定了经济发展重心和未来发展方向。

此外,经由教育途径,香港产业结构知识专业化的特征已日益凸显。

由此,香港产业结构不但缔造了当地经济繁荣,同时通过行业、职业、教育等变量对香港收入分配产生了深远影响。

作者期望,本研究的开展能为香港产业升级提供绵薄的科学参考依据,以此实现香港经济健康、可持续发展和收入分配公平的美好愿景。

[关键词]香港;产业结构;收入分配;影响[中图分类号]C92—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004—1613(2014)04—0070—11全民共享社会经济发展成果是经济健康发展的结果,也是社会全面发展的本质要求。

香港是全球最自由、发达的市场经济体之一,但也是贫富差距最大的地区之一。

近五十年,香港的两次产业结构转型不但造就了当地的经济繁荣,且对香港收入分配现状产生了深远影响。

20世纪末以来,香港经济出现大幅波动,诸多学者开始对产业结构的合理性进行反思,如何经由产业结构升级的途径延续香港经济发展的辉煌已成为各界讨论的焦点。

然而.甚少有学者在讨论产业结构议题时,关注香港居高不下的基尼系数,有关产业结构变动如何影响收入分配的研究更是甚微。

针对当前香港收入差距不断扩大、经济发展出现波动的现状,从产业结构变动的角度对收入分配现状进行分析将有益于开辟科学的产业结构升级路径,在延续经济发展的历史的同时走向共同富裕。

香港地区就业形势分析报告

香港地区就业形势分析报告

3
区域竞争与国际合作 香港地区在产业结构调整中面临着来自周边地区 和国际市场的竞争与合作,需要不断提升自身的 竞争力。
05
CATALOGUE
对策与建议
加强职业教育和培训
01
建立完善的职业教 育和培训体系
提供多元化的培训课程,满足不 同行业和岗位的需求,提高劳动 者的职业技能和竞争力。
02
加强与企业的合作
通过研究香港地区就业形势,可以了解当前经济环境下劳动力市场的供求状况、产业结构调整对就业的影响以及劳动者技能 结构与市场需求之间的匹配程度。这些信息对于制定有效的就业政策、优化产业结构、提高劳动者素质等方面具有重要的指 导意义。同时,对于企业和投资者来说,了解香港地区的就业形势也是做出合理的人力资源规划和投资决策的重要依据。
社会因素
人口结构
香港的人口结构变化对就业形势产生 影响。例如,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剧, 劳动力市场可能面临供应不足的问题, 同时对养老、医疗等领域的服务需求 增加。
教育和技能
教育和技能水平对个人在就业市场上 的竞争力产生影响。高技能人才通常 更有可能获得高收入和稳定的就业机 会。
政策因素
劳工政策
政府的劳工政策对就业市场有重要影响。 例如,最低工资政策、工时规定等政策 措施可以影响雇主的雇佣决策和劳动成本。
随着科技进步和产业升级,传统行业逐渐衰退,新兴行业不断涌现。与此同时,香港的人口老龄化问 题日益严重,劳动力市场供求关系发生深刻变化。这些因素都对香港地区的就业形势产生了深远的影 响。
研究目的与意义
本研究旨在深入分析香港地区就业形势的发展趋势、特点及问题,探讨影响就业的主要因素,为政府和企业提供决策参考, 促进香港地区经济的持续发展和就业的稳定增长。

经济结构变化与香港经济增长

经济结构变化与香港经济增长

经济结构变化与香港经济增长一、经济结构变化对香港经济增长的影响香港的经济结构在持续变化,从传统的制造业向服务业转变。

这种结构变化对香港经济的增长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服务业增加对GDP增长的贡献随着制造业的逐渐萎缩,香港的服务业开始成为推动香港经济增长的主要力量。

根据2019年的数据,服务业贡献达到93%,其中金融、保险、房地产、租赁商务服务和公共行政等行业是香港服务业的主要组成部分。

这些服务的壮大提升了香港的GDP,进而推动了经济增长。

因此,香港需要发掘和培养更多的优质服务业企业,以进一步促进经济增长。

2. 促进了香港的创新服务业在发展中需要依靠技术和创新来提升自身水平。

香港政府也为此提供了大量的支持,为研发中心和创业企业提供资金上的支持、行政便利和税收优惠政策,从而更好地支持创新型企业的发展,进一步提高了创新能力,并且为香港的经济转型升级提供了重要支持。

3. 加深了服务业与制造业的融合尽管制造业在香港的比重在缩小,但它仍然在服务业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特别是高端制造业,如精密机械和电子制造业等,这些制造业与服务业的融合能够促进高附加值产业的发展,进一步促进香港经济的增长。

4. 转型升级压力随着全球经济的快速发展,其他亚洲国家的制造业的崛起,香港的传统制造业失去了他们的竞争优势,从而面临着转型升级的巨大压力。

这对香港的经济带来了挑战,需要香港政府和企业开展有效措施,进行转型升级以保持经济增长的动力。

5. 需要发展高端服务业服务业是香港核心竞争力之一,但是服务业的创新和升级需要相应的高端服务业才能得以实现。

这种高端服务业的发展需要充足的人才和技术支持。

香港政府和企业需要引导和培养高水平的服务业人才,加强与国际领先服务机构的合作,加强国际市场的拓展,进一步提升香港的综合实力。

二、五个经济结构变化案例1. 香港将金融服务作为核心为了充分发挥香港自由经济环境的优势,香港政府将金融服务作为重要的产业方向。

香港产业结构调整的目标、方式与障碍

香港产业结构调整的目标、方式与障碍

香港产业结构调整的目标、方式与障碍一、香港产业结构调整的目标:1. 实现经济多元化:香港经济高度依赖金融、贸易和物流业,调整产业结构的目标是实现经济多元化,发展其他支柱产业,如科技、文化创意、生物科技、旅游等,降低经济对少数产业的依赖性,提高经济韧性。

2. 提高产业附加值:香港的生产方式以贸易、物流和中介为主,缺乏高附加值的制造业和服务业。

通过产业结构调整,将生产方式从加工出口向高附加值制造和服务转移,提高整个香港经济的附加值水平。

3. 加强自主创新能力:香港的科研水平和创新能力有待提高。

通过产业结构调整,加强科技产业的发展,提高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和核心技术的掌握能力,增强整个经济的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4. 促进就业和改善民生:产业结构调整能够带动新产业的发展,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改善香港市民的生计状况,提高整个社会的稳定性。

5. 优化资源配置:香港人口密集,土地资源受限。

通过产业结构调整,优化资源配置,更科学合理地利用有限的资源,提高生产效率和资源利用效率。

二、香港产业结构调整的方式:1. 政策引导:政府可以出台一系列政策措施,促进新产业发展,扶持民营企业,优惠税收政策、人才引进政策等等,为多元化产业结构的建设提供政策支持和优惠条件。

2. 科技创新:香港需要加强技术和研发能力,提升企业的技术含量和竞争力。

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支持创新创业企业,提升科技产业的国际水平。

3. 教育培训:加强企业内部技能培训,提升员工的技术和管理能力,扶持中小企业的发展,提高其市场竞争能力。

4. 国际化:积极参与“一带一路”建设,协同周边国家和地区发展,拓展国际市场,促进香港与外界的多层次、多维度、全方位合作。

5. 产业升级:促进传统工业升级,发展高端技术制造业和服务业,提高产业附加值和市场竞争力。

三、香港产业结构调整的障碍:1. 土地和资源受限:香港地域狭小,人口密集,土地资源十分有限,难以承载大规模产业发展。

关于产业结构调整与城市功能演变的关系研究——以上海松江新城为例

关于产业结构调整与城市功能演变的关系研究——以上海松江新城为例

松江城市基础设施建设 已经呈现相当规模 、城市区位划分 明确 , 总体上形成新 、 老两个城 区。然而 , 总体 上这两城区的 在 互动性不 强 , 劳动力 缺乏 流动 、 服务 网络在区域间分布不均 , 执 行效果不佳 , 网络效 应体 现不明显 , 服务网点过于分散 , 有相 当 地 区出现“ 服务 盲点” 。在城市 主体 建设快速发展 的同时 , 辅助 功 能建设 欠缺加剧 了新增人 口和企 业的流动性 , 经济发展呈现 不稳定 的态势 。 此外 , 由于缺少必要 的人流和物流 的支持 , 某些
业 的发展仍 旧落后 于居民的生活消费需求 的增 长 , 生产 型服务 业 比重过低。 ( ) 市 功 能 无 法 满 足社 会 民 生 要 求 三 城 大量人 口的导入 以及传统 的重经济 、 轻社会的城镇 发展模 式 导致松 江社会事业 发展相 对落后 、 社会 矛盾较 为突 出 , 中 集 体 现在 以下 四方面 :1 公共 服务供求 矛盾 突出 , () 学前教 育 、 义 务教育 和基本 医疗 服务 的供 给远 远无法满 足城市 发展 和城 市 功能延伸的需要 ;2 社会 保障压力逐渐增 强 , () 社会保 障和就业 支 出占财政 收入 比重已达到 1 . ( ) 37 3 社会 资源分 布不均 , %; 城 乡二元结构 日益 明显 ;4 城市管理和建设 任务 艰巨 , 府职能 () 政 转变不够及时。
二、 上海 松江 新城 城 市建 设
经过 l 的发展 ,松江 已经成为与上海 中心城 区相 呼应 、 0年 基础设施 建设 良好 、 技文化 气息浓 厚 、 科 经济发 展潜力 巨大 的 重要 “ 星城市 ” 卫 。在 党 的 “ 五 ” “ 一 五 ” 划 和 执 行 过 程 十 和 十 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香港产业结构演变与城市竞争力发展研究【原文出处】中国软科学【原刊地名】京【原刊期号】200312【原刊页号】120~125【分类号】F14【分类名】特区经济与港澳台经济【复印期号】200403【英文标题】Research on Hong Kong Industrial Structure Evolvement and Urban Competitiveness TENG Guang-jin 1,OU He-jian 2,LIU Xing-zheng 3(1.The Development and Research Academy for 21th Century,Tsinghua University,Beijing2.Centre for Hi-Tech Development and Research,Ministr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Beijing 100ernment of Panjin City,Panjin 124010,China>【作者】滕光进/区和坚/刘兴政【作者简介】滕光进(1963->,男,山东莱州人,清华大学21世纪发展研究院博士后。

清华大学21世纪100084区和坚科技部高技术研究发展中心,北京100044刘兴政辽宁省盘锦市人民政府,辽宁盘锦124010【内容提要】本文首先对香港经济增长阶段进行了划分,细分为5个阶段;其次,对以制造业、批发零售通讯业、金融保险业等四个行业及其内部部门结构演变进行了定量与定性分析,提出演变的特征;第三,因及其对香港城市竞争力发展的影响;最后,从区域战略规划角度给出简要结论。

PP【摘要题】香港经济【英文摘要】Firstly,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process in Hong Kong is divided into five phase real economic growth rate.Secondly,the inner sector structure evolvement within Manufacturin retail,restaurants and hotels。

Transportation,storage and communications。

Financing,insuranc business services is studied by using quantitative and qualitative method respectively.And t its evolvement are also explored.Thirdly,the essay revealed the impetuses to the industry ev impacts on Hong Kong urban competitiveness development. At the end,the conclusion is propose regional strategic planning.【关键词】产业结构/动因/城市竞争力/战略规划industry structure/impetuses/urban competitiveness/strategic planning【正文】中图分类号:F062.9。

F29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9753(2003>12-0120-06一、分析框架与方法本文通过对香港产业结构演变的定量分析,提出香港产业结构变迁的特征及其动因。

产业结构分是制造业、批发零售酒店餐饮业、交通仓储通讯业、金融保险业等四个行业结构变化特征,后三个行业属个行业内部主要部门结构变化特征。

特征分析又从产业的规模、产业对整个经济发展的贡献度,以及与现具体地,规模采用就业人数,相对规模采用行业就业人数与全部行业就业人数的比例;产业贡献度采用产例;与现代化进程的关系采用定性描述方法。

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分析影响香港产业结构变革的动因及其对香港竞争力发展的影响。

通过产业了香港经济发展的状况和特点,但更为重要的是揭示导致这一演变过程的动因是什么。

我们从五个方面展素、国际化因素、经济投入要素、产业组织、政府治理。

这五个方面因素也是决定城市竞争力的主要因素核心能力、战略性基础设施<包括指支撑价值增值经营活动的设施,包括地理区位、交通等硬设施和社会环力。

对某一行业内部部门结构变化分析所采用的主要技术方法为Ashby 1967年提出的区域变化的三成析同一区域内某一产业内的部门结构变化特征,经过分析和应用证明完全可行。

最后,从城市发展战略角度阐述优化产业结构及提升城市竞争力的含义,指出不同发展时期制定异。

二、香港产业结构演变的特征分析<一)香港经济发展的阶段性划分香港土地总面积1098平方公里,2000年总人口686.6万人。

香港位于太平洋地区海、空交通要冲水港,吞吐量居世界前列,已经成为世界航运中心和第四大港。

同时,香港北依内地珠江三角洲。

良好的界经济、贸易、金融的集聚地。

现在,香港已经发展成为知名的国际商贸、金融和信息中心之一。

表1 1961-2000年香港选定行业增加值结构变化情况单位:亿元料来源:1961年数据来自戴维·来思布里奇(1984>:香港的营业环境;数据来源:华润贸易咨询有限公司编(1947-1987>;其它年份来自经济年鉴;1985-2000年数据来自香港特区政府统计处电子版资料,香港常.hk/censtatd/chinese/hkstat/index2.html;本地生产总值是按生产要素成本计算表2 1961-2000年香港就业结构变化情况料来源:1961-1975数据来自华润贸易咨询有限公司(1988>,香港经济贸易统计汇编(1947-1987>其中,19为20人以上或装有动力的工厂所雇佣的工人;其它数据来自相关年份《香港经济年鉴》。

这里就业人数为就业人数合计数。

下面我们根据香港经济增长的周期性<详见图1),将发展过程分为五个阶段,第一阶段为20世纪世纪)早期-1966中,第二阶段为1967-1975年;第三阶段为1976-1985年;第四个阶段为1986-1998年年至今。

<二)各时期产业结构特征分析下面采用选定产业的增加值和就业结构来分析香港产业结构沿革的历史状况,详细数据见表1和3。

因为统计数据获取的原因,采用了当年值计算的产业结构比例。

但因为通货膨胀的原因,只能用于粗略势。

在分析行业内部结构变化时,采用了就业人数变量,克服前面分析的不足。

另外,因为1975年前香港中起着主导作用,再者也因收集数据的困难,服务业结构变化的分析从1975年开始。

这样处理完全可以满外,金融保险地产及商业服务业中的商业服务业<英文为business service)是指法律、会计、广告策划、统上的“商贸业”完全不同,商贸业在本文中主要指批发零售、进出口餐饮酒店业。

图1 1952-2000年香港经济资料来源:1961-2000年增长速度依据各年《香港经济年鉴》计算获得;1952-1960年名义增长速限公司编印的《香港经济贸易统计资料汇编》计算获得。

第一阶段是从“转口型”经济转向以轻纺工业为主的加工型经济。

该时期为香港经济快速发展时发生的第一次转型。

1952-1960年均名义经济增长速度为8.9%,1961-1966年均增长速度为10.9%。

1961年业、批发零售进出口餐饮服务业、交通仓储通讯业、金融保险业地产商业服务业)的增加值结构为:23.6业规模最大,而且相对规模继续增大。

该时期是增长最快的时期之一,1966年人均GDP达到中下等国家低随日本之后,位于第二位。

1952-1966年制造业就业人数年均增长速度高达10.5%,该时期末的1966年就业人数达到346,99贸易依存度为238.2%,香港经济外向度很高。

但本港商品出口比重只有11%。

到了本阶段末1966年对外贸124.1%,但本港产品出口比重上升到75.8%,绝对额为57.3亿港币,是1950年的14倍。

很显然,本阶段根据模型计算,制造业内部具有相对竞争力的部门,也即主导制造业未来产业发展方向的部门<用RSi值衡衣着<含鞋业)、电机与电气制造业<电机及电器制造业包括电子零件制造业、办公室、会计及计算器材制及通讯设备与器材制造业、家庭电器用具及电子玩具制造业、其它电子产品。

其中电子类又包括家用电器计算机存储系统、电子计算器、集成电路、半导体元件等电子产品。

因此,该部门是属于技术和资金密集木及软木制品业、纸及纸制品制造;我们定义相对竞争力大且就业绝对规模大的部门为优势部门,它既是是具有发展潜力的部门。

按此定义,该阶段制造业优势部门为衣着、电机与电气制造业。

尽管金属制品业支柱性部门,但是相对竞争力最弱。

总之,该阶段制造业是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转型过程中主要角色,香型”经济向“出口加工型”经济的转变。

第二阶段,香港经济增长较为平稳,产业结构进一步调整,主要表现为制造业产品技术含量提高向以“制造型”为主。

1975年选定行业的增加值结构为:26.9:20.7:7.2:17.0。

制造业规模进一步增加,五年和后五年的增长速度分别为5.4%和6.4%;1975年人均GDP达到中下等国家和地区收入的中位水平。

该时期制造业就业规模增长速度放慢,年均为6.4%,1967-1975年吸纳就业人数增加了265,511 1971年,吸纳就业人数占全行业比重高达47.4%<该数据由制造业就业人数和全部行业就业人数计算获得)1975年制造业增加值贡献度为26.9%,比该阶段中期比重略有下降,但仍居全行业之首。

而其它三个行业下降,但到阶段末又略有回升,但都低于1961年的水平。

该阶段中期的1970年,本港产品出口比重达到后期比重略有下降,但仍然在77%的水平,标志制造业国际化程度大幅提高。

而且出口绝对额大幅增加,到亿元,是本阶段初1965年的4.5倍。

外贸依存度先升后降,1970年为142.7%,1975年为128.5%。

具有竞照强弱顺序)为:衣着<服装)、电机与电器制造、家具制造、机械制造、纸及纸制品业。

另外,鞋类制造部门。

衣着、电机与电器制造业为制造业的优势部门。

总之,该时期制造业对香港经济的持续性发展起到活水平迅速提高。

表3 香港转口贸易占总出口额比例单位:亿港币料来源:1950-1960年数据来自1961年《香港经济年鉴》;1970-1985年数据来自港澳研究所编(1990>:编,中国统计出版社;1988-2000年数据来自《香港经济年鉴》。

2002年数据来自香港特区政府统计处电计资料:.hk/censtatd/chinese/hkstat/index2.html。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