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翻译适应选择理论看中国特色表达的翻译
翻译适应选择论在翻译实践中的应用r——以《雨山行》为例
翻译适应选择论在翻译实践中的应用r——以《雨山行》为例秦晓梅【摘要】翻译适应选择论是一种新的翻译理论范式,其提出的"整合适应选择度"的翻译标准对翻译具有很强的解释力,能恰当解释许多翻译现象.从翻译适应选择论入手,以美国作家斯科特·莫马特《雨山行》的文本为依托,选取实例,比较其三个不同的中文译文,论证翻译适应选择论在翻译实践中的可操作性和解释力.【期刊名称】《开封教育学院学报》【年(卷),期】2016(036)002【总页数】2页(P80-81)【关键词】翻译适应选择论;《雨山行》;语言维;文化维;交际维【作者】秦晓梅【作者单位】西安翻译学院外国语学院,陕西西安 710105【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H315.9《雨山行》(The Way to Rainy Mountain)是美国作家斯科特·莫马特(Scott Momaday)的一部重要作品。
作者巧妙将自己祖母的生平与族人的历史结合在一起,以独特的手法叙述了奇奥瓦人文化的起源、发展及衰败。
文中涉及大量有关吉奥瓦的知识,如太阳舞、太米等,对缺乏相关文化知识的中国学生来说实在难以理解。
虽然现在有不少版本的译文能够帮助学生理解,但由于学生自身水平有限,再加上目标语和源语之间的文化差异,很难判断哪种理解或是哪个译文更为合适。
原文作者的写作意图到底是什么,译文究竟应以何种方式来表达原文,在哪些方面译文的翻译应近似于原文,都是翻译中令人困惑的问题。
本文所涉及的翻译适应选择论提供了一个更宏观的视角,从生态学角度来解释译者和翻译生态环境的关系,是一种跨学科的研究,可以有效解决这些问题。
2001年,胡庚申教授首次提出翻译适应选择论。
他受中国古代生态智慧的启发,结合达尔文进化论,把“自然选择”引入翻译系统的研究。
2004年,胡教授出版专著《翻译适应选择论》,对生态翻译学进行了系统介绍。
2008年,胡教授在翻译适应选择论的基础上提出“生态翻译学”。
从翻译适应选择论看新闻报道中隐喻习语的翻译
从翻译适应选择论看新闻报道中隐喻习语的翻译一、本文概述隐喻习语作为语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新闻报道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
它们以其独特的表达方式和深厚的文化内涵,为新闻报道注入了生动性和丰富性。
然而,隐喻习语的翻译却是一项极具挑战性的任务,需要在保持原文意义的基础上,兼顾目标语读者的接受度和文化背景。
本文旨在从翻译适应选择论的角度出发,探讨新闻报道中隐喻习语的翻译策略与方法。
翻译适应选择论是一种强调译者在翻译过程中的主体性和选择性的理论。
它认为,翻译是一种跨文化的交际活动,译者需要在理解和表达原文的过程中,不断适应和选择,以实现信息的有效传递。
这一理论为隐喻习语的翻译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思路。
在新闻报道中,隐喻习语的翻译不仅要传递字面意义,更要传达其背后的文化内涵和语境信息。
因此,本文将从翻译适应选择论的角度,分析隐喻习语翻译过程中的适应性和选择性,探讨如何在保持原文意义的基础上,实现隐喻习语在目标语中的有效传递。
本文还将结合具体案例分析,提出相应的翻译策略和方法,以期对新闻报道中隐喻习语的翻译实践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启示。
二、隐喻习语及其翻译难点隐喻习语是语言文化中的瑰宝,它们通过巧妙的比喻和象征,将抽象的概念或情感具体化,为语言赋予了丰富的内涵和表达力。
然而,在新闻报道中,隐喻习语的翻译却是一项极具挑战性的任务。
隐喻习语通常蕴含着深厚的文化背景和特定的语境含义。
这些习语往往反映了源语言国家的历史、传统、价值观念和社会习俗等,其字面意义与实际含义之间往往存在较大的差异。
因此,在翻译过程中,译者需要深入了解源语言国家的文化背景,准确理解隐喻习语的真正含义,才能确保翻译的准确性。
隐喻习语的翻译还面临着语言差异的挑战。
不同语言之间的表达方式、句法结构和词汇含义都存在差异,这使得隐喻习语的翻译往往难以找到完全对应的表达。
译者需要在保持原意的基础上,灵活运用目标语言的表达方式,确保翻译的自然流畅。
新闻报道中的隐喻习语还具有时效性和针对性强的特点。
基于生态翻译学的中国特色词汇英译研究
基于生态翻译学的中国特色词汇英译研究作者:张红侯艳霞来源:《读与写·中旬刊》2017年第12期摘要:中国特色词汇,就是那些表达在政治、经济、军事、科技、艺术、教育、伦理道德等方面具有中国独特事物的,承载着中国五千多年文化内涵和传播中国特色的词语。
生态翻译学认为翻译是译者适应翻译生态环境的选择性活动。
这为翻译注入了全新的指导方向。
笔者以生态翻译学为指导,对该项目研究范例2014年英译版本中的中国特色词汇进行案例分析。
以证明生态翻译学对中国特色词汇英译具有适用性和指导意义。
关键词:生态翻译学;英译;中国特色词汇中图分类号:G648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7)12-0249-02引言随着全球化的加深,中国已经成为了世界政治和经济主要几大巨头之一。
同时,越来越多的外国人迫切的想要了解中国的政治和经济形势以及未来的政策走向。
而该项目研究的范例显然就是世界了解中国当前形势的重要和权威的来源。
该书中内容涵盖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方方面面,含有大量的中国特色词汇,这对于想要了解其深层含义的外国人来说,无疑是非常困难的。
所以,为了更好的与世界各国进行交流和对话,扫除语言障碍,向世界传播文化和信息,中国特色词汇的英译研究就显得非常重要了。
1.中国特色词汇英译的研究现状所谓中国特色词汇,就是那些表达在政治、经济、军事、科技、艺术、教育、伦理道德等方面具有中国独特事物的词语,承载着中国五千多年文化内涵和传播中国特色的词语。
国外对中国特色词汇英译的研究最早可追溯到20世纪90年代。
西方学者对中国特色词汇英译的研究是从中式英语和中国英语的概念和特点开始的。
之后越来越多的外国人和主流媒体频繁地使用中国特色词汇,如《纽约时报》、《泰晤士报》等,这些杂志报纸上的中国特色词汇的翻译大多采用了异化的翻译方式。
近几年来,国内学者们对中国特色词汇英译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中国外宣文的翻译,研究视角多是目的论、功能对等理论、顺应论、归化、异化策略等。
从翻译适应选择论视角解析林纾翻译特色
从翻译适应选择论视角解析林纾翻译特色阮红梅;刘肖叶【摘要】从胡庚申提出的翻译适应选择论的角度系统地解读林纾的翻译特色.借用"自然选择、适者生存"的原理,就林纾对内对外的适应、选择进行介绍和阐释.就内而言,分析林纾如何在低级需要、高级需要和能力层面进行选择性适应;就外而言,重点讨论林纾如何适应翻译生态环境中的社会、时代需求和民众需求并选择翻译.以期对林纾的翻译有更加全面和深入的了解,并在此基础上,试图为翻译评价提供一些新的有价值的思考.【期刊名称】《石家庄铁道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年(卷),期】2010(004)002【总页数】3页(P73-75)【关键词】林纾;翻译;适应选择【作者】阮红梅;刘肖叶【作者单位】西北工业大学,人文与经法学院,陕西,西安,710129;西北工业大学,人文与经法学院,陕西,西安,710129【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H315.9林纾,和严复齐名的翻译大家,不懂外语,却翻译了一百八十余种西洋小说,计一千数百万字。
[1]121铭刻在三山陵园里的“译坛泰斗”四个大字更说明了人们对林纾翻译地位的高度认可。
[2]近年来,有关林纾翻译的研究文章更是枚不胜举,但是很少涉及到林纾作为翻译主体对其翻译的作用和影响。
① 为此,借助胡庚申在2004年提出的翻译适应选择论来解释林纾翻译的成功现象,从译者中心论的角度分析其翻译特色,这既是从一个新颖的角度来评价林纾翻译,更是希望为今后的翻译和翻译评价提供一些有价值的思考和启发。
一、翻译适应选择论胡庚申的翻译适应选择论建立在达尔文提出的“自然选择、适者生存”的基础上,持译者中心观。
胡庚申(2004)认为,“翻译过程是译者对以原文为典型要件的翻译生态环境的‘适应’和以译者为典型要件的翻译生态环境对译文的‘选择’”。
[3]120而翻译就是“译者适应翻译生态环境的选择活动”,且是“首次将‘译者为中心’的翻译理念明确地体现在翻译的定义之中”。
从“三维”适应性转换浅析中国文化特色词的英译
从“三维”适应性转换浅析中国文化特色词的英译摘要:“三维”适应性转换是胡庚申教授提出的“翻译适应选择论”的基本翻译方法和原则。
该观点倡导,译者要在三维(即语言维?p文化维和交际维)适应翻译生态环境,即包括原语和目的语语言、文化、交际语境、社会环境、作者、读者和委托人这些因素的基础上,做出适应性选择并给出整合适应度较高的译文。
本文以该方法和原则为指导,以例证分析做途径,从语言维、文化维和交际维层面分析中国文化特色词的英译,并试图找到整合适应选择度最高的译本。
关键词:“三维”适应性转换翻译生态环境中国文化特色词。
1.理论基础“三维”适应性转换是“翻译适应选择论”的基本翻译方法和原则。
该理论是由清华大学胡庚申教授应“新时代,新译论”的号召提出来的[1]。
根据胡教授的解释,“三维”具体指的是语言维、文化维和交际维。
该理论认为,在翻译活动中,原文本、原语和目的语所代表并呈现的一切(包括原语和目的语语言、文化、交际语境、社会环境、作者、读者及委托人)相互联系、相互作用,这些因素合力构建了一个翻译生态环境。
翻译的实质就是译者适应翻译生态环境的选择活动,并将翻译过程看做是译者在翻译生态环境中不断自我适应并做出适应性选择的过程。
换言之,就是译者在适应翻译生态环境的前提下,从译文的语言、文化和交际层面相互转换,做出整合适应度最高的选择,即最佳选择。
但是在这些翻译过程中,必须坚持“译者为中心”的翻译理念。
2.中国文化特色词“文化特色词”又名“文化词汇”,指的是“有一定文化背景或深刻文化意蕴的词语,包括在一定历史阶段沉淀下来的谚语、典故、特殊的人物名称等,以及现行的熟语、习语”[2]。
中国文化特色词就是具备一定中国文化内涵且中国独有的词汇。
原外文出版社总编辑徐明强明确指出中国文化特色词即我们自己创造的、非通用的词语[3]。
这些词的英译不同于一般词的英译的原因,是因为这些词一般都具有极深厚的文化内涵意义。
这就要求译者在英译这些词的时候要理解这些词的内涵意义,构建一个良好的翻译生态环境,即从语言、文化和交际三个维度仔细考虑译文的整合适应度:译文能否在最大限度保持原文语言风格的同时被英语国家读者接受;译文是否符合英语国家读者的文化习惯;译文能否准确传达原词含义。
从目的论看中国特色词汇英译
从目的论看中国特色词汇英译作者:于凌云来源:《青年时代》2016年第17期摘要:《政府工作报告》作为中国政府官方文件,是国内外人士了解中国最新国情和发展趋势的权威信息来源,其翻译受到中外各界人士的广泛关注。
然而其文本含有大量中国特色词汇,无疑给翻译增加了难度。
本文从目的论出发,以2013-2016年《政府工作报告》为文本,采用对比分析、例证法和归纳法对中国特色词汇进行了分类研究,并结合大量实例探讨中国特色词汇的翻译策略,为译者在翻译中国特色词汇时灵活选择翻译策略提供了参考。
关键词:中国特色词汇;目的论;政府工作报告一、目的论指导下的政府工作报告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的翻译目的论(Skopos Theory),是功能派翻译理论中最重要的理论。
这一理论由汉斯·弗米尔提出,他认为“翻译行为的目的决定达到预期目标采取的策略”,“决定译文的不是原文而是翻译的目的”[1]译者在翻译的过程中,需根据翻译的目的和原作者的写作意图决定采取什么样的翻译策略和技巧。
目的论指出“翻译行为及翻译的实质是一种有目的的跨文化交际。
”[2]弗米尔还提出了翻译的三大原则:“目的原则”,译文由其目的决定;“连贯原则”,译者需遵守语内连贯和语际连贯原则;“忠实原则”,译文与原文之间必须有连贯性。
其中目的原则统摄其他原则,忠实原则服从于连贯原则。
在目的论中,为什么要翻译原文,以及目的语文本的功能是什么,是译者必须知道的。
[3]根据赖斯对文本类型的分类,政府工作报告是具有中国特色的政论文,属于信息类文本,它不仅对政府工作起到一定的指导作用,也是帮助其他国家了解中国方针政策及社会发展的平台,具有交际和对外宣传的目的。
同时,其权威性及严谨性要求译者具有高度的政治敏感性及责任感,译者应确保用词准确,避免误解,不添加任何个人情感。
因此,译者应在充分理解政府工作报告的功能和目的的基础上,选取适当的翻译策略和方法进行翻译,确保译文能实现原文所要达到的交际和外宣目的,从而展现一个良好的大国形象。
《翻译适应选择论》
《翻译适应选择论》摘要:翻译是一种复杂的过程,它涉及到语言学、文化、历史等多方面的知识。
在翻译过程中,翻译者需要根据语言环境和文化背景来选择最适合的翻译方式。
因此,翻译适应选择论(Translation Adaptation Choice Theory,简称TACT)被提出,以指导翻译者在翻译过程中进行有效的翻译选择。
翻译适应选择论的核心概念是,翻译者应根据语言、文化和历史等因素来选择最适合的翻译方式,以达到最佳的翻译效果。
本文讨论了翻译适应选择论的概念、原理和实践,并举例说明了翻译适应选择论在实际翻译中的应用。
关键词:翻译适应选择论;语言;文化;历史1. 介绍翻译是一种复杂的过程,它涉及到语言学、文化、历史等多方面的知识。
翻译者需要根据语言环境和文化背景来选择最适合的翻译方式。
在这种情况下,翻译适应选择论(Translation Adaptation Choice Theory,简称TACT)被提出,以指导翻译者在翻译过程中进行有效的翻译选择。
翻译适应选择论的核心概念是,翻译者应根据语言、文化和历史等因素来选择最适合的翻译方式,以达到最佳的翻译效果。
翻译适应选择论是由美国语言学家和翻译学家约翰·科尔曼(John Coleman)提出的。
科尔曼认为,翻译者应根据语言、文化和历史等因素来选择最适合的翻译方式,以达到最佳的翻译效果。
科尔曼提出的翻译适应选择论提供了一个有效的指导,可以帮助翻译者在翻译过程中进行有效的翻译选择。
2. 概念翻译适应选择论的核心概念是,翻译者应根据语言、文化和历史等因素来选择最适合的翻译方式,以达到最佳的翻译效果。
根据语言、文化和历史等因素,翻译者可以选择以下几种翻译方式:(1)直译法:直译法是指将源语句子的语法结构和词汇准确地翻译成目标语句子,以保持源语句子的原始意义。
(2)意译法:意译法是指根据源语句子的意思,将其翻译成目标语句子,以达到最佳的翻译效果。
(3)文化翻译法:文化翻译法是指翻译者根据源语句子的文化背景,将其翻译成目标语句子,以达到最佳的翻译效果。
翻译适应选择论视角下的汉语公示语英译
第34卷第1期Vol.34N o.1开封教育学院学报Journal of Kaifeng Institute of Education2014年1月20日Jan.20201334doi:10.3969/j.issn.1008-9640.2014.01.017公示语是公众在公共场合所看的文字语言及图形信息,涉及生活的各个方面。
公示语具有指示性、提示性、限制性、强制性四种主要应用功能,而且具有规范性、标准性、系统性、承继性等主要特点,其英译效果对于提升我国的国际形象,促进我国的对外交往和经济合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因此,要求译者在进行公示语翻译时,应该正确了解该公示语的应用功能及其翻译标准。
由于汉英两种语言本身存在差异,再加上原语与目的语读者思维习惯、文化观念以及审美上的差异,导致公示语的翻译存在很多问题,如错误翻译、死解原文、措辞不当等。
因此,公示语的翻译成为日益关注的研究对象。
一、翻译适应选择论对公示语翻译应用的可行性翻译适应选择论由胡庚申教授于21世纪提出。
胡教授指出,该理论以达尔文“适应/选择”学说的基本原理和思想为指导,以“翻译即适应与选择”的主题概念为基调,以“译者为中心”的翻译理念为核心,是能够对翻译本体做出新解的翻译理论范式。
通过检索CNKI 中国期刊网,以“公示语翻译”为关键词进行检索,大约有263条,大多从目的论、交际理论、功能对等以及语用关联理论等视角进行探索。
而从翻译适应选择论的视角研究公示语的还是凤毛麟角,而且在核心刊物也并不多见,这也可以从另一侧面说明本课题具有很大空间值得研究。
从“适应”与“选择”的视角解读翻译过程,翻译就是译者的适应与译者的选择。
借用“生命体”接受“自然选择”的基本原理和思想,将翻译定义为“译者适应翻译生态环境的选择活动”。
而“翻译生态环境”指的是原文、原语和译语所呈现的世界,即语言、交际、文化、社会,以及作者、读者、委托者等互联互动的整体。
简化地说,翻译=译者的适应+译者的选择。
从翻译适应选择论看中国英语存在的合理性
天津商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从翻译适应选择论看中国英语存在的合理性姓名:***申请学位级别:硕士专业: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指导教师:***2012-05摘要英语全球化势不可挡,与此同时也促成了英语本土化的发展,世界英语这一复数概念便由此而诞生,这个大家庭中不再仅有英国英语和美国英语二者称雄称霸,越来越多的新成员己被纳入其中,如澳大利亚英语、加拿大英语、新西兰英语、印度英语,新加坡英语等。
还有一些即将成为其中一员或正在孕育之中。
这些带有地域特色的英语变体在国际交流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中国也同样如此。
中国英语这一打上中国烙印的本土化英语变体,俨然已经在中国的国际交流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也激起了众多学者在跨文化交际、语用学、社会语言学、翻译以及英语教学诸方面对中国英语的研究和探讨。
然而,长期以来学者们对中国英语是否应该存在争论不休,持肯定、矛盾、否定态度的学者各执一端。
翻译研究经历了“文化转向”之后,又将何去何从?胡庚申教授的“翻译适应选择论”应运而生,将翻译研究引入了“生态”这一大潮,可视为“生态转向”的开拓者,他以一种生态学的翻译观或生态学的翻译研究途径,提出了“生态翻译学”并将翻译定义为“以译者为中心”的“译者适应翻译生态环境的选择活动”,即是一种译者不断自我适应、优化选择的循环过程。
这与以往“以原文为中心”或“以译文为中一tb”的翻译观大相径庭。
本文以翻译适应选择论为视角,首先介绍了中国英语的概念以及它的形成和发展,并且将之与其他易混淆的概念进行了区分,如中式英语、洋泾浜英语和中介语。
接着,本文梳理了众多学者对中国英语的态度趋向,归纳了将中国特色表达翻译成中国英语的基本方法,为后文的实例分析做好铺垫。
在对翻译适应选择论这一耳目一新的翻译研究途径作了必要的介绍后,本文着重从语言维、文化维和交际维举例论证了中国英语是客观存在的,认为ChinaEnglish实至名归并且有存在的必要和广阔的发展前景。
翻译适应选择论视角下的新闻报道中国隐喻习语的翻译方法分析——以“洪荒之力”的英译本为例
翻译适应选择论视角下的新闻报道中国隐喻习语的翻译方法分析——以“洪荒之力”的英译本为例
龙东林
【期刊名称】《新疆教育学院学报》
【年(卷),期】2016(32)4
【摘要】文章从翻译适应选择论的多维度适应原则出发,对2016年奥运会后各国英文媒体对“洪荒之力”这一中国隐喻习语的英译版本进行翻译策略分析,从而验证翻译适应选择论在中国隐喻习语翻译中的应用效果.
【总页数】4页(P98-101)
【作者】龙东林
【作者单位】新疆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外国语学院,新疆乌鲁木齐830064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H315
【相关文献】
1.概念隐喻视角下《道德经》中隐喻的翻译--以阿瑟·韦利和辜正坤两种英译本为例[J], 刘侠
2.翻译适应选择论视角下的对外宣传材料汉英翻译研究--以《今日中国》为例 [J], 章祎雯;徐赛颖
3.翻译适应选择论视角下中国特色词汇的英译研究
——以《北京周报》为例 [J], 杨欣笛
4.生态翻译学理论视角下中国古诗词汉译英对比翻译研究——以《水调歌头·明月
几时有》的三个英译本为例 [J], 颜延;王荣媛
5.论符号学视角下的汉语习语翻译策略——以《阿Q正传》英译本为例 [J], 禹逸群;全娟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从译文看译论——翻译适应选择论应用例析
Understanding Translation as Adaptation and Selection Through Case Studies 作者: 胡庚申[1]
作者机构: [1]清华大学外语系,北京100084
出版物刊名: 外语教学
页码: 50-55页
主题词: 译论;适应选择论;笔译;口译;字幕/配音;例析
摘要:翻译适应选择论的提出受到了译界的关注,然而,任何理论的价值都在于它解释和指导实际的程度。
本文拟通过对若干译文的分析,进一步阐述和例证翻译适应选择论在不同方式、不同类型翻译活动中的具体应用。
翻译方式包括笔译、口译、字幕和配音等;翻译题材涉及文学艺术、政治外交、经济商贸、科学技术、新闻传播等。
文章认为,不同翻译理念(或者说不同译论)指导下的译法会有所不同;反过来,不同的译法也能从一个侧面体现出不同的翻译理念。
本文的译例分析试图表明,翻译适应选择论对产生恰当译文的翻译实践具有可操作性和解释力。
既要适应目标读者又要传播特色——论外宣翻译中中国特色事物的翻译
O h r n l t n o h n s u t r l S e i c I ms i o e g u l i n t eT a sai fC i e e C l a - p c f t n F r i n P b i t o u i e cy
刘 钟 梁
广 东科 学技 术职 业 学院 广 东 珠 海 5 9 9 10 0
收 稿 日期 : 0 1 O — 3 2 1一 2 2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加 注重 读 者反 应 的外宣 翻 译 来说 具 有 非 常重 要 的 指导 意义 。
2 外 宣翻 译 时 常 用 的翻 译 方 法
因为外 宣 翻 译应 该 以 国外 受 众 喜 闻 乐见 的方 式 报道 中 国特 色 , 力 满 足他 们 的 阅读 预 期 , 以 努 所 译 界前 辈 根据 长 期 的 实践 经 验 总结 了一 系列 方 法 来 应 对 中文 和英 文 之 间 的语 言差 异 及 原语 读 者 和
7 9
译 人语 读者 之 间 的文化差 异 。这 些 特殊 方法 包 括 : () 1 删减 。删减 在 内容或 形式 上 相互 冲 突 、 对 、 敌 或 者 文 化上 存 在 太 大 空 白而难 以用 简 洁 的背 景 解 释 言 明 的部 分 ;2 替代 。 含义 相似 而在 形式 或语 言 () 用 上 不会 对 所 传 递 信息 造 成 曲解 和让 读 者 感 到 冒犯 的 内容替 代原 文 内容 ;3 增 添 。 于源语 和 目标语 () 对 之 间存 在 文 化 空 白的 内容 应 该适 当 的增 添 简 洁 明
友 义 就 曾写 道 : … …外 宣 翻译更 需 要 翻译 工 作 者 “ 熟知 并运 用 “ 外宣 三贴 近 ”贴 近 中 国发 展 的实 际 , (
生态翻译视角的中国特色词汇英译
生态翻译视角的中国特色词汇英译作者:张晓媛凌玥瑶来源:《现代交际》2020年第01期摘要:生态翻译学将翻译与自然环境进行类比,译者凭借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和自主选择性,从语言、交际和文化三个维度出发,追求作者、译者、读者三方的和谐。
中国特色文化词汇是政治文献英译的主要内容,其翻译效果对于国家文化的传播影响力和国家形象来说十分重要。
以生态翻译学为理论指导,对政治文献的中国特色文化词汇英译作出思考。
关键词:生态翻译学中国特色词汇政治文献英译中图分类号:H3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20)01-0026-03随着中国综合实力的全面提升、中华文化“走出去”战略的实施,国家更加严格把控对外宣文本的翻译质量,对代表国家形象的政治文献翻译更是严格要求。
一、中国特色词汇与生态翻译学谈及政治文献英译,就务必会涉及中国特色词汇的英译。
不过由于中国特色词汇的核心是文化,而文化所涉及的范围又过于广泛,虽然不同专家有不同的解读,但是目前还没有关于中国特色词汇的明确定义。
其中接受度较高的是李文中关于中国英语的定义:“中国英语是以规范英语为核心,表达中国社会文化诸领域特有事物,不受母语干扰和影响,通过音译、借译及语义再生诸手段进入英语交际,具有中国特色的词汇、句式和语篇”。
(李文中,1993:19)生态翻译理论由胡庚申教授于2008年提出,旨在从语言、文化、交际三个维度出发,在作者、译者和读者之间形成一个和谐的生态环境。
十年来,相关研究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其中不乏优秀的著作,多数文章以“选择与适应”为入手点,如《适应与选择:翻译过程新解》《适应选择论的翻译原则与翻译方法》等。
在中国知网的搜索引擎中,以“生态翻译学”为关键词进行查找,共有1784篇论文。
根据计量可视化分析的检索结果显示,自2008年开始,相关研究的数量一直呈上升趋势,2014年达到峰值(260篇左右),2015年稍有回落,2016年再次上升,此后趋于平稳(保持在260篇左右)。
翻译适应选择论视角下中国特色词汇的英译研究——以《北京周报》为例
兰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LANZH0UV0CATC0NALTECHNCCALC0LLEGE第37卷第1期Vol. 37 No. 12021年2月Feb. 2021翻译适应选择论视角下中国特色词汇的英译研究一-一以《北京周报》为例杨欣笛(大连外国语大学英语学院,辽宁 大连116244)[摘 要]翻译适应选择论的提出为翻译研究提供新的视角,引起翻译界的广泛关注。
本文以翻译适应选择论为基础, 以《北京周报》为研究语料,从“三维转换”角度探讨中国特色词汇英译的特点。
结合具体的翻译实例,探析译者如何选取合适的翻译策略,在语言维、文化维和交际维三个维度实现适应性选择转换。
[关键词]翻译适应选择论;三维转换;《北京周报》;中国特色词汇[中图分类号]H38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9503(2021)019111-92 [收稿日期]2020 -09 -24一、 弓I 言中国特色词汇作为中国文化的重要载体,具有鲜明的民族文化特征,其英译的准确性及通达性关乎中 国文化对外宣传的效果。
鉴于此,译者在翻译时要准 确理解中国特色词汇的文化内涵,同时考虑其在目标读者间的可接受性。
《北京周报》作为中国权威的英 文周刊,时政内容丰富,内含大量负载着中国文化内涵的成语、俗语,本文将以翻译适应选择论为基础,以《北京周报》为研究语料,探讨中国特色词汇英译的特点,探析译者如何选取合适的翻译策略,在语言维、文 化维和交际维三个维度实现适应性选择转换。
二、 翻译适应选择论2220年,胡庚申借鉴达尔文生物进化论中的“适应/选择”学说提出翻译适应选择论,对翻译研究的原则、方法和译评标准等进行新的阐释。
该理论认为译 者处于翻译过程的中心位置,将翻译视为“译者适应 翻译生态环境的选择活动这里的翻译生态环境指的是“原文和译文所呈现的世界,即语言、文化、社会、交际,以及作者、读者、委托者等相互联系的整 体” ”2翻译过程是译者对翻译生态环境适应与选择 的过程,即译者既要适应,又要选择,并不断地进行适 应性选择转换,才可能形成最佳译文。
适应与选择:汉语实用语体中文化特色词英译研究
特定 的翻译生态环境 , 做到 “ 三维” 转换 , 以达到最佳 “ 准合适
应选择度” 如 “ 聚德” “ 。 全 、吴裕泰” “ 、同仁堂 ’ 这些最能代表中
国特 色 的老字 号 的商标 英译 所采 取 的翻 译方 法便 是 ‘ 字 号企 老
62—
第二 , 从翻译实践的角度来看 , 以说 ‘ 可 . 适应” 谜 择” 和‘ 或
这种 指 导 作用 不 仅 表 现 在语 篇 翻译 的层 面 , 而且 适 用 于 词语 层面 的翻 译 。
我们要做好各个方面的努力 以达到文化 的成功输出 , 进而提 高中国文化的世界影响力 。 汉语实用语体中有许 多特定的文 化特色词 , 这些词负载了中国特有的文化 内涵 , 是展示 中国特 有文化风采的窗 口, 在传播 中华文化的过程中起着不可替代 的作用 。汉语 中许多文化词所代表的是 中国特有的事物 , 在 译 入 语 中很 难 找 到恰 当的对 应 词 , 如长 衫 、 袍 、 马 甲 、 例 旗 黄 罗
能达 到有 效 的文化 输 出。
[ 关键词] 翻译适应选择论 ; 文化特色词 ; 翻译生态环境 ; 三维 [ 中图分类号] H 1. 3 59 [ 文献标识码] A
[ 作者简介 】 汪志萍( 9 6 , 硕士研 究生, 究方 向为翻译理论与实践。 18 -)女, 研
在 当前经 济 文 化 全球 化 的进 程 中 , 中国 与世 界 各 国交 流 动 的一 种本 能 , 翻译 学 的 建 立就 是 解决 综 合 治理 的 问题 , 而 也 就是 在 种 种选 择 面前 采 取 最优 化 解决 策 略 。 教授 建 立 的 “ 胡 翻
文化 。很多东西在中国厨师 的手下都能制成可 口的佳肴 , 而 且有些食 物是 中国特有 , 这就给中国的菜名英译增加了困难 。 那 么 中式 菜 名 应 该 怎 么 翻译 ?用 音译 的方 法 是大 家 所 公认 的 文化保鲜度最高的方法 , “ 如 麻婆豆腐” Mao f ) ‘ 子” ( p Dou 、 饺
从顺应论看中国特色新词的翻译
2010年第期安徽文学3一、引言翻译标准之争由来已久,是归化,异化,对等或是等值翻译始终没有定论。
而Jef.Verschueren 的语用综观顺应理论却为翻译的理论研究提供的新视角。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现状及发展通过许多有中国特色的新词语表现出来,而这些新词新语急需被恰当的对外翻译。
另一方面,在现实中,具有中国特色的词汇和表达在西方文化中很难找到对等而成为汉英翻译的一大难题。
本文试通过顺应论这一新的理论视角为中国特色新词的翻译找寻到方法。
二、顺应理论语言顺应论是国际语用学会秘书长,比利时安特卫普大学教授Jef.Verschueren 在上世纪80年代酝酿,于1999年出版的UnderstandingPragmatics 中提出的一种语用学理论。
以顺应论来考察,语言的使用者之所以能够在语言使用过程中做出种种恰当的选择,是因为人类的语言具有三个重要的特性:变异性(variability ),协商性(negotiation )和顺应性(adaptability )。
其中,变异性和协商性是条件和基础,顺应性是根本和目的;前两者为语言选择分别提供了可能性和方式,顺应性则是在此基础上以恰当的方式,在可能的范围内做出符合交际需要的语言选择,从而使语言交际得以顺利进行。
顺应论强调语言选择与交际环境、交际目的和交际对象的一致性。
为了达成交际目的,发话人会采取不同的策略,也会根据释话人或可能的释话人,以及其它相关因素来调整自己的策略。
所以发话人对于“策略”的选择是受到多方因素制约的,比如:双方的心智世界,社交世界,物理世界。
当然,其交际的成功就在于对所有这些因素的顺应。
三、顺应理论与翻译维什尔伦(Verschueren)的顺应论认为语言的使用即是在不同意识程度下为顺应交际的需要而不断做出选择的过程。
而翻译是跨文化的交际活动———语言使用的一种特殊形式,因此翻译也可从顺应论的视角去研究。
同一切言语交际活动一样,翻译也是一个连续选择的过程。
从目的论视角看外交口译中国特色词汇英译
从目的论视角看外交口译中国特色词汇英译外交口译的主要目的是传达准确的信息,并促进国际交流和合作。
在
这一过程中,中国特色词汇的英译需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
1.文化差异。
中国特色词汇所蕴含的文化背景和含义可能与英语不同,因此需要根
据受众的背景和需求来进行适当的翻译。
例如,“和谐社会”、“中国梦”等词汇,在英语中没有与之完全对应的概念,需要结合解释和描述来进行
翻译。
2.行业特殊性。
外交领域具有其特殊的行业性质,包括专业术语、常用词汇等。
中国
特色词汇在此背景下的英译需要准确反映其特殊的行业含义。
例如,“一
国两制”、“一带一路”等词汇在外交领域中常常被使用,并需要准确的
英语译文来传达其含义。
3.翻译规范。
在外交口译中,准确性和规范性是非常重要的。
中国特色词汇的英译
需要符合翻译规范,并且能够得到广泛认可。
因此,翻译人员应该尽可能
地使用简洁、通俗易懂的表达方式,用规范的术语和词汇来传递信息。
在
有特定翻译规范的情况下,应按照规范进行翻译。
总的来说,外交口译中的中国特色词汇需要根据受众的需求和背景来
进行适当的翻译,并遵循规范的翻译方法。
同时,翻译人员还需要具有深
厚的文化素养和专业知识,才能够准确地传达信息,达到外交交流、合作
的目的。
翻译伦理观下的中国特色词汇翻译
翻译伦理观下的中国特色词汇翻译
在翻译伦理观下,“中国特色”一词具有广泛的定义。
它可以指的是
中国的文化和历史、风俗习惯、传统生活方式以及中国人的思维习惯。
翻
译中的中国特色可以指的是文学、音乐、艺术等独特的中国文化成分,它
可以帮助人们识别和理解中国文化的复杂性和奥秘性。
因此,在翻译这些特色词汇时,应确保原文中的主题和情感都能被准
确地表达出来。
同时,也应尽可能多地使用当地语言Hi细腻的语言表达,以便读者能够准确理解、接受和接纳中国文化的特色。
例如,“民族”可
以译为“nation”,“传统”可以译为“custom”或“tradition”,
“习俗”可以译为“convention”,“信仰”可以译为“belief”,“审美”可以译为“aesthetic”,“情感”可以译为“emotion”。
此外,一些具有中国特色的词汇可能会在不同的情境中翻译为不同的
词汇,因此,翻译者应根据上下文灵活地使用不同的选项,以增强其表达
能力。
例如,“民族”可以��为“ethnic group”或“race”,“传统”可以译为“convention”或“heritage”,“习俗”可以译为“habit”
或“practice”,“信仰”可以译为“faith”或“doctrine”,“审美”可以译为“beauty”或“artistic”,“情感”可以译为“sentiment”
或“intuition”。
总之,在翻译特色词汇时,应当保持灵活性,以便准确、完整地表达出中国特色。
“适应选择论”解读政府工作报告英译本
56“适应选择论”解读政府工作报告英译本马娜辽宁对外经贸学院摘要:本文就从适应选择角度出来,探讨2015年3月李克强总理发布的政府工作报告英译本的选词适应现象,通过对报告中涉及中国特色词汇翻译的选择的分析,总结生态翻译学在一般性翻译文本中的实践应用价值。
关键词:选择适应论;政府工作报告;英译本一、引言在国外学者发出“传统意义上的比较文学面临衰亡”的声音的同时,中国学者已经着手将走入瓶颈的翻译学研究引向新生,在全球化的语境下,生态文学批评的百家争鸣,其独特的理念、方法和视野迎合和国际社会“生态”。
早在上个世纪七十年代,生态批评倡导者受到生态学科的启发。
密克尔对“文学生态学”的解释主要从文学与生态学、生物学的关系两个方面出发:“文学生态学是对出现在文学作品中的生物学主题和关系的研究。
同时它又是发现人类物种在生态学中所扮演之角色的一种努力。
”[1]鲁克尔特则认为:生态批评就是要“将文学与生态学结合起来”,“为文学研究提供生态学和生态学概念”,“为文学的阅读、教学和写作提供生态学概念进而发展出一门生态诗学”。
[2]2005年,布伊尔认为生态批评理应当表现为“文学与环境研究的跨学科的综合性”。
然而,格罗特费尔蒂提出了不同的观点,“鲁克尔特的定义特别关注生态科学,这太狭隘了”。
克洛伯尔更是直指:“生态批评并非将生态学、生物化学、数学研究方法或任何其它自然科学的研究方法用于文学分析。
它只是将生态哲学最基本的观念引入文学批评。
”[3]在国内外对生态学研究的形势下,作者简要作出文献计量,从2007年到2014年,经《中国知网》数据统计,生态翻译学的理论运用研究共计135篇,其中2007年到2011年五年间,这是生态翻译进入研究领域的初始之年,年平均3.2篇,从2011年开始,生态翻译进入蓬勃发展的四年,博士论文6篇,硕士论文113篇.从研究的对象上看,多数学者还是从文学译本研究为切入点。
前四届国际生态翻译学研讨会发表论文11篇,国内生态翻译学研讨会论文19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翻译适应选择理论看中国特色表达的翻译随着中国不断取得举世瞩目的发展,中国的国际地位日益提高,越来越融入国际社会,成为备受国际关注的国家。
中国希望更多地了解世界,世界也希望全面了解中国。
两会期间的记者招待会汇聚中外记者,关注中国近期的发展问题,也向世界传递中国对于国际重大事情的立场和评论,中国的国家和政府形象及国际影响力也有赖于两会记者招待会的翻译质量。
近年来,两会记者招待会上多次出现中国特色表达,给现场口译带来了一定的挑战。
本论文将以胡庚申教授的翻译适应选择论来分析两会记者招待会中中国特色表达的翻译,以及译员在整场口译中的作用。
中国特色表达指的是在中国特有的历史发展背景下形成的各种独具中国特色的表达,本论文将2015年李克强总理答记者问中出现的中国特色表达总结分为传统文化负载词、经济政治改革特色词以及草根流行文化词来分析具体的翻译策略。
本论文认为译员在翻译过程中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挖掘原语的文化内涵,适应不同文化,选择合适的表达方式和翻译策略。
正因为两会记者招待会的特殊性和中国特色表达翻译的挑战性,两会型口译对译员本身的素质要求都会相对较高。
因此,两会型口译不仅要关注口译,对于译员本身也需要有更多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