朗读是学生与文本对话的有效捷径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朗读是学生与文本对话的有效捷径
摘要:朗读能够让学生“披文入情”,实现对文本的理解和超文本的阅读理解。


有这样,学生对语言、事物、对人的认识才会是立体的。

本文从感知性的讲前读、理解性的讲中读、品味性的讲后读三个层次阐述了如何通过朗读让学生与文本有
效对话。

关键词:朗读文本感知理解品味
徐世荣先生曾对讲解与朗读作过精辟剖析,他说:“讲解是分析,朗读是综合;讲解是钻进文本,朗读是跃出文本;讲解是摊平、摆开,朗读是融贯、显现;讲
解是死的,如同进行解剖,朗读是活的,如赋给作品以生命;讲解只能使人知道,朗读更会使人感受。

”只有通过朗读,才能“披文入情”,才有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和
超文本的阅读理解。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

各学段关于朗读目标中都要求‘有感情地朗读’,这是指要让学生在朗读
中通过品味语言,体会作者及其作品中的情感态度,学习用恰当的语气语调朗读……”为了更好地让学生在朗读中理解、品味、消化、吸收,我认为可以把朗读
分为三个层次:
一、感知性的讲前读
在不同的学段应呈现不同的特点,对于低年级的学生,不妨采用“素读”,简
单地说就是素朴地朗读课文,在反复吟诵中达到纯熟。

朱熹曾提出读的严格规范:“凡读书……须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要在
素朴的诵读中感悟汉语言文字独有的音韵美、意境美、形象美,在读中感悟文章
情感。

低年级所选的教材特别关注童心、童趣,老师更要努力建构儿童课堂文化,多一些形象描述,少一些抽象讲解。

此外,要使学生能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还
有一个重要的环节,那就是教师在课堂上的领读。

因为教师的领读能使学生在跟
读的过程中领会朗读的节奏,并创设了良好的学习环境。

而对于中年级的学生来说,要引导学生带着问题朗读。

没有问题,学生对文
本的朗读就不可能深入。

可以从理解文章或情感表达方面设计问题,引领学生走
近文本和作者。

小学生进入高年级时已掌握了一定的阅读方法,积累了一定的阅
读经验,一篇新课文,90%的字词句学生都学过,完全可以通过迁移旧知识、旧
经验去理解新课文。

所以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独立性和创造性,让他们自
己去读、自己去悟、自己尝试理解。

这时更多地要把朗读与思考结合起来,即读、画、思。

1.读:读正确,读流畅,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2.画:读时将自己不理解
或理解不透彻的字、词、句、段划出来,并在书上标出文章的层次结构及重要内容。

3.思:通过查阅字典和相关指导书,尝试解决疑点。

如教学《跳水》一课,
我让学生反复读课题。

“同学们,读了课题,你们想知道什么?”这一问题刚提出,学生的思维像开了闸的洪水:“谁跳水?”“为什么跳水?”“在什么情况下跳
水?”“跳水结果怎样?”归纳出的问题就可以让学生带着它们去朗读课文,这样变
教师展示教学目标为学生提出学习目标,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学生有了自主
探究的空间,主动性完全被调动起来。

二、理解性的讲中读
低年级讲究“口诵心惟”,构建“读、说”为主线的语文课堂教学模式,即课堂
围绕朗读和口头表达来设计和展开,其目的是让学生抓住疑点字、词进行理解。

《小蝌蚪找妈妈》有一段写到了小蝌蚪几经周折终于找到青蛙,刚开始,大部分
同学读得急促响亮,显示出找到妈妈的兴奋。

我问:“还有不同的读法吗?”苏涵
小朋友马上站起来说:“这里应该读得小声些、激动些,因为第一次小蝌蚪把乌龟错认成是自己的妈妈,会觉得很不好意思。

这次看到青蛙,虽然跟鲤鱼说的很像,但怕又认错了,所以要读得小声些。

可是,又因为很可能是妈妈,又要读得很高兴。

”貌似简单的一句话,看出不同的孩子品出了不同的韵味!我采用引读的方式:“小蝌蚪怕又认错了妈妈,大家一起读。

”“小蝌蚪觉得她跟鲤鱼说的妈妈很像,大
家一起读。

”……
三、品味性的讲后读
学习语言重在积累,重在运用,语言的积累和运用是通过训练实现的,所以
读说结合、读写结合的训练更是必不可少。

对于低年级的学生,教师可以用不同
身份来引导学生朗诵。

而对于中高年级的学生来讲,前面的朗读已经把握准课文
的情感基调,有了丰富的情感体验,可以让学生运用课堂上学习的读书方法,边
读边思考边讨论,指导学生重点、详细地对一些好词美句佳段不断地进行美读、
朗诵,通过品读文字、补充内容、合理想象等方法,培养学生合理的推理能力,
培养学生按先后顺序叙述事件的能力。

在教学《麻雀》一课的最后,我结合课堂教学让学生自由选择喜欢的语句进
行朗读,把自己的所思所悟所疑讲出来,许多学生提出了有价值的问题:“老麻雀为什么绝望地尖叫?”“老麻雀为什么像一块石头似的飞下来?”“老麻雀自知斗不
过猎狗,为什么还要飞下来,岂不是白白送死吗?”……特别是有个同学提出:既
然“嗅”是“闻”的意思,文中为什么不用“闻”而用“嗅”呢?学生纷纷发表自己的见解,有的说:嗅是有目的地闻,带有辨别味道的意思;有的说:嗅多用于动物……学生的问题一个个讨论解决了,老师带领学生又重新朗读了课文中相关的句子。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朗读是教师、学生与文本交流的桥梁,教师要深刻理
解《语文课程标准》“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不同学年段的要求,在
教学中合理安排朗读,给课堂教学锦上添花。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