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篇第八章 大地构造学说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海底磁条带的对称排列 从60年代起,发现在横穿洋脊 方向所测得的磁力异常曲线相似, 每一侧的正负异常都在另一侧同样 的位置出现;同时发现在过去亿万 年地球发展过程中,地球磁场南北 极曾多次反向。把所有横剖面上所 测得的正负异常连接起来,即平行 的磁异常条带,正向和逆向交替出 现,以洋脊为中 心对称排列。
❖
亚速尔群岛西南大西洋中 脊中央裂谷剖面中央裂谷深 2800米,底宽300米(转引自 Raymond siever)
25 次课
地质地貌学·上·第八章
洋脊位于温度较高 的地幔软流圈上隆的地段,是岩石圈 的巨型张裂谷,是岩浆的涌出口和地热排泄口,也是区域变 质发生的地带。
位于冰岛Reykjanes半岛大西洋中脊上的枕 状玄武岩 (Peter L. Kresan 摄影)
25 次课
地质地貌学·上·第八章
3、洋底年龄的特征
❖ 前面提到海底沉积物有从洋脊向两侧由薄逐渐变厚的 特点。除此,经过洋底采样及年龄测定证明,海底沉积物 还具有两个特点:一是最老的沉积物年龄不早于侏罗纪, 即不早于2亿年,远比大陆上最古老的岩石(38亿年)年 轻。二是海底沉积物年龄从脊到两侧由新到老对称分布。
24 次课
第八章 大地构造学说
珠穆朗玛峰(Photograph by Doug Burbank )
24 次课
地质地貌学·上·第八章
❖
研究地壳乃至全球构造发生、发展、分布格局、演化
规律的地质学分科,这就是大地构造学。
❖ 一种现象,多种解释,这是大地构造学研究中的特点 之一。于是,关于全球构造发生、发展、分布格局、演化 规律等,就有了多解性,形成了若干种大地构造学说。
地质地貌学·上·第八章
大陆在漂移过程中的位置 上为晚石炭世;中为始新 世;下为早更新世
13 次课
泛大陆
地质地貌学·上·第八章
25 次课
地质地貌学·上·第八章
❖ 漂移说认为:较轻的花岗岩质(sial)大陆是在较重 的玄武岩质(sima)海底上漂移的,并列举了许多事实证 明这种漂移。
❖
漂移说还认为:大陆漂移有两个明显的方向性:一是
24 次课
地质地貌学·上·第八章
(一)地槽区的发展过程
❖ 可以分为两个大的阶段,第一阶段以下降运动为主,但 伴随着次一级的上升运动;第二阶段以上升运动为主,但伴 随着次一级的下降运动。 1、下降阶段
❖ 整个地槽区以下降运动为主,下降速度快、幅度大。 ❖ 在下降初期阶段,从相邻地台或地背斜剥蚀下来的碎屑
第一节 地槽——地台说
❖ 1900年,法国E.奥格在其著作《地槽和大陆块》中, 明确地把地槽和地台统一起来,作为地壳上的两个基本构 造单元。自此以后,地槽和地台理论就作为相互联系的不 可分割的完整学说形成和发展起来,称为地槽地台说,简 称槽台说。
一、地槽区
❖ 地槽区代表地壳上构造动运动强烈活动的地带,垂直 运动速度快、幅度大,沉积作用、岩浆作用、构造运动和 变质作用都十分强烈和发育。如北美西部的科迪勒拉山脉、 南美西部的安第斯山脉、亚欧之间的乌拉尔山脉、横贯欧 亚大陆呈东西走向的阿尔卑斯山脉、喜马拉雅山脉,以及 我国的天山、秦岭、祁连山等山脉,都是世界著名的地槽 区。地槽区呈狭长带状,宽可数百千米,长可达数千千米。
变成了错综复杂的褶皱山脉,称为褶皱带。从地槽区下降,
经过回返隆起成为褶皱带,这样一个完整的构造发育过程,
称为一个构造旋回。一个构造造旋回大约要经历几千万年
到1亿多年。
地质地貌学·上·第八章
❖
(二)地槽区的特征
❖
除上所述,地槽区还表现为以下的各种特征:
❖
1、巨厚的沉积建造 泛指在地壳发展的某一
构造阶段中,于一定的大地构造环境中以及一定
1973年,现在拍照所站的火山锥的侧面喷出熔岩流,
熔岩流几乎堵塞了叫做Heimaey渔镇的港口。冰 岛人为了保护港口,在熔岩流动过程中,对熔 岩喷洒了大量的海水以阻止熔岩的前进。现在, 在固结的岩石中埋有水管,以便收集岩石余热 供取暖和热水。(Peter L. Kresan 摄影)
25 次课
地质地貌学·上·第八章
太平洋洋底年龄图
从东太平洋中脊向两 侧,年龄由新到老对 称分布
25 次课
地质地貌学·上·第八章
(三)切穿岩石圈的巨型断裂——海沟
❖ 在环太平洋地
带,有一圈下陷很
深的风地形海沟,
最深超过负一万米。
❖ 海沟具有如下
特征:
❖
1、海沟是切穿
岩石圈的深大断裂
❖
2、海沟是陆
过和洋壳交叉重叠
的复杂地带
❖
3、海沟是不
❖
在上升后期阶段,各个地向斜都上升隆起,连同在边
缘拗掐中的碎屑沉积也一起发生褶皱,这时在两个相邻的
中央隆起之间,即相当于原来地背斜的地方,形成新的拗
陷区,称为山间拗陷。在这些拗陷中,有时有一部分海水
残留下来,形成澙湖。
❖
最后,地槽区的各部分先后隆起,这种现象称为普遍
回返。这时,岩层强烈褶皱隆起,海水完全退出,地槽区
的气候条件下形成的沉积岩的共生组合。
❖
2、强烈的构造变动
❖
3、频繁的岩浆活动
❖
4、显著的区域变质作用
❖
5、丰富多样的矿产资源
24 次课
二、地台区
地质地貌学·上·第八章
❖ 地台区代表地壳上构造活动微弱、相对稳定地 区,垂直运动速度缓慢、幅度小,沉积作用广泛而 较均一,岩浆作用、构造运动和变质作用也都比较 微弱。地台区的外形呈近似圆形,直径可达数千千 米,是地壳大地构造中相对稳定的构造单元。
❖ 天山是古生代末形成的褶皱带,其南北两麓在中生代 和新生代强烈下降,形成前缘拗陷带,不但有煤田分布其 间,而且也是重要的产油地带。同样,祁连山也是古生代 末形成的褶皱带,在靠近甘肃走廊一侧,形成前缘拗陷, 其中蕴藏石油、煤等矿产。
25 次课
地质地貌学·上·第八章
第二节 板块构造学说
❖ 固定论和活动论(或者说垂直论和水平论)一直 是本世纪中争论很激烈的地质课题。固定论长期占据 统治地位,被称为传统的观点。60年代开始,活动论 兴起并取而代之,板块构造学说就是它的代表。
从两极向赤道的离极运动,是由地球自转所产生的离心力
引起的。东西向的阿尔卑斯山脉、喜马拉雅山脉等,就是
大陆壳受到从两极向赤道的挤压的结果。一是从东向西的
运动,是日月对地球的引力所产生的潮汐(摩擦力)作用
引起的。美洲西岸的经向山脉如科迪勒接山脉和安第斯山
脉,就是美洲大陆向西漂移受到硅镁层阻挡,被挤压褶皱
❖ 板块构造学说并不是凭空产生的,它的出现既有 历史的根源,又有时代的背景,特别是和科技发展的 水平相适应。
25 次课
一、大陆漂移说的兴衰
❖
1912年,德国气象学家A.魏格纳
(1880—1930)在总结前人有关大
陆漂移概念的基础上,提出一种大地
构造假说——大陆漂移说,引起全世
源自文库
界科学界的重视。
❖ 魏格纳认为:在3亿年前的古生 代后期,地球上所有的大陆和岛屿是 连在一起的,构成一个庞大的联合古 陆,称为泛大陆(Pangea);周围的 海洋称为泛大洋(Panthalassa)。从 中生代开始,这个泛大陆逐渐分裂、 漂移,一直漂移到现在的位置(图912)。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是在 大陆漂移过程中出现的,太平洋是泛 大洋的残余。
24 次课
地质地貌学·上·第八章
(一)地台区的发展过程
❖
按照槽台论的观点,地槽区旋回结束变成褶皱带,便
由相对活动向相对稳定发展,最终形成地台区,也就是说
地台区是地槽区发展演变的产物。
❖
地台区虽然是稳定的,但并非静止不动,也不时进行
着升降运动,地台区升降总幅度一般只相当地槽区的十分
之一,但在个别地段也可以有很大的升降幅度,甚至超过
对称的地热流异常
区
太平洋海沟(据R. L.Fisher 和R. Revelle) 1、阿留申海沟;2、千岛海沟;3、日本海沟;4、琉球海 沟;5、马里亚纳海沟;6、帕劳海沟;7、菲律宾海沟;8、 韦伯尔海沟;9、爪洼海沟;10、新不列颠海沟;11、新 赫布里底海沟;12、汤加-克马德克海沟;13、秘鲁-智利 海沟;14、危地马拉海沟;15、塞德罗斯海沟
(二)地台区的特征
❖ 地台区是地壳发燕尾服的阶段性产生,在沉积建造、 构造等方面具有如下的特征:
1、厚度较小的沉积建造
❖
a.地台下降开始,海水侵入,形成地台浅海。
❖
b.地台继续下降,海侵范围扩大,陆屑物质减少,而
石灰岩等碳酸盐成分增加,形成石灰岩建造。
❖
c.地台回升,海水后退,陆地面积扩大,往往形成陆
相碎屑建造(如砂、页岩),有时含有盐及石膏等蒸发盐。
2、不太强烈的构造变动
3、微弱的岩浆活动
4、不太显著的变质作用
5、丰富的沉积矿产
25 次课
三、过渡区
地质地貌学·上·第八章
❖ 在地槽褶皱隆起过程中,在其与地台交界的地区,同 时形成了大型带状拗陷,称为前缘拗陷(也有人把前缘拗 陷和边缘拗陷作为同义词),由于它具有从地槽向地台过 渡的性质,所以又称为过渡区或过渡带。过渡区的结构往 往是不对称的,与地槽毗邻的一边具有地槽的特征;与地 台毗邻的一边又具有地台的性质。
❖
1、地盾
❖
2、台向斜
❖
3、台背斜
❖
4、沉降带
地盾
沉降带
台背斜 台向斜
台背斜
地台结构及其次一级构造单元示意图 黑色部分表示地台的褶皱基底,岩石变质、地层褶皱、岩浆侵入活动比 较显著;白色部分表示地台盖层,为地台上较新沉积层,层次清楚,构 造平缓;盖层和基底之间为角度不整合
24 次课
地质地貌学·上·第八章
物质迅速堆积在地向斜中,并明常伴随有海底火山喷发活动; 在下降占优势阶段,海水面积扩大,有些地背斜也被海水覆 盖,广泛地沉积了碳酸盐岩。
24 次课
地质地貌学·上·第八章
地槽区的一个构造旋 回发展过程示意图
24 次课
地质地貌学·上·第八章
2、上升阶段
❖ 整个地槽以上升运动为主,又称回返阶段。局部回返 →中央隆起→ 山前或边缘拗陷。
形成的;亚洲大陆东缘的岛弧群、小岛,是陆地向西漂移
时留下来的残块。
❖
由于许多问题得不到答案,特别是受到固定论者的坚
次反对,到了30年代,此一学说便逐渐消沉下去了。
25 次课
地质地貌学·上·第八章
二、海底扩张说的提出
(一)地球表面最长的山脉——大洋中脊
❖ 大洋中脊,或称洋脊,每时海底纵横绵延的山脉,总 长度可达65000km,是地球上最长的山脉。其中最典型的 为大西洋中脊,它与两侧大陆平行延伸,略呈S形;高出 洋底2000—3000m,洋脊中央常为一深陷裂谷,两侧有 一系列 阶梯状断层,形成地 堑构造。
(二)大洋中脊两侧的地质特征
1、地质现象的对称性 ❖ 从大洋中脊向两侧,基岩风化程度有由浅逐渐变深的趋
势;同时海底沉积层有由薄变厚的趋势,形成以大洋中脊为 中心、两侧地质现象对称的鲜明特点。这种特点应该同大洋 中脊及洋壳的形成过程密切相关。
冰岛大洋中脊——雷克雅内斯洋脊两 侧磁力异常条带,黑色为正极性,白 色为负极性
25 次课
(四)海底扩张说
地质地貌学·上·第八章
❖ 1960—1962年,赫斯(H.H.Hess)和迪茨(R.S.Deitz) 首先提出一理论,叫海底扩张说。
❖ 海底扩张说认为:密度较小的大洋壳浮在密度较大的 地幔软流圈之上;由于地幔温度的不均一性,导致地幔物 质密度的不均一性,从而在地幔或软流圈中引起物质的对 流,形成若干环流;在两个向上环流的地方,使大洋壳受 到拉张作用,形成大洋洲中脊,中脊被拉开形成两排脊峰 和中间谷,来自地幔的岩浆不断从洋脊涌出,冷凝后形成 新的洋壳,所以大洋中脊又民生长脊,温度和热流值都较 高;新洋壳不断生长,随着地幔环流不断向两侧推开,也 就是如传送一样不断向两侧扩张,因此就产生了地磁异常 条带在大洋中脊两旁有规律的排列以及不壳年龄离洋脊越 远越老的现象。
地槽的个别部分。
❖
地台上升部分可以变成陆地,下降部分可以导致海侵
形成地台浅海,或者形成内陆拗陷。这样,在地台浅海或
内陆拗陷中沉积的岩层称盖层。因此,地台的结构可以分
为两个基本构造层:
❖
下层称地台的褶皱基底;
❖
上层称地台的盖层,中间被一个不整全面所分开。
24 次课
地质地貌学·上·第八章
❖ 根据地台区上有无盖层及其厚度大小等,可以划分出 次一级的构造单元:
❖ 海底扩张说对于许多海底地形、地质和地球物理的特 征,都能作出很好的解释。
❖ 地槽—地台学说是最古老的一种大地构造学说,在地 质学史上长期以来居主导地位。上个世纪六十年代开始, 建立在现代科学技术上的板块构造学说迅速流行,如今, 已经代替地槽—地台学说而居大地构造学的领袖地位。
❖ 温故而知新。现将产生重大影响的近代和现代主要大 地构造学说介绍如下。
24 次课
地质地貌学·上·第八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