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威实用主义教育思想与中国教育发展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社会发展离不开教育,教育实践需要先进的教育理论作指导,然与时俱进的教育理论并不意味着完全抛弃前人的理论,与历史割断。纵观当今新起的教育理论,多少都能追溯到前人理论的影子,这就是继承和发展。实用主义是最早传入我国的现代西方哲学流派之一,也是在我国流传最广、影响最大的西方哲学流派,而杜威素有“实用主义神圣家族的家长”的盛誉,同时,也是中国学界知道得较多的现当代西方哲学家中最著名的人物之一,他与中国的关系一直是近代思潮史、教育史和中外文化关系史上最有意义的课题之一。当今实用主义迅速复兴,重新探讨实用主义对于探索我国教育改革新思路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

1实用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历史回顾

皮尔士最早在19世纪70年代用了pragmatism这个词,它原来并没有译作实用主义,胡适在20世纪初把它引入中国时叫它实验主义,这比较合皮尔士的本意。皮尔士自己用这个词是和康德分不开的。康德认为,praktisch(即practice)和pragmatisch(即pragmatism)相差甚远,前者属于一个思想领域,在这个领域里任何实验精神都不能找到其坚固的立足之地,而后者则认识到了在理性认知和理性意图之间有一种不可分割的联系,这也是新理论(指实用主义)最显著的特点。正是出于这一考虑,皮尔士用“实用主义”(pragmatism)来称谓自己的新学说。

杜威教育思想的哲学基础是实用主义哲学,也是随实用主义传播而发展的。实用主义早在20世纪初就传入中国,蔡元培先生1912年发表的《对于新教育之意见》,1915年在巴拿马举行的“万国教育会议”上提出的《1900年以来教育之进步》,1918年在天津中华书局“直隶全省小学会议欢迎会”上的演说《新教育与旧教育之歧点》,还有1919年杜威来华前,在北京青年会的演说《贫儿院与贫儿教育的关系》,都谈到了杜威的教育思想,我国的一些报刊上也有介绍或连载杜威思想的摘译。

实用主义在中国产生较大的影响是在“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尤其是杜威来华讲学,对实用主义在中国的传播起了重大作用。同时,国内涌现的一批著名杜威门生,如陶行知、胡适、蒋梦麟等,对杜威思想的传播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1919年至1921年间,实验主义教育学在我国的传播达到了高峰。20至40年代间,杜威的重要教育著作陆续在我国翻译出版。“五四”以后,中国的马克思主义者和实用主义者之间的分歧越来越大。到了20世纪30年代后期,因为苏联的影响,实用主义受到了马克思主义者的全盘否决,而且在20世纪50年代激起了高潮。从1957年到1966年,实用主义依旧被世人认定为帝国主义的反动哲学以及现代修正主义和右倾机会主义的理论基础而受到批判。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学者开始在马克思主义思想下再次研究实用主义和其他西方思潮。大致的研究可分两个阶段,分界线主要是在1987年刘放桐教授发表的《重新评价实用主义》一文和1988年在成都召开的“实用主义哲学讨论会”。《重新评价实用主义》一文是建国后近年来第一篇比较客观地评价实用主义的文章。该文在多个角度对实用主义做出了最新的认识标准,并标明把实用主义归结为帝国主义反动哲学是一个错误的政治言论;实用主义不能以唯心主义来概括;把实用主义归结为市侩哲学和诡辩论,也是坚决制止的。自此开始清除“左”的模式的影响。1987年至1997年是一个完整的评论阶段,在学术界,研究人员都认真持以实事求是的态度,并且以达到扩展杜威哲学的研究面为目标。自2001年起至今,学者们对杜威思想的研究进入了更为全面的阶段,复兴后对杜威思想的研究,不仅在数量上有了新的突破,而且在广度方面也有明显的扩展,出现了许多新的切入点,实现了质的飞跃。

2实用主义对中国教育的影响

国内对实用主义的理解历经曲折。曾一度被认为是主观唯我论、自私功利主义、道德虚无主义的代名词。20世纪初,一些西方哲学家们斥之为“市侩哲学”、“庸俗哲学”,受到德国先验哲学和精确的科学哲学的双重夹击。然而,经过了半个多世纪的考验,它重新得到了认可。杜威作为实用主义的集大成者,其教育思想不仅影响了我国20年代的教育,对当代教育有着深远影响和启示。

2.1积极影响

1)教育本质方面。杜威从实用主义经验论和机能心理学出发批判了传统的学校教育,提出“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经验的改造”三个关于教育本质的核心命题。杜威指出,“没有教育即不能生活。所以,我们可以说,教育即生活。”“生长是生活的特征,所以教育就是不断生长。”“生活就是发展;不断发展,不断生长,就是生活。”我们可以这样理解,教育=生活=生长=发展。关于教育的过程,杜威认为,“教育是经验的继续不断的改组和改造”。

杜威的教育本质论是影响20世纪20年代初期我国新学制即“壬戌学制”建立的主要因素。新学制提出适应社会进化需要、发挥平民教育精神、谋个性之发展的标准,要求根据学生的发展阶段给予不同程度的教育,尊重学生的个人兴趣,加强职业教育的办学力度等,都体现了杜威教育思想。同时,国内教育界出现了胡适、陶行知和陈鹤琴等一批极具影响力的教育家,他们在教育思想上都受到了杜威的影响,在教育实践中吸取了杜威理论和学说中的合理因素,并结合中国的国情和教育实际进行改造,从而形成了他们各具特色的先进教育理论,成为近代中国教育改革的有力推动者。21世纪,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合作、学会生存人才培养目标,我国进行的新一轮课程改革中提出要重视学习者的主体作用,关注学生的生活,全面关注学生的过程体验和创建良好的教育环境等教育要求,这些都有着杜威教育思想的烙印。

2)课程与教材方面。1921年10月,全国教育协会会议上提出:基于儿童身心发展时期,采取纵横活动主义,以儿童教育为主要任务,并根据学生的兴趣及对知识的掌握能力等,来确定教学目标。中学的教育课程设置选修制度,小学教育之升级采用弹性制。在20世纪初,我国教育在教材方面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即从之前传统的文言文教育方式改为白话文,所以,以白话文教科书为准的教育新时代就开始了。陶行知的“教学做合一”,陈鹤琴提出“大自然大社会都是活教材”,“做中做,做中学,做中求进步”等都受其影响。实用主义教育理论对我国20世纪20年代课程、教材革新带来极大的影响,也主导着当代课程、教材的编制,杜威教育思想一直是我国课改中影响课程与教材编制的主要因素。

3)教学方面。“经验”是杜威实用主义生存论的核心概念。以“经验方法”考察生命的存在及其意义和价值,这种考察也是一种经验,一种行动,杜威称之为“探求”(inquiry)。经验的过程、探求的过程乃是一种“自然的学习”过程——

—“从做中学”。根据杜威的“做中学”思想,教育界纷纷提出教学中的“自动主义”。凡符合“做中学”原则的各种新的教学方法都被学校用以实战。其中,实验最为广泛、影响最为突出的是设计教学法和道尔顿制。当代教育中的许多新教学法也都是受杜威的教育思想的影响,如体验式教学、情境教学、问题驱动式教学等,都重在教授学生“经验”。杜威的实用主义影响了我国教育的科学化:教育学体系结构日臻成熟;教育学研究方法有了新的突破;教学改革汇成潮流;教育学理论基础进一步拓宽等方面。

2.2消极影响

在继承发展杜威教育思想的过程中,我们也要注意提防其带来的消极影响。实用主义强调的是经验,是实际的价值。把这种价值观引入到教育领域,对广大青年来说,产生了不良的影响。部分青年出现了实惠主义的人生态度,盲目信奉“有用即真理”的信条,把有利、有用、方便、实惠作为“立身处世”的根本原则。部分青年出现虚无主义和悲观主义的人生态度。把有用作为检验真理的标准,对我(下转第278页)

浅析杜威实用主义教育思想与中国教育发展

陶海萍李婧

(南京政治学院,江苏南京210003)

【摘要】杜威实用主义教育思想,在人类教育思想史上占有独特的地位,对中国教育影响极大。本文梳理了杜威实用主义教育思想在中国的传播历史和发展概况,阐述了其对我国教育产生的巨大影响,从而明确了其在当代中国教育发展中的重要性及发展方向。

【关键词】杜威;实用主义;教育思想;中国

25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