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下册语文教案花瓣飘香1 苏教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宋以后,京师所设小学馆和武学堂中的教师称谓皆称之为“教谕”。至元明清之县学一律循之不变。明朝入选翰林院的进士之师称“教习”。到清末,学堂兴起,各科教师仍沿用“教习”一称。其实“教谕”在明清时还有学官一意,即主管县一级的教育生员。而相应府和州掌管教育生员者则谓“教授”和“学正”。“教授”“学正”和“教谕”的副手一律称“训导”。于民间,特别是汉代以后,对于在“校”或“学”中传授经学者也称为“经师”。在一些特定的讲学场合,比如书院、皇室,也称教师为“院长、西席、讲席”等。6.花瓣飘香教案设计

一般说来,“教师”概念之形成经历了十分漫长的历史。杨士勋(唐初学者,四门博士)《春秋谷梁传疏》曰:“师者教人以不及,故谓师为师资也”。这

儿的“师资”,其实就是先秦而后历代对教师的别称之一。《韩非子》也有云:“今有不才之子……师长教之弗为变”其“师长”当然也指教师。这儿的“师资”和“师长”可称为“教师”概念的雏形,但仍说不上是名副其实的“教师”,因为“教师”必须要有明确的传授知识的对象和本身明确的职责。一、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10个生字,结合上下文理解“不知所措”“惶恐”“红艳艳”等词语。

2. 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懂得为什么说小女孩“真是个懂事的好孩子”,体会小女孩的一片爱心。

4.培养学生敬爱父母的思想感情,陶冶高尚情操。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通过充分朗读,体会小女孩真挚、淳朴的亲情。教学难点:感悟人物的内心世界,品读文中人物的美好心灵。

三、教学评价设计:

1.通过检查学生预习、加强指导训练方式落实字词、读书的教学目标。2.初读感知环节,通过给课文分段,理清文章的表达顺序,进一步提升学生整体把握文本的能力。

3.在读书感悟中,采用默读、圈画、讨论、交流、有感情朗读等方式推进学生读懂课文内容,体悟作者的表达方法,从而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四、教与学的准备:

学生:完成预习单

教师:1.教学课件

2.根据学生的预习单查看预习情况,使教学更具针对性。

3.准备一支月季花。

五、教学课时:2课时

六、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环节一、整体感知——初读感知,整体把握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教师出示月季花)同学们,看老师手中拿的什么?(学生回答:花,月季花)

(教师走到学生中间,让学生看一看、闻一闻、摸一摸月季花)同学们喜欢不喜欢月季花?(学生回答:喜欢)

你为什么喜欢它呢?(学生回答:好看、美丽、有香味等)

是啊,月季花不但美丽,而且花瓣还有幽幽的清香,老师和同学们一样喜欢。有一位小女孩,她也很喜欢,大家想认识她吗?让我们一起走进今天要学习的课文。(板书:花瓣飘香)

2.看了这个课题,你一定有些疑问,说说你的疑问吧!(学生质疑,教师予以鼓励性评价,典型性问题记在黑板一角,便于学生带问题读书。如:有的学生提到为什么课文题目叫“花瓣飘香”?“花瓣飘香”是什么意思?文中没有提到“飘香”这个词,用“花瓣飘香”做题目合适吗?等等)

3.提问结束,指生读课题,全体同学带着自己的感受齐读课题。

(二)借助预习单,检查预习。

1.检查识字、写字。

出示学生预习单,组织学生看看写得是否正确、规范,引导学生掌握书写规律。(重点指导:“俯”、“摘”、“捧”、“措”、“惶”、“懂”都是左右结构,且都是左窄右宽,书写时要左紧右松才好看。“拿”、“恐”、“舍”、“惹”是上下结构,书写要抓各部分的大小,按比例书写。“拿”、“恐”上下大体相当,“舍”上小下大,“惹”上大下小,要上下密集、对正)

2.检查词语。

出示:俯身摘花捧着不知所措

惶恐舍不得惹事懂事

(1)指名读词语,重点纠正读音。

“捧”读pěng易误读为bàng

“舍”读shě易误读为sě

“惹”读rě易误读为ruǒ

“摘”读zhāi易误读为zāi

(2)齐读词语,做到正确流利。

3.检查朗读课文。

指名朗读课文,要求读正确、流利。师生及时正音。

(三)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1.通过读课文,说说课文讲述了一件什么事。

引导学生按照事情发展顺序说出故事的大概,也可概括的说如:小女孩摘花瓣送给生病的妈妈。

2.通过预习说说“小姑娘”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学生畅所欲言,教师适时板书:如懂事、善良、可爱、孝敬妈妈等词语。过渡语:这样的一位小姑娘,作者是怎样描写出来的呢?让我们逐步认识一下这位小姑娘。

环节二、部分理解——精读感悟,重点突破

(四)精读感悟,感受小女孩对花的爱。

1.自由读第1自然段,说说这一自然段讲了什么。

课文1:我家门前有一丛月季,上面开满了红艳艳的花朵。

2.你觉得这一丛月季花怎么样?从哪些词语可以看出来?(开得很漂亮。结合图片,体会“红艳艳”)

3.谁会读这一段?(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重读“红艳艳”)

4.自由读第2自然段,你觉得小女孩摘花瓣时对花怎样?小女孩动作怎样?从哪些词语看出来?边读边给它们加上着重号。

课文2:一天清晨,我看到有个小女孩俯在花前,从花丛中小心地摘了一片.....带露水的花瓣,双手捧着,然后飞快地穿过田野,跑远了。.....

细读这段话,你有哪些疑问要提出来?

学生自由提出问题,教师对问题适度点评,并提炼或补充以下内容引导学生思考:

“俯”字写出了小女孩对花瓣的____。(喜爱)“小心地摘”、“双手捧着”,写出小女孩把花瓣看做宝贝一样,细心呵护。带着小女孩对花瓣的喜爱和呵护,带着小女孩的小心,带着小女孩“飞快地穿过田野”的速度,再来读一读这一段。多么可爱的小姑娘!她既然这么爱这片花瓣,为什么要把它摘下来呢?

我们下节课来揭开这个谜底。

语文课本中的文章都是精选的比较优秀的文章,还有不少名家名篇。如果有选择循序渐进地让学生背诵一些优秀篇目、精彩段落,对提高学生的水平会大有裨益。现在,不少语文教师在分析课文时,把文章解体的支离破碎,总在文章的技巧方面下功夫。结果教师费劲,学生头疼。分析完之后,学生收效甚微,没过几天便忘的一干二净。造成这种事倍功半的尴尬局面的关键就是对文章读的不熟。常言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如果有目的、有计划地引导学生反复阅读课文,或细读、默读、跳读,或听读、范读、轮读、分角色朗读,学生便可以在读中自然领悟文章的思想内容和写作技巧,可以在读中自然加强语感,增强语言的感受力。久而久之,这种思想内容、写作技巧和语感就会自然渗透到学生的语言意识之中,就会在写作中自觉不自觉地加以运用、创造和发展。第二课时

环节二、部分理解——精读感悟,重点突破

(四)精读感悟,感受小女孩的“懂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